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2年第7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

2002年第7期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

══════════════════════════════════ 中国科大校友总会办公室编印 2003年第5、6期 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协办 2003.06.30.

══════════════════════════════════

本期内容

══════════════════════════════════ 中国科大校友总会主页 https://www.doczj.com/doc/9213852139.html, Alumni Association Office E-mail :aga@https://www.doczj.com/doc/9213852139.html, USTC

Tel : 0551-******* Hefei, Anhui, 230026 Fax :0551-******* P.R.China

邮编 230026 合肥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友总会办公室 (办公楼509室) 【今日科大】

●郭传杰兼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中国科大和东京大学续签合作交流协议

●中国科大整体推进教学改革

●中国科大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

【校友风采】

●潘建伟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姚新当选为IEEE 院士

●温联星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James B. Macelwane 奖

●2位校友荣获美国“MRS 杰出研究生奖”金奖、银奖

【校友活动】

●科大校友积极帮助科大招生

●硅谷校友会40多名校友聚会

【校友会工作动态】

●郭传杰书记答校友基金会记者问

●“杰出校友服务奖”提名人选公示(2)

【校友文稿】

●让坏事变好

【今日科大】

●郭传杰兼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郭传杰兼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朱清时继续担任中国科大校长。由于年龄原因,汤洪高不再担任中国科大党委书记。

郭传杰:男,汉族,1944年9月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研究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7年由武汉大学化学系毕业分配到国防科委京字138部工作,其后编入中科院化学所。1981-1983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访问学者。1987年,调入中科院院部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在科技政策局、计划局、学部联办历任处长、局长以及院副秘书长,同时兼任过院新闻发言人、中国科学报社长和总编。1997年起任中科院党组副书记,并兼任院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任、科普领导小组组长、京区党委书记等职。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基础研究发展战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多项管理课题研究,任《中国科学院院刊》、《中外科技信息与管理》、《世界研究与发展》等期刊主编或编委会主任。获国务院颁发政府特殊津贴。

●中国科大和东京大学续签合作交流协议

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东京大学之间长期友好的合作交流关系,朱清时校长和佐佐木毅校长分别代表协议双方于日前签署了延长两校间合作交流的协议。协议自2003年3月2日起生效,有效期5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最早于1982年签署学术合作交流协议。在20多年里,双方的合作交流无论是在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并且得到了中日两国越来越多著名大学的广泛认同。199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东京大学的合作交流发展成包括清华大学,大阪大学等两国近10所著名理工科大学在内的中日重点大学群合作交流项目。

此次续签合作交流协议充分表明了双方愿意在过去牢固的合作交流基础上继续开展新的、广泛的合作交流的意愿。(外办)

●中国科大整体推进教学改革

近年来,我校积极推进整体教学改革,对教学计划进行了全面修订。目前,该校40%以上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全面更新。

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我校结合学制改革(五年改四年),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经验,全面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目前,学校40%以上的基础课教学内容全面更新,60%以上的基础课由正副教授授课。经学生评估,近年来优秀课程和优秀教师比率一直稳定在70%以上。

实行跨学科、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近年来,我校进一步完善早年实施的以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主辅修制、双学位制等为特征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实行本科、硕士分流培养、硕博连读制、中期分流制等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机制,每年有600多名同学分流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我校还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崇个性化学习,允许本科生进校一年后根据自己的学习成绩在全校范围内选择专业,仅上学期,全校就有近400名同学成功转系。部分学生还可根据自身学习条件和需求,适当缩短或延长在校学习年限。

目前,我校共拥有国家重点学科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3个。

(宣传部)

●中国科大首次赴北极科学考察

日前,中国科技大学极地环境研究室副教授谢周清将于7月10日,随同我国第二次科学考察队赴北极开展科考活动。这是中国科大继三次南极科考后首次派员参与北极科考。

谢周清1996年毕业于中国科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师从于孙立广教授,2001年获理学博士学位,其论文获“2003年度中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曾参加中国科大首次南极考察。今年4月,他还参加了中国科大的首次南海考察。

本次科考队将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从上海出发,途经日本海-鄂霍次克海-白令海,进入北冰洋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登上北极,9月26日返回上海。

此次北极科考的主要任务是了解北极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以及北极变化对我国气候环境的影响。中国科大的考察内容是:调查北极地区水、冰、气自然界面上的硫、氮、碳、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循环,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并与南极地区进行对比,在全球尺度上研究它的环境效应。

【校友风采】

●潘建伟在量子信息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

最近我校校友潘建伟(874)在量子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英国《自然》杂志22日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了题为《任意纠缠态纯化的实验研究》的论文,潘建伟是第一作者。

量子信息是20世纪末期新生的交叉学科,它为信息科学和技术的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原理和方法,将在新世纪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是中科院为推动量子信息在我国的发展而创建的。它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量子信息的研究,并在量子编码、量子克隆、量子信息处理、量子密码、量子通信、量子计算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成果。2001年春,潘建伟教授发现了利用现有技术在实验上可行的量子纠缠态纯化的理论方案,并于当年4月28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潘建伟和同事们最近终于在实验上成功地实现了高精度的纠缠态纯化。这项研究成果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远距离量子通信中由退相干效应带来的困难,而且也将极大地推动可容错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

《自然》杂志审稿人高度评价潘建伟等人的论文“构成了量子信息实验领域一个非常重要的进展”,“首次令人信服地在实验上证明了量子信息处理中任意未知的退相干效应是可以被克服的”。为体现对这项研究的重视,《自然》杂志同时以封面及新闻与评论的形式报道了这项研究成果,而全世界每年只有大约3至4篇重要的物理学论文被《自然》杂志以封面形式发表。

潘建伟生于1969年3月,1987年从浙江省东阳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1992年考取张永德教授的研究生,1995年获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维也纳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目前是中国科技大学近代物理系的教授,并且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和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获得者。他在量子物理学及量子信息学实验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世界瞩目的研究成果,1999年,他与荷兰博士波密斯特尔等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地实现了未知量子态的远程输送,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他的论文同伦琴发现X射线、爱因斯坦建立相对论等影响世界的重大研究

成果一起被《自然》杂志评为“百年物理学21篇经典论文”。这一重要事件当年又被中国科技部评为“1999年度中国基础科学十大新闻”。

(理学院、校友总会办公室)

●姚新当选为IEEE院士

近日,我校786校友姚新当选为IEEE院士(国际电子电气领域的最高荣誉),为科大校友赢得了辉煌的荣誉。

姚新1978年从福州市第一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1990年获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博士学位,师从陈国良教授。现在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他是IEEE演化计算杂志的主编, 是进化计算领域国际领先的专家之一。他提出了新颖的EPNet系统应用于人工神经网络ANNs(权重和结构)的自动演进,赢得了极负盛名的IEEE 的 Donald G. Fink 论文一等奖。他证明了两个关于N(N>2)个选手迭代囚犯窘境的进化稳定策略的定理,首先分析了协同进化学习的一般化能力并提出了一个复杂系统自动建模的新颖方法。他是世界上最早研究人口数大于1的进化算法计算时间复杂性的学者之一。他开拓性地将柯西变种应用于遗传算法中,并理论结合实践地分析了为什么带有柯西变种的遗传算法在不同的搜索环境具有不同行为表现。他发明了一个新颖的约束处理技术,例如,关于随机排序的带有约束条件的最优化。

英国大学体制对教授职称有严格限制,往往一个系科只有一位教授,姚新教授30出头出任英国伯明翰大学计算机系主任教授,极为罕见。姚新目前还担任中科院海外评审专家。

目前科大校友中已经拥有7名IEEE院士。少年班已经出现两位IEEE院士(姚新和张亚勤)。1997年张亚勤年仅31岁时获得IEEE院士荣誉,成为该学会100年历史上获此殊荣最年轻的科学家,引起轰动。中国科大向来以顶尖理科背景见长,然而近年来,其工科毕业生的卓越表现同样备受瞩目,据悉在国内高校同期培养的学子中科大校友中的IEEE院士数目排名高居第一。

(校友总会办公室)

●温联星获美国地球物理学会James B. Macelwane 奖

近日,我校837校友温联星获得了2003年度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James B. Macelwane 奖。

Macelwane 奖设立于1961年,是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颁给地球物理学领域(包括地球化学)中年轻科学家(36岁以下)的最高奖项,每年最多颁发三个奖。在过去的41年中总共只有95位地球物理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曾获此殊荣。温联星是历史中获得此奖的第一个中国人,作为这个奖的一部分,温教授将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的特别会员, 每年只有不超过0.1%的会员可获此殊荣。

温联星教授是理论和观测地震学家和地球动力学家。他采用跨学科研究来了解地球内部的结构、运动和成分,用地震波来探测地球内部结构。通过结合地震学、地球动力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成果, 他建立了关于地球内部过程怎样支配地球大陆漂移、地表上升和火山运动的地球动力学模型。在过去10年中,温教授阐明新的理论方法以及将它们应用于新的地震观测资料的能力导致了地震学领域内一些最基础和令人激动的发现。他的工作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地幔、地核以及核幔边界的结构和动力学过程的认识。

(地球学院供稿)

●我校2位校友荣获美国“MRS杰出研究生奖”金奖、银奖

不久前,在美国举行的材料研究学会2003年会议上,20多名来自全美各大高校的研究生被授予"MRS杰出研究生奖"。4名中国留学生获得了该殊荣。其中我校2位校友李良时(903)获金奖,黄嘉兴(953)获银奖,他们为祖国、为母校赢得了来之不易的荣誉。

李良时校友(903),1990年从青海省海南州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在校期间,他勤奋学习,成绩优异,由90级跳级到89级毕业,并考取了范洪义教授的研究生(理论物理学科)。在中国科大期间,李良时先后获得优秀学生奖学金、震雄工业奖学金,并在范洪义教授指导下先后发表了影响因子很高的SCI论文6篇,受到了化学界和物理界的好评。1997年李良时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研究工作。在美期间,李良时和A. P. Alivisatos教授等先后发表影响因子很大的SCI论文8篇,并获得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技术传播奖等多项奖励。2002年,李良时提出了“利用非晶态半导体混合物的量子潜能在光学电镀板设计图形和生物系统设计荧光标签”的制作方案,而荣获2003 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杰出研究生奖----金奖。

黄嘉兴校友(953),1995年从福建省莆田第六中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化学物理系。在中学期间,黄嘉兴就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在中国科大期间,他作为班长不单自己努力学习,而且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分别荣获中国科大优秀学生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中国科大及安徽省优秀毕业生、中国科大 IET 奖学金、中国科大优秀本科论文奖等多项奖励。他在谢毅教授指导下先后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篇,受到了学术界的好评。

2000年,黄嘉兴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UCLA) 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师从Richard. B. Kaner 教授,期间荣获洛杉矶分校 (UCLA) 化学与生物化学系杰出助教奖和优秀研究生奖。2002年,黄嘉兴提出了“一种简单的,不用模板的,可以规模化生产的制备导电高分子聚苯胺纳米纤维的合成方法”而荣获2003 年美国材料研究学会 (MRS) 杰出研究生奖----银奖。

对于母校,两位校友总是怀着深厚的感情。近日他们在给校友总会会长侯建国副校长的信中衷心感谢母校给予他们良好的培养和教育,愿意为母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校友总会也分别给两位校友发去贺信,祝贺两位校友获得了突出成绩,为母校赢得了荣誉。

(校友总会办公室)

【校友活动】

●科大校友积极帮助科大招生

又到招生季节,国内各高校均投入重兵到招生战场。今年,由于突如其来的非典灾害,给高校招生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众多招生老师无法到各地中学宣传,而改为采用电话、信件和网络方式。著名的中国科技大学一向以拥有一流的生源引以为豪,拥有近万名海外校友的丰富资源,最近这次特殊的海外兵团也加入到招生战场。

2003年该校海外校友通过科大校友基金会在湖北黄冈高中、江苏如

东中学、吉林省吉林一中、河南郑州一中等全国10个省市13所重点中学设

立奖金为300-600美元的中学奖学金,鼓励最优秀的中学生报考科大,受到

各地中学的欢迎,全国重点中学江苏如东中学校长专门致信科大校友表示谢意。

进入五月,科大校友喜讯连连,该校78级少年班校友姚新当选国际

电子电气工程师协会院士,温联星获2003年度美国地球物理学会颁发的James B.Macelwane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地球物理学领域权威大奖的中国人。抓住机会,科大校友基金会主席致信数十位获奖校友的中学母校,鼓励

他们将最优秀的高中生报考科大。

进入六月,高考招生大战日渐白热化,科大校友通过其全球校友网

络又发起另外一轮行动,号召校友给中学母校领导老师联系,以自己在科大

受教育的亲身经历。科大海外校友基金会主席、美国特拉华大学终身教授张

上游博士对亲情攻势的效果充满信心,“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校友资源。科

大校友将和母校一起,有信心为青年学子提供最出色的本科教育。”

据了解,科大校友素有情系母校,心怀祖国的优良传统。海外科大

校友出于爱国爱校之情,于1995年4月自发创建了海外校友基金会,近1200

名校友加入了志愿捐献的行列。迄今为止,该会收到捐款超过37万美元,成

为中国留学生中成立最早、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校友基金,资助了超过数

百名国内贫困学生继续学业。海外校友网络已成为科大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

的“生力军”,受到该校领导的高度评价,科大副校长程艺教授称“遍布全

球的数万名校友是科大的重要智囊团”。

(校友基金会供稿)

●硅谷校友会40多名校友5月31日聚会

On 5/31/2003, close to 40 USTC alumni attended the seminar organized by the USTC Alumni Association in Silicon Valley and the USTC Alumni Engineering and Entrepreneurship Club.

Two distinguished speaker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 on what it takes to turn great idea and tech savvy experience into successful high tech start up, and

how to utilize the China factor to our advantage in the increasingly globalized and volatile high tech industry.

Steven Li(850/856), Vice President of Engineering at NASDAQ listed WebEx, presented a story on growing a start-up to a successful public company, leveraging China's resources.

Michael Lee(8600/8611), Managing Director at Venture Capital Firm WI Harper gave a good coverage on high tech start up and VC funding in US and China.

The presentations grabbed great attention from the audience followed by applause, warm laughters and enthusiastic questions. They also take home fresh

new perspectives on entrepreneurship and fun memories of networking with fellow

alumni with common passion in pursuing excellence.

The presentation material is available for USTCAA-SV/Eclub members at

https://www.doczj.com/doc/9213852139.html,/group/ustc-eclub/files/USTC-Eclub-May31/

【校友会工作动态】

●郭传杰书记答校友基金会记者问

★★★★★弘扬创新文化,雕琢精品大学★★★★★

[2003年6月12日,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代表刘志峰在北京采访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中国科学院院办毕金初老师、宣昌能(839)博士协助采访。下面是郭传杰书记答校友基金会记者问]

刘:郭书记,首先请允许我们代表科大校友基金会对您出任科大党委书记表示热烈的祝贺,感谢您给校友基金会和广大海外校友的热情回信,特别感谢您百忙中接受校友基金会《校友风采》栏目的专访,请接受基金会主席张上游教授的问候!

郭:首先,请代向基金会张主席及广大校友致意,感谢校友会的热情关怀。5月28号上午刚刚宣布任职决定,下午我就收到了张主席等的贺函,你知道,我当时是很受感动的。手捧贺函,我感到了温暖,感到了期盼,感到了力量和信心。

科技帅才要有三种素质

刘:您的上任受到了科大学生和校友的欢迎和关注,能否请您介绍您在武汉大学的求学经历,以及您在国防科工委和化学所的科研经历?根据您学习和科研经历,您最想告诉现在科大的青年学生的一句话是什么?

郭:我是1962年上武大的。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吃玉米窝头吞咽不下的感觉。生活的确很苦,吃不饱是常事。但是,珞珈山的求学环境和氛围,使我们对知识更是如饥似渴。精神的充裕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物质的贫困。随后几年,生活渐渐好些。但"与人奋斗"的弦越绷越紧,到67年已进入高潮。毕业时,不是进实验室,而是到军垦农场"接受再教育"。说来也巧,农场就在安徽省当涂境内的丹阳湖。想想那些岁月,看看今天活跃在校园、实验室、网络中心的年青同学们,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真幸福!

刘:您在科学院长期从事科研管理工作,有着丰富的领导经验,您认为科技帅才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

郭:谈不上有什么领导经验。但据我的一些实践观察和理性思考,我以为,要成为科技帅才,至少有三种素质是不可少的,即:学术问题上的直觉洞察,战略判断的卓识远见,容人爱才、能带团队的宽阔胸怀。

刘:很多人感到新形势下,党组织工作容易务虚化,但您在科学院工作中,将创

新文化建设和党组织工作创造性的结合起来,受到了广泛的好评。能否请您介绍这方面的经验,您认为科大党组织要如何配合科大的一流大学建设工作?

郭:在建设一流大学过程中,高校党组织如何发挥好作用,对我来说还是个新课题。结合科大的实际,党委的最主要任务是否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在制订规划和实际工作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握好"建设一流大学、培育一流人才"的战略取向和"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办学原则,全力支持校长按《高等教育法》依法办学;二是以人为本,以人才为本,维护安定、祥和的校园秩序,创造较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调动各类人员的工作和学习积极性;三是凝练并弘扬科大精神,创建有科大特色的校园创新文化;四是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带出一支广大师生员工信得过的管理队伍。

科学求真,人文致善,互动共创佳境

刘:MIT曾经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自己的校友在给Harvard的打工,从此MIT开始注重人文科学的发展,目前这些学科的实力迅速攀升。现在看来,科大校友中跻身领袖阶层的不多,您认为科大是否需要开始文科人才的培养?

郭:爱因斯坦在获诺贝尔奖的演说中讲到: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勇气,以便愉快地认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我想,他的话很精当地阐发了人文精神对科技创新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人文精神可以说是科技进步的推进器和领航员。科学主要求真。人文主要致善。科学与人文结合、互动,共寻真善美的最佳境界。科大在坚持以理学及工学的高技术领域为发展特色的同时,在教学及科研中适度加强人文科学的发展,我以为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益于高级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有益于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

刘:以前作为科大的直接上级,现在是科大的党委书记,您如何看待这一角色的转换?过去几年,您曾五次来科大,在您的印象中科大的长处与不足有哪些?

郭:我以前到过科大5次,每次多则两天,少则几个小时,时间短,了解很浅。如何理性地、准确地认识和把握科大的长处与不足,正是我最近在调研时反复提出与思考的问题。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说法可以回答你。至于角色问题,转变倒不太难。因为我这个人的脑子里,对"上级"、"领导"这些概念,本来就比较淡漠。当然,现在工作的内容更综合了,与师生员工的关系更近了,因此工作的方式方法也会随之作些调整。

刘: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长期兼任科大校长,让科大获得一个很大的优势"全院办校,所系结合",因此科大也可谓衔玉而诞,生而富贵。科大迁至合肥后,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也由于主客观的诸多原因,两者显得有些脱节。因此,校友对您作为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任科大书记感到高兴,这是否是科学院要重新走向科大有机结合的一个信号?您如何看待科大未来的定位?

郭:对科大的定位,我和最近接触到的许多科大人一样,十分认同已经确定的"

在建校60周年前后把学校建成规模适度、质量优异、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建校初期确定的"全院办校,所系结合"方针,过去对科大的成长发展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天对实现上述长远目标依然不可或缺,这也是科大和院、所在发展过程中双方共同的需求。与当年不同的是,因为时过境迁,如何有效地实现结合,在内容、层次、方式、方法上也要与时俱进。譬如我想,聘请讲座教授,举办专题研讨班等,是否就是新形势下资源互补、共享发展的一些有效形式?

刘:中科院曾经有1/10的经费投入给了科大,今后科学院是否要继续加大经济上重视科大的力度?

郭:对科大的发展,科学院肯定会继续关注、支持。我个人当然也希望这种支持能更多、更大、更实一些。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知道,现在资源配置方式已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要靠贡献、靠实力才能在公平竞争中获得更多资源。

坚持创业精神,争取各方资源

刘:科大地处合肥,确实面临了很多制约因素,您认为科大应该怎该克服地理位置这一不利因素?科大是应该完全立足、扎根安徽,还是必须走出安徽,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带去,发展成一个在其他地方也有立足点的全国性大学?

郭:我想,科大地理位置的利弊要历史地、辩证发展地看。当前安徽区域经济相对靠后,地方政府在经费支持方面的确有心乏力。但过去通讯、交通的制约因素已不复存在,相对于其他市商活跃的大都市,科大却享有钻学问、做研究的良好小环境。我80年代初在康奈尔做过访问研究,Ithaca当年的交通、通讯条件远比不上今天的中国合肥,但她gorgeous的自然环境加上其它要素,使当年的长青藤到今天一直位居世界名校之列。科大70年代南迁合肥,在当年的艰苦中成功进行了二次创业,未来的前景定会更好。当然,前提是要坚持科大人的创业精神,要奋斗,要有广阔的胸襟和视界,要尽可能地争取各方资源。

刘:科大理科人才济济,工科尤其是信息学科一直是软肋。这些年这些学科的人才引进(例如大师讲席、长江学者和百人计划)也较为滞后,请问您新一届领导班子有在这方面实现突破的决心?

郭:到校后,我最先看的院系,一是理学院,第二个就是信息学院。印象都很深。信息学院的业绩也十分突出,特别是为IT领域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如张亚勤、姚新、杨元庆等等。当然,学院领导的紧迫感、危机感也很强,我和朱校长跟他们进行了讨论,目前还很初步。

刘:国家实验室对一所大学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现在仅有三个国家实验室,其中唯一建在大学的就是科大同步辐射国家实验室。您认为科大正在筹备的合肥微尺度国家实验室的前景如何?中科院有何措施推动这一项目的申请与立项?

郭:这个实验室我去看过,很有实力,学术思想活跃,人才济济。我认为前景很好。院里基础局也在积极支持,推动立项。

刘:过去您是否听说过科大校友基金会?能否请您对校友基金会的发展提出宝贵的建议?作为科大领导,您对广大科大校友有什么期望?

郭:很抱歉,5月28号之前,我还不知道校友基金会,恕我孤陋寡闻。当然,现在我已知道,贵会为科大的发展做了许多有益的事情,我再次表示感谢。我以为,学校与校友息息相关,衰荣与共。这种关系如同母子,天生的,割不断。学校的价值,相当大部分是由校友对社会的贡献来体现的。学校因校友的卓越而争光,校友会因学校的发展而自豪。我和在校工作、学习的每一个科大人一样,祝愿各位校友事业顺利、发达,期盼每个校友,无论是事业大成的名人,还是平凡普通的奋斗者,都能以自己的方式关注科大,支持科大,共图科大的美好未来。

●“杰出校友服务奖”提名人选公示(2)

为庆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建校45周年,学校决定今年开始表彰杰出校友,先设立“杰出校友服务奖”,以后将陆续推出“杰出校友贡献奖”、“杰出校友成就奖”。

“杰出校友服务奖”为表彰多年来热心服务于校友工作、做出突出贡献、并得到广泛赞誉的海内外校友。获奖者的服务效果应与学校的工作与发展相联系。今年获奖名额定为两名。学校将在校庆期间向获奖者颁发“杰出校友服务奖”荣誉证书(或奖牌)。

经学校和部分校友提名,2003年“杰出校友服务奖”的提名人选是:张上游(771)和刘冬子(854)。现将他们的事迹介绍如下:

●●●刘冬子博士简介●●●

刘冬子博士(85级4系/00班校友)于1989年通过CUSPEA计划赴美留学,并于1994年获得马里兰大学博士学位;1994至1997年间于芝加哥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从事博士后研究;自1997年起在工业界从事集成电路物理设计自动化方面的研究,目前为Cadence公司的高级研究员。

刘冬子是校友基金会的创始人之一,是基金会21人筹委会的一员。他撰写了基金会历史上第一封致校友的宣传信件,并在芝加哥地区的校友中为基金会作了广泛宣传。刘冬子于1996年被推选为基金会第一任主席,他就任后即发起筹款运动,在短期内为基金会迅速筹得一万美元,证明了基金会的生命力。在任内他还和邓国华老师一起为校友基金会在科大颁发第一批优秀新生奖做了大量准备工作。

1997至2002年刘冬子一直担任校友基金会理事会理事,并于1998至2001年间担任基金会秘书,承担了诸如捐款的收集和整理、校友通讯的编写等许多具体工作,为校友基金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他在争取校友支持和为基金会筹款方面的贡献尤其突出,许多筹款宣传信件均由他执笔,无论在何处他都积极参与或组织当地的校友活动,争取校友们对基金会的支持。基金会历史上收到的几笔最大宗捐款均和他的努力直接有关。

刘冬子一直十分热心所在地的校友活动,为促进校友网络的建设、校友间的联系和交流做了许多工作。他在北加州地区组织了经常性的校友活动,并组

织或参与组织了多次有百名以上校友参加的大型校友聚会,使北加州地区成为海外科大校友活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目前他除担任科大硅谷校友会主席外,还和其他校友共同组建了USTC创业俱乐部(USTC E-Club)以促进有志于创业的校友间的交流。他正以他的努力实践他于2000年提出的想法 -“Network is USTC”(海内外的科大校友组成全球性的校友网络,共享信息,共同进步,共同支持科大发展)。

【校友文稿】

让坏事变好

(徐飞 787)

因为“非典”,学校课程表紧急调整,“五一”不再放假,照常上课。刚好有课,是在晚上。心情当然也很不好。不是紧张,而是担忧。愁云如风起夜半,不时从心头飘过,奈何。

无论如何,上课是天职,和往日一样,准时来到教室。

本以为通知仓促,加上种种原因,也许会有同学缺席。可是错了,教室座无虚席。唯一不同的,是比平时更安静,少了几分欢快,多了一点静谧。

久雨初晴,空气清新,本该是一个美好的假日之夜。当然,现在也是。好像同学们都有一种期待。就在这样的期待中,我开始了一次非常的讲课。我说,大家猜,这些天,我想得最多的是什么。齐答,是“非典”。只对一半。这些天,想得最多的是,中国人,我们能不能从现在开始,真的不再随地吐痰?这是我的真实想法。因为我自己至今也没能完全改掉这个坏习惯。只有到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冰冻三尺,寒非一日。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当然有很多地方不如人意,而且并非人为故意,要改变这一切,需要的只是时间。但是,对比欧美游历,逐渐发现,我们的喜欢随地乱吐,实在不仅仅是生活习惯的不够文明,也许更有一种故乡文化的病态情结。国外多数地方,环境优美,街肆清洁,所以游历在那里的中国人,痰到口边也会打一回旋,另找出路。但就是同样的中国人,一回到故土,便显得无所顾忌,因为这是我们的家园,我们就是主人。于是,稍不留神,便会“啪”得一口。动静大的,似乎还格外显出几分豪气。

久而久之,日常生活中,我们已经习惯了身边同胞发出的各种希里呼噜的个人清理呼吸道的声响。无动于衷。如果恰有老外,往往吓得他们魂飞魄散。而我们,则哈哈大笑,老外真是老土。

在西方,厕所的功能已不仅仅用于生理排泄,人们对五官的清理动作也多会隐蔽到厕所进行,甚至还延伸到个人简单的化妆或美容等等。所以,美国英语中,厕所多半不叫厕所,而是含蓄地称为休息室(Rest Room)。一语中的,意味无尽。虽然任何一门留学课程都没讲,但却是西方文明的一个特色。

因为不知,所以有时会狼狈。比如当众抠鼻孔,当众挖耳朵,更别提当众“乎乎――咳咳-哈哈哈――噗――”“啪”这样连锁声响的吐痰动作。每当此时,习惯于卫生文明环境生活的人,无异于像看到有人当众便溺一般,尴尬难当。

以前总以为洋人矫情,有钱作烧,要显派自己是贵族。咱是中国,就不信

那一套。更有甚者,当看到前辈领导人们会见外宾时,身前赫然摆一白瓷痰盂,还觉得很壮国威。有时,来访的元首也是高龄老者,可痰盂依然只一个,放我们这边,无形中就显出几分神妙。

呵,也许是我们多虑,也许这就是个简单的生活习惯。可再一细想,就大不一样,可能这习惯正反映了人们对自然规律认知的深浅。

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大家一道,从现在起,真的不再随地乱吐了。

不光不吐。

我的目光又转到教室的地上,狼藉一遍。酸奶盒、残留少许肉包子残骸的塑料袋、易拉罐、碎纸屑等等,和天之骄子们一起,沐浴在春风里,随风荡漾。随手拿起一件,举过头顶,和大家一起,重新发现。

“哇哦”,教室一片惊奇,如梦方醒。

我说,大家肯定都不是故意的,遗留下来这些东西一定因为没有在意。可是,理论上说,大家应该是人群中相对优秀的群体啊,尚且如此;而我们这个学校,也算是中国一流呢,尚且如此。

不过,也值得高兴,因为“非典”而起的这个夜晚,我们毕竟开始发现。

下课铃响了。出乎意外,全体鼓掌。我知道,这不是课上的好,而是大家真的开始了自己严肃的思考。

我们仍然将面临抗御“非典”的严峻局势,对更多的人们而言,从更长远的眼光来看,乌云终将散去,“非典”也必定会成为我们人生当中的一次坏事变好。

************************************************

欢迎广大校友赐稿

************************************************

══════════════════════════════════中国科大校友基金会USTC Alumni Foundation

主页https://www.doczj.com/doc/9213852139.html,

国外捐款地址:USTCAF 国内捐款账号:

c/o Mr. Bing Zhang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育基金会

307 Blue Jay Dr 493322757158091001

Hockessin, DE 19707 中国银行合肥市金寨路支行

U.S.A. 请注明:给校友基金会捐款

══════════════════════════════════全球校友网站:

https://www.doczj.com/doc/9213852139.html, 欢迎全球中国科大校友到该网站注册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