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自然界生物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宇宙形成大约已有150亿到200亿年,地球形成大约已有46亿年,生命的形成大约已有35亿年。宇宙的演化,地球的形成,生命的诞生,往返亿万年。亿万年间,地球因其演化出了生命而成为人类目前所认知的宇宙中最独特的天体。亿万年里,生命通过其独特的进化,从水生到陆生,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低等到高等,完成了巨大的飞跃,形成了今天如此丰富的生物世界。地球因为这多彩的生物世界而装扮得分外美丽。

从地球早期生命的化石记录来看,最早的生命残留物可能是保存在格陵兰距今约38亿年的石英岩中的有机碳颗粒,而最早的并可与现代生物进行形态对比的化石是保存在距今约35亿年的澳大利亚太古代硅质叠层石中的单细胞原核生物化石。这些简单的生命经过近15亿年的演化,大约在20亿年前的中元古代出现了真核单细胞生物。生命进化历程进入10亿年至5.4亿年前的新元古代。随后,地球进入了寒武纪。生物进化史上最著名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开始了。这期间,生物的进化速度,新物种的产生速度都远远超过了之前的这几个时期,绝大多数无脊椎动物在几百万年的很短时间内出现了,生物机体的形体造型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创新性变革,且在多种生态环境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栖息地和适应带。接下来的奥

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包括之前的寒武纪所组成的古生代中,依

次出现了珊瑚虫、腕足动物、鹦鹉螺、笔

石、鳄鱼、海螺、鱼类、第一批两栖动物、

第一批爬行动物、第一批有翅昆虫等生物,

同时,陆地植物、大型植物纷纷出现,地

球的生物家庭成员不断曾多。接下来,三

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古新世、始新世、

渐新世中,出现了哺乳动物,鸟类,在上

新世末,第四纪初,万物的灵长——人类

出现了。

可见,正是这亿万多年来的不断进化,

衍生出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生物多样性。所谓生物多样性,即指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本文将论述的,是这三个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

物种的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它既体现了生物之间及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又体现了生物资源的丰富性。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共有180多万个物种,其中动物有150万种以上,植物37万种以上。那么,物种多样性的原因是什么呢?是基因多样性。2003年4月14日,人类基因组计划宣布完成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全部31.647亿个碱基对测序成功,人体携带约3.0万到3.5万个基因;2002年4月5日,《Science 》刊登了中国独立完成的籼稻9311的基因组序列草图,总基因数约为3.8万到4.0万个。经过最近几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发现,人和其它很多生物的基因数量是差不多的,但这些生物的形态、结构、功能相差如此之大,可见他们的基因有着很大的区别。信使RNA 通过转录,再与核糖体结合,再由转运RNA 携带特定氨基酸在核糖体上与信使RNA 的反密码子配对,通过核糖体的一系列作用,生成多肽链,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的进一步加工,得到决定生物体性状的直接因素——蛋白质。自然界物种之间的不同直接体现在蛋白质结构的不同,而决定蛋白质结构的物质就是基因,换句话说,生物亿万年的进化史实际上就是基因的进化史,新物种的产生有赖于新基因的产生和作为基因载体的染色体的变异,同时,基因重组对生物的进化也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生活在奥陶纪时期的三叶虫

新基因的产生由基因突变决定。由于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

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就叫做基

因突变。基因突变改变了合成蛋白质的“图纸”,从而改变了蛋

白质的结构,进而改变了生物的性状,这些突变通过生物的繁

殖和遗传,一代代积累,最终造成物种性状的大改变,使得一

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最后形成新物种。诱发基因突变

的因素有物理因素、化学因素。

物理因素有非电离辐射类的紫外线、激光、离子束、X 射

线、γ射线、快中子、强磁场、强电场等。有人猜测,早期地

球由于氧气浓度较低,所以无法形成臭氧层,这时,多种宇宙

射线大剂量地照射地球,使得一些早期生物发生了基因突变,

不断产生了新物种。但由于大部分基因突变是有害的,突变产

生的个体无法存活,因此那时的生物进化速度很慢,大部分生物生活在海水中以抵挡宇宙射线。蓝藻的大量繁殖吸收二氧化碳使得地球的温度逐渐降低,大气中氧气的含量逐渐上升,臭氧层逐渐形成,宇宙射线的强度逐渐减弱,为生物的进化和新物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生物的有氧呼吸逐渐增多,物种的进化速度空前加快,这就造成了著名的寒武纪物种大爆发。当然,这只是关于寒武纪物种大爆发的原因之一。

化学因素主要由化学诱变剂诱变引发基因突变。

烷化剂:甲基磺酸乙酯[EMS ,CH3SO4(OC2H5)]、硫酸二乙酯[DES ,SO2(OC2H5)2]、乙烯亚胺(EI )等。它们都有含有一个或多个不稳定的烷基(C2H5),这些烷基能移到电子密度较高的其他分子中去,这种通过烷基置换其它分子的氢原子的作用,叫做烷化作用。烷化剂就是通过这种烷化作用而改变基因的分子结构,从而造成基因突变。

碱基类似物:5-溴尿嘧啶(Bu )、5-溴脱氧尿核苷(BudR )、2-氨基嘌呤(Ap )等。前二者是胸腺嘧啶(T )的类似物,后一种是腺嘌呤(A )的类似物。其作用机理是它们的分子结构与基因分子的碱基相似,它们在不妨碍基因复制的情况下作为组成基因的成分参入到基因分子中去。由于它们与碱基不同,它们会在复制时发生偶然配对上的差错,从而导致基因突变。

抗生素:重氨丝氨酸、丝裂霉素C ,它们具有破坏基因分子结构的能力,因而造成染色体的断裂。

以上,就是诱发基因突变的主要原因。在生物的遗传变异中,染色体变异也是一大重要组成部分。当染色体的数目发生改变时(缺少,增多)或者染色体的结构发生改变时,遗传信息就随之改变,带来的就是生物体的后代性状的改变,这就是染色体变异。

据统计约有30~35%的被子植物存在多倍体系列,而禾本科植物中的异源多倍体则高达 75%。栽培植物中有许多是天然的异源多倍体,如普通小麦为异源六倍体、陆地棉和普通烟草为异源四倍体。多倍体的形成就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人类遗传病中,21三体综合症是由于第二十三号染色体多了一条造成的,这也是染色体数目变异的结果。

在人类遗传中,染色体缺失常会引起较严重的遗传性疾病,如猫叫综合征等;果蝇的棒眼就是X 染色体特定区段重复的结果;普通果蝇的第3号染色体上有三个基因按猩红眼—桃色眼—三角翅脉的顺序排列(St —P —Dl),同是这三个基因,在另一种果蝇中的顺序是St —Dl —P,仅仅这一倒位的差异便构成了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别;在17个科的29个属的种子植物中,都有易位产生的变异类型,直果曼陀罗的近100个变种,就是不同染色体易位的结果。

染色体变异通常是有害的,但它也为新物种的产生提供了来源。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它们是物种多样性产生的主要来源。人类在掌握了其产生原因之后,便通过人工手段,诱导了这种变异,

为物种多样性的产生创造了又一新的人类基因组计划

来源。例如,1930年和1924年H.尼尔逊·爱尔和D.托伦纳分别用辐射诱变技术获得了有实用价值的大麦突变体和烟草突变体。化学诱变剂在植物上的应用一般认为始于1943年,当时F·约克斯用马来糖(脲烷)诱发了月见草、百合和风铃草的染色体畸变。人造卫星出现之后,科学家们便利用人造卫星搭载植物种子进入太空,接受宇宙射线的照射,从而产生了许多新的突变个体。

科学家探究醋酸杆菌的最佳诱变剂

使用诱变剂前后青霉菌的产量

突变可以创造新的物种,增加物种数量,从而增加了物种多样性。而基因重组虽然无法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新的基因型,间接地增加生物多样性。

基因重组是指一个基因的DNA序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亲本DNA组合起来的。除了生殖细胞在形成和结合过程中的基因重组外,科学家通过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即所谓的基因工程,将不同物种间的形状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远缘杂交不亲和性,为生物多样性又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我国科学家独立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将一种细菌来源的、可专门

破坏棉铃虫消化道的Bt杀虫蛋白基因经过改造,转到了棉花中,使棉花细胞中存在这种杀虫蛋白质,专门破坏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的消化系统,导致其死亡,而对人畜无害。这些转基因动植物,携带了其原本基因所无法表达的性状。

普通棉和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效果对比

综上所述,自然界通过基因多样性直接控制了物种的多样性,而物种的增多,必然产生不同的种间关系,不同物种之间,不同种群之间,不同个体之间,通过这样那样的种间关系,再通过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共同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多样性就此体现了。根本而言,生物的多样性是有一定的遗传学规律决定的。人类在科技文明发展的今天,应当充分研究和认识遗传学规律,使其为我所用,更好地改造自然,和谐自然。

遗传学

名词解释: 1.遗传:亲代与子代相似的现象。 2.变异:亲代与子代,子代个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的现象。 3.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 4.非同源染色体:形态结构上有所不同的染色体。 5.显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表现出来的性状。 6.隐性性状:杂种F1代在一对相对性状中没有表现出来的性状。 7.相对性状: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 8.测交法:把被测的个体与隐性纯合的亲本杂交,根据测交子代(Ft)的表现 型和比例测知该个体的基因型。 9.嵌镶显性:双亲的性状在F1个体的不同部位分别表现。 10.连锁遗传: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 倾向。 11.性连锁(伴性遗传):指性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某些性状总是伴随性别 而遗传的现象。 12.从性遗传或称为性影响遗传:不是指由X及Y染色体上基因所控制的性 状,而是因为内分泌及其它关系使某些性状只出现于雌、雄一方;或在一方为显性,另一方为隐性的现象。 13.假显性现象:一条染色体某区段缺失后,另一条同源染色体上隐性基因的 作用表现出来。 14.位置效应:基因所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不同,其表现型效应也不同。 15.转导:以噬菌体为媒体,将细菌的小片段染色体或基因从一个细菌转移到 另一个细菌的过程。 16.细胞质遗传:由细胞质基因所决定的遗传现象和遗传规律。 17.微效多基因或称微效基因:控制数量性状的基因数量多,每个基因对表现 型的影响较微的一类基因。 18.杂种优势:两个遗传组成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F1,在生长势、生活 力、繁殖力、抗逆性、产量和品质上比其双亲优越的现象。 简答: 1、基因分离、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和实质? 细胞学基础:在减I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遗传学名词解释

1、遗传1、亲代把成套遗传物质传给子代并致使亲子相似的过程。 2、变异2、亲代传给子代的遗传物质或遗传物质在子代发挥的作用发生变化,致使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性状相异的过程。 3、可遗传变异3、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变异。 4、不遗传变异4、遗传物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性状变异。 5、生物进化5、某一物种或某一完整的生物类群或整个生物界的历史发展过程。 6、自然选择6、针对自然条件的变化,生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 7、人工选择7、人类按自身的需要,利用各种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的变异,从中选择人类所需的种或品种的过程。 8、原核生物8、细胞中仅有核物质,而没有形成核结构的一类原始生物。如病毒、细菌、蓝藻等。 9、真核生物9、细胞中具备核结构的已进化的生物。 10、同源染色体10、大小、形态、结构上彼此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他们有着共同的起源。 11、非同源染色体11、在大小、形态、结构上彼此不同的染色体,他们起源也不同。 12、双受精12、种子植物胚囊中,同时发生的卵与精子结合为合子,两个极核与精子结合为胚乳细胞核的过程。 13、花粉直感13、在杂交的情况下,母株新结种子的胚或胚乳直接表现父本某些性状的现象。 14、孤雌生殖14、卵细胞未经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5、孤雄生殖15、雄配子体未与卵结合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16、单性生殖16、未经雌雄两性的结合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 17、不定胚同17、珠心或珠被的双倍体细胞,不能经过配子体阶段即分化而成的胚 18、单性结实18、卵细胞没有受精不形成胚,但雌蕊受花粉的刺激而发育成果实的现象 19、无融合生殖19、生殖虽涉及性分化但却是雌雄配子不发生融合的一种生殖方式。 20、单位形状20、为便于遗传研究而区分开的每一个具体性状。 21、相对性状21、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的相对差异,这些差异互称为相对性状 22、性状22、生物体形态结构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统称。 23、分离现象23、杂种表现显性其后代表现显性和隐性的分离,这种现象称为分离现象 24、分离规律24、是生物遗传的普遍规律之一,指等位基因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时,随同同源染色体分开而进入不同的配子,从而导致性状分离这一规律。 25、相对基因25、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在个体中是等位的,在群体中是复等位的。 26、等位基因26、控制同一单位性状并位于同源染色体的对应位置上的基因。 27、基因型(遗传型)27、控制生物某一单位性状或一些单位性状或全部性状的基因的组合。它代表生物的遗传组成。

遗传学第三版刘祖洞第二章练习题

名词解释5个,选择题10个,解答题5个,问答题2个 一.名词解释 1.细胞: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也是生长发育和遗传的基本单 位。 2.细胞生物:以细胞为基本单位的生物;根据细胞核和遗传物质的存在方式不同又可以 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3. 染色质:染色质是在间期细胞核内有由DNA、组蛋白、非组蛋白和少量RNA组成的, 易被碱性染料着色的一种无定形物质 4. 着丝粒:着丝粒是细胞分裂时纺锤丝附着(attachment)的区域,又称为着丝点。 5. 姊妹染色单体:一条染色体的两个染色单体互称为姊妹染色单体。 6. 次缢痕:某些染色体的一个或两个臂上往往还具有另一个染色较淡的缢缩部位,称为 次缢痕,通常在染色体短臂上。 7. 同源染色体:体细胞中形态结构相同、遗传功能相似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 二.选择题 1.在洋葱根尖分生区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加倍和DNA数加倍分别发生在( C ) A.间期、间期 B.间期、后期 C.后期、间期 D.前期、间期 2.一个动物细胞周期中,DNA数加倍、染色体数加倍、中心粒复制的时期依次为( C )① 间期②前期③中期④后期⑤末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①④① D.②④⑤ 3. 保证两个子细胞中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与母细胞完全相同的机制是( B ) A.染色体的复制 B.着丝点的分裂 C.纺锤丝的牵引 D.以上三项均起作用 4. 在一个细胞周期中,DNA复制过程中的解旋发生在( A ) A.两条DNA母链之间 B.DNA子链与其互补的母链之间 C.两条DNA子链之间 D.DNA子链与其非互补母链之间 5. 下列有关细胞生命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分裂期的细胞不进行DNA复制和蛋白质合成 B.免疫系统中的记忆细胞既有分化潜能又有自我更新能力 C.凋亡细胞内的基因表达都下降,酶活性减弱 D.原癌基因突变促使细胞癌变,抑癌基因突变抑制细胞癌变 6. 1.人类l号染色体长臂分为4个区,靠近着丝粒的为( B )。 A.O区B.1区 C.2区D.3区 7. 真核细胞中的RNA来源于( D )。 A.DNA复制B.DNA裂解 C.DNA转化D.DNA转录 E .DNA翻译 8. 染色体不分离( D ) A只是指姊妹染色单体不分离 B.只是指同源染色体不分离

高考生物遗传学推理实验设计题

遗传学推理实验设计题总结 遗传学三大规律 ●基因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连锁交换定律 遗传学解题步骤 1.判断是否伴Y遗传 2.判断遗传方式判断显隐性 3.判断基因位于何染色体 4.写基因型,表现型与基因型对应,计算有关概率。预测子代表现型。 如何观察遗传系谱图 1)看男女是否都有,全是男的且世代都存在,则伴Y遗传 2)依据无中生有为隐形,有中生无为显性,判断显隐性 3)依据隐性看女病,女病男正为常【男指该患病女子的父亲或儿子】 显性看男病,男病女正为常【女指该患病男子的母亲或女儿】 注意:在利用这个口诀是,容易忽略,以隐形为例,必须要勾出所有患病的女子,然后一个一个看他们的父亲儿子是否患病,如果只看一个,很容易忽略! 再以隐形遗传病为例,如果找不到患病的女性,则一定符合伴X隐性遗传 多对遗传病组合的问题,要分开讨论然后结合分析。 患病男孩和男孩患病 患病男孩是指患病的男孩占子代男孩和女孩总数的百分比 男孩患病是指患病的男孩占子代男孩总数的百分比 致死问题 分为配子致死和合子致死两种类型 解题步骤:分析致死类型 再确定基因型和比例【按正常情况推理】 例。一只突变型雌性果蝇和一只雄性果蝇交配,产生F1中野生型与突变型之比为2:1,且雌雄比为2:1,分析致死基因。 分析:正常情况雌雄比应为1:1 ,而本题中为2:1.则可以知道雄性个体有致死

F1性状之比为2:1,可以知道,为X染色体【自己可以分析Y,常染色体为什么不行】蜜蜂的遗传 二倍体蜜蜂:蜂王和工蜂 单倍体蜜蜂:雄蜂【未受精的卵细胞直接发育而来】 遗传特例分析 ●互补效应 9:7 ●累加效应 9;6:1 ●重叠效应15:1 ●显性上位12:3:1 ●隐形上位9:3:4 ●抑制作用12:3 解题要记住的技巧 显隐性判断: 1,性状分离,2,相对性状杂交【常染色体,性染色体都可以。】 注意:哺乳动物的显隐性判断不用相对性状的杂交,只能用性状分离,原因是哺乳动物的子代数目少。 自由交配和自交 自由交配可以使用配子法解题,自由交配指雌雄个体之间,不能使用配子法,只能单独列式。 正交反交用于核质遗传的判断 常染色体遗传与伴X染色体遗传的判断 可采用正交反交的方法,判断有无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的两种判断方法【非常重要】 ●同一表现性,男女表现型比是否为1:1 ●男女某一表现型的比值是否相同 孟德尔实验方法 假说-演绎法 过程:观察分析→提出问题→演绎推理→实验验证

遗传学名词解释E

E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 a population that have an equal probability of contributing gametes to the next generation. effector molecule -- Small, biologically active molecule that acts to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a protein by binding to a specific receptor site on the protein. electrophoresis -- A technique used to separate a mixture of molecules by their differential migration through a stationary phase (such as a gel) in an electrical field. endocytosis -- The uptake by a cell of fluids, macromolecules, or particles by pinocytosis, phagocytosis, or 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endomitosis -- Chromosomal replication that is not accompanied by either nuclear or cytoplasmic division. endonuclease -- An enzyme that hydrolyzes internal phosphodiester bonds in a polynucleotide chain or nucleic acid molecule. endoplasmic reticulum -- A membranous organelle system in the cytoplasm of eukaryotic cells. The outer surface of the membranes may be ribosome-studded (rough ER) or smooth ER. endopolyploidy -- The increase in chromosome sets that results from endomitotic replication within somatic nuclei. endosymbiont theory -- The proposal that self-replicating cellular organelles such as mitochondria and chloroplasts were originally free-living organisms that entered into a symbiotic relationship with nucleated cells. enhancer -- Originally identified as a 72-bp sequence in the genome of the virus, SV40, that increases the transcriptional activity of nearby structural genes. Similar sequences that enhance transcription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e genomes of eukaryotic cells. Enhancers can act over a distance of thousands of base pairs and can be located 5', 3' or internal to the gene they affect, and thus are different from promoters. environment -- The complex of geographic, climatic, and biotic factors within which an organism lives. enzyme -- A protein or complex of proteins that catalyzes a specific biochemical reaction.

遗传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遗传学教学大纲讲稿要点 第一章绪论 关键词: 遗传学 Genetics 遗传 heredity 变异 variation 一.遗传学的研究特点 1. 在生物的个体,细胞,和基因层次上研究遗传信息的结构,传递和表达。 2. 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世代的传递和个体间的传递。 3. 通过个体杂交和人工的方式研究基因的功能。 “遗传学”定义 遗传学是研究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规律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 遗传学是研究基因结构,信息传递,表达和调控的一门生物学分支科学遗传 heredity 生物性状或信息世代传递的现象。 同一物种只能繁育出同种的生物 同一家族的生物在性状上有类同现象 变异variation 生物性状在世代传递过程中出现的差异现象。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存在差别。 生物的子代之间存在差别。 遗传与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生存与进化的基本因素。遗传维持了生命的延续。没有遗传就没有生命的存在,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物种。 变异使得生物物种推陈出新,层出不穷。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形成,没有变异,就没有物种的进化,遗传与变异相辅相成,共同作用,使得生物生生不息,造就了形形色色的生物界。 二. 遗传学的发展历史 1865年Mendel发现遗传学基本定律。建立了颗粒式遗传的机制。 1910年Morgan建立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关系。 1944年Avery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1951年Watson和Crick的DNA构型。 1961年Crick遗传密码的发现。 1975年以后的基因工程的发展。 三. 遗传学的研究分支 1. 从遗传学研究的内容划分 进化遗传学研究生物进化过程中遗传学机制与作用的遗传学分支科学 生物进化的机制突变和选择 有害突变淘汰和保留 有利突变保留与丢失 中立突变 DNA多态性 发育遗传学研究基因的时间,空间,剂量的表达在生物发育中的作用分支遗传学。 特征:基因的对细胞周期分裂和分化的作用。 应用重点干细胞的基因作用。 转基因动物克隆动物 免疫遗传学研究基因在免疫系统中的作用的遗传学分支。 重点不是研究免疫应答的过程, 而是研究基因在抗体和抗 原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2. 从遗传学研究的层次划分 群体遗传学研究基因频率的改变的遗传学分支。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名词解释 遗传学: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一门科学。 Mendel第一定律——分离定律:控制性状的一对等位基因在产生配子时彼此分离,并独立地分配到不同的配子中。 Mendel第二定律——自由组合定律:配子形成时,各对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独立自由地组合到配子中。 基因(gene):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是具有特定核苷酸顺序的DNA片段,是储存遗传信息的功能单位,基因可以发生突变,基因之间可以发生交换。 基因座(locus):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所处的位置。特定的基因在染色体上都有其特定的座位。 真实遗传(true breeding):子代性状永远与亲代性状相同的遗传方式。 基因型(genotype):个体或细胞的特定基因的组成。 纯合体(hom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相同的等位基因,就这个基因座而言,这种个体或细胞称为纯合体,或称基因的同质结合。 杂合体(heterozygote):基因座上有两个不同的等位基因,或称基因的异质结合。回交(back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亲本进行交配的方式。 测交(testcross):杂交产生的子一代个体再与其隐性亲本的交配方式,用以测验子代个体的基因型的一种回交。 互补基因:不同对的两个基因相互作用,出现了新的性状,这两个互作的基因叫做互补基因。(表型比9:7) 隐性上位(recessive epistasis):在两对非等位基因共同控制同一性状时,其中的一对等位基因的表型效应会受到另一对等位基因的影响。(9:3:4) 显性上位(dominant epistasis):某对等位基因的现,受到另一对非等位基因的影响,随着后者的不同而不同。(后代表型比常为12:3:1 and 13:3 ) 叠加效应(Duplicate effect):两个基因作用相同,像荠菜中的两对基因中只要有一个显性等位基因就可产生“心型”果实。(表型比15:1) 性染色体(sex-chromosome):与性别有关的一对形态大小不同的同源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一般以XY或ZW表示。 伴性遗传(性连锁遗传):指由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决定的遗传现象。 连锁(linkage):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倾向于联系在一起的现象。 交换(crossing-over):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个等位基因在少数情况下会发生位置互换的现象。 重组(recombination):等位基因位置互换的结果导致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不同基因之间发生重新组合。 三点测交:根据同一条染色体上三个非等位基因间的交换(重组)行为测定它们之间排列顺序的杂交试验。 干涉(interference):表示连锁的非等位基因之间一个单交换发生减少了对邻近位置上发生第二个单交换的机会。(并发系数=0,完全正干涉;并发系数=1,无干涉;0<并发系数<1,正干涉;并发系数>1,负干涉).

遗传学说课材料

遗传学说课材料 1.课程地位与作用 遗传学(genetics)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的科学。其既是生物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科学。同时又紧密联系生产实际,造福人类。属于理论性强,应用广泛的学科。 对生物技术专业而言,它是生物技术专业的必修课、骨干课,属于本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前修课程是普通生物学、植物生理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统计等,后续课程是遗传工程、生物工程及发酵工程等,是生物技术专业联系公共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一个重要桥梁。 2.课程教材 目前遗传学教材版本较多,但适应本专业实际情况的教材却几乎没有。考虑本专业实际,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按照“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反复比较斟着的基础上,本课程选用教材为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主编:卢良峰、路文静,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 本教材共分12章,优点是知识内容基本符合本专业教学要求,缺点是逻辑、条理性不强;有些内容没有考虑到前后课程关系,拼凑痕迹明显。 为此对本课程部分内容进行了补充、取舍,以满足本专业教学要求。同时考虑到教学差异性,为拓宽学生专业视野,提高专业素质。特指定了部分参考书目。 参考书目主要有:农业院校本科教材《遗传学》季道藩主编;师范院校本科教材《遗传学》刘植义等合编;刘祖洞主编《遗传学》;戴灼华等主编《遗传学》。 3.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按教学计划及大纲对本课程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及专业能力要求,制定本课程基本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初步掌握遗传学基本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思考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具体有如下要求: 掌握基本的遗传学概念、原理。 掌握遗传三大规律。 掌握遗传性变异的原因、种类及特性; 掌握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及其研究方法,近亲繁殖和杂种优势的遗传理论;

遗传-简答题

1.动物遗传学的意义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是动物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遗传学是研究能够自我繁殖的核酸的性质、功能和意义的科学。动物遗传学是研究动物遗传物质、遗传规律和遗传变异机理的科学。 动物遗传学是动物育种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2.动物遗传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动物遗传学研究内容包括动物遗传的基本原理、遗传的物质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质量性状和数量性状的遗传、群体遗传学、数量遗传学基础及分子遗传学基础及在动物中的应用等。 3、动物遗传学与畜禽育种的关系。 答:动物育种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动物遗传资源,发挥优良品种基因库的作用,提高动物产品产量和质量。另一方面,以长远的观点,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品种资源,达到对现有品种资源和以前未利用的动物资源保护的目的。通过育种工作,扩大优秀种畜使用面,使良种覆盖率提高,进而使群体不断得到遗传上的改良。通过育种工作,培育杂交配套系,“优化”杂交组合,达到充分利用杂种优势生产商品动物,使工厂化动物生产提高效率,增加经济效益,减少污染,保护生态的目的。 4.从配子发生和受精过程说明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的意义。 答:减数分裂时核内染色体严格按照一定规律变化,最后分裂成四个子细胞,各具半数的染色体(n),这样经过受精结合,再恢复成全数染色体(2n)。这就保证了子代和亲代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为后代的性状发育和性状遗传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保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性。而且由于同源染色体在中期I排列在赤道面上,然后分向两极,各对染色体中两个成员向两极移动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染色体的组合是自由的。同时,在前期I的粗线期,同源染色体之间可以发生片段的互换,为生物变异提供了物质基础,有利于生物的适应与进化,并为人工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5、请简要说明细胞在机能方面的共同特点: 答:(1)细胞能够利用能量和转变能量。(2)细胞具有生物合成的能力。 (3)细胞还具有自我复制和分裂繁殖的能力。

遗传学简答题

四、简答题答案 1、有丝分裂的等数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遗传学上各有什么意义?? 1、答:等数分裂使得生物体各个部分具有相同等数量和质量的染色体,而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基础,从而使得每一个物种在个体发育中保持遗传的稳定性。植物细胞的全能型,植物进行无性繁殖能保持与母体相同的遗传性状,原因都在此。而减数分裂产生的雌雄配子都是单倍性的,雌雄配子结合后恢复双倍性,从而使各物种保持了世代间遗传的相对稳定,同时,减数分裂是遗传三大规律的细胞学基础。 2、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什么? 2、答:具有一对相对性状差异的个体杂交,后代产生3:1的条件是:双亲都必须是同质结合的双倍体;所研究的相对性状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等位基因之间具有完全的显隐性关系,而且不受其他基因的影响;F1产生的配子都发育很好,并可严格控制花粉来源;F2的个体都处于相似的环境下,所调查统计的F2群体较大。 3、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什么意义? 3、答:分离规律在育种上有以下重要意义:必须严格选用纯合体作为试验材料或杂交亲本,否则F1就发生分离,F2及以后各代的分离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无法正确分析试验资料;在育种过程中通过自交进行基因型分析,避免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从而提高选择的正确性,提高育种成效;配制杂交种时,为提高杂种优势,必须选用高度纯合的亲本,同时生产上只用杂交一代进行生产;良种繁育时,必须注意防杂得纯。 4、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何在? 4、答:减数分裂时,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异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随机分配,这就是独立分配规律的实质。 5、番茄的红果对黄果为显性,二室对多室为显性,今有一株红果多室的番茄,怎样分析其基因型? 5、答:可用自交法或测交法来分析那株红果多室番茄的基因型。如用测交法,红果多室ⅹ黄果多室,①假如后代全是红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②假如后代有一半红果多室和一半黄果多室,则被测验的红果多室的基因型是Yymm. 6、为什么说独立分配规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6、答:因为①独立分配律揭示了异位基因之间的重新组合是生物发生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生物有了丰富的变异类型,就可以广泛适应各种不同的自然条件,有利于生物的进化;②由独立分配定律可知,用于杂交育种的双亲必是纯合体,并能互补,同时可知目标个体在后代的概率,借以确定育种规模,第三可知杂交二代是杂交育种选择的关键世代;③杂种优势利用时,独立分配规律告诉我们:杂种的双亲必须是纯合体;④良种繁育时,它告诉我们必须防杂保纯。因之种种原因,故说独立分配规律是杂交育种的重要理论基础。 7、连锁交换规律在育种上有何意义? 7、答:连锁交换规律在育种上有以下应用:①它描述了同源染色体上异位基因的交换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之一,为杂交育种中的选择提供了丰富的材料;②它告诉我们:用于杂交育种的双亲必须是纯合体并能互补,同时目标个体在后代群体中出现的概率也可由交换值推算出来,借以确定育种规模;③它告诉我们,可以通过鉴定一个易于鉴定的性状来选择一个与之连锁但不易鉴定的优良性状。 8、遗传的三大规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8、答:遗传三大规律的区别和联系如下: ①三规律都以减数分裂为基础;②一对等位基因的遗传符合分离规律,且是后面两类遗传规律的基础;③处于不同对染色体上的异位基因的遗传符合自由组合规律;④处于同对染色体

遗传学考试题库(汇总)(含答案)

A James D. Watson C Aristotle D 以下几种真核生物,遗传学家已广泛研究的包括: A 酵母 C 玉米 根据红色面包霉的研究,提出 A Avery O. T C Beadle G. W 三、简答题 如何辩证的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关系? 遗传与变异是对立 统一的关系: 变异是生物进化产生新性状的源泉, 3、 4、 Barbara McCli ntock Gregor Me ndel () 果蝇 以上选项均是 一个基因一种酶”理论的科学家是:( B Barbara McCli ntock D Gregor Me ndel 遗传是相对的、保守的;变异是绝对的、发展的;遗传保持物种的相对稳定性, 是动植物新 品种选育的物质基础; 遗传和变异都有与环境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第一章绪论 一、 名词解释 遗传学:研究生物遗传与变异的科学。 变异(variation ):指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个体之间总是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时子代甚至产生与亲代完全不 同形状表现的现象。 遗传(heredity ):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亲代与子代以及子代各个体之间在各方面相似的现象。 二、 填空题 在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中, Lamarck 提出了器官的 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 传等学说;达尔文发表了著名的 物种起源,提 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 生物进化理论;于1892年提出了种质学说,认为生物体是由 体质和种质两部分组成的; 孟德尔于1866年发表了《植物杂交试验》,认为性状的遗传是由 遗传因子控制的,并提出了 遗传因子的分离和自 由组合定律;_摩尔根以果蝇为材料,确定了 基因的连锁程度,创立了 基因学说。沃特森和_克里克提出了著 名的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式,揭开了分子遗传学的序幕。 遗传 和 变异 以及自然选择 是形成物种的三大因 素。 三、选择题 1、 被遗传学家作为研究对象的理想生物,应具有哪些特征?以下选项中属于这些特征的有: (D ) A. 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 B. 种群中的各个个体的遗传差异较大 C. 每次交配产生大量的子代 D. 以上均是理想的特征 2、 最早根据杂交实验的结果建立起遗传学基本原理的科学家是: () 第二章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名词解释 冈崎片段:相对比较短的DNA 链(大约1000核苷酸残基),是在 DNA 的滞后链的不连续合成期间生成的片段 半保留复制:DNA 在复制时首先两条链之间的氢键断裂两条链分开,然后以每一条链分别做模板各自合成一条新 的DNA 链,这样新合成的子代 DNA 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 DNA ,另一条链是新合成的 。 半不连续复制:DNA 复制时,以3 J 走向为模板的一条链合成方向为 5 J3与复制叉方向一致,称为前导链; 另一条以5 ‘7走向为模板链的合成链走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称为滞后链,其合成是不连续的,先形成许 多不连续的片断(冈崎片断),最后连成一条完整的 DNA 链。

减数分裂和三大遗传学定律的关系

第4期 戴文远,等:基于3S的闽江下游湿地景观空间分异研究 73 Study on spatial patterns for wetland landscap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based on 3S DAI Wen-yuan,HUANG Wan-li (Schoo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Abstract:Researched the patterns and heterogeneity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through landscape diversity,dominance,evenness,fragmentation and isolation,with the help of RS,GPS and GIS. The results shown that there are obvious differences in region space among coastal counties,island counties and inland counties,spatial patterns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are dominated by landform,costal wetland has mor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values than river and artificial wetland and it becomes the core of the structure in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wetland landscape. Key words:landscape ecology;3S;wetland;lower reaches of the Minjiang river 减数分裂和三大遗传学定律的关系 宋敏 经典遗传学的三大定律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抽象,特别是连锁交换定律,是遗传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就如对基因的认识一样,最初基因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后来知道了它的实质——一段有特定功能的DNA序列之后,人们对基因的结构和功能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三大遗传学定律背后也有与之关系密切的物质基础即减数分裂.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发生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仅在性母细胞中进行.表现为DNA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因此,由一个细胞形成4个子细胞,子细胞的遗传物质是母细胞的一半.减数分裂由两次连续分裂构成:减数分裂Ⅰ和减数分裂Ⅱ,每次减数分裂都可以分为前、中、后、末4个时期.其中前期I比较复杂,又细分为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终变期. 亲代传递给子代各一个减数分裂的产物——配子(n),2个配子结合成合子(2n),在基因的指导下,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发育成个体.控制性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染色体的行为与基因的行为具有一致性,所以减数分裂过程中会发生许多与遗传密切相关的事件. “减数”并非是染色体数目随机的减半,而是遵循严格机理的.来自父母双方的经复制含有2条单体的同源染色体在前期Ⅰ配对,在后期Ⅰ分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决定了等位基因的均衡分离,这正是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一——分离定律的实质.等位基因的分离导致性状的分离,纯合体(AA,aa)稳定遗传,就是说自交后代与亲本表型一致,杂合体(Aa)必然分离,自交后代表型不一致.染色体在减数分离过程中的“分”与在受精过程中的“合”,使有性生殖的生物保持了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 各对染色体中的2个成员在后期Ⅰ分向两极是随机的,即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与任何另一对染色体的分离不发生关联,各个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均可能自由组合在一个子细胞里.也就意味着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对于一个二倍体生物来讲,如果有n对染色体的话,那么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结果会出现2n配子.在受精的过程中,两性之各类型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故合子种类数是(2n)2.人有23对染色体,就可能有223(约8×106)种配子,精子和卵子结合,就有(8×106)2即64×1012种遗传组合,除同卵双生子外,人类的每一个成员彼此都是不同的,这个数量甚至超过了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人数.这正是可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因为变异是各生物物种进化的重要因素. 在形成配子的过程中,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反映了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二——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在粗线期,同源染色体间的非姐妹染色单体可能发生片段交换,在接下来的双线期会出现可见的交叉,这样分开来的染色体就不是原来的染色体,染色体上的基因之间的位置关系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同线关系(顺式排列)变为异线关系(反式排列),而异线关系变为同线关系,这就是交换事件,导致了遗传物质的非随机组合,增加了变异性.这正是经典遗传学三大定律之三——连锁交换定律的基础. 两基因连锁遗传显然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那么可以认为由于非等位基因间相互影响每对基因就不按分离规律进行遗传,肯定不对,这有其中的道理. 遗传现象是复杂的,当理解了基因和染色体位置的从属关系,基因的行为和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之后,一些遗传学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曲阜 273165)

遗传学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遗传学 (Genetics)》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31204 课程名称:《遗传学》 总学时数:48学时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有《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后续课有《基因工程》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遗传学是研究生物遗传和变异规律、探索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机理的科学,是生物学科中十分重要的基础科学。遗传学研究的任务是阐明生物遗传和变异现象及其表现的规律;探索遗传变异的原因、物质基础及其内在规律;指导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改良,提高医学水平,为人民谋福利。 2、教学目标及意义让学生全面系统掌握遗传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遗传物质及其传递过程、遗传物质和环境的关系。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辨证关系,能够运用遗传变异理论解决生产实践上的实际问题。 3、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本课程安排在学生完成《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有关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七学期。内容上注意与以上课程的衔接,并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同时注意与后续课程《基因工程》等课程的衔接。课堂教学应力求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弄清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形式及其传递特点,生物产生可遗传变异的有效途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的特征等内容。在群体、个体、细胞和分子水平了解遗传变异的规律及其遗传学基础。由于该课程内容繁多,发展迅速,故授课教师在吃透教材基础上,应广泛阅读相关参考资料,紧跟本学科发展,随时补充新内容,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的重要进展及发展动态。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遗传学三大规律及其应用、基因定位、染色体结构与数目变异、细菌的遗传分析、分子遗传学基础和数量遗传学基础等内容。难点是连锁分析与基因定位;染色体数目变异与遗传分析;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等内容。 5、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提问、综述、实验、作业、教学辅助材料等,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和理解,在教学过程应注意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教材和重要参考书: 教材:朱军. 遗传学.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 参考书: 1)、刘祖洞. 遗传学(上、下册). 第二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2)、王亚馥,戴灼华. 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杨业华. 普通遗传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遗传学三大基本定律 分离规律、 (1)分离规律分离规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规律。它从本质上阐明了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是以自成单位的基因存在的。基因作为遗传单位在体细胞中是成双的,它在遗传上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因此,在减数分裂的配子形成过程中,成对的基因在杂种细胞中能够彼此互不干扰,独立分离,通过基因重组在子代继续表现各自的作用。这一规律从理论上说明了生物界由于杂交和分离所出现的变异的普遍性。 以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为例(表9-2): 可见,红花与白花杂交所产生的F1植株,全开红花。在F2群体中出现了开红花和开白花两类,比例3∶1。孟备尔曾反过来做白花为花的杂交,结果完全一致,这说明F1 和F2的性状表现不受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父本性状和母本性状在其后代中还将是分离的。 独立分配规律 (2)独立分配规律该定律是在分离规律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多对基国间自由组合的关系,解释了不同基因的独立分配是自然界生物发生变异的重要来源之一。 按照独立分配定律,在显性作用完全的条件下,亲本间有2对基因差异时,F2有22=4种表现型;4对基因差异,F2有24=16种表现型。设两个亲本有20对基因的判别,这些基因都是独立遗传的,那么F2将有220=1048576种不同的表现型。这个规律说明通过杂交造成基因的重组,是生物界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独立分配定律是指两对以上独立基因的分离和重组,是对分离规律的发展。因此分离定律的应用完全适用于独立分配规律。 连锁遗传 (3)连锁遗传规律1900年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发现后,人们以更炎的动

植物为材料进行杂交试验,其中属于两对性状遗传的结果,有的符合独立分配定律,有的不符。摩尔根以果蝇为试验材料进行研究,最后确认所谓不符合独立遗传规律的一些例证,实际上不属独立遗传,而属另一类遗传,即连锁遗传。于是继孟德尔的两条遗传规律之后,连锁遗传成为遗传学中的第三个遗传规律。所谓连锁遗传定律,就是原来为同一亲本所具有的两个性状,在F2中常常有连系在一起遗传的倾向,这种现象称为连锁遗传。 连锁遗传定律的发现,证实了染色体是控制性状遗传基因的载体。通过交换的测定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染色体上具有一定的距离的顺序,呈直线排列。这为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地科学基础。

连锁互换定律整理

连锁与互换定律 1、连锁遗传:原来在亲本中组合在一起的两个性状在F2 中有连在一起遗传的倾向,称连锁 遗传。连锁相包括互引相(AB ab )、互斥相(Ab、aB)。 2、亲本型:与两亲本相同的性状表现型称为亲本型;不同的称为重组型。 3、完全连锁遗传:仅有亲本型,缺少重组型,eg:仅见于雄果蝇、雌家蚕。 4、不完全连锁遗传:在连锁遗传的同时发生性状的交换和重组;绝大多数生物为不完全连 锁遗传。 5、利用测交法验证连锁遗传现象: 特点:连锁遗传的表现为: 两个亲本型配子数是相等,> 50%; 两个重组型配子数相等,< 50%。亲组合类型多, 重组合类型出现少 6、交换值(Cv):指不完全连锁的两基因间发生交换的频率(百分率,平均次数)。 重组值(Rf):不完全连锁的双杂合体产生的重组型配子数占总配子数的比率(百分率)。 通常又把交换值称为重组值。但严格说,交换值不能等同于重组值,因为若两个基因座之间相距较远,其间发生偶数次多重交换时,结果不形成重组型配子,用重组值代表交换值会造成偏低的估计。 7、连锁群:不能进行自由组合的基因群(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基因群)。 特点:一种生物连锁群的数目与染色体的对数是一致的。即有n对染色体就有n个连锁群。8、染色体作图:把染色体的多种基因相互之间的排列顺序确定下来。 连锁遗传的特征 1)摩尔根连锁互换是经典遗传学第三定律,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补充; 2)发生在两对或以上基因间,且基因在染色体上线性排列; 3)连锁基因发生在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4)减数分裂偶线期,同源染色体联会,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是形成重组型的分子基础; 5)两对基因座间距离越大,交换概率越大、连锁性越弱; 6)完全交换即为自由组合,完全不交换即为完全连锁情形; 染色体作图(基因定位)方法包括两点测交法和三点测交法计算基因间相对距离

生物笔记8遗传学的三个基本规律

第九章遗传学的三个基本规律 三个基本规律:分离定律,自由组合定律,连锁互换 一.分离定律 1.豌豆作为实验材料的优点: ①闭花,自花授粉。 ②豌豆具有多对稳定的,可区分的性状 2.对豌豆进行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去雄——套袋——授粉——套袋,挂标签 3.孟德尔遗传取得成功的原因: ①选择豌豆作为实验材料 ②先研究一对性状,再研究多对相对性状。 ③应用统计学原理最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④实验程序科学严谨 4.遗传图解的表示: 5.杂交,自交,测交的比较 6.概念 表现型: 显性性状: 隐性性状: 性状分离:在杂合子自交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阴性性状 基因型:控制性状的基因组合类型 非等位基因:不同字母表示。如A和b 等位基因:控制相同性状的基因。如A和a 纯合子: 杂合子: 7.显性的相对性 ①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出显性基因控制的性状 ②不完全显性:杂合子表现出介于显,隐之间。如:粉红花 ③共显性:杂合子同时表现出显,隐基因控制的性状。如:红毛马和白毛马生出红白 混合毛的马。最典型的是ABO血型。 ④镶嵌显性:

8.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9.分离定律中的实验设计: ①总结最基本的六种交配组合 AA X AA AA X Aa AA X aa Aa X Aa Aa X aa aa X aa ②规律性比值在解决遗传学问题时的应用 后代显性:隐性为1:1,则亲本基因型为 后代显性:隐性为3:1,则亲本基因型为 后代只有一种性状,则亲本的基因型为: ③验证是否符合基因分离规律 杂合子自交法 如显:隐=3:1,则符合 如显:隐=/3:1,则不符合 测交法 如显:隐=1:1,则符合 如显:隐=/1:1,则不符合 10.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①纯合子和杂合子 纯合子可以表现为能稳定遗传,后代性状不出现分离,农业生产需要的。 ②基因的分离规律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 如果培育显性性状,应连续自交,知道确认得不到再发生分离的显性类型为止。如果培育隐性品种,一旦出现隐性性状,就是选用的品种。 ③杂合子自交n代,后代中基因型的概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