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10 王爱娟

哲学10 王爱娟

哲学10 王爱娟
哲学10 王爱娟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考点要求:

1、理解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2、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3、理解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辩证的否定,是的否定,既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_____ _的环节,的环节。

3、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__________.

4、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

既要学好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和发展。

5、创新推动____________的发展;创新推动___________________的变革;创新推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的发展。

三、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1、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别林斯基说:“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指

A.主张抛弃过去的一切

B.形而上学否定观

C.辨证的否定

D.过去只是说明过去,一切要向前看

2、“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B.要树立创新意识,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C.只要抛弃过去的一切,社会就得到发展

D.否定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3、下列各项能正确说明辨证否定观的是

①辨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辨证的否定既是发展的环节也是联系的环节④.辨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唯上、唯书和唯实

A.①③④B.①②④ C.①②③D.②③④

4、“不破不立”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密切注意变化发展的世界

B.只要实事求是就能解放思想

C.要树立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D.要成功就要敢于破除过去的一切

5、我国在高温超导电缆的研发领域实现了上百项创新与突破,取得了30多项专利。借助超导材料零电阻的特性,高温超导电缆与常规电缆相比,输电损耗只有它的一半,而输电能力却是它的3到5倍。这说明

A.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B.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C.创新促使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D.创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6、(2009江苏卷32)下列对辩证否定的理解,错误的是

A.辩证的否定是“扬弃”B.辩证的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7、(2009山东卷24)2009年是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下列与《物种起源》中“物种变异、逐步进化”蕴涵的哲理不一致的是

A.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B.肯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

C.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D.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8、国外烧伤治疗权威曾认为,人的烧伤面积超过75﹪就无法挽回。我国某烧伤治疗小组刻苦攻关,成功治疗了两个烧伤面积超过80﹪的工人。这一事例启示我们

A.要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上书,只唯实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

C.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D.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

9、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10、《庄子?刻意》中说:“吹啕呼吸,吐故纳新。”成语“吐故纳新”由此形成。这一成语包含的哲学原理的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1、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鉴;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12、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排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

13、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③“扬弃”④社会发展的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理论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根本要求。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这句话说明了

①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就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②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③要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④要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

D.③④

15、以下观点对创新认识正确的有

①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②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④创新是时

代的引擎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6、书本是知识的宝库,是人类获得智慧的重要来源。但是如果迷信书本,变成本本的奴隶,思维就会陷入僵化,创造性就会受到阻碍。所以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上述观点表明

①书籍和实践都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②必须反对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对待书本知识③矛

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④要坚持用辩证否定观对待书本知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①一分为二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辩证否定即“扬弃”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A.②③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18、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③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④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张信刚在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指出,条条大路通罗马,培养学生得有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我们中国家长常强调“小孩要乖”。乖,意味着对现有秩序的默认。而创新则是要打破惯性思维,锻炼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模式。“乖小孩”一般情况下会缺乏

A.对权威和书本知识的尊重 B.批判精神和怀疑精神

C.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作风 D.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力

20、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表明

A.科技创新推动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B.创新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

C.发现问题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D.创造性想象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21、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今天的深圳已经处于较高的发展平台,面临的任务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需要在实践方面进行更大力度的先行探索,对于理论创新突破的要求也显得格外迫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关系是

①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最终源泉②实践探索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③理论创新对实践探索具有能动的反作用④理论创新是实践探索的目的和归宿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22、现实是历史的延续,不讲继承,搞历史虚无主义,发展就失去前提和基础,民族的长处和特征就难以保持。现实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段,不讲发展,不研究与时代结合,传统文化就失去生机,也不可能很好地继承。上述观点表明传承民族文化就要

①对其坚持肯定与否定、克服与保留的统一的态度②维护其纯洁性,防止受西方文化的影响③通过发展创新维系其旺盛生命力④对其进行“扬弃”,批判和克服其糟粕,弘扬和发展其精华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②④ D.①③④

四、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3、央视特别节目《创新中国》网上征集:服装品牌如何创新?网友纷纷发表看法:

看法一:服装品牌,需要继承与创新!创新服装品牌,必须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承载现代气息和流行元素,凸现以人为本心理需要,适应中国乃至世界的服装文化欣赏需求,这就需要不折不挠的追求、探索和创新。

看法二:中国是个纺织大国,但是庞大的纺织品出口却赚不到更多的外汇,这是很令人头疼的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少品牌优势。大力发展品牌创新符合市场规律,也符合国家利益!

问题:(1)看法一如何体现辨证否定观的哲学道理?

(2)根据材料中的看法谈谈创新的意义。

24、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探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在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党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突破苏联沿用多年的体制和发展模式,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而使中国走向了富强之路。

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答题纸

班级姓名学号完成时间家长签名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

2.

3.

4.

5.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三.简析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23.(12分)

24.(12分)

自我反思与总结: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事物自身的

2、联系的环节发展的环节

3、扬弃

4、创新意识、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实践

5、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人类思维文化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6分):

23、(1)辨证的否定是联系、发展的环节,实质是“扬弃”。也就是说辨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或简单地否定旧事物,而是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发展。辨证否定观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树立创新意识。树我国的服装品牌,既需要继承民族精神和文化,也要探索和创新!这个观点就体现了要求扬弃与创新的辨证否认观。

(2)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带来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24、(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矛盾的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地分析和解决特殊矛盾,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

(2)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坚持了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既克服了旧事物中的过时的消极的内容,又保留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实现了对旧事物的“扬弃”,体现了辩证否定观的要求。

(3)在中国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指导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胜利,这体现了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说明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高二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7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2、以下观点对辩证的否定理解正确的为() 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②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 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④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 3、明代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一段话说明了() A、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B、否定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 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4、否定是辩证法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这是因为() ①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之中②没有一种事物是绝对的、永恒不变的,每一事物总有一天要被否定③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推动力量,不了解辩证的否定,也就不会知道事物是怎样发展的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不继承过去的一切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5、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 ①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的实际②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 ③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④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④ 6.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观点是 ①一分为二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③辩证否定即“扬弃”④谦虚好学,不耻下问 A.②③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④ 7.邓小平同志有两句名言:一句是“摸着石头过河”,一句是“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也就是说,要具备理论创新的巨大勇气,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道路,大胆地向前闯,大胆地去实践。这表明 A.创新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B.要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的束缚 C.要敢于否定一切权威D.要敢于突破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制约8.早期的电灯泡,在灯泡使用不久后,灯泡内部就发黑。开始人们认为是其中的空气引起的,把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定在尽可能地把灯泡内部抽成真空,可是发黑问题仍然存在。后来,米尔兰博士提出向灯泡内充入某种气体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实验,最后确定用氩气替代真空,解决了灯泡发黑的问题。上述材料表明 ①否定与肯定是辩证的统一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西方哲学十五讲

第四讲柏拉图的“洞穴’’ 理想国 两个世界 回忆说与灵魂转向说 对理念论的反思 通种论 摹仿创世说 苏格拉底述而不著,甚至也不能说“述”,而是“行”,他是一位实践哲学家。记述苏格拉底的思想,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的,是他的学生柏拉图。 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一公元前347)不仅是古希腊哲学,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难以估量的,以至于英国哲学家怀特海甚至声称一部西方哲学史不过是为柏拉图作注脚而已。这话说得虽然有些夸张,但柏拉图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他对哲学的贡献就在于把巴门尼德一苏格拉底的思路确定下来,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本观念。 柏拉图早年喜爱文学,写过诗歌和悲剧,并且对政治感兴趣,二十岁左右与苏格拉底相遇,回家把诗稿统统烧掉,从此醉心于哲学研究。苏格拉底之死,使他对城邦完全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到埃及、西西里等地游历,寻求治国安邦的灵丹妙药,时间达十多年之久。公元前387年,已届不惑之年的柏拉图回到雅典,在城外西北角一座为纪念希腊英雄阿卡德穆而设的花园和运动场附近创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这是西方最早的高等学府,后世的高等学术机构(academy)因此而得名。柏拉图学园一直延续了900年之久,要不是在公元529年被皈依了基督教的罗马皇帝封闭了的话,也许今天还在招生呢。 柏拉图是希腊哲学史上第一个有大量著作传世的哲学家,这与柏拉图学园有很大的关系,虽然柏拉图去世之后,学园再没有产生过像柏拉图这个“级别”的哲学家,但是在保存传播柏拉图哲学方面肯定有积极的作用。由于柏拉图哲学的起源与发展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其思想始终处在探索和变化之中,而且其哲学著作采取了文学对话的形式,主要有《申辩篇》、《斐多篇》、《会饮篇》、《国家篇》、《斐德罗篇》、《巴门尼德篇》、《蒂迈欧篇》、《法律篇》(未完成)等对话,这些对话人物性格鲜明,场景生动有趣,语言优美华丽,论证严密细致,内容丰富深刻,不仅在哲学上而且在文学上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大部分对话的时间顺序不得而知,这就使后人的研究面临着许多难题。不仅如此,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柏拉图哲学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对外的”,那是发表出来给大众看的,另一个则是“对内的”,只有成为柏拉图的弟子,“登堂入室”才能得到“真传”。’柏拉图留传后世的都是“对外的”部分,“对内的”部分我们是看不到了,以至于在柏拉图研究中专门有一个主题是“不成文的学说”。亚里士多德著作的命运与他的老师柏拉图正好相反,他流传后世的都是“对内的”部分,“对外的”部分都遗失了。这种说法虽然不能太当真,但也不能说没有一点儿根据。有鉴于此,历来的柏拉图研究倾向于对他的对话逐篇解读,一般不提倡把柏拉图哲学看做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笼统一般地进行描述。然而我们的时间和篇幅有限,只能笼统地描述了,不得已而为之。 我们这一讲的主题是“柏拉图的‘洞穴”’。“洞穴”是柏拉图说明其哲学思想的一个比喻。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比喻不仅集中体现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构成了西方哲学的基本思路。在讨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之前,先让我们看一看这个“洞穴”比喻说了些什么。 “洞穴”比喻出现在《国家篇》(汉译为《理想国》)第七卷中,内容是这样的: 假设人类居住在一个洞穴之中,有一条长长的过道通向外面。人类从一开始就住在这里,像囚徒一样双腿和脖子都被锁链锁住了,所以他们不能回头,只能看到眼前的洞壁。在他们之后有一堆火在燃烧,在火与囚徒之间有一条路和一道矮墙,简直就像是木偶戏的舞台。沿着矮墙,有一些人举着各式各样动物和人的雕像走来走去,火光把这些雕像投射到洞壁上,形成了各式各样的影子。由于那些囚徒生来就不能转身掉头,所以他们就把洞壁上的影子看做是真实的存在。假设有一天,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有一个囚徒挣脱了锁链,他回过头来,看到了火光,最初他的眼睛不习惯光亮,当然很痛苦,他会认为他所看到的不是真实的存在。但是当他习惯了之后就会发现,过去被看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不过是影像,眼前的东西才是真实的。再假设,他被拉出了洞穴,当他面对太阳的时候,一定会被阳光照得眼花缭乱,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终于发现,在太阳照耀下的外面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世界。这时他开始怜悯起自己的那些仍然生活在洞穴之中的同伴,于是他决定回去拯救他们。然而,他已经不能适应洞穴中的世界了,在他的同伴看来,是他自己把眼睛弄坏了。如果他执意要释放他们,把他们带向光明,他可能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来区分假相的世界和真实的世界,前者被称之为“可感世界”,后者被称之为“理念世界”,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现象和本质。哲学家眼中的世界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眼中的世界是不同的,甚至可以说正好相反。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从来不会怀疑周围的事物的真实性,哲学家却告诉我们,眼前的世界不过是假相,假相背后的本质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真实的存在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哲学家是第一个自觉地走出洞穴的人,而他的神圣使命就是把人类从黑暗中引向光明。柏拉图的洞穴比喻明确区分了现象与本质,主张摒弃感觉经验,以思想把握真理,既奠定了西方哲学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思路,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哲学问题,例如本质与现象、一与多、一般与个别、共相与殊相、理性与感性等等。 当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把哲学家塑造为殉道者的时候,在他的心中一定想起了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像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面临的问题是希腊文明的衰落,开出来的“药方”则是知识。 我们先来看看柏拉图的理想国方案。 一理想国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过关测试题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知识过关检测试题 第I卷(选择题共66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6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种子发育成为植物是 A.事物量变的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结果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2.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3.辩证的否定观是指 ①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②其实质就是扬弃 ③事物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④要求人们做到不唯上,不唯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坑。”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不动的臭水坑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人类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推动人类历史发展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就能推动人类历史的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据此做5--6题 5.树立创新意识的辩证法依据是 A.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 B.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D.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6.下列关于“创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创新是辩证的否定观的要求,要敢于否定一切 B.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D.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7. 2008年北京奥运精神是“更快、更高、更强”。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它教会我们的生活态度是

哲学与人生 教案 中专 中职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第十一课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情感态度观念: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运用: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教学难点】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导入。提问: 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 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学生:讨论,回答。 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 〈新课讲授〉 一、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1.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大家说的理想涉及了各个方面,理想是指人们对未来美好目标的向往和追求。理想不是幻想和空想,具有实现的必要的现实条件,经过奋斗最终是可以实现

的。而空想缺乏现实客观条件根本无法实现,幻想有一定客观基础但是达不到现实的条件。 请同学分析一下,刚才同学们阐述的理想是否具有以上特征。(学生分析) 展示孙中山的理想与袁世凯的理想相比较。 (学生比较) 教师分析归纳:理想按性质来划分——有科学与非科学,崇高与庸俗之分。判断标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理想按内容来划分——生活理想:攒钱买房;职业理想:成名成家;道德理想:见贤思齐;社会理想:改天换地。社会理想是一个人所有理想的出发点和归宿。 2.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理想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 社会经济的产物,另一方面,理想是比现实更高远、更美好的目标。 3.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 一方面,理想和现实是对立的。理想是主观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理想和现实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理想来源于现实,又会成为新的现实。 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理想脱离现实、用现实否认理想。 投影有关理想方面的名人名言,请学生分析它们的含义: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

271哲学第十一课2课时

2014届高三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探究案 班别姓名小组学号 第十一课寻觅人生的真谛 编写人:孔繁奎审批人:杨世莲 【使用说明与方法指导】 1.依据自学指导,通研课本,圈好关键词,把握教材体系,掌握重点内容。 2.课堂上小组积极合作,互相交流探讨,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一、教材解读,自主学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实现方式 4.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谁?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什么 二、(构建知识框架,在笔记本中构建) 第一框社会发展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两大社会基本规律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么◇理解:(1)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4)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运用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 (3)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说明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分析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重点难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2)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3)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情景展示,合作探究: 1.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达1.2亿左右。在农村外出务工群体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许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将解决“三农问题”视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研究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探究一]:如何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对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以说明?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王东岳老师的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哲学家,而是一个集经济学和政治学于一体的巨匠,所以把他的学术体系冠以‘政

西方哲学课讲义(完整版)

西方哲学课讲义 序言 西方哲学跟东方思维方式的差别是如此之大,乃至于经过翻译后的西方哲学书籍几乎全部走味。即使读翻译后的西方哲学原本原著,仍然很难体会西方哲学究竟想说什么。本文如果严格按照西方哲学的表述方式,读者一定会是在云里雾里。因此本文只能讲述西方哲学最基本的梗概,用相对直观、经验化和科学化的方式来表述这些大学哲学系中二百多个课时的内容,探究这个哲学思维的基础。这些内容要是。这种表述方法可能只能把哲学的一些意念给读者,并不能展现出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和真正的推理方式,仅仅算是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启蒙。如果读者在这个基础上,还想对西方哲学的思脉进行更细致的了解,建议读一两本西方大哲的原著,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笛卡尔的《哲学原理》和《形而上学的沉思》、贝克莱的《人类知识原理》和《海拉斯和婓洛诺斯的对话三篇》、休谟的《人类理解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的《逻辑学》和《历史哲学》等等。这里所说的西哲原著仅指西哲原著译本,因为学习外语本非易事,况且就算把外语学得非常好,也不见得定能理解外语原著,正如我们要理解中国的哲学书也并非易事。如果觉得西哲原著难读,建议从王老师的《物演通论》入手。 “哲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广义哲学”大抵是把一切稍显玄妙的东西都标榜为哲学,或者,是把粗陋的政治鼓吹附会其间,故在现代中国早已泛滥成灾。因此,才出现国人多“哲人”的局面,此可谓萝卜白菜哲学。然而,惟因如此,国人也离哲学最远。钱钟书在《围城》一书中写道:“中国从来没有过‘哲学家’,只有‘哲学家学家’。”也就是说,中国的哲学研究者大抵是在研究其他哲学家的哲学,而并非自己的哲学。所以中国会有很多“哲学家学家”,但其中没有一个是哲学家。本文仅就“狭义哲学”而谈。 严格说来,中国自古就与哲学无缘。在有关“国学”的系列讲座中,王老师曾经只用“中国思想史”之说,而不用“中国哲学史”,即为避免混淆。尤其麻烦的是,建国以来,从中学到大学乃至专业研究生,都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正统哲学,并将其他学说斥为异端,结果造成一片荒芜。“严格说来,马克思不是一个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训练(含答案)

高二《生活与哲学》第十课练习卷 一、单选 1.哲学家别林斯基说过:“没有否定,人类历史就会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A. 人类历史有可能变成停滞不动的臭水沟 B.只要敢于否定一切,历史就会向前发展 C. 要敢于否定,树立创新意识, D.要敢于蔑视权威,抛弃书本 2. 辩证的否定是 ①事物的自我否定②事物发展的环节③事物联系的环节④绝对的否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新制度必然代替旧制度,新的社会形态必然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从哲学上说,新社会对旧社会的否定是 ①社会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一个质变的过程②彻底砸烂旧社会的一切③“扬弃”④社会发展的 中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辩证法的特征和本质的东西并不是单纯的否定,并不是任意的否定,而是作为联系的环节、作为发展的环节,是保持肯定的东西,即没有任何动摇、没有任何折中的否定。”列宁的这段话表明辩证的否定是 ①是事物自己否定自己,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决裂 ②是实现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③是吸收、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④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实质是“扬弃” A. 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④ 5,人类在发明创造活动中,对某一事物的“习惯性”思维往往制约着人们的发明眼界。而对这种“思维定式”的有意识破除,则可使人们产生出许多新的发明和创造。这就要求我们 ①解放思想,破除一切传统观念②在思维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想象,大胆创新③在科学理论指导 下,面对实际,敢于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④要敢于打破常规,进行逆向思维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创新对社会进步和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表现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 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④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创新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 ①创新更新了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②创新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 ③创新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④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由低到高向前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下列对创新的说法正确的是 A、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 B、创新是对真理的完全否定 C、创新是对真理的继承 D、创新是对真理的完全肯定 9、自从20世纪80年代扫描隧道显微镜发明后,世界上便诞生了一门以0.1~100纳米这样的尺度为研 究对象的新科学,这就是纳米科技。目前纳米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光学、医药、半导体、信息通讯,一个新时代——纳米时代正在到来。这说明 ①随着实践的发展,人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和扩展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③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新的物质手段④科学的认识对实践有巨大促进作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0、在各项创新中处于先导地位的是 A、理论创新 B、体制创新 C、加大资金投入 D、文化创新 11、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根本要靠科技进步和创新。要通过科技创新 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②实现从资源消耗型经济向资源节约型经济的 转变③实现以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增长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增长转变④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2、种子发育为植物是 A、事物的量变过程 B、事物自身否定的结果 C、外力作用的否定 D、新事物与旧事物一刀两断 13、没有新物种对旧物种的否定,生物就不会进化,人类就不会出现;没有新的社会形态对旧的社会 形态的否定,社会就不能发展。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的发展,都是新旧事物的相继更替。 否定意味着新旧事物的决裂,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折。这段话主要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 A、否定是事物发展的决定性环节 B、量变的过程 C、克服和保留的统一 D、事物联系的环节 14、成语“吐故纳新”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A、新事物曲折中前进的原理 B、辩证否定的原理 C、对立统一原理 D、量变质变的关系原理 15、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对于外国文化,排外主义的方针是错误的,应当尽量吸收进步的外国文化, 作为发展中国新文化的借镜;盲目搬用的方针也是错误的,应当以中国人民的实际需要为基础,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把这一观点用于向外国学习的问题上,应该坚持 A、肯定中有否定 B、肯定一切 C、否定一切 D、赞成和反对的统一 16、辨证否定的实质是 A、抛弃 B、克服 C、保留 D、扬弃 17、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是 A、联系、发展、矛盾 B、联系、发展 C、矛盾 D、创新 18、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联系、发展、矛盾 B、联系、发展 C、矛盾 D、创新 19、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要求是 A、联系、发展、矛盾 B、联系、发展 C、矛盾 D、创新 20、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我们也必须采取有分析、有选择地吸收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既不是全盘照搬,也不是一概排斥;既反对崇洋,也反对派外。我们采取这样的态度,其哲学理论依据是 A、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B、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的观点 C、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D、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点 21、司马光看到小孩掉入水缸,他不是按照常规让人脱离水,而是打破水缸,让水脱离人。这件事情 给我们的启示是 A、办事情必须充分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哲学与人生》第十一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说教材:《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四单元的第二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四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这节课侧重点是“运用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个人理想”,着重阐述正确对待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引导学生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社会发展中规划个人发展,并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需要的条件。因此,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为本课程的学习做了充分的预备,而且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树立正确的理想,如何处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之间的关系,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因此,在对教材结构和内容进行分析之后,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了解理想与现实、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理解有关人生理想的人生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觉地把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之中,确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顺应潮流,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掌握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关系,对于人们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有重要指导作用,特别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 1.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2.积极创造实现人生理想所必需的条件 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是树立科学的思想和实现自己远大理想的基础。学生的理想往往比较片面,不够深入透彻,看到现实中阴暗的东西比较多。在这个问题上学生往往把现实“理想化”,容易把理想与现实对立起来,产生迷惑,找不到二者的“桥梁。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正确对待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使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思想首先是由教书,到教学生,再到教学生学,使学生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知识对于处于中职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运用Flash动画、图片、文字材料等资料,设置情境。通过课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创设积极民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采用自主探究学习法、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主动获取知识,最优化达到教学目标。 六说教学程序 下面我再从教学过程上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材料: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事例,提出问题:“1. 你现在有什么理想吗?2. 你觉得青年人是否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让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正确处理好社会理想与个人理想的关系。”用这种情境讨论法展开新课,消除了上课伊始的紧张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哲学第十课

唯物辩证法部分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编制:刘忠强审核:胡以林王春丽2013、11、29 自主学习学案 一、熟悉考点(1)辩证的否定观(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限时1分钟)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4)创新的社会作用 二、阅读教材两遍,深刻理解把握知识(限时15分钟) 三、易错易混点(限时5分钟) 1、哲学上讲的“肯定”和“否定”与日常生活中的肯定和否定是相同的 2、辩证的否定就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3、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中断 4、辩证法的否定观和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没有区别。 5、扬弃就是抛弃 6、事物的否定是事物外因作用的结果,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否定 7、肯定和否定都是绝对的, 8、创新就是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 9、只要创新,就能推动事物的向前发展,只要有理论创新,就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0、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抛弃 二、【知识梳理】——回顾基础,提升能力(参照一轮复习资料第215页完成) 第II部分课堂突破 一、【知识体系】强化认识 二、知识主干点、关键点、疑难点展示与解析 1、辩证否定观的原理内容及方法论要求

【判断】 2、(参考一轮资料第216页)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是怎样的?对我们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4、创新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5、创新的社会作用有哪些? 三、重点突破: (一)辩证否定观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第一,基础知识回扣: 第二,典型练习: 1、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因为 ①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抛弃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③旧事物是新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④新事物是比旧事物更为优越 A.②③B.①④C.①③D.②④ 2、(06文综全国卷I)有一道趣味智力题:某商店出售汽水,每瓶1元,每2个空汽水瓶可以换得1瓶汽水,但不可兑换现金。使用10元现金,通过购买、换领、借入汽水并归还等方式,最多可享用20瓶汽水。在这道智力题中,能否得到正确答案,主要取决于 ①逻辑思维的严密性②形象思维的随机性③理性认识的创造性④感性认识的可靠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06文综天津)漫画《物尽其用》说明,进行创造性思维需要在实践中 A.运用抽象思维Array B.注重积累知识 C.善于捕捉灵感 D.超越合理现象 4、辨析:创新就是创“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新。 《一轮资料》215页跟踪训练3、4、5 216体验高考2、3 219页16、18 (二)创新的社会作用 第一,基础知识回扣: 第二,典型练习: 5、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这体现的哲理是 A.只要有理论创新就会有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B.科学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到第十二课复习提纲复习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否定观 ①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②特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③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④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孤立地绝对地看待肯定和否定,把事物的否定看成是单纯的外在否定,全盘抛弃,割裂了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关系,肯定就是绝对肯定,肯定一切;否定就是绝对否定,否定一切。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1)辩证法从本质上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①理论依据: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对它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就变成过时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②内容: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和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必须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 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4.创新的社会作用 (1)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了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②理论创新推动了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的创新。(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①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同时,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②创新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不同的实践方式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不同的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方式决定思维方式;▲实践创新推动思维发展。 总之,任何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都与创新密切相关。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是对实践的推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5小结: (1)辨证的否定的原理: 【世界观】: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②辨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③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④辨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辨证的否定,既不是肯定一切,也不是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过时、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积极、合理的因素。 【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世界观〗: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创新的哲学依据: ①唯物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 ②辩证法依据: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辨证的否定观。 ③认识论依据:认识的基础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和上升性,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6.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分歧: (1)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看问题。 (3)最根本的分歧在: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源泉。 7.坚持辩证法和坚持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了解) 两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 ①它们研究的对象是统一的,即客观世界。(只不过两者研究的角度不同,唯物论要说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则要进一步回答世界的状况“怎么样”。) ②唯物论离不开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论是坚持辩证法的唯物论.(它全面地、联系地、发

哲学第九、十课知识点总结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 矛盾的观点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方法论: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2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方法论: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3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矛盾是普遍的,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①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②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揭露矛盾,解决矛盾。 4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各有其特点,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三是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含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下可以变化。 方法论:在认识事物时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6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7 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方法论 原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事物内部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 主次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要求,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 9 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到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矛盾,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就是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 总结提升: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教案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含义 (2)两大社会基本矛盾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 (4)人民群众的含义 (5)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理解: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分析: (1)联系社会实际,说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2)联系我国调整生产关系的实际,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分析社会现实,说明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4)联系历史和现实,说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能力目标: (1)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2)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社会的物质性,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积极投身实践与群众实践相结合 二、【重点、难点】: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 3、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 4、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5、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将认识我们生活的社会可划分为物质生活即社会存在和精神生活即社会意识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是客观的,决定了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一趋势是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解决社会的基本矛盾实现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四、【方法点津】:

(1)运用对比方法认识几种社会生活概况。 (2)联系社会实际对社会的物质性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加以理解。 (3)撰写论文,深入理解某一知识点。 五、【课文导语】: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的高级运动形式,其发展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因此,在社会运动和自然运动中存在着共同的规律。但是,社会又不同于自然界。在自然界中起作用的完全是盲目的、自发的力量,社会历史则是由有意识的人的活动构成的。那么,社会历史发展有什么规律?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什么关系?社会历史的主体是谁?探讨和回答这些问题,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人生、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前提。 第一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 一、社会发展的规律——社会的本质是什么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以往社会历史理论陷入唯心主义的原因。 ◇课堂探究:(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人们可以认识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自然界,为什么不能认识社会的规律,从而唯物主义地解释人类社会? (2)为什么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的规律? ◇探究提示:(1)这是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没有意识,它们的变化发展完全是自进行的。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而人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由此便形成一种假象,似乎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以往的社会历史理论被这种假象所迷惑,它们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从而陷入唯心主义。 (2)马克思能够从实际出发,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认识人的本质,认识社会发展的运行规律,而不是从主观思想动机出发。实践观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另外,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出现,是客观条件。 教材运用“相关链接”阐述了社会历史规律长期以来不能被人们所认识的原因,即对社会历史的片面了解和物质生产实践的局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产生的条件,即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物质生产实践在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了人们的认识能力,以及无产阶级的出现。 ◇课堂探究:(1)想一想,宗教所描绘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是什么关系? (2)人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念头、思想和实际生活之间是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1)宗教所描绘的世界是对现实世界的歪曲的虚幻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现实世界。在现实世界中都能找到宗教所描绘的事物的原型,宗教所描绘的事物是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的加工和再创造。 (2)人的这些念头、思想都来源于实际生活,是对实际生活超脱、虚幻的反映。没有具体的实际生活就不会产生相关的不切实际的念头与思想。 ◇课堂练习:教材中的插图:“‘地狱’的情景也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和“每个人心目中的上帝”,说明了人们的宗教思想和各种观念无论多么主观、神秘,归根到底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说:“如果上帝的观念是鸟类创造的,那么上帝一定是长着羽毛的动物;假如牛能绘画,那么它画出来的上帝一定是头牛。”该观点说明了() A.动物也有意识B.上帝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