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5章,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误差基本知识

第5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测量工作使用仪器进行测量,在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误差,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及精度评定,需要了解测量误差的来源,促进测量工作方法的改进,和测量精度的提高。

误差—在一定观测条件下,观测值与真值之差。

精度—观测误差的离散程度。

5-1 误差的基本概念

讨论测量误差的目的:用误差理论分析,处理测量误差,

评定测量成果的精度,指导测量工作的进行。▼▼▼▼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

▼▼测量误差的分类和处理原则,

▼▼偶然误差的特性

一、测量误差的来源

仪器原因:仪器精度的局限,轴系残余误差等。

人的原因:判别力和分辨率的限制,经验等。

外界影响:气象因素(温度变化,风、大气折光)等。

有关名词:

观测条件,等精度观测:

上述三大因素总称观测条件,在上述条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各次观测,称等精度观测。

结论:观测误差不可避免(粗差除外)

二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两类误差:系统误差

偶然误差

粗差(错误排除)

1、系统误差 -- 误差出现大小、符合相同,或按规律变化,

具有积累性。

处理方法①检校仪器,把仪器的系统误差降到最小程度;

②求改正数,对测量结果加改正数消除;

③对称观测,使系统误差对观测成果的影响互为

相反数,以便外业操作时抵消。

例:误差处理方法

钢尺尺长误差△D K 计算改正

钢尺温度误差△Dt 计算改正

水准仪视准轴误差I 操作时抵消(前后视等距)

经纬仪视准轴误差C 操作时抵消(盘左盘右取平均)

●结论:系统误差可以消除。

2、偶然误差 -- 误差出现的大小,符合各部相同,表面看无规律性。

例:估读误差—气泡居中判断,瞄准,对中等误差,导致观测

值产生误差。

◎偶然误差:是由人力不能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误差。

◎特点:具有抵偿性。

◎处理原则:采用多余观测,减弱其影响,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三3、粗差—指在一定的观测条件下超过规定限差值。

对于粗差,应当分析原因,通过补测等方法加以消除。

三、偶然误差的特性

1、偶然误差的定义:

设某量的真值X对该量进行n次观测

得n次的观测值l1,l2,l3……l n则产生了n个真误差

真误差:△I = X-l i

2、偶然误差的特性

?当观测次数很多时,偶然误差的出现,呈现统计学上的规律性,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

◎偶然误差具有正态分布的特性

【1】有界性:偶然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限度;

【2】趋向性:绝对值小的误差比绝对值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多。

【3】对称性: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会近于0.

【4】低偿性: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着观测次数的无限

增加而趋近于0.

四、在观测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在观测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在观测过程中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总是同时产生的;

?系统误差在观测结果中尤为显著,在观测过程中采取各种方法

消弱其影响;

?因此,在观测过程中的误差主要是偶然误差。

四?对偶然误差采取以下处理方法:

1、提高仪器等级;

2、进行多余观测;

3、求平差值进行改正。

5-2 衡量精度的标准

一、中误差

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一个未知量进行N次观测,

其观测值分别为L1,L2,L3,……,L n

相应的真误差为:Δ1,Δ2,Δ3,……Δn

则中误差为 m =〒√[ΔΔ]/n

中误差不等于真误差

?但用中误差代表真误差,约有70%的置信度,是科学的。

?中误差越小,精度越高。

?同时能明显地反映出测量结果中较大误差的影响。

二、容许误差

(允许误差、最大误差)。

?偶然误差特性一,误差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限值。

?误差理论和测量实践表明:在一系列等精度的观测误差中,

绝对值大于两倍的偶然误差几率占5%,

绝对值大于三倍的偶然误差的几率占3‰?在实际工作中,规范规定以2倍的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超出极限误差的误差为粗差,应舍去重测。

三、相对误差

相对精度—在距离丈量中,一般要求往返丈量之差与往返平均值

之比,分母划为1,分母取整数来评定距离丈量精度。

K = m/D = 1/D/m

?规定一般精度 1/2000

井下丈量1/8000

?相对误差不能评定测角精度,因为角度误差与角度大小无关。

?规程规定的相对闭合差,就是极限误差。

?而在实测中所产生的相对闭合差,则是相对真误差。

?与相对误差相对应,真误差、中误差、极限误差均称为

绝对误差。

5-4 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

一、求最或是值(算术平均值)

在测量中工作,有时没有真值,就需要用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

(又称最或然值、最可靠值、最或是值)

1、算术平均值

设对某个量进行n次观测,其值为L1,L2,…Ln

则算术平均值为:

算术平均值称为最或是值:

真误差Δ观测值l真值X

根据偶然误差第四特性有:

[]

lim

0x n

→∞

?= 即χ≈X

结论

当观测次数无限增多时,算术平均值x 趋近于真值X ;

算术平均值不可视为所求的真值;

算术平均值只能作为所求量的最或是值(接近真值的值);

不同精度的观测值不能取平均值作为最或是值。

二、评定精度

为了在测量工作中的几何条件得以满足,就必须采用平差的方法对闭合差进行改正。

1、求改正数

外业观测结果经校核符合要求后,可通过求改正数的方法以消除不符值(闭合差)。

如:多边形内角和与理论值 [(n-2)〓180°]存在不符值。 其改正数为 v =﹣w/n 式中:v 为改正数,n 为多边形边数, w 为多边形闭合差。

导线测量中因边长误差引起的坐标增量闭合差,也可通过求改正数的方法予以消除。水准测量中各测站的高差误差导致水准路线产生的高差闭合差,同样可通过求改正数的方法消除。

2、求平差值

求改正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不符值,消除不符值的方法是对观测

值加以改正求得平差值(改正值)。

改正后的观测值叫平差值(即平差值等于观测值加上改正数)。 例如:

在闭合导线内业计算中,把角度闭合差按转角个数反号平均分配给各个角度,使得改正后的角度(平差值)之和满足多边形内角和条件。把坐标增量闭合差按导线边长

成正比反号分配给各边的坐标增量,使得改正后的坐标增量之和为0, 达到消除闭合差的目的。

在闭合水准路线内业计算中,把高差闭合差按测站数或按路线 长度成正比反号分配给各测段高差,使得改正后的高差之和等于0, 以满足理论上的要求。

5-5 观测值的精度评定

一、用真误差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

由式 可计算出观测值的真误差,根据一组同精度的 真误差按式 便可计算出观测值的中误差。

例一:

对同一量分组进行了10次观测,其真误差如下:

第一组:+3〃、-2 〃、-1 〃、-3 〃、-4 〃、 +2 〃、+4〃、+3 〃 、+2 〃 、0 〃 ; 第二组:+1 〃、0 〃、+1 〃、+2 〃、-1 〃、 0 〃、-7 〃、1 〃 、-8 〃 、+3 〃 ;

?-=?180L n

m ][??±

=

m1

二、用最或然误差计算观测值中误差

在通常情况下,观测值的真值是不知道的,因此,也就无法根据真误差计算中误差。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算术平均值x 与观测值l 之差,

即最或然误差

按下式来计算观测值的中误差,即:

上式也称为白赛尔公式。

三、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根据误差理论得知,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例如,根据例三表已经求得观测值的中误差m=〒14.8mm,现在根据上面公式,计算距离AB 的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从以上计算可以看出,算数平均值的中误差小于观测值的中误差,算数平均值的精度高于任一观测值的精度。

从式 也可看出平均值的中误差 M ,比观测值中 误差缩小了 倍,这表明平均值的精度提高了。

6.310

3)8(1)7(0)1(210122222222222'

'±=+-++-++-++++±=m )l x -=υυ(1

]

[-±

=n vv m )1(][-±

==n n vv n

m m 18300

1351.1210066.06.65

8.14≈==±=±==x M K AB m m

n m m 差为的算术平均值的相对误还可求出距离

)

1(][-±

==n n vv n

m m n /1

观测值中误差

# 测量工作中,用中误差作为衡量观测值精度的标准。

【1】 用真误差计算中误差的公式

由偶然误差:△i =X-l i

标准差公式:σ=± 中误差公式:m=± § 中误差算例1:

按观测值的真误差计算中误差

第一组 中误差m 1=±△√ ̄ =10/72 =±2.7 ?

第一组 中误差 m 2=±△√ ̄ =156/10=±4.0?

¥ 两组观测值比较M1较小,误差分布比较集中,观测值精度较高。

M1较大,误差分布比较离散,观测值精度较低。 ¥ 精度----误差分布离散程度。 一、 用改正数计算中误差的公式

十观测值的真误差未知时,用视真误差υ计算中误差

设某未知量的观测值为:l1 l2 l3……ln

则该量的算术平均值为: x= (l1 l2 l3……ln)/n=【l】/n

似真误差(改正数):υi=【l】/n-l i=x- l i

观测值的中误差:m=±√【VV】/(n-1)

§例2

对某水平角等精度观测了5次,求算术平均值,和观测值的中误差。

解:用算术平均值改正数V计算中误差m=±√【VV】/(n-1)

算术平均值x=(l1+l2+l3+l4+l5)/5=85?42 45?

观测值的中误差 m=±√【VV】/(n-1)= ±√60/(5-1)=±3.9?

作业 P81

1、2、3、9题第一问。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 一.尺寸偏差和公差的术语及定义 1.尺寸:用特定单位表示的数值. 2.基本尺寸:孔D、轴d.如Ф20±0.05中20为基本尺寸. 3.实际尺寸;实际测量所得的尺寸 4.极限尺寸;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 其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5.尺寸偏差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基本尺寸 偏差包括: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ES(孔)、es(轴) 下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 EI(孔)、ei(轴) 6.零线 零线是在公差带图中,确定偏差的一条基准直线,也叫零偏差线 二、有关配合的术语及定义 1.配合——公差带之间的关系(基本尺寸相同) 孔——轴 { 其差值为正是 X ;其差值为负是 Y}

2.间隙配合——具有间隙(含 Xmin =0 )的配合。孔在轴的公差带之上。 最大间隙 Xmax =Dmax -dmin =ES-ei 最小间隙 Xmin =Dmax -dmax =EI-es 平均间隙 Xp=1/2(Xmax +Xmin ) 3.过盈配合——具有过盈(含 Ymin =0 )的配合。孔在轴的公差带之下。 最小过盈 Ymin =Dmax -dmin =ES-ei 最大过盈 Ymax =Dmin -dmax =EI-es 平均过盈 Yp=1/2(Ymin +Ymax ) 4.过渡配合——可能具有 X 或 Y 的配合。此时孔轴公差带相互交叠。 公式用以上 X , Y 5.配合公差——允许 X 或 Y 的变动量。 间隙配合:Tf= ∣Xmax -Xmin ∣ 过盈配合:Tf= ∣Ymin -Ymax ∣ 过渡配合:Tf= ∣Xmax -Ymax ∣ 结论:配合精度与零件的加工精度有关,若要配合精度高,则应降低零件的公差,即提高工件本身的加工精度。反之亦然。 三.基准制 ------ 公差与配合标准 对孔与轴公差带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规定了两种基准制:基孔制和基轴制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精)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 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计算其算术平均值x、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m x。 表4-1 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α+β+γ-180?,其结果如下:?1=+3",?2=-5",?3=+6",?4=+1",?5=-3",?6=-4",?7=+3",?8=+7",?9=-8";求此三角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mβ。 图4-1 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α和β,其测角中误差均为m=±20",根据角α和角β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γ,试计算γ角的中误差mγ。 15

16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5㎜,求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a =100m ,a m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P=a 计算面积,计算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a 1=a 2=a 2=a 4=100m ,m = m = m = m =±25mm ;按 S=1a +2a +3a +4a 计算周长和P=(1a ?2a +3a ?4a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s m 和面积的中误差p m 。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1)已知m a =m c =m ,h=a -b ,求h m 。 (2)已知a m =m =±6",β=a -c ,求βm 。 (3)已知a m =b m =m ,S=100(a -b) ,求s m 。 (4)已知D=( ) h S -,s m =±5mm ,h m =±5mm ,求D m 。 (5)如图4-2,已知x a m =±40 mm ,y a m =±30 mm ; S=30.00m ,β=30? 15'10",s m =±5.0mm ,βm =±6"。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x p m 、y p m 、M (M=m m + )。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单选题 1、引起测量误差的因素概括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B)。 A.观测者、观测方法、观测仪器 B.观测仪器、观测者、外界因素 C.观测方法、外界因素、观测者 D.观测仪器、观测方法、外界因素 2、测量误差来源于(A)。 A.仪器、观测者、外界条件 B.仪器不完善 C.系统误差 D.偶然误差 3、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盘左盘右角值相差1°是属于( D )。 A.系统误差 B.偶然误差 C.绝对误差 D.粗差 4、测量记录时,如有听错、记错,应采取(C)。 A.将错误数字涂盖 B. 将错误数字擦去 C. 将错误数字划去 D.返工重测重记 5、真误差是观测值与(A )之差。 A.真值 B.观测值与正数 C.中误差 D.相对误差 6、真误差为观测值与(C)之差。 A.平均 B.中误差 C.真值 D.改正数 7、钢尺的尺长误差对距离测量产生的影响属于(B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8、下列误差中(A)为偶然误差。 A.照准误差和估读误差 B.横轴误差 C.水准管轴不平行与视准轴的误差 D.指标差 9、尺长误差和温度误差属(B)。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D.粗差 10、用名义长度为30 m的钢尺量距,而该钢尺实际长度为30.004 m,用此钢尺丈量AB两点距离,由此产生的误差是属于(C)。 A.偶然误差 B.相对误差 C.系统误差 D.绝对误差 11、水准尺向前或向后方向倾斜对水准测量读数造成的误差是(B)。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12、普通水准尺的最小分划为1cm,估读水准尺mm位的误差属于(A)。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13、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 B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14、经纬仪对中误差属(A)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中误差 D.容许误差 15、衡量一组观测值精度的指标是(A)。 A.中误差 B.相对误差 C.平均误差 D.容许误差 16、在距离丈量中衡量精度的方法是用(B)。 A.绝对误差 B.相对误差 C.标准差 D.中误差 17、工程测量中的最大误差一般取其中误差的(A )。 A.2倍 B.1倍 C.3倍 D.以上都不是 18、中误差反映的是(A)。 A.一组误差离散度的大小 B.真差的大小 C.似真差的大小 D.相对误差的大小 19、基线丈量的精度用相对误差来衡量,其表示形式为(A)。 A.平均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B.丈量值中误差与平均值之比 C.平均值中误差与丈量值之和之比 D.以上全不对 20、对三角形进行5次等精度观测,其真误差(闭合差)为:+04″;-03″;+01″;-02″;+06″,则该组观测值的精度(B)。 A.不相等 B.相等 C.最高为+01″ D.最低为-02″ 21、某基线丈量若干次计算得到平均长为540m,平均值之中误差为±0.05m,则该基线的相对误差为(C)。 A.0.0000925 B.1/12000 C.1/10000 D. 1/9000 22、下面是三个小组丈量距离的结果,只有(D)组测量的相对误差不低于1/5000的要求。 A.100m±0.025m B.250m±0.060m C.150m±0.035m D.200m±0.040m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测量误差及数据处理的基本知识 物理实验离不开对物理量的测量。由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条件、测量人员等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不可能绝对准确。所以需要对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出评价,对其误差范围作出估计,并能正确地表达实验结果。 本章主要介绍误差和不确定度的基本概念,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和实验结果表达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不仅在每个实验中都要用到,而且是今后从事科学实验工作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 1.1 测量与误差 1.1.1测量 物理实验不仅要定性的观察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找出有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因此就需要进行定量的测量。测量就是借助仪器用某一计量单位把待测量的大小表示出来。根据获得测量结果方法的不同,测量可分为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由仪器或量具可以直接读出测量值的测量称为直接测量。如用米尺测量长度,用天平称质量;另一类需依据待测量和某几个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通过数学运算获得测量结果,这种测量称为间接测量。如用伏安法测电阻,已知电阻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电阻的电流,依据欧姆定律求出待测电阻的大小。 一个物理量能否直接测量不是绝对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测量仪器的改进,很多原来只能间接测量的量,现在可以直接测量了。比如车速的测量,可以直接用测速仪进行直接测量。物理量的测量,大多数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 一个被测物理量,除了用数值和单位来表征它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表征它的参数,这便是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这个重要参数却往往容易为人们所忽视。设想如果得到一个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几乎为零,那么这种测量结果还有什么价值呢?因此,从表征被测量这个意义上来说,对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定量估计与其数值和单位至少具有同等的重要意义,三者是缺一不可的。 1.1.2 误差 绝对误差 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理量所具有的客观大小称为真值。测量的目的就是力图得到真值。但由于受测量方法、测量仪器、测量条件以及观测者水平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测量结果与真值之间总有一定的差异,即总存在测量误差。设测量值为N ,相应的真值为N 0,测量值与真值之差ΔN ΔN =N -N 0 称为测量误差,又称为绝对误差,简称误差。 误差存在于一切测量之中,测量与误差形影不离,分析测量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并对测量结果中未能消除的误差做出估计,是实验测量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之比的百分数叫做相对误差。用E表示: %1000 ??=N N E 由于真值无法知道,所以计算相对误差时常用N代替0N 。在这种情况下,N可能是公认 值,或高一级精密仪器的测量值,或测量值的平均值。相对误差用来表示测量的相对精确度,相对误差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1.1.3 误差的分类

公差基础知识

课题一互换性概念(Interchangeability Concept) 一、互换性的基本概念 在汽车、飞机、船舶、仪表、日用工业中用到的大量零部件,都是由各不同的专业厂家制造出来,而后汇集到装配厂进行总装。这些零部件在装配前不需挑选,装配时不需修配,装配后具有相同的使用性能。我们把零件具有的这种性质称为互换性。 例如:同一种型号、规格的自行车,几乎全部零件都可以互换。 互换性按其互换程度可分为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完全互换是指一批零、部件装配前不经选择,装配时也不需修配和调整,装配后即可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如螺栓、圆柱销等标准件的装配大都属此类情况。 当装配精度要求很高时,若采用完全互换将使零件的尺寸公差很小,加工困难,成本很高,甚至无法加工。为了便于加工,这时可将其制造公差适当放大,在完工后,再用量仪将零件按实际尺寸分组,按组进行装配。如此,既保证装配精度与使用要求,又降低成本。此时,仅是组内零件可以互换,组与组之间不可互换,因此,叫不完全互换。(如;机床的配件) 二、加工误差和测量误差对互换性的影响 1、加工误差(P rocessing Error) 加工时,工件的尺寸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有些误差因素在加工之前就已经存在。例如:加工原理误差、机床、夹具、刀具的制造、安装、磨损误差。加工过程中的切削热、振动、变形等误差。即使在加工完以后也可能产生误差,主要是内应力所引起的工件变形及测量本身的不确定度。而测量误差不仅来源于测量器具,还与测量条件、人员因素有关系。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甚至说,即在相同的加工条件下,一批完工工件的尺寸也是各不相同的。 从满足产品使用性能要求来看,也不要求一批相同规格的零件尺寸完全相同,而是根据使用要求的高低,允许存在一定的误差。 加工误差可分为下列几种: 1)尺寸误差(Size Error)指一批工件的尺寸变动,即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和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距误差等。 2)形状误差(Form Error)指加工后零件的实际表面形状对于其理想形状的差异(或偏离程度),如圆度、直线度等。

公差知识讲解

公差

《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互换性由_____A________来保证。 A .公差 B. 偏差 C. 配合 D. 基准制 2.对于尺寸公差带,代号为 a-g 的基本偏差为____C_________ 。 3. A.上偏差 , 正值 B.上偏差 , 负值 C.下偏差 , 正值 D.下偏差 , 负值 4.当孔、轴只有可装配要求时,宜采用_____B_______. A .独立原则 B. 包容要求 C. 最大实体要求 D. 最小实体要求 5.为保证单键联结的使用要求 , 应规定轴(轮毂)键槽侧面的中 心平面对轴(轮毂)轴线的 ___B______ 公差。 A. 平行度 B.对称度 C. 位置度 D. 垂直度 6.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轴____C__________ 之间的关系。 A.标准公差 B.基本偏差 C.尺寸公差带 D.形位公差带 7.根据螺纹合格性判断原理,对外螺纹,保证互换性的条件是 ______D________ . A. d2min≤ d2作用≤ d2max B. d2作用≥d 2min, d2单一≤ d2max C. d2min ≤ d2单一≤ d2max D. d2作用≤ d2max, d2单一≥d2min 8.在表面粗糙度评定参数中,能充分反映表面微观几何形状高度方 面特性的是_____A__。 A. Ra、 B. Rz C. R Y 9.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有_____D________ A.量块按级使用时,工作尺寸为量块经检定后给出的实际尺 寸; B.量块按等使用时,工作尺寸为其标称尺寸; C.量块按级使用比按等使用的测量精度高; D.量块按等使用比按级使用的测量精度高。 10.? 60H7孔与? 60j6轴的结合是______ . A .间隙配合 B . 过盈配合 C .过渡配合 D .无法确定 11.相互配合的孔和轴之间有相对运动时,必须选择____A_____配 合。 A .间隙配合 B.过渡配合 C.过盈配合 12.平键与键槽的配合,采用___B__________。 A. 基孔制 B.基轴制 C. 非基准制 13.决定尺寸公差带相对于零线位置的是____D________. A.公差等级 B.基本尺寸 C.实际偏差 D.基本偏差 14.? 60H7孔与? 60f6轴的结合是______ .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测量误差理论的基本知识 1.研究测量误差的目的是什么? 2.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有什么区别?在测量工作中,对这二种误差如何进行处理? 3.偶然误差有哪些特征? 4.我们用什么标准来衡量一组观测结果的精度?中误差与真误差有何区别? 5.什么是极限误差?什么是相对误差? 6.说明下列原因产生的误差的性质和削弱方法 钢尺尺长不准,定线不准,温度变化,尺不抬平、拉力不均匀、读数误差、锤球落地不准、水准测量时气泡居中不准、望远镜的误差、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不平行、水准尺立得不直、水准仪下沉、尺垫下沉、经纬仪上主要轴线不满足理想关系、经纬仪对中不准、目标偏心、度盘分划误差、照准误差。 7.什么是误差传播定律?试述任意函数应用误差传播定律的步骤。 8.什么是观测量的最或是值? 9.什么是等精度观测和不等精度观测?举例说明。 10.什么是多余观测?多余观测有什么实际意义? 11.用同一把钢尺丈量二直线,一条为1500米,另一条350米,中误差均为±20毫米,问 两丈量之精度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应采取何种标准来衡量其精度? 12.用同一架仪器测两个角度,A=10°20.5′±0.2′,B=81°30′±0.2′哪个角精度高? 为什么? 13.在三角形ABC中,已测出A=30°00′±2′,B=60°00′±3′,求C及其中误差。 14.两个等精度的角度之和的中误差为±10″,问每一个角的中误差为多少? 15.水准测量中已知后视读数为a=1.734,中误差为m a=±0.002米,前视读数b=0.476米, 中误差为m b=±0.003米,试求二点间的高差及其中误差。 16.一段距离分为三段丈量,分别量得S1=42.74米,S2=148.36米,S3=84.75米,它们的中 误差分别为,m1=±2厘米,m2=±5厘米,m3=±4厘米试求该段距离总长及其中误差m s。 17.在比例尺为1:500的地形图上,量得两点的长度为L=23.4毫米,其中误差为m1=±0.2mm, 求该二点的实地距离L及其中误差m L。 18.在斜坡上丈量距离,其斜距为:S=247.50米,中误差m s=±0.5厘米,用测斜器测得 倾斜角a=10°30′,其中误差m a=±3″,求水平距离d及其中误差m d=? 19.对一角度以同精度观测五次,其观测值为:45°29′54″,45°29′55″,45°29′ 55.7″,45°29′55.7″,45°29′55.4″,试列表计算该观测值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 差。 20.对某段距离进行了六次同精度观测,观测值如下:346.535m,346.548,346.520,346.546, 346.550,346.573,试列表计算该距离的算术平均值,观测值中误差及算术平均值中误差。 21.一距离观测四次,其平均值的中误差为±10厘米,若想使其精度提高一倍,问还应观测 多少次? 22.什么叫观测值的权?观测值的权与其中误差有什么关系? 23.用尺长为L的钢尺量距,测得某段距离S为四个整尺长,若已知丈量一尺段的中误差为 ±5毫米,问全长之中误差为多少? 24.仍用23题,已知该尺尺长的鉴定误差为±5毫米,问全长S由钢尺尺长鉴定误差引起的 中误差是多少?两题的结论是否相同?为什么?

第三章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DOC)

公差与配合基础知识 第一章极限与配合 概述 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包括: GB/T 1800.1—1997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 GB/T 1800.2—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2部分:公差、偏差和配合的基本规定》GB/T 1800.3—1998 《极限与配合基础第3部分:标准公差和基本偏差数值表》 GB/T 1800.4—1999 《极限与配合标准公差等级和孔、轴的极限偏差表》 GB/T 1801—1999 《极限与配合公差带的配合和选择》 GB/T 1803—1979 《极限与配合尺寸至18mm 孔轴公差带》 GB/T 1804—2000 《一般公差线性尺寸未注公差》 现行国家标准《极限与配合》的基本结构包括公差与配合、测量和检验两部分。 公差与配合部分包括公差制和配合制,是对工件极限偏差的规定;测量与检验部分包括检验制与量规制,是作为公差与配合的技术保证。两部分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公差制体系。 第一节基本术语以及定义 一、术语与定义: GB/T 1800.1-1997《极限与配合基础第1部分:词汇》确定了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 1、孔和轴 1)孔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内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内表面(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包容面)。 2)轴通常指工件的圆柱形外表面,也包括非圆柱形外表面(由两平行平面或切面形成的被包容面)。 2、尺寸:用特定单位表示线性尺寸值的数值。 1)基本尺寸:是设计给定的尺寸。(基本尺寸是设计零件时根据使用要求,通过刚度、强度计算或结构等方面的考虑,并按标准直径或标准长度圆整后所给定 的尺寸。它是计算极限尺寸和极限偏差的起始尺寸。)

2)实际尺寸:是通过测量获得的尺寸。(由于存在测量误差,实际尺寸也并非被测尺寸的真实值) 3)极限尺寸:极限尺寸是指允许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 较大的称为最大极限尺寸。 较小的称为最小极限尺寸。 3、偏差与公差 偏差:是指某一个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简称偏差。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 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的代数差称为下偏差。 上偏差和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 偏差可以为正值、负值或零值。 公差:是指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简称公差。 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之代数差的绝对值。 例题: 4、配合 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结合的孔和轴公差带之间的关系。 国标对配合规定有两种基准制、即基孔制与基轴制。 配合的类别有间隙配合、过渡配合、过盈配合。

4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四、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测量误差分哪两类?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测量中对它们的主要处理原则是什么? 3、何谓标准差、中误差和极限误差? 4、对某个水平角以等精度观测4个测回,观测值列于下表(表4-1)。计算其算术平均值 一测回的中误差m及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 表4-1 5、对某一三角形(图4-1)的三个内角重复观测了九次,定义其闭合差 结果如下:1=+3 , 2=- 5 , 3=+6 , 4=+1 , 5=- 3 , 6=- 4 , 7=+3 , 8=+7 , 求此三角 形闭合差的中误差m以及三角形内角的测角中误差 6、在一个平面三角形中,观测其中两个水平角(内角)a和B,其测角中误差均为20,根据角 a和角B可以计算第三个水平角丫,试计算丫角的中误差 2、产生测量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偶然误差有哪些特性? m x。 X、 + + -180 ,其 9=-8 ; m= ±

已知 m a = m b = m , S=100(a- b),求 m s 。 7、量得某一圆形地物直径为 64.780m ,求其圆周的长 S 。设量测直径的中误差为± 其周长的中误差m s 及其相对中误差m S /S 。 8、对某正方形测量了一条边长 a =100m ,m a = 25mm ;按S=4a 计算周长和 P= a' 计算周长的中误差 m s 和面积的中误差 m p 。 计算面积, 9、某正方形测量了四条边长 S=a i + a 2+ a 3+ a 4计算周长和 的中误差m p 。 a i =a 2=a 2=a 4=l00m , m a = m ^ = m a i = m a J = 25mm ; P= ( a a 2+ a 3 a 4) /2计算面积,求周长的中误差 按 m s 和面积 10.误差传播定律应用 (1) (1)已知 m a =m c = m , h=a-b ,求 m h 。 (2) 已知 m a = m c = 6 =a-c ,求 m 。 (4)已知 D= s' h , m s = 5mm , m h = 5mm ,求 m D 。 (5)如图 4-2,已知 m xa = 40 mm , m = 6。求P 点坐标的中误差 m xp 、 m ya = m yp 、 30 mm ;S=30.00m, =30 15 10 , m s = 5.0mm , M ( M= J £ 3 \ m xp m yp )。 (3)

公差测量基础知识文档

公差基础知识 (试用期培训内容) 一.公差基本术语的含义 1.基本尺寸:设计时给定的尺寸,称为基本尺寸; 2.实际尺寸:零件加工后经测量所得到的尺寸,称为实际尺寸; 3.极限尺寸:实际尺寸允许变化的两个界限值称为极限尺寸; 它以基本尺寸确定, 两个极限值中较大的一个称为最大极限尺寸Dmax (或dmax);较小的一个称为最小极限尺寸Dmin(或 dmin)。 4.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尺寸 偏差,简称偏差; 实际偏差=实际尺寸-基本尺寸 最大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上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减其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数差,称为 下偏差;上偏差和下偏差统称为极限偏差。国家标准规 定,孔的上偏差代号为ES,轴的上偏差代号为es;孔的 下偏差代号为EI,轴的下偏差代号为ei,则: ES=孔的最大极限尺寸-孔的基本尺寸 es=轴的最大极限尺寸-轴的基本尺寸 EI=孔的最小极限尺寸-孔的基本尺寸

ei=轴的最小极限尺寸-轴的基本尺寸 偏差值可以为正、负或零值。 5.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称为尺寸公差,简称公差。 公差等于最大极限尺寸与最小极限尺寸的代数差的绝对值;或等于上偏差与下偏差代数差的绝对值。 6.公差带图:如图所示表明了基本尺寸相向、相互配合的孔与轴 之间极限尺寸、尺寸偏差与尺寸公差之间的相互关 系,为方便起见,在实际讨论的过程中,通常只画 出放大了的孔和轴的公差带,称为公差与配合图 解,简称公差带图。 7.尺寸公差带:在公差带图中,由代表上下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 定的一个区域,称为尺寸公差带。 ES和EI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称为孔的尺寸公 差带;cs和ei两条直线所限定的区域称为轴的 尺寸公差带。

公差分析报告基本知识

公差分析 一、误差与公差 二、尺寸链 三、形位公差及公差原则

一、误差与公差 (一)误差与公差的基本概念 1. 误差 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相对于理想几何参数之差。 (1)零件的几何参数误差分为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及表面粗糙度。 尺寸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尺寸相对于理想尺寸之差,如直径误差、孔径误差、长度误差。 形状误差(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表面形状相对于理想形状的差值,如孔、轴横截面的理想形状是正圆形,加工后实际形状为椭圆形等。 相对位置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轴线或对称面之间的实际相互位置相对于理想位置的差值,如两个面之间的垂直度,阶梯轴的同轴度等。 表面粗糙度(微观几何形状误差)——指零件加工后的表面上留下的较小间距和微笑谷峰所形成的不平度。 2. 公差 公差——指零件在设计时规定尺寸变动范围,在加工时只要控制零件的误差在公差范围内,就能保证零件的互换性。因此,建立各种几何公差标准是实现对零件误差的控制和保证互换性的基础。

(二)误差与公差的关系 图1 由图1可知,零件误差是公差的子集,误差是相对于单个零件而言的;公差是设计人员规定的零件误差的变动范围。 (三)公差术语及示例 图2 以图2为例: 基本尺寸——零件设计中,根据性能和工艺要求,通过必要的计算和实验确定的尺寸,又称名义尺寸,图中销轴的直径基本尺寸为Φ20,长度基本尺寸为40。 实际尺寸——实际测量的尺寸。 极限尺寸——允许零件实际尺寸变化的两个极限值。两个极限值中大的是最大极限尺寸,小的是最小极限尺寸。

尺寸偏差——某一尺寸(实际尺寸,极限尺寸)减去基本尺寸所得到的代数差。 上偏差=最大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 下偏差=最小极限尺寸-基本尺寸,用代号(ES)(孔)和es(轴) 尺寸公差——允许尺寸的变动量 尺寸公差=最大极限尺寸-最小极限尺寸 公差带 零线——在极限与配合图解中,标准基本尺寸是一条直线,以其为基准确定偏差和公差。通常,零件沿水平方向绘制,正偏差位于其上,负偏差位于其下,如下图。 图3公差带图解 公差带——在公差带图解中,由代表上极限偏差和下极限偏差的两条直线所限定的一个区域。它是由公差带大小和其相对零线的位置来确定。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题库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5.测量,测角中误差均为10″,所以A角的精度高于B角。(×) 8.在测量工作中无论如何认真仔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 10.测量中,增加观测次数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系统误差。(×) 1、什么是偶然误差?它有哪些特性? 定义:相同的观测条件,若误差在数值和符号上均不相同或从表面看无规律性。如估读、气泡居中判断等。 偶然误差的特性:(1)有界性 (2)渐降性 (3)对称性 (4)抵偿性 7.已知DJ6经纬仪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mβ=±20″,用这类仪器需要测几个测回取平均值,才能达到测角中误差为±10″?() A.1 B.2 C.3 D.4 3.偶然误差服从于一定的________规律。 4.对于偶然误差,绝对值较小的误差比绝对值较大的误差出现的机会________。 14.测量误差的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外界条件。 3.设对某距离丈量了6次,其结果为246.535m、246.548m、246.520m、246.529m、246.550m、 246.537m,试求其算术平均值、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 6.偶然误差的算术平均值随观测次数的无限增加而趋向于______________。 14.设对某角度观测4个测回,每一测回的测角中误差为±5″,则算术平均值的中误差为±″。 24.衡量测量精度的指标有、、极限误差。 3.观测值与______之差为闭合差。( ) A.理论值 B.平均值 C.中误差 D.改正数 5.由于钢尺的不水平对距离测量所造成的误差是(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C.可能是偶然误差也可能是系统误差 D.既不是偶然误差也不是系统误差 8.阐述函数中误差与观测值中误差之间关系的定律称为_______________。 3.什么是系统误差?什么是偶然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4.测量误差按性质可分为和两大类。1.2.相对误差 2. 由估读所造成的误差是( )。 A.偶然误差 B.系统误差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本章摘要:本章主要介绍测量误差的种类;偶然误差的统计特征和处理方法;精度的含义;评定测量精度的指标;不同精度指标表达的意义及其适用范围。 §5-1 测量误差及分类 摘要内容:学习误差理论知识的目的,使我们能了解误差产生的规律,正确地处理观测成果,即根据一组观测数据,求出未知量的最可靠值,并衡量其精度;同时,根据误差理论制定精度要求,指导测量工作选用适当观测方法,以符合规定精度。 讲课重点:测量误差的概念、测量与观测值分类、测量误差及其来源、测量误差的种类、偶然误差的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讲课难点:偶然误差的特性及其概率密度函数。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测量误差的概念 人们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总会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这种误差在对变量进行观测和量测的过程中反映出来,称为测量误差。 二、测量与观测值 通过一定的仪器、工具和方法对某量进行量测,称为观测,获得的数据称为观测值。 三、观测与观测值的分类 1.同精度观测和不同精度观测 观测条件:构成测量工作的要素包括观测者、测量仪器和外界条件,通常将这些测量工作的要素统称为观测条件。 同精度观测: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即用同一精度等级的仪器、设备,用相同的方法和在相同的外界条件下,由具有大致相同技术水平的人所进行的观测称为同精度观测,其观测值称为同精度观测值或等精度观测值。 反之,则称为不同精度观测,其观测值称为不同(不等)精度观测值。 2.直接观测和间接观测 直接观测:为确定某未知量而直接进行的观测,即被观测量就是所求未知量本身,称为直接观测,观测值称为直接观测值。 间接观测:通过被观测量与未知量的函数关系来确定未知量的观测称为间接观测,观测值称为间接观测值。 (说明:例如,为确定两点间的距离,用钢尺直接丈量属于直接观测;而视距测量则属于间接观测。) 3.独立观测和非独立观测 独立观测:各观测量之间无任何依存关系,是相互独立的观测,称为独立观测,观测值称为独立观测值。 非独立观测:若各观测量之间存在一定的几何或物理条件的约束,则称为非独立观测,观测值称为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第五章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 2. 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3.减少测量误差的措施。 4.熟悉衡量精度的标准。 教学重点:各种误差的概念 教学难点:各种精度的应用 教学资料:测量学教材、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法 讲授新课: 前面所学的水准测量、角度测量及距离测量,在实际测量过程中我们发现观测结果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测量误差。下面介绍: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测量误差的分类、衡量精度的标准及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第一节测量误差及其分类 一、测量误差产生的原因 1、观测者 2、仪器误差 3、外界条件的影响 这三者结合起来就是观测条件,如观测条件相同称为等精度观测,反之是非等精度观测

二、测量误差的分类 按性质不同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性: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性:①、具有一定的范围。 ②、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③、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④、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0] [lim =?∞ →n n 第二节 衡量精度的标准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容许误差、相对误差。 一、中误差 m = (5-3) 式中 []??——真误差的平方和,[]??=△12+△22+……+△n 2 n ——观测次数 上式表明,观测值的中误差并不等于它的真误差,只是一组观测值的精度指标,中误差越小,相应的观测成果的精度就越高,反之精度就越低。在计算中误差m 时应取2~3位有效数字,并在数值前冠以"±"号,数值后写上“单位”。 二、容许误差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第五章 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一)基本要求 1.了解测量误差的概念、来源及其分类; 2.理解偶然误差的特性、衡量精度的指标; 3.掌握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的计算方法; 4.了解不等精度直接观测平差最或然值的计算与精度评定的方法。 (二)重点与难点 1.重点:观测条件的含义、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含义以及偶然误差的特性,各种衡量精度的指标的含义与计算方法,误差传播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重点概念: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真误差、中误差、误差传播定律、最或然值、改正数。 2.难点:中误差的含义与计算方法,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等精度直接观测值的最可靠值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内容 讲述内容:(2学时):观测条件、等精度观测、真误差、最或然值、最或然、误差、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等等概念。 自学内容:(2学时)系统误差、偶然误差、粗差概念及其性质;减小或消除系统误差的办法;能够举一系列实例;计算最或然值及误差,中误差的计算式推导及应用计算;比较相对误差;算术平均值中误差的计算;误差传播定律。 (四)复习思考题 1.何谓偶然误差?偶然误差由哪些统计特性? 2.何谓等精度观测与不等精度观测?请举例说明。 3.衡量精度的指标有哪些? 4.中误差的定义式和计算式? 5.在ABC 中,已测出 ,40060,30040'±'=∠'±'=∠ B A 求C ∠的值及其中误差。 6.等精度观测某线段6次,观测值分别为146.435m ,146.448m ,146.424m ,146.446m ,146.450m ,146.437m ,试求该线段长度的最或然值及其中误差。 (五)例题选解 1.用测回法测水平角,盘左盘右角值相差1°是属于(D)A.系统误差B.偶然误差C.绝对误差D.粗差 2.水准测量中,高差h=a -b ,若m a ,m b ,m h 分别表示a 、b 、h 的中误差,而且m a =m b =m ,那么正确公式是(B)A.m h =m∕2B.m h =±2m C.m h =±m 2 D.m h =2m 3.设在三角形ABC 中直接观测了∠A 和∠B ,其中误差分别为m A =±3″,m B =±4″,则m C =(A) A.±5″B.±1″ C.±7″ D.±25″ 4.用名义长度为30米的钢尺量距,而该钢尺实际长度为30.004米,用此钢尺丈量AB

工程测量——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5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内容:了解测量误差来源及产生的原因;掌握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理解精度评定的指标(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了解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重点: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特点及其处理方法。 难点:中误差、相对误差、容许误差的概念;误差传播定律的应用。 § 5.1 测量误差的概念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具有一定的范围。 (2)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误差概率分布曲线呈正态分布,偶然误差要通过的一定的数学方法(测量平差)来处理。 此外,在测量工作中还要注意避免粗差(gross error) (即:错误)的出现。 偶然误差分布频率直方图 § 5.2 衡量精度的指标 测量上常见的精度指标有:中误差、相对误差、极限误差。 一、中误差 方差: ——某量的真误差,[] ——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 )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 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 )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测量误差基本知识及中误差计算公式

测量误差按其对测量结果影响的性质,可分为: 一.系统误差(system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相同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这种误差称为系统误差。 2.特点:具有积累性,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大,但可通过一般的改正或用一定的观测方法加以消除。 二.偶然误差(accident error) 1.定义:在相同观测条件下,对某量进行一系列观测,如误差出现符号和大小均不一定,这种误差称为偶然误差。但具有一定的统计规律。 2.特点: (1) 具有一定的范围。 (2)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概率大。 (3) 绝对值相等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概率相同。 (4) 数学期限望等于零。即: ——某量的真误差,[]——求和符号。 规律:标准差估值(中误差m)绝对值愈小,观测精度愈高。 在测量中,n为有限值,计算中误差m的方法,有: 1.用真误差(true error)来确定中误差——适用于观测量真值已知时。 真误差Δ——观测值与其真值之差,有: 中误差(标准差估值) , V——最或是值与观测值之差。一般为算术平均值与观测值之差,即有:

2.往返测较差率K= 三.极限误差(容许误差) 常以两倍或三倍中误差作为偶然误差的容许值。即:。 、…为相互独立的直接观测量,有函数 ,则 二.权(weight)的概念 1.定义:设非等精度观测值的中误差分别为m1、m2、…m n,则有: 权为任意大小的常数。 当权等于1时,称为单位权,其对应的中误差称为单位权中误差(unit weight mean square error) m0,故有:。 2.规律:权与中误差的平方成反比,故观测值精度愈高,其权愈大。

公差知识点

公差配合知识点 1互换性完全互换和不完全互换 2完全互换:指一批零件装配前不经选择,装配时不许修配和调整, 装配后可满足预定的使用要求。 适用范围:更换后性能参数与原来相同--------大量生产和成批生产 3不完全互换:有时通过加工或调整某一特定零件尺寸,达到其装配 精度要求。 适用范围:更换后性能参数会有变化,但不影响正常工作----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 4尺寸误差:指一批工件的尺寸变动,(加工后零件的实际尺寸和理 想尺寸之差) 5误差:尺寸误差形状误差位置误差表面粗糙度 6公差:允许的零件尺寸,几何形状和相互位置的最大变动范围,用 以限制加工误差。 7规定相应公差值的大小顺序:T尺寸>T位置>T形状>表面粗糙度8最大(小)实体状态:假定提取组成要素的局部尺寸处处位于极限 尺寸且使其有实体最大(小)的状态。 9最大(小)实体尺寸:确定要素最大(小)实体状态。 10偏差:某一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11极限偏差:极限尺寸减其公称尺寸所得的代数差 12尺寸公差:上极限尺寸减其下极限尺寸之差(上极限偏差减下极 限偏差之差)

13公差带的大小取决于公差数值的大小,公差带位置取决于极限偏差的大小。 14间隙: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正 15过盈:孔的尺寸减去相配合的轴的尺寸之差为负 16基孔制:基本公差为一定的孔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轴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17基轴制:基本公差为一定的轴的公差带,与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带形成各种配合的一种制度 18当ITIT8时,孔与轴同级。 19一般公差:在车间通长加工条件下可保证的公差,是机床设备在正常维护和操作情况下,能达到的经济加工精度。 20量块按“等”使用比按(级)使用时的测量精度高 21在使用组合量块时,为了减小量块组合的累积误差,应尽量减少使用的块数,一般不超过4块。 22误差分类:计量器具误差基准建误差测量方法误差 安装定位误差所引的测量误差 23公差带的形状常用的有9种。 24独立原则:指图样上给定的每个尺寸和集合要求均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分别满足要求的公差原则。 25包容要求:要求提取组成要素处处不得超越最大实体边界,其局部尺寸不得超出最小实体尺寸的一种公差要求。 26最大实体要求:当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偏离其最大实体状态时,

尺寸标注类基本知识点讲解

机械设计中尺寸标注类知识,毕业前一定读懂它 1.轴套类零件 这类零件一般有轴、衬套等零件,在视图表达时,只要画出一个基本视图再加上适当的断面图和尺寸标注,就可以把它的主要形状特征以及局部结构表达出来了。为了便于加工时看图,轴线一般按水平放置进行投影,最好选择轴线为侧垂线的位置。 在标注轴套类零件的尺寸时,常以它的轴线作为径向尺寸基准。由此注出图中所示的Ф14 、Ф11(见A-A断面)等。这样就把设计上的要求和加工时的工艺基准(轴类零件在车床上加工时,两端用顶针顶住轴的中心孔)统一起来了。而长度方向的基准常选用重要的端面、接触面(轴肩)或加工面等。 如图中所示的表面粗糙度为Ra6.3的右轴肩,被选为长度方向的主要尺寸基准,由此注出13、28、1.5和26.5等尺寸;再以右轴端为长度方向的辅助基,从而标注出轴的总长96。 2.盘盖类零件 这类零件的基本形状是扁平的盘状,一般有端盖、阀盖、齿轮等零件,它们的主要结构大体上有回转体,通常还带有各种形状的凸缘、均布的圆孔和肋等局部结构。在视图选择时,一般选择过对称面或回转轴线的剖视图作主视图,同时还需增加适当的其它视图(如左视图、右视图或俯视图)把零件的外形和均布结构表达出来。如图中所示就增加了一个左视图,以表达带圆角的方形凸

缘和四个均布的通孔。 在标注盘盖类零件的尺寸时,通常选用通过轴孔的轴线作为径向尺寸基准,长度方向的主要尺寸基准常选用重要的端面。 3.叉架类零件 这类零件一般有拨叉、连杆、支座等零件。由于它们的加工位置多变,在选择主视图时,主要考虑工作位置和形状特征。对其它视图的选择,常常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视图,并且还要用适当的局部视图、断面图等表达方法来表达零件的局部结构。踏脚座零件图中所示视图选择表达方案精练、清晰对于表达轴承和肋的宽度来说,右视图是没有必要的,而对于T字形肋,采用剖面比较合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