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关于装备维修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资料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项目 第二批次采购内容 一、三合一读卡器 (一)采购数量及招标预算额度: 采购350台,配置市县两级人社综合服务大厅和乡镇级人社所,满足业务经办需求。总体预算额度182万元。 (二)采购背景描述: 为实现全省范围内业务异地经办的目标,为群众提供快捷高效的服务,省人社厅在全省开展“三化”建设,并建设了全省通用的指静脉信 息采集认证平台,以保证参保人在省内任何的人社业务经办网点,都能 够实现指静脉认证,实现“让百姓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便民服务 目标。 (三)设备特殊要求: 1、为实现全省认证的统一,要求提供的设备必须实现与省人社厅部署的指静脉信息采集认证平台的无缝对接。具体要求是:在登录省厅平 台对参保人进行指静脉信息采集或认证时,必须能够正确读取参保人身 份证信息或社保卡信息,加配的指静脉模块在平台可进行参保人指静脉 信息采集或认证;登录省厅平台客户端,利用投标设备可正确读取参保 人身份证信息或社保卡信息,利用加配指静脉模块可进行参保人指静脉 信息采集或认证。 2、为保障今后多厂家指静脉模块的通用性,加配指静脉模块采用技

术必须符合《指静脉识别系统指静脉图像数据格式》(国标G/T-32903-2016)中的有关规定,提供检测报告。 (四)产品基本参数: 序号硬件模块具体参数备注 1 IC卡读卡模块符合ISO/IEC 7816标准 2 非接触卡读写模块符合ISO/IEC 14443标准,支持TypeA/B,Mifare卡 3 身份证阅读模块支持读取二代身份证信息(只读),符合公安部《GA450-2013台式居民身份证阅读器通用技术要求》行业标准,兼容ISO14443(TypeB)标准 读卡距离不小于3cm 身份证识别速度≦1秒 4 加密芯片支持一个ESAM 5 蜂鸣器支持 6 物理接口USB接口; 7 支持操作系统支持winxp、win7及以上 8 开发接口提供二次开发包 9 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5000 小时 10 防护指标IP54级防水、防尘、防摔。 13 须配指静脉模块自带应用客户端,提供二次开发包,支持winxp、win7及以上操作系统 5 认证精度:FRR(拒真率):0.01%, FAR(识假率):0.0001%, FER(注册失败率):<0.03%

工作保障措施

工作保障措施 为保障学校信息化工作顺利推进,学校制定以下各项工作措施予以保障。 一、组织保障 成立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校长和教导处、总务处(教技室)相关成员组成,负责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方案、规章制度和标准,组织实施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统筹学校教育信息化重大应用系统建设,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顺利推进和正常运行。 二、机制保障 1.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规划体系。制订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数字化资源建设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规划,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检查和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统筹经费投入和资源配置,确保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考评机制。制定学校教育信息化三年发展规划并对相关人员的配备,以及创建情况进行专项考评。 3.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每年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总结和表彰。定期举办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和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课件、优秀课堂教学评比、展示等活动。

4.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激励机制。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绩效作为教师考核、评优、晋升职务职称的内容之一。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加强信息化队伍的建设。 5.建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应用机制。由教导处牵头根据各学科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教研人员的优势,分学科制定落实方案,结合示范课、优质课、公开课等形式,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三、安全保障 1.加强网络建设与管理,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严格执行国家、省、市的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政策,制定学校的网络运行、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规章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以总务处(教技室)为中心加强对学校的网络安全审计、网络访问及上网日志监控。加强数据安全建设与管理,逐步建设备份系统,保障网络安全、应用安全、数据安全和信息安全。 2.培育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建成安全、绿色、文明的学校网络体系。加强对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科学管理,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完善网络安全应急预案,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加强技术防范,提升应急响应速度,每年参加市组织的网络信息安全培训,使网络安全教育有效地注入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 四、经费保障 落实教育信息化建设所需的经费。学校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学校教育教学设备增添、更新和维护、保养经费并且每年有一定比例的的经费用于信息技术专项培训。同时学校在安排信息化教育经费时,要全面考虑资源建设、教师培训、

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谈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组织保障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企业实施信息化过程中IT组织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构建三级项目组织保障体系。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组织保障项目组织 国内IT组织建设中的不足 企业内部高素质的信息化人才严重缺乏。企业IT人员在网络维护方面基本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信息系统开发、实施、维护方面欠缺太多。同时,由于企业发展速度过快和管理技术更新加速,企业内部原有的信息技术人员很难满足企业进行大型的信息化工程项目(如ERP、CRM)建设的需要。 IT组织未与业务充分整合。企业的管理层认为IT只是一种后台支持功能,而不具有战略意义的核心业务,信息主管或CIO则认为多数高层经理对IT根本不了解,在大多数的企业中,IT部门仿佛扮演着遵守指令的角色,无法与业务单元建立正式的组织连结。IT部门的角色只是管理IT运营,对IT项目的负责,而业务部门对IT项目的成败不负任何正式的责任。 没有CIO或者CIO的重要性不突出。对大多数企业来说,CIO这个职务相对来说是个较新的观念,到目前为止发展也有限,而且CIO在IT运营和项目管理上扮演着管理的角色,而不是从企业战略的角度出发去领导业务和IT战略的整合。 没有信息化指导委员会。企业的组织架构里缺少一个总部级的IT部门——信息化指导委员会,导致企业IT投资管理混乱,信息化项目的优先顺序、分配资金、成效追踪等随意性强。 企业信息化建设组织体系构建 对大企业来说,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可以说,谁掌握好了信息技术,谁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好了信息技术,谁将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融合的越好,谁就能在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多的主动权。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资源进行有效管

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今天,各位领导莅临我局调研,充分体现了对人社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在此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根据工作安排,下面汇报三个方面情况。 一、人社信息化建设情况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简称''金保工程",是国家十二个重点信息化建设项目之一;建成统一、安全的人社信息系统事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公共利益。因人员流动,异地就业、养老、就医非常普遍。2002年,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根据就业社保业务特点, 全国一盘棋,统一规划全国的''金保工程〃建设,按照全国''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级中心、四级网络“的原则,建设覆盖全国、统一规划、统筹建设、网络共用、信息共享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电子政务工程;建立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险两大信息系统;建立部、省、市三级数据中心,构建一个人社业务专网,涵盖部、省、市、县区四级网络,并延伸到乡镇(街道)、社区和村;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四大功能。将原来各地区、各业务分散的、低层级的信息系统整合,构建全国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人社信息网络系统。 我局信息化管理综合部门是统计信息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10人,其中研究生2名,信息项目管理师1名,信息工程师3名,经过近几年的信息化建设 我市从2007年开始''金保工程〃建设,建立市级数据中心、人社业务专网。先后建成就业、养老、医保、工伤、失业等业务系统,数据由市级集中统一管理,网络覆盖全市人社系统、乡镇(社区)、医院、药店、

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为全面贯彻党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决策部署,建立人社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推进人社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实现信息数据共享,提升政府效能,最终建成方便快捷、公平普惠、优质高效、智慧治理的人社政务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和大数据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二、大数据应用情况 (一)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推行社会保障''一卡通" 社会保障卡是由人社部统一规划,由各地人社部门联合合作商业银行面向个人发行,具有多种社会保障应用功能和金融应用功能的集成电路(IC)卡,是持卡人享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权益的信息载体。 一是目录内应用情况。目前全市已开通人社部102项应用目录中的92项社会保障卡应用,应用目录开通90. 2%,其中:养老、医疗生育、失业、工伤保险、就业等领域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100%,人事人才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50%,劳动关系社会保障卡应用目录开通25%。养老保险领域实现了参保人员凭卡在待遇申请、资格认证、参保缴费、待遇查询和领取等方面的应用;医疗保险领域实现了参保人员凭卡在医保信息记录、信息查询、就医结算、缴费和待遇领取等方面应用,全市三级医院已实现''就医一卡通〃。二社保卡是目录外应用情况。鼓励县区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各种惠农资金,新田、零陵、江华等9个县区已通过社会保障卡发放惠农资金、惠民补贴、低保待遇等资金。

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 河东区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成为当代最具潜力的生产力,信息资源已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资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作为社会信息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政务信息化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工作步伐。为明确政务信息化建设任务,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政务信息化工作,根据我区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政务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坚持“统筹兼顾、分布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统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则,以整合利用现有网络信息资源和不断完善系统服务功能为重点,尽快建成具有先进水平、能够与国内外信息高速公路接轨的信息基础设施,建成集信息开发、应用、建设、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全区上下贯通、左右联接、运转协调、便捷高效的比较完整的信息化体系,把河东区政务信息网络建设成为高档次和高水平的优秀区域性信息中心。 二、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全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是:建设一个中心,即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实施四大工程,即河东区

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电子政务网络建设工程、数据库建设工程和网络经济工程。 建设一个中心 就是建设河东区网络管理服务中心。负责全区信息化的技术体制和标准选择,信息网络的总体设计,局域网站点设置和信息安全体系出口设置,为全区各种信息网络提供业务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对全区网络系统进行集中统一的监控和管理等。 实施四大工程 公众信息网络建设工程 河东区政务公众信息网于XX年8月份试运行,它不仅是我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内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公众的公用信息平台。主要用于对外发布信息,介绍和宣传河东;公布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办事程序、工作要求、工作信息、服务承诺,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工作服务水平;公布公益事业、公用设施建设规划和使用管理情况以及其它公用信息,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逐步建设各类网上交易专业市场,如土地使用权、矿业权、林权、公用设施使用权拍卖市场等,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网上交易平台;接受社会公众监督,吸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河东区人民政府公众信息网是我区信息资源的重要集散地,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全力密切协作

装备保障信息化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思考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概述 1、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定义。装备保障信息化是指在军队装备保障体系中,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装备保障理论, 融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展开的装备保障指挥、管理、通信、防卫等活动为一体,使装备保障信息在装备保障整个体系中快速、流畅、有规律地的流动,并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和转化,实现对部队快速、持续地实施精确保障,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装备保障信息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是实现装备保障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就是在传统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装备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的范围涉及到整个装备保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项保障活动。即涵盖装备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又贯穿平时装备的“修、供、训、战备”的业务管理,理论研管究,人才培养等,还包括战时装备情报侦察、指挥、抢救抢修、防卫等各项保障活动。装备保障信息化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障,使装备保障信息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快速、流畅地流动,为装备保障信息提供发挥其自身信息优势的平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实现,重在对保障信息的转化与使用。只有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项保障活动,并把各类保障信息管理好,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装备保障的推动力,才能体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价值。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深化保障观念、保障模式、保障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 2、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目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装备保障是对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形态的描述,它以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在装备保障领域的作用为主线,凭借信息技术完成了传统松散性装备保障结构模式,向全军装备保障高度一体化的保障结构模式的转变,实现从战略到战术全军“无缝衔接”的大量装备保障系统;通过“信息流”使“物资流”集约化、社会化、远程化、智能化,部队战斗到哪里,装备保障就精确地“适时、适地、适量”保障到哪里,即实现精确保障;通过装备保障资源与需求的可视化,以“价值链”理念为指导,以作战部队为中心,实施高效的主动配送保障。“无缝衔接”的装备保障系统,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松散性保障进行根本改革,使整个装备保障体系中条条和块块实现前所未有的紧密衔接,使得装备保障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在战略层,应对装备保障力量严格区分为统供和专供,并对统供部分着眼全局,整体谋划与运用。在战役战术层对通用保障力量实施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调控,充分发挥保障力量的整体效能,最终对通用保障力量的运用形成“五个一体”的格局,即纵向自身军兵种内部的“上下一体”,横向各军兵种之间的“左右一体”,战役战斗各个阶段的“前后一体”,保障力量在地、空、海等空间布局上的“空地一体”,保障力量构成上的“军民一体”等。“主动配送”保障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保障力量的可视化,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遣保障力量,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它是针对传统的“反应性”或坐等部队申请的被动保障模式而言的。配送式保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的“价值链”观念,在观念上以用户即作战部队为中心,通过提供一流的服务,获取最大价值的回报;另一个特点是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资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或者说是以配送“管道”代替了仓库。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包括装备保障信息化政策与法规、装备保障力量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各种装备保障活动的信息化和装备保障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 1、装备保障信息化政策与法规。主要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它是实施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依据与指南。例如全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计划,陆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

装备保障信息化教学提纲

装备保障信息化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思考 一、装备保障信息化概述 1、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定义。装备保障信息化是指在军队装备保障体系中,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装备保障理论,融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展开的装备保障指挥、管理、通信、防卫等活动为一体,使装备保障信息在装备保障整个体系中快速、流畅、有规律地的流动,并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和转化,实现对部队快速、持续地实施精确保障,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装备保障信息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是实现装备保障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就是在传统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装备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的范围涉及到整个装备保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项保障活动。即涵盖装备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又贯穿平时装备的“修、供、训、战备”的业务管理,理论研管究,人才培养等,还包括战时装备情报侦察、指挥、抢救抢修、防卫等各项保障活动。装备保障信息化必须有相应的组织保障,使装备保障信息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快速、流畅地流动,为装备保障信息提供发挥其自身信息优势的平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实现,重在对保障信息的转化与使用。只有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项保障活动,并把各类保障信息管理好,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装备保障的推动力,才能体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价值。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深化保障观念、保障模式、保障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

2、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目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装备保障是对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形态的描述,它以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在装备保障领域的作用为主线,凭借信息技术完成了传统松散性装备保障结构模式,向全军装备保障高度一体化的保障结构模式的转变,实现从战略到战术全军“无缝衔接”的大量装备保障系统;通过“信息流”使“物资流”集约化、社会化、远程化、智能化,部队战斗到哪里,装备保障就精确地“适时、适地、适量”保障到哪里,即实现精确保障;通过装备保障资源与需求的可视化,以“价值链”理念为指导,以作战部队为中心,实施高效的主动配送保障。“无缝衔接”的装备保障系统,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松散性保障进行根本改革,使整个装备保障体系中条条和块块实现前所未有的紧密衔接,使得装备保障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在战略层,应对装备保障力量严格区分为统供和专供,并对统供部分着眼全局,整体谋划与运用。在战役战术层对通用保障力量实施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调控,充分发挥保障力量的整体效能,最终对通用保障力量的运用形成“五个一体”的格局,即纵向自身军兵种内部的“上下一体”,横向各军兵种之间的“左右一体”,战役战斗各个阶段的“前后一体”,保障力量在地、空、海等空间布局上的“空地一体”,保障力量构成上的“军民一体”等。“主动配送”保障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保障力量的可视化,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遣保障力量,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它是针对传统的“反应性”或坐等部队申请的被动保障模式而言的。配送式保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的“价值链”观念,在观念上以用户即作战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对策建议 ——诸暨市交警大队 信息化技术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要素,也是提高交通安全管 理效率、实现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的有效手段。目前,随着交通安 全管理工作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在交通监控、违法处理、 事故处理、车管业务、服务群众、自动化办公等环节和领域已逐步推 广运用,使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化、流程化、制度化,节约了 警力,提高了执法效能,因此,进一步加快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显 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规范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的设置、使用和管理,更是重中之重。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建设是改革和加强公安交通安全 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警务保障措施,更是交通警察依法、规范、有效、严格管理的前提。目前,通过道路交通科技非现场执法的数量已 远远多于现场执法。提高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应用水平,适应 非现场执法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是加强交警信息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上存在局限性。信息化是提升交通管理水平、提高工 作效率、改进工作水平的重要手段,将在交通管理工作中起到非常重 要的作用。而目前对信息化认识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重基础装备建设,轻信息化建设。认为信息化是远水不解近渴, 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感觉过于虚幻,不如实实在在的更新部分警 用装备来得实际;二是认为信息化无非就是实现办公自动化,对警务 过程的科技应用投入重视不够。

(二)专业人才配备不能适应发展需要。虽然在以往的信息化建设中培养、锻炼了一些人才,也积极引进了一些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但总体上讲,交通管理领域从事信息化工作的技术人才不仅数量严重不足,结构也不甚合理,素质更亟待提高。高层次的智力资源严重短缺,创新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创新能力与实际需求差距较远。目前,尤其缺少既熟悉信息技术同时又了解、熟悉交通专业的复合型技术骨干。 (三)化缺乏长远规划。对于如何规划、做好信息化建设,还没有一整套的交通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蓝图,许多地方信息化建设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短期效应上来,设备或软件没有考虑到发展和升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导致各种软、硬件淘汰速度过快,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同时,由于技术开发人员缺少交通管理工作实践经验,所开发出的产品缺乏实用性,有的操作不够方便,使看上去功能强大的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却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四)道路交通技术监控设备管理上存在问题。 1、科技测速装备,没有通用的、简单的检查方法。省技监部门一般一年对测速装备进行一次技术执法标定,做完标定后的一年时间内,设备测速是否准确,无法确定。当事人有异议时,民警的解释无法令当事人满意。往往要出现明显的测速不准确后才能发现问题,很可能造成被动局面。 2、交通科技装备的维护,需要专业公司的支持。交通科技装备,不同网络设备等通用装备,一般的技术人员无法进行维护、维修,需要专业公司或设备生产厂家技术人员的支持。

强化四个保障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在公安信息化建设中,邻水县局太和派出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更新理念,大胆创新,以“五个一”的信息化工作模式,全力推进警务信息化建设。 一、强化一个意识。该所积极适应现代警务机制变革的要求,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树立了信息主导警务意识,用“不懂信息化的领导将失去指挥权,不懂信息化的民警将失去工作权”鞭策民警,不断强化全所民警的信息化意识,采取教学辅导与民警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坚持每周集中学习一次,以学促观念转变,以学促认识升华。在内容上从民警对警务信息化建设认识的深度、推进的强度、应用的广度、措施的力度进行强化教育,确保每位民警思想意识到位。 二、掌握一个技能。该所把信息采集录入、应用判研等的学习贯穿于信息化建设的始终,使民警熟练掌握本职岗位操作技能,了解和熟悉警务综合平台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民警只要在信息化数据录入、应用等上不懂的,积极组织民警向县局对口业务部门专业能手学习,同时所内也形成比学赶帮的氛围,使基础数据的采集、案(事)件信息的录入都有相应的民警摸得透、拿得准。目前,每位民警都成为了本职工作上的岗位能手。 三、加大一个养成。为把信息化建设做到更好、更强,该所加大了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对各类数据的采集、录入、应用等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引导,并且推选出2名内部督察员,对照分解的任务,督导检查民警警务信息化工作的落实及完成目标任务的考核工作,对检查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见。每月,将检查情况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纳入民警绩效考核。通过督促检查,规范了信息网上流程,提高了信息采集录入标准。 四、突出一个功效。该所以实战应用为目标,把警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和民警的本职工作结合起来,注重引导民警充分感受信息警务带来的便利,实现由“要我用”向“我要用”的自学自觉转变,促使民警能在日常工作中养成采集、录入、查询、对比、积累、应用信息的习惯。截至目前,该所运用警务综合平台等资源,获取有价值线索5条,查处治安案件2件,处罚1人。 五、完善一个机制。该所在加强公安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同时,还以有效的制度对信息的采集、使用、维护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一是建立健全全警信息采集、应用、维护制度。从信息化工作的源头抓起,制定信息数据采集、录入、维护、更新制度,规范信息采集、应用、维护的内容、要素、范围、要求等,明确流转环节的工作时效与范围,以及相关人员的职责,使信息化在其源头和各个关键的流通环节都有可靠的保证。二是建立健全信息化工作激励机制。将信息化应用作为警务工作的必经环节和必要手段,将信息化应用考核纳入年度考核范畴,与评先创优、等级评定挂钩,作为考核、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对于在信息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民警,视情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配以相应的奖惩措施,使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工作走上日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

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 当今世界上主要军事强国,无不加快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步伐,纷纷调整军事战略,制定新的建军方针,迈开了由机械化军队向信息化军队全面转型的步伐,努力占领保障领域信息化的制高点。面对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实现我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我军装备保障建设的一项战略性任务。 1装备保障信息化定义装备保障信息化[1],指在军队最高领率机关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装备保障领域依托国家、国防信息基础设施,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装备保障信息资源,系统改造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装备保障,不断提高装备保障能力和效益,最终实现装备保障形态由机械化向信息化变革的进程。 该定义指出装备保障信息化必须在军队最高领率机关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进行,其主体是装备保障系统中的所有人员、物资、装备、设施及其相关的环境等,其发展是一个滚动发展的动态过程。 2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概述 2.1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入到“十二五” 时期,军队的战略地位和使命任务都发生了变化,全军进入到了战略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种形势下,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 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和先进装备保障理论为主导,以信息网络为基础,信息资源为核心,信息人才为依托,构建信息化的装备保障体系;建设覆盖各级各类装备技术保障机构的,高度融合、高效运行、高度安全的导弹保障网;逐步实现保障管理科学化、保障指挥自动化、保障供应精确化、维修保障精益化,实现装备保障领域内的“C4ISR ”;促 进维修保障政策的创新发展,实现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保 障能力跨越式发展,最终达到装备保障综合、 快速、高效、精确的目标。 2.2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内容 2.2.1信息网络建设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就是建设先进、安全可靠的信息网络,这是实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发挥装备保障信息化整体效益的关键。因此,装备保障信息网络建设在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中应处于重点发展的主导地位。 2.2.2信息设施设备建设信息设施设备是实施装备保障信息化的手段,是装备保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装备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改造和发展保 障装备的过程。 既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保障装备实施改造和改进,也包括研制和配备新型信息化保障装备以及加强装备保障装备信息化建设。 2.2.3装备保障信息资源建设装备保障信息资源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要素,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装备保障信息资源,既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也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装备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是衡量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 2.2.4装备保障人员队伍建设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队伍建设是我军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人才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成功之本,对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其它工作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是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关键要素和根本保证。 3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 3.1数据仓库技术数据仓库是一个面向主题、集成、时变、非易失的数据集合,支持管理部门的决策过程[2]。装 —————————————————————— —作者简介:周玉柱(1986-),男,辽宁东港人,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科 研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装备综合保障技术。 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研究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ization 周玉柱ZHOU Yu-zhu ;程继红CHENG Ji-hong ;王文双WANG Wen-shuang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科研部,烟台264001) (Department of Science Research ,Naval Aeronautical and Engineering Institute ,Yantai 264001,China ) 摘要:推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应在理论上科学认识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建设内容和关键技术。文章在给出装备保障信息 化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及主要内容,分析了信息化建设所依赖的主要技术,论述了如何进行信息化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nformation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equipment support,the connotation,construction content and key technology of equipment support should be scientific understood in theory.In the base of the concept of 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alization,the collectivity object and main matters are put forward,the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imary technology,finally expounds how to perform information management. 关键词:装备保障;信息化;信息管理 Key words:equipment support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P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1-0205-02 ·205·

最新社保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最新社保局信息化建设方案 为加快推进全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以下简称“金保工程”),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政办[]40号)精神,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进一步提高对“金保工程”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是民生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金保工程”是政府电子政务核心平台之一,涵盖社会保障和人力资源市场两大子系统,具有支撑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和宏观决策的功能。有关部门按照国家要求和信息化相关规划,大力推进“金保工程”建设,基本形成了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的工作格局,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各项公共服务提供了有效保障。但由于投入不足等原因,州“金保工程”在体系、网络、硬件等方面同全省水平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完善,人力资源市场的逐步扩大,促进就业、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社会保障“一卡通”等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的实行,以信息化手段对大量业务提供高效支撑已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进一步加快“金保工程”建设步伐,有利于提高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水平,对改进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提供优质社会化服务、加强基金有效监管、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金保工程”建

设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围绕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主要工作任务,从实际出发,突出重点,整合资源,进一步完善“金保工程”,以适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逐步推进。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社会保障、人力资源开发、劳动就业等方面的主要工作任务,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和主要功能,充分利用现有的硬件设施等资源,依托州政府电子政务内网搭建“金保工程”主干网,在充分论证基础上分步实施。 2、统一规划,规范运作。坚持规划先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标准、统一管理,按照规范设计、规范招标、规范建设的要求,实行“金保工程”独立运行,系统内部信息耦合,实现资源和信息共享。 3、加强管理,监管并重。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分级负责、分级管理、监管结合、同步推进。统筹考虑管理工作中人才、制度、机制等方面建设,早做谋划,早定方案,及早运作,同时做好同财税、银行、保险及邮政等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沟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4、省级投资,地方配套。“金保工程”建设主要采取省级专项资金投入和地方政府配套相结合,同时通过市场化运作多方筹措资金。省级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全省硬件网络等相关设备配置和全省各项业务统一软件的开发与实施,地方政府配套资金主要用于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通讯中心办公场所、机房建设和通讯中心与所属各业务

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障制度

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保 障制度

崇州市怀远镇西山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经 费 保 障 制 度

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突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地位,实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和人才培养目标,保证教育教学经费及时、足额投入到信息化建设工作中,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教学经费是指日常教学经费和教学设备购置经费,具体包括: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等。 第二条教学经费预算管理的原则 1、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指标控制的原则。在学校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统筹安排和使用信息化经费,同时划分财权,由学校进行分级管理,对各项经费分设经费卡。 2、统筹安排,保证重点的原则。在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每年在安排经费预算时,除人员经费外,应优先安排教学经费,使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在经费预算中得以体现。 3、保证总量、逐年增长的原则。为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学校每年投入的日常教学经费应不少于当年总额的30%,且保证生均日常教学经费逐年增长。 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保障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购置;同时,根据学校的发展逐年增加文献信息资源购置经费。 第三条教学经费预算的核定依据 专项教学经费根据学校各年专项教学活动的需要,考虑学校的财力分项核定。

教学机动费的核定: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经费在总量上能满足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需要,且实现逐年增长,学校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教学机动费,由学校统筹安排使用。 第五条教学经费使用监督 为确保教学经费足额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学校将加大教学经费的监督力度,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保证分配到各教学单位的教学经费能够足额、充分、高效地使用,严禁挤占、挪用。

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综合评估

遂行多样化任务的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综合评估 通过分析武警部队执行多样化任务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后勤装备维修保障的定义,使用专家咨询法和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进行评估,该方法较为科学简便、易于实施。并结合评估指标选择原则,建立遂行多样化任务时的评估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较为全面客观的涵盖了后勤装备维修保障的特征。 标签:多样化任务;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评估 1 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 1.1 后勤装备维修保障的特点 由于多样化任务具有突发性、紧急性、重要性等特征,后勤装备维修保障也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事发突然,组织后勤装备维修时效性要求高;二是任务重大繁多,组织协调难度大;三是任务机动,后勤装备维修伴随性要求高[1];四是环境复杂,后勤装备适应性要求高;五是受敌威胁大,易发故障,实施维修保障难度大。 1.2 方法的选择 后勤装备执行任务阶段维修保障能力综合评估问题实质上就是一个多指标决策评估问题。把握上述后勤装备保障的特点,结合部队执行任务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和突发情况,文章选择专家咨询法与模糊综合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既能有效参考专家的主观实际经验,也能结合客观科学的定量分析,得出便于比较评估的数值。 2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 后勤装备维修保障是指后勤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损坏的后勤装备恢复到正常可操作状态或为预防后勤装备损毁所采取的预防性维修等一系列行为和制度[2]。在充分理解上述定义、结合执行任务及后勤装备维修保障自身的特点的基础上,文章建立的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3]: 3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3.1 得出判断矩阵 在层次分析法中,上述评估指标体系中A层称为目标层,B层称为准则层,C层称为方案层。首先对同一层次下的指标进行比较,需要对重要多少赋予一定的数值,这里使用1-9 的比例标度法。选择经验丰富的相关专家对指标相对重要性进行判断,可得出A的判断矩阵。同理可得B1,B2,B3,B4,B5,B6的

信息化建设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信息化建设如何保障信息安全? 引言 二十一世纪的竞争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竞争。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将信息化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大量建设的各种信息化系统也已成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它们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金融、电力、能源、通信、交通、科学研究、网络教育、网络医疗保健和社会保障等应用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与管理方式,加快了国家现代化和社会文明的发展。但是由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殊性,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无国界性的特点,使得在整个信息化进程中,带来了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信息安全问题涉及到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安全和公民个人安全的方方面面。 如何以信息化提升综合国力,并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同时确保国家的信息安全,已成为各国政府关心的热点问题。信息安全就是要保障电子信息的有效性。它涉及到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和可控性。保密性指对抗对手的被动攻击,保证信息不泄漏给未经授权的人。完整性指对抗对手主动攻击,防止信息被未经授权的篡改。可用性指保证信息及信息系统确实为授权使用者所用。可控性指对信息及信息系统实施安全监控。 中国信息化建设在突飞猛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信息安全隐患。如,病毒的大肆传播与黑客的攻击事件时有发生。关键信息的安全管理漏洞,将会给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和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我国政府对信息安全空前重视,编制了《国家信息安全报告》,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组织下,正在构筑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体系。 本文论述了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的重要性、介绍中国的信息安全现状和国内外信息安全研究和信息安全产品,以期引起大家对中国信息安全的关注和思考。

“大数据”时代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大数据”时代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苏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刘东玉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数据量成几何系数增长,“大数据”(Big data)时代已经到来。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到来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麦肯锡称:“数据,已经渗透到当今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挖掘和运用,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金保工程是社会保障信息化的核心项目,金保一期工程已发挥出信息化对业务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支撑社会保险业务经办、提升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强化社会保险基金安全的有力保障。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和金保二期工程的建设论证,可从技术上推动社保信息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大数据”给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带来了诸多机遇,也带来了更多挑战。 一、“大数据”基本概念 “大数据”指的是所涉及的数据量规模巨大到无法透过目前主流软件工具,在合理时间内达到获取、管理、处理、并整理成为帮助企业经营决策更积极目的的资讯。“大数据”同过去的海量数据有所区别,其基本特征可以用4个V来总结:体量大、多样性、价值密度低、速度快。 第一,数据体量巨大(Volume)。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 第二,数据类型繁多(Variety)。如除传统结构化的数据外,还有文本、视频、图片、声音、地理位置信息等非结构化信息。 第三,价值密度低(Value)。以视频为例,连续不间断监控过程中,可能有用的数据仅仅有一两秒。 第四,处理速度快(Velocity)。“大数据”对处理速度有要求,一般要在秒级时间范围内给出分析结果,时间太长就失去价值了。最后这一点也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有着本质的不同。 二、社会保障信息的“大数据”特性 随着金保工程一期建设的完成,一个以信息网络三级互联、应用软件基本统一、数据资源集中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统一的金保工程支撑平台已在全国基本形成,全国所有地级城市和省级人社部门均已建立了数据中心,32个省级单位全部实现了与部中央数据中心的网络联结,90%以上的地市实现了与省级数据中心的联网,城域网已经联接到92.5%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和就业服务机构,并且延伸到街道、社区、乡镇和定点医疗服务机构,覆盖全国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网络架构初具规模。社保数据不断向上集中,参保人数几乎覆盖全国,历史数据不断积累,社会保障信息呈现出“大数据”的特性: 第一,社保数据量不断增加。以苏州市为例,仅结构化的社保数据库数据已达TB级,如果算上12333电话语音、医保药店视频监控等数据,数据已接近PB级。 第二,数据类型已不是简单的结构化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图片信息、12333的语音信息、医保药店的视频监控信息等非结构化数据日益增多。 第三,数据价值提取困难。历史数据繁多,部分历史数据未能有效整合、全省乃至全

装备保障信息化知识讲解

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思考一、装备保障信息化概述 1、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定义。装备保障信息化是指在军队装备保障体系中,综合运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电子科学技术和装备保障理论,融围绕装备全寿命周期展开的装备保障指挥、管理、通信、防卫等活动为一体,使装备保障信息在装备保障整个体系中快速、流畅、有规律地的流动,并通过对装备保障信息的使用和转化,实现对部队快速、持续地实施精 确保障,提高装备保障效能的动态发展过程。对于装备保障信息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装备保障领域广泛应用的产物,是实现装备保障现代化的根本推动力,在一定意义上讲,装备保障的现代化就是在传统机械化战争形态下的装备保障的基础上实现装备保障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的范围涉及到整个装 备保障体系的各个环节和各项保障活动。即涵盖装备从生产到报废的整个寿命周期,又贯 穿平时装备的“修、供、训、战备”的业务管理,理论研管究,人才培养等,还包括战时 装备情报侦察、指挥、抢救抢修、防卫等各项保障活动。装备保障信息化必须有相应的组 织保障,使装备保障信息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快速、流畅地流动,为装备保障信息提供发挥 其自身信息优势的平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实现,重在对保障信息的转化与使用。只有把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各项保障活动,并把各类保障信息管理好,充分利用数据挖掘等各种信息处理手段,进行处理,最终转化为装备保障的推动力,才能体现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价值。装备保障信息化是一个不断深化保障观念、保障模式、保障手段和方法改革的一系列的动态变化的历史进程。 2、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目标。信息化条件下装备保障的最终结果是实现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装备保障是对与信息化战争相适应的装备保障形态的描述,它以充分发挥信息优势在装备保障领域的作用为主线,凭借信息技术完成了传统松散性装备保障结构模式,向全军装备保障高度一体化的保障结构模式的转变,实现从战略到战术全军“无缝衔接”的大量装备保障系统;通过“信息流” 使“物资流”集约化、社会化、远程化、智能化,部队战斗到哪里,装备保障就精确地“适时、适地、适量”保障到哪里,即实现精确保障;通过装备保障资源与需求的可视化,以“价值链”理念为指导,以作战部队为中心,实施高效的主动配送保障。“无缝衔接”的装备保障系统,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传统的松散性保障进行根本改革,使整个装备保障体系中条条和块块实现前所未有的紧密衔接,使得装备保障系统中各组成部分间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在战略层,应对装备保障力量严格区分为统供和专供,并对统供部分着眼全局,整体谋划与运用。在战役战术层对通用保障力量实施统一计划、统一指挥、统一调控,充分发挥保障力量的整体效能,最终对通用保障力量的运用形成“五个一体”的格局,即纵向自身军兵种内部的“上下一体” ,横向各军兵种之间的“左右一体” ,战役战斗各个阶段的“前后一体” ,保障力量在地、空、海等空间布局上的“空地一体”,保障力量构成上的“军民一体” 等。“主动配送” 保障主要是指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保障力量的可视化,并根据精确预测的作战部队的需求,采取从起点直达战斗部队的补给方式,通过灵活调遣保障力量,以很少的库存品和灵活的保障设施,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地点将物资主动配送给作战部队,它是针对传统的“反应性” 或坐等部队申请的被动保障模式而言的。配送式保障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引进了现代企业的“价值链” 观念,在观念上以用户即作战部队为中心,通过提供一流的服务,获取最大价值的回报;另一个特点是以有效管理的动态物资流取代固定的库存物资,以物资的速度取代物资数量,或者说是以配送“管道”代替了仓库。 二、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装备保障信息化的内涵,包括装备保障信息化政策与法规、装备保障力量的信息化、装备保障信息化基础设施、各种装备保障活动的信息化和装备保障信息化技术标准规范等方面。 1、装备保障信息化政策与法规。主要指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大政方针,它是实施装备保障信息化的依据与指南。例如全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计划,陆军装备保障信息化建设的战略计划及装备保障信息化安全防护策等。 2、装备保障力量的信息。装备保障力量由装备保障人员、物资、保障装备及设备组成。装备保障力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