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14-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教与学中,促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614-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教与学中,促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教与学中,促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
孙广华
(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 214002)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把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策略及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教师尤其是立志成才,有发展潜能的教师尽快成长和发展,谈了肤浅的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 化学教学 教师 成长和发展
没有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品质和高质量的教育,在当前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显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性。本文就如何在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有效教与学中,把握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策略及其实施的有效途径,从而促使教师的成长和发展的问题谈一些肤浅的看法。
教师,尤其是立志成才,有发展潜能的教师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不断提高自身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磨炼自己意志,不断内化自己人格和情感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不断达到平衡,又创新,又达到新平衡的境界过程中,一定要:
一.树立大局观--现代教育观和教育的科学发展观
我们说,作为一名热血沸腾、蓬勃向上的化学教师来讲,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树立现代教育观,树立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即从教育的人本观、道德观和绩效观上加以把握。人本观在教学的理念上体现在"以生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展开;教育的道德观崇尚理解与尊重,让每一个教育环节都充满人文关怀。新课程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三维立体目标,目的是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学习过程,体验成功,快乐与幸福,从而热爱学习,并在学习中不断丰富他的精神世界,教育的发展观提倡优质教育,优质教育不仅是有效的教育,更是讲求效率的教育。只有以正确的绩效观为导向,才能切实推进素质教育,让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全方位的发展,才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更大的时空中得以自主发展。新课程《苏教版》化学教材无论从难度、广度,还是从时空性和社会性,远远超过以往的教材。这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强调有效教学和素质教育,不断研究化学课程的行为动词,探索化学新课程教学策略。
敬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起点和基础,呕心呖血,任劳任怨,创造性地工作是每一位有良知的教师的本份,而立志成为优秀化学教师更要如此。
二.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把温暖的心肺掏给学生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和执著,即使是授课同一教学内容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取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如:讲授金属晶体,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结构时,对于数理基础好的学生,可让其巩固立体几何知识,充分发挥空间想像力,建立数学模型,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而对于数理基础一般的学生可采用搭智力多功能的模型的方法,或多媒体动感形象的方法,逐步加以理解和应用。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其次还要对学生充满着满腔的爱,爱的奉献,要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我们说,热爱教育就应热爱学生,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学生情感的需要,是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主要因素,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有了爱,就会使师生关系达到高度的和谐。反过来,学生也会在爱的呼唤中,把教师视为自己的贴心人,对教师产生由衷的感激之情,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的电磁波,这也会成为促进教师不断成长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总之,爱是连接师生情感、纽带,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再次还要满腔热情地投入工作,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和乐趣,把工作的压力变成发展的动力,特别是当前的转型时机更要把握机遇,把工作的挑战看成发展的机遇,把工作中的困难视作不断进步的阶梯。这样,教师在工作中就会勇于承担责任,不断挑战自我,从工作中获得强烈而持久的前进动力,在工作中不断成长。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师的职业行为方式,教育的真谛在于启发自觉,教师的业务水平体现在教师的学术造诣和教书育人两个方面,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师,更要不断追踪化学学科最新进展,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联,广泛涉猎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内容。
三.钻研业务,积极进取--要使学生获得一滴水,自己必须存有一缸水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阅读上千万字的教学或化学方面的论著,对教学论、学习论和课程论进行比较深入的钻研,要系统学习教学心理学,化学教学心理学等,要写大量的读书笔记,还要分析众多的学习案例,提出自己在高中化学教学领域的主要研究方向: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高考化学复习与高中化学科学思维方式的研究,高考化学复习学法的科学归纳与理性探索的研究,中学化学与环境教育的整合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化学教与学的研究及以学生为主,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研究等。
如在苏教版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专

题4《烃的衍生物》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钻研教研,我们认识到本专题充分注意拓宽知识面和运用启发和探究式的形式,如在探究卤代烃、醇、酚、醛、羧酸等有机化合物性质的过程中,设置"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与归纳""调查研究"等探究性问题,并配有26幅彩色插图及表格,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去或探究,同时本专题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和高科技的实际,用"化学史话""拓展视野"等形式,把我们带入河面更加开阔,景色更加优美,内容更加神奇,联系更加广阔的化学海洋中,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中心的实用的,创造性的科学"。针对上述新课程理念,我们在教学中改变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用多媒体、图表式、启发式、实验法、讨论法,并运用走出来请进来的方式,刻苦钻研,积极探索,了解最新科技信息,更强调学习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的三维整合,并根据本专题是整个有机化学的精髓,知识综合性又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还适当增加一些习题课和实验课,以巩固科学知识,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怎样的教师才是一个校本教研中的研究型的教师?这也许也是一个困扰教师发展和角色转变的一个突出问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
四.积极开展校本教研--树立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步入个性发展的良性轨道,进而成长为具有大家风范的名师
校本教研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学校建立的一种研究制度与文化。我们说,能够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系统化反思,应该说就具备了研究型教师的基本素质。在一定意义上,这个教师也已从单一的教学实践者转变为教学的研究者了。教师的研究从本质上来说是为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而展开的研究,是从自身内部发展起来并为改变自身所面向的独特情景而进行的研究。正是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教师既要将持续 不断的反思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但同样重要的是,还要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说,当今教师所开展的研究不再是对教学职业的补充,而本身应是教师职业生活的方式,它本身应该体现出教师作为人作为实践者所拥有的本性。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体会到自己的责任,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应凭借自己的力量,把自己和自己所服务的对象学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于学生共同构成自己的生活世界,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教师必须发展自己的理性,成为自己的主人。要达到这些目

的,作为优秀化学教师,作为研究型教师不能仅重复别人的经验,而应该通过理性创造自己的世界。
要达到这个境界,作为研究型教师,首先要在观念上起到质的变化。从"要我校本教研"变成"我要校本教研",从心底里认识到不搞校本教研就没有出路,就要被时代所淘汰。
其次,要逐步培养自己具有五个方面的良好专业素质和五项能力,五个方面的良好专业素质即为:在课程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在教学方面有技巧,能掌握一套教学和评价方法,具有反思自省的能力,在追求认知和情感教育成果的同时,努力尊重他人,富有同情心,能承担课堂内外的管理责任;五项能力即为:能用心倾听来自学生的各种信息,能抓住各种机会勤勉学习,能积极合作,发挥教师的团队协作,能在当前教学从传承走向创新中,积极主动地自觉行动,能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教学活动是进行校本教研的主战场,作为研究性教师,再次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切实提高四十分钟效益,进行有效教学,自主探究,以人为本,师生互动。校本教研强调教师间的宽宏和合作,作为研究性型教师要做到既互相对话,信息交流,经验共享,进行课教沙龙,专题讨论等,还要互相协作和相互帮助,形成有一种合作积极向上的氛围。这样,才能依据校本课程和校本教研的开发,稳步地提升自己的专业理念。
按照研究型教师的标准和要求,作为一名优秀的的化学教师,一定要对化学教学目标的理念有一个深刻地认识。《课标》的课程理念是:立足于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相关的高中化学课程。过去教学强调的要求是:依纲扣本。"纲"是《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本"是教材,现在我们依据的是《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即《课标》。教科书是《课标》文本呈现方式,现在是"一标多本",即在《课标》的理念的指导下,人民教育出版社,山东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编写的新教材都相继出版了。虽然形式上出现了多种不同版本的教材,但在内容上都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中的理念和要求编写的。所以一定要把握《课标》的精髓。
同时,我们一定要对化学教学目标的各层次的要求有深刻的了解,一定要能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才能使学生少走弯路。在《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课标》中对教学目标"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要求分为不同的水平,对同一水平学习要求,用了

多个行动动词进行描述。
如认知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高 知道,说出,识别,描述,举例,列举
了解,认识,能表示,辨认,区分,比较
理解,解释,说明,判断,预期,分类,归纳,概述
应用,设计,评价,优选,使用,解决,检验,证明 技能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高 初步学习,模仿
初步学会,独立操作,完成,测量
学会,掌握,迁移,灵活运用 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



高 感受,经历,尝试,体验,参与,交流,讨论,合作,参观
认同,体会,认识,关注,遵守,赞赏,重视,珍惜
形成,养成,具有,树立,保持,发展,增强 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知道学习目标中的不同级别的行动动词,还要正确理解学习目标中不同级别的行动动词,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居高临下、高屋建瓴。例如,体验性学习目标中的三个不同层次要求的"感受、认同、形成"。感受:学习者身临其境,参与某一项活动或某一事件,直接接触,体验,但这种活动的参与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认同:通过这一活动参与,发表或表明自己的态度,有个人对活动体验,想法,表示对这项活动的认可。形成:不再是偶然或个别的行为,已"形成"或"建立"起自己的观念或概念。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就要不断把握和理解学习目标中不同级别的行为动词,不断开展校本教研,才能不断进步。
教师的职业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标志。
五.以新课程为背景,大胆实践,勇于创新--以课堂为主阵地,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
我们知道,只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环节,教育理论方能转化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只有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才能形成教育教学能力,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进行师德锻炼,形成教师的教育机智和高尚品德,这是成为优秀化学教师非常重要的途径。
我们强调,在课堂教学方面,要采用以"自主,主动,合作,探索"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积极营造浓郁的教学情境,注意适当引发学生间的认知冲突,强调组织学生在自我探究中梳理并完善相关的知识体系,让他们在合作探究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在学习发展方面,要强调全面发展和差异发展相结合,对学生个体强调全面发展,对全体学生允许有合理的差异发展,因此,不同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家庭作业,在教学中

注意寻找科学的起点,找准合适的切入 点,分层要求,因材施教,保证对每一位学生负责,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迸发出最大的潜质;在学法指导方面,要倡导学生的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常通过自我分析来优化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自我评价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在知识整合方面,要积极探索化学教学的生活化,课堂中要注意把化学和生活实际问题联系以来,以生活中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尝试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还要注意在高考复习中渗透这一观念,让学生经历理解社会实践问题"化学化"的过程,体验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获得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引导学生关爱大自然,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将学习变成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逐步建立起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和科学发展观。根据当前教育研究呈现的一个新特点,即将重点研究方向由"教"转向"学",把教室变成"学室"特点,引导学生乐学,会学,师生共同营造灵动的学习场,把教科研作为自己吸取教育养分的源泉,把研究既扎根于丰富的教学实践土壤,又有赖于广泛的理论博览,使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上一个新台阶。
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教学行为是教师素质的外化形式,它既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优秀教师=教育教学过程+反思
一定要精心备课、合作备课和集体备课,这是利用集体的智慧,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关键环节,也是有效教学和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要从备课这一环节着手。
备课可考虑17个字,就是"三的、三点、三实际、二基本、一灵活,纵横联系"
"三的":备出教学大纲的目的(新课程理念),课题或单元的目的,课时的目的
"三点":要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讲好疑点
"三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从教材实际出发,从社会发展实际出发
"二基本":基本知识和概念,基本技能和技巧
"一灵活":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
"纵横联系":纵的联系是一门学科的上下联系,年级之间的联系,横的联系就是各学科要彼此照顾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程颐曰:"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可见思维的重要性。
处理和教与学的关系可考虑七个字,即看、听、记、写、问、忆、练。
"看",即做好预复习、准备工作,这样听课时的效果就会显著提高。这是学生学习提高的关键一步。
"听",

即积极主动地听,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通过学生的思维活动,可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有利于有的放矢的教学。
"记",即记住教师讲的重点、公式、性质,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写",即认真记笔记,抓住关键的内容记录,不要一字不漏地记录,不要用学习文科的方法来学习理科,否则事倍功半。
"问",即勤学好问,一问自己,二问同学,三问老师,老师要做好面批及查漏补缺工作。这是解惑,是学生学习质量提高行之有效的方法。
"忆",即记忆,学会咀嚼,反刍,消化,六个字的记忆。在这基础上归纳,演绎,比较,总结,把知识综合概括起来,不断提高能力。
"练",即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精练、巧练、理解练、练到位,这样才会得心应手。通过上述七个字的努力,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就会统一起来,知识与智能就能有显著的长进,教学质量必会有质的飞跃。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是每一位教师所追求的所在。讲课的基本功可以概括为五个字,即讲、写、作、画、演。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制约,密不可分的。有位学生是这样描写他的老师:为学生心灵之夜点燃明灯,为高足理想之路提示航向;引导弟子勇敢地在知识海洋里遨游;扶植贤棣茁壮地在智能大地上成长。可见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何等重要。
"讲"
精神面貌。有了精气神,教师就能进入角色,否则讲课艺术就得不到发挥。
感情投入。就是把感情融入于教学全过程中去,这叫真正进入角色,以情动人,移情于听讲者,引起共鸣,达到讲课的目的。
激发兴趣。就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讲课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知识,而在于传授知识的前提--激励,唤醒和鼓舞。
"写"
板书上下功夫。字写得好,学生就很佩服,就有亲和力。
板书设计。有主板书,副板书,一般主板书放在黑板的左面,一般不轻易擦,副板书放在黑板的右面,可不断更换。在每节课前一定要仔细构思好。
"作"--顾名思义就是动作,动作集中体现在教态上。教态起着很大的辅助作用,表现在眼、手、身的动作上,要知道教态既表现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功底,又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好的教态往往能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求知欲望。
"画",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及时画出图表,图形,状物等等,要画得像、正确,这也是一名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演",指演示。它包括演示实验,直观教具及教师的示范。演示实验的正确与否,成功与否,往往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这确实是教师的基本功。
讲、写、作、画、演的相互配合,形

成教师教学的基本功,也是教学艺术性所在,可以说"基本功"怎样,往往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
总之,在"关注课堂,聚焦课堂,实施课堂有效教与学" 的过程中,毎一位教师要在思想上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真正认识和做到:
.(1)当代教育改革与以往历次教育改革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将改革的战略基点从"教"转移到对人真实"学"的关注,在重构学习概念的基础上,对传统教育中的课程与教学进行反思,实现概念与范式的重构,从而催生一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掘人的学习潜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变教为学,变虚为实,变散为合"。也就是说,第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即学生的基础在哪里?可能有哪些发展或进步?该发展到什么程度?做到心中有数。第二,要把难做到实现不了的目标去掉,变成可操作、易实施、更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第三,要把分散在单元中、课题中的目标变成因内容重组而集合到一堂课上的需要付诸实现的目标。并根据学情提出符合实际的目标,使教与学的目标更具指导意义。
(2). 一堂完整的课都有特定的基本环节,把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或环节,是进行有效教与学的基本保证。
新授课有导课、新授、小结、巩固、作业等基本环节,教学过程中在理解教学目标、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实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细节或环节,并达到如下要求。第一,课的导入要简洁明快,方式要多样,通常用时不超过5分钟;第二,新授内容要设置短小精干的情景助学,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的讲解分析做到条理清晰、有梯度,分析透彻,要有一定的思维深度,实验操作规范、现象明显、结论可靠。教学过程中拼弃"灌输法",积极倡导探究法。要精细提问(包括讨论问题、探究问题),增加学生的思维容量,这一过程用时约25分钟左右。第三,小结,要在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对照学习目标有否达成?努力养成学生自测目标达成度的习惯。小结,不应成为教师的"专利",不能成为教师自我授课的总结,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发言、交流,发表他们的观点,然后再由教师归纳强化,用时约5分钟左右。第四,帮助学生课堂巩固消化要选用与本节课所授知识内容紧密相联的习题。对学生进行巩固训练,以检查学生目标达成为核心。教师的选题要做到有的放矢,目标、针对性要强。对学生的口答练习,要有错必纠。纸笔练习要选"典型"习题,可通过投影或其他形式进行,师生互动,共同提高。同时,要强化学生的自查自纠意识。这一过程约用时10分钟左右。第五,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

伸,作业量应控制在半小时左右。各校根据学生组成情况自编校本训练同步练习讲义。若要选用同步练习册则必须适合大多数学生的平均学习水平,千万不要拨苗助长。特别要注意不能把学生没有学过的知识让学生"超前训练"。作业要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对于在作业可能出现的错误,教师应在新授巩固中,尽可能的加以讨论,以提高学生作业的效率,保持他们继续学好化学的信心。
复习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先练后讲,以问题为依托组织教学,即知识考点化,考点问题化,倡导"以题带点" 的复习模式。
讲评课(习题课)的基本模式:问题(习题)引入,知识回顾,方法提炼,例题拓展,训练深化,模拟升华。
专题课的基本模式:"一例、二练、三变", 即精选一个典型例题,进行基础与能力的整合,审题的指导;"二练" 即设计两个同类习题,及时巩固、举一反三,认识题目中的"形似" 和"神似";" 三变" 即设计同类变式训练,适度拓展,点面结合,落实学生审题的平稳性训练和答题的规范化训练。
(3). 在选择教法时一定要先确定好学法,而学法的确定则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习主体学生的认知基础。教学过程中牢固确立教为学服务的意识,教是为了学。这样,才能确保教与学的和谐一致,产生化学课堂的高效学习。
同时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要正确把握和实施学习目标中不同级别的行为动词,这样在教学中可更好地把握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明确哪些详讲,哪些略讲,哪些现在讲,哪些以后再讲,合理分易配教学时间,体现新课程理念和要求,有利于素质教育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如高中化学有两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各模块均有自己的知识侧重和学习要求,根据《课标》中三大学习领域中不同的行动动词。在教学中可作如下安排:
选修化学模块"高级层次"的行为动词比例明显高于必修化学模块,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加强必修化学的基础性和选修化学的专业性。
化学1(必修)和化学2(必修)相比,"高级层次"的行为动词比例明显偏高,从《课标》可看出化学必修1的教学内容明显多于化学必修2。化学必修1既涉及化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化学物质的分类,化学基本实验如物质的分离、提纯、检验等,又涉及化学量的表示和运算,如物质的量及其计算,还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强弱电解质的知识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尤其是整个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都集中在化学必修1中,内容之多几乎涵盖了老课程的三个学期。可见,化学1的教学要求

是高的,难度是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把握教学的要求,控制好教学的难度,尤其对物质的量及其计算,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解质等知识点,不能强调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追求一步到位,但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在教学中要尽量到位。最好将化学必修1和化学必修2两个模块统一起来组织和实施教学,以分散和减轻化学必修1的压力。
《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两个模块虽然是选修,但标准中所用行为动词主要是初级层次的,原因是模块内容不要求涉及生产、生活的具体细节,所以教学要求并不高,这部分内容主要是为方便文科班学生的选修,在教学中,主要是提高他们的化学素养及适应科技,社会发展的能力。
《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这三个模块各水平层次出现的行为动词数比较均衡,一方面体现了这三个模块集中地展示了化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许多新的概念,是探索现代化学发展和应用趋势的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用直观模型(观看或亲自搭建),多媒体,网络等辅助手段,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培养。
《实验化学》模块高级层次行为动词出现频率特别高,而初级层次的行为动词出现频率很低,这更充分体现了实验的特点。模块内容标准的描述中出现了如评价、设计、处理、发现、优化、揭示等众多的最高水平层次的行为动词,充分说明实验模块的教学是建立在化学各模块学习之上,对化学的知识、原理、方法、技能、途径、思维方式及意识、思想、智慧的高度综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充分运用好其他模块学习时打下的基础,又要积极创造条件,集中精力,抓住重点实验,典型实验,要力求做到不仅保质保量地完成模块的教学任务,而且能通过实验将高中化学所学的主要知识串起来,构建成网络体系,这样教得好,学得也活。
体验学习是学习者亲自介入实践活动,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方法,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亲身体验学习活动过程。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善于运用教学技巧,如兴趣激发体验,科学激发体验,合作交流体验,知识应用体验,愉快学习体验,责任感体验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科学态度和责任性意识,使"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勤奋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提倡责任意识和管理意识,加强精细化管理和有效教学,认真学习江苏如

东教育的真经和32字的词典:"大行贱始,细致入微,持之以恒,取长补短,格物致知,文化涵养,刚柔相济,精神支柱",真正使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这就是优秀化学教师所应有的风范和风貌。
教师的自我反思、自我问责,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和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效能的过程。
六.不断自我反思、问责--实践和反思是成功的双翼
有效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效能。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效能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效能,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以有效教学为自己教学工作的切入点,不断反思和自责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态度、诊断自己的教学方法,并要激发自己的自我提高动机,以主体身份投入其中。如:高三化学教师在一模后一定要过好新三关,即进行自我反思和问责。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解决教学的活力和后劲问题。新三关包括复习关--进一步提高复习课的效益,有针对性地提高每一节复习课的教学质量和复习质量,每节课必须有教案,有反思记录,备课组必须有教学计划和策略,提优补差要落实到实处,要建立目标责任;训练关--做好每一份练习,讲评好每一份试卷,要有具体的分析数据,即单项选择题的得失分率,不定项选择题的得失分率,实验题、无机题、有机题(包括无机和有机框图题)及计算题等得分情况、失分情况,哪些知识点是影响学生成功的主要方面,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按化学考纲要求,将试题重组、变形、点面结合,精选习题,给予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提高他们思维能力,并要进一步做好质量监控工作;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和开展校本教研关--形成本校本学科的教学特色和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资源,进一步促使教师自身的成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忧患意识,也只有这样,化学教师才能在实践和反思中促使教育教学观念、教育教学行为和能力得到提高,促进化学教育教学质量有质的飞跃。

总之,化学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途径很多,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仅粗略地谈及以上六点看法。不管怎样,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实践自己有效教与学活动中,不断磨炼自己,锤炼自己,充实和发展自己,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祖浩,化学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76-79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30-135
[4]高剑南、王祖浩,化学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代红男,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1
[6]张世勇、田秀明,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1
浅探"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徐州市西苑中学 李德前
电话:151******** 信箱:lideqian2003@https://www.doczj.com/doc/9412876550.html,
摘 要:采用问卷、访谈和文献等形式,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进行了研究,从而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有益的启示,为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研究表明,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经历了准备期、适应期、成熟期和创造期,处于成熟期的骨干教师要成为特级教师必须勇于创新、崇尚科研。
关键词:中学化学;骨干教师;成长过程;研究
1问题的提出
骨干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体现着教师队伍的总体水平,关系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决定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深入研究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情况,能为渴望成才的青年教师带来有益的启示,能为骨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也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制定教师培养的策略提供依据。
最近,笔者选取几位比较熟悉的中学化学特级教师作为个案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访谈、文献等方式,并结合自身专业发展情况,对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进行了初步研究。
2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
中学化学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个非常复杂的动态、渐进过程,并呈现出阶段性。从职业专长的核心要素"专业素质"的表现上 ,可以把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划分为4个阶段:准备期、适应期、成熟期和创造期。
2.1准备期--高素质的学生
准备期是指教师在师范院校学习时期。该阶段主要的素质表现为:
2.1.1从教素质良好
几乎每一位骨干教师在读书时都具有当教师所必需的独特素质,如:擅长言辞、兴趣广泛、活泼和蔼、勤奋好学等。高素质决定了高起点,既"博"又"

杂"的师范生走上讲台后自然会缩短"适应期",迅速走向成熟。
2.1.2学习成绩优秀
大多数骨干教师在大学时都是专业知识优秀、教育理论扎实。积累深厚就能勃然而发,所以他们在日后实施素质教育时能够游刃有余。
2.2适应期--有奋斗目标的教学新手
适应期是完成由"学生到教师"角色转换、并初步形成教学能力的时期。研究表明,大多数骨干教师任教 1~2 年就能进入角色(一般教师则需要5年左右)。该阶段的主要素质表现为:
2.2.1奋斗目标明确
很多骨干教师在适应期就有明确的目标、学习的榜样和成长的规划,他们敢于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例如,特级教师陈家宝,刚从教那年就为自己制定了"三年发展规划":1年站稳讲台、2年形成特色、3年脱颖而出。
2.2.2教学能力初成
骨干教师在新手阶段总是工作认真,满腔热忱;熟读教材,钻研教法;广泛拜师,学以致用。因此,他们的教学技能不断提高。
2.2.3应变能力不强
骨干教师在该阶段重视关注自我,教学预设较为周密;但是往往不能有效地把握教学情境,因此课堂上动态的生成少。笔者清晰记得自己刚工作时的上课情况:教案详细周到,但对突发情况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讲解滔滔不绝,但不太留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提问精心设计,但对学生的回答只是简单的予以评价或总结等。
2.3成熟期--公认的骨干教师
成熟期是教育教学能力快速发展,并逐渐形成自己教学风格的时期。骨干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多在工作后的5年左右。该阶段的主要素质表现为:
2.3.1工作熟练,经验丰富
他们对课标心领神会,对教材了如指掌,对优秀教师的经验能创造性地运用,对各种教学情境能应付自如,因而许多人在各种比赛中脱颖而出。
2.3.2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他们各方面的素质得到了磨砺、融合和提高,在工作中具体表现为:既是教学上的高手,又是团队工作的行家;既是学习技巧的传授者,又是学习障碍的诊断者。
2.3.3虚心学习,敢于创新
为了翻越专业发展的"高原区",早日成为专家型教师,成熟期的骨干教师大多学而不厌、敢于创新、勇于尝试。
2.3.4教改意识不足,科研能力不强
遗憾的是,部分成熟期的骨干教师虽然接受了素质教育的新思想,但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个体经验和视野的局限,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还不能自觉运用;在科研方面,他们大多数有积极性,也经常产生一些好的想法,但由于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不够丰富,课题研究

的具体操作方法不太熟悉,也缺少专家指导,缺乏时间和精力,所以很难提升到系统的科学研究,这反过来又影响了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这部分教师,一般难以成长为特级教师。
2.4创造期--教育专家型教师
创造期是教师由熟练工作进入创新的时期,是形成自己专业特色、独到见解的时期。研究表明,大多数中学化学教师均经历了15~20年的奋斗才成为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创造期教师的主要素质表现为:
2.4.1师德高尚,堪为楷模
他们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团结协作;言谈举止,堪为师表。特级教师胡征善,在近30年的教学生涯中,始终坚持"三不"原则:不搞有偿家教,不侵占学生课余时间,不给学生订任何复习资料。因为拒绝高薪家教,被人称为"怪人"。胡老师的作风是许多创造期教师的真实写照,他们不愧是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
2.4.2理念成熟,思想超前
教育理论的熏陶,教育成功的体验,教学实践的反思,教学经验的积累,使得骨干教师对教育现象和教学问题有了独立的思考和创造性的见解。例如,特级教师吕绳显,他在教学中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尊重学生自主发展,主张师生平等交流。
2.4.3终身学习,学识深湛
许多调查对象具有"终身教育"的思想,他们通过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更新了教育理论,提升了专业素养,改善了教学行为。特级教师王金双,师专毕业后坚持在职进修,取得了化学本科学历;之后,又积极参加教育硕士的学习。正是专业功底深厚,使得教学成果丰硕。
2.4.4崇尚科研,善于研究
创造期骨干教师普遍认为:"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研不发则囿。"所以他们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在教研中解决问题,注重教学研同期互动,从而"教研相长"。特级教师张勇,他以学校为基础、教学为依托进行教育科研,撰写了多篇学术论文,并发表在《化学教学》和《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名刊上。
3几点建议
3.1广大化学教师应虚心好学,不断进取
专家型教师既不神秘,也不遥远,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我们能够树立自主发展意识、制定合理的专业成长规划,并且虚心好学、勇于创新、积极科研,那么你也会成为特级教师。
3.2处于成熟期的骨干教师要持续发展,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科研能力
目前,大多化学教师处于成长阶段的"成熟期",这部分教师与时代要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行为较多、科学人文素质不高、科研意识不强等方面,因而要成为名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科

研能力。通过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尝试课题研究等,促使自己的水平发生质的飞跃。特别是课题研究,不要贪大求全,应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去寻找研究方向,如一个知识点的教学、一个实验的设计、一个后进生的转化等,都可以作为自己的教研课题。
3.3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创设教师成长的和谐环境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举办各种教学基本功比武,从而锤炼教学新手、培养青年教师、发现骨干教师;要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基地,积极推荐成长中的青年教师定期参加培训,让其能集中时间与精力学习理论、更新观念、增长知识、调整结构,从而帮助他们进一步提升素质、早一天成为名师;要大力宣传和推广专家型教师的先进经验,充分利用他们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去带动整个教师队伍水平的提高。
学校是教师成长的摇篮,因此教师培养工作的基础在学校。要构建好学校的培训网络--教研组、年级组、名师工作室、师徒对子等,以切实搞好年轻教师的培养和骨干教师的培训;要热心支持骨干教师的教研课题,关注骨干教师的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努力营造一个相互激励、相互支持的教学研氛围;要引入公平竞争、任人唯贤的机制,破格重用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骨干教师等。
致谢:诚挚感谢天津市东丽区教研室陈家宝、河北省井陉实验中学王金双、安徽省涡阳四中张勇、河南省圣源学校吕绳显、湖北省襄樊一中金北群和新疆实验中学唐玉华等,他们为本研究提供了无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晶.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程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徐雁.江苏省教授级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成长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新课改背景下化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江苏运河高等师范学校 戴志群

众所周知,教育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进步的重要因素,而教师又是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高素质的教师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2001年国务院颁布了《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同年6月教育部又下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的通知。纲要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础性文件,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第八次大规模基础教育改革拉开了序幕,并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课程改革意义深远、任务复杂艰巨,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评价体制的建立等一系列内容,课改的目的是构建符

合我国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新课程改革,再次把教师推到了改革的核心舞台,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也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教师素质、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制约课改的关键因素之一。无疑,作为课程改革的实施者,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支持是推进新课改的前提,教师的专业素养决定着课改实施的走向与效果。
这场改革同样给广大化学教师,特别是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2001年到2003年,随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相继出台,我国基础化学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课程改革时代。在几年的实施过程中,广大中学化学工作者以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个纬度强化了对学生在学习技能和方法、科学探究、创造能力、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在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下,教师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深刻变化,教师们不断进行着角色的调适与转变,不少教师正由教学的控制者、教授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引导者,而学生也开始从单一被动接受学习逐渐发展为伴有师生设计共享的共同学习。
一、目前在化学教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几年来化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化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但是,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素养和专业化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这里本人想从我们学校曾经做过的一次调查说起--2008年8月为完成省教育学院"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的课题,我们学校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校服务区所属的三县10多所初中的学校进行了调研。问卷涉及到"学校师资配备情况的调查"和"关于新课改下教师素质及专业化发展"两项,化学学科的问卷由所在学校领导和化学学科任课教师共同完成。调查结果及我们能观察到的一些现象,我们感觉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特别是造成教师专业化水平现状的原因和由此带来长久隐患特别令人揪心,现将其中一些代表性的问题提出来做个分析,并和大家一起进行研讨对策。
1.农村初中化学教师年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基层专业教师学历"达标"的背后难掩水平学力低下的尴尬。
从本次调查统计来看,被调查的初中化学教师的年龄结构,50以上约占20%(其中有多人已不在上课),35-49之间约占61%,35岁以下占19%,其中不在编的约占8%;从职称分布来看,高级职称占约30%(主要是在50岁以上年龄段),中级占约60%,初级占10%。显然,教师的

年龄梯队和职称结构都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是在98年前后正值我省初中生入学的高峰期,一些学校存在严重的缺编现象,为了缓解这种现象各个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不得不把一些"能用"的师资全部调动起来。电大师资班、各个进修学校的师资班以及其他非师范专业毕业生都一拥而进入学校,同时,为缓解用人压力,初中教师被调进高中,小学教师进了初中,代课教师,民办教师则进小学。当然化学学科也不例外,一些学历不达标,专业不对口的老师就在此时被调剂到化学教育的岗位上。这样做虽然解决了当时师资紧缺的燃眉之急,但留下的后遗症却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未消除。表面上看,后来教师学历"不合格",专业"不达标"的问题在近年来已经通过各种进修和培训"基本解决",但是学历指标"过关"并不能掩盖高学历下低学力的事实。这里有这样的一个调查数据,在教师的专业和学历上我们在调查中专门设计了职前和职后两项指标。从统计数字看职前化学专业占68%,非化学专业占32%;其中本科约占15%,专科占50%,中专约占35%;职后化学专业以上占86%(含教育硕士),非化学专业占14%;其中本科达到约90%,专科占10%。从专业和学历的比例上来看化学教师对学历提高的热情很高,提升的速度很快,这对于化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的累积、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近几年化学教育的质量的逐年下降却表明教师的专业素养整体上的确在走"下坡路"。同时,由于近几年初中生入学率不断下降,初中教师整体超编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一些教师年龄偏大,职称却较高,占着职称的指标,使中青年教师只能排队等候;这些教师占着编制又没办法调剂更好的本专业本科以上的毕业生进来,因此好多学校几年都没有补充新教师了。这种现象严重地阻碍了教师专业化的发展的进程。
2.农村化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高层次"进修"大面积"培训"的背后有着专业素养提升的广泛质疑。
在调查中我们还设计了有关什么是教师的专业化以及化学教师如何应对专业化发展的问题。答案基本是不全面的,对后者的回答都很草率,有些并且是茫然的。这就说明许多教师对教师的专业化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存在看法和做法上的不足。
有关教师专业化的论述很多,归纳起来,所谓的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教师职业争取成为专业而持续不断努力的过程,它是一种状态,又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核心内涵有四个方面。第一,教师教师要有较丰富的学科专业

知识和专业技能。进一步说教师要系统、扎实地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清楚本学科知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学科前沿的发展状况,了解本专业发展的要求,明确专业发展的需要。第二,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这方面无需多言。第三,要经过专门职业训练,掌握教育知识和教育教学技能。也就是说教师要掌握育人的基础知识,能灵活地应用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哲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原理。在能力方面,教师要有进行高水平教学设计的技能,能将教材中的知识成功地转化为教学程序,并通过最好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教师还应有开展教育和教学研究的技能,能够及时发现并提出实践中问题开展卓有成效的教学研究。第四,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也就要求教师要能够既"教书"又"育人",努力实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热爱学习,热爱教师职业,对教育事业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具有良好的道德风尚。
我们以为,化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是教师新时期驾驭新课程的立足之本。新课程在内容上呈现出相当多的现代化学研究的成果以及化学在社会上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的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教师必须深入钻研,不断学习,不仅仅要熟悉、了解、掌握大学化学专业涉及的经典化学知识,而且必须熟悉、了解、掌握化学前沿及相关边缘学科的科学知识,除此之外,还应该不断的学习和掌握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提高的需要。不单纯的是学历进修和学科的转换的教师要这样做,对已经取得化学合格学历的教师也同样要求这样做。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教育市场化、教育拜金主义以及个人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家都能感觉到学历进修(包括本科函授学习、在职教育硕士研究生班、国内访问学者)以及各类长短期培训都存在着"走形式"的现象,并且在一些地方表现得还非常突出,大有蔓延之可能。这种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是进修培训的主管部门在进修培训管理上存在很大的缺陷。教学设计流于形式,教学管理松散,没有合适的纪律对学员进行约束。课程设置老化,理论脱离实际较多。执教教师多是刚毕业的毕业生,或者是闲置二线教师,大多为兼课教师,或因课务繁重,难以认真备课,导致受训学员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不脱产的长期进修由于多数是中青年化学教师,家务负担和经济负担沉重,所学课程门类

繁多,再加在工作岗位上工作量很大,根本没时间看书学习;在短期培训中大多老师只有在职称评定需要继续教育学时时才不得不参加,再加上一些主管部门好做表面文章,一些培训单位只讲"感情"对教师学习表示"理解", 就出现了以形式代替实质,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这样出现"上课没人在,考试有人代,证书拿到手,工资长上来"的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教师素质的下降除了与教师学习培训低成效有关外,从本质上说还与师范院校生源素质的急剧下降以及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息息相关。近年来一些学校出于自身的利益考虑,不顾中学化学教师的现状,盲目的扩招,一些地方政府考虑地方财政哪怕是缺少专业化学教师的地方也尽量压缩教师编制甚至不给教师编制,这样使得教师的需求量逐年降低。这样的就业环境直接影响到报考师范学生的质量,我们可以看到,好学生报考师范类专业逐年下降,特别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招收的学生基础差、素质低,对所开设的课程大多难以消化,教学双方都难以打起精神,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再者,本科四年,其实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三年,因为最后一年大多数学生要为自己找工作而忙碌,哪有心思安心上课呢,学校由于受到"大气候"的影响,也只能是听之任之,出于同情自然会"网开一面"。另外,我们知道,毕业前的见习和实习是师范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必经之路,但这种"优良传统"在新时期基本上变得"荡然无存",最终导致部分学生难以具备一个合格教师的基本素养。所以这里我强烈建议,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了解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在职前培养、就业、职后进修等各方面各个环节的真实的第一手资料,有针对性地提出主导性的意见,并采取必要的可行的措施,有效避免上述事件的发生。
3.农村化学教师实验操作技能堪忧,在学校实验设备齐全的表象下化学教育距离学科教学规律却渐行渐远。
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和实验基本技能是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离开了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和基本技能来谈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都是一纸空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作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要学习和研究化学就必须进行化学实验。学习化学的过程也是通过化学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性质和变化的规律的过程,只有运用化学实验的手段才能进一步的学习化学学科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科学素养。而且,现在的化学实验已经渗透到化学学习的全过程,已从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用

以创造情景,探索知识的重要手段,成为基本教学和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因此,教师没有扎实的化学实验基本功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和不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由此带来的后果将是十分严重的。
根据我们的调查,我们感觉农村化学实验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下面是有关化学实验调查方面的一些数据:在初中各类化学实验的开设方面,演示实验全做的约占50%,学生实验开设率为12%,组织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和家庭实验的占5%,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和实践活动的11%。这些数据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些农村中学确实存在着化学实验条件差,存在着缺少实验药品和仪器的现象,但是更说明基层学校对实验演示、实验教学的不重视。我们都知道,近年来各级行政主管部门为了改变学校实验设备落后状况已经先后由省市统一配置并将许多化学药品和仪器分配到了各所中学,而且是按标准配置的。但在基层,摆在实验室中的药品以及近乎现代化的实验设备却成为"摆设",成了专门为迎接上级检查和参观的"展览品"。再加上任科教师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以及中考不做实验学生仍能得好分的影响,于是课堂中黑板上老师"讲"实验,课后学生"背"实验的现象也就十分普遍了,即便是在一些条件更好的县城中学、重点高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样做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化学竞赛中,基础理论比较好,而实验动手能力、实验综合能力差,设计无创新性的原因了。化学是一门实验学科,忽视了化学实验基本功和实验技能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和化学学科中的重要作用,不单纯是学不好化学的问题,它还有可能破坏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将学生创造力以及一切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学风扼杀在中学阶段!
笔者以为,基层教学对实验的不重视还要归咎于近年来化学教师的实验基本功的大幅下降。在2009年11月省高师化学协作组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举行全省师范系统化学教师实验技能大赛,实验内容选择了涉及实验基本功比较多的"溶液的配置和酸碱溶液的测定",比赛根据实验内容设计了20个得分点,参赛教师共15人,最后统计结果:正确操作完成90%的2人,完成80%的4人,完成70%的7人,完成60%及以下的2人。这个实验涉及的实验操作应该说是一个中等学校化学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师范学校没有升学压力,实验条件相对比中学好,对老师的实验要求相对也比较高,结果也就如此,试想如果在中学开展这项活动其结果会怎样。
另一个有说服力的事例是对最近几年新毕业生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竞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