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4王遥-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14王遥-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14王遥-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14王遥-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分校名称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

所在班级09金融(秋)

学号091170015

姓名王遥

指导教师及职称李麟讲师

成绩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期货的发展

(一)国外利率期货的发展及状况

(二)国内期货利率的发展状况

(三)本文以国债期货为主讨论的原因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分析

(三)目前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弊端三、我国利率期货进程及带来的风险

(一)利率期货的三大基本功能

(二)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必要性

四、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条件(一)利率期货发展的国际借鉴

(二)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条件分析

五、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一些建议

(一)进一步发展现货市场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三)国债期货交易制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我国利率市场化与利率期货推出问题研究

(安徽广播电视大学省直分校王遥)

【内容摘要】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利率风险的定性分析,通过吸取早先国债试点失败和国外利率期货发展的经验,做出利率期货推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为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利率期货提供理论支持及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概述国内外利率期货发展状况,分析我国国债期货失败原因;其次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分析了其带来的利率风险,从此引出推出利率期货的必要性;接着有机结合国外利率期货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经济制度环境分析,来说明我国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利率期货,并以国债为突破;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目前状况,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期货;利率市场化;国债期货;利率风险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利率期货的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分析了先期我国发展国债期货失败的原因,同时比照国际经验,得出结论:利率市场化要求利率期货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机制予以配合。因此,在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应研究推出利率期货交易的问题。利率期货的最主要承载体是国债期货。

一、期货的发展

(一)国外利率期货的发展及状况

1、国外利率期货的发展及状况。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柬,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和盟国货币金融会议,这次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协议最后决议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成员国货币和美元挂钩,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不但各国的汇率是相对固定的,利率政策也基本一致。那时候盛行的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各国为刺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的增加而推行低利率政策。一旦市场利率出现上升趋势,就扩大货币供应量来降低利率。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政策的负效应开始显露,严重的经济滞涨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使各国的经济政策纷纷改弦更张,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经济学开始被各国政府采纳。控制利率、稳定利率不再是金融政策的主要目标,控制货币供应量成为重要目标。利率不但不是管制的对象了,反而成为特意用来调控经济、干预汇率的一个工具。放松甚至取消利率管制的政策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而剧烈,利率风险日益成为各经济主体所普遍面临的一个最重要的金融风险,尤其是各类金融机构迫切需要一种既简单操作、又行之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的工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利率期货应运而生。

20世纪70年代末期,美国遭受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加上美国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来偿付庞大的债务,使得国内的通货膨胀问题逐渐恶化,利率波动更加剧烈。为应付新的经济情

势,满足金融界的需要,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美国政府有关机构的协助下,于1975年10月推出有史以来第一张利率期货合约——政府国民抵押协会抵押凭证。这是美国住房和城市发展部批准的银行或金融机构以房屋抵押方式发行的一种房屋抵押债券,是一种流通性较好的标准化息票信用工具。GNMA期货合约交易推出后,深受金融界的欢迎,它的成功,引起了一系列新的利率期货品种陆续登场。1976年1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国际货币市场推出了3个月期的美国短期国库券期货交易,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后半期,它一直是交易最活跃的短期利率期货。

1977年8月22日,美国长期国库券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这一合约成为世界上交易量最大的合约。此前的政府国民抵押贷款协会抵押凭证期货合约交割对象单一,流动性较差,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要。而长期国债信用等级高,流动性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高,交割简便,成为市场的首选,甚至美国财政部发行新长期国库债时,有意识地选择在长期国库券期货合约的交易日进行。在美国推出国库券期货成功之后,其他国家也展开了以本国长期公债为标的的长期国库券期货的发行,如英国、法国、日本、德国等,都取得了成功。

1982年12月,国际货币市场推出了3个月欧洲美元定期存款合约,这个品种发展很快,交易量现已超过短期国库券期货合约,成为短期利率期货中交易量最活跃的一种。它不仅创设了一种新的利率期货品种,更重要的是它在美国首度采用现金交割的期货合约,正是这种使传统期货业发生革命性变化的新举措,为后来股指期货的出现打下了基础。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货之所以能够取代短期国库券期货的地位,其直接原因在于后者自身的局限性。短期国库券的发行量受到债券数量、当时的利率水平、财政部短期资金需求和政府法定债务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整个短期利率工具中,所占总量的比例较小。许多持有者只是把短期国库券当作现金的安全替代品,对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的需求并不大。另外,由于在利率变动时,短期国库券价格的变动幅度要大于信用等级较低的其他短期债务工具,不利于投资者实现有效的套期保值。这样,人们又不断推出新的短期利率期货,其中1981年7月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市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以及纽约期货交易所同时推出的美国国内可转让定期存款单期期货交易,但这些实际交割的定期存单的发行是由信用等级最低的银行完成的,给投资者造成了诸多不便,而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期货的产生解决了这一问题。然而,由于欧洲美元定期存款是一种不可转让的债务凭证,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进行期货交易,在最后的实物交割上肯定不能实现。经过4年的研究讨论,加之澳大利亚的悉尼期货交易所已经于1980年首先推出了现金交割的美元期货,监管当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终于同意采用现金交割方式。在现金交割方式下,所有到期没有平仓的持仓都要按照最后交易日的3个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放利率(LIBOR)自动平仓。所谓现金结算,是指期货合约到期时如果不进行实物交割,就根据最后交易日的计算交易双方盈亏,并直接划转双方的保证金以结清头寸的一种结算方式。现金结算的产生,在整个金融期货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国外利率期货市场发展特征。近年来,随着国际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投资风险,随之增加了对风险投资和管理工具的需求,加上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利率期货交易得到了迅猛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

(1)交易量逐年攀升。利率期货交易产生之后,其成交量以几何级数式增长。无论是在美国,还是美国以外的其他地区或国家,利率期货交易量都排在第二位,仅次于股指类期货。根据美国FIA统计,2006年前10个月,美国期货共成交16.9亿张,利率期货占据美国期货市场交易的主角,达到8.57亿张,增长16.3%。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欧洲美元期货依然是世界上交易最活跃的期货合约,其交易量增长了20.1%,达到4.18亿张。

(2)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随着国际金融激烈的市场竞争加剧,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易所争先恐后地上市非本国的利率期货合约,抢占其市场份额。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LIFFE)曾经成功上市了日本政府债券和德国债券期货。其先于德国期货交易所推出的德国国债期货交易一度成为伦敦国际期货交易所最活跃品种之一,而在当年年末德国的期货交易所也未推出本国国债期货。

(3)上市品种日渐完善。金融自由化推进了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而随之而来的利率风险就成为各国发展各种利率期货的动力。目前,利率期货的基本品种包括各种货币市场上的短期国库券、短期市政债券、存款凭证、回购协议、商业票据和资本市场上的长期国债、中期国债、中长期市政债券、公司债券等。但在现实市场中,交易逐渐集中在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和中长期国债上。目前市场上的利率期货品种足以满足各类交易者对不同期限利率风险规避、套期保值和投机等的需求,形成了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产品体系。

(4)美国以外其他期货市场发展迅速。利率期货源于美国,它在全世界的推广要归功于其在利率风险规避等方面的卓越成效。现在,欧洲利率期货市场后来居上,形成了一个以美元收益率和欧元收益率为主的两大主要国际利率期货交易市场。欧洲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量已经超过了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起步较晚的亚洲利率期货市场也发展迅速。1999年9月韩国期货交易所推出了韩国国债利率期货,2002年5月推出国债期货期权,并呈现大幅上升趋势。印度和我国台湾地区也分别在2003年5月和2004年1月推出了国债期货交易。自从2005年10月墨西哥减轻了保留税并执行了几项改革措施以来,其短期利率合约成交飞涨。2006年前lO个月,墨西哥衍生品交易所的TIIE 28天银行间利率期货成交量大涨188.5%,达到2.46亿张,并成为仅次于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欧洲美元期货和欧洲期货交易所的Euro—Bund期货的2006年全球成交第三活跃的期货合约。2006年的前10个月,全球期货交易量达到43亿张,同比增长33.1%,交易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墨西哥利率期货合约的强劲增长。

(二)国内期货利率的发展状况

利率期货交易可以将利率波动的风险锁定在一定区间内,或者与现货市场的套做可以起到套期保值的作用。而利率期货交易主要是以国债为标的物进行的,国债期货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早已成为利率风险的管理工具。

国债期货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是利率期货的重要代表种类。我国也曾在1992年至1995年开展过国债期货的试点工作,但由于条件不成熟、监管不力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萌芽、发育、发展等阶段后,出现了过度投机的现象,导致了一系列恶性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国债期货交易经过火爆完结后,最终以失败收场。

1、国债期货历史回顾。1992年12月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会员机构的自营买卖中

首次尝试国债期货交易,设计并推出了12个品种的期货合约,标志着上海国债期货市场进入了试行期。第一批获准参加交易的会员机构有20家,但是没有对个人投资者开放。由于当时股票市场的高涨吸引了大量资金,而国债市场出现回落,并且期货交易并未公开市场化,投资者数量不多且信心和操作经验都不充分,因此,国债期货市场初期交易十分冷清。试行的最初两个星期内,仅成交19张交易单,成交金额为38万元。从1992年12月至1993年10月,国债期货总成交金额只有5000万元左右。1993年7月10日,财政部决定对国债实施保值补贴,同年10月2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在重新设计了国债期货交易品种、交易机制的基础上,正式向社会投资者开放,并进行了广泛的推介,疲软的国债期货市场开始活跃。在随后的两个月里,国债期货交易的数量明显放大,成交金额增加,市场上出现了价升量增的局面。1993年12月15日,北京商品交易所开始创办国债期货,共推出四个国债品种,成为我国第一家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商品期货交易所。接着,全国其他交易所纷纷开办国债期货业务,国债期货交易蓬勃发展初现端倪。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萌芽和发育阶段。

1994年是国债期货市场最为繁荣的一年,当时,股市失去昔日辉煌出现低迷,而商品期货市场上白糖、线材、煤炭等大宗商品期货品种相继被停,大量资金需要寻找新的出路,从而纷纷云集债市。同时,国债期货交易网点不断拓展,到1994年9月12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办国债期货交易为止,全国开办国债期货交易的场所共达14家。从1994年第二季度开始,国债期货交易逐渐趋于活跃。上交所当年4、5、6月份的国债期货交易金额分别达到113亿、208亿、和646亿元,成交金额明显超过同期股票交易金额。1994年下半年,国债期货更是飞速发展,成交量成倍放大,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纷纷入市。1994年全国国债期货市场总成交量达2.8万亿元,比445亿元的现货市场成交量大六、七十倍之多。国债期货市场的繁荣达到了设计者的初衷,期货交易带动了相关国债现货市场的活跃。1994年国债现货市场总成交量比1993年翻了十多倍,现货流动性大为增强,一级市场发行再次畅销,国债终于恢复了其“金边债券”的美誉。这一时期是我国国债期货繁荣发展阶段。

然而,繁荣背后孕育着危机,形势并不像看上去那样一片大好。1994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出现了“314”风波。“314”国债期货合约在数家机构联手做多的操纵下,出现了日价位波幅达3元的异常行情,在离最后交收日仅两个交易日时,持仓量仍高达78.87万张,远远超过了对应现券的发行量。上交所为了维护市场正常秩序,只能采取强制平仓的措施才使该事件平息。这一事件使市场冷静了一段时间,但却给整个国债期货市场留下了隐患,使得国债期货市场逐步演变成超级机构运用巨资互相抗衡以获取巨大投机利润的沃土。

进入1995年,国债期货市场交易更加火爆,持仓量不断增加,市场风险也不断累积。当时正值我国经济高速增长、通胀率很高的时期,国家为了保护广大储户的切身利益,由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价指数的上下浮动制定保值贴补率,并每月公布一次。保值贴补率的不确定性为炒作国债期货提供了空间,一些潜在的矛盾也开始显现。1995年2月,沪市发生了著名的“327”逼仓事件,其影响为世人所瞩目。“327”品种是对1992年发行的3年期国债期货合约的代称,由于合约期限与标的物兑付几乎是同期,而且现货的保值贴补率明显低于现行利率,所以每月公布的保值贴补率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合约的市场价

格,成为颇为活跃的炒作对象。市场在1994年底就有传言说“327”等低于同期银行利率的国库券可能加息,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不可能,因为一旦加息国家需要多支出约16亿元来补贴。于是,围绕着对这一问题的争议,期货市场形成了“327”品种的多方与空方,多空双方的分歧就在于国家会不会给国债以保值贴补以及多少贴补。1995年2月23日,提高“327”国债利率的传言得到证实,这一消息对空方造成致命的打击,而多方得势不饶人,咄咄逼人的乘胜追击。空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在没有相应保证金的情况下,违规大量透支交易,于收盘还有7分钟的时候,疯狂地抛出1056万张卖单,面值达2112亿元,将“327”合约价格从151.30硬砸到147.50元,使得当日开仓的多头全线爆仓,多方顿时兵败如山倒,这个行动令整个市场目瞪口呆。24日,上海国债期市停市,上交所发出《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监管工作的紧急通知》,就实行涨跌停板制度、加强持仓量限额管理及期货资金使用管理等问题作出了严格规定。2月26日,中国证监会颁布《关于加强国债期货交易风险控制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国债期货交易所立即采取提高保险金比率、密切注意持仓大户交易情况、严格执行每日结算制度和强行平仓制度等对策。上交所从2月27日开始休市,协议“327”平仓事宜,并在监管部门及上海市政府的积极配合下,对“327”国债期货事件进行了调查。

“327”风波之后,各交易所虽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焰,但终因当时的市场环境所限,上证交易所依旧风波不断,4月份再次掀起投机狂潮,交易量大幅上涨,价格狂升不止,透支、超仓、恶意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5月10日上证交易所又爆发了“319”逼空事件。1995年5月17日中国证监会发出《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紧急通知》,宣布我国尚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5月31日,全国14家国债期货交易场所平仓清场完毕,历时两年半的国债交易嘎然中止。

2、国债期货发展失败原因及教训。我国国债期货从上市到暂停交易近30个月的发展过程,可谓是历经坎坷,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国债期货的功能定位偏差。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988年9月发布的有关三年以上居民定期存款保值贴补的规定,三年期以上居民储蓄存款利率加上保值贴补率,应相当于同期的物价上涨幅度,以保证存款不因物价上涨而贬值。保值贴补率即同期通货膨胀率和同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差额。国家对一些三年、五年期的国债也实行保值补贴政策,国债保值贴补率是根据当时的通胀水平确定的,由于通胀水平是不断变化的,所以保值贴补率也随之不断进行调整,而这种调整直接影响着相应国债收益率的高低,反映到国债期货市场上就是相关品种市场价格的涨落。当时的国债收益率受到带有明显政策性因素的保值贴补率的左右,因此,投资国债期货面临的风险主要是政策风险。

在高通胀的情况下,实施保值贴补政策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但是每月公布一次的参照当期通货膨胀指数制定的保值贴补率实际成为国债期货市场上最为重要的价格风向标,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国债期货由利率期货演变成了通货膨胀率或者保值贴补率期货。最终,标准意义上的国债期货的无套利定价规律从根本上失去了意义,国债期货交易成了竞猜未来通货膨胀率或保值贴补率涨跌情况的投机或者赌博行为,交易者通过各种方法得出各自的通货膨

胀率和保值贴补率,并由此决定投资的方向和头寸,而整个市场的风险也随之不断地扩大,对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风险控制产生了直接的冲击。

(2)国债现货市场不完善。现货市场是任何期货品种的产生与发展的土壤,只有趋于完善的现货市场才能使期货品种更好地根植。发达的现货市场对期货市场提出要求和准备条件。期货市场则成为现货市场的规避风险和价格波动的工具,二者相辅相成。如果没有发达的现货市场,相应品种的期货市场则不仅不能规避风险,反而会加大风险。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在规模、容量、流动性、品种及期限结构等方面均有不足。

首先,当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规模较小,流动性不足。到建立国债期货试点时,我国国债现货市场仍处于较低永平。当时国债发行规模不大,且有相当部分不可上市流通,而可上市流通的国债又有相当一部分被作为“储蓄券”而长期持有,这样就大大减少了市场上的国债数量。1994年和1995年国债发行总量不过一千多亿,其中约四分之三不可上市流通,直接导致交投畅旺的期货市场可供交割的国债数量十分有限。没有合理的市场规模,就没有合理的市场价格。在市场容量很小的情况下,很容易发生价格的人为操纵,进而导致“多逼空”现象的发生。也就是实力雄厚的机构利用现券市场上基础券种的数量不足而大量做期货多头,在临近交割点时由于现券数量远小于所需交割的期货头寸,期货空头方惟有通过高价在现券市场抢购基础券种,而多头方凭借其资金优势,狂拉现券价格加以配合,使多方力量越来越强,空方力量越来越弱,造成“多逼空”的市场格局。无奈之下,空方要么赔钱认输,要么违规反击。

其次,国债品种太少,期限结构失衡。1995年3月初,在国债市场上流通的国债只有1992年三年期和五年期、1993年三年期和五年期及1994年两年期五个品种。品种的缺乏使投资者的选择空间狭小,而且这些有限品种的期限结构也不甚合理,呈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畸形结构,即以中长期品种为多数,短期和十年以上的超长期券种不足,基本上大多数是三年期和五年期,这样的品种期限结构不仅对国债期货的到期交割不利,而且对于形成我国国债的基准利率也构成相当的阻碍。短期和长期品种的匮乏,造成我国国债的期限结构曲线具有很大的扭曲度,且无法通过国债期货交易形成连续的远期利率体系,从而使得国债利率作为基准指导利率的作用被削弱,在此基础上,国债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也大大弱化了。

(3)风险监管体系不完善。对于我国国债期货市场试点的运行,整体的监管体系没有跟上其迅猛的发展,诸多方面出现纰漏,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问题起不到相应作用。

首先,政府方面。国债期货市场没有一个权威性的主管机构,长期处在多头管理的体系当中,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突出表现在政出多门、监管效率低下、缺乏对违规事件的预见性防范、市场严重分割、交割规则不一致以及市场政策缺乏稳定性等等。当违规事件发生后,政府更多采用行政手段加以制止,而不是通过经济、法律手段,甚至到最后一纸指令把国债市场关闭了事,这些生硬的行政手段表现出政府在管理上的不成熟。

其次,交易所方面。交易所功能的充分发挥及各项制度的严格执行,是国债期货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国的一些国债期货交易所业务推出相对仓促,缺乏充分准备和充足的经验,在交易制度与风险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

总之,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在缺乏知识经验、手段、竞争激励的情况下,没有建立起适合

国债期货运行的机制,并且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使中国国债期货市场始终没有能够形成公平竞争的交易秩序。

(4)利率机制非市场化。利率期货产生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当国债持有者意识到利率变动会带来收益的不确定时就会采取在利率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操作,来锁定未来的收益。国债正是为规避这种利率风险而产生的。根据套期定价原理,国债期货的价格与货币或资本市场的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动的关系,即当市场利率变高时,国债期货价格下降;相反,当市场利率走低时,国债期货价格上升。投资者可以通过计算市场利率和国债价格的相关系数,根据它在现货和期货两个市场上进行反向操作,就可以用国债期货市场上的损益来抵消现货市场上由利率变动造成的盈亏,从而把未来的利率锁定在确定的水平上。这种规避利率风险的套期保值需求是推动国债期货的产生与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然而,我国在推出国债期货试点时,利率尚未实现市场化,国债发行利率是按照银行储蓄利率确定的固定利率,国债的收益率基本保持不变。这样,投资者不用承担利率风险,自然也就没有在国债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需要,所以当时参与国债期货市场活动的大多不是保值者,从而缺乏保值者这一稳定市场的基本力量。缺乏套期保值者进入的国债期货市场充斥着大量投机分子,交易中出现投机资本过多、投机气氛过浓的现象。市场中大量的投机者单纯进行差价投机,使得国债期货市场变成了多空双方对赌的场所。

事实上,我国当时的国债期货市场根本不是基于套期保值和规避风险产生的,而是作为活跃二级市场、带动一级市场的一项金融创新业务由政府和市场组织者引入的。它的产生原因不是市场需求型,而是政府推动型,国债期货交易从一开始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上述四方面原因是导致我国国债期货交易失败的主要因素,本文认为非市场化的利率机制是我国国债期货市场失败的最根本、最深层次的原因。所以,在重提我国利率期货发展之时,除了要吸取其他失败经验,更要重视和加强对利率市场化的建设和发展,这是我国利率期货市场发展的关键和前提所在。

(三)本文以国债期货为主讨论的原因

1、国债利率在一国利率体系中占有突出地位

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是中央银行实现其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调节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经济杠杆之一。利率体系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按照一定规则所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利率体系根据不同的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国债利率在一国利率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西方发达国家,通常都有发达的国债市场,国债市场成交量巨大,具有非常好的流动性,变现能力极强,广大投资者进出国债市场十分方便。与其他一些利率工具相比,国债的市场参与者范围最广泛;此外,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基本上剔除了信用风险,因此国债市场的收益率水平最能够反映市场上资金的供求状况,最能代表当时的市场利率水平,是确定其他利率的重要参考指标,是其他金融工具定价的基准。

2、国债期货是主要的利率期货

国债期货是以政府债券为标的的期货合约,是用来规避利率波动所引起的各类债券价格及收益变动风险的重要工具,也是利率期货中最传统最主要的品种之一,国债期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利率期货的功能。而从我国目前固定收益证券的现货市场来看,国债也占有极

大的份额。

此外,各个国家在发展利率衍生品时也大多以国债期货为突破。所以本文在讨论我国利率期货发展时,基本以国债期货进行研究。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及带来的风险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二十多年的经济改革,使金融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也在有步骤地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管制利率变为金融机构自身根据资金供求状况、头寸状况、盈利和风险水平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的利率。其中,同业拆借利率或长期国债利率是基准利率,而商业银行对存贷款的定价是利率市场化的核心。

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其总体思路是先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利率市场化,后存贷款利率市场化。随着利率政策管理模式的调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市场化的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市场利率、货币市场利率、国债利率、银行间债券利率、境内外币市场贷款利率等。除银行存款利率的上限和贷款利率的下限之外,中国基本取消了利率管制,说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

(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风险分析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必将进一步加快,在这一趋势下,利率将会在更大的程度上由市场力量所决定,这将导致利率波动相比以前会更加频繁,引起各类金融资产价格的频繁变化,从而会对我国各种持有债券的企业和个人投资者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对存款类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

以银行为例来分析,首先,中央银行制定的利率市场化过程是“先贷款后存款”,这等于将银行的负债成本由行政政策予以锁定,资产运用成本随市场变动,但资产运用同样面临着经济不景气的环境,这一是意味着资产运用的风险加大,二是意味着很难取得收益较高的资产运用方式,况且由于金融市场不发达,金融工具不丰富。使得银行资产运用方式较为单一,这无疑使银行面临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其次,近几年来,银行间拆借市场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资产运用在其总资产结构中的所占份额趋于上升,而这两个市场的交易基本已是市场化的,无论是同业拆借利率,还是债券回购收益率,中央银行已不再控制,这两种利率形式尽管还难以说是真正的市场化利率,但它们的决定机制与影响因素己变得复杂化,波动也是频繁的。因此,加强对货币市场上的利率风险的管理,己成为各家银行的强烈需求。

最后,中长期国债的发行量越来越多,10年、20年、30年期的国债与政策性金融债券已经出现。这些固定低利率长期债券的未来利率风险是不能确定的,即使通过银行柜台销售的大量凭证式国债是非流通的,但由于该类国债在发行时己规定投资者不想持有时可提前到银行柜台兑取,如果遇到利率持续上升而使投资者大量兑取该类国债,那么将会给银行造成难以估量的压力,这其中的利率风险很可能会导致银行资金调度的困难。

2、对非存款类货币金融机构的影响

这类机构主要在资本市场上开展业务。随着股票市场规范化程度的增强,无风险暴利获取机会的减少,不论是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还是保险公司等,对债券市场的参与程度都越来越大,而债券本身就是一种利率资产,利率变化所带来的市场变化是非常大的。因此,利率风险对资本市场的运行及相关机构的影响也越来越变得不可忽视。

3、对非金融机构的影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各种产业企业的融资思想变得越来越灵活,融资渠道不再单一化,而是向多元化发展,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构成其资本来源,因此,利率变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本成本,况且相当多的企业的负债率已非常高,即使利率的较小变动,对其边际资本成本的影响也会相当大。此外,各类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对资本市场的参与,通过资本运作发展壮大企业己成为所有企业经营者考虑的重要方式。因为大多数资本运营都包含着较大程度的财务杠杆的运用,而财务杠杆的利率风险是人所共知的,所以,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的情况下,资本运营本身就带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4、对所有投资个人及机构的影响

不管是何种形式的机构,都可以是国债的购买者,在国债发行机制越来越市场化的进程中,由承购国债所带来的利率风险也变得越来越大。而国债作为金边债券以及最基础的投资工具,在几乎所有投资者的投资结构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如果没有利率风险对冲机制,利率波动给国债投资者带来的风险无疑会对市场造成规模巨大的冲击。

(三)目前采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及其弊端

就目前来看,虽然没有正规的利率风险对冲机制,但是各类机构也在想方设法规避利率风险,常用的方式有两种:(1)通过某一既定期限的回购合同锁定相应期间资金头寸调剂的利率风险。这多为各类金融机构所使用。(2)场外私下通过远期债券交易方式,锁定一定期间资金借贷、债券交易的利率风险。这多为金融机构之间以及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之间所使用。比如,大量通过“委托购买国债”的方式进行的“委托理财”,就是私下设定回购收益率,接受委托理财的证券公司通过这种方式绕过证券监管部门对其“受托理财”规模的限制,实际成为一种变相为炒作股票而进行的融资方式;并同时以“国债投资收益率”的方式将股票买卖的利润在证券公司与委托理财机构间分成。但这种方式由于没有相应法规制度予以保全,合同往往不受法律保护,纠纷较多。

令人担心的是,以上两种利率风险对冲方式,不仅远不能满足当前和今后各类机构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强烈需求,也缺乏应有的法律保障。因此,有必要认真研究推出有利于各类不同市场主体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衍生产品,通过有法律保障和严格监管的利率风险对冲机制,来配合中国利率体系市场化的顺利推进,确保利率杠杆作用的应有发挥。作为最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就是利率期货,这已为发达市场几十年经验所证明。

三、我国利率期货进程及带来的风险

(一)利率期货的三大基本功能

1、规避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债券利率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投资者随时

都面临着利率风险,从而产生规避风险的要求。利率期货正式顺应这种要求发展起来的,利率期货是人们用以规避利率风险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具,所以,利率期货的首要经济功能就是对利率风险的规避。

通过在利率期货市场上建立适当的多头或者空头部位,投资者可以有效地规避现货市场利率变动可能给自己带来地风险。其操作手法是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进行反向交易:投资者在现货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某种债券现货的同时,在利率期货市场卖出或买入同种同量的期货,这样期货市场的盈利或亏损就与现货市场的亏损或盈利相互抵消,例如,如果投资者计划在未来某一时间买进一定数量的债券,但是担心未来收益率下降引起债券价格上涨,增加自己的购买成本,那么他可以事先在利率期货市场上建立一个多头部位,将购买价格锁定。相反,如果投资者打算抛售一笔债券,为了防止未来债券价格下跌而给自己造成损失,他也可以事先卖出一定数量的利率期货合约,将未来的债券出售价格锁定,从而保障自己的预期收益。

2、价格发现机制

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运行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价格的过程。

利率期货交易市场不仅仅是一个风险管理的场所,同时也是一个不同的交易者交换各自信息的场所。这种信息的交换主要通过利率期货合约的买入和卖出以及作为买卖的结果——价格表现出来。与现货交易相比,利率期货交易具有三个显著不同的特征:首先,利率期货采用保证金交易,具有较低的交易成本;其次,利率期货交易引入做空机制,投资者可以利用利率期货主动规避利率风险;第三,利率期货交易采用集中撮合竞价方式,具有更好的信息透明度。利率期货交易的低成本、高透明度、操作的便捷性以及由此带来的高流动性等特点使得利率期货价格的形成具有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利率期货的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基础金融产品所包含的信息的变化。具体而言,利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增加价格信息含量。通过开展利率期货交易,可以大大提高债券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使价格能够更加快速、准确的反映债券市场相关信息的变化,从而提高债券市场的价格发现效率。

(2)对收益曲线的构造。构造收益曲线需要预期利率的未来走向,由于利率期货合约期限长短不一,结构性良好,是构造中长期收益曲线的主要工具。短期收益曲线可以从货币市场的金融产品中推导出来,比如隔夜利率、短期存款利率等等。而中长期收益曲线,一般从短期与中长期债券期货中推导出来。这样一条完整的收益曲线,反映的是一种代表未来不同期限的远期利率体系,是一种基准利率信号。这种基准利率体系是对包括债券在内的各种金融产品定价的基础。

(3)为宏观调控提供预期信号。影响一国利率水平的因素是多样的,如投资需求、通货膨胀、国民生产总值、货币供给、储蓄倾向、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等等。期货市场的重要功能之一是“输入信息——输出价格”,利率期货交易的多方参与者通过其交易行为,将各种可能影响利率水平的信息输入期货市场,使这样产生的债券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对未来

利率水平的预期。利率期货交易形成市场共识,并把这种共识传递给中央银行以形成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政策抉择,最终形成利率调整决策的双向影响机制,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不可预料性对市场带来的冲击。因此,利率期货价格这种利率信号对经济活动的预期有指导作用,为货币当局的利率调整提供价格信号参考,最大程度降低决策错误的可能性,也是降低决策成本和信息成本的一种有效创新,有利于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3、优化资金配置

具有优化资金配置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降低交易成本,减轻对市场价格的冲击。例如,某投资者持有某种债券,依据最新的信息,该债券有可能在未来价格下跌而另一种资产(如股票)的价格可能会上涨,如果该投资者在现货市场上将未来可能下跌的资产出售,同时买入可能上涨的资产,对于交易额较大的机构投资者来说,将会发生很大数额的交易成本(如买卖证券的手续费以及进行现货买卖所占用的大量资金所带来的机会成本)。如果该市场的流动性较差,还可能引发债券价格的大幅度下跌。而如果该投资者利用金融衍生品进行交易,则可以极大程度地降低交易费用——只要在期货市场上卖出远期价格将会下降的资产,同时买进远期价格将要上升的资产,就能够实现资产组合的调整。由于利率期货市场的流动性一般好于现货市场,同笔数额的买卖对市场的冲击也相对较小。因此,利用利率期货市场进行投资组合的调整,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可以减轻对市场价格不必要的冲击。

(2)提高现货市场流动性。由于利率期货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利率风险,使得债券市场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实现更好的收益与风险匹配,提高了债券市场的吸引力。因此,利率期货市场的存在可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进入债券市场。这将改变债券现货市场投资者分布不均的局面,扩大债券需求,改善债券流动性,促进利率期限结构趋向合理,进而有力推动债券市场的发展和成熟。

(二)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必要性

在利率市场化进行到现在的关键时刻,我国重新推出国债期货的必要性本质上来自经济市场化对完善金融市场结构的客观要求和金融深化的现实要求。

1、有利于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

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利率管制来说的。在利率市场化情况下,利率是由资金市场上供求双方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通过三大货币政策和其他指导性窗口,借助货币市场的内在运行机制,向金融机构传导中央银行的信贷、利率政策信号。利率市场化有两层要求,一是利率水平由资金供求状况决定,这一点将伴随着我国改革的迸一步深化而逐步实现:第二则是由权威的社会公认的某一利率为基准利率,并由此构成完整的利率体系。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一直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这种利率的计划性调节机制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最起码的要求是价格市场化,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其价格应该顺应整个社会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探索建立一个合理的利率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国债期货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国债期货市场上产生的价格能够充分反映市场对未来利率水平的预期,这是在仅有现货的国债市场上不能实现的。国债期货交易有以下优点:一是交易成本低,市场对

利率的反映敏感及时;二是市场集中,形成的利率是一种基准利率信号,有绝对的广泛性、权威性和指导性;三是国债作为一种利率期货,其在交易中形成的收益率是真正的市场利率,可以反映对未来利率水平的合理预期,不同期限的国债期货收益率代表了不同期限的市场水平,反映的是一种代表未来不同期限的远期利率体系;四是国债期货交易主要目的是为了规避利率风险进行套期保值,不同于现货市场为了取得资金或债券的所有权为目的,不会扭曲价格。

另外,国债期货还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利率管理的工具,使人们能够规避利率市场化产生的利率风险,从而使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能够顺利推进。

2、有利于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发展

一个国家金融资本市场稳定成熟体现在有一个蓬勃发展的债券市场,债券市场应与股票市场一起共同构成现代财务体系的两大融资渠道。而我国目前仍然面临“重股市轻债市”的现象,债券市场的品种建设始终无法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笔者认为,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将为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创造这样一个机会。

目前,影响我国国债一级市场发行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国债二级市场的流动性较差;二是未来潜在的利率风险。国债期货作为一种利率期货,由于特有的规避利率风险和价格发现两大功能,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解决目前我国国债现货市场存在的问题,扩大市场对国债的需求。

首先,就我国目前国债的发行方式而言。无论是招标发行还是拍卖发行,共同的一点就是部分金融机构将直接面对财政部承销国债,即目前的国债一级自营商从财政都承销国债后,再向社会组织分销与零售,这期问必定有一段时间间隔,由于一级自营商承销数额巨大,发行期间市场利率的微小变化可能带来的损失,也将是难以承受的。如果能借助国债期货进行套期保值,国债承销商就能够规避或控制这部分风险,并提高其承销国债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国债的发行。其次,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物价水平的回升,从长期看来,我国利率水平有较大的上升空间,这样就使得以较低利率买进国债的投资者面临较大的债券价格下跌的风险,而国债期货正是可以规避利率风险的有效工具。由于期货市场采用保证金交易并引入做空机制,这样,一方面使现有的投资者在利率变动时可以通过主动交易规避风险,而不是采取被动持有的策略;另一方面,可以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和投机者进入债券市场,这将改变债券现货市场投资者分布不均的局面,扩大国债需求,改善国债市场流动性,扩大国债交易规模,进而有力推动国债市场的发展成熟。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适时推出国债期货交易,有助于扩大市场对国债的需求,拓展国债的发行空间,有利于促进我国国债现货市场的发展。

3、有助于中央银行对利率的引导

利率一方面作为资金的价格势必需要市场力量自发生成;另一方面作为政府调控金融市场的指标,又需要具有可操作性。在一个市场经济为主导的间接调控体系中,政府需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对利率的调控,由此通过市场行为将利率的两种属性统一起来。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间接手段,而同时拥有财政与金融两种属性的国债是重要的政策工具之一。如果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央行就无法通过间接手段影响市场利率。

然而近年来,央行通过债券市场进行公开市场操作时,通过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所使用的货币政策力度明显不足,利率引导效应偏弱。而国债期货市场的缺失正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从两方面产生影响:首先,由于缺少国债期货市场,使得我国目前金融市场难以为银行提供一个符合要求的基准利率体系,商业银行在开展业务时对基准利率体系的把握不够充分;其次,央行公开市场业务顺利开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具有运转良好的国债现货市场和国债期货市场来配合,否则公开市场业务的政策效果将无法有效实现。国债期货市场可以有助于寻找到一套完善的基准利率体系,为央行的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参照;同时央行也可以直接在国债期货市场上进行操作,影响国债收益率水平进而影响利率,从而达到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目标。因此,开展国债期货等利率期货交易有利于完善我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结构,提升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实施力度。

四、借鉴国际经验分析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条件

(一)利率期货发展的国际借鉴

本文第一章对国外发达国家利率期货市场发展获得成功和我国初试国债期货遭遇失败进行了简单介绍,可以看出,国外发达国家利率期货是有一定的发展路径和经济、制度环境,通过这些方面研究利率期货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对我国以后更好地开展利率期货市场给出宝贵的借鉴经验。

1、其他国家发展利率期货的路径选择

期货包括实物期货和金融期货两大类,而金融期货又分为汇率期货、利率期货、股指类期货三大类。什么时候、按什么顺序推出这些期货产品,各个国家和地区情况不尽相同。

2、各国发展利率期货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分析

利率期货发展的最直接原动力是规避利率波动风险,这当中既有银行的积极推动、金融管理当局的推动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也有新金融理论的直接推动。除上述宏观因素外,利率期货的出现还有其微观环境。

(1)现货市场的充分发展是期货市场发展的重要前提以各国国债期货推出为例,总体上,各个国家推出国债期货是以一级市场供应充足和二级市场交易活跃为背景的,特别是二级市场的规模、流动性及效率。当年美国推出国债期货时其国债余额达到了3千多亿美元,占到GDP比重的16.67%,而日本在1985年推出国债期货时,国债余额占GDP的50.567%。从美国国债的投资者结构来看,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多元化的结构使美国的国债市场运行效率较高,大大强化了国债的金融功能。同时投资者发育成熟,市场所形成的价格能够反映资金供求状况,为期货市场运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市场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的同时,国债己成为机构投资者资产组合中不可缺少的金融工具。因此,作为国债现货派生市场形式的国债期货市场,不仅获得现货市场在规模、品种和流动性上支持,而且具有雄厚的市场参与者基础。

(2)市场化的利率造成现货市场价格剧烈波动20世纪70年代早期,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越来越多的欧美国家选择了浮动汇率制。不稳定的货币扩张政策和石油危机的冲击及紧随其后的汇率制度的改变,给各国国内带来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多变的高利率。为了治理

国内经济和在汇率自由浮动后稳定汇率,西方各国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推进利率市场化,导致利率波动日益频繁和剧烈,使金融风险大幅增加。国债利率的剧烈波动给持有者带来较大的风险,保值和规避风险的需求日趋强烈。在这种情况下,国债期货应运而生。

由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在利率期货发展方面,各国除了共同面临的宏观环境以外,微观环境也大致相同:首先就是有一个发达的现货市场,其次是现货市场价格的波动较大,市场参与者有规避风险的需求。

3、制度环境分析

(1)监管制度

作为当今各国金融市场监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是开展交易所衍生品交易的基础条件之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即指各类监管主体为实现其共同目标,依据监管立法和自律原则对市场的参与者、组织者及其活动场所确立和实施的一套制度。

监管从层次上来说主要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政府监管,二是交易所、行业协会等组织的自律监管。政府监管主要在于颁布法律、法规,对交易所和市场参与者行为进行监督,就交易所交易衍生品来说,交易所的自律是效率最高、最重要的监管。

就美国来说,金融期货管理机构包括国会指派的“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l℃),业者的自律组织“全国期货协会”(NFA),以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调查稽核局”(OIA),三方面通力合作确保所有利率期货交易合法、合规。英国的监管体制基本承袭了美国的“三级监管体制”,但更加注重行业自律组织、交易所和清算所及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监管,以及期货市场立法和期货市场国家监管机关的弱化上。

(2)会计制度

为了改变如利率期货等金融衍生品作为会计表外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中加以确认和计量的状况,国外大多数国家对现有会计报表模式进行了改造,对这些金融衍生品的相关信息进行充分的确认、计量和披露。

(3)税收制度

国外对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采取鼓励政策。反应在税收制度上就是既公平又鼓励的原则,税负水平比较适当。从NJ'I"情况来看,金融衍生工具一般纳入增值税纳税范围,但是目前没有一个国家全面征收增值税。在流转税这方面,许多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国家,对金融核心业务是不课税的,相应地,对金融衍生工具不征流转税,但征收所得税,其中包括资本利得税、预提税等,体现了税收公平和保护资本的思想原则。

(二)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条件分析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为推出利率期货提供了基础条件

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是国债期货这一利率期货品种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建立和发展国债期货市场的内在动力。从国际经验来看,无论哪一国或地区开展利率期货交易无不都是建立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之上的。利率的市场化是国债期货推出的前提条件,但并不是必要条件,国债期货也可以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推出。以美国为例,废除联邦储蓄法案Q 条例所规定的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上限,全面放开对利率的管制,使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时间是在1986年,而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早在1975年便推出了首张利率期货合约,并

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原因就在于即使在利率受管制的条件下,影响债券价格波动的因素依然存在,比如通货膨胀率,加上金融创新的盛行也使新生的金融工具在一定程度上躲开利率管制,导致利率风险的上升,从而催生了利率期货。

按上文所述,我国政府做了大量工作以推进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我国的利率机制在走向市场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尤其是债券市场上的利率已基本实现市场化。作为国债期货交易的首要条件,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为开展国债期货交易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国债指数走势方面,在一个年度的时间跨度上,平均收益率波动超过4%,现货市场的利率风险已成规模。在当前经济局部过热、流动性过剩、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的大背景下,以国债为主要持有对象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甚至一些企业,面对利率波动时几乎是风险敞口的。金融市场迫切需要建立以国债期货为基础的、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主动管理的风险管理模式。从国外的经验来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水平已经达到美国当年推出国债期货时的利率市场化水平,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恢复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目前在我国推出国债期货,在利率条件上已具备可行性。

而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试点的推出,标志着人民币利率衍生工具在中国金融市场正式登场,利率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它不仅可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规避巨大的利率风险,增强其应对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央行调控的自主性空问,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空间也随之打开。

2、现货市场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推出利率期货提供了现实条件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看,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与完善都有一个发达的国债现货市场作为依托。我国自1995年关闭国债期货试点至今十余年的时间里,经过不断规范整顿和市场培育,国债现货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创造了条件。目前,我国国债现货发行与流通市场已经基本实现市场化运作,且国债现货市场存量规模己具备国际各国引入期货交易机制时的水平。

综上所述,按照国际经验,我国无论在利率市场化,现货市场的发展,还是制度规范方面都达到了发展利率期货的水平。从推出的时机、条件以及金融期货突破点的选择等方面看,如果国债期货品种能成为金融期货的突破口,将是一个较为明智的选择。而且,国债期货的机构投资者发展最为成熟。此外,我国的期货市场经历了1998年以来的治理整顿,目前,期货交易法规日趋健全,交易所风险监管体系日趋完善。因此,重建国债期货市场,不仅在客观上具有相当迫切的必要性,在现实中,各项条件已趋于成熟,具有相当的可行性。

五、我国推出利率期货的一些建议

上文分析了我国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推出利率期货的必要性以及现有的发展条件,可以看出国债期货的重新推出几乎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但是经济运行具有一些不可预知的因素,推出利率期货是否会影响到我国金融市场及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得不引起重视。为了避免历史上的国债风波再现,必须小心行事。所以笔者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市场条件,推出完善的监管法规,在政策上保障利率期货的平稳进行。

(一)进一步发展现货市场

1、稳定国债发行稳定国债发行

扩容国债市场是重建国债期货市场的重要基础工作。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定期(如按月或按季)、均衡(每次发行额大致相等)和滚动地发行国债,特别是可流通的国债,应增加国债供给,扩大国债现货规模。为了做到定期均衡发行,首先,有必要建立固定的发行表,以表明国债的基本意向及其持久性,保证发行市场的资金与国债供求的均衡,从而实现国债的发行与资金供求的匹配。其次,丰富国债品种,增加短期国债发行,如3个月、6个月、9个月,推行短期国债发行的同一化和滚动发行。最后,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国债市场化发行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规范的发行市场,特别是应吸引更多的中小投资者、国外投资者参与国债一级市场。

2、加强国债市场的流动性

我国的国债市场被人为划分成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两块,加上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柜台市场,国债交易共有三个市场。由于柜台市场相对而言份额尚小,交易主要集中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这样分割的市场使投资者不能自由跨市场交易,国债不能自由转移,资金不能自由流动,大大降低了市场流动性,更重要的是,这种分割的格局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国债发行利率曲线和收益率曲线,阻碍了统一的国债期货市场的建立。因此,促进我国国馈市场的统一,对于提高国债市场流动性以及建立国债甥货市场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统一的国债托管、清算系统是建立统一的国债流通市场的物质基础,也是顺利开展利率期货交易的要求。因此,应该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建立统一的国债市场。首先,在未来一段较长时间内,国债应继续分别在两个市场同时发行,为建立一个统一的国馈现货市场奠定基础。鼓励跨市国债品种的发行,建立沟通三市的桥梁,这样可以通过套利机制使得同一品种国债的收益率趋向一致,有利于债券价格以基准品种为基础合理定位。其次,逐步统一流通市场。允许券商及其他准许机构参与银行问市场的国债交易,资金实现连通。同时,允许国债在两个子市场实现单向和双向自由转移。最后,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债托管结算系统。参照国际通行作法,上市交易的国债均在中央国债登记公司进行统一托管结算,从而使投资者可以无障碍地在两个市场之间进行自由操作。

3、进一步改善投资者结构

改变国债市场以个人投资者为主的状况,大力扶持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拥有个人投资者无法比拟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他们对套期保值的需求强烈,参与套期保值的活动也比较频繁,而且操作理智、稳健,投资方向多元化,对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有稳定作用,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和培育机构投资者。当前,初步形成和完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社保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应允许境外机构投资者如外资银行、外国保险公司、外国证券公司和外国基金管理公司等进入,使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

除上述三点外,还有其他措施,如:引入做市商制度;取消国债招标利率上限,实现国债发行定价的完全市场化;继续发展国债柜台交易业务等。总之,进一步完善国债现货市场,保障国债期货交易能够顺利重推并获得长足发展。

(二)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我国利率期货发展必须制度先行。期货市场国家监管的立法目标是:一个国家、一个法

规,即全国范围内应有统一的管理实物期货、金融期货和期权等整个期货行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和统一的期货法规,实现资金保护、会计制度、风险揭示、法律执行和交易所的自我管理,保护客户的利益。

1、完善监管制度

借鉴期货发达国家的经验,可以从监管部门、交易所本身以及行业自律三个方面来讨论中国国债期货的监管与制度规范问题。

2、改革会计、税收制度

我国现有会计制度与衍生品交易存在冲突。具体表现在信息披露不充分、会计计量不合理、会计确认和会计核算制度也比较落后等方面,有必要根据国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实际,结合国际通用的国债期货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信息披露和列报方法,对国内金融企业会计准则及制度进行统一的调整和改革。

我国现有金融衍生工具税收尚未明确。目前对金融衍生工具的征税规定还仅限于在期货和股票期权方面,而且关于期货、股票期权的规定也很不规范,仅有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方面的一些规定,对其他金融衍生工具是否征税还没有规定,税收政策缺位给规范化管理带来了不便之处。因此,必须加快对国债期货税收的研究,完善国债期货推出的配套体系。

3、加强法制建设

当前制度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要统筹规划,建立发展交易所的多层次制度体系:既包括直接针对国债期货市场的法律和规章,与国债期货市场参与者相关的法律规定,也要包括在政府的法律授权下,各交易所制定的交易所交易规则、实施细则。因此,应根据中国的现状,借鉴国际上的基本法规,抓紧国债期货的立法工作,完善金融法律体系。

在立法机关的配合下,应尽早推出《国债期货法》,在该法中至少应做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界定:明确国债期货交易主管部门的职责;期货交易所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条件及其审批程序;对期货经纪公司参与国馈期货交易的管理;为防范不合理甚至非法交易行为而制定的各种制度措施等。同时,应逐步出台其他配套性法律法规,如<国债法》、《国债投资基金管理办法》、《结算细则》、《交割及违约处理细则》以及《调节仲裁办法》等等,最后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国债期货法律法规体系。并且,要定期组织对国债期货案件的执法检查,加大对国债期货案件的查处力度,不仅要有法可依,更要严格执法。总之,是以促进发展和加强监管并重,做到立法先行,有法必依。

(三)国债期货交易制度

1、国债期货交易的结算制度

目前国际上期货交易结算机构有三种模式,一是作为某一交易所内部机构的结算机构,二是附属于菜一交易所的相对独立的结算机构,三是由多家交易所和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出资组成一家独立的结算机构。

目前,我国结算模式采用的是第一种。但从市场发展的角度看,我国发展国债期货交易,建立全国统一的独立结算公司应当成为重点考虑的选择。这样有利于加强风险控制,降低系统风险发生的概率;将违约风险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以减少对交易所和其他会员的影响和损失;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较好的恪守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交易市

场和参与者进行监督和管理。

2、国债期货合约的制度建议

(1)交易品种建议以10年期长期国债为主。10年期国债由于期限长利率波动风险大已成为世界各国长期国债期货品种的代表,我国近几年长期国债的推出为其做好了物质准备。

(2)在交割品种选择上,可借鉴国外的作法,引进“转换因子”,通过确定交割券与标准券的转换系数,来确定实际交割的现券和现金。这种做法不影响国债期货功能的发挥,也可弥补可供交收现券品种不足的缺陷。

结束语

通过全文分析表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日益加快,不可避免地对所有市场主体带来利率波动风险,而这种风险如果没有一种有效分散的规避机截,是任何一个经济实俘都难以单独承担得起的。而眼下各类机构所使用的利率风险对冲方式缺乏一定的规范化,远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客观需要,只有利率期货工具一国债期货才能承担起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主要配套机制的作用。

利率市场化的加速推进及由此带来的风险.成为推出国债期货的最基础条件.况且,国债市场本身的发展己为国债期货的推出奠定了必要的基础:首先,国债的市场化发行使国债发行利率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市场化的利率;其次,国债二级现货与回购市场的快速发展已为国债期货交易奠定了必要的现货基础;最后,大量中长期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在丰富国债品种的同时,也为符合国际惯例的国债期货合约的设计准备了可行的标的。

我国国债期货的开发和选择,应从国际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借鉴成功的经验,并在汲取国内商品期货市场和曾经开展的国债期货试点的失败教训的同时,还要着眼于我国债现货市场的发育程度、经济市场化的水平和所处阶段等多方面的环境,以有利于国债期货的规范、健康发展。我国的现实是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己迫切地需要相应的避险工具。尤其是在市场化步伐加快的进程中以利率风险为代表的金融风险已不容忽视。

但是,国债期货作为利率期货的一种,其对市场的影响是广泛的。因此,本文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应该逐步增加国债市场的流动性,加快现货市场短期国债的发行速度以形成完整的收益率曲线,并形成统一的监督管理制度。强化交易所的职能。如强法律法规的建设。更好地防范国债期货推出后可能出现的风险,在此基础上,我国的国债期货的推出无疑对化解风险、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增长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贾云赞.论我国国债期货市场的发展——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利率期货的发展经验谈起[J].时代经贸,2006年11月刊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概况

1993年:中国共产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1996年:1996年6月1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此举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的突破口。 1997年:1997年6月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放开。1998年8月,国家开发银行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1998年:人民银行改革了贴现利率生成机制,贴现利率和转贴现利率在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加点生成,在不超过同期贷款利率(含浮动)的前提下由商业银行自定。 1998年、1999年:人民银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文章《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中坦承,2003年之前,银行定价权浮动范围只限30%以内。 1999年:1999年10月,人民银行批准中资商业银行法人对中资保险(放心保)公司法人试办由双方协商确定利率的大额定期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在5年以上不含5年),进行了存款利率改革的初步尝试。2003年11月,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可以开办邮政储蓄协议存款(最低起存金额3,000万元,期限降为3年以上不含3年)。 2000年:2000年9月,放开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含300万)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300万美元以下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仍由人民银行统一管理。2002年3月,人民银行统一了中、外资金融机构外币利率管理政策,实现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外币利率政策上的公平待遇。2003年7月,放开了英镑、瑞士法郎和加拿大元的外币小额存款利率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确定。2003年11月,对美元、日圆、港币、欧元小额存款利率实行上限管理。 2004年:2004年1月1日,人民银行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1.7],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扩大到[0.9,2],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不再根据企业所有制性质、规模大小分别制定。扩大商业银行自主定价权,提高贷款利率市场化程度,企业贷款利率最高上浮幅度扩大到70%,下浮幅度保持10%不变。 2004年10月,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幅度为基准利率的0.9倍,还没有完全放开。与此同时,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都可以下浮,下不设底。 2006年:2006年8月,浮动范围扩大至基准利率的0.85倍;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为支持灾后重建,人民银行于当年10月进一步提升了金融机构住房抵押贷款的自主定价权,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2012年6月,央行进一步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7月,再次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2013年:2013年7月,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自2013年7月20日起全面放开金融机

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利率市场化问题探析 讷河电大孟广东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银行业的日益开放,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本文正是在此背景下,对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功能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对利率市场化过程及应当主意的问题进行了初步探析,重点分析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提出商业银行的一些应对措施,为探讨稳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经营资金价格 当前,我国仍然是一个以管制利率为主的国家,包括存贷款利率在内的绝大多数利率由中央银行代表政府制定。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和宏观经济利益主体的不断健全,加上我国经济特有的波动性特征,市场内部会产生一种冲击利率管制的力量,同时政府维持利率管制的成本也越来越高,利率市场化势在必行。 (一)利率市场化的涵义 利率市场化就是要建立起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具体的说,就是将中央银行用计划手段确定的利率转变为由金融机构自身根据其资金余缺状况、边际成本、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银企合作关系以及风险程度等因素而确定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意义 目前,我国95%以上的商品价格已实现了市场化,而我国银行的利率一直保持以计划管理为主的官定原则不变,成为利率管理体制僵化、传导机制僵化以及利率结构扭曲的主要诱因,弱化了利率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化引导功能,造成资本投入的低效益和利率的调整对资金流向、投融资行为以及公众消费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进而导致经济结构的失衡,不利于利率作为现代金融宏观调控最主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已不适应改革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使我国金融业从外部环境到内部结构都面临一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2014年06月 上 青春岁月 241 一、问题的引出 所谓利率市场化简单点的说就是要让利率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这对不同国家的现实国情,利率市场化所应发展到得程度也有所不同。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主要分为三个方面的改革,即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信贷市场三个方面,其中信贷市场又细分为人民币贷款利率、人民币存款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三个方面。自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设想以来,二十年间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小有成就。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取消同业拆借利率上限管理的通知》,实现了银行间同业拆借的市场利率由拆借双方根据资金供求情况自主确定。这标志着货币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重要一步。同样在1996年,财政部通过证券交易所实现了国债的市场化发行。发行方式包括利率招标、收益率招标、划款期招标等等,同时考虑到市场供求状况和国债发行数量,采取了单一价格招标和多种价格招标两种方式,在资本市场利率市场化上迈出了重要一步。2013年,人民银行宣布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这标志着在利率市场化上的主要部分存贷款利率方面我国所迈出的重要一步。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如何理解、怎样改、如何改,学界的意见不一。只有综合各家之言,才能提炼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真谛。 二、文献综述 1、关于利率市场化定义的理解。孙云峰认为,作为金融自由化改革的核心的利率市场化,是相对于前期金融抑制而出现的金融深化的实现形式之一。景学成认为,市场利率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形成机制的差异是市场利率与官方制定利率的主要差异来源。市场利率由借贷双方自主确定,是由市场资金供求关系直接决定的。而官方制定的利率是有管理当局根据市场和政府政策制定出的,带有政策目的性。王敬认为,利率市场化实质上是货币当局逐步放松直至最终完全取消利率管制的过程。他所提出的利率市场化分为三个层次的论断令人印象深刻。完整的过程分为完全的管制利率、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并存和完全的市场利率三个层次。在完全的利率管制下,货币当局直接将利率作为管理金融资源分配以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管制利率与市场利率这个层次是利率市场化深化程序中的中间状态,货币管理当局把利率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变量和工具,将市场利率作为判断资金供求和经济运行状况的参考依据,通过对两个利率的把控以便于及时对存贷款利率进行调整以达到货币政策目标。刘义圣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应当减少政府或货币管理当局对利率的直接干预,人民银行可以通过调整再贷款率、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等手段来反映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利率定价。 2、我国利率市场化达到的程度。吴富林认为,微观基础的市场化进行程度对我国利率改革的进一步促进具有决定性作用。如何设置经济体制改革的合理顺序是个难题,在我国也有很多争论。但根据经济学一般理论和我国实际,在市场价格与市场主体之间,市场主体的转型更具有决定性意义。许健认为,利率市场化不仅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金融深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我国市场化改革的综合反映,要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路线。特别是利率市场化的约束条件比其他金融改革的要求更为严格,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市场宏观形势、中央银行的监管水平等都会对利率市场化改革产生影响。各国的改革实践都说明,一旦放开最重要的资源价格利率,其结果要么是金融深化要么就是潜在的金融危机,而成为后者所导致的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3、我国利率市场化的风险与建议。李朝民认为,市场利率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把控的不稳定性;二是以信用风险防范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的文献综述及评价 □ 白毅楠(河南大学, 河南 开封 475000) 【摘要】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等方面的不断深入,学界各方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已有成果及改革细节都有着各自的看法。总的来说就是要以利率实现市场化为总目标,改革过程要胆大心细,提升银行的风险管控力,改善现有银行经营方式。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存贷款利率;渐进式改革三是保持流动性从而导致利率风险。彭兴韵认为,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安全步骤应当是首先通过以保持经济金融运行的稳定为目的将利率提高到市场均衡状态附近,其次是完善利率浮动机制,增大利率浮动范围,给予利率浮动权,再次是要实行基准利率引导下的市场利率体系。他提出利率形成机制市场化的一个有效步骤是增加金融市场中可交易的金融产品品种,使得社会金融资产更加多样,然后使这类非存贷款品种利率自由化,通过它们与银行存款的竞争直至最终放开贷款利率,进而放开存款利率。 三、评价 1、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应当坚定不移的推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到2013年人民银行放开贷款利率下限,二十年时间的改革之路再次证明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就必须要实现阶段性的改革,在该改革的细节上进行谨慎的调整,利用市场自身所具有的调节作用,使得中国国内市场不断地适应每个时期出台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政策,最终实现平稳的利率市场化,避免因改革不慎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除了实行渐进式的改革方式,同时还要着力提高各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我国的银行分为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两种,从所有制上可以看出银行由国家控股。内在的所有制形式及自身成立的时间不算很长,导致我国银行存在固有的风险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实现利率市场化之后,国家降低了对银行的控制,银行的所有制形式也会适度改变,所以银行必须全面考虑自己的资本负债问题。这就要求银行要提升自己应对风险能力,学会通过自身实力更好应对危机。 2、国内一些学者对于利率市场化的看法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者认为渐进式的改革不可取,要实现各个利率品种配套实现市场化,从而达到各个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但是根据国内外的广泛经验以及我国金融市场实际运行情况,我国尚处于各项改革的深水区,且我国金融市场的相关法律不够健全。没有规范的行业运行规则作为保障,一站式的改革必将引起各方的不正常反应,危机将不可避免,所以对于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问题,要始终保持谨慎的态度,逐渐段进行。另外,国内的一些学者仅仅关注于金融市场的运行,缺乏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把控。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应当明确金融行业是实体经济的服务行业,金融市场的改革一定要关注实体经济的发展情况,做到把握全局才能够保证每个改革措施是适用的、是正确的。总而言之,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要立足于国情,实行渐进式改革方式,急于求成的态度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孙云峰. 利率市场化几个问题的再认识[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3(06). [2] 景学成.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M].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9.[3] 王 敬. 利率衍生品发展:条件分析与机制设计[M]. 成都: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1. [4] 刘义圣.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5] 吴富林.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达到什么程度[J]. 经济学家, 2012(04).[6] 许 健. 利率自由化的约束及其实践[J]. 金融研究, 2003. [7] 李朝民. 市场利率及其风险控制研究[M]. 郑州大学出版社, 2002.[8] 彭兴韵. 金融发展的路径依赖与金融自由化[M].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作者简介】 白毅楠(1992—),男,河南郑州人,汉族,河南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科论文

武汉纺织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成期限: 2014年12月 1 日至 2015 年 1 月 8 日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金融学(双学位) 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发挥程度是以健全完整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市场化和积极地竞争的同时也在考验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管制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其弊端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利率管制维持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但导致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由此造成一大批新兴企业出现资金缺口,造成金融压抑实体经济,迎合中小企业融通的需要,民间借贷金融趁势发展,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虽具有灵活,快捷,简便的优势,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本文通过介绍利率市场化,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研究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进而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国民经济;利率

ABSTRAC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effect is based on market integrity as the premi se, therefore i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related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 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eadi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 res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which in china’s banki ng market and bring for the active competition also test in the commercial ban k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business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 he overall strength.The current practice in China is "lower loan, deposit cap" contro l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the interest rate control is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fit in with t 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 l period, but with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its disadvantag es gradually exposed,interest rate control to maintain the business bank monopoly pro fit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power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small and medium-si zed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corporate financing gap,causi ng financial repression to cater to the entity economy,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fi nancing needs,taking advantage of civil finance development, folklending as a widesp read financing way, is flexible, fast, convenient advantage,In the market economic sys tem of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but the interest rate reform was not perfec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financ ial reform further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is paper thro 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viewing interest rate m arketization process,research the general ideal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whi ch system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 ms and effect,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Keyword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 economy; interest rate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问题研究

摘要:由利率管制逐步实行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制度的必然演化之路,目前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实质性改革的攻坚阶段。如何稳步推进今后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本文首先对利率市场化理论的提出做出简要的论述,然后介绍了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思路与进程,之后对我国利率市场化目前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金融改革问题对策 一、利率市场化的内涵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质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利率市场化首先是一个过程,是一个逐步实现利率定价机制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管制向市场决定的转变过程,是一个利率体制和利率决定机制变迁的过程,随着这一过程的不断深化,整个利率体系由借贷双方根据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的比例越来越多,由政府或货币当局直接干预的成分越来越小。从范围过程来看,即是从部分利率市场化向全部利率市场化过渡的过程;从程度过程来看,即是从较低程度的利率市场化向较高程度的利率市场化转变的过程;从阶段过程来看,完整的利率市场化过程包括利率市场化准备、利率市场化进展和利率市场化成熟三个阶段。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利率市场化从时间上观察,在短期内利率可能会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但从长期来看,其变动由市场货币供求决定。同时,利率市场化又是一种状态,是一种金融生态的可持续状态,在理论上是指利率能否灵敏

地反映资金供求状况,其衡量标志主要是金融机构有没有确定利率的自主权;作为其阶段性目标,利率调整频度以及浮动幅度,也是衡量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指标,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资金及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经济的和谐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一)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客观需要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西方国家大多出现了政府放松利率管制,金融市场上的利率更多地由市场决定的利率市场化趋势,形成了一股国际范围的利率市场化倾向。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利率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金融杠杆,利率自由化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利率市场化的实施产生了不同的 效应,但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率管理体制,都朝着国家管理日益放松、市场自由决定的范围和程度日益加深、利率日益自由化的方向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利率是最重要的货币资金价格,建立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推动金融宏观调控逐步由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变、疏通货币政策市场化传导机制的重要环节和基础性工作。利率自由化以后会大大地提高实际利率水平与货币的真实收益率,有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从而完善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国金融业发展到一定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也是一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和深入,我国商业银行面临利率市场化带来的严重冲击和巨大挑战。利率市场化会导致存贷利率收窄,挑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迫使银行改变原有运营模式,加快综合经营发展步伐。商业银行必须转变发展思路,改变传统的收入结构模式,重新定位发展目标,积极创新金融业务,同时,有效管控金融资产风险,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管控 2013年7月20日,央行宣布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完全放开贷款利率。应对6月17日的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时的强硬态度,表明银行对中央财政政策的贯彻执行。完全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对银行业的冲击不会太大,但这对银行业来说是一个改革的信号,中国已经开始了利率完全市场化的道路,利率是市场经济最主要的元素,关系到借贷市场的健康发展。央行此次宣布的利率改革政策,对中国的银行业敲响了警钟,引导银行业遵循市场化的运作规律深化改革,建立起与金融市场发展相一致的信贷资源分配机制。 一、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 1.银行业存贷利差空间缩减,盈利模式承受冲击。长期以来,我国的存贷款 利率受到人民银行的严格管制,存贷利差长期稳定在3%左右。在这种由官方确定并严格监管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下,商业银行仅仅依靠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就可获得高额利润,利差收入也因此成为了商业银行的主要收入,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上市银行利息净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78.5%,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占18.4%,其他收入占3.1%”[1]。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这种依靠就可获取高额利润的经营模式将不可避免的受到巨大冲击。首先,利率市场化将逐步缩小存贷利差。对我国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实际上就是利差保护逐渐消失、政策红利渐行渐远的过程。其次,利率市场化会削弱间接融资的主体地位,商业银行持续经营能力面临考验。长期以来,间接融资在我国社会融资中一直占据着接近90%的绝对主导地位,商业银行只要按部就班的经营传统业务,即可获得丰厚利润。 2.银行业的经营风险进一步增大,管理能力面临风险。利率市场化会提高资金的市场成本,储户会选择收益更好的储蓄存款项目;相应的,银行对贷款的风险偏好也会上升,会增加对房地产等具有较高风险行业的投资。房地产显著地特点是收益快,风险高。为了争夺客户,银行会增加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利息收入会减少。银行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为了保持利润的持续增长,更加偏好高收益率项目,而这些项目往往具有较高的风险,从而进一步加大了银行业的风险水平。在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成为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的防范和化解将对我国商业银行的管理能力形成严峻考验。 3.负债波动加大,挑战银行资金定价能力。负债稳定是银行资产业务和中间业务的基础,是商业银行持续经营和发展的前提。如果负债不稳定,如负债大幅增加,而资金运用渠道不畅,商业银行将面临亏损的境地;反之负债大幅降低,以致于出现挤兑,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则无异于灭顶之灾。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由于有稳定的存贷利差,依赖吸收存款筹集信贷资金情有可原。然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在资金运用渠道不断拓展,资金逐利性不断加强的情况下,过高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利率市场化论文利率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利率论文 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分析 摘要:人民币汇率问题一直是学术界重视的一个问题。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仍然保持着较高的速度,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开始指责人民币存在低估问题,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文章利用简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利率平价假说来研究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试图寻找到人民币汇率是否低估的证据。我们利用协整V AR模型的MA表示形式,对中、美两国2000年1月至2010年9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变动趋势来源于美国利率的累积冲击,我国利率的累积冲击,以及调整的实际汇率的累积冲击。其中,调整的实际汇率的累积冲击影响最大。 关键词:实际汇率;简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利率平价;协整V AR的MA模型 一、引言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几年来,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推进,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汇率逐渐升值,已经由汇改前的元兑一美元升值到现在已经突破了元兑换一美元的关口。目前,人民币汇率是否会继

续升值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焦点。 Faria和Leon-Ledesma(2000)用相对平均产出和相对边际产出与实际汇率的关系来替代传统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得出了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不成立的结论。高海红(2003)采用1980年~2000年七国集团的数据,运用“边限检验”法对简化的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英国、德国、日本和加拿大四国存在长期关系。而意大利和法国的实际汇率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否存在长期关系则依赖于回归式中趋势项的设定。Canzoneri et al.(1999)对该理论的前提假设进行了检验,结果认为在长期相对价格能够反映相对劳动生产率。但是Strauss(1998)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 我国对利率平价假说的检验起步较晚。黄小蓉、李娥(2009)从利率平价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利率和汇率的联动效应。文章指出,由于中国现实条件诸多对利率平价的不利因素,汇率和利率的联动效应也受到影响。范立夫、周继燕(2010)把资产价格套利因素引入到利率平价模型中,对利率平价理论的套利方式进行修正和扩展,认为该扩展模型可以为中国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依据,还能够为货币政策的制定提出一定的政策指导。 本文试图利用协整V AR模型MA表示形式,联合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和利率平价理论来研究实际汇率的变动问题。协整V AR模型是由Johansen(1988)以及Johansen和Juselius(1990)提出的,该模型的MA表示是由Juselius(2006)总结出来的。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____年____月____日

摘要 利率市场化是麦金农和肖金融发展理论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提出的重要措施之一。近年来,中国学者从中国自身实际问题出发,围绕利率市场化问题的内涵、动因、条件、影响、障碍以及利率市场化的实现模式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文章回顾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难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难点、对策

目录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1)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1)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1) (二)、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金融监管手段滞后 (2) (三)、金融企业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的利率定价机制 (2) (四)、宏观经济环境有待改善 (3) 三、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措施 (3) (一)、发展市场经济,构筑必要的微观基础 (3)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健全金融监管体系 (3) (三)、完善金融企业制度,健全利率形成机制 (4) (四)、维护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4) 参考文献 (4)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及应对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即致力于金融改革,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改革进程进一步加快。出台了一系列如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九五”时期深化利率改革的方案》等政策措施,为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奠定了基础。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根据2002年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改革的层次和深度不断加强。截至2004年10月我国利率市场化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这项政策构建了现阶段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其实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果。金融生态环境有了极大的改善,而存贷款利率虽然实现了围绕中国人民银行的基准利率的较大范围的浮动,但由中央银行确定利率并报国务院批准的利率决定的计划机制基本未变。另外我国商业银行成本约束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健全,过快的推进利率市场化容易产生金融风险,损害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要在各方面加快改革,塑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利率进一步市场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现存问题 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对金融活动有较多的需求;较完善的金融系统能促进经济的更好发展。对于我国而言,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国有企业的改革不彻底等因素制约了金融的深化,不利于进一步地实现利率的市场化。另外,金融市场发展的不平衡、金融监管的滞后,金融企业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等因素就成为我国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难点。 (一)、市场经济发展不成熟

(完整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现状和改革 “利率”大家都很熟悉吧,我们在银行存款,会考虑存款利率的高低,买房贷款的时候会妒忌贷款利率,在通货膨胀的时候,国家会通过调整利率,降低膨胀率,总之,利率的重要性小到个人利益,大到国家安稳,合理的利率对我们十分的重要。 首先,先谈谈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那么,人民银行的利率调控现状怎么样呢?

现阶段,人民银行对利率水平调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直接调整存贷款基准利率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引导市场利率走势,间接影响利率体系。随着中央银行调控方式逐步从直接型调控向间接型调控、从数量型调控向价格型调控转变,利率调控方式也面临重大改革。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存贷款利率调控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2004年以前,中央银行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货币政策的需要,直接调整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金融机构基本没有或拥有很小的贷款利率浮动权;二是2004年以后,中央银行不断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范围,直至放开贷款利率上限和存款利率下限,将更多的利率定价权赋予金融机构。在不触及管制利率下限的情况下,中央银行贷款基准利率对金融机构定价发挥指导性作用,贷款利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已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我国公开市场操作起步于1996年。近年来,随着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方式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方式转变,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主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我国利率调控模式有什么不足之处呢?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关于利率市场化的2021字论文 篇一:利率市场化论文 利率市场化论文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现了较快的发展,但和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差距仍然十分明显。国内商业银行要不断丰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加大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在更好服务客户的同时发展中间业务。 一、利率市场化的最新进程与趋势 (一)利率市场化最新进程及特点 1.“利率新政”。2021年6月8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一般性存贷款基准利率和调整利率浮动区间,允许金融机构存款利率上浮到 1.1倍。这一政策实现了存款利率双向浮动,标志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被视为“利率新政”。 2.非对称式调息。2021年7月6日,1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非对称降息下调0.25和0.31个百分点,这是央行自2021年9月16日以来首次非对称式调息,并再度将贷款利率下浮区间由基准向下0.8倍扩大到0.7倍,视为利率市场化的再度深化。 3.贷款利率全部放开。2021年7月20日,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下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只剩下最关键、最艰难的一步,人民币一般性存款利率上限全部放开。 (二)利率市场化未来趋势 篇二: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利率市场化进程论文

【摘要】根据我国的利率结构和融资结构的特殊性,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中国特有的问题,利率市场化可能对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将会带来的新挑战;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将会带来的新风险等等。我国应针对以上新问题提出适合我国具体国情的解决办法。 一、引言 2021年6月8日和7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两次利率调整,是中国利率市场化至今最大幅度的改革举措。经过改革,贷款利率下限已经突破银行保本点,意味着贷款利率市场改革已经到位;而存款利率可上浮说明利率体系中处于决定性地位的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与利率市场化进展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其他国家一样,中国利率市场化并不会一帆风顺,路途必定艰难,必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进一步改革开放和经济转型的过程。我们既要借鉴国际利率市场化成功经验,也要总结其中的失败教训。 二、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国外学者关于利率市场化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结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包括对银行效率和银行风险两方面)、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传导效率的影响等方面。 篇三:利率市场化论文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实施的现状和建议 学生姓名: 学号: 学院:金融学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