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
2011版历史一轮精品复习学案: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单元知识网络】

【专题归纳整合】

1、中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活动及作用

(1)在联合国中为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公正、合理的解决努力。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积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和欧盟的合作;积极开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

(3)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性和地区性组织,扩大并深化了多边外交关系,为中国在新世纪拓宽发展空间奠定了良好基础,赢得了和平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国际信誉,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各个阶段的外交政策

(1)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①特点:“一边倒”。②原因:二战后世界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对华采取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外交上孤立的政策。③作用: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先后与苏联等17国建交,从而使新中国在保卫胜利果实,维护独立与主权斗争中不致于孤立。

(2)20世纪70年代:①特点:扩大外交,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②原因:美苏争霸,美

国处于守势,苏联陈兵边境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中美双方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③作用:中日、中美

关系正常化,促使中国同更多西方国家建交,扩大了世界影响。

(3)80年代起:①特点: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②原因:美苏关系缓和,第三世界发展壮大等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内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③作用:我国同周边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赢得了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已经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同时,广泛的外交活动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3.准确全面的理解新时期中国多边外交的特点

(1)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随即开始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突出特点之一就是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也就是坚持联合国宪章,尊重独立国家的独立主权来与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2)中国的外交策略发生重大变化的主要原因:一是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的平等友好关系;二是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三是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地区冲突加剧,联合国维持和平活动在缓解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的作用不断加强,中国在维和领域做出了积极贡献,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3)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的表现主要有: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代表第三世界国家,倡导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单元质量评估】

一、选择题:

1.在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中,哪一条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地位,实现了在国际交往中的独立自主?

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另起炉灶”

D、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解析】:C 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的三点内容的理解,书上的原话,送分题。

2.小明在阅读《周恩来外交文选》时看到这样几段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于目前正在她的邻邦进行的战争和战争扩大的危险.不能不加以密切的关注。中国人民认为:朝鲜战争停止了,现在,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这最有可能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中的发言?

A.亚非万隆会议 B.日内瓦会议 C.布雷顿森林会议 D.第26届联大

【解析】:B 从材料中的“印度支那战争同样应该停止”可联想到日内瓦会议,会议的中心议题就是恢复印度支那的和平,会议最终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

3.被外国人誉为“周铁嘴”的外交家周恩来,以他独有的魅力为我们的国家赢得了声誉。他所创制的外

交政策有

①“一边倒”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求同存异”方针④不结盟政策

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

【解析】:B。记忆性试题。①为毛泽东所创;④为邓小平所定,②③为周恩来所创。

4.“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

哥啊!哥!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来自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的舞蹈家和俄罗斯爱乐交

响乐团音乐家演绎的原创芭蕾舞剧《小河淌水》演出获得成功,以此纪念中俄两国的友好

关系。那么,今年是中苏建交多少周年?

A.50周年

(芭蕾舞剧《小河淌水》海报B.55周年C.61周年 D.65周年

【解析】:C 1949年10月3日,中苏建立正式外交关系,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故C正确。

5.金秋时节,在苏式风格的北京展览馆西侧,被北京人亲昵地称为“老莫”的俄罗斯风味餐厅--莫斯科餐厅--重装开业,吸引了不少北京市民前来就餐甚至参观;与此同时,以“唤起记忆,传承友谊”为主题的“情动俄罗斯--中国人唱俄语歌”大型活动正在两国如火如荼地进行,以此纪念中俄建交。中俄建交所反映出来的我国建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解析】:C 所谓“一边倒”就是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以此打破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封锁。故C项正确。

6.2009年9月28日,在纪念孔子诞辰2560年祭奠大会上,著名书画家范曾先生做了“己丑年祭孔子文”——高山仰止:其中写道:“……唯和衷而共济,讲信而修睦。此足称万国邦交之极则,亦各族和谐之宏观。……”体现了孔子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含义是“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新中国建立初期成功运用这一思想的外交政策或事件是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

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A。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是1949年左右;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1953年;

③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是1955年;而④邀请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是1971年,故排除。答案选A

7.(2010·湖南省衡阳市高三模拟)握手礼是当代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行的见面礼。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图一毛泽东与田中角荣图二周恩来与尼克松图三江泽民与欧盟委员拉米图四胡锦涛与连战A.图一反映中日建交B.图二反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C.图三反映中欧联合反美苏两霸D.图四反映台海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解析】:C 图三反映的是中欧一般友好外交活动,新时期我国奉行的是无敌国外交、不结盟政策。

8.“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与邻为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中,最能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 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D 注意对题中信息的理解,从“邻居”入手,通过排除法可排除A项:中美两国分属于太平

洋两岸;B项中亚太经合组织是指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可排除;C项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D项中上海合作组织主要由中国与中亚五国组织,与题意相符合。

9.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达成协议时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是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妥协和实力上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段话主要说明

A.中国处理国际关系时坚持不妥协立场

B.中国在国际社会中享有崇高地位和威望

C.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越大

D.英国的霸权地位丧失

【解析】:C从“因为我们是在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看出中国的综合国力的强盛是外交的坚强后盾。

10.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里宣读的公告是

A.基辛格访华的公告 B.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

C.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建交公报》

【解析】:B项对中美建交的基础知识的解读。课本上讲了: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博士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旋风之旅结束之后,中美双方同时发布小尼子访华的公告。抓住关键词“三分半钟”、“出人意料”。结合教材所述可选出正确答案,但同学们不小心是很容易选C项的。

基础题。

11.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同苏联、蒙古、越南、老挝、韩国都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后又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签订了边境地区加强军事方面相互信任的协定。这些外交举措的基本出发点是

A.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B.实行不结盟政策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为经济建设赢得和平的周边环境

【解析】: D 我国致力于促进地区的和平和稳定,和周边国家、地区建立和平的外交环境,是为了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12.国家主席胡锦涛2009年l0月14日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时说:“中方高度重视对俄关系,始终把发展中俄关系作为中国外交优先方向之一。”这主要是基于

A.苏联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

B.履行《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

C.共同发挥上海合作组织主导作用

D.中国的国家利益

【解析】:D“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国家利益”,新时期中国外交旨在为经济建设创造安定的国际环境。

13.1950年中苏两国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001年中俄等六国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这两次外交活动表明中国始终

A.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C.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坚决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势力

【解析】:B 新中国外交的指导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无论是1950年与苏联关系密切,还是2001年成立的上海合作组织,都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的表现。

14.右图“中国赴海地维和部队”主要反映了中国

A.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B.为解决地区冲突作出了重要贡献

C.在国际上开展了广泛的军事合作

D.主持开展了联合国的裁军工作

【解析】::B。本题考查材料解析能力。材料体现了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A项中“地区性国际组织”与联合国性质不符,排除。维和行动有利于地区冲突的缓解,B项正确。维和行动不是“军事合作”与“裁军”,排除C、D两项。

15.“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材料中被称为“转折点”的事件发生在

A.1971年 B.1972年 C.1978年 D.1955年

【解析】:A “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指的是1971年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冲破了美国的阻挠,A项正确。

16.(2010·浙江瑞安中学高三模拟)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个好兄弟不如一个好邻居。”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外交,突出体现这种思想的是

A.中美历经曲折,最终建立外交关系 B.参与发起创立亚太经合组织

C.积极参加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解析】:D 此题主要考查中国外交的内容。A项是在1972年。B项有误,1989年11月,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新西兰、加拿大及当时的东盟六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首届部长级会议,标志着这一组织正式成立。D项在2001年。

17.参与过打开中美关系的美国前助理国务卿霍尔德里奇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乒乓外交”是一项富有戏剧性的、启示性的外交举措,它体现着中国领导人的某种个性:精明老练、聪明过人、富有智慧,有“小中见大”的战略谋划意识。他所描述的是1970年代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过程中,曾出现“小球”推动“大球”的情形。中国之所以能以“小球”撬起“大球”的原因是

A.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 B.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C.第三世界的支持 D.改革开放的实行

【解析】:B 。所谓的大球指的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其关键在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这才是根本原因,AC都是外因。改革开放的实行在1978年,而中美关系正常化是在1972年。

18.1960年,一贯强烈反共的尼克松在同肯尼迪竞选美国总统时说:“我们(对中国)

的态度,不应该过于僵硬,我们不应对一个六亿人的政府保持永久不承认的态度。”1968年大选时,尼克松又说“时间已经来到,我们必须掌握中国的现实了” 这两段话说明

①尼克松有了结束同中国对抗的想②美国统治阶级内部对中国的政策已经出现分歧

③尼克松想通过改善美中关系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④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③④

【解析】:C 6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受到挑战,美国想改变与中国的关系。尼克松上台后,中美关系正常化。

19.2008年12月26日,在国内外广泛关注和期待下,中国海军舰艇编队远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展开护航行动。2009年4月28日上午,中国海军首批远赴印度洋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舰艇编队,奏凯而归顺利返回海南三亚。这一事实表明

①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③中国在形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④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④

【解析】:D行使主权国家的独立权和管辖权不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20.2009年2月10日至2月17日,胡锦涛主席先后对沙特阿拉伯、马里、塞内加尔、坦桑尼亚、毛里求斯进行国事访问,开始了“友好合作之旅”的访问。访问期间,胡锦涛主席同5国领导人就进一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深入交换了意见,达成广泛共识。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合作文件。这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A.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坚持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积极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活动

【解析】:A与非洲国家友好往来,因此可以排除B、D。而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属于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内容。

二、非选择题:

21.阅读下列材料:(18分)

材料: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中国邀请部分国家的乒乓球代表团来华访问。由于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主管部门将拒绝美国代表团访华的请示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得知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在日本友好接触的情况后说,现在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他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就在周恩来接见美国运动员的当天,尼克松发表了声明,宣布对华新步骤。他把打通中美关系比作人类登月的"阿波罗计划"。这就是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 "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选自高中历史必修一

请回答:

①材料中说的“中美两国没有外交关系”始于何时?(1分)导致这一局势的原因有哪些?(4分)

②“尼克松总统得知这个消息后,立即电示美国队:‘运动员务必去北京。’”请结合具体史实分析此话的历史背景?(6分)

③"乒乓外交"达到了"小球转动大球"的效果,请结合史实具体说明之。(3分)

④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出现了中美关系的缓和,可同时在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种不利于美国称霸的局势。请结合史实说明说明这一局势?(4分)

(1)始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原因:新中国成立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美国在二战以后奉行冷战政策,形成以美苏为首的两极格局。

(2)新中国成立20多年来,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物中的作用重大。比如1954年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20世纪70年代,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守势,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两国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如果答中美关系长期敌对不利于两国人民可适当给分)(3)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1年10月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其签定《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4)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日本经济迅速发展。从而出现资本主义世界多极化趋势

22.(14分)2009年11月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发表讲话时说,“……我们应继续本着平等互利、注重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推动中非经贸关系向更大规模、更宽领域和更高水平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侵略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化集》第3集

材料三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的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国际关系资料选编》(1945~1980年)

回答: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3分)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3分)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5分)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3分)

(1)仔细阅读两则材料,抓住“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词,不难发现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其具体内容是要求熟记的内容。

(2)根据材料二“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它解决的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相处问题,针对的是当时的“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

(3)材料三中“在我们之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可见是“求同存异”方针,这是1955年周恩来在万隆的亚非会议上提出来的。

(4)材料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材料三“求同存异”当然不矛盾,因为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灵活运用。

答案: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2分,错一处扣1分)

(2)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问题。殖民主义、霸权主义。(3分)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5分)

(4)否。(1分)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

“求同存异”是具体灵活地贯彻此原则。(2分)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17课 解放战争

17课解放战争 基础巩固 1蒋介石曾说:“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蒋介石所说的“先生”是指( ) A.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毛泽东 B.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 C.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 D.美国总统杜鲁门 答案A 2下图描绘的是解放战争期间某一军事行动的战略态势,下列描述与其符合的是( ) A.“攻占锦州,关门打狗” B.“分割包围,瓮中捉鳖” C.“百万雄师,三路渡江” D.“千里跃进,逐鹿中原” 答案D 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导致“和平已经死了”的主要原因是( ) A.国民党拒绝与中国共产党和谈 B.国民党不断扩大内战规模 C.美国等国际势力的插手 D.中间派无法左右国民政府 答案B 4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电令:“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占领大

别山为中心的数十县……建立根据地。”此电令发出时,人民解放军正在( ) A.进行战略反攻 B.进行辽沈战役 C.进行淮海战役 D.进行平津战役 答案A 5山东莱东县农民唐和恩老人使用过的一节竹棍上,刻着他在解放战争时期支援前线所经过的路线:莱东—平度—临淄—蒙阴—临沂—徐州—萧县—宿县等地,包括了山东、江苏和安徽三省的有关城镇和乡村的地名。从以上路线可知,老人参加了( ) A.孟良崮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 答案D 6“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引自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对这首诗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这首诗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 B.诗中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与国民党展开战略决战 C.“天翻地覆”是指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的结束 D.占领南京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答案C 7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它在此作为历史的见证定格为永恒。这一天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 A.人民解放军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B.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 C.人民解放军发起了渡江战役

【精品】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7课 启蒙运动 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第7课《启蒙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欧洲启蒙运动的背景和特点,掌握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通过阅读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言论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资料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评价问题的能力,通过比较启蒙运动和文艺复兴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和比较的能力。 通过对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和重大影响的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等启蒙运动思想家的主要观点及启蒙运动的影响 难点: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的区别与联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境导入:展示先贤祠图片。 巴黎,一座闻名于世的繁华大都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而去巴黎的游客无不被一座纪念法国历史名人的圣殿——先贤祠所震撼。古朴的建筑,浓厚的文化氛围,非凡的事迹,涤荡着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至2002年11月,共有70位对法兰西作出非凡贡献的人享有这一殊荣。而伟大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则位列其中。在卢梭的墓碑上刻着他自撰的铭文:“睡在这里的是一个爱自然与真理的人。”而在安葬伏尔泰的灵柩车上,人们写着这么一句话:“他是诗人、哲学家、历史学家,他使人类理性迅速发展,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然而,两人生前命运坎坷,为捍卫真理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他们高举着理性主义的大旗,在专制主义、教权主义、特权主义盛行的西欧,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呐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给尚处在黑暗中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这就是欧洲伟大的启蒙运动。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聆听那些反封建斗士的呐喊吧。 [讲述新课] 一、探源启蒙运动(课件1—6) 什么是启蒙? “启蒙”在法文中即为光明、智慧之意。启蒙思想家认为:过去的时代在天主教会和世俗封建主的统治下是迷信和无知的黑暗时代,而启蒙运动就是要从黑暗进入到智慧和光明的时代。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 (2)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概述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时期进行革命斗争的主要史实,如重庆谈判、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重点进攻、战略反攻、三大战役、北平和谈、渡江战役等,理解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补充,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了解内战爆发的背景,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的学习方法。 图表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阶段和概况,学生活动探究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提高分析能力。 引导学生回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宏伟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例外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漠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严重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中国共产党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内面临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赴重庆与国民党和谈,表明了争取和平的由衷。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中国命运,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详尽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这一问题理论性较强,学生不简易理解。 三、教学内容安排(1学时) 第一目“内战的爆发” 教学要点: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②重庆谈判与《双十协定》;③政治协商会议;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第二目“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 教学要点: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②三大战役。 第三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宏伟胜利” 教学要点:①北平和谈;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 1.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6课《抗日战争》优质教案

第16课伟大的抗日战争 【新课导入】 以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栏目组在纪录片《中国远征军》录制过程中关于“你听说过中国远征军吗?”的街头随机采访导入新课:当年数十万远征军将士为保家卫国而埋骨异域,可他们大多数人至今无法魂归故里。抗战的烽火硝烟过去不及百年,我们的脑海里却已无丝毫关于他们的记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新课教学】 一.走进历史之日军罪行 1946年5月到1948年11月,由美苏中等11国法官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对日本甲级战犯进行审理,国际检察局向法庭提交了对日本战犯的起诉书。 设问:你认为国际检察局会起诉日本战犯在二战尤其全面侵华战争时期触犯哪些罪名? (学生自主学习P74-P75页并简单归纳侵华日军的罪行) 1.1937年7月7日,日本在北平制造_______,也称_______,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也是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端,抗战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2.1937年8月13日,制造_______,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攻陷南京后,对_____和平居民进行_____。 4.1941年河北省丰润县_______惨案。 5.在中国东北成立研究细菌战的部队,即_______,用活人进行实验。 教师: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为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又制造八一三事变,进攻上海,从而威逼南京。这幅图反映的是八一三事变后,遭到日机轰炸后的上海南站的情景,图中一个幼儿孤独的坐在废墟中哭泣,他的亲人在轰炸中应该不幸离他远去。而这幅图则是日本国内媒体《东京日日新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报道。这些铁一般的事实正是当年国际检察局起诉日本战犯的三大罪名(破坏和平罪、杀人罪、普通战争罪及反人道罪)共55项罪行之一部分(见下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资产 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和作用;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的历史渊源 和时代背景,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阅读分析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概括历史和观察历史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在 教学过程中,通过情景再现、阅读史料、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能力和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从《大宪章》的签定到《权利法案》的制定,使学生认识到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 立过程是非常漫长而复杂的,从而认识到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一唯物史观。 培养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的、客观的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发展 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 2.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和责任制内阁 难点:君主立宪制的概念和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相互关系及各自作用。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案例故事 故事一“沉默”的女王 2014年,88岁的英国女王已经登基整整62年了,先后有13位首相得到她的任命。她从不公开发表自己的观点,有人认为这是她得以保持英国王室地位的主要原因。 故事二20年来女王首次要求加薪

2010年5月,英国女王要求加薪。据悉,王室开支一般每十年与政 府沟通一次,不过女王已经20年没有提出过加薪要求,而其间英国物价上涨了80%。对女王加薪的要求,英国共和党的竞选经理史密斯指出,这一要求是“国家的耻辱”。 英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为什么要如此的限制王权?既然限制王权又为什么要保留国王呢? 【讲授】材料 从传统中走来--13世纪《大宪章》和议会制度-------政治传统 《大宪章》最为精髓的条款是: 一、…… 二、“若不经同等身份的人的合法裁决和本国法律之审判,不得将任何人逮捕囚禁、不得剥夺其财产、不得宣布其不受法律保护、不得处死、不得施加任何折磨,也不得令我等群起攻之、肆行讨伐。” ----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材料中体现出英国怎样的政治传统? “王在法下”、“王在议会中” 图示13--17世纪英国的权力分配。 【讲授】英国革命的原因、过程 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原因) “国王是法律的创造者, 而非法律创造国王。”他在向议会讲话 时公然说道:“除了上帝,国王不对任何人负责。” ----摘自〔英〕詹姆士·斯图亚特《神权》(1603年) 二、在革命中妥协------“光荣革命”(过程) 【讲授】《权利法案》 在传承中创新----《权利法案》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无权废除法律或停止法律的执行; 未经议会同意,国王不能征税;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第七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导入 图片导入,撒切尔夫人葬礼图 师:大家认识她吗? 生: 师:是的,她就是四月八日才去世的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那么她为什么受到这么多人的敬仰呢?她在英国到底处于怎样的地位呢? 生:第一任女性首相 接着ppt展示撒切尔夫人与伊莉莎白二世的图片,进行对比。问:她们俩究竟谁的权利更大一些呢? 生:首相 师: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本课探索探索吧。 一寻求民主 想一想:前面我们说英国首相的权利远远大于国王,那英国的政治制度到底是什么呢?生:君主立宪 师:什么是君主立宪?有没有可以回答啊? 生: 师: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以世袭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君主权力按宪 法规定受到一定限制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套政治制度的形成,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然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那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呢?首先则是源自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呢?为什么会爆发革命呢?这就是我们要了解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时代背景。大家看课本一二自然段,分析其背景。学生根据ppt上的提示内容,进行补充。(ppt分别从政治上、经济上、导火线说那个方面) 师: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国王征税未得到议会同意 问题探究一:为什么国王征收新税必须要得到议会的同意呢?(提示:历史纵横) 这是因为在很早以前,英国就建立了议会的制度,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了一定的制约。我们来看看这个表,这个表呢,表现了英国议会的产生和发展。尽管议会对国王的权利有一定的制约,但是国王的权利仍然很大,甚至可以随意解散议会。这样崛起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权益便得不到保障,从而与国王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有压迫就有反抗。在1637年的时候,苏格兰人民爆发起义,国王召开议会,征税,遭到议会拒绝最终稿爆发了大革命。 师: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以三句话概括,那就是杀了一个王、逐了一个王、请了一个王。大家看一下课本36页下面,看看这三个王分别是谁? 生:查理一世詹姆士二世威廉三世 Ppt展示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图 师:大家从这个过程图中,可以得出哪些结论啊? 生:过程曲折反反复复 师:因此寻求民主的道路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最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还是战胜了守旧的封建君主与守旧贵族。这场革命邀请了威廉王子与其王后共同入主英国,成为英国历史上不曾流血的政变,从而被称之为光荣革命。 想一想:经过这么大的周折,却又迎来了一位皇帝,这是不是历史的倒退呢? 传承中创新和平中渐进革命中妥协 二建立民主 那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又是如何确保自己的利益呢? 生:颁布《权利法案》

第三单元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 (2)记忆重要的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及主要内容。 (3)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4)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5)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和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相对君主专制而言是一种进步。 过程与方法 (1)布置学生分组预习:总结本课知识要点,课堂展示评价。 (2)阅读材料和进行中西政治比较,分析英国封建时代议会的特点。 (3)阅读《权利法案》的内容摘录,分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权力分配情况和实质。 (4)师生讨论,探究英国确立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的历史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的基本史实,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和曲折性。 (2)培养教育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能够历史地、客观地看待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建立,它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阶段性产物。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理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局限性,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过程;《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 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及代议制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内阁制中君主、首相、责任制内阁之间的关系。

导入新课 新华网伦敦6月27日电:英国执政党工党新任领袖布朗27日下午应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邀请前往白金汉宫,接受女王授权组建新一届内阁,并从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手中接受御玺,正式就任英国首相。 现年56岁的布朗自1997年工党执政以来一直担任财政大臣,与布莱尔一起被视为工党的两位“设计师”。 布朗准备在就任后进行1997年以来最大规模的内阁重组,为工党在下次大选中“应对来自保守党的威胁”做好准备。 新课学习 从上述电文中就英国的政治体制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1.政治制度及权力部门之间的关系: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元首世袭制、君主立宪制等。 英国国王是怎样统而不治的?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王权至上到受到法律限制;君权神授到议会主权。 1.《大宪章》——宪法的雏形 1215年6月15日清晨,几十个英国贵族来到伦敦西北的温莎堡。他们要向约翰国王递交一份请愿书,要求国王保证:遵守法律,不得再侵犯贵族们的权利。贵族们已做好准备,谈判一旦破裂,他们的随从和铁甲骑兵将全军出动,向会场冲锋。出乎意料地,国王浏览了请愿书后竟表示了同意。于是《大宪章》诞生了,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诞生了。 (1)目的:为了限制王权,保障贵族特权和保护部分骑士与市民的利益。 (2)内容:学生阅读有关《大宪章》的内容,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3)《大宪章》诞生的意义 这是全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宪法的雏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规定的封建贵族权利已逐步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它树立了一条光辉的原则,即:法律高于国王之上,连国王也不得违反!

人教版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 第一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光荣革命”《权利法案》的制定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等基本史实。 2.理解君主立宪制的含义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作用。 1.再现“光荣革命”的情景,体会“光荣革命”与君主立宪制建立的关系。 2.对相关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概括。 3.探究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复杂过程,让学生认识民主与专制斗争的复杂性与曲折性。正确认识资产阶级代议制,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教学重点】: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特点的分析、理解与掌握。 【教学难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权限、作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8世纪中叶英国著名政治家老威廉?庇特在一次演讲中说的:在英国,由于财产权是神圣的,再贫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进这所房子,雨可以进这所房子,房子甚至会在风雨中飘摇,但是国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国王的千军万马不敢踏进这所门槛已经破损了的破房子。在我们今天看来英国既古老而又现代,既传统而又常新,既执着地保守而又充分地自由。英国的国王制度至今仍然存在。那么国王神圣不可动摇的地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动摇的呢? 【新课讲授】 一、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条件 1、历史条件:长期的议会传统 ⑴1215年《大宪章》确立的“法律至上”和“有限王权”基本原则,是立宪政 治的基础,是英国宪政史上永远的里程碑。 ⑵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封建性),14世纪上半期,议会分成上、下两院,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两院组成。 上院:贵族院,由教俗贵族组成。 下院:平民院,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 【教师】议会对王权起着限制作用。国王欢迎这一制度吗?国王与议会之间一直存在着矛盾,这一矛盾终于在斯图亚特王朝统治英国时激化了。这究竟 是怎么一回事呢? 2、政治基础: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地位 (1)原因 ①英国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资产阶级、新贵族形成形成并壮大。 ②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2)过程:1640——1688

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学案 17.1 内战的爆发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通过内战背景的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进一步加深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认识 【学习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学习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一、自主预习 知识点一: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民党: ②共产党: (2)成就: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署《》 ①内容: ②不足: 2、政协会议: (1)召开: (2)内容: (3)结果: 3、内战爆发: (1)爆发:

(2)战略防御:①战术: ②战果: 二. 小组合作探究: 1.抗战胜利后的各方态度 材料一:(美国)在中国所追求的长远目标是推动建立一个稳定、统一的亲美政府,而短期目标首先是“阻止共产党完全控制中国”。 ———《美国外交文集》(1)问题:美国在二战后对中国抱有什么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想用软的一套手法,把共产党吃掉谈何容易!可是,国内有厌战情绪,国际形势也不允许中国打内战,一打起来我们更被动,利用谈判拖一拖 也好。共产党拒绝谈判,我们更有文章好做! ——蒋介石谋士陶希圣原话 材料三:目前与奸党谈判,乃系窥测其要求与目的,以拖延时间……如彼不能…… 屈服,即以土匪清剿之。 ——1945年9 月20日,蒋介石给各战区司令长官密电 (2)问题:蒋介石所发出的和谈邀请到底隐含着什么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 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 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损害…… ——1945年8月,《新华日报》上发表的一封读者来信(3)问题:饱经战火摧残的中国老百姓的希望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五:战后,(中国)需要在广泛民主的基础上……成立 ……联合政府……领导解放后的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 自由、统一、民主的新中国。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4 (4)问题:注意时间,请问在抗战胜利以前,中共就已提出什么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历史必修一第17课

第17课解放战争 【学习目标】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在宽松、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中,分成小组开展互助性学习,充分交流,相互借鉴。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尽可能动手、动口与动脑结合起来。 预习案 【预习内容】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原因:国民党,内战准备未完成,采取 “”的策略;共产党,为 了。 2.结果:10月1 0日签定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二、解放战争 1.战略防御:(1)全面内战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解放区(2)1946夏-1947春人民解放军采取方式粉碎国民党的全 面进攻(3)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和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战略反攻:1947.6,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1中共连续发动 了、、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4.胜利:北平和平谈判: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 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在新年献词中号召。但为 了,减少人民的痛苦,4月,中共在北平与国民党进行谈判,双方达成 《》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协议上签字,和谈破裂。 5.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开始,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新民主主义革命取 得。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国内:标志着中国近百年来历史的结束,人民企盼已久的的新中国即将诞生。 2.世界:改变了世界,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力量,鼓舞了世界 被压迫民族和人民解放斗争的士气。 (3)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的 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探究案 【探究内容】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国民政府反动统治,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教案-广东省廉江市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第 7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从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过程来讲述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及意义。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成功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历史传统的产物,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的政治前提。《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议会改革、责任内阁制和议会政党制度的形成使英国居住立宪制不断完善。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过程中形成了它的特点,即君主“统而不治”是虚位君主,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首相掌握国家大权。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不仅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也为其他国家树立了一种可以借鉴的政治模式,具有深远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其特点 难点:对君主立宪制概念和特点的理解,及君主、议会、内阁的关系及各自的作用。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本课与雅典民主的联系,政治术语的解读。 雅典民主:间接民主("选人替我说话”) 直接民主 代议制民主 选民选出代表组成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 是一种间接民主。 代议制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资产阶级通过议会对国家实行集体统治,以防止独裁。 资产阶级不同集团的权益之争,在议会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实现,有利于避免暴力冲突。 2、展示本课探究的四个问题: 探究一:英国为何会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探究二: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建立的? 探究三:英国君主立宪制是怎样完善的? 探究四:英国君主立宪制有何特点及意义? 3、讲授新课: 探究一:英国为何会走上君主立宪制道路? 思考1:(1)阅读课本P36历史纵横,归纳英国历史传统上国王与议会有什么关系? (2)阅读P36第一二段,英国当时爆发革命的原因是什么? (3)请结合课件图片和教材P36最后一段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 展示资料:《大宪章》、图片资料:1649 年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及玛丽和威廉加冕典礼的场面,使学生得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的胜利是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政治前提。 归纳、展示: 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光荣革命”﹚的胜利。 历史传统:早期议会的存在及其对王权的制约。

高中历史必修三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3课程标准(人教版)细化方案 泾川一中高二历史组 仙碎林曹宝红赵应岐 2015年1月6日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概要: 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概要如下: (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在互相争鸣,发表不同政见、彼此驳难的同时,也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战国末期的荀子,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当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有用的合理的科学的成分),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遭受秦代“灭学之祸”的儒学,经过西汉儒学大师董仲舒的系统改造,形成适应大一统时代需要的新儒学。 董仲舒“倡导儒学”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儒术取得独尊地位;太学的建立,标志着儒学教育形成官方化和制度化。 自汉武帝时代起,儒学思想逐渐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长达二千年的正统思想;隋唐开始的科举制,使儒学思想全面影响了中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在北宋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的理学,经过南宋朱熹的总结,形成庞大而严密的理论体系。程朱理学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心学,是理学的一大流派。心学认为“心即理也”,主张“知行合一”。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明朝中后期“反正统思想”的异端李贽提出了“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挑战“天理”学说;反对以孔孟学说为权威和教条;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七单元)第七单元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现代:全世界) 自查点: 美苏冷战的标志、表现和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的标志? 20世纪中后期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两极格局瓦解的标志? 20世纪末开始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和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特点?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原因:二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因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特别是国家利益的尖锐对立而破裂。 2.冷战与两极格局的形成: 947年的“杜鲁门主义”公开宣称要干涉他国内政,是美国“冷战”政策正式开始的标志。马歇尔计划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表现,其实质是通过经济援助,加强对西欧的政治控制。1949年美国策动成立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冷战”政策在军事上的体现。 苏联和东欧国家针锋相对,1949年成立经互会,以对抗马歇尔计划;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全面对峙,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 3.局部热战:1962年发生古巴导弹事件;亚洲地区发生

“热战”——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2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欧(欧共体)与日本的崛起,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这种经济的多极化是对美国霸权的挑战,也是对美苏两极格局的冲击。 2.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改变了由超级大国和西方国家决定世界事务的局面。 3.西欧与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社会主义阵营瓦解以及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两极格局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2.多极化趋势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后,美国不可能建立单级格局、形成独霸世界的局面,因为世界多个政治经济力量崛起,正在对美国形成制约。 3.当今世界格局:世界政治格局从近期看,世界格局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并还将继续下去;从长远看,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优质教案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课标要求】: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⑴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⑵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顾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社会影响||,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伟大贡献||。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革命活动的学习||,培养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探索献身的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 难点:对教材摘引的《共产党宣言》的有关资料的理解||,巴黎公社的性质及失败原因||。 【板书设计】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 1、历史条件 (1)经济前提: (2)阶级基础: (3)思想基础: (4)实践活动: 2、诞生——《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1)标志: (2)主要内容: (3)意义 二、巴黎公社——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背景: 2、经过:1871.3.18-- 3.28--5.28 3、革命措施: 4、失败原因: 5、性质和历史意义: 6、历史教训: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20世纪末的2019年||,先是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的“千年第一伟人”||。这一命题进行了校内的征询、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位居第一||,而似乎早已被习惯公认第一的爱因斯坦却屈居第二||。随后||,英国BBC广播公司||,又以同一命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投票一个月||。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的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人教版) 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繁昌县教育局教研室李应平[ 2007-12-28 9:24:00 | 寒江雪] 课堂实录 师:早就听说××一中的学生是江南片最棒的学生,特别会配合教师。听说我今天要来你们这里上课。同事托我顺便帮其推销一本他编写的书。我说不行,推销我不擅长。他说,你动用你教师的身份强制卖给学生,不就得了。现在卖给你们,买不买? 生:先让我们看看是什么书? 师:看什么看,不买也得买。下课班长帮我每人收10元钱。 (学生一片哗然) 师:安静,刚才和大家开了个玩笑。我是教书的不是卖书的。从刚才同学们的反应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民教师应该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力,否则就是“师逼生反”。其实从古代希腊罗马到近代欧美,西方哲人一直在探索:权力应当如何行使才能至善而合乎正义?漫长的探索因国情各异而呈现出的民主制度多样化特点。在美国确立了联邦制共和政体,在法国确立了资产阶级革命共和政体。在德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各国都依据自己的国情建立了适合本国人民的民主方式。我想说明的是:这些民主制度无优劣之分。同学们要学会欣赏,不要以中国人的模式去套西方制度,不能因为中国的长城很伟大,就要求各国都修万里长城,这样长城就不值钱了。(学生笑)不能因为你认为美国制度好,就要求英国人也实行美国的共和制。各国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以及当时建立

制度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各国人民的选择。 但一个总的趋势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所谓代议制就是议会由选举产生的议员组成,代表选民行使国家权力。其两大主要表现形式一是民主共和制,一是君主立宪制,他们是当代社会政治文明的标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那么,君主立宪制是如何形成的?它对我们今天的政治制度产生了哪些影响?这就是我们在本课探究的内容。 一、历史新貌 出示课题:《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课标内容。进行课标解读。 师:同学们在初中学过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谁能告诉我英国的代议制是什么? 生:君主立宪制。 师:你所理解的君主立宪制内涵是什么? 学生说:君主权力受到限制。 师:为了更好了解君主立宪制的内容,我们不妨看看《权利法案》的内容。历史最重要的论从史出。展示:《权利法案》的内容,同时出示问题:《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哪些权利?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除经议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 生:《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征税权、司法权、军事权 师:为更全面理解《权利法案》内容,我们不妨再看一些《权利法案》的内容。 出示《权利法案》内容: 议会议员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