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论文--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硕士论文--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硕士论文--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硕士论文--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沈阳药科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姓名:苑艳光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药物化学

指导教师:吴立军

2002.6.1

鎏里塑型查兰堡圭兰堡篁兰皇兰!堡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

摘要

刺五加阴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又称五

加参,与人参同属五加科,作为药用植物已有悠久的历史,因其有和

人参相似的“适应原样”作用,故倍受人们的青睐。近年来国内外对

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均作了深入研究,我国《药典》(2000

年版一部)又将其茎增补为药用资源,因此我们对刺五加茎进行了研究。

药理实验结果表明刺五加茎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然而未见与

该药理活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的文献报导。为阐明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

集活性的物质基础,我们对其抗血小板聚集的活性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f通过溶剂法及各种色谱方法(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制各TLC等),从刺五加茎醇提物中具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的活性部位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理化常数测定并

结合文献,鉴定了其中的8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草酸(vanillicacid)、丁香酸(syringieacid)、酪醇(tyros01)、异香革醛(isovanillin)、异秦皮啶(isofraxidin)、丁香苷(syringin)、阿魏

酸苷(femloylsucrose)、1-亚硝基.2.羟基.3.(2,3,4,5-四羟基戊基).5,6.二甲基吲哚(1.nitroso.2.hydroxy.3.『2,3,4,5.

tetrahydroxypentyl]?5,6-dimethylindole)。其中,l-亚硝基一2-羟基-3.(2,3,4,5-四羟基戊基).5,6一二甲基吲哚为一新化合物,酪醇、

异香草醛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其它化合物的结构正在鉴定中。y

。鬻:I}型誓;罂¨酬基妒鲞s吨^456

/\/

5-四羟基戊基).,-二甲基吲哚/、

STUDYONTHECHEMICALCONSTITUENTSOF

THESTEMSOFACANTHOPANAXSENTICOSUSABOUTTHEACTIVITYOFANTI.PLATELETAGGREGATIoN

ABSTRACT

A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aSa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aSbeenusedtotreatdiseasessincetheancienttime.Inrecentyears,expertshavedonethedeepstudybothinpharmacodynamicsandinthechemicalconstituents.ThestemshavebeenenlargedaSmedicalresoure宅sinChinaPharmacopoeia(2000),SOwestudiedthestemsofA.senHCOSUS.

111epharmacologicaltestsshowedthatthestemsofAcanthopanaxsenticosusHarmshadtheanti-plateletaggregationactivity,buttherelevantliteratureshavenotbeenfound.Toinvestigatethesubstancebaseoftheactivity,westudiedthechemicalconstituentsintheactivepart.Elevencompoundswereseperatedfromtheactivepartbythemethodsofsolventandctll.omato卿hy.Eightofthemwereidentifiedbyspectroscopicmet}10ds,physiochemicalpropertiesandliteraturedata.neyareasfollowing:vanillicacid,syn‘ngieacid,tyrosol,isovanillin,isofraxidin,syringin,feruloylsucrose,1-nitroso一2-hydroxy一3一[2,3,4,5-tectrahydroxypentyl]-5,6-dimethylindole.

Amongthem,1-nitmso?20hydroxy-3吨2,3,4,5-tetrahydroxypentyl]一5,6-dimethylindolwasanovelcompound.tyrosolandisovanillinwereisolatedfromthegenusforthefirsttime.Othercompoundswouldbeidenti矗edinthefuture

KEYWORDS:Acanthopanaxaggregation;1-nitroso-2-hydroxy?3-[2,6-dimethylindol

senticosusHarms;anti-platelet3,4,5-tetrahydroxypentyl]一5,

鎏塑塑坠奎兰堡圭兰堡丝塞量=塞型三垫竺些耋些坌皇垒堡重丝至窒篓堡第一章刺五加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前言

刺五加M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又称五加参,为五加科五加属植物。落叶灌木,高达2.5米以上,茎通常密生细长倒刺,多生于次生林下,在林缘处也有生长。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前苏联的西伯利亚、朝鲜及日本,现已广泛栽培。本品味辛、微苦,温,归脾、肾、心经。《神农本草经》把它列为上品,

并初步认识到其有“益气”的作用。至《名医别录》就指出其“补中、益精,坚筋骨,强志意”的功效。刺五加具有人参样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增强机体免疫能力,抗疲劳,抗衰老,对内分泌系统及造血系统也有显著的药理活性。

五加科有80属,约900种植物,分布广泛,我国有23属约160种,主要分布在西南部,而北部分布的种类较少。五加属主要药用植物有五加(A.gracilistylusW.W.Smith)、刺五加(彳.senticosusHarms)、无梗五加(彳.sessiliflorusSeem)、糙叶五加(爿.henryiHarms)、轮伞五加(AverticillatusHoo)等。其中以刺五加研究较多,对其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也多有报道,下面作一简要综述。

第一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关于刺五加化学成分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结合中外文献,将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归纳为以下几类:

一、苷类成分

1965年Ovodov等人从刺五加根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刺五加苷(Eleutherosides)A、B、C、D、E、F和G。其中苷A为胡萝h苷,苷B为紫丁香酚的B-葡萄糖苷,苷C为乙基.a-D半乳糖苷,苷D和E为紫丁香树脂酚的B-D-葡萄糖苷。1967年又分离到刺五加苷B1,即7-羟基一6,8-二甲氧基香豆索的u-D.葡萄糖苷【11。1970年

堡里塑坠查兰堡当兰堡丝塞丝三兰型三垫兰墼些耋些丝塑堡。

Suprunov从叶中分离得到刺五加叶苷(Senticosides)A、B、C、D、

E和F等六个齐墩果酸的皂苷Ⅲ。1971年Frolova等分离得到刺五加

苷I、K、L和M等四个齐墩果酸的皂苷‘”。

二、木脂素类化合物

1997年吴立军等从刺五加茎叶中分离得到一个新木脂素类化合物——刺五加酮【41。1998年范波等从刺五加根皮中分离得到芝麻素

和洒维宁151。

三、酚酸类

1992年Kurkin等分离得到羟基苯甲酸、绿原酸、咖啡酸、阿魏酸等一系列酚酸类化合物【61。

四、其它

刺五加中还含有肉豆蔻酸、棕榈酸、十六碳三稀酸、油酸甲酯、

油酸乙酯等脂肪酸类和酯类成分17】。另外还含有葡萄糖、碱溶性多糖和水溶性多糖等糖类成分柳和胡萝h素、维生素C、Ef9】等维生素类。

第二节药理学研究进展

关于刺五加的药理作用,国内外学者对其报道较多,主要有对神

经系统的作用、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抗疲劳

作用、抗癌作用及“适应原样”作用等。

一、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刺五加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均有影响。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人参样兴奋作用呻】。同时亦能延长己烯醛麻醉时间,降

低己烯醛麻醉后兴奋性…1。

二、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给麻醉状态下的猫静脉注射或者皮下注射刺五加提取物,能扩张脑血管,改善大脑的供血量【121。刺五加茎叶的乙醇提取液对血小板

鎏里塑墼奎兰堡圭兰堡丝兰篁三塞型三垫兰墼丝兰璧坌至圣

聚集有很强的抑制作用1131。刺五加浸膏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能使正常窦律时间增加,使异常动作电位显著减少¨41。

三、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给静止和游泳15min后的大鼠服用刺五加未见明显增加肾上腺素及血液中的可的松类激素的含量,但在5h游泳后则明显地增加可的松的含量¨5】。刺五加可防止由于氧化脂肪引起的毛发和口周坏死以及肝、心脏的病理变化【161。

四、抗疲劳作用

刺五加根的提取物及其苷类均有抗疲劳作用,苷的作用较根提取物强,较人参提取物及人参苷强川。刺五加茎皮水提物500mg/kg及丁香树脂酚的2-O-p-D?葡萄糖苷50mg/kg均能显著延长大鼠负荷游泳时间【”1。

五、抗癌作用

刺五加提取物可降低小鼠移植艾氏腹水癌的阳性率和缩小癌的病灶,提高噻替派对移植和发展的艾氏腹水癌的作用【181。能降低大鼠瓦克氏瘤和小鼠肉瘤?”对环磷酰胺、乙基巴比妥的毒性作用敏感性【19】。六、适应原样作用

刺五加提取物能增加毛细血管在低气压下的防御能力,并降低人体由于冷或血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变化而引起的发病频率【20】。在应激反应的衰竭期中刺五加可阻止肾上腺缩小,并阻止胆甾醇降低和胸腺、肝脏、脾脏、肾脏及心脏的重量相对降低f211。刺五加能拮抗罗布毒素c的抑制免疫作用1221。

七、其它作用

对切除肾上腺的大鼠,刺五加能阻止甲醛性关节炎炎症在冬天和春天的发展㈣,并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24】。此外,刺五加对结核茵感染有一定的抵御作用[251,能提高人的嗜酸细胞、a-球蛋白的血浆浓度、血红细胞的数目和血中碱储量1261。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刺五加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八、毒性

刺五加根、茎、叶各部分水提取物对小鼠的平均致死量为14.5眺g[2”。大鼠连续口服刺五加苷(10mg/kg/d)二个月,检查它们血和尿中的代谢物及器官的重量,未发现有明显的毒性反应【28l。

总之,由于刺五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致使国内外掀起开发利用刺五加的热潮,对刺五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也作了很深入的研究,《中国药典》(2000年版一部)又将其茎增补为药用资源。

通过实验和相关的文献报道,我们发现刺五加茎的醇提物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但未见与该药理活性相关的化学成分研究报道。为阐明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物质基础,我们对其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研究。

垫里塑坠查兰堡圭兰堡丝塞丝三兰型三垫兰墼丝兰璧坌至窒

第二章刺五加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第一节前言

通过溶剂萃取法、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法、反复硅胶柱色谱法及制备TLC等方法对刺五加茎抗血小板聚集活性部位进行提取分离,从中得到11个化合物,通过谱学分析、理化常数测定、与对照品比较并结合文献鉴定了其中8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它们分别是香草酸(I)、丁香酸(II)、酪醇(III)、异香草醛(IV)、异秦皮啶(V)、丁香苷(VI)、阿魏酸苷(Ⅶ)、1.亚硝基.2.羟基.3。(2,3,4,5-四羟基戊基).5,6.二甲基吲哚等。其中1.亚硝基一2.羟基一3-(2,3,4,5-四羟基戊基).5,6-二甲基吲哚为一新化合物,酪醇、异香草醛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表2.1列出了该8种化合物的结构及其主要鉴定方法。

Tab.2.1theconstituentsisolatedfromAcanthopanaxsenticosusHarms.andtheidentifiedmethods.

No.NamestructureIden.methodI香草酸{oo”

Q&H”m

Ⅱ丁香酸mp,。H-NMR,

13C小『h像

mp,。H-NMR,

13C小m皿i

N一啡一徊一佣书洲~,醇一酪一

Ⅳ异香草醛V异秦皮啶Ⅵ丁香苷Ⅶ阿魏酸苷

CHO叙。

OCH3吣om“∞≮.入。人o

OCH3

Ⅷ1.亚硝基-2.羟基.3.(2

3,4,5.四羟基戊基)

5.6-二甲基吲哚C

mp,1H-NMR,

)3C.NMR

mp,1H-NMR,

)3C-NMR

mp,TLC

mp,TLC

mp,1H-NMR,

”C-NMR,ESI.MS,

1H-tHCOSY,HMQC,

HMBC

第二节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Ⅷ:

白色针晶,mp252-255"C(甲醇),紫外灯下(365nm)呈蓝色荧光,Liebermann颜色反应阳性,三氯化铁.铁氰化钾及溴钾酚绿显色反应均呈阴性。

1H-NMR(DMSO-吨)谱共给出20个质子信号,6l1.86(1H,S)为活泼质子信号,根据理化性质推测其可能为烯醇质子,67.33(1H,s)、6.92(1H,s)为苯环上的两个质子信号,62.22(3H,

鎏里塑坠查兰堡圭兰堡丝塞篓三重型三垫薹墼些兰些坌丝塞

s)、2.19(3H,s)为两个甲基质子信号。64.45(1H,t)、4.62(1H,d)、4.79(1H,d)、4.92(1H,d)的四个质子信号和611.86的质子信号经重水交换后消失,提示该4个质子可能为醇羟基质子。高场区还给出63.43(1H,m)、3.58(3H,m)、3.99(1H,s)、4.05(1H,m)、4.53(1H,q)的7个质子信号。

”C.NMR(DMSO-d6)谱共给出15个碳信号,低场区6117.9、118.6、124.0、125.7、135.6、135.8、156.5、158.4为8个印2杂化的碳,结合氢谱,其中6个为苯环碳信号,2个为烯醇碳信号。高场区620.0、20.6为两个甲基碳信号。646.5、64.4、70.4、73.8、74.7为5个J矿杂化的碳,其中后4个为连有强吸电基团的碳信号。

由HMQC(DMSO.吃)谱可知66.92质子与6l17.9碳信号相关,67.33质子与6118.6碳信号相关,62.19质子与620.0碳信号相关,62.22质子与620.6碳信号相关。由HMBC(DMSO-a.)谱可知苯环对位取代的两个质子66.92、7.33除分别与620.0、20.6碳信号有远程相关外,还分别与6135.6、135.8的碳信号有远程相关。另外,62.19、2.22的质子均与6135.6、135.8的碳信号相关,可推知两个甲基质子为邻位取代。HMBC谱还给出66.92质子与6124.0碳信号有远程相关。结合氢谱、碳谱信号可推出该化合物结构有如下片段(A)。

20.O

片段A

垫里塑坠查兰堡圭兰堡竺兰童三耋型三垫董墼些兰矍垒!!塞,

注:6135.6和8135.8的碳分别与两个甲基碳信号相连,位置可互换:8124.0的碳信号可能为8118.6的邻位碳,也可能为8117.9

的邻位碳。

由HMBC谱可知611.86质子与8158.4、125.7的两个碳信号有远程相关,结合1H-NMR谱与”C-NMR谱给出的稀醇信号,可推出

如下结构片段(B)。

片段B

根据HMBC谱给出的86.92质子与8125.7的碳信号有远程相

关,可将片段A、B连接如下片段(C)。

20.0

片段C

由HMQC(DMSO.哝)可知83.99、4.53质子均与846.5碳信号相关,83.43、3.58。质子均与864.4碳信号相关,84.05质子与8

70.4碳信号相关,83.58b质子与873.8碳信号相关,63.58。质子与674.7碳信号相关。由’H-IHCOSY(DMSO-d6)显示83.43与83.58。相关,64.05与63.58。、4.53相关。氢谱给出64.45的三重峰羟基质子信号,必定与一个亚甲基相连,结合碳谱信号可确定其与8

64.4的碳相连。另外,HMBC(DMSO.以)谱给出84.45质子与8

10

鎏里塑型查兰堡圭兰堡丝塞丝三塞型三垫董墼些兰些坌丝窒

64.4、73.8的碳相关,64.62质子与646.5、70.4、74.7的碳相关。综合以上信息可推出下列两个结构片段(D)、(E):

3—4'05

3"-58c

4叉/\/

片段D片段EHMBC谱给出64.05质子与6125.7碳信号有远程相关,64.79质子与674.7碳信号有远程相关,64.92与670.4、73.8碳信号有远程相关,将片段C、D、E连接可得到该化合物的部分结构如下:

化合物Ⅷ的部分结构

4-45OH

ESI.MS显示M/Z325【M+1】+,可知该化合物分子量为324。根据N律,该化合物可能不含N或含偶数个N。去掉上述结构片段,分子量还剩余44,从质谱图给出一个分子量为28的碎片,可推测其为N:,减去28,还余有16,即还含有一个氧。结合1H-NMR谱、”C-NMR谱给出的信息,可推测该化合物分子式为C.,心。06N,。Liebermann颜色反应阳性证明了该化合物为一个亚硝基化合物,综合

丝里塑坠查兰堡圭兰堡篁圣量三塞型三垫董竺些兰些!:!!坠

以上信息可推测其平面结构如下。(由于N原子的电负性影响可确

定6124.0为9位碳,6156.5为8位碳。)

O心.45

化合物Ⅷ

化合物Ⅷ的氢谱和碳谱及相关谱数据见表2.2。该化合物是未见

文献报道的新化合物,命名为1.亚硝基.2-羟基.3.(2,3,4,5-四羟

基戊基).5,6.二甲基吲哚。该化合物结构中有三个手性碳,即c.2’、C.3’、C.4。,其立体结构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Nn寸In∞卜∞夺;hh寻轨委蛋重要至季^F‘H_lv

n吨t

Zo。.n

H-奇

王..n}1.h}|Jn}{J一

}{.hN小.∞

n吨卜n气寸NA.甘”寸.寸

乱t甘N口.寸NA.寸N喝.寸N口.寸n.卜N昏.心n卟卜N吼.∞n.卜NA.协N6.心”o.寸口∞.IINN.N

A『I.N时∞乜n霉.nj∞n.n毋也nno.甘n吨寸小小.ncc.h^p‘王一v一小.甘^p‘王_【v小£.寸^p‘}l_lvN心.寸^∞‘Hc)N.N^∞‘Hnvn忑^叽‘o.}|『lv心∞.Il

^Il‘}{一u日∞乜n^Ⅲ‘Z_vn吨n^暑.}I_lvI∞叶n^暑.}{HvL∞唧n^Ⅲ‘}l_vno.q^口‘H_lvn”.t^口‘H—v口6.n^叼Jq.}{I)n

c.卜N小.o^砷.】q.}{『IvN西.∞o.oN

母.oN哼寸岭∞.n卜卜甘卜呻。卜q崞寸o.寸N一叱口2∞.∞=^口.”cIv∞.旨一

^∞“cIv口.饕_A.£一£『呐N一吨∞2葛田。墨4目昌u目。

口o_墨pCou

u∞6Z.墨喜宣目

Jo暑—晕^卜P对鲁扁.口再

鎏塑塑墼查兰矍::兰堡兰圣篷三耋型基垫董墼些兰璧坌塑窒第三节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化合物I:

白色针晶,mp197~199"C(石油醚/丙酮),三氯化铁一铁氰化钾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酚羟基;溴甲酚绿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羧基。’H-NMR(Aceton.壤)谱显示63.91(3H,s)为一甲氧基质子信号,66.91(1H,d,d=8.2Hz)、67.59(1H,dd,d=1.7,8.2Hz)、67.56(1H,d,d=1.7Hz)构成ABX偶合系统。68.46(1H,8)为一酚羟基质子信号。结合”C-NMR(Aceton.吃)谱低场区6167.4的羧基碳信号和6个苯环碳信号(见表2.3)及656.2的甲氧基碳信号,可推测该化合物为含两个取代基的苯甲酸类化合物。与香草酸Sadder标准氢谱㈣、标准碳谱p01对照,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即香草酸。

化合物Ⅱ:

白色针晶,mp207-208℃(石油醚,丙酮),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酚羟基;溴钾酚绿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羧基。。H-NMR(DMSO-d6):63.80(6H,s)为两个甲氧基质子信号,67.20(2H,s)为苯环上化学环境相同的两个质子信号,69.24(1H,s)为一酚羟基质子信号,612.49(1H,s)为一羧基质子信号。”C-NMR(DMSO.哦)谱共给出9个碳信号,656.0为化学环境相同的两个甲氧基碳信号,6167.4为苯环上羧基碳信号,其余碳信号如表2.3所示。因此可推测该化合物为含三个取代基的苯甲酸类化合物。与丁香酸Sadtler标准氢谱【311、标准碳谱[a21对照,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3,5.二甲氧基_4.羟基苯甲酸,即丁香酸。

化合物Ⅲ:

白色针晶。mp79-81℃(丙酮),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酚羟基。’H-NMR(DMSO-d6):低场区给出一个6

兰塑塑墼查兰堡圭兰堡丝塞苎三耋!!三竺兰塑些兰璧2竺圣

9.10(1H,s)的活泼质子信号,66.98(2H,d,J=8.3Hz)和66.65(2H,d,J=8.3Hz)为苯环邻位偶合质子信号,64.54(1H,t,J=5.2Hz)为醇羟基质子信号,高场区还给出62.59(2H,t,J=7.2Hz),3.52(2H,d.t,,=5.2,7.2Hz)的四个质子。将化合物II的氢谱数据与对羟基苯乙醇的Sadter标准氢谱对照【33】,数据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对羟基苯乙醇即酪醇。该化合物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化合物Ⅳ:

白色针晶,mp91~92℃(丙酮),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酚羟基。1H-NMR(CDCI,):69.83(1H,J)为醛基质子信号,67.42(1H,bns)、67.44(1H,br.d,J=8.5Hz)

和67.04(1H,d,,=8.5Hz)为苯环质子信号,66.20(1H,S)为一酚羟基质子信号,63.98(3H,s)为一甲氧基质子信号,故可推测该化合物为含二个取代基的苯甲醛类。”C-NMR(CDCI,):6

190.9为羰基碳信号,656.1为一甲氧基碳信号,其余碳信号如表2.3所示。根据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并与异香草醛的Sadter标准氢谱和标准碳谱对照{34.35]p可推测该化合物为3.羟基.4.甲氧基苯甲醛,即异香草醛。该化合物为首次从五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Table2?3”C-NMRdataforCompoundI(Aeeton-d6)、II(aMSO-d,)andIV(CDCb)

No.IIIlV

2115.5106.9108.6

3148.0147.5147.1

4156.0140.2151.6

5113.3147.5114.3

6124.8106.9127.6-OCH356.256.0(double)56.1

-COOH167.4167.4

—』:煦——!!!:!

lS

沈阳药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刺五加茎的化学成分研究

化合物V:

淡黄色针晶,mp148~150"C(甲醇)。三氯化铁-铁氰化钾显色反应呈阳性,示存在酚羟基,紫外灯下(365nm)呈蓝色荧光,遇稀碱液(20%NaOH.EtOH)变黄绿色。1H-NMR(CDCl3):66.28(1H,d,J=9.5Hz)和67.61(1H,d,J=9.5Hz)的存在可推测该化合物为3,4位未被取代的香豆素类化合物。66.67(1H,s)为苯环质子信号,66.18(1H,br.s)为酚羟基质子信号,64.09(3H,s)和63.95(3H,s)为苯环上的两个甲氧基质子信号。”C.NMR(CDCl,)谱给出11个碳信号,其中6160.6为羰基碳信号,6

56.5、661.6为甲氧基碳信号,由此可推测该化合物为苯环上含有三个连氧取代基的香豆素类化合物。以上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与异秦皮啶的文献数据口6—7】基本一致,故鉴定该化合物为6,8-二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即异秦皮啶。

化合物Ⅵ:

白色针晶,mpl90~192"C(甲醇),Molish反应阳性,示存在糖基;薄层色谱鉴定,与丁香昔对照品Rf值一致,且混合熔点不下降,故鉴定该化合物为丁香苷。

化合物Ⅶ:

白色针晶,mp257~259"C(甲醇),溴甲酚绿反应阳性,示存在羧基;Molish反应阳性,示存在糖基;薄层色谱鉴定,与阿魏酸苷对照品Rf值一致,且混合熔点不下降,故鉴定该化合物为阿魏酸苷。

16

第三章实验部分

第一节刺五加茎的化学成分提取和分离3.1.I实验仪器与材料

药材:采自黑龙江省方正林场,由本校中药学院孙启时教授鉴定为刺五加口canthopanaxsenticosus(Rupr.etMaxim.)Harms.】茎

仪器:BrukerARx_一300型核磁共振波谱仪

LCQ型液相色谱一质谱联用仪(美国Finnigan公司)

YanacoMP-_s,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未校正)

紫外灯(上海顾村电光仪器厂)

材料:柱色谱用硅胶(200--300目)及薄层色谱用硅胶(10--4011m)均为青岛海洋化工有限公司生产,D101大孔树脂为天津

南开大学产品,所用试剂规格均为分析纯。

3.1.2化学成分的提取与分离

(一)提取

刺五加茎干燥品15蚝,加8倍量75%乙醇回流提取二次,每次2h,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至无醇味,得浸膏约2009,加适量蒸馏水稀释后,滤过,经D101大孔吸附树脂,依次用水及不同浓度乙醇洗脱,得相应的浸膏分别为水洗部分(289),20%醇洗部分(639),50%醇洗部分(309),80%醇洗部分(589)。见流程图3.1。

堡里塑墼查兰塑圭兰堡篓兰丝三兰塞矍墼坌

流程图3.1

刺五加茎干燥品15Kg

I8倍量75%乙醇提取2次

★回收乙醇

浸膏(约2009)

l蒸馏水稀释(d=1.024)

●过滤

稀释液

水洗部分20%醇洗部分50%醇洗部分80%醇洗部分

(二)分离

l、20%醇洗部分639,采用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以氯仿.甲醇系统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馏分58-452采用硅胶柱色

谱,石油醚.丙酮系统洗脱得化合物I及化合物II:馏分

90---105采用溶剂法,以氯仿.丙酮处理得化合物IⅡ;馏分

333-359采用溶剂法,以丙酮处理得化合物Ⅵ:馏分360-393

采用制备TLC方法,以氯仿.甲醇系统展开得化合物Ⅵ、

Ⅶ;馏分432,489采用硅胶柱色谱,以氯仿.甲醇系统洗脱并

经重结晶得化合物Ⅷ;馏分495-499经制备TLC,以氯仿.甲

醇系统展开得化合物Ⅸ。20%醇洗脱部分分离得到7个化合

物,鉴定了其中的6个。见流程图3.2。

0z一8.【

咯好恻-

Ⅲ^S啦草

晕S如葚

IA霉如甚^∞c9u求箍燃琳誉N

8_交卤

芸盘

H霉如薯一霉中睾

心n匦骐爆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目录 中文摘要与关键词 (1) 1.化学成分 (1) 1.1苷类 (1) 1.2多糖 (1) 1.3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1) 1.4其他成分 (1) 2.药理作用 (2) 2.1 增强免疫功能 (2) 2.2 抗疲劳作用 (2) 2.3 抗衰老作用 (2) 2.4抗菌、抗病毒作用 (2) 2.5 抗辐射作用 (2) 2.6 抗应激作用 (3) 2.7 抗肿瘤作用 (3) 2.8对血糖的影响 (3) 2.9 对心脑血管系统的作用 (3) 2.10 对慢性胃炎的作用 (3) 2.11改善帕金森病症 (3) 参考文献 (4) 致谢 (5)

[摘要]目的:对刺五加国内外化学成分、药理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按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进行分类。结果:总结发现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疲劳等药理作用。结论:刺五加具有开发成新型中药保健品及药品的价值。 [关键词]刺五加;活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刺五加,又名五加参、刺拐棒,在我国本草医籍中均有记述《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民间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的说法。刺五加主要分布于我国的东北、河北、及山西等地。以干燥的根及根茎入药,叶、茎、亦可供药用[1]。该药性温,味辛、微苦,无毒,入脾肾经。益气健脾,补肾安神。主治脾肺气虚,体虚乏力,食欲不振,肺肾两虚,久咳虚喘,肾虚腰膝酸痛,心脾不足,失眠多梦[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经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证实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并对其药理作用有了更进一步了解。本文就其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1 化学成分 1.1 苷类 刺五加根和根茎中的主要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刺五加总苷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总苷在根和根茎中的含量分别占干药材重量0.6~0.9%和0.6%~1.5%。已分离出七种刺五加苷(A、B、C、D、E、F、G),分别为胡萝卜苷 ),乙基半乳糖(A),紫丁香酚苷(B),7 羟基 6,8 -二甲基香豆精葡萄糖苷(B 1 苷(C),紫丁香树脂酚二糖苷(D和E)。研究表明:茎中刺五加苷B、苷E的含量高于根部。近些年对刺五加茎叶的研究不断深入,叶中分离到以齐墩果酸为配基的五加叶苷I、K、L和M等。而齐墩果酸被认为是我国目前首次从植物中发掘出来的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较理想的药物。20世纪80年代末Shao从叶中分得5种新皂苷,即刺五加苷A1、A2、A3、D3和A4。 1.2 多糖 刺五加根与干果中还含有水溶性多糖。刺五加多糖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为免疫活性成分之一[3]。我国也从刺五加中提取出刺五加多糖PES。1.3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刺五加含有K、Na、Mg等元素及Fe、B、Sr、Mn、Cu、Ni、Mo、Cr、Bi、Ti 等多种微量元素。卫平等[4]的分析结果表明短柄五加茎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7种为人体必需氨基酸。 1.4 其他成分 赵余庆等从根皮中分离出硬脂酸、β-谷甾醇、芝麻素、白桦脂酸、苦杏仁苷、蔗糖以及具有促性腺和细胞毒作用的活性成分Liriodenchin[5]。从根和根皮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稳定性冠心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要点 冠心病的抗血小板治疗理念和药物不断发展,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是改善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措施。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disease,SCAD)长期治疗目的是改善冠状动脉供血缓解缺血症状,以及在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基础上予抗血小板治疗以减少血栓形成事件并降低死亡率。SCAD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的变化源于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过程的深入理解。动脉粥样硬化是全身性、不断进展的过程,临床表现稳定的冠心病患者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过程存在很大差异,往往多个部位存在不同性质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不稳定斑块),而血栓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SCAD患者长期抗血小板治疗至关重要。同时,抗血小板治疗必然伴随出血风险。因此,应基于不同个体的血栓和出血危险采用不同抗栓治疗强度。本共识借鉴欧美指南,并回顾该领域研究证据,帮助临床医生进一步认识和全面评估抗血小板治疗的获益与风险,根据SCAD患者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抗血小板治疗策略,更好地降低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风险,改善患者生存率。 SCAD的定义和风险评估 SCAD涵盖了除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以外的冠心病病程中的各个阶段。SCAD患者应根据危险因素、伴随疾病并借助辅助检查进行综合危险评估,在此基础上采用不同治疗策略。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糖

尿病、高血压、高龄、吸烟、总胆固醇升高等。合并慢性肾脏疾病、周围血管疾病、有症状和体征的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冠状动脉复杂病变、近期发生心绞痛或加重以及心绞痛严重程度等均是评估SCAD患者危险程度的重要因素。此外,还可结合患者特点有选择性地采用左心室功能评价、负荷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进一步评估缺血风险。SCAD 患者如伴左心室功能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负荷超声心动图显示多个节段室壁运动异常(左心室17节段中≧3个节段),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病变以及3支血管近端病变等,均提示预后不良。 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 目前,临床中用于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的药物主要包括阿司匹林、P2Y12受体拮抗剂以及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P2Y12受体拮抗剂主要包括噻吩吡啶(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非噻吩吡啶类(替格瑞洛),普拉格雷尚未在中国上市。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双嘧达莫和西洛他唑)尚无在SCAD治疗的证据。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主要短期用于某些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 一、阿司匹林 1.作用机制:阿司匹林不可逆性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1,从而阻止血栓烷A2的形成,达到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聚集的作用。

薜荔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薜荔茎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全世界约有1000多种桑科(Moraceae)榕属(Ficus)植物,其中有两种广泛用于药食两用,分别为薜荔和无花果。薜荔的茎和叶均可药用,有活血通络、祛风除湿等功效。 其成熟的果实富含果胶,可制凉粉食用。无花果的根、茎、叶均可入药,果实可供食用。 经查阅文献,国内外对无花果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对薜荔的研究较少。本论文综述了这两种药食两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并对薜荔茎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进行了研究,为薜荔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ODS等现代分离技术从薜荔茎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得30个化合物,利用IR、UV、HRESI-MS、1D和2D NMR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对照,确定它们的结构:包括1个新的联苯类化合物 5-aldehyde-4?-hydroxy-2,2?-dimethoxybiphenyl(1),1个新的紫罗兰型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6S*,7E,9Z)-6,10-di hydroxy-7,9-pentadienyl-4-cyclohexen-3-one(2)和9个紫罗兰酮衍生 物:(6R,7E)-4,7-megastigmadien-3,9-dione(3),(6R,7E,9R)-9-hydroxy-4,7-m egastigmadien-3-one(4),(6S,7E)-6-hydroxy-4,7-megastigmadien-3,9-dione (5),vomifoliol(6),vomifoliol acetate(7),cis,trans-abscisic acid(8),4-megastigment-3,9-dione(9),8,9-dihydro-8,9-dihydroxy-megasti gma trienone(10),(E,4R)-4-hydroxy-4,5,5-trimethyl-3-(3-oxobut-1-enyl)cycl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青蒿的化学成分研究 发表时间:2016-11-02T15:36:35.307Z 来源:《系统医学》2016年13期作者:付新张洪财阎雪莹刘永武张洋[导读] 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摘要】目的研究青蒿Artemisia annuaL .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正向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等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青蒿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结论所得化合物在该植物中均已发现,但未进行活性研究,将进一步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关键词】青蒿;化学成分 【中图分类号】R2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867(2016)13-221-01青蒿为一年生草本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广布于全国,夏秋两季采收。主要功效为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青蒿与黄花蒿都含有化学成分—青蒿素,可直接杀死疟原虫,既有抗疟特性,并获得诺贝尔奖的殊荣。青蒿具有将强的抗病毒抗菌作用,被开发成多种新药,其主要功效成分为香豆素、萜类、黄酮类、挥发油类等化合物[1-3]。本实验从青蒿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鉴定了4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β-Sitosterol(1),Apigenin(2),4-O-glycosyloxy- 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3),7-methoxy- 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4)。下一步将进行细胞活性筛选,寻找先导化合物。 1 仪器与材料 Burker-500型超导核磁共振光谱仪(TMS为内标,瑞士Burker公司);Micro TOF-Q 质谱仪(美国Burker公司);Waters 2695-2996型分析型HPLC(美国waters公司);C18 反相色谱柱(250× 4.6 mm,5 μm,德国Marsh 公司);柱色谱用硅胶和薄层色谱用硅胶G(100~200目、200~300目)青岛海洋化工厂有限公司;反向ODS(250× 10mm, 10μm,美国thermo公司);R-3HB小型旋转蒸发仪(印度BUCHI 有限公司);试剂均为分析纯。 青蒿药材购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经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学教研室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L .的全草。标本(20150402)保存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 2 提取与分离 青蒿全草(7 kg),加6倍量的95%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合并药液,减压浓缩回收溶剂得稠膏。将稠膏用4L水(低于60℃)分散后,制成水悬液。分别用等体积的石油醚(60-90℃)、二氯甲烷、乙酸乙酯依次萃取4次,减压回收溶剂。 二氯甲烷部位(42.6g)经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1∶1)梯度洗脱,得到7个组分Fr. Ⅰ(2.3 g)、Fr. Ⅱ (5.1 g)、Fr. Ⅲ (6.7 g)、Fr. Ⅳ (5.4 g)、Fr. Ⅴ (4.7g)、Fr. Ⅵ (3.8 g)、Fr. Ⅶ(2.9 g)。将Fr. Ⅱ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20∶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1。将Fr. Ⅲ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5∶1)等度洗脱,分离得到化合物2。将Fr. Ⅳ段样品,经正相硅胶柱色谱,以二氯甲烷-甲醇(10∶1)等度洗脱得到Fr.A、Fr.B、Fr.C。 将Fr.B段样品经ODS柱色谱,以甲醇-水(10:90~90:10)和甲醇梯度洗脱得化合物3和4。 3 结构鉴定 化合物1:无色针状结晶,易溶于氯仿。HR-ESI-MS m/z:413.2641 [M-H]-,分子式为C29H50O,计算其不饱和度为5。1H-NMR (500 MHz, CDCl3)高场区6个甲基信号分别归属为δ0.65 ( s, H-18)、0.81 (s, H-19)、0.82 (d,6.3, H-21)、0.84(d,6.4, H-26)、0.92(d,6.4,H-27)、1.03 (d,6.7, H-28);δ 5.16(d,4.4,H-7)、5.38(m,H-23)处氢质子归属于双键上质子信号。在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36.7(C-1)、30.8(C-2)、70.9(C-3)、41.8(C-4)、139.7(C-5)、120.1(C-6)、30.2(C-7)、28.5(C-8)、49.6 (C-9)、35.8(C-10)、20.6(C-11)、38.1(C-12)、41.7 (C-13)、55.6(C-14)、25.5 (C-15)、23.8 (C-16)、55.1 (C-17)、11.7 (C-18)、18.8(C-19)、35.6(C-20)、18.1 (C-21)、32.2(C-22)、27.7 (C-23)、44.1(C-24)、28.6(C-25)、17.2(C-26)、18.6 (C-27)、22.6( C-28)、10.2(C-29)。综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对照鉴定该化合物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 化合物2:淡黄色粉末,易溶于甲醇。盐酸-镁粉反应阳性。HR-ESI-MS m/z:269.4382[M-H]-,分子式为C15H10O5,计算其不饱和度为11。1H-NMR (500 MHz, CD3OD),δ:6.15(d,1.5,H-6),6.43(d,1.5,H-8),6.72(s,H-3),6.96(d,8.5,H-3',5'),7.94 (d,8.5,H-4',6')。13C-NMR(125 MHz, CDCl3)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63.2(C-2)、102.1 (C-3)、180.9(C-4)、161.6(C-5)、98.6(C-6)、163.8(C-7)、94.5(C-8)、153.6 (C-9)、102.9(C-10)、121.7(C-1')、128.1(C-2')、115.3(C-3')、161.5(C-4')、115.1(C-5')、128.2(C-6')。结合以上数据与文献[4]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Apigenin。 化合物3: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Molish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43.3047[M-H]-,分子式为C15H20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6。1H-NMR (500 MHz, CD3OD),δ:6.26(d,2.2,H-3),6.19(d,2.2,H-5),4.98(d,7.2,H-1'),3.89(s,-OCH3),3.90(m,H-6a'),3.67(dd,6.1,12.2,H-6b'),3.63-3.69(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δ107.8(C-1)、164.7(C-2)、97.9(C-3)、165.5(C-4)、92.8(C-5)、167.6(C-6)、101.4(C-1')、74.7(C-2')、78.5(C-3')、71.3(C-4')、78.4(C-5')、62.5(C-6')、204.9(-C=O)、33.2(-COCH3)、56.3(-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5]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4-O-glycosyloxy-2-hydroxy-6-methoxy-acetophenone。 化合物4:白色无定形粉末,易溶于甲醇等有机溶剂。异羟肟酸铁反应呈阳性。HR-ESI-MS m/z:353.2957[M-H]-,分子式为C16H18O9,计算其不饱和度为8。1H-NMR (500 MHz, CD3OD),δ:7.88(d,9.5,H-4),7.20(s,H-8),7.17(s,H-5),6.29(d,9.5,H-3),5.05(d,7.5,H-1'),3.90(s,-OCH3),3.91(m,H-6a') ,3.69(dd,5.7,12.2, H-6b'),3.38-3.55(m,H-2',3',4',5')。13C-NMR(125 MHz, CD3OD)中碳信号归属如下:163.5(C-2)、114.5 (C-3)、145.6(C-4)、110.8(C-5)、148.2(C-6)、151.7(C-7)、102.0(C-8)、150.7 (C-9)、110.8(C-10)、105.2(C-1')、74.7(C-2')、78.4(C-3')、71.2(C-4')、78.4(C-5')、62.4(C-6')、57.0(-OCH3)。结合以上与文献[6]比对鉴定该化合物为7-methoxy-coumarin-6-O-β-D-glucopyranoside。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pdf

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一、二、三) 一、前言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根据近年来抗血小 板治疗药物相关临床试验结果,综合美国心脏病学学会基金会(ACCF)/美同心脏协会(AHA)、欧洲心脏病学学会(ESC)、心血管造影和介入治疗学会(SCAI)、欧洲卒中组织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最新指南,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科 分会等国内学术机构发布的指南和我国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的现状,组织相关专家撰 写了本共识,以推进我国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共识制定过程:(1)全面复习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涉及抗血小板治疗的临床研究证据;(2)综合评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临床研究证据,并考虑中国患者的临床特征;(3)讨论现有各类心脑血管疾病治疗指南中涉及抗血小板治疗内容;(4)综合评估证据。 二、抗血小板药物种类及药理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是影响心、脑血管和外周动脉的全身系统性疾病。血小 板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常用抗血小板药物有以下几种。 1.血栓素A2(TXA2)抑制剂:阿司匹林或乙酰水杨酸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皿栓 素抑制剂,40年前发现其抑制血小板的作用,是目前抗血小板治疗的基本药物。阿 司匹林通过对环氧酶(COX)-1的作用直接抑制TXA2合成,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活性。阿司旺林其他作用包括介导血小板抑制的嗜中性一氧化氮/环磷酸鸟苷以及参 与各种凝血级联反应和纤溶过程[1-2]。阿司匹林口服后吸收迅速、完全,服用后1 h 达峰值血药浓度。在胃内开始吸收,在小肠上段吸收大部分。阿司匹林以结合代谢 物和游离水杨酸从肾脏排泄。嚼服阿司匹林,起效快. 2.二磷酸腺苷(ADP)P2Y12受体拮抗剂:ADP存在于血小板内的高密度颗粒中,与止血及血栓形成有关、血小板ADP受体调控ADP浓度,人类血小板有3种不同ADP

香蕉茎的化学成分分析和微观形态观察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BANANA PSEUDO-STEM Kun Li,a Shiyu Fu,a* Huaiyu Zhan,a Yao Zhan,a and Lucian A. Lucia a,b An analysis of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 of banana pseudo-stem was carried out using Light Microscopy (LM),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The chemical analysis indicated there is a high holocellulose content and low lignin content in banana pseudo-stem compared with some other non-wood fiber resources. Thes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banana pseudo-stem has potential value for pulping. In addition, we report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using LM and CLSM that banana stems possess a structure involving helicoidal fibers separated by barrier films. Keywords: Banana pseudo-stem; Chemical analysis;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Light Microscopy (LM);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CLSM) Contact informatio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Pulp and Paper Engineering,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640 China; b. Laboratory of Soft Materials & Green Chemistry, Department of Wood & Paper Science, 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Raleigh, North Carolina 27695-8005 USA; * Corresponding author. Tel: +86 20 87112453 E-mail address: shyfu@https://www.doczj.com/doc/9115115205.html, (S.Fu) INT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 people have placed a high emphasis on forest preservation and rational use of forestry and agricultural residues. This trend is mainly motivated and accelerated by the dilemma of an ever-increasing consumption of wood fiber-based products relative to dwindling wood resources.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of cellulose fibers has many advantages: it is environmentally sound, recyclable, and low in cost. In 2006, the annual global production of lignocellulosic fibers from crops was about 4 billion tons, of which 60% came from agriculture and 40% from the forest. In comparison, the annual world production of steel was around 0.7 billion tons, and plastic was about 0.1 billion tons (Justiz-Smith et al. 2008). In general, banana pseudo-stem is an abundant natural resource in subtropical and tropical regions and has potential for providing profitable products such as manure (Ultra et al. 2005) and feed (Ulloa et al. 2004), which call for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processes to exploit this natural resource. In South China, the production of banana has significant economical importance. After harvesting banana bunches from the trees over a tract of land, a large amount of waste biomass remains, because each banana plant cannot be used for the next harvest. These bare pseudo-stems are normally felled and usually abandoned in the soil plantation to become organic waste and caus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exploitation of the waste banana pseudo-stems will be significantly beneficia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bring additional profits to farmers.

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解析

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作者:张肖宁杭太俊刘竹青 【摘要】探讨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含量,采用HNO3-HClO4体系进行湿法消解样品,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同时测定,探讨其药用基础,为刺五加叶质量控制新模式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刺五加叶微量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 HNO3-HClO4消解 【Abstract】Determination of the trace elements in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was studied by ICP-AES after HNO3-HClO4 digestion, to explore its pharmaceutical ground. The method can be used for new model of the quality control of 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 【Key words】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r.et Maxim.)harms;Trace elements;ICP-AES;HNO3-HClO4 digestion 刺五加叶为五加科植物(Araliaceae)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 (Ruper.Et Maxim.)harms 的干燥叶,是我国北方地区典型药用植物,味辛、微苦、性温、无毒,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益精壮骨之功效。目前,对于刺五加叶中具体化学成分的研究,见于文献报道的主要有苷类化合物和黄酮类化合物,而对于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研究较少。刺五加叶中含有与根及根茎许多相似的活性成分[1~4],已作为刺五加的代用品,得到应用。长期以来,对中药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常偏重于有机成分,而忽视和排斥微量元素的作用。生物无机化学在分子水平上已经或正在揭示微量元素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5]。中药材所含微量元素的研究也因此受到广泛关注[6,7],但对于同种中药材在不同的栽培地区、采收季节中微量元素含量的研究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目前,人们对中药材中的微量元素的吸收通常是以中药传统剂型水煎剂的形式,随着中药现代化,先进的提取技术微波提取法以其高回收率、高选择性和低溶剂消耗的优势[8]受到极大关注。由此可见微量元素含量不仅受中药材遗传特性的控制,而且与不同的栽培地区、采收季节和提取方式有关。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出发,对不同产地、不同月份、不同提取方式的刺五加叶中微量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测定和比对分析,以便更好地开发其药用价值。 1实验部分 1.1仪器及工作参数仪器: 法国JY公司ICP-ULTIMA仪。主要工作参数:等离子体发生功率:1.0kW;冷却气流量:12L/min;溶液提升速率: 1.5ml/min;雾室压力: 2.98×105Pa;观测高度:14mm(线圈上方);进样量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

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 化学成分研究 本论文包括美丽马醉木茎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和大八角根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研究两部分。美丽马醉木(Pieris formosa)为杜鹃花科(Ericaceae)马醉木属(Pieris D. D on)植物,别称兴山马醉木、长苞美丽马醉木、泡泡花、红蜡烛树,国内分布于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国外分布于越南、缅甸、尼泊尔、不丹、印度。 生于海拔900~2300米的灌丛中。美丽马醉木全株有毒人畜误食,会导致昏迷、呼吸困难、运动失调。 叶子和根作为传统民间中药可以治疗由于中暑引起的呕吐腹泻和疥疮,也可作为农药杀灭害虫。国内外很多学者已经对美丽马醉木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其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萜类、酚苷、甾体、苯丙素类以及一些含氮化合物。 为了进一步了解美丽马醉木化学成分以及生物活性的物质基础,对美丽马醉木茎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60个化合物,其中二萜类化合物17个(1*-10*,11-17)、降倍半萜2个(18-19)、三萜类化合物2个(20-21)、黄酮类化合物14个(22-35)、木质素类化合物4个(36*-37*,38-39)、苯丙素类化合物5个(40-44)以及其他类化合物16个(45-60),其中新化合物12个(*标记为新化合物)。 通过波谱学分析和化学方法确定了上述60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鉴定为:pieristoxin L-U (1*-10*), grayanoside D (11)、rhodo molin Ⅰ (12)、pieristoxin H (13)、grayanotoxin Ⅱ (14)、pierisformoside B (15)、grayanoside C (16)、bis-deacetylkalmitoxin-VI (17)、

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肉桂皮及叶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 肉桂皮是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 (Lauraceae))的干燥树皮,可用于治疗百日咳、胃肠神经官能症,腹泻,经闭,痛经,宫冷,阳痿,腰膝冷痛,关节痛,水肿,心悸等。其化学成分主要有挥发油、鞣质、生物碱、木脂素、黄酮、多糖、萜类(包括倍半萜、二萜)等。 肉桂叶是肉桂的干燥树叶,其药理作用及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本课题首先对肉桂皮及肉桂叶的活性部位进行了筛选,并对肉桂皮和叶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分离出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多种活性测试。 以免疫抑制为活性指标,将肉桂皮、肉桂叶的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分别进行了有效部位筛选,发现肉桂皮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对T细胞及B细胞的增殖都有显著的免疫抑制作用,浓度40μg/ml时,乙酸乙酯部位对B细胞抑制率大于85%,正丁醇部位对T细胞的抑制率大于100%。肉桂叶的乙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也有一定程度的免疫抑制活性。 采用硅胶柱色谱、ODS柱层析、凝胶Sephadex柱层析及HPLC制备液相等分离方法从肉桂皮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部位分离得到了40个化合物,通过核磁共振、红外、紫外、高分辨ESIMS、ECD以及X-ray单晶衍射和水解等方法确定了它们的化学结构。肉桂皮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分别为cinncassiol F (1)、cinncassiol G1(2)、19-deoxycinncassiol G116-0-β-D-glucopyranoside (3)、18-hydroxyperseanol (4)、 perseanol (5)、cinncassiol D1(6)、cinncassiol D1glucoside (7)、cinncassiol D2(8)、 cinncassiol D3(9)、 cinncassiol D4glucoside (10)、cinnacaslol (11)、cinnacasolide D (12)、 3,4,5-trime-thoxyphenol-β-D-apiofuranosyl-(1→6)-O-β

青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

作者:徐新建宋海薛国庆付如钢王文芳 【摘要】目的分析青蒿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从青蒿中提取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鉴定,用归一法计算各组分的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分离得51个化学组分峰,并确定出其中43个化学成分,占挥发油总数的98.9%。结论青蒿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23.47%)、甜没药萜醇氧化物b (bisabolol oxide b,11.31%)、甜没药萜醇氧化物 a (bisabolol oxide a,6.27%)、反-橙花叔醇(trans-nerolidol,10.04%)等。 【关键词】青蒿挥发油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中草药青蒿,学名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属菊科春黄菊族蒿属植物,为一年生草本植物,临床上常以全草入药,有清热解暑、除蒸截疟等功效,用于治疗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湿热黄疸等疾病。原产于中国,现澳大利亚、阿根廷、保加利亚、法国、美国等许多国家均有栽培[1]。 青蒿中化学成分分为四类:挥发油、倍半萜、黄酮和香豆素[2]。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研究较多,从中可以分离出多种倍半萜内酯,其中之一青蒿素(artemisinin)是一种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在救治凶险的脑型疟疾方面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使用安全等特点,是国内外公认的抗疟药物,但其中挥发油少有研究。河西走廊生长大量的野生青蒿,该地区有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征,气候干燥,气温日差较大,光照充足,对植物生长极为有利[3]。为了进一步研究河西走廊产青蒿的化学成分,开发利用野生自然资源,笔者对该属植物青蒿的挥发油进行了研究,从其干燥地上部分的挥发油中分离鉴定出了43种成分,发现其中甜没药萜醇 (bisabolol)及其氧化物的含量较高,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本实验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河西走廊野生青蒿挥发油成分,然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系统进行定性分析,再以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了各组分在挥发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4]。 1 仪器与试药 gc-ms(trace gc2000气相,dsq质谱,thermo tr-35ms 毛细管柱,30 m × 0.25 mm,0.25 μm film。xcalibur处理软件);实验用青蒿采自甘肃省河西走廊祁连山脚,经笔者鉴定为野生青蒿,凭证标本存化学成分研究室植物标本室。本实验取秋季花盛开后割取地上部分,阴凉处自然风干待用。 2 方法与结果 2.1 挥发油的提取将干燥的青蒿粉碎后,取粉末500 g,按2005年版《中国药典》ⅰ部附录方法提取,得到有特殊浓香气味的挥发油,无水硫酸钠干燥,收率约0.70%。 2.2 gc-ms分析条件 2.2.1 气相色谱条件载气为氦气(99.99%),流速为1 ml/min,进样量为1 μl。进样口温度220℃;程序升温,45℃保持1 min,再以15℃/min升至280℃稳定5 min;传输线温度250℃。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刺五加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春花、刘刚、张崇禧、郑友兰 摘要:目的:对刺五加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分离提取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方法:根据国内外有关文献按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进行分类。结果:刺五加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衰老、抗辐射、抗应激以及抗疲劳等作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药提取分离中的重要作用。结论:刺五加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及药用价值。 关键词:刺五加研究进展 刺五加为五加科植物刺五加Acanthopanax senticosus(Rupr.etMaxim)性Harms的干燥根及根茎,茎、叶也可作药用。刺五加商品名为五加参,是我国东北地区典型的药用植物,味辛、微苦、性温。无毒。主要分布在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树皮作五加皮入药。刺五加具有益气健脾、补肾安神、益精壮骨之功效。本草纲目称刺五加为“本经上品”,能“补中益气,坚筋骨强意志,久服轻身耐老”。刺五加全国年需求量500万公斤以上,以刺五加为原料的中成药种类繁多,如刺五加片、刺五加注射液。安神补脑胶囊、脑安片等;另外中医处方对刺五加需求量也较大,使刺五加的市场供应日趋紧张。自50年代以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在丰富的传统用药经验的基础上,从本草考证、资源分布、引种繁殖、生药鉴定、化学成分、生化药理、制剂生产及临床等各方面进行了有计划的研究工作。通过大量的研究和实验,人们对刺五加的活性物质及其药理作用做了深入研究。本文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提取分离简述如下。 1、化学成分 1.1 苷类 刺五加根和根茎的主要成分为酚苷类化合物。实验证明刺五加总苷是其生物活性成分之一。总苷在根和根茎中的含量分别占干药材重量的0.6%~0.9%和0.6%~1.5%已分离出七种刺五加苷(A、B、C、D、E、F、G),分别为胡萝卜苷(A),紫丁香酚苷(B),7-羟基-6,8-二甲基香豆精葡萄糖苷(B1),乙基半乳糖苷(C),紫丁香树脂酚二糖苷(D和E)含量比例8:30:10:12:4:2:1。最新研究证明茎中刺五加苷B苷E的含量高于根部。2O世纪90年代初Kujawa 等又从刺五加根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到两种新皂苷。近些年对刺五加茎叶的研究不断深入,从叶中分离得到齐墩果酸为配基的五加叶苷I、K、L和M等。而齐墩果酸被认为是我国目前首次从植物中发掘出来的治疗急性黄疽性肝炎和慢性病毒性肝炎较理想的药物,研究表明齐墩果酸也存在于刺五加茎皮中。20世纪80年代末Shao从叶中分得5种新皂苷,即刺五加苷A1、A2、A3、D3、A4。吴立军等分得新的化合物刺五加酮(Ciwujiatongn)和新刺五加酚(necoiwujiaphenol),并首次分得阿魏葡萄苷(fereloylsucrose)。 l.2 多糖 刺五加多糖(Acathopanas senticosus Polysacharides,ASPS)包括葡萄糖、果糖、阿拉伯糖等,为免疫活性成分之一。刺五加含2%~6%碱性多糖及2.3%~5.7%水溶性多糖。我国也从刺五加中提取出刺五加多糖PES,其中两种多糖被命名PES-A和PES-B,分子量分别为7000和7600,PES-A的组成比,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33:2:1,主要为1-3α-D-葡萄吡喃糖(Pyranoglucose)及一些1-2与1-4连接的吡喃型己醛糖。刺五加果中也含有与根多糖组成极为相似,也具有一定保肝作用的水溶性多糖。 1.3 微量元素及氨基酸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谈STEMI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选择 葛均波(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12年12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了2013版《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管理临床实践指南》。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将解读《指南》中的抗血小板治疗相关内容,涉及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溶栓、溶栓后延迟PCI三种情况下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原则和建议。 1、指南推荐建议 2013版《指南》针对ST段抬高型心梗梗死(STEMI)临床决策中的各个阶段,推荐了不同资源配置情况下的疾病管理系统,目的是确保患者能够快速得到治疗。《指南》还提出了快速恢复闭塞冠脉血流的建议以及院外管理计划。《指南》作者指出,2013版《指南》的重点放在再灌注治疗的进展、患者转

运流程、基于循证的抗栓药物治疗和二级预防策略上,总体目的是优化以患者为核心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管理。 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溶栓治疗后延迟PCI患者的辅助抗血小板治疗

2、指南解读 直接PCI氯吡格雷证据级别提升 新版《指南》中,直接PCI患者推荐应用氯吡格雷、普拉格雷和替格瑞洛(Ⅰ类推荐,B级证据),与2009年版ACCF/AHA STEMI管理指南相比(Ⅰ类推荐,C级证据),证据级别有所提升。这是由于参考了两版指南发布期间出现的一些新的循证证据。例如CURRENT-OASIS 7研究和TRITON-TIMI 38研究结果的新数据。 CURRENT-OASIS 7研究进一步增加了氯吡格雷在直接PCI患者的证据。另外,虽然在TRITON-TIMI 38研究中,普拉格雷组的30天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于氯吡格雷组,但是,该研究中在冠脉血管造影之前很少有患者应用了氯吡格雷,另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开题报告

四川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开题报告 青蒿素的提取工艺及含量测定 姓名:何禹 院(系):资源与环境系 学科专业:生物技术 研究方向:药用植物 指导老师:蒲尚饶教授 2006年10月26日 一、选题依据

1.论文题目及研究领域 (1)论文题目:药用植物青蒿的青蒿素含量测定 (2)研究领域:药用植物 2.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青蒿素的售价是225美元/g。近年的统计资料表明世界每年有近300万人死于疟疾,尤其是非洲的发病率极高。世界每年青蒿素的需求量为150吨左右,而产量仅为15吨左右,明显供不应求。因此本实验拟测定青蒿中青蒿素的含量为最大程度的获得有效药用成份提供依据。 3.目前研究的概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在抗疟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市场对青蒿素的需求量日益提高。目前青蒿素的来源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人工合成。但因其技术难度大,成本高,难以规模生产。二是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技术手段,提高青蒿素含量。但用组织培养技术达到产业生产规模还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且也难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三是从青蒿素植株中提取有效的抗疟成分青蒿素。目前在实验室中有微波辅助提取法、索氏提取法、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法、水蒸汽蒸馏提取法。微波辅助提取成本太高,索氏提取法不利于工业生产,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一次性投入成本太高,水蒸汽蒸馏提取法的周期太长、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二、论文研究的内容

1.论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提取方法的选择 2.论文拟开展的大方面 定性定量测定 3.论文拟得出的主要结论 降低成本,提高青蒿素的提取效率,优化工艺流程,防止污染。 三、论文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1.拟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热提取法: 拟采用的工艺流程: 拟采用的实验步骤: (1)将原料粉碎,过60目的筛,后称取100g ,放于有600 ml石油醚的反应器中。 (2) 加热提取3次,每次5h。温度为50度。合并提取液。 (3)过硅胶柱,用苯洗脱,收集含青蒿素段,浓缩回收石油醚后结晶。 2、论文进度计划: 2006年8月~2006年9月——查阅资料 2006年10月~2006年12月——青蒿素含量的测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