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02-法定文件(A4双面) 20111010

02-法定文件(A4双面) 20111010

02-法定文件(A4双面) 20111010
02-法定文件(A4双面) 2011101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范围

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设计范围,分为三个层次:

(1)整体研究范围:东至琶洲岛东端,西至广州大道,南至黄埔涌,北至黄埔大道。包括珠江新城、琶洲岛以及员村南部地区,总面积约23.6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积);成果内容摘自《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包括整体定位、空间形态分析等定性研究,为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提供限定条件。

(2)详细规划范围:包括琶洲岛A、B2、C区和员村D、E、F区,总面积约13.5平方公里(不含珠江水域面积),下文称规划区,成果达到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包括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开发强度、各专项规划等。此外,对于整体研究范围内的AH0404管理单元,为协调会展中心周边地区地下空间规划及磨碟沙涌的实施方案,规划增加编制该管理单元的法定图则。

(3)核心区范围:包括琶洲岛A区、B2区及员村D1区新开发用地集中的区域;成果参考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深度,包括城市设计导则、城市设计管理图则、地块管理图则,用以引导该区地块的进一步详细设计。

第二条主要编制依据

(1)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范;

(2)《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2009

(3)《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09

(4)《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

(5)《广州市珠江沿岸(中心城区段)景观总体规划》,2007

(6)《广州市中心八区河涌水系专项规划》及其它专项规划

(7)《广州海珠分区规划》

(8)《广州天河分区规划》

(9)《广州市琶洲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00

(10)《广州市琶洲—员村地区城市设计(深化)》,2009

第三条规划原则

(1)和谐发展。在“中调”发展战略及进一步优化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坚持整体协调,实现规划区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使本地区形成布局合理、结构清晰的空间形态,以实现提升地区功能、优化区域交通、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的目的。

(2)滨水特色。突出规划区滨临珠江的区域特点,充分尊重其河网纵横的自然地形地貌,创建一江两岸景观联系,严格控制滨水天际轮廓线界面,创造兼具国际品位和地方特色的城市滨水中心区新形象。

(3)生态优先。尊重城市生态格局,系统布局景观视线及开敞绿化廊道,提高绿地率,引导城市空气流向,改善小气候。在考虑生态元素的自然生态效用的同时也综合考虑其生态服务价值,形成结构明晰、多层及的生态网络,达致景观生态学的安全生态格局。

(4)交通便捷。优化地区交通与外部交通衔接,建立功能明确、结构清晰、交通便捷的道路网络。倡导公共交通优先,科学合理确定该地区综合交通组织方案。考虑会展交通的特点,注重会展交通与日常交通的衔接。

(5)可操作性。充分考虑现状制约条件,充分尊重已批规划研究成果及已审批案件,保证规划的延续性,注重合理规划分期和整体经济平衡,强调过程规划,使规划贯穿“总体发展战略-地区发展策略-城市设计方案-行动计划”的全过程,讲求有效控制。

第四条规划的法定效力

本规划是广州市海珠区AH0401至AH0404、AH0408至AH0417管理单元,以及天河区AT0805至AT0808,AT0909、AT0910、AT0914管理单元(下简称规划区)开发和建设的管理文件,自本规划批准公布之日起,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和土地利用活动,均应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遵照本规划执行。下一层次规划也应遵循本规划的原则和具体要求进行编制。

第五条生效日期及解释权

本文本与管理单元法定图则同时使用,二者不可分割,经广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自公布之日起开始执行,规划解释权属于广州市规划局。如需调整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广东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

第二章发展定位及主导功能

第六条发展定位及主导功能

珠江新城-琶洲-员村地区整体发展定位为:广州市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核心地区、国际化大都市的最核心区域。功能定位为:会展、金融、商贸三大引擎合力推动的国际城市中央商务核心区,实力、活力、魅力三位一体的复合型新城市滨水中心区。

其中,珠江新城作为中央商务区,拥有最高的首位度,为地区提供动力,核心功能为国际金融、商务办公,配套功能为商贸商业、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居住;琶州作为中央会展区,为地区带来张力,核心功能为国际会展、总部办公,配套功能为会展配套、研发办公、酒店、餐饮、休闲、文化旅游、居住;员村作为中央活力区,核心功能为以金融服务、信息服务、总部办公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配套功能为滨水休闲、餐饮娱乐、居住。

第七条建设规模与人口规模控制

规划区总用地1356公顷,其中琶洲802公顷(不包括B1区)、员村554公顷;城市建设用地1223.8公顷;总建筑面积1915.9万平方米,其中琶洲1013.1万平方米、员村902.8万平方米。(建设用地及建筑面积统计均不包括81公顷规划待定区AH0416管理单元)规划区控制居住人口17.4万人,其中琶洲7.4万人、员村10.0万人;就业人口42.0万人,其中琶洲23.1万人、员村18.9万人。(人口统计不包括81公顷规划待定区AH0416管理单元)

第三章土地利用规划

第八条规划结构

在整体研究范围内形成“一带两轴三核十区”的整体结构。

“一带”指沿珠江城市发展带,各功能区沿该发展带紧凑布局,拥江发展。

“两轴”指新城市中轴线发展轴及会展中心景观轴,两轴贯穿珠江两岸,统领空间景观。

“三核”指珠江新城“金融核”、琶洲“会展核”、员村“服务核”,承担三大片区核心功能,统领周边七个软核。“三核”与七个软核共同形成由主干道系统联系的“十区”,拥江发展。

其中,“会展核”是琶洲岛的集聚点,带动两翼“总部商贸区”和“会展配套区”发展,并辐射东部“文化旅游及研发办公区”;“服务核”是员村地区的启动点,启动城市东进进程,途经员村“金融商务区”、“滨水休闲区”。

第九条各类用地规模与比例

规划土地利用平衡表

注:1、用地分类及代码以国标《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为基础,根据规划需求增加或单列C/R、C65、C8三类。

2、本规划范围1356公顷,以上统计数据未包括规划待定区81公顷内的指标。

第四章城市设计控制要求

第十条城市轴线及视觉廊道的管制

(1)电视塔东轴线的管制

位于琶洲A区的电视塔东轴线为电视塔—琶洲塔连结的城市空间轴线。轴线主要开敞空

间由四块绿地组成,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

视觉廊道控制线控制:廊道自西向东宽度为180米—80米,控制线坐标参照“城市设

计管理图则”执行。

视觉廊道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建筑退缩道路红线不少于20米,沿廊道一线建筑高度不

得超过80米。

(2)会展中心—员村核心区轴线的管制

会展中心—员村核心区轴线开敞空间位于员村D区,由南北向分布的四块中央绿地组

成,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

视觉廊道控制线控制:廊道宽度自北向南为240米—360米,控制线坐标参照“城市设

计管理图”执行。

视觉廊道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廊道东侧员村二横路建筑退缩道路红线不少于20米,廊

道西侧规划路建筑退缩道路红线不少于10米,沿廊道一线建筑高度参照“地块管理图则”

执行。

(3)琶洲塔—渔人码头视线廊道的管制

琶洲塔—渔人码头视线廊道位于琶洲B2区,沿琶洲村商业步行街展开,管制包括视线

廊道控制及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

视线廊道控制:廊道宽度控制为50米,包括红线30米的景观路和两侧各10米的建筑

退缩空间,控制线坐标参照“城市设计管理图则”执行。

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廊道控制线两侧50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小于120米,另外琶

洲塔公园东侧规划路100米范围内建筑高度小于80米。

(4)琶洲塔—古黄埔港—马鞍岗视线廊道的管制

琶洲塔-古黄埔港-马鞍岗视线廊道位于琶洲B2区,管制包括视线廊道控制及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

视线廊道控制:廊道宽度控制为50米,廊道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和道路,控制线坐标参照“城市设计管理图则”执行。

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建筑退缩廊道控制线不小于10米,廊道控制线两侧25米范围内的建筑高度小于30米。

(5)古黄埔港—贸易塔视线廊道的管制

古黄埔港—贸易塔视线廊道位于琶洲C区,管制包括视线廊道控制及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

视线廊道控制:廊道宽度控制为95米,廊道用地性质为公共绿地和道路,控制线坐标参照“城市设计管理图则”执行。

视线廊道两侧建筑控制:建筑退缩廊道控制线不小于10米,廊道控制线两侧按序列布局塔楼和裙楼,形成整齐划一的廊道界面。

第十一条珠江两岸建筑高度的管制

(1)高度控制原则

根据天际线可读度的要求,隔江观望对岸天际线应遵循以下原则:

视线仰角≥27°时,只能看到建筑细部;

视线仰角≤27°时,可以看到整体建筑;

视线仰角≤18°时,可以看到建筑群整体形象(天际线可读);

视线仰角≤11°时,天际线可被清晰感知;

视线仰角≤6°时,视线效果宽敞。

(2)高度控制标准

根据城市设计对天际线的控制要求,珠江两岸一线建筑,除地标建筑作特殊控制外,其高度应按照“沿江一线建筑高度控制表”执行。

沿江一线建筑高度控制表

第十二条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间距的管制

(1)一般道路建筑退让间距规定:按《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规定进行管制,详见“一般地区建筑工程临城市道路退让间距规定表”。

一般地区建筑工程临城市道路退让间距规定表

(2)特殊道路建筑退让间距规定:

景观路退缩管制:临江大道、花城大道、员村二横路、科韵路、车陂路、阅江路、新港东路、新滘东路、琶洲大道西,建筑退让道路红线20米;员村大道(花城大道以南段)、员村四横路、员村五横路、海洲路、琶洲塔东路,建筑退让道路红线10米。

商业步行街道退缩管制:琶洲大道西的南侧设为商业步行街,建筑退让道路红线30米;琶洲大道东全段设为商业步行街,建筑退让道路红线10米。

核心区建筑退让道路红线间距规定参照“地块管理图则”执行。

详见“城市设计管理图则”。

第五章道路交通规划

第十三条道路系统规划

对外道路系统优化调整:

(1)完善主要交通节点,加强封闭性高快速路对本地区的服务功能,重点调整的交通节点为谭村立交、东圃立交、新洲立交、凤浦路与新化快速路衔接点;

(2)打通东西向通道,增加琶洲-员村地区的对外出口——东向增加2个通道:临江大道东延、新港东过江隧道;西向增加1个通道:金穗路隧道;

(3)新增马场路—海州路过江通道、车陂路—新窖东路过江通道,提升沿江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内部道路系统优化:

规划区内部形成“六纵六横”的骨架路网体系;六横包括黄埔大道、花城大道、临江大道、阅江路、新港东路、凤浦路,六纵包括猎德大道、马场路—海州路、华南快速路、科韵路、车陂路—新港东路、东环高速公路。根据道路性质和功能,将内部道路分为五级——高速公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

高速公路:东环高速公路及新化快速路,红线控制宽度仍维持原规划方案,两侧控制不少于5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含辅道)。

快速路:华南快速干线,红线控制宽度仍维持原规划方案,其中华南快速路两侧控制不少于3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黄埔大道,两侧控制不少于1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

主干道:区内主干道6条,包括花城大道(科韵路以西段)、临江大道、新港东路、江海大道、科韵路、车陂路-新滘东路,两侧控制不少于10米宽的绿化防护带。

次干道:包括凤浦路、阅江路、海洲路、员村大道、员村二横路、员村四横路、员村五横路、花城大道(科韵路以东段)等,标准红线控制宽度为40米、30米、26米几种,其中凤浦路为生活次干道强调其景观功能,其他为交通次干道。

支路:生活性道路,是公共交通、自行车和行人优先道路,标准红线宽度控制为20米、15米等。

第十四条道路横断面设计

(1)主要道路标准断面设计如下:

道路断面设计详见“道路断面图”。

(2)会展周边道路断面设计

新港东路(会展中心拓宽段),红线宽度60米,断面形式:5.2—4—16.8—6.5—18.5—4—5。

阅江路(会展中心拓宽段),红线宽度46.5米,断面形式:7.5—15—5—11.5—7.5。

第十五条交叉口规划

道路交叉口分为立体交叉和平面交叉两种形式。其中立体交叉口分为全互通立交、部分互通式立交、分离式立交三类,平面交叉口又分为展宽式信号平交、信号平交、无控平交三类。

交叉口形式的设置标准如下:

交叉口控制形式一览表

注:A-全互通式交叉;B-部分互通式交叉;C-分离式立交;D-展宽式信号平交;E-信号平交;F-无控平交

琶洲—员村范围内共有24座主要立交,其中现状立交(包括在建)有13座,本次规划建议改造的立交共有11座,其中属于本地区对外通道重要衔接点的立交共有4座,分别包括谭村立交、东圃立交、新洲立交、凤浦立交,内部重要立交3座包括新港东路—新窖东立交、黄埔大道—马场路立交、科韵路—花城大道立交,另外还包括新港东路跨线桥和过江通道与沿江道路的衔接通道等4座立交。

第十六条交通设施规划

(1)公共停车场:规划设置12个公共停车场,其中琶洲6个、员村6个,包括2个为会展配套停车场、2个P+R停车场等。停车场提供公共停车泊位4190个,其中大车位290个、小车位3900个。

另外,在B1区琶洲体育公园配套1个为琶洲会展中心服务的停车场,提供公共停车泊位2050个,其中大车位50个,小车位2000个。

公共停车场规划情况一览表

(2)配建停车场:根据《广州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指标》,结合规划区实际情况规定地块配建停车场车位数。配建停车场面积原则上在本地块所属用地内解决,特殊情况也可多个地块合并建设停车场。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停车位配建表

(3)公交站场规划:规划设置员村站、新洲站2个公交枢纽站,14个公交首末站,用地规模为5.7万平方米,如下表所示:

规划公交站场一览表

(4)加油气站规划

结合琶洲员村地区实际用地情况,共规划5个加油气站,总用地面积为1.0万平方米,其中包括2个现状已建加油气站,如下表所示。

加油气站规划情况一览表

第六章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第十七条规划目标

(1)全局协调,立足现状,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联动金融、会展、现代服务业三大引擎合力推动的城市经济中枢,与珠江新城共同形成一个空间集聚、形象鲜明的复合型CBD 地区,创造多元的国际交流平台,建构面向未来的标志性城市品牌名片。

(2)完善配套,以人为本,抓住轨道交通站点建设以及地区整合与再开发的机遇,平衡地区用地产出与生活需求的矛盾,通过空间创造性的融合实现生活工作质量的飞跃,增强地区竞争优势,建设适宜创业、适宜居住的“首善之区”。

第十八条公共服务设施分类

将规划区内的公共设施按主要职能分为两类:即为地区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提升服务的生产性服务设施,以及为居民服务的传统生活性服务设施。

(1)生产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务办公、金融服务、会议展览等内容,该类设施根据现状商务办公及会议展览设施的发展状况,选取区位良好、用地储备条件充足的地区集聚布局。

(2)生活性服务设施:主要包括商业服务、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休闲娱乐、社区服务等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公共设施,该类设施根据服务对象的不同,划分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体系规划,即地区级、居住区级、邻里级。

第十九条地区级服务设施

地区级服务设施是为整个中央商务区服务的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包括综合商业服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功能,可与城市公共中心结合设置。

第二十条居住区级服务设施

居住区级服务设施是为员村街和琶洲街两个街道内居住区服务的配套设施,其中琶洲街按照7.4万人规模、员村按照10.0万人规模进行配置。配置标准执行最新的《广州市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相关设置规定,包括教育、医疗、社区服务及行政管理设施等。

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表

第二十一条邻里级服务设施

邻里级服务设施是根据最新的《广州市居住用地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相关设置规定,配套小学、幼儿园、卫生站、社区居委会、托儿所等设施。居委级公共设施根据各设施的服务半径进行分布,一般情况下,设施的服务半径为300米,步行时间在5分钟以内。

邻里级公共服务设施表

第二十二条配套设施管制

(1)规划安排为本区服务的各项配套设施,原则上不得减少数量或压缩用地规模。确需作出改变的,应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取得该设施所属行业主管部门的正式同意或认定;当与相邻规划区内的配套设施有冲突时,应在更大的区域内协调。

(2)规划区实际人口超出或少于规划预测时,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前提下,须对本区内的配套设施进行修订,修订的原则应与实际人口规模相适应。

(3)原则上居住用地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不得混杂,公共设施的布局宜采用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4)公厕、垃圾站、变电站等配套设施与周边相邻生活性建筑的最小间距应符合《广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标准与准则》的规定。

(5)为规划区配套建设的公共服务设施,必须与规划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时投入使用。

(6)基于与相邻编制区相协调的考虑,政府保留在相邻地块之间敷设公共市政管线的权利。

(7)配套设施的建设规模应同时满足相应规范的要求。

第二十三条公共服务设施调整规定

规划配套设施是依据规划确定的人口规模确定的,当实际人口规模超过一定限度时,需对此进行检讨。

基于以下两种情况,可由业主或规划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及调整方案,经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通过后,报规委员会备案。

属于同一个土地使用权所有者的相邻地块内配套公共和市政设施的位置调整,且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划要求;公共和市政设施在同一个管理单元内部的位置调整,且调整后仍能满足有关技术规范要求。

第七章居住社区规划

第二十四条规划目标

(1)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为金融、会展等城市现代服务核心功能提供优越的生活配套保障,聚集人气、增强地区活力。

(2)对现有居住社区予以完善,通过增加配套设施、理顺路网系统、开辟公共绿地等措施优化居民生活品质;对农村居住社区按照城乡一体化思路进行整体改造,促进其融入城市生活环境。

第二十五条居住社区规划布局

规划区以金融、商贸、会展等为主导功能,用地高度集约,居住用地有限。规划结合片区功能及景观格局,尽可能在每个功能片区内均配建一定量的居住用地,以保证地区拥有持续的人气,力求形成工作、生活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的格局。

第二十六条居住社区分类规划

规划区居住用地比较分散,难以形成较具规模效应的居住区。因此,将零散分布的居住社区按居住人群分为“新开发的高尚商品住宅社区、完善型现状配套社区、农村城市化社区”三个类别,其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应采用规范中的不同上下限标准,并使部分居住区和小区配套服务设施在满足服务半径的前提下,与地区公共中心适度结合,由分散走向集中,达到资源集约利用的目的。

第八章生态绿地系统规划

第二十七条规划目标

(1)总绿地率达到40%,绿化覆盖率达到50%,人均公园面积大于10平方米,居民步行500米可享受公园绿地。

(2)以“生态城市”建设为出发点,注重珠江两岸自然、人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建构水绿纵横的生态城市。

(3)整合现状公园绿地,协调现有河流水网,恢复和尊重现有生态环境,创造层次丰富、生机勃勃的生态网络。

第二十八条生态绿地系统格局

结合宏观城市格局,确定结构性绿地(斑块),划分城市各大功能组团,控制集中建设区域的边界,奠定生态系统的基本格局;根据高等级道路及河涌走向,控制绿网及水网(廊道),使结构性生态绿地有机联系,连成网络;通过微观城市设计,按照合适的服务半径,在建设区域安置街头绿地(基质);构筑“斑块-廊道-基质”的有机系统格局。

第二十九条绿地系统规划

利用现状万亩果园、天河公园以及琶洲岛结构性生态绿轴,结合高快速路及河涌防护绿地网络,构筑人工绿地为主的绿网,在空间上沿珠江岸线和城市干道向珠江两岸腹地延伸,各类各层次公园、绿地、广场互相呼应。

(1)结构性绿地:包括磨碟沙公园、电视塔东轴线、体育公园、琶洲塔公园、琶洲眼环岛公园、黄埔古村防护绿地、沙仔岛滨水公园、T型绿轴综合体、棠下涌公园、渔人码头公园,是有效分隔高强度建设区域的大型开敞空间,也是服务复合型商务区的重要城市公园。

(2)生态廊道:包括江海大道防护绿带、华南快速路防护绿带、科韵路防护绿带、环城高速路防护绿带,以及磨碟沙涌等十一条河涌及其防护绿地。

(3)街头绿地:基本以500米服务半径遍布规划区,是最直观可达的开敞空间。应结合市民的休闲、健身需求,配置供休憩的亭台桌椅、健身器材、儿童活动场所等。

第三十条水网系统规划

基本按照河涌水系规划的蓝线范围规划排涝河涌边线,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公园绿地设计更为精致的景观人工水体,联结不同的功能组团,使公众能最大限度的享受河涌景观带来的美感。规划强调水网与绿网有机融合,使水网通过绿网扩大化置于城市景观中,从而成为珠江景观与城市肌理互相渗透的联系廊道。

(1)排涝河涌:规划十一条连通珠江的主要河涌,其出入口分别设有水闸。河涌防护绿带与河涌一并划入规划蓝线控制范围。

(2)景观人工水体:在规划结构性绿地内有大量与绿地结合的景观人工水体,承担着规划区建设硬核的蓄洪功能,是保证CBD区生态小气候的重要措施。上述人工水体属于绿地性质,其边界不作强制性规定,可在公园绿地详细设计阶段根据具体方案灵活调整。

第九章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第三十一条保护范围的划定

规划区内共有文物保护单位2处,其中省级1处,市级1处。还有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工业建筑(遗址)7处。

将区内的文物保护单位用地,以及黄埔古村内的优秀民居建筑用地划定为紫线范围(绝对保护范围),在上述绝对保护范围周边一定区域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

规划通过实地调研,确定能代表该区域工业历史的有特色优秀工业建筑一批,除要求保护该特色建筑本身外,将其周边一定区域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规划文物保护单位情况一览表

第三十二条历史文化保护控制要点

(1)紫线范围的历史建筑、文物古迹的保护应遵守其整体性,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内,不得拆除、改建原有文物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物;不得破坏原有文物,不得添建新建筑和进行其他建设工程;不得在建筑物内及其附近存放易燃、易爆及其他危险品。因特殊情况需要兴建其他工程,改建、迁建或拆除原有文物建筑及其附属建筑物时,须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并报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2)严格控制紫线周边建设控制地带内的开发强度,不得建危及文物安全的设施,不得修建其形式、高度、体量、色调等与文物保护单位的环境风貌不相协调的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新建建筑物、构筑物,其设计方案应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报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批。

(3)优秀工业建筑应先行征求文化主管部门意见,根据具体建筑的保护等级确定相应的保护要求。优秀工业建筑采用保护与开发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对历史悠久、外形独特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复,延续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同时注入文化、创意产业、商业、旅游等功能。

第三十三条优秀工业建筑改造

遵循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的原则,采用联合开发-分片改造-分期实施的策略,改造模式分为创意产业改造、文化设施改造、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商业综合改造、城市开放空间改造等四种,各种改造模式可根据各厂区的区位和自身条件进行综合运用,传承工业文化、提升地区活力。

第十章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第三十四条防洪排涝规划

防洪标准按200年一遇设防,排涝标准按当市内发生二十年一遇暴雨,而外江又出现年最高潮位均值时,市内不受涝设防。

梳理水系,对部分涌段进行拓宽或者挖深,形成贯通的水网。规划区所有河涌均应于近期整治完毕。

Word制作座位牌

Word制作座位牌 1.做个合适的底版 首先让我们打开Word,新建一个空白文件,在“页面设置”中把纸张大小设为B5(根据座位牌的实际大小选择纸张,一般小的座位牌一张B5纸可以打印两个,大的可选用A4纸),方向为横向,页边距都设为0(主要是为了省去做好后四周都裁剪的麻烦)。然后插入表格,设为2行、2列,调整表格大小(在表格属性中指定行高和列宽与座位牌高宽相同)。 2.插入美观的文字 现在在绘图工具栏中单击“插入艺术字”工具,打开“艺术字库”对话框,选择第一种类型,点击“确定”。在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中,设置字体和字号。 接下来在“艺术字”对话框中点击“设置艺术字格式”工具,在对话框中把颜色和线条都设为黑色。文字大小可据座位牌大小设置,版式选择“浮于文字上方”(这样文字可以自由调整位置),再把文字调整到表格中间。 3.背面文字向后转 要让文字180度大旋转,首先把刚才的文字复制、粘贴到下一行第一个格的中间。然后选择第一个单元格中的文字,执行“绘图→旋转或翻转→向左旋转90度”,点击两次旋转180度。再用同样的方法在右侧再打一个人名即可。 4.打印出炉 可不能浪费纸张,打印之前,执行“文件→打印预览”,看看文字是否全能打出,如看不到边缘则需调整文字大小。注意,最后有非常关键的一步:把

文件存为模板。以后打印其他人名时只要双击表格中的人名就会打开编辑“艺术字”文字对话框,直接输入文字,点击“确定”就行了,非常方便。 根据会议的具体内容和气氛,我们可以设置不同颜色和风格的艺术字,创作出醒目美观的座位牌,适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在打印时最好选用厚一些的红色纸,用彩色打印效果更佳。比如在联欢会上请的嘉宾,我们就别再用宋体了,换个活泼的字体,更显欢乐气氛! 小提示: 正式场合需要正式的座位牌,否则会非常影响公司形象和会议效果。座位牌一般在文具用品柜台都有销售,几元一个,还有专业定制的公司,直接在网上搜索邮购或许能获得更多优惠并得到送货上门服务。如果是公司内部的小型会议或其他非正式场合,做个临时座位牌是很方便的:按照上面的步骤将姓名正反打印在一张A4或B5纸上,然后折成4下(沿表格线进行折叠),将一头一尾重叠在一起,用订书机订好,一个简单实用的临时座位牌就完成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