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解读》白皮书

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解读》白皮书

工信部发布:《中国制造2025解读》白皮书

20日下午,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电子商务研究所所长王喜文所著的《中国制造2025解读》在北京举办首发式。王喜文表示,这本书是对《中国制造2025》的理论解读,难免有疏漏之处,将在以后的时间内不断完善。
据悉,《中国制造2025解读》一书详细分析了《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背景、总体思路、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就规划明确的九大任务、十大领域、五大工程和八大政策进行了逐一分析,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制造业企业从业者描绘了详细的产业环境与政策蓝图。
针对书中的内容,王喜文发表了“在新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制造2025》”的主题演讲。他首先分析了国际制造业的基本形式,认为在国际制造业竞争加剧、新一轮工业革命酝酿爆发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唯一的选择是建设制造强国,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加强统筹规划,由‘制造’向‘智造’转型升级,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即由此应运而生。”王喜文解释道。
在王喜文看来,国内以前不少生产方式均属于比较简单的物质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旨在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在一起,把制造系统的各元素联结起来,形成信息物理系统,实现相互协同、遥相呼应。
《中国制造2025》是兼顾当前和长远、兼顾战略和战术的一个行动计划。既立足当前,提出了九大战略任务、五项重点工程和若干重大政策举措;又着眼长远,部署了重点突破的十大战略领域。
(一)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2014年,我国工业增加值达到22.8万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35.85%。2013年,我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达到20.8%,连续4年保持世界第一大国地位。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4年,我国共有100家企业入选“财富世界500强”,比2008年增加65家,其中制造业企业56家(不含港澳台),连续2年成为世界500强企业数仅次于美国(130多家)的第二大国。
近十年来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直接促进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增强了我国在全球化格局中的国际分工地位。从国内看,建国60多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52年的17.6%提高到2014年的35.85%,增加了1倍多,促进我国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从国际对比来看,1990年我国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为2.7%,居世

界第九;到2000年上升到6.0%,居世界第四;2007年达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为19.8%,跃居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叶迄今,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历程,我国又重新回到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着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困境、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双重挤压、低成本优势快速递减和新竞争优势尚未形成的两难局面,进入了“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 每一个产业都必须向上走,从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跃迁和攀升,走出低洼地,摆脱“路径依赖”和“低端锁定”的风险。
(二)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环境
1.发达国家“高端制造回流”与中低收入国家“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我国形成“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
一方面,高端制造领域出现向发达国家“逆转移”的态势。制造业重新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各国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美国发布《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制造业创新网络计划》,德国发布《工业4.0》,日本在《2014制造业白皮书》中重点发展机器人产业,英国发布《英国制造2050》等。目前,制造业向发达国家的回流已经开始。另一方面,越南、印度等一些东南亚国家依靠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2.我国也将面临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的新挑战。一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强化,我国成为遭受贸易救济调查最严重国家, 2014年上半年的涉案金额52.9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6%。二是全球贸易规则也处于重构过程。美国极力推动打造跨太平洋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TPP),美国推动的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美欧双方互相降低非关税壁垒,统一各类认证等监管标准,也将挑战我国参与的金砖国家准贸易联盟。全球贸易投资秩序的重建,可能对国内贸易投资产生替代效应,我国的对外贸易和吸引国际直接投资的压力将会增大。
3.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要素成本等都在发生动态变化,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和要素成本的全面上升,我国制造业原有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消失。中国制造业对美国的成本优势已经由2004年的14%下降到2014年的4%,表明在美国生产只比在中国生产贵4%。
4.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中国,各产业部门新的装备需求、人民群众新的消费需求、社会治理服务新的能力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从生产装备技术水平、消费品品质提升、公共设施设备供给、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可控等各方面

,都对制造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个正在形成的13多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国内消费市场,是我国制造业所拥有的最大优势。
(三)建设制造强国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1. 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国际分工中尚处于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系统软件和高端装备基本都依赖进口。
2. 产品档次不高,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
首先,我国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整体水平不高。制造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间接损失超过万亿元。其次,我国企业在品牌设计、品牌建设和品牌维护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2014年,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我国内地仅有29个品牌入选,远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第三,标准体系整体水平不高。据统计,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比不到0.5%,标准更新速度缓慢。第四,领军企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34.3万家,但中国大陆地区进入“世界500强”的工业企业仅36家。
3.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据英国BP公司统计,我国单位GDP能耗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美国的2.4倍、日本的3.65倍,同时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2013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3年全国平均霾日数为35.9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2013 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显示,我国地下水质为较差和极差的占比合计约60%。要大力研发应用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工艺和装备,加快制造业绿色改造升级,提高制造业资源利用效率,能力建成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转变。
4.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和生产服务业发展滞后。
我国制造业中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过大,技术密集型产业偏低;生产服务业停留在批发零售、运输仓储等低端领域;在集群发展方面,部分传统行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产业集聚和集群发展水平不高。要推进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优化制造业布局,逐步化解产能过剩,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我国制造业产业结构向高端化、服务化方向转变。
5.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水平仍然滞后于发达国家。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的意愿偏低。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安全的高端核心工业软件主要依赖进口,信息化与信息安全相关领域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德国的制造水平、信息化

发展水平世界领先,已经开始推进工业4.0战略。而按照德国的划分标准,我国工业企业整体处于2.0的水平,需要补上从工业2.0到3.0的差距,才能实现4.0的方向发展。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推动我国制造模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
6.产业国际化程度不高,全球化经营能力不足。
我国的工业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投资规模上,我国对外投资的存量只占世界的2.5%,相当于美国的10%左右,中国的海外净资产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左右。
产业类型上,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有色金属、石油等能源资源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许多企业欠缺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与人才储备,缺乏大型投资管理和大型资本运作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对各个东道国的投资环境、法律体系、文化底蕴、外商投资政策点等总体上缺少深入了解。
投资风险准备不足。另有一项统计显示,我国海外矿业收购失败率高达70%-80%。
(四)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要求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二是坚持质量为先,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内核。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重要着力点。
四是坚持结构优化,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突出重点。
五是坚持人才为本,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前提。
(五)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
第一阶段,到2025年,综合指数接近德国、日本实现工业化时的制造强国水平,基本实现工业化,中国制造业迈入制造强国行列,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在创新能力、全员劳动生产率、两化融合、绿色发展等方面迈上新台阶,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和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二阶段,到2035年,综合指数达到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二方阵前列国家的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在创新驱动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第三阶段,到2045年,乃至建国一百周年时,综合指数率略高于第二方阵国家的水平,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第一方阵,成为具有全球引领影响力的制造强国。制造业主要领域具有创新引领能力和明显竞争优势,建成全球领先的技术体系和产业体系。
(六)《中国制造2025》的主要目标
1. 体现创新能力的指标。从定量指标看,确定了两个

目标任务:
一是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与国际具有可比性,该指标的预测,使用OECD的统计数据。未来十年,以OECD统计的1999-2012年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年均增速5.9%进行测算,2020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1.26%和1.68%。
二是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据统计,2006-2013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每亿元主营 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从0.16件增加到0.36件,年均增长12.4%,平均每年增加约0.029件。未来十年,按照12.4%的年均增速测 算,2020和2025年指标分别达到0.83件和1.48件;按照年均增加0.029(件)测算,2020和2025年分别达到0.57件和0.71 件。为提高指标预测的准确性,取两者均值,2020和2025年指标分别达到0.70件和1.10件。
2. 体现质量效益的指标.
工业发展质量效益指标主要包括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制造业增加值率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速三个指标。
一是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该 指标为国内独创,是反映我国制造业质量整体水平的经济技术综合指标,由质量水平和发展能力两个方面6个维度12项具体指标计算得出。未来10年,预计国际 市场需求不足的局面难有根本改观,传统低端产业竞争优势走弱不可避免,质量竞争力将继续保持中低增长速度,为此以年均增长0.19分(2010-2013 年平均增长0.19分)计算,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达到84.5分和85.5分。
二是制造业增加值率。受世界金融及经济危机影响,我国制造业增加值率2008-2011年下降速度较快,近两年来开始 止跌回稳。从2012年情况看,发达国家一般在35%以上,美国、德国、日本甚至超过45%,我国仅为其一半左右。未来十年,我国制造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 级步伐加快,重化工业和加工贸易比重降低,制造业将逐步向价值链高端提升,预计“十三五”期间制造业增加值率将走出低谷期,2020年比2015年提高2 个百分点,到2025年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
三是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我国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但增速远远高于仅为0.5%-2%的 美、日、德等发达经济体。未来十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将逐步放缓,而制造业就业人口规模将相对稳定并突出结构优化,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与制造业增加值变化正相关并略高于后者增长速度。预计“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分别为7.5%和6.5%左右。
3. 体现两化融合的指标
首先,宽带用户数。“十三五”期间,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宽带中国”战略及实

施方案》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将达到4亿户,其中家庭宽带用户约3.3亿户,固 定宽带家庭普及率将超过70%。“十四五”期间,我国固定宽带发展进入缓慢增长的饱和阶段,预计宽带用户年均净增规模在1100万,据此估算2025年我 国固定宽带接入用户将达到4.8亿户,其中家庭宽带用户将达到3.9亿户,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82%,达到发达国家当前的平均发展水平。
其次,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参照2011-2014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3.1个百分点,并遵循 指标超过60%增速将放缓的普遍规律,预计“十三五”期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7个百分点,“十四五”期间,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年均增加2.4个百分点,2020年和2025年指标将分别达到72%和84%。
再次,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参考2011-2014年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增长趋势,预计“十三五”期间指标年均增加3.3个百分点,2020年指标达到50%。“十四五”期间,遵循指标超过60%增速将放缓的普遍规模,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年均增加2.8个百分点,到2025年指标达到64%。
4. 体现绿色发展的指标
《中国制造2025》还确定了4个定量指标,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2020年和2025年分别较“十二五”末降低18%和34%;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别下降22%和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降低23%和4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十二五”末的65%分别提高到 73%和7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