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题精选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题精选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题精选
高考哲学辩证法易错题精选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构成规律,规律是事物发展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重复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最根本的特点是客观性。A项是指人们认识规律的途径和方法,是思维对规律的反映,而不是事物发展规律本身。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思维对规律的反映之间是有区别的;B项是唯心主义对规律和范畴的界定;D项是关于辩证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7.“守株待兔”的故事中农夫的错误从哲学上讲是

A.否认了规律的客观性 B.片面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没有在事物运动变化中把握规律 D.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联系当作了必然联系

8.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A.人们对每一件事物都要细心观察 B.人们在认识事物时要有理性的指导

C.人们获得感性经验的重要性 D.人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应用。

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是相互区别的,不能把二者混同。另一方面,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相互联系的,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又是必然的。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并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有效地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首先,掌握客观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实践的基础。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只有认识必然和利用必然才能获得自由,行动才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高度的自觉性。“守株待兔”中农夫没有正确地掌握必然性,而把事物运动中的偶然性当作了必然联系,因此是错误的。其次,在遵循必然性的基础上,重视偶然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才能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因素去推动工作的发展,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才能善于捕捉“机遇”和利用“机遇”去揭示和发现必然性,推动客观事物以及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达到人们的预期目的。

第20题关键点是弄清“机遇”和“有准备的头脑”的含义:人们在观察、探索、研究客观对象的时候,由于客观对象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往往会出现预先未料到的偶然事件,这就是“机遇”。在科学的实践中,“机遇”往往会成为重大发明创造的起点。但是这种机遇也不是纯粹偶然性的,其背后必定隐藏着某种必然性的东西。要善于识别偶然的“机遇”,注意利用偶然的“机遇”去揭示客观必然性。而“有准备的头脑”即指观察者具有的理性思维。“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是指观察者的头脑中存储了大量的丰富的准备材料的情况下,

只有通过理性思维的指导,才能及时抓住“机遇”并加以利用,从而找出必然性以推动科学的发展。7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8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9.“只要知道自然界一切组成部分的相对位置和全部作用,一亿年以前的情况和一亿年以后的状况,都可以精确无误地演算出来,因为未来的一切早就在宇宙诞生时便已完全被确定了。”这是

A.唯心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的观点

C.非决定论的观点 D.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必然性的问题。

是否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即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是关于事物具有因果联系性、规律性、必然性的理论。唯物辩证法丰富了决定论的内涵,把决定看成一种说明事物和过程的普遍制约性、规定性的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于世界的联系和发展的统一的理解。非决定论否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否认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认为事物的联系和发展是没有规律和秩序可循的。同唯物主义决定论对立的还有目的论、观念决定论,它们采取了与上述非决定论在表面上不同的形式,宗教目的论、神学宿命论、上帝决定论、观念决定论等都是伪决定论。

辩证决定论是建立在承认和理解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体系的基础之上的,是人们把过去、现在和将来联系起来的根据,是人类自觉的、能动的实践活动最有力的武器之一;它是对于世界的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相互统一的全面、辩证的理解;它把普遍联系的观点和永恒发展的观点具体地统一了起来并贯彻到底,并在更深层次上说明了联系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以及事物发展的方向性和规定性。

题干引用的是法国的天文学家拉普拉斯的言论。他认为根据太阳系的初始力学状态,就能用牛顿力学方程推算出宇宙过去到未来的一切事物;未来包含于过去的条件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都是可以精确确定的,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机械决定论(形而上学决定论)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10.事物内部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的对立统一运动,从表现形式上看

A.是事物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B.是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

C.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是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意义。

客观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规律的过程,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和反映了这一过程的基本内容。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的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它表明客观事物发展在内容上是

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在形式上则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辩证统一。因此,本题正确答案选C。

11.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是

A.事物内部矛盾的普遍性 B.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

C.事物内部矛盾的肯定方面 D.事物内部矛盾的否定方面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特殊性的地位。

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个不同的事物或不同的运动形式,都有其自身不同于其他事物或运动形式的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各种科学门类和学科的划分,就是以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具有自己特殊的矛盾为依据的。不仅不同的事物有着自己特殊的矛盾,而且每一事物在其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也都包含着各自特殊的矛盾。

矛盾的特殊性是与矛盾的普遍性相对,是标志事物矛盾的差异性和个别性的哲学范畴,也称矛盾的个性。其基本涵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每一事物都有其特殊矛盾,规定着它的特殊本质,使它与别的事物区别开来,这是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原因和特殊根据。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发展的普遍现象和普遍根据,并不决定事物质的规定性。

矛盾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矛盾中旨在维持现存的矛盾关系的方面和旨在消除现存矛盾关系的方面,也称矛盾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否定方面作为“对立内部的不安”,是“破坏的方面”,是破坏旧事物、建立新事物的一种革命力量,尽管它在开始时可能很弱小,但它代表着矛盾发展的必然趋势,必然随着矛盾的发展成长起来,完成自己的使命。而矛盾的肯定的方面,由于它在矛盾的发展中属于稳定的和保守的方面,因此,随着矛盾的展开和解决,它将为否定的方面所代替。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选项。

12.狄德罗曾说过:“生命,就是一连串的作用和反作用。我活着,就以块体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我死了,就以分子的方式作用与反作用”。这句话揭示了

A.矛盾的存在和运动是绝对的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

D.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的普遍性这一哲学范畴具有两重含义。一指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即矛盾作为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客观存在,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在什么范围内存在的问题。二指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即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特征、特点,特别是各式各样的矛盾所共同具有的本质规定以及矛盾运动所共同遵循的客观规律。矛盾普遍性的这层含义指的是矛盾怎样存在,是不是多样性的统一的问题。题中的观点,正是反映了矛盾存在的普遍性和矛盾运动的绝对性,因此答案选A。

13.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论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的这一著名论断,是我们认识和理解矛盾问题的指导性线索。所谓矛盾的共性又称作矛盾的普遍性,它有两方面的基本涵义:其一,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即处处有矛盾;其二,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个性又称作矛盾的特殊性,其基本涵义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4.在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唯心主义派别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常常有利于唯物主义的发展,这一事实说明

A.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促使事物发展

B.矛盾一方的发展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条件

C.矛盾双方中每一方的自身矛盾,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所利用

D.矛盾双方的融合促使事物发展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它在事物的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在一个统一体内相互依存;

(2)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内容之一。同一性使矛盾双方能够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得到发展,达到共存共赢;(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的发展总是一物转化为他物,转化为“自己的他物”,即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正因为事物的转化总是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所以发展总是表现为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表现为确定的方向性。

哲学史上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矛盾的双方。唯心主义的发展不是为唯物主义的发展提供条件的,而是唯心主义一方的自身矛盾,但它可为唯物主义一方的发展所利用。一种唯心主义批判另一种唯心主义,往往能提供有利于唯物主义的论据和方法,为此列宁指出:“当一个唯心主义者批判另一个唯心主义者的唯心主义基础时,常常是有利于唯物主义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1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否定之否定的观点 B.对立统一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作为一种哲学理论,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三大基本规律,以及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五对基本范畴。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客观事物发展的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趋势。辩证法的各对基本范畴则从不同方面揭示和反映了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变化。总体上看,唯物辩证法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这一基本特征的揭示和反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选项。

16.中国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他的这一观点是

A.形而上学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唯物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形而上学观点的辨析。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考察事物,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它自身内部的矛盾运动。与此相反,形而上学则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互不联系和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则不过是其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以及位置上的改变;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不是事物本身内部矛盾的推动,而是取决于外部力量的推动。

孟子的这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承认历史有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沿着一定的顺序进行的,这是其合理的一面。但是这种观点却是历史循环论,他不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用简单的类比来描述历史现象,或者将历史进程的个别方面的重复和相似绝对化,因而不能理解社会历史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循环论把事物的发展变化看成简单的周而复始的自我循环,只看到周期性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实质上否认了事物的发展,因此孟子的这一看法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选项。

17.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相对主义的观点辨析。

庄子的这句话的意思是:细微的东西和更渺小的东西相比具有大的属性,人们眼中巍峨的泰山和广阔的宇宙相比就显得很小;年幼夭折的孩子和稍纵即逝的生命相比却是长寿,而彭祖的百岁却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他认为大小、寿夭、彼此的差别只是相对的,他否认相对而言的大小、寿夭、彼此之中有绝对,有本质的差别。最后,庄子得出了万物之间、万物与人都是没有差别的,用相对主义消融了事物间的差异。

在庄子之前或与庄子同时的哲学家,大都有独断论倾向,如墨子持经验论的独断论,孟子持唯理论的独断论。庄子对任何形式的独断论都表示反对,用相对主义反对独断论,走向了一个极端。但它打破了独断论对人们的束缚,从而构成了中国哲学辩证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要环节,对中国哲学的发展也有着巨大贡献。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选项。

二、多项选择题Ⅱ

18.客观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联系的普遍性的表现在

A.每一事物内部的联系 B.一事物与它事物的联系

C.世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D.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的表现。

世界的普遍联系是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内在表现。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联系的普遍性表现在:第一,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每一事物都与其

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第三,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中介就是事物相互联系的媒介、环节或桥梁。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证明,不论是物理、化学、生物领域,还是社会和人的思维领域,以及各个领域之间,联系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答案选ABCD。

19.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可以互相转化 B.整体是各部分之和

C.整体具有各个部分不具有的新的性质 D.脱离整体的部分就失去它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0.每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DNA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由此可见:

A.整体等于各部分的总和 B.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C.整体的所有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D.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命题分析]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普遍联系与系统、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稳定结构和稳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具有四个基本特征:①整体性。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是部分的有机统一、集合。集合中的各个部分以一定的结构形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的整体具有某种新的属性和规律。这是因为:第一,系统的整体性质只能存在于各个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之中,系统整体的功能并非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如亚里士多德提出“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的思想。第二,处于某系统中的要素,其性质、功能要受该系统整体的影响和制约,离开了整体,其性质就会发生变化。黑格尔指出:从人的身体上割下来的手,就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手。②结构性。系统的功能和属性不仅取决于构成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要取决于这些要素的结合方式。所以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作为系统存在的生物个体的整体性状与其组成部分的细胞及DNA的关系,也是如此。③层次性。④开放性。系统与周围的环境处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之中,系统不断地与其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19题的正确答案是ACD选项。20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21.人的活动与规律的关系是

A.人不能创造规律 B.人不能消灭规律

C.人可以完善规律 D.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人的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们的主观意识为转移。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存在时,规律就必然起作用。当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不存在时,规律就不起作用。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指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人们不能根据自己的意志创造一个客观上不存在的规律,也不能改造或消灭仍然在起作用的规律。虽然规律的存在和作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且人的意识活动本身就受到规律的支配,但是,作为认识主体人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按照规律办事。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2.不同哲学派别对决定论有不同的理解,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的区别在于

A.是否承认意识的能动性 B.是否承认偶然性

C.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必然性 D.是否承认事物因果联系的复杂性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机械决定论与辩证决定论的区别。

机械决定论只承认必然性,否认偶然性;只承认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视机械运动为唯一的因果关系而不懂得因果联系的多样性、复杂性;不懂得因果联系、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由必然的原因决定的;把必然性等同于有原因,把偶然性等同于无原因,把必然性绝对化,视承认偶然性为非决定论。机械决定论的主要特征是割裂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客观规律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原因和结果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是由事物的本质原因决定的,偶然性则是由事物的非本质原因决定的,世界上不存在不和偶然性相联系的纯粹必然性,也没有不受必然性制约的绝对的偶然性;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既反对了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意志论,认为世界上绝不存在无条件的绝对自由,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中的作用,反对了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唯物辩证法的决定论认为,物质系统的任何一个状态都合乎规律地取决于该系统在这以前的一瞬间的状态,取决于这一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或者这个系统和周围的环境之间物质的相互作用。在这种情况下,物质系统的各种状态在时间上的规律性的联系,既可能是动力学的,也可能是统计学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BD。

23.下列格言或成语中,体现量变质变规律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原理。

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是事物发展普遍规律。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内在规定性。量是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以及构成事物的要素空间上的排列组合在数量上的规定性。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质变,在新的质变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如此循环往复,这就是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的规律。

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和质变。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其特点是微小的显著的变化,表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其特点是显著的突变,表现了事物的间断性。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①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必须有一个量的积累过程,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②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巩固量变的结果,又引起新的量变。③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表现为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即没有发生根本性质变,只发生了阶段性部分质变或局部性部分质变;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指新质变在量上的迅速延伸和扩展。

题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出自《老子》一书,体现的是矛盾的双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处于对立统一之中;而“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劳动人民从大量的观察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它说明的是事物发生前总有某些征兆,它蕴藏着事物的现象表现事物的本质的哲理。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D选项。

24.下列例子中属于否定之否定现象的有

A.冰─水─汽 B.生产粮食─粮食被人消费─生产粮食

C.团结─批评─团结 D.光的微粒说─光的波动说─光的波粒二象说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具体应用。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客观事物的发展,由于自身内部矛盾的作用,是一个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合乎客观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历经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由肯定到否定,再由否定到第二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事物发展因此表现为一个周期。

否定之否定形成的事物发展的周期是一个开放的周期。表面上看,否定之否定是对第二阶段否定的否定,这相当于对第一阶段肯定的肯定,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否定后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实质上,否定之否定不同于第一阶段的肯定,作为事物发展第三阶段的否定之否定是在经过两次扬弃,吸收了肯定阶段和否定阶段的优点,抛弃了其各自得片面性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是在更高基础上的回归和在更高阶段上的重复。

水的三态的变化,只是表现形态的不同,并没有扬弃的过程,因此不属于否定之否定。

选项B是关于经济学领域中关于“生产和消费以及再生产”的否定之否定的表现。生产为消费提供材料,没有生产,消费就没有对象;消费实现了第一阶段生产的目的和意义的同时,为下一次再生产提出了新的要求。C选项是延安整风运动采取的方针,在团结党内同志的基础上采取“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对犯错误的同志不着重追究个人责任,而着重分

析其犯错误的环境和原因,以达到再弄清思想的同时进一步团结同志的目的。D选项是关于“光”的性质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17世纪末,牛顿提出了光的微粒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状的物质组成的。不久,惠根斯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一种波动。最终,爱因斯坦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光的波粒二象说,认为光既是波,又是微粒,是连续的,又是不连续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

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

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

C.认为事物的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

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辩证法的本质,尤其是辩证否定观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及其意义。

辩证法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是: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唯物辩证法的批判的本质就是指站在发展、前进运动和变化的高度,从肯定与否定的统一、生成与灭亡的统一、现实的暂时性和发展的永恒性的统一上来理解和对待一切事物。所谓其革命的本质就是指站在上升、前进、发展的立场上,促进和实现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和壮大,推动世界不断地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据此分析各项,C项是与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相对立的形而上学观点。对其他各项的分析,关键是理解黑格尔为普鲁士君主专制国家作论证时提出的著名论断:“凡是合理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中对黑格尔的命题进行了革命的改造,从“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保守性命题得出了革命性的结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6.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因为它

A.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B.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揭示了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D.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和本质内容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在唯物辩证法中处于实质和核心的地位。主要表现在:(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自己运动”的源泉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从根本上否定和摒弃了求诸于外因或神秘的“第一推动力”去说明事物运动发展的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观点,把辩证法的发展学说建立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为科学地说明事物的发展及其规律提供了可能。(2)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学说,而对立统一规律深刻揭示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事物的普遍联系最突出最根本的是系统联系,而系统正是由多方面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的矛盾体系。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产生,而这正是由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又对立又统一所造成。离开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运动发展,便无从说明事物的联系和发展。(3)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于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为理解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提供了科学的钥匙。不论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量和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还是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肯定和否定、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以及形式和内容、可能和现实、原因和结果、偶然和必然、现象和本质等范畴之间的关系,实质上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或是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4)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宇宙观,最根本的就是关于世界矛盾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规律和认识方法,最根本的就是矛盾的规律和矛盾分析的方法。离开对立统一观点,就谈不上对世界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有效的改造。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D选项。

27.“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

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

D.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两者又具有联系:逻辑矛盾是对辩证矛盾的反映。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而是将两者对立起来。

此外要注意,承认辩证矛盾与允许逻辑矛盾不是一回事。任何科学的认识都要求排除逻辑矛盾,而任何科学认识又都是在研究对象本身所固有的辩证矛盾,所谓认识事物也就是认识事

物本身的辩证矛盾。承认辩证矛盾是辩证法的前提和出发点,允许逻辑矛盾则是诡辩轮的特征。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选项。

28.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公孙龙认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的命题,其错误是割裂了事物的

A.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抽象和具体的关系 D.普遍和特殊的关系

[命题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分析与应用。

公孙龙是名家的代表人物,以善辩著称。公孙龙认为“白马非马”是因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也就是说因为白是颜色,马是形状,白马只是说颜色而没有说形状,因此白马就不可能是表现形状的马,即白马非马。很显然,公孙龙的这一观点,割裂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白马是个性,马是共性,马就是对各种不同马所具有的共同特点的抽象和概括。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选项。

哲学复习原理汇总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辨证唯物论)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四、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五、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辨证唯物论)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错误倾向】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六、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还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七、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八、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方法论】认识反复性和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九、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方法论】联系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十、联系的客观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方法论】A、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B、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十一、联系的多样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方法论】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因此,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十二、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十三、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十四、发展的观点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发展的观点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

十五、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十六、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方法论】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错误倾向】反对两种倾向: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十七、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第三单元综合探究中提到)

【原理内容】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十八、矛盾(客观性)的观点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十九、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二十、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方法论】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二十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②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十二、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方法论要求: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二十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重视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二十四、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的辨证关系原理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二十五、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 (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方法论】辩证的否定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二十六、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及方法论(唯物辩证法)

【原理内容】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二十七、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原理(唯物史观)

【原理内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站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冀教版三年级下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练习 1、看图填一填。 (1)儿童公园在城市广场的(东北)面,商场在城市广场的(西北)面。(2)朝阳小区在城市广场的(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北)面。 (3)实验小学在城市广场的(南)面,在电影院的(西南)面,在工商银行的(东南)面。 【分析:在用方位词描述一个物体的具体位置时,要弄清楚主语是谁,谁作为“标准”存在。在理解题目时,对于像2、3小题这种由两句话组成的问题,在填写后半句时,更要确认好主语是谁。在做题时可以边读题,边标示出标准是谁,并画出方向箭头,再根据箭头得出方向。】 2、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你的后面是(东)面,左面是(南)面,右面是(北)面。 【分析:在确定方位时,如果遇到和熟悉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不同的情况时,可以通过画图的方法帮助理解。在本题中要明白“黄昏,当你面对太阳时”,面朝的方向是西面,以此信息为起点,画出其它的方向。】 3、一场排球赛,从19时30分开始,进行了155分钟。比赛什么时候结束? 155÷60=2(时)…35(分) 19时30分+2时35分=22时5分 答:比赛22时5分结束。 【分析:在解答此类关于时间的问题时,要能熟练地运用时、分、秒之间的关系进行换算。1小时=60分,1分=60秒。在得到结果后要注意检查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避免出现21时65分这样的错误。】 4、阳阳晚上9时睡觉,第二天早上6时起床,他一共睡了几个小时? 晚上9时=21:00 早上6时=6:00 24:00-21:00=3(时) 6:00-0:00=6(时) 3+6=9(时) 答:他一共睡了9个小时。 【分析:解决此类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时要联系实际,明白晚上12:00是两天的分界线。在解题时可以利用钟面,化抽象为具体,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利

高考哲学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部分

高考哲学最新易错题精选及命题分析: 辩证法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2.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1题的正确答案是B。2题的正确答案是C。 3.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4.“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事物间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的关系。 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区别是互为前提的。唯物辩证法在肯定事物的普遍联系时,并不否认事物之间的相互区别,而恰恰是以承认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如果否认区别,事物之间只是混沌一团,就说不清是什么东西和什么东西相联系,也就无所谓联系。唯物辩证法要求在有区别的本质之间看到它们所固有的联系,又在有联系的东西之间看到它们的区别。如果只见区别不见联系,就会把本来有联系的事物割裂开来,陷入绝对主义;如果只见联系不见区别,就会抹煞事物的质的界限,把所谓普遍联系歪曲为“此亦彼也,彼亦此也”。陷入相对主义。两题的正确答案都是D选项。 5.发展揭示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间普遍的、永远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发展的本质是: A.变化 B.增加 C.创新 D.运动 [命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的本质是创新。 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完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从前提上看,发展必须要以理论和思维的创新为先导;从内容上看,发展不是一种简单的量的扩展,更重要的是一种新质的生成;从方式上看,发展是一种新的重组,是运作方式的重组,发展规则的重组,是发展总体思路、总体内容、总体目标创新的结果,是新的关系体系对旧的关系的扬弃和创新。因此,发展的本质就是创新。为此,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高三数学培优补差辅导专题讲座-集合、函数与导数单元易错题分析与练习p

集合与函数、导数部分易错题分析 1.进行集合的交、并、补运算时,不要忘了全集和空集的特殊情况,不要忘记了借助数轴和文氏图进行求解. 2.你会用补集的思想解决有关问题吗? 3.求不等式(方程)的解集,或求定义域(值域)时,你按要求写成集合的形式了吗? [问题]:{}1|2-=x y x 、{ }1|2-=x y y 、{}1|),(2-=x y y x 的区别是什么? 4.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及其几何意义是什么? 5.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基本步骤是什么? [问题]:如何解不等式:()0122>--b x a ? 6.三个二次(哪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应用掌握了吗?如何利用二次函数求最值?注意到对二次项系数及对 称轴进行讨论了吗? 7.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有什么区别?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如何判断充分与必要条件? [问题]:请举例说明“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形式”的区别. 什么是映射、什么是一一映射? [问题]:已知:A={1,2,3},B={1,2,3},那么可以作 个A 到B 上的映射,那么可以作 个 A 到 B 上的一一映射. 9.函数的表示方法有哪一些?如何判断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在函数的 图象上如何反应?什么样的函数有反函数?如何求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图象间有什么关系?求一个函数的解析式或一个函数的反函数时,你注明函数的定义域了吗? [问题]:已知函数()[],9,1,2log 3∈+=x x x f 求函数()[]() 22x f x f y +=的单调递增区间.(你处理函数问题是是否将定义域放在首位) [问题]:已知函数()()的函数x g y x x x f =-+=,132图象与()11+=-x f y 的图象关于直线()的值对称,求11g x y =. 10、如何正确表示分数指数幂?指数、对数的运算性质是什么? 11、你熟练地掌握了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吗? [问题]:已知函数()[)+∞∈=,3log x x x f a 在上,恒有()1>x f ,则实数的a 取值范围是: 。 12.你熟练地掌握了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方法吗?(定义法、导数法) 13.如何应用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解题?①比较函数值的大小;②解抽象函数不等式;③求参数的范围(恒 成立问题).这几种基本应用你掌握了吗? [问题]:写出函数)0()(>+=m x m x x f 的图象及单调区间.],[d c x ∈时,求函数的最值.这种求函数的最值的方法与利用均值不等式求函数的最值的联系是什么? [问题]:证明“函数)(x f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与证明“函数)(x f 与函数)(x g 的图象关于直线a x =对称”有什么不同吗? 例题讲解 1、忽略φ的存在: 例题1、已知A ={x|121m x m +≤≤-},B ={x|25x -≤≤},若A ?B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错解】A ?B ?? ?≤-+≤-?5 1212m m ,解得:33≤≤m - 【分析】忽略A =φ的情况.

马克思主义基本基本知识概论易错题集

4.“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普遍性,另一个是( A ) A.客观性 B.变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是( B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3.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是一种( A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是( C )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会或国会 D.政府 20.公式W…P…W 表示的是产业资本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2.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的关系是( B )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 C )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 C)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是由( A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4.下列各项属于观念上层建筑的有( BC ) A.军队和法庭 B.哲学和宗教 C.艺术和道德 D.逻辑学和语言学 35.下列各项正确表述可变资本含义的有( BC ) A.可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 B.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 C.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增殖的那部分资本 D.可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转移的那部分资本 37.商业资本的作用有( ABCD )

2013小学数学易错题整理

面对错误解决错误是最大的进步 小学六年级数学易错题(判断题) 一、判断题: 1、行同一段路,甲用5小时,乙用4小时,甲乙速度的比是5:4。( ) 2、大于90°的角都是钝角。 ( ) 3、只要能被2除尽的数就是偶数。 ( ) 4、每年都有365天。 ( ) 5、圆柱的底面积扩大3倍,体积扩大3倍。 ( ) 6、12/15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 ) 7、能被3整除的数一定能被9整除。 ( ) 8、a、b和c是三个自然数(且不等于0),在a=b×c中 A、b一定是a的约数 ( ) B、c一定是a和b的最大公约数. ( ) C、a一定是a和b的最小公倍数. ( ) D、a一定是b和c的公倍数. ( ) 9、两个锐角之和一定是钝角。 ( ) 10、在比例中,如果两个内项互为倒数,那么两个外项也互为倒数。( ) 11、“光明”牛奶包装盒上有“净含量:250亳升”的字样,这个250毫升是指包装盒的容积。 ( ) 12、x+y=ky(k一定)则x、y不成比例。( ) 13、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特殊四边形。( ) 14、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这两者一定是等底等高。( ) 15、比例尺就是前项是1的比。( ) 16、1千克的金属比1千克的棉花重。( ) 17、1/100和1%都是分母为100的分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 ) 18、圆锥的体积比圆柱体积小2/3。( ) 19、两条射线可以组成一个角。( ) 20、把一个长方形木框拉成平行四边形后,四个角的内角和不变( ) 21、任何长方体,只有相对的两个面才完全相等。( ) 22、周长相等的两个长方形,它们的面积也一定相等。( ) 23、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物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 24、一个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底面积一定是1平方分米( ) 25、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26、比的前项增加10%,要使比值不变,后项应乘1.1。( ) 27、5千克盐溶解在100千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5%。( ) 28、比例尺大的,实际距离也大。( ) 29、如果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和一个圆的周长相等,那么这个正方形和圆的面积比是∏∶4。( )

(推荐)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附答案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易错题) 【第3题】社会意识包括( )。 A. 个人意识 B. 群体意识 C. 社会心理 D. 社会意识形式 ------------------- 本题正确答案:ABCD 【第8题】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其意思是说( )。 A. 它是物质形态的直接生产力 B. 它是知识形态的潜在的生产力 C. 它是生产力的独立的要素 D. 它是渗透到生产力三要素之中的并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 ------------------- 本题正确答案:BD 【第12题】下列哪些属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A. 独资合资企业 B. 社会主义国有化铁路、工厂、农场 C. 社会主义的商品交换 D. 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 -------------------

【第13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 生产力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前提和基础 B. 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建立的 C. 生产力的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 D.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本题正确答案:ABCD 【第14题】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 A. 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B. 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 C. 劳动对象 D. 科学技术 ------------------- 本题正确答案:ABC 【第16题】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 A. 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 社会意识随社会存在的发展而发展 C. 社会意识与意识主体的社会存在紧密相联 D. 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统治阶级的意识 -------------------

导数有关知识点总结、经典例题及解析、近年高考题带答案

导数及其应用 【考纲说明】 1、了解导数概念的某些实际背景(如瞬时速度,加速度,光滑曲线切线的斜率等);掌握函数在一点处的导数的定义和导数的几何意义;理解导函数的概念。 2、熟记八个基本导数公式;掌握两个函数和、差、积、商的求导法则,了解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会求某些简单函数的导数。 3、理解可导函数的单调性与其导数的关系;了解可导函数在某点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导数在极值点两侧异号);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一般指单峰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知识梳理】 一、导数的概念 函数y=f(x),如果自变量x 在x 0处有增量x ?,那么函数y 相应地有增量y ?=f (x 0+x ?)-f (x 0),比值x y ??叫做函数y=f (x )在x 0到x 0+x ?之间的平均变化率,即x y ??=x x f x x f ?-?+)()(00。如果当0→?x 时,x y ??有极限,我们 就说函数y=f(x)在点x 0处可导,并把这个极限叫做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记作f’(x 0)或y’|0x x =。 即f (x 0)=0lim →?x x y ??=0lim →?x x x f x x f ?-?+)()(00。 说明:

(1)函数f (x )在点x 0处可导,是指0→?x 时,x y ??有极限。如果x y ??不存在极限,就说函数在点x 0处不可导, 或说无导数。 (2)x ?是自变量x 在x 0处的改变量,0≠?x 时,而y ?是函数值的改变量,可以是零。 由导数的定义可知,求函数y=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的步骤: (1)求函数的增量y ?=f (x 0+x ?)-f (x 0); (2)求平均变化率x y ??=x x f x x f ?-?+) ()(00; (3)取极限,得导数f’(x 0)=x y x ??→?0lim 。 二、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y=f (x )在点x 0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是曲线y=f (x )在点p (x 0,f (x 0))处的切线的斜率。也就是说,曲线y=f (x )在点p (x 0,f (x 0))处的切线的斜率是f’(x 0)。相应地,切线方程为y -y 0=f/(x 0)(x -x 0)。 三、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0;C '= ②() 1;n n x nx -'= ③(sin )cos x x '=; ④(cos )sin x x '=-; ⑤();x x e e '=⑥()ln x x a a a ' =; ⑦ ()1ln x x '= ; ⑧()1 l g log a a o x e x '=. 四、两个函数的和、差、积的求导法则 法则1:两个函数的和(或差)的导数,等于这两个函数的导数的和(或差), 即: ( .)' ''v u v u ±=± 法则2:两个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第一个函数的导数乘以第二个函数,加上第一个函数乘以第二个函数的导数, 即: .)('''uv v u uv += 若C 为常数,则' ''''0)(Cu Cu Cu u C Cu =+=+=.即常数与函数的积的导数等于常数乘以函数的导数: .)(''Cu Cu = 法则3:两个函数的商的导数,等于分子的导数与分母的积,减去分母的导数与分子的积,再除以分母的平方: ? ?? ??v u ‘=2' 'v uv v u -(v ≠0)。 形如y=f [x (?])的函数称为复合函数。复合函数求导步骤:分解——求导——回代。法则:y '|x = y '|u ·u '|x 五、导数应用 1、单调区间: 一般地,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可导,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三)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原理易错题解析 (三)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Ⅰ: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2.广州人在饮食上喜欢追求新异,对菜肴的名称更是讲究。前几年桌桌流行“发财”(发菜-一种黑绿色藻类植物,没有特殊的食用价值,但对环境保护影响巨大),现在则是逢酒席必上“生财”(生菜)。吃发菜以求“发财”,吃生菜以求“生财”,从哲学上看这种做法否定了 A.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 B.事物的联系是现实的、具体的 C.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事物的联系的多样性 3.认为“人与人的心灵可以跨越遥远的距离发生感应”,甚至相信“意念移物”,这是: A.承认联系的普遍性与客观性的辩证观点 B.承认一切皆有可能的可知论观点 C.宣称虚幻联系的唯心主义观点 D.宣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存在神秘力量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命题分析] 这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联系的客观性。 联系可以分为客观联系和主观联系两种基本类型。客观联系又称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是事物原有的本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主观联系是指人们从某种特定的主观愿望和目的出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所做的人为改变和主观臆想。唯物辩证法要求从客观联系出发,依据客观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认识客观事物,反对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客观事物本来的联系。 联系是客观的,因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相互联系均根源于世界物质的统一性。就事物的联系与人的实践关系来说,事物的自在联系是靠人去揭示的,事物的人为联系是靠人去建立的。事物中的机械、物理、化学、生物等等的自在联系在人产生之前就存在于物质世界,它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不断深入地把它们揭示了出来。事物中人为联系的建立则体现出人类实践的能动性,使自然在人为的联系中变成一个“人化”的自然。当然事物的人为联系只有反映了客观的联系时才具有真实性,并经过实践这一客观的物质活动才能转化为现实性。可见,这种事物中的自在联系和人为联系都是客观的,并不是一种主观联系。 这两题中的联系都不是对客观的反映,并不能转化为现实,只是人们依据主观愿望,主观臆想创造出的联系,并不具有真实性,是错误的观点。2题的正确答案是B。3题的正确答案是C。 [教材链接]该知识点在《大纲解析》第20页。 6.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个总特征,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以: A.事物的运动为前提的 B.事物的共性为前提的 C.事物的对立统一为前提的 D.事物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 7.“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确定界限为前提的”,这是指: A.事物的联系总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 C.事物的联系是通过自身体现出来的联系 D.联系是相互区别的具体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

二年级易错题整理

二年级下册数学易错题精选 红旗小学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数学文化 除法的来历 除法最早使用是在先秦时期,或更早一些.形成于那个年代的《筭数书》中关于除法的表示方式共有7类19种,涉及55条. 在我国古代,人们很早就掌握了数的除法运算.自公元前春秋战国4时代之前我国出现了用“九九“表计算乘法以后,人们也总结了用口诀来计算除法的方法.《孙子算经》上说:“凡除之法,与乘正异”当时我国主要是用算筹和门诀来计算除法的. 我们现在用的除法符号“÷”是一位瑞士学者雷恩(Juhann liuinrich Rahn,1622-1676)于1659年在一本代数书中使用的.几年以后,该书被译成英义,才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因为“÷”号在欧洲大陆长期被用来表示减法,为了与减法区别,后来一位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G.W.Leibnitz,1618-1716)主张用“:”做除号,与当时流行的比号一致.现在世界上有些国家仍然用“:”做除号.

信息窗1 有余数的除法的认识 1.原题: 判断:20÷4=4……4 () 分析:误认为余数可以大于或等于除数。 正解: 举一反三: 判断:26÷5= 4 …… 6 () 36÷6= 5 …… 6 () 2、原题:有17枝花,每5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还剩几枝?分析:容易把余数的单位名称写成商的单位名称。 正解: 举一反三: a、每3只皮球装1盒,17只皮球至少需要几个盒子才能装下? b、39个小朋友去划船,能做满几条船?还剩几个小朋友?

3、原题:今天是8日,星期一,到31日是星期几? 分析:算式正确,但没算完。应再列:8÷7=1……1,因为余数是1,条件又告诉8号是星期一,所以31÷7=4……3,余数是3,应为星期三。 正解: 举一反三: a、今天是8月1日,星期一,到8月31日是星期几? b、今天是8月1日,星期一,到8月26日是星期几? 信息窗2 课题:有余数除法的笔算 1、原题:小红有一些书,总数不到40本,把这些书摆成5堆多3本。小红最多有多少本书?最少有多少本书? 分析:前半部分算式正确,但没理解被除数、商数、余数之间的关系,也少解一问。40÷5=7(本)……5(本),本来应该余3本,但计算中余5本,多出2本,就应在总数40中去掉多出的2本,40-2=38(本),所以最多为38本。最少则当商为1即每堆只有1本时,总数最少为8本。

昆山入党积极分子考试易错题集

4.发展观是从____对发展问题的诠释 A.哲学角度 5.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时间是 C.1956年 9.坚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____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C.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A.马克思列宁主义 B.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D. 以上都是 18.党员小张离职后组织关系转出原支部,但他因工作繁忙将组织关系介绍信放在家里,未及时转接,也未参加组织生活,两年后才想起来,党员身份还能否承认? A.不能,按自行脱党予以除名 20.《条例》规定,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强调“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____ B.抓早抓小 22.2015年我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C.42755元 23.(),昆山综保区一般纳税人资格试点启动,首张增值税发票开出。 C.2016年11月1日 25.以下不是第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文件的是( ) C.《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4.以下哪些行为会导致开除党籍处分:____ A.在党内组织秘密集团或者组织其他分裂党的活动的 B.挑拨民族关系制造事端或者参加民族分 裂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和骨干分子 8.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提高政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A.简政放权 B.健全机制 C.放管结合 D.优化服务 9.以五中全会描述的蓝图为引领,切实把生态文明的()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贯彻到各级各类规划和各项工作中。 A.规划 B.理念 C.原则 D.目标 12.政府职能的设定应正确处理三大关系是指()。 A.社会和市场的关系 B.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C.政府和社会的关系 D.政府内部的关系 14.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警告或者严重警告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者留党察看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处分:()

导数中的易错题

第20练 导数中的易错题 一、选择题 1.如果f ′(x )是二次函数,且f ′(x )的图象开口向上,顶点坐标为(1,3),那么曲线y =f (x )上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是( ) A .(0,π 3] B .[π3,π 2) C .(π2,2π 3 ] D .[π 3 ,π) 2.(优质试题·福建福州三中月考)已知点A (1,2)在函数f (x )=ax 3 的图象上,则过点A 的曲线C : y =f (x )的切线方程是( ) A .6x -y -4=0 B .x -4y +7=0 C .6x -y -4=0或x -4y +7=0 D .6x -y -4=0或3x -2y +1=0 3.(优质试题·兰州诊断)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设P 是曲线C :xy =1(x >0)上任意一点,l 是曲线C 在点P 处的切线,且l 交坐标轴于A ,B 两点,则以下结论正确的是( ) A .△OAB 的面积为定值2 B .△OAB 的面积有最小值3 C .△OAB 的面积有最大值4 D .△OAB 的面积的取值范围是[3,4] 4.若函数f (x )=2x 2 -ln x 在其定义域内的一个子区间(k -1,k +1)内不是单调函数,则实数k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3 2) C .[1,2) D .[3 2 ,2) 5.若函数y =x 3 -3ax +a 在(1,2)内有极小值,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C .24或a <1 6.已知函数f (x )=x 3 +ax 2 +x +2 (a >0)的极大值点和极小值点都在区间(-1,1)内,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 A .(0,2] B .(0,2) C .[3,2) D .(3,2) 7.如果函数f (x )=13x 3-x 满足:对于任意的x 1,x 2∈[0,2],都有|f (x 1)-f (x 2)|≤a 2 恒成 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 63,63 ] B .[-233,23 3] C .(-∞,- 63]∪[6 3 ,+∞) D .(-∞,-233]∪[23 3 ,+∞) 8.(优质试题·景德镇质检)已知f (x )=ax +a -2 x +2-2a (a >0),若f (x )≥2ln x 在[1,+∞)上恒成立,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A .(1,+∞) B .[1,+∞) C .(2,+∞) D .[2,+∞) 二、填空题 9.若函数f (x )=ln x +ax 存在与直线2x -y =0平行的切线,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 10.函数f (x )=ax -cos x ,x ∈[π4,π3],若?x 1,x 2∈[π4,π3],x 1≠x 2,f ?x 2?-f ?x 1? x 2-x 1<0, 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11.若函数f (x )=ax 3 +x 恰有3个单调区间,则a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12.已知函数f (x )=e x 1+ax 2(a >0),若f (x )为R 上的单调函数,则实数a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易错题集

4、“世界不就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就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是一种( A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相对主义的观点 D、唯心主义的观点 7、规律具有两个特点,一个就是普遍性,另一个就是( A ) A、客观性 B、变动性 C、社会性 D、能动性 12、下列概念中,反映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的就是( B )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生产方式 D、生产资料 13、社会形态的发展就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这就是一种( A ) A、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B、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决定论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9、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构就是( C ) A、法院 B、检察机构 C、议会或国会 D、政府 20、公式W…P…W 表示的就是产业资本循环的( B ) A、购买阶段 B、生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 22、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就是( B ) A、剩余价值率等于利润率 B、剩余价值率大于利润率 C、剩余价值率小于利润率 D、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成反比 23、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 C ) A、优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B、中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C、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 D、各类土地的平均生产条件决定 24、处于垄断地位的大银行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地位表现在( C) A、它已掌控了所有银行业务 B、它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C、它已控制了整个国民经济 D、它已掌握了国民经济的命脉 28、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归根结底就是由( A ) A、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B、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 C、被统治阶级的意愿决定的 D、统治阶级的倒行逆施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易错题整理

易错题 (温馨提示:这是同学们平常易错的题目,老师整理出来,希望大家认真对 待,弄清题意,谨慎答题。加油!) 一、口算 60×6= 320÷4= 800÷8= 80×8= 40×2= 900÷3= 600÷3= 80×4= 90×3= 400÷8= 240÷8= 490÷9= 二、笔算,带※的需要验算。 ※467÷3= ※786÷6= ※528÷3= 89÷4= 894÷8= 924÷7= ※63÷2= 三、脱式计算 215+25×5 12+12×5 四、填空 1、468÷4的商的最高位在()位上,是个()位数。 2、口算80÷4时,可以这样想,把()个十平均分成()份,每份是()个十,也就是()。 3、160里面有()个8。

4、300是5的()倍,是6的()倍。 5、汽修厂新进70个轮胎,最多能安装()辆三轮车或()辆四轮车。 6、○÷6=20…… ,余数最大是(),这时被除数是()。 7、前进的地铁是()现象,升降机是()现象。 8、行驶中的汽车车轮是()现象,方向盘是()现象。 9、东南方向在()和()之间。 五、在○里面填>、<、=。 140÷7○100÷5 0÷7○0×7 50×2+6○50×(2+6) 90÷(2×3)○90÷2÷3 六、选择,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里。 1、有38个苹果,每8个装一盒,需要()个盒子才能装完。 A 4 B 5 C 6 2、商和除数都是8,余数是6,被除数是() A 56 B 60 C 70 3、有924盒牛奶,选择下面()包装,正好装完。 A 7盒装 B 8盒装 C 9盒装 4、佳佳放学后往西走,学校在他家的()。 A 东面 B 西面 C 南面 D 北面 5、英英家在学校的西南方向上,学校在英英家的()方向上。 A 西面 B 东面 C 西北 D 东北 6、()是平移现象? A 推拉门拉开 B 钟表指针 C 行驶中的汽车 D 风车 7、合唱队有男生36人,女生比男生的5倍多12人,女生有多少人?

函数及导数易错题精选

2009年高考数学专题复习函数、导数部分错题精选 一、选择题: 1、已知函数()x f y =,[]b a x ,∈,那么集合()()[]{}(){} 2,,,,=∈=x y x b a x x f y y x 中元素的个数为( ) A. 1 B. 0 C. 1或0 D. 1或2 2、已知函数()x f 的定义域为[0,1],值域为[1,2],则函数()2+x f 的定义域和值域分别是( ) A. [0,1] ,[1,2] B. [2,3] ,[3,4] C. [-2,-1] ,[1,2] D. [-1,2] ,[3,4] 3、已知0<a <1,b <-1,则函数b a y x +=的图象必定不经过(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4、将函数()x x f 2=的图象向左平移一个单位得到图象1C ,再将1C 向上平移一个单位得图象 2C ,作出2C 关于直线x y =对称的图象3C ,则3C 对应的函数的解析式为( ) A. ()11log 2+-=x y B. ()11log 2--=x y C. ()11log 2++=x y D. ()11log 2-+=x y 5、已知函数()()x x f a -=2log 1在其定义域上单调递减,则函数()() 2 1log x x g a -=的单调 减区间是( ) A. (]0,∞- B. ()0,1- C. [)+∞,0 D. [)1,0 6、函数x x x y sin cos -=在下面的哪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 A. ??? ??23,2ππ B. ()ππ2, C. ?? ? ??25,23ππ D. ()ππ3,2

马哲易错题(单选)

马哲易错题(单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B) A.整体与局部关系B.一般与个别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绝对和相对关系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点的错误在于 ( B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了物质的客观性D.是对物质的自我猜测 3.古诗云:“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 D ) A.是客观的 B.是有限的 C.是可知的 D.是相对的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种观点是(D ) A.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B.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 D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桥梁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6.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现实世界是在(C ) A.以自然界为前提的条件下生成和发展的 B.人的能动作用下生成和发展的 C.人的实践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的 D.正确思想的指导下生成和发展的7.人化自然与自在自然的主要区别在于( C ) A.人化自然有属人的性质,自在自然在任何意义上都没有属人的性质 B.自在自然是既成不变的,人化自然是随着人的实践而变化的 C.人化自然经过人的实践改造,自在自然则没有经过人的实践改造 D.自在自然是人化自然的前提,在人的实践中向人化自然转化 8.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是(C )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 A.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B.辩证否定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 )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立 11.系统论的最基本原则是(A ) A.整体性 B.区别性C.最优化 D.合理化 12.世界上各种事物千差万别的内在根据是( C ) A.矛盾B.普遍矛盾C.特殊矛盾D.矛盾双方的又统一又斗争13.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指(C ) A.矛盾中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B.矛盾体系中处于被支配地位,在事物发展进程中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错题集整理方法

小学教学错题集整理方法 什么是错题集? “错题集”就是我们把做错的典型题目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整理到自己的笔记本中,这些题目都来自我们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和考试中。 错题集的好处 1、建立“错题集”,避免学生反复出错: 2、建立“错题集”,学生复习更有针对性。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学生错题以后,往往是订正了事,时间长了就淡漠了,换了作业本,更是无从稽查,学生心中无数,老师心中也无数,后来的复习补救就没有了依据,于是全面撒网,导致复习没有针对性,效率大大降低。如果建立错题集以后,每个学生各种情况下的错题都按本来面目集中到错题集上,这就等于建立了台账,师生复习都有准确的依据。这样学生就可以减轻负担,提高效率,从而真正达到“轻负高质”。 3、建立“错题集”,有效降低错误率。恩格斯有这样的理论:“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而“错题集”的建立,就是把平时所有的错题都集中在一起,从中找出每次错误原因的所在,比较系统、全面地加以分析、诊断,进而大面积地提高全班学生的正确率,把错误降低到最低点。 4、建立“错题集”,为下一届学生提供借鉴。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每一届学生在学习同一教学内容时,出现的错误都惊人

的相似。而每一届老师对学生所出现的这些错误只做到及时订正而已,缺乏搜集、分析和利用,导致这些错误年复一年地延续,师生做了大量的无用功。而有了“错题集”,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有了前车之鉴,在学习的道路上就可以少走弯路。 错题整理。 错题收集工作完成后,为了让错题变得清晰明朗,方便我们使用,可以将所有的错题分类整理,比如桉错误的原因分。每道错题收集后,标注出错误原因,可以分三大类。 第一类———遗憾之错。就是分明会做,反而做错了的题;比如说,“审题之错”是由于审题出现失误,看错数字等造成的;“计算之错”是由于计算出现差错造成的等。 第二类———似非之错。理解的不够透彻,应用得不够自如;第一遍做对了,一改反而改错了,或第一遍做错了,后来又改对了等等。 第三类———无为之错。这是无思路、不理解,更谈不上应用的问题。另外写上属于课本的某一单元某一节或某一页知识点。 这样分类的优点在于既能按错因查找,又能按各章节易错知识点查找,给今后的复习带来简便;另外,整理时同一类型问题可只记录典型的问题,不一定每个错题都记。 错题集的利用 ◆经常阅读,避免再错。一本好的“错题集”就是自己知识漏洞的题典,“错题集”不是把做错的习题记下来就完了。同学们要经常在空闲时间或准备下一次考试时,拿出“错题集”,浏览一下,在错题

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集

言语理解与表达易错题集 1.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成为不可阻挡潮流的今天,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主的兴衰存亡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当前,必须从全面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青年文化建设。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深刻认识加强青年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 B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C青年文化建设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青年文化阵地的争夺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 参考答案:C 2.由于技术理性造就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人不得不屈从于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及其由这一体系所规定的交换原则和利己主义原则,进而把适应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作为美德来看待,并由此造就了权威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盛行。这种伦理价值观上的矛盾冲突又使得相对主义的伦理价值观得以产生和流行,它反映了在技术理性盛行的条件下,人的个性失落和在价值观上的困惑和矛盾。 这段话的主旨是: A. 技术理性造就了资本主义机器生产体系和管理体系。 B.技术理性造成了人的个性失落和伦理价值观的的混乱。 C.技术理性造就了权威主义的伦理价值观盛行。 D.技术理性把适应市场经济的交换原则作为美德来看 参考答案:B 3.当绿草翘以()的命运覆尽苦难,当鲜花面对盘旋的苍鹰竞相开放,当幸福从一首首恋歌中扑楞开翅膀。倚香于深处埋伏的思想,()大片青春岁月,我们这些大地的子民,心中()着怎样的热爱与向往? 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生生不已回首潜伏B.周而复始回溯潜伏 C.周而复始回首蛰伏D.生生不已回溯蛰伏 参考答案:D 4.很多日本人为自己在世界范围内的疯狂购买()。多年来只能对美国()的日本似乎看到了自己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的希望。这种新奇的()非常好,日本人一时风光无限。 填入括号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忘乎所以马首是瞻梦幻B.沾沾自喜唯唯诺诺体念 C.自呜得意望其项背想象D.得意忘形亦步亦趋感觉 参考答案:B

(整理)高三二轮复习数学经典题与易错题汇总:函数与导数经典题与易错题

函数与导数 经典题与易错题 一、选择题与填空题 1.(山东大学教授自编题)设定义在(0,1)上的四个函数: 1234()2,()ln ,()21,()sin 2x f x f x x f x x f x x π===-=,其中满足性质: “12(0,1),[0,1]x x λ∈对区间中任意的和任意都有[]1212(1)()(1)()f x x f x f x λλλλ+-≥+-恒成立” 的有 132234(A)(),()(B)()(C)(),()(D)()f x f x f x f x f x f x 错点分析:不会使用特殊值法,不会判断函数的凹凸性。 2.设() f x = 则 f (-12)+f (-11)+ f (-10)++ f (0)++ f (11)+ f (12)+ f (13)的值为( ) A B . C D 错点分析:想不到使用倒序相加法求和 3.若函数y =)1(log 2 +-ax x a 有最小值,则a 的取值范围是 ( ) A.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