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管理学报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管理学报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管理学报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管理学报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①

芦青1宋继文2 夏长虹3

(1.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 2.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3.北京丰台区职工大学)

摘要本文运用社会交换理论框架,从领导—员工二元关系的角度研究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通过问卷调查北京地区的280名员工,本研究探索了:(1)道德领导如何通过建立高质量的领导—部属交换(LMX)关系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满意度与情感承诺)与工作结果(任务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产生影响;以及(2)在此过程中,组织公平的调节作用。主要研究结果显示:(1)道德领导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工作结果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3)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

关键词:道德领导;领导--部属交换;组织公平;中介作用;调节作用

作者简介:

芦青(1986~),男,汉族,安徽宿州人。香港城市大学管理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E-mail: edwardlq@https://www.doczj.com/doc/9f13931899.html,

宋继文(1974~),女,汉族,安徽芜湖人。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100872)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社会交换理论、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国际企业本土化进程等。E-mail: songjiwen@https://www.doczj.com/doc/9f13931899.html,

夏长虹(1963~),女,北京房山人。北京市丰台区职工大学(北京市 100073)经济管理系教师,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领导、企业文化、组织理论。E-mail :xiachhong369@https://www.doczj.com/doc/9f13931899.html,

通讯作者:

宋继文,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电子邮件:songjiwen@https://www.doczj.com/doc/9f13931899.html,

办公电话:8610-82500529

①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创新研究(10AGL001)》。国家自

然科学基金(70702024,71072142)及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07JC630063)资助。

An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Ethical Leadeship:

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

LU Qing1 SONG Jiwen2 XIA Changhong3

1.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SAR, China

2.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3.The Fengtai Community College of Beijing, Beijing, China

Abstrac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Social Exchange,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ing mechanism of Ethical Leadership from a leader-subordinate dyadic relationship. Through surveying 280 employees in Beijing, the authors explore: (1) how Ethical Leadership exerts influences on employees’work attitudes (Job Satisfaction and Affective Commitment) and work results (Task performan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by establishing high quality LMX, and (2) the moderating role of Organizational Justice in the process.

The major findings show that: (1) Ethical Leadership positively relates to employees’work attitudes and work results; (2) LMX partially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ic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s’work attitudes; (3) Organizational Justic plays a positive moderating role between Ethical Leadership and employees’ work attitude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Key Words: Ethical Leadership; Leader-member Exchange (LMX);

Organizational Justice; Mediating Role; Moderating Role

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分析:一个社会交换的视角

一直以来,行为研究者都过于关注领导者的特质与行为,而对领导德行的重视不够(Kanungo & Mendonca,1996;Trevi?o,Brown & Hartman,2003)。最近几年,国内外部分企业领导者因道德缺失、见利忘义给企业发展乃至社会福祉造成了巨大损害(如国外的安然案和国内的三鹿奶粉事件),人们才开始对以往的领导研究思路进行反思(Parry & Thomson,2002)。继而在号召“以道德的力量抵御腐败”、“领导者身上应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的同时②,致力于道德领导的内涵建构与影响过程分析。

至目前,学术界在道德领导的内涵研究上已初具成果(见Brown,Trevi?o & Harrison,2005;Liang & Farh,2006;孙利平,2008)。然而就其影响机制和作用边界来说,道德领导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的深入探索(Trevi?o & Hartman,2007)。如已有的西方文献主要从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 Theory)视角来看待道德领导的影响过程;他们将领导者的道德行为看做其自身魅力和吸引力的重要来源,从而能够引起下属的学习和模仿(Brown等,2005;Neubert,Carlson,Kacmar,Roberts & Chonko,2009;Zhu,2008)。一些中国学者如Farh和Cheng(2000)、孙利平(2008)等则站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如儒家的“仁”、“义”、“礼”等)。他们认为一个人所信奉的价值观根植于其所在社会的文化传统与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状况。当道德领导表现出来的行为贴近传统文化与当前社会现实,与下属所信奉的价值观和心中的领导期望相吻合,那么自然会获得下属的认同与接受,并对其态度与行为产生影响。

本文认为,除了以上几种中介,镶嵌于社会交换框架下的领导—部属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LMX)也是道德领导的一项重要影响机制。其一,虽然领导的道德行为,如给予员工的关爱和指导等可以被纳入到社会学习视角之下的领导魅力维之中(Brown等,2005)。但在下属看来,这些行为也是领导用来与其进行交换的重要资源(Exchange Currency)(Liang,2010)。

其二,中国以往道德领导研究中提到的“回报观”虽与西方提倡的互惠、信任的社会交换理论颇具相似性,但从传统价值观的角度仔细检视就会发现二者之间还具有相当的差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一种不对称的“给”与“取”:人们一方面“得人恩惠千年记”、“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另一方面却是“施恩不图报”。这与西方社会交换理论中强调的平衡型互惠(既施恩也有回报的期望)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三,作为领导之“心”,道德领导不同于以往领导理论当中对于领导之“手”(领导技能)与领导之“脑”(领导理性)的强调,它不仅是由心理反应而来的行为,更是一种在心灵照射下的行动(萨乔万尼,2002)。道德领导希望通过长时间不间断的榜样行为与员工深度互动并建立一种长期信赖、互惠的关系,维护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Menda,2005)。而领导--部属交换作为这样一种高层次的社会互动关系,能帮助道德领导实现这种愿望,也能使交换双方均在过程中获得最有价值的资源(Graen & Scandura,1987)。因此,有必要从领导—部属交换(Leader-Member Exchange)这样一个二元层面的角度研究道德领导的影响路径。

当然还应注意到,在社会交换框架下,员工除了与领导进行互动产生领导—员工层②选自温家宝总理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面的关系外,还在与组织发生多种多样的互动与联系(Wayne,Shore,Bommer & Tetrick,2002)。而这种组织层面的因素(如员工感受到的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可能会与道德领导的影响产生交互效应,共同作用于道德领导的有效性。因此,本研究还将选取较能够代表组织对员工“投入”的组织公平作为调节因素③,探索其可能对道德领导的有效性边界产生的影响。

在结果变量的选取上,任务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分别是衡量下属工作结果与工作态度的常用变量。他们既考虑到员工在道德领导影响下的工作成果(领导有效性),也包括了员工自身的心理与精神收获;在顾及组织现时效益的同时,有助于促进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孙志强,2009)。

1 理论与假设

1.1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

1.1.1道德领导和员工任务绩效与组织公民行为

员工的工作结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员工“份内”职责所要求的、与薪酬奖惩体系直接挂钩的工作绩效;二是员工自愿从事的“份外”工作,是“在组织的正式考核体系中未得到明确说明、但却有益于组织运行效果的行为”(Organ,1988)。

道德领导对员工的工作结果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这是因为:道德领导关心支持员工,会在工作中予以积极引导和监督,帮助他们提升自信,从而取得较高的工作绩效(Rooplekha和Damodar,2004);其次,道德领导能够对下属充分的信任与授权,能够做到公平公正、不徇私情,这会激起下属心中强烈的责任感、感激与信任,从而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甚至超越职责的要求做出亲社会性的行为(包括组织公民行为)(Huang等,2010)。第三,道德领导的人格魅力,以实际行动做出来的角色垂范,对下属伦理价值观的灌输以及奖惩政策的使用将非常有利于组织伦理氛围的构建。而在这样一个友善、公平的环境当中,人们更倾向于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互相帮扶(Ehrhart,2007)。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道德领导拥有和变革型领导相类似的感召力,他们不仅拥有报效国家社会、服务人民的伟大情怀(Mendonca,2001),而且善于将抱负转化为诱人的愿景来激励员工努力工作,让他们感受到工作本身的意义及组织与自己未来的希望。

以前文献中关于道德领导有效性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习视角之上(如,Brown 等,2005)。他们认为领导作为组织的代言人,其地位高、能力强、权力大的原型在促使别人产生相似性行为方面非常有效(班图拉,1989)。一般来说,道德领导享有比较高的地位和权势,会为员工设定道德期望并使用奖惩来对员工的道德性行为进行监督(Trevi?o等,2003)。除了这层权力性影响之外,道德领导诚实、正直的行为展现与组织角色模范的担当更使其在下属面前增添了一份魅力与吸引力(Brown和Trevi?o,2006),激发起下属心中对领导强烈的追随感与学习感,这些都有助于形成并强化组织伦理氛围从而对员工的工作结果产生积极影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社会交换理论也是一个可能的理论基础。道德领导向员工提供的关爱与公平对待可以被看作领导向部属

③道德领导是一种对员工高度支持的领导类型。虽然有研究将员工感受到的组织支持与领导支持进行区分研究,但现实中员工往往还是对二者存在较大的感知重叠。所以为了避免此影响,本文没有选择组织支持作为调节变量。因为相比较而言,组织公平中的分配公平与程序公平更能代表组织本身。

提供的交换资源。而作为回报,员工也会努力完成工作任务、甚至超出职责要求做出组织公民行为(宋继文,芦青& 郑明身,2009)。

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结果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获得大量研究支持(Khuntia & Suar,2004;Mulki,Jaramillo & Locander,2008;Piccolo,Greenbaum,Hartog & Folger,2010)。Brown等人(2005)发现在道德领导的影响下,员工更乐于做出额外的工作努力,报告问题的意愿也更加强烈。Mulki等人(2008)在针对销售人员工作行为的研究当中也得出类似的结论。在中国情境下,Huang等人(2010)和Liang(2010)也发现道德领导可以分别促进组织公民行为与员工建言行为。

基于上面的讨论,提出本文第一组研究假设

1a:道德领导与员工的工作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1b:道德领导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呈正相关关系

1.1.2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对其从事工作的满意程度,来源于组织成员对其工作或工作经历评估的一种积极情绪状态(张奇,朱春奎& 朱湘,2009)。

根据工作满意度理论(Kalleberg,1977),工作价值与工作报酬(包括:内在报酬、便利性、财务、与同事关系、职业机会与资源充足)是满意度的两个重要来源。在工作价值方面,道德领导通过愿景感召、组织伦理价值观的传递使员工充分意识到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对国家和社会的意义、对组织与他人的价值。同时,道德领导也关注于员工的个人目标与个人价值实现,通过工作中的关怀、支持及充分授权帮助他们达成人生追求。

在工作报酬上,道德领导会赋予任务本身以自由、重要的特点;通过授权、允许员工自我指令来提升工作的内在报酬与便利性。其次,道德领导还会经常传递组织伦理价值观、规范员工行为,以此来构建和善的组织氛围,满足员工工作活动的社会需要(Kalleberg,1977)。此外,道德领导还会为员工考虑,关注他们的职业发展。在中国,道德领导对员工个人的照顾甚至还会扩及至员工的家人(郑伯壎& 黄敏萍,2003;郑晓明等,2010)。

道德领导与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也已得到了很好的建立。Brown等人(2005)和Mulki等人(2009)的研究结果表明道德领导与下属对上司的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孙利平(2008)和郑晓明等人(2010)在中国情境下也验证了道德领导对下属工作满意度的积极正向影响。他们发现“一个领导者对组织、对社会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操守和修养、有人格魅力、为人诚恳可靠,会给下属一个美好的印象;而领导关心下属的发展与成长,为下属争取正当的权益,提供晋升的空间,会使下属对领导、对工作岗位和环境感到满意,进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孙利平,2008:p.90)。

因此,本文提出下列假设

1c:道德领导与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呈正相关关系

1.1.3道德领导与员工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是员工认同、卷入一个特殊组织的强度(Porter,Steers,Mowday & Boulian,1974),一个有组织承诺的员工至少应在态度、行为、动机三个层面上分别(1)强烈

信任并接受组织的价值观;(2)愿为组织目标付出相当努力的意愿;(3)拥有维持组织身份的明确愿望(郑伯壎& 姜定宇,2008)。在组织承诺的大量前因变量之中,工作经验对承诺的影响最强、也最为持久(Allen & Meyer,1991)。Meyer等人(1993)认为,在那些工作经验符合员工期望、总能满足他们需要的组织当中,员工的组织承诺感远较那些在这些方面不能令他们满意的组织中的员工强烈。

作为组织的代言人,领导行为经常被下属看作组织意图的反映(Levinson,1965)。因此,领导有可能会通过“在道德上适宜的行为”的展示来强化下属与组织之间的交换关系。道德领导经常“将功劳归于勤劳的下属”、“不会针对持有不同意见的员工”、“广泛听取下属意见”,这会使下属感受到组织对他们的尊重;而他们对于员工的授权、支持和关爱则又使员工知觉到组织对他们的认可与欣赏,从而产生目标实现与任务达成的自信,自愿为组织释放更多的能量(Tsui,Wang & Xin,2006;Liang & Farh,2006;宋继文,芦青& 郑明身,2009)。道德领导“身系祖国、回报社会”的情怀对于员工也非常具有感染力,员工会潜移默化的受其影响,并将组织(领导)的这种使命、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工作意义与人生追求,产生维护组织身份的强烈愿望。此外,郑晓明等人(2010)认为,道德领导通过与员工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增强归属感,从而有效的改善了员工的组织承诺(p.22)。

已有的中西方文献已经证实了道德领导与组织承诺之间的正向关系(Brwon等,2005;郑晓明等,2010)。Rooplekha和Damodar(2004)在印度情境下也发现道德领导与情感承诺正相关。

基于此,本文提出下列假设

1d:道德领导与员工的组织承诺呈正相关关系

1.2道德领导与领导--部属交换(LMX)

与大部分关注于领导自身(如领导特质和行为)的理论不同,建立于社会交换理论之上的领导--部属交换理论从领导与下属的二元关系来考察领导行为对下属的影响(Graen,Dansereau & Minami,1972;Linden & Grane,1980)。

领导--部属交换理论认为,受交往时间、投入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组织中的领导不可能以一种不变的风格面对所有员工,而只能与其中一部分下属(“圈内人”)建立起比较亲切、个性化的关系,对于另一部分下属(“圈外人”)则要靠领导的权力性影响力来进行管理(任孝鹏& 王辉,2005;汪林,储小平& 倪婧,2009)。这样,领导与下属之间的关系就会有亲疏远近的不同,双方交换的质量也会存在差异。其中,质量较低的关系(经济交换)定位于领导与部属之间的、有确切交换数量的正式雇佣合约。即领导按合约规定内容考核下属,下属也以完成规定的任务作为回报。在此过程中,双方的交换不超出合约规定的范畴,没有形成任何心理与情感上的联系。而在质量较高的关系(社会交换)中,领导与部属之间的社会交往会向更高层次发展,在履行合约的同时,双方的关系也由于相互信任、尊重与义务感而得以加强,从而下属愿做出额外的努力来回报领导的信任(Erdogan,Liden & Kraimer,2006;王辉& 刘雪峰,2005)。

在以往的研究中,道德领导与领导—部属交换之间的关系虽未得到直接的检验,但却间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讨论与聚焦。Deluga(1992)在对变革型领导与领导—部属交

换之间关系进行讨论时认为,变革型领导当中的魅力与个性化关怀二维度可被看作是二元层面的影响力,他们能使下属做出加强领导—部属联系的行为,因此能显著预测领导--部属交换关系的出现。这项研究中提到的魅力与个性化关怀维度与本文所要探讨的道德领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道德领导的一些优良品质如诚信、正直、可信赖性是构成领导自身魅力的重要成分(Brown等人,2005);其次,道德领导也是利他的,他们对于员工个人工作乃至生活上的关注与变革型领导理论中的个性化关怀维度也十分的相似(Tsui等,2006)。

在华人社会家长式领导的研究中,Farh和Cheng(2000)认为仁慈领导表现出的对下属的关怀与体贴等行为,比如照顾员工个人及全家的生活、对员工提供急难帮助等,可以引起下属心中的亏欠感。员工出于感恩会更加信任与拥戴领导,与领导建立较好的感情,形成人际间的互相尊重与信任。(郑伯壎等,2003;黄莺,2007);在另一方面,德行领导表现出的公正无私、以身作则等高尚品质会使员工对领导产生较高的认同与尊敬,从而更加信任主管。

此外,有研究发现领导与部属的互相喜爱程度(Degree of Mutual Liking)以及领导对部属的期望也是影响领导—部属交互关系的重要前因变量。根据自我实现的寓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或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领导对下属的喜爱或期望会影响领导的行为,高喜爱度或高期望值会使领导给予下属更多的挑战性任务、回馈以及培训(Wayne,Shore和Liden,1997)。相应的,领导花在他们身上的时间、关注和鼓励也就更多(Feldman,1986)。道德领导喜爱组织中的员工,会用实际行动关心他们的福利与职业成长,如急难时伸出援手、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等;而且,道德领导还会通过以身垂范、设定奖惩标准来传递他们在道德标准乃至工作态度与行为上对下属的期望(Brown等,2005)。这些都非常有利于领导与部属之间积极情感的建立。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认为道德领导表现出的正直廉洁、公平公正、以身作则、无微不至等方面的特质与行为有助于领导与员工之间建立信任、义务感与互惠感,从而形成高质量的领导--部属交换关系。因此,本文提出

2:道德领导与领导--部属交换呈正相关关系

1.3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和工作结果中的中介作用

社会交换是指“人们在能获得回报的期待或事实下而为他人做出的自愿性行为”(Blau,1964:p.91)。社会交换在过程上不同于短期、明确的经济交换,它是一种长期的、宽泛的互惠报偿。当交换的一方向另一方做出了相应的付出时,就会期待回报;如果回报没有出现,交换的一方就会收回服务(Blau,1964)。因此可以说,社会交换只有通过构建交换双方回报的责任感才能予以维系。以往学者多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强调了人际间交往的社会性以及交换双方通过让渡社会价值满足彼此需要的过程;反映了个体对信任与善意在未来得到回报的期待;并最终造就了人际间的互惠与义务感(Blau,1964;吴隆增,刘军& 刘刚,2009)。

社会交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行为科学研究。在本文中,我们认为道德领导在社会交换框架下,通过激发、维护高质量的领导—部属交换换来了员工的高绩效与积极的工作态度。在LMX起始阶段,道德领导会首先向下属表达他们的愿望,提供各种各样的支

持、指导,并许诺在未来予以有形和无形方面的激励。同样,下属对领导也抱有完成任务后获得回报或尊重的希望。当领导的回报达到下属的预期,下属决定服从领导角色之后,双方的交换就进入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双方也正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设定与身份的认知。如果说一开始道德领导为下属提供的交换性资源,如服务、信息、身份地位与爱等会让他们感觉自己受到了领导的重视、信任和关爱,从而产生亏欠感并做出互惠性行为,包括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Foa & Foa,1980;Tyler,1986;Yukl,2002)。那么随着社会交换层次的上升,下属对领导的信任逐步攀升。这时道德领导表现出来的对下属事业与生活上的关心、以及在决策上对员工的尊重,会极大增强下属的“主人翁”意识(组织身份)和工作的“意义感”,提高他们的组织承诺与整体工作满意度,进而也会影响他们的长期工作结果。

总而言之,道德领导正是通过这种与员工之间的不断互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改变组织成员的知觉与价值观,最终不仅与组织员工建立起了信任、互惠的关系,也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范丽群等,2006)。

基于以上探讨,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3a: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b: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c: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满意度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3d: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组织承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1.4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态度与工作结果之间的调节作用

以往的道德领导边界研究只是检验了个体层面变量(如领导能力和下属的权利距离感知)的影响。对此问题的探索,还需要从更多的层面,如上司--下属二元层面(dyadic)和组织特点等进行考虑与研究。本文认为,下属知觉到的组织公平(Organizational Justice)也是影响道德领导有效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变量。

所谓组织公平,是个体或群体对他们所受到的组织对待是否公平的感知,以及他们对这些感知的行为反应(James,1993,转述自:沈绿野,2009,p.15)。其最早在心理学上的关注来源于亚当斯的公平理论(Equity Theory,Adams,1963)中对结果(分配)公平(Distributive Justice)的关注。现随着理论的发展与日臻成熟,程序公平(Procedural Justice)与交互公平(Interactional Justice)得以相继出现。其中,程序公平是人们对“对结果分配过程的公平性的感知”;而交互公平则是个人所感受到的人与人交往的质量(Lind & Tyler,1988)。这三个方面的公平共同构成了员工的整体组织公平感。

前文中曾经提到过,在社会交换关系中,员工除了与直接上司进行二元互动以外,还会在更高的层面上与组织进行互动。来自组织层面的支持与公平对待也被员工看作一种重要的交换资源,对其组织承诺、满意度与工作行为等产生影响(Wayne等,1997)。根据Wayne等人(1997)的研究,在社会交换框架下下属知觉到的组织支持(组织与员工层面)与LMX(领导与员工层面)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相互影响。通过深入分析,不难判断这是由于领导作为组织的代言人,在领导有效性上与组织因素存在着相互“补充”的关系,员工会将来自某一方面(比如说领导)的支持或信任部分地归因到另一个方面

(组织)。据此我们不难推测,在员工的上司(道德领导)与组织两个层面的资源,如关爱、支持和公平对待等均得到强化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相互补充的“溢出”效应会达到最大。也即在一个分配、程序和人际更为公平的环境下,直接上司的关爱、信任、支持等道德领导行为会更有助于员工情感承诺和工作满意度的进一步提高,在行为上的反应会更加积极,取得更好的任务绩效并做出更多的组织公民行为。反之,员工的态度与行为则不会受到如此积极的正向促进。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本文最后一组假设(假设的预计结果大致如图1所示)

4a :组织公平感在道德领导与任务绩效之间起调节作用。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知越强,道德领导对任务绩效的影响越显著。

4b :组织公平感在道德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知越强,道德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越显著。

4c :组织公平感在道德领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调节作用。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知越强,道德领导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越显著。

4d :组织公平感在道德领导与情感承诺之间起调节作用。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知越强,道德领导对组织承诺影响越显著。

图1: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任一结果变量之间的大致调节效用图

基于以上假设,得出本研究的整体假设模型,如图2所示:

图2:领导--部属交换、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作用

结果变量

2 研究方法

2.1研究设计与样本

本研究以北京市某高校在职攻读大专学位的2007-2009级部分学生为研究对象。样本中的被试多为在北京地区工作生活多年的在职中青年人士,分布在制造、服务、零售、流通、政府、公益等行业,覆盖面广,具有一定的样本代表性。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80份,回收220份。在对所有回收问卷进行梳理、录入之后,作者将数据缺失较多、填答不认真的问卷予以直接剔除,最终剩下有效问卷21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

在回收的问卷中,被试者的性别以女性为主(165位,80.5%);年纪普遍较轻(29岁以下的有110位,占54.5%);学历整体水平中等偏下(大专以下学历的有193位,占94.2%)平均入职时间为45.4个月(SD=49.4);与现任直接上司的共事时间为34.5个月(SD=46.7)。被试上司的性别比则较为均衡(男性有96位,占48%);年龄以中年为主,30-49岁之间的有141位,占总数的72%;学历水平较高,大专以上的有158位,占80.2%。

2.2测量工具的选用

问卷中量表的所有题项均被设置为六点Likert式样(其中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有点不符合;4=有点符合;5=比较符合;6=非常符合)。此外,通过提前了解,研究者得知在将要调查的被试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工商企业之外的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所以在施测前对部分题项的用词进行了调整,将其中出现的“公司”一词全部改为“单位”,以便于受试理解。

道德领导我们选用孙利平(2008)的本土道德领导量表。该量表有二十三个条目,包括正直廉洁、关心下属成长、遵守社会规范和仁厚诚挚四个维度,其代表性的题项如“为了组织和集体利益,能牺牲个人利益”。

领导—部属关系本研究选取Hui,Law和Chen(1999)在中国情境下改编的Graen 和Uhl-Bien(1995)的LMX量表,该量表是以测量领导下属之间工作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单维度量表,总共包含有七个条目,其中代表性的条目为“不管我的主管的职权有多大,他都会运用它的职权来帮我解决我工作上的重大难题”。

任务绩效本文采用Tsui,Pearce,Porter和Tripoli(1997)编制的十一个条目的主观工作绩效评价量表,该量表通过将自己与他人的工作水平进行对比来进行评价。其中一个示例性的条目为“努力争取达到正常要求的工作标准水平”。目前该量表已在国内的研究中被广为采用(Song,Tsui & Law,2009;孙志强,2009)。

组织公民行为采用Pearce和Gregersen(1991)编制的十条目的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量表,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条目为“除了公司安排的课程外,我会用自己的时间参加其它的培训教育课程”。

员工工作满意度Tsui(1997)等人编制的员工总体工作满意度问卷从工作本身、收入、与上司关系、与同事关系、事业发展机会以及目前工作状况等六个方面综合测量了员工的整体工作满意度。其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示例性条目是“在这个单位工作,您对于自己事业发展的机会感到满意吗”。

组织承诺组织行为研究中,情感承诺因更能反映个人对组织的心理依附、对员工行

为表现的影响最为有力而因此成为衡量组织承诺水平的最佳代表(O’Reilly & Chatman,1986)。本研究采用Meyer和Allen(1997)发展的八条目情感承诺量表来衡量员工的组织承诺水平,其一个示例性的条目是“我想我不会很容易地像喜爱这家公司一样喜爱另一家公司”。Chen和Francesco(2003)曾将此量表成功应用于中国情境之下。

组织公平分配公平、程序公平、信息公平与人际公平是组织公平的四个维度。其中,分配公平的测量选用的是Price和Mueller(1986)发展的六条目量表,其示例条目为“按照我已有的学历及所受的训练,我所得的报酬是公平的”;在剩余三个维度的测量上,我都选用Colquitt(2001)的量表,他们分别有七个、五个和四个题项,示例性的条目分别为“在制度或程序上,我有机会对公司各项决策表达自己的看法”、“在工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我的直属上司与我沟通时会根据我的具体需求做出调整”以及“在工作绩效评价的过程中,我的直属上司避免给予不恰当的评分或评论”。以上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952,.886,.900和.929。在本研究中,组织公平感被当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控制变量常用的人口统计变量,如员工个人层面的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管理层级、工作性质、参加工作时间、与现任领导的共事时间以及一些领导个人层面的变量如年龄、性别和教育程度等都将作为控制变量出现。此外,由于行业和企业的特性也可能对人们的道德领导感知造成影响(宋继文等,2009),作者将所在行业、单位性质这两个变量也放入到控制变量之中。其中,参加工作时间、与现任领导的共事时间按照月数来进行测算;所在行业④、单位性质由被试直接填写;而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管理层级、工作性质则进行相应的分组与编码。

3 数据分析

3.1量表的信效度

信度分析又称可靠性分析,是一种度量综合评价体系是否具有一定稳定性与可靠性的有效分析方法。效度分析则表明量表能测出其所欲测量构念的有效性程度。

3.1.1信度检验

从下表1可以看出,各量表的整体信度系数均大于.82,表明各变量的内部一致性非常出色。

表1:各变量信度系数

道德领导LMX 组织公平工作满意情感承诺任务绩效OCB

信度系数.976 .869 .949 .824 .905 .943 .870

变量条目23 7 22 6 8 11 10

3.1.2效度检验

由于本研究采用的量表都是在前人研究中多次使用的成熟工具,具有清晰的构念与较好的心理测量特性,所以我们只用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对每个变量的结构效度进行了单独验证。

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中的几个量表整体结构效度均十分出色(见表2)。

表2:各变量的效度指标

CFI NNFI RMSEA RMR χ2/df 载荷幅度道德领导0.97 0.97 0.11 0.22 3.38 0.70~0.97 LMX 0.95 0.93 0.15 0.15 5.48 0.54~0.85 组织公平0.92 0.91 0.12 0.057 4.14 0.53~0.94

任务绩效0.94 0.92 0.19 0.79 8.55 0.74~0.86 OCB 0.93 0.91 0.14 0.11 5.36 0.45~0.85

满意度0.98 0.97 0.09 0.14 2.71 0.67~0.86

情感承诺0.98 0.98 0.09 0.22 2.60 0.57~0.90

3.2相关性分析⑤

在进行层级回归验证假设之前,本文作者先采用Pearson简单相关法求出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对他们之间的可能关系进行了初步的预判断。下表3列出了各研究变量与控制变量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两两相关的系数。

相关分析表明:

(1)、道德领导与领导—部属交换、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组织公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依次为.75,.29,.22,.63,.55和.61,并且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2)领导—部属交换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组织公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23,.20,.65,.53和.66,在0.01水平上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以往对LMX的研究结论(如,Dunegan,Duchon & Uhl-Bien,1992)。

(3)下属年龄与情感承诺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5(p<0.05);下属教育程度与领导部属交换、组织公平均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8(p<0.05)和-.22(p<0.01);任职时间与任务绩效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16,在0.05的水平上显著;上司年龄与组织公平负相关(r=-.15,p<0.05);上司教育程度与下属满意度、情感承诺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16和.17(p<0.05)。

由此可见,道德领导、领导—部属交换、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与组织公平之间呈现出较强的正向相关关系。此相关结果使本文除中介与调节效应之外的假设1a,1b,1c,1d;2均得到了初步的验证。

此外,人口统计变量与研究变量之间相关性的探讨使得我们明晰了对本研究至关重要的控制变量,如下属的年龄、教育程度、任职时间与上司的年龄、教育程度等。

表3:各变量相关系数⑥

均值S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 下属年龄 2.55 .78 1

2 性别.20 .40 -.01 1

3 教育程度 2.80 .57 .29**-.10 1

4 任职时间45.42 49.41 .39**.00 .04 1

5 共事时间34.50 46.6

6 .29**-.02 .02 .73** 1

6 上司年龄 3.7

7 .86 .41**-.01 .17* .26** .27** 1

7 性别.48 .50 -.15** .25** -.11 -.07 -.08 .01 1

8 教育程度 3.27 .99 -.08 .14 -.07 .08 .10 -.11 .08 1

9 道德领导 4.10 1.13 -.10 -.04 -.13 .02 -.02 -.00 .01 .12 1

10 LMX 3.87 .98 .05 .01 -.18* .04 .05 -.03 -.08 .13 .75** 1

11 任务绩效 4.41 .80 .06 -.17* -.01 .16* .12 -.05 -.06 .01 .29** .23** 1

12 OCB 4.48 .71 .07 -.10 .04 -.01 -.01 -.01 -.08 .04 .22** .20** .51** 1

13 满意度 3.77 .98 .00 .04 -.08 .03 -.03 -.04 -.02 .16* .63** .65** .27** .32** 1

14 情感承诺 3.78 1.01 .15* .03 .01 .14 .11 .03 -.10 .17* .55** .53** .39** .36** .70** 1

15 组织公平 3.66 .92 -.13 .07 -.22** -.07 -.13 -.15* .13 .13 .61** .66** .25** .20** .74** .55** 1

注:+ p<0.1, * p<0.05, ** p<0.01,以后图表中如未单独列明则均按此标准;

工作性质被设置为虚拟变量,所以未出现在相关性分析中;

⑥共事时间对结果变量的影响微弱,且其与下属年龄、任职时间、上司年龄的相关性程度较高(r=.29,p<0.01;r=.73,p<0.01;r=.27,p<0.01),所以在后面的回归分析中可在控制变量中去掉它;上司的性别也是如此。

11

3.3回归分析与假设检验

3.3.1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行为、态度以及LMX 的关系分析

我们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来分别验证道德领导对员工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以及领导—部属交换关系的积极影响。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道德领导对结果变量与LMX 的影响

任务绩效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满意度

情感承诺

领导-部属交换

变量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模型5 模型6 模型7 模型8 模型9 模型10 下属年龄 -.04 -.01 -.07 -.04 .12 .20* .21+ .29** .15 .25** 下属性别 -.24** -.23** -.12 -.12 .06 .06 .10 .10 -.04 -.04 教育程度 -.09 -.05 -.18+ -.14 -.15 -.04 -.14 -.03 -.22* -.07 任职时间 .10 .08 .03 .02 -.03 -.07 -.02 -.06 -.05 -.10 领导年龄 -.09 -.11 -.03 -.04 .03 -.01 .02 -.01 .04 -.001 教育程度 -.03 -.03 .02 .02 .03 .02 .02 .01 .06 .05 单位性质 .02 .01 .14 .14 -.17 -.19* -.11 -.13 -.10 -.12+ 工作性质 .06 .003 .13 .08 .16+ .02 .13 -.01 .19* .02 道德领导

.26** .22* .63** .61** .78** △F 1.43 9.23** 1.14 6.20* 1.23 83.35** 1.17 71.19** 1.54 197.40** △R 2 .08 .06** .07 .04* .07 .37** .07 .33** .09 .55** R 2

.08

.14**

.07

.11*

.07

.44**

.07

.40**

.09

.62**

回归结果表明:道德领导对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和领导--部属交换具有积极正向影响,除组织公民行为外(β=.22,△R 2=.04,

p<0.05),其余都在0.01的水平上显著(β=.26,△R 2=.06,p<0.01;β=.63,△R 2

=.37,p<0.01;β=.61,△R 2=.33,p<0.01;β=.78,△R 2=.55,p<0.01)。

此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假设1a ,1b ,1c ,1d 和假设2。

3.3.2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行为、工作态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为了验证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之间的中介作用,我们依据Baron 和Kenny (1986)对中介变量的理论解释,采取层级回归的方法进行检验。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5所示,结果表明:

(1)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任务绩效中并未起到任何中介作用,这是因为:虽然道德领导由模型2(β=.26,p<0.01)到模型3(β=.12,p>0.1)、的过程中显著性明显下降,但是LMX 在模型3中却并不显著(β=.19,p>0.1)。 (2)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是由于:首先,LMX 在模型6(β=.24,p<0.1)、模型9(β=.40,p<0.01)和模型12(β=.37,p<0.01)

中对结果变量的影响较为显著。其次,道德领导在从模型5(β=.22,p<0.05)到模型6(β=.03,p>0.1)的过程中显著性完全消失;而在从模型8(β=.63,p<0.01)到模型9(β=.32,p<0.01)、模型11(β=.61,p<0.01)到模型12(β=.32,p<0.01)的过程中显著性的程度降低。

此回归分析的结果支持了假设3b ,3c 和3d 。

表5:领导—部属交换的中介作用

变 量

任务绩效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满意度 情感承诺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3

模型4

模型 5

模型6

模型7

模型 8

模型 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 12

下属年龄 -.04 -.01 -.06 -.07 -.04 -.10 .12 .20* .10 .21+ .29** .20* 下属性别 -.24** -.23 -.23** -.12 -.12 -.11 .06 .06 .07 .10 .10 .12+ 教育程度 -.09 -.05 -.03 -.18+ -.14 -.13 -.15 -.04 -.01 -.14 -.03 -.01 任职时间 .10 .08 .10 .03 .02 .04 -.03 -.07 -.03 -.02 -.06 -.03 领导年龄 -.09 -.11 -.11 -.03 -.04 -.04 .03 -.01 -.01 .02 -.01 -.01 教育程度 -.03 -.03 -.04 .02 .02 .01 .03 .02 -.002 .02 .01 -.01 单位性质 .02 .01 .04 .14 .14 .17 -.17 -.19 -.14 -.11 -.13 -.08 工作性质 .06 .003 .000 .13 .08 .08 .16+ .02 .01 .13 -.01 -.02 道德领导

.26** .12 .22* .03 .63** .32** .61** .32** LMX

.19 .24+ .40** .37** △F 1.43 9.23** 1.85 1.14 6.20* 3.00+ 1.23 83.35** 14.50** 1.17 71.19** 11.18** △R 2 .08 .06** .01 .07 .04* .02+ .07 .37** .06** .07 .33** .05** R 2

.08

.14**

.16

.07

.11*

.13+

.07

.44**

.50**

.07

.40**

.45**

3.3.3组织公平的调节作用

在验证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结果变量之间的调节作用上,我们主要依据Baron 和Kenny (1986)对调节相应的理论探讨,再次采用层级回归的方法进行检验,回归分析的结果如下表6所示,结果表明:

除了任务绩效之外,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之间均起到了正向的调节作用且交互效应异常显著,Beta 值分别为.41,.19和.20,都在0.01的水平上通过了检验。

此回归分析结果支持了原假设4b ,4c 和4d 。

表6:组织公平的调节作用

变 量 任务绩效 组织公民行为

工作满意度 情感承诺 模型 1

模型 2

模型3

模型4

模型 5

模型 6

模型7

模型 8

模型 9

模型10

模型11

模型 12

下属年龄 -.03

-.02 .003 -.05 -.04 .01 .10 .08 .11 .20 .21* .24** 下属性别 -.29**

-.27** -.27** -.16+ -.15+ -.15+ .02 .06 .06 .05 .09 .09 教育程度 -.09 -.02 -.03 -.17+ -.12 -.15+ -.13 .03 .02 -.11 .02 .01 任职时间 .12 .11 .10 .03 .02 .001 -.02 -.04 -.04 -.03 -.05 -.06 领导年龄 -.10 -.09 -.11 -.04 -.03 -.07 .03 .09 .07 .02 .05 .03 教育程度 .001 -.02 -.03 .06 .04 .01 .06 .002 -.01 .06 .003 -.01 单位性质 .03 .05 .07 .15 .17 .22* -.14 -.05 -.02 -.10 -.05 -.02 工作性质 .05 -.02 -.03 .12 .06 .03 .18* .06 .04 .12 -.005 -.02 道德领导 .23* .28* .16 .33** .30** .37** .38** .46** 组织公平 .15 .14 .16 .14 .58** .57** .41** .40** 交互相

.13 .41**

.19**

.20** △F 1.78 8.31** 2.19 1.19 5.45** 23.48** 1.06 93.95** 10.73** .89 56.87** 8.90** △R 2 .10 .11** .01 .07 .08** .14** .06 .57** .03** .05 .46** .03** R 2

.10

.21**

.23

.07

.15**

.29**

.06

.63**

.66**

.05

.51**

.54**

交互效应如图3、4和5所示:

图3: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图4: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图5: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情感承诺之间的调节效应图

基于以上讨论,在本研究中得到验证的假设有:

1a,1b,1c,1d;2;3b,3c,3d;4b,4c,4d

4 讨论与总结

4.1研究结论

通过层次回归模型,本文中的大部分假设得到了验证,基于此,本文做出如下结论:首先,与前人的研究相一致的是,道德领导对员工的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此外,本研究还发现道德领导对领导—部属交换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领导的一些道德型特质与行为,包括他们的以身作则、对员工的关爱与支持等有助于促进员工对领导(组织)的信

任与忠诚,并进而达成领导与部属之间的、互信互惠的社会交换关系。

其次,道德领导通过领导--部属交换对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产生正向影响。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员工工作满意度、情感承诺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在道德领导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说明领导的道德型行为可以通过上下级之间社会交换关系的构建对下属的工作态度和行为产生影响。这与Huang等人(2010)的发现是相一致的,他们也认为:当领导者的管理风格越是以伦理道德为基础时,部属就会越信任领导者,从而增加与领导的互动频率并使自身协助组织目标的使命感也得以增强,最终做出有利于组织的行为。

最后,在道德领导的影响边界上,组织公平对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和情感承诺均起到了正向调节作用。表明当组织在分配、程序、人际与信息上比较公平的情况下,领导的道德水准越高,员工的表现(态度与行为)就越出色。下属知觉的组织公平程度作为组织“善待”员工的代表性因素,与领导能力或下属个人层面的权利距离感知一样会对领导道德的效果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Liang,2010;孙利平,2008)。

4.2讨论

在本研究中,还有部分假设并未像预想的那样得到验证:一是领导—部属交换没有在道德领导与任务绩效之间产生“应有”的中介作用;二是组织公平与道德领导的交互项没能对任务绩效产生调节作用。

对于第一种不一致,原因可能有两个。其一是道德领导虽与任务绩效显著相关,但中介二者关系的确可能另有其他变量。任务绩效一般反映了组织对员工清晰规定的工作职责,是与薪酬奖惩体系直接挂钩的工作成果。它在受领导影响的过程中,工作导向与关系导向的因素可能同时发挥了作用,而工作导向方面的影响更为强烈。也就是说,相比于领导与员工之间的良好关系,领导对员工工作上的期望、指导、授权和监督可能对员工任务绩效的影响更大。Piccolo等人(2010)就曾发现道德领导通过影响核心工作特征中的任务重要性与自由度而促进任务绩效的提升。

相比而言,满意度、情感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等则属于员工“自发”层面的内在态度与行为,受领导(组织)—员工关系层面的影响更大。如在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与情感承诺实现的过程中,员工的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十分的强调。而在一个缺少互信互惠关系的条件下,这几乎是难以达成的。

其二,本文假设检验过程中量表选择的不匹配可能也是导致这种结果出现的重要原因。道德领导的测量我选择的是孙利平(2008)的本土道德领导量表,它与西方道德领导量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更多的强调领导个人的道德品质、以及与下属工作之外人际关系的建立,如“关心下属的个人生活”等。而我选择的七条目LMX量表关注的却是领导与下属在工作上的关系,如“不管我的主管的职权有多大,他都会运用它的职权来帮我解决我工作上的重大难题”。因此,作者在量表选择上的疏忽可能导致了假设的无法验证。为了间接为我这个想法提供佐

证,我验证了这个LMX量表在西方道德领导(强调工作上的道德行为)与工作结果之间的中介效应,结果发现LMX在道德领导与任务绩效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这在一定程度上为我的这个解释提供了支持。

对于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任务绩效之间调节效应的验证失败,我认为原因可能与上文中的第一个原因较为类似。组织公民行为、满意度与情感承诺更多依赖于员工与上司、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情感关系状况;而员工的任务绩效则是“角色内行为”,虽然也和员工--上司、员工--组织之间的情感状况有关系,但员工与领导、员工与组织在工作上的关系(如领导对于员工在工作上的指导、组织为员工提供的培训和奖惩等)可能对任务绩效的影响更为强烈。

4.3研究的重要意义

理论意义:当前中西方就道德领导的作用传导机制已有研究,但是从领导—员工二元关系的角度对此进行探索的还基本没有。因此,本文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探索领导—部属交换在道德领导与工作结果之间的中介作用,不仅有助于拓宽看待道德领导问题的视角、贡献于道德领导的研究文献,也是对后续研究的一次有益铺垫。其次,以往的道德领导研究文献中对于道德领导的作用边界问题探索不够,且多局限于领导与下属的个人层面,而本文则成功地将组织层面的变量与领导层面的变量共同纳入到社会交换框架之下,探索了组织公平在道德领导与工作结果之间的调节作用,丰富了道德领导影响边界方面的研究。除此以外,按照孙利平(2008)的说法,在中国情境下研究道德领导问题,对于丰富组织行为学理论和建设本土化的领导理论上意义也十分重大。

实践意义:由于不道德领导对于组织的危害巨大,企业越来越注重选拔、培养道德领导(Brown & Trevi?o,2006)。本文对于道德领导影响路径的探索对中国组织当中培养道德领导、改善道德领导有效性上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一些具体的、对下属感知影响较大的领导行为可以直接应用到领导的日常管理行为中,促进下属对领导的认同和接受,改善领导和下属之间关系,提高下属的工作态度与绩效,营造和谐的组织氛围(孙利平,2008)。此外,组织公平感与领导—部属关系之间交互效应的存在也使得组织可以通过建立一个在分配、程序、人际上更公平的组织环境来提高道德领导的有效性,从而促使下属自身道德性行为的涌现和自身绩效的提高。

4.4局限性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探索了道德领导、领导—部属交换、组织公平与任务绩效、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以及情感承诺之间的关系,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验证了大部分的假设。但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受时间、能力与资源的限制,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

首先,本研究在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单版问卷,由被试一人填写所有的调查问题(既包括道德领导的题项,也包括评价自己绩效的题项),这极有可能造成数据的同源误差问题,夸大研究变量之间的关系。虽然后来我们用EFA做单因素分

析的结果显示第一个抽取出来的非旋转因子并没能涵盖所有的变项,表明同源误差并不十分严重⑦。但以后在资源、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研究者还是应尽量采用不同数据来源的方法,让领导评价下属、下属来评价领导;或也可采用纵向的研究设计,分不同时间收集数据。

其次,虽然本次调查样本的来源覆盖面广,涉及多个不同的行业。但本次数据的收集是在一个大专培训班上进行的,被试普遍为组织的基层女性员工,这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样本的代表性。未来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样本中的被试最好能涉及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性别比例最好均衡。

第三,本文作者对领导—部属交换量表的选择可能有失偏颇,而这极有可能导致了本研究中LMX的中介效应过于薄弱。在以后有条件对本研究中介假设进行重新验证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Wang和Law在中国情境下修订过的LMX-MDM量表(Dienesch & Liden,1986),该量表综合考虑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因素,因此可能更适合于中国情境。

第四,本文研究的是直接上司的道德领导行为对下属的影响。而在中国,两千年来儒家文化倡导的“由己及人、自上而下”的道德影响过程可能使组织最高领导人(CEO)的道德领导影响更大、更为深远。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考虑做一个跨层研究,探索CEO层面的道德领导如何影响基层员工的态度与行为。

参考文献

[1]班图拉社会学习理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2]范丽群,石金涛,周祖诚伦理型领导探讨[J].理论探讨,2006,1:115~118.

[3]Huang, L-C., 周式滢, Chien, S., 林淑慧,Lin, C-C. 伦理领导知觉组织公民行为之关系:信任的中介效果[C].中国管理研究国际学会(IACMR)2010年年会论文,2010.

[4]康莉,童新国领导—成员交换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J].科教文汇,2008,1:108~109.

[5]任孝鹏,王辉领导—部属交换(LMX)的回顾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6):788~797.

[6]宋继文,芦青,郑明身,中国企业中的道德领导行为及作用机制研究,《管理世界(增刊)》, 2009年12月, 54-61.

[7]孙利平企业组织德行领导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论文,2008.

[8]孙利平,凌文辁,方俐洛国外关于伦理领导的研究[J].理论探讨,2009,3:151~154.

[9]孙志强自我效能与核心工作特征在变革型领导与领导有效性之间的作用[D].中国人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⑦EFA总共抽取出了两个Eigen value大于1的因子,它们分别显著解释了总变异量的55.2%和17.4%。依据Podsakoff和Organ(1986)的观点:“如果共同方法偏差问题较为严重,那么因子分析中要么只能抽取出一

个单独的因子,要么这个单独因子能够独自解释绝大部分的显著变异量”(P.536)。

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简介

第七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4课时) 教学目的: 掌握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从众、服从和顺从的含义和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社会交换理论与社会影响理论 教学方法及手段: 以讲授法为主;依据启发式教学法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列举丰富的实例,提高学生兴趣,加强教学;采用幻灯片教学。 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交换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Homans提出了社会交换思想。社会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不论是经济生活中的商业行为,还是社会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活动,无不受交换的影响。 一、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 1、功利主义经济学 *创始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主要观点:惟利是图是人的本性。在市场竞争中,人总是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人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权衡所有可行的选择,理性地选择代价最小但报酬最大的行为。 不总是追求最大利润,但当与他人交往时总是试图得到一些好处 不总是理性的,但在社会交往中的确要核算成本与收益 不具备完备信息,但知道有些信息是评价成本与收益的基础 社会生活中,经济交换只是人们普遍交换关系的特例 交换中不仅追求物质目标,同时也交换非物质的东西 2、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张 *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桑代克、华生和斯金纳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是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为基本目的的 *Homans把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一些命题引入到社会交换理论中: 任何情境中机体都将产生能够获得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的行为。 机体将重复在以往曾经受到强化的行为。 在与过去行为得到强化类似的情境下将重复同样的行为。 从某一行为中得到的报酬越高,该行为越不值得,机体可能产生替代性的行为以寻求其他的报酬。 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路 1. 酬赏与成本 酬赏指个体从人际交换里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如被爱的感觉,得到经济上的援助等。事物对人是否具有酬赏作用因人而定,在一个人看来重要的东西,别人可能认为一文不值。 社会交换中的成本是指与他人交换过程中的付出或产生的负性结果,如社会交换需要时间、精力,有时还伴随着冲突和责难等,这些成本是我们与他人交往

(完整版)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学视角下的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浅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其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他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有意识地发展交际能力。可是,有很多的大学生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存在各种各样的交际问题。不良认知、情绪及人格等心理因素,都不利于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而人际关系不好,又会进一步导致原有心理问题的加重或产生新的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2013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黄洋惨遭室友投毒,于4月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在医院不幸去世。这起校园投毒案的发生再次让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上。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但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紧张,宿舍关系不好引发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1995年清华大学化学系女生朱令被用铊盐投毒;2004年,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害寝室4名同学;2011年,中南大学一男学生持刀将该校一女生杀死,随后自杀……综上几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现在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不乐观,不管是嫉妒,还是 仇恨,去杀害自己的同学,这无疑是社会责任,是我们教育的失败。 为了使大学生能更好的处理人家关系,下面我们从社会学的几个角度来分析目前的大学生人际关系。首先,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学生难以确立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竞争机制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大学扩招,并且提前进入社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代大学生身处东西方价值观并存互相冲突的复杂环境中,各种外来思潮的涌入,直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其次,相关制度改革的不完善导致学生无法获得相对平等的教育权利,社会分层阻碍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发展。社会分层的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稀缺的普遍存在,使人们对社会性资源的占有不可能是均等的,因而人们的社会地位总是存在不同的高低层次。社会分层作为最重要的社会不平等的表现方式,已经成为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大学校园中的社会分层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文化等背景因素的介入使得大学生群体的生存状态与心理状态产生差异与分化的现象。我国的大学教育逐步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作为大学的主体大学生源于中国社会不同阶层,他们的生活方式选择和生存状态差异是家庭阶层的直观影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大学生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中,将经历生活方式的转型乃至阶层的转换。原有家庭背景和经济状况的巨大差距,使得进入同一学校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显示出不同的表现,大学生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特点。还有,相关教育真空导致学生心理素质得不到充分发展。尽管社会的急剧变化确实冲击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但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源,有人说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是颇有道理。大学生需要受到的教育并不只是知识教育,更重要的还有人格教育。目前来看,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仍是看重学生成绩是否优秀,能否发表论文,最后能否找到工作等,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还比较薄弱。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所以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遵从一定的原则,真诚待人。和身边的人相处,要正直、平等和诚信,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同时要学会宽容、换位思考,在交往中注意互补互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流派之一。产生于50年代末期的美国。交换理论最初是针对结构功能主义提出的,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实证主义、自然主义和心理还原主义的倾向。它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这是对美国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功能主义的文化人类学和功利主义的经济学的全面综合。 社会交换论的基本研究范畴和概念包括价值、最优原则、投资、奖励、代价、公平和正义等。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社会学家G.C.霍曼斯、P.M.布劳和R.埃默森。霍曼斯是交换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组普遍性命题:①成功命题。一个人的某种行为能得到相应的奖赏,他就会重复这一行动;某一行动获得奖赏愈多,重复活动的频率也随之增多;获得的奖赏愈快,重复活动的可能性就愈大。②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带来相同或相似性行为。如某人过去在某种情况下的活动得到了奖赏或惩罚,而在出现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重复或不再重复此种活动。③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为的后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那么,他就越有可能去重复同样的行动。④剥夺与满足命题。某人(或团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愈多,那么,这一奖赏对该人(或团体)的价值就愈小。⑤攻击与赞同命题。该命题包括两方面:一是当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者受到了未曾预料到的惩罚时,就可能产生愤怒的情绪,从而出现攻击性行为;二是当个人的行动得到预期的奖赏,甚至超过期待值,或者没有遭到预期的惩罚时,他就会高兴,就会赞同这种行为。霍曼斯将 5个命题看成是一组“命题系列”,强调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性,并认为只要将5个命题综合起来,就能够解释一切社会行为。霍曼斯指出,利己主义、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由于每个人都想在交换中获取最大利益,结果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一种相对的得与失。对个人来说,投资的大小与利益的多少基本上是公平分布的。 布劳的交换理论是从社会结构的原则出发考察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换过程,其理论目标既想克服功能主义忽视研究人的理论缺陷,又想弥补霍曼斯理论只局限于微观层次方面的不足。布劳的理论方法是从描述交换过程及其在微观层次上的影响开始,再从群体层次上升到制度与社会的宏观层次。他认为,社会交换关系存在于关系密切的群体或社区中,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的。社会交换是一种有限的活动,它指个人为了获取回报而又真正得到回报的自愿性活动。布劳还区分了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内在奖赏和外在奖赏的差别,引入了权力、权威、规范和不平等的概念,使交换理论在更大的范围内解释社会现象。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从微观到宏观,系统地追溯了交换现象的各种发展过程及其影响,从而形成一种归纳过程取向的社会结构理论。 继布劳之后,对交换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还有埃默森等人。埃默森运用严密的数理模型和网络分析,阐述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社会交换的基本动因和制度化过程,在方法论上进一步充实了交换理论的理论体系。 霍布斯在他早期发表的学术文章 (1958 年 ) 以及专著《社会行为的基本形式》(1961 年和 1974 年版 ) 为我们提供了研究他理论的主要根据。在五种理论中,他的

思想道德修养 案例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案例分析 一、2002年国庆节十天长假过后,天安门广场留下了十几万口香糖的痕迹,平均每块方砖粘有十几块口香糖,对此,环卫部们先后设计了三套清洗方案,皆因怕损坏方砖而放弃,最后仍然采用人工铲除的方法,上百环卫工人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将口香糖痕迹清除。吃口香糖本来是为了口腔文明,可是,天安门广场却因此没有了“文明”。你对此如何看待? 答案要点: 1、社会公德是一个人应该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准则。 2、维护天安门广场的文明不仅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人和一个民族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 3、维护天安门广场的文明也是一个人爱国主义的具体体现。 二、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个男人来到海边散步。他看到在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虽然近在咫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被干死的。 男人继续朝前走着。他忽然表见前面有一个小男孩,走得很慢,而且不停地在每一个水洼旁弯下腰去——他在捡起水洼里的小鱼,并且用力把它们扔回大海。终于,这个男人忍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 “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 “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 “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拾起一条小鱼扔进大海。“这条在乎,这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这一条……” 请你分析这个故事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 答案要点: 1、珍惜生命,每一条小鱼都是一个生命,每一条小鱼都会在乎自己的生命。 2、勿以善小而不为,你不能做到全部,尽自己的所能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自己的努力。 3、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生活中的博弈论论文 摘要: 生活、博弈、无处不在、利益、老鹰、报价价位、得与失 正文: 博弈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均可从博弈得到解释,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可能读者会认为,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 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自然”是研究单人博弈的重要假定。再比如一个农夫种庄稼也是同自然进行博弈的一个过程。自然的策略可以是:天旱、多雨、风调雨顺。农夫对应的策略分别是:防旱、防涝、放心地休息。当然,“自然”究竟采用哪种策略并不确定,于是农夫只有根据经验判断或气象预报来确定自己的行动。如果估计今年的旱情较重,就可早做防旱准备;如果估计水情严重,就早做防涝准备;如果估计是风调雨顺,农夫就可以悠哉游哉了。 生活中更多的游戏不是单人博弈,而是双人或多人的博弈。比如,某一天你觉得应该是你太太的生日,但又不能肯定:如果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一束花,太太会特别高兴;你不送花,太太会埋怨你忘了她的生日;如果不是太太的生日的话,你可以送太太一束花,太太感到意外的惊喜;你不送花,结果生活同往常一样。 在这个博弈里,我们看到,“自然”可以有两种策略:确定今天是太太的生日或确定今天不是太太的生日,但不论“自然”采取何种策略,你的最好行动都是买花。 夫妻吵架也是一场博弈。夫妻双方都有两种策略,强硬或软弱。博弈的可能结果有四种组合:夫强硬妻强硬、夫强硬妻软弱、夫软弱妻强硬、夫软弱妻软弱。 根据生活的实际观察,夫软弱妻软弱是婚姻最稳定的一种,因为互相都不愿让对方受到伤害或感到难过,常常情愿自己让步。动物学的研究有相同的结论,性格温顺的雄鸟和雌鸟更能和睦相处,寿命也更长。 夫强硬妻强硬是婚姻最不稳定的一种,大多数结局是负气离婚。夫强硬妻软弱和妻强硬夫软弱是最常见的一种,许多夫妻吵架都是这样,最后终归是一方让步,不是丈夫撤退到院子里点根烟,就是妻子避让到卧室里号啕大哭。 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界,博弈更为常见。比如两个空调厂家之间的价格战,双方都要判断对方是否降价来决定自己是否降价,显而易见,厂家之间的博弈目标就是尽可能获得最大的市场份额,赚取最多的收益。 事实上,这种有利益(或效用)的争夺正是博弈的目的,也是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的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用最大化,参与博弈的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互相争斗。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效用的多少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 如象棋对局的参与者是以将对方的军为目标,战争的目的是为了胜利,古罗马竞技场中角斗士在争夺两人中仅有的一个生存权,企业经营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而股市中人们所争的很实在,就是金钱。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有一种资源为人们所需要,而资源的总量具是

布劳与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

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的影响。一是19世纪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家亚当·斯密的交换学说。斯密在《国富论》中认为,交换是古往今来一切民族、一切社会普遍具有的现象,人们之所以乐于互相交换是希望从中得到奖励和报酬.霍曼斯从功利主义经济学中吸取了灵感,并进一步发展了这一观点,认为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不论是物质活动还是非物质活动,都是一种交换活动。二是人类学的考察资料。人类学家对原始部落中形形色色的经济交换形式和社会交换的论述使霍曼斯确信,交换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普遍现象.而且.人类已丛经济交换发展为社会交换,已从单纯的物质交换发展为物质与非物质的综合性交换。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霍曼斯深受行为主义心理学斯金纳的影响,认为斯金纳对鸽子和白鼠的研究结果同样适用于解释人类行为。来自经济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的思想使霍曼斯的社会交换理论一具有浓重的功利主义和行为主义色彩.并且尤其强调对人类的社会交换行为作心理学解释。 布劳是一位典型科班出身的社会学家,他的理论来源于各个派别的思想.功能理沦、冲突 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观点和概念都出现在布劳的著作中,布劳可以说是采各家之长,立己之论。 共同点:布劳的社会交换理论是以霍曼斯的为基础,两人都认为任何复杂的社会结构都产生于基本的社会交换过程。 不同点: (一)研究主题的差异 霍曼斯的交换理论不是从人的社会关系、从社会的动态过程去揭示人的需要和人的动机的存在和变化,未能认识到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效应。布劳批判霍曼斯的交换论忽略了社会结构所具有的突生性质,因此它只适用于直接人际互动关系的小群体,只能解释非制度化的社会行为。布劳认为霍曼斯从心理学原理来解释所有社会现象的做法犯了“无视社会突生属性的还原主义错误”,为此,他为自己确立了新的研究主题,即“分析社会交往、维持它们的过程和它们具有的形式,并且进一步探究它们所引起的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结构”,或者说“回答较为复杂的社会交往过程是怎样从较为简单的过程中演化出来的”。布劳希望实现的理论目标是克服霍曼斯理论在解释宏观领域现象时暴露出的不足,为分析非制度化的人际互动和制度化的结构关系提供一般性交换理论框架,填补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之间的鸿沟。可见,在布劳的研究设计中,微观结构、简单过程是出发点,宏观结构、复杂过程是落脚点。(二)对社会交换界定的分歧 霍曼斯认为所有人类行为都是交换行为,将社会交换看作是无限的活动;布劳则认为并非所有的人类行为都受到交换考虑的指导,社会交换是极其有限的活动。在界定社会交换的概念时,霍曼斯同布劳都强调追求报酬这一动机,但布劳更胜一筹的是他强调并非所有的社会交往都是以对称的、平等的交换为基础的,人际关系可以是交互的,也可以是单方面的,一旦人们的社会地位分出高低,就要用权力关系而不是交换关系来维持。 (三)方法论上的区别 1.霍曼斯倾向于个人主义方法论和心理还原论,以个人心理的解释推导所有群体行为,这一原则把社会现实看作个人行动的结果,把社会结构看作是由个人行动创造维持的。他认为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形式,断言一切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从人类心理中获得解释。布劳更多地倾向于集体主义方法论与整体结构论,认为社会复杂的结构不能还原为个人的心理现象。他坚持,微观结构是由进行互动的个人组成,宏观结构由相互联系的群体构成,需要正式的程序与强制性的手段来维持秩序。 2.霍曼斯用对等性原则解释社会交换,布劳则用对等性解释部分社会交换,用不对等性解释另外一些社会交换。布劳认为,不对等交换产生了社会的权力差异与分层现象。布劳的交

社会交换理论完整版

社会交换理论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八章社会交换理论(S o c i a l E x c h a n g e T h e o r y)本章授课要点: 1、明确交换理论所使用的基本概念及其思想来源; 2、正确区分霍曼斯和布劳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各自的理论缺陷 第一节社会交换理论的思想来源 现代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是在五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的着作中诞生的,同冲突理论一样,交换理论也是作为对功能主义的反拨而发展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是在广泛地吸收其他学科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思想来源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人类学和行为心理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交换思想 以亚当·斯密等为代表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具有明显的功利主义理论取向。在他们看来,交换是人类一切历史阶段上一切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把人看作是富有理性的,人在行动时,总是精心计算,对市场信息作出全盘估计,对行动的成本和利润加以权衡,尽量选择只付出较小成本就能获得较大利润的行动方案。社会交换论者吸收了以上关于成本、报酬、利润等概念,在他们看来,经济学对商品交换的分析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也适合于社会领域。 二、人类学中的交换思想 20世纪上半叶,西方人类学对初民社会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进展。在以下这些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中,交换被作为一种社会整合的要素受到关注,其成果为社会学的交换理论提供了一些基本思想。 (一)弗雷泽的澳大利亚土着居民姑表联姻模式: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用经济动机来解释澳大利亚土着居民中的姑表联姻模式,即土着居民由于没有娶亲的财力,只好用自己的女性亲属作为交换妻子的物品,因而妇女有较高的经济价值,拥有较多姐妹或女儿的男人就富有,并给他带来威望和权力。 (二)马林诺夫斯基的交换心理学说:马林诺夫斯基在对特罗布里恩德群岛进行研究时发现,居民中通行一种“库拉圈”的交换制度,交换以臂环和颈饰为物品,但这种交换主要的不是源于获得的经济动机,而是一种建立并维持友谊的方式。马林诺夫斯基由此区分出物质交换和非物质交换,这对现代交换理论摆脱功利主义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摩斯交换理论中的结构主义:马歇尔·摩斯既反对从个体的经济动机解释交换,也反对从个体的心理动机解释交换。在他看来,促使人们进行交换的力量不是来自个体,而是来自社会或群体。个体从事交换活动是根据群体规则进行的,又是任意的,它体现了群体的道德。而这种道德一旦出现并在交换中得到巩固,其作用就远

职业道德综合案例分析

职业道德综合案例分析 1.每桶33元” 有这样一位销售员,每走一个地方,都要把所销售的润滑油品牌、价格写到留言簿、台历及其他凡能记录的地方,同行们为此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每桶33元”。他的执著的行为感动了客户,也感动了总裁,几年后,他成为这家公司的总裁接班人。 请问:这位销售员表现出了什么样的职业道德精神? 答:体现了该员工爱岗敬业(忠于职守、坚持不懈)的精神 2.供电所长退“红包” 某供电公司五星供电所刘所长将一个红包交到了公司纪检专责手中。红包里除了1000元现金,还有一封信,信中写道“全村干部、群众一心请求刘所长马上实施农网改造,特表示一点心意,请收下吧,这代表着石头村全体村民的心意。”原来由于没有进行网改,全村电网安全隐患较多,因变损等原因造成电价偏高,群众意见较大,工作不好开展,村主任,村支书请求电力公司能将该村尽快安排为第三期重点改造村社,还将一个红包塞进刘所长口袋。刘所长一遍~遍地将农网改造的相关政策耐心地向村干部作解释,坚决不收红包,可怎么也拗不过.无奈之下,刘所长只好于第二天一早,将红包当面交给了公司纪检专责。 请问:刘所长的行为体现了电力职业道德的哪些规范? 答:体现了电力职业道德的以下规范 1、清正廉洁的作风(不为利益所动,维护企业形象 2、严守纪律的作风(遵守服务规范,履行服务承诺 3、人民电业为人民(牢记“四个服务”的宗旨) 3.小林与他的抄表软件 小林是某供电所的抄表员,以前,因轮换台区的抄表员字迹潦草,造成接班的抄表员辩认困难,导致打印电费发票效率降低。“怎么才能规范抄表卡呢?”小林也一直在苦苦探索,“用电脑打印出客户名称及客户号码等基本信息,建一本美观、整洁的抄表本不是很好吗?”但是,怎样录入客户的基本信息呢?如果用最原始的办法,只能在常用的EXCEL制表软件上,一户一户输入信息,然后将他们一一打出。“这样的进度太慢,有没有能更快更方便的方法呢?”小林又在“捣鼓”了。他利用自己平时累积的计算机知识,终于找到一种利用现有资源来完成这项工作的简便方法,该方法突出的优点在于利用供电所已建立的计量及用户基本信息台账,无需手动再次输入信息,可一次性打印出所有客户用电抄表卡片,工作效率大大提高。该方法在供电局所属16个供电所均已推广使用,小林为规范供电所管理立了一功。请问:小林的行为体现了电力职业道德的哪些规范? 答:1、体现了电力职业道德的以下规范 1)爱岗敬业:(或:热爱本职工作、无私贡献,自我超越,忠于职守) 2)钻研业务:(或:钻研业务,提高技能,不断探索、学习) 3)勇于创新:(或:能结合岗位实际要求改进管理、改善生产、提高效率) 4.电灯情暖徐老太2005年10月19日,家住某市某区钟鼓村12社的徐仁明老人再一次告别了油灯相伴的日子。 徐仁明老人今年80岁,由于儿子去世,媳妇在离家出走时竟然把电表电线都拆走了,老人孓然一身,无奈中只好重新找出已弃置多年的煤油灯照明。在9月份的一次营业普查中,乡供电所任所长来到徐老太家,被眼前的情景深深地刺痛了:“在我们供区内居然还有人用煤油灯。这是我们的失职。改,马上改,哪怕是所里职工自己掏钱也要让老人用上电。”19日这天,任所长带着供电所职工捐资所买来的电表、电线、灯泡,只用了一个小时就让徐老太家恢复了光明。 请问供电所任所长是如何实践“人民电业为人民”的服务宗旨的?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博弈论在生活中的体现 当我们面临纷杂的社会生活,面临着诸多的选择,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卷入到一场场“博弈之战”中去,无论你愿不愿意,都无法逃避。在学习了选修课的“博弈论”基础的知识后,竟然会很容易的发现,博弈如同空气般,围绕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用一句俗话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或许你很难想象,自己一天24 小时,甚至包括睡觉的时间在内,你都无法逃避博弈这个问题。生活中的大小事怎么个博弈法,下面的内容将娓娓道来。而说到睡觉,难道也有博弈在作祟?当然!一定程度上,你大脑有意识无意识地选择做不做梦,这可能就是一个混沌的博弈问题了。 大到美日贸易战,小到今天早上你突然生病,都有博弈在其中。可能有人会疑问,贸易争端用博弈论来分析是可以的,但对自己生病也可以用博弈论来理解就有点不可思议,因为自己就一个人,和谁进行游戏?实际上,并非只有一个人,还有一个叫做“自然”(Nature )的参与者。“自然”可以理解为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现在有两种策略,让人生病或不生病。人一旦生病,就不得不根据生病的信息判断上帝的策略,然后采取对应的策略。上帝采取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吃药的策略来对付;上帝采取不让人生病的策略,人就采取不予理睬的策略。这正是一场人和上帝进行博弈的游戏。 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经济个体在相互交往中战略选择问题的理论。博弈分析的关键步骤是找出再别人选择既定的情况下自己的最优反应战略。依据新古典经济学,我们把一个参与的最优反应定义为,在其他参与者已经选定战略,或者可以预计到他们将选何种战略时,能够给该参与者带来最大的收益的战略。博弈论说法是科学的比喻,很多不被看作是博弈的行为,如竞争,战争和竞选等,都可以作为博弈来处理和分析。通过老师的介绍我了解了很多新的概念,如博弈论中的纳什均衡理论。为了更好的了解和理解均衡论。我看也由纪实改编成剧本的纳什本人的电影《美丽的心灵》。在短短的两个多小时的影片中我看到人类心灵真正的美丽,以 为伟大的科学家对事业的执着和热忱。结合老师课堂上的介绍我对博弈论有了更好的了解,我们生活在

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学习现状

从社会学角度浅析当前大学生学习状况 文/延安大学贾学斌 摘要:人力资源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关系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人才的历史使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不断改革,体制不断创新,但大学生学习状况仍有待改善。 关键词:社会学;教育;学习状况;制度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ology Abstract: human resource is the first resou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with China's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 education is the main way to develop human resources, higher education shoulders the hist 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In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n our country, the system of innovation, but still need to improve college students' learning situation. Keywords:Social Science; education; learning; system 一、大学学习现状 虽然广大学生对各门课程能基本完成任务,对自身状况能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但由于高校扩招,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观差异较大,大学生学习状况整体较混乱,存在一些比较集中的问题。 (一)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效能感低,学习拖延,缺乏学习动机 在经历高考的高压后,以完成学习目标的心态进入大学,学习压

企业社会责任与道德案例分析

企业道德与责任案例分析 三鹿奶粉事件简介 ●2008年6月28日,位于兰州市的解放军第一医院收治了首例患“肾结石”病症的婴幼儿,据家长们反映,孩子从出生起就一直食用河北石家庄三鹿集团所产的三鹿婴幼儿奶粉。7月中旬,甘肃省卫生厅接到医院婴儿泌尿结石病例报告后,随即展开了调查,并报告卫生部。随后短短两个多月,该医院收治的患婴人数就迅速扩大到14名。 ●省委、省政府领导和各相关部门对“肾结石事件”也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陆浩闻讯后立即作了批示:“立即采取措施,及时妥善处理”。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冯健身也于9月10日作出批示,要求卫生部门及各监管部门做好患儿救治,迅速排查。 ●9月11日,除甘肃省外,陕西、宁夏、湖南、湖北、山东、安徽、江西、江苏等地都有类似案例发生。 ●9月11日晚卫生部指出,近期甘肃等地报告多例婴幼儿泌尿系统结石病例,调查发现患儿多有食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历史。经相关部门调查,高度怀疑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卫生部专家指出,三聚氰胺是一种化工原料,可导致人体泌尿系统产生结石。 ●9月11日晚,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产品召回声明称,经公司自检发现2008年8月6日前出厂的部分批次三鹿牌婴幼儿奶粉受到三聚氰胺的污染,市场上大约有700吨。为对消费者负责,该公司决定立即对该批次奶粉全部召回。 ●9月12日,受省委、省政府委托,副省长咸辉带领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解放军第一医院看望、慰问该院收治的肾结石患儿。 ●9月13日,党中央、国务院对严肃处理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作出部署,立即启动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I级响应,并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 ●9月13日,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在“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重大安全事故情况发布会上指出,“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事故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三鹿牌部分批次奶粉中含有的三聚氰胺,是不法分子为增加原料奶或奶粉的蛋白含量而人为加入的。 ●9月14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带领有关司局领导及专家飞抵兰州,针对我省有关三鹿奶粉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展开专题调研。

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

生活中的博弈论感悟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生活中的博弈论》学习感悟 第一讲初试博弈论 生活中的资源是有限和稀缺的,于是就产生了竞争,这种竞争就需要一种形式把大家聚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博弈。博弈论是在力图在最简单的假设下得到最大范围的推广和应用,其伟大在于对后世的引导和激发作用。博弈论不仅从古代就散发着智慧,还体现在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小事中,如双方互拨打电话,放弃球赛陪女友逛街等。博弈论是建立在博弈双方或者多方都属于理性人的基础上,通过对自己以及博弈对手状况的了解、博弈环境的要求及变化等诸多因素,博弈者做出对自己最有利最保险的决策和行动,从而使得自己能达到获利或者获胜的目的。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博弈高手,但人的决策又具有有限理性,因此博弈论也不是万能的。 第二讲纳什均衡 在某一策略组合中,所有的参与者面临这样一种情况,当其他人不改变策略时,他此时的策略是最好的。也就是说,此时如果他改变策略他的支付将会降低。在纳什均衡点上,每一个理性的参与者都不会有单独改变策略的冲动。从“纳什均衡”中我们还可以悟出一条真理:合作是有利的“利己策略”。但它必须符合以下黄金律:按照你愿意别人对你的方式来对别人,但只有他们也按同样方式行事才行。也就是中国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前提是人所不欲,勿施于我。 第三讲囚徒困境 囚徒困境博弈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用囚徒困境博弈对两个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合作是可以实现双赢的。如:两个公司互相竞争,二公司的广告互相影响,即一公司的广告较被顾客接受则会夺取对方的部分收入。但若二者同时期发出质量类似的广告,收入增加很少但成本增加。但若不提高广告质量,生意又会被对方夺走。此二公司可以有二选择:互相达成协议,减少广告的开支。(合作)增加

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报告.

战略管理研究课程作业 ————社会交换理论与战略管理研究报告 第二组小组成员:田家宝毕双双 孙妍黄盼盼 李赫尧赵侠 朴秀镜

目录 1、社会交换理论综述 (3) 1.1、霍曼斯的行为主义交换理论 (3) 1.1.1、理论介绍 (3) 1.1.2、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对人际交往心理研究的贡献 (5) 1.2、布劳的结构交换论 (5) 1.2.1、理论介绍 (5) 1.2.2、布劳的贡献 (8) 2、重要观点及模型 (8) 2.1、霍曼斯的操作心理学观点 (8) 2.1.1、理论基础 (9) 2.1.2、决策 (9) 2.1.3、交换模式 (9) 2.2、布劳的经济学观点 (10) 2.2.1、理论基础 (10) 2.2.2、经济学的决策 (10) 2.2.3、变换模式 (11) 2.3、蒂博特与凯利的相互依赖说 (11) 2.3.1、理论基础 (12) 2.3.2、决策 (12) 2.3.3、交换模式 (13) 2.4、E?福阿与U?福阿的资源说 (14) 2.4.1、理论基础 (14) 2.4.2、决策 (14) 2.4.3、交换模式 (14) 2.5、E?沃尔斯特、贝尔谢德和G?沃尔斯特的公平说 (15) 2.5.1、理论基础 (15) 2.5.2、交换模式 (15) 3、社会交换的测量方法 (16) 3.1、方法论的选择 (16) 3.2、测量工具—量表 (17) 3.2.1、组织中的社会交换—感受组织支持(POS)的测量 (17) 3.2.2、领导—部属交换理论(LMX)的测量 (18) 4、社会交换理论实践应用 (19) 4.1、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组织承诺形成机制 (19)

霍曼斯 交换理论

霍曼斯人物简介 霍曼斯(George Casper Homans,1910—)美国社会学家,社会交换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生于波士顿。1932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39—1941年任大学讲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美国海军服役。1946年回到哈佛大学,转入社会学系,1953年任社会学教授,1967—1970年任社会学系主任。1963—1964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早期受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强调小群体研究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其中的行为变量,如活动、交往和情感三者的关系,为交换理论奠定了基础。后期,他强调人和人的动机的重要作用,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交换过程,把社会学的研究还原为微观的社会心理研究。他把社会看作是个人行动和行为交换的结果,社会结构是个人行为的集合,因而个人行为应成为社会学研究的最高原则。霍曼斯的社会学思想被称为行为主义交换论。 霍曼斯交换理论背景 2O世纪4O年代以后,帕森斯的功能主义在美国乃至全世界社会学界占据着绝对统治地位,适应美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帕森斯把社会看成一个有机整体,它们由AGIL等四个有机部分构成,其中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整个社会系统中占据一定的结

构、承担相应的角色、发挥各自的功能。这正如吉登斯所说:“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 然而,社会结构和功能如此的完美性忽视了社会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丰富性特征.因而往往也就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显然不符合20世纪6O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社会现实,这种理想主义的社会学研究方法所构造的“理想类型”引起了社会科学家们的严重不满。其情形诚如吉登斯所言:“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的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所以,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和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研究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的共同心声。因此,针对帕森斯整体主义方法论。6O年代初,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个体主义力法论自然就应运而生,霍曼斯便成了开路先锋。 霍曼斯交换理论的来源 按照恩格斯的理解,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是。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和成就基础上的理论思维”,它总会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及理论来源。总体上看,霍曼斯交换理论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

社会道德建设案例分析:“小悦悦事件”引起的道德反思

社会道德建设案例分析:“小悦悦事件”引起的 道德反思 第1题:差序格局的社会关系,在现代中国并没有本质的变化在差序格局中,五伦之外的陌生人,原本是可以不用特别关照,甚至不需要打交道的对象。但以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与陌生人的交往成为必须和常态。 A.正确 第2题: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政治化、形式化倾向:政治对道德的过分干预,政治赋予了道德建设过多的意识形态性以及功利性。 A.正确 第3题:小悦悦事件反响有哪些?() A.大规模的道德谴责与伦理反思 B.对法律追责和权利保护的讨论 C.对加强家长监护责任的呼吁 D.公共安全教育的缺失与回归 第4题:性无善无恶论阐述正确的是?() A.人性既然是人生固有的不学而能的本性,是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能的东西 C.因而也就与一切自然物不可言善恶一样 D.无所谓道德善恶的,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 第5题:《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敬业、()、平等、节俭、效率、禁欲、服务、主动、公平、积极。 A.务实

第6题:2012年9月:石家庄男子被轧2次路过43辆车无一救援。 B.错误 第7题:道德阐述正确的是?() A.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B.调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C.道德来源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人文自觉 D.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要求 第8题:中国:系列的激进文化政治运动将传统文化与伦理传统打碎,市场经济条件的突然到来,唤醒了人们的主体意识,但缺乏宗教与伦理传统对()的节制。 D.欲望 第9题:强化实践:完善道德建设的()机制。 C.全员参与 第10题:性善论代表人物:()。 C.孟子 第11题:行动哲学:()道德建设取得实效的科学指南。 C.新加坡 第12题: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法国、意大利南部、俄罗斯都属社会信任程度低的国家,只有日本、德国和从前的美国属高信任文化。 A.正确 第13题:朝鲜“工业之父”涩泽荣一所著,“《论语》十算盘”已经成为一种著名的经营模式,其基本精神就是“义利合一”,即以公益为利,利即是义——承认谋利有其正当价值,但必须用道德对其进行规范指导,使其符合社会伦理。 B.错误

从社会学的视角分析当代社会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当代社会“门当户对”的择偶观 社工1091班顾笑晓 摘要“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作为一种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习惯存在于我国婚姻土壤上几千年,一直是传统社会人们选择配偶、缔结姻缘的规则。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快速推进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迅速转变,“门当户对”的择偶观也发生了很大的改观,弱化了原本的封建落后意识,赋予了现代的进步思想,强调人们在择偶时应该讲求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对此本文运用初级群体的形成条件、社会交换论、社会心理学等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对其存在的合理性进行了解释并指出择偶中讲求“门当户对”的现实意义 ,同时也指出了过于追求“门当户对”会带来的一些消极影响。 关键词门当户对,初级群体,社会交换理论,社会心理学,择偶观 Mate concept analysis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match" from 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perfect match" mate concept as a long history of traditional and customary for thousands of years of our marriage soil has been a traditional society, people choose a spouse, the conclusion of the marriage rules. At present, China is the rapid advance of transition from traditional society to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rapid transformation of ideas, mate of the "perfect match" concept has also undergone a great change, weakening of the original feudal backward consciousness , giving a modern progressive thinking, emphasizing the "perfect match" should emphasize the cultural choice of a wife, In this paper,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of the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sociology theory of reasonable carried out to explain and pointed out that the emphasis on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perfect match" in the mate, also pointed out too far in pursuing the "perfect match" will bring some negative effects. Keywords P erfect match, primary groups, social exchange theory, social psychology, Mate Choice 择偶是人生中一次至关重要的抉择,它关系着青年缔结婚姻、建立家庭的后续过程,决定着青年未来生活的稳定与幸福与否。选择什么样的人与自己相伴终生,对方应该具备

社会交换论

布劳将霍曼斯的分析扩大和延伸,得出了他自己的交换观。他的《日常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势》一书 (1964 年 ) 和两篇论文 (1964 年, 1968 年 ) 是研究他的观点的主要素材。布劳虽然不像霍曼斯引起那样多的争议,但他对社会学现象的研究方法还是受到了一些学者的批评。 理论基础 一般来说,学者们对布劳的批评少于对霍曼斯的批评。布劳的观点之所以被人接受,原因之一是他认识到发生特性是社会交换的控制因素,并且依靠经济学原理——而不是操作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 如前所述,霍曼斯信奉简化论;他相信任何复杂行为都能简化为他提出的几项命题。这一立场未能获得普遍赞同,继而发生了热烈的争论。 布劳承认,在人际交换中,会出现一些无法用双方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特性,这样他就避免了争议。他并不否认操作心理学的有效性,但也指出:操作心理学无法解释人际交换中的所有现象——不能解释发生特性。 按照布劳的观点,发生特性“实质上是一个结构之中各个成分之间的种种关系。这些关系虽然必定与诸成分共存,但并不寓于成分之内,它们限定了该结构。例如,人际社会交换中的发生特性就是交换双方之间的关系。从关系双方经历过的强化事例不一定可以看出双方取得的一致的性质何在。两人对对方采取某些人际行为,可能是因为在过去这样做曾一直使双方得益。除非双方都发现对方的反应有利可图,否则就可能无法继续对方所期望的行为。假定有一个人曾把做家务和受惩罚联系在一起,从这一过去的强化事例我们可能预料他将竭力逃避这类家务。但是,为了保持与别人的某一关系,他可能不得不分担家务。人们为了获取回报,有可能达成一些难以用过去的强化事例来解释的一致。这些一致甚至可能是出于对未来回报的期望,而不是基于对过去回报的记忆。 布劳运用经济学作为其主要理论基础。霍曼斯也谈论经济学,但他首先是从操作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相反地,布劳固然承认操作心理学的重要性,却偏向于主要依靠经济学。 第一章中已指出,布劳看到了社会交换与经济交换之间的若干重要差异;这些差异主要来源于社会交换的非正式性和非特定性。尽管如此,布劳还是相信,描述经济原理的方法 ( 如无差异曲线、供求曲线 ) 能被用来引伸出关于社会交换的可检验的假设。他正是运用这些方法来预测在工作群体中可以怎样用劝告来换得服从。诺德也对群体中社会赞同和社会一致的交换作了类似的分析。 大多数批评家对布劳运用经济学方法表示欢迎,但也没有忽略其中的一些问题。希思曾指出布劳对各种曲线的描述中的若干小错误;更重要的是,他还提出了质疑:我们在考察社会交换时能否符合经济模式中的数学假设。我们对社会回报的计算可能与经济模式的要求相抵触,某些社会回报的质可能与经济生活中商品的性质不同。所以说,布劳对经济学方法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类比,但无法作出经精确的预测。 经济学的决策 布劳对人们如何决定行为的分析是以人们的期望为基点的。他写道:“可以作出的唯一假设是,人类在选择潜在合伙人或行动步骤时,首先对与他人以往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