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土地管理学论文

土地管理学论文

土地管理学论文
土地管理学论文

第一章土地管理概述

第一节土地的概念与特性

一、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地貌、土壤、岩石、水文、气候、植被等要素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包括人

类过去、现在的种种活动结果。

人类的活动可以引起土地组成要素的性质变化,从而影响土地性质、用途的变化。

土地是地球表面具有固定位置的空间客体。它具有立体垂直剖面,它向上、向下的范围是现今人们利用土地

的技术所能达到的范围。

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陆地是突出于海洋面上的部分,包括:内陆水域、海洋滩涂。

(二)

①土壤:能够产生植物收获的陆地疏松表层。本质:肥力,土地的本质:生产力。

②国土: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包括领土海空。从内涵上看,国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资源、环境。

③景观:土壤、风化壳、大陆沉积物、潜水和地表水、植被、近地表大气及物理化学作用彼此紧密联系的综

合体。景观只考虑自然地理因素的作用,而极少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傩”的影响。

④土地资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一定的时间内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一般来说,土地资源是指:经过人

们投入,从土地上得到收益的土地,是产生了价值的土地。

⑤地产:作为财产的土地。包括:纯自然的,人类开发、改造过的。地产最重要的属性:商品属性,具有使

用价值和价值。

二、土地的特性包括:

(一)自然特性:①面积的有限性。人类不能创造土地。②位置的固定性。这一特性决定了土地的有用、适

用性,随着土地位置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变化。同时,土地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不是实物交易,只是

土地产权流动的市场。③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只有在利用的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

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二)经济特性:1、经济供给的稀缺性。①供给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土地面积是有限的。②特定地区,不

同用途的土地面积也是有限的;23、用途的多样性、变更的困难性;45、增值性、报酬递减的可能性。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及特点

一、土地资源构成及分布:我国陆地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世界第三位。

(一)按地形特征分类:①平原: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2%,三大平原: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②高原:26%,四大高原:内蒙古、云贵、黄土、青藏。③山地:33%。④盆地:19%,四大盆地:四川、准葛尔、塔里木、柴达木。⑤丘陵:10%,四大丘陵:山东、江南、闽浙、两广。

(二)按土地用途分类:①耕地:130万平方公里,14%,世界耕地面积的10%不到。②园地;

③林地;④牧草地;⑤居民点、工矿用地;⑥交通;⑦水域;⑧未利用地。

二、我国土地资源特点:①土地面积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②后备土地资源有限;③土地类型多样,山地多于平地;④农地分布不均匀;⑤森林覆盖率低;⑥土地质量较差;⑦水土资源不平衡。

第三节土地管理的内涵与原则

一、(一)土地管理:国家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等手段,为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综合性活动。本质:国家对土地的行政管理。土地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土地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

(二)土地管理具有两重性:自然、社会属性。

1、土地管理的主体:各级政府的土地主管部门、公务员。从享有、具体行使行政权力的角度分为:①政府;②土地行政主管机关;③行政首长;④公务员。

2、土地管理的对象:土地保护、开发利用活动中的社会公共事务。自然载体:土地,社会载体:社会组织、个人,分五类:①~④经济;社会;新闻;科教文卫组织;⑤公民。

三、我国土地管理的职能:通过行政法规、法规性文件对土地管理主体行使行政职权设定标准,使主体能够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各项土地管理活动。

四、土地管理的基本原则:整体、责任、法制、协调;利益、效率、民主化。

土地管理的总目标:充分、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第四节土地制度与政策

土地政策的基础:土地制度;土地制度的具体体现:土地政策。

一、(一)土地制度: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称,是一个国家人地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

包括:①土地所有制:人们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是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制的法律体现形式——土地所有权。土地所有制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制度之一。②土地使用制:对土地使用的程序、形式、条件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③土地管理制:国家对全国或某一区域的土地,在宏观上进行监督、管理、调控的机制、制度、手段的综合。实施单位:中央、各级地方政府。

(二)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分为:①全民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国家所有制的形式。②集体所有制,具体采取的是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制的形式。

集体所有的土地:农村、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

国家所有的土地:城市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滩涂等自然资源(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除外);

农村中的国有土地还有:①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等特殊土地(不包括区内集体所有的土地);

②③国家、国营农林渔场拨给国家机关、部队、学校、非农业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土地;④国家拨给农村集体、个人使用的国有土地。

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其经营、管理单位: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委员会;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的,其经营、管理单位:村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其经营、管理单位:乡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现行土地使用制的基本格局:①现行城市土地使用制: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归国家所有的情况下,国家可采用拍卖、招标、协议的方式将土地的使用权有偿、有限期地出让;土地使用者在使用年限内可以将土地使用权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用于其他经济活动,其合法权益受国家法律保护;土地使用权期满,土地连同地上的建筑物由政府无偿收回;需要继续使用的可以申请续期,申请批准后,期限可以延长,同时按当时市场行情补交出让金;在特殊情况下,根据社会公共利益的

需要,国家可以依照法律程序提前收回,并根据已经使用的年限,开发、利用土地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②现行农村集体土地使用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牧渔业生产,承包经营期限为30年。

在土地承包经营期限内,对个别承包经营者之间承包的土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2 / 3 以上成员或者2 / 3 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县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个人承包经营的,必须经村民会议2 / 3 以上成员或者2 / 3 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政府批准。

土地所有权、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或者县级以上政府处理。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规定:①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应当全部上缴财政,列入预算,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②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要继续使用土地的,应当至迟于届满前一年申请续期,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幅土地的,应当予以批准。

二、土地政策:国家为维护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织土地利用而制定的一系列措施体系、行为准则。我国土地的基本国情: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政策的特性:政治、强制、整体、针对、预测、及时。

制定的原则:目标明确,全面、准确收集信息;可行、动态、系统;多方案择优,公共利益。

制定的程序:美国的凯普纳、崔戈创立的KT分析法。

第五节土地管理体制

一、土地管理体制: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管理权限的划分、运行等各种制度的总称,它是中央、地方各级土地管理机构的设置体系、管理权限、范围的体现。土地管理体制的核心:管理机构的设置。

二、现行土地管理体制:全国土地统一管理体制。1998年国务院组建了国土资源部,实行陆地与海洋,土地与矿产的统一管理。设14个职能司厅局。其中有6个与土地管理直接相关:①②政策法规、规划;③④⑤耕地保护、地籍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司;⑥执法监察局。

第七节土地管理与社会发展

一、土地是社会发展中一切生产所必须的物质条件,是一切生产、存在的源泉。

二、土地管理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①协调社会矛盾;②维护社会稳定;③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土地经济理论

一、重点

1. 土地的供给

了解土地的自然供给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影响供给的因素

土地的自然供给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其弹性为零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土地在自然供给及自然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在一定的时间和地区因用途与价格变化而形成的土地供给数量。因此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有弹性的。

2. 土地的需求

土地需求是一种引致需求,或者说是一种派生需求,是由于对土地产品的需求才有对土地的需求

了解影响土地需求的因素

3. 地租的概念、性质与形式 

(1)地租的概念

地租意指报酬或收益。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2)西方经济学中的地租形式

契约地租或称商业地租主要租赁双方通过契约(合同)形式,规定承租或承包人为占用物主的土地或不动产支付的租赁、承包金额及期限。

经济地租即利用土地或其它生产资源所得报酬扣除所费成本的余额,即超过成本的纯收入(实际上包括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两部分)。

(3)马克思的地租类型

级差地租是指经营较土地所获得的归土地所有者占有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按其形成的条件和特点,又分为:

级差地租Ⅰ指因利用肥沃程度、区位条件较好的土地所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而产生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绝对地租是指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垄断所得到的地租。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地租的深入分析发现由于土地被地主所占有和垄断,凡租用土地不论好坏都须缴地租,以作为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

垄断地租(又称独占地租) 是指由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超额利润转化成的地租。

4. 土地税收

(1)土地税收的内涵 

税收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强制地对经济单位和个人无偿征收的实物或货币,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手段。

征税对象按性质一般可划分为对收入额征税、对所得额征税和对财产的征税。其中财产税是指对纳税人所有的动产或不动产所征收购税。

土地税是财产课税中的重要税种,是以土地为课税对象的财产税。 

(2)土地税制和地税形式 

土地税制度是一国政府制定的土地税收法令、土地税制及其形式和征税办法的总称。

土地税法中通常必须明确规定征税对象、纳税人、税目、税率、纳税环节、纳税期、减税免税、违章处理等这些税收制度的组成要素。

各国土地制度不尽相同,但一般都征收地价税(即土地原价税)和土地增值税,有的国家则以土地收益为基础,征收土地转让收益税,还有些国家以土地及地上建筑物为征税对象,而征收土地保有税的。

地价税是根据土地价格向土地所有者征收的一种土地税,一般分为两种:

?土地原价税。是按土地的原始价格征税,不包括土地改良价格。这种税是对未被利用的土地征收的“未改良地价税”;

?土地增值税。是指按土地价格增加数额征税。土地增值的计征办法又分两种:

一是土地所有权未转移条件下,按一定时期内土地价格增加部分征税;

二是在土地所有权转移时,按土地所有者出卖土地的价格高于其购入价格部分征税。其目的是把因社会发展所增加的土地价格还诸于社会共享,并以此遏制土地投机的发展。 

(3)我国现行税收体系

流转税类(含附加税)

(1)增值税

(2)营业税

(4)城市维护建设税

收益税类

(5)个人所得税

(6)企业所得税

(7)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

(8)土地增值税

(9)农业税

财产税类

(10)房产税

(11)车船税

资源税类

(12)资源税

(13)耕地占用税

(14)土地使用税

行为税类

(15)印花税

(16)契税

(17)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18)关税

(4)涉及到土地税收的课税项目

土地增值税:是国家对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就其取得的土地增值额所征收的一种税,

开征土地增值税的主要目的是调节超额收入,抑制投机,防止土地资产流失。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依法按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计征的一种税。

土地使用税:是对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工矿区范围内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依法征收的一种级差资源税。

与土地税收相关的税种还有:房产税、契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和印花税等。

5.土地金融 

(1)土地金融

是以土地作为获取信用的保证,而获得的资金融通。

长期信用的基础则是资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地关系的紧张,土地具有增值趋势,所以土地成为最理想的长期信用基础。

以土地作为抵押品而获得的长期信贷,称为土地抵押信用。

农地金融

市地金融

土地金融

①农地改良贷款

②农地经营贷款

③农地买卖贷款。

①房地产贷款

③改良贷款

④企业贷款

特点是:在契约未到期之前,债权者不得任意要求债务

提前偿还,而债务者则可在契约前随时偿还。 

特点:风险较小、盈利相对较高。

(2)土地金融的特征

灵活性。土地金融通常通过发行土地债券而进行,债券面额小,流通方便,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使游资能迅速投向经营者。 

政策性。土地金融是政府推行有关土地政策和其他政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利率调整、贷款投向等手段,能够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向和房地产产业发展方向,从而实现政府的政策目标。

风险性。土地金融的运行涉及面广,而发生额相对较小,所以业务成本高。其次,贷款期长,而利率相对较低,所以利润少。这两方面的原因大大增强了土地金融运行中的风险,尤其农业土地抵押信用,受自然条件影响大,使得风险更高。 

(3)土地金融的功能 

用土地作为抵押品,以融通资金,发展农业生产。

筹集建筑城乡居民住房资金。

政府可通过土地金融手段推行产业政策与土地政策。

二、难点

1. 土地报酬递减规律

是指在技术和其它要素不变的条件下,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物化劳动和活劳动,达到一定限度后,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的现象。

平均报酬AP=y/X,它表示平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产生的报酬;

边际报酬MP=△y/△x,△x表示变动生产要素的增加量,△y表示在相应情况下总报酬的增加量,二者之比表示每增加一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报酬。

2.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

边际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在各点切线的斜率

3.总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在几何上,平均报酬等于总报酬曲线上每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因此,当原点与总报酬曲线上某一点的连线恰好是总报酬曲线的切线时,斜率最大,从而平均报酬最高。

4.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当边际报酬大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具有上升趋势;

当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时,平均报酬开始下降;

当两者相等时,平均报酬最高。

5.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阶段:在平均报酬从上升转为下降之前,

边际报酬先升后降,平均报酬处于递增状态,从而增加劳动投入能带来总报酬更大比例的增长,这个阶段停止投入是不合理的,继续劳动投入将使得劳动-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的生产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二阶段:平均报酬等于边际报酬之后到边际报酬等于零之前。

这一阶段边际报酬小于平均报酬,且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均随劳动投入量的递增而下降;边际报酬和平均报酬同时递减,但是在此阶段总报酬持续上升,以至达到最高点。

在通常情况下,选择在第二阶段组织生产是合理的,但具体选择多少变动要素(比如劳动),还要取决于农产品价格和投入要素价格。

第三阶段:边际报酬为零,总报酬达到最大之后。

投入劳动的边际报酬和生产弹性均为负数,而且平均报酬继续递减,总报酬也趋于下降。因此在这一阶段继续投入是不合理的。

6.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对集约利用的制约作用 

集约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所投劳动和资本的数量称为土地。

所投资本和劳动越多,则集约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采用何种集约度才算合理?

集约边际,是指某块(幅)土地在利用中所达到的临界点,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的变量投入成本与其收益相等。即“在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之前,最后一个连续变量投入单位所达到之点正是集约边际”。

粗放边际,则被认为是无租边际,即在最佳条件下土地的产出只能补偿其生产成本。它代表土地利用能力不断减少的一系列土地面积中的一点(扩展用质次的土地的最后一点),超过此点,再扩大生产用地即不能补偿其成本。

三、需要重点记忆或容易混淆的内容

1.需要了解的数据

地球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其中海洋占70.8%,陆地面积仅占地球总面积的29.2%,陆地面积中还有近一半是永久冰盖地、干旱沙漠地、岩石、沼泽地和高寒地等无法利用或现有技术条件下无法利用的土地。真正能供人类使用的土地约7000万平方公里。

土地增值税采取四级超额累进税率,其税率为30%-60%。

耕地占用税是按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征税,按人均耕地水平分四个档次计征,其额度为1-10元/平方米,一次性征收。

土地使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土地面积,按照城市规模大小,依照规定的税额标准分为四个档次按年度计算,分期缴纳。其税额幅度为每年0.2-10元/平方米。

2.需要重点理解和记忆的内容

总报酬曲线和边际报酬曲线的关系

总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边际报酬曲线与平均报酬曲线的关系

总报酬、平均报酬和边际报酬三者之间的关系

内在经济

外在经济

外在不经济

规模经济

适度规模经济

3.容易混淆的内容

土地集约利用就是合理利用?或者说集约度越高越好?

在现行社会经济条件下,是又有必要强制推行规模经济?

各种地租的内涵和外延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一、需要掌握的内容

1.土地利用的涵义

2.影响土地利用的因素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矿藏、景观和位置等。 

经济因素 经济规模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演进,

以人力、物力、财力形式表现的经济条件的增强,进一步提高了土地利用的物质力量。

经济上是否可行,决定了土地是否可持续利用。

 制度、人口、法规、政策、教育、技术乃至风俗和宗教。 

社会因素:

一个好的土地利用方案应该是:自然因素适宜,经济因素可行,社会因素容许。 

3.土地合理利用的准则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是否在土地利用中取得最佳的生态效益 

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4.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 

是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核心,以最佳综合效益为目标,依据土地自然地理特点、社会经济条件和发展用地需求,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全部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整治、保护所作出的具体部署和安排。

5.土地利用规划的作用 

控制 

协调

组织 

监督 

6.土地利用规划的任务 

分析土地利用问题 

明确土地利用目标和基本方针 

拟定土地利用控制指标 

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制定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7.土地利用规划的内容 

土地调查。

土地评价。

土地供求预测。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

土地利用布局

建设用地规划

农用地规划

未利用地开发规划

土地整理规划

土地整治规划

土地保护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的可行性研究与方案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成果的编制

土地利用规划的组织与实施

8.土地利用规划体系 

按规划时限不同,

长期规划:年限达10年以上

中期规划:年限5—10年

短期规划:年限小于5年,中期规划介于二者之间。 

按规划范围划分:全国、省级、地市级、县(市)级、乡(镇)级五个层次。

按自然区域范围或经济管理区域范围进行不同层次的跨行政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 

按规划性质划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

9.土地利用规划的原则

10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概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以及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从全局的、长远的利益出发,对区域范围内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整治、整理、复垦、保护等进行统筹安排

11.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七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整治和资源保护要求、土地供给能力以及各项建设对土地的需求,组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意义和作用 

编制和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家实行用途管制的基础 

1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层次体系 

根据我国行政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行政区域分为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地)、县(市)和乡(镇)五级,即五个层次。其中全国、省级、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属宏观控制性规划,根据对土地利用加强宏观管理的要求,重点在于强化规划指标控制和政策指南;县、乡级规划是实施性、管理性规划,重点是把上级规划下达的各项指标落实到土地空间上,即划定土地用途区、编定土地用途。

各层次之间,可以根据需要,按自然区划或经济区域,进行跨省、跨市县、跨乡(镇)的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4.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1)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确定对全国有指导意义的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的方针政策及目标和措施;

协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关系; 

根据全国的生产力总体布局与用地需求,划分不同的土地利用地域区; 

提出各省(市、区)的土地利用方向和指令性指标,对跨省(市、区)的重要工程项目用地进行布局,并确定用地规模; 

拟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的政策措施。

(2)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根据《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的要求,结合本省土地资源的特点及土地利用的问题,确定全省土地利用目标和方针; 

根据全省土地利用目标和各地区(市)土地资源特点,提出各地区(市)的土地利用方向和目标; 

根据全省的生产力总体布局与用地需求,划分不同的土地利用地域区。 

对各种用地、生产基地及跨地区(市)的基础设施工程用地进行布局,提出土地利用结构的指导性调整指标及省内重要基础工程和重要工矿项目用地规模; 

解决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不能考虑的地市与地市之间的土地利用问题。 

制定实施规划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3)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省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地区土地资源特点及土地利用的问题提出本地区土地利用的方针; 

根据本地区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本地区的土地利用目标; 

根据本地区土地利用的目标和各县土地资源特点,确定各县土地利用方向; 

确定区内中心城市、重要基础设施工程、重要工矿项目用地的规模和布局; 

协调地区内县与县之间的土地利用,解决县与县所不能考虑的土地利用问题。 

制定实施规划的有关政策和措施。 

(4)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主要内容 

根据地市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结合本县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县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制定全县各类用地指标,确定分阶段的土地整理、复垦、开发、保护任务; 

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各区土地利用管制规则; 

安排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将全县土地利用指标落实到乡(镇); 

拟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5)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内容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最基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它作为一个规划层次,在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导下单独进行编制,但最好能与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落实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及本乡(镇)的土地资源特点,确定乡(镇)土地利用的目标和方向; 

具体确定并落实县级规划所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区; 

编定各土地利用区的使用用途,具体落实每块土地的规划用途; 

阐明落实上级规划指标和各类土地利用区的途径、措施。 

1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其它规划的关系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

16.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详细规划 

土地利用专项规划: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控制下,针对土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某一专门问题而进行的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就其本质而言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深入和补充,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比,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具有以下特性:针对性、局部性、实用性、选择性

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在总体规划或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控制和指导下,直接对某一地段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利用及其配套设施作出具体的安排,它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或土地利用专项规划的深入和细化。

A. 控制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是地方政府为规范和控制土地使用者的微观土地利用行为而编制的规划,它详细规定了各类土地的使用范围、使用界线、使用强度、利用要求、限制条件等。

B. 开发性土地利用详细规划则是为了指导某一地段、地块或某一土地使用单位的土地如何开发利用而进行的具体规划。

17.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重要性

18.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衡量标准 

各规划项目是否落实到地、到位。

各类用地变更的界线、位置、用途、面积是否符合规划。

土地利用、保护、整治措施是否得到有效实施

土地资金投入是否按规划进度完成。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是否取得显著效益。

19.土地利用规划实施与管理的途径 

强化土地利用计划的编制与管理。 

建立实施规划的领导责任制。

实行规划公告制度。

建立建设项目用地的规划审查制度。

健全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加强城市和村镇规划审核。 

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的规划审查制度。

强化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

制定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经济政策 

强化土地利用立法和监察管理 

20.土地利用计划的概念及编制意义

21.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程序和方法 

程序:上报计划建议数 下达计划指标 上报计划修正数

22.土地利用规划的监督检查 

建立巡回执法检查制度 

建立违法案件举报受理制度 

建立查处案件报告备案制度 

建立案件分级查处制度 

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 

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 

建立执行检查报告制度 

二、重点内容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评审、报批与修编

评审:由上级土地管理部门组织规划成果评审小组,对各项成果进行检查评审。评审通过后方可送上级部门审批。

报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行分级审批。按照《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审批权的机关分别为: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

修编:根据《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的规定,“经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须经原批准机关批准,未经批准的,不得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的土地用途”。

2.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任务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合理确定各类用地的计划指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规模和速度,促进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 

研究制定用地计划的政策措施,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3.土地利用计划编制的内容 

主要包括农用地转用计划、耕地保有量计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等。这些内容主要由下述指标体系构成: 

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指标。其中重点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的计划指标

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指标。包括开发增加耕地和整理增加耕地两部分

生态退耕指标。指对破坏生态环境开垦、围垦的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牧、还湖的面积。

耕地保有量指标。指计划年末耕地保护的实有数量。 

4.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查 

(1) 建设用地的规划审查是指对建设单位上报的拟建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计划和国家土地供应政策进行审查的一项技术性和综合性工作。

(2) 具体建设项目涉及农用地的,建设用地规划审核的内容 

审查转用的审批手续、权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对违法批准农用地转用的要依据法律予以处罚;

审查其是否符合规划要求,有没有突破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若规划中没有此项建设安排又不是经国务院或者省政府批准的基础设施或线状工程,或者用地数量突破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则不允许转用;

审查拟使用的用途、位置是否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相吻合,用地数量是否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指标,若土地用途、位置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吻合,地数量符合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农用地才能转为建设用地,否则必须予以纠正才能转用;

审查补充耕地的位置、面积是否真正落实,保持足额定位落实补充耕地是农用地转用的必备条件之一。 

5.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审查内容 

数据资料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审查 

可行性审查 

目标和任务审查:规划结果是否能达到规划目标要求,是否能完成规划任务等进行审查。

规模和布局审查 

田、水、路、林、村规划布局综合审查 

实施措施审查 

三、需要记忆的内容

1.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或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审批权限

2.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需要一定的时间,为了保证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及时用地,《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同时还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大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变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要改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属于省级人民政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权限内的,根据省级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但是,如果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改变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由国务

院批准,则仍需报国务院批准修改。

第四章地籍管理

1.地籍的含义:地籍的解释是指登记土地基本状况及隶属关系的簿册。

地籍最早是为征税而建。

2.地籍的特点:空间性、法律性、精确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3地籍的功能:税收功能、产权保护功能、土地正常交易维护功能、土地管理功能、多目标服务功能

4地籍的分类

按功能分

按建立的时序分

按表现形式分

按所记载的对象分

税收地籍按功能分

多用途地籍

产权地籍

数字地籍

常规地籍

农村地籍

城镇地籍

日常地籍

初始地籍5.地籍管理的含义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取得有关地籍资料和为全面研究土地的法律(权属)、自然和经济状况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工作等为主要内容的国家行政措施。地籍管理亦称为地籍工作。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

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包括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确认和变更。

6.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

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位置、数量、等级、利用和权属状况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调查。通过调查获得准确的土地数量、质量、利用和权属状况的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制定有关政策提供依据。

土地调查可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三种类型。

土地登记:土地登记是国家用来确认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依法规定由土地权利人或变更当事人向国家主管机关提交登记申请书、产权证书等权源文件,经审核无误后将土地权利或权利变更事项记载于国家土地登记簿的法律过程。

土地统计: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关系及其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系统、全面、连续地调查、分类、整理和分析,是国家为了掌握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和利用状况其动态变化规律而制定的一项制度。

地籍档案管理:地籍档案管理是对地籍管理工作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包括文件、图册、图像资料等,进行搜集、鉴定、整理、保管、统计、编码和提供利用等多项工作的总称。

7.地籍管理的原则

地籍管理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统一法规制度实施

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

保证地籍资料的系统性、连续性和现势性

8.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以县为单位,查清村和农、林、牧、渔场,居民点及其以外的独立工矿企事业单位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界线,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中采用三级分类体系,一级设3个,二级类15个、三级类71个。

9.土地条件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是对土地的构成要素如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文等自然条件以及对土地的地理位置与投入产出关系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为土地经济评价、适宜性评价等提供基础资料。

土地构成要素主要指构成土地的气候、地形、地质、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条件因素。

地的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及其素质,教育水平),交通状况及区位,基础设施、能源、供水、供电、电讯等公共设施,工农业产值及产业结构,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工农业主导产业及市场等。

10.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是以权属调查为核心,查清每一宗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用途等基本状况,满足土地登记需要。

地籍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两项内容。

A. 权属调查是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范围的调查。它是针对土地使用者的登记申请,对申请者的宗地位置、界线、用途等进行实地核实、记录,并经土地使用者认定,为地籍测量、权属审核、登记发证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书凭证。

B. 地籍测量是在权属调查基础上运用测绘科学技术测定界址线的位置、计算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为地籍管理服务。

地籍调查按调查对象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又分为村庄地籍调查和农用地地籍调查。农村地籍调查除村庄宅基地外,现阶段都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城镇地籍调查主要是针对城市、建制镇及独立工矿用地的地籍调查,目前是在《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指导下进行的,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也基本上参照了城镇地籍调查规程的作法。

11.土地动态监测

土地动态监测是指运用遥感和其他现代科学技术对土地变化情况,特别是城镇建设用地和耕地的变化情况进行连续的调查观测。监测内容可以包括由于自然或人的因素引起的土地所有变化。土地动态监测是为完成土地管理任务服务的。

目前监测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监测、土地权属变化和土地价格、土地质量监测等内容。

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有航空遥感监测和航天遥感监测二大类。

12.土地登记的特点

统一性:即实行分区登记。在同一分区内,确认土地权属的标准要尽可能一致,并且只是一个登记机关管辖。在分区时,尽可能将界线划定在分属两个分区的相邻宗地的相互联系较弱的位置上。在我国,目前主要是按行政区划分管辖区的。

唯一性

完整性和连续性

强制性

可信性

13.土地登记的基本原则

依法原则

申请原则

土地权利人要求政府土地管理部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必须要有明确的意思表示,即提出登记的申请。由于土地登记是受国家强制力支持的行政管理措施,所以,不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非但不受法律保护,而且对于逾期不申请登记的权利人还要给予处罚。

审查原则

公示原则

14.土地登记的种类

初始土地登记

初始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在同一时间内对一定范围(一般是县或市)的全部宗地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及他项权利进行集中、统一的登记。因此,又可称为土地总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

变更土地登记是日常土地登记,是对已经进行初始土地登记的任一宗地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他项权利及相关内容发生变化而进行的相应的变更登记。变更土地登记是土地登记机关对个别宗地土地权属、用途等变化进行的及时登记,是随时的、经常性的。

15 土地登记的内容

我国土地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权利主体、权利客体及其权利合法性证明。权利合法性证明主要是权属性质和权属来源。

土地权利主体:即权利的归属,指国有土地使用者、集体土地所有者、集体土地使用者和土地他项权利者。

集体土地所有者只能是农民集体。如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个人合伙联营组织也可以成为民事主体;

土地权利客体

①权属界址及其面积

宗地的坐落、界址点的坐标、界址线、四至及相邻宗地权利人,表达了权利主体的权属范围。权属界址清楚无争议,是确认土地权属,土地注册登记的重要条件。

②土地用途和等级

③地上附着物的登记

土地权属来源

土地权属来源是指土地所有者或使用者最初取得土地的方式,土地权属来源合法,是进行土地登记,确认土地权属的必要条件。

16. 土地登记的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尚未制定土地基本法,体现我国地权及地权制度法律内容散见于宪法、民法、土地管理法、相关法律及国家土地管理行政机关制定的有关规章文件中。

17.土地登记机关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由土地管理部门内设置的地籍处、科、股具体执行。但随着土地登记制度的日益完善,土地登记业务工作将从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中划分出来,设立隶属于土地部门,公开对外受理土地登记事宜的专职机构。

18.土地登记申请

土地登记申请的提出,申请人为个人的,应由本人直接提出申请;申请人为单位的,应由单位的法定代表人提出。土地登记申请可以代理。

19.初始土地登记的程序

组织准备

行政准备

业务准备

初始土地登记工作可分为五个阶段:

准备工作

申报阶段

通告

申请

审查

收件

地籍调查

权属调查

地籍测量

初审

审核

公告

批准

权属审核

注册登记颁布证书

注册

缮证

通知

验证

发证

20.土地代理登记

土地登记申请代理,是指在初始土地登记申报期间,土地登记申请人不能亲自申请土地登记时,可以授权代理人办理;被代理人对代理人的代理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21.代理登记类型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土地登记申请代理可采用三种方式:委托代理、法定代理和指定代理。委托代理和指定代理均应具有代理授权书,

22.变更土地登记的特点

分散性和个别性

经常性和及时性

连带性:由于一宗地的变更,会涉及周围众多宗地的变化,当一宗地进行变更登记时,则相邻宗地土地登记资料中的四至说明等相关内容必须随之变更。

23.更土地登记的程序:变更土地登记申请——变更地籍调查——审核——换发或更改土地证书或核发他项权利证明五个阶段。

24.变更土地登记类型: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设定登记,土地使用权、所有权和土地他项权利的变更登记,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的更名、更址登记,注销土地登记等四

种类型。

25.土地统计的概念

土地统计是指利用数据、图表及其他手段,对土地的各种数量关系的现状及其变化所进行的全面、系统的调查、搜集、记载、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26.土地统计的内容

土地统计是从数量方面反映和分析土地自然条件和经济状况及其变化的结果。目前,土地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的类型、面积、质量、分布、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土地统计指标体系是土地统计工作的核心,土地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都是围绕着土地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的。

土地统计表格形式和土地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保持全国统一,以便汇总出各级的土地统计资料。

27.土地统计程序

完整的土地统计过程一般由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及统计分析和预测等阶段组成。

28.土地统计类型

初始土地统计和经常土地统计

初始土地统计是土地统计工作的起点,或者说,它是在某一时点上首先开展的土地统计,“时点”是人为确定的,这一时点的数据作为历年统计的初始值。

我国开展并已基本完成的以县级为单位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迄今较为全面、系统的大规模土地资源调查,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了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及其分布,查清了村和农、林、牧、渔场、居民点及其以外工矿企事业单位用地的权属,其成果都经过了严格检查和验收,所以,为保证土地数据的连续性,应该将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结果作为初始统计的依据。

经常土地统计:是在初始土地统计的基础上开展的对土地变化状况所进行的统计,包括通过变更调查,对所辖行政区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核实,特别是对变化面积和界线进行测量和图上注记,并记录其变更的面积、原因、性质,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的全过程。

29.我国现行的土地统计报表类型

基层土地统计报表

《统计台账》、《土地变更调查记录表》、《年内地类变化平衡表》、《土地统计簿一》、《土地统计簿二》、《土地统计簿三》、《耕地面积变化情况过录表》、《各类建设用地当年增加面积过录表》、《城镇建设用地当年增加面积过录表》。

国家土地统计报表

现阶段国家土地统计报表由15种报表组成。按报表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土地权属、利用、数量及其变更情况的土地情况统计资料,15种表格中,有11种属于此类。另一类是反映土地管理机构情况的。

按报表填报时间分为年报和定期报表两类,土地统计年度以上年11月1日到本年10月31日截止。年报的报送时间为次年2月底之前。有13种表格是属于年报的。定期报表实质上为半年期报表,每年2月、7月各报送一次。

30.地籍档案

地籍档案是指国家和地方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其所属单位在地籍管理活动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地籍簿、册、图件、声像、电子等资料。

地籍档案和地籍资料是有严格区别的。地籍资料是地籍档案的前身、来源,地籍档案则是地籍资料的归宿。

地籍档案信息,包括地籍档案的内在信息,还包括地籍档案的形式信息

31.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档案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归档、鉴定、保管、统计和利用等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32.地籍档案的分类

按立卷单位分类

按内容分类:

根据土地管理部门的职能和内部业务分工,土地管理档案共分设八个大类,其序列是综合类、计划财务类、地籍管理类、土地利用规划类、建设用地类、土地监察类、土地宣教科技类、土地管理声像材料类。

按照原国家土管局印发的《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试行)》及其说明,分为综合性文件材料、土地调查、非农业用地清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动态监测等类。

按地区分类

按形式分类:文书、表册簿卡、图纸和音像、计算机软盘等形式。

按时间分类

33.地籍档案的鉴定和统计

根据《土地管理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第16条的规定,地籍档案与其他各类土地管理档案的保管期限分为永久保存、长期保存和短期保存三种。凡是有重要凭证和长久查考、利用价值的作为永久保存;凡在30~50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为长期保存;凡在30年内具有查考、利用、凭证作用的为短期保存。

34.地籍档案的利用

一般来说,档案提供利用的方式主要有三大类型:

传统型服务模式。

机械型服务模式。

智力型服务模式。

35.地籍档案管理的标准化

地籍档案卷组织的标准化问题,国家档案局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已制定了《土地管理档案案卷构成的一般要求》,此外,还有《土地管理档案暂行规定》、《县级土地管理档案分类方案(试行)》等,各级土地管理部门都应遵守这些原则。

第五章建设用地管理

1.建设用地:

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土地管理法》第4条)。

狭义的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的手段,为人类的生产、生活和一切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操作场地和建筑空间的土地。

广义的建设用地则是指一切不以取得生物产品为主要目的的土地,是已利用土地中的一切非农业生产用地。如采矿业中露天开采需要的土地、地下开采时采空区塌陷引起地面下沉不能继续耕种的土地、自然保护区用地等。

建设用地利用的结果,基本上是以非生态附着物的形式,如建筑物、道路、桥梁等存在于土地上;农业用地则是依赖于土地的肥力,直接从耕作层中生产农作物,它对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具有生态利用性。

2.建设用地的分类

按附着物的性质分类:建筑物用地、构筑物用地

按建设用地的利用方式分类: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其他建设用地

按土地所有权分类::国有建设用地、集体所有建设用地

按建设用地的用途分类:非农业建设用地、农业建设用地

按建设用地的规模分类:大型项目建设用地、中型项目建设用地、小型项目建设用地

按建设用地的状况分类;:增建设用地、存量建设用地

按建设用地的使用期限分类:永久性建设用地、临时建设用地

3.建设用地的特征

承载性与非生态利用性

土地利用逆转的相对困难性

土地利用的高度集约性

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无限性与再生性

空间性与实体性

4.建设用地管理

建设用地管理是指国家调整建设用地关系,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而采取的行政、法律、经济和工程的综合性措施。

所谓调整建设用地关系是指建设用地权属的确立与变更,以及理顺和协调在解决建设用地的分配和再分配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关系。

所谓合理组织建设用地利用是指对建设用地进行组织、利用、控制、监督。

5.建设用地管理的原则

? 实行统一管理的原则

? 规划总体控制的原则

? 农业用地优先的原则

? 节约和集约用地的原则

? 有偿使用土地的原则

6.建设用地管理的内容

建设用地的规划和计划管理

建设用地的供应管理

建设用地的征用管理

建设用地的有偿使用管理

农村建设用地管理

7.供地:

供地是指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与政策,将土地提供给建设用地单位使用的过程。

供地行为主要涉及是否提供建设用地、提供建设用地的方式、提供建设用地的数量、提供建设用地的位置以及提供建设用地所需要的条件等问题。

8.供地政策

对于不同类别的项目,实行不同的供地政策。

国家鼓励类项目——可以供地,甚至要积极供地。

国家限制类项目——限制供地。

国家禁止类项目——一般禁止供地。

国土资源部和国家经贸委将根据经济技术进步、社会发展、集约用地和保护环境的要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建设用地状况,不定期组织编制、发布和调整《限制供地项目目录》和《禁止供地项目目录》。

9.供地方式

划拨方式供地

《土地管理法》第54条规定的四大类用地可采取划拨供地的方式。国土资源部编制了具体的《划拨供地项目目录》。符合要求的,可按划拨方式供地。

有偿使用方式供地

除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以外的所有建设项目,要按有偿方式提供国有土地。

依法使用集体土地

可以使用集体土地的建设项目包括:

a. 农民个人建房,但在两处建住宅是禁止的。

b. 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可以使用本集体或者使用其他集体所有的土地。

c. 乡(镇)企业: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集体所有的土地;二是村办企业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三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使用本集体所有的土地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乡(镇)企业。

10.供地的具体位置

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决定供地的具体位置。

11.供地时间

根据建设用地时间和土地供应年度计划,决定供地时间。

12.供地数量

根据国家规定的具体建设用地定额指标,决定供地数量。

13.供地方案拟订

市、县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对建设用地单位的申请,经审查认为可以供地的,拟订供地方案。

供地方案的内容应当包括供地方式、面积、用途和时间,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标准、数额等。

14.地方案的批准权限

不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征地的,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可以由市、县人民政府在省政府规定的审批权限内具体确定。

涉及征用的,同征用的审批权限。

不涉及征用但涉及农用地转的,同农用地转的审批权限。

15.建设用地审批

权限:现行《土地管理法》将农用地转用及征地审批权上收至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村村民申请使用宅基地的,改为由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宅基地使用涉及农用地的,也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审批权同样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手续:规划的“圈”内土地,必须先由县级人民政府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批次报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后,方可统筹安排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即必须先“批发”后“零售”,而“圈”外建设用地,仍以项目为单位上报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项目用地审批:“圈”内用地在已批准的农用地转用范围内,由市、县人民政府在省政府规定的权限范围内具体确定;“圈”外具体建设项目用地审批一般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

16. 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

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建设单位应当向建设项目批准机关的同级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用地

土地管理学论文

城镇建设与耕地保护 一、建设用地的概念 建设用地,通常是指一切建筑工程物体所占用及其使用范围内的土地,是一种以利用土地承载力和建筑空间为主要目的的用地方式。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用地是指建造建筑物、构筑物的土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旅游用地、军事设施用地等。 二、城市用地分类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按用途可分为工业用地、民用建设用地和军事建设用地3类。工业用地是指用于进行工业项目或为其配套的其它工程设施建设所需要的土地。民用建设用地是指用于解决城乡人民生活需要及其配套设施所需要的土地。军事建设用地是指用于国防和战备要求进行各项军事工程建设所需要的土地。 三、城市建设用地的用途管理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应包括分类中的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和特殊用地9大类用地,不包括水域和其它用地。这些用地可以概括为3方面:1、生产

性设施用地,有工业用地、交通运输用地、仓储用地;2、生活性设施用地,有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园林绿地;3、市政公用性设施用地,有交通、给水、排水、供电、供气、通讯、环保、防灾等设施用地。编制和修订城市总体规划时,居住、工业、道路广场和绿地4大类主要用地占建设用地的比例应分别为20%—32%、15%—25%、8%—15%、8%—15%。在考虑建设用地的规划管理时,必须根据不同用地需求合理布局。(1)工业用地的布局:工业用地布置要考虑的基本因素有:用地条件,供水条件,供电条件,交通运输条件,环境保护条件,生产协作条件,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条件等等。城市工业用地布置的基本形式有:城市内工业、城市边缘工业区、远离城市或与城市保持一定距离的工业点、工业卫星城镇。(2)居住用地的规划布局:城市居住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为20%—32%,通常大城市偏低、小城市偏高。我国人均用地指标为18.0—28.0平方米/人,大中城市不得低于16.0平方米/人。(3)交通用地布局:交通体系中要合理安排铁路运输场站及枢纽位置、水运港口布置、航空运输的布局、公路运输的布局。主要原则包括:合理组织城市对外交通综合运输;尽量满足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自身的技术经济要求;尽量减少对城市交通、环境等方面的干扰,尽量为城市的生产与生活创造便利条件;留有发展的余地;旧城改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原有设备,节约余地和投资。 四、耕地保护管理 (1)耕地的概念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资料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论文题目: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班级:土地资源管理(2)班 姓名:舒志刚 学号:1021630210 指导老师:汤江龙

2013年4月10日 浅谈3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用 摘要文章通过阐述土地利用规划的特点,介绍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 GIS)的技术原理,分析了“3S”技术在提供土地利用规划所需准确现状数据、集成多源信息、建设规划信息系、管理规划成果和监测规划方案执行情况中的作用。 关键词土地利用规划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技术 Abstract The paper expatiated the characteristic of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roduced the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s (RS), th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 technology principle, analyzed the "3S" technology in the accurate status data needed to provide the land use planning, integration of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construction planning information system, management planning results and the role of monitoring plan for implementation. Key wards Land use planning Remote sensing technique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设计和安排,是依据区域近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分配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是一个复杂过程,其涉及到社会、经济、生态和城市建设等多个领域。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国家、省、市(地)、县(区)和乡(镇)5个叫为完整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土地利用规划在,优化组织土地利用,协调供需矛盾,从而引导可持续发展维持人类生和存保护整个人类利益上有重要意义。【1】我国从20 世纪80 年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可编辑修改word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土地资源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个3 分,共15 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 分,共20 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 、、、、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为:、、 、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 分,共10 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 B 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C. 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ft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 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 分)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土地经济学课程论文格式

《土地经济学》课程论文撰写要求 1.课程论文的标准是类似于一篇可以在专业杂志上发表的科技论文。 2.内容上,清楚地分为导论、主体和结论三个部分。 导论内容:问题的提出 主体内容:对问题的切入点、前提、逻辑推导过程、基本结果 结论:本人的评论和其他作者的评论 3.结构上,清楚地列出题目、目录、正文和参考文献四个部分 4.形式上,是一篇用第三人称写成的科学论文,而不是草稿、感想、议论、抄录或小品文,也不是没有论证过程、没有理解的摘录。 5.课程论文封面统一,但作者自定论文题目。 6.正文字数不少于4000字,不多于10000字。 7.引用的文献不得少于5篇。 8.正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必须是正文中引用过的。正文中引用的所有文献必须在正文后列出。 9.正文中引用文献和加上特别说明时,请用脚注。 脚注在全文内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脚注放在每页的下方。 10、严禁一字不漏的抄袭参考文献的内容 11.论文封面和格式详见附件

附件一:地籍管理学课程论文格式要求 1.页面设置:左2.5cm,右2cm,上下各2cm,页眉写“土地经济学课程论文”,居中,5号字;页码居中,封面和目录不计入页数中,不标页码; 2.目录(包括摘要、关键词、正文二级以上标题,参考文献对应页码) 3.摘要和关键词:“摘要”二字采用四号黑体,加“:”后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摘要内容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四号黑体),加“:”后打印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空两格。“Abstract”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英文摘要的内容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Key words”采用小四号加粗“Times New Roman”字体,英文关键词采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体。 4.引言、正文、结论:正文内一级标题用四号黑体,粗;二级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加粗表示;三级以下小标题与正文内容用小四号字,段落首行缩进2字符,段前0.5行,行距固定值18磅; 5.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四字采用黑体小四号字顶格打印,条目内容采用五号宋体字,每一条目均另启一行顶格打印;条目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文献的著录格式举例如下: ①专著:[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②译著:[序号]作者.书名[M],译者.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 ③期刊:[序号]作者.文题[J].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④论文集:[序号]作者.文题.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 ⑤学位论文:[序号]作者.文题[D].授予单位所在地:授予单位,答辩年份:起-止页码. ⑥外文文献:著录格式同中文,题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⑦专利:[序号]申请者.专利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⑧网络文献:[序号]责任者.文章标题[文献类型标识].(发布时间)[下载时间]文献网址. (时间格式如:2007―02―08)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学科(120405)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方针,培养研究生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确的政治立场,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创新精神,较高的专业素质,可在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政府机关、企业和相关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推广和管理工作。 1.政治思想要进一步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学风严谨,学术正派,团结协作,品行端正,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和责任感,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努力奋斗的理想。 2.业务水平要求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理论研究或技术研究中有新见解。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3.学术素养及能力掌握本学科某一领域试验设计方法、试验技术及数据处理手段;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实工作的能力;具备较强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洞察力和获取知识能力;具有较强的技术开发、技术实验等实践能力;具有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善于与他人沟通与合作,遵守学术规范。 4.身心素质具有能够承担本学科范围内各项专业工作的良好体魄。 二、学术方向 1.土地资源与信息技术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现代化手段,研究区域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土地资源要素的发生、发展规律,探讨区域土地资源特性的空间和时间变异规律;研究土地资源信息处理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模式。 2.土地规划与管理研究和优化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比例、空间布局、总体功能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和内部的关系,使土地利用与区域的自然特征、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促进土地资源整体功能的发挥,具体包括土地资源区域规划、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及景观环境规划设计等。 3.土地利用工程研究改善土地质量、提升土地效能和优化土地生态环境的工程技术措施总和。包括土地开发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土地复垦工程、土地防护工程、土地整治等工程。 4.土地经济与管理研究土地资源开发与环境建设过程中的经济规律,重点研究土地资源利用的经济机制及其对资源配置的反作用规律,探讨土地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参与社会经济活动过程所表现的资产特性及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规律。 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

土地管理学课后题解

第二章土地管理原理 1、如何正确运用土地管理原理管理好土地? 答:土地管理工作的质量,首先取决于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对实现管理目标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相互间的紧密合作。在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必须根据人的行为规律进行管理。同时还需要由动力来推动管理。要达到管理目标,必须掌握控制人的行为,这就需要了解人们的需要和动机,以便及时调节人们的行为。任何一个管理都是对一个系统的管理,同时管理本身也是一个可控系统。为了实现优化管理,一方面,必须充分了解和掌握被管理系统的普遍规律;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系统本身的共性与特性。要贯彻系统原理,必须把握住系统的目的性、整体性和层次性三个环节。在土地管理系统中,被管理的对象——土地关系与土地利用始终处在动态变化之中,管理系统本身也随着管理目标、管理对象、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历年真题考试心得模拟试题化。所以,早管理系统中,要加强信息工作,随时掌握事物的动态变化,使管理决策不断适应变化了的情况,运用动态动态原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效应。管理是为了获得效益。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将三者统一起来就需要通过管理,是整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产生促进作用,以使整体取得最佳效益。任何一个系统都是有规律的,要使管理具有效益,必须充分了解构成整体的各组成部分相互间的作用及其对整体的作用。 第三章复习思考题 1、如何正确地设置土地管理的宏观、中观、微观目标? 答:宏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全国的土地管理总目标,它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特点。宏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宏观目标为依据,并与之相协调。中观土地管理目标指地区的土地管理目标。中观土地管理目标的制定,既要与全国土地管理总目标相衔接,为其实现提供保证,又要结合本地区特点,提出具有本地区特色、切实可行的目标。微观土地管理目标是指县级土地管理目标。各个分目标要与县土地管理目标相结合,各个目标尽可能数量化,便于考核。土地管理目标应具有先进性和实现的可能性。我国土地管理的宏观目标应是确保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切实保护耕地,不断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使有限的土地持续的满足人们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达到土地供求的持续平衡。 3、结合土地管理实际工作,描述土地管理的一般过程,并提出建议。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

土地管理学复习 名词解释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4.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5.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6.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7.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8.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9.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0.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1.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2.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3.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4.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15. 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 16.土地利用:指人类通过一定的活动,利用土地的性能来满足自身需要的过程。土地利用的原则:生态平衡原则,最大经济效果原则。 17.土地利用管理:国际按照预定的目标和土地系统运行的自然、经济规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工作的总称。 18..耕地:指用来种植农作物的土地。特点:利用周期短,对自然条件要求严格,集约利用程度高,具有永续利用性能。 19.土地:土地是自然历史综合体,土壤、气候、地貌、水文、岩石、植被都是土地的组成 部分,它们附着于地壳,构成土地整体。 20.土地资源:土地,作为自然要素于现在或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并能产生经济利益的那部分土地。 21.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财产对象实体最重要的属性是有限性、有用性、可占有性和具有价值性。土地的自然供给:土地的自然供给即自然所实际供给的各类土地数量,就某一区域或全世界来说,是固定不变的,是毫无弹性的。

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GIS开发与设计课程总结

中国矿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GIS开发与设计课程总结 第一章GIS设计思想、内容 1.GIS软件分类 (1)平台软件 平台软件具备比较齐全的获取、组织、存储、访问、处理、分析、表现、发布和在不同地点、不同系统和不同用户之间传输地理空间数据的能力,其功能具有通用性。 (2)桌面软件 桌面软件是一个简易的单用户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软件,提供一组地理空间数据处理功能。 (3)专业软件 专业软件面向平台软件的某一功能类别,加以强化和扩充,可以完整、高效地适应该类地理空间数据应用的需要。 (4)应用软件 用户有了实际的应用需求与应用领域,为了解决用户实际应用问题的这样一类地理信息系统。 2、软件工程:将系统化的、规范的、可度量的方法应用于软件的开发、运行和维护的过程,即将工程化应用于软件中。 3、GIS软件工程: 就是在GIS软件的开发整个过程中,遵循一般软件开发的工程化原理和方法,并照顾到GIS软件开发的特殊规律和要求,对GIS软件从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软件编制、软件测试,直到软件维护的各个阶段进行工程化规范的一门技术。 4、软件生存周期 ?软件生存周期(Software Life Cycle):一个软件从开始计划,到废弃不用 为止的整个时期。 ?一般来讲,软件生存周期包括定义、开发与运行维护3个时期,每一时期 又可细分为若干更小的阶段。 ?定义时期:有问题定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

?开发时期: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和单元测试、综合测试; ?运行维护时期 5、GIS软件生存周期: GIS软件生存周期是指一个GIS软件从提出开发要求开始直到该软件报废为止的整个时期。 6、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它确立了软件开发和演绎中各阶段的次序限制以及各阶段活动的准则; 7、常用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目前有若干种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如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Rational统一过程、敏捷过程与极限编程等; 8、瀑布模型的特点 ?阶段间具有顺序性和依赖性。 ?推迟程序的物理实现。 ?质量保证:每个阶段必须完成规定的文档;每个阶段结束前完成文档审查, 及早改正错误。 ?易于组织,易于管理:因为你可以预先完成所有计划。 ?是一种严格线性的、按阶段顺序的、逐步细化的过程模型(开发模式) 9、为什么说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更小的阶段有助于软件项目管理? 解答:软件是一种逻辑实体,其固有的特点是缺乏可见性,因此,管理和控制软件开发过程相当困难。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更小的阶段后,提高了软件项目的可见性,可以给每个阶段赋予确定而有限的任务,就能够简化软件建设过程中每一步的工作内容,使因为软件规模增长而大大增加了的软件复杂性变得较易控制和管理。

适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投稿的中文核心期刊

1中国农村经济(不收版面费)(Email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2011],无版面费,南大核心期刊[2014-2015],复合影响因子:3.665扩刊版影响因子:2.301 《中国农村经济》(月刊)创刊于1985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中央级农村 经济权威性学术刊物。突出指导性、理论性、政策性、超前性,转载率一直遥居同类刊物之首,具有广泛 的影响。本刊是了解农村的窗口,探讨农村改革与发展理论的园地。本刊的选题始终围绕农村改革与发展 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以及党和国家重要的农村政策,注意及时抓住农村经济运行中带有苗头性、倾 向性的问题。本刊设有农村形势分析、农村产权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农业投入与增长、粮食问题、可持续发展、农村金融与保险、部门经济、区域经济、贫困问题、乡镇企业、农村城镇化、农 产品流通、农产品国际贸易、农民收入与消费、国外农业等栏目。本刊是各级人民政府、党委、农村经济 理论和政策研究工作者的必读刊物。 主要栏目:农业形势与政策、新农村建设、粮食问题、农业产业化、贫困问题、乡镇企业、部门经济、合 作经济。 2地理研究(在线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2011],南大核心期刊[2014-2015],科技核心[2013],复合影响因子:3.046扩刊版影响因子:2.671 《地理研究》(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地理学学 术期刊,以展示、交流中国地理科学研究的成果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地理学及其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 具有创新意义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以及对地理学应用和发展有指导性的研究报告、专题综述与热点报道等。主要栏目:陆地表层系统、土地资源与利用、经济与区域发展、水文与水资源、环境与生态、社会与文化、地球信息科学、城市与乡村研究。 3中国农村观察(不收版面费审稿费)(Email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2011],无版面费,南大核心期刊[2014-2015],复合影响因子:2.945扩刊版影响因子:1.702 《中国农村观察》(双月刊)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主办的专业理论刊物。探讨中国农 业改革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反映该领域研究的前沿成果,注重文章的实证性和资料性,提倡学术观点的 争鸣。主要栏目:土地问题、乡镇企业、粮食问题、村民自治、农民收入与消费、农村劳动力、贫困问题、农村社会问题。 4经济地理(Email投稿) 中文核心期刊[2011],南大核心期刊[2014-2015],科技核心[2013],复合影响因子:2.57扩刊版影响 因子:1.201 《经济地理》(月刊)创刊于1981年,是由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 性刊物。办刊宗旨: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 究动态。主要栏目: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 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 中学地理教师。

土地管理学试卷

土地管理学试卷2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代号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答案选错或未选者,该题不得分。每小题1.5分,共18分) 1.土地肥力从形成看可分为 A. 自然肥力和人工肥力 B. 经济肥力和人工肥力 C. 自然肥力和经济肥力 D. 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 2.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 A.土地的稀缺性和经营权的垄断 B.土地质量的差异性 C.农业资本的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D.土地所有权的垄断 3.根据《土地管理法》,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法用于非农建设的,由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确认建设用地使用权 A.县级人民政府 B.各级人民政府 C.县级土地管理部门 D.以上都不对 4.土地调查可分为 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B.地籍调查 C.土地条件调查 D.以上都对 5.地籍调查按照区域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 A. 初始地籍调查 B. 变更地籍调查 C. 农村地籍调查 D. 地籍测量 6.土地证书由土地管理部门填写,并代表颁发。 A.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 B.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C.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 D. 以上答案都不对 7.“GIS”的全称是 A.土地信息系统B.全球定位系统 C.地理信息系统D.以上都不对 8.《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规定:土地使用权转让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市、县人民政府。 A. 有权无偿收回权 B. 有优先购买权 C. 对双方进行处罚,并令其按正常价格交易 D. 无权干涉 9.我国土地所有权分为。 A.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农民集体土地承包权 B. 国有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土地管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土地管理学 第一章绪论 1、土地:土地是一个空间的概念,它是由气候、地貌、土壤、 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产是指土地财产,即作为财产的土地。 3、土地的功能:负载的功能、养育的功能、仓储的功能、提 供景观的功能、储值和增值的功能。 4、土地两重性:社会物质生产不可缺少的生产资料、土地关 系的客体。 5、土地的基本性质: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差异的普遍性、土地利用的 永久性。 6、土地的经济供给是以土地的自然供给为基础的,在土地资 源供给的范围内变动。 7、人口猛增和耕地锐减是造成粮食和环境两个问题的直接原 因。 8、土地管理;是指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 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 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 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 性活动。 9、土地管理学的基本任务是应用土地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

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下调整土地关系,监督、调控土地利用的规律,以达到平衡土地供需矛盾,取得更 大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10、土地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 利用管理、土地市场管理四大部分。 11、一般认为,通过市场机制,土地资源能够得到最优配置, 在市场在某些情况下,不能有效运行,甚至不起作用,即 市场失灵。原因:公有土地资源和公共产品的存在、土地 利用的外部性、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不确定性、土 地投机行为。 12、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及土 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利益,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土 地,切实保护耕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3、土地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之间 的关系的原则,坚持生态、经济、社会三效益统一的原则,坚持依法、统一、科学的管理土地的原则。 14、地籍是指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 途等基本状况的簿册。 15、地籍的作用: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为维护土地产权 权益提供基础资料、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 资料、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 16、地籍的分类:根据作用: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

土地资源学课程论文

河南省新乡市土地利用状况调查及分析 班级:三班 专业:土管 姓名:王小董 学号:20106439

摘要:土地利用现状结构,新乡市主要以农用地为主,占全市土地70%左右,其他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占全市土地30%。由于人口逐渐增加,土地利用紧张,应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但是目前在土地利用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因此,对全市土地分析 新市乡位于河南省北部,紧邻省会郑州,新乡市辖二市(辉县市、卫辉市)、六县(新乡县、获嘉县、原阳县、延津县、封丘县、长垣县)、四区(凤泉区、牧野区、红旗区、卫滨区)和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乡工业园区及西工区。土地,新乡市地势北高南低,北依太行山,南濒黄河。北部主要是太行山地和丘陵岗地,南部为黄河冲积扇平原区。 关键字: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土地利用指导思想原则、土地利用目标、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1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1)总体质量差,生产力水平低 新乡市中部和西南部平原区农业自然条件优越,耕地所占的比重高,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山区、丘陵区,林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布多,耕地少,且耕地中主;东部黄河故道区,盐碱、风沙、沼泽、贫以旱地为瘠地多,并且在全市范围有相当部分为近期难以开发的沼泽地和裸地。全市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村庄周围空坪隙地较多,土地利用不够充分,近年来新乡市城镇化进程加快,但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速度明显低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速度,农村建设用地低效闲置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土地生产力低,未能最大策程度的利用可利用土地,农用地产量低。 2)存在多种不易改变的限制因素 生态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河道和水库造成水体的严重污染,水资源的过度开发造成水环境恶化。全市大多河段受到严重污染,河流水质较低水土流失面积大,需要治理。全市还有部分山区水土流失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全市宜耕后备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原阳县、封丘县和长垣县的黄河滩区、延津的黄河故道区和辉县、卫辉等低山丘陵区,对其开发既有来自生态保护等政策方面的制约,又有地形坡度大、水资源缺乏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开发难度较大。另外有些耕地往往存在多种障碍因子,如风沙耕地又缺水,坡耕地又瘠薄等等。 2土地利用面临的形势 本世纪前二十年是新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对土地利用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在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条件下,保障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是未来时期土地利用面临的艰巨任务。

土地管理学课程论文

《土地管理学》课程论文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理学院 班级:08 级土地资源管理一班 姓名:黎佳文学号:20084415 题目:基于GIS的长沙市楼盘均价分析 指导老师:孙华 2011 年4月

目录 引言 (2) 1 长沙楼市概况及选取楼盘的基本资料 (3) 1.1 长沙房地产发展概况 (3) 1.2 楼盘概览 (4) 2 分析影响均价的各因素 (5) 2.1 各行政区交通条件分析 (5) 2.1.1 开福区楼盘交通状况分析 (5) 2.1.2 芙蓉区楼盘交通状况分析 (5) 2.1.3 天心区楼盘交通状况分析 (6) 2.1.4 雨花区楼盘交通状况分析 (6) 2.1.5 岳麓区楼盘交通状况分析 (6) 2.2 楼盘均价与交通条件关系 (7) 2.3 均价与CBD和火车站距离的关系 (8) 2.4 升值潜力分析 (9) 3 土地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9) 3.1 土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9) 3.2 加强土地管理所采取的措施 (10) 4 结语 (12) 参考文献 (13)

摘要:本文就长沙市五个行政区区共30个楼盘的均价以及可能影响到其均价的一些因素进行调研,借助arcgis平台使得这30个楼盘的布局以及周边交通情况更加直观,并借助gis来生成统计报表,用科学的方法对该地区影响房价的因素作出分析,并得出在假设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房价与其距离CBD以及火车站是呈正相关的。显然,交通状况与周边配套设施的完善程度也是影响房价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了,总的来说影响房价的因素来自很多方面。但由于本文研究的对象是整个长沙市,而且鉴于各行政区楼盘交通条件的差距不明显,所以这里显示的结果是均价受交通条件影响不大。 关键词:均价 CBD 交通条件 GIS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

土地管理学总论复习的重点内容(陆红生版) (根据上课笔记做的) 一.土地的概念、特性和功能 概念:土地是指地球陆地和水面的总称,是有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岩石、植被等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和人类社会历史综合体。 相似概念:1.土地与土壤:土地-生产力,土壤-肥力 2.土地与国土:国土-是一国的版图,包括资源与环境 3.土地与景观:景观-自然因素,土地-经济和社会因素 特性:1.土地是自然产物;2.土地面积的有限性; 3.土地位置的固定性;4.质量差异的普遍性; 5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6土地报酬递减的可能性;7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 功能:1负载功能,2养育功能,3仓储功能,4提供景观的功能,5储蓄和增值功能 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情况: 1.土地类型多样 2.土地资源的绝对量大,人平均占有的相对量少 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小 4.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河川径流总量大,但水土配合不协调(资源地区匹配失衡) 5.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二.土地管理及其发展 管理:1.管理是管理者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为有效的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一定的方式和手段所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综合性活动。 2.管理是管理者的一种主动、积极的、有计划的活动,其运作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主要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制度、人口状况、经济体制与政策、文化水平、科学技术水平、法制状况等。 3.管理是人类社会基本活动之一 土地管理:是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计划、组织、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土地管理的职能:地籍管理、土地权属管理、土地利用管理、土地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检查等。 土地管理的本质:国家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综合运用行政、经济、法律、技术方法、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维护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监督土地利用,而进行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综合性活动。 我国土地管理的形成与发展: 建国后的土地管理: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950年《中华全国土地改革法》 第一阶段(1949—1978年) a.初步建立新中国的土地使用制度 b.初步建立新的地权制度相适应的地籍管理体系

土地管理学复习

20土地管理学复习 1.土地管理:是国家用以维护土地所有制、调整土地关系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的一项国家措施。 2.土地关系:是指人类在占有和开发、利用土地过程中所发生的人与人的关系.其中,土地产权关系是土地关系的核心,最重要的问题。 3.土地产权:是指以土地所有权为核心的土地财产权利的总称。土地产权基本特性:(1)具有排他性;(2)土地产权客体必须具备可占用性和价值性;(3)土地产权必须经过登记,才能得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4)土地产权的相对性。 4.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借以实现的形式,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为利用一切土地所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从广义上讲,是指利用一切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工资、劳动力等)而必须支付的超额利润。 5.土地有偿使用是指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或应缴的报酬,使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得以实现。 6.地籍管理: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含测量)、土地分等定级、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为主要容的综合措施。 7.地籍档案管理是将经过土地调查、分等定级、登记、统计等工作形成的各种文字、数据、图件资料立卷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工作。 8.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权人依法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土地的权利。 9.土地使用权出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使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使用权出让金的行为。 10.土地制度: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关系的总和,是关于土地这一基本生产资料的所有、使用、管理的原则、方式、手段和界限等的法律规和制度化体系。 13. 地票:指包括农村宅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用地、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用地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经过复垦并经土地管理部门严格验收后产生的指标。 14. 基本农田: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的整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 15.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城市土地所有者将土地使用权让予土地使用者而形成的市场,具有垄断性。 16.土地征收: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依法将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变为国有土地的行为 17.土地使用权转让:是指国家以土地所有者的身份将土地试用权在一定年限让与土地使用者,并由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支付土地出让金的行为 土地使用权出让工作程序程序:1市县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土地出让计划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的地块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土地使用条件报同级人民政府审查2按照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批准权限,经由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后,报人民政府批准 3经人民政府批准后,由市县土地管理部门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受让人正式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依法办理使用权登记手续,核发土地使用证 19.土地征收补偿与安置标准:构成:土地补偿费,青苗费,地上附着物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社会保障费用,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拆迁补偿费。 20.土地与人口、环境是什么关系? 人地关系也是土地供需平衡关系的重要体现。因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的数量在一定阶段都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变数。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亦称土地的人口承载力,它取决于自然条件,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科学技术水平等。在一般情况下,社会生产力越低,土地所能承担的人口“负荷量”越小,反之则越大。耕地面积减少和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巳日渐成为世界性的突出矛盾之一.土地与环境、生态的关系,

土地资源学 论文

LUCC研究的现状、进展和趋势 《土地资源学》论文专业:12级土地资源管理1班学号:12101042 姓名:刘刚摘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and use-cover change,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与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受自然、人文因素在不同时间、空间尺度上的相互作用。LUCC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本文综述了国内LUCC研究在动态信息获取、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与制图、驱动力探讨与模型建立、LUCC环境效应及与可持续发展关系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并针对当前国内LUCC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认为今后LUCC研究应加强RS信息与其他来源信息的结合、完善LUCC模型功能以及构建综合的LUCC理论体系。 关键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中国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涉及到自然与人文领域的诸多问题,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领域计划”(IHDP)于1995年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计划,正是试图通过对人类驱动力-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全球变化-环境反馈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认识,深入理解人为活动对土地覆被的影响,从而更多从人类维度预测LUCC,进而评估生态环境变化,并寻求积极的人为干预。作为LUCC研究计划最早发起者之一,中国学者及时呼应并跟踪国际LUCC研究,开展了许多相关工作,以深化对土地、环境、人口与发展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在整体把握人类驱动力与土地利用之间因果关系的基础上提高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模拟与预测水平,从而引导我国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将介绍中国LUCC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进展情况。 一、LUCC研究进展情况 1. LUCC动态信息的获取: 揭示LUCC变化的过程与机制需要一定精度与深度的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数据,否则,难以鉴别促其发生的驱动力,也不可能深入研究LUCC及其影响,而LUCC研究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正是数据问题,中国的情况同样如此。具有多光谱与多时相特征的遥感(RS)是中国当前获取LUCC信息的最有效和最可靠工具。但在实际工作中,人们意识到遥感图像空间分辨率、比例尺、成像机理、分类方法自身固有的及其他与解译人员绘图技巧、工作经验、地学知识掌握程度等有关的误差,使得对常用资源卫星影像(中、小比例尺)判读结果不尽如人意,如解译土地利用变化范围和土地覆被类型区所得界限在应用于大比例尺图件的绘制时常常仅具示意性;另外,RS无法正确反映因权属划拨所引起的用地类型改变(该地块物理波谱未变)。基于此,人们发展了面向工程目标并借助3S(RS、GPS、GIS)集成技术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法:首先遵循“同物同谱”原理,解译不同时期资源卫星影像或与以前土地利用图等进行比较;在发现变化区域后运用后处理差分GPS技术实地获取该区域空间位置,与此同时人为记录当地土地利用/覆被状况以备属性数据处理之需;然后利用GIS进行空间数据组织、管理、分析与可视化。因而,该集成系统面向多源数据(RS数据、GPS数据、GIS数据)、多结构数据(矢量、栅格、GPS点数据、GIS多边形弧段数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