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_模式与解释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_模式与解释


14卷第
2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Vol.
14No.
22012年
03月JOURNAL
OF
HIT(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2012


·经济理论与经济建设·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关联:模式与解释


张军,刘晓峰


(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上海
200433)

摘要:在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利用国家统计

1998—2007年间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现
状、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
率都在较大程度上高于其工资水平,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而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正
相关性则有所下降。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对于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关联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企业的规
模、劳均固定资本存量,以及参与国际贸易的程度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
: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工资
中图分类号
:
F242文献标志码
:
A文章编号
:1009-1971
(
2012)02-0089-12


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就不会生成通胀或挤压利润
引言空间。因此,工资上涨与劳动效率之间
‘剪刀差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是一直受到经济学家高度的缩小不但不会造成中国经济增速的放缓,反而

关注的两个重要研究话题,但有意思的是,在绝大会因为工资水平上升、人力资本积累以及劳动全
多数场合,两者都是被分别研究的,很少有人在一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更能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
个统一的框架下谈及两者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或
这里一个似乎被默认的假设是,合理的工资上涨

速度应该是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同步的,这一提

许是因为完美市场条件下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
法甚至已经出现在近来一些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
的对应关系是如此直接明了与深入人心,以至隐
政策文本中
①。本文并无意对中国目前的工资水

藏于其间的细节太容易被忽视了。然而,最近学
平及增长速度是否合理作出判断,然而,如果
“工
界与政府关于提高劳动者工资的一些意见却不得资增长速度应该与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相一致


不让我们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看似简单的关这一假设业已成为制定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相关

系进行更为深入的思考。例如,在
2010年
8月
政策的一个依据,那么对这一假设的合理性进行
11日的《中国经济时报》刊文认为,“名义工资的严谨的考察就显得异常必要,而这显然依赖于对
增长

率应该相当于实际劳动生产率的增幅加上通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关系的深入分析。
胀率,只要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同步增长或略高于从统计数据上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制造业


①例如,在上海市社会保障局、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企业联合会或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商业联合会最近联合发布的《关于
2011年本市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的通知》(沪人社综发[2011]36号)中,明确提出
“企业应当建立职工工资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增
长机制
”。
收稿日期
:2011-12-05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职工工资形成机制研究
”(
70873022)
;复旦大学
985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
研究项目
(
2011SHKXZD0010)
作者简介
:张军
(
1963—),男,安徽亳州人,“当代中国经济
”长江特聘教授,主任,从事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研究;刘晓峰
(
1981—),男,浙江桐乡人,博士候选人,从事发展经济学研究。
·89·




职工的工资水平经历了较快的增长。如图
1所
示,制造业职工的实际工资从
1978年的
597元上
涨到了
2009年的
5
166元,1997年以后其年涨幅
均稳定在
10%左右。根据卢锋的计算,1978—
2004年间,我国制造业工资相对美国的累计增长
指数为
363(以
1978年为
100计算),年均增长率
约为5.
1%,并且在
1997—2004年间的相对增速
较前
20年更快,累计增长约
83%,年均增长约

7.
8%。与
OECD的
13个成员国相比,中国制造
业的工资增速也呈现类似的更快的趋势。然而,
目前学界以及政府对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以及
增长速度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两者都偏低。得出这
一判断的依据之一是,近年来中国制造业的劳动
生产率经历了更为迅猛的上升,这在相关的实证
研究中也可以找到直接的证据。例如,Szirmai等
经过对部门从业人员人数等变量进行调整,构造
出了中国
15个制造业部门
1980—1999年间劳动
生产率的时间序列,发现
1990年代以来制造业劳
动生产率确实经历了较工资水平更为快速的增
长,仅在
1998和
1999两年落后于工资水平的增
速。卢锋在
Szirmai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数
据扩展到
1978—2004年间,证实虽然在
1978—
1990年间,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
仅有1.
85%,但在进入
1990年代以后,制造业的
劳动生产率增速大幅提升,其中
1991—2004年间
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3.
1%,而
1994—2004年间
的年均增长率则达到15.
5%,均高于同期人均
GDP和工资的增速。都阳、曲玥利用
2000—2007
年中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数据,采


用基本的
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设定,估算了
中国制造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并将估算得到的
边际劳动生产率以及平均劳动生产率与历年实际
的劳动报酬进行了比较,发现对于所有的制造业
行业,虽然劳动报酬在
2000—2007年间经历了较
快的增长,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趋势更为迅猛,劳
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在这
7年间是持续下
降的。正是基于近年来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快于工资水平的提高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要求
工资增长与劳动生产率增长实现挂钩的意见近来
在学界和政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4]。



1中国制造业职工工资的增长(
1978—2009)
注:
2009年为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实际工资按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指数(
1978
=
100)计算。

数据来源
: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认为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工资水平与增速都偏
低的另一个现实依据,来自宏观数据中劳动收入
报酬占
GDP比重
(即劳动收入占比
)的变化趋势。
相关实证研究证实,从改革开放以来到
1990年代
中期,中国的劳动收入占比基本稳定,但从
1995
年开始,中国的劳动报酬占
GDP的比重出现了持
续下降的现象。罗长远和张军利用历年《中国统

·90·


计年鉴》的数据计算发现,在
1996—2006年间,中
国的劳动收入占比从
54%下降到了
40%,已经低
于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白重恩和
钱震杰利用《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历史资料
:
1952—2004》的数据计算也得到,在
1995—2004
年间,剔除由统计核算方法带来的影响后,中国的
劳动收入占比从59.
1%下降到了
2004年的




54.
7%,其中工业部门内的劳动收入占比从
49.
0%下降到了42.
2%。邵敏和黄玖立对
1998—
2003年间中国工业行业劳动收入占比的计算也得
到了类似的结果。劳动收入占比的降低,事实上
是劳动者报酬与平均劳动产出之间差距扩大的宏
观体现,如果能弥合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日益
扩大的鸿沟,显然有助于改善中国的劳动收入占
比状况。这似乎也构成了要求工资与劳动生产率
同步上升这一政策主张的坚实理由[5]~[7]。
然而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确实应该
是同步增长的关系吗
?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来看,
似乎只有在非常理想的假设条件下
(即完美市场
条件下),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关系才显
得较为清晰,一旦离开这些较为严格的设定,两者
之间的理论联系似乎并不那么直接。特别是在中
国这样较为特殊的转型经济体中,以及在全球化
程度不断加深的大背景下,存在较多的因素

同时
影响着企业的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这使得两
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因此,只有真正理清了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我
们才有可能更好地分析形成中国劳动生产率和工
资现状的原因,也才能较为科学地评判以劳动生
产率作为标准来判断工资水平与涨幅高低是否合
理,并提出更为有效的政策建议。同时,对工资与
劳动生产率之间相互关系的深入分析也有助于我
们更好地判断在中国经济接下来的发展过程中两
者将可能分别呈现怎样的走势,劳动收入占比等
与之密切相关的宏观经济变量是否会出现不同于
前期的变化趋势。

一、劳动生产率与工资
:一个简单的分
析框架

实证文献中常用的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是劳均
产出
(增加值或者总产值),尽管从严格意义上讲,
劳均产出与劳动生产率之间是存在一定区别的,
但一方面满足严格理论要求的劳动生产率很难从
现实数据中估算得到,对函数形式设定的依赖也
很强,而劳均产出数据则相对容易获得
;另一方
面,Hall
and
Jones等人所做的实证研究也证实,劳
均产出与严格意义上的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极强
的正相关性,因此以劳均产出来代理劳动生产率
被文献普遍接受。本文也不对两者作严格意义的
区分[8]~[9]。

对于劳均产出与工资之间的关联,一个最基
本的分析框架显然来自最为基本的经济学原理。
不妨假设生产函数是Cobb-Douglas形式的,技术
进步是
Hicks中性的,


Y=F(
K,L)
=
AK1-β

(
1)

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的工资水平由边际劳动

产出决定,
w
=MPL
=A(
K/L)
1-β
=
Ak1-β
(
2)

其中,k
=
K/L为经济中的劳均资本存量,而
劳动生产率则采用平均劳动产出来度量:
APL
=F(
K,L)
/L
=A(
K/L)
1-β
=
Ak1-β
(
3)
显然,在这样的设定下,经济中均衡的工资水
平将与劳动生产率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比例:
w/APL
=
β<
1
(
4)

工资水平必然是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并且工
资以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总是相等的,都可以
近似表示为技术进步与劳均资本增长
(即资本深
化)两部分的线性加总:


Δw/w
=
ΔAPL
/APL
=
ΔA/
A+
(
1-β)
Δk/
k
(
5)


(
4)式与
(
5)式描述了这个非常理想的经济
环境中,均衡点上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联,
即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
比例关系,两者以相同的速度增长。尽管从形式
上看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例子,但并不妨碍我们
得到较为一般化的结论,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
平和增长速度分别构成了工资水平和增长

速度的
上限,企业的工资水平不会高于其劳动生产率水
平,工资上涨的速度不会高于其劳动生产率提高
的速度。同时,资本深化和技术进步过程都有利
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然而,只有在完美劳动力市场假设下,企业与
劳动者都是价格接受者时,(
4)式与
(
5)式才有可
能成立。当劳动力市场存在非完全竞争因素时,
工资水平并不完全由边际劳动产出来决定,而劳
资双方的谈判力量对比等则成了决定工资水平的
重要因素。劳动力谈判地位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
有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而企业或资本方谈判地
位的上升则不利于工资水平的提高。当这种基于
谈判力量的工资决定机制在工资形成过程中发挥
主要作用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关系也将
随着劳资双方的谈判力量而发生变化,当企业在
劳资谈判中占据主导地位时,企业将支付较低的
工资,同时还有可能对不同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力
进行筛选,支付不同的工资水平,劳动生产率与工
资之间的总体差距有可能会因此而扩大,但从劳
动者及企业的个体层面来看,劳动生产率与工资
之间的相关性有可能会比较强的。反之,当劳动
力在谈判中占据有利位置时,企业支付的工资水
平将相对上涨,不同生产率的劳动者所获得的工
资差异有可能缩小,这将导致平均来看,工资与劳
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有所缩小,但两者之间的相
关性则有可能下降。


·91·




转型经济的特征以及全球化的背景也使得中
国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复杂化。

首先,由经济转型造成的企业异质性使得不
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之间在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上
存在较大差异。在计划经济时代,国有企业的工
资制定尽管也考虑了员工的绩效表现,但更主要
的是体现员工的资历。同时,当时中国所实行的
赶超战略也使得政府控制下的国有部门劳动者工
资被进一步压低。即便到了
1990年代中期,工资
决策权开始下放给企业,劳动部门还专门发文要
求试点企业在自主确定工资总额时应遵循
“两低
于”原则,即“工资总额增长要低于经济效益增长,
实际平均工资增长要低于劳动生产率增长”①。显
然,在这样的体制下,工资并没有基于市场定价原
则来决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联系是遭到
扭曲的。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和中国经济市场化
程度的提高,外资、民营等其他性质企业的崛起,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形成了竞争程度较高的态势,
利润最大化导向的企业在确定员工工资水平时更
多地遵循市场化原则,员工的生产效率和绩效得
到了更高的回报。然

而,Jefferson
and
Rawski研究
发现,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工资的形成与水
平,以及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等仍然存在着
明显的差异。同时,政府对不同性质企业与部门
的干预程度也明显不同。例如,在劳动与社会保
障部
2006年颁发的《关于做好
2006年企业工资
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工作的通知》中,明确了
“对
已完成公司制改建的非国有控股企业,可以不再
实行工效挂钩政策。企业应按照《公司法》的有关
规定,与职工代表协商确定职工的劳动报酬
”,但
对于未完成公司制改制的,则仍然对工资上涨幅
度有较为严格的限制[10]。

其次,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制造
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增长仍然主要
依靠物质资本的要素积累,或者说劳均资本存量
的提高,技术进步与人力资本所起的作用仍然是
其次的。例如,涂正革和肖耿的研究发现,尽管资
本深化的贡献在近年来有下降的趋势,但在
1996—2002年间中国
38个工业行业大中型企业
的劳动生产率增长中,资本深化的贡献平均每年
为12.
9%,而技术前沿进步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
贡献则平均每年仅为
7个百分点。资本积累对增
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导作用意味着资本对回
报的较高要求以及相对优势的谈判地位。同时,
资本的相对稀缺与中国地方政府之间的分权竞争

进一步强化了资本的优势地位,这在考察外资进
入对地区以及行业劳动收入占比影响的相关研究
中得到了直接的验证。例如,罗长远和张军利用
省级面板数据发现,FDI对劳动收入占比的影响
显著为负,邵敏和黄玖立也发现外资的进入对
1998—2003年间工业行业劳动者报酬份额的降低
具有显著的解释力,对此一个重要的解释是中国地
方政府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激烈竞争可能强化了资
本的谈判地位,进而导致劳动者谈判地位的弱化。
资本深化对劳动生产率提高的主导作用以及劳资
之间并不对等的谈判地位,有可能使制造业企业的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形成较大的差距[5][7][11]。

第三,中国经济加速融入国际市场的进程也
有可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
水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
1990年代起,陆续有
实证文献发现欧美国家制造业企业的出口行为与
其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相关
性,对此经济学家提出了至少两种机制来进行解
释,其一是制造业企业在出口过程中可以经历
“干
中学
”,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提升
;另一种可能的机
制则是是否选择进入国际市场本身是一个筛选过
程,只有劳动生产率较

高的企业才有可能克服进
入壁垒,适应国际市场更为激烈的竞争。以
Melitz
模型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在此基础上对企业
的生产率差异与贸易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
分析,提出了较为一般化的理论。然而,新近出现
的部分实证文献也发现了反例,即出口企业的生
产率反而较非出口企业更低
(例如
Lu的研究
)。
一些学者对此提出的解释是,当国内市场的同质
化程度较高时,国内市场的竞争压力就有可能比
国际市场还要大,但这仍需要进一步实证证据的
支持。本文也将利用来自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对
此进行初步的检验。同时值得指出的是,目前这
方面大多数文献都主要着眼于参与国际贸易对企
业生产率的影响,而进出口行为对于企业工资的
制定以及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关系的影响
却基本没有深入的研究,本文也将在这方面进行
初步的实证考察[12]~[13]。

以上我们对可能影响中国制造业部门劳动生
产率和工资之间关系的一些因素进行了简单的归
纳与分析,从中不难发现,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
的关联远没有经典模型设定下一一对应的那么简
单,通过影响劳资双发的谈判地位,多方面的因素
都在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相互关联产生影
响。简单地认为工资水平应该与劳动生产率保持


①参见劳动部、国家经贸委
1995年印发的《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办法》(劳部发[1995]258号),以及
劳动部、财政部
1996年颁发的《关于改进完善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办法的通知》(劳部发[1996]409号)。
·92·




同步的增长是经不起推敲的。接下来我们利用来
自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展示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并进一步对
影响两者之间关系的因素进行初步的实证检验。

二、中国制造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的现
状: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

我们使用的数据是
1998—2007年国家统计
局对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
数据,这个数据库中的样本包括了全国全部工业
行业中所有的国有企业以及年主营业务收入在
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非国有企业,每年的样本量
都在
20万~
30万左右,并且包括了企业所在地、
所在行业、成立时间以及来自企业财务报表的其
他相关变量。我们首先利用其中的制造业企业样
本来进一步描述和分析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
动生产率之间的联系。与使用宏观或加总数据相
比,我们使用微观数据的优势在于可以进一步分
析企业层面的不同因素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以及
两者之间

关系的影响。

我们从数据库中抽取了
1998—2007年间所
有制造业行业的企业样本,并用两个指标来分别
度量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一个是劳均工业
增加值,另一个是劳均工业总产值。由于
2001年

2004年两年的数据中缺失企业的工业增加值
信息,因此在使用劳均工业增加值作为企业劳动
生产率的度量指标时,我们只能使用
8年的数据,
而劳均工业总产值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此外,由

于原始数据中给出的是企业的年工业总产值和年
工业增加值总值,因此需要利用企业的劳动力数量
来求取劳均工业增加值或劳均工业总产值。然而,
1999年和
2002年的数据中对企业劳动力统计的是
职工人数,而其他年份则是从业人员数,尽管两者
的统计口径有所差别,但我们无法获得所有年份一
致的劳动力数量统计,因此只能对
1999和
2002两
年的数据使用职工人数,而对其他年份数据则使用
从业人员数。我们对企业工资水平的度量采取企
业的年应发工资总额除以企业的劳动力数量,即
企业的年劳均工资水平
①。在剔除了工资或产值
为负值或取值在当年样本
99%分位数以上和
1%
分位数以下的极值点后,我们得到了
1998—2007
共计
10年间
1
488
857个制造业企业的样本点。


1对这些企业样本的名义工资水平和名义
劳动生产率进行了统计描述。显然,制造业企业
的职工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在
1998—2007年
间都经历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总的来看劳动生
产率的增长幅度更大。2007年制造业企业平均的
劳均名义工资水平较
1998年上升了131.
9%,而
平均的名义劳均工业增加值则上升了173.
0%,平
均的名义劳均工业总产值也上升了155.
4%。

我们进一步用企业的年工业增加值
Y与年应
发工资总额
W的比值来对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和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进行刻画:





1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工资与劳动生产率(
1998—2007)
年劳均工资
(千元
)年劳均工业增加值(千元
)年劳均工业总产值(千元
)
年份样本量
均值方差均值方差均值方差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调查数据。


①严格来讲,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的度量最好能控制掉劳动时间的影响,如采用小时工资和小时劳均产出等,但由于数据限制,我们
无法直接控制不同企业间员工劳动时间上的差异。但在我们后面的回归分析中控制了企业所在行业以及地域的差别,这在一定程度上
捕捉了企业劳动时间方面的特征。
·93·




由于劳动力人数在相除的过程中被约去,这
个比值事实上就是企业

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工资水
平之间的比值
①。从
1990年代末开始,制造业企
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的差距确实在持
续扩大。在
1998年的分布曲线中,右尾处存在着
轻微的双峰现象,但在
2003和
2007年的分布曲
线中则没有出现,并且后两年的分布曲线更为狭
窄,说明与
1998年相比,2003和
2007年中国制造
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比值的分布
更为集中,那些在
1998年时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
或远远低于其工资水平的企业很有可能在
2003

2007年时已经发生了改变甚至退出了样本。

下面我们利用一个简单的回归分析来看制造
业企业工资水平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


log
wit
=
β0
+β1log
Prodit
+
Dprov
+
Dind
+Dt
+
εit
(
7)
这里
log
wit
是企业
i在
t年份的年劳均工资的

对数值,log
Prodit
则是企业
i在
t年份的劳动生产
率的两个度量,即年劳均工业增加值或者年劳均
工业总产值的对数值,Dprov、Dind

Dt
分别是企业所
在省份、2位数制造业行业以及年份的哑变量,εit
是扰动项。从本质上说,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
资水平是在企业决策中共同被决定的,因此在工
资决定方程中加入劳动生产率的度量并不是研究
两者之间关系的合适方法。这里我们的回归分析
仅仅关注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影响两者之间
相关关系的因素,并不试图作因果性的解释,因此
我们并没有加入太多的控制变量,同时采用
OLS
进行回归,表
2报告了回归的结果。

第(
1)列和第
(
2)列是没有控制年份、行业、
省份等哑变量的结果,仅仅对企业工资对数值和
劳动生产率对数值进行二元回归,平均来看,制造
业企业的工资水平对企业劳动生产率的弹性在0.
3


2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简单回归结果
(
1998—2007)

被解释变量
:
企业年劳均工资对数值
(
1)(
2)(
3)(
4)(
5)(
6)


企业年劳均工业增加值0.
307***0.
241***0.
297***

对数值
(0.
000652
)
(0.
000658
)
(0.
00231
)
企业年劳均工业总产值0.
323***0.
255***0.
324***
对数值
(0.
000571
)
(0.
000595
)
(0.
00215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402***-0.
0480***
1999年哑变量
(0.
00318
)
(0.
00301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268***0.
0204***
2000年哑变量
(0.
00331
)
(0.
00310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544***
2001年哑变量
(0.
00300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574***

-0.
0638***
2002年哑变量
(0.
00316
)
(0.
00306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538***-0.
0625***
2003年哑变量
(0.
00310
)
(0.
00298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110***
2004年哑变量
(0.
00253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889***-0.
104***
2005年哑变量
(0.
00267
)
(0.
00254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836***-0.
0985***
2006年哑变量
(0.
00263
)
(0.
00250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874***-0.
101***
2007年哑变量
(0.
00260
)
(0.
00246
)
截距项1.
141***0.
627***1.
237***0.
781***1.
055***0.
464***
(0.
00266
)
(0.
00307
)
(0.
00501
)
(0.
00506
)
(0.
00886
)
(0.
0108
)
年份效应未控制未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行业效应未控制未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省份效应未控制未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样本量
1
154
195
1
450
503
1
148
941
1
445
056
1
148
941
1
445
056
调整后
R20.
2290.
2370.
4450.
4310.
4480.
434


①都阳和曲玥在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时也采取了类似的比值来进行度量,他们将企业的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
的比值称为劳动力成本优势,但并没有直接对影响这个比值的因素进行分析,而对影响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之间差距的因素分
析是本文接下来的重点[4]。
·94·




左右,统计上非常显著,虽然只放了劳动生产率一
个解释变量,但调整后
R2已经超过了0.
2,说明企
业层面的劳动生产率差异对企业之间劳均工资水
平的差异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在(
3
)、(
4)两列
中,我们控制了企业所在的省份、行业和年份的效
应。调整后
R2超过了0.
4,劳动生产率的系数虽
然有所下降
(0.
25左右),但仍然在
1%水平上显
著,即在控制掉行业、地区以及年份的影响后,平
均来看,劳动生产率高
1个百分点的企业,其工资
水平会高约0.
25个百分点。

表中略去了年份哑变量的系数的回归结果,
但以
1998年为参照基准的年份哑变量系数符号
均为正,且几乎全部在
1%水平上显著,并且数值
逐年增大,一定程度上捕捉了名义工资逐年上涨
的趋势。在(
5)、(
6)两列中,我们进一步将年份
哑变量分别与度量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两个变量做
了交互,以分析劳动生产率与企业工资之间的相
关性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其中第
(
5)列中放入的
是企业年劳均工业增加值的对数值,第(
6)列中

放入的是企业年劳均工业总产值的对数值。我们
发现,除了
2000年以外,年份与劳动生产率交互
项的系数均显著为负,即除了在
2000年企业劳动
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相关性有所增强外,在其余
年份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都弱于
1998年。

通过对
1998—2004年间制造业企业层面微
观数据的简单分析,我们进一步确认了中国制造
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几个事实。首
先,1990年代末以来中国的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
率上升幅度确实大于工资水平的提高程度,以劳
动生产率与工资比值度量的两者之间差距的分布
曲线有明显的向右移动的趋势。无论从水平值的
比较还是增长速度的比较,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
动生产率都在较大程度上高于工资水平,并且两
者之间的差距有随时间扩大的趋势。其次,企业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性,我们
简单回归得到的两者之间弹性在0.2~0.3左右。

1990年代末期以来,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
这种正相关性总体而言是有所下降的。

三、影响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
资之间相互关系的因素分析

我们首先在简单回归方程
(
7)的基础上进一
步引入企业特征与劳动生产率的交互项,借以考
察企业特征对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水平之间关系的
影响。我们关注的几类影响因素包括
:1.企业的
所有制结构。不同所有制类型的企业在工资制定
以及员工生产率考察方面存在着较强的差异,企
业所有制类型的差异在中国转型经济的背景中显

得尤为重要。考虑到
1998年以来,包含多种性质
资本的股份制企业逐步占据主导地位,与大多数
研究中将企业直接归入某种所有制类型的做法不
同,我们用各种性质的资本占企业注册资本的比
例来对此进行度量,包括国有资本占比、外资占
比、港澳台资本占比、私人资本占比、集体资本占
比以及法人资本占比。2.企业规模。内部规模经
济的存在使得较大规模的企业有可能具有更高的
劳动生产率。同时,与小企业相比,较大规模企业
在商品市场上的市场力量以及内部管理模式方面
的差异也会影响其工资的制定过程。3.企业的生
产技术,我们用企业的资本密集程度,即固定资产
和劳动力人数的比例对此进行度量。4.企业参与
国际贸易的程度。我们采用企业的出口交货值占
销售额的比例对企业的出口行为进行刻画,并考
察其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关系的影响。
我们在附录中给出了各变量的统计描述。


3(见下页
)报告了在方程
(
1)中加入相关
变量与企业劳动生产率交互项后的回归结果。我
们同样

分别尝试了使用企业的劳均增加值和劳均
工业总产值,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因此这里我们
仅报告使用企业劳均工业总产值作为企业劳动生
产率度量的结果。在第
(
1)列中,我们加入了各
种资本占比与企业劳动生产率的交互项,借以考
察不同资本构成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相
关性的影响。我们发现,在
1998—2007年间,平
均来看,国有资本占比、外资占比、港澳台资本占
比的提高是有利于加强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
正向相关性的,而私人资本占比、集体资本占比以
及法人资本占比的提高则不利于这种相关性的加
强。分年度回归得到的结果基本没有太大的波
动,如图
2
(见
P97)所示,在1998—2007历年,外
资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交互项的系数始终是最大
的,即外资占比的提高会使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
率更趋于同步变化,这与一般直觉是一致的,外资
更注重效率与绩效,外资份额高的企业更倾向于
筛选效率较高的员工,并按员工表现来支付工资。
港澳台资本占比以及国有资本占比和劳动生产率
的交互项系数在
1998—2007年间也都全部为正。
其中,港澳台资本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交互项系数随
时间的变化趋势与外资基本一致,仅仅只是在系数
大小上不及外资,显示这两类资本在决定企业工资
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关联上可能是以类似的机制发
挥作用。而国有资本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交互项的
系数也为正似乎有些让人意外,尤其是
2002年以
后,国有资本占比带来的影响甚至超过了港澳台资
本占比,与外资占比的影响也较为接近。而私人资
本、集体资本和法人资本与劳动生产率交互项的系


·95·




数则持续为负。

在第
(
2)~
(
4)列中,我们分别用对企业规模
的三个度量,即企业的注册资本、雇员人数以及年
销售额,在取对数值后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对数
值作了交互项,考察企业规模对劳动生产率和工
资相关性之间的影响。得到的结果基本是一致
的,即企业规模越大,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正
向相关关系越强,大致而言,规模大
1个百分点的
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正相关性高

0.
01个百分点。在第
(
5)列中,我们用以劳均固定
资产对数值度量的企业资本劳动比与劳动生产率
的交互项来考察企业的技术构成对劳动生产率和
工资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显示劳均固定资本较
高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正相关关
系也较强。在第
(
6)列中,我们考察了企业出口
交货值占销售额比例带来的影响,发现平均来看,
出口比例越高的企业,其劳动生产

率对数值与工
资对数值之间的相关关系也越强。

3中国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影响因素分析
(
1998—2007)

被解释变量
:
企业年劳均工资对数值
(
1)(
2)(
3)(
4)(
5)(
6)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0.
248***0.
152***0.
214***0.
124***0.
200***0.
245***


(0.
000615
)(0.
000788
)(0.
000642
)(0.
00139
)(0.
000794
)(0.
000604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336***
国有资本占比
(0.
000712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663***
外资资本占比
(0.
000572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342***
港澳台资本占比
(0.
000530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199***
私人资本占比
(0.
000295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232***
集体资本占比
(0.
000496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00507***
法人资本占比
(0.
000350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105***
企业注册资本对数值
(0.
0000543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103***
企业雇员人数对数值
(0.
0000857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00937***
企业年销售额对数值
(0.
0000881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0776***
企业劳均固定资产对数值
(0.
0000784
)
企业劳动生产率对数值
×0.
0292***
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当年销

售额比例
(0.
000284
)
截距项0.
797***0.
892***0.
773***0.
996***0.
910***0.
819***
(0.
00516
)
(0.
00505
)
(0.
00511
)
(0.
00552
)
(0.
00523
)
(0.
00511
)
行业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省份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年份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样本量
1
384
937
1
387
990
1
387
990
1
387
983
1
387
990
1
387
983
调整后
R20.
4420.
4420.
4330.
4320.
4310.
431

注:企业劳动生产率以年劳均工业总产值度量。括号内为标准误。*p<0.10,**p<0.05,***p<0.01。
注:系数均在
1%水平上显著。


·96·




上述分析只是分别考察了不同因素对制造业
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相关性的单独影响,
其局限性显而易见。然而在上述框架下如果加入
其他控制变量,事实上并不能帮助我们更有效地
分析问题,因为劳动生产率本身并不是工资的一
个相对外生的决定因素,其本身就是被很多同时
影响工资水平的企业层面特征所决定,如果在方

程(
7)中加入企业层面的其他控制变量,那么劳


生产率的系数所反映的事实上就不再是初始意义
上的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关系了,而是剥离
了控制因素后,劳动生产率中的剩余部分与工资
之间的相关性。为了进一步考察上述不同因素对
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关系的影响,
我们下面采用另一形式的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2分年份回归得到的不同性质资本占比与劳动生产率交互项的系数

我们通过对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
间的差距,即按照
(
6)式定义的两者的比例
G,进
行多元线性回归,来对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也
就是说,我们将利用如下形式的多元线性回归来
分析企业层面特征及其他因素对劳动生产率和工
资之间差距的影响:


log
Git
=
β0
+
β1
CSit
+
β2
Scaleit
+
β3
Techit


+
β4
Expit
+
Dprov
+
Dind
+
Dt
+
εit
(
8)
这里,CSit
为各种属性的资本占企业注册资本
的比例,Scaleit
为度量企业规模的变量,即企业注
册资本对数值、雇员数量对数值或者年销售额对
数值,Techit
为企业劳均固定资产对数值,Expit

企业出口交货值占年销售额的比例,Dprov、Dind

Dt
仍然分别是企业所在省份、2位数制造业行业
以及年份的哑变量,εit
是扰动项。我们仍然采用
OLS回归,表
4(见下页
)报告了回归结果。这里
我们仍然只报告了用企业年工业总产值与年应发
工资总额比值的对数值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结果,
但使用企业年工业增加值与年应发工资总额比值
的对数值得到的结果并没有显著差异。此外,企
业规模的三个度量,即企业注册资本对数值、雇员
数量对数值以及年销售额对数值各自得到的结果
差异也不大,因此表中我们只报告了采用企业年

销售额对数值得到的回归结果。

在前四列中,我们首先尝试将上述各影响因
素逐一放在回归方程中。我们发现,企业的规模
以及资本劳动比的系数显著为正,即规模较大的
企业以及资本劳动比较高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
与工资之间的差距较大。而出口交货值占企业销
售额比例的系数则显著为负,即对出口市场依赖
较大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差距相
对较小。比较反常的结果是,企业各种资本构成
的系数全部为负,这似乎显示这里列出的各种属
性的资本占比都倾向于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与工
资水平更为接近。然而,当我们将上述解释变量
同时放进方程时,结果就有了变化,如第
(
5)列所
示。国有资本占比、外资占比以及港澳台资本占
比的系数仍然显著为负,但私人资本占比、集体资
本占比以及法人资本占比的系数则变成

显著正。
这说明,企业资本构成对劳动生产率以及工资之
间差距的影响与企业层面其他特征具有相关性,
在第
(
1)列中得到的结果很可能存在遗漏变量
偏误。

在同时控制了多种可能的影响因素之后,我
们发现国有资本、外资资本以及港澳台资本在企
业注册资本中占比的提高会使企业劳动生产率与


·97·




工资的比值更低,其中国有资本占比系数的绝对
值最大,达到了0.
7,即平均来看,国有资本占比
提高
1%,将使得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
比值下降0.
7个百分点,而外资和港澳台资本的
这一效应则分别是0.
32和0.
27个百分点。尽管
国有资本和外资以及港澳台资本占比的系数符号
是一样的,但两者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
差距的影响渠道很可能并不完全相同。国有占比
较高的企业虽然更可能具有相对较低的劳动生产
率,但由于国有体制的遗留影响等原因,其工资水
平可能被压低得更多;而外资占比较高的企业,其
劳动生产率可能更高,但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更
具竞争力,也更有可能支付较高的工资水平。同
时,如果进一步分年份来看,如图
3
(见下页
)所

示,在
1998年时,只有国有资本占比的系数显著
为负,其余性质资本占比的系数均显著为正,然而
到了
1999年及之后的年份,外资与港澳台资本占
比的系数也下降至显著为负,并且负的数值越来
越大,下降趋势在
2000—2002年间尤为明显。外
资和港澳台资本占比的系数随时间的这种变化,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资和港澳台企业在中国制造
业劳动力市场变革过程中的转变。私人资本占比
对企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差距的影响在
1998—
2007年间一直是正向的,而法人资本占比的影响
则在
1998—2002年间有所下降,但符号基本持续
为正。而集体资本占比的影响在
1998—2007年
间也是持续下降的,并且从
2003年开始,其对劳
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差距的影响由正转负。


4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与工资差距的影响因素分析(
1998—2007)
被解释变量
:企业年工业总产值(
1)
(
2)
(
3)
(
4)
(
5)
与年应发工资总额比值的对数值
国有资本占比-0.
926***-0.
707***
(0.
00529
)
(0.
00501
)
外资占比-0.
259***-0.
327***
(0.
00492
)
(0.
00465
)
港澳台资本占比-0.
282***-0.
268***
(0.
00456
)
(0.
00421
)
私人资本占比-0.
00675*0.
139***
(0.
00269
)
(0.
00248
)
集体资本占比-0.
0554***0.
0592***
(0.
00422
)
(0.
00391

)
法人资本占比-0.
0326***0.
0179***
(0.
00314
)
(0.
00289
)
年销售额对数值0.
250***0.
235***
(0.
000625
)
(0.
000653
)
劳均固定资产对数值0.
156***0.
108***
(0.
000649
)
(0.
000635
)
出口交货值占销售额比例-0.
306***-0.
325***
(0.
00244
)
(0.
00235
)
截距项3.
265***0.
742***2.
479***3.
051***0.
653***
(0.
00684
)
(0.
00859
)
(0.
00707
)
(0.
00671
)
(0.
00889
)
行业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省份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年份效应控制控制控制控制控制
样本量
1
384
945
1
387
991
1
387
990
1
387
991
1
384
930
调整后
R20.
1720.
2430.
1830.
1520.
300

注:括号内为标准误。*p<0.10,**p<0.05,***p<0.01。系数均在
1%水平上显著。

在同时控制上述变量后,企业规模、资本劳动百分点的企业,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比值
比以及出口份额的系数变化不大,并且对不同年平均来看会高0.
235个百分点。大企业一方面劳
份的企业样本进行分别回归得到的结果也基本没动生产率超过工资的幅度较大,同时另一方面其
有太大的差异。以年销售额对数值度量的企业规支付的工资水平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正相关性也
模的系数为0.
235,即平均来看,年销售额高
1个较强,这与我们前文的分析是一致的,即在其他因


·98·




素不变时,内部规模经济的存在往往使得规模较
大的企业具有生产率优势,而大企业往往同时在
劳动力市场上也具有较强的议价能力,因此其在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支付的比较上更具优势,也更
具备根据员工生产率水平来制定工资的可能。与
之类似的是企业劳均固定资产的系数,其绝对值
为0.
108,在
1%水平上显著为正,即企业劳均固
定资产高
1个百分点,其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

的比例将高出约0.
1个百分点。资本密集的企业
显然将具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同时在中国目前
所处的发展阶段上,资本的相对优势地位使其对
回报的要求更有可能被满足。企业出口交货值占
销售额比例的系数则为-0.
3左右,同样在
1%水
平上显著。也就是说,对于出口越依赖的企业,其
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差距越小。



3分年份回归得到的不同性质资本占比对
log
G的影响

结论

在对工资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理论关系以及
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本文利用国
家统计局
1998—2007年间对国有及规模以上非
国有制造业企

业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制造业企业
工资与劳动生产率现状,两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可
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我们发现,1990年代
以来,无论是水平值的比较还是增长速度的比较,
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劳动生产率都在较大程度上高
于工资水平,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有随时间扩大
的趋势。制造业企业工资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存
在着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但
1990年代末期以
来,劳动生产率与工资之间的这种正相关性总体
而言是有所下降的。

多方面因素都对中国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和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着影响。在企业的资
本构成中,平均来看,国有资本占比、外资资本占
比以及港澳台资本占比对制造业企业劳动生产率
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两者之
间的差距影响则显著为负;私人资本占比、集体资
本占比以及法人资本占比的影响则正好相反,其
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影响显著为

负,而对两者之间的差距影响则显著为正。企业
出口占比对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以及
差距的影响也正好相反,其对两者间相关性的影
响显著为正,而对两者间差距的影响则显著为负。
企业规模以及企业劳动资本比对企业劳动生产率
和工资之间的相关性和差距的影响则都是正的。

对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和工资之间关系以
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清中国
劳动力市场进一步改革的方向。正是由于劳动生
产率与工资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受到多种复杂因
素的影响,所以从过于简单的并且似是而非的逻
辑出发对两者目前的现状作简单的是非判断可能
是有欠周密的,据此而形成的相关政策措施更有
可能是误导性的。无论从理论上分析还是对现实
中各方面因素的考察,中国目前并不存在使工资
水平必须与劳动生产率同步变化的机制。政府在
改善劳动者境遇,增强劳动者议价能力方面的政
策措施应该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并重视企业之
间在所有制结构、规模、技术水平以及参与国际贸
易等方面的差异性。同时必须看到,目前劳动者
在劳资谈判等方面所处的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
也是由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的,在中国
经济结构调整没有完成,经济发展程度没有到达


·99·




一定阶段时,强制性的政策措施可能并不一定能业行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学
(季刊),
2010,(
4):
获得较好的效果。1189-1210.

[8]HALL
R,JONES
C.
The
Productivity
of
Nations[Z].
参考文献
:NBER
Working
Paper
5812,1996.
[1]卢锋.我国工资与劳动成本变动

及国际比较
(
1978—
[9]HALL
R,JONES
C.
Why
do
Some
Countries
Produce
So
2004)[
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Much
More
Output
Per
Worker
than
Others?[
J].
The
No.
C2006008,2006.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9,(
1):83-116.
[2]SZIRMAI
A,柏满迎,任若恩.中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10]JEFFERSON
G,RAWSKI
T.
Ownership,Productivity
1980—1999[J].经济学
(季刊),
2002,(
4):863-884.Change,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
in
Chinese
Industry
[3]卢锋.我国劳动生产率增长及国际比较
(1978-2004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0,28:
786
[Z].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讨论稿系列No.
-813.
C2006004,2006.[11]涂正革,肖耿.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的转变
———大中型

[4]都阳,曲玥.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力成本优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非参数生产前沿动态分析[J].
势———对
2000—2007年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经验研究管理世界,2006,(
10):57-67.
[J].中国工业经济,2009,(
5):25-35.[12]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
5]罗长远,张军.劳动收入占比下降的经济学解释[J].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管理世界,2009,(
5):25-35.Econometrica,2003,(
6):1695-1725.
[6]白重恩,钱震杰.国民收入的要素分配
:统计数据背后[13]LU
D.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
Evidence
from
的故事[J].经济研究,2009,(
3):27-41.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D].
University
of
Chica[
7]邵敏,黄玖立.外资与我国劳动收入份额
———基于工go
Job
Market
Paper,2010.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and
Labor
Productivity:
:
Pattern
and
Explanation


ZHANG
Jun,LIU
Xiao-feng


(
Center
of
Chinese
Economic
Studi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By
using
a
large
scale
firm-level
dataset
and
by
focus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ge
and
labor
productivity,this
paper
documents
some
fact
about
wage
and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It
shows
that
the
growth
of
labor
productivity
has
been
much
faster
than
that
of
wage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since
late
the
1990s,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increasing
over
time,
whil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n
is
decreas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rms'
labor
productivity
and
wage
is
significantly
impacted
by
their
ownership
structu

re,scale,capital-labor
ratio
and
export
dependence
ratio.


Key
words: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labor
productivity;
wage

[责任编辑
:盛今]


·10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