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

从产权视角分析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缺失问题

ΞΞΞ

□裘丽娅 李 霞 [安徽财经大学 蚌埠 233030]

[摘 要] 公信力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线,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中却普遍存在着公信力

缺失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个人道德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组织自身因素等等。笔者认为,产权不明

确、所有权缺位、剩余收益权主体不确定导致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缺乏是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应建立和完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弥补其产权缺陷,从而提高组织的公信力。

[关键词] 非营利组织; 公信力; 产权; 监督与激励[中图分类号]C9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105(2008)01-0029-03 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迅速增

长,构成了多元社会中规模宏大且高度活跃的组成部分,成为业界和学界关注的焦点。伴随着非营利组织的快速成长,很多难题接踵而至。产权不明确是这类组织的一个重要特征,由此也引发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就非营利组织产权不明确导致的公信力缺失问题进行了一个粗浅的探讨,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建议措施。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着公信力缺失的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及其公信力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又称为非政府组织(NG O ),鉴于我国目前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状况,很难从理论

上对其直接界定。依据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和现实性原则,选择以灵活性见长的部门列举法为基本方法,结合剩余部门法、经济核算法与内在性质法界定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最后得出,我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以下类型: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部分事业单位、基金会、单位内部的社会团体、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以企业形式存在的非营利组织和其他等。

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也称公信度或信誉,是指组织能否履约的可信程度(通俗地讲,就是指组织资

金能否按照约定用途使用)和社会对组织评价的好坏。它直接关系着组织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反映了组织外部对该组织的服务质量及其他方面的一个看法和总体评价。公信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用途和比例或其他约定使用资金。

(二)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具体表现

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缺失主要表现在支出的规模与结构、使用效率与成本等方面,具体如下:

1.支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每年支出额在50

万元以下的非营利组织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中的比例

将近90%,甚至有些组织的年支出额不足1000元。在总支出中,真正用于活动或项目的经费相对较低,不到总支出的一半,远低于日本等国的同期水平。而开展项目与活动是非营利组织的生命力与价值所在,我们迫切需要提高这一比例。1998年我国非营利组织支出中人工的工资、奖金、补贴及社会保障等费用为总支出的34.61%,而日本在1995年这一比例仅为4.3%。[1]

结构不合理还体现在组织往往把绝大部分

支出用于眼下的项目而忽视自身组织能力的建设。

2.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组织完不成既定使命。我

国目前尚缺乏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效果进行有效评估。而作为利益相关者的社会大众,由于评估成本高昂,也很难对组织资

ΞΞ

Ξ[作者简介] 裘丽娅(1963—

)女,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李霞(1981—)女,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教师1[收稿日期] 2007-11-10

Journal of UESTC (Social Science s Edition )Feb.2008,Vol.10,No.1

金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价,因此,非营利组织资金的使用在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偏离组织使命的情况。

3.不考虑资金使用成本,造成资金不合理使用。

笔者认为,机会成本原理适用于非营利组织的资金,组织的资本成本与某个类似的营利性组织留存收益成本相等。然而,出于某种特殊目的的捐赠和政府专项资金的真实成本可能为零,因为这笔资金的用途已被严格限制于某个特殊的项目,所以,非营利组织没有机会将这笔资金投资于其他方面。

非营利组织在使用非专项资金时,往往忽视了对资本成本的考量,出现很多资金滥用情况,最终导致负利润。当然,由于非营利组织使命的特殊性和非营利性,有时为了照顾相关利益者的利益,它可以投资于某些负利润项目,但是这时管理者必须清楚这样的投资所包含的机会财务成本。为保持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活动能够正常进行,它在计划期内所有投资项目的现金流量的净现值,加上它所获得的未附限制条件的其他收入的价值,必须大于或等于零。这一点往往被组织所忽视,使得组织资金不能合理使用。

4.个人利用监管真空和无限权力谋取私利,如主要管理者诈取组织专项资金、使用公款进行奢侈消费等。非营利组织成立的初衷是致力于公益,而伴随组织的发展,其结构和人员往往朝官僚化方向发展,最终导致组织的公益目标被置换成争取资金、为组织自身甚至某些个人谋利。特别是那些规模较大、时间较长、资金较多的组织,因公共责任缺乏,决策过程不民主、不公开,为组织低效和管理者的渎职腐败创造了条件。[2]

二、从产权视角看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原因

我国目前存在的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问题,是由组织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组织内部结构与管理、公民的公益意识水平等多方面原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引起的必要的监督和激励机制的缺乏。

(一)非营利组织的产权问题

产权不是一种单一的权利,而是一个“权力束”。其中,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的分离、合同性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剩余收益索取权与控制权是产权研究的重要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剩余收益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是其在产权上区别于营利性组织的两个最明显的特征。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政府提供的项目经费、会费收入、特定企业及个人的赞助、公众募捐收入等。有些组织具有基础性和纯社会公益性,其资金完全来源于政府及公共部门的拨款。这类组织本身做不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终极所有权及法人财产权均完全属于国家。它们虽然具有一定的法人地位和自主权,但这种法人地位只有法律意义,而不具有经济意义;[3]我国大部分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是多渠道的。这类组织有部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自主权,终极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其法人所有权却为国家和组织共有,产权关系不明晰。上述两种组织都不存在类似于企业的真正意义上的出资者产权与法人产权相分离的权利束,没有明确的产权关系。另外,还有一种非营利组织,它们的资金全部源于捐助与收费。这时,组织完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拥有的财产所有权与组织拥有的法人财产权完全分离。

在企业中,出资者享有财产的终极所有权、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而在非营利组织,出资者将财产交给受托人管理或处置,受托人取得该项财产的处分权,其利益却归于受益人。因此组织存在着所有权缺位的现象,没有一个完整所有权的拥有者拥有企业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同时,组织的剩余收益不能实行分配,不属于出资者,只能暂留于组织中,剩余收益权的享有者是由非营利组织所有可能的受益者构成的虚拟主体,导致组织所有权与受益权主体不一致,剩余收益权的主体不明确,剩余控制权更是无从谈起[4]。

可见,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中产权关系不明确、所有权缺位、剩余收益权主体不确定,或者说没有人或组织拥有剩余收益权。

(二)产权问题引发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

在企业中,存在着明确的产权关系,企业的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相分离。出资者作为委托者,委托经营者(代理者)对其财产进行经营管理。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追求的目标不一致,而代理人又具有信息优势,于是就会出现代理人以牺牲委托人利益为代价来追求自己利益的基本委托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即:代理人隐藏个人知识、能力等使委托人作出错误的选择或代理人通过机会主义、偷懒来隐藏自己的行动。这时,出资者出于利益驱动就会采取一系列的监督和激励措施,使经营者的行为向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最终使得扣除固定费用和监督与激励成本后所获得的剩余收益值达到最大。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Feb.2008,Vol.10,No.1

Alchian和Demsetz认为,“产权安排让企业家(或所有者-管理者)专业化于监督职责。他在企业中的位置不仅赋予他监督团队成员的要素投入绩效的权利,而且还包括控制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减少卸责的激励的权利。企业家有充分的动力,因为他是企业剩余的排他性索取者。因此,他监督投入绩效以及减少团队成员卸责行为的效率越高,他获得来自剩余的收入也就越高。”[5]

然而,在非营利组织中,由于产权关系不明确,所有权缺位,剩余收益也没有明确的享有主体,因此就不会有所有者为获取更大剩余收益而驱动的监督与激励行为的发生,管理者行为缺乏经济利益的驱动。作为理性经济人,非营利组织的一部分经营者和管理者会利用组织的产权缺陷来谋取自己的利益,损害包括委托人和准公共产品的消费者在内的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终导致公信力的缺失。对他们而言,组织支出合理与否、是否高效很少有人去监督,而且这也不会影响自己的收益情况,因此,行为人就会对自己的行为采取漠然的态度。甚至于有些人还会打着公益活动的招牌,更加便利地谋取个人利益。可见,组织的所有权问题导致的有效监督与激励机制的缺乏就成为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提高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几点想法

非营利组织先天性的产权问题导致的监督与激励机制的不足需要我们用其他措施来弥补和完善,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加强对组织的监督与激励。

(一)建立合理的非营利组织内部治理结构,强化组织自律和对内部人的约束机制

合理设置组织内部岗位,使不相容的岗位切实分离,提高组织自身的免疫力,加强对组织财务的监督。目前我国已有一些相关法规对此作出了规定,比如,《基金会管理条例》明文规定,“基金会设监事”,“理事、理事的近亲属和基金会财会人员不得兼任监事”,“监事依照章程规定的程序检查基金会财务和会计资料”。但仍有很多组织中没有设置监事、工会等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对非营利组织的财务状况进行监督。为此,一方面,需进一步完善有关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需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事。在没有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下,设置组织岗位时,也应充分考虑组织自律因素。

(二)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

我国可借鉴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做法,建立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制度,发展第三方评估的监督作用。例如,在美国,较有影响的独立民间评估机构有成立于1918年的“全国慈善信息局(NCI B)”、成立于1912年的“更好事务局委员会(C BBB)”所属的公益咨询服务部(PAS)和成立于1979年的“福音教会财务责任委员会(ECFA)”。它们的主要职责是对慈善机构的非营利性进行评估,考察组织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最终促进捐赠信息的提供。我们可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三)加强财务监督,建立健全财务信息披露制度

非营利组织应该建立财务信息公开披露制度,提高财务信息的透明度,让更多的出资者可以低成本或零成本地获取相关信息,如在网上公开等等。这样就可以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让委托者了解组织的资金运作,从而促进组织资金的合理与有效使用。

(四)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

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激励机制,使组织成员视组织为家,能够事事从组织利益出发,为组织着想,从而提高组织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信誉度和影响力。非营利组织员工的激励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工作安定感和归属感、成就感与创造性的发挥、公正感、社会地位等。[6]应针对这些激励因素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避免资金的无效使用和以权谋私等违法行为的发生。

公信力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无形资产,是组织的生命线。但目前我国却存在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组织在产权问题上的先天不足。为此,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对其加以弥补,通过建立和完善非营利组织的监督和激励机制来提高其公信力。

参考文献

[1]邓国胜.非营利组织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2]李芳.打造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5,(01):25-27.

[3]刘震.关于国有事业单位产权问题的思考[J].中国公务员,1994,(06):77-79

[4]杨光华,陈晓春.非营利组织产权问题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03):91-94.

[5]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6]郭于华.事业共同体[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下转第52页)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Feb.2008,Vol.10,No.1

[2]拉雷?N?格斯顿.公共政策的制定———程序和原理[M].朱子文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99-120.

[3]BACHRACH P,BARATZ M S.P ower and P overty【M】. New Y ork:Ox ford University Press,1970:44.

[4]杨占营.隐蔽议程问题的理论与启示[J].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5,(2):41-44.

[5]王经洲.当代中国弱势群体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利益表达渠道与利益采纳机制研究[D].陕西:西北大学,2005.

[6]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5:1.

[7]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M].毛寿龙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9:11.

[8]威廉?N?邓恩.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第二版).谢明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10.

C auses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Study on Distorted Public Policy Agenda

ZH U X iao-ning BAI X iu-yin

(Univ.of E lec.Sci.&T ech.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Abstract Public policy agenda is the first phase of public policy2making,while it is distorted when established s ometimes.S ome serious s ocial problems were excluded from policy agenda,as a result,public policy2making deviated from pubic field.From the tw o types of distorted policy agenda,this article points out the harms,analyzes the root,and gives out s ome countermeasures,in hope to get the public policy agenda in order.

K ey Words public policy; policy agenda; distorted deliberately

(编辑 戴鲜宁) (上接第31页)

Study of G ood R eputation in NPOs on the Vie wpoint of Property Right

QI U Li-ya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nonprofit organizations(NPO)are making great progress as one of the three main s 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One of the troubles is how to im prove its public reputation.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cause of NPO’s lack of public reputation,indicats that the supervision and m otiv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built in NPO to im prove it.

K ey Words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NPO); public reputation; property right; supervise and m otivate

(编辑 范华丽) Journal of UESTC(Social Science s Edition)Feb.2008,Vol.10,No.1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非营利组织在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 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非营利组织在中国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发展,组织数量和志愿人员人数与日俱增,活动领域也日趋广泛,日渐成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福利领域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但不论是西方国家还是中国都切实存在着对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为了保证志愿者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应从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个过程——工作分析、人员招募、人员培训、激励机制和评估机制等来探求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目录 1.前言 (1)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1) 3. 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3.1结构松散性影响提升 (1) 3.2激励因素复杂 (2) 3.3绩效评估的困难 (2) 3.4培训与开发较为缺乏 (2) 3.5体制特征与实际工作中的矛盾 (2) 4.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改进方向 (3) 4.1工作分析 (3) 4.2人员招募 (3) 4.3人员培训 (4) 4.4激励机制 (4) 4.5评估 (5) 4.5.1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 (5) 4.5.2定量评估与定性评估 (6) 5. 愿景 (6)

6.参考文献: (7)

非营利组织,简称 NPO,又称“第三部门”,是一个自美国发源并向世界流传的新名词。在国外,这类组织的人力资源构成主要包括:有酬员工和志愿者。志愿者,又被称为义工、志工等,是志愿精神的实践者,指那些具有志愿精神,能够不计报酬,主动帮助他人,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由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几大类构成。国内学者一般将其定义为,不以营利为目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在非营利组织构成中,人力资源是很重要的构成要素,而志愿者又是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一些公益类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就是组织的生命源泉。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各类组织竞争加剧的挑战,非营利组织如何站在战略高度,科学地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管理,是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因此对志愿者的管理将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目前,笔者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关于我国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的现状 当前,在中央精神的指引和2008年奥运会的推动下。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迅猛发展。首先是打造了一批如西部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环境保护、海外志愿者、红十字志愿者、应急救援志愿者、亚运志愿者、奥运志愿者等精品项目,既发挥传统志愿服务项目的优势,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志愿服务项目的新领域。其次,为适应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已有商务部、团中央和中国红十字会以及山东、福建、河南、黑龙江、吉林、宁夏、湖北、浙江、北京、天津等18个省市制定了志愿服务的条例、规定、办法,还有多个省市正准备对志愿服务进行立法或将志愿服务立法纳入2008年立法计划。再次,对志愿者组织的研究也如火如荼地开展。 与此同时,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程度也大大提高:志愿服务,从不被理解的“前沿话题”转变为“80后”青年的“生活时尚”;志愿者主体,从系统职工和大学生延展到整个青年群体;志愿服务项目,从临时活动逐渐形成有延续性接力机制的事业,从“人人能为”的普通服务逐渐转变为专业性、技术性越来越强的专业服务;志愿服务领域,从过去单一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延伸到了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国际交流、为大型赛会服务、应急救援、环境保护等领域;志愿服务区域,由原来的城市社区已经发展到整个城市建设,并逐步向农村蔓延,现在志愿者已经跨出国门,足迹遍布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特别是,西部计划、海外服务计划、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一批优秀项目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影响。 2.关于志愿者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志愿服务活动的特点,给志愿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相应的难题: 2.1组织结构的松散性影响组织效率的提升 志愿服务的自愿性特点,使得志愿组织带有较强的松散性与个体倾向,权力与依附感的缺乏使得组织中难以形成传统官僚制下的权威与效率。参与越是志愿,行动越是自由,组织的效率就越是建立在个体情感的基础之上,效率实现的条件就越苛刻,即组织的大多数成员对于组织及其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

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侯新华安顺职业技术学院561000) 摘要: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密切相关,当前,在我国的一些公共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因为缺少公众的参与、法律制度不健全及信息不公开等原因,导致公共政策最终失败,致使政府公信力降低,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从加强公共政策的民主化、监督水平和提高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来推进政府公信力建设。 关键词:公共政策制定; 政府公信力;问题研究 我们党和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政府公信力问题。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就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问题[1],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来要加强政府诚信建设,在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要“推动诚信体系建设,以政务诚信带动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急剧转型,改革正步入深水区,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如何提高政府公信力,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 一、公共政策与政府公信力的关系 政府公信力是政府通过自身的行政行为得到社会公众信任和认可的能力。提高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建设中的一个重大课题,不仅关系政府工作的权威性和有效性,而且涉及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

任度。 公共政策的过程包括公共政策的制定、公共政策的执行、公共政策的评估、公共政策的监控、公共政策的终结[2]。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是政府对整个社会最主要的管理方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公信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对公众而言,从公共政策的制定到公共政策的终结,如果政府对公共政策不执行或执行不彻底及对最终效果不满意,都会导致政府公信力降低。政府部门失信会影响到政府的公信力问题。 社会上的人们对政府公信的担心远甚于对人际信用和公司信用 的担心。2012 年的一项公民对政府公信力的信任度的调查结果显示,政府公信力同比降低了。在“政府公布的各种调查数据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04人(55.88%)对政府公布的数据表示“怀疑”;有185人(34.01%)表示“多半相信”;在“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布渠道,网民信任情况分布”的选项中,有361人(66.36%)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287人(52.76%)选择“相信网络爆料”;106人(19.49%)选择“相信官方说法”[3]。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公信力已经到了很严峻的地步,必须通过加强公众参与公共政策来提高政府公信力。 二、公共政策过程中政府公信力缺失原因分析 (一)公众缺乏参与公共政策的渠道 长期以来,我国虽然通过制度形式确立了公民参与公共政策整个过程的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及信访制度等,但这些制度对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 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

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一、非营利组织公信力 公信力的概念源于英文词Accountability,意指为某一事进行报告、解释和辩护的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并接受质询。在汉语中尚属一个新词,公信力包含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意思,主体指公众,客体指公共机构或公权力。公信力是一种关系范畴的概念,表示主客体间的一种相互作用。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体现的是非营利组织与公众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概念,包含公众对非营利组织信用的期望和非营利组织对赢得公众信任的期望。即公众通过对非营利组织信用情况的认知,判断是否信任非营利组织以与信任的程度;而非营利组织想要赢得公众的信任,提高公众的信任度,就需要具有相对应的信用品质。从客体的角度讲,公信力还指非营利组织获得公众信任和支持的一种能力。 相关学者认为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需要包含四个方面。即法律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法治的原则。协商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需要对利益相关者的需求给予高度响应。自由裁量公信力,指非营利组织在行使自由裁量权进行决断时,必须利用专业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9月,第37卷第5期,Sep.,2007,Vol .37,No .5 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 (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 收稿日期:2007204203;修回日期:2007206225 作者简介:李晓明(1963—),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生,从事社会经济系统工程研究。 【公共管理研究】 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研究述评 李晓明 (西北工业大学经济研究中心,陕西西安 710072) 摘 要:为了综观近30年来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状况,并为学术界和实践提供参 考,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非营利组织治理和国内研究四个方面详细地回顾了非营利组织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国际上非营利组织研究尚处于起步和成长阶段,存在明显不足;国内研究相对落后。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任重道远,有着巨大的扩展和完善空间。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研究理论;国内研究中图分类号:C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2731(2007)0520147207 一般而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介于政府和企业 之间的那些社会组织(如民间组织、社会团体、慈善组织、独立部门、第三部门、市民组织、市民社会、志愿者组织、免税组织、非政府组织和草根组织等)。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非营利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很迅猛,学术界也掀起了相应的研究热潮。本文拟对国内外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以按照研究内容的分类,进行一番述评。 一、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 (一)法律定义 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进行了不同的界定。 美国法律上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通过组织是否具有免税资格来认定的,即满足免税条件的组织在法律上被认可是非营利组织。 英国对非营利组织的认定标准如下:①该组织为公众而非私人利益设立;②该组织雇用一些志愿服务、不领薪水的人员;③领薪水的人员放弃应有的报酬(如接受比一般行情低的薪水);④盈余不得 分配给会员;⑤不支薪会员的理事负责管理该组织事务;⑥其资金来自不同的组织。 日本法律规定,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并且其收入不得用于分发给成员的社会组织,但非营利并不意味着不能参加营利性经营活动,而是必须把各种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联合国对非营利组织的界定是根据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来定义的。如果一个组织一半以上的收入不是来自于以市场价格出售的商品和服务,而是来自其成员缴纳的会费和支持者的捐赠则是非营利组织。由于各个国家此类组织在资金来源结构上存在较大差异,此标准并不具有普适性。 (二)学术定义 列维特(Levitt )则是从部门划分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进行界定,并使用第三部门(Third Sect or )这个名词,用以统称这些处于政府和私营企业之间的 社会组织[1] 。非营利组织更多地表现出社会责任,具有持续更新社会价值、信念和规范的活力,洞察社会的道德取向、预测社会的趋势,并能开发新的社会服务方式来满足民众需求,他认为这类组织的特征 7 41

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简析政府公信力的缺失与维护 ——以2013年昆明安宁PX项目事件为例 摘要:政府作为最主要的公共管理主体,在公共管理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影响力和号召力,它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是政府形象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的不断向前发展,却存在着一些政府公信力缺失的现象,部分公众不相信政府,这是一个严重而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应该主动维护和提高其公信力,本着以人为为本、为人民服务的原则,推进政府诚信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建立健全政府信用监督制度,加强相关制度制定实施建立健全资信系统,发展电子政务;同时,公众应该尽可能的相信和支持政府,提高公民意识,积极参与建言献策,做一个理性爱国的现代公民。 关键词:政府公信力政府信用公共权力公共利益政府形象安宁PX项目政府公信力的含义 政府公信力,简单地说就是政府获取公众信任的能力,是政府依据于自身的信用所获得的社会公众的信任度。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政府公信力是政府在其公共行政活动中依据自身的道德状况所表现出来的与社会公众建立自愿的稳定的并能在紧急状态下外化为物质力量的信任关系的能力。政府作为一个为社会成员提供普遍服务的组织,其公信力程度通过政府履行其职责的一切行为反映出来,因此,政府公信力程度实际上是公众对政府履行其职责情况的评价。 政府公信力涉及两个主体:信用方(即政府),信任方(即社会公众)。它包含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政府对公众的信用,其中政府信用是政府公信力的核心内容。其中,政府信用包括三个方面:决策信用,即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连续性,政府的决策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尊重客观规律,决策过程是否科学、公开和民主,出台的政策能否体现出连续性。行为信用,也即政府行政过程中严格依法律规定行使其管理职权,不越位、不出位,不乱行使职权;程序信用,即政府行政过程的透明、公开,严格按法定程序实施,便于公民的参与和监督。政府信用的具体表现形式复杂多样,如民众信赖政府和政府的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执行能获得民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民众支持、拥护政府的公共管理行为;政府与社会组织及民众之间形成融洽、和谐的关系等。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行使公共权力,政府应该是负责任的政府、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政府、依法行政的政府、透明的的政府。 二、政府公信力缺失的表现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2003年第1期 第11卷(总29期)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 RNAL O F SJTU (Ph ilo 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N o.1,2003  V o l .11 SUM ,N o.29  收稿日期:2002207215 作者简介:李 虹(1969-),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论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的建设 李 虹 (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10027) 摘 要:当前社会在倡导建立信用时所涉及的领域大多是个人、企业和政府,唯独忽视了新兴的社会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社会信用建设。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非营利组织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该类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社会公信力建设,并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来保证不失信。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社会公信力;社会问责;评估 中图分类号:G 9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095(2003)0120032205 O n C ons truc tion of NPO ’S S oc ia l C re d it L I H ong (Schoo l of H um an ities ,Zhejiang U n iversity ,Zhejiang H angzhou 310027) Abs tra c t :W hen it com es to estab lish ing social credit ,individuals ,en terp rises and governm en ts are u sually the focu s of atten ti on ,w h ile the con structi on of social credit of new ly 2developed non 2p rofit o rgan izati on s (NON 2PRO F IT OR GAN IZ A T I ON ,N PO )has been igno red .T h is paper p ropo s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redit p rob lem s ex isting in som e N PO s ,that at the jun i o r stage of their developm en t ,such N PO s shou ld ex ten t effo rts in the con structi on of social credit and shou ld estab lish p ractical sys 2tem to en su re their h igh social credit . Ke y w o rds :non 2p rofit o rgan izati on ;social credit ;social respon sib ility ;app raisal 非营利组织(NON 2PRO F IT OR GAN IZ A 2T I ON ,N PO ),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之外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非营利组织以开展人道服务、促进基层社会经济发展、防止环境退化、保障公民权利、帮助政府解决一些边缘问题为宗旨,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是20世纪社会组织的一种重大创新。美国资深社会学者赛拉蒙认为非营利组织为公民在追求公共目标的过程中得以发挥个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中介,代表了20世纪最伟大的社会创新①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的非营利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非营利的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 那些有服务公众的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所 得不为任何个人牟取私利,组织自身具有合法的免税资格和提供捐赠人减免税的合法地位的组织。在公众的眼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和无私的奉献精神,非营利组织从事的是一项充满着爱心、善行和诚信的事业,它的口袋是透明的,它是让人可以放心的。但是事实并非完全如此,本文试图通过对一些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信用失真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初始阶段,在全社会都倡导信用的时代,如何防止非营利组织的失信,如何用制度来保证这类组织高度的社会公信力,使之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试题

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试题 一、名词解释: 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有关国际公益性事务中发挥作用的NGO可获得联合国体系的咨商地位(consultative status),获得这种地位的NGO即为国际非政府组织。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社会理念”,在一些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精神大加倡扬,成为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志愿服务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有组织的志愿服务,表现为志愿者通过参与特定组织或共同组成一定的志愿者组织,以组织的形式或组织中成员的身份,向社会提供志愿服务;另一种是非组织的志愿服务,表现为志愿者为实现其价值和理念,以自我认知的回馈社会需要的形式开展志愿服务。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评估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评估是指评估主体对评估客体的价值大小或高低进行评价、判断、预测的活动,是人们认识、把握某些事物或某些活动的价值的行为;狭义的评估是指在一定的时限内,尽可能系统地、有目的地对实施过程中或已完成的项目、计划或政策的设计、实施和结果的相关性、效果、效率、影响和持续性进行判定和评价。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是指非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资金、人力等资源,并优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动作过程,达到项目的既定目标。 二、填空题: 1、非营利组织的三个基本属性(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 2、美国对非营利组织的分类是将其分为(会员制)组织和(非会员制)组织。 3、非营利组织有三种主要的决策类型:(战略决策)(管理决策)(业务决策)。 4、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组织的稳定和长期的发展)。 5、非营利组织投资管理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安全低风险)(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率)(保证基金的增值)。 6、财务预算是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的计划环节,通过预算给出的一个组织发展的蓝图。 7、引入(外部)审计对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十分重要。 8、非营利组织筹款的市场主要包括(个人)市场(企业)市场(基金会/国际资助)组织(政府)市场(联合劝募)组织。其中(个人)市场最大。 三、简答题: 1、我国非营利组织在扶贫开发领域开展的活动主要有哪些方面? 答:第一,生存扶贫活动。第二,技术扶贫活动。第三,教育扶贫活动。第四,救助贫困母亲活动。第五,合作扶贫活动。第六,文化扶贫活动。第七,实物扶贫活动。 2、非营利组织项目评估的内容有哪些? 答:非营利组织项目评估是指对已经完成项目的目标达成情况、执行过程、成效、项目管理能力所做的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3、非营利组织需要营销吗?为什么? 答:营销不是企业所特有的,非营利组织同样也需要营销。为了其宗旨,非营利组织使用营销方法来唤醒人们的意识,增加政治与社会的支持。非营利组织需要通过营销手段,来实现其各种目标。毫无疑问,营销将在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管理模式有哪些? 答:第一,自主管理模式。第二,定期报告模式。第三,监督工作模式。第四,指令工作模式。 5、当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答:第一,社会资源不足,公益产权基础薄弱。第二,双重管理限制,法律政策环境不利。

非营利组织管理研究

摘要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已经开始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形成了“政府—非营利组织—市场”三足鼎立的局面。非营利组织活动涉及现代社会的许多方面,倍受大家关注,但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依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篇论文从非营利组织的概念、特征和范围入手,与非政府组织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提出了我国非营利性组织发展存在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问题对策

ABSTRACT Since the 1990s, non-profit organization in China has started to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social and economic life, the formation of a "government - a non-profit organization - the market," the three pillars of the situation. Many aspects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volved in the activities of modern society, much of our attention, bu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still faces enormous challenges.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start, with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were compared,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proposed the existence of non-profit development organiz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non-profit organiz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行政管理 政府执行力缺失及对策的探讨 一、引言 政府执行力,进入21世纪后,执行力将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将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促进因素,从而成为决定经济发展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执行力,无论战略蓝图多么宏伟或者政府结构多么科学合理,都无法发挥其本身的威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一个政府的执行力如何,将决定民族的兴衰。政府执行力是提高政府效率的必然途径,因而也是一项重要的管理科学。 (1)2006年9月4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创新工作。温家宝指出当前我国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攻坚任务艰巨,对外开放面临新形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突出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只有加快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和管理创新,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当前要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防止滥用权力,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三个方面下功夫(2)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新一年需要“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增长速度,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温家宝指出,新的一年将“认真落实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真正把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什么是真正的政府执行力?就是把人民的好想法变成行动,用政府的行动变成现实结果的力度 二、主题 关于提升政府执行力的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学者们的观点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提升政府执行力,有助于促进政府行政的高效化,以更好地执行国家和人民的意志。程世奇等指出,建立一个高效的政府,推进政府政策的有效执行是现代行政管理的重要目标,但在现代社会中,政府行为的高效性,以及政策能否得到有实效执行,其最终都需要良好的执行力来作为保证,因此,要建设高效政府,就必须不断提升政府的执行力。学者莫勇波进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摘要:就我国非营利组织的现状探讨其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我国非营利性组织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非营利性组织;现状;问题;改革 综合有关资料,非营利性组织可以界定为:具有法人资格以公共服务为使命,享有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质的组织。非营利性组织有大家公认的非盈利性、中立性、自主性、使命感、多样性、专业性、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1 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现状 非营利组织是介于政府和营利组织之间的中间部门,即“第三部门”。这也就意味着非营利组织超脱于政府和私营之外,因此非营利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在我国,因各个方面改革的全面展开以及改革自身的风险性,致使我们处于一种日益变化的生活环境之中,灾害的不确定性和破坏性也威胁着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在应对发展中的问题时,如应对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问题时,政府不可能也不应该承担全部责任:我们在强调政府、个人、企业三者的作用时,不应该忽视非营利组织的作用。从我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保障的实践来看,由国际慈善组织、国际志愿组织、红十字会、中国抗灾救灾协会等非营利组织募捐形成的基金已成为各项社会保障基金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营利组织承担了以往应该由政府承担的部分责任,解决了公共财政资金对于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问题,合理优化了资源配置,这有利于推进我国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构建真正的公共财政体制。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弱势群体,如农民、进城务工者、下岗职工、失业者、退休人员、老弱病残等,他们不仅需要增加福利,更需要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相伴的是贫困问题、失业问题、环境问题、流动人口问题、老年问题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有一些公益性的社会组织来承担一部分责任以弥补政府成本的不足,而非营利组织具有互助、互惠、利他的特点和公益精神,其恰好可以在这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必然会对增进社会容忍、促进社会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意义。另外,非营利组织的广泛发展会对政府及其官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有效的制衡和监督,从而有利于政府规范和约束自身行为,避免出现权利寻租等腐败现象。 经济社会中,有必要形成非营利组织来维护分散的利益主体的利益。如分散的企业需要通过专业协会与外界交涉,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为了使农产品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卖出好价钱,需要建立农产品协会等组织来维护自身利益;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需要依靠农民工自己的组织来解决。尤其是现在我国加入WTO,随着我国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贸易摩擦加剧,需要通过行业协会等非营利组织维护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整体利益。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近二十多年来非营利组织在我国发展迅速,救助对象较广、涉及公众较多、影响较大。但其发展的制度环境却相当滞后,相关制度的缺陷和缺失已成为我国非营利组织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

政府公信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加强政府公信力建设调研报告 政府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和核心,也是建设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要素。政府的公信力体现了政府的信用能力,是指公民在何种程度上对政府行为持信任态度,是社会组织、民众对政府信誉的一种主观评价或价值判断。政府公信力的强弱, 取决于政府所拥有的信用资源的丰富程度, 取决于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公民心目中的具体形象。政府公信力有赖于政府率先做到诚信, 而对政府信用的认识要从政府的权力开始。深层次上讲, 政府所行使的权力并非源自国家,而是来源于国家背后的公众委托; 政府行使权力最终所维护的不是抽象的国家意志,而是具体的公众要求。 一、我国政府公信力现状分析 在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社会的复杂性、开放性和多变性已经很突出,国家正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过程中,这也构成了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背景条件。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冲突、社会利益分化、价值取向多元化以及外来文化冲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和意识,与社会和公民的价值期待还有一定的差距。多种非理性行政行为的存在,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 影响了政府形象,降低了行政效益,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

与公众不断增长的行政需求之间形成了较为严重的矛盾。公民对政府的不满情绪和不信任感有了相当程度的增长。 二、我国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因素: (一) 时代及社会因素。随着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膨胀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恶化问题,失业问题,健康问题,犯罪问题,交通问题,层出不穷,旧的问题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不断出现。政府所面临的公共问题的复杂性,动荡性和多元性环境,导致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另外,社会信用缺失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严峻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成为我国目前经济乃至社会整体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失信行为涉及范围从商品生产者到销售者,从普通老百姓到政府要员,从政治、经济到科学、文化和艺术,从国内到国外,其足迹可以说是遍及社会的角角落落,方方面面。在社会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下,政府信用也必然呈现出下降趋势。 (二) 政府因素。第一、政府行为缺乏公开性,透明度差,暗箱操作使行政神秘化。在我国,政府信息的透明度往往被忽略、忽视或有意模糊,恶意封堵政府信息的行为也是屡见不鲜。长期以来,我国的地方政府部门习惯了发号施令,习惯了“关门制定政策”。一些人在维护政府形象的旗臶下维护着某些地方或某些个人的私利,而臵公共利益于不顾,千方百计封堵真实信息。政府信息渠道的不畅通、信息不透明带来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

浅析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提升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如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现阶段,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不足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公信力,提升 20 世纪 70 年代,非营利组织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在世界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逐渐成为解决许多社会问题必不可少的社会组织。萨拉蒙教授说过,“我们正置身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 20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 19 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出现了大量的非营利组织,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动员民间资源,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环保等事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非营利组织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织形式。 但在我国非营利组织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非营利组织失灵也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公信力不足、内部管理混乱、项目运作效率低下等,人们发现非营利组织并非“德行完美的神话”。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信任受到挑战,非营利组织面临着严重的公信力危机,它直接影响到了非营利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本文希望通过对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公信力制约因素的分析,有针对性地探求解决对策,从而促进非营利组织良性发展,唤起社会对非营利组织公信力的重视,加快解决公信力不足的进程,更好地提升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公信力。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 理研究

对非营利组织志愿者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摘要: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可是非营利组织对志愿人员的管理却不尽人意。如何充分、永续地开发和运用此类人力资源,就成为非营利组织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志愿者;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壹、志愿者是非营利组织重要的人力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不可缺少的 现代社会中,非营利组织的大量涌现和健康发展,对于提高社会福利程度,促进社会稳定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壹)非营利组织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不足,完善了社会结构,但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资金的短缺志愿者的参和大大降低了组织的成本,他们不仅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分担了专职人员繁重的工作任务,仍带来了专业的知识,弥补了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的不足。 (二)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志愿者通过和服务对象的接触,能够积极地反映出社会各阶层的问题和需求,能够拓展新的领域,帮助非营利组织提供切合社会需求的服务志愿者和专职人员的合作,能于更广的层面上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的积极和热情对专职人员是壹种鞭策和鼓励。所以,对志愿者进行有效的激励,是非营利组织巩固和发展必须实施的管理措施。 (三)参和志愿活动有利于志愿者自我价值的实现

1、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拓宽了生活空间,更深入地体验了社会和人生,能够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生活做出客观的判断,完善自己的价值观念。 2、参和志愿活动,为志愿者提供了发挥自己才能和学习培训的机会。于志愿工作中,志愿者能够发挥自己的壹技之长,充分感受到工作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仍能够通过培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培养责任感和正确的工作态度,为未来的工作做好准备。 可见,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是志愿者参和志愿活动的原动力,对志愿者实施有效的激励是对这种追求自我价值行为的认可和赞许,能够更好地激发出志愿者的这种原动力,使志愿者能够更积极地行动起来。 二、志愿者服务的特点决定了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复杂性 于世界各国,志愿服务及志愿人员工作的价值虽然已经被普遍地承认和认同,但对于如何进壹步地推广和开展志愿服务,则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志愿人员于志愿组织和社会中的地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志愿人员人力资源等等,往往被人们忽视,非营利组织通常将志愿服务当作开展工作的辅助手段,认为志愿人员的地位和岗位是短期的和不明确的,壹旦志愿人员完成任务后,他们的职责就完成了,志愿服务也就不复存于。 这种认识上的误区源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自身特点:首先,志愿服务是志愿人员自愿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于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人员的参和是建立于自己对社会和自身价值的认知基础之上,于参和过程中,不存于强制力的约束,也较少有功利性的诱导。这种参和且不受制于传统官僚制组织的权威,其进退也不为世俗的利益交换所左右,而是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其次,志愿服务对于非营利性组织而言是辅助其完成自身职能的手段。非营利组织壹般均有自己的于编人员,可是由于公共事务的大量增长,使得这些组织的现有人力资源不能完全满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自身因素是公信力缺失的主要根源 1. 行政管理理念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受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历史影响,浓厚的官本位的传统思想一直贯穿历朝历代。“官是管理者,民是被管理者”的官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根深蒂固。这一思想的影响是造成人 治社会思想根深蒂固的主要原因之一。许多地方出现非常严重的人治现象,长官意志作风在 许多官员身上非常突出,在为政决策过程中,没有经过全面细致的调查研究,过多的依靠自 己的主观判断从而造成了地方建设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损失。民主意识淡薄,民主政 治水平与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愿望差距很大。更为严重的是,相当一部分地方政府 官员自身并没有从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完全向民主化转变,民主行政观念的缺失直接导 致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相当多的群体性事件爆发的原因,就是受传统官本位思想影响的政 府官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对人民的利益漠不关心、唯上是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 官僚主义作风。一些领导干部正是受传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传统思想影响,在处理群体性事件、面对大众媒体时,带有明显的压制民众倾向,最终才导致群体性事件的恶化。其次公众评论政府领导干部的标准过高。领导干部的道德很重要,但并不是每个领导 干部都能达到圣贤的标准,有的或多或少会在人性上存在一点暇疵,但公众以仁人圣贤的道 德标准来评测领导者的执政能力,显得过于苛刻,使个人道德参杂到与政府公信力的判断上 更是有失偏颇。 2. 政策失衡导致公信力缺失。 一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地域性差异。上级政策在政策出台过程中,虽经过大量的调 研和征求意见,也考虑了各地情况,但由于各地社情、民情千差万别,在执行过程中,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使政策执行产生一定的偏差,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导致群众对地方政策丧 失信心。 二是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时期性差异。上级政策没能充分考虑不同时期发生的社会变化,制定的政策缺少连贯性,政策执行的尺度不一,导致群众认为是地方政府执行政策不力,耍了花样,地方政府从而成为矛盾的焦点,失去了群众的信任。 三是地方政府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形成“一个班子一套思路,一 届政府一个政策”的局面,公共政策变更的随意性很大,朝令夕改,导致公众无法对政府的 行为做出合理的预期。 四是部分政府开出“空头政策”。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工作开展,在没有经常深思熟 虑的情况下,草率出台政策,之后又久久不能兑现给群众的承诺,使政府失信于民。 3. 政府信息未能公开或未能及时公开,制约政府公信力提升 社会公众对政府认知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政府信息公开,政府是否能够及时对信息公开是制 约政府公信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政府信息公开不仅使公众能够了解和认识政府执政理念、行为,而且能够对政府权力运行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提升公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缺乏信息,信任关系就无法建立,政府公信力就无从谈起。信息不对称是造成政府失信行为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在政府与公众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众处于信息劣势,无法获得政府的 完全信息,只能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出发,对政府提出质疑和给出差评;而政府作为代理人在行使权力时,由于公众无法直接监控政府行为,政府出于自利考虑可能会做出 损害公众利益的行为。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

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 发展问题的探讨 Final approval draft on November 22, 2020

我国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及其发展问题的探讨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新现象,即:非营利组织的迅速发展以及它们作为政府、企业之外的新角色广泛参与人类社会各领域的活动。现在,非营利组织己成为世界性的话题,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几乎都涉及到了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在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事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作用和影响也渗透到了千家万户。非营利组织的研究也开始兴起并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关键词:非营利组织;现状分析;发展;举措 一,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20年间,特别是90年代以来,伴随着希望工程、春蕾计划、幸福工程等知名公益事业的发展,中国非营利组织也获得了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非营利组织渐趋活跃,数量也日益增多,非营利组织之间的沟通与合作迅速增多,组织实力也不断增强。总体来看,中国非营利事业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获得社会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它们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日益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我国非营利组织存在的问题: 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工作和提供服务,既满足了社会成员个人成长的需要,促进了社会成员的自我实现;又丰富了我国社会工作的内涵,加速了社区建设的步伐;同时,还解决了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社会问题,推动了我国向公民社会的发展。综上所述,在我国

社会,非营利组织正以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蓬勃地发展着,其发展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确认识到, 与我国社会的转型需求不相协调的是,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还存在着许多的局限和不足: 1,大量非营利组织“官办化”特点突出“政府化”倾向明显 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非营利组织的“官办化”、“政府化”色彩不可能在短期内消除。政府在处理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时仍然固守计划体制时的思维方式,认为非营利组织从属于政府。大量非营利组织的领导人事实上仍由政府委派,人员编制由政府核定,部分人员流动由政府管理,资金的来源也出自政府财政,俨然成了政府下属的一个部门。目前,有近2/3的非营利组织的干部或者直接来源于业务主管部门的派遣和任命,或者由组织提名再通过业务主管部门批准。这样做的结果是非营利组织丧失了对本组织人事的任免权,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社团的效率低下等问题。这种人员任命方式导致非营利组织的自身利益和工作程序的“政府化”,完全不具有“民间性”,远离社会和公众。 2,非营利组织过多过滥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数量在急剧增加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在成立和发展中的缺陷。这主要表现为,有的非营利组织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和手续就随意成立,没有明确的职能、目标、性质和责任;有的非营利组织无限扩大活动范围,有些行业内非营利组织巧立名目跨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