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章补充习题 统计学

第四章补充习题 统计学

第四章补充习题 统计学
第四章补充习题 统计学

一、选择题

1.增减量由于采用的基期不同,可分为定基增减量和环比增减量。()

2.序时平均数是把总体在不同时期的指标加以平均,从动态上说明现象在某一段时间内发展的平均发展水平,根据动态数列计算。()

3.一般平均数是把总体各单位同一时间的指标值加以平均,从静态上说明总体各单位的某一数量标志值的平均水平,根据变量数列计算。()

4计算平均发展速度一般有两种方法,即简单平均法和加权平均法。()

5.发展速度根据采用的基期不同,可以分为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

6.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序时平均数。()

7.动态数列中两个发展水平之比叫发展速度,之差叫发展水平。()

8.动态分析指标包括水平指标和速度指标两大类。()

9.累计增减量应等于逐期增减量之和,而环比发展速度的总和为定基发展速度。()

10.平均发展水平是各个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的序时平均数。()

11.平均发展速度是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也是一种序时平均数。()

12.某地区工业总产值2007年是2006年的120﹪,2008年是2006年的150﹪,则2008年是2007年的125﹪,其计算原理是定基速度与环比速度的关系。()

13.由时点数列计算的序时平均数往往是近似值。()

14.某企业的职工人数一月份平均452人,二、三两月每月平均455人,第二季度每月平均458人,则上半年该企业平均每月职工人数应为455人。()

15.设有如下资料:

时间九月末十月末十一月末十二月末生产工人数

(人)

435 455 465 575

全部职工人

数(人)

580 585 625 725

则第四季度生产工人在全部职工中得比重为76.51%()

16.如果时间数列表明现象的发展大体上是按每期以相同的增减量增减变化时,则这种现象的发展是呈直线型的,可以拟合相应的直线方程来分析其发展变化趋势。()

17.设有如下资料:

年份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产量

(吨)

20.0 22.0 24.0 26.9 29.5 32.5 35.5

则适合的趋势模型为直线趋势模型()

18.设有如下资料:

时间四月一日五月一日六月一日七月一日

职工人数(人)240 235 245 285

则第二季度平均职工人数为247.5人。计算原理为首位折半法。

()

19.设有如下资料:

时间1月1

3月

31日

5月31

9月30

12月31

商品库存额

(万元)

5.2 4.6 3.4 4.2 5.6

则年平均商品库存额为4.38万元。利用了这样的假设完成计算,

即数据室均匀变化的。()

20.相对数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相加具有一定的经济意

义。()

21.平均数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相加起来毫无意义。()

22.累计增减量等于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期水平之差。()

23.在同一时期内,定基发展速度等于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乘

积。()

24. 在同一时期内,定基增减速度等于各个环比发展速度的连

乘积。()

25.增减速度等于增减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26.平均增减量是时间数列中各个逐期增减量的序时平均数。()

27.时期数列中的指标数值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

均数。()

28.时点数列属于绝对数动态数列。()

29.如果某工厂产值的逐期增减量年年相等,那么各个环比增减

速度必然

对增减额等于各因素所引起的绝对增减额的总和。()

30如果一个地区农业总产值的环比发展速度每年相等,那么各

年逐期增减量是年年增加。()

31 根据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用加权算术平均数。()

32 根据相对数动态数列计算平均发展水平用简单算术平均数。

()

33 指数按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可分为总指数和综合指数。

()

34 同度量因素在编制综合指数中起到两个作用,即同度量和权

数。()

35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有数量指数和质量指数两种。()

36 如果某商场报告期比基期商品价格上升5%,商品销售量下

降5%,则商品销售持平。()

37 综合指数体系一般包括三个指数,即总指数、数量指数、质

量指数。()

38 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在编制多因素指标综合指数时,当编

制数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基期。()

39 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在编制多因素指标综合指数时,当编

制质量指标指数时,同度量因素应固定在报告期。()

40 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通常以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

素。()

41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通常以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

素。()

42 某厂某年职工的工资水平提高了 3.2%,职工人数增加了

2%,则该厂工资总额的增减变动情况为6.4%。()第四章补充习题

43 统计指数按其所表明的现象的性质不同,可分为个体指数和

总指数。( )

44 现行统计制度规定,在编制数量指标指数时,以基期的质量

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即权数固定在基期,在编制质量指标指数时,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即权数固定在报告期。( )

45 编制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数是使各种不同的计量单位不同

使用价值的商品,从不能直接相加汇总的指标,过渡为可以相加可以汇总的指标。( )

46 某工厂今年可比产品的总成本指数为150%,产品指数为

155%,则单位产品成本指数为96.77%。( ) 47 平减指数是从个体出发进行计算的。( )

48 统计指数中总指数的计算形式有综合指数和个体指数两种。

( )

49 零售价格指数为115%,零售商品销售指数为98%,则零售

商品销售额指数为112.7%。( )

50 在统计指数体系中,总变动指数等于各因素指数的乘积,总

变动的绝

51.若有几种商品的综合物价指数

Kp

且有

49681011=-∑∑q p q p 元,则表明:

(1)物价变化引起销售额增长5.5%;(2)物价变化引起销售额增加4968元。

52.如果报告期商品价格计划降低5%,销售额计划增加10%,则销售量应增加5%。( )

53.指数按反映对象范围不同可以分为质量指标指数和数量指标数。( )

54.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一般是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55.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一般是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56.理论上,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一般是以基期的质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57.理论上,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一般是以报告期的数量指标作为同度量因素。

( )

58.如果某地区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为105%,那么用同样多的人民币要比原来少买5%的商品。( )

59.假如某企业产品产量增长10%,而价格下降10%,则产值不变。 ( )

60.同度量因素在编制总指数中只起着同度量的作用。( )

61.在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依存关系,一种是相关关系,一种是相似关系。()

62.一个因变量与一个自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一元相关,一个因变量与两个以上的自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多元相关。()

63从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分,可分为不相关、一般相关和完全相关三种。()

64.如果自变量的数值增加,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增加,这种直线相关称为正相关。()

65如果自变量的数值增加,而因变量的数值却相应减少,这种直线相关称为负相关。()

66,。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表示相关关系越密切;越接近0,表示相关关系越不密切。()

67反映直线相关密切程度的指标是相关系数。() 68.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的相关数量依存关系,而函数关系是指现象之间的函数数量依存关系。()69.相关关系按涉及变量的多少可分为单相关和复相关。 ( )

70. 当自变量变化,而因变量不随之变化,称为不存在相关,当因变量完全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函数关系,当因变量在一定程度上随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称为相关关系。 ( )

71.直线相关按变化的方向划分,可分为正相关和负相关。 ( )

72. 相关关系的取值范围是0~1。 ( )

73. 相关关系的计算结果若是负值,表示负相关,若是正值,表示正相关。 ( )

74. 如果相关关系r= 1 或r=-1,则表示两个现象完全相关;如果r=0,则表示两个现象不相关。 ( )

75. 一般来说,相关关系系数r 的绝对值低于0.3为不相关,在0.3至0.5之间为低度相关,在0.5至0.8之间称为中度相关,在0.8以上为高度相关。 ( )

76. 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做单相关。 ( ) 77. 三个或三个以上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叫做复相关。 ( )

78. 相关关系的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相关程度越差。 ( )

79. 相关系数r 值等于0,表示两个现象完全相关。 ( ) 80. 若回归直线方程y= 350-8.5x ,则变量x 和y 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 )

81. 相关关系的计算结果是负值,说明现象之间存在负相关。 ( )

82. 如果自变量的数值增加,因变量的数值也随之增加,这种相关被称为正相关。 ( )

83. 利用最小平方法配合的直线回归方程,要求实际测定的所有相关点和直线上的距离平方和为零。 ( )

84. 工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利润率也越高,所以二者之间呈正相关。 ( )

85. 进行相关分析时,必须明确自变量和因变量。 ( ) 86. 进行相关分析时,若把自变量和因变量互换位置,计算的相关关系也是一致的。( )

87. 相关关系是指现象之间存在严格的依存关系。 ( )

88. 相关关系是用来判断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的指标。 ( )

89. 最小平方法的意义是实际观察指与趋势值的离差之和等于0。 ( )

90. 因为回归预测法仅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说明因变量的变化,即只作静态分析不作动态分析,所以不能用来预测未来。 ( )

91. 采用回归模型进行预测,若近期资料比远期资料更重要,在预测时应进行加权。 ( )

二、选择题

1. 某乡去年上半年各月初生猪存栏头数分别用 表示,那么第一季度平均存栏头数应该用( )计算。

33

21a a a ++ ② 3

4

32a a a ++

③ 44

321a a a a +++

④ 1

422

4

321-+

++a a a a ⑤

3

214

32321212

22f f f a a f a a f a a ++++?++?+

2. 平均增减速度等于( )。 ① 总增减数列开N 次方 ② 总发展速度-1 ③ 平均发展速度-1

④ 环比增减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⑤ 环比增减速度的简单算术平均数

3. 已知各环比增减速度分别为5%、6%、7%,则总增减速度为( ) ① 5%+6%+7% ② 5%?6%?7% ③ 105%?106%?107%-1 ④

3

%98%120%110??

⑤ 105%?106%?107%

4. 已知各环比发展速度分别为110%、120%、98%,则平均增减速度为( )。 ① 110%?120%?98%-1 ②

13

98%

102%110%-??

198%120%110%3

-?? ④ 3

98%120%110%??

⑤ 13

98%

120%110%-??

5. 某地区工业增加值2008年是2000年2.5倍,则该地区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 )。

① 15.29

- ②

15.28

- ③ 9

5.2 ④ 8

5.2

⑤ 以上都不正确

6. 平均增减量等于( )。 ① 累积增减量除以逐期增减量的个数 ② 累积增减量除以时间数列的项数

③ 最末水平加最初水平之和除以逐期增减量个数 ④ 最末水平减最初水平之差除以时间数列的项数 ⑤ 逐期增减量之和除以逐期增减量个数

7. 某企业单位产品成本2007年比2006年降低10%,2008年比2007年降低16%,则从2006年到2008年产品成本平均降低了( )。 ①

1%16%10-? ② 1%84%90-? ③ %16%10? ④ %84%90?

2

%

16%10+

8. 动态数列中的发展水平( )。 ① 只能是绝对数 ② 只能是相对数 ③ 只能是平均数 ④ 只能是时期数 ⑤ 上述四种都可以

9. 计算平均发展速度采用几何平均法的理由是( )。 ① 总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之和 ② 总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发展速度之积 ③ 总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增加速度之积加1 ④ 总发展速度等于各逐期增减量之和 ⑤ 总发展速度等于各环比增加速度之积

10. 序时平均数和一般平均数的共同点是( )。

① 都是反映同一总体各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② 都是反映不同总体单位标志值的一般水平 ③ 都是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

④ 都是反映现象在不同时间上的一般水平 ⑤ 都可消除现象波动的影响

11. 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相加具有一定经济意义的是( ) ① 绝对数动态数列 ② 相对数动态数列 ③ 时期数列 ④ 平均数动态数列 ⑤ 时点数列

12. 最基本的动态数列是( )。 ① 绝对数动态数列 ② 相对是动态数列 ③ 时期数列 ④ 平均数动态数列 ⑤ 时点数列

13. 将各时间每百元产值的贷款额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形成的时间数列称为( )。 ① 绝对数动态数列 ② 相对是动态数列 ③ 平均数动态数列 ④ 时期数列 ⑤ 时点数列

14. 某市居民实际收入的环比增减速度2007年为5%,2008年为6%,则两年间居民实际收入增加了( )。 ① 1% ② 11% ③ 11.3% ④ 20% ⑤ 30%

15. 某企业产品库存量的统计资料:元月1日为200吨,4月1日为240吨,8月1日为220吨,12月31日为250吨,则该企业该年平均库存量应依下列公式计算( )。

① a =

n

∑α

② a =

∑∑f

af

③ a =

c

b

④ a =1

2 (2)

21-+

++n a a a n

⑤ a =1

211

11212---+++?+++?+n n n

n f f f f n a a f a a

16. 某单位某年元月份平均人数200人,2月份平均人数250人,3月份平均人数220人,4月份平均人数230人,则该单位第一季度的平均职工人数的计算公式应为( )。

3220

250200++

② 1

4230

21

22025020021-?+++?

③ 3

230220250++

④ 4

230220250200+++

⑤ 3

2132230

2202222025012250200++?++?++?+

17. 由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 )。 ① 假定相邻两个时点间的指标数值是均匀变动的 ② 假定相邻两个时点间的指标数值是趋势变动的 ③ 假定相邻两个时点间的指标数值是循环变动的 ④ 假定相邻两个时点间的指标数值是季节性变动的 ⑤ 假定相邻两个时点间的指标数值是不规则变动的 18. 按水平法计算的平均发展速度是( )。 ① 环比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② 定期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③ 平均增减数加上100% ④ 环比发展速度的几何平均数 ⑤ 定期发展速度的算术平均数

19. 某银行2003年的储蓄存款余额为2000年的180%,2006年为2003年的150%,则该银行2001—2006年的储蓄存款年末余额的年平均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为( )。 ①

5.18.1?

6

5.18.1?

③ 33

3

)

5.1()

8.1(? ④ 6

3

3)

5.1()8.1(?

⑤ 6

5

.18

.1 20. 由于采用的对比基期不同,发展速度有( )。 ① 逐期发展速度和累积发展速度 ② 逐期发展速度和定期发展速度 ③ 环比发展速度和累积发展速度

④环比发展速度和定期发展速度

⑤环比发展速度和逐期发展速度

21.增减速度()。

①等于发展速度减1(或100%)

②可分为定期增减速度和环比增减速度

③等于增减量与基期水平之比

④等于平均发展速度减1(或100%)

⑤等于总增减速度的几何平均数减1(或100%)

22.动态数列按统计指标的表现形式不同,可分为()。

①时期数列

②变量数列

③相对数动态数列

④时点数列

⑤品质数列

⑥相对数动态数列

23.编制动态数列的原则有()。

①数列中各项指标的总体范围应该一致

②指标的经济内容应前后一致

③时间长短应该一致

④指标的计算方法、计算价格、计算单位应一致

⑤时间间隔最好相等

24.平均增减量等于()。

①逐期增减量之和除以逐期增减量个数

②累计增减量除以动态数列项数

③累积增减量除以(动态数列项数-1)

④逐期增减量之和除以动态数列项数

⑤累计增减量之和除以逐期增减量个数

25、定基增减速度等于()

①环比增减速度的乘积②环比发展速度的乘积减去100%

③累计增减量除以基期水平④定基发展速度减1

⑤环比增减速度之和

26、某企业月末库存资料见下表:

月份1月2月3月4月5月产品库存量(吨)10 11 13 12 10 则该动态数列有如下特点()

①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

②数列中的各项指标数值不能相加

③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大小与计算间隔长短存在着直接联系

④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大小与计算间隔长短不存在直接联系

⑤数列中每一指标数值是通过一定时间登记一次而取得

27、动态数列中发展水平指标具体包括()

①期初水平和期末水平②报告期水平③期中水平

④平均发展水平⑤增减水平

28、在下列相对数动态数列中,哪些是属于两个时期数列对比构成的相对数动态数列()

①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动态数列

②每百元产值利润率动态数列③工业企业人员构成动态数列④资金利税率动态数列

⑤某产品产量计划完成程度动态数列

29、动态数列的构成要素包括()

①变量值②次数③时间④指标值⑤频率

30、设有如下动态数列资料: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指标值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有()

①基期水平=120

②报告期水平=150

③最初水平=120

④最末水平=150

⑤中间水平有:125,130,135,140,145

31、计算平均发展速度的公式可采用()

①X=

n

a

a

i

i

1

-

②X=

n

a

a n

③X=

n

a

a

i

i

∑-1

④X=

n

a

a n

∑0⑤X=n a a n0

32、时间数列的趋势变动和季节性变动同时存在,应()

①先剔除趋势,再测定季节变动

②先计算季节指数,再计算趋势值

③先计算理论季节指数,再计算样本季节指数

④理论季节指数的平均值等于样本季节指数的平均值

⑤理论季节指数的平均值等于1,而样本季节指数的平均值等于1.2

33、季节变动的特征有()

①有规律的变动

②类似于循环变动

③每年重复变动

④各年变化的环比速度大体相同

⑤各年呈某一特定规律变动

34、某工厂工业总产值今年比上年增长30%,产量增长10%,则价格增长()

① 20% ②18.2% ③ 43% ④ 21% ⑤

1.5%

35、若产品产量增长10%,单位产品成本下降10%,则总成本()

①不变②升高③降低④难以确定

36、某地区粮食作物产量指数为105%,亩产指数为115%,则粮食总产量指数为()

①110% ②109.5% ③120.75% ④120% ⑤109.87%

37、按数据报告要求,计算质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

一般采用( ) ① 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② 基期的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④ 基期的质量指标 ⑤ 基期和报告期的均可

38、按数据报告要求,计算数量指标综合指数时,同度量因素一般采用( ) ① 报告期的数量指标 ② 基期的数量指标 ③ 报告期的质量指标 ④ 基期的质量指标 ⑤ 基期和报告期的均可 39、平均指数( )

① 反映总体平均水平变动的相对数 ② 是总指数的一种形式

③ 亦叫可变构成指数 ④ 是个体指数

⑤ 是个体指数和价值量指标的加权平均数 40.指数是一种( ) ①绝对数 ②相对数 ③平均数 ④时期数 ⑤时点数

41.统计指数分为个体指数和总指数,是按下列条件下划分( )

①计算是否加权 ②同度量因素不同 ③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

④指标性质不同 ⑤计算方法不同

42.如果生活费指数上涨20%,则现在的一元钱( ) ①只值原来的0.8元 ②只值原来的0.83元 ③与原来的一元钱等值

④相当于原来的1.2元 ⑤无法与过去比较

43.某工厂2008年产品产量提高了15%,产值增加了20%。则其产品的价格提高了( )

①3% ②4.35% ③5% ④35% ⑤38% 44.某企业三种产品单位成本下降2%,产量增加了5%,则生产费用增加了( )

①7.1% ②10% ③2.9% ④0.1% ⑤2.5% 45.统计公报显示,我省某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是上年的128.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涨了9.8%”,则物价指数上升了( ) ①40.9% ②14.5% ③16.9% ④29.2% ⑤12.6%

46.设甲、乙、丙三种商品的物价指数分别比基期上涨了5%,6%,8%,三种商品的销售额分别为200,元,400元,100元,则三种商品的综合价格指数应按下式计算( ) ①

∑∑=

1

1

1p

q p q k p ②

∑∑=

1

0p

q p q k p

③∑∑=

00

0p

q p

kq k p

④∑∑=

1

1

1

11p

q k p q k p ⑤∑∑=

00

1p

q k p q k p

47.在编制综合指数是,把权数固定在基期,称为( )

①质量指数 ②数量指数 ③拉式指数 ④派氏指数 ⑤加权平均指数

48.某企业2008年比2007年产品产量提高了15%,产品成本下降了4%,2007年企业总成本支付了30万元,则2008年该企业产品成本比1996年多支付了( )

①3万元 ②1.2万元 ③4.5万元 ④3.12万元 ⑤1.38万元

49.几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综合指数属于( )

①平均指标指数 ②总指数 ③质量指标指数 ④数量指标指数 ⑤个体指数 50.综合指数体系包括( )

①总量指标指数 ②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③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④平均指数 ⑤平均指标指数 ⑥个体指数 51.指数按其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不同,分为( )

①平均指标指数 ②个体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 ④总指数 ⑤平均指数 ⑥综合指数 52.某市工业增加值指数属于( )

①个体指数 ②总指数 ③绝对数 ④发展速度 ⑤综合指数 53.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是( )

①属于总指数 ②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是综合指数的变现 ③质量指标指数

④数量指标指数 ⑤平均指标指数的一种 54.下面的指数是数量指标指数( )

①工人人数指数 ②产品产量指数 ③销售量指数

④劳动生产率指数 ⑤价格指数 55.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指数属于( )

①数量指标综合指数 ②质量指标综合指数 ③总指数

④个体指数 ⑤平均指标指数

56.同度量因素的作用有( )

①平衡作用 ②比较作用 ③权数作用 ④稳定作用 ⑤同度量作用

57.某工厂2008年几种不同产品的实际产量为计划产量的120%,这个指数是( )

①个体指数 ②综合指数 ③数量指标指数

④静态指数 ⑤动态指数 ⑥质量指标指数

58.加权算术平均指数是一种( )

①综合指数 ②总指数 ③平均数指数 ④个体指数平均数 ⑤平均指标指数⑥

59.现象之间存在着不确定的数量依存关系,这种关系成为 ( )

①函数关系 ②平衡关系 ③指数关系 ④相关关系 ⑤显著关系

60.一个因变量与两个或两个以上自变量的相关关系称为 ( )

①单相关 ②完全相关 ③正相关 ④负相关 ⑤零相关 61.如果相关系数等于零,说明现象之间存在着( ) ①高度相关 ②完全相关 ③不相关 ④负相关 ⑤低度相关 62.下列现象属于正相关的是( ) ①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支出也越多 ②调查单位越多,误差越少

③产品单位成本越高,企业盈利越少 ④长方形的面积固定,长度增加,宽度减少 ⑤企业收入越多,消费支出越少

63.先关系数r 值越接近-1,说明两个变量( ) ①负相关程度越弱 ②负相关程度越强

③正相关程度越强 ④无相关 ⑤正相关越弱 64.用最小平方法配合趋势线的数学依据是( ) ①

∑=-最大值)(c y y ②∑-=最小值)

(2

c

y y

∑-任意值<)(c y y ④

∑-=0)

(2

c

y y

65.回归预测的关键在于( )

①确定自变量的个数 ②选择适宜的自变量 ③确定适宜的因变量 ④确定恰当的回归模型 ⑤对预测值的修正 66.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

①都是分析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②回归分析旨在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性质 ③相关分析旨在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 ④都是为了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进行假设检验 ⑤回归分析旨在利用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预测或估计 67.简单线性回归模型的形式为( )

① i y =βα+i x +i e

x

y /μ

β

α+x

③ x

y /μ

=

bx

a + ④

c y =bx a +

⑤ y =bx a

+

68.回归分析的假定之一是( )

①所有变量都是随机变量 ②因变量是随机变量 ③自变量不是随机变量 ④部分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⑤随机回归模型的自变量是随机变量

69.在y=10+4x 的回归方程式中,y 的截距是( ) ①4 ②0 ③2 ④10 ⑤7

70.已知某一回归方程的测定系数为0.64,它的相关系数是( )

①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支出也越多 ②调查单位越多,误差越少 ③产品单位成本越少,企业盈利越多 ④产值越高,利润总额越大 ⑤工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利润率也越高 71.下列现象属于负相关的是 ( )

①居民收入越多,消费支出也越多 ②调查单位越多,误差越小

③产品单位成本越少,企业盈利越多 ④产值越高,利润总值越大

⑤工人劳动生产率越高,成本利润率也越高 72.确定相关关系的主要方法有( )

①配合直线回归方程 ②绘制相关图 ③绘制相关表 ④计算相关系数 ⑤相关系数计算值的判断

73.从相关关系的密切程度 来划分,可分为( ) ①直线相关 ②一定程度相关 ③无相关 ④完全相关 ⑤显著相关 74. 按相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 )

①显著相关 ②无相关 ③低度相关 ④高度相关 ⑤完全相关

75.配合回归直线方程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 ①两个变量之间必须存在相关关系 ②两个变量之间必须存在直线相关关系 ③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必须很密切 ④两个变量之间必须正相关

⑤两个变量之间可以是正相关,也可以是负相关 76.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①函数关系 ②指数关系 ③相关关系 ④平衡关系 ⑤直线关系

77.现象之间的相关关系按涉及因素的多少分为( ) 三、计算分析题

1.某厂某月上半月每日产量如下表: 日期 每日产量(百吨)

日期 每日产量(百吨)

1 21 9 2

2 2 20 10 21 3

18 11 20 4 19 12 22 5 21 13 21 6 22 14 19 7 21 15 22 8

20

合计

309

另,该厂16日至20日总产量为11560吨,21日至30日总产

量为24500吨。

要求:计算上半月平均每日产量及全月平均每日产量。

2.某工厂职工人数500人,其中非直接生产人员100人;15日职工10人离厂,其中有5人为企业管理人员;22日新来厂报到工人5人。

要求:分别计算本月该厂非直接生产人员及全部职工的平均人数。

3.某市近五年国内生产总值的环比发展速度依次为1.20,1.15,1.08,1.16,1.26,试计算该地区五年期间平均递增率。

4.某工厂某月上旬每日职工人数见下表:

日期人数(人)日期人数(人)

1 250 6 264

2 254 7 258

3 258 8 268

4 266 9 270

5 260 10 278

要求:计算该厂本月上旬平均职工人数。

5.某工厂某年上半年各月月初工人人数见下表:

月份 1 2 3 4 5 6 7 工人人数(人) 510 520 540 550 570 580 590 另,下半年平均570人。

要求:计算第一、二季度及全年平均工人人数。

6.已知某公司所属各厂各月月初职工人数见下表:

月份 1 2 3 4 6 8 12 1 职工人数(万人)20 22 24 24 26 28 26 30 要求:计算该公司全年平均职工人数。

7.某工厂2002年至2008年各年年初职工总数及生产工人人数见下表:

年份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职工人数

(人)

1500 1550 1600 1580 1560 1620 1680 生产工人

人数(人)

1200 1320 1350 1400 1410 1420 1440 要求:

①计算该厂各年年初生产工人在职工总数中所占比重;

②计算2002年初至2007年底的六年间生产工人占职工总数

的平均比重。

8.某企业工业总产值资料见下表:

时间工业总产值

(万元)

时间

工业总产值

(万元)

1 20 6 30

2 24 7 32

3 25 8 34

4 27 9 36

5 29 10 37

要求:配合一趋势线,预测第十二期的产值。

9.某企业销售额情况资料见下表:

时间销售额(万元)时间销售额(万元)

1 24 6 69

2 29 7 84

3 36 8 101

4 4

5 9 120

5 5

6 10 141

要求:配合一趋势线,据以预测第十二期的销售额。

10.某工业企业2000-2008年产品销售额资料统计见下表:

200

200

1

200

2

200

3

200

4

200

5

200

6

200

7

200

8

元)

8.4 8.6 9.0 9.7 11.

13.

5

17.

2

18.

6

22.

8

试用最小二成法配合线性趋势方程,预测2010年销售额。11.某企业产品产量资料见下表:

序号年份

产量(万

件)

序号年份

产量(万

件)

1 1999 230.0 6 2004 377.2

2 2000 253.0 7 2005 414.9

3 2001 278.3 8 2006 460.5

4 2002 308.9 9 2007 506.6

5 2003 342.9 10 2008 557.3 要求:配合一趋势线,预测2009年的产品产量。

12.某工厂生产三种产品,其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资料见下表:产品名称计量单位产量

基期报告期甲件6000 8000

乙吨1800 2000

丙米5000 4500

要求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①计算三种产品产量总指数,并分析由于产量的变动对总成本带来多大影响?②计算三种产品单位成本总指数,并分析由于单位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带来多大影响?

13.某商场商品销售情况统计见下表:

品名单位销售量基期销售

额(万元)

基期报告期

甲台2500 3000 1200

乙吨1800 2000 90

丙件5000 4500 400

要求:计算三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并分析由于销售量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14.某市肉蛋类商品调价前后的零售价格及比重全数资料见下表:

品名单位

平均零售价(元)比重全数

W(%)

基期P O 报告期P1

猪肉千克12.00 13.00 70 牛肉千克14.50 16.00 6 羊肉千克18.00 20.00 2 鸡千克13.00 14.00 10 鸡蛋千克 4.60 4.80 12 合计———100 要求:计算该市肉蛋类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15.某企业四种产品销售价格及销售额资料统计见下表:

产品名称单位

销售价格(元)报告期销

售额(万

元)基期P0 报告期P1

甲件420 500 150

乙台1560 1680 280

丙米800 950 120

丁吨620 600 340

要求:根据表中资料计算四种产品销售价格指数,并分析收购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额的影响?

16.某企业生产三种产品,其产量和单位产品成本资料统计见下表:

品名单位

产量单位产品成本(元)基期q1

报告期

q1

基期P0

报告期

P1

甲吨5200 6000 240 245 乙件3000 2500 150 146 丙担2500 3400 96 96 根据资料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计算分析总成本的变动程度以及产量、单位产品成本的变动对总成本的影响程度。

17.某商场近两三种商品的销售情况统计见下表:

品名销售量2008

年比2007年

增长%

销售额(万元)

2007年2008年

甲12 1850 2040

乙 6 1600 1880

丙10 5200 6420

要求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①计算三种商品销售量总指数;

②计算三种商品销售价格总指数;

③分析销售额的变动以及销售量和销售价格的变动对销售额

的影响程度(从绝对数和相对数两个方面分析)。

18.我国某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7.6%,扣除零售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9.6%”。依据所给定的资料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①计算零售物价上升了多少?②分析计算商品零售量和价格变动对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变动的影响(从相对数和绝对数两个方面分析)。

19.某副食调价前后肉禽蛋价格的全数资料见下表:

小类代表品规

代表品平均零售价(元/

斤)

调整前该

类商品销

调整前调整后

售额(万

元)

去骨统肉 1.82 2.10 987

鲜鸡蛋 1.80 2.50 643

活鸡 1.90 2.60 325

要求:计算肉禽蛋类零售物价指数。

20.某电机厂报告期的四种产品产量、单位产品成本与基期相比

较的个体指数资料如下表:

产品名称

报告期产量

(台)

报告期单位

产品成本

(元)

个体成本指

数(%)

发电机150 65500 95

A型电动机1720 850 96

B型电动机2350 680 88

电钻380 220 76

要求按照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①计算四种产品的成本总指数;

②分析计算由于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所节约的生产费用总额。

21.某工厂基期与报告期的单位产品成本和产量资料见下表:

产品名

单位

基期报告期

单位成

本(元)

产量

单位成

本(元)

产量

甲产品件50 500 45 750

乙产品吨100 400 85 500

丙产品台120 200 100 300

要求根据上述资料按现行统计制度规定:

①计算单位产品成本综合指数;

②进行总成本变动因素分析。

22.某镇农民人均年收入和人均年消费支出资料见下表:

年份人均年收(元)人均年收费支出

(元)

1998 942 760

1999 1025 826

2000 1210 960

2001 1490 1020

2002 1820 1250

2003 2060 1520

2004 2870 1860

2005 3650 2340

2006 4140 3210

2007 4520 3620

2008 5680 4210

①分析人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支出是否存在高度相关关系?

②如果存在高度相关关系则进行回归分析,丙预测2010年人

均年收入和人均消费水平。

第四章统计学综合指标课后习题

二、单项选择题 1.加权算术平均数的大小( ) A受各组次数f的影响最大B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最大 C只受各组标志值X的影响D受各组次数f和各组标志值X的共同影响 2,平均数反映了( ) A总体分布的集中趋势B总体中总体单位分布的集中趋势 C总体分布的离散趋势D总体变动的趋势 3.在变量数列中,如果标志值较小的一组权数较大,则计算出来的算术平均数( ) A接近于标志值大的一方B接近于标志值小的一方C不受权数的影响D无法判断4.根据变量数列计算平均数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于简单算术平均数( ) A各组次数递增B各组次数大致相等C各组次数相等D各组次数不相等 5.已知某局所属12个工业企业的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要求计算该局职工的平均工资,应该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 6.已知5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5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该采用( ) A简单算术平均法B加权算术平均法C加权调和平均法D几何平均法 7.计算平均数的基本要求是所要计算的平均数的总体单位应是( ) A大量的B同质的C差异的D少量的 8,某公司下属5个企业,已知每个企业某月产值计划完成百分比和实际产值,要求计算该公司平均计划完成程度,应采用加权调和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其权数是( ) A计划产值B实际产值C工人数D企业数 9.中位数和众数是一种( ) A代表值B常见值C典型值D实际值 10.由组距变量数列计算算术平均数时,用组中值代表组内标志值的一般水平,有一个假定条件,即( ) A各组的次数必须相等B各组标志值必须相等 C各组标志值在本组内呈均匀分布D各组必须是封闭组 11.四分位数实际上是一种( ) A算术平均数B几何平均数C位置平均数D数值平均数 12.离散趋势指标中,最容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A极差B平均差C标准差D标准差系数 13.平均差与标准差的主要区别在于( ) A指标意义不同B计算条件不同C计算结果不同D数学处理方法不同 A 7万元 B 1万元 C 12 万元 D 3万元 15.已知某班40名学生,其中男、女学生各占一半,则该班学生性别成数方差为( ) A25% B 30% C 40% D 50% 17.方差是数据中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 ) A离差绝对值的平均数B离差平方的平均数 C离差平均数的平方D离差平均数的绝对值 18.一组数据的偏态系数为1.3,表明该组数据的分布是( ) AlE态分布B平顶分布C左偏分布D右偏分布 19.当一组数据属于左偏分布时,则( )

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四章 动态数列

第四章动态数列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动态数列中属于时点数列的是 A.历年在校学生数动态数列 B.历年毕业生人数动态数列 C.某厂各年工业总产值数列 D.某厂各年劳动生产率数列 2.构成动态数列的两个基本要素是 A.主词和宾词 B.变量和次数 C.分组和次数 D.现象所属的时间及其指标值 3.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平均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4.最基本的动态数列是 A.指数数列 B.相对数动态数列 C.平均数动态数列 D.绝对数动态数列 5.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动态数列 D.平均数动态数列 6.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断登记取得的数列是 A.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动态数列 D.平均数动态数列 7.下列动态数列中属于时期数列的是 A.企业历年职工人数数列 B.企业历年劳动生产率数列 C.企业历年利税额数列 D.企业历年单位产品成本数列 8.动态数列中,各项指标数值不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绝对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9.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有关的是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绝对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10.动态数列中,指标数值是通过一次登记取得的数列是 A.相对数动态数列 B.绝对数动态数列 C.时期数列 D.时点数列 11.编制动态数列的最基本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项指标必须具有 A.可加性 B.可比性 C.连续性 D.一致性 12.基期为某一固定时期水平的增长量是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13.基期为前期水平的增长量是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14.累计增长量与逐期增长量之间的关系是 A.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的各个逐期增长量之和

统计学课后第四章习题答案

第4章练习题 1、一组数据中岀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 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2、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 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 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4、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5、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 A.异众比率 B.离散系数 C.平均差 D.标准差 6、四分位差是() A. 上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 B. 下四分位数减上四分位数的结果 C.下四分位数加上四分位数 D. 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的中间值 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8、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称为() A.极差 B. 平均差 C.,方差 D.标准差 9、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 A.标准分数 B.离散系数 C.方差 D.标准差 10、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 B. ■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 D. 等于2倍的标准差 11、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 的数据 C.99% 的数据 D.100%勺数据 12、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4,其意义是() A. 至少有75%勺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B. 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C. 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D. 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13、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4、比较两组数据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15、偏态系数测度了数据分布的非对称性程度。如果一组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则偏态系数()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0 D. 大于1 16、如果一组数据分布的偏态系数在0.5~1或-1?-0.5之间,则表明该组数据属于() A.对称分布 B.中等偏态分布 C.高度偏态分布 D.轻微偏态分布 17、峰态通常是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一组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峰态系数的值是() A.等于0 B. 大于0 C. 小于0 D. 等于1 18、如果峰态系数k>0,表明该组数据是() A.尖峰分布 B.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右偏分布

松第四章统计学习题

第四章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基本的时间数列是()。 A、时点数列 B 、相对数时间数列 C、绝对数时间数列 D、平均数时间数列 2、时间数列中,各个指标数值可以相加的是()。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3、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是经过连续不断登记的是()。 A、平均数时间数列 B、时点数列 C、相对数时间数列 D、时期数列 4、时间数列中,指标数值的大小与其时间长短有关的是()。 A、相对数时间数列 B、时期数列 C、平均数时间数列 D、时点数列 5、编制时间数列的基本原则是保证数列中各个指标值具有()。 A、可加性 B、可比性 C、连续性 D、一致性 6、若某车间一月份平均人数80人,二月份平均人数75人,三月份平均人数82人,四月份平均人数85人,则一季度月平均人数为()。 A、(80+75+82+85)/4 B、(80+75+82)/3 C、(80/2+75+82+85/2)/4-1 D、(80/2+75+82+85/2)/4 7、基期为某一固定时期水平的增长量是()。 A、累计增长量 B、逐期增长量 C、平均增长量 D、年距增长量 8、基期均为前一期水平的发展速度是()。 A、定基发展速度 B、环比发展速度 C、年距发展速度 D、平均发展速度 9、累计增长量除以最初水平的是()。 A、环比增长速度 B、定基增长速度 C、平均增长速度 D、年距增长速度 10、已知某市工业总产值92年比91年增长8%,93年比92年增长5%,94年比93年增长10%,则94年比91年增长()。

A 、8%+5%+10% B 、 8%*5%*10% C 、108%*105%*110% D 、108%*105%*110%-100% 11、1949年为最初水平,1995年为最末水平,计算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发展速度时需要( )。 A 、开44次方 B 、开45次方 C 、开46次方 D 、开47次方 12、某地区八五时期按年排列的每人分摊的粮食产量的时间数列是( )。 A 、时期数列 B 、 相对数数列 C 、时点数列 D 、平均数数列 13、已知某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环比发展速度1993年为105%,1994年为108%,又知1995年的定基发展速度130.41%,则1995年环比发展速度为( )。 A 、 112% B 、118% C 、 120% D 、 115% 14.由间隔不等的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用以加权的权数为( ) A .时期长度 B.时点长度 C .时点间隔长度 D.指标值项数 15.由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公式是( ) A .a =n a ∑ B .a = 1 22321 -+++n a a a a n +Λ C .a =∑∑f af D .a =∑--++++++f f a a f a a f a a n n n 112322 1222Λ 16.由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数列计算序时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 ) A .c = ∑∑b a B.c =b a C.c =n c ∑ D.c =∑∑b bc 17.时间数列可以分为( ) A .时期数列和时点数列两种 B.绝对数,相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三种 C .绝对数和平均数时间数列两种 D.分配数列和变量数列两种 18. 某商场每月的商品库存额时间数列是( ) A .时期数列 B.时点数列 C .平均数时间数列 D.相对数时间数列 19.已知近年的环比增长速度为7.5%,9.5%,6.2%,4.9%,则定基增长速度为( ) A .7.5%?9.5%?6.2%?4.9%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与答案解析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的标志值汇总得到的指标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质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 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和等于1或100%的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 B.95.45% C.200% 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 B.95% C.5% D.114.5% 5.在一个特定总体,下列说确的是( )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 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和一个标志总量 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和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的基本要所要计算的平均指标的总体单位应是() A.大量的 B.同质的 C.有差异的 D.不同总体的 7.几何平均数的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和平均比率 B.平均增长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3 B.13 C.7.1 D.7 9.某班学生的统计学平均成绩是70分,最高分是96分,最低分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的测度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是()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的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的前提条件是( ) A.两个总体的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的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的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的离差之和应相等 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的单价和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的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和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12.算术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之间的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的分布状况。在对称的钟形分布中()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统计学习题_第四章_数据分布特征的描述习题答案分析

第四章 静态指标分析法 (一) 一、填空题 1、数据分布集中趋势的测度值(指标)主要有 、 和 。其中 和 用于测度品质数据集中趋势的分布特征, 用于测度数值型数据集中趋势的分布特征。 2、标准差是反映 的最主要指标(测度值)。 3、几何平均数是计算 和 的比较适用的一种方法。 4、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不等时,要比较其数据的差异程度大小,需要计算 。 5、在测定数据分布特征时,如果M M e X 0==,则认为数据呈 分布。 6、当一组工人的月平均工资悬殊较大时,用他们工资的 比其算术平均数更能代表全部工人工资的总体水平。 二.选择题 单选题: 1.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总量指标可分为( ) A 总量指标和时点总量指标 B 时点总量指标和时期总量指标 C 时期总量指标和时间指标 D 实物量指标和价值量指标 2、某厂1999年完成产值200万元,2000年计划增长10%,实际完成了231万元,超额完成( ) A 5.5% B 5% C 115.5% D 15.5% 3、在同一变量数列中,当标志值(变量值)比较大的次数较多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 A 接近标志值小的一方 B 接近标志值大的一方 C 接近次数少的一方 D 接近哪一方无法判断 4、在计算平均数时,权数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变的,而权数的具体表现( ) A 可变的 B 总是各组单位数 C 总是各组标志总量 D 总是各组标志值 5、1998年某厂甲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520元,乙车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为540元,1999年各车间的工资水平不变,但甲车间的工人占全部工人的比重由原来的40%提高到了60%,则1999年两车间工人的总平均工资比1998年( ) A 提高 B 不变 C 降低 D 不能做结论 6、在变异指标(离散程度测度值)中,其数值越小,则( ) A 说明变量值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低 B 说明变量值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C 说明变量值越分散,平均数代表性越高 D 说明变量值越集中,平均数代表性越低7、有甲、乙两数列,已知甲数列:07.7,70==甲甲 σX ;乙数列:41.3,7==乙乙σX 根 据以上资料可直接判断( ) A 甲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B 乙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大 C 两数列的平均数代表性相同 D 不能直接判别 8、杭州地区每百人手机拥有量为90部,这个指标是 ( ) A 、比例相对指标 B 、比较相对指标 C 、结构相对指标 D 、强度相对指标 9、某组数据呈正态分布,计算出算术平均数为5,中位数为7,则该数据分布为 ( ) A 、左偏分布 B 、右偏分布 C 、对称分布 D 、无法判断

统计学第四章练习题

统计学第四章练习题 选择题(一个或一个以上答案)(不用做) 1、研究某超市的经营情况,则销售额是ABBCE A 总量指标 B 时期指标 C 数量指标 D 时点指标 E 绝对指标 2、劳动生产率是C A 两个时期指标之比 B 两个时点指标之比 C 一个时期指标和一个时点指标之比 D 一个时点指标和一个时期指标之比 3、下面属于时间数列基本分析的方法有BC A 移动平均法 B 水平分析法 C 速度分析法 D 长期趋势外推法 E 季节分析 4、下列属于时点数列的是ABD A 库存 B 人数 C 死亡人口 D 资产 E 销售量 5、下列属于时期数列的有ABCDE A 存款增长量 B 收入 C 收入增加额 D 产值 E 现金流量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E A 环比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B 环比增长速度的连乘机等于定基增长速度 C 定基发展速度的连乘机等于环比发展速度 D 逐期增长量之和等于累计增长量 E 环比发展速度之和等于定基发展速度 7、月度资料的季节比率之和等于B A 400 B 1200 C 100 D 2400 E 无法计算计算题1、某家具厂木材仓库2008年7月记录显示,7月初木材库存为100立方,7月

3日入库20立方,7月10日出库34立方,7月24日入库15立方,计算该月木材的平均库存。(保留1位小数) 平均库存 100 X 2 + 120 X 7 4-(120 -54)x14 +(120 - 34 8 - 2 + 7 + 14 + a 二98.5 (更方) 2、某超市2004-2007年营业额的增长速度分别为10% 8% 15% 20%计算 2004-2007年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保留1位小数) & = + 10 %)(1 -h 8%)(1 + 15 1 + 20 %)-100 = L3.2% 3、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根据名义GDP资料(《中国统计年鉴2008》) 1)计算逐期和累计增长量 2)计算环比和定基发展速度 3)计算环比和定基增长速度 4)计算平均增长量、平均增长速度

统计学第四章答案及习题

五章平均、变异指标 (一)某厂09年A种车资料如下: 计算A种车平均每辆成本。 (二)某车间第一批产品的废品率为1%,第二批废品率为1.5%,第三批废品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5%,第二批占40%。试计算平均废品率。 (三)某车间工人日产量分组资料如下: 计算该车间工人平均每人日产量。 (四)某厂从不同地区购进三批相同材料资料如下: 计算该厂购进该种材料的平均每公斤价格。 (五)某企业工人产量资料如下 (六)2009年9月甲、乙两市场商品价格、销售量和销售额资料如下:

试分别计算商品在两个市场平均每件的销售价格。 (七)某厂某车间工人产量分组资料如下: 要求:计算该车间工人平均每人日产量、标准差。 答案 (一)=f X x f ∑∑ =210×0.4+230×0.45+250×0.15 =225(元/辆) (二)χ = ∑ x ∑ f f =1%×35%+1.5%×40%+2%×25% = 1.45% (三)χ= ∑∑f f χ=(5×10+6×28+7×35+8×31+9×16)÷(10+28+35+31+16) =855/120=7.125(件) (四) 380004000022000= 10()3800040000220009.5 10 11 m X m x ∑++= =∑++元/公斤(10分) (五)200 20 36021201?+?+?= ? ∑??∑=X =)/(5.1200/300人件= (六)

(元/件) (元/件) (七) =(25×10﹢35×70﹢45×90﹢55×30)/(10﹢70﹢90﹢30) =42(公斤) 标准差σ = (公斤) 81.761200 12200)(2 === -∑∑f f x x 六章 动态数列 (一) 某企业09年二季度商品库存如下: 计算该企业二季度平均库存额。 (二)某商场2009年某些月分库存皮鞋资料如下: 计算该商场2009年皮鞋月平均库存量。 (三)某企业2009年工业总产值为250万元,若平均每年的发展速度为110%,那么到

松统计学第三章习题

第三章、综合指标 一、单项选择题 1、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 A、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B、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2、现有一数列:3,9,27,81,243,729,2187,反映其平均水平时最好用( )。 A、算术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中位数 D、几何平均数 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可以分为( )。 A、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 D、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4、下面属于总量指标的是()。 A、出勤率 B、合格率 C、工资总额 D、计划完成百分数 5、全国的粮食产量与人口数之比是()。 A、总量指标 B、相对指标 C、平均指标 D、数量指标 6、某年级全部学生中,男生占60%,女生占40%,这种指标属于( )。 A、比较相对数 B、强度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7、某企业的总产值计划比去年提高4%,实际执行结果提高5%,则总产值计划完成程度为()。 A、5%-4% B、5%/4% C、105%/104%×100% D、104%/105%-100% 8、下列指标中,属于时点指标的是()。 A、商品销售额 B、商品购进额 C、商品库存额 D、商品流通费用额 9、逐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和逐年增加的棉花产量,上述二指标( )。 A、均为时点指标 B、均为时期指标 C、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D、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10、相对指标数值的表现形式有()。 A、有名数 B、实物单位和货币单位 C、无名数 D、无名数和有名数

11、计算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数时,分子和分母( )。 A、只能是绝对数 B、只能是相对数 C、可以是绝对数,也可以是相对数或平均数 D、只能是平均数 12、下列相对数中,用有名数形式表现的有(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13、下列相对数中,属于不同时期对比的指标有( )。 A、结构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强度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14、某市某年零售商业网密度=11790000人/10019个=108人/个该指标是( )。 A、总量指标 B、强度相对数正指标 C、强度相对数逆指标 D、无法判别 15、算术平均数的基本公式是()。 A、总体部分总量与总体单位总数之比 B、总体标志总量与另一总体总量之比 C、总体标志总量与总体单位总数之比 D、总体标志总量与权数系数总量之比 16、在变量数列中,若标志值较小的组,而相对数大时,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接近标志值较大的一组 B、接近标志值较小的一组 C、不受权数影响 D、仅受标志值影响 17、假定标志值所对应的权数都缩小1/10,则算术平均数()。 A、不变 B、无法判断 C、缩小1/10 D、扩大10倍 18、第一批产品废品率为1%,第二批产品废品率为1.5%,第三批产品废品率为2%,第一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25%,第二批产品数量占总数的30%,则平均废品率为()。 A、1.5% B、1.6% C、4.5% D、4% 19、去年电大学员男生平均年龄24岁,女生平均年龄23岁。今年电大学员男、女生平均年龄不变,但男生人数增长2%,女生人数增长10%,则今年电大学员的总平均年龄比去年()。 A、不变 B、提高 C、降低 D、不能做结论 20、各变量值与平均数离差之和()。 A、等于各变量之和的平均数 B、等于零 C、等于最小值 D、等于最大值

统计学第四章习题答案 贾俊平

第四章 统计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1 一家汽车零售店的10名销售人员5月份销售的汽车数量(单位:台)排序后如下: 2 4 7 10 10 10 12 12 14 15 要求: (1)计算汽车销售量的众数、中位数与平均数。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3)计算销售量的标准差。 (4)说明汽车销售量分布的特征。 解: Statistics 汽车销售数量 10 Missing 0 Mean 9、60 Median 10、00 Mode 10 Std 、 Deviation 4、169 Percentiles 25 6、25 50 10、00 75 单位:周岁 19 15 29 25 24 23 21 38 22 18 30 20 19 19 16 23 27 22 34 24 41 20 31 17 23 要求; (1)计算众数、中位数: 排序形成单变量分值的频数分布与累计频数分布: 网络用户的年龄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Q1位置=25/4=6、25,因此Q1=19,Q3位置=3×25/4=18、75,因此Q3=27,或者,由于25与27都只有一个,因此Q3也可等于25+0、75×2=26、5。 (3)计算平均数与标准差; Mean=24、00;Std、Deviation=6、652 (4)计算偏态系数与峰态系数: Skewness=1、080;Kurtosis=0、773 (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分布,均值=24、标准差=6、652、呈右偏分布。如需瞧清楚分布形态,需要进行分组。

1、确定组数: ()lg 25lg() 1.398111 5.64lg(2)lg 20.30103 n K =+ =+=+=,取k=6 2、确定组距: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41-15)÷6=4、3,取5 3、分组频数表 网络用户的年龄 (Binned) 分组后的直方图:

最新统计学习题及答案

统计学知识点与复习题 (特别说明:考试不出名词解释等类型题目,但需要学生掌握,总结辅导不可或缺,另有章节练习题单独给出,这里列示的是为了巩固各章知识点内容,为了加深学生的复习和掌握,除计算题外,有的题目未附答案,各位老师辅导时注意) 考试题型:填空、单选、多选、判断、计算 第一章绪论 练习题 一、填空题 1.统计一词从不同角度理解有三种涵义,即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2.社会经济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 3.统计总体具有的特点是大量性、同质性和差异性。 4.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5.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其构成要素有6个,分别为指标名称、数值、计量单位、计算方法、时间范围、空间范围。 6.职工的文化程度是品质标志,工龄是数量标志。 7.企业的机器台数和职工人数是属于离散变量,而固定资产原值和销售收入是连续变量。 8.要了解我国乳品企业的生产情况,总体是所有乳品企业,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乳品企业。 9.要了解我国乳品企业的设备状况,总体是所有乳品企业,总体单位是每一个乳品企业。 10.学生的性别、民族属于品质标志,而学生的身高、体重是数量标志。 11.统计指标的概念完整表述为:“说明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12.按统计指标的性质不同,统计指标可分为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二、判断题 1.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与总体单位之间是可以变换的,指标与标志也是可以变换的。(T ) 2.张明同学期末数学成绩85分,这是统计指标。(F ) 3.总体单位的特征用指标来说明,总体的特征用标志来说明。(F ) 4.标志可以用文字表现,也可以用数字表现。(T ) 5.指标可以用文字表现,也可以用数字表现。(F ) 6.指标值是由标志值汇总计算而得到。(T ) 7.在全国人口普查中,“年龄”是变量。(T ) 8.某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中,班级名称和学生姓名都是可变标志。(F ) 9.张明同学期末数学成绩85分,“成绩”是连续变量,“85分”是变量值。( F ) 10.某企业职工的姓名、民族、年龄、工种等都是品质标志。(F ) 11.统计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方面。( F ) 三、单项选择题 1.社会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 A )。 A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B人类生活现象的数量方面 C自然科学研究的数量方面D社会经济现象的质量方面 2.在确定统计总体时必须注意( A )。 A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同质的B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同的 C构成总体的单位不能有差异D构成总体的单位必须是不相干的单位 3.标志是指( D )。

统计学第五版课后练答案(4-6章)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概括性度量 4.1 一家汽车零售店的10名销售人员5月份销售的汽车数量(单位:台)排序后如下:2 4 7 10 10 10 12 12 14 15 要求: (1)计算汽车销售量的众数、中位数和平均数。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3)计算销售量的标准差。 (4)说明汽车销售量分布的特征。 解: Statistics 10 Missing 0 Mean 9.60 Median 10.00 Mode 10 Std. Deviation 4.169 Percentiles 25 6.25 50 10.00 75 单位:周岁 19 15 29 25 24 23 21 38 22 18 30 20 19 19 16 23 27 22 34 24 41 20 31 17 23 要求; (1)计算众数、中位数: 排序形成单变量分值的频数分布和累计频数分布: 网络用户的年龄

(2)根据定义公式计算四分位数。 Q1位置=25/4=6.25,因此Q1=19,Q3位置=3×25/4=18.75,因此Q3=27,或者,由于25和27都只有一个,因此Q3也可等于25+0.75×2=26.5。 (3)计算平均数和标准差; Mean=24.00;Std. Deviation=6.652 (4)计算偏态系数和峰态系数: Skewness=1.080;Kurtosis=0.773 (5)对网民年龄的分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 分布,均值=24、标准差=6.652、呈右偏分布。如需看清楚分布形态,需要进行分组。

1、确定组数: ()l g 25l g () 1.398 1115.64l g (2)l g 2 0.30103 n K =+ =+=+ =,取 k=6 2、确定组距:组距=( 最大值 - 最小值)÷ 组数=(41-15)÷6=4.3,取5 3、分组频数表 网络用户的年龄 (Binned) 分组后的直方图: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

《统计学原理》第四章习题及答案 一.判断题部分 题目1:同一个总体,时期指标值的大小与时期长短成正比,时点指标值的大小与时点间隔成反比。() 题目2:全国粮食总产量与全国人口对比计算的人均粮食产量是平均指标。() 题目3:根据分组资料计算算术平均数,当各组单位数出现的次数均相等时,按加权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与按简单算数平均数计算的结果相同。() 题目4:同一总体的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对比得到的相对指标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5:某年甲、乙两地社会商品零售额之比为1:3,这是一个比例相对指标。() 题目6:某企业生产某种产品的单位成本,计划在上年的基础上降低2%,实际降低了3%,则该企业差一个百分点,没有完成计划任务。() 题目7:标准差系数是标准差与平均数之比,它说明了单位标准差下的平均水平。() 题目8:1999年与1998年相比,甲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是乙企业的一倍,这是比较相对指标。() 题目9:中位数与众数都是位置平均数,因此用这两个指标反映现象的一般水平缺乏代表性。()题目10:对两个性质相同的变量数列比较其平均数的代表性,都可以采用标准差指标。() 题目11:利用变异指标比较两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时,标准差越小,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大;标准差系数越小,则说明平均数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2:标志变异指标数值越大,说明总体中各单位标志值的变异程度越大,则平均指标的代表性越小。() 题目13: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只表现为各组出现次数的多少,与各组次数占总次数的比重无关。() 题目14;能计算总量指标的总体必须是有限总体。() 二.单项选择题 题目1:反映社会经济现象发展总规模、总水平的综合指标是()。 A、质量指标 B、总量指标 C、相对指标 D、平均指标 题目2:总量指标按反映时间状况的不同,分为()。 A、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 B、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 C、总体单位总量和总体标志总量 D、实物指标和价值指标 题目3:总量指标是用()表示的。

统计学第四章测试题

第四章测试题 一、名词解释 1.总量指标 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规模或水平的统计指标 2.相对指标 两个相互联系的指标数值的比率。它是用来说明现象间所固有的数量对比关系的综合指标。 3.几何平均数 在社会经济现象中,有些现象是按照类似于几何级数的形式变动的,有些现象是按照一定的比率变动的,这种时候计算等比级数的平均数,则不能采用算术平均数和调和平均数。 4.调和平均数 变量值倒数的算术平均数的倒数,又称倒数平均数,有简单调和平均数和加权调和平均数两种。 5标准差 各个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的离差平方的算术平均数的平方根 6.标准差系数 标准差与均值之商,是无量纲的系数 二、单选题 1.某种商品年末库存额是(B)。 A.时期指标B.时点指标 C.相对指标D.平均指标 2.总量指标数值大小(A)。 A.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增加B.随总体范围扩大而减少 C.随总体范围缩小而增大D.与总体范围大小无关 3.某地2017年轻工业增加值为重工业增加值的89.9%,该指标为(B)。 A.结构相对指标B.比例相对指标 C.比较相对指标D.动态相对指标 4.比较相对指标可用于(B)的比较。 A.实际水平与计划水平B.先进单位与落后单位 C.总体某一部分数值与另一部分数值 D.同类现象不同时期 5.某月份某工厂工人出勤率属于(A)相对数。 A.结构B.比较C.强度D.动态 6.计划成本降低5%,实际降低3%,则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数为( 97/95 B)。 A.98.1% B.102.1% C.101.9% D.97.9% 7.在分组数列中,各组变量值不变,每组次数均增加20%,加权算术平均数的数值(B)。 A.增加20% B.不变化C.减少20% D.无法判断 8.在分组数列中,各组变量值都增加2倍,每组次数都减少1/2,算术平均数(B)。 A.不变B.增加2倍C.减少1/2 D.无法确定 9.权数对算数平均数的影响作用实质上取决于(A)。 A.各组单位数占总体单位数比重的大小 B.变量值本身的大小 C.各组变量值占总体变量值总量比重的大小 D.变量值次数的多少 10.标准差系数为0.4,均值为20,则标准差为(D)。 A.80 B.0.02 C.4 D.8 11.离中趋势的测定指标中最易受极端数值影响的是(C)。 A.平均差B.标准差C.全距D.标准差系数 12.离中趋势的测定指标反映了分配数列的(C)趋势。 A.上升B.下降C.集中D.离中 13.两个总体平均数不等,但标准差相等,则(B)。 A.平均数小,代表性大B.平均数大,代表性大 C.两个平均数代表性相同D.无法判断

统计学课后第四章习题答案说课材料

第4章练习题 1、一组数据中出现频数最多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2、下列关于众数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组数据可能存在多个众数 B.众数主要适用于分类数据 C.一组数据的众数是唯一的 D.众数不受极端值的影响 3、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上的变量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4、一组数据排序后处于25%和75%位置上的值称为() A.众数 B.中位数 C.四分位数 D.平均数 5、非众数组的频数占总频数的比例称为() A.异众比率 B.离散系数 C.平均差 D.标准差 6、四分位差是() A.上四分位数减下四分位数的结果 B.下四分位数减上四分位数的结果 C.下四分位数加上四分位数 D.下四分位数与上四分位数的中间值 7、一组数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称为() A.平均差 B.标准差 C.极差 D.四分位差 8、各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离差平方的平均数称为() A.极差 B.平均差 C.方差 D.标准差 9、变量值与其平均数的离差除以标准差后的值称为() A.标准分数 B.离散系数 C.方差 D.标准差 10、如果一个数据的标准分数-2,表明该数据() A.比平均数高出2个标准差 B.比平均数低2个标准差 C.等于2倍的平均数 D.等于2倍的标准差 11、经验法则表明,当一组数据对称分布时,在平均数加减2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大约有() A.68%的数据 B.95%的数据 C.99%的数据 D.100%的数据 12、如果一组数据不是对称分布的,根据切比雪夫不等式,对于k=4,其意义是() A.至少有75%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B. 至少有8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C. 至少有94%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D. 至少有99%的数据落在平均数加减4个标准差的范围之内 13、离散系数的主要用途是() A.反映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B.反映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C.比较多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D.比较多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14、比较两组数据离散程度最适合的统计量是() A.极差 B.平均差 C.标准差 D.离散系数 15、偏态系数测度了数据分布的非对称性程度。如果一组数据的分布是对称的,则偏态系数() A.等于0 B.等于1 C.大于0 D.大于1 16、如果一组数据分布的偏态系数在0.5~1或-1~-0.5之间,则表明该组数据属于() A.对称分布 B.中等偏态分布 C.高度偏态分布 D.轻微偏态分布 17、峰态通常是与标准正态分布相比较而言的。如果一组数据服从标准正态分布,则峰态系数的值是() A.等于0 B.大于0 C.小于0 D.等于1 18、如果峰态系数k>0,表明该组数据是() A.尖峰分布 B.扁平分布 C.左偏分布 D.右偏分布 19、某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有1200名学生,法学院有800名学生,医学院有320名学生,理学院有200名学生。在上面的描述中,众数是() A.1200 B.经济管理学院 C.200 D.理学院

统计学第四章课后题及答案解析

第四章 一、单项选择题 1、由反映总体单位某一数量特征得标志值汇总得到得指标就是() A、总体单位总量 B、质量指标 C、总体标志总量 D、相对指标 2、各部分所占比重之与等于1或100%得相对数() A.比例相对数 B.比较相对数 C.结构相对数 D.动态相对数 3、某企业工人劳动生产率计划提高5%,实际提高了10%,则提高劳动生产率得计划完成程度为() A、104、76% B、95、45% C、200% D、4、76% 4、某企业计划规定产品成本比上年度降低10%实际产品成本比上年降低了14、5%,则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 A、14、5% B、95% C、5% D、114、5% 5、在一个特定总体内,下列说法正确得就是( ) A、只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但可以同时存在多个标志总量 B、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但必须只有一个标志总量 C、只能存在一个单位总量与一个标志总量 D、可以存在多个单位总量与多个标志总量 6、计算平均指标得基本要求就是所要计算得平均指标得总体单位应就是() A、大量得 B、同质得 C、有差异得 D、不同总体得 7、几何平均数得计算适用于求() A、平均速度与平均比率 B、平均增长水平 C、平均发展水平 D、序时平均数 8、一组样本数据为3、3、1、5、13、12、11、9、7这组数据得中位数就是() A、3 B、13 C、7、1 D、7 9、某班学生得统计学平均成绩就是70分,最高分就是96分,最低分就是62分,根据这些信息,可以计算得测度离散程度得统计量就是() A、方差 B、极差 C、标准差 D、变异系数 10、用标准差比较分析两个同类总体平均指标得代表性大小时,其基本得前提条件就是( ) A、两个总体得标准差应相等 B、两个总体得平均数应相等 C、两个总体得单位数应相等 D、两个总体得离差之与应相等 11、已知4个水果商店苹果得单价与销售额,要求计算4个商店苹果得平均单价,应采用() A、简单算术平均数 B、加权算术平均数 C、加权调与平均数 D、几何平均数 12、算术平均数、众数与中位数之间得数量关系决定于总体次数得分布状况。在对称得钟形分布中() A、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B、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C、算术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D、中位数>算术平均数>众数

统计学原理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习题答案

第三章统计资料整理 一.判断题部分 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组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各组单位之间质的不同。(×) 2:统计分组的关键问题是确定组距和组数。(×) 3:组中值是根据各组上限和下限计算的平均值,所以它代表了每一组的平均分配次数。(×) 3:分配数列的实质是把总体单位总量按照总体所分的组进行分配。(∨) 4:次数分配数列中的次数,也称为频数。频数的大小反映了它所对应的标志值在总体中所起的作用程度。(∨) 5:某企业职工按文化程度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是一个单项式分配数列。(×) 6:连续型变量和离散型变量在进行组距式分组时,均可采用相邻组组距重叠的方法确定组限。(∨) 7:对资料进行组距式分组,是假定变量值在各组内部的分布是均匀的,所以这种分组会使资料的真实性受到损害。(∨) 8:任何一个分布都必须满足:各组的频率大于零,各组的频数总和等于1 或100%。(×) 9:按数量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和按品质标志分组形成的分配数列,都可称为次数分布。( ∨ ) 10:按数量标志分组的目的,就是要区分各组在数量上的差异。(×)11:统计分组以后,掩盖了各组内部各单位的差异,而突出了各组之间单位的差异。(∨)

12:分组以后,各组的频数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于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也越大;而各组的频率越大,则组的标志值对全体标志水平所起的作用越小。(×) 二.单项选择题部分 1:统计整理的关键在( B )。 A、对调查资料进行审核 B、对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分组 C、对调查资料进行汇总 D、编制统计表 2:在组距分组时,对于连续型变量,相邻两组的组限( A )。 A、必须是重叠的 B、必须是间断的 C、可以是重叠的,也可以是间断的 D、必须取整数 3:下列分组中属于按品质标志分组的是( B )。 A、学生按考试分数分组 B、产品按品种分组 C、企业按计划完成程度分组 D、家庭按年收入分组 4:有一个学生考试成绩为70分,在统计分组中,这个变量值应归入( B )。 A、60---70分这一组 B、70---80分这一组 C、60—70或70—80两组都可以 D、作为上限的那一组 5:某主管局将下属企业先按轻、重工业分类,再按企业规模分组,这样的分组属于( B )。 A、简单分组 B、复合分组 C、分析分组 D、结构分组 6:简单分组和复合分组的区别在于( B )。 A、选择的分组标志的性质不同 B、选择的分组标志多少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