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吐血经典力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业论文

吐血经典力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作业论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与实践研究论文

DISSERT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NIESE

CHARACTERISTICS

论文题目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作者姓名黎原

作者学号S12080203030

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指导教师崔冠华

2012年12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硕士研究生:黎原

硕士生学号:S12080202030

导师:崔冠华

学科专业:机械设计及理论

所在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完成日期:2012年12月

学位单位:燕山大学

A dissertation for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RESEARCH ON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WITH CHNIESE CHARACTERISTICS

By Liyuan

Supervisor: Professor Cui Guanhua

Yanshan University

December,2012

摘要

摘要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和圆满结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是我们党对领导人民和建设社会主义中国的又一次伟大的经验总结,为党和国家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标签,它为我们国家社会的发展指明了奋斗的方向。然而,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就是中国化的社会主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它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这样的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坚持改革开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全面发展;反对分裂、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构建、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表现为:社会主义经济适应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文化代表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日臻完善,不断向前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加大力度,重点实行;社会主义党政建设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和自我完善。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政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The 18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as successfully held and has a complete end, which is a significant historical event of our party and the country as well as a great conclusion of the experience of leading people and building the socialist China. This congress has also pointed out the way forward in the futur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ocessor for our party and our countrie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has become the label of this era, which has pointed out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uggle for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However, what i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the name implies, is socialism in China with the Chinese model, which is the combination of universal truth of Marxism with specific conditions of China.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not only adheres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o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but also absorb the useful achievements of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mankind development.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like the socialist as follow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liberating and developing productive forces, improving the standards of people's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achieving common prosperity, preventing polarization; developing socialist democracy, improving the socialist legal system and the rule of law, building socialist country under the rule of law; adhering to reform and opening up;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civilizatio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and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pposing separatism, achieving the peaceful 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 building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concrete manifest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s follows: the socialist economy adapt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 socialist political system representing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the socialist culture representing direction of socialist advanced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a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s 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advancing daily; intensifying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implementation; paying high attent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t party and government to got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

Keywords: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nomy; political; culture; society;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ty and government construction;

目录

目录

摘要 ............................................................................................................................... I ABSTRACT .................................................................................................................... I II 第1章党十八大的学习总结 .. (1)

1.1两个“首次”的提出 (1)

1.2一个新阐述和一个新概括 (1)

1.3两个扩展的改变 (2)

1.4一个强调一个提出 (2)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3)

2.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 (3)

2.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 (3)

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策略 (4)

2.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6)

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7)

2.6本章小结 (9)

第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10)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形成 (10)

3.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 (11)

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方面 (12)

3.4新时代如何更好的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12)

3.5本章小结 (14)

第4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认识 (15)

4.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提出 (15)

4.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任务 (16)

4.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原则 (16)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完善 (18)

4.5本章小结 (19)

第5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认识 (20)

5.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理论 (20)

5.1.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 (20)

5.1.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质属性 (21)

5.1.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特征 (21)

5.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内容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5.3.1 社会民生建设 (25)

5.3.2 社会和谐机制建设 (26)

5.4本章小结 (29)

第6章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 (30)

6.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30)

6.1.1学习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并付之于实践。 (30)

6.1.2加快解决我的国的生态危机问题。 (30)

6.1.3 树立正确的生态自然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1)

6.1.4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31)

6.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意义 (32)

6.2.1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导航仪和方向标。 (33)

6.2.2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和途径。 (33)

6.3本章小结 (34)

第7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认识 (35)

7.1科学的执政方式对加强党的意义 (35)

7.2构建科学的执政方式,树立科学执政理念 (35)

7.3科学执政,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执政制度和法律 (36)

7.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建设的加强和完善 (37)

7.5本章小结 (38)

总结 (39)

课程的心得体会 (39)

课程教学建议 (40)

参考文献 (41)

第1章党十八大的学习总结

第1章党十八大的学习总结

1.1 两个“首次”的提出

一、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十八大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科学发展观成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报告还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核心立场、基本要求、根本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

二、首次提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10年翻番

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报告提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为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同步”,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2 一个新阐述和一个新概括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

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作了深刻阐述,同时指出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首次写入党的报告。此次写入党的报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一步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对党的建设主线作了新概括

十八大报告谈到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时,首次提出“牢牢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要着重领会和把握报告阐述的“四个更加自觉”。

第一,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产力。第二,必须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第三,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第四,必须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坚持统筹兼顾,就是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1.3 两个扩展的改变

总体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继十七大报告之后,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全面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

十八大报告确定的大会主题中提出“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这与十七大主题中“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表述不同。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体现了我国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

1.4 一个强调一个提出

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提出“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

十八大报告提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本质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建设高度社会主义民主的核心领导者和主要推动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必须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人民当家作主不仅仅是宪法的规定和国家的原则,而且是一种实际的过程:健全各种民主制度,丰富各种民主形式,拓宽各种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不断扩大公民有序和有效的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执政党、国家机构、社会生活等各个层面充分反映民意、尊重民意,体现人民当家作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一种使民主不断走上制度化、法治化的过程。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正反经验,邓小平早在上个世纪70 年代末就精辟入里地指出: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制度化和法律化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民主政治和依法治国的完整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仅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以完备的法律加以保障,实现依法治国;而且要上升到制度的层面,使政治运行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轨道。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和稳定性,民主政治制度化,是民主政治法律化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依法治国的有机内容。

社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以何为本的问题;政治的发展,尤其如此。这也是区分一种政治形态是否进步的根本标志。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出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活力和根本标志。

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发展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从政治发展的目标来说,它结束了少数人占统治地位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政治局面,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群众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种与以往任何剥削制度有着本质区别的最具普遍性、广泛性和真实性的民主政治,才能建立和完善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它的基本特征之一,社会主义致力于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自觉追求和维护,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是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当然,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过程需要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改革,有步骤、有秩序,从低级到高级持续稳步地加以推进。

政治发展实质上是人类政治文明的演进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过程就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过程,中国政治发展就是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人类社会是由各种要素和过程相互联结、相互作用构成的有机整体。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的发展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政治文明,而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为社会的精神文明。三大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需要,也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功能和价值指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明的全面发展和进步,都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政治上的表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政治文明形态是对人类历史上其他类型政治文明的扬弃,从根本上改变了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政治权力控制形式。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和以人为本的辩证统一与有机结合,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区别于以往一切政治文明的根本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价值定位,也规定了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基本内容。

2.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战略策略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完善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主要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些民主制度,是人民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 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我们能够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一条重要经验。邓小平指出: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和政策是否正确,关键看三条: 第一是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第二是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第三是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新时期以来,正是由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指导原则,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才得以健康顺利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总结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如何把握政治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就是: 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也就是说,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是不是保持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关键就是要看: 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是不是得到巩固和提高,党和国家的生机活力是不是得到保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自己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积极性是不是得到有效调动和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是不是在有序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是不是在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不是在不断发展。只有正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了以上要求,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不同政治文明间相互影响的历史,就是不同政治发展道路间相互交流的历史。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按照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创立的,在吸收和借鉴其他政治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符合中国发展进步的客观要求,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全国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维护和发展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将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愈加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关于民主理论的基本原则,又吸收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有益成果,具有鲜明的特点和优势。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领导核心。无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是通过党的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实现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我们党领导人民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人民政权,就是要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和利益。这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目的和可靠基础。离开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当家作主的权利,党的领导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的根本特征。离开了人民当家作主,社会主义政治和法律制度就失去了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民主只有以法制为依托,才具有可靠的保障,法制只有以民主为基础,才具有至上的权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与法制建设相统一。我们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归根到底也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政治和法律制度保障。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也是宪法和法律所确认和保障的民主和政治权利的主体。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和专政的统一。一方面,在人民内部实行最广泛的民主,用民主和法治的方式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尊重和保障人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依法制裁破坏社会主义制度、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危害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贪污贿赂和渎职等各种犯罪行为,维护法律秩序,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大多数人享有的民主,不仅真实体现了人民主权原则,使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得到充分表达和反映,而且能够通过人民行使选举、监督、罢免等民主权利,保证社会公职人员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

坚持民主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选择人民当家作主的实现形式。在国体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保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在政体上,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在政党制度上,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形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民族关系上,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少数民族的民主权利和利益;在民主结构上,在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的同时,实行基层群众自治,保障城乡基层广大人民的直接民主权利。这些民主制度,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原则同中国国情的统一,内容真实性与形式多样性的统一,民主与效率的统一,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本组织原则和活动方式。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党和国家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正确集中各方意见,协调不同利益,集体行使权力,科学做出决策,保证人民意志和利益的实现,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它既尊重多数、保护少数,反对把个人意志凌驾于集体之上,同官僚专制主义根本不同,又反对把民主和法制相割裂,同无政府主义和极端民主化划清原则界线,从而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

2.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体制创新和完善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根据形势任务的变化,对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我们要按照党的十七大部署,从我国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化和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坚定不移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党的领导制度的完善,对于完善整个政治体制具有全局性影响。要始终把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立足于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把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建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基础上,使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完善同党的执政方式的完善同步推进,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党和人大、政府、政协、群众团体的关系,支持各方依法履行各自的职责,总揽不包揽,协调不代替。要善于把党的主张上升为法律,主要依靠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使国家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保证决策和决策实施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

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我国广大人民是当家作主的主人和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不仅可以通过国家立法机关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使国家意志和人民意志在本质上达到了内在统一,而且通过广泛的政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促进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发展。要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的要求,通过体制创新,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不断扩大和保障广大人民的民主权利,不断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不断推进完善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落实。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善于依法行政和依法办事,按照宪法、法律和法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保证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地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坚决纠正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一切政党和社会组织,所有公民和社会团体,所有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都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允许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形成全民守法的行为习惯。

第2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认识

2.6 本章小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突出地表现为四大基本特征: 共产党领导是前提、人民当家作主是基础、依法治国是保障、以人为本是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基本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战略策略,要立足国情,借鉴人类文明成果,推进民主政治制度建设。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确保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中国国情,具有旺盛活力和广阔前景,在实践中已经并将继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优越性。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

第3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认识

3.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探索中形成

一、建国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是在1953年至l957年期间逐步形成的。那时候社会主义制度刚刚建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需要相匹配的经济制度来发展中国的经济。从客观条件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在这样的基础上进行工业化建设,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迅速、有效地集中全国的经济力量,为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条件。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上的成功实践,对我国经济体制的选择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从主观条件来说,因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思想中始终固有的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但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单一、限制、排斥甚至消灭非公有制经济;排斥商品货币关系,忽视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经济决策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于中央,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政企不分,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分配上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

二、以改革开放为背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构想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明确做出了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拉开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肯定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紧接着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决定》首次提出了“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随着社会主义改革实践的发展,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一精辟论述,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同年6月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使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最终形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