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历史笔记

高中历史笔记

12 法德关系史实
1 拿破仑侵占德国,打败反法同盟
2 1870普法战争,普军大败法军
3 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为协约国成员,德国为同盟国成员
4 凡尔赛和约,法国主张极力削弱德国,重建欧洲大陆霸权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侵占法国
6 二战后美苏英法分区占领德国
7 1951 法、联邦德国等国组成欧洲煤钢联营
13 中国在凡华体系中的地位及史实
地位:被宰割
史实:1凡尔赛和约,日本欲使其在中国山东利益合法化
2华盛顿体系《九国公约》名义上尊重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实质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支配的局面
14 归纳中国山东问题的由来、解决
1 1897德国强占胶州湾,划山东为其势力范围
2 一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侵略,战后在凡尔赛会议上欲使山东问题合法化
3 华盛顿会议上,日本被迫归还山东主权
15 国联成立的原因、宗旨、性质、消亡原因、评价
原因:1一战后,美总统威尔逊欲在十四点原则中提出成立国际联盟的主张,得到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欢迎和赞成
2世界各国对一战的反思,及受反战的和平思潮的影响
宗旨:促进世界和平,保证国际秩序、安全
性质:英法帝国主义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消亡原因:A根本;凡尔赛体系随着二战的爆发而崩溃
B放任二战的爆发,没有起到维护世界和平的作用,国联威信受损,于1946正式宣布解散
评价:1国联倡导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顺应了世界历史发展的民主化趋势
2在一战后初期,在制止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所作为,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3由于美英未加入国联缺乏权威性,被英法的大国操纵,成为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
16亚太地区战前有英法德俄的争夺变为战后美日的争夺的原因,华盛顿会议如何调整国际关系的?
1一战主战场在欧洲,列强无暇东顾
2战后欧洲普遍遭到削弱,美日利用地缘优势扩大对亚太侵略
调整国际关系:1协调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利益冲突
2美国在会上被允许其海军力量与英国并驾齐驱,日本达到美国海军力量的70%
3国际条约尊重他们在太平洋岛屿属地权利
17罗斯福内容、影响、成功原因
A 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下令银行暂时停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B 加强对工业的指导:通过工业复兴法,要求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规定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等,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C调整农业政策:奖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D推行以工代赈:兴办公

共工程,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影响:1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的严重影响,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
2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
3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4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成功原因:1资本主义发展的必要要求,由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美国是当时的世界经济霸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对经济经济进行有效的干预
3对苏联计划经济模式的借鉴
4受凯恩斯主义思想的影响
5人民对胡佛政府的不满,对以新政为口号的罗斯福的支持
18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异同
同:历史:1都有军国主义传统和封建残余
2都在凡华体系中处不利地位
现实:3都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4都取得了统治阶级的支持
5都队内独裁、对外扩张
6都冲击力凡华体系,成为二战战争策源地
异:1核心力量:德:以纳粹党为核心
日:以军部为核心
2上台方式:德:纳粹党通过自下而上的一会道路 夺取政权,然后对外扩大战争
日:军部通过发动政变,策动侵华来扩大势力和影响,进二建立军事法西斯专政
3建立法西斯专政和对外扩张的顺序不同
德:先建立法西斯政权,然后对外扩张
日:先发动侵略战争,再建立法西斯专政
19 结合德国的史实分析30年代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原因,概括德国法西斯专政的措施和影响
原因:1遭受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阶级矛盾尖锐
2民主复仇主义思想影响
3垄断资产阶级倾向建立一个独裁政府,对内镇压群众起义,对外打破凡尔赛体系限制,夺取世界霸权
4军国主义传统影响,缺乏民主政治传统
措施:政: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国共产党;取缔纳粹党以外的所有政党。1934,希特勒成为德国国家元首,集总统,总理和军队最高统帅于一身,加强了法西斯独裁统治
经:加紧发展军事工业及相关的民用工业,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军:扩军备战,扩充陆军,重建空军,建造军舰
外:1933,德国退出国联。1935,德国公开撕毁《凡尔赛和约》。1936,德军开进莱茵非军事区,进一步践踏《凡尔赛和约》
文教思:对文化思想和教育领域进行严密控制,用纳粹党的理论潜质人们的思想
民:疯狂迫害犹太人,推行种族灭绝政策
影响: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

地形成了。
20 20世纪30年代亚洲、非洲、欧洲反法西斯斗争的特点、结果、意义,他们为什么没有阻止二战的爆发?
1亚洲:中国抗日战争(1931~1945) 世界上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特点:A是亚洲也是世界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B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C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 国共合作取得胜利
结果 :取得胜利
2非洲:1935埃塞俄比亚抗意斗争
特点:A是非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B发生在农奴封建社会
C封建地主阶级领导
结果:被意大利吞并,失败
3欧洲:1936~1939西班牙人民反抗德意法西斯侵略斗争
特点:A内战演变为西班牙人民反对德意法西斯的民族战争
B发生在资本主义社会
C进步人士组成的国际纵队
D欧洲最早的反法西斯战争
E被称为二战的预演
结果:西班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

未能阻止二战爆发原因:1西方大国推行绥靖政策
2各自为政,未能联合起来
3德意日法西斯结成联盟
21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原因、过程、意义、特点
原因:法西斯侵略加剧了法西斯国家同世界人民的矛盾
过程A美国改变中立态度,加强对英国的援助
B《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C美英援助苏联
D 《联合国宣言》的签署
特点:不同社会意识形态、制度的国家进行联合
意义:极大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的斗志,增强了反法西斯力量,加速了二战的胜利过程,成为二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22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采取了哪些军事行动
1、1942.7斯大林格勒战役2、1942.6中途岛战役3、1942.10阿拉曼战役4、1944.7西西里岛登陆战役5、1944.6诺曼底登陆战役6、光复法国7、1945苏美易北河会师,夏季苏军攻占柏林
231942~1943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哪些转折,请用史实说明
1、1943.2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取得胜利,改变了苏德战场的形式,苏军开始转入战略反攻
2、中途岛战役,美军大败日本,日均被迫有进攻转为防御,美军由防御转为进攻
3、1942.10阿拉曼战役,英军取得胜利,北非战场形势发生了转折
24四次国际会议的内容、作用
A开罗会议:中美英签署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三省、台湾和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
作用:加强了中美英的合作,对尽快打败日本法西斯侵略者起了重要作用
B德黑兰会议:苏英美通过了三国对德作战中一致行动和战后合作宣言;会议决定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
作用:加强对德合作,对尽快打败

德国法西斯侵略者起了重要作用
C 雅尔塔会议:苏英美彻底打败德国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惩办战犯,实现战后德国民主化,准备在战后成立联合国,苏军在欧战结束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作用:对于加快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解决战后的重大问题起到了重要作用
D波茨坦公告:1945夏,杜鲁门、斯大林、丘吉尔在德国的波茨坦会晤,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问题的精神。会议期间,以中美苏三国的名义发飙了促令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作用:为加快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5两次世界大战同中国的关系
A一战对中国的影响:1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短暂的春天’从而无产阶级的力量的壮大,为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中共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2中国参战
3一战期间,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4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成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二战对中国的影响:1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参加世界反辐射西斯同盟,得到盟国的援助
3 参加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加强合作,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 联合国的创始国之一
5 1943收回治外法权
6 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7领土、主权重大损失
8造成抗日根据地的困难
中国古代史
1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背景;1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
2新型地主阶级的出现和壮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专政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
内容:1政治:令民为什伍实行连坐制;废分封,行郡县
2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同意度量衡3
军事:奖励军工,按军功受爵
思想:燔诗书而明法令
影响:A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利益扩大了地主阶级的政治基础,巩固了地主阶级专政
B促进了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增强了秦的实力,为秦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秦的军队战斗力
E实行了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发展
2孔子的政治思想主张(政治、思想、教育)
政治:1改良思想 2 以德治民
思想 1、仁 2 礼 贵贱尊卑有序 ----维护奴隶制度
教育 1有教无类 2兴办私学
3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条件、思想派别、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背景:A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社会处于大

变革时期
B战国时期,各学派由于政治主张和哲学看法不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条件:1诸侯争霸,使政治上比较宽松
2经济: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
3文化:私学兴起
A墨家 墨子 :阶层,代表平民的利益
主张:兼爱,爱一切人,不分王公大人和万民的阶级差别,都要同等的爱
非攻,反对一切战争---小生产者渴望安定生活的愿望
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
B儒家:1、孟子 根源:1认识到暴君亡国的原因是失去了民心
2缓和阶级矛盾,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主张 政治上施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
主张政德在民,反对苛政。
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占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2、 荀子 主张 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具有唯物思想
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3孔子见上2
道家 1、庄子 认为我是世界的主观产物
比起富贵财富,痛恨不公平的社会现象
2 老子 主张 政治上无为而治
辩证法思想
韩非子:社会根源 战国时期新兴地主建立并巩固政权,发展封建经济,实现国家统一的需要
主张 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主张依法为本 法不阿贵 ---打击奴隶贵族势力,巩固地主阶级专政

4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源、主要内容、及其作用
1、经济根源——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提高导致旧的生产关系解体,秦国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经济的统治地位,
这种经济的特点便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种经济模式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这种封建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2、政治根源——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吸取周在诸侯割据局面下无能为力的教训,在统一全国后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3、思想根源——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秦自商鞅变法后,一直以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韩非子总结诸子百家学说,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央集权的政治理论,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内容:政治 设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推行郡县制 经济 1 实行土地私有制 按亩纳税 2 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3修驰道 文化 1书同文 2焚书坑儒 3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作用 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力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符合历史发展要求,以及形成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5西汉的政治经济制度有哪些?
刺史制度、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察举制度、编户制度
6西汉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及其意义
目的:联合大月氏,反击匈奴
意义A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B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G为西域都护的设置和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基础
7丝绸之路开辟的条件、路线、作用
条件:政 中央集权的加强;西域都护的设置
经 封建经济迅速发展,国力强盛
军 对匈奴的战争取得胜利,匈奴退出河西走廊
对外 张骞出使西域成功
路线:见高三教材P40
作用 1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2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3两汉之际,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8隋唐的制度革新有哪些、具体内容、作用
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募兵制、租庸调制、两税法
作用1促进政局稳定,巩固统治秩序
2促进了封建经济空前繁荣
9归纳出唐朝处理少数民族的主要方式、表现、作用
A战争 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唐高宗大败西突厥
B设机构管辖:1唐太宗打败东突厥后实行全齐部落的政策设都督府2唐太宗设安西都督府,统辖高昌故地3武则天设北庭都督府3唐太宗回汔首领为瀚海都督府
C册封 1唐玄宗册封回汔首领为怀人可汗2唐玄宗册封大柞荣为渤海郡王3唐玄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和亲 文成公主 金城公主入藏
E经济文化交流
作用:促进了唐边疆的稳定,巩固了统治
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少数民族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10归纳出唐朝时中日关系、中印关系友好交往的主要史实
1日本遣唐使往来2经济贸易往来3日本的吉备真备、中国的鉴真东渡
1天竺一再遣使节来唐,送来郁金香、菩提树 2中国创立的十位计数进位法,传往天竺3中印交流中,
高僧玄奘、义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4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

1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A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解除大将实权。2设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能直接统

领军队,将领无调兵之权,使之相互牵制。3实行更戍法4挑选地方精壮之士组成禁军,京师和外地各驻守一半,以达到“强干弱枝”
B集中行政权1设副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2设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3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4地方,各州长官由文官担任,又设通判,各州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使知州、通判相互牵制
C集中财权 1在各路设转运使,只允许地方保留一部分赋税作为地方开支
D集中司法权 1司法人员必须由中央派文官担任2死刑必须报请中央复审核准。
12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理财:A青苗法 每年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B募役法 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意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C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
D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E市易法 设置市易务
军事:A保甲法
B将兵法
教育:A改革教育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不再考诗赋,专烤经义和实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
B整顿太学 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
13元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中央、地方)
中央 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分管行政、军事、监察
地方设立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命,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14简述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意义
对中国: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造纸术:文字的载体促进了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指南针 促进了交通发展尤其是航海事业 活字印刷术 促进了印刷业的发展,扩大了文化传播的规模 火药 促进了军事武器的发展改革和金属矿藏的开采
对世界 成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为资产阶级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物质基础。活字印刷术便利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的采用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了资产阶级去消灭封建贵族;指南针传到欧洲航海家的手里,使他们有可能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奠定了世界贸易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基础。
造纸纸的发明为当时欧洲蓬勃发展的教育、政治、商业等方面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5先秦、西汉、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儒学的地位变化

A①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为孔子(孔丘)。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还主张“礼”(贵贱有序”)。

②先秦儒学的代表人物还有孟子

(孟轲)。他发展了孔子学说,主张仁政。

③西汉儒学的代表人物为董仲舒。他对儒学加以发挥,他倡导的儒学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④南宋儒学的代表人物为朱熹。他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新儒学——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B先秦儒学只是众多思想流派(答“百家争鸣”亦可)中的重要一家,从西汉武帝时开始儒学居于统治地位,明清两代新儒学(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1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A中央:明 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清 议政王大臣会议 ----南书房----设立军机处
B地方:明设三司
C颁布《大明律》,大兴文字狱,八股取士
D设立厂卫,锦衣卫,特务统治
17归纳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史实并说明其发展趋势及其反映本质
A秦制定皇帝制度,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事B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分散丞相职权C北宋:分割宰相职权。设枢密使,分割行政权;设三司,分割财政权;设副宰,参知政事,分割丞相行政权D明,废丞相,权分六部,直属皇帝
本质: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封建制度由盛而衰
18简述明朝一条鞭法、清地丁银制度
一条鞭法 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为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地丁银 雍正以上台,推行“摊丁入亩”的办法,把征收的丁税平均摊在田赋中,统一征收地丁银。
19归纳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主要趋势、原因
A春秋战国,初税亩B汉,编户制度C,前期租庸调制,后期两税法(780)D北宋方田均税法、募役法E明一条鞭法F摊丁入亩、亩地丁银
趋势:1实物----银两 2人丁---资产、田地 3时间不定期---定期 4种类由繁---简 5人生关系由紧---松最后被废除
20概述烟片战争前清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加强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发展、特征
A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物
B东北:1、雅克萨自卫反击战2、1689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解决中俄东段边界问题
C东南:1、平定三藩之乱2、1683施琅收复台湾3、1684 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D西南:1赐予西藏黄教首领“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封号2金瓶挚签制度3设驻藏大臣4雍正时,在云贵川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
F西北:1清朝初期,采取“联蒙治汉”方针2平定葛尔丹叛乱3平定大小和卓叛乱4、1757年,在乌里苏台设将军,在科布多设参赞大臣
特征:A粉碎割据叛乱B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C抗击外国侵略势力D加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21郑和下西

洋的条件、性质、作用;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开辟的异同;郑和下西洋最终废止的原因、启示
条件:A国家统一,社会稳定B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力强盛C造船技术发达
性质:封建政府间的贡赐贸易
消失原因:1国力衰退2闭关锁国3贡赐贸易缺乏续航动力
异:目的 郑 A满足统治者对珍宝的渴求 B 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
新 A 对东方香料等原料的贸易需求B 建立殖民地,掠夺黄金C传播天主教
影响 郑 加强了与海外诸国联系 缺乏续航动力贡赐贸易给大明造成严重的负担,最终航海壮举悄然结束
新 引起了“价格哥们”“商业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性质 郑 封建政府间的贡赐贸易
新 资本主义性质的航海贸易与殖民掠夺
同 都对外的航海举动,加强了世界各地区的文化经济的交流
启示:一、推动我国古代航海事业达到顶峰,成为十五、十六世纪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
二、促进海外贸易扩大,带动了中外经济交流与发展。
三、传播中华文明,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
四、推行亲仁善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五、展示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开放进取、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22明清反封建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出现的条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条件:政治,封建专制制度由盛而衰
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思想,思想文化专制
代表人物及主张 李贽 主张 1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之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
2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说他们“被服儒雅,行若狗彘”
黄宗羲 1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2提倡法治,反对人治
3提出工商皆本
顾炎武 1提倡经世致用实际学问
2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才能天下治矣
王夫之 1唯物思想
2朴素辩证法思想
3发展观看历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