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LC协议学习总结

RLC协议学习总结

RLC协议学习总结

1、RLC构架

图1 RLC架构

2、RLC实体

(1)TM RLC实体:适用于不需要RLC配置的RRC消息使用TM RLC

(BCCH、DL/UL CCCH、PCCH)

业务类型:广播消息的固定部分、寻呼消息、RRC消息等

图2 TM模式两个对等实体

发送实体:不对RLC SDU进行串联、分段

没有RLC头

对RLC SDU不做任何改动,向下层发送

接收实体:不做任何修改,一脚RLC SDU到上层协议实体

(2)UM RLC实体:适用于延时敏感和容忍差错的实时应用

(DL/UL DTCH)RLC SDU分块、串联、重排序、重复检测、重组业务类型:VoIP、MBMS

图3 UM模式两个对等实体

发送实体:在获得特定的发送机会时,要根据MAC层指示期待的RLC PDU大小进行分段或者串接RLC SDU

添加相应的RLC头

接收实体:检测收到的UMD PDU是否重复,重复则丢弃

重排失序的UMD PDU

能够检测出UMD PDU在MAC是否丢失,避免过长的重排序时延

若发现某RLC SDU的UMD PDU丢失,则丢弃其他同RLC SDU的PDU (3)AM RLC实体:适用于错误敏感、时延容忍的非实时应用

(DL/UL DCCH/DTCH)UM RLC功能+RLC数据PDU重传、重传RLC数据

PDU再分快、轮询、状态报告、状态禁止

业务类型:FTP、WWW、RRC消息等

图4 AM模式实体

3、RLC层服务

RLC层向上层提供的服务:(RLC层向PDCP层提供服务)

(1)TM数据传输:分段和重组、用户数据的传输

(2)UM数据传输:分段和重组、串联、填充、用户数据的传输、加密、序号检查

(3)AM数据传输:分段和重组、串联、填充、用户数据的传输、纠错、按序传送高层PDU、副本检测、流量控制、协议错误检测和恢复、加密

RLC层从下层得到的服务

(1)数据传输

(2)通知发送时机,同时提供当次传输时发送RLC PDU的总大小

(3)通知HARQ重传失败

4、RLC层功能

(1)高层PDU传输

(2)通过ARQ进行纠错(AM)

(3)RLC SDU的分段、串接和重组(UM、AM)

(4)RLC数据PDU的再分段(AM)

(5)高层PDU的按序递交(UM、TM)

(6)重复检测(UM、AM)

(7)RLC SDU丢弃(UM、AM)

(8)RLC重建

(9)协议错误及恢复

5、RLC过程(具体过程见page 6)

(1)数据传输过程

TM:

UM:

AM:

(2)ARQ过程(AM)

重传:

轮询:(防止发送端buffer溢出)

AMD PDU或AMD PDU片段重传、接收状态报告、t-PollRetransmit超时

状态报告:接收侧向对等段发送侧反馈,那些PDU或PDU分段已经正确接收,那些没有。(3)SDU丢弃过程:来自PDCP的指示,若被指示的RLC SDU没有任何分段映射到一个RLC Data PDU,AM RLC实体发送侧或者发送UM RLC实体丢弃该RLC PDU

(4)重建过程:由RRC请求触发,应用于AM、UM、TM

丢弃、重组、提交、停止、复位、初始化

(5)对于未知的、意外的以及错误的协议数据的处理:丢弃

6、RLC协议数据单元及格式

(1)TMD PDU:仅有数据域组成,没有任何RLC头

(2)UMD PDU:UMDPDU头(固定部分、扩展部分)+数据域(可对RLC SUD进行分段、串接、重组)

(3)AMD PDU:AMD PDU头(固定部分、数据部分)+数据域(可对RCL SDU进行分段、串接、重组)

7、参数

(1)SN:RLC PDU序号,增量为1(保证按序接收)

(2)FI:指示在数据域的开始和最后是否饱饭RLC SDU分段

(3)E:指示数据域或LI域和E域的集合

(4)LI:对应数据域长度

(5)R1:保留域,置0

(6)D/C:控制PDU/数据PDU

(7)RFAMD PDU/AMD PDU分段

(8)LSF:是否原始AMD PDU的最后一个分段

(9)SO:AMD PDU分段数据域中第一个字节在原始AMD PDU数据域中的位置

(10)CPT:RLC控制PDU类型:STATUA PDU

(11)ACK_SN:第一个没有收到且在STATUS PDU中报告丢失的RLC data PDU的SN

(12)E1:其后是否包括一组NACK_SN

(13)E2:其后是否包括一组SOStart和SOend域

(14)NACK_SN:AM RLC实体接收侧已检测到丢失AMD PDU(或其一部分)的SN

(15)SOstart、SOend:相关SN=NACK_SN的AMD PDU的丢失部分

8、变量

(1)UM发送端

1)VT(US):

给出下一个要传送的UMD PDU的序列号。UMD PDU没传送一次,该变量就更新一次,其初值为0.

(2)UM接收端

1)VR(US):接受者发送顺序状态变量

被接收的下一个PDU的序列号,初始值为0。当接收到一个PDU,其值设置为SN+1。2)VR(UR):UM接收状态变量

记录等待重排序的最早的UMD PDU的序列号。在重排序窗口之内,序列号低于该变量的UMD PDU,其接收状态为已确定,放弃对此范围内的接收空隙处PDU的等待,将其余正确接收到的PDU重组形成SDU,顺序递交到高层,后续即使正确接收到此范围内序列空隙处的PDU也采取删除数据包的操作。该状态变量的初始值为0。

3)VR(UX):UM重排序计时器状态变量

记录触发重排序计时器的UMD PDU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当重排序计时器启动时,该变量与VR(UR)分别记录当前重排序计时器对应的序列号范围内的上边界和下边界。当该范围内全部接收序列空隙处的PDU都正确接收后,终止当前重排序计时器。当重排序计时器不存在时,该变量无意义。

4)VR(UH):UM最高期望状态变量

记录接收到的PDU中最高序列号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作为重排序窗口的上边界。其初始值为0。

(3)AM发送端

1)VT(A):确认状态变量

记录已经收到肯定确认的连续PDU中最高序列号紧接着下一个序列号,座位发送窗口的下边界。其初始值为0,只有当RM ELC实体发送端收到序列号等于当前VT(A)变量值的PDU的肯定确认时,该变量才会更新(SN=VT(A))。序列号小于该变量的PDU全部经过接收端肯定确认,表明已经全部正确接收。

2)VT(MS):最大发送状态变量

VT(MS)=VT(A)+AM_Window_Size,座位发送窗口的上边界。任何序列号发出超出该变量的PDU都不允许发送。当窗口溢出时,AM RLC实体发送端不能发送任何新产生的PDU。3)VT(S):发送状态变量

记录下一个新产生的AMD PDU的序列号,初始值为0。在当前VT(S)值被赋予一个新产生的AMD PDU后,该变量做+1操作。

4)POLL_SN_Pollsend :发送状态变量

(4)AM接收端

1)VR(R):接收状态变量

记录最新完整接收到的连续AMD PDU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座位接收窗口的下边界。该变量初始值为0,仅当当前R变量值对应的PDU被正确接收后才会更新。低于该变量。2)VR(MR):最大可接收状态变量

VR(R)=VR(R)+AM_Window_Size,座位接收窗口的上边界且是第一个长处接收窗口的AMD PDU的序列号,序列号超出该变量的PDU不能被AM RLC实体接收端接收。

3)VR(X):重排序计时状态变量

记录发出重排序计时器的AMD PDU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当冲排序计时器启动时,fai 变量与MS分别记录当前重排序计时器对应的序列号范围的上边界与下边界,当该范围内全部接受序列号空隙处的PDI都正确接收后,终止当前重排序计时器。

4)VR(MS)最大状态发送状态变量

记录作为状态报告中的ACK_SN的最高序列号值,初始值为0。处于接收窗口中,序列号低于该状态变量的AMD PDU,要么确认接收,要么已经经过重排序计时器检测认定为丢失的PDU;高于该状态变量的接收序列号空隙处为没有完成的重排序计时器检测的,仍旧等待HARQ重传的AMD PDU

9、常量

(1)AM_Window_Size:发送侧为VT(A)到VT(MS);接收侧为VR(R)到VR(MR)(2)UM_Window_Size:可排序的SN范围

10、计数器

(1)t-PollRetransmit:接收侧AM RLC实体在进行重传轮询时使用

(2)t-Reordering:接收侧AM RLC实体和UM RLC实体检查下层传送的RLC PDU是否丢失时使用。如果t-Reordering正在运行,其他的t-Reordering计时器不能被启动,在一个给定的时间内,每个RLC实体只能运行一个t-Reordering计时器。

(3)t-StatusProhibit:只有在使用了基于计时器的状态发送时,使用该计时器。当RLC实体建立时,该计时器启动,每次计时器超时,就发送一个状态报告并且计时器重启。其值由RRC告知。

11、可配置参数

(1)maxRetxThreshold:AM RLC实体用于限制每个AMD PDU重传次数。

(2)pollPDU:AM RLC实体发送端用于触发一次轮询

(3)pollByte:每个AM RLC实体在触发一个轮询

(4)sn-RieldLength:UM SN域的大小

1、数据传输过程

1.1 TM数据传输

(1)发送:当向下层发送一个新的TMD PDU时

接收端TM RLC实体应当给下层发送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RLC SDU

(2)接收:当从下层接收到一个新的TMD PDU时

发送端TM RLC实体应当向上层提交一个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TMD PDU

1.2 UM数据传输

(1)发送:当向下层发送一个新的UMD PDU时

发送端UM RLC应当将该UMD PDU的SN置为VT(US),并将VT(US)加1

(2)接收:

一、概述:

UM RLC实体接收端需要根据状态变量VR(UH)来维护重排序窗口

1)当接收到的PDU SN满足VR(UH)-UM_Window_size=SN

2)否则,该SN落在重排序窗口之外

当从下层接收到UMD PUD时

1)UM RLC实体接收端应当丢弃接收到的UMD PDU或将其存储在接收缓存中

2)如果接受到UMD PDU并将其存储在接受缓存器中

UM RLC实体接收端应当更新状态变量、重组并向上层传送RLC SDUs,在需要的

时候,开始或停止t-Reordering计数器。

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

UM RLC接受端实体应更新状态变量、重组并向上层传送RLC SDUs,在需要的时候开始t-Reordering计数器。

二、当从下层接受到UMD PDU时:

当从下层接收到一个SN=x的UMD PDU时:

如果VR(UR)

(VR(UH)-UM_Window_Size)≦x

UM RLC接收实体丢弃该UMD PDU

否则:

UM RLC接收实体应把这个UMD PDU存入接收缓存器中

三、当一个UMD PDU被存储到接收缓存器时:

当一个SN=x的UMD PDU呗存入接收缓存器中时:

(1)如果x落在重排序窗口之外

1)UM RLC接收实体应更新VR(UH)为x+1

2)UM RLC接收实体应从UMD PDU中重组所有SN落在重排序窗口之外的RLC SDU,去掉RLC头并且按照RLC SN的升序方式向上层发送重组完成的RLC SDU。

3)如果VR(UR)落在重排序窗口之外:

UM RLC接收实体应将VR(UR)置为(VR(UH)-UM_Window_Size)

(2)如果接收缓存器中有一个SN=VR(UR)的UMD PDU:

1)UM RLC接收实体应将VR(UR)更新为第一个没有被接收的UMD PDU SN>当前VR (UR)的PDU

2)UM RLC接收实体应从UMD PDU中重组所有SN<更新后的VR(UR)的RLC SDU,去掉RLC头并按照RLC SN的升序方式向上层发送重组后的RLC SDU。

(3)如果t-Reordering计时器正在运行:

1)如果VR(UX)≤VR(UR),或者

2)如果VR(UX)落在重排序窗口之外且VR(UX)≠VR(UH)

UMD PDU接收实体应停止并重启t-Reordering计时器

(4)如果t-Reordering计数器没有运行

1)如果VR(UH)>VR(UR)

UMD PDU接收实体应启动该t-Reordering计时器

UMD PDU接收实体应将VR(UX)置为VR(UH)

四、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

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

(1)UM RLC接收实体应更新RLC SDU为第一个没有被接收的UMD PDU的SN(SN≥VR(UX))(2)UM RLC接收实体应重组所有SN<更新后的VR(UR)的UMD PDU

(3)如果VR(UH)>VR(UR)

1)UM RLC接收实体应启动t-Reordering计数器

2)UM RLC接收实体应将VR(UX)置为VR(UH)

1.3 AM数据传输

(1)发送:

1)AM RLC实体接收端应比RLC数据PDU优先发送RLC控制PDU;

2)AM RLC实体接收端应比新的AMD PDU优先发送重传的RLC数据PDU;

3)发送端AM RLC实体应根据状态变量VT(A)和VT(MS)维护发送窗口:如果VT(A)≤SN<VT(MS),则SN落入发送窗口之内

否则,SN落在发送窗口之外

4)发送端SM RLC实体不应将任何SN落在传送窗口之外的RLC数据PDU传送给下层

5)当传送一个新的AMD PDU给下层时,发送端AM RLC实体应将该AMD PDU的SN置为VT(S),并将VT(S)加1;

6)AM RLC实体接收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接收一个RLC数据PDU的确认:

AM RCL实体的发送端可以通过每个AM RLC实体的STATUS PDU来确认

7)当接收到一个SN=VT(A)的AMD PDU的确认时:

a.接收端AM RLC 实体应将VT (A)置为还没有被确认的最小SN的AMD PDU的SN值,

且该SN满足VT(A)≤SN≤VT(S)

b.如果属于同一个RLC SDU的PDU都收到了确认,则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向上层

发送RLC SDU成功发送的通知

(2)接收:

一、概述

(1)AM RLC实体接收端应根据状态变量VR(R)和VR(MR)维护接收窗口:1)如果VR(R)≤SN<VR(MR),则SN落入接收窗口之内

2)否则,SN落在接收窗口之外

(2)当从下层接收到一个RLC数据PDU时:

1)AM RLC实体接收端或者丢弃该接收到的RLC数据PDU,或者将其存入接收缓存器2)如果接收到的RLC数据PDU被存入接收缓存器: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更新状态变量、重组并向上层传送RLC SDU,且在需要

的时候启动或停止t-Reordering计数器

3)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AM RLC实体接收端应更新状态变量,并在需要的时候启动t-Reordering计数器

二、当从下层接收到RLC数据PDU时:

当从下层接收到一个RLC数据PDU时,当它包含SN=x的AMD PDU分段字节为y到z时(1)如果x落在接收窗口之外,或者

(2)SN=x的AMD PDU的分段字节为y到z已经被接收时: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丢弃该RLC数据PDU

(3)否则:

1)接收AM RLC实体应将接收到的RLC数据PDU存入接收缓存器中

2)如果AMD PDU的有些字节分段包含之前已经接收到的RLC数据PDU: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丢弃该重复的字节段

三、当已给RLC数据PDU被存入接收缓存器中时:

当一个SN=x的RLC数据PDU被存入接收缓存器中时:

(1)如果x≥VR(H)

接收AM RLC实体应更新VR(H)为x+1

(2)如果SN=VR(MS)的AMD PDU的字节段已经接收:

接收AM RLC实体应更新VR(MS)为第一个不是所有字节段都被接收的AMD PDU

的SN,且该SN大于当前VR(MS)

(3)如果x=VR(R):

1)如果AMD PDU的所有SN=VR(R)的字节段都被接收:

a.接收AM RLC实体应更新VR(R)为第一个不是所有字节段都被接收的AMD PDU

的SN,且该SN大于当前VR(R)

b.接收AM RLC实体应更新VR(MR)为已更新的VR(R)+AM_Window_Size

2)从所有SN落在接收窗口之外的AMD PDU以及的字节段中重组RLC SDU,如果之前没有提交过,则去掉RLC头并将重组的RLC SDU按顺序发送给上层。

(4)如果t-Reordering计数器正在运行:

1)如果VR(X)=VR(R);或者

2)如果VR(X)落在接收窗口之外,且VR(X)≠VR(MR)

接收AM RLC实体应停止并重置t-Reordering计数器

(5)如果t-Reordering计数器没有运行(包含因上述过程而停止的情况):1)如果VR(H)>VR(R)

a.接收AM RLC实体应启动t-Reordering计数器

b.接收AM RLC实体应置VR(X)为VR(H)

四、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

当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

(1)接收AM RLC实体应更新VR(MS)为第一个不是所有字节段都被接收的AMD PDU的SN,且该SN≥VR(X)

(2)如果VR(H)>VR(MS):

1)接收AM RLC实体应启动t-Reordering计数器

2)接收AM RLC实体应置VR(X)为VR(H)

2、ARQ过程(ARQ过程只在AM RLC实体执行)

2.1 重传

(1)AM RLC实体接收端可以通过如下方式收到AMD PDU或AMD PDU部分的确认(其对等端AM RLC实体通知接收失败):

由对等端的AM RLC实体发送的STATUS PDU

(2)当接收到从对等端AM RLC实体发送的STATUS PDU所获取的AMD PDU或AMD PDU部分的否认:

1)如果对应的AMD PDU的SN落入VT(A)≤SN<VT(S)的范围内:

则认为这个AMD PDU或AMD PDU的一部分要求重传

(3)当一个AMD PDU或AMD PDU的部分被认为需要重传时:

1)如果该AMD PDU被认为是第一次重传

接收AM RLC实体应将与该AMD PDU关联的RETX_COUNT置0 2)否则,如果它或者它的一部分重传没有被挂起:

接收AM RLC实体应递增RETX_COUNT

3)如果RETX_COUNT=maxRetxThreshold:

接收AM RLC实体应通知上层已经达到最大重传次数

(4)当重传一个AMD PDU时

1)如果该AMD PDU的大小能够完全容纳在由下层指示的RLC PDU重传机会中:接收AM RLC实体应传输这个AMD PDU(除了P域)

2)否则:

接收AM RLC将这个AMD PDU进行分段,使得分段后的AMD PDU片段大小可

以完全被容纳在有下层指示的传输机会中

(5)当传输一个AMD PDU的一部分时:

1)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在需要的情况下对该AMD PDU部分进行分段,使得分段后的心AMD PDU片段可以完全被容纳在下层指示的重传机会中。

(6)当形成一个新的AMD PDU片段时

1)只要把原来的AMD PDU数据字段映射到新的AMD PDU分段的数据部分

2)设置新的AMD PDU分段包头

3)设置P域

2.2 轮询

一个AM RLC实体可以轮询它的对等端实体来触发对等端的发送状态报告

一、发送一个AMD PDU或AMD PDU分段

(1)当产生一个新的AMD PDU时

1)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对PDU_WITHOUT_POLL加1

2)对于每一个映射到RLC数据PDU数据域的新数据单元,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将BYTE_WITHOUT_POLL增加相应的字节数

3)如果PDU_WITHOUT_POLL≥pollPDU;或者

4)如果BYTE_WITHOUT_POLL≥pollBYTE

AM RLC实体发送端应按照如下所述在RLC数据PDU中包含一个POLL

(2)当组成一个AMD PDU或者AMD PDU分段时

1)如果在传送了RLC数据PDU之后,发送缓存器和接收缓存器同时为空(不包括还没有被确认的RLC数据PDU);或者

2)如果在传送了RLC数据PDU之后没有新的RLC数据PDU需要被传送

AM RLC发送实体应按照如下所述在RLC数据PDU中包含一个POLL

(3)要在RLC数据PDU中包含一个POLL

1)AM RLC实体发送端应设置RLC数据PDU的P域为1

2)AM RLC实体发送端应设置PDU_WITHOUT_POLL为0

3)AM RLC试题发送端应设置BYTE_WITHOUT_POLL为0

(4)在根据需要轻狂对VT(S)进行增值后,当向下层发送一个含poll的RLC数据PDU时1)AM RLC实体发送端应设置POLL_SN为VT(S)-1

2)如果t-PollRetransmit没有运行

AM RLC实体发送端应启动t-PollRetransmit计数器

3)否则

AM RLC实体发送端应重启t-Pollretransmit计数器

二、接收一个STATUS报告

当从接收端RLC AM实体接收到一个STATUS报告时

(1)如果状态报告包含的RLC数据PDU的确认或否认序号等于POLL_SN

1)如果t-Pollretransmit计数器正在运行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停止并重置t-Pollretransmit计数器

三、t-Pollretransmit计数器超时

(1)如果发送缓存器和接收缓存器同时为空(不包括还没有被确认的RLC数据PDU);或者(2)如果没有新的RLC数据PDU能够传输(如,窗口溢出)、

1)AM RLC实体发送端认为SN=VT(S)-1的AMD PDU需要重传;或者

2)AMRLC实体发送端认为没有被确认的AMD PDU需要重传

(3)AM RLC实体发送端在RLC数据PDU中包含一个poll

2.3 状态报告

(1)AM RLC实体向它的对等端AM RLC实体发送STATUS来提供RLC PDU的确认或否认(2)RRC层可以配置RLC是否启动状态报告禁止功能

(3)初始化STATUS报告触发包括:

1)从对等端AM RLC实体发起的轮询

当从下层接收到一个SN=x且P域被置为1的RLC数据PDU时

a.如果该PDU要被丢弃;或者

b.如果x<VR(MS)或x≥VR(MR)

触发STATUS报告

c.否则

延迟触发STATUS直到x<VR(MS)

(基于此可以确保RLC状态报告是在HARQ重排序之后发送)

2)检测到一个RLC数据PDU接收失败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在t-Reordering计数器超时时触发一次STA TUS报告(t-Reordering计数器的超同时触发了VR(MS)的更新和STATUS报告的触发。但STATUS 报告的触发应该在VR(MS)更新触发之后)

(2)当STATUS报告被触发:

1)如果t-StatusProhibit计数器没有运行

在下层指示的第一次重传机会中,构建一个STATUS PDU并将其传给下层2)否则

在t-StatusProhibit计数器超时后,在下层指示的第一次重传机会中,构建一个

STATUS PDU即使在t-StatusProhibit计数器运行时已经触发过很多次,并将此传送

给下层

(3)当一个STATUS PDU被传送给下层时

1)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启动t-StatusProhibit计数器

(4)当构建一个STATUS PDU时

1)对于满足VR(R)≤SN<VR(MS)的还没有被完全接收到的AMD PDU,按照SN 的升序和PDU字节段升序的方式,从SN=VR(R)开始知道这个STATUS PDU的大

小已经达到下层只是发送机会的大小为止。

a.对于一个还没有被接收到任何字节分段的AMD PDU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在STATUS PDU中包含一个NACK_SN,并将其设为该

AMD PDU的SN值

b.对于一个部分接收到的AMD PDU,它的一个还没有被接收到的连续的字节分段

AM RLC实体接收端应在STATUS PDU中包含NACK_SN、SOstart及SOend 2)将ACK_SN设为下一个没有被接收到的RLC数据PDU的SN,且其在STATUS PDU中并不是丢失状态

3、SDU丢弃过程

当上层指示丢弃一个特定的RLC SDU时,AM RLC实体发送端或UM RLC实体接收端应将还没有任何分段映射到RLC AMD PDU的RLC SDU直接丢弃。

4、重建过程

RLC重建是在RRC层的请求下执行,这个功能为AM、UM和TM RLC实体均适用

(1)当RRC层指示一个RLC实体需要一次重建时

1)如果该实体为TM RLC发送实体

则丢弃所有RLC SDU

2)如果该实体为UM RLC接收实体

a.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接收侧从所有没有被传送的SN<VT(MR)的AMD PDU

中重组RLC SDU,并将所有重组完成的RLC SDU按照RLC SN的升序传送给上

层。

b.丢弃所有剩余的RLC SDU

3)如果该实体为UM RLC发送实体

丢弃所有的RLC SDU

4)如果该实体为AM RLC实体

a.在可能的情况下,在接收侧将所有没有被传送的SN<VR(MR)的UMD PDU

重组为RLC SDU,去掉RLC头,并将所有重组完成的RLC SDU按照RLC SN的

升序传送给上层。

b.丢弃接收侧剩余的AMD PDU和AMD PDU字节分段

c.丢弃发送侧所有的RLC SDU和AMD PDU

d.丢弃所有的RLC控制PDU

5)RLC实体应停止并重置所有计数器

6)RLC实体应重置所有状态变量为初始值

5、对未知的、意外的以及错误的协议数据的处理

当一个RLC实体接收到包含着保留值或无效值的RLC PDU时

RLC实体应丢弃该接收到的PDU

零碎:(不在总结的整体结构之中但觉得应该对以后也有用的零散东西)

1、UM 传输解析

已提交的PDU

重排序窗口还未接收

到PDU

丢失的PDU丢失的PDU

VR(UH)-UM_window_size VR(UR)需要

重排序PDU

的下边界

VR(UH)接收到的

PDU最大序列号加1

已丢失PDU已提交的PDU还未收到的PDU待组包的PDU

其中重排序窗口的上边界为当前收到的所有UMD PDU 中序列号中最高的序列号加一获得:用VR(UH)表示;重排序窗口的下边界是由上边界减去重排序窗口大小而得到的一个数值。如果新接收到的UMD PDU 其序列号位于重排序窗口之外,则接收UM RLC 实体认为其为新数据,相应更新重排序窗口的上边界,并将该数据放入接收缓存,等待进一步处理。如果接收到的UMD PDU 其序列号位于重排序窗口之内,则需要进一步判断该序列号的 PDU 是否属于重复接收或则已经超过了重排序等待时间,如果是这两类PDU ,则UM RLC 接收实体直接采取删除这个PDU ;否则,这个UMD PDU 是一个正常接收到的PDU ,则放入接收缓存,等待进一步处理。

UM RLC 接收实体基于重排序计时器进行重排序操作,重排序计时器的具体取值由高层配置。UM RLC 接收实体对未接收到的PDU 对应的序列号启动重排序计时器,在重排序计时器超时后,如果该PDU 仍然没有收到,则放弃对该PDU 的等待并相应的更新重排序等待的下边界;在重排序计时器超时前,收到了该PDU ,则按照正常接收处理,将PDU 放入接收缓存。UM RLC 接收实体并对每一个还没有接收到的PDU 对应序列号都启动一个重排序计时器,而是整个接收UM RLC 实体最多维护一个重排序计时器,以相应的变量记录每一次启动重排序计时器对应的序列号上边界和下边界,对该范围内的所有序列号空缺统一处理,当该范围内所有序列号空缺中的PDU 都正确接收,则停止该重排序计时器;当该重排序计时器超时后,如果仍然有新的接收序列号空隙,则对后续所有新的空隙重启重排序计时器,并记录相应的重排序等待的序列号上边界和下边界。

对于UM RLC 接收实体中放置于接收缓存中的PDU ,一旦该PDU 序列号超出了重排序窗口或者超出了目前重排序等待的下边界,则将该UMD PDU 去掉RLC 头部,重组成为RLC SDU 并按照序列号的升序顺序递交到高层。

2、AM 传输解析

AM RLC 实体发送端优先发送重传的RLC PDU ,AM RLC 实体发送端维护状态变量VT(S),含义为分配给下一个新生成的RLC PDU 的序列号数值。该变量初始值为零,当生成一个新的 AMD PDU 时,将该变量作为该PDU 的序列号,然后将该变量的数值加一。

AM RLC 实体发送端维护一个发送窗口,如图所示,发送窗口的下边界定义为收到接收端肯定确认且连续的最高PDU 紧接着的下一个序列号的数值。发送窗口的上边界为下边界的数值加上窗口的大小。窗口大小为常数值 512,即为AM 序列号空间长度 1024的一半。AM RLC 实体发送端不会发送任何序列号位于发送窗口之外的AMD PDU 到底层。AM RLC 实体发送端根据对端发来的状态PDU 中包含的肯定确认来更新发送窗口变量,发送窗口的下边界总是更新为当前发送窗口内的最小需要收到肯定确认的PDU 的序列号。

AM RLC 实体发送端根据对端发来的状态PDU 中包含的肯定确认来更新发送窗口变量,

已经收到的肯

定确认的PDU 发送窗口

VT (A )下一个将收到 确认的PDU 序列号 已提交PDU 后 请求重传的PDU VT (S )下一个将传输的PDU 序列号 VT (MS )=VT (A )+ AM_Window_Size

发送窗口的下边界总是更新为当前发送窗口内的最小需要收到肯定确认的PDU 的序列号。

AM RLC 实体接收端基于AMD PDU 的序列号来完成窗口维护和更新,重复接收检测、重排序和状态报告等功能。AMD PDU 的序列号10比特,窗口大小为512在进行序列号比较和判断等操作时,需要考虑序列号翻转问题。序列号实际取值范围为[0,1023],在对序列号进行比较判断是需要进行模1024。

AM RLC 实体接收端维护一个接收窗口,如图所示,其中接收窗口的下边界为当前接收到的连续AMD PDU 中序列号最高的紧接着的一个序列号数值VR(R);接收窗口的上边界是由下边界加上窗口大小而得到的数值。如果新接收到的AMD PDU 其序列号位于接收窗口之外或者该PDU 分段已经收到过,则AM RLC 实体接收端删除收到的数据;否则放入接收缓存,等待进一步处理,对已经收到的PDU 分段,删除其重复接收部分。

AM RLC 实体接收端基于重排序计时器来进行重排序操作,重排序进行重排序操作,重排序计时器的具体取值由高层配置。在重排序计时器时后,该空隙处的 PDU 仍旧没有收到,则认为检测到RLC PDU 接收失败,根据情况发起状态报告过程;在重排序计时器超时前,收到了空隙出的 PDU ,则按照正常接受处理,将PDU 放入接收缓存中,AM RLC 实体接收端并不是对每一处序列号空隙都启动一个重排序计时器,而是整个AM RLC 实体接收端仅维护最多一个重排序计时器,以相应变量记录每次启动的重排序计时器对应的序列号上边界和下边界,对该范围内的序列号空隙统一对待;该范围内所有序列号空隙处的PDU 都正确接收后,停止该重排序计时器;当该重排序计时器超时后,如果后续仍旧有新的接收序列号空隙,则对后续的空隙重启重排序计时器,并记录相应的重排序等待的序列号上边界和下边界。

位于AM RLC 实体接收端接收缓存中的PDU ,一旦它们的序列号超出了接收窗口,则将该AMD PDU 去掉RLC 头部,重组成为了RLC SDU 并按照序列号的升序顺序发送到高层。

ARQ 过程

AMRLC 实体发送端收到接收端的STATUS PDU 有关AMD PDU 或AMD PDU 分段的否定确接收窗口 重排序以及状态报告操作的时间窗 已提交的PDU 丢失的PDU 未成功接收 未成功接收

VR (R ) 下一个完整接收的连续PDU 的序列号 VR (MS )经过重排序检测的PDU 序列号上边界 VR (H )接收到的PDU 最大序列号加1

认,对于AMDPDU序列号位于发送窗口内的已发送部分,认为该确认的AMD PDU或AMD PDU 分段需要重传,记录该AMD PDU或AMD PDU分段的重传次数,初次重传计数器为0,以后每次重传计数器加1,当计数器大于重传次数是,向上层报告。

重传AMD PDU或AMD PDU分段式其轮询比特需根据当前需要重新设置,当下层指示的传输机会中RLC PDU的大小足够容纳需要重传的AMD PDU时,则直接发送该AMD PDU 至下层,否则需要根据下层传输机会中指示的大小重新对需要重传的AMD PDU进行分段,如果需要重传数据本身为AMD PDU分段式,则根据需要切断原始的AMD PDU的相应数据在和部分组成新的AMD PDU分段一适应下层指示的传输机会中RLC PDU的大小。在构造AMD PDU分段式,仅对原始AMD PDU的数据部分进行新的映射并按照实际分段和串接情况组织新的包头,最终形成新的AMD PDU分段。

POLLING过程

Polling实现的方式为将RLC PDU中的P域(轮询比特)置为1,发送携带Polling的RLC PDU后,记录当前已经发送的PDU中最高的序列号为Polling序列号,并启动或重启动Polling 重传计数器。

当收到记录的Polling序列号相关的肯定火否定确认后,停止并复位轮询重传计数器,此次轮询过程结束。

当Polling计数器超时,则发起一次新的Polling过程。如果此时发送缓存和重传缓存均为空或者没有新的RLC PDU传输,则将当前已经传输过的序列号最高的AMD PDU或者任意没有收到肯定确认的AMD PDU进行重传,用以携带Polling比特。

3、状态报告解析

AMD RLC 实体向对等端发送状态报告,用以告知其RLC PDU 的是否成功接收。触发状态报告的条件包括:

(1)接收到来自AM RLC 实体对等端的探询;

(2)检测到RLC PDU 的接收失败。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相关携带探询的RLC PDU仍旧处于重排序计时器检测的阶段,则需要延迟到该PDU 的接收状态明确后再触发状态报告。

RRC 层可以配置RLC是否启动状态报告禁止功能。该功能主要是为了避免频繁发送状态报告。当状态报告禁止功能开启,则对于触发的状态报告只能延迟到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超时后的第一次传输机会才能根据最新的接收状态发送;在状态PDU发往底层之后,启动状态报告禁止计时器。状态报告的内容包括两部分:肯定确认部分(ACK_SN)和否定确认部分(NACK_SN)。其中否定确认部分为当前接收窗口中已经检测到接收失败的RLC PDU的序列号列表,并按照序列号和字节分段升序排列。当存在一个AMD PDU中部分字节而非全部接收失败的情况,除了需要用序列号指示,还需要携带接收失败部分的起始与终止字节位置。肯定确认部分设置为未在此状态报告中包含并且紧接着的下一个没有收到的RLC PDU的序列号。简单来讲,状态报告的含义为除了在本状态报告明确列出的接收失败的RLC PDU或分段以外,其余所有已肯定确认指示(ACK SN)为上限的PDU均已经正确接收。

4、三种实体比较:

(1)对于TM/UM,各有一个发送与接收实体

(2)AM接收发送同属于一个实体

由于AM支持ARQ,发送端需要接收端提供确认信息来决定是否需要重传,因此AM接收发

送同属于一个实体

5、RLC PDU:

(1)RLC数据PDU:

1)TMD PDU:因为透明传输,所以不需要做任何处理直接透传到MAC

2)UMD PDU:

3)AMD PDU:第一次发送的RLC SDU的一部分生成的PDU,或者在重传的时候不需要分段的PDU

4)AMD PDU segment:重传的PDU需要分段,从而产生

(2)RLC控制PDU:

(3)STATUS PDU:

格式的选取取决于:

(1)对分段的支持(2)上层所使用的业务(3)针对AM实体的重传机制的支持

6、ARQ与HARQ

HARQ和ARQ都可以通过冲传来纠正传输过程中的错误,因此看起来在RLC上的ARQ事多余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HARQ并不能够纠正所有的错误:

(1)NACK重传过程出错被理解成ACK

(2)HARQ重传次数超过门限值

虽然上述错误概率很低,但TCP业务仍旧无法接受,在告诉移动数据业务室会导致性能降低。

Zigbee协议栈系统事件

系统常用事件处理函数: -按键事件 -接收消息事件 -网络状态改变事件 -绑定确认事件 -匹配响应事件 1、按键事件 Case KEY_CHANGE: 当有按键事件发生的时,调用按键事件处理函数Sample_HandleKeys()来处理按键事件。 在SampleApp例程中按键处理函数处理了以下2件事情 -如果按键1按下,将向网络中的其他设备发送LED闪烁命令 -如果按键2按下,检测组ID号为SAMPLEAPP_FLASH_GROUP的组是否已经注册。如果已经注册,调用aps_RemoveGroup()将其删除;如果没注册就在APS层注册

2、接收消息事件 Case:AF_INCOMING_MSG_CMD: 如果有接收消息事件发生,则调用函数SampleApp_MessageMSGCB(MSG)对接收的消息进行处理。一般的接收消息事件是通过用户自定义的端点输入簇和输出簇来处理的。 在LED闪烁命令的发送函数中的输出簇为SAMPLEAPP_FLASH_CLUSTERID,所以在接收消息事件的输入簇中为SAMPLEAPP_FLASH_CLUSTERID即收到LED闪烁命令

3、网络状态改变事件 Case:ZDO_STATE_CHANGE 当有网络状态改变事件发生后,会调用函数SampleApp_NwkState()来处理网络状态改变事件。在SampleApp例程中,网络状态改变事件主要处理了以下事件: -判断设备类型(区分协调器、路由节点、终端节点) -当协调器网络建立成功后或其他类型节点加入网络后点亮led1 -通过调用osal_start_timerEx()设置一个定时事件,当时间到达后启用用户自定义事件SampleApp_Send_PERIODIC_MSG_EVT 备注:在使用过程中这里的3种设备类型不是全选,写一个就可以了,其他的删除

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频道为大家整理的师徒结对帮扶工作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更多阅读请查看本站工作总结频道。 本学期学校领导让我和新分来的毕思杰老师结成了帮扶对象,在这一学期的交流接触中我感触颇深。 我也很有幸和毕思杰老师结为师徒,他虽然是刚从大学毕业出来新老师,但是经过全市的层层选拔,无论史从理论专业只是还是体育实践课,他都具有很高的素养,使我很佩服。 但是这位老师非常好学,每次在教学中遇到难以解决和不懂的问题总是很谦虚的向我请教,并力求做到 。所以在帮助他的同时,我也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也让我有了一定的提升。 他经常和我说很喜欢教师这一行,能在教会学生的同时提升自己,并且有种说不出来的成就感。我深深的知道这就是一名教师应该有的事业心和爱心,是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在教学上,他能认真对待每一项教学工作,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及时了解教育教学动态,认真开展好日常工作。抓住每一次学习的机会让自己得到及时的充电。 今年春天有一个济南市的教育与健康理论课的评选,领导派他去听课学习。其实这次机会很难得,因为体育的内堂课比赛一般举行的很少,基本的教学模式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新的挑战。

所以他听得很认真,并且做好了听课记录,回到学校详细的和我们说了听课的体会,使我们得益匪浅。教学经验不够丰富的他,经常要求主动听课,虚心学习,勤学勤问,在我的悉心指导下,加上他的努力,进步很快,已经能较好的驾驭课堂,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在学校组织安排的有效课堂展示课中,他都课受到老师们的一致好评,有的老师说这样的课直接参加市级的优质课评选肯定也是一等奖。 通过这些活动,使其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他的努力也换来了学生的爱戴,家长的肯定,赢得了众多老师的好评。毕老师是位悟性十足的老师,有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见解。他上的是小学中年级的课,针对学生心理年龄小的特征,他在上课的时候友谊是的加上了一些学生们喜爱的小游戏,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课后能对自己的教学反思小结。 我与毕老师之间经常的进行沟通与交流,不仅增进友谊,同时还加强了合作,互谈体会,而且对我的帮助也很大。 今年春季我参加了绣惠镇优质课评选和章丘市优质课评选,毕老师和我研究教案、教法、教具,和我试课,然后再给我提一些合理化的建议,使我的课很快的就通过了比赛。 在教学上,为了指导好他的教学,我也在课外研究教材,经常挤出时间和他一起探讨教学中的疑惑,对于他在教学上还认识不深的问题,我给予耐心的讲解、分析。同时也征求他的看法和意见,

网络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计算机网络 实验名称 网络协议分析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学号 姓名 实验日期 实验成绩 一、实验目的 掌握常用的抓包软件,了解ARP 、ICMP 、IP 、TCP 、UDP 协议的结构。 二、实验环境 1.虚拟机(VMWare 或Microsoft Virtual PC )、Windows 2003 Server 。 2.实验室局域网,WindowsXP 三、实验学时 2学时,必做实验。 四、实验内容 注意:若是实验环境1,则配置客户机A 的IP 地址:192.168.11.X/24,X 为学生座号;另一台客户机B 的IP 地址:192.168.11.(X+100)。在客户机A 上安装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若是实验环境2则根据当前主机A 的地址,找一台当前在线主机B 完成。 1、从客户机A ping 客户机B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ARP 协议; 2、从客户机A ping 客户机B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icmp 协议和ip 协议; 3、客户机A 上访问 https://www.doczj.com/doc/9f12907245.html, ,利用EtherPeek (或者sniffer pro )协议分析软件抓包,分析TCP 和UDP 协议; 五、实验步骤和截图(并填表) 1、分析arp 协议,填写下表 客户机B 客户机A

2、分析icmp协议和ip协议,分别填写下表 表一:ICMP报文分析

3、分析TCP和UDP 协议,分别填写下表

Zigbee协议栈原理基础

1Zigbee协议栈相关概念 1.1近距离通信技术比较: 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有wifi、蓝牙、红外、zigbee,在无线传感网络中需求的网络通信恰是近距离需求的,故,四者均可用做无线传感网络的通信技术。而,其中(1)红外(infrared):能够包含的信息过少;频率低波衍射性不好只能视距通信;要求位置固定;点对点传输无法组网。(2)蓝牙(bluetooth):可移动,手机支持;通信距离10m;芯片价格贵;高功耗(3)wifi:高带宽;覆盖半径100m;高功耗;不能自组网;(4)zigbee:价格便宜;低功耗;自组网规模大。?????WSN中zigbee通信技术是最佳方案,但它连接公网需要有专门的网关转换→进一步学习stm32。 1.2协议栈 协议栈是网络中各层协议的总和,其形象的反映了一个网络中文件传输的过程:由上层协议到底层协议,再由底层协议到上层协议。 1.2.1Zigbee协议规范与zigbee协议栈 Zigbee各层协议中物理层(phy)、介质控制层(mac)规范由IEEE802.15.4规定,网络层(NWK)、应用层(apl)规范由zigbee联盟推出。Zigbee联盟推出的整套zigbee规范:2005年第一版ZigBeeSpecificationV1.0,zigbee2006,zigbee2007、zigbeepro zigbee协议栈:很多公司都有自主研发的协议栈,如TI公司的:RemoTI,Z-Stack,SimpliciTI、freakz、msstatePAN 等。 1.2.2z-stack协议栈与zigbee协议栈 z-stack协议栈与zigbee协议栈的关系:z-stack是zigbee协议栈的一种具体实现,或者说是TI公司读懂了zigbee 协议栈,自己用C语言编写了一个软件—---z-stack,是由全球几千名工程师共同开发的。ZStack-CC2530-2.3.1-1.4.0软件可与TI的SmartRF05平台协同工作,该平台包括MSP430超低功耗微控制器(MCU)、CC2520RF收发器以及CC2591距离扩展器,通信连接距离可达数公里。 Z-Stack中的很多关键的代码是以库文件的形式给出来,也就是我们只能用它们,而看不到它们的具体的实现。其中核心部分的代码都是编译好的,以库文件的形式给出的,比如安全模块,路由模块,和Mesh自组网模块。与z-stack 相比msstatePAN、freakz协议栈都是全部真正的开源的,它们的所有源代码我们都可以看到。但是由于它们没有大的商业公司的支持,开发升级方面,性能方面和z-stack相比差距很大,并没有实现商业应用,只是作为学术研究而已。 还可以配备TI的一个标准兼容或专有的网络协议栈(RemoTI,Z-Stack,或SimpliciTI)来简化开发,当网络节点要求不多在30个以内,通信距离500m-1000m时用simpliciti。 1.2.3IEEE802.15.4标准概述 IEEE802.15.4是一个低速率无线个人局域网(LowRateWirelessPersonalAreaNetworks,LR-WPAN)标准。定义了物理层(PHY)和介质访问控制层(MAC)。 LR-WPAN网络具有如下特点: ◆实现250kb/s,40kb/s,20kb/s三种传输速率。 ◆支持星型或者点对点两种网络拓扑结构。 ◆具有16位短地址或者64位扩展地址。 ◆支持冲突避免载波多路侦听技术(carriersensemultipleaccesswithcollisionavoidance,CSMA/CA)。(mac层) ◆用于可靠传输的全应答协议。(RTS-CTS) ◆低功耗。 ◆能量检测(EnergyDetection,ED)。 ◆链路质量指示(LinkQualityIndication,LQI)。 ◆在2.45GHz频带内定义了16个通道;在915MHz频带内定义了10个通道;在868MHz频带内定义了1个通道。 为了使供应商能够提供最低可能功耗的设备,IEEE(InstituteofElectricalandElectronicsEngineers,电气及电子工程师学会)定义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设备:一种是完整功能设备(full.functionaldevice,FFD),另一种是简化功能设备

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20XX年是我进入地税工作的第三年,对于我来说,地税部门是一个业务性很强的工作,因为刚进入一个新的单位,基础并不是很好,基本从零开始。在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位师傅指导我的工作,对我来说,尤为必要。而单位领导似乎也看到了年轻干部成长过程中需要师傅来引领,在我的要求下,单位安排潘科长作为我的师傅。这是我所梦寐以求的,潘科长老师是我局公认的业务能手,又是一位法制科科长。在她的带领下,我想我的业务肯定能够提高很多。综合一年来,我觉得在师徒结对的过程中,使我受益良多。 在刚开始结对的时候,师傅就开始从多方面对我进行了解,她说,只有知道我的性格,我的爱好,我的习惯,我的特长,以及我的目标,才能更好的对我进行指导。这就是所谓的因材施教。师傅走的第一步棋,我就觉得很有方向性和目的性。在我们交谈了几次之后,师傅让我将职业发展规划和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以文字的形式给她看,师傅看了之后对我说,作为一位地税干部,如果只专长于自己的法律专业是不行的,必须要学会财务和会计知识。在师傅的指导下,我从网上购买了注册会计师考试书本,在自学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对于在会计和财务没有基础的我,要通过自学去掌握更多的知识,这种难度是非常大的。我把学习的情况反馈给师傅之后,师傅对我说,学习会计和财务要先从简单的学起,从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学起。于是在师傅的带领下,我从网络中购买了初级会计实务一书,加上这时单位组织我们一批年轻干部去展矛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初级会计理论学习之后,我对会计知识有了较为初步的了解,这对我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初级会计实务起了非常巨大的帮助作用,在此我也要感谢师傅在我学习的道路上给我的建议和指导,也要感谢区局给了我一个良好的学习培训机会。 应该说,在这一年里我进步较快,逐步走入了一个真正地税工作者的行列。因为在我看来,作为一位真正地税工作者,要具备较好的业务水平。虽然在某些方面自己还存在欠缺,但经过这近三年的磨练,我可以独挡一面的开展工作。回想起来,我的进步离不开师傅的指导。 今年2月份开始,我开始从事纳税评估岗,这个岗位对我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它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业务水平,是地税工作中对业务水平挑战最大的岗位。因为我喜欢地税事业,喜欢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在纳税评估中充满

网络协议分析软件的使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网络协议分析工具的使用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B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师: 信息工程学院测控系

一、实验目的 基于网络协议分析工具Wireshark(原为Ethereal),通过多种网络应用的实际操作,学习和掌握不同网络协议数据包的分析方法,提高TCP/IP协议的分析能力和应用技能。 二、实验前的准备 ● 二人一组,分组实验; ● 熟悉Ping、Tracert等命令,学习FTP、HTTP、SMTP和POP3协议; ● 安装软件工具Wireshark,并了解其功能、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 ● 安装任一种端口扫描工具; ● 阅读本实验的阅读文献; 三、实验内容、要求和步骤 3.1 学习Wireshark工具的基本操作 学习捕获选项的设置和使用,如考虑源主机和目的主机,正确设置Capture Filter;捕获后设置Display Filter。 3.2 PING命令的网络包捕获分析 PING命令是基于ICMP协议而工作的,发送4个包,正常返回4个包。以主机210.31.40.41为例,主要实验步骤为: (1)设置“捕获过滤”:在Capture Filter中填写host 210.31.38.94; (2)开始抓包; (3)在DOS下执行PING命令; (4)停止抓包。 (5)设置“显示过滤”: IP.Addr=210.31.38.94 (6)选择某数据包,重点分析其协议部分,特别是协议首部内容,点开所有带+号的内容。(7)针对重要内容截屏,并解析协议字段中的内容,一并写入WORD文档中。

分析:从这个数据包的分析结果来看我们可以得知: 数据包的到达时间为2013年11月28日14:43:15 帧的序号为20411 帧的长度为74bytes(592bits),同时抓取的长度也是74bytes,说明没有丢失数据 目的MAC地址为00:25:11::4b:7a:6e 源MAC地址为00:25:11:4b:7d:6e 使用的协议为Ipv4 网络层的首部长度为20bytes 目的Ip地址为222.31.38.94 源Ip地址为222.31.38.93 数据没有分片说明数据大小没有超过最大传输单元MUT,其中用到了ICMP协议,数据包的生存周期为128 头部校验和为0x01正确 ICMP的校验和为0x01序列号为2304 数据有32bytes 3.3 TRACERT命令数据捕获 观察路由跳步过程。分别自行选择校内外2个目标主机。比如, (1)校内:tracert 210.31.32.8 (2)校外:tracert https://www.doczj.com/doc/9f12907245.html,

师徒结对徒弟小结

师徒结对徒弟小结 王清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已工作整整两年了。我在褚月萍老师的带领、帮助和指导下基本做到了“站稳讲台”。回顾这一年,可谓是酸甜苦辣,一应俱全。在校领导、师傅和其他老师们的关爱下,我逐渐适应了小学的各项工作,熟悉了学生与课堂,进一步了解了教师的职责。在这一学年的工作中,我一共上了两节公开课,特别是5月份的一节市级公开课,获得了教研室老师的好评,这些成绩与褚老师的指导是密不可分的。 褚老师具有许多优秀品质,在听课的过程中,我总能从她身上学到东西。这不仅因为她具有深厚的综合语言科目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还因为她具有促使每个学生达到最高学习水平的奉献精神和专业知识。 在每一次的听课过程中,褚老师都教给我这样一种努力的方向:扎扎实实的学语文;兴趣盎然的学语文;触类旁通的学语文。每次在走进褚老师的课堂前我都做好这样的心理准备:不要只记教学过程,更多的是关注齐老师如何引导、点拨的技巧;如何让学生展开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学情”。也就是说,我要尽可能的从老师的教学安排、教学活动、教学机智中读出它背后的理论依据、思想观念,成功之处借鉴之,失败之处避免之。只有深入地反思,“他山之石”才“可攻玉”,他人的经验和教训才可能成为丰富自己专业素养的有效资源。以下是我从褚老师执教的《小鹰学飞》一课中得到的启发。 记得陈钟樑先生曾讲过,一堂课中有“我”也有“我们”的问题。“我”指课中体现教师个性化的教学风格、教学艺术,可观赏但不一定都能学;“我们”指课中所揭示的教学规律,它是教育科学性的体现。就《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课中,属于“我们”的,至少有两个方面值得细心揣摩和领会。 第一方面是引人入胜的教学设计,适时适度的精妙点拨,循循善诱的启发引导等。比如褚老师一开课仅用了一句简单的情境创设就把孩子们带进课堂。这样高效集中孩子们注意力的方法看似简单,其实是在吃透文本的基础上才能如此。 第二方面在指导学生理解动作时,褚老师没有繁杂的讲解,而是巧妙的运用学生互动的理解。听到这时,我心里想:难怪学生们喜欢褚老师,难怪做褚老师的学生不累,因为她总有让你心动的时刻,这种不期而遇的幸福感让人回味无

网络协议总结版

文章来源: https://www.doczj.com/doc/9f12907245.html,/blog/static/8312073620089634134536/ 这个小结,很难写啊~~~网络的东西太多了~~主要是细节很多~~而且,协议也很多,感觉也没有必要去了解这些细节~~似乎找不到重点~~~也没好的办法 ~~~copy了一大堆资料,整理了几个问题~~~~希望可以勾勒出网络的框架~~有的是概要性质的,也有些是细节方面的,选择性的瞄一眼吧~~~貌似有的写的挺详细,有的就很简略~~~最后一看,有点像大杂烩了,嘿嘿嘿,能看完算你狠(LF) ●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OSI的模型与 TCP/IP(*) ●CSMA/CD ●网桥 ●交换机 ●RIP 与 OSPF(*) ●集线器与交换器比较 ●虚拟局域网VLAN ●什么是三层交换 ●二层交换、三层交换、路由的比较 ●交换机与路由器比较(*) ●IP分片控制 ●TCP为什么要三次握手?(*) ●TCP拥塞控制 ●CS模型与SOCKET编程(*) 其他还有一些很小很小的问题,放到最后了,包括协议三个要素,协议分层优点,NAT,ICMP等等 我觉得网络的重点仍然是对网络的整体性概念,如果不是专门进行协议开发的话,一般不会深入到协议的细节。仍然有重点。协议的重点是TCP和IP,然后概要性需要了解的是UDP,ICMP,ARP,RIP,OSPF等等,其他像NAT、CIDR、DNS、HTTP、FTP、SNMP等有个简单的了解可能更好。 电路交换技术、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OSI的模型与TCP/IP OSI每层功能及特点 物理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物理连接,在其上串行传送比特流,即所传送数据的单位是比特。此外,该层中还具有确定连接设备的电气特性和物理特性等功能。物理层的作用:尽可能地屏蔽掉各种媒体的差异。 数据链路层负责在网络节点间的线路上通过检测、流量控制和重发等手段,无差错地传送以帧为单位的数据。为做到这一点,在每一帧中必须同时带有同步、地址、差错控制及流量控制等控制信息。 网络层为了将数据分组从源(源端系统)送到目的地(目标端系统),网络层的任务就是选择合适的路由和交换节点,使源的传输层传下来的分组信息能够正确无误地按照地址找到目的地,并交付给相应的传输层,即完成网络的寻址功能。 传输层传输层是高低层之间衔接的接口层。数据传输的单位是报文,当报文较长时将它分割成若干分组,然后交给网络层进行传输。传输层是计算机网络协议分层中的最关键一层,该层以上各层将不再管理信息传输问题。 会话层该层对传输的报文提供同步管理服务。在两个不同系统的互相通信的应用进程之间建立、组织和协调交互。例如,确定是双工还是半双工工作。 表示层该层的主要任务是把所传送的数据的抽象语法变换为传送语法,即把不同计算机内部的不同表示形式转换成网络通信中的标准表示形式。此外,对传送的数据加密(或解密)、正文压缩(或还原)也是表示层的任务。 应用层该层直接面向用户,是OSI中的最高层。它的主要任务是为用户提供应用的接口,即提供不同计算机间的文件传送、访问与管理,电子邮件的内容处理,不同计算机通过网络交互访问的虚拟终端功能等。 TCP/IP 网络接口层这是TCP/IP协议的最低一层,包括有多种逻辑链路控制和媒体访问协议。网络接口层的功能是接收IP数据报并通过特定的网络进行传输,或从网络上接收物理帧,抽取出IP数据报并转交给网际层。 网际网层(IP层)该层包括以下协议:IP(网际协议)、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因特网控制报文协议)、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RARP(Reverse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反向地址解析协议)。该层负责相同或不同网络中计算机之间的通信,主要处理数据报和路由。在IP层中,ARP协议用于将IP地址转换成物理地址,RARP协议用于将物理地址转换成IP地址,ICMP协议用于报告差错和传送控制信息。IP 协议在TCP/IP协议组中处于核心地位。 传输层该层提供TCP(传输控制协议)和UDP(User Datagram Protocol,用户数据报协议)两个协议,它们都建立在IP协议的基础上,其中TCP提供可靠的面向连接服务,UDP提供简单的无连接服务。传输层提供端到端,即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主要功能是数据格式化、数据确认和丢失重传等。

2020年Zigbee协议栈中文说明免费

1.概述 1.1解析ZigBee堆栈架构 ZigBee堆栈是在IEEE 802.15.4标准基础上建立的,定义了协议的MAC和PHY层。ZigBee设备应该包括IEEE802.15.4(该标准定义了RF射频以及与相邻设备之间的通信)的PHY和MAC层,以及ZigBee堆栈层:网络层(NWK)、应用层和安全服务提供层。图1-1给出了这些组件的概况。 1.1.1ZigBee堆栈层 每个ZigBee设备都与一个特定模板有关,可能是公共模板或私有模板。这些模板定义了设备的应用环境、设备类型以及用于设备间通信的簇。公共模板可以确保不同供应商的设备在相同应用领域中的互操作性。 设备是由模板定义的,并以应用对象(Application Objects)的形式实现(见图1-1)。每个应用对象通过一个端点连接到ZigBee堆栈的余下部分,它们都是器件中可寻址的组件。 图1-1 zigbe堆栈框架 从应用角度看,通信的本质就是端点到端点的连接(例如,一个带开关组件的设备与带一个或多个灯组件的远端设备进行通信,目的是将这些灯点亮)。 端点之间的通信是通过称之为簇的数据结构实现的。这些簇是应用对象之间共享信息所需的全部属性的容器,在特殊应用中使用的簇在模板中有定义。图1-1-2就是设备及其接口的一个例子:

图1-1-2 每个接口都能接收(用于输入)或发送(用于输出)簇格式的数据。一共有二个特殊的端点,即端点0和端点255。端点0用于整个ZigBee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应用程序可以通过端点0与ZigBee 堆栈的其它层通信,从而实现对这些层的初始化和配置。附属在端点0的对象被称为ZigBee设备对象 (ZD0)。端点255用于向所有端点的广播。端点241到254是保留端点。 所有端点都使用应用支持子层(APS)提供的服务。APS通过网络层和安全服务提供层与端点相接,并为数据传送、安全和绑定提供服务,因此能够适配不同但兼容的设备,比如带灯的开关。APS使用网络层(NWK)提供的服务。NWK负责设备到设备的通信,并负责网络中设备初始化所包含的活动、消息路由和网络发现。应用层可以通过ZigBee设备对象(ZD0)对网络层参数进行配置和访问。 1.1.2 80 2.15.4 MAC层 IEEE 802.15.4标准为低速率无线个人域网(LR-WPAN)定义了OSI模型开始的两层。PHY层定义了无线射频应该具备的特征,它支持二种不同的射频信号,分别位于2450MHz波段和868/915MHz 波段。2450MHz波段射频可以提供250kbps的数据速率和16个不同的信道。868 /915MHz波段中,868MHz支持1个数据速率为20kbps的信道,915MHz支持10个数据速率为40kbps的信道。MAC层负责相邻设备间的单跳数据通信。它负责建立与网络的同步,支持关联和去关联以及MAC 层安全:它能提供二个设备之间的可靠链接。 1.1.3 关于服务接入点 ZigBee堆栈的不同层与802.15.4 MAC通过服务接入点(SAP)进行通信。SAP是某一特定层提供的服务与上层之间的接口。 ZigBee堆栈的大多数层有两个接口:数据实体接口和管理实体接口。数据实体接口的目标是向上层提供所需的常规数据服务。管理实体接口的目标是向上层提供访问内部层参数、配置和管理数据的机制。 1.1.4 ZigBee的安全性 安全机制由安全服务提供层提供。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系统的整体安全性是在模板级定义的,这意味着模板应该定义某一特定网络中应该实现何种类型的安全。 每一层(MAC、网络或应用层)都能被保护,为了降低存储要求,它们可以分享安全钥匙。SSP是通过ZD0进行初始化和配置的,要求实现高级加密标准(AES)。ZigBee规范定义了信任中心的用

学校师徒结对工作总结-师徒结对学期小结

学校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篇一:XX-XX年第一学期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XX-XX学年第一学期前岭学校师徒结对工作总结 本学期师徒结对工作,落实了《前岭学校“师徒结对”实施方案》,加强了新教师的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作简要总结。 一、有方案,有组织。学期初,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前岭学校“师徒结对”实施方案》,结合各新教师所在教研组的意见,每一位新教师都配备了相应的师傅。召开了师徒结对动员会。会上张连玉校长提出了工作要求,明确了工作目标和方向。会后,师徒之间举行了见面会,正式开始了师徒结对帮扶工作。 二、重过程,抓落实。本学期对师徒结对工作作了四次全面检查反馈,较好地落实了《前岭学校“师徒结对”实施方案》。次月初,教研室组织检查落实,对每个师徒结对教师相关材料的检查,再到反馈登记,每一项工作都一一作了落实。 着重对以下几方面作了硬性的检查登记反馈:师傅听课情况、师傅对徒弟教案书写及作业批改情况;徒弟听课情况、每月上交一篇教学反思或心得体会文章情况。 三、专项总结,综合考评。学期末,对照《前岭学校“师徒结对”实施方案》,分以下几方面对一学期的师徒结对工

作进行考评:师傅听课总节数(20分)、徒弟听课总节数(30分)、各月师徒工作上交材料合格情况(25分)、徒弟教学业绩得分情况(25分),总分100分,得分从高到低,70分以上为优秀,中间为良好,后的为一般。本学期考评情况如下:优秀:刘春梅贾真 良好:皮新忠石柳柳乔艳 陆倩李伟赵倩云尹开明于晓瑞 四、今后建议 1.新教师应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平时工作中应主动向“师傅”学习:主动邀请师傅听自己的课、主动去听师傅的课、主动向师傅请教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及疑惑、主动向其它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 2.要加强对新教师落实此项工作的考核评价。新教师的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十最教师“成长最快新教师”的依据,60分以上为达标,不达标者在教育教学考核中扣5分,不能评选“成长最快的教师”。 3.指导教师的“师傅”应加强对师弟的指导。要多与徒弟交流,对照方案每周至少听徒弟一节课,并作好反馈交流。 4.优秀的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荣誉证书,指导教师考核总分低于50分的或听课节数为0的作为不达标,不享受考核奖励。对优秀的教师发给优秀指导教师证书。

以太网协议分析实验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以太网协议分析实验总结 篇一:网络协议分析实验一 学院学生姓名 计算机学院 专业学号 网络工程 指导教师实验日期 黄杰11.6 一、以太帧格式的分析1.抓取方法描述 先在命令窗口下输入ipconfig查看本地的ip地址,得到的结果如下 : 可以得到本地的ip地址为10.66.126.254,默认网关为10.66.64.1,物理地址为3c-77-e6-6e-92-85,然后打开wireshark软件开始抓包,找到可以建立连接的ip地址来进行ping。这里选择的目的ip地址为119.90.37.235,将wireshark之前抓取的包清空重新打开进行抓取。 在命令窗口下输入ping

119.90.37.235. 2.记录抓取的过程 关闭wireshark,在过滤器中输入icmp,可以找到发送并接受的8个icmp协议下的数据 包。 选择其中一个数据包对以太帧格式进行分析。3.抓取数据的内容 抓取数据内容如下: 这里面包括了发送数据包的源mac地址和接受数据包的目的mac地址,以太帧类型以及数据内容等等。 4.抓取数据的格式解释(可直接在抓取数据的内容旁边标注) 源mac地址: 3c-77-e6-6e-92-85 目的mac地址: 00-00-54-00-01-02 类型:协议类型为icmp类型 长度:ip包总长度为 60 校验和 以太帧类型: 0x0800

帧内封装的上层协议类型为ip,十六进制码为0800 5.补充说明(如果有需要补充的内容写在这) icmp的以太帧中数据内容为32字节,这里可以看到里 面的内容是:abcdefghijklmnopqrstuvwabcdefghi。 二、aRp协议的分析1.抓取方法描述 首先查看本地的ip地址: 这里是192.168.1.7,目的主机是室友的电脑,ip地址为192.168.1.4。首先清除arp缓存 2.记录抓取的过程 在wireshark中选择arp过滤,在过滤规则中设置 host192.168.1.4,然后点击开始抓包。接下来在命令窗口 中输入ping192.168.1.4。 成功ping通后在wireshark中找到arp请求数据包和arp响应数据包。 3.抓取数据的内容 保存为抓包文件并导出为文本文件,文本文件内容如下:no.timesourcedestinationprotocollengthinfo 311.896476000honhaipr_6e:92:85broadcastaRp42whohas1 92.168.1.4tell192.168.1.7 Frame3:42bytesonwire(336bits),42bytescaptured(336bi

从Zigbee协议栈底层添加自己的按键配置

本实验是基于ZStack-CC2530-2.5.1a版本的协议栈来进行实验的,整个实验需要改动 hal_board_cfg.h、hal_board_cfg.h、hal_key.c、hal_key.h和自己定义的Coordinator.c这5个文件。 注意:添加自己的按键时尽量不要修改协议栈里面的按键程序,自己另行添加即可。 1、hal_key.h 在/* Switches (keys) */下面添加自己的按键定义 #define HAL_KEY_SW_8 0x80 图1: ---------------------------------------------------------------------------------------- 2、hal_board_cfg.h 在/* S6 */ #define PUSH1_BV BV(1) #define PUSH1_SBIT P0_1 #if defined (HAL_BOARD_CC2530EB_REV17) #define PUSH1_POLARITY ACTIVE_LOW #elif defined (HAL_BOARD_CC2530EB_REV13) #define PUSH1_POLARITY ACTIVE_LOW #else #error Unknown Board Indentifier #endif 下面模仿/* S6 */下的程序定义自己的按键值: /* S8 */ #define PUSH8_BV BV(4)//修改 #define PUSH8_SBIT P0_4//修改 #if defined (HAL_BOARD_CC2530EB_REV17)

【师徒结对师傅总结总结】师徒结对徒弟总结范文

【师徒结对师傅总结总结】师徒结对徒弟总结范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一个学期过去了,这学年,我很荣幸成了蔡老师的徒弟,她在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管理学生方面都毫不保留地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 1、严格遵守师徒结队制度 在第一学期开学初,在校领导的安排下我们进行了结对,也让我们明白了学校进行教师师徒结对活动的意义,为青年教师搭设了学习的平台、科研的平台、展示的平台。是让我们青年教师在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下,能在较短时间内适应教育岗位的基本要求,实现师德、教学艺术、教育管理能力和教科研能力的同步提高,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所以我很高兴学校为我们搭建这个平台。在这过去的一个学期中我严格要求自己。 2、利用一切机会学习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在蔡老师的要求、指导下,我坚持课课写,平时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充实之中,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

及时总结,我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主动向师傅请教,与师傅共同钻研教材和备课;主动让师傅检查教案,虚心接受师傅的建议,修改不足,更好的吃透教材。同时,还经常请她面对面地帮我修改材料,收获直接,受益匪浅。 互相听课、评课是师徒结对的一种基本活动形式,这也成为了徒弟们向师傅学习的过程中最为直接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1、正确对待开课。 很多年轻老师都惧怕被听课,怕出丑。其实听课可以帮助我们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并能及时地改正。因为要在开课前向师傅阐述备课的构思,所以备课时会特别仔细。注意围绕教学目标安排教学活动,久而久之,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 2、善于利用评课。 师傅给我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在对某个教学环节问题上,我可能从教师的角度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而我的师傅在听课时是可以从听者的角度来看出了许多不

IP协议分析实验报告

计算机网络 实 验 报 告 实验名称: IP协议分析 实验分组号: 实验人:郑微微 班级: 12计算机科学系本四B班学号: 实验指导教师:阮锦新 实验场地:网络实验室706 实验时间: 2014年11月 17号 成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IP协议分析的方法 2、掌握TCP/IP体系结构 3、加深网络层协议的理解 4、学会使用网络分析工具 二、实验要求 1、实验前下载安装Ethereal/Wireshark/Sniffer中的一款网络分析工具软件 2、了解网络分析工具软件的常见功能与常见操作 3、每位学生必须独立完成所有实验环节 三、实验环境 1、操作系统:Windows XP/Windows 7/Windows 2008 2、已安装网络分析工具软件 3、PC机能访问互联网 四、实验内容及原理 1、实验内容 (1)IP头的结构 (2)IP报文分析 2、实验原理 网络之间互连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就是为计算机网络相互连接进行通信而设计的协议。在因特网中,它是能使连接到网上的所有计算机网络实现相互通信的一套规则,规定了计算机在因特网上进行通信时应当遵守的规则。任何厂家生产的计算机系统,只要遵守IP协议就可以与因特网互连互通。 IP报文由报头和数据两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图1 IP报文格式 五、需求分析 IP协议是TCP/IP体系中两个主要的协议之一,而IP地址位于IP数据报的首部,在网络层及以上使用的是IP地址,因此在数据链路层是看不见数据报的IP地址,另外首部的前一部分是固定长度,共20字节。在TCP/IP的标准中,各种数据格式常以32位为单位来描述,通过分析IP数据报的格式就能够知道IP协议都具有哪些功能。 六、实验步骤 1、打开网络分析工具软件 2、抓取浏览器数据包 (1)启动网络分析工具软件,设置抓包过滤条件。 (2)启动浏览器,在地址栏输入要访问的IP地址。 (3)关闭浏览器,停止抓包。 (4)存储所捕获的数据包。 (5)分析数据包。 七、实验分析 1.启动网络分析工具软件,设置抓包过滤条件为“==”

师徒结对(徒弟)工作总结

师徒结对(徒弟)工作总结 周琪 时间如梭,我拜肖祝文老师结对子已有二年了,短短的二年工作里,我从肖老师那学到了很多东西。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班主任工作的烦琐,细碎,当然更主要的是这个工作的重要性,如何管理好一个班级,帮助这个班级形成一个良好的班风,学风是一门学问,这需要班主任老师具有相当大的耐心,细心和爱心。特别是对于我这班的学生,讲究特色,因人施教更为重要。 刚开始带班,我就遇到了难题。因为我当时刚从教一年,对学生的情况不太了解。作为一个不了解学生情况的班主任一开始是很难管理好班级的。遇到空闲,我就将自己的一些想法与肖老师进行沟通和讨论。他对我强调,管班一定要从一而终,按原则办事。 最初那段时间,我就是个“机会主义者”。在课间、上操时,我坚持跟班,尽可能多了解情况。自己的课堂上更是不放过任何可以沟通了解的机会,并且针对班上的一些问题主动向肖老师请教。渐渐地,自己逐步了解了班内每一个学生,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做好了准备。 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还不是很成熟,而且逆反心理特别强,对他们的管理要尤其的讲究方式方法。对于这些学生,肖老师的管理是比较成功的,学生们很信服,而且也非常的喜欢肖老师。肖老师告诉我对于学生的管理要牢记四个字——“严中有爱”,学生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不能一固的让他们就必须要做

到怎样怎样,要多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管理帮助他们,但是他们现在的很多想法是不成熟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对于他们所犯的错误,或者是一些错误的苗头,一定要严厉的指出,并且要坚决的制止并帮其改正,让他们深刻的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不能这样做。这便是“严”。在严格管理的同时,也要去跟学生沟通,让他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这样严格要求他们是为他们好的,能够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老师对它的关心,这便是“爱”。有了肖老师的方法和大力支持,我渐渐开始展开工作。 在做课间操时,我发现有两个学生再队伍中嘻嘻打闹,就叫住了他们两个。狠狠的批评了他们一番之后,发现他们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喜悦,我感觉“严”各管理已经生效,接下来就该“爱”了,开始询问他们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他们表示只是两个人关系比较好习惯了在一起打闹。我对他们说,你们是同学关系好要有个正确的表达方式,即使是闹着玩,也应该注意时间场合,现在是集体活动……通过沟通之后我发现他们很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其我感觉到他们跟我的关系变得微妙了,愿意跟我多交流了,一些想法都很愿意跟我谈。这种“严重有爱”的管理方法让我尝到了很大的甜头。 再有,对个别生的管理尤其重要,用肖老师的话说就是“要抓点,把这些点控制住就可以游刃有余了”。由于我们班是有蛮多个体育特长生,个性比较强,对于这些个别生的管理就需要因人而异,采用不

网络协议分析最终版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网络协议与分析 姓名:项学静学号:20104422 专业班级:2010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系(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实验时间:2013年下学期 实验地点:电子信息楼602机房

实验一点到点协议PPP 一、实验目的 1.理解PPP协议的工作原理及作用。 2.练习PPP,CHAP的配置。 3.验证PPP,CHAP的工作原理。 二、实验环境 1.安装windows操作系统的PC计算机。 2.Boson NetSim模拟仿真软件。 三、实验步骤 1、绘制实验拓扑图 利用Boson Network Designer绘制实验网络拓扑图如图1-1。 本实验选择两台4500型号的路由器。同时,采用Serial串行方式连接两台路由器,并选择点到点类型。其中DCE端可以任意选择,对于DCE端路由器的接口(Serial 0/0)需要配置时钟信号(这里用R1的Serial 0/0作为DCE端)。 2、配置路由器基本参数

绘制完实验拓扑图后,可将其保存并装入Boson NetSim中开始试验配置。配置时点击Boson NetSim程序工具栏按钮eRouters,选择R1 并按下面的过程进行路由器1的基本参数配置: 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1 R1(config)#enable secret c1 R1(config)#line vty 0 4 R1(config-line)#password c2 R1(config-line)#interface serial 0/0 R1(config-if)#ip address 192.168.0.1 255.255.255.0 R1(config-if)#clock rate 64000 R1(config-if)#no shutdown R1(config-if)#end R1#copy running-config startup-config 点击工具栏按钮eRouters,选择R2并按下面过程进行路由器的基本参数配置:Router>enable Router#conf t Router(config)#host R2

zigbee协议栈代码主要名词解释

zigbee协议重要名词解释及英文缩写(转载)网络层功能: 1. 加入和退出网络 2. 申请安全结构 3. 路由管理 4. 在设备之间发现和维护路由 5. 发现邻设备 6. 储存邻设备信息 当适当的重新分配地址联合其他设备,ZIGBEE2006可以依赖于网络协调者建立一个新网络. ZIGBEE应用层由APS(应用支持)、AF(应用结构)、ZDO(ZIGBEE设备对象)和厂商自定义应用对象组成。 APS功能 1. 绑定维持工作台,定义一个两个合拢的设备进行比较建立他们的需要和服务。 2. 促进信息在设备之间的限制 3. 组地址定义,移除和过滤组地址消息 4. 地址映射来自于64位IEEE地址和16位网络地址 5. 分裂、重新组装和可靠数据传输 ZDO功能 1. 定义设备内部网络(ZigBee协调者和终端接点) 2. 开始和/或回答绑定请求 3. 在网络设备中建立一个网络安全关系 4. 在网络中发现设备和决定供给哪个应用服务 ZDO同样有责任在网络中发现设备和为他们提供应用服务。 1.1.4 网络拓扑 ZIGBEE网络层支持星状、树状和网状拓扑。在星状拓扑中网络受约束与单个设备,呼叫COORD。COORD有责任建立和维持在网络中发现的设备和其他所有设备,都知道的终端接点直接和COORD 通信。在网状和树状拓扑中,COORD有责任建立一个网络和选择几个关键网络参数,但是网络有有可能直接应用于ZigBee路由器。在树状网络中,利用分等级路由策略完成路由传输数据和控制消息直通网络。树状网络在802.15.4-2003中可以采用信标引导通信。网状网络将允许所有对等网络通信。ZIGBEE 路又将不能在网状网络中发射规则的IEEE802.15.4-2003信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