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新亮点(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新亮点(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13458846.html,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的新亮点(一)

作者:申海鹏

来源:《食品安全导刊》2014年第06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自2009年6月1日开始实施,至今刚好5年时间。当初颁布《食品安全法》略显匆忙,当时中国乳品行业正在经历一场史无前例的食品丑闻,几名婴儿因食用含有三聚氰胺的婴幼儿配方奶粉而丧命,几百名婴儿患病住院。在随后的调查中,中国几家乳业巨头的产品中均被检测出三聚氰胺。结果表明在原乳中掺假甚至添加非法物质已然成为行业中“劣币驱逐良币”的潜规则,它是中国乳品产业高速发展进程中必然的结果,如同一辆以最高速度在高速公里上行驶却没有刹车装置的汽车,翻车的可能性非常高。

如果期望颁布一部法律就彻底解决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那只是一厢情愿,何况中国在食品安全方面所遇到的挑战,也属于史无前例。由计划经济体制所衍生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监管职责、技术标准、机制设计和法治精神等方面,都与世界上食品安全管理领先国家有很大差距。人性中的贪婪、狡诈、浮躁等负面因素,在持续近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中持续发酵,中国人在创造世界经济奇迹的同时,也在吃着历史上安全风险最大的食品。

中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的主要价值在于:第一是提醒消费者食品是有安全性问题的,当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可以依靠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第二是让食品经营者了解生产安全食品是最起码的底线,一旦越线必定要受到惩罚;第三是对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可以问责,责任比权力更重要。

作为平息公众愤怒情绪而匆匆颁布的第一版《食品安全法》,在其制定过程中也带着明显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围绕着食品安全有三个博弈方;消费者、经营者与监管者。经营者制定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其话语权,而消费者的权力也没有在法律制定过程中得到体现,消费者只有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甚至造成实际伤害后,才能由消费个体向经营者追诉财务赔偿。但食品安全是严重危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问题,理应通过被纳入公益诉讼的方式,允许公益性组织等代表不特定的受害群体提起民事诉讼。如在三聚氰胺事件中,虽然有赔偿基金,但由于没有相对独立的组织进行管理,受害儿童和家庭没有得到赔偿保护。有些食品安全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才能从隐性变为显性。如果没有公益性组织给予支持,消费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

由于第一版《食品安全法》制定过程是由监管者与学者主要参与完成,因此在界定责任时,有许多本应由监管部门承担的责任,却推给了经营者,甚至消费者。这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食品安全法》在实施不到5年就面临修改的窘境。

法律需要体现的是公平、正义。经过5年的时间验证,第一版《食品安全法》主要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