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海岸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海岸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海岸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2015-2016学年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一节 海岸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2

第一节 海岸

[学习目标定位] 1.观察海底地形图,运用海底扩张与板块构造学说的主要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2.运用地图与景观图片,概述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一、海岸线和海岸带

1.海岸线: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①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 2.海岸带????

?

含义: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范围:②潮上带、潮间带、③水下岸坡

主体:④潮间带

3.塑造海岸地形的主要因素:海浪、⑤潮汐、洋流、流水以及⑥生物等。 二、不同类型的海岸 1.基岩海岸

(1)组成物质:⑦坚硬的岩石。

(2)特点:海岬和海湾相间,海岸线⑧曲折。 (3)成因:海浪⑨侵蚀和⑩岩石崩塌。

(4)利用:形成?天然良港,是进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 2.砂质海岸

(1)组成物质:以砾石和沙子为主。 (2)地貌类型:沙堤、沙坝、?沙丘等。 (3)特点:向海洋?缓缓倾斜。

(4)成因:颗粒较粗的堆积物,在海水冲刷,?搬运和堆积作用下形成。 (5)利用:是天然的?优质海滨浴场。 3.淤积质海岸

(1)分布:?河口或平原地区。 (2)组成物质:以淤泥为主。

(3)特点: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4)成因:平原河流堆积。

(5)利用:土质肥沃,适于?滩涂养殖。 4.生物海岸 (1)红树林海岸

a .组成:?红树林植物与泥沼。

b .分布:○

21热带、亚热带较低纬度的海岸低洼地带。

23湿地保护、海洋防灾减灾。

c.利用:○22生物多样性保护、○

(2)珊瑚礁海岸

a.组成物质:○24珊瑚虫的遗骸和分泌物。

b.成因:生物堆积。

25抵抗海浪侵蚀。

c.作用:保护海岸、○

思维活动

1.观察中国地形图,我国哪些地方海岸线平直,哪些地方海岸线曲折,与地形分布有什么关系?

答案杭州湾以北海岸线(除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外)比较平直,沿岸多以平原为主;杭州湾以南海岸线比较曲折,沿岸多以丘陵、山地为主。

2.一般来说,在热带地区珊瑚礁海岸多发育在基岩海岸,红树林海岸则多出现在淤泥质海岸。想一想,这是为什么?

答案珊瑚礁海岸的营造者是珊瑚虫,属于腔肠动物;红树林海岸上生长的红树林,属于植物。从二者的生活习性上看,珊瑚虫生长需要附着在牢固不动的物体上,基岩可以满足此要求;红树的根需要植入泥土中生长,淤泥质海岸可以满足此需求。

3.为何淤泥质海岸缺乏建港和浴场的条件?

答案(1)海港是船舶进出和客货集散的场所,要有船舶进出港口的航道、船舶的停泊场所(港阔水深、利于避风)和客货集散的陆域条件,而淤泥质海岸发育在坡度较小的河口或平原地区,海岸线平直,不仅缺乏船舶进出港口的航行条件和停泊条件,而且也不适合客货集散场所的建设。

(2)淤泥质海岸主要以颗粒较细的淤泥为主,而浴场应分布在颗粒较粗的砂质海岸。

探究点一海岸线和海岸带

探究活动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海岸带的序号是__________;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3)海岸线、海岸带和潮间带之间有何区别?

(4)海岸的发育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1)①②③ A

(2)从海岸带的概念上看,它兼有海陆两种不同属性的独特环境特征,在海岸带中,只有潮间带最能体现这一特性。

(3)①从概念看,海岸线是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是高潮水位与低潮水位间的地带。

②从位置看,高潮水位与陆地的分界线是海岸线,向海洋依次是潮间带、水下岸坡;海岸带包括海岸线陆地一侧的潮上带、潮间带和水下岸坡三部分。

(4)海浪、潮汐、洋流、流水及生物等。

反思归纳海岸线、海岸带和潮间带之间的关系

迁移应用1海岸是海陆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带,海岸环境及其变化对人类的经济活动的影响重大。在自然地理中,海岸含海岸线和海岸带两种含义。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关于海岸带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海岸带是指从海岸线向海洋延伸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

B.各国海岸带的宽度均为12海里

C.海岸带不包括陆地和滩涂

D.海岸带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

(2)分析比较海岸线与海岸带的关系。

答案(1)D

(2)

解析第(1)题,广义的海岸带是指从海岸线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这个宽度,各国规定是不一样的。海岸带包括部分陆地、滩涂、湿地、河口、海湾、岛屿及大片海域。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第(2)题,海岸带是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其范围由潮间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的宽度,范围较大,包括海岸线。海岸线是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呈线状,是海岸带的一部分。

探究点二海岸类型

探究活动阅读下列不同海岸的景观图片,回答问题。

(1)图片所在海域一定位于热带的是____________。

(2)图片所在海岸在海洋减灾防灾中具有良好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四种海岸中,具有“宽阔、颗粒物较粗”特征的是________,常形成______________。

(4)图片所在海岸线曲折的是______________,它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1)④

(2)②④

(3)①海滨浴场

(4)③位于陆地山脉或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受海浪的侵蚀和岩石的崩塌作用形成。

反思归纳区别不同海岸类型的方法

各种海岸的最大差别是形成过程的不同,而形成过程的差异是导致主要组成物质、地貌特点和开发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的主要原因。可以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比较它们间的差异。

迁移应用2

(1)分别说出图中海峡东、西海岸主要的海岸类型,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明海峡西岸的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及有利条件。

答案 (1)西岸:基岩海岸。 海岸线曲折多岬湾。 东岸:砂质(沙砾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 海岸线平直。 (2)自上而下依次为:多优良港口 滩涂养殖 滨海旅游 气温高、晴天多、地形平坦 海岸带综合开发 解析 根据海岸线的弯曲程度可知:

[方法技巧] 对比记忆海岸类型的特点(地貌不同,开发利用方向不同)

红树林海岸——淤泥质海岸

珊瑚礁海岸——热带基岩海岸

某同学截取了四幅海岸地形图,如下图所示,读图完成1~4题。

1.四幅图中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②中的海岸主要由________作用形成( )

A.海水侵蚀

B.生物堆积

C.颗粒较细的物质堆积

D.颗粒较粗的砾石和沙子堆积

3.最有可能形成港湾的海岸类型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若图①所示类型的海岸分布在热带海域的海岸带,往往会发育成________海岸( ) A.基岩B.砂质C.珊瑚礁D.红树林

答案 1.A 2.B 3.B 4.D

解析第1题,图①所示的海岸是黄河三角洲,属于淤泥质海岸;图②所示的是主要由珊瑚礁构成的马尔代夫群岛;图③中的海岸位于挪威海东岸,受冰川的侵蚀形成具有幽深峡湾的基岩海岸;图④为海滨浴场。第2题,珊瑚礁海岸是由珊瑚虫遗骸和分泌物堆积而成的。第3题,基岩海岸和珊瑚礁海岸均容易形成港湾。第4题,“热带”海域是关键词;联系第1题可知,在热带海域的淤泥质海岸往往发育成红树林海岸。

5.读下列两幅海岸景观图,回答问题。

(1)图甲中的海岸属于__________海岸,该类海岸具有__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2)图乙中的海岸属于____________类型的海岸,适宜开展______________。

(3)如果图中两种类型的海岸发育在热带海域,有可能发育成红树林海岸的是____________;有可能发育成珊瑚礁海岸的是____________。

(4)两种类型的海岸,有可能发育成优良港湾的是______________,为什么?

答案(1)基岩岬湾相间,海岸线曲折

(2)淤泥质滩涂养殖

(3)乙甲

(4)甲甲图所示的是基岩海岸,独特的岬湾地形,加之沿岸有众多的岛屿,常在海湾一带形成海阔水深、利于避风浪的天然良港;乙图所示的是淤泥质海岸,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一方面水浅,航行条件差,另一方面缺乏建造海港的陆域条件。

解析该题以两幅不同类型海岸景观图为背景,综合考查了基岩海岸和淤泥质海岸的形成、特点和开发利用。第(1)、(2)题,从图中海岸的特点看,图甲属于海蚀地貌,图乙是河口三角洲地貌。第(3)题,红树林海岸与淤泥质海岸、珊瑚礁海岸与基岩海岸在成因上有联

系。第(4)题,海港要求有利于船舶进出的航道、停泊的水域和客货集散的陆域;淤泥质海岸附近的海域坡度小、水域浅、泥沙淤积、缺乏筑港的陆域条件。

[基础过关]

由于海面的涨落不定,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阅读“1986年~2006年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的变迁图”,据此完成1~2题。

1.引起黄河三角洲河口海岸线变迁的因素有( )

①河流携带泥沙的堆积作用②海浪的侵蚀作用③地壳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③

2.在距今18 000~15 000年前,图示区域的海岸线在现在水深150~160米的地方,原因是( )

A.水被大量冻结成冰川保留在陆地上

B.地壳隆升

C.海平面上升

D.地壳变动

答案 1.A 2.A

解析该题组以黄河三角洲的变迁为背景,考查了海岸的概念及影响海岸发育的因素。第1题,海岸的发育过程受多种作用的共同影响。第2题,距今18 000~15 000年前,地球处于冰期。

读图,完成3~6题。

3.四幅图中,属于基岩海岸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②所示的海岸的特点是( )

A.堆积物颗粒较粗,宽阔平坦

B.曲折幽深,海岸线曲折

C.堆积物以淤泥为主,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

D.物种丰富,构成复杂的生物群落

5.四种海岸类型中,形成过程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有________种( )

A.1 B.2 C.3 D.4

6.只可能出现于热带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A 4.C 5.C 6.D

解析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①~④依次是基岩海岸、淤泥质海岸、砂质海岸和珊瑚礁海岸。第4题,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河口或平原地区,由河流携带泥沙淤积而成,因此具有“海岸带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的特点。第5题,四种海岸中,只有基岩海岸的形成过程以海水的侵蚀作用为主。第6题,珊瑚虫生长在热带环境,因此只可能出现在热带的是珊瑚礁海岸。

读“我国东南沿海某区域图”,据此回答7~8题。

7.甲地的海岸类型是( )

A.基岩海岸B.淤泥质海岸

C.砂质海岸D.生物海岸

8.乙地发展滩涂养殖的有利条件是( )

A.海岸线曲折,多岬湾

B.海滩宽阔平坦,堆积物颗粒较粗

C.海岸物质以淤泥为主,土质肥沃

D.海岸由生物堆积作用形成

答案7.A 8.C

解析第7题,甲处为陆地丘陵延伸入海的边缘,坡陡水深,为基岩海岸。第8题,滩涂养殖分布于淤泥质海岸,利用其堆积物颗粒细、营养成分多的优势。

9.读“我国局部海岸线经济开发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海岸带是海域和陆地交接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其开发条件得天独厚还表现在哪些方面?

(2)比较苏东与闽东南沿海资源和开发利用情况。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和资金的优势。

(2)从左向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淤泥质海岸 海洋生物 海洋化学资源 建港口(海洋旅游)

(3)季风气候,降水集中,晴天多;淤泥质海岸,地形平坦

解析 此题考查海岸带的开发优势、海岸带的差异及盐场的形成条件。海岸带处于海洋和陆地相互交接、相互作用的地带,不仅资源丰富,而且交通便利,往往成为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地区。由图可知苏东与闽东南海岸带不同,这与两者的海岸类型不同有关。盐场形成的自然条件主要在于晴天多,蒸发强,以及有平坦的沙滩。

[能力提升]

10.图中的海岸类型为( )

A .基岩海岸

B .淤泥质海岸

C .生物海岸

D .砂质海岸

答案 D

解析 海岸类型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基岩海岸、砂质海岸、生物海岸、淤泥质海岸等。砂质海岸通常为堆积性海岸,所以在这类海岸的沿岸有沙堤、沙坝、沙丘等地貌。特别是在华南沿岸的某些地段,由于高温湿润和风化强烈,常受冲刷,物质供应丰富,常形成沙堤、沙坝和沙丘,与沿岸的绿树相映成趣。

11.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最强烈的地区是( ) A .滨海平原

B .大陆架

C.近海D.海岸

答案 D

解析海岸是陆地与海洋相互交汇的地带,也是位于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互影响的叠合地带。

不同的海岸有不同的特点,人们针对不同海岸的特点,进行合理的利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2~13题。

12.目前,“阳光海滩”风靡全球,是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这种海岸属于( )

A.基岩海岸B.砂质海岸

C.淤泥质海岸D.生物海岸

答案 B

解析人们进行日光浴、游泳的理想场所是在沙滩地区,属于砂质海岸。

13.下列海岸类型最适合开辟盐场的是( )

A.淤泥质海岸B.砂质海岸

C.珊瑚礁海岸D.基岩海岸

答案 A

解析淤泥质海岸宽度大,坡度小,海岸线平直,适于开辟盐场。

14.阅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某区域等高线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乙、丙三处最可能见到下图景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人打算在图1甲、乙、丙三处中选一处发展滩涂养殖,你认为____________最好,为什么?

(3)某同学计划到图1所示区域的海边游泳,你认为最好选择甲、乙、丙三处中的________处。

(4)图2所示的海岸带中,表示海岸线的字母是______,海岸带的主体序号是________。

答案(1)乙(2)甲此处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位于河流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淤积,土质肥沃,适宜发展滩涂养殖。

(3)丙(4)A ②

解析根据图1中等高线的疏密程度、河流及各种海岸地形的形成过程和特征,可推断甲、乙、丙三处的海岸类型:

根据图2中海岸带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可知,A为海平面升到最高处与陆地的交线,是海岸线;潮间带是海岸带的主体。

[案例探究]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渤海湾区域海岸线迁移示意图

材料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区内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 214平方千米可供开发的土地,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

套设施,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1)按照海岸物质组成,天津滨海新区附近的海岸类型主要是________,长芦盐场的建设就是得益于此类海岸________的特点。

(2)影响该区域海岸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列举天津滨海新区适宜发展的工业类型。

答案(1)淤泥质海岸坡度平缓

(2)泥沙淤积海水侵蚀

(3)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化工、海洋医药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

解析第(1)题,天津滨海新区地处河流入海口,海岸类型为淤泥质海岸,此类海岸坡度平缓。第(2)题,海岸带的泥沙淤积和海水侵蚀作用是影响海岸线变化的主要因素。第(3)题,滨海新区发展工业要取决于当地的资源、技术、交通等条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第一节人口再生产 ☆知识要点: 1、人口再生产定义:人口的世代更替过程(包括人口出生和死亡两个环节) 2、人口再生产类型:决定因素: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如不考虑人口迁移过程,这三个决定因素之间的关系应为: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 类型有:原始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很低) 传统型(出生率高、死亡率较高、自然增长率较低) 过渡型(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现代型(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很低) ※难点解析: 出生率降低原因:文明程度、人口素质提高; 死亡率降低原因:生产力发展;

自然增长率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 由于人口的素质受生产力的制约,所以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均受生产力直接或间接影响,所以说人口再生产类型与一定阶段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当人口再生产类型进入现代型后,由于人口逐年减少,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所以最后会出现人口的老龄化现象,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已经出现这种现象,而且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进一步延长,时代更替速度减慢。 3、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地区分布 发达国家:现代型(德国、匈牙利人口出现负增长) 发展中国家:过渡型(部分国家已进入或正要进入现代型:韩国、新加坡、古巴、乌拉圭,我国已是现代型) 全世界:过渡型(世界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多) ※难点解析:人口老龄化会引发的问题:社会负担加重,劳动力短缺 第二节人口数量与环境 ☆知识要点: 1、人口数量的变化原因 ①.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②.机械增长(与人口的迁移有关) ※难点解析一:考察范围越大,人口迁移的影响越小,全球而言,则不必考虑人口迁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 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D.山水组合景观 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习题

一、选择题 错误!兼有喀斯特地貌和热带植物等自然景观的地区位于() A。长江中下游平原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D。青藏高原 解析:选C.题中的四大地形区中,云贵高原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同时又是北回归线穿过的地区,发育有热带植被景观。 2012年清明节假期期间,上海某公司职员组团到云南西双版纳游玩,当地少数民族的各种民俗风情,使旅游团成员大开眼界……据此回答2~3题。 错误!该旅游团成员在云南西双版纳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活动,属于人文旅游资源中的() A.风土民情 B.文物古迹 C。建筑遗址D。旅游商品 3、旅游团成员看到的下列景观,充分反映出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的是() A。傣族的竹楼掩映在热带丛林中 B.溶洞中石钟乳垂天而下 C。现代化的旅游宾馆突兀在丛林中 D。夜晚的篝火晚会上跳起现代歌舞 解析:云南西双版纳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风情独特,其风情习俗和民间节日是人文旅游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同胞在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中,其饮食起居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协调,如在这样的地区出现现代城市文明的一些事物,明显的不协调. 答案:2、A3、A 错误!峨眉山、张家界、九寨沟,作为旅游区,其共同的优势条件是() A。旅游环境的承载量大B。丰富的人文景观 C.便利的交通条件 D.奇丽的自然风光 解析:选D。四川峨眉山、湖北张家界、四川九寨沟,都是著名的自然旅游资源,以奇丽的自然风光吸引大批游客. 错误!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中,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是() ①九寨沟②周口店北京人遗址③泰山④武陵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选C。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是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word教案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课标解读 1.了解我国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2.举例说明我国旅游资源的分布,并分析其原因。 3.运用图表归纳法,概括我国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说明其价值。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的一条支脉,位于秦岭北麓,山体大致呈南北走向,整个山体与秦岭山脉一起由一条东西向的深大断裂带与北边平坦的关中平原相隔。 2001年3月16日,翠华山被中国国土资源部授予“陕西地质灾害国家地质公园”的称号,成为中国首批国家地质公园之一。 思考:从地址构造角度看,为什么翠华山会出现这样的地貌?导入新课——我国的旅游资源。 ●教学流程设计

1.(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台湾日月潭等。 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如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1.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地域辽阔,自然环境绚丽多彩;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1.状况: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4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意大利,居世界第二位。 2.分类????? 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2.若要开发我国的世界遗产旅游资源应注意什么问题? 【提示】 开发过程中,不能只考虑从经济上去开发世界遗产的旅游价值,更重要的是考虑对它们的保护。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五知识点总结 一、我国自然灾害多发的地理背景: (一)自然背景: (1)气候背景: ①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西北太平洋台风区)。 ②位于最大的季风气候区,受强大的季风环流控制,降水时空分布极为不均。 ③气候复杂多变,气候不稳定性强。 (2)地形地质背景: ①地形复杂多样,西高东低,起伏较大,以山地丘陵为主。 ②太平洋板块俯冲,印度洋板块碰撞,地壳运动活跃。 ③处在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3)生物背景: 地域辽阔,气候多样,土壤和植被类型多样,滋生和繁殖了多种有害生物。 (二)人文背景: (1)过度利用,生态环境脆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长期积累的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形成了脆弱的生态环境。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的破坏效应往往以各种灾害的形式表现出来。 (2)承受能力和抵御能力差: 社会经济系统对自然灾害的承受能力和防御能力低下。 (3)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和灾害多发区重合: 人口和经济密度高度集中在灾害多发、易损的东部地区,这种地理分布的不平衡性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自然灾害的严重性。 二、我国主要灾害的地域特点和形成原因: 1地震: (1)时空分布特点: 多震国家,时间上周期性,有活跃期平静期。 集中四大地区,台湾福建沿海、华北太行山沿线和京津唐地区、西南青藏高原和它边缘的四川云南两省西部、西北的新疆甘肃和宁夏。 (2)原因: 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俯冲带、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地壳运动活跃。处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之间。 ②我国板块内部多断裂破碎构造。 2 滑坡、泥石流

高中地理 人教版 选修3 第二章 第三节 我国的旅游资源

第三节我国的旅游资源 [学习目标]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并举例说出其重要价值。 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1.自然旅游资源 (1)山岳风光 ①五岳名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 ②四大佛教名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 (2)水域风光:广西桂林山水、长江三峡、杭州西湖、苏州无锡太湖以及台湾日月潭等。2.人文旅游资源 (1)文物古迹与古代工程建筑:万里长城、京杭运河、北京故宫、西安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苏州园林建筑、敦煌壁画等。 (2)风土民情:汉族的春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彝族的火把节等。 思考 1.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除山岳风光、水域风光外,还有哪些资源?举例说明。 答案生物景观。如青海湖鸟岛、扎龙丹顶鹤保护区、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等。 二、我国的世界遗产 1.状况:我国于1985年加入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到2019年已有55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与意大利并列世界第一位。 2.分类 (1)世界自然遗产。 (2)世界文化遗产。 (3)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3.开发与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已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促进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开发时要加强对它们的保护。 思考 2.泰山作为我国的第一个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具有哪些价值? 答案泰山山体巨大,主峰突起,与周围平原、丘陵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雄伟壮丽的形象,同时还蕴涵着奇、险、秀、幽、旷等美的形象;泰山在漫长的地质年代过程中,经历了地壳

剧烈的抬升与沉降,并经深度变质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地层和岩石,其岩层年龄在20亿年左右,是重要的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泰山经历了2 000多年的帝王封禅活动和历代文人游山朝圣,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探究点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我国幅员辽阔,山川壮丽,大自然千姿百态,景象万千,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多彩。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古至今留下了许多人类社会活动的遗迹,人文旅游资源比比皆是。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我国的旅游资源丰富,在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哪些最为重要? 答案在我国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以山水风光最为重要。 2.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辽阔的疆域、复杂的地貌、多种气候类型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为种类繁多的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地理基础。从地形上看,地形复杂多样,尤其是山区面积广大,形成许多名山;从气候上看,气候复杂多样,气象万千,形成了如吉林雾凇、黄山云海等旅游资源;从水文上看,长江、黄河等源远流长,形成了如长江三峡、壶口瀑布等旅游资源;从生物上看,生物种类繁多,形成了如黄山奇松、大漠胡杨等旅游资源。 3.为什么我国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答案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从“三皇五帝”开始,历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众多时期,每个时期都留下了众多的文明古迹;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形成了风采各异、各具特色的风情习俗、民间节日以及各具特色的建筑等。所以,我国的人文旅游资源丰富。 我国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及分类 (1)旅游资源丰富的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全套精选教案(优质课)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三全套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3章)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课程标准 ●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1)标准解读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不是要系统学习天文知识,而是要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很显然,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生存和繁衍是本条“标准”的重点要求。 从本条“标准”的设计来看,说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标准”将地球的特殊性限定在太阳系范围之内,隐含着在太阳系之外可能有存在生命的星球。实际上,人类一直在为寻找“外星人”而努力,目前已在太阳系之外发现了几十颗可能会有生命的行星。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运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2)教学重点 ? 地球上为什么适宜于生命存在和繁衍。 (3)教学目标 ? 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 能选用一定的资料(数据、图表等)说明地球行星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 在地外生命存在的可能性探讨活动中,能运用自己搜集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 尝试运用已学知识,写一段文字,表达宇宙环境认识方面的一个观点。 (4)教学方法 ? 小组讨论法、图表分析法、比较分析法 二、知识结构 三、教学过程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板书) 【引导、讲解】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中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第二章 旅游资源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_2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课标要求 1.简述旅游资源的内涵,运用资料说明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比较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区别。 ●课标解读 1.运用图解法,了解旅游资源的概念和内涵。 2.运用表格归纳法,概括并掌握旅游资源的类型,比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 (教师用书独具) ●新课导入建议 近几年来,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加,大陆不断扩大赴台旅游开放区域和组团旅行社的数量,台湾则将大陆组团人数从10人降至5人(即可成行),在台湾停留时间从10天延长至15天,台湾旅游成了炙手可热的字眼。台湾的旅游资源主要有阿里山、日月潭、花莲、西子湾等自然景观,还有中正纪念堂、101大楼、民俗风情等人文景观,台湾青山绿水,风光无限,不愧为“祖国的宝岛”。思考:台湾日月谭属于哪一类型的旅游资源?它向我们展示了哪些主要美景?导入新课——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教学流程设计 课标解读重点难点

1.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通过案例分析区分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 3.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1.旅游资源的内涵。(重点) 2.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的 区别。(重难点) 3.旅游资源的特点。(重点) 旅游资源的内涵 1.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形成条件 3.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1.有人说“旅游资源是指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这种说法不全面。“凡能达到娱乐目的的一切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只强调 旅游资源的类型 旅 游 资 源 分类概念内容意义 自然旅 游资源 又称自然景观,是在自然 界中通过自然过程而形 成的、具有旅游吸引力的 各种自然要素和现象 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 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 对于探险猎奇、游乐、疗 养等性质的旅游具有重 要意义 人文旅 游资源 又称人文景观,是在人类 社会中通过历史过程而 形成的,具有历史文化价 值;或者是当代人建造 的、具有旅游价值的各种 设施 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 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更多地表现在教育性(知 识的、文化的)旅游方面 的意义 2.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有什么联系? 【提示】很多旅游资源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①在自然景观中,为便于游人观赏,要修建交通、住宿、观赏、餐饮等建筑;②前人观赏自然旅游资源时往往留下文化艺术景观(碑刻、字画等)。例如,我国西湖湖面广阔,三面环山,在湖光山色之中,经过历代的人工修建,形成了“断桥残雪”“苏堤春晓”“平湖秋月”“曲院风荷”等著名景观。西 旅游资源的特性

高中地理选修3试题大全

高二下学期强化训练1 命题人:范庆1.旅游的主体是() A.旅游者 B.旅游资源 C.旅游服务业 D.休闲时间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按游览区域划分,可分为地方性旅游,区域性旅游和全国性旅游三种具体形式。 B.国际旅游一般可分为跨国旅游与洲际旅游两种形式。 C.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游客,开始步入观光型旅游和度假保健型旅游。 D.我们国家大多数旅游者的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多属于观光型。 3.艾菲尔铁塔举世闻名,不仅是因为其结构及造型的独特性,属于当时建筑的奇迹,还由于它打破了埃及胡夫金字塔保持了大约4500年的人类最高建筑物的纪录,这反映了旅游资源的()特性。 A.历史文化属性 B.非消耗性 C.美学属性 D.位置相对稳定性 4.下列旅游资源中属于山水组合景观的是() A.丽江古城 B.黄果树瀑布 C.吉林雾淞 D.神女峰 5.湖南武陵源风景区从旅游资源的形成角度来看属于() A.火山地貌景观 B.花岗岩地貌景观 C.砂岩地貌景观 D.山水组合景观6.旅游目的地必须具备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和旅游功能。下列地区不可能成为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的是() A.地中海 B.加勒比海 C.东南亚 D.喜马拉雅山 7.现代,在城市外围人口密度较小、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涌现出休闲度假村、农家乐等新的旅游形式,它们产生的影响因素主要是() A.与城郊独特的构造地貌有关 B.主要依托于比城市温凉的气候条件 C.因为一些名人在城郊留下了墨迹、赋诗、名联等而增加了知名度 D.社会认知因素的影响 8.安徽天柱峰虽然美学价值相当高,但是游人却很稀少,反映了我国旅游资源哪个分布特征?() A.分布广泛 B.旅游资源的分布和交通状况密切相关 C.旅游游点或旅游区呈明显的片状或带状分布 D.集中分布于我国东南部 9.下列风景不属于1985年中外游客评选的中国十大风景名胜的是() A.万里长城 B.承德避暑山庄 C.张家界 D.苏州园林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五-洪涝灾害知识讲解

洪涝灾害 考点解读 洪涝灾害的形成机制、危害及防御措施。 知识清单 1._______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居第一位。 2.洪涝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主要类型。洪水是________不能被江河、湖泊容纳,________而泛滥的现象。涝渍是洼地积水不能及时排除的现象,多发生在________、排水不畅的________。 3.从气候因素看,洪涝集中在________地区,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温带________气候区;从地形因素看,江河的两岸,尤其是________地区,是洪水的直接威胁区。________容易发生涝渍。 4.我国洪水灾害总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多_______少;_______多_______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_______坡和_______坡多,_______坡和_______坡少。 5._______是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洪水的_______分布与暴雨的_______分布存在着高度一致性,在东部_______,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6.东部季风区的各大江河的_______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特别是长江、淮河、黄河、珠江、海河、辽河、嫩江—松花江七大江河的_______地区。东部平原地区地势低平,雨季河流_______,是导致涝灾发生的根本原因。 7.农业受洪水灾害影响最为严重。人类不合理的_______利用,加重了洪灾的隐患。只有控制河流上游山地的_______与_______的过多经济活动,才有可能减轻洪水灾情。 8.洪涝灾害发生的决定性因素是自然因素中的_______和_______。 参考答案 1.洪水 2.洪水涝渍特大地表径流水位上涨蒸发弱低洼地 3.中低纬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海洋中下游低湿洼地 4.东部西部沿海内陆东南西北 5.暴雨洪水时空时空季风区 6.中下游平原中下游平原排水不畅 7.土地水土流失低洼地 8.气象水文 要点精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2年7月10日,受强降雨影响,淮河流域沂河发生10年一遇较大洪水。沂河、沭河等发生洪水,南四湖、骆马湖等水位上涨,部分低洼地区出现内涝。 材料二据水文资料统计,20世纪以来淮河流域发生的大洪水有17次之多。 材料三淮河干流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由西向东流入洪泽湖。出洪泽湖后分为两支:一支经高邮湖、邵伯湖在江苏省扬州市东南流入长江;另一支经苏北灌溉总渠流入黄海。干流全长约1 000千米。南岸主要支流有史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 1.海与洋对比 对比项目洋海 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 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 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 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 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 海峡连通海域 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 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 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 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 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 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 (2)海湾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高中地理选修三样题

北京市地理学科新课标 选修模块三测试样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关于旅游资源的正确叙述是 A.自然景观都是旅游资源 B.人文景观都具有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C.文物古迹在建造之初就具备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 D.有吸引力,能产生经济、社会、环境效益 2.下列地理事物不.属于旅游资源的是 A.旅游饭店B. 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 C.桂林山水D. 蓬莱阁的海市蜃楼 3.下列我国的世界遗产都属于自然遗产的是 A.苏州古典园林、青城山—都江堰、庐山国家公园 B.黄龙风景名胜区、苏州古典园林、长城 C.北京故宫、庐山国家公园、平遥古城 D.黄龙风景名胜区、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4.吉林有“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的说法,这说明观赏雾凇要A.选择观赏位置B. 选择观赏角度 C.把握观赏时机D. 把握观赏季节 5.图1是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能体现“深山藏古寺”意境的是 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分别描述了庐山和泰山两大风景名胜区的特点。据此回答6~8题。 6.游客登上泰山之巅,有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因为 ①选择了合适的登山路线②在特定气象条件下观赏的感受 ③泰山周围是地势低平的华北平原④选择了合适的观赏位置,以情观景 A.①②B. ②③C. ②④D. ③④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明欣赏旅游景观要 A. 把握观赏时机 B. 选择观赏位置 C. 抓住景观特点 D. 移情于景 8.庐山和泰山作为旅游资源,在构造上其共同成因是 A. 由沉积作用形成 B. 火山喷发而成 C. 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 D.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块山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是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风景优美,被誉为人间仙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一) 1、岩石分三大类: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岩 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变质 岩(变质作用)。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风积地貌(沙丘)。 喀斯特地貌:云南的路南石林、桂林。 3、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 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 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 裂谷、海洋。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二) 1.昼夜长短的变化: 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 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 最小值。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 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高二地理选修五重要知识点(三) 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反射: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散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人教高中地理选修三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 1.旅游资源的内涵,旅游资源的多样性 2.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 3.我国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及其重要价值 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1.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2.旅游景区的景观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 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 1.旅游景区的基本要素以及它们的相互影响,旅游景区的景点、交通和服务设施的初步规划与设计 2.旅游点的确定,合理的旅游路线的选择 3.地形、气候、水文等条件与旅游安全的关系,以及应采取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旅游与区域发展 1.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 2.旅游与景区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旅游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本讲重点:旅游资源的类型与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 本讲难点: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及旅游规划 考点点拨: 第一课时 一、现代旅游 1.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2)旅游形式的多样化 (3)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4)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食、宿、行、游(核心)、购、娱 二、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 (1)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2)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3)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2.促进社会文化繁荣 (1)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2)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促进文化交流。 3.影响区域环境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 (1)概念: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一是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二是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有同时具备这两个条件的事物才能被称为旅游资源。 (3)旅游资源形成的核心:对旅游者的吸引力。 2.旅游资源的类型 根据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种类型。 ①自然旅游资源,又称自然景观,主要有地貌、水文、气候、生物等要素组成,其中地貌要素处于相对重要的位置,大多数自然风景区都离不开地貌构景的作用。 作用:对探险猎奇、游乐、疗养等方面的旅游有重要意义。 ②人文旅游资源,又称人文景观,主要包括古人类遗址、古建筑、宗教文物、民俗风貌等,其中建筑景观是人文风景区构成的重要标志。 3.旅游资源的特性 (1)多样性 (2)非凡性:与同类地理事物与现象比较

新编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全册教案

湘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 全册教案

目录 1.1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教案 1.2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教案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教案 2.1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与分布教案 2.2我国的干旱、洪涝、寒潮与台风教案2.3我国的地震、泥石流与滑坡教案 2.4我国的虫灾与鼠灾教案 3.1自然灾害损失的地域差异教案 3.2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环境特点教案 4.1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教案 4.2高新科学技术与防灾减灾教案 4.3自然灾害与我们教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概述1.1 自然灾害的概念与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明确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其自然和社会的两种属性,能正确识别自然现象、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区别与联系,确认什么是自然灾害。 2.会描述自然灾害在空间分布上的广泛性和区域性,时间上的频繁性、不确定性、周期性和不重复性,灾害的联系性和严重性及其不可避免性和可减轻性的特点,并能举例说明每一种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材图片和音像资料的展示,用对比的方法区分自然灾害、自然现象和人为灾害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用对比法进行简单概念界定的能力。 2.通过自然灾害特点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演绎推理的能力;通过搜寻和分析典型的自然灾害范例,培养学生收集、提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自然灾害的广泛性、频繁性、不可确定性和不可避免性的特点,强化学生的灾害意识、忧患意识,进一步树立尊重自然、尊重客观的正确人地观。 2.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区域性、周期性的特点,强化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习惯。 3.通过了解自然灾害的可减轻性特点,坚定学生防灾减灾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并理解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全世界共同合作的观点。 [教学重点] ①自然灾害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②自然灾害的特点。 [教学难点] 自然灾害的周期性、不重复性、联系性的特点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过程] 【新课导入】1988年岁末,美国《时代》周刊一年一度评选的世界风云人物不是当代任何一名风云人物,而是一张由条条绳索捆绑着的地球照片。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看看1988年的地球吧:美国中西部地区发生百年不遇的特大干旱,粮食减产30%~40%;前苏联亚美尼亚地区里氏7.1级大地震,3座城市被毁,5.5万人丧生,50万人无家可归,直接损失几百亿卢布;非洲大陆持续干旱并出现罕见的特大蝗灾,亿万蝗虫漫天遍野横扫数国,所到之处粮食作物被吞噬一空;巴西亚马孙地区发生特大森林火灾,25万公顷原始森林被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现代旅游及其作用 1.现代旅游的发展特点[4] ☆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2.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基本要素:食、宿、行、游、购、娱 关系:总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旅游活动的基本条件:旅游交通 旅游六要素的核心:游 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娱 ※3.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1拉动经济发展:a.发展国际旅游,能够增加国家外汇收入 b.发展国内旅游业是回笼货币、稳定市场的一个重要途径 c.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交通运输、商业服务、建筑、邮电、金融、 房地产、外贸、轻纺、旅游纪念品等产业) d.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是过分地依赖旅游业会给国民经济带来不稳 定因素) ○2旅游业对社会的影响:a+.促进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总体促进社会发展)b+.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c-.旅游者的大量涌入给当地居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不便 ○3旅游业对文化的影响:a+.促进文化交流(○1促进民族文化精华的提炼,使民族文化更有(总体促进文化繁荣)特色和吸引力○2促进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 b-.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本身的传统文化价 值) ○4影响区域环境:a+.旅游对环境保护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历史古迹、古建筑、纪念馆的修复) b-.旅游与环境的关系不处理好,过多游客造成旅游环境的混乱、污染,降 低了旅游质量 4.有关“旅游业”的几种正确评价[4] ○1旅游业是“朝阳产业”。 ○2旅游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3旅游业是综合性和关联性很强的产业。 ○4旅游扶贫工作的重心是开发式扶贫。 第二章旅游资源 5.旅游资源的内涵 ○1旅游资源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a.对旅游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能使旅游者得到一定 的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 b.具有一定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能给旅游业带来一 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环境效益)。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系统示意图 、主要的自然灾害 干底叶人黑 白苗捋常吃化一 JtQt. AKt4. 戎皓;同衣申盘韵*.* 时声* bJUf 龟药带轴

者 联 系 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我国洪水灾害: 我国洪水灾害 分布总的特 占 八、、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暴雨洪水特 占 八、、 影响我国范围最广、时间最长、危害最大的洪水灾害 暴雨成因[台风、锋面等天气系统带来的暴雨 发生时间与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分布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从降水和地形和河流水系特点分析) 我国洪水类型比较 类型洪水来源主要分布地区发生时间 暴雨洪 水 主要有台风、锋 面等带来的暴雨 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 原。 暴雨的时空分布咼度一致,在东部季风区,暴雨集 中发生在每年的4—9月,自南向北推移。 融雪洪 水 由积雪融水和冰 川融水形成的洪 水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和东北山区。受气温升高制约,融雪洪水一般发生在每年的4— 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发生在7?8月。 冰凌 洪水 冰凌堵塞河道主要发生在黄河上游的宁夏、内蒙 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其次发生 在松花江部分河段。 要发生在河流封冻和解冻的季节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灾情严重的原因: 6、风暴潮((属于水文灾害,是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 自然原因 灌伐矗林 以土流矢 人为原因 东部临海 除梯的走界处萝 山;建凤璇 中下灣地堺低平, 排氷不輯 泥沙於获、国湖it田河 湖籌洪疔洪■爬另誥」 我国舖疑济伙畔[ 地帶 水 文 灾 害 夾 惜 严 ?

高中地理第二章旅游资源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3

第一节旅游资源的分类与特性[学习目标]了解旅游资源的分类;理解旅游资源的内涵及其形成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掌握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区别;理解旅游资源的特性、掌握旅游资源多样性的表现。 、旅游资源的内涵 、 型01 口主学习固根基主干引导夯基固本

每年的阳历四月是我国傣族的传统节日一一泼水节。节日期间,人们穿着盛装,互相泼 水祝福,并进行拜佛、赛龙舟、文艺会演等活动,吸引八方游客前来观赏。据此回答1?2题。 1 .傣族的泼水节属于() ①旅游活动②旅游资源③具体的资源④抽象的资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泼水节”属于节庆活动,没有具体的物质存在形式,因此它属于旅游资源,且 是抽象的资源。 2 ?参加“泼水节”的旅游活动属于() A.游览观光 B.度假休闲 C.科考探险 D.宗教朝觐 答案A 解析人们去参加“泼水节”,体验“泼水节”的欢乐气氛和独特的傣族风情,是对远 方风土人情的崇拜,因此游客大多是为观光而来。 平遥古城是中国迄今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时期中国县城的原型,它是由完整的城墙和街 巷、店铺、民居组成的大型古建筑群,有“中国古建筑的荟萃和宝库”之称。据此完成3?4 题。 3 ?旅游资源的本质特性是() A.多样性 B.可创造性 C.非凡性 D.永续性 答案C 解析旅游资源必须具有吸引旅游者的功能,只有那些在同类中具有非凡性特点的事物或现象,才能成为旅游资源,非凡性越突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越大。 4 ?平遥古城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并非出于旅游目的而建,随着时代的变迁,具 有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这体现了旅游资源的() A.可创造性 B.永续性 C.非凡性 D.多样性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知识点 自然灾害 定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判定条件:A、有自然异变作为诱因B、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影响:A、人员伤亡B、财产损失C、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 二、主要的自然灾害 1、热带气旋—-台风(属于气象灾害) 热带气旋台风(在西北太平洋上)、飓风(在大西洋和印度洋上) 概念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热带气旋 产生条件①有广阔的暧洋面(26OC以上)→海水蒸发,向大气提供充足的水汽; ②下热上冷的不稳定大气层结→促使空气上升及水汽凝结致雨 ③有一定的地转偏向力(纬度大于5O的热带和副热带海洋) 结构由外围大风区、旋涡风雨区和台风眼三部分组成 路径西移路径(对华南影响较大)、西北路径(对华东影响较大)、转向路径(对东部沿海影响较大) 天气特征狂风暴雨 分布时间分布:一年四季均可发生(7-11月最频繁); 空间分布:主要分布于热带或副热带。西北太平洋海域(中国东南沿海、日本、东南亚国家)是世界上热带气旋最多的地区,另外还有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加勒比海、美国东部海岸 我国台风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沿海重、南方重。 影响程度南部沿海(广东、海南、台湾)最重,依次闽、浙、苏、鲁、辽。(我国易遭台风袭击的原因:位于太平洋西岸,由于西太平洋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特征) 危害主要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与受灾体有关。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可能性越大。由于这些沿海地区由于人口、财产密集,工农业生产发达,所以热带气旋常造成巨大的破坏和社会经济影响。(具体见必修1P48) 防御措施预测和预报是防灾、减灾的主要措施 2、寒潮(属于气象灾害) 寒潮 概念寒潮是一种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 形成强冷气团聚积在高纬度的寒带,当冷气团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时,就爆发寒潮 分布空间分布: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地区(当寒潮较强时,也可能影响到低纬地区) 时间分布:深秋-冬季-初春,9月至次年5月 高峰期:3-4月(最强)和10-11月 危害强烈降温造成冻害,大风能吹翻船只,摧毁建筑物,冻雨造成通信和输电线路中断,交通运输受阻

【精选】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全册教案-地理知识点总结

地理新人教版高中选修2精品教案[整套] 第一章海洋概述 第一节地球上的海与洋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海与洋的概念、区分。 2、了解四大洋概况。 3、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能够辨析。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学,分别列表进行海和洋、四大洋、海/海峡/海湾的比较。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世界海与洋。 教学重点难点: 1、四大洋概况 2、理解海、海峡、海湾的概念,分辨海的不同类型、海和海湾。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教学方法: 图表比较法、谈话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海洋的时代” (投影)世界地形图,学生读图结合教材P2内容,了解海和洋的区别(填表) 1 (学生自学结合世界地形图,了解四大洋概况) 2.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 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承转)认识了四大洋,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离我们更近的海、海峡、海湾。 (学生自学,认识概念) 3.海 (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 (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 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 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 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 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

(投影)世界不同海区,辨析不同类型的海(学生在世界地形图中找出) (举例:陆间海—地中海内海—渤海边缘海—东海、南海最大海—珊瑚海) 4.海峡和海湾 (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 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 C (2) 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 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 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课堂练习:练习册相应内容 [教学后记] 第二节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2、了解郑和下西洋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搜集材料等方式,了解人类探索海洋的历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是不断发展进步的,是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 教学重点: 人类对海洋的探索和认识过程。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