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改革策略(一)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改革策略(一)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改革策略(一)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改革策略(一)

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内涵以及改革策略(一)

论文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内涵改革论文摘要]经过多次利率政策调整,我国利率体系改革积累了不少经验,这在当前宏观经济稳定、金融市场初具规模、人们对利率波动敏感性和预期心理不断增强的形势下,无疑已使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但是,现行利率管理体制中利率改革的基础条件、传导机制与外部环境尚不完备,直接影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全面实施。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如果市场竞争充分,则任何单一的经济主体都不可能成为利率的单方面制定者,而只能是利率的接受者。

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讨价还价的方式可能是面谈:L招标,也可能是资金供求双方在不同客户或者服务提供商之间反复权衡和选择。

(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准确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称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同业拆借利率或者长期国债利率是市场上交易量最大、信息披露最充分从而也是最有代表性的市场利率,它们将成为制定其他一切利率水平的基本标准,也是衡量市场利率水平涨跌的基本依据。

(四)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利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在金融调控机制局部失灵的情况下,可对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金融行为进行适当方式和程度的窗口指导,但这种手段不宜用得过多,以免干扰了金融市场本身的运行秩序。

二、利率市场化的动因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主要动因在于,它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核心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就在于,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而资源的配置首先是通过资金的配置完成的。这就要求资金的价格商品化,由市场供求决定,使投融资主体根据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要求公开自由竞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利率管制。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竞争垄断模型来分析利率在管制和市场化情况下不同的福利效应。

完全竞争的借贷市场暗含着的前提条件是:第一,构成借方的诸多借款人是完全竞争的,构成贷方的诸多贷款人是完全竞争的,资金的借贷双方也是完全竞争的,因而,借款和贷款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左右借贷市场的价格,只能是市场价格的被动接受者。第二,借贷双方都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借方或贷方,任何一方影响市场价格的变动另一方立即会做出有利于其边际效益的理性反映。第三,借贷双方对信息的占有是充分的。

(二)由经济发展带来的利率市场化动因。①加入WTO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国际化成为世界金融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也带动了国际贸易和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金融业应进一步创造条件逐步实现与国际金融接轨,而条件之一就是以利率和汇率为中心的金融商品价格形成市场化。②迎接网络经济的需要。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网络经济无疑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流。网络银行是银行业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一项创新。网络银行迅猛发展的一个原因在于它极大地降低了交易成本,由此带来服务的价格优势。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决定了当前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会也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根据国际经验,结合我国目前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根据实际情况,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总体思路可考虑为:

(一)放松对商业银行的利率管制与培育货币市场并举,提高货币市场上形成利率信号的导向作用,逐步形成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有管理的同业拆借利率,初步建立起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系。

(二)在放松商业银行不同货币利率管理中,应当先放松对外币利率的管制,后放松人民币利率的管制;对商业银行的不同业务品种,应当依据不同市场主体对于利率信号的敏感程度,遵循先批发、后零售的顺序,先放开贷款利率,后放开存款利率;对于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存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的背景下,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中国也在1996年正式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探索。利率市场化改革作为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产生了举得的影响,即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风险。如何有效应对利率市场改革的新形式,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取胜是商业银行必须思考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18-0067-02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世界金融发展的整体趋势,也是商业银行发展所面临的新的环境。利率市场化改革不免对商业银行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冲击,但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商业银行要想取得长足发展,必须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来确保自身的平稳较快发展。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概述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中央银行放松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控制权交给市场,由市场来自主决定利率的高

低。利率市场化是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率决定权归市场所有。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商业银行成为了存贷款市场中利率水平的决定着,可以通过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二是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前提下的利率不再由政府或者是中央银行决定,而是有供求双方根据金融市场的具体情况,以市场规律为指导来进行自发调节决定。三是管理方式的市场化。中央银行对利率的管理不再是通过硬性的规定来实现,而是通过货币政策的调整来从宏观上对利率进行有效的调控。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关系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都要求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金融市场上也要确保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有效的进行资源配置。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对中国以宏观调控为基本手段的经济管理体系的建立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中国金融市场要与世界接轨,必须顺应世界金融发展的趋势,激发金融市场的活力。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有效的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不断提升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世界经济发展的浪潮中取得一席之地。 二、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得以全面展开。但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与模式 我国目前仍属于严格利率管制的国家:政府包揽一切利率的制定,金融机构利率自主权几乎没有。利率尚未市场化,常常有研究者对此耿耿于怀,并将它作为中国金融深化程度不足的主要原因。这大约也是受了麦金农·肖的影响,把放开利率作为金融深化改革的核心。即使在产权比较明晰的私有制为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以利率自由化为核心的金融深化改革的效果都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我国20年改革中,企业和银行一直未实现完全商业化经营,利率充其量只能在动员储蓄、化消费为积累方面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而对于避免贷款的低效益使用却无能为力,至少对于大部分国有企业是如此。在企业非企业化经营、贷款利息进入成本、企业财务软约束的情况下,放开利率不可能达到遏制企业过旺的外源融资需求以阻止信贷资金低效益使用的目的。在银行微观经营机制不健全、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进行自我约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还有可能造成利率恶性竞争,金融秩序混乱。还有一点需要指出的是,与麦金农假定及国内很多想当然看法不同的是,在1982年以前中国并没有实行人为低利率,实际利率一直高于5%。即使在1982年以后,实际利率水平也一直较高,只有个别通货膨胀剧烈年份才是负利率(见表1)。如果考虑到储蓄补贴率,几乎就不存在负利率时期。由于实际利率水平较高,以及资本市场不发达,过去50年来我国严格的利率管制并没有导致储蓄的减少,相反储蓄率一直位于全球前列。所以,近20年来没有把利率市场化作为金融改革的核心,并未造成主流意见所描述的弊端——储蓄不足投资规模缩减。(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认为利率市场化起不到麦金农·肖所描述的作用,并不等于否认利率管制弊端的存在。随着市场机制作用的增大,特别是在非国有企业和股份制银行的兴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及部分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之后,利率管制的弊端愈显突出。“ 在严格受控的金融体系中,银行贷款利率一般是有上限的,这使银行不可能获取高风险贴水,这样,对高风险客户的贷款将会无利可图。”(Asli Demirg— Kunt 和 Enrica Detragiach e,1998)商业银行不能通过利率差别来区别风险不同的贷款人,高风险贷款缺乏高利息补偿,银行处于风险收益不对称状态。实践中,多数企业支付的贷款利息远高于官方利息,只是这些剩余被个体或小集团寻租,没有计人银行帐表。多年来,屡禁不止的“储蓄大战”和帐外帐经营就是利率管制扭曲的反映,我国金融机构的大量不良资产正成因于此。 利率管制还会强化金融工具之间的非市场差别,因而制约公平竞争。如,长期以来,债券利率一直高于存款利率,直接导致居民节余资金向债券倾斜。 1999年3 年期国债就比银行同档次存款高0.58%,一些企业债券更是高出银行存款利率3个百分点。需要指出的是,1999年债券利率较银行存款利率高1%—2%与前几年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前几年高1%,若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10%(1%十10% ),现在高1 %,则换算成百分数就是高2 5%(1%十4%)。可见,二者悬殊之大。近年屡屡出现的居民排队抢购企业债券、国债券的原因即在于此。再如在浦东国际机场贷款招标方面,中国银行由于受到利率管制只能提供UBOR十1.32%的外汇贷款利率;而汇丰银行的贷款利率为LI-BOR十0.2%,显然汇丰具有竞争优势。 现在,人民币利率远低于美元利率,一年期相差3个百分点,而且中国经济增长已从高位上滑落,这使得今后几年资本外逃的压力继续加大。解决资本外逃问题,短期内依靠加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程及方向 赵洁心投资1301 1306060103 (一)改革历程 确定改革的总体思路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 1、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初步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 2、 1996年6月1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实现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拆借利率。 3、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市场正式启动,同时放开了债券市场债券回购和现券交易利率。 4、1998年,将金融机构对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由10%扩大到20%,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由40%扩大到50%。 5、1998年3月,改革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放开了贴现和转贴现利率。 6、1999年10月,对保险公司大额定期存款实行协议利率,对保险公司3000万元以上、5年以上大额定期存款,实行保险公司与商业银行双方协商利率的办法。 7、1999年允许县以下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最高可上浮30%,将对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最高可上浮30%的规定扩大到所有中型企业。 8、2000年9月21日,实行外汇利率管理体制改革,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9、2002年,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改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农村信用社利率浮动幅度;统一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 10、2002年3月,将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对中国居民的小额外币存款,纳入中国人民银行现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管理范围,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 (二)改革方向 “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对此已经有一些讨论,“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正在制定过程中。这里我初步谈几点考虑。 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前面提到过,2003年开始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时,由于改革进程不同,各家银行的自我约束很不一样:部分银行已经实现财务重组,资本充足率较高,资本约束较强;而有的银行资本充足率为负数,也不受资本约束。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就很成问题。现在经过这一轮大规模的金融机构改革,情况已有很大变化。几乎所有大中型商业银行不仅资本得到了补充,而且已成为上市公司,公司治理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2010年,农业银行、光大银行上市后,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和股份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为我们推进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是与经济体制改革同步推进的 第一,先行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资金可以相互拆借,拆借期限和利率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1995年11月,根据国务院有关精神,人民银行撤销了各商业银行组建的融资中心等同业拆借中介机构。从1996年1月,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均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办理,从而生成了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1996年5月,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明确指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市场资金供求自主确定。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正式放开,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景展望 一、进一步拓展货币市场的深度和广度 竞争有序、品种丰富、统一高效的货币市场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要基础。为此,在未来几年要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建设,充分发挥货币市场功能,建立起我国以场外市场为主体、场内市场为补充的统一、高效、开放的货币市场,并以此提高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水平和市场化方式筹资能力。一是要继续扩大市场主体,提高市场成员的广泛性,促进社会资金广泛、高效、充分的流动;二是要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丰富市场内涵,特别是要研究并适时推出利率互换、利率期权、利率掉期和利率远期协议等衍生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三是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推动市场经纪业务发展,完善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四是要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易系统效率,提高市场透明度,特别是要全面推广债券柜台交易系统,扩大市场网络的覆盖面;五是要促进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相互融通,并促进各个子市场(如票据市场、大额存单市场等)的均衡发展,为形成统一的权威的市场基准利率创造有利条件。 二、进一步健全金融机构内部定价机制,成本约束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已初步建立了利率定价机制,强化了内部利率管理部门职能,明确了管理的原则、决策程序、授权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建立了法人集中统一的利率管理机制。如外币利率,各商业银行建立的外币贷款利率和大额存款利率定价机制,主要是以国际金融市场同业拆借利率(LIBOR)为基准,同时适当考虑其他因素决定加(减)点利差(或浮动幅度)来确定。各银行总行通过对不同分行实行差别管理、分类授权等手段进行控制,风险由总行集中规避。但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的距离。特别是在利率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方面,经验仍显不足,制度有待完善。为此,应引导并督促商业银行加大投入,重视并充分利用新的电子信息设备,采集、分析各种数据信息,建立科学的成本定价、内部授权、利率风险预警等先进管理制度。 三、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有效降低利率风险 放开利率管制后,各家金融机构提供的存贷款利率都是不同的,如何判断各自不同的利率水平,公众需要金融机构真实的信息披露。否则,公众盲目追求高息存款,必然造成恶性竞争,埋下金融风险隐患。为此,一是要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二是要加强利率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三是出台利率风险指引,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增强监管能力和调控能力,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保障 放开利率管制,银行必须具备自我约束能力,同时有关部门要能够适应新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进行审慎性监管。否则,利率市场化改革出现风险的可能性会增大。在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要加强对金融机构法人的利率监管。各金融机构一级法人统一管理本系统利率,负责制定有关规章制度、日常利率管理和调整等。人民银行要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积极进行调控,加强对行业自律组织的指导,对已经放开的存、贷款利率建立行业自律约束机制。 五、改变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垄断化局面,提高市场竞争的充分程度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财政政策,中国,利率]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中国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中国即将迎来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关键的一步存款利率市场化。纵观近20 年的改革历程,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止目前,先后完成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国债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贷款利率管制也于2013 年7 月20 日起全面放开,目前仅剩下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2014 年11 月22 日,中央银行将金融机构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的1. 1 倍调整为1. 2 倍,加速了存款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关于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利率水平影响,盛朝晖( 2010) 研究表明,在名义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20 个国家中,有1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上升,仅有5 个国家名义利率下降; 在实际利率资料比较完整的18 个国家中,有17 个国家实际利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只有1 个国家的实际利率因宽松型货币政策出现下降。[1]金中夏( 2013) 研究指出,随着均衡存款利率的上升,将有利于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将显著提高。[2]但其研究框架未包含财政政策,财政政策作为中国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均衡存款利率上升其有效性会如何变化呢? 这一问题国内还鲜见研究。中国的市场经济具有政府主导型特征,政府支出对居民福利有较大影响。因此,研究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解决该问题的难点有两个: 一是模型的构建,因利率市场化为政策性改革,引起联立方程组中具有经济意义的参数发生改变,从而产生卢卡斯批判,所以传统的计量模型很难解决该问题。二是对政府支出一般都是作外生化处理,很难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当政府购买作为内生变量处理时,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对政府购买的政策效应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拟将突破以上两个难点。 动态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很好地避免卢卡斯批判问题,参考Tsung - wu Ho( 2001) [3]的分析框架将政府支出的目标定位于居民效用最大化,以此来内生化政府支出。故而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引入政府支出的居民效用函数的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来分析并解释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利率上升对财政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本文安排如下: 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回顾; 第三部分模型构建; 第四部分对数据进行简单说明并对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与估计; 第五部分对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和脉冲响应分析,数值模拟分析利率变动对经济结构及各主要经济变量的影响,脉冲响应分析政府支出冲击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第六部分为结论。 关于利率市场化对财政政策效应的文献较为鲜见,有关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效应方面的文献较多,下面从研究结论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来叙述。 研究结论上,其中最有争议的是财政政策对投资和消费的挤入挤出效应。一种观点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代表性成果有Burnside( 2004) [4]、McGrattan Ohanian( 2006) [5]、王明成和尤思梦( 2013) [6]、张延( 2010) [7]等。另一种观点则否认中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甚至存在挤入效应,代表性成果有Linnemann Schabert( 2006) [8]、Gali et al. ( 2007) [9]、贾松明( 2002) [10]、李永友和丛树海( 2006) [11]、张龙和贾明德( 2008) [12]、王文甫和朱保华( 2010) [13]等。学者们认为积极财政政策具有挤出效应的主要理由有: ( 1)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必然排挤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 2) 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企业( 特别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班级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2012.6

论述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发展进程 摘要:利率市场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对经济转轨中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体系市场化就风行全球,并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进行。中国利率的决定和传导机制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改革已进入到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阶段,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得以实现。为确保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活动按照适应金融资源特征、符合金融可持续发展思路进行,在此承前启后的重要时刻,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阶段性评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评析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利率市场化作为一项既涉及金融体制改革,又涵盖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改革,中国经济特定的体制背景和金融环境决定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长期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利率市场化的长期性是指始于1978年的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过程,直至1996年6月,才真正揭开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幕,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直至 2000年9月21日,才迈出具有真正实质性的第一步,实现外币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到目前为止才基本走到了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的最后攻坚和破解阶段,这不仅与激进式改革相差甚远,与中国经济其它领域的渐进改革比较,利率体制改革也是滞后的。利率市场化的多样性是指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模式、体系内涵、程度范围、次序安排等是层多面广、不一而同的,既有利率市场化内涵的多样化,包括利率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传导的市场化和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论文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资本市场中资金价格体系的革命,是我国金融产业逐步走向市场的必然。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引导整个金融部门乃至全社会经济达到均衡。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更多的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隐藏着更大的风险。利率市场化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冲击和更大的挑战。本文从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出发,从息差、利率风险、利率定价和产品研发四个方面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的影响,并得到了利率市场化将会增加风险控制难度和管理效率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促进中国银行的持续、协调发展。 1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自从二战爆发以后,大部分的国家都经历了从利率的管制到市场化的进程。从发达的国家来看,利率的的市场化只要是伴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国家原有的体制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在加上一波又一波的景荣创新的浪潮在规避着传统的利率的管制,所以自然而然的就对旧的利率管制的方式进行否定。从发展中的国家来看,他们为了追求经济的超常发展,实行了一系列的低利率的管制政策,然后通过强制储蓄的方式来将工业化的资金集中起来,长此以往下来,不仅降低了储蓄的积极性,还刺激了投资的需求,所以就会产生资金紧缺和资金低效使用并存的现象,这种金融的压抑严重制约了发展中国家金融效率的发挥。 一、利率市场化理论 (一)利率市场化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政府逐步放松和取消对利率的直接管制,由市场资金供求双方自主确定利率,以达到资金优化配置的目的。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结合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和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金融市场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提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存款先大额长期、后小额短期的基本步骤,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积极探索建立利率的调整机制 我国的利率调整在改革开放之前只有4次,可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进行了20多次的调整。由此可见,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中央银行对于利率调整政策的重视程度在不断的增强,而且利率的调整依据也从物价上涨的幅度转向了综合考虑物价上涨的幅度、储蓄存款的增长率和经济的增长率等等因素。 2.逐步实现部分资金定价的市场化 我国在1993年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与《中共中央银行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这两个决定最先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的基本设想进行了确定。1996年国债发行的市场化促进了市场化的国债发行的利率的形成;全国的银行 2

利率市场化后我国利率趋势变化

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已进行20余年。总体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的利率市场化,第二个阶段为外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第三个阶段则是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并于2015年10月23日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我国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放开,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完成。未来,我国将建立与利率市场化相适应的利率管理和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建立风险利率定价体系,创新货币调控手段,提高货币政策执行效率,确保宏观调控目标顺利实现。 二、短期内利率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受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出现全线上扬的趋势。从2016年底开始,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中期票据利率和国债到期收益率等都出现显著的上行,目前仍然保持着上行的压力。 首先,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但金融风险有所积聚,国内货币政策面临去金融杠杆和抑资产泡沫的要求,金融监管力度不断加强,资金环境趋紧,短期内国内市场利率存在上行压力。2016年以来,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缓中趋稳,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减轻,通胀压力阶段性提升但总体温和。在L型经济新常态下,为适应国内去金融杠杆和抑制资产泡沫的要求,国内货币政策由稳健中性转向中性偏紧。从2016下半年开始,货币市场的中枢利率就随金融部门去杠杆而逐渐上行。2017年春节前后,央行先后上调了中期借贷便利(MLF)、逆回购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多种政策操作利率,發出明确的加息信号。2017年3月,

在进行多天连续的逆回购操作实现资金净回笼后,央行再次上调逆回购、6个月期MLF和SLF利率。 其次,受全球经济回暖和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为应对资本外流和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内需上调国内市场利率,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全球经济整体处于上行通道,海外市场复苏,全球通胀预期再起,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呈分化态势。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通胀、就业数据整体向好,美联储加息和特朗普改革计划进一步推升通胀和经济增长预期,缓慢加息仍旧是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主要基调。2016年12月、2017年3月和6月,美联储先后三次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0.25%~0.5%调升到1%~1.25%。美联储指出2017年年内开始缩减资产负债表计划,并预计在2019年底之前加息7次,目标值2.9%。美联储宣布加息后,中国香港、土耳其相继提高了基准利率。美联储的紧缩政策对新兴市场国家汇率构成压力,人民币面临更大的贬值压力,我国央行存在上调国内利率以稳定人民币汇率的动机。 短期内存款利率会上升。从国内市场的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变化趋势来看,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初,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在2.3%~2.7%之间,2016年12月后,货币基金的七日年化收益率出现明显上升,进入2017年后维持在3.3%以上,6月已上升至4.1%左右。从银行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变化来看,2016年10月、11月、12月,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分别为3.73%、3.73%、3.99%的水平,而2017年3月、4月和5月的平均收益率为4.25%、4.30%和4.37%。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上升,反映出资金面在趋紧。随着2017年美联储渐进式加息预期的增强,以及国内去金融杠杆政策力度的加大,国内货币政策保持中性偏紧,加之以美联储和我国央行同时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难点、对策

目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1)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1)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2)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2)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3) (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3)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3) (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4) (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4) 参考文献 (4)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影响摘要:始于1996年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当前我国金融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历经十来年探索之路,目前已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作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就。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对我国利率市场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市场;原因;影响;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放松对商业银行利率的直接控制,把利率的决定权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中央银行则通过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使之间接地反映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一种机制。简言之,利率市场化是指由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政府放弃对利率的直接行政干预,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基础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的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在这里要注意的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是利率完全或全部由市场决定,只不过是加大市场决定的比重而已。是中央银行仍通过确定基准利率,对其他金融机构的存贷利率进行调控,并逐步形成各种利率的合理利差,构建起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原因 利率作为金融产品的价格,是整个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中最能动、最活跃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世界范围内出现了金融自由化的浪潮,西方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相继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与此同时,我国也开始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现在我们就此来分析一下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 1、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以此实现资源配置优化。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 一、利率市场化内涵及其相关因素 (一)利率市场化至少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第一,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第二,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第三,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第四,政府(或央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力。 (二)利率市场化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金融市场的发展,金融体制的完善是进行利率改革的基础。 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其高低变化反映资金市场的供求,没有一个发达健全的金融市场就不可能存在一个价格形成的市场机制,利率市场化也就不可能真正地实现。我国的金融市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同业拆借为主的短期资金市场和以各种有价证券发行和交易为主的长期资金市场。我国的资金市场还未形成全国统一、规范的市场,货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表现在各子市场均处于起步阶段;资本市场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市场的效率和管理、经济主体的行为、市场的规模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的规范和提高。 第二,商业银行规范经营和公平竞争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 在一国的金融体系中,商业银行处于金融主体的地位。从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实践来看,商业银行的市场行为起着关键的作用。利率市场化意味着资金的价格将随市场的供求而变动,而这种价格的确定及变动与商业银行的经营存在密切的关系。如何通过资产负债的管理、业务经营的创新,在利率风险增大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利润,这是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问题。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实行了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推行多元化经营,业务不断创新,逐步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担风险的现代商业银行转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银行业面临的形势比较严峻,主要表现在资产质量下降,不良债权增多,银行利润率普遍下滑,有的亏损还相当严重,市场风险也不断增大,这将严重影响利率市场化的进程。 第三,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放开利率管制、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前提。 在通货膨胀严重存在的情况下,一旦放开处于极低水平甚至实际值为负的利率管制,必然会出现利率的大幅度攀升,其风险是显而易见的。而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有利于规范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保持市场利率平稳,降低波动幅度,为利率市场化塑造良好的宏观氛围,避免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可能发生错位,激发各种不稳定因素,对利率市场化产生负面影响。 二、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 上调人民币基准利率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经济手段在资源配置和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有利于防止企业过多占压资金,缓解部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减少资金体外循环;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对高房价有抑制作用 贷款利率上调,可以减少资金需求:贷款成本的增加,会减少那些可贷可不贷的贷款,降低贷款投资意愿,达到减少投资需求目的,调整过渡投资问题,抑制贷款发放和投资过快增长,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调,防止经济过热;同时存款利率不变,不会打击一般消费,有利于防止消费支出产生负面影响。 (二)稳定物价,抑制通胀 作为调节宏观经济运行的经济手段,这次银行上调利率将对物价指数发挥"杠杆性"的调节作用,有利于稳定物价,抑制物价高幅运行。当前调整利率正当其时。从经济学上看,物价的上涨与经济过热有关。通货膨胀的威胁明显存在,这对经济生活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直接导致房地产投资过热,居民储蓄下降,急需通过利率政策加以调整。调息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当前宏观调控成果,为了抑制通胀。目前,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房地产价格强烈反弹,国际石油价格短期内也会上涨,这些都将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扬,调整利率抑制通胀势在必行。 (三)有利于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 提高存款利率会直接提升人民币的收益,增加持有人民币的吸引力。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范围内正处于强大升值压力的敏感时期,此次利率调整,只提高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保持不便,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利于我国国际收支顺差地位的保持。 (四)利率调整中在发出信号 中央银行通过温和的政策告诉市场,通胀预期上升,资产价格泡沫增加,经济不稳定状况加剧,中央将适度调整,使经济稳定快速健康发展。 (五)房贷、车贷月供略增 对利用消费贷款进行买房、买车的人们来说,银行上调银行利率将会略微增加他们月供还款的负担,不过幅度有限,不必过分担心。而且,房贷还款利率,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调整,年内的还款额目前还不会调整。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这次上调利率应该不会对中高档楼盘产生太大影响,能够花近万元购买一个平方米的业主对利率的变动不是很敏感。提高利率,也难免引起股市、汇市等市场的反应,这也将影响老百姓的投资行为。一般而言,银行上调利率,容易引起股市下调。不过,由于股市先前已有预期,股市反应将不会太过度。萧灼基说,预计对股市影响不会太大,当前左右股市波动的主要因素还不是利率问题。 (六)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对储蓄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从储蓄总量来看,由于利息构成人们的储蓄收益,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当利率上升时,随着储蓄 浅析利率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夏志艳 大连港集装箱发展有限公司 摘要:在我国,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是市场经济中未攻克的最后一块价格堡垒。随着市场经济进程的加快,利率亦将在市场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利率市场化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主要由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体系。 关键词:利率;改革;影响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8-0005-01 收稿日期:2011-08-12 (下转第20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