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文言文

小学生文言文

小学生文言文
小学生文言文

夸父追日

(1)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注释

?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欲得饮:想要喝水解渴。

?河、渭:即黄河,渭水。

?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北:方位名词用作状语,向北。

?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邓林:地名,现在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未至:没有赶到。

?渴:感到口渴。

?弃:丢弃。

⑴为:成为。

(12)逐日:追逐太阳。

词类活用

北饮大泽北:名词活用做状语,向北

古今异义

①夸父与日逐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②饮于河,渭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所有河流

一词多义

饮①欲得饮饮:名词,饮食,食物和水

②饮于河、渭饮:动词,喝

古文翻译

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黄河、渭水去喝水。黄河、渭河的水不够了,夸父又向北去喝大湖里的水。他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丢弃的手杖,顿时化为一片桃林。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

取病焉。”

注解

使:出使,被派遣前往别国。后面的两个使字,一个作名词即使者,一个作动词即委派。

以:因为。

短:长短,这里是人的身材矮小的意思。

命:命令,这里是委任、派遣的意思。

主:主张,这里是规矩、章程的意思。后面的主字,是指主人、国君。

不肖:不贤、这里指没有德才的人。

王闻之:之:这个消息,代“晏子将使楚”这件事。宜:适合。

谓左右曰谓……曰:对……说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习辞者:善于辞令的人。习,熟练。辞,言辞。

吏二缚一人诣王缚:捆绑诣:到……去。

今:现在。

方:将要。

何以也:即“以何也”,用什么方法呢?以:用。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犯罪。

吾欲辱之:我想要羞辱他。之,他,代晏子。

酒酣: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

诣:到(尊长者那里去)。

曷:通“何”,什么。

为:相当于“于”,当。

过:经过。

避席:离开座位,表示郑重。避:离开。

枳:一种灌木类植物,果实小而苦。

徒:只,仅仅。

其实:他们的果实。

所以然者何:然:这样。所以:……的原因。

对曰:下对上的回答。

固:本来。

得无:莫非。

熙:通“嬉”,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讨没趣了。病,辱。

古今异义词

其实(其实味不同):古义:它们的果实。今义:真实情况。

谓左右曰,左右,古义:近旁的人。今义:左右表方位,约数(如:600字左右)。

反取病焉,病,古义:辱。今义:疾病,患病。

齐之习辞者也,习:古义:熟练。今义:学习。

何坐,坐:古义:犯罪,今义:坐下,动词。延,作动词用,就是请的意思。

今方来,方:古义:将要,今义:方,一种形状。

叶徒相似,徒:古义:只,今义:徒弟,学生。

入楚则盗,则:就

涉及成语及特殊句式

涉及成语

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挥汗如雨:挥洒汗水就如同下雨,形容十分劳累或热得汗出得多。

比肩接踵:肩挨着肩,脚跟着脚。形容人很多,很拥挤。

南橘北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改变。

特殊句式

1.何以也宾语前置:以何也

2.何坐宾语前置:坐何

3.吏二缚一人诣王定语后置:二吏缚一人诣王

通假字

1.曷:通“何”,什么。

2.熙:通“嬉”,开玩笑,嬉笑。

3道:通“导”

故事翻译

晏子出使楚国。楚国人因为他身材矮小,就在城门旁边特意开了一个小门,让晏子从小门中进去。晏子不肯进去,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洞中进去。现在我出使的是楚国,不应该是从此门进去吧。”迎接的人只好改道请晏子从大门中进去。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恐怕是没有人了吧?派遣你作使者”晏子回答说:“齐国首都临淄有七千多户人家,展开衣袖连在一起可以遮天蔽日,挥洒汗水就像天下雨一样,肩挨着肩,脚跟着脚,怎么能说齐国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派你这样一个人来作使臣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各有各的主张规矩,那些贤明的人就派遣他出使贤明君主(的国家),不贤、没有德才的人就派遣他出使无能君主(的国家),我是最无能的人,所以就只好出使楚国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个消息,对手下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言辞的人,今天他将要来,我想要侮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回答说:“当他到来时,请允许我们绑着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他)是干什么的人?’我们回答说,‘(他)是齐国人。’大王再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回答说:‘(他)犯了偷窃罪。“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小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去。楚王问道:“绑着的人是做什么(的人)?”回答说:“(他)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看着晏子问道:“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离开了坐席回答道:“我听说这样一件事:橘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子,生长在淮河以北就变成枳,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水土条件不相同啊。现在这个人生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东西,莫非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

楚王苦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字词解释

1.季梁:魏国人。 2.中道:半路。反::假字,同“返”,返回。

3.焦:皱褶。 4.申:通假字,同“伸”,伸展。

5.去:掸下(身上的尘土)。 6.大行(háng):太行山,在今河北、山西交界处。

7.方:到,往·····去 8.驾:车。

9.之:去,到。 10.将:将要,副词。奚:什么,疑问代词。奚为:为什么。11.用:资用,指路费。 12.御者:驾车的技术。

13.善:技术好,善于,擅长。

14.今王欲动成霸王:现在您的行为是想要建立称霸的王业。

15.举欲信于天下:做的事情是要在天下取得信义。举:举动,做事。

16.恃:仰仗。 17.广:使...扩大

18.尊名:抬高声望。 19.数(shu?):屡次,引申为频繁。

20.“离王愈远耳”“王” wàng:称王,指成为天下的共主。

21.犹:如同。 22.今者:时间名词后用“者”,表示停顿

23.奚为:何为,做什么。 24.此数者:这几个条件。

25.良:好。 26.愈:更加。

27.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 28.反:通“返”,返回。

29. 耳:罢了。 30.辕:车杠。

31,辙: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 32.虽:即使。

译文

季梁说:“今天我回来的时候,在太行山,上遇见一个人,正驾着他的车往北面赶,他告诉我说:‘我想到楚国去。’我说:‘你既然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好。’我说:‘即使你的马再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说:‘我的路费多。’我说:‘即使你的路费再多,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啊。’(他又)说:‘我的车夫好。’有了这几个条件,那么就离楚国更加远了!而今,大王想要成就霸业,时时想在天下取得威信。(然而)依仗魏国的强大,军队的精良,去攻打邯郸,来使土地扩充,名分尊贵,大王这样的行动越多,就离建立王业越远啊。

熟能生巧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在部分语文课本中,“陈康肃公尧咨善射”被变为“陈康肃公善射”。

重点字词:

1.善:擅长,善于

2.矜:矜持

3.释:放下善射:擅长射箭善:擅长,善于。

4.以:凭借,用。

5.自矜(jīn):自夸。

6.尝:曾经。

7.家圃:家里(射箭的)场地。圃,园子,这里指场地。

8.睨(nì):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9.但:只。

10.射:射箭的本领。

翻译: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曾经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他也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陈尧咨看到了,跑过来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技术!”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知道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勺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熟能生巧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尴尬地将老翁打发走了。

滥竽充数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mǐn)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

注释

?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这则寓言讽刺了无德无才、招摇撞骗的混子,提醒人们只要严格把关,混子就难混。告诉人们要有真才实学。滥:失实的。竽:一种古代乐器,即大笙。“滥竽”即不会吹竽。充数:凑数。

?齐宣王: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姓田,名辟疆。?使:派,让,指使。

?南郭:郭指外城墙,南郭指南城。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

?这里是戏称。请:请求。?说:通“悦”,喜欢。

?廪食(lǐn sì)以数百人:官府供食。廪:粮仓。食:给东西吃。以:同“与”。

?以:给。?湣王:齐国国君,宣王的儿子,在宣王死后继位。姓田,名地。

?好∶喜欢,爱好。 (11)逃:逃跑。 (12)立:继承王位。

(13)竽:古代的一种乐器。

译文

齐宣王派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处士请求要为齐宣王吹竽,齐宣王很高兴。官府给他的待遇和那几百人一样。齐宣王死后,他的儿子齐湣王(田地)继承了王位。齐湣王喜欢听一个一个地独奏,南郭处士就逃跑了。

出自《战国策·齐二》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

1.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舍人:王公贵族家中的门客。 3.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 卮(zhī)酒:一杯酒 4.相谓:互相商议。

5.请画地为蛇: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画地:在地面上画(画的过程)。为蛇:画蛇(画的结果)。

6.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

7.蛇固无足:蛇本来就没有脚。固:本来,原来。 8.子:对人的尊称,您;你。9.安能:怎么能;哪能。 10.为:给;替 11.遂:于是;就。

12.赐:赏赐,古代上给下,长辈给晚辈送东西叫赐。

13.为之足:给它画上脚。足(此句中的足):画脚。

14.终:最终、最后。 15.引:拿起。 16.且:准备。 17.成:完成。18.余:剩余。 19.足:脚。 20.亡:丢失,失去。

21.为:给,替。 22.乃左手持卮:却,表示转折

23.夺其卮曰:他的,指代先成蛇者 24.遂饮其酒:那,指示代词

25.终亡其酒:那,指示代词 26、谓:对......说。

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掉了那壶酒。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韩非子·难一》

注释

(1)楚人:楚国人。(2)鬻(yù):卖。

(3)誉之:夸耀(他的)盾。誉,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4)吾:我。(5)坚:坚硬。(6)陷:陷落,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7)利:锋利。(8)无不:没有。(9)或:有人。(10)以:用。(11)弗:不。(12)应:回答。楚人:楚国人。(13)夫:句首语气助词,表示要发表议论。(14)同世而立:同时并存

译文

在很久以前,楚国有一个人既卖矛又卖盾。有一次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什么东西也刺不破它。”然后举起自己的矛说:“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任何东西都能刺破。”一个人问:“那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如何呢?”听了此话后,围观的人都笑了,这个楚国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①,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②!天帝使我长百兽③,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④。子以我为不信⑤,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⑥?”虎以为然⑦,故遂与之行⑧。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⑨,以为畏狐也。——《战国策》

[ 注释 ]

①求——搜求,寻找。②无敢——不敢。

③长(zhǎng)——首领。这里用作动词,当首领。④逆——违反。命——命令,意志。

⑤不信——不老实,说假话。⑥走——跑,逃走。⑦然——对的。

⑧遂——于是,就。⑨畏——害怕。

[ 译文 ]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

[ 寓意 ]人们用它来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揠苗助长

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注释

1、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2、长(zhǎng)——生长,成长。

3、揠(yà)——拔。

4、芒芒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5、谓:对…说。

6、其人——他家里的人。

7、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8、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9、趋——快步走。 10、往——去,到…去。

11、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12、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13、寡:少。

14、耘苗:给苗锄草。 15、非徒——非但。徒,只是。 16、益:好处。

译文:

有个宋国人嫌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就将禾苗一棵棵拔高。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都已枯萎了。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坠--落。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爱莲说周敦颐(北宋)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fán:多)。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①/出淤泥而不②,濯③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直:挺立),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

①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②染:沾染(污秽)。

③濯(zhu?):洗涤。④清涟(lián):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

⑤妖:美丽而不庄重。⑥通:贯通;通透。中通外直:(它的茎)内空外直。不蔓(màn)不枝:不牵牵连连,不枝枝节节。蔓:名词用作动词,生枝蔓。枝: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节。

远:远播,远远的传送出去。益:更,更加。

亭亭净植: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

亵(xia)玩:轻漫地玩弄。亵:亲近而不庄重。隐逸(yi):隐居。

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yī):叹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唉”。

菊之爱:对于菊花的喜爱。鲜(xiǎn):少。

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宜乎众矣:当然人很多了。宜乎:应该。宜:应当。众:众多。

译文

水中和陆地上的花草树木,可以喜爱的很多。晋代的陶渊明独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却不受沾染;经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通外直,不牵连,不节枝。香气传播得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不能摆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逸者;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喜爱菊花,在陶渊明后就很少耳闻了。至于喜爱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喜爱牡丹,当然人很多了。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首先)自度(度du?:量长短)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假字:同“座”;座位)。至之市,而忘操(操:拿,携带)之。已得(拿到)履,乃曰:“吾忘持度(度dù:量好的尺码)。”反(同“返”;返回)归取之。及反,市罢(罢:散,结束,停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自信:相信自己)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

5.度(du?):用尺子量。

6.而:连词,表示承接。

7.置:放置,搁在。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11.至:等到,直到。 12.之:到……去,往。

13.操:带上,拿着的意思。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这才。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1.市罢:指集市已经散了。

23.遂:于是。 24.曰:说。 25.宁(nìng):宁可。

26.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7.自信:相信自己。 28.以:用。译文

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他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会相信自己的脚。”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wai)/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wai)/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w?i)汝(rǔ)多知乎! ”

译文

有一天,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为什么事情辩论不已,便上前去问其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而中午的时候离人近。

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像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太阳却像盘子那样小,这不是离人近看起来大,而远看起来小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让人感觉清凉,到了中午时就感觉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离人近时热,而离人远时凉的道理吗?”

孔子不能判定。

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智慧多呢?”

辩日启示

1.宇宙无限,知识无限,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4.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5.多听听身边孩子们的声音,也许能有所长进。

6.知识是不分年龄,不分界限的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②,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⑤。——《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和树茎。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种农具,形状象木叉。④翼——希望。

⑤而身为宋国笑——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耻笑。

译文:

宋国有个农夫正在田里翻土。突然,他看见有一只野兔从旁边的草丛里慌慌张张地窜出来,一头撞在田边的树墩子上,便倒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了。农民走过去一看:兔子死了。因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了。农民高兴极了,他一点力气没花,就白捡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捡到野兔,日子就好过了。从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气种地了。每天,他把锄头放在身边,就躺在树墩子跟前,等待着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这树墩子上来。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农民当然没有再捡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却荒芜了。

解释: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或抱着侥幸心理妄想不劳而获。

近义词:刻舟求剑、墨守成规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间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chuí)——槌子。⑤况(huàng)然——形容钟声。⑥遽(jǜ)——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了,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⑤趋——快走。往——去,到..去。

⑥槁(gǎo)——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反义词:循序渐进

[提示]

“拔苗助长”是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它的出处就是这则寓言故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有它们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这些规律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认识它,利用它,不能违背它,改变它。违反了客观规律,光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办事情,尽管用心是好的,但结果必然碰壁,把事情办坏。我们都应该以宋国这个农民为戒。

鹬蚌相争

蚌②方出曝③,而鹬④啄其肉。蚌合而钳⑤其喙⑥。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⑦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⑧,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⑨之。

【字词注释】

①选自《战国策》。②蚌(bang):生在淡水里的一种软体动物,有两扇椭圆形硬壳,可以开合。③曝(pu):晒,这里指蚌上河滩晒太阳。④鹬(yu);鸟名,常在水边捕吃鱼、虫、贝类。⑤钳(qi2n):夹住。⑥喙(hui):鸟类的嘴。⑦即:就。⑧不出:指鹬的

嘴拔不出。⑨擒(qin):抓住。

【诗文翻译】

河蚌刚刚爬上河滩张开壳儿晒太阳,一只鹬鸟扑过来啄它的肉。蚌灵敏地合扰自己坚硬的壳,把鹬鸟尖尖的长嘴紧紧夹住。鹬对蚌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晒死。”蚌也对鹬说:“你的嘴今天拔不出,明天拔不出,你就要渴死饿死!”鹬和蚌谁也不肯让谁。结果都被渔夫毫不费力地抓住了。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注释:

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译文:

春秋时代,楚国有一个商人,专门卖珠宝的,有一次他到齐国去兜售珠宝,为了生意好,珠宝畅销起见,特地用名贵的木料,造成许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装饰得非常精致美观,使盒子会发出一种香味,然后把珠宝装在盒子里面。

有一个郑国人,看见装宝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观,问明了价钱后,就买了一个,打开盒子,把里面的宝物拿出来,退还给珠宝商。

叶公好龙

叶公好龙。室中雕文尽以为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神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夫似龙而非龙也。

注释

拼音:ya gōng hào l?ng,古音读作sha gōng hào l?ng,作姓氏。

叶公:春秋时楚国叶县县令沈诸梁,名子高,封于叶(古邑名,今河南叶县)。

子高:叶公的别名。钩:衣服上的带钩。写:画。凿:通"爵",古代饮酒的器具。屋室雕纹:房屋上雕刻的彩绘、花纹。"文"通"纹" 窥(kuī):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牖(yǒu):窗户。施:延伸。还(xuán)走:转身就跑。还,通“旋”,走:跑。五色无主:脸色一忽儿白,一忽儿黄。五色,这里指脸色。夫:那。

好:喜欢,喜好,爱好。闻:听说。下之:下降到叶公住所。

文:通“纹”,花纹。是:应该是。

是叶公非好龙也:原来叶公并不是真的喜欢龙。是:这。

译文:

从前有个叫叶公的人非常喜欢龙。在他的家里,墙上画着龙,柱子上雕着龙,穿的盖的上面都绣着龙。天上的真龙听说叶公喜欢龙,就来到叶公家拜访他,长长的尾巴伸在堂上,把头探进窗户里张望。叶公看到天上的真龙后,吓得魂飞胆破,脸色都变了,急忙躲起来。原来,叶公喜欢的不是真龙,而是那些画的、绣的、刻的假龙。

说明:这个故事,用很生动的比喻,辛辣地讽刺了叶公式的人物,深刻地揭露了他们只唱高调、不务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通过这个故事,我们要丢弃理论脱离实际的坏思想、坏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好思想、好作风

马说唐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今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

译文

世上有了识马的人,然后才有了好马。好马经常出现,可是识马的人却不多。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是辱没在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被人们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不喂它太多粮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秀的素质(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它和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走到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陋室铭

山不在①高,有仙则名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③。斯是陋室④,惟吾德馨⑤。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⑥。谈笑有鸿儒⑦,往来无白丁⑧。可以调素琴⑨,阅金经⑩。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文字注释

(1)在:在于,在乎,动词。(2)名:有名,这里作动词。(3)灵:灵验,神奇。(4)斯是陋室:这是简陋的屋子。斯:指示代词,此,这。是:判断动词。陋室:简陋的屋子。

(5)惟吾德馨: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惟:只。吾,我,这里指住屋的人自己。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散布的远,古代常用来形容人的品德高尚。吾:我,这里指作者,陋室的主人。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这句话的重心在“绿”和“青”这两个字上,这两个字是什么呢?是本色呀!这句话反映出作者不改本色的节操。上:动词。

(7)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学识渊博的学者。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8)白丁:原指平民百姓,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9)调(tiáo)素琴:调弄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10)金经:指佛经。

(11)丝竹: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12)之:助词,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义。

(13)乱耳:使耳朵扰乱(使动用法)。乱:扰乱。

(14)案牍(dú):官府公文。牍,①古代写字用的狭长的木简。②文件;书信。

(15)劳形:使身体劳累(使动用法)。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16)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17)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这两句是说,诸葛庐和子云亭都很简陋,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

(18)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全句意为“有何陋”。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本文只用“何陋之有”,兼含着“君子之居”的意思。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译文

山不在乎多高,有了神仙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乎多深,有了蛟龙存在就显得有灵气。这虽然是一间简陋的房子,不过,只要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会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爬上台阶,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在这里与我谈笑的人都是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读书人,来来往往的没有一个是没有学问的人。平时可以弹奏不加修饰的古琴,潜心阅读佛经。既没有噪杂的管弦乐声扰乱耳朵,也没有繁杂的官府公文使我身心劳累。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过:“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定稿)

小学六年级课外古文阅读练习题 (一)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它是 2、“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象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二)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1、楚人刻舟求剑的结果, 原因是(用文中原话回答): 2、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三)夸父追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1、理解词句意思。 夸父与日逐走 渴,欲得饮 “邓林”是指: 2、夸父追日象征着: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理解词句意思。 履:度:遂: 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2、这是一则故事,告诫我们做事 (五)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1、理解词句意思。 短:“更”的读音是(): “不肖”的“肖”读音():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齐无人耶,使子为使?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这三个成语运用了修辞手法,来表现齐国人多。我知道成语的的意思是: 2、这两个小故事,告诉我们晏子是一个的人。(用三个以上成语或四字词) (六)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填空,理解词句意思。 鬻():誉:其矛:其人: 其人弗能应也。 2、这个寓言告诉我们: (七)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①其苗之不长②而揠③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曰:“今日病⑤矣!予⑥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⑧视之,苗则槁⑨矣。 注释:①闵(mǐn):同“悯” ,担心,忧虑。②长(zhǎng)——生长,成长。③揠(yà)——拔。④芒芒然:

小学文言文练习(全)_题目加答案

小学文言文练习 (一)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 (2)吾忘持度.。__________________ (3)宁信度.。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2、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3、之: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至之市(到、往) 而忘操之(脚的尺寸)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小学生文言文阅读 (一)孟子语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只好)舍弃鲜鱼而选择熊掌。生命,原本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原本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 (二)女娲补天 原文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焱(y àn)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 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áo)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注释 1.女娲:女神名,传说是我国古代化育万物的创世神,有“抟黄土做人” 的故事流传 2.四极废:四极,指传说中支撑天体的四根立柱;极,边,端;废,毁坏, 此指折断。 3.九州:传说中古代中国划分的九个地区。

4.爁炎:大火绵延燃烧的样子。 5.颛:纯朴善良。 6.狡虫:凶猛的禽兽 译文 远古时代,四根擎天大柱倾倒,九州裂毁,天不能覆盖,无法承载万物,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凶猛的野兽吃掉善良的百姓,凶猛的禽鸟用爪子抓取老人和小孩。在这种情况下,女娲冶炼五色石来修补苍天,砍断海中巨龟的脚来做撑起四方的柱子,杀死黑龙来拯救冀州,用芦灰堆积起来堵塞住了洪水。天空被修补了,天地四方的柱子重新竖立了起来,洪水退去,中原上恢复了平静;凶猛的鸟兽都死了,善良的百姓存活下来。 (三)夸父逐日 原文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注释 ①逐走:赛跑。逐:竞争。走:跑。 ②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 ③欲得饮:很想能够喝水解渴。 ④河,渭:黄河,渭水。 ⑤北饮大泽:大湖。传说纵横千里,在雁门山北。 ⑥道渴而死:在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⑦邓林:地名。在大别山附近、、三省交界处。邓林即“桃林”。 ⑧未至:没有赶到。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 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是知音,从 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 汝多知乎 “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 的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2017年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班级姓名学号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 %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 、 二、课内文言文理解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把序号填入括号。 ( 绝:①断绝②穷尽③走不通的④独一无二的⑤极、最 伯牙绝.琴()斩尽杀绝.()绝.处逢生()美妙绝.伦()绝.大多数()悬崖绝.壁() 善:①擅长、善于②好③善良④容易,易于⑤办好、弄好 伯牙善.鼓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心怀不善.()多愁善.感()善.始善终()英勇善.战() 2、句子停顿不恰当的一句是:() 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②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③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④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3、按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 ①句子含义: ②从这个句子我体会到 4、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5、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6、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 (三)《学弈》

小学文言文大全

学弈 《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让弈秋教导两个学生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只听弈秋的教导;一个学生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心里却一心想着天上有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这两个人在一块儿学习,但是后一个同学不如前一个学的好。难道是后一个同学的智商不如别人?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注释】 弈:下棋。(围棋)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通国:全国。 之:的。 善:善于,擅长。 使:让。 诲:教导。 其:其中。 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虽:虽然。 之:指弈秋的教导。 以为:认为,觉得 鸿鹄:天鹅。 援:引,拉。缴:本文指带有丝绳的箭。(读音:zhuó)之:天鹅。 之:前者。 俱:一起。 弗若:不如,不同于。 矣:了。 为:因为。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其:指后者。 然:这样。 思:想。 也:的。 【读法】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wéi)/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hú)将至,/思/援弓缴[zhuó]/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fú)若之矣(yǐ)/。为是/其智/弗若与[yu]?/曰:非/然也。 读课文时的基调:用怀着一种好奇、愉快的追求知识的感觉去读。 【感悟】学习任何东西都不要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才能学好东西

两小儿辩日 《列子·汤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译文】 孔子到游学,看见两个孩子争辩不已,就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但是到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孩子认为太阳刚升起时距离人远,而到中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像车篷般大,到了正午看起来就像盘子一样,这不是远的东西看起来小而近的看起来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感觉很清凉,到了中午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越近感觉越热而越远感觉越凉的道理吗?” 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 两个孩子笑着说:“谁说你知识渊博呢?” 【读法】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子》相传是战国时国人列御寇所著。御寇是战国时期道教代表人物之一。《列子》本来是列子(战国初期国人列御寇)、列子弟子、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约在战国后期成书。 【人物】 孔子:谦虚谨慎,实事。 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还敢于争辩。 【人物介绍】 孔子(前551.9.28~前479.4.11)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汉族。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直接整理编辑版)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 上册 第一组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第四组读书要得法 14、读书 飞禽走兽, 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小学文言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满分100分) (一)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11分)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南阳无令,其谁可为之?”祁黄羊对曰:“解狐可。”平公曰:“解狐非子之仇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文中“晋平公”、“祁黄羊”、“解狐”、“午”皆为人名。 1.(5分)翻译上文中以隶体字打印的句子。 2.(6分)给上文框出的句子注上标点。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二)王右军诈睡(13分)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②减十岁:不满十岁。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⑥阳:同“佯”,假装。⑦从:同“纵”。 1.在读懂上文的基础上,推敲末句横线上应填的字词是()。(3分) A.智 B.谋 C.才 D.诈 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8分) 恒须臾觉既 诈于是全于时 3.给文中框出的语段注上标点。(2分)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小学文言文》

1.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注释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 呼 8、法:效法,仿效。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 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 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袁公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2.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

(完整word版)人教版小学文言文大全

一至六年级文言文 杨氏之子(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慧。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①甚:很。②惠:智慧。③诣:拜见。④乃:就,于是。⑤示:给……看。 ⑥曰:说。⑦未:没有。⑧设:摆设。 梁国有一位杨家的孩子,才九岁,却很聪明。孔君平去拜见他的父亲,父亲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孩子为孔君平摆上水果,水果里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这是你们家的水果。”孩子应声回答说:“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家的禽鸟。” 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①绝:断绝。②鼓:弹。③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④哉:语气词。⑤峨峨:高。⑥兮:语气词。⑦洋洋:广大。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曲。伯牙弹琴,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巍峨的泰山在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说:“太好了,真像奔腾的江河向前!”伯牙心里想的,钟子期一定能领悟他的心意。子期去世了,伯牙觉得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就毁掉琴,一辈子不再弹琴。 学弈(《孟子·告子》)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①弈:下棋。②通国:全国。③诲:教导。④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⑤援:引,拉。⑥缴:带丝绳的箭。⑦俱:一起。⑧弗:不。⑨矣:了。⑩为:因为。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

小学生小古文诵读100篇 第一组乡村即景 1、放风筝 青草地,放风筝。汝前行,我后行。 2、乡村 乡间农家,竹篱茅屋,临水成村。水边杨柳数株,中夹桃李,飞燕一双,忽高忽低,来去甚捷。 3、芦花 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 4、荷 池中种荷,夏日开花,或红或白。荷梗直立。荷叶形圆。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藕有节,中有孔,断之有丝。 5、菊 菊花盛开,清香四溢。其瓣如丝,如爪。其色或黄、或白、或赭、或红。种类繁多。性耐寒,严霜既降,百花零落,惟菊独盛。 第二组天的魔术 6、雨 今日天阴,晓雾渐浓,细雨如丝。天晚雨止,风吹云散,明月初出。 7、雪 冬日严寒,木叶尽脱,阴云四布,弥漫天空,飞鸦千百成群,未暮归林。夜半,北风起,大雪飞。清晨,登楼远望,山林屋宇,一白无际,顿为银世界,真奇观也。 8、日月星

日则有日,夜则有月,夜又有星。三者之中,日最明,月次之,星又次之。 9、日时 一日有夜,分为十二时。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夏日长而夜短,冬日短而夜长。夜半为子,日中为午。午前曰上午,午后曰下午。 第三组别样的争和辩 10、猫捕鱼 缸中有金鱼,一猫伏缸上,欲捕食之,失足坠水中,急跃起,全身皆湿。 11、猫斗 黄白二猫,斗于屋上,呼呼而鸣,耸毛竖尾,四目对射,两不相下,久之,白猫稍退缩,黄猫奋起逐之,白猫走入室,不敢复出。 12、龟兔竞走 龟与兔竞走, 兔行速,中道而眠, 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矣. 13、五官争功 口与鼻争高下。 口曰:“我谈古今是非,而何能居上我?” 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 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 眉曰:“我虽无用,亦如世有宾客,何益主人?无即不成礼仪。若无眉,成何面目?” 第四组读书要得法

小古文阅读

小古文阅读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

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小学文言文阅读练习题 一、小升初民校联考题回放 1、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在()里填上序号。(4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宋人有耕田者。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2008年广州市十六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学弈》中“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援”是的意思。由这个学弈的人学习态度,我想到了这个成语。(2分) ——2010年广州市十七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3、《两小儿辩日》中,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的依据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2分) ——2011年广州市十三所民办初中新生入学检测题 ——2012广州市民办初中(五校联考)新生入学检测题二、小学四篇文言文复习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见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 1、写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

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见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 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见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2、“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请指出下列句子中的“之”的意思。 ①通国之.善弈者也。()②一人虽听之.。()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④虽与之.俱学。() 3、理解句子的意思。 ①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②“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小学文言文阅读短文 八篇

文言文成语故事 一、【例文】 1.执竿入城 (截竿入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注释】1执:握,持 2 亦:也 3 计无所出:计,计谋,策略。指想不出办法4俄:不久5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6 至:来到7非:不是8但:只是9 矣:了10以:用11中截:从中间截断12而:连词,表承接,然后13遂:于是14 之:指竹竿 [翻译]:鲁国有个拿着长长的竿子进入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实在想不出办法来了。一会儿,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并不是圣贤,只不过是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截断后进入城门呢?”那个鲁国人于是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 [道理]做事要善于思考,不要循规蹈矩,不知变通。 2.刻舟求剑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3.其--他,代词。14.者--……的地方。 15.求--找。16.之--剑,代词。17.矣--了。 18.而--但是。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小学文言文背诵大全

文言文背诵大全《小学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世说新语·政事》孟母三迁《烈女传·卷一·母仪》 揠苗助长《孟子·公孙丑上》画蛇添足《战国策·齐二》 北人食菱《雪涛小说》愚人食盐《百喻经》 父善游《吕氏春秋》截竿入城《笑林》 世无良猫《耳食录》人有亡斧者《吕氏春秋·去宥》 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曾子杀彘《韩非子》 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杀骆驼破瓮《百喻经》 人有负盐负薪者《北史·李惠传》嫦娥奔月《淮南子》 精卫填海《山海经》吴起守信《龙门子凝道记》 郑人买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狼《聊斋志异》 两小儿辩日《列子·汤问》杨氏之子《世说新语·言语》 伯牙绝弦《吕氏春秋·本味》学弈《孟子·告子》 刻舟求剑《吕氏春秋·察今》矛与盾《韩非子·难一》 鹬蚌相争《战国策》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世说新语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 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

小古文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选择句子中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集:聚集。 B. 公欣然.曰然:样子 C.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为什么。 D.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如 2.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A. 与儿女讲论文义翻译:跟儿子、女儿在一起谈论诗文。 B.撒盐空中差可拟翻译:比作在空中撒盐差不多。 C.俄而雪骤翻译:不一会儿雪突然停了。 D . 公大笑乐翻译:谢太傅大笑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3.关于“兄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她的伯伯就是谢太傅;B.她的父亲叫谢无奕;C.她的丈夫是左将军王凝之 4.这则小古文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A.谢太傅教学有方,善于引导儿女们从生活中学习。 B.谢太傅的兄女才思敏捷,想象力丰富。 C.我们要善于运用比喻,恰当的比喻可以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二)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与友期行”中“期”的意思正确的是() A.期待 B.期望C.一起D.约定 2. “元方时年七岁”中“时”的意思正确的是() A.当时 B.时候C.时间D.时期 3.“元方入门不顾”中“顾”的意思正确的是() A.理睬 B.顾虑C.回头看D.照顾 3.“待君久不至,已去。”的正确翻译是() A.等你很久都没来,他已经先去了。B.等了你很久,你都没到,他已经离开了。C.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先走了。D。招待你这么长时间不走,他已经离开了。 4.朗读下面这句话的正确停顿是() A.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B.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C.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D.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5.这则小古文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A.待人有礼貌 B.做人要守信C.说话要有理D.知错要改正

带答案小学生文言文阅读测试

小古文阅读测试 班级姓名 一、《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写出下列带点的汉字的读音,并填空。 孔君平诣其父(),“诣”的意思是;为设果(),是为设果;儿应()声答曰()。 2、“惠”通假字是(),“甚聪惠”是说杨氏子从文中这一句话可以看出。 3、杨氏子的回答非常巧妙,妙在 二、《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成语出自这个故事。这个故事中是的知音,从这两句可以看出。 2、人们常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感叹 3、高山流水比喻 人们把知音比作的人。 4、你是怎样理解伯牙绝弦的: 三、《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1、理解词语意思 诲:惟:援:俱: “之”在古文中有不同的意思,在本文中出现多次,我知道在“之”通国之善弈者也意思是,惟弈秋之为听是指:

思援弓缴而射之是指;是虽与之俱学是指。 2、理解句子的意思。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3、回答问题 那你知道后者为什么学不好吗?从他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四、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去人近及日中孰为汝多知乎“为”是多音字,文中的“为”如:此不为读()孰为读()。 2、联系课文,把下面句子的意思写出来 孔子不能决也。 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孩辩斗的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一儿认为原因是 3、科学知识。我知道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 早晨的太阳之所以看起来比中午的大这是视觉的 造成的中午的气温比早晨高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射大地中午太阳射大地 五、精卫填海 《山海经》 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1、填空。“精卫”的样子是

2019秋小学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_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翻译句子。 (1)郑人有欲买履者:郑国有一个想要买鞋的人。 (2)先自度其足:先自己测量自己的脚。 (3)而置之其坐:然后把尺子放在他的座位上。 (4)何不试之以足:为什么不用脚去试试呢? ( 5)及反,市罢,遂不得履:等到他返回后,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有买到鞋。 2、文中的之字解释。 ①而置之其坐( 脚的尺寸 ) ②至之市(到、往) ③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④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⑤何不试之以足( 鞋子) 3、解释“度”字 (1)先自度其足(dúo量(长短)) (2)吾忘持度(dù尺寸\尺码) (2)宁信度(dù尺寸\尺码) 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二)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解释加点字

①窃入学舍窃:(偷偷地) ②辄默记辄 ( 就 ) ③儿痴如此痴( 形容极度迷恋某种事物) ④恬若不见恬 ( 坦然) ⑤父怒挞之挞(用鞭子打) ⑥曷不听其所为曷( hé同“何”,怎么,为什么 ) 2.翻译句子 ①王冕者,诸暨人。_王冕是诸暨县人。 ②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一到夜里,王冕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读书。 2.王冕能成为画家的原因? 吃苦耐劳,勤奋学习。 (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1.解释加点字 ①席而啖菱啖( 吃 ) ②欲以去热也去( 驱除 ) 2.翻译句字。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菱是在水中生长,而他说是在土中生产,这是本来不知道的事情却硬说自己知道。 3.阅读本文,说说你对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看法。 自己不懂的事物,不虚心求教,反而自吹自己知道,结果闹出笑话,充分反映出这个北方人的愚昧。 (四)_____________________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及文言文大全含注解译文

人教版小学古诗词 【小学一年级】 上册: 1、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宋】·邵雍· 【sòng 】?shào yōng ? 一去二三里, yī qù èr sān lǐ 烟村四五家。 yān cūn sì wǔ jiā 亭台六七座, tíng tái liù qī zuò 八九十枝花。 bā jiǔ shí zhī huā 【注释】 ⑴去:从这里走出去的意思。 ⑵里:我国原用的长度单位,一里等于500米。 ⑶烟村:炊烟缭绕的村子。 ⑷亭台:供游人观赏、眺望和休息的亭子。 ⑸枝:通常是细长的从树主干或大枝上长出的细茎或者由植物芽苞长出的嫩茎或部分。【题解】 这是一首儿歌。此诗选取诗的第一句作标题,这是古诗标题的一种方法。“一去二三里”,即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远的意思。“二三”表概数,并非实指。下文中的数字也是这种用法。 【译诗】 从这里走出去几里路, 看见炊烟袅袅的小村庄住着几户人家。 村庄里还有一些亭台, 亭边村旁开满了许多美丽的野花。 【赏析】 这是儿歌中的数数歌。内容简单,又画面生动。富有节奏、韵律感,读来琅琅上口。诗句由一至十这十个数字串起来,却又描绘出了一幅宁静优雅、富有生气的乡村生活图。 2、画 huà 【唐】·王维· 【táng 】?wáng wéi ? 远看山有色,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近听水无声。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春去花还在,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人来鸟不惊 rén lái niǎo bú jīng 注词释义: ①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②惊:吃惊,害怕. 〖译文〗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 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 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 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 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 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 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 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 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 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 写出了画的特点。) 【赏析】 远看山有色,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 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 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 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 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 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 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 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 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 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 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 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 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 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 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 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 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 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 “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 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 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 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 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 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 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 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 在画中。仅仅是如此吗?写的近近是画中的 花吗?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 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 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 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 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 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 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 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 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而 我们又将归往何方?去追寻什么呢? 【链接】 我知道: 中国画:简称“国画”,它用毛笔、墨,和中 国画颜料,在特制的宣纸或绢上作画。并与 诗词、款赋、书法篆刻相结合,达到形神兼 备、气韵生动的效果。 3、静夜思 jìng yè sī 【唐】·李白· 【táng 】?lǐ bái ? 床前明月光, chuáng qián míng yuè guāng 疑是地上霜。 yí shì dì shàng shuāng 举头望明月, jǔ tóu wàng míng yuè 低头思故乡。 dī tóu sī gù xiāng 注词释义: 静夜思:宁静的夜晚所引起的乡思。 疑:好像。以为。 举:抬,仰。 古诗今译 床前有明亮的月光,好像地上寒冷的清 霜。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低头思念着自己 的家乡。 名句赏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本诗是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平实朴素的 语言,生动地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全诗 仅20个字,已从时间、环境、气氛及对人物 的细微动作的描绘,写出了游子对故乡的深 切思念。语言明白,音韵流利自然,似信手 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