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该着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发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的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是实现社会发展的前提,保护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延续的保证。

1.新形势下环境保护的现状

1.1 关于环境保护的理论性描述

环境保护(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顾名思义,即人类为解决现实的或潜在的环境问题,维持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各种实践活动的总称。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术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经济的、宣传教育的等。随着近年来工业的飞速发展,环保问题又一次引起来人们的认识,环保机构、相关律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1.2环境现状

我国的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虽然取得多项进展,但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环境破坏的突出表现的几个方面

2.1土壤遭到破坏、淡水资源受到威胁

据国内相关机构调查报道,由于近年来过度的开发,导致一些耕地的肥沃程度在降低,森林植被的消失、土壤剥蚀情况十分严重。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工业迅猛发展,固体废物引得不到科学的处理而不断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有害废水不断向土壤中渗透;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及飘尘也不断随雨水降落在土壤中;这些都从某种程度上妨碍了土壤的正常功能,降低作物产量和质量,还通过粮食、蔬菜、水果等间接影响人体健康的。

2.2气候变化和能源浪费温室效应严重威胁着全人类

气温的升高也将对农业和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西方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应加强能源节约技术的转让进程。我们特别应当采用经济鼓励手段,使工业家们开发改进工业资源利用效率的工艺技术。

2.3 地球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城镇化的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森林减少和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区域变得越来越小了,这就导致了数以千计物种失去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而走入灭绝的边远。然而一些物种的绝迹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多样性。

2.4 地表森林面积锐减

环境污染会导致森林面积的锐减,具体表现在酸雨的腐蚀,、有害气体的排放上,随着大气进入空气中,继而以自然雨水的形式进入土壤,影响原有的植物生长。

2.5 日益恶化的化学污染、空气污染

多数大城市里的空气含有许多取暖、运输和工厂生产带来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威胁着数千万市民的健康,导致许多人失去了生命。有毒气体主要为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工业带来的数百万种化合物存在于空气、土壤、水、植物、动物和人体中。即使作为地球上最后的大型天然生态系统的冰盖也受到污染。那些有机化合物、那些重金属、那些有毒产品,都集中存在于整个食物链中,并最终将威胁到动植物的健康,引起癌症,导致土壤肥力减弱。

2.6 混乱的城市化

到本世纪末,世界上的大城市将达21个,大城市里的生活条件将进一步恶化:拥挤、水被污染、卫生条件差、无安全感——这些大城市的无序扩大也损害到了自然区。因此,无限制的城市化应当被看作是文明的新弊端

2.7 海洋的过度开发和沿海地带被污染

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的渔业资源正在以令人可怕的速度减少。因此,许多靠摄取海产品蛋白质为生的穷人面临着饥饿的威胁。集中存在于鱼肉种的重金属和有机磷化合物等物质有可能给食鱼者的健康带来严重的问题。沿海地区受到了巨大的人口压力。全世界有60%的人口挤在离大海不到100公里的地方。这种人口拥挤状态使常常很脆弱的这些地方失去了平衡。

3.环境保护可行性方案的探究

环境保护是利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科学技术的多方面的措施,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保持和发展生态平衡,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保护包含至少三个层面的意思: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居住生活环境的保护;对地球生物的保护。

3.1继续坚定不移的健全环境保护地方法律法规体系,为环保提供法律依据与支持

例如,对于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烟尘、污水和垃圾等时,除了鼓励相关企业采用环境保护措施、对高耗能企业鼓励安装节能设施,还需在符合市场规律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破坏环境的“代价”,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一系列环境评价、考核、监管和处罚制度,用法律保护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

转变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真正把防治污染和保护环境纳入法治化管理的轨道。此外,培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也显得尤为重要。

3.2培养公民的环保新概念,从娃娃抓起,加强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环境保护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身心的健康,防止机体在环境的影响下变异和退化;二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或消除有害物质进入环境,以利于人类生命活动。3.22日是世界地球日,人们正尝试着各种方法让环保赢得大家的重视,当然孩子作为祖国的下一代,作为未来祖国的接班人,培养其良好的环保修养对于祖国长远的发展是举足轻重的。

与法制宣传部门紧密结合,将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纳入全社会的宣传教育体系,作为公民普及法律常识的重要内容,并纳入普法考试考核。二是建立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教育培训制度。

3.3加强施工中的管理,杜绝不顾环境的开发

明确保护生态环境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治等重大决策事项,应进行环境影响的评价,环境质量要求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的不得实施。此外,工程的规划与管理也显得尤为重要,培养相关技术层面的专才对于避免开发中的破坏具有“远瞻性”。

3.4垃圾分类不乱扔回收利用好再生

在垃圾中,约50%是生物性有机物,约30%—40%具有可回收再利用价值,“变废为宝”在这里获得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收获更多的是培养了公民良好的环保意识,这才是无价的。垃圾分类降低了处理时的成本,营造了美好的社会氛围。

4.环境保护的趋势与未来展望

环境保护的工作任重道远,除了需要全民的参与之外,一些官方的或者民间的机构在引领环保时的作用也显得不可替代。在未来的环保进程里,环保机构会获得更加的完善,越来越多的人也会参与进来贡献自己的光与热。

完善相关环保机构中华环保联合会(All-China Environment Federation,英文缩写为ACEF)由热心环保事业的人士、企业、事业单位自愿结成的、非营利性的、全国性的社会组织。中华环保联合会的宗旨是围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实现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目标,围绕维护公众和社会环境权益,充分体现中华环保联合会“大中华、大环境、大联合”

的组织优势,发挥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中国环境事业发展,推动全人类环境事业的进步。

另外,国际上的一些机构也加入了保护环境的行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d,简称 UNEP))是全球仅有的两个将总部设在发展中国家的联合国机构之一。在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全球环境状况及世界可持续发展前景愈加深切关注的21世纪,环境署受到越来越高度的重视,并且正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在保护环境方面,立法制定节日的目的不仅仅是提醒人们保护环境,更重要的是表明我们在环保路上坚定不移的决心。例如,全国土地日,每年6月25日。1991年5月24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决定,从1991年起,把每年的6月25日,即《土地管理法》颁布的日期确定为全国土地日。“土地日”是国务院确定的第一个全国纪念宣传日。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而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

国际上也有相关节日,国际湿地日 2月2日为国际湿地日。根据1971年在伊朗拉姆萨尔(RAMSAR)签定的《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湿地是指“长久或暂时性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咸水体,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的水域”。湿地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特别是禽类的生息和迁徙有重要的作用。

在新形势下的今天,全民大力提倡的特殊时期,环境保护不单单只是一句口号,她需要我们每一个地球公民真真切切的以实际行动参与进来,为挽救我们的家园付出自己的青春与激情,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的地球母亲。

5.怎样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在加强环境法实施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将环境执法和环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开始将环境执法作为环境法制建设的重点;加强环境法的宣传教育和人员培训,普及环境法的知识,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官员和管理人员的环境法制观念;强化国家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环境管理机构、提高环境管理机关的级别、加强环境管理和执法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国家环境管理机关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在扩大,政府各部门有关环境保护的职责越来越明确、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和司法的能力在增强;在现实生活中,环境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关系越来越明确,污染源单位的责任和违反环境法的责任越来越明确、具体,自觉遵守环境法的程度在提高;环境法中的确定性、强制性规范增加,禁止性、处罚性、奖励性措施增加;环境保护措施的制度化加强,环境法律规定、措施和制度的可操作性增强,环境执法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程度增强,

环境执法制度日益健全;环境法制建设(包括环境立法和执法)和环境管理的有效协调加强,对环境法的监督、检查加强;成立环境警察、环境法庭,切实保障公民和单位享有的提起环境诉讼的起诉资格,积极开展环境法诉讼(包括环境行政诉讼、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加强对环境纠纷的处理,在处理环境民事损害赔偿纠纷时,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实行无过失责任原则、因果关系推定原则、举证责任转移原则,并实行较长的诉讼时效;在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扩大诉讼权;强化对环境的刑事法律保护,明确规定在环境方面的法人犯罪,严厉制裁危险犯,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打击;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罚程度增强,对环境违法者实行双罚、多罚制;等等。

5.1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健全环境友好的决策和制度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从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出发,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战略、规划,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研究综合环境与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将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环境损失和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行领导干部任期环境保护政绩考核,克服单纯追求GDP的倾向。

5.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发展循环经济,就是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转变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建设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节约其他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主要内容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按照“减量化、再使用、资源化”的原则,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为核心,努力实现产业生态化;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以生态化改造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废物回收再利用产业和环保产业,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循环利用率。严格环境准入,提高环保准入门槛,限制和禁止上高耗能、高耗材、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设项目;实施强制淘汰制度,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企业实行强制淘汰;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降低产品单位产值的能源物耗和污染物排放;积极利用经济手段、运用市场机制,鼓励各行各业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排放;继续推广各类循环经济试点示范。

5.3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环境安全

首先要采取最严格的措施保护饮用水源,加快重点流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力争取得实质性成效;二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过程中,优化城市规划布局,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积极保护城市区域天然林草、河湖水系、滩涂湿地等自然遗产;

三是加快燃煤电厂脱硫和冶金、有色、化工、建材等行业的大气污染治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新能源,减轻酸雨污染和大气尘污染;四是加强农村环保工作,以转变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核心,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治理养殖业的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切实保障农产品安全;五是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保护,搞好生态功能区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的环境监管,防止新的破坏;六是在核电发展中,加强环境安全监管,确保核与辐射环境安全。

5.4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我国立足于解决好国内环境与发展问题,继续改善13亿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同时,继续推进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一方面积极参加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环境公约和有关贸易与环境的谈判,维护国际利益,履行国际义务,为解决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做出贡献。同时,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国内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制定突破绿色贸易壁垒、防止污染转移、有害物种入侵等政策、法律法规和环境标准,促进贸易发展,保障国家环境安全。

保护全球环境,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发达国家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增加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环境资金援助,加强环境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国际传播与合作;降低直至取消因环境标准过高而形成的贸易壁垒,促进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共同发展;进一步开放市场,减轻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全球范围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发展中国家也要在加快发展中积极防治污染,保护生态。

在千年峰会5周年之际,170多个国家和政府首脑将两次聚会,千年目标能否如期实现将是他们关注的重要议题,人类为实现共同承诺所做的努力将得到检验。我们将继续努力,把书面的目标化为具体的行动,承担我们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人类早日全面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我们愿意与世界各国加强合作,携手共进,共创人类社会的美好未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小做起!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一篇

论水污染 姓名:郑奇专业:土木工程学号:3100601402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 水污染是指排入天然水体的污染物,在数量上超过了该物质在水体上的本底含量和水体环境容量,从而导致了水体的物理特征和化学特征发生了不良的变化,破坏了水中固有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水体的功能以及其在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中的作用。为了确保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人们在利用水的同时,还必须保持有效地防治水环境的污染。 关键词:水污染现状;原因;措施 1、前言 自然界的水循环是由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所构成的二元动态循环组成的。所谓的水的社会循环是指人类生活好生产从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的水,在利用以后产生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等,又排放到天然水体中去的水循环过程。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水收到了污染。 2、水污染现状 2.1世界水污染现状 2.1.1 由“水援助”和“泪水基金”这两家国际性慈善机构发表的最新调查报告指出,目前,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 报告还说,水污染问题在那些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比如,在20世纪70年代时,孟加拉首都达卡市的人口只有25万左右。但是,30年后的今天,住在这座城市中的居民已经超过1000万人。该市的一位政府官员日前抱怨说:“如今,达卡市的许多地区简直成了污水坑和化粪池,成千上万的市民长期喝不到清洁的卫生用水。而且,上述情况每分钟都在恶化……” 报告认为,农村人口大幅度地向城市集中,是导致全球水污染现象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最近几年,全世界的农村人口向城市移民的规模,正在以每天16万人的速度增加。 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主席布伦特兰女士说:“干净的饮用水和恰当的卫生条件是最基本的人权。”据悉,世界卫生组织已经制定出一项解决全球水污染问题的“两步走”发展规划,即:在2015年之前,使全世界长期喝不到卫生用水的人口减少一半左右;在2025年之前,力争使全世界绝大多数人口都能喝上卫生用水。这份评估报告主要依据的是对各国地表及地下水质量、废水处理回收利用程度以及有关水资源保护、分配等方面的立法和执行情况等内容的考核。 评估报告称,由于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投入不足,印度每天有200多万吨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及地下,造成地下水大面积污染,所含各项化学物质指标严重超标,其中,铅含量比废水处理较好的工业化国家高20倍。此外,未经处理的生活用水的直接排放也加剧了水污染程度 2.1.2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污染严重影响老百姓的健康。流经印度北方的主要河流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doc

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8)_调查研究 有产业布局上的合理调配,以达到组团式城市群在结构上与功能上的完善,以此去获劝发展红利”。即从知识互补、人力互补、技术互补、产业互补和设施互补中,降低交易成本,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作效益,分散创新风险,形成良性网络,最终享受发展红利为区域带来的整体效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构建组团式城市群过程中,必须逐步实现三类经济社会的根本转变。 l促进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解决城市化成本的基本出路。 在未纳入组团式城市群范围时,土地是作为第一产业(以绿色植物作为初始生产力的存在形态)的载体而存在,其基本属性是作为资源,加上其他自然投入(如水、太阳光)和劳动力投入,形成了农业的初始生产力。当土地纳入到组团式城市群之后,其功能形态和使用价值将会发生根本变化,从原先以生产农作物为主转变为高资本型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生产。 2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本的转变:培育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 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城市化进程中一要在数量上将农民转变为市民,二要将农民的素质与积聚财富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将庞大的人口资源迅速转变为更加有效的人力资本,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的本质要务。 3促进民间储蓄向民间银行的转变:逐步走向扩大“内投”的稳健方向

现在我国的民间储蓄已经超过10万亿人民币,与目前的国内生产总值大致相当,加上固定资产的占有,民间财富已经达到一个十分可观的地步,如何积极稳妥地将这个庞大的资本释放出来,转变为逐渐制衡外部投资额的程度,是推行城市化进程中扩大生产、解决就业、实现国际收支平衡和全面纳入市场体系的重要步骤。 十四、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七原则 研究报告拟订了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设计的七原则: (1)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规模、等级、互补、共生及其在国土空间布局中表达出的有序充填(空间谱);必须将城市视作具有结构、功能、协同、进化及其在时间序列识别上表现出的整体协调系统(时间谱)。 (2)在城市系统的内部结构中,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技术物理因素、经济增长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各种人文因素等构成了城市综合体的等级性、共轭性、异质性、多样性。 (3)在城市系统的外部结构中,通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口流、资金流等的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特别是通过城乡的物质代谢过程、能量传递过程、信息反馈过程和优化配置过程,去培育区域的自组织、自学习、自适应能力。 (4)在系统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中,既要考虑区域承载力对于城市需求的制约,又要考虑城市发展对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力、扩散力、带动力。只有当一个城市向乡村的索取被该城市对乡村的回馈相平衡时,统筹城乡发展的运行才是健康的与合理的。 (5)宏观监控城市发展的“动力表征”、城市内涵的“质量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绿色机电 ——论机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一、机电专业发展特点。 按照人事部统计预测,“机电”专业技术人才是我国今后几年急需紧缺的八大最热门专业人才之一;21世纪内中国将发展成为世界现代制造业加工中心,“机电一体化”技术就是加工制造业为了适应现代生产环境及市场的动态变化,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综合应用于制造加工生产全过程的一批高新复合技术群,是21世纪国民经济发展所急需的优势学科方向;是我国开发大西北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决策的重要科技支撑;21世纪中国将需要一大批掌握先进控制技术,能从事数控机床、加工中心、智能机器人以及其他新型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的设计、安装、调试、操纵、编程与开发的高级复合应用素质型创新技术人才]1[。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机电专业技术,然而机电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机电产品在生产和使用的同时,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液、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目前,我国的机械产业采用仍是高投入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资源和能源消耗大,效益低。“三废”排放量大,环境污染严重。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在机械制造业,除了面临着产品质量和成本方面的竞争外,还存在着如何突破绿色壁垒这个更加严峻的挑战。在国际贸易中不符合环境标准的商品被禁止出口已成为一项国际准则。我们国内企业的设计、制造也应该紧跟步伐,合理利用资源,进行洁净化生产,减少环境的污染,走可持续发展道理。因此,机电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与科学发展道理成为了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持续发展]2[。 机电产业的绿色设计与绿色制造是一种全新的设计与制造理念,它们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在现代制造业中的体现。绿色设计有别于从功能上入手,在强度上保证,以满足人的需求和解决问题为出发点的传统设计,是着重考虑产品环境属性(自然资源的利用、环境影响及可拆卸性、可回收性、可重复利用性等),并将其作为设计目标来进行产品设计的一种全新的设计方法]3[。现阶段机电产品的绿色设计与制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注意机电产品绿色设计的原材料的选择与管理。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生产机电产品的原材料必须是易回收、可重用、易分解、能再生,而且是对环境无害的材料。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

第4章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浙江省台州初级中学金京生本章是这一册教科书的最后一章,也是3年初中科学课程的最后一章。9年级学生在学习了宇宙的演化、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人体自身健康防护之后,将目光转向更广阔的空间。即思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希望从科学领域了解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协调人类和环境关系的主要途径。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主要介绍了人类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有二方面的内容,(1)人类发展出现的问题(1)人口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资源问题(2)人类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本章内容的特点 1、本章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的、政策性的内容比较多、从而使学生容易产生一种:这是国家的政策与思想,离我们较远的感觉。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但不容易渗入到学生的思想与意识中去。(因此在教学应补充大量的实例、并结合当前的时势、当地实际,通过实例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人类面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能源危机可讲到电荒与石油危机等) 2、本章中大量的信息是以地图或图表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读图及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要求较高,要求教师教学中应注重对图表的分析。 3、本章教学中会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能源、资源、可持续发展等),对于有些概念这些学生耳闻目睹、非常熟悉的概念,不要注重概念本身的定义或准确描述,而重在体悟,学生能知道大致的思想即可。人类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这种思想即可。 4、本章内容中有许多与社会相重合,教学时应关注社会学科的教学。(如能源危机、可持续发展等) 5、本章内容体现了科学性、社会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教学时应注意哲学观点及人文特点的渗透。(如对新能源的分析中应渗透一分为二的观点) 三、课时安排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青岛农业大学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 2009级1班 姓名学号 20094046 张晓 指导教师刘君 2010 年 10 月 23日

家乡环境问题与解决方案 摘要:家乡代表着温暖与幸福,但近年来家乡的环境问题越来越严峻,到了非治理不可的地步,大多是因为工厂废水废气的乱排放和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乱丢弃造成的。这就需要我们对症下药,找出整治这些问题的方法,换我们青山绿水、锦绣山河,换我们温馨家园。 关键词:家乡环境污染环境问题解决方案 (一)家乡环境问题 家乡的环境问题在近几年来愈发严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由于人们的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出现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植被被大量地砍伐和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固体废弃物污染等,已经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重视。让我们以实际行动,为家乡的环境保护作贡献。 饮用水的问题主要是水源地的保护问题,现在就有很严格的要求静止农业的化肥、农药的进入和在其中水产养殖业的开展以及污染物的排放,但是在执法上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再有就是自来水处理中的污染问题,主要有2块,一是在混凝沉淀的时候一般采用PAC,现有研究显示铝盐会导致老年痴呆症,但是替代产物成本太高,国内相必不会使用,二是消毒环节用氯气会和水体中的腐殖酸反应生成致癌物质,那也是没办法的,又牵涉到水源地的来水质量问题。 大气污染,息息相关的就是燃料的燃烧,煤炉、取暖的烟囱、汽车尾气。。。。我们能做的就是支持国家的一些节能政策,什么欧V排放标准也要响音,公共交通的使用减少私家车,这些大家都说了很多。 噪音污染,第一的是交通噪音,飞机从头上飞过。。。,你家住在大马路边上,晚上也是很不爽吧,隔音罩的作用毕竟有限,公共场所的大声喧哗别人会很烦得,等等也是很多的。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要点 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

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平衡的区域内,在城乡二元结构系数很高的态势下,在城市开发度达到中期和工业化程度较高的状况时,必须及时地将城市化战略转移到以城市反哺农村、城市支持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

待中国作为一个一次性筷子出口大国这件事? 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流程图:一次性筷子大量使用——生产商为了牟取利益大量生产——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危机人类自身的生存。在此基础上结合教材所设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交流自己的看法。 (2)结合课文重点内容提出问题:我国的资源状况是什么?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通过活动导入,结合课文中“相关连接”和“名人名言”引导学生认识到我国面临的严峻的自然资源形势及我国自然资源的基本特点,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真正认识到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 联系前面学过的人口问题,环境问题和今天学习的资源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 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板书) 学习目标2 活动二:牧场的发展方案 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引导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1.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活动三:引导学生探究课文活动二,引导学生在探讨其三个观点的基础上,设计一条宣传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公益广告。 看投影,师生共同赏析几条好的广告语:“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大地需要绿色,人类心灵需要绿色”通过欣赏对比帮助学生了解公益广告的一些基本特点,鼓励学生从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进行思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广告语设计完成后,分别在可堂上进行交流、评比,评出优秀作品贴在教室的选出栏中。 2. 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结合课文的“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总结: 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3.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1)引导学生在面对人口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国情,我们在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实施什么战略? (2)看投影,如何更好的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4.活动四:以矿产资源为例,让学生认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提出问题: a如果旧的矿产资源已经消耗完毕,新的能源又没有及时被发现或发明出来,人类会面临怎样的境遇。 b如果自己国家没有了资源,单纯依靠国际市场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c如果资源在我们这一代手中用完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回答。使学生达成共识:即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小结:重点从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这一国情出发,讲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真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活动与探究(看投影) 课本P58生态农业循环图: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现状,展开讨论: 1.你认为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是什么?(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加快我国经济发展。) 2.发展循环经济体现了我国正在实施的什么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 5学习目标3 为了更好的发掌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国家和个人应该怎么做?国家:①面对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国情,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使人口增长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②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 个人:①树立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意识。②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如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节约水电,垃圾分类等。③积极与一切破坏可持续发展的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论文 当前,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对于我国的 __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作用,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尤其是对于我国来说,在资源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实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能够实现人与资源之间的协调,还能够进一步促进我国环境保护效率的提升,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政策。 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已经是改善了部分地区的环境状况,但是整体的环境状况还是处于一种恶化的状态,并且这种状态还在持续的恶化当中。同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 __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一)大气污染问题 在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中表现最为明显,居民感受最为强烈的就是大气污染问题,特别是空气质量较差,大气污染严重,对于居民的身体健康也是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造成我国大气污染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汽车尾气、煤炭的燃烧以及其他污染气体的过量排放造成。有数据表明,我国的酸雨出现频率不断提升,我国已经成为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同时,我国的雾霾问题已经逐步扩散,不仅是

我国的北方地区遭受雾霾的影响,南方部分地区以及一些中西部地区也是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雾霾问题。 (二)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水资源的短缺、污染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水资源数量和质量,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用水困难的问题。虽然经过我国“南水北调”、“西水东调”的战略性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种情况,但是我国工业污染和废水处理的有效性较低,造成我国水资源仍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严重的威胁到了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的引水质量和数量。 在我国的环境污染中,还存在土地恶化问题,植被覆盖率不高的问题以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对于我国人民的生活产生了较为不利的影响,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问题,急需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才能造福子孙后代,实现我国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通过在我国实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能够使得能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合理利用,不仅是能够避免资源浪费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报告第一章综述

可持续发展国家报告 第一章综述 第一节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就全球而言,中国同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15届理事会通过的《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声明》,即:“可持续的发展,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理事会认为,要达到可持续的发展,涉及国内合作和跨越国界的合作。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走向国家和国际的公平,包括按照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发展计划的轻重缓急及发展目的,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援助。此外,可持续发展意味着要有一种支援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从而导致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持续经济增长与发展,这对于环境的良好管理也是具有很大的重要性的。可持续发展还意味着维护、合理使用并且提高自然资源基础,这种基础支撑着生态抗压力及经济的增长。再者,可持续的发展还意味着在发展计划和政策中纳入对环境的关注与考虑,而不代表在援助或发展资助方面的一种新形式的附加条件。”(联合国文件UNEP/,AnnexⅡ,1989) 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和贫穷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要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各项工作都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无论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和生态的保护,都有赖于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是我们办一切事情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根本保障。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条件下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保持发展的持续性和良好势头。因此,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要求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利益的发展。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要开创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代替传统的落后的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起来,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在现阶段,要实现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的说课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教法设计,四、学法指导,五、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部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人教版教材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三框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已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当今社会注重的热点。学生通过前面学习,已经了解了我国的人口、环境的相关知识,理解了我国社会面临严峻的人口和环境形势。在此基础上,本框题将使学生了解掌握我国资源的现状及特点,能准确理解到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协助学生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并付诸行动。为下一框《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的学习打下基础。所以,本框题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包括: 知识目标:让学生理解我国资源的现状、特点及其严峻性;通过对具体材料的分析,理解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理解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 水平目标:让学生参与活动,协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意识,培养用实际行动保护水平目标环境、关爱自然的水平。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珍惜资源,协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保护环境的情感。 3、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 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这不但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而且对子孙后代的生存也将构成威胁。所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含义及其要求既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本框题的教学对象是九年级学生,他们对我国面临的严峻的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理解不足,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理解不深刻,在生活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 三、教法设计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直观演示法:使用图片、录像等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欲望。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水平。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和谐发展道路. 环境伦理的定义、主要内容 而环境伦理观是人类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为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约束自己的行为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秩序。 远离人类中心主义: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人定胜天”、“让地球抖三抖”、“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适应人类的需要”。人类不是自然的征服者、破坏者,人类只能是自然的合作者,人类应该建立一种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的生态文明体系。 (一)生命中心主义 认为所有形式的生命具有同等的价值,所哟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人类不是万物的中心。提出进化论的达尔文被认为是此种信念的最佳代言人,因为他在演变笔记中说:“如果我们不要对生命的臆测设限的话,那麼那些遭受痛苦、疾病、死亡等苦难的动物同胞们…它们可能是和我们人类源自同一个祖先的…”代表人物:泰勒《尊重自然》(保护野生动植物) (二)地球整体主义 不仅生命体具有内在的价值,包括土地、岩石、自然景观都有固有的价值和权利。代表人物:李奥波德[美]《大地伦理学》 (三)代际均等的伦理观 我们对自然界的道德和义务,最终源于人类各成员间的所承担的义务,在享有自 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上,我们的后代和我们具有同等的权利。 代表人物:罗马俱乐部《增长的极限》 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其一,珍重地球上一切生命物种;其二,珍重自然生态的和谐与稳定;其三,顺应自然的生活。[1] 环境伦理学的研究内容: 首先,作为道德行为主体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信 念,环境道德原则、环境道德规范等一系列人类主观内省性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性内容。 其次,内容则包括了作为人类环境伦理是非标准的环境道德评价,环境道德教育, 及环境道德行为计量性控制指标体系──环境政策、法规等的环境道德基础研究。此 外,还要掌握自然环境系统运动规律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否则就无法正确理解、 把握和预测人、社会、自然三者间环境伦理道德关系变化所导致的结局。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新能源技术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现在全球环境的一步步恶化,进而启示着我们应该保护环境,而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一个因素那就是能源。由于各国现在主要还是以石油和煤为主要能源,但由于这些能源是不可再生的能源并且对环境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的。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提倡使用新型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等。这些新型的能源都是可再生的并且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的,是可持续发展的。所以,发展这些新能源对保护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字:新能源环境和保护可持续 正文部分: 一、引言 自从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以后,尤其是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同时也带动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如温室效应所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保护我们人类所生存的环境,我们必须要认真地对待我们所面临的所有环境问题。然而导致我们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还是在能源发展这一方面。自从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以后,衣食住行不管是哪个方面都无时不刻的在消耗大量的能源,同时也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环境问题,并且我们地球上的资源也是稀缺的。因此,我们人类也就面临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护我们的环境并使我们人类能够得到可持续发展。 要解决我们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同时达到可持续发展,我们人类就必须发展新型能源。在目前的现状,发展新型能源已经成为了人类的主流。下面我们将介绍新型能源的发展概况和新型能源的发展前景。

二、新能源的发展概况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同时也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而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今的主要问题之一。发展新能源已经已经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同时每个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从而使我们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不断地提高,下面我们来介绍几种新型的能源。 (一)风电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由于中国主要还是以不可再生能源作为主要的能源,所以中国同时也面临着能源危机。中国拥有这么多的人口,而我们拥有的不可再生能源却是非常贫乏的。所以,中国必须要寻找新型的能源来代替这些不可再生能源。在中国西部拥有大量的风能,所以中国可以开发西部的风能。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风能及其优势。 风能是太阳辐射下流动所形成的,目前,风能的主要利用形式就是利用风能发电。风能与其它不可再生的能源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如它分布广泛,是可再生能源,并且对环境不会产生污染。随着社会的发展,风电的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步,应用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同时风电成本持续下降,经济性与常规能源已十分接近。这样,就使很多国家能够广泛的开发新能源。因此,我国应对西部进行大开发,发展我国西部的能源,从而解决我国的能源危机,提过我国的综合实力。 (二)太阳能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我们的地球每天都在接受着太阳的照射,同时也给我们的地球送来了无穷无尽的能源。在我们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同时各国都面临着能源短缺的时代,能源的多少无疑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因此,我们国家要想发展起来就必须充分利用太阳每天照射到我们地球上的能源。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下太阳能以及其应用。 太阳能是指太阳光辐射的能量,由于太阳能是太阳光辐射的能量,所以,太阳能具备了许许多多的优点,如太阳能清洁环保,无任何污染,利用价值高,且太阳能不会存在短缺的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能源。目前,不管是国际还是国内都有很多的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如植物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我们人类也能够模仿植物,进而大量合成人类需要的有机物。其次,就是太阳能光伏,它主要就是利用光伏板组件暴露在阳光下便会产生直流电的发电装置的一种获得太阳能的方法。还有一些利用太阳能的方法就是太阳能热发电,以及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等热利用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太阳能也必将被每个国家普遍使用。 (三)海洋能 虽然我国的陆地面积比较大,但和全球的陆地面积相比却是非常少,和整个地球的海洋面积相比更是不值一提。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海洋面积占了全球的百分之七十一,所以我们应该充分的利用我们海洋能。海洋能是指蕴藏于海水中的各种可再生能源,包括潮汐能、海水

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这份年度报告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为主题,集中讨论在现阶段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战略设计;对于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和落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进城市反哺农村、工业支援农业、缓解城乡差别、实现社会公平、完成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系统的研究成果。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 究要点一、城际之间、城乡之间是一个区域系统在一个地域中,平面上的空间充填是一个有序的体系。人为的分割,虽然有利于行政管理,但却与真实的系统行为运行有很大的背离,既不符合几何原则,也不符合生产原则。因此,大、中、小城市之间的城际关系,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城乡关系,必须如实地看作是一种结构有序、功能互补、具有统一基础的复杂系统。从地理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应当符合空间充填原理,它们在宏观 上是可辨识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实际上可以把大、中、小城市看作是立足于乡村平面上的、具有等级特点的一组空间充填物,共同构成一个区域综合体,并相应地发挥各自的功能。从社会结构看,城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社会分布原理,它们在本质上是由于社 会分工的不同和创造能力的差异,产生了在获取财富、分配财富、消费财富上的差异,但最终它们必须服从一个临界阈值,即作为区域内社会成员的每一个人,都至少应当获得作为体面生活标志的最低门槛,满足基本人权所赋予的“机会平等”。从产业结构看,城 际之间与城乡之间符合产业升级原理,它们在产业链形成与产业集群形成上,既有外在的联系与制约,又有内在的联系与制约。农村作为第一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生存支持系统和生态环境的保育功能。城市作为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集中地,提供了产品、服务及相应供需支持系统,从区域的整体上是互补的和不可分的,因此,不应单以“结果平等”的眼光去对待。从智力结构看,城际之间和城乡之间符合人口流动原理,乡村提供了人力 资源的丰厚土壤,不同等级的城市对于人才的吸纳和创造“生态位”的条件差异,表现出宏观可识别的吸附特征。由以上的阐述,可以发现只有把城市融入到区域的整个体系之中,并且始终把农村作为区域的基底平面,才能对于城市的发展和城乡统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二、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两大转折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经验指出,必须慎重把握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过程的两大基本转折。第一个转折,是在财富分布空间相对平衡的 区域内,形成大小不等的点状分布(亦可视为区域增长极),随之发生了急剧的人口集聚能力、经济密度集聚能力、二三产业集聚能力和资本集聚能力的中心。这一个转折,表现在城市开发度急剧增强,工业化利用土地的规模急剧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的集中度急剧增强,科技含量和创新步伐等的急剧增强。这类急剧增强的结果,就在地理区域的空间平面上,形成了大、中、小城市等级布局的空间充填,使得广大农村与城市之间在财富创造、生活质量、社会保障等方面差距扩大,二元结构系数加大,形成了以农村支持城市、农业支持工业的基本格局,在力度和流向上“以农补工”占据主导地位。第二个转折,是在财富 分布空间已经相当不一个重大标志,其增长过程与财富积累呈非线形的对应关系。中国 从建国开始的发展战略中就有“积极推进工业化,相对抑制城市化”的主导思想,加上长期“恐城症”的制约,中国城市化50年的变迁,一直都在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道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迅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速度达到同期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的两倍,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城市化程度仍然十分落后。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2002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5%,中等收入国家为62%,低收入国家为30%,而中国城市化率尚未达到40%。至2000年底,中国城市化率比世界平均低12个百分点,比世界发达国家平均低40个百分点。虽然从1949年全国建市67个增长至目前的600多个,但

试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论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 摘要:“可持续发展”亦称“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最早出现于1980年国际自然保护同盟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国政府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激励经济发展为条件,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发展理论和战略。它是一种新的发展观、道德观和文明观。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战略措施基本国策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以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重要条件的,其目的是使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适应,实现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互协调中推动经济建设发展,并在发展的进程中带动人口、资源、问题的解决。把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结合起来,统筹安排,综合协调,便成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与经济增长有根本区别,发展是集社会、科技、文化、环境等多项因素于一体的完整现象,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享有平等的不容剥夺的发展权利;(2)发展的可持续性,人类的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3)人与人关系的公平性,当代人在发展与消费时应努力做到使后代人有同样的发展机会,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4)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人类必须建立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学会尊重自然、师法自然、保护自然,与之和谐相处。 中共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以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指出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从忽略环境保护受到自然界惩罚,到最终选择可持续发展,是人类文明进化的一次历史性重大转折。 二.邓小平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1.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人口问题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关系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对计划生育极为关注,并逐步从人口、环境、资源和发展相互关系的高度,来认识控制人口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人多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在生产还不够发展的条件下,吃饭、教育和就业就都成为严重的问题。"他在谈我国现代化建设战略时反复讲到,人多是我国最大的难题,"人口问题是个战略问题,要很好控制"。 2.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自然资源相对短缺,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必须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我们地大物博,这是我们的优越条件。但有很多资源还没有勘探清楚,没有开采和使用,所以还不是现实的生产资源,土地面积大,但耕地很少。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案例分析 摘要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人类面临日益严重的各种“生态问题”,因而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备受人类关注的热门话题。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观,也日益深入人心,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作为一种社会发展战略付诸实践,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程中的质的飞跃。但就目前情况看,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理解仍不尽一致,甚至在一些基本问题上尚未形成共识,如人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问题。这就直接关涉到如何把握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以至能否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众多的环境问题。 1943年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夏季,美国西海岸的洛杉矶市。该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97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事件,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 水俣病事件 1953 1956年 本熊本县水俣镇一家氮肥公司排放的废水中含有汞,这些废水排入海湾后经过某些生物的转化,形成甲基汞。这些汞在海水、底泥和鱼类中富集,又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当时,最先发病的是爱吃鱼的猫。中毒后的猫发疯痉挛,纷纷跳海自杀。没有几年,水俣地区连猫的踪影都不见了。1956年,出现了与猫的症状相似的病人。因为开始病因不清,所以用当地地名命名。1991年,日本环境厅公布的中毒病人仍有2248人,其中1004人死亡。 美国和日本均为经济发达的国家,而这种经济的高速发展却是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真正的发展吗? 从科学的定义上讲,美日的发展模式只能称得上是经济增长,而非经济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 【二】真正的经济 (1)何谓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狭义的概念,仅仅指经济数量上的增长,即国民收入、国内生产总值(GDP)、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提高;它以工业化为主要内容,认为经济增长是国家实力和社会财富的体现,是国民幸福的象征。

关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题目 姓名专业学号 福建工程学院土木系 摘要:人类在经过漫长的奋斗历程后,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的业绩,与此同时,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已构成了现实威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是全人类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因此,环境保护与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一而二,二而一的任务。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只有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保护,保护生态环境,确保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经济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的保证。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 1、前言 可持续发展既是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包含二个重要的内涵:一是需要,指满足人类基本需要和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将基本需要放在特别优先的地位来考虑;二是限制,指人类的发展和需要应以地球上资源的承受能力为限度,通过人类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活动,对发展进行协调与限制,要对环境满足眼前和将来需要的能力施加限制,以求与自然环境容量

相适应。没有限制的发展,便不能持续。生态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经济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社会持续发展是可持续的最终目标。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倡导可持续发展模式更是迫在眉急的[1]。当今世界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一系列重大问题。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在人类深刻认识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能力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源于环境保护的。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界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持续生存。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地球环境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2、环境功能和环境问题(四号) 2.1 (小四) 2.1.1 (五号) 2.1.2 2.2 2.2.1 2.2.2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可能脱离周围环境而孤立地进行。环境是社会发展的经常必要的条件之一,趁着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进程的作用环境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或阻延的作用体现了生产力不断提高和自然资源不断开发,社会与其周围环境的联系便日益加深。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开发利用的对象。主要功能有:(1)提供人类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从事生产的物质、能源的源泉,也是各种生物基本重要条件。人类从自然地理环境中开采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