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方解

《方剂学》方解

绪 言
一、“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1、 方剂,是在治法的指导之下,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方剂的组成原则配伍而成。
2、 方剂学,是研究并阐明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运用的一门学科。
一、方剂与治法
1、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1)治法来源于方剂;
(2)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
(3)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2、常用的治法:清代程钟龄《医学心悟》将常用治法概括为“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体现各法的代表方剂如下:
(1)汗法——解表剂
(2)和法——和解剂
(3)下法——泻下剂
(4)消法——行气、活血祛瘀、祛湿、祛痰、消导化积、驱虫剂等
(5)吐法——涌吐剂
(6)清法——清热剂
(7)温法——温里剂
(8)补法——补益剂
三、方剂的组成
1、组成原则:君、臣、佐、使。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在方剂中不可缺少。
(2)臣药: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或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3)佐药:①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症状的药物;②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制约其峻烈之性的药物;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2、组成变化:
(1)药味加减的变化
(2)药量加减的变化
(3)剂型更换的变化
各 论
1解表剂
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使用解表剂时应注意:①不宜久煎;②温覆;③微汗为佳;④表里同病者,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⑤若表邪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或吐泻失水者,禁用。
1.1辛温解表
麻黄汤[方解]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麻、桂相伍,(君)
桂枝——助麻黄发汗散邪,温经止痛。 有峻汗之功。(臣)
杏仁——降利肺气,合麻黄一宣一降以增平喘之力。 (佐)
甘草——调和药性,缓麻、桂峻烈之性。 (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为辛温开表发汗之峻剂,非表实无汗者禁用。

桂枝汤[方解]桂枝——解肌散寒。 散中寓收 (君)
白芍——敛营养阴。 调和营卫 (臣)
生姜——助桂枝解肌,温胃止呕; 助桂

、芍 (佐)
大枣——助白芍益阴,补脾益气。 调和营卫 
甘草——合桂枝辛甘化阳以解肌,合白芍酸甘化阴以益阴;调和药性。(佐使)
[使用注意]①微火煮取;②药后啜粥以助酿汗;③温覆以助汗出;④方中桂枝、白芍用量相等。
[方剂比较]麻黄汤与桂枝汤中均用桂枝、甘草,具有解表散寒之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苔薄白,脉浮者。麻黄汤中还有麻黄、杏仁,发汗散寒力强,又能宣肺平喘,适用于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等;桂枝汤中还有芍药、生姜、大枣,发汗散寒之力稍逊,重在调和营卫,适用于风寒表虚证,症见恶风发热,有汗无喘,脉浮缓或浮弱等。

九味羌活汤
[方解]羌活——祛风散寒除湿。 (君)
防风、苍术——助君药祛风散寒除湿。 (臣)
细辛、川芎、白芷——散风寒,行气血; (佐)
黄芩、生地——清热、制燥。
甘草——调和诸药。 (使)
小青龙汤
 [方解]麻黄、桂枝——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君)
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助麻黄解表。 (臣)
白芍——敛阴,防过汗伤正; (佐)
五味子——敛气,防肺气耗散;
半夏——燥湿化痰。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药性。 (佐使)
 止 嗽 散
紫菀,百部—— 苦、温润入肺 理肺化痰止咳 君
白前 降气祛痰 止咳化痰之力大大增强 臣
桔梗 宣肺止咳 一宣一降 止咳化痰
荆芥──祛风解表 佐
陈皮──理气化痰
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合桔梗、荆芥又有利咽止咳之功。 使
1.2辛凉解表
桑菊饮
[方解]桑叶、菊花——疏散风热。 (君)
薄荷——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
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连翘、芦根——清热生津。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银翘散
[方解]银花、连翘——轻清透表,清热解毒。 (君)
牛蒡子、薄荷——辛凉助君药疏散风热; (臣)
荆芥、淡豆豉——辛温助君药开腠散邪。
桔梗——宣肺利咽; (佐)
竹叶、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药性。 (使)
[配伍特点]①重用清热解毒之银花、连翘为君药;②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剂比较]本方与桑菊饮中均用连翘、桔梗、薄荷、芦根、甘草,具有疏风清热之功,用于温病初起之风热表证,症见发热,口渴,咳嗽,脉浮数者。银翘散中还有银花、竹叶、荆芥、豆豉、牛蒡子,解表清热之力较强,属于“辛凉平剂”,适用于风热表证,热象偏重、表郁较甚者,症见发热较高,咽喉疼痛,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等;桑菊饮中还有桑叶、菊花、杏仁,肃肺止咳之力较大,属于“辛凉轻剂”,适用于风热表证,受邪轻浅,肺失清肃者,症见但咳,身热不甚,口微渴等。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方解]麻黄——宣肺平喘。 君臣相伍, (君)
石膏——清泻肺热。 宣泄肺热。 (臣)
杏仁——降肺气,助君药宣肺平喘。 (佐)
甘草——益气和中,合石膏生津止渴;调和诸药。(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为麻黄汤去桂枝,加石膏而成。二方虽同治实喘证,但麻黄汤麻、桂合用,属辛温之剂,解表散寒力强,主治风寒实喘证;本方麻、膏合用,属辛凉之剂,宣肺泄热力强,主治肺热实喘证。
1.3 扶正解表
败毒散
[方解]羌活、独活——发散周身之风寒湿邪。 (君)
川芎、柴胡——助君药散邪止痛。 (臣)
枳壳、桔梗、前胡、茯苓——宣降肺气,化痰止咳;(佐)
人参——扶正以祛邪;
生姜、薄荷——增解表散邪之力。 
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 (佐使)
[备注]喻昌以本方治疗痢疾,称为“逆流挽舟”法。
2泻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五类。
使用泻下剂时应注意:①表证未解而里实已成者,当权衡表里轻重,或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②年老体弱及病后正虚而有里实之证,需根据虚实缓急,或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③得效即止,并进食易消化食物;④峻下之剂,孕妇慎用。

2.1寒下
大承气汤(《伤寒论》)
[方解]大黄——泻热通便。 相须配伍 (君)
芒硝——软坚润燥,助大黄泻热通便。 峻下热结 (臣)
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 (佐)
[备注]①本方体现了“釜底

抽薪,急下存阴”之法。②煎药时应先煮枳、朴,后下大黄,最后溶入芒硝。
2.2温下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解]附子、干姜——温阳祛寒。
大黄——荡涤积滞。
人参、甘草——益气补脾。
[配伍特点]大黄与温里药相配,其寒性受温药之制而行泻下之用,即所谓“去性存用”。
[备注]本方在组成上可看作是如下方剂变化而来:①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②四逆汤加人参、大黄。
2.3润下
麻子仁丸(《伤寒论》)
[方解]火麻仁——润肠通便。 (君)
大黄——通便泄热; (臣)
杏仁——降气润肠;
白芍——养阴和里。
枳实、厚朴——下气破结,以助通便; (佐)
蜂蜜——润燥滑肠,调和药性。 (佐使)
[备注]①本方治证,又名“脾约证”。 ②本方组成即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

济川煎(《景岳全书》)
[方解]肉苁蓉——温肾益精,润肠通便。 (君)
当归——养血润肠; (臣)
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
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 (佐)
泽泻——泄肾浊。
升麻——升清阳,伍牛、枳、泽使清升浊降。 (使)

2. 4逐水
十枣汤(《伤寒论》)
[方解]甘遂——行经隧水湿;
大戟——泄脏腑水湿; 峻逐水饮
芫花——消胸胁伏饮痰癖。
大枣——益气护胃,缓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使下不伤正。
[使用注意]①服药方法:将甘遂、大戟、芫花各等分为末,装入胶囊;每服0.5-1g,清晨空腹时以大枣10枚煎汤送服。②药后护理:药后水饮未尽者,次日渐加再服;得快利后,糜粥自养;体虚邪实,非攻不可者,与健脾补益剂交替使用,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
2.5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温病条辨》)
[方解]大黄、芒硝——泻热通便。
生地、玄参、麦冬、海参——滋阴增液。
人参、甘草、当归——益气补血。
姜汁——防呕逆拒药,和胃运药。
[使用注意]方中人参另煎取汁,与姜汁先服。
3. 和解剂
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三类。

3.1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伤寒论》)
[方解]柴胡——疏散少阳之邪。 一散一清 (君)

芩——清泄少阳之热。 和解少阳 (臣) 
半夏——和胃降逆,散结消痞; (佐)
人参、甘草 益胃生津,调和营卫;
生姜、大枣 扶正祛邪,实里以防邪入。 (使)

大柴胡汤(《金匮要略》)
[方解]柴胡(君)、黄芩(臣)-和解清热。
大黄、枳实-内泻热结。(臣)
芍药-缓急止痛。(佐)
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大枣-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均用柴胡、黄芩、生姜、半夏和大枣,均能和解少阳,用于邪在少阳,见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症者。但小柴胡汤尚配人参、甘草,功专和解少阳,兼可扶正祛邪,主治少阳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尚有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脉弦,苔薄白等;大柴胡汤配有大黄、枳实、芍药,兼能内泻热结,主治少阳与阳明合病,其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有心下满痛或痞硬,呕吐不止,大便不解或下利,苔黄,脉弦数有力等。3.2调和肝脾

蒿芩清胆汤(《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解]青蒿、黄芩——清透少阳胆腑邪热。 (君)
竹茹、半夏、陈皮、枳壳——清热化痰,理气和胃。(臣)
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 (佐)
[方剂比较]本方与小柴胡汤中均用黄芩、半夏、甘草,具有和解少阳之功,用于邪在少阳,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呕逆,苔白脉弦者。本方以青蒿配伍黄芩为主,清热之力胜,再配竹茹、赤茯苓、碧玉散、陈皮、枳壳等,祛湿化痰辟秽之功较著,适用于少阳热重,兼有痰湿中阻者,症见寒热往来,热重寒轻,吐酸苦水,苔腻脉滑等;小柴胡汤以柴胡配伍黄芩为主,再配生姜,疏散之功强,且有人参、大枣,又能益气扶正,适用于伤寒少阳证。
调和肝脾
四逆散(《伤寒论》)
[方解]柴胡——透邪升阳,疏肝解郁。
芍药——柔肝养血,配柴胡调肝。
枳实——下气破结,伍柴胡理气。
甘草——益气补脾,合枳实调脾。

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柔肝。
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健脾助运。
生姜——温胃和中。
薄荷——散肝郁而生之热。

痛泻要方
[方解]白术——健脾燥湿。
白芍——柔肝缓急。
陈皮——理气醒脾。
防风——散肝舒脾。

3.3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
[方解]黄连、黄芩——

苦寒降泄除热。
干姜、半夏——辛温开结散寒。
人参、甘草、大枣——甘温益气补虚。
[配伍特点]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
[备注]本方乃小柴胡汤去柴胡、加黄连,将生姜易为干姜而成。
4 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统称清热剂,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清虚热六类。
使用清热剂时应注意:①辨清热证的虚实、病位及真假;②防止寒凉败胃或伤阳;③酌情配伍“反佐”药。
4.1清气分热
白虎汤(《伤寒论》)
[方解]石膏——清热泻火。 (君)
知母——助石膏清热,滋阴生津。 (臣)
粳米、甘草——益胃护津,防石膏、知母大寒伤中。 (佐)
甘草——调和诸药。 (使)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方解]竹叶、石膏——清热除烦。 (君)
人参——益气; (臣)
麦冬——养阴生津。
半夏——降逆止呕。 (佐)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 (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白虎汤中均用石膏、甘草、粳米,具有清热生津之功,用于外感热病,邪在气分证候,症见身热多汗,心烦口渴,舌红脉数者。白虎汤中石膏与知母相伍,清热泻火力强,适宜于热在气分,正盛邪实,“四大”俱备者;竹叶石膏汤乃白虎汤去知母,加人参、麦冬、竹叶、半夏而成,清热泻火之力逊之,又增益气滋阴、和胃止呕之功,正如《医宗金鉴》所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用于热势已衰,余热未清而气津两伤,胃气失和之证,症见身热不甚,舌红苔少,脉虚数者。

4.2清营凉血
清营汤(《温病条辨》)
[方解]犀角、生地——清营解毒养阴。 (君)
玄参、麦冬——养阴清热。 (臣)
银花、连翘、黄连、竹叶——清热解毒,透热转气;(佐)
丹参——活血以消瘀热。
[配伍特点]在清营养阴药中,配伍轻清透达之品,体现了“入营犹可透热转气”之法。
[使用注意]舌绛而苔白滑者,不宜使用。

犀角地黄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解]犀角 解毒
生地 清热凉血止血 养阴
芍药、丹皮 化瘀
[配伍特点]清热凉血药与活血化瘀药并用,体现了“入血就

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法。
[方剂比较]清营汤与犀角地黄汤中均用犀角、生地,具有清热凉血,养阴活血之功,用于温病热入营血之证。清营汤中还有玄参、麦冬、银花、连翘、黄连、竹叶、丹参,重在清泄营热,透热转气,适用于热初入营,尚未动血,症见身热夜甚,时有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而干等;犀角地黄汤中还有芍药、丹皮,专于清热凉血,活血散瘀,适用于热入血分,热盛动血,症见出血,神昏谵语,斑疹紫黑,舌质深绛等。

普济消毒饮(《东垣试效方》)
[方解]黄芩、黄连——清降头面热毒。 (君)
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疏散头面风热。 (臣)
马勃、板蓝根——助君药清热解毒; (佐)
玄参——清热解毒,养阴生津;
桔梗、甘草——合马勃、玄参、板蓝根清利咽喉;
陈皮——理气疏壅;
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发越郁火。
甘草——兼以和中调药。 (使)
[配伍特点]升降并用:芩、连得升、柴,可上行以清头面热毒;升、柴得芩、连,可不至于升发太过,二者相反相成。
4.5清脏腑热
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方解]龙胆草——泻肝火,除湿热。 (君)
黄芩、栀子——助君药泻火。 (臣)
泽泻、木通、车前子——助君药清热利湿; (佐)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
柴胡——疏肝、引经。
甘草——调药。 (使)
[配伍特点]泻中有补,利中有滋(因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易耗阴血;方中药物多苦燥渗利,再耗其阴,故配生地、当归以滋阴养血,使祛邪而不伤正)。
[使用注意]脾胃虚寒者,不宜多服或久服。

左金丸(《丹溪心法》)
[方解]黄连——清泻肝胃之火。 (君)
吴茱萸——和胃止呕,疏肝开郁,制黄连之寒。 (佐)
[备注]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的用量之比为6:1。

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方解]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君)
地骨皮——泻肺中伏火,退虚热。 (臣)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培土生金。 (佐使)

清胃散(《兰室秘藏》)
[方解]黄连——清泻胃火。 (君)
生地、丹皮——清热凉血滋阴。 (臣)
当归——养血和血。

(佐)
升麻——散火解毒,引经。伍黄连发越郁火。(佐使)
玉女煎(《景岳全书》)
[方解]石膏——清胃火。 (君)
熟地——滋肾阴。 (臣)
知母——助石膏清胃; (佐)
麦冬——助熟地滋阴。
牛膝——补肾,引热下行。 (佐使)
[方剂比较]玉女煎与清胃散均有清胃作用,用于胃火上攻之证,症见牙痛,口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玉女煎由石膏、知母、熟地、麦冬、牛膝组成,清滋并进,滋阴补肾之功较胜,适用于胃火上攻,肾阴不足,牙痛齿松者;清胃散由黄连、生地、丹皮、当归、升麻组成,清中寓散,凉血消肿之力较强,适用于胃经实火上攻,牙痛较甚,牙龈红肿或溃烂,牙宣出血者。

芍药汤(《保命集》)
[方解]芍药 当归——调和营血;
甘草——缓急止痛。
黄连、黄芩——清热解毒燥湿。
大黄——泻热解毒(配芩连清中有泻;合木槟通腑导滞) 通因通用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 导热下行
官桂——防苦寒伤阳,冰伏湿热;助行血之力。
[配伍特点]气血并治,兼以“通因通用”,寒热共投,侧重于“热者寒之”。
[备注]本方组成,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的治痢之法。

白头翁汤(《伤寒论》)
[方解]白头翁 凉血止痢 (君)
黄连、黄柏 清热解毒 燥湿止痢 (臣)
秦皮 收涩止痢 (佐)
[方剂比较]白头翁汤与芍药汤均有清热解毒止痢之功,为治疗痢疾的常用方。白头翁汤集大队清热解毒治痢之品组方,功专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适用于赤痢热甚,因热毒深陷血分而致者,临床以发热,痢下赤多白少为特征;芍药汤则清热解毒与调和气血并进,清热解毒之力稍逊,适用于湿热痢,肠腑气血壅滞者,临床以腹痛里急,痢下赤白相兼为特征。

4.6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
[方解]鳖甲——滋阴退热。
青蒿——清热透邪。
生地、知母——滋阴清热。
丹皮——凉血透热。
5.祛暑剂

清暑益气汤(《温热经纬》)
[方解]西瓜翠衣(君)、荷梗(臣)、黄连、知母、竹叶(佐使)-清热解暑
西洋参(君)、石斛、麦冬(臣)、甘草、粳米(佐使)-益气生津
6. 温里剂
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

助阳、散寒通脉作用,治疗里寒证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分为温中祛寒、回阳救逆和温经散寒三类。
使用温里剂应注意:①辨清寒热真假,真热假寒证禁用;②素体阴虚、有失血病证者宜慎用;③结合季节、地域调整用量。

6.1 温中祛寒
理中丸(《伤寒论》)
[方解]干姜—温中祛寒。(君)
人参—补气健脾。(臣)
白术—健脾燥湿。(佐)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
[使用注意]若寒盛病重,病势较急,可改丸为汤,以收速效,《金匮要略》治胸痹之人参汤即为本方。

吴茱萸汤(《伤寒论》)
[方解]吴茱萸—温脾胃,暖肝肾,降逆气。(君)
人参—补气养胃。(臣)
生姜—温中止呕。(佐)
大枣—益气和中。

小建中汤(《伤寒论》)
[方解]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君)
桂枝—温阳气。(臣)
芍药—益阴血。
炙甘草—甘温益气,合芍药酸甘化阴,缓急止痛,配桂枝辛甘化阳,温补阳气。(佐)
生姜、大枣—温补脾胃。(使)
[配伍特点]辛甘化阳,酸甘化阴。
[方剂比较]本方由桂枝汤倍芍药加饴糖组成。两方组成中均有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和大枣,但桂枝汤以桂枝为君,桂芍之比为1:1,功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等;小建中汤以饴糖为君,桂芍之比为1:2,功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适用于以中焦虚寒为主的虚劳腹痛,虚劳悸烦,以及虚劳发热等病证。
6.2 回阳救逆
四逆汤(《伤寒论》)
[方解]附子-温肾祛寒,回阳救逆。(君)
干姜-温中祛寒,助附子回阳救逆。(臣)
炙甘草-益气,解毒。(佐)

回阳救急汤(《伤寒六书》)
[方解]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回阳救逆。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生姜-益气健脾,燥湿和胃。
五味子-合人参益气生脉。
麝香-通行十二经血脉,使药力迅布周身。
6.3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伤寒论》)
[方解]桂枝、细辛-温经散寒。
当归、芍药-养血活血。
木通-通行血脉。
甘草、大枣-益气健脾,协桂辛通阳,助归、芍补血。
[方剂比较]四逆散、四逆汤和当归四逆汤同出《伤寒论》,皆由“四逆”名方,方中均有甘草,所治病证均见四肢厥冷。但四逆散用柴胡、芍药、枳实等组方,药性偏凉,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作用,主治阳气内郁之证,其症四逆程度最轻,指(趾)头微寒,并可兼有身热、脉弦等;四逆汤主要以附

子、干姜组成,功可回阳救逆,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衰证或亡阳急证,其症四逆程度最重,过肘过膝,并见全身虚寒征象,脉沉微细;当归四逆汤配有桂枝、细辛、当归、芍药、木通和大枣,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为效,主治血虚寒凝经脉之证,其四逆程度较四逆汤证为轻,手足厥寒,并有舌淡脉细等血虚症状。

7. 补益剂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作用,治疗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分为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和补阳五类。
使用补益剂应注意:①辨清虚实真假,不可误用于真实假虚证;②适当配伍理气健脾和胃之品,使补而不滞。

8.1 补气
四君子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君)
白术-健脾燥湿。(臣)
茯苓-渗湿健脾。(佐)
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理中丸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补脾,均治脾胃虚弱之证。但本方尚配茯苓,重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症见面色萎白,语声低微,肢体无力,食少便溏,脉细而缓或虚软无力者;理中丸则用干姜为君,重在温中祛寒,主治脾胃虚寒证,其临床表现,当在本方证的基础上,见有四肢不温,脉沉迟等虚寒征象。

参苓白术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人参、炙甘草、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而止泻。
白术、茯苓、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而止泻。
砂仁-行气燥湿,醒脾和胃。
桔梗-载药上行以益肺。
[备注] 本方药性平和,补而不滞,培土生金,是健脾益气,和胃渗湿,生津保肺的常用方,不但适用于脾虚夹湿证,而且可用于肺气虚损,久咳痰多之证。

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方解]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君)
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臣)
当归-养血补虚。(佐)
陈皮-理气和胃,使补而不滞。
升麻、柴胡-升阳举陷。
[配伍特点]补气升阳(以治气虚下陷证),甘温除热(以治气虚发热证)。
[方剂比较]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均用人参、白术、炙甘草以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体倦乏力,食少便溏,舌淡脉弱等脾气虚弱征象。但四君子汤尚配茯苓,功专补气健脾,是补气的基本方,主治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尚有山药、莲子肉、薏苡仁、茯苓、白扁豆、砂仁、桔梗,兼具渗湿之功,且可培土生金以益肺,适用于脾胃气虚夹湿证,其症当有胸脘痞闷,舌苔白腻,或泄泻、水肿,此外还可用于肺虚久咳痰多之证;补中益气汤配伍黄芪、当归

、陈皮、升麻、柴胡,长于升阳举陷,除脾气虚弱证外,更常用于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气虚下陷证和发热汗出、渴喜温饮、面色**白、脉洪而虚之气虚发热证。

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
[方解]人参-益气补肺以生津。(君)
麦冬-养阴清热而生津。(臣)
五味子-敛肺止汗而生津。(佐使)
[使用注意]本方有收敛作用,外邪未解,或暑病热盛,气津未伤者,不宜使用。久咳肺虚,亦必在阴伤气耗,纯虚无邪时使用。
8.2 补 血
四物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熟地-滋阴补血。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
白芍-养血和营。
川芎-活血行气。
[配伍特点]以血中之血药地、芍配血中之气药归、芎,补血而不滞血,行血而不伤血。
[方剂比较]本方与逍遥散均配归、芍以养血调经,同为妇科调经的常用方,治疗月经不调。但本方配有熟地、川芎,具有补血调血作用,主治营血虚滞,冲任虚损所致的月经不调,量少色淡,面色无华,脉细或细涩;逍遥散尚用柴胡、白术、茯苓、甘草、煨姜、薄荷,长于疏肝解郁健脾,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月经不调,两胁疼痛,乳房作胀,神疲食少,脉弦而虚。

当归补血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解]黄芪-补气以生血。
当归-养血和营。
[配伍特点]重用补气药配伍补血药以补气生血。
[备注]黄芪与当归用量之比为5:1。

归脾汤(《济生方》)
[方解]人参、黄芪、白术、甘草、大枣、生姜-益气健脾。
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
茯神、酸枣仁、远志-安神宁心。
木香-理气醒脾,使补而不滞。
[配伍特点]气血双补,心脾同调。
[方剂比较]本方与补中益气汤均用参、芪、术、草、归,均可益气健脾,所治病证均有脾气虚弱的表现。但本方尚配龙眼肉、茯神、酸枣仁、远志、木香,兼能养血安神,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失眠、食少体倦和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补中益气汤还有升麻、柴胡、陈皮,尚可升清举陷,主治气虚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久泻久痢和气虚发热之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脉虚大等。

8.3 气血双补
八珍汤(《正体类要》)
[组成]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熟地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姜 大枣
[功用]补益气血。
[主治]气血两虚证。面色无华,头晕目眩,气短乏力,心悸失眠,舌淡,脉细无力。
[方解]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益气补脾。
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养血和营。
生姜、大枣-调和脾胃。

炙甘草汤(《伤寒论》)
[方解]炙甘草、人参、大枣-益气补脾养心。

生地、麦冬、阿胶、麻仁-滋阴补血充脉。
桂枝、生姜、清酒-通阳复脉。
8.3 补阴
六味地黄丸(《小儿药证直诀》)
[方解]熟地黄—滋肾填精。 (君)
山茱萸—滋肾益肝; 三补 (臣)
山药—滋肾补脾。
泽泻—泻肾降浊,并防熟地之滋腻; (佐)
丹皮—清泻肝火,并制萸肉之温性; 三泻
茯苓—淡渗脾湿,并助山药健脾。
[配伍特点]三补三泻,以补为主;肾肝脾三阴并补,以补肾为主。
[备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味药物的用量比例为8:4:4:3:3:3。

大补阴丸(《丹溪心法》)
[方解]熟地、龟板—滋阴潜阳,壮水以制火。
黄柏、知母—苦寒清热,降火以保阴。
猪脊髓、蜂蜜—滋补精髓。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食少便溏者,以及火热属实证者,不宜使用本方。
[配伍特点]滋阴培本与降火清源并举,但以滋阴为主。

一贯煎(《柳州医话》)
[方解]生地(君)、北沙参、麦冬、当归身、枸杞子(臣)—滋阴养血,补益肝肾。
川楝子(佐)—疏肝理气。
[方剂比较]本方与逍遥散在组成上均有当归,在功用上都有疏肝养血的作用,皆可治疗胁痛。不同之处在于:逍遥散以柴胡为君,配伍白术、茯苓、甘草、白芍、煨姜、薄荷,疏肝健脾之功较强,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之胁痛,伴见神疲食少,舌质淡红等症;本方以生地为君,配伍沙参、麦冬、杞子、川楝子,长于滋养肝肾,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之胁痛,并有吞酸吐苦,舌红少苔等症。

8.5 补 阳
肾气丸(《金匮要略》)
[方解]桂枝、附子—温补肾阳,“少火生气”。
生地、山茱萸、山药—滋肾养阴,“阴中求阳”。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
补中寓泻,以防滋腻助邪。
丹皮—清泻肝火
[配伍特点]重用滋阴,轻用温阳,以阴中求阳,少火生气;补中寓泻,使滋而不腻,补不助邪。
[方剂比较]本方减去桂枝、附子,即六味地黄丸。两方在组成上均用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均可补肾以治肾虚。但六味地黄丸长于滋补肾阴,主治肾阴不足证,症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潮热盗汗,口燥咽干,舌红少苔,脉象细数等;本方另配桂枝、附子,长于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证,症见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阳痿早泄,舌淡而胖,脉虚尺部沉细等。
9.安神剂
凡以安神药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以治神志不安疾患的方剂,统称安神剂,分为重镇安神和滋养

安神两类。
使用安神剂时应注意: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妨碍脾胃运化功能,对素体脾虚者尤应注意,必要时可配健脾和胃之品。

9.1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医学发明》)
[方解] 朱砂—重镇安神,清心泄热。(君)
黄连—清心泻火。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佐)
炙甘草—和中调药。(使)
[使用注意] 方中朱砂含硫化汞,不宜多服久服,以免引起中毒。
9.2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金匮要略》)
[方解]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 一收一散,(君)
川芎-疏达肝气。 养血调肝。(佐)
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润燥,清热除烦。
甘草-清热和药。(使)
10.开窍剂
凡以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分为凉开和温开两大类。
使用开窍剂应注意:①辨清闭证和脱证,脱证禁用。②阳明腑实证而见神昏谵语者,治宜寒下;阳明腑实而兼邪陷心包之证,应酌情将开窍和寒下两法配合使用。 ③多用于急救,中病即止,不可久服。④多制成丸、散剂或注射剂,不可加热煎煮。⑤孕妇慎用。

10.1凉开
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
[使用注意] 使用本方应注意病人的脉象。脉实有力者,可用银花、薄荷汤送服,以增强清热解毒,透达邪热之效;脉象虚软者,为正不胜邪之兆,可用人参汤送服,以补气扶正祛邪,并应严密观察病情,慎防由闭转脱。
[方剂比较]安宫牛黄丸、紫雪、至宝丹合称“三宝”,是凉开剂的常用代表方。三方均有清热开窍,镇心安神之功,同治热闭之证。不同之处,就寒凉清热之力而论,《温病条辨》说:“大抵安宫牛黄丸最凉,紫雪次之,至宝丹又次之”。从全面分析,则三方各有所长。安宫牛黄丸清热解毒之力较强,适用于热邪较盛,高热,神昏谵语者;紫雪长于凉肝熄风,适用于兼有肝风内动,痉厥抽搐者;至宝丹以化浊开窍之功为胜,适用于痰浊较盛,神昏较重,舌苔垢腻者。

11. 固涩剂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以治气血精津滑脱散失之证的方剂,统称固涩剂,分为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固脱、涩精止遗和固崩止带五类。
使用固涩剂时应注意:① 适当配伍补益药,以标本兼顾。 ②元气大亏,亡阴亡阳者,不宜使用固涩剂。③实邪所致多汗、咳嗽、遗精、泻痢、崩漏、带下等,均非本类方剂所宜。

11.1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丹溪心法》)
[方解]黄芪-益气固表。(君) 黄芪得防风,固表而不留邪;
白术-

健脾益气。(臣)
防风-走表祛风。(佐) 防风得黄芪,祛邪而不伤正。
[方剂比较] 本方与桂枝汤均治表虚自汗恶风,但本方功专益气固表止汗,主治卫气虚弱,不能固表之证,除自汗恶风外,还伴有面色 白,舌淡苔白,脉浮虚软等症,亦治体虚易感风邪;桂枝汤功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主治外感风寒,营卫不和之证,临床可兼有头痛发热,脉象浮缓等症。

牡蛎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煅牡蛎-收涩止汗,敛阴潜阳。(君)
黄芪-益气实卫,固表止汗。(臣)
麻黄根-收敛止汗。(佐使)
小麦-养心除烦止汗。
11.3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罂粟壳-涩肠止泻。 (君)
肉桂 温肾暖脾
肉豆蔻
诃 子 涩肠固脱 (臣)
人参、白术-益气健脾
当归、白芍-养血和营 调和气血以止腹痛后重。(佐)
木香-理气醒脾,使涩而不滞
炙甘草-和中调药,缓急止痛。 (使)
[使用注意] 泻痢虽久,积滞未清者,忌用本方。

四神丸(《证治准绳》)
[方解]补骨脂-补肾阳以暖脾土 二神丸 (君)
肉豆蔻-暖脾涩肠 (臣)
吴茱萸-温中散寒
五味子-涩肠止泻 五味子散 (佐使)
生姜、大枣-温补脾胃。
[方剂比较]本方与真人养脏汤均用肉豆蔻,均可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治脾肾虚寒之久泻。但真人养脏汤配有罂粟壳、诃子、肉豆蔻、人参、白术、肉桂、当归、白芍、木香、炙甘草,涩肠固脱、益气健脾之功较强,并可调和气血,主治以脾胃虚寒为主之久泻久痢,滑脱不禁;本方则配有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长于温补肾阳,主治以肾阳虚弱为主的五更泻。

11.4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医方集解》)
[方解]沙苑蒺藜(君)、莲子、芡实(臣)—补肾涩精。
莲须、煅龙骨、煅牡蛎(佐使)—涩精止遗。

桑螵蛸散(《本草衍义》)
[方解]桑螵蛸—补肾固精止遗。(君)
龙骨—安神涩精止遗。(臣)
龟板—滋补心肾。
人参—大补元气。(佐)
当归—补养心血。
茯神、远志、菖蒲—安神定志,交通心肾。(佐使)
[方剂比较]本方与金锁固精丸均可补肾固精,治疗肾虚遗精。然金锁固精丸功专补肾固精,主治肾虚精关不固之遗精滑泄;桑螵蛸散兼能调补心肾,主治心肾两虚,兼有尿频,遗尿,恍惚健忘者。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方解]人参


白术 补气健脾(君)-燥湿。
山药 -涩精。
苍术、陈皮-燥湿行气健脾,使气行湿化,补而不滞。(臣)
车前子-淡渗利湿。
白芍-舒肝扶脾。(佐)
柴胡-升发阳气。
黑芥穗-祛风胜湿止带。
甘草-和中调药。(使)
12 理气剂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的作用,治疗气滞、气逆病证的方剂,统称理气剂,分为行气和降气两类。
使用理气剂时应注意:①注意病情的寒热虚实与有无兼夹,分别予以不同的配伍;②本剂组成多芳香辛燥药,易耗气伤津,慎勿过剂;③年老体弱,孕妇及素有出血病史者,慎用本剂。

12.1 行气
越鞠丸(《丹溪心法》)
[方解] 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君)
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
栀子—清热泻火治火郁。
苍术—燥湿运脾治湿郁。
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
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方解] 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君)
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臣)
茯苓—健脾渗湿,助半夏化痰。
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佐)
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
[使用注意] 气郁化火,或兼阴虚,见舌红苔黄或苔少者,虽有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本方。

枳实薤白桂枝汤 (《金匮要略》)
[方解] 枳实—下气破结,消痞除满。
薤白—辛温通阳,宽胸散结。
桂枝—通阳散寒,降逆平冲。
瓜蒌—涤痰散结。
厚朴—下气除满。
暖肝煎(《景岳全书》)
[方解] 当归、枸杞—温补肝肾。
肉桂、小茴香—温肾散寒。
乌药、沉香—行气止痛。
茯苓—渗湿健脾。
生姜—散寒和胃。
[方剂比较] 本方与天台乌药散、橘核丸均有行气散寒止痛之功,皆为治疝之剂。但天台乌药散功专行气散寒,适用于寒凝气滞之小肠疝气;橘核丸兼可软坚活血散结,主治寒湿疝气,睾丸肿痛坚硬如石;而本方尚能温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寒之疝气,每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厚朴温中汤(《内外伤辨惑论》)
[方解] 厚朴—行气消胀,燥湿除满。(君)
草豆蔻—温中散寒,燥湿除痰。(臣)
陈皮、木香—行气宽中。(佐)
干姜、生姜—温中散寒。
茯苓—健脾渗湿。
炙甘草、大枣—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使)

12.2 降气
苏子降气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苏子—降气祛痰,止咳平喘。(君)
半夏、厚朴、前胡—祛痰止咳,降逆平喘。(臣


肉桂—温肾祛寒,纳气平喘。(佐)
当归—既养血同肉桂以温补下虚,又止咳平喘。
生姜、苏叶—散寒宣肺。
甘草、大枣—和中调药。(使)

定喘汤(《摄生众妙方》)
[方解] 麻黄、白果—前者宣肺平喘,解散风寒;后者敛肺祛痰定喘。两药配伍,
一散一敛,使散不耗伤肺气,又增平喘之功。(君)
苏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止咳祛痰。(臣)
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佐)
甘草—调和诸药。(使)
[方剂比较] 本方与小青龙汤均有宣肺解表,祛痰平喘之功,皆可治外感风寒,内有痰浊之喘咳。但小青龙汤用麻黄、桂枝配干姜、细辛、五味子、半夏等,既发散风寒,又温肺化饮,适宜于外感风寒,内停寒饮之喘咳;本方以麻黄、白果与黄芩、桑白皮配伍,乃宣肺解表降逆与清泄肺热合法,适宜于外感风寒,痰热内蕴之哮喘。
本方与苏子降气汤均为降气平喘之剂,本方是以宣肺降气之麻黄、白果配伍清热化痰之桑白皮、黄芩,具有宣肺解表,降气平喘,清热化痰之功,主治素有痰热,复感风寒,肺失宣降之哮喘;苏子降气汤以苏子降气平喘为主,配以下气祛痰、温肾纳气之品,具有降气平喘,兼温肾纳气之功,主治痰涎壅盛,上实下虚而以上实为主的喘咳。

旋复代赭汤(《伤寒论》)
[方解] 旋复花—下气消痰,降逆除噫。(君)
代赭石—重镇降逆。(臣)
生姜、半夏—和胃降逆,化痰散结。(佐)
人参、炙甘草、大枣—益气补虚和中。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橘皮竹茹汤(《金匮要略》)
[方解] 橘皮—行气和胃以止呃。(君)
竹茹—清热安胃而止呃。
人参—补气扶正,配橘皮行中有补。(臣)
生姜—和胃止呕,伍竹茹清中有温。
甘草、大枣—益气和胃,兼和诸药。(佐使)
[方剂比较] 本方与旋复代赭汤同用生姜、人参、甘草、大枣,具有降逆益气和中之效,用于胃气虚弱,气机上逆之证。但是,旋复代赭汤方中以旋复花配代赭石、半夏为主,能化痰降逆,且降逆之力较强,故主治胃气虚弱,痰浊内阻,气机上逆证,以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为主症;本方以橘皮配竹茹为主,能清胃降逆,其降逆之力较弱,主治胃虚有热气逆证,以呃逆或干呕,舌嫩红,脉虚数为主证。

13 理血剂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或止血的作用,治疗血瘀或出血病证的方剂,统称理血剂,分为活血祛瘀与止血两类。
使用理血剂时应注意:①见血休治血(要针对

瘀血或出血的病因治疗,不可见瘀消瘀,见血止血);②活血不破血;③止血不留瘀。

13.1 活血祛瘀
桃核承气汤 (《伤寒论》)
[方解] 桃仁—破血祛瘀。(君)
大黄—下瘀泄热。
桂枝—通行血脉助桃仁活血。(臣)
芒硝—泻热软坚助大黄下瘀泄热。
炙甘草—益气和中,并缓和诸药峻烈之性。(佐使)
[备注] 本方由调胃承气汤加味桃仁、桂枝而成。由缓下热结之方,一变而为破血下瘀之剂。

血府逐瘀汤 (《医林改错》)
[方解] 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祛瘀而养血。(桃红四物汤)
柴胡、枳壳、甘草—行气和血而疏肝。(合赤芍即四逆散)
桔梗—开宣肺气而上行。
牛膝—通行血脉而下行。
[配伍特点] 气血兼顾(活血祛瘀药配伍理气药);活中寓养(活血祛瘀药配伍养血药);升降兼施。

复元活血汤 (《医学发明》)
[方解] 大黄—重用以荡涤留瘀败血。(君)
柴胡—疏肝调气。伍大黄以攻散胁下瘀滞。
当归、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臣)
穿山甲、瓜蒌根—破瘀通络,散结清热。(佐)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使)

补阳还五汤 (《医林改错》)
[方解] 黄芪—重用大补元气,推进血行,以消瘀滞。(君)
当归尾—活血祛瘀,兼以养血。(臣)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地龙—活血祛瘀通络。(佐)
[配伍特点] 大量补气药与活血祛瘀药相配,使气旺而血行,活血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温经汤 (《金匮要略》)
[方解] 吴茱萸、桂枝—温经散寒,通利血脉。(君)
当归、川芎、芍药、丹皮—活血养血调经,并清虚热。(臣)
阿胶、麦冬—养阴润燥而清虚热,兼可止血。(佐)
人参、甘草、生姜—益气健脾温胃,以资生血之源。
半夏—通降胃气而散结,以利祛瘀调经。

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
[方解] 当归—重用补血活血,化瘀生新。(君)
川芎、桃仁—活血祛瘀行气。(臣)
炮姜—入血散寒,温经止痛。(佐)
黄酒—温通血脉,以助药力。
童便—益阳化瘀。
炙甘草—调和诸药。(使)

13.2 止血
十灰散 (《十药神书》)
[方解] 大蓟、小蓟、荷叶、茜根、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
棕榈皮—收涩止血。
栀子、大黄—清热泻火,导热下行,以折上炎之气火。
丹皮—合大黄凉血祛瘀,以使止血而不留瘀。
[使用注意] 本方烧炭存性而用

,可加强收涩止血之功;原用法中以藕汁或萝卜汁磨京墨调服,意在增强全方凉血止血之效。

咳血方 (《丹溪心法》)
[方解] 青黛、栀子—清肝泻火凉血。(君)
瓜蒌、海石—清热降火,润燥化痰。(臣)
诃子—清敛降肺,止咳化痰。(佐)

槐花散 (《本事方》)
[方解] 槐花—清大肠湿热,凉血止血。(君)
侧柏叶—凉血止血。(臣)
荆芥穗—疏风止血。
枳壳—下气宽肠。(佐使)

小蓟饮子 (《济生方》)
[方解] 小蓟—凉血止血。(君)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兼消瘀使止血不留瘀。(臣)
滑石、木通、淡竹叶、栀子—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佐)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利水不伤阴。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使)
[配伍特点] 止血之中寓活血,止血不留瘀;清利之配养阴,利水不伤阴。

黄土汤 (《金匮要略》)
[方解] 灶心黄土—温中止血。(君)
白术、附子—温补脾阳,使脾能统血。(臣)
生地、阿胶—止血;养血以补反复出血之虚;制约术、附之温燥。(佐)
黄芩—清热止血。
甘草—和中调药。(使)
[配伍特点] 标本兼顾,刚柔相济,以刚药温阳而寓健脾,用柔药补血而寓止血。
14 治风剂
凡以辛散祛风药或平肝熄风药为主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熄内风的作用,治疗风病的方剂,统称治风剂,分为疏散外风与平熄内风两类。
使用治风剂应注意:①辨别风之内、外,正确立法选方;②辨明风邪与寒、热、湿、痰和瘀等的夹杂情况,兼以祛寒、清热、除湿、化痰、活血等。

14.1 疏散外风
消风散 (《外科正宗》)
[组成] 荆芥 防风 牛蒡子 蝉蜕 苍术 苦参 木通 石膏 知母 当归 生地 胡麻 生甘草
[功用] 疏风养血,清热除湿。
[主治] 风疹、湿疹。皮肤瘙痒,疹出色红,或遍身云片斑点,抓破后渗出津水。
[方解] 荆芥、防风、牛蒡子、蝉蜕—疏散风邪。(君)
苍术、苦参、木通—苦温、苦寒与淡渗合用以燥湿、利湿。(臣)
石膏、知母—清热泻火。
当归、生地、胡麻—养血滋阴,以制祛风除湿药易伤阴血之弊;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佐)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

川芎茶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 川芎、白芷、羌活—祛风止痛。(君)
荆芥、防风、细辛—辛散疏风。(臣)
薄荷—清热头目,疏风散热。
清茶—上清头目,又制约风药的温燥与升散。(佐)
甘草—和中

调药。(使)
[备注]方中以辛温祛风药为多,但因辛凉之薄荷用量独重,故能统治外感风邪头痛证。

14.2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解] 羚角、钩藤—凉肝熄风,清热解痉。(君)
桑叶、菊花—平肝熄风。(臣)
白芍、生地—养阴增液,柔肝舒筋。(佐)
贝母、竹茹、茯神木—清热化痰,开窍宁神。
生甘草—合芍药酸甘化阴,舒筋缓急;和中调药。(佐使)

镇肝熄风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解] 怀牛膝—重用引血下行以治标,并补益肝肾以治本。(君)
代赭石、龙骨、牡蛎—降逆潜阳,镇熄肝风。(臣)
龟板、玄参、天冬、白芍—滋养阴液,以制阳亢。(佐)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阳,条达肝气。
甘草—和中调药。(使)

天麻钩藤饮 (《杂病证治新义》)
[方解]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熄风。(君)
山栀、黄芩—清热泻火。(臣)
益母草、牛膝—活血利水,引血下行。(佐)
杜仲、桑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
夜交藤、茯神—安神利眠。
[方剂比较] 镇肝熄风汤与本方均可平肝熄风,治疗肝阳上亢证。但镇肝熄风汤以重用牛膝配伍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为主,擅长重镇降逆,引血下行,故以治疗肝阳化风,气血逆乱的类中风为主;本方以天麻、钩藤、石决明配山栀、黄芩为主,其平肝熄风逊于镇肝熄风汤,然兼可清热安神,故以治疗类中风前的头痛、眩晕、失眠等为宜。

大定风珠 (《温病条辨》)
[方解] 鸡子黄、阿胶—滋阴养血,以熄虚风。(君)
干地黄、麦冬、白芍、龟板、鳖甲—滋阴潜阳以柔肝。(臣)
麻仁—润燥养阴。(佐)
牡蛎—平肝潜阳。
五味子、甘草—酸甘化阴。
甘草—和中调药。(使)
[方剂比较] 羚角钩藤汤与本方均可平熄内风,用于治疗温病肝风内动证。但羚角钩藤汤以凉肝熄风见长,以泻实为主,适用于温病极期,肝经热盛,热极动风证;本方功在滋阴熄风,以补虚为主,适用于温病后期,阴虚动风证。

地黄饮子 (《圣济总录》)
[方解] 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君)
肉苁蓉、巴戟天—温壮肾阳。
附子、肉桂—温补真元,摄纳浮阳。(臣)
麦冬、石斛、五味子—滋阴敛液。
菖蒲、远志、茯苓—交通心肾,开窍化痰。(佐)
生姜、大枣、薄荷—调和营卫及诸药,辛散上行以利开窍。(使)

15 治燥剂
15.1 轻宣润燥
杏苏散 (《温病条辨》)
[方解] 苏叶、杏仁—疏散凉

燥,宣肺止咳。(君)
桔梗、枳壳、前胡—宣降肺气,祛痰止咳,兼疏表邪。(臣)
半夏、茯苓、陈皮—理气化痰。(佐)
甘草、生姜、大枣—和诸药,调营卫。(使)

桑杏汤 (《温病条辨》)
[方解] 桑叶、杏仁—轻宣燥热,利肺止咳。(君)
豆豉—辛凉疏表。(臣)
象贝、沙参—清热化痰,润肺止咳。
栀子皮、梨皮—清泄燥热,生津润肺。(佐)
[方剂比较] 杏苏散与本方均可轻宣外燥,治疗秋燥咳嗽。但杏苏散治疗外感凉燥证,系凉燥外袭,肺不布津,故以苏叶、杏仁为君,配伍宣肺化痰药,属于药物性味配伍的苦温甘辛法;本方治疗外感温燥证,系温燥初起,邪在肺卫,津液燥伤,故以桑叶、杏仁为君,配伍清宣生津药,属于药物性味配伍的辛凉甘润法。
桑菊饮与本方在组成上均有桑叶、杏仁,都有清宣止咳之功,所治病证均有发热不甚,咳嗽,口渴等邪热外袭肺卫的表现。但桑菊饮的组成尚有菊花、薄荷、桔梗、连翘、芦根、生甘草,其解表宣肺之功较强,主治风热表证而以咳嗽为主症者;本方在组成上尚有豆豉、象贝、沙参、栀子皮、梨皮,功用以生津润肺、轻宣燥热为长,主治外感温燥证,以干咳无痰,咽干口渴为特征。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方解] 桑叶—清宣肺燥。(君)
石膏—清泄肺热,生津润燥。(臣)
杏仁、枇杷叶—宣肃肺气以止咳。(佐)
阿胶、麦冬、胡麻仁—养阴生津润肺。
人参、甘草—益气和中,培土生金。
甘草—调和诸药。(使)
[方剂比较] 桑杏汤与本方在组成上均有桑叶、杏仁,同可清宣温燥,润肺止咳,均治温燥病证。但桑杏汤尚配有豆豉、沙参、梨皮、象贝、栀子,其疏表宣肺之力较强,主治温燥伤肺,邪在肺卫之轻证,其症身热不高,咳嗽不甚,脉象浮数;本方则选用石膏、阿胶、麦冬、胡麻仁、人参、甘草、枇杷叶,清热滋阴力强,兼可益气,主治温燥伤肺,邪在气分之重证,其症身热较高,咳嗽较频,以致喘逆,舌干无苔,脉虚大而数。

15.2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方解] 生地—重用以养阴清热,凉血解毒。(君)
玄参、麦冬、白芍—滋阴清热解毒。(臣)
丹皮—清热凉血消肿。(佐)
贝母—润肺化痰,清热散结。
薄荷—辛凉散邪利咽。
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

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
[方解] 生地、熟地—滋阴补肾,凉血止血。(君)
百合、麦冬、贝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