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留美数学博士在异国评职称的“人权”经历

中国留美数学博士在异国评职称的“人权”经历

中国留美数学博士在异国评职称的“人权”经历

中国留美数学博士在异国评职称的“人权”经历

经过5年苦读,53岁的我终于拿到美国数学博士学位。我选择到美国B市任教。

这所大学原为地方学院,教师大多只有硕士学衔,就在聘我那年,刚刚转为州立大学B市分校,并开始招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我选择来此的最主要原因,还在于这里直接给予副教授位置,而其他大学对于刚毕业的博士只给助理教授的位置。在我与学校签定的合同上还有一个条件,即试用期为6年,试用合格可以转为终身教授。在美国,一旦成为终身教授

美女啦啦队招募中你的网络游戏联盟

查博士送你去雅典哪里可以免费发短信?

,便是端上了铁饭碗,无论发生怎样的经济危机,均不可以解聘。

我一走进课堂就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与过去十几年听的课全然不同。很多老师也前来听课。6年来,在我来说不过是认真工作而已。我低头干活,不多说话,和谁也不近不亲。很快,我在学校里成了一颗明亮的星,但同时又是一颗游离的星。

然而,你一个外国人,居然得到巨额的科研经费,可以请访问学者、开国际会议……这一切所引起的嫉妒,导致了在转终身教授时的一场闹剧。

试用6年转为终身教授,一般而言是水到渠成之事,更何况6年来每年对我的审核是好评如潮。可万万没想到,本系“人事委员会”7位成员中4位投了反对票。我转为终身教授在最基层被否决了。其主要理由是我在教学会上发言较少。

人事委员会中的S君很快站出来说话了,他觉得这个决议太不公平。于是他以个人名义在系里进行了民意调查。全体教职员一个不漏。调查结果是,除了人事委员会里那4张反对票外,其他所有人均表赞成,并郑重签名。这份民意调查和系人事委员会的决议同时送交到上一级,也就是理学院人事评审委员会。

据说院一级专门召开了扩大会议,各系人事委员会均有代表参加。经过了相当激烈的争论,最后绝大多数与会者认为我6年来工作成绩显著,理应转为终身教授,并形成决议,呈报副校长审批。可是,副校长居然推翻了会议决议,不同意我转为终身教授。

副校长找我个别谈话,向我通知最后的决定,并表示遗憾。按美国规定,试用期满不能转为终身教授的应离开此校,另谋工作。然而,副校长紧接着下午又找我,说如果我接受这个决定,马上涨一级工资,作为合同教师留任本校工作一年。第2天又叫我在拟好的文件上签字。“这个字不能签!”我拍案而去。

我心中产生了一个沉重的问号:美国一直自诩自由民主、人权平等,为什么在我身上会出现这样的结果?答案很明了:人性的弱点———嫉妒;社会的弊病———种族歧视。

期末,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毕业典礼。在全校教师列队集合时,一位生物教授在散发传单。传单的题目是《为什么?———许博士事件中令人深思的问题》。在这封公开信中,他称我为全校独一无二的数学家、优秀的老师,还列举了我的一系列表现,最后相

当鲜明地指出:“我们标榜自己是优秀的州立大学,为什么不能接受一位优秀人才;我们标榜是人权平等的国家,为什么不能接纳一位与我们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好人呢?”

第2天就是暑假了,按计划我要去X市工作4周。在离校之前,我带上评终身教授有关的全部文件去闯另一位校领导(德裔)的办公室。在招聘我时,他曾多次向招聘委员会进言招个中国人。我来此工作后,他对我也有一些关注。现在他已官至副校长。当我把系人事委员会的决议、S君在系里的民意调查、理学院评审委员会的决议、掌握人事大权的副校长的决定及叫我签字涨一级工资并留任一年的文件、生物老师告全校师生的传单,依次摆在他面前。几乎没有说什么话,他已激动得脸红脖子粗了。接着他又询问了一些细节,然后情绪激昂地说:“你算找对人了!我是本地区平等委员会的代表,你这是明显的不公平竞争问题,我一定要把这件事情管到底。这不是为了一个许钟灵,是为了众多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

后来,这位德国人做了什么我并不十分清楚,只知道教师工会开过会,学生联名写过给校长的公开信,并登在校报上。

此后,那位掌握人事大权的副校长辞职,转到系里去当教授。老美能上能下,这点很好,见到我仍笑脸相迎,且不忘祝贺我荣升终身教授。我没跟那位德国人单独谈过话,也没请过客、送过礼,甚至没说过一声“谢谢”。对此我这个老中一直于心不忍。而那位生物老师,无论当时或事过之后仍只限于见面打招呼,好像从未发生过曾为我两肋插刀的仗义行为,弄得我倒不好意思再提此事。

人权与发展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FUDAN JOURNAL(Social Sciences)No.3 2004 人权与发展 肖 巍 钱箭星 (复旦大学 社会科学基础部,上海 200433) [摘 要] 国际人权概念在最近20年出现了一些新提法,特别是 第三代人权 突出了集体人权的地位。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个人权利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集体维护的生存权、发展权,或者说消除贫困、促进发展的权利,其他人权就也无从谈起;而且这种发展又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兼顾同样被规定为权利的环境权,关注有关环境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问题。 [关键词] 第三代人权 发展 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D2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2570289(2004)03104006 在全球化 语境 中,某些公共话语被频繁地使用,但对其含义的理解却往往大相径庭, 人权 概念就是如此。西方社会谈论人权问题,往往聚焦于维护个人权利的层面;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认为权利实现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中生存权、发展权是最基本的。这些主张正体现在所谓 第三代人权 的诉求之中。 一、关于 第三代人权 一般认为,以美国 独立宣言 、 弗吉尼亚权利法案 (1776)和1791年宪法修正案,法国 人权宣言 (1789)为代表,具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的权利是 第一代人权 ,它形成于美国和法国大革命时期,旨在保护公民自由免遭国家(政府)的侵犯。因为要求限制国家的行为,这一代人权被称为 消极的权利 (ne gative rights)。 20世纪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下,出现了包括 世界人权宣言 (1948), 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 和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1966年开放签署,1976年生效)的 国际人权宪章 ,是为 第二代人权 。它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采取积极的行动,因此也被称为 积极的权利 (positive rights)。 所谓 第三代人权 (third generation rights)兴起于1970年代。阿尔及利亚正义与和平委员会的报告 不发达国家的发展权利 (1969),首次提出了 发展权 概念。1977年,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决议要求将发展权列为一项基本人权;1979年,人权委员会重申发展权既是国家的权利,又是个人的权利,发展机会均等。同年,联大通过了反映这个观点的34/46号决议。1986年,第41届联大以压倒多数通过了 发展权利宣言 ,这个宣言对发展权作了系统的阐述,并呼吁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990年代,联合国大会每年都以决议形式重申发展权。除了发展权,联合国有关方面又先后提出了 和平权 、 环境权 、 人道 [收稿日期] 20031120 [作者简介] 肖巍(1954 ),江苏镇江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箭星(1955 ),女,安徽宣城人,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副教授。 104

中国减贫成就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直接贡献

中国减贫成就是对国际人权事业直接贡献 刘为忠 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推进减贫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没有确定的先例参照,但中国的扶贫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我国脱贫攻坚坚强的政治保障。 “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国际人权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日前,《中国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发布后,引起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白皮书以铿锵之语将中国扶贫成就理直气壮地定位在国际人权的推动成就上。 舆论关注,一方面说明公众减贫和发展意识的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扶贫脱贫的民生导向、民意关切、人权意义。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推进减贫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没有确定的先例参照,但中国的扶贫事业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这是我国脱贫攻坚坚强的政治保障。中国扶贫工作队伍更是以勇毅笃行的政治担当、宏阔睿智的勇气胸怀,满足人民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满足人们共享发展成果的追求,使得中国减贫成就真正有益于人权事业。 白皮书对中国减贫事业的定位意义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精准定位了中国减贫行动的人权促进意义。白皮书直截了当地宣示了“中国的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著标志”。从贫困与人权的关系、中国政府的扶贫工作机制、中国对扶贫工作的部署定位、中国减贫行动的宏观成就、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几个要素,深入论述中国减贫行动与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内在关系,全面呈现了中国政府以民众诉求和社会关切为出发点,以维护人的发展权为理念引导,注重民生导向,恪守以民为本,推进减贫事业的务实举措。“善战者,求之于势”,中国扶贫事业正是以真实的为民情怀,才能在特定阶段创造出中国奇迹。 二是凸显了中国减贫行动的优先人权保障。生存权是个体的基本权利,也是基础人权之一。白皮书第二章以“保障贫困人口生存权”为主旨,从特色产业脱贫、易地搬迁脱贫、生态保护脱贫、教育发展脱贫、医疗保障脱贫、农村兜底脱贫、资产收益扶贫、就业创业服务等精准扶贫施策领域,简明务实地阐述了中国减贫行动的优先人权保障。历史与现实的扶贫实践充分表明,每一个国家的减贫开发意愿与行动,都有其特定的国情条件与国情背景。衡量一个国家减贫的人权意义,关键是要看这个国家的人权保障是否符合本国的国情条件,是否适应本国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减贫行动正是以求实的国情意识,使得中国扶贫工作机制内生于本国深厚的发展土壤,切实体现了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强大生命力。 三是特别强调了中国减贫行动的群体权益保障。对特殊群体权利进行特别

论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中国宪法变迁

论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实施和中国宪法变迁 秦前红* 目录 一、人权宪政理念和宪法变迁 二、人权宪政规范的整合和宪法变迁 三、人权宪政实施机制的整合和宪法变迁 第九届全国人民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于2001年2月28日决定:批准我国政府于1997年10月27日签署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同时对《公约》第8条第1款(甲)项声明保留。①另外,由于我国政府已于1998年10月已签署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预计我国政府不久也将批准加入此项公约。上述两个公约所指涉的内容与我国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密切的关联,因此,人权的实施和保障首要的是一个宪政层面的问题。随着两个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必将引发包括宪政理念、宪政规范和宪法保障机制等各个层面的调适、整合与重构问题。 一、人权宪政理念和宪法变迁 人权是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享有的、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制约的权利,依其存在状态的不同可表现为应有权利、法定权利、实有权利。从学术史的角度来看,一般认为,人权(human rights)这个概念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有关人权的主张最早产生于古代自然法和自然权利的概念之中。古希腊斯多葛学派主张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不受任何基于政治地位、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早期的基督教和自然神宗教的教义认为,上帝创造人本身就意味着赋予人某种存在的价值,依其存在的价值和尊严,理所当然就享有一定的权利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些人文主义思想家从历史文库中重新祭起人权思想的旗帜,加以适当改造后用来向封建的意识形态发起进攻。他们主张以“人”为中心,把“人”作为一切事物的出发点和归宿,用“人权”取代“神权”,声称人类“天生一律平等”。十七世纪启蒙思想家倡导的天赋人权学说更是主张“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每个人都是“他自身和财产的绝对主人”,生命、健康、自由和财产是每个人“不能变更” 和“无从否定”的天赋人权。 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权概念是在19世纪后半叶由我国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介绍、引入中国的。清末变法维新和立宪修律运动以及人权与宪政思想在中国迅速的传播,对我国的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产生过积极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也曾注意总结人权发展的成果,重视人民对人权的理想追求。例如,周恩来总理

从人权基本概念看人权发展历程汇总

从人权基本概念看人权发展历程 「摘要」人权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话语,同时也是一个深刻、敏感并极富争议性的论题,其中人权概念就是一个必须认真对待的基本问题。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人类的人权发展史上,曾先后出现过人权的几个基本概念,厘清这些概念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权概念本身的演变及其内涵与外延的丰富与发展过程。它们从某个角度记载了人权事业发展的曲折艰难历程和人类在人权事业上不断进步的足迹「关键词」人权概念,人权发展,普遍人权,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权的相对性如果用一个词语来概括我们身处的时代的特征,无疑是人权;如果选择一个当今世界上最能够引起关注的问题,无疑是人权;如果寻找一个最能引发国际间纷争的论题,无疑还是人权。“在今天,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无法堂而皇之地否认人权,人权已经成为神圣的观念,全世界都在提倡对人权的保障和尊重。”[1](P75)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我们身处于人权时代,讨论人权问题,运用人权话语来表达各种诉求。美国宪法学家路易斯?亨金认为人权是“无数国际条约的主题,是国际政治这一制造厂中每日不可缺少的原料,也是超级大国之间持续争论的焦点”。[2](前言)季卫东教授在谈到国际间发生的各种论争时也有类似的看法:“正是人权观最集中地体现双方根本性差异,人权问题完全可以看作不同文明之间对话的出发点和焦点”。[3] (P233)可见,“人权,作为一种新的社会理想已经成功地波及了全球”。[4](p1)人权问题作为一个俨然占据了国际及国内事务中心地带的问题,人权一词成为人类在考虑未来社会秩序时所不可回避的关键词。然而,不容否认的是:人权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引起纷争的焦点和敏感问题,甚至于“人权概念的定义始终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于人权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还远远未能达成一致”.[3](P234)现代人权概念是一个历时性与共时性相互作用的产物,探究人权问题的来龙去脉,对于祛除笼罩在人权问题上的纷纷扰扰,透视人权本身面貌,无疑是有益的。本文尝试从人权发展历史中先后出现的几个基本概念入手,追溯人权历史,分析人权概念的演变历程,相信这将可以为认识人权问题提供一个独特的微观视角。一、人权概念的提出与实质上的有限人权有学者在研究人权问题时,从人权观内涵本身的独特性入手而把人权的观念史进行归纳,认为从古至今人权观可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首先,朴素的或者直观的人权观,比如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的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大概就反映了这种人权观。其次,是片面的或者差别的人权观。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等级正义观就是这种人权观的表现。再次,是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权观。它强调人的尊严、人格与价值的神圣性与平等性。该阶段的人权观在西方基督教教义及其基督教教徒的宗教情感,尤其是人在上帝和“原罪”面前的平等意识中有充分的体现,同时也体现在人文主义者及古典自然思想家的理论之中。最后,是协调的或者综合的人权观。这种人权观是在坚持全面的或者平等的人权观的理想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到现实中人的多样性、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多样性、政治意识形态的多样性,通过综合或者协调从中寻求人权观念的共识。[5]该文所说的“人权观”中的人权概念与我们现在所说的人权概念,无论从产生时间还是从具体内容上来讲,显然不是完全一致,虽然两者确实有紧密的关联。现代人权概念,也就是我们本文中所要研讨的主题,对应上面所说的人权观阶段而言应该基本可以从第三个阶段

在我国宪法人权主要是什么

在我国宪法人权主要是什么 题要 在我国宪法人权主要是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社会生活权利、公民的平等权利。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一、在我国宪法人权主要是什么 宪法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政治权利和自由、人身自由、社会经济权利、获得救济的权利、社会生活权利、公民的平等权利。 ▲二、人权的提出与发展 在近代,人权大体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以及这一革命在全球范围内取得胜利 以后的一个很长时期。这一阶段人们所争取和实际已经逐渐争得的人权,主要是人身人格权利、政治权利与自由,如言论、信仰、结社、通讯、宗教、普选等自由与权利,免受非法逮捕、无罪推定、公正审判等方面的权利,以美国的《独

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宣言》为主要标志。第二阶段是伴随19世纪初开始的反对剥削与压迫的社会主义思潮、运动与革命而出现的人权,其基本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反映,在东方是以苏联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则以德国的《魏玛宪法》为标志。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反对殖民主义压迫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人权,其特点是人权由国内保护进入国际保护,其内容包括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自然资源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国际集体人权。这类人权内容已为一系列国际人权文书所确认。到1994年底,联合国已制定国际人权宣言与公约71个,其中《世界人权宣言》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是三个基本的国际人权文件。 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公民都有享有本质和尊严的基本权利,而我国关于人权的制定也是为了进一步更好的使公民生存发展,以及实现社会的平等自由。因此熟记相关的法律知识,在遇到有关问题的时候,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浅谈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2)

浅谈刑事诉讼法中的人权保障 澳门大学法学院 【摘要】在日益繁华的当今社会,经济在进步,科学技术在发展,刑事诉讼文明、刑事诉讼民主更是不可或缺的话题,社会对人权利益保障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是实现诉讼民主文明的基点,也是刑事诉讼本应具有的品质。保障被告人的权利是刑事诉讼的灵魂,它决定了刑事诉讼的构建,主导着刑事诉讼的发展。我国一直以来对人权保障缺少必要的注重,这种忽视必将带来缺乏人权保障的刑事诉讼。我们要辩证地吸收外来文化,培育现代权利文化,做到全方位多层次的提升,才能铸就中国现代的刑事诉讼人权保障理念,本文将简单的讨论中国内陆以及澳门特别行政区刑事诉讼和刑法中所体现的人权保障以及不足点,以供相互弥补与促进。 【关键词】刑事诉讼;人权保障 一、人权保障的基本内涵和追溯 人权是一个人文社会科学范畴,就是人在现实生活中及其所生活的国家、社会关系中充分享受及保障自己权益的权利。实质上即是根据人人平等的原则,以法律、道德等正确的形式满足其所应有和实有的社会地位、需要和利益。人权保障经历了如下三大发展时期:第一时期,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但丁最早提出“人权”一词,其在《论世界帝国》中指出:“帝国的基石是人权。”经过几代人的

探索、研究,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以反对封建专制,主张资本主义的自由和平为核心的人权理论1。18世纪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人权理论也进一步发育成熟和系统化,并被提升为欧美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纲领2。它前后经历了长达五、六百年的历史,核心内容是强调“自然的、不可剥夺的、神圣的人权”,实质是废除殖民统治和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这是社会发展的一项伟大进步3。 第二时期,从十九世纪开始,世界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延续,形成了以消灭剥削,实现新的社会自由和平为核心内容的新的人权观,即社会主义人权观。1917年十月革命,其思想基础是马列主义的人权观,目标是推翻沙皇反动统治,消灭剥削,建立社会主义的人权观。其不仅批判地继承了前者的积极成果,而且超越并向前发展了人权的理论和实践,是先进的人权类型4。 第三个时期,20世纪,人权运动从欧美扩展到世界各国,逐步国际化与多元化,人权观念传播的同时也推动了人权的法治化进程。大多国家的宪法都写有关于人权的条款。以《联合国宪章》为中心,形成了宪章人权保护体系。许多地区性的人权保护法律规范产生。 二、我国人权保障在刑诉中的发展 (一)关于自认制度 自认是指犯罪嫌疑人对于对其质证的罪责予以承认的事实。在这1夏勇.人权概念的起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126. 2王家福.中国人权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3赵世义.关于人权问题的几点思考[J].法学评论.1991.(5).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第一单元 坚持宪法至上 第一课 维护宪法权威 第1框 公民权利的保障书(第2课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1.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什么? 2.在我国,人权的主体指的是哪些?人权的内容包括哪些? 3.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宪法的原则。我国宪法是如何践行这一原则的? 一、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 人的自由、平等地生存和发展。 二、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尊重和保障人权成为我国的宪法原则,它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举例如下) 三、我国的人权特点、内容 1991年11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人权状况》白皮书。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人权官方文件。它指出,中国的人权具有广泛性、公平性、真实性的显著特点。 (2009—2010年)》《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和《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6—2020年)》。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各项人权保障力度,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得到全面加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全社会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意识明显提升,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事业迈上新台阶。 2016年12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

它指出,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象征着人类尊严和荣耀;发展权的主体是人民;发展权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它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它的保障必须是可持续的,它应为各国人民共有共享。 1.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的主体包括哪些 在我国,人权的主体非常广泛,既包括我国公民,也包括外国人等。不仅保护个人,也保护群体。 2.我国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包括哪些?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人权具有什么特点? (1)宪法保护的人权内容也很广泛,既包括平等权和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也包括财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等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权利。 (2)中国人权具有广泛性、公益性和真实性的显著特点。 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措施 1.原因 (1)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的原则。 (2)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享有的广泛的基本权利,法律进一步明确了公民享有的各项具体权利,规定了侵害权利的法律责任。 2.要求:要求各级国家机关树立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保护和促进人权。 对国家机关的要求:(变题: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原则对国家机关提出了哪些要求?)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人权问题上的主要分歧 作者:郜火星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马列部 刊名: 社会主义研究 英文刊名:SOCIALISM STUDIES 年,卷(期):2004(3) 被引用次数:1次 参考文献(4条) 1.李林人权概念的外延 1999(05) 2.李林当代人权理论与实践 1996 3.赖彭城国际人权论 1993 4.王家福人权与21世纪 2000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喻雪红可持续消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期刊论文]-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6(2) 2.朱晓云关于人权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论争及其根源[期刊论文]-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16(5) 3.耿喜梅人权观念的工具理性与我国人权外交的合理选择[期刊论文]-河南社会科学2004,12(3) 4.曾长秋.万雪飞.ZENG Changqiu.WAN Xuefei马克思的人权观及对中国人权实践的启示[期刊论文]-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4) 5.宇凤利中国人权法律进程之综述——人权入宪的意义分析[期刊论文]-法制与社会2008(22) 6.魏志学论人权的道德基础[期刊论文]-学术交流2003(3) 7.魏胜强.Wei Shengqiang论人权概念[期刊论文]-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2(6) 8.刘海年.LIU Hai-nian国际人权公约视野下的妇女权利保障[期刊论文]-南都学坛2011,31(2) 9.钟家莲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权思想的表达特征[期刊论文]-江西社会科学2005(5) 10.鲁蒙娜从人权保障角度试析我国刑法制度的完善[期刊论文]-黑河学刊2011(2) 引证文献(1条) 1.陈兴发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观[期刊论文]-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4)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9715724828.html,/Periodical_shzyyj200403039.aspx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

浅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 姓名:张剑桥学号:2014E8018161023 单位:城市环境研究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 马克思主义人权思想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发源地,为我国的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论包括十个方面的内容: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基本人权,人权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权利而不是少数人的特权,人权的普遍性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人权是各类权利有机统一的权利体系,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体,人权的实现离不开稳定、发展与法治,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合作的正确途径,反对将人权问题政治化,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是国际人权发展的基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人权状况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理论界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对于人权问题的讨论主要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人权是不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社会主义能不能使用人权概念”。人们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并且学术界对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为人权研究的开展做了有益铺垫,直到宪法中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都是基本人权的具体表现”。这一时期的讨论预示着对人权问题的认识已逐步恢复到马克思主义人权观的正确轨道上。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理论制度的奠基者。他多次针对我国具体国情,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与中国人权实际情况相结合,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理论注入新鲜血液。他提出的许多关于人权的思想,有力地指导着我们党和国家在人权方面的实践活动。邓小平的人权思想主要包括国权比人权更重要,把人权与国权结合起来思考,要想实现人权首先要实现国权,这是他的突出贡献。他认为:人权不能仅仅是享受权利,还应该履行义务。这也正是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的观点。 之后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进入快速发展的十年。段党对人权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主要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人权普遍性与特殊性,二是提出人权是具体的等,推进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江泽民继续推进邓小平的人权思想,为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增添了新观点、新论述、新内容和新思想。极力倡导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包含了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内涵,更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中国化的发展。首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次,人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代表先进文化必然代表先进的

人权的发展历程

“人权”的发展历程 摘要:西方有西方的人权轨迹,中国有中国的人权历程,尽管背景、进程、目标不同,但是两者无不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以自由平等为武器、为实现各自的奋斗目标而进行着不断地探索和追求,因而尽管文明类型不同,却又都是值得肯定的社会进步,因为他们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因此我们可以说人权问题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曾经在网上看过这样一条信息:在美国华盛顿的马塞诸塞大街上,斯普瑞格思夫妇买了栋小楼,到了2003年,建筑商准备搞动迁,一口气成片买下了斯普瑞格思小楼周围的房子,但在斯普瑞格思先生那里却碰了钉子,最后建筑商提出了三百万美元的高价,斯普瑞格思先生仍然不为所动。建筑商最终放弃了与斯普瑞格思先生交涉,重新规划了设计,在斯普瑞格思先生小楼的三面和上面进行开工建设。无独有偶,2011年12月16日,在朝阳区曙光西路占道8年的“北京最牛钉子户”被北京朝阳法院强制拆除,道路就此畅通。 读完这两则消息,本人颇有感慨:重新规划设计,尊重了人权,却浪费了时间和金钱,还会带来安全隐患。而强制拆除,道路畅通并减少了隐患,市容整洁,但是又有不尊重人权的嫌疑。究竟怎样是好,长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同是“钉子户”,为什么会产生完全不同的结局呢?笔者认为,表面上是“人权”问题的争议,而实质上则是东西方文明不同的结局。文明的概念太大,所以本文将主要从“人权”一词入手,力求以小见大,由表及里,深入浅出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对于“人权”一词,全世界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概念,但其大致含义如下: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人权的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 正像卢梭所说的那样,人性首要的法则乃是维护自身的生存,人性首要的关爱乃是对自身应有的关爱。那么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又是怎样在生存的基础上不断的实现对自己的关爱的呢? 人类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基本上还没有人权意识,这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的。正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同地区不同的民族才创造了不同类型的文明,从而也就形成了不同特色的人权理念。

人民时评:以减贫实绩推动人权进步(申论写作推荐阅读)

以减贫实绩推动人权进步 消除贫困,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 中国第三个扶贫日、世界第二十四个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全面回顾中国坚定不移推进减贫事业的务实做法,总结 通过减贫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中国经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让13亿多人口过上好日子的奋斗和智慧。 贫困的广泛存在严重妨碍人权的充分实现和享有,消除贫困是各国人民追求幸福生活 的基本权利。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从基本国情出发,把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首位,致力于减贫脱贫,让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使农村贫 困人口减少到2015年的5575万人,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中国由此成为世界上减 贫人口最多的国家,成为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我们用行动表明, 中国一直是世界减贫事业的积极倡导者、国际人权事业的忠实实践者和有力推动者。中国 的减贫行动是中国人权事业进步的最显着标志,也是对世界人权事业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使命。经过多年探索实践,中国积累了通过减贫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成功经验,走出了一 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 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更加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国减贫 行动。从通过特色产业、易地搬迁、生态保护、教育医疗保障等脱贫措施保障贫困人口生 存权,到切实维护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少数民族等特定群体中贫困人口的各项 权利,再到加强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引导全社会参与脱贫攻坚共同推进 减贫事业,《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用大量的数据和事实显示,中国共产党举全党 全社会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目的就是要彻底解决贫困问题,把13亿多人口全部带入全面小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到2020年使550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 目标,殊为不易。怎样做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如何有效提升贫困户的内在能力、巩固 脱贫成果?这是中国减贫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坚持立足基本国情,充分发挥制度优势; 坚持加强发展经济,扎实推进减贫事业;坚持多种形式减贫,注重提高实际效果;坚持社 会公平公正,努力实现成果共享和共同富裕,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在中国的减贫实绩面前,国际上那些对中国人权状况的种种责难都显得有气无力。中 国的减贫事业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上的辉煌篇章,中 国的减贫行动还将继续不懈努力,为世界减贫事业和人权发展作出新的贡献。(完)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当代世界人权的发展以及中西方人权的比较 摘要:几百年前法国颁布《人权宣言》以法律形式规定“人生而平等,人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至今,人权观不断完善,在资本主义社会几百年间人享有的权利越来越多,也日趋完善。当西方大国以人权为由指责中国的事物,当眼下美国法国等大国以人权为由横加干涉利比亚内政时,我们不仅要问自诩为人权很完善的美国怎么以武力干涉他国内政呢?于是了解世界人权发展史和对比中西方人权观就显得很重要了。 关键字:人权、人权观 人权的概念 人权(基本人权或自然权利)是指“人,因其为人而应享有的权利”。它主要的含义: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合乎人权的对待。被多数国家认同的人权立法包含如下: 安全的权利:有关禁止犯罪行为,如谋杀、屠杀、酷刑和强奸。 自由的权利:有关自由的范畴,如: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以及宗教信仰的自由[1]。 政治的权利:有关人民的自由参政权,如抗议或入党。 诉讼的权利:有关防止滥用法律制度,如监禁审讯、秘密审讯和过度惩罚。 平等的权利:有关公民的平等, 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 福利(经济)的权利:有关提供教育和免于遭受严重的贫穷和饥饿。 民族的权利:有关群体免受种族屠杀和其建立民族国家之权利 世界人权的发展 一、早期人权观念的出现(14--16 世纪): 在被称为人类历史上 " 黑暗的千年 " (约公元 395--1500 年),欧洲大陆处在封建王权和宗教神权统治之下,人们的理性和人性受到极大的压抑,广大人民毫无人权可言。 14 、 15 世纪,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制度内部开始形成,资产阶级逐渐以新的面目出现,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兴起了一场实质上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封建主义和基督教神学体系的伟大革命运动 -- 文艺复兴运动。正是在这个运动中, " 人文主义 " 成为核心思潮并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 " 人权 " 这个概念。人文主义思潮的世界观基础是个人主义,强调人的需要和理性。代表人物有意大利诗人但丁,意大利文学奠基人和文艺复兴运动先驱之一的薄伽丘,以及后来的意大利政治思想家马基雅维利等。正是这些代表人物在与封建专制及神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萌芽状态的人权观念。 二、欧洲启蒙思想运动及 " 第一代人权 " 观念的形成( 17 、 18 世纪): 16 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欧洲广泛兴起,及至 17--18 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日益占据优势地位,因而更强烈地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家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在欧洲开展了又一场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 -- 启蒙思想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 " 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 "" 天赋人权 " 说。

人权发展三段论

人权发展三段论 第一阶段:公民与政治权 这一人权观以17、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家为代表。17、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在经济上已日益占据优势地位,因而更强烈地要求摆脱封建统治和宗教势力的束缚。他们的思想家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在欧洲开展了又一场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伟大思想解放运动——启蒙思想运动。正是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人的生命、自由、财产的权利是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天赋人权"说。这种人权观以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为基础,认为人有追求幸福、自由、安全和平等的天性,法律是人类理性的外化形式,是人权的表现和合理界限,国家是保证实施符合理性与人权精神的法律的“公共权力”因此,国家和法律就是人权的体现。它从一般的、抽象的、普遍的人类本性出发的。主张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等各种自由,使人权问题由无人身的理想转变为以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及其实现为核心的现实。其实质是论证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家个人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市场调节和无产者自由出卖劳动力的合理性这种人权观限制了国家政治权力对个人自由的干预,着重解释和强调了公民自由的正当性和合理性。 第二阶段:社会,经济和文化权 该人权观认识到个人自由主义的局限性,倡导协作主义,从个体人权观转变为组织人权观,另一方面指出个人功利主义的局限性,承认人的本能、情感、文化、心理等非理性和功利的因素也是人权的要素,它扩大了人权的社会内容和社会范围。1966 年联合国第21届大会通过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将《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以法律义务的形式肯定下来。“第二代人权”经过斗争,终于和“第一代人权”一起得到确立。 第三阶段:集体人权 所谓集体人权,主要指国家、人民、民族在国际社会中应当享有的各项权利,如国家主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系列国家通过斗争取得独立并组成第三世界。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一道,强调集体人权,为“第三代人权”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集体人权被广泛接受经历了一个过程。1948年在制定和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时,尚无集体人权的概念,但在其第28条中对此有所预示。该条说,“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在其后的一系列国际文书中,集体人权逐渐成为国际人权的基本概念之一。

中西方人权问题

1中西方人权观念有何不同 新华网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徐京跃魏武)中国第一个以人权为主题的大型综合性展览“中国人权展”将于17日在京开展。著名人权专家、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云虎在就中国人权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时表示,人权问题既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中西方在追求人权的基本理想目标、价值和内容上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性,但是,受历史、自然、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对人权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他认为,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决定中西方秉持不同人权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在经历帝国主义侵略苦难后被动地追求现代化的实现,两者在革命和建设中面对的问题有很大不同。 他说,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近代革命反对的是压制个人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在提出人权概念的时候,强调的是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权对抗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但在近代中国,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人权灾难。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与反封建并举,并最终导致了中国走的是一条争取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与争取个人自由权利并举的独特的人权道路。 他表示,在这一时期,对中国来讲,以民族独立和解放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人权的实现自然成为首要的人权,国家主权和独立问题不解决,根本谈不上个人人权的实现。从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在内的历史表明,只有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集体人权,才能进一步实现个人人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实现了集体人权,为个人人权的实现打下了基础。 董云虎说,由于与西方国家的国情很不相同,中国对各项人权强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相对比较强调解决民生问题,强调各项权利的均衡发展。比如,近代中国的悲惨遭遇以及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匮乏、自然条件相对恶劣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中国生存权、发展权历史地成为人民的首要人权;同时也决定了在中国生存权、发展权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与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必须互相适应、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他说,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中西方对人的理解、对权利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观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西方文化比较强调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性、利己性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分离性;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强调社会人即人的社会性、道德性以及个人对他人的依存性。从孔子开始,中国就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人者,仁也”,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规定人,把个人对他人的关爱和义务置于首位,注重行为符合道德要求,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相应地,在人权观上,西方比较强调追求私有财产和个人幸福的权利,注重个人权利,而中国则是比较强调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权利与义务的相互联系。西方文化注重“争”,中华民族讲究“和为贵”,强调合作与对话,任何事情都可以对话。从一定意义上说,这也是中国在人权问题上主张对话、反对对抗的重要思想文化基础。

讨论中西方人权差异

论中西方人权观差异 人权观差异的探讨 人权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国际问题之一,这不是偶然的。人权问题同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阶层的居民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人权的提出和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过程。本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权问题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194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一部关于人权问题的国际性文件《世界人权宣言》,提出了基本人权的具体内容。经过40多年的演变和发展,国际人权的概念和内容不断丰富。已不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品,它也集中反映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和愿望,成为推动人类文明和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思想武器。但是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的状况有很大差异,因而对人权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对人权的实施也各有不同,对西方帝国主义拿人权问题作大棒妄图干涉我国内政,我们必须坚决予以抵制。人权问题既有普遍性,又存在特殊性,中西方在追求人权的基本理想目标、价值和内容上存在着广泛的共同性,但是,受历史、自然、文化、社会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在对人权的理解和实现方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一、从历史发展看 中国和西方在近代史上存在的巨大差异,是决定中西方秉持不同人权观念的重要原因之一。西方是通过自然发展的方式走向现代化,而中国则是在经历帝国主义侵略苦难后被动地追求现代化的实现,两者在革命和建设中面对的问题有很大不同。西方资产阶级文艺复兴和近代革命反对的是压制个人的封建专制制度,因此在提出人权概念的时候,强调的是个人权利、政治权利,其目的在于以人权对抗封建专制制度下的君权、神权和等级特权。但在近代中国,面对的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帝国主义给中国带来的人权灾难。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任务是反帝与反封建并举,并最终导致了中国走的是一条争取国家独立、民族

尊重和保障人权

精品资料 尊重和保障人权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价值观及其制度安排。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本质特征和要求是自由和平等,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是社会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 首先,人权载入宪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人权而言,广大人民的最根本利益的实现以公民权利的行使和保障为前提和基础。这次宪法的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重视人的发展。尊重和保障人权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助于推动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并与共产主义宗旨相一致。 其次:尊重和保障人权载入宪法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事业发展的总结。它不仅仅反映了人权观念的变化,而且是人权实践发展的证明。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权事业不断得到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种对特殊人群的保护(如残疾人的权利保障、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未成年人保护、老年人权利保障等)得以全面展开。人权事业的全面发展必然反映到宪法与法律中来。正如胡锦涛同志在首都各界纪念宪法公布施行20周年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要求,根据实践中取得的重要的新经验和新认识,及时依照法定程序对宪法的某些规定进行必要的修正和补充。”因此,将人权载入宪法是水到渠成,是对这些年来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进步的一个总结。 再次,宪法关于人权原则的规定是人权保障制度走向法治化的里程碑。人权原则入宪为人权法治化提供了宪政基础,宪法是国家制定基本法律、普通法律、其他法律规范的基本法依据,人权原则入宪对其他法律法规更充分地规定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从人权原则入宪的司法意义来讲,以宪法原则的高度来规定人权,对司法者可以起到一个深化人权理念的作用,促使他们将保障人权与正确实施法律恰当地结合起来,使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在法治化的轨道上前进。

第二章 人权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篇人权法基本理论 第二章人权的历史与发展 第一节人权观演变的基本脉络 第一阶段是古代和中世纪西方思想的萌芽时期。那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奴隶和农民根本没有人权,也没有“人权”这个词或概念,但人权思想的萌芽是存在的。基督教思想家所提倡的人的权利是由神或上帝赐予的观点就萌生于七世纪。当时的罗马公民享有今天的人权观所认同的某些基本权利,比如公民不受酷刑的权利。17-18世纪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人权思想从思想渊源上讲,是从古代和中世纪人权思想的萌芽中演变而来的。 当国王克里奥咆哮着怒问:“你知道你犯了法吗?” 安提戈涅却语带讽刺地反驳说:“你的说话也能算是法律吗?宙斯并未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从未定下过这样的法律要人的。” (索福克勒斯:《安提戈涅》第2卷,第452-460页,乔治·杨格英译本。) 人权的宗教基础 最早关于人类享有权利的叙说——神创造了人,人享有一定的尊严和价值,也同时享有一些共同的权利,这些权利来自公义的真神,他们不容人为的律法所剥夺。 宗教神学可以提供一个有系统的人权价值观。 神学基础的弱点,欠缺一个可靠的认知基础。 神学为基础的人权思想,人权只是一种手段,最后的目的是去光耀和侍奉神。 黄金规则 如果施加给你会引起你的痛苦,也不要施加给他人:这是义务的总和。(印度教) 你所厌恶的,不要施加于你的同伴 向他人做你希望别人为你做的事。(基督教)你们中没有人是信徒,直至他为其兄弟欲求其为自己所欲求者。(伊斯兰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 第二阶段是17-18世纪西方人权思想形成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人权”一词正式出现,人权思想发展成系统的学说——“天赋人权”说。它在反对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斗争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天赋人权”观作为经典的人权理论体现在洛克、卢梭、潘恩等人的名著和《独立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等历史文献中。 由天然律法到自然权利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 从自然规律中寻求一套公义的律法,他们相信这套天然规律是理性的,永恒不变。 中世纪阿奎那 认为权利是客观存在于天然界中 荷兰法学家格老秀斯

论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比较

论中国宪法与美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比较2011年4月8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向美国国会提交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 告》。在这份报告中,美国不改以往的颐指气使的偏见与傲慢,对中国人权状况表示“堪忧”。其报告称,美方看到中国人权负面趋势变得更加“恶化”。 4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10年美国人权纪录》以回应美国国务院8日发表的《2010年人权国别报告》对中国人权状况的职责,人权纪录说,《2010年国别人权报告》再次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权状况进行歪曲指责,却对自身糟糕的人权状况熟视无睹,很少提及。 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美国一年一度的国别人权报告连续第12年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目的在于“敦促美国正视自身的人权问题”。 人权纪录说,美国是世界上暴力犯罪最严重的国家,公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美国政府侵犯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的情况相当严重。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贫困人口比例创新高,饥饿人口大幅增加,无家可归者激增。种族歧视在美国根深蒂固。美国的妇女儿童权利状况堪忧。要求美国停止利用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的霸道行径。 所谓人权是指人生来就应该享有的自由、平等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这一意义上讲人权归根结底是一种要求。它可分为法律性和道德性两个层次。法律性的人权应该以道德性的人权为基础,法律性的人权直接体现在宪法对公民权利的规定中。宪法作为国家法律体系的根本法应成为保障人权的根本法。 所谓人权,即自由权、生存权、安全权和平等权这四类。而宪法最根本的目的应该是保护公民的人权,至少是基本人权。所以美国《独立宣言》明确宣布:“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被赋予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法国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则以更大的激情宣布:“在权利面前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它还强调指出:“凡权利无保障……的地方,即无宪法。”从西方政治制度两个代表的最初形态中我们就可以看处,宪法是为了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而存在的,而公民的合法权益中最根本的当然就是人权了。总而言之,宪法是为了给人权一个法律上的强制保障而存在的。任何违反了人权的行为即是违反了宪法的。 宪法历来被称为人权保障书,既是对已有人权的确认,也是人权事业进一步发展的保障,近现代人权事业的任何进步都会在宪法中得到体现和反映,而宪法的进步又推动着人权事业的发展。可以说,人权与宪法相伴相随、密不可分。列宁指出:“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在人权的保障体系中,宪法保障是首要的、也是最富有成效的。因为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权威和最高的法律效力。没有宪法保障,任何人权保障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将人权提到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法地位的国家。1776年公布的美国的《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之为“第一个人权宣言”。1789年8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第一个直接以“人权”为名的《人权宣言》。以后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其他国家的胜利,这些国家的宪法也大都将“人权”称作“公民权利”加以确认。而人权一词直到1948年在《世界人权宣言》中才首次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