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练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练习题及答案

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A 19世纪20年代

B 19世纪30年代

C 19世纪40年代

D 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政治经济学理论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B十月革命C五四运动 D 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科学发展观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理论联系实际B精读和泛读结合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C实现共产主义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A唯物史观B唯心史观C激变论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费尔巴哈D恩格斯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A、实用性B阶级性C科学性D实践性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创立唯物史观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 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 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

A、生物进化论B相对论C量子力学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E细胞学说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第3、13页)

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第7-9页)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第12页)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

绪论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C

5、B

6、C

7、A 8B 9、A 10、A 11、B

二、多项选择题

1、BD

2、BD

3、ADE

4、CDE

5、AC

6、ABCD

7、AB

8、ADE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特征是什么?(参看教材旧第3、13页,新同)

答:(1)马克思主义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及其后继者对它的发展即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第一,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第二,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立场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理论概括。2、简述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及其理论来源。(参看教材旧第7-9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构成的“一块整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是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的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科学社会主义直接理论来源主是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圣西门、欧文和傅立叶。

3、简述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参看教材旧第12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和方法论。列宁指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第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哲学基础。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为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列宁称其为“科学中的最大成果”。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参看教材第12-15页,新同)

答: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包括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主义理想四个方面。第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国,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第四,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辩证的唯物论、唯物的辩证法)

一、单项选择题

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

1、哲学是()

A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 B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D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

2、哲学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

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3、哲学上的两大阵营是指()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一元论和二元论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一切唯心主义的共同观点是()

A. 都认为世界是主观精神的产物B.都认为世界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C. 都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D. 都认为

世界是静止不变的

5、一切物主义都坚持()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性B.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形式具有多样性C.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D.社会存在第一性.社会意识第二性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

不同回 C.对世界是否具有统一性的不同回答 D.对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不同回答

7、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8、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9、主张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C.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

10、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是()

A.是否承认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是否承认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D.是否承认上层建筑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1、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 )

A.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划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D.

划分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内容的不同回答是划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标准

C.可知论和不

可知论的标准 D.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标准

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

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14、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

底的唯心主义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15、我国明朝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这种观点属于( )

A.形而上学观点

B.经验主义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16、“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这是一种()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17、“存在就是被感知”,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命题

B.主观唯心主义命题

C.庸俗唯物主义命题

D.机械唯物主义命题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18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客观规律性

C.普遍联系

D.永恒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意识观

19 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

20 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庸俗唯物主

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1.1 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会导致()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二元论

D.不可知论

21.2《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

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C.形而上学运动观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22.1 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的错误是( )

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

C.否认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静止的相对性

22.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讲的静止是()

A.运动的一种偶然现象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运动的外在表现

D.运动过程的结束

23 下列各项正确反映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

A.运动是内容,物质是其形式

B.运动是现象,物质是其本质

C.运动是暂时的,物质是永恒的

D.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24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

C.物质是

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 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

25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属于()

A. 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B. 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C.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6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本质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27 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8 空间是()

A.物质运动的规律性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C.物质运动的广延性D.物质运动的顺序性

29 时间是()

A.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B.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C.人们整理感觉材料的形式

D.人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

30 时间的特点是()

A.间断性

B.不可逆性

C.广延性

D.伸张性

31 空间的特点是()

A三维性B一维性C可知性D连续性

32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33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说()

A.意识是人脑自生的

B.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

C.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34 在意识本质的问题上,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内容的客观性

B. 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

C.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D.否认

意识对人脑的依赖性

35 意识的本质是()

A. 各种感觉的综合

B.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C. 人脑分泌的特殊物质

D.“绝对精神”的体现

36 下列选项中正确表述意识本质的是()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C.意识是社会劳动的

产物 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一种形式

37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手脚分工

B.语言产生

C.生产劳动

D.社会交往

38 规律是()

A.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B.事物外部表面的偶然联系C.人们按需要制定的规则D人们改造世界的正确方法

39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

A. 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

B. 发动群众,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C. 发展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

D. 认识规

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0“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41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

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42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说的是世界万物()

A、是不是普遍联系的问题

B、是不是永恒发展的问题

C、是不是有一个共同本原的问题

D、是不是有共同规律的问题

43 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有()

A.共同的发展规律

B.共同的发展过程

C.共同的本原

D.共同的形式

4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A.普遍性B.物质性C.规律性D.连续性

45 二元论的根本错误是()

A.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B.认为世界统一于原子C.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46 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宿命论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47 下列命题中,正确阐述了实践含义的是()

A.实践是个人的日常生活活动B.实践是主观创造客观的活动C.实践是主体改造客体的活动D.实践是主体应

付环境的活动

48 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交通警察维持交通秩序 B. 医生给病人做手术C.农民收割庄稼 D.运动员参加体育比赛

49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从( )

A.主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B.客观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C.生物性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D.主观与客观的关

系中把握人的活动的

50 中国明代的王守仁认为“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这是一种()

A.主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B.客观唯心主义实践观

C.旧唯物主义实践观

D.庸俗唯物主义实践观

唯物的辩证法

5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运动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B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C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D联系的观点和变化的观点

52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运动发展的

D.矛盾是事物发

展的动力

53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是一种()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观点

54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 )

A.对立统一规律

B.普通联系规律

C.永恒发展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55.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B、事物发展变化的动力和源泉

C、事物发展变化的状态和形

成D、事物发展方向和道路

56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C.事物的运动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7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

A.唯条件论观点B.外因论观点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58 矛盾的基本属性是()

A.普遍性和特殊性 B.斗争性和同一性 C.绝对性和相对

性 D.变动性和稳定性

59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又生

60 “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联系

B.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的联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的联系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联系

61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房子同平房、楼房、别墅等的关系属于()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62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句话强调的是()

A.要承认事物的客观性

B.要承认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C.要注重分析矛盾的普遍性

D.要注重分

析矛盾的特殊性

63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

64 .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

B.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C.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了新的量

变 D.事物的变化是否顺利和显著

65 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66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过程和结果

67 建设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做依据的哲学原理是()A.内因与外因关系的原理 B.共性与个性关系的原理 C.两点论与重点论统一的原理 D.辩证否定的原理

68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C.激变论的观点

D.庸俗进化论的观点

69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依据的哲学道理是()

A.辩证的否定的原理

B.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C.世界是过程集合体的原理

D.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的原理

70 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 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 事物发展的内容和形式

71 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72 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

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

B. 对立统一规律

C. 质量互变规律

D. 否定之否定规律

二、多项选择题

哲学

1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世

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2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有()

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

C、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总和

D、方法论体现世

界观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完全相同的

哲学基本问题

3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其内容有思维和存在()

A.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B.谁是本质谁是现象的问题C.谁是必然的谁是偶然的问题D.谁是真实的谁是虚假的问题E.有无同一性的问题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哲学基本问题内容的有()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B.世界的本原是一个还是多个的问题C.物质世界是否普遍联系的问题 D.物质世界能否为人们认识的问题E.运动是不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的问题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主义历史形态的有( )

A.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E.自然唯物主义

6 下列选项中,属于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的有()

A.否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B.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现象

C.不能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

历史领域 D.不能把事物理解为运动发展的过程 E.主张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7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心主义观点的有()

A.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B.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C.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D.存在就是被感知

E.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8 .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

A.客观辩证法

B.主观辩证法

C.朴素辩证法

D.唯心辩证法

E.唯物辩证法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9 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物质观

10. 列宁物质定义的理论意义在于它()

A.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B. 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C. 坚持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 批判了唯心主义时空观的错误

E. 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11 二元论的错误在于()

A. 否认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B. 否认运动和静止是相互包含的

C. 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D. 否认物质决定意识

E. 主张时间和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12. 在下列选项中,属于一元论观点的有()

A. 主观唯心主义

B. 客观唯心主义

C. 朴素唯物主义

D.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E. 辩证唯物主义

运动观

13 下列各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相对静止的有()

A.事物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B.物质没有发生位置移动

C.事物运动处于某种特殊状态

D.事物没有

发生根本质变 E.事物没有发生显著变化

时空观

14 唯物主义的时空观认为()

A.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空间是整理感觉材料的工

具 D.时间、空间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 E.时间、空间既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

15 下列各项中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内容的有()

A.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B.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C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惟

一特性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E.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意识观

16 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

A.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人脑的机能

C.人的头脑中固有的

D.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E.人脑的分泌物

17 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表现在()

A、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C、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D、意识

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E、意识的能动作用受物质条件制约

18 下列说法中,正确体现意识能动性的有( )

A.胸有成竹,料事如神

B.纸上谈兵,画饼充饥

C.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D.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E.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9 .规律的特点有()

A.客观性

B.普遍性

C.稳定性

D.重复性

E.偶然性

20 .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人的活动与客观规律的关系的有( )

A.人能认识客观规律

B.人能消灭客观规律

C.人能创造客观规律

D.人能利用客观规律

E.人能改变客观规律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21 下列选项中,否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有( )

A.物是感觉的复合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

D.世界有物

质和精神两个本原 E.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观

22 实践的特点是()

A客观性B有用性C创造性D社会历史性E主观性

23 下列属于基本实践形式的有()

A 渔民出海捕鱼B医生看病C农民进行农作物杂交试验D医生观察病毒对药物的反应E旅游

总特征――联系、发展

24 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E.辩证否定的观点

25 下列选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有()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C.联系发展规律 D.否定之定规律E.因果作用规律

26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表现在()

A、是否承认世界统一于物质

B、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C、是否承认世界是听事物是普遍

联系的D、是否承认世界是的事物是运动发展的E、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对立统一规律

27 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 有无相生,长短相形

B. 利害同门,祸福同邻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积于柔则刚,

积于弱则强 E. 物极必

反,相反相成

28 同一性是矛盾的基本属性之一。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同一性含义的有()

A. 矛盾双方直接等同

B. 矛盾双方相互区别

C.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D. 矛盾双方相互渗透

E. 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29 下列说法中,属于矛盾的同一性表现的有()

A. 真理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

B. 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

C. 好事和坏事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 总结教训,转败为胜

E. 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30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行,始于

足下 E.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1 下列选项中,表述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A.高下相倾,长短相形B.物极必反,相反相成C.祸福相因,难易相成D.绳锯木断,水滴石穿E.天下无难

事,只怕有心人

32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有( )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贫生于富,弱生于强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D.量体裁衣,

对症下药 E.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33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

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

而得到发展 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 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实现事物的质变

34 .下列选项中,属于矛盾斗争性表现的有()

A.敌对阶级之间的对立

B.生物界的生存竞争

C.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不平等交换

D.两岸同胞与“台独”势力的对立

E.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

35 下列表述中,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有()

A、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B、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材施教,因人

而异E、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质量互变规律

36 下列选项中,体现坚持适度原则的有()

A.注意分寸

B.掌握火候

C.适可而止

D.因噎废

食 E.过犹不及

37 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物极必反,相反相成E.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38 下列命题中,属于量变引起质变表现的有()

A.积羽沉舟,积腋成裘

B.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C.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

E.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否定之否定规律

39 下列选项中,比喻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有( )

A.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B.芳林新叶摧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C.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

暗花明又一村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E.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旧第24页,新第25页)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25-26页,新第26-27页)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旧第26页,新27页)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旧第46页,新47页)

8、16、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第48-49页,新49-50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旧第29-30页,新第30-31页)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旧第30页,新第31页)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旧第34-35页,新第35-36页)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旧第36-37页,新第38页)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6页,新第38页)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旧第39页,新40页)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旧第38-39页,新第39-40页)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

性。(教材缺)

第一章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A

4、C

5、C

6、A

7、B

8、D

9、D 10、B 11、A 12、C 13、D 14、B

15、C

16、B 17B 18A 19、D 20、D 21.1、A 21.2、A 22.1、B 22.2 B 23、D 24、A 25、D 26、C 27C

28、C 29、A 30、B 31、A 32、C 33、D 34、B 35、B 36、B 37、C 38、A 39、D 40、

A 41、D

42、C 43、C 44、B 45、C 46、A 47、C 48、C 49、D 50、A 51、C 52、D 53、D 54、

A 55、B

56、D 57、D 58、B 59、A 60、B 61、B 62、D 63、B 64、B 65、B 66、C 67、D 68、

A 69、A

70、C 71、C 72、D

二、多项选择题

1、ABE

2、ABD

3、AE

4、AD

5、ACD

6、BCD

7、BCDE

8、CDE

9、ACD 10、ABE 11、CD

12、ABCDE

13、BCD 14、ABDE 15、ABDE 16、BD 17、ABCDE 18、ACE 19、ABCD 20、AD 21、ABCD 22、ACD 23、ACD

24、AB 25、ABD 26、CDE 27、ABDE 28、CDE 29、ABCDE 30、ABE 31、ABC 32、ABCE

33ABC 34、ABCD

35、ABD 36、ABCE 37、ABC 38、ABCD 39、BD

三、简答题

1、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

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

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参看教材第24页,新第25页)

答:第一,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对一切事物和现象最一般、最普遍的概括。第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一切哲学体系之中,任何哲学都必须研究和回答这个问题。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也是实际工作中的基本问题。

3、简述列宁物质定义(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25-26页,新第26-27页)

答:(1)列宁的物质定义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最科学的表述:“物质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

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意

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

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

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4、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参看教材第27页,新第28页)。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什么错误观点?

答:(1)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的有条件的,相对的。运动和静止互相依赖、互相渗透、互相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2)割裂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犯错

误。相对主义夸大运动,否认静止,抹煞了事物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无条

件地讲“这个就是那个,那个就是这个”,陷入诡辩论。绝对主义夸大静

止,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不变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往往表现为教条主义。

5、简述意识的起源。(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一切物质都具有的同感觉相似的反映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第二阶段,从低等生物刺激感应性到动物感觉和心理。第三阶段,从动物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第二,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劳动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因素。

6、简述意识的本质。(参看教材第26页,新27页)

答: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第二,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一方面,意识的内容是客

观的,一切观念的东西都可以在客观世界找到其“原型”,意识的源泉不

在人脑,而在人脑之外的客观世界。另一方面,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具

有主观特征。否认意识的主观特征,是庸俗唯物主义。

7、什么是规律?规律有什么特点?(教材第46页,新47页)

答:规律客观事物内部固有的本持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特点是:第一,客观性。规律是物质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

创造、消灭、改变、改造。第二,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发

展都有其客观规律。第三,稳定性(重复有效性)。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

下起作用的,只要条件具备了,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8、简述意识能动性的表现及其实现的途径。(参看教材旧第48-49页,新49-50页)

答:(1)意识的能动性或能动作用是指人们在实践中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第一,意识活动具有主

动的创造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第三,意识的能动性

突出地表现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第四,意识活动能在一定条件下控制和

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2)实现主观能动性的主要通过两个途径:

一是实践,二是必要的物质手段。

9、简述实践及其特点。(参看教材第29-30页)

答: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其特点是:第一,客观性和

直接现实性。构成的主体、客体(对象)、手段(工具)和结果等是客观

的物质形态。第二,能动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改造世界创造

性活动,与一般动物消极被动地适应自然界的本能有本质区别。第三,实

践具有社会历史性。作为实践的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实践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

10、简述实践的三种基本形式。(参看教材第30页)

答:第一,生产实践。生产劳动是人类产生、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实践形式。第二,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处理社会关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大量社会矛盾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大量的司法活动。第三,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独立出来的实践形式,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11、简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参看教材第34-35页)

答:第一,联系的观点。联系是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具体性)等特点。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参看教材第36-37页)

答: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

其他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围的“钥匙”。第三,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13、简述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及其关系。(参看教材第36页)

答: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

双方互相吸引、互相联结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矛盾双

方互相依存、互为存在的的前提;二是矛盾双方互相渗透、互相贯通,在

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分

离的的性质和趋势。(3)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

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共同构成事物发展的根

本动力和源泉。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只能互相补充,

不能互相代替,单方面不能构成事物发展的动力。

14、如何理解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参看教材第39页)

答:第一,一般寓于个别之中,通过个别体现一般,没有个别就没有一般。

(如:没有苹果、葡萄、香蕉等个别果实,就没有“水果”这个一般概

念。)第二,任何个别都包含一般,表现一般,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个别

都是一般。(如:张三是人,苹果是水果)。第三,任何一般都只能大致

地包括一般,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第四,一般、普

遍。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个别、特殊、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

相对性。任何事物都是一般与个别的统一,普遍与特殊的统一,共性与个

性的统一,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15、简述度及掌握度的意义。

答:(1)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是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范围、幅度。每一个度有两临界点或关节点,两个关节点之间的范围就是度。每

一事物本身就是一个度。度是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据,未超出度的变化是

量变,超出度的变化是质变。(2)在生活、学习、工作乃至国家建设中,都必须掌握好事物的“度”,讲究“适度”原则。掌握火候、适可而止、

量力而行、注意分寸、过犹不及等,讲的都是把握“度”的道理。

四、论述题

1、试述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是:第一,承认世界统一性,坚持一元论,反对二元论。

第二,认为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反对唯心主义一元论。

第三,认为世界的统一是物质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是一中有多,多中有一。坚持辩证唯

物主义的一元论,反对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机械统一观。

(2)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全部原理都是以此为理论根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

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因此,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也就成为指导

我实践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3)坚持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面貌去认识事物,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工作

方针。要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而不能从原则、本本或主观愿望、

主观想象出发。

(4)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当前最大的实际。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在这个问题上,我国有过许多教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纠

正了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念和政策,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实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后只有

坚持这条基本路线不动摇,才能不断取得胜利。

2、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参看教材旧第49页,新50-51页)

答:(1)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

和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一方面反对借口尊重础和前提。规律是

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参创造也不能消灭。只有按照规

律办事,才能有效地改造世界,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另一方面,只有分发挥主能动性才能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2)这一辩证关系原理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必须把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而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

要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不顾客观规律,盲目蛮干。在实际

工作中,既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开拓进

取,勇于创新;既要反对急于求成,又要反对消极情绪。

3、试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见教材第38-39页,新第39-40页)

答:(1)矛盾普遍生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是:第一,矛盾的普遍生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

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第二,任何事物都是

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

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第三,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

于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

真理掌握唯物辩证法。

(2)这一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的哲学基

础,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21世纪,新情况、新

问题层出不穷,掌握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辩证关系原理,把马克

思主义同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开拓新境界,提出

新思路,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并说明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

(参看教材39页,新第39-40页)

答:(1)这一原理的内容: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第二,质变是的必然结果。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

的成果,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2)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建设,不能急于求成,必须稳步

前进,只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急躁冒进,片

面追求高速度,反会欲速则不达。当然也要注意克服僵化保守思想,抓住机遇,不断推进

现代化建设事业。6分

5、试述辩证否定观及其意义。(参看教材第40页,新第41页)

答:(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第一,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的否定有两个特点:其一,否定是发展的

环节,事物的发展只有通过否定才能实现;其二,否定又是联系的环

节,通过否定,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保留其中积极的、

合理的因素,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新事物和旧事

物的联系。第三,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的统一,即“扬

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克服属于发展环节,体现发展过程

中的非连续性;保留属于联系环节,体现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

因此否定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2)辩证否定观的重要意义:第一,坚持辩证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

或否定一切,都是错误的。第二,对待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产,要采

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

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第三,对待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

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既要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

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没落的东西;既要反对闭

关自守、盲目排外的狭隘民族主义,又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

错误倾向。

6、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教材缺)

答:(1)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指一事物和他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即外部矛盾。(2分)

(2)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分)(3)重要意义:第一,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是我国实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基础。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必须首先依靠本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只有

这样才能建设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强国。第三,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世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各国经济技

术联系非常密切,在这种情况下闭关自守只能导致愚昧和落后,不可

能实现现代化。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

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

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6分)

7、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教材缺)

(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

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

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单项选择题

1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反映论的观点

B.可知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2 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B.经验论和唯理论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

主义先验论

3 人类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

A.人类需要和欲望的不断增长B.人类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C.人类认识器官的逐渐发达D类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

4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种观点是说()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C书本知识是次要

的D直接经验是源,间接经验是流

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它是()

A.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B.感性的物质活动

C.有意识的能动性活动

D.社会历史性活动

6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

组织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这段话强调的是()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7 在中国,为了治疗疾病,古代就产生了中医学。这说明()

A.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B.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C.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

准 D.实践是认识的本质

8 驳斥不可知论最有力的论据是()

A.物质是可以通过感觉感知的 B.人可以透过现象揭示本质C.感性认识可以上升为理性认

D实践

9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

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

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

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的本质是()

A.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B.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

思维建构 D.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判断

识真理性的标准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

的动力

11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表明()

A.实践是沟通主客体关系的桥梁

B.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C.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手段

D.实

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12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属于()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与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的对立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13 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意识-物质-意识

C、实践-认识-实

践 D、概念-判断-推理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

A.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B.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C.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D.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

15 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

识到物质的过程

16 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这是因为

( )

A.群众是人口中的大多数

B.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

C.群众是意见都是正确的

D.群众的行

动都是合理的

17 通过实践和调查,获得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从认识发展过程看,这是( )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B.从感觉到知觉的飞跃

C.从意识到物质的飞跃

D.从认识到实

践的飞跃

18 认识过程中的两次飞跃是指()

A. 从感觉到知觉,从知觉到表象

B. 从概念到判断,从判断到推理

C.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D. 从感性到理性,从理性到感性

19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

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

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

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

20 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大学-立体化学练习题和答案

立体化学 (一) 在氯丁烷和氯戊烷的所有异构体中,哪些有手性碳原子? 解:氯丁烷有四种构造异构体,其中2-氯丁烷中有手性碳: CH 3 C CH 3CH 3Cl CH 3 CH 2CH 3 Cl CH 3CH 2CH 2CH 2Cl *3 Cl CH 3CH 2 氯戊烷有八种构造异构体,其中2-氯戊烷(C 2*),2-甲基-1-氯丁烷(C 2*),2-甲基-3-氯丁烷(C 3*)有手性碳原子: CH 3 C CH 3CH 3 CH 2Cl CH 3(CH 2)4Cl CH 3CH 2CH 2CHCH 3 Cl CH 3CH 22CH 3 Cl CH 3CHCHCH 3 CH 3 CH 3CHCH 2CH 3 CH 2Cl CH 3CCH 2CH 3 CH 3Cl CH 3CHCH 2CH 2Cl CH 3 * * * (二) 各写出一个能满足下列条件的开链化合物: (1) 具有手性碳原子的炔烃C 6H 10; (2) 具有手性碳原子的羧酸C 5H 10O 2 (羧酸的通式是C n H 2n+1COOH)。 解: (1) CH 3CH 2CHC CH 3* (2) CH 3CH 2CHCOOH 3 * (三) 相对分子质量最低而有旋光性的烷烃是哪些?用Fischer 投影式表明它们的构型。 解: CH 2CH 3CH 2CH 2CH 3H CH 3 和 CH 2CH 3 CH 2CH 2CH 3H CH 3 CH 2CH 3CH(CH 3)2H CH 3 和 CH 2CH 3 CH(CH 3)2 H CH 3 (四) C 6H 12是一个具有旋光性的不饱和烃,加氢后生成相应的饱和烃。C 6H 12不饱和烃是什么?生成的饱和烃有无旋光性? 解:C 6H 12不饱和烃是CH 2CH 32H CH 3 或CH 2CH 3 2 H CH 3,生成的饱和烃无旋光性。

大学有机化学总结习题及答案-最全69767

有机化学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 )伞形式:COOH OH 3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C H C 2H 5 CH 3 C C H 2H 5 Cl (Z)-3-氯-2-戊烯(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 C C H CH 3H CH 3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3 3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3、 R/S 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序。然后将最不优先的基团放在远离观察者,再以次观察其它三个基

知识讲解波的图像

波的图像 编稿:张金虎审稿:吴嘉峰 【学习目标】 1.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知道波的图像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 2.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指出波长和质点的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像。并能指出图像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要点梳理】 要点一、波的图像 1.图像的建立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并规定横波中位移方向向某一个方向时为正值,位移方向向相反的方向时为负值.在xOy平面上,描出各个质点平衡位置x与对应的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坐标点(xy,),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横波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 2.图像的特点 (1)横波的图像形状与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某时刻的分布相似,波形中的波峰即为图像中的位移正向的最大值,波谷即为图像中位移负向的最大值,波形中通过平衡位置的质点在图像中也恰处于平衡位置. (2)波形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的波称为简谐波.简谐波是最简单的波. (3)波的图像的重复性:相隔时间为周期整数倍的两个时刻的波形相同. (4)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不指定波的传播方向时,图像中波可能向x轴正方向或z轴负方向传播. 波动图像的意义:描述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的介质中的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3.由波的图像可以获得的信息 知道了一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能从这列波的图像中了解到波的传播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位移. 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各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如图中的M点的位移是2 cm ..(2)可以直接看出在波的传播过程中各质点的振幅A,即波动图线上纵坐标最大值的绝对值,即4 cm A . (3)可以判断出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在该时刻的运动方向. 如要确定图线上N点的振动方向,可以根据波的传播方向和波的形成过程,知道质点N开始振动的时刻比它左侧相邻质点M要滞后一些,所以质点M在此时刻的位移值是质点N在下一时刻的位移值,由此判断出质点N此时刻的速度方向应沿y轴正方向,即向上振动.如果这列波的传播方向改为自右向左,则质点M开始振动的时刻比它右侧相邻质点N要滞后一些,所以质点N此时刻的位移值将是质点M在晚些时刻的位移值,由此判断出质点M此时刻的速度方向应沿y-方向,即向下振动.总之,利用波的传播方向确定质点运动方向的方法是要抓住波动的成因,即先振动的质点(即相邻两点中离波源比较近的质点)总是要带动后面的质点(即相邻两点中离波源比较远的质点)运动. 要点二、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关系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向来判断波的传播方向或已知波的传播方向来判断质点的运动方向时,判断依据的基本规律是波形成与传播的特点,常用的方法有: 方法一(上下坡法):沿波的传播方向看去,“上坡”处的质点向下振动;“下坡”处的质点向上振动,简称“上坡下,下坡上”(如图甲所示). 方法二(同侧法):在波的图像上的某一点,沿竖直方向画出一个箭头表示质点运动方向,并设想在同一点沿水平方向画一个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那么这两个箭头总是在曲线的同侧(如图乙所示).

大学化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化学试题 一、填空题 1、含有杂质铜的铁,在3KNO 溶液中将发生()腐蚀。此腐蚀 电池的阴极反应是(),可用()检查;腐蚀电池的阳极反 应是( ),可用( )检查。 2、在单晶硅、KI 、4SiH 、SrO 、3NH 、3FeCl 、石墨中,属于原子晶体的有( ),属于离子晶体的有( );属于分子晶体的有( ); 属于过渡晶体多的有( )。 3、周期表中5、6周期副族金属的原子半径相近,这是由() 引起的,使得他们的( )相似,矿物共生,难以分离。 4、作为光电材料的元素分布在周期表的()区,因为该区元 素( );作为半导体材料的元素分布在周期表的( )区,作 为高熔点、高硬度的金属元素分布于周期表的(),因为该 区的元素();作为低熔合金的元素分布在周期表的( )区 和( )区。 二、选择题 1、已知2(/) 1.07E Br Br V Θ?=,32(/)0.77E Fe Fe V Θ++=。则反应: 3221 2 Br Fe Br Fe ?+++??→+的电动势E Θ值为( ) (A)0.3V (B)-0.3V (C)1.84V (D)-1.84V 2、 某反应在400℃下平衡常数是14,此反应的r m G Θ?为( ) (A)5.21kJ mol ??(B)14.81kJ mol ??(C)-11.41kJ mol ??(D)-14.81 kJ mol ??

3、 某催化酶反应的活化能是1501kJ mol ??,正常人的体温是37 ℃,如果病人发烧到40℃。则此催化反应的速率是37℃时的( )倍。(A)51.9610×(B)0.83 (C)1.2 (D)1.75 4、 已知322()3()O g O g =的机理是:32()()()O g O g O g =+(快反应) 32()()2()O g O g O g +=(慢反应)与此机理适合的反应速率方程是 () (A )3()v kc O =(B )3()()v kc O c O =(C )232()()v kc O c O =(D ) 232()/() v kc O c O =5、下列基态原子的电子分布中,未成对电子数最多的是()(A)Ag (B)Cd (C)Sn (D)Mo (E)Co 三、判断题 1、3Fe +的外层电子构型为265333s p d () 2、活化能就是活化分子具有的能量( ),活化能越高,分子越 难活化( ),反应速率越小( )。 3、副族元素的金属性的递变规律与主族元素不同,即同族内自 上而下金属性减弱(),其氢氧化物的碱性则自上而下增强 ( ),唯独IIIB 族相反,单质的金属性自上而下增强( )。 4、由于Na 和F 的电负性之差大于Mg 和O 的电负性之差,所以NaF 的熔点高于MgO 的熔点() 四、计算题 1、某温度下,在10kg,pH=1.5且含有0.0401mol kg ??2H S 的溶液中,

大学普通化学综合练习题1

普通化学练习题 一、选择题(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内, 每题2分,共15题,计30分。) 1.下面对功和热的描述正确的是A A.都是途径函数,无确定的变化途径就无确定的数值 B.都是途径函数,对应于某一状态有一确定值 C.都是状态函数,变化量与途径无关 D.都是状态函数,始终态确定,其值也确定 2.已知在等温等压条件下进行的某反应A(g)+B(g)=C(g)+D(l)的?H<0、?S<0,则该 反应 A A.低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B.高于某温度时正向自发 C.任意温度时正向均自发 D.任意温度时正向均非自发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 A.?H>0的反应都是自发反应。 B.某反应的?Gθ(298K)=10KJ·mol-1, 表明该反应在298K温度下不可能自发进行。C.已知?(Fe3+/Fe2+>?(Cu2+/Cu),则反应Fe3+(aq)+Cu(s) = Cu2+(aq)+Fe 2+(aq)向左进行。D.对于AB2型难溶电解质来讲,k sp越大,则其溶解度越大。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Ag+与Cl-混合,不一定有沉淀生成。 B.反应A(g)+B(g)=C(g),?Hθ<0; 达到平衡后,若升高温度,则平 衡常数Kθ减小。 C.电极电势越小,则其对应的还原态物质的还原性越强。 D.在H2S(g)的饱和溶液中,C eq(H+)是C eq(S2-)的2倍。

5.下列溶液的浓度均为0.01 mol·dm-3,渗透压最大的是D A.C6H12O6+(葡萄糖) B.HAc C.NaCl D.Na2SO4 6.已知? (Cu2+/Cu)>?(Zn2+/Zn),其中最强的还原剂是D A.Cu2+ B.Cu C.Zn2+ D.Zn 7.下列电极电势与C(H+)无关的是A A.?(Fe3+/Fe2+) B.?( H+/H2) C.?(O2/OH-) 8.在标准条件下,?f H mθ、S mθ、?f G mθ均为零是C A.H2O(l) B.H2(g) C.H+(aq) D.H2O2 (l) 9.某温度时,下列反应已达到平衡CO(g)+H2O(g)=CO2 (g)+H2 (g),?Hθ<0,为要 提高CO的转化率,可采取方法D A.增加总压力 B.减少总压力

高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波的现象与声波

一. 教学内容: 1.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2. 波的现象与声波 【要点扫描】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一)机械波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2、产生条件:(1)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2)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3、分类:①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凸起部分叫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 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质点分布密的叫密部,疏的部分叫疏部,液体和气体不能传播横波。 4. 机械波的传播过程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3)由波源向远处的各质点都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二)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 1. 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相邻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相邻的密部(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2. 周期与频率.波的频率由振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不变。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唯一不变的是频率(或周期),波速与波长都发生变化.

3. 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向外传播的距离。v=s/t=λ/T=λf,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三)说明:①波的频率是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频率,质点的振动是一种受迫振动,驱动力来源于波源,所以波的频率由波源决定,是波源的频率. 波速是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介质能传播波是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间有弹力的作用,弹力越大,相互对运动的反应越灵敏,则对波的传播速度越大.通常情况下,固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大,气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小.对纵波和横波,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区别,那么同一物质对纵波和对横波的传播速度不相同.所以,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振动频率无关. 波长是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传播的距离,所以波长的长度与波速v和周期T 有关.即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 由以上分析知,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会发生变化,速度和波长将发生改变. ②振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传播,离振源较远些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些,这样各质点的振动虽然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致,离振源越远越滞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一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个周期,相距一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反之,相距1/2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步调是相反的.所以与波源相距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同步(同相振动);与波源相距为1/2波长的奇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步调相反(反相振动.) (四)波的图象 (1)波的图象 ①坐标轴:取质点平衡位置的连线作为x轴,表示质点分布的顺序;取过波源质点的振动方向作为y轴表示质点位移. ②意义: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③形状:正弦(或余弦). 要画出波的图象通常需要知道波长λ、振幅A、波的传播方向(或波源的方位)、横轴上某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状态(包括位移和振动方向)这四个要素. (2)简谐波图象的应用 ①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波长和振幅.

大学化学上册作业题及答案汇总

《大学化学(上册)》作业题 专业___________班别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 基础化学部无机及分析教研室编 2008秋

绪论 4.正确地修约下列数据:(1)37.800至3位;(2)72.75至3位;(3)90.045至4位;(4)12 5.550至4位; 5.以正确的有效位数给出下列算式的结果: (1)50.00×27.80×0.1167; (2)(2.776×0.0050)-6.7×10-3+(0.036×0.0271) (3) (4) 0.001120 5.10 21.14 3.10? ? 238 . 14 839 . 15 5.67 4.3) - 9.85 ( 24.16 - ? ?

第10章实验误差和数据处理 2. 重复分析一银合金试样,测得银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5.67%,95.61%,95.71%和95.60%。试计算:(1)均差;(2)标准差;(3)变异系数。 3. 现对一种煤的含水量做了4次测定,测得水的质量分数为18.3%,18.9%,17.7%和18.6%,试求在置信水平95%时的置信区间。 5. 为检验一种新的分析方法的有效性,现采用一种钙的质量分数ω(Ca)=21.20%(真实值μ)的标样以新方法进行分析,若x= (Ca)=21.24%,s=0.12%,n=10。试问x与μ的置信水平90%和95%时,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8 现有两个含铀试样的测定结果如下: 试样1 10.32%,10.39%,10.19%,10.21% 试样2 10.45%,10.41%,10.51%,10.36%,10.34%,10.39% 试问在置信水平95%时,两试样有无显著性差异?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知识点总结教学教材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知识回顾 1机械振动 (一)机械振动 物体(质点)在某一中心位置两侧所做的往复运动就叫做机械振动,物体能够围绕着平衡位置做往复运动,必然受到使它能够回到平衡位置的力即回复力。回复力是以效果命名的力,它可以是一个力或一个力的分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 产生振动的必要条件是:a、物体离开平衡位置后要受到回复力作用。b、阻力足够小。 (二)简谐振动 1. 定义:物体在跟位移成正比,并且总是指向平衡位置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叫简谐振动。简谐振动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研究简谐振动物体的位置,常常建立以中心位置(平衡位置)为原点的坐标系,把物体的位移定义为物体偏离开坐标原点的位移。因此简谐振动也可说是物体在跟位移大小成正比,方向跟位移相反的回复力作用下的振动,即F=-k x,其中“-”号表示力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 2. 简谐振动的条件:物体必须受到大小跟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方向跟位移方向相反的回复力作用。 3. 简谐振动是一种机械运动,有关机械运动的概念和规律都适用,简谐振动的特点在于它是一种周期性运动,它的位移、回复力、速度、加速度以及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都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三)描述振动的物理量,简谐振动是一种周期性运动,描述系统的整体的振动情况常引入下面几个物理量。

1. 振幅:振幅是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常用字母“A”表示,它是标量,为正值,振幅是表示振动强弱的物理量,振幅的大小表示了振动系统总机械能的大小,简谐振动在振动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而总机械能守恒。 2. 周期和频率,周期是振子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间,频率是一秒钟内振子完成全振动的次数。振动的周期T跟频率f之间是倒数关系,即T=1/f。振动的周期和频率都是描述振动快慢的物理量,简谐振动的周期和频率是由振动物体本身性质决定的,与振幅无关,所以又叫固有周期和固有频率。 (四)单摆:摆角小于5°的单摆是典型的简谐振动。 细线的一端固定在悬点,另一端拴一个小球,忽略线的伸缩和质量,球的直径远小于悬线长度的装置叫单摆。单摆做简谐振动的条件是:最大摆角小于5°,单摆的回复力F是重力在 圆弧切线方向的分力。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由公式可知单摆做简谐振动的固有周期与振幅,摆球质量无关,只与L和g有关,其中L是摆长,是悬点到摆球球心的距离。g是单摆所在处的重力加速度,在有加速度的系统中(如悬挂在升降机中的单摆)其g应为等效加速度。 (五)振动图象。 简谐振动的图象是振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函数图象。所建坐标系中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图象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图象,它直观地反映出简谐振动的位移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的规律。要把质点的振动过程和振动图象联系起来,从图象可以得到振子在不同时刻或不同位置时位移、速度、加速度,回复力等的变化情况。 (六)机械振动的应用——受迫振动和共振现象的分析 (1)物体在周期性的外力(策动力)作用下的振动叫做受迫振动,受迫振动的频率在振动稳定后总是等于外界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无关。 (2)在受迫振动中,策动力的频率与物体的固有频率相等时,振幅最大,这种现象叫共振,声音的共振现象叫做共鸣。 2机械波中的应用问题 1. 理解机械波的形成及其概念。 (1)机械波产生的必要条件是:<1>有振动的波源;<2>有传播振动的媒质。 (2)机械波的特点:后一质点重复前一质点的运动,各质点的周期、频率及起振方向都与波源相同。 (3)机械波运动的特点:机械波是一种运动形式的传播,振动的能量被传递,但参与振动的质点仍在原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并没有随波迁移。 (4)描述机械波的物理量关系:v T f ==? λ λ 注:各质点的振动与波源相同,波的频率和周期就是振源的频率和周期,与传播波的介质无关,波速取决于质点被带动的“难易”,由媒质的性质决定。 2. 会用图像法分析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振动图像,例:波的图像,例: 振动图像与波的图像的区别横坐标表示质点的振动时间横坐标表示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 表征单个质点振动的位移随时间变 化的规律 表征大量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于平衡位 置的位移 相邻的两个振动状态始终相同的质 点间的距离表示振动质点的振动周 期。例:T s =4 相邻的两个振动始终同向的质点间的距 离表示波长。例:λ=8m

大学化学试题及答案

大学化学试题(二) 考生姓名: 得分: 【提示】请将全部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选择题(15×2=30分) 1. 德布罗依(Louis de Brogelie )关于粒子波动性假设,得到以下哪种证据的支持………答 ( ) A. 电子衍射实验 B. 光电效应 C. α粒子散射实验 D. 等离子体放电 2. 地质队在高原野外做饭,常做成“夹生饭”,可用以下原理合理解释的是…… ……… 答 ( ) A. T bp 上升原理 B. T fp 下降原理 C. 渗透压原理 D. 蒸气压下降原理 3. 关于锌锰干电池,正确的说法是…………………………………………… …………… 答 ( ) A. 属二次电池 B. 正极材料是Zn C. 负极材料是碳棒 D. 电池电动势为1.5V 4. 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用可波函数ψ表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答 ( ) A. ψ 1,1,0 B. ψ n,l,m C. ψ 2,1,2 D . ψ n,l,ms 5. AgCl 在浓度为0.01mol ?dm -3的下列溶液中,溶解度最小的是 ………...…………………答 ( ) A. NH 3 B. NaCl C. NaNO 3 D. Na 2S 2O 3 6. 已知某元素+2价离子电子分布式为1s 22s 22p 63s 23p 6,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分区为……答 ( ) A. s 区 B. p 区 C. d 区 D. f 区 7. 下列情况属于封闭体系的是 …....……………………....………………....……………… 答 ( ) A. 试管中的反应 B.水浴加热反应 C.密闭容器中的反应 D. 绝热保温瓶中的反应 8. 化学反应平衡常数K 的影响因素有 ..…………….….…..………….………………… …答 ( ) A. 物质的分压(气体) B. 反应温度 C. 物质的浓度 D. 催化剂 9. 浓度均为0.01mol·kg -1的蔗糖、HAc 、NaCl 、Na 2SO 4水溶液,其蒸气压最大的是… …答 ( ) A. 蔗糖 B. HAc C. NaCl D. Na 2SO 4 10. 对某一化学反应,下列哪种情况下该反应的反应速率更快?…………………………. 答 ( ) A. △r G 越小 B. △r H 越小 C.△r S 越小 D. E a 越小 11. 封闭系统中的等温等压条件下的反应或过程,其r m ΔG 1=10 kJ mol ?-,则该反应… 答 ( ) A. 一定自发 B. 一定不自发 C. 能否自发需作具体分析 D.达平衡 12. 已知反应NO(g)+CO(g)= 2 1N 2(g)+ CO 2(g) 的r m ΔH 1=373.2 kJ mol ?--,欲使NO 和CO 的转化率大,可采取的措施是 ……………………………………………………… … …… 答 ( ) A. 低温低压 B.高温高压 C.低温高压 D.高温低压 13. 某反应在某条件下的转化率为38%,当有催化剂时,反应条件与前相同,则反应的转化率为: A. 大于38% B.小于38% C.等于38% D.无法判断 … 答 ( ) 14. 下列化合物中既存在离子键又存在共价键的是 ……………………………………… …答 ( ) A. Ba(OH)2 B. H 2S C. Na 2S D. Na 2SO 4 15. 关于对氢原子光谱在可见光区(即Balmer 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 答 ( ) A .有6条谱线 B. 有5条谱线 C. 属于(n) 2-1跃迁 D.属于(n) 3-1跃迁 二.填空题(22分,每空0.5分) 1. 在铜银原电池中, 电极是负极, 被氧化, 电极是正极,盐桥中电解质正

大学有机化学习题及答案.doc

第一章 绪论 扼要归纳典型的以离子键形成的化合物与以共价键形成的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答案: 离子键化合物 共价键化合物 熔沸点 高 低 溶解度 溶于强极性溶剂 溶于弱或非极性溶剂 硬度 高 低 1.2 NaCl 与 KBr 各 1mol 溶于水中所得的溶液与 NaBr 及 KCl 各 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是 否相同?如将 CH 及 CCl 4 各 1mol 混在一起,与 CHCl 及 CHCl 各 1mol 的混合物是否 4 3 3 相同?为什么? 答案: NaCl 与 KBr 各 1mol 与 NaBr 及 KCl 各 1mol 溶于水中所得溶液相同。 因为两者溶 液中均为 Na + , K + , Br - , Cl - 离子各 1mol 。 由于 CH 与 CCl 及 CHCl 3 与 CHCl 在水中是以分子状态存在,所以是两组不同的 4 4 3 混合物。 碳原子核外及氢原子核外各有几个电子?它们是怎样分布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当 四个氢原子与一个碳原子结合成甲烷( CH 4)时,碳原子核外有几个电子是用来与氢成键 的?画出它们的轨道形状及甲烷分子的形状。 答案: C +6 2 4 H +1 1 y y y C 1s 2s 2p 2p 2p x x x y z z z 2p x 2p y 2p z H x z 2s CH 4 中 C 中有 4个电子与氢成键 为 SP 3 杂化轨道 ,正四面体结构 H CH 4 SP 3杂 化 C H H H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 Lewis 电子式。 a. C 2H 2 b. CH 3Cl c. NH 3 d. H 2S e. HNO 3 f. HCHO g. H 3 PO 4 h. C 2 H 6 i. C 2 H j. H SO 2 2 4 答案: a. H C C H 或 H C C H b. H c. d. H C Cl H N H H S H H H H H H H e. O f. O g. O O H H H O N H C H HOPOH 或 HOPOH h. H C C H O O O H H H H

知识讲解 机械波及波的图像(基础) .doc

物理总复习:机械波及波的图像 【考纲要求】 1、理解机械波的产生条件、形成过程; 2、知道研究机械波的几个重要物理量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3、理解波动图像的意义; 4、知道波动图像与振动图像的区别; 5、能分析有关波的多解问题。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机械波 1、波的形成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条件:①波源;②介质。 2、机械波的分类 按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是垂直还是平行,分为横波和纵波。 3、描述波动的物理量 名称符号单位意义备注 波长λm 沿着波的传播方向,两个相 邻的振动情况完全相同的 质点的距离 在一个周期内,波传播的距离 等于一个波长波速v m/s 振动传播的速度波速大小由介质决定振幅 A m 质点振动的位移的最大值 数值大小由波源决定 v f T λ λ ==周期T s 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的时 间 频率f Hz 1s内质点完成全振动的次 数 4、机械波的传播特征 要点诠释:(1)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振动这一运动形式和振动的能量,介质中的质点本身并没有随波迁移。 (2)机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同频率、同振幅的简谐振动,沿着波的传播方向,后一质点的振动总落后于前一质点的振动,或者说后面的质点总要重复前面质点的振动,只是在时间上晚了一段。正是由于不同质点在同一时刻的振

动步调不一致,于是就形成了波。 (3)在介质中有波传播时,由于介质中各个质点运动的周期性,决定振动状态在介质中的传播也具有周期性,如果忽略了介质对能量的吸收消耗,则介质中各质点均做振幅相同的简谐振动。 (4)机械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变,波速、波长都改变。机械波波速仅由介质来决定,固体、液体中波速比空气中大。 考点二、波的图像 简谐波的图象是正弦或余弦曲线。 要点诠释:(1)波的图象形象直观地揭示了较为抽象的波动规律。波的图象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大量质点在同一时刻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波动图象一般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t kT ?=时,波形不变,k 为整数)。 (2)从图象可获取的信息有:①该时刻各质点的振动位移;②振幅A 和波长λ; ③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由图象可知各质点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质点此时刻的振动方向,由图象可知波的传播方向。 考点三、确定振动或传播方向的方法 要点诠释: 波的传播方向与质点振动方向的判断方法 已知波的传播方向,由图象可知各质点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质点此时刻的振动方向,由图象可知波的传播方向。 常用方法有: 1、上下坡法。沿波的传播方向看,“上坡”的质点向下振动;“下坡”的质点向上振动,简称“上坡下,下坡上”(如图甲所示)。 2、同侧法。在波的图象上某一点,沿纵轴方向画出一个箭头表示质点的振动方向,并设想在同一点沿水平方向画个箭头表示波的传播方向,那么这两个箭头总是在曲线的同侧 (如图乙所示)。 3、平移法。将波沿波的传播方向做微小移动,4 x v t λ ?=?< ,如图丙中虚线所示,则 可判定P 点沿y 正方向运动了。或者说沿波的传播方向画出下一时刻的波形,这个波形(虚线)在原波形的上面,则P 点向上振动;如果这个波形(虚线)在原波形的下面,如Q 点向下振动。 考点四、振动图像与波动图像的区别 振动是一个质点随时间的推移而呈现的现象,波动是全部质点联合起来共同呈现的现象。简谐运动和其引起的简谐波的振幅、频率相同,二者的图象有相同的正弦(余弦)曲线形状,但二图象是有本质区别的。 振动图象 波形图象 研究对象 一振动质点 沿传播方向所有介质质点 研究内容 一质点的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同一时刻所有质点的空间分布规律

大学无机化学试题与答案

试卷一 一、选择题 ( 共15题 30分 1. 对于H2O2和N2H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都是二元弱酸(B) 都是二元弱碱 (C) 都具有氧化性和还原性(D) 都可与氧气作用 2. 下列含氧酸中属于三元酸的是…………………………………………………( D ) (A) H3BO3(B) H3PO2(C) H3PO3(D) H3AsO4 3. 下列各对含氧酸盐热稳定性的大小顺序,正确的是……………………………( D ) (A) BaCO3 > K2CO3(B) CaCO3 < CdCO3 (C) BeCO3 > MgCO3(D) Na2SO3 > NaHSO3 4. 铝在空气中燃烧时,生成…………………………………………………………( D ) (A) 单一化合物Al2O3 (B) Al2O3和Al2N3 (C) 单一化合物Al2N3 (D) Al2O3和AlN 5. 下列含氧酸根中,属于环状结构的是…………………………………………( C ) (A) (B) (C) (D) 6. 下列化合物与水反应放出 HCl 的是……………………………………………( C ) (A) CCl4(B) NCl3(C) POCl3(D) Cl2O7 7. InCl2为逆磁性化合物,其中In的化合价为……………………………………( D ) (A) +1 (B) +2 (C) +3 (D) +1和+3 8. 鉴别Sn4+和Sn2+离子,应加的试剂为……………………………………………( D ) (A) 盐酸 (B) 硝酸(C) 硫酸钠 (D) 硫化钠(过量) 9.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都有颜色的一组化合物是………………………………( D ) (A) SiCl4,SnCl4,PbO (B) CCl4,NO2,HgI2 (C) SiC,B2H6,N2O4 (D) PbO2,PbI2,SnS 10. 将过量SiF4通入NaOH溶液中,主要产物是……………………………………( C ) (A) H4SiO4,NaF (B) Na2SiO3,NaF (C) Na2SiO3,Na2SiF6(D) SiO2,HF 11. 将NCl3通入碱性溶液,其水解产物是…………………………………………( A ) (A) NH3和ClO(B) NH3和Cl (C)和Cl(D)和Cl 12. PCl3和水反应的产物是…………………………………………………………( B ) (A) POCl3和HCl (B) H3PO3和HCl (C) H3PO4和HCl (D) PH3和HClO 13. 下列各对物质,水解能力对比,正确的是………………………………………( D ) (A)>(B)> (C) SnCl2 > SnCl4(D) PCl3 > BiCl3 14. 二氧化氮溶解在NaOH溶液中可得到:D (A) NaNO2和H2O (B) NaNO2,O2和H2O (C) NaNO3,N2O5和H2O (D) NaNO3,NaNO2和H2O 15. 下列硫化物,能溶于Na2S溶液生成硫代酸盐的是…………………………( B ) (A) SnS (B) SnS2(C) PbS (D) Bi2S3 二、填空题 ( 共12题 30分 ) 16. N2O3很容易分解为 NO 和 NO2。将棕黄色的NO2冷却到0℃左右,它几乎全部转变为无色的 N2O4。经X射线衍射研究,证明固体N2O5含有两种离子。 17. NCl3的水解产物是_______ NH3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HOCl __; PCl3的水解产物是__________ H3,PO3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HCl______;

大学无机化学第四章试题及答案

第四章 化学平衡 本章总目标: 1: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平衡常数的意义; 2:掌握有关化学平衡的计算; 3:熟悉有关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各小节目标: 第一节:化学平衡状态 1:熟悉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的特征——反应体系中各种物质的生成速率分别等于其消耗的速率,各种物质的浓度将不再改变。 2:了解平衡常数、平衡转化率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第二节: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学会运用标准平衡常数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Q K θ>时,反应向逆向进行。 Q K θ<向正反应方向进行。Q K θ=时体系达到平衡状态。 第三节;标准平衡常数K θ与r m G θ ?的关系 1:掌握化学反应等温式(ln r m r m G G RT Q θ ?=?+),当体系处于平衡状态的时候Q K θ=ln r m G RT K θ θ??=-。 2:重点掌握运用公式r m r m r m G H T S θθθ ?=?-?进行热力学数据之间的计算。 第四节:化学平衡的移动 1:熟悉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熟练地根据条件的改变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习题 一 选择题 1.可逆反应达平衡后,若反应速率常数k 发生变化,则标准平衡常数(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一定发生变化 B. 一定不变 C. 不一定变化 D. 与k 无关 2.反应:2CO (g )+O 2(g 2(g )在300K 时的Kc 与Kp 的比值约 为( )

A.25 B.2500 C.2.2 D.0.04 3.反应的温度一定,则下列的陈述中正确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平衡常数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B.转化率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C.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能准确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D. 平衡常数和转化率都不能代表反应进行的完全程度 4.相同温度下:2H2(g)+S2(g2S(g)Kp1 2Br2(g)+2H2S(g2(g)Kp2 H2(g)+Br2(g)(g)Kp3则Kp2等于() A. Kp1? Kp3 B.(Kp3)2/ Kp1 C. 2Kp1? Kp3 D. Kp3/ Kp1 5.下列反应中,K?的值小于Kp值的是()(《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 H2(g)+Cl2(g)== 2HCl(g) B. 2H2(g)+S(g)== 2H2S(g) C. CaCO3(s) == CaO(s)+CO2(g) D.C(s)+O2(g)== CO2(g) 6.N2(g)+3H2(g3(g),H=-92.4KJ?mol-1,473K时,三种混合气体达平衡。要使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可采用方法() A.取出1molH2 B.加入NH3以增加总压力 C.加入稀有气体以增加总压力 D.减小容器体积以增加总压力 7.298K时,Kp?的数值大于Kc的反应是() A.H2(g)+S(g2S(g) B.H2(g)+S(s2S(g) C.H2(g)+S(s2S(l) D.Ag2CO3(s2O(s)+CO2(g) 8.已知300K和101325Pa时,下列反应:N2O4(g2(g)达到平衡时有20﹪的N2O4分解成NO2,则此反应在300K时的平衡常数Kp的数值为() A.0.27 B.0.05 C.0.20 D.0.17 9.在某温度下平衡A+B== G+F的H<0,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的原因是( ) (《无机化学例题与习题》吉大版) A.v正减小,v逆增大 B.k正减小,k逆增大 C. v正和v逆都减小, D. v正增加的倍数小于v逆增加的倍数 10.已知下列前三个反应的K值,则第四个反应的K值为() (1)H2(g)+1/2O22O(g) K1 (2)N2(g)+O2K2 (3)2NH3(g)+5/2O22O(l) K3 (4)N2(g)+3H23K A.K1+K2-K3 B.K1?K2/K3 C.K1?K3/K2 D.K13?K2/K3 11.下面哪一种因素改变,能使任何反应平衡时产物的产量增加() A.升高温度 B.增加压力 C.加入催化剂 D.增加起始物

大学化学作业题附答案

大学化学习题 第一章 1.现有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在-0.25℃时结冰。已知在298K时纯水的蒸汽压为3.130kPa,水的K f=1.86 K·kg·mol-1,则该蔗糖溶液在上述温度下的渗透压(kP a)为(C )(A)600 (B)180 (C)332 (D)-332 △T f = K f×b B b B= △T f / K f =0.1344 ∏V=nRT ∏=cRT =0.1344×8.314×298 =333 kPa, (因浓度小可以近似认为b B=c) 2. 现有一瓶硫酸溶液,其质量分数为98%,则其物质的量分数应为(C )(A)0.5 (B)0.98 (C)0.90 (D)0.80 (980/98)/[20/18+ 980/98]=0.9 3. 现有1mol理想气体,若它的密度为d,分子摩尔质量为M,在T(K)温度下体积为V (L),则下述关系正确的是(D )(A)p V=( M/d) RT (B)pV d= RT (C)p V=( d/n) RT (D)p M/d=RT 4. 理想溶液是指-------------------------------------------------------------------------------------( D ) (A) 溶质对溶剂分子间作用力没有明显影响 (B) 溶解过程中几乎没有热效应 (C) 溶解前后溶质和溶剂的体积没有变化 (D) 以上三个性质 5. 有一种称“墨海”的带盖砚台,其结构如图所示,当在砚台中加入墨汁,在外圈加入清水,并盖严,经足够长的时间,砚中发生了什么变化?请写出 现象并解释原因。 答案:经足够长的时间,砚中墨汁变谈,因外圈的清水蒸气压 大,而砚台中加入墨汁蒸气压小,外圈的清水水分子蒸发而在 墨汁中凝聚。 6. 当26.9 g 未知难挥发非电解质溶于500 g 硝基苯中, 溶液的凝固点降低了2.30 K 。已知硝基苯的K f= 7.00 K·kg·mol-1, 则该未知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164 ___ 。 △T f = K f×b B= K f×m/MM A M== K f×m/△T f M A =7.00×26.9/2.30×0.500=164 7.60℃时, 180 g水中溶有180 g葡萄糖, 已知60℃时水的蒸气压为19.9 kPa, C6H12O6的相 对分子质量为180, 则此水溶液的蒸气压应为---- ------------------------------------- --------------( D ) (A) 1.81 kPa (B) 9.95 kPa (C) 15.9 kPa (D) 18.1 kPa

87知识讲解 波的图像

波的图像 【学习目标】 1.理解波的图像的意义.知道波的图像的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物理量,知道什么是简谐波.2.能在简谐波的图像中指出波长和质点的振动的振幅. 3.已知某一时刻某简谐波的图像和波的传播方向,能画出下一时刻的波的图像。并能指出图像中各个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 【要点梳理】 要点一、波的图像 1.图像的建立 用横坐标x表示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各质点的平衡位置,纵坐标y表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并规定横波中位移方向向某一个方向时为正值,位移方向向相反的方向时为负 值.在xOy平面上,描出各个质点平衡位置x与对应的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的坐标点,),用平滑的曲线把各点连接起来就得到了横波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 (x y 2.图像的特点 (1)横波的图像形状与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中各质点某时刻的分布相似,波形中的波峰即为图像中的位移正向的最大值,波谷即为图像中位移负向的最大值,波形中通过平衡位置的质点在图像中也恰处于平衡位置. (2)波形图像是正弦或余弦曲线的波称为简谐波.简谐波是最简单的波. (3)波的图像的重复性:相隔时间为周期整数倍的两个时刻的波形相同. (4)波的传播方向的双向性:不指定波的传播方向时,图像中波可能向x轴正方向或z轴负方向传播. 波动图像的意义:描述在波的传播方向上的介质中的各质点在某一时刻离开平衡位置的位移.3.由波的图像可以获得的信息 知道了一列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像,如图所示,能从这列波的图像中了解到波的传播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可以直接看出在该时刻沿传播方向上各质点的位移. 图线上各点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各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如图中的M点的位移是2 cm.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