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导论

1、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三个组成部分是什么?(了解)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科学。

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研究人类社会制度变化发展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与发展。(了解)

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色诺芬的《经济学》——古希腊奴隶主义的经济学——本意是“家庭财产管理”。

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安·康·蒙克来田《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发表,政治经济学所指是涉及国家和社会的经济问题。后人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是指对社会经济问题的研究。但是,重商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仅局限于流通领域。

17世纪中叶至18世纪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迅速发展,经济自由主义思想蓬勃兴起的时期,在资本主义工业生产最为发达的英国,由威廉·配第创始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集其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继而接触到了剩余价值问题。但由于阶级利益的局限性,它把资本主义看作是自然和永恒的社会制度,不能正确地揭示经济发展的关系。

19世纪30年代开始,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开始尖锐化,在欧洲产生了为资本主义辩护的庸俗经济学。

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创立了无产阶级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它包括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及在此基础上创立的剩余价值学说。

西方经济学理论随后发展成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分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其他政治经济学均属于理论经济学。20世纪西方国家进入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与其相适应而产生了西方的“宏微观经济学”,它是属于应用经济学这一分支。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重点掌握)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而是通过研究两对矛盾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二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对矛盾的对立统一),来认识和把握生产关系的变化发展规律的。

4、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掌握)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离开了物质资料生产,吃、喝、住、穿无法解决,人类就无法生存,人类社会更谈不上发展。

二是物质资料生产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其他一切活动。人类社会不仅需要维

持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而且还需要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开展这些活动同样需要大量的物质资料,因此也离不开物质资料的生产。

5、什么是劳动?劳动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是什么?(掌握)

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

劳动过程必备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劳动者(人)、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6、什么是生产力?(掌握)

——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

生产力包括哪些要素?(掌握)

——“三要素”: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两要素”:劳动者(劳动力)和生产资料。

如何衡量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掌握)

——主要由人和生产工具的先进程度来表现。“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拥有先进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人,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工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物质标志。

从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来看:石器——代表着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青铜器——代表着奴隶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铁器——代表着封建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大机器生产——代表着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掌握)

科学技术(包括工艺技术、管理、信息等)是人类社会生产中先进经验的结晶。科学技术还没有与现实的生产活动相结合时,并没有成为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只有当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要素中,它便成了一种现实的生产力。掌握了先进科学技术的人,凝聚着先进科学技术成就的生产工具和物质材料密切结合,生产力就会呈现加速发展的趋势,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影响作用不是简单的加数,而是乘数,甚至是指数,成为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7、什么是生产关系?(掌握)

在社会生产中发生的人们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又称为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老板与雇佣工人,厂长、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工人等。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包括:(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由所有制形式基础上产生的各种不同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3)由所有制形式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产品分配形式。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

8、如何理解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关系?(掌握)

广义的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其中生产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

生产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的对象,是由生产提供的;没有生产,就没有分配、交换、消费。第二,生产的发展状况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水平、结构和方式。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第一,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目的的实现,又是连续进行生产的条件。没有分配、交换和消费,生产既无意义,也不能连续进行。第二,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发展有重大影响。如果它们能适应生产的要求,就会促进生产发展;如果它们不适应生产的要求,就会阻碍生产发展。

9、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

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们之间是一种既互相矛盾又互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既没有脱离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另一方面表现在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表现是:首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例如铁器和牛耕水平,只能产生自然经济状态的土地租佃为特征的封建社会的农业生产关系。大机器生产的水平,才能产生农业产品经济的各种市场化的农业生产关系。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变革推动着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否则,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再次,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和发展要求,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发展,是衡量生产关系是否先进或落后的唯一标准(又称生产力标准)。

总之,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是生产关系变革,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决定力量。

此外,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时,它能促进生产力迅速发展;二是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种不适应,包括生产关系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是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发展水平,都会起到同样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就是在生产关系不断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保证生产力的正常发展的过程中,从原始社会开始,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人类大同的共产主义社会的。

10、什么是经济基础?(掌握)

是指某种社会形态的基础部分,它是由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构筑而成的,而其中最原始,最基本的就是生产关系,所以把社会的这种基础结构称之为经济基础。

什么是上层建筑?(掌握)

——是指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等制度以及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哲学等方面的观点和思想)。怎样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统一关系?(重点掌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相应的什么样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变化决定着上层建筑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存在和发展相适应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反过来,当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不相适应时,就会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和破坏作用。

11、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了解)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

什么是经济规律?(掌握)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背后和经济活动过程中,存在着共同的、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如商品经济中的价值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必须相适应的规律等。)

如何理解经济规律的性质和特点?(了解)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一是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二是任何经济规律都不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制定经济规律,只能尊重经济规律,利用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又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自身特点:首先,自然规律是完全离开人们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离开了人们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了。其次,自然规律大多数是长久不变的,而绝大多数经济规律是在相应某种条件而产生和起作用的,一旦这种经济条件消失了,这些经济规律也就随之消失了。第三,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都有阶级背景的。

第二章商品与货币

1、什么是商品?(掌握)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内含三个条件:1、是有用物品;2、是劳动产品;3、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

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重点掌握)

所谓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既有使用价值,又有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1)商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并不是商品特有的本质属性,因为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未

必全都是商品。

(2)商品的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

关系,是商品最本质的因素。

(3)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表现在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又相互排斥。

所谓二者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缺一不可,是指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被用来交换,也就不会有价值;用于交换的商品,必然是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载体,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所谓二者之间相互排斥,是指二者反映不同的经济关系,使用价值是人类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永恒的范畴;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劳动的关系,是商品经济特有的历史范畴。商品生产者通过出卖使用价值而获得商品的价值;商品消费者通过向生产者购卖价值才获得使用价值。因此,在商品市场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怎样理解劳动的二重性?(掌握)

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它们是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有用劳动,

包含具体的劳动目的、劳动手段、劳动对象、操作方法,获得不同的劳动产品,从这方面说,它是一种具体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当撇开它的各种具体劳动形式来看,任何劳动都是人类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和支出,这就是抽象劳动。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反映的是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商品身上凝结的人类的抽象劳动,实现商品的交换。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3、怎样理解影响商品价值量大小的各种因素?(掌握)

(1)商品的价值量大小不能由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2)商品价值量大小只能由生产某种商品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决定。

(3)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既指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时间(又称活劳动的耗费),还包括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资料价值(又称生产资料身上的物化劳动的时间)的社会平均值。

(4)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变化与部门劳动生产的变化有关,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会降低(成反比例)。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

量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无关。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在同

一时间内可以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总量,从而得到超额利用。

4、商品价值的外部表现形式——交换价值。

交换价值的四个发展阶段——货币的起源 (了解)

(1) 纯自然经济条件下偶尔交换剩余产品的简单价值表现形式:

1只绵羊 = 2把石斧

商品(价值) 价值量

(2)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以后,商品价值表现

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一般等价物。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这种商品就成了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一般等价物。

(4)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和畜牧业中分离出来)之后,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地由金银来充当。金银就成为货币商品。从此一切商品的价值通过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5、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掌握)

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在商品交换中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代表商品的价值量。

货币有哪些具体的职能?(掌握)

货币在商品世界中有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用于衡量或表现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2)流通手段——以货币为媒介实现商品的流通。(买与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开成独立的两个行为。)公式:W—G—W

(3)贮藏手段——货币是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

(4)支付手段——在商品流通中缺乏现金的情况下,货币就执行延期支付货款的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国际间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

上述五项职能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衡量价值尺度的不是现实货币,而是观念货币。其余职能均系现实货币。

6、怎样理解货币流通规律?(了解)

货币流通是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的。

决定一个时期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因素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额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这就是货币流通规律。

违背这个规律有两种可能的结果出现:当货币发行量不能满足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商品流通会因流通手段不足而阻滞, 造成购销两衰,这种现象叫做货币紧缩,会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当货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量时,纸币的购买力下降,商品的价格上涨,称之为通货膨胀,造成社会经济秩序混乱,同样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

7、价值规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重点掌握)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什么?(重点掌握)

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

如何正确理解价值规律?(重点掌握)

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了如下两种含义。一是指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不能由生产该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而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是在现有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决定。二是决定商品价值量实现的,仍然是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社会生产某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必须与社会对这种商品的需要量所应当使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总量相一致,它表现为市场上对该种商品的总供给量和总需求

量相一致。

2、“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市场进行商品交换时,由于供求关系的作用,价格与价值相背离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当供过于求时,商品的价格低于它的价值;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的价格高于它的价值。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的情况却是偶然的现象。这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正是市场交换中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发挥作用造成的。由于商品的供求关系变化,价格时涨时落,但总是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的,而且从长期和平均来看,某种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高低相抵,价格与价值大体趋于平衡;从相对同一的时间范围来看,有些商品价格高与价值,而有些商品价格低于价值,但是全部商品的总价格和总价值仍然是大致相等的。

3、“商品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是价值规律的核心。等价交换原则表明商品交换不是交换使用价值,而是交换生产商品的劳动。只有在商品流通中实行等价值交换才是公平的交换,才能使社会生产连续不断地进行下去。由此可见,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不断地调整着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经济关系,使社会生产得于不断地进行下去。

8、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中有哪些作用?(重点掌握)

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最一般的规律。它对市场经济具有如下三大作用:

(一)价值规律调节社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价值规律对生产要素(劳动力、生产资料等)在各个生产部门、行业,企业中的优化配置是通过价格

围绕价值的上下波动和市场竞争去实现的。价格是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晴雨表”,也是商品生产者根据市场须要调整生产的“指示器”,从而引起生产要素在各个生产部门或企业之间的移动。而且,由于市场竞争,生产要素会按照价格的指示方向,由供过于求的产品转向供不应求的产品生产移动,由效益差的环节和部门向效益好的环节和部门移动。结果优化了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配置。

(二)价值规律刺激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为在商品生产中运用先进科技改进生产方式,改善经营管理,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单位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就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获利就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三)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提高社会整体效益。在市场经济中,价值规律在优化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促使经济资源从落后者手中转移到先进者手中,以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这种优胜劣汰机制给生产者形成了一种无形的外部压力,促使先进更先进,也促进后进竭尽全力赶先进,有利于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有人说:“市场经济不相信眼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9、怎样看待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在当代所遇到的挑战?(了解)

在知识经济时代,是知识创造价值还是劳动创造价值。

如何突破只有物质生产领域的抽象劳动才形成价值的观念,流通领域和非流通领域的服务性劳动有没有创造价值?

10、劳动价值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何现实意义?(了解)

①有必要根据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价值论的观点,重新树立生产部门的主体地位。通过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增加商品总量,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想适应的第三产业。

②遵循价值规律,针对目前出现的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的暴利行为蔓延之势,尽快制定《反暴利法》,维护良好的经济秩序。

③遵循货币流通规律,抑制通货膨胀。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讲稿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原理 南京气象学院经济贸易系于波

导论 ●教学目的 通过导论的教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发展、理论基础、研究对象和根本任务,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性,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丰实和发展。 ●教学要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1.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以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为己任的社会科学 政治经济学作为—门学科最早是由法国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1575~1622年)提出的。在19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中,孟克列钦使用了“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这里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田的意思。“政治经济学”就是指所研究的是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以往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只局限于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限制。从此以后,“政治经济学”—词便被广泛使用,成为研究社会经济问题这门学科的代名称。到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才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但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因此,不能把“政怡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政治经济学”也可简称为“经济学”。当今,随着经济学科的发展,经济学分支学科不断增多,于是将政治经济学纳入理论经济学的范畴,以与应用经济学科、管理经济学科相区别。从前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并不是马克思发明的,因而“政治经济学”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这样,政治经济学就因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反映客观经济运动规律的经济理论,具有严格的、高度的科学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由于无产阶级的经济地位

国际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政治经济学》笔记整理 一、导论 (一)国际政治经学的产生: 1、时间:60年代末(经济全球化开始跨越国界) 2、地点:欧美(欧洲一体化道路,用经济手段解决安全问题 美国二战后成为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取得了支配世界的地位,马歇尔计划,援助第三世界,使用经济手段达到政治目的) 3、引入国内的背景: (1)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 (2)90年代中后期扩大改革开放,因为国际政治经济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引进国内。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概念 1、学科范畴 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国际体系中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 它有多个维系。 从政治对经济的影响看 (1)国际政治角度看,国家间政治安全问题影响着国际经济的合作。 (2)国内政治角度看,国内政治制度、政策的制定都会影响着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从经济对政治的影响看 (1)国际经济关系领域中,各种经济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的跨国流动,都能够对国家间政治关系(如国际体系、格局)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 (2)国内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否,都与国内政治局面稳定息息相关。 与其他相近学科相比较: (1)政治经济学,研究国家领土范围内政治与经济的相互影响,解决经济决定政治,以及如何使政治适应经济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跳出了经济活动的国界限制,经济行为体更加多样化,跨国公司与政府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政治与经济的互动。 (2)国际政治学,安全是主题,经济是议题,研究的核心概念是安全而非经济,更加关注军事与外交,经济只是一个外在变量。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是同等地位,经济是学科研究的主题和内在变量。 (3)国际经济学,单纯地分析国际间的经济关系和经济领域出现的问题,与之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更加注重从政治的角度分析国际经济。 2、研究意义 (1)全球层面:有利于理清国际经济体系、秩序和国际政治之间的关系。(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层面:有利于区域内经济的发展带动区域内政治关系的变革。(例如欧共体)(3)国家层面:有利于使国家在面临全球化大潮的关键时期对国家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做出正确的决策。 3、思想来源:重商主义《国富论》自由主义凯恩斯主义

政治经济学B

西南科技大学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试卷(B卷) 学院: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30分)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任务是() A.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B.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C.研究社会经济运行状况 D.探索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 2、生产力构成要素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是()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生产资料 3、关于价值和交换价值相互关系的正确论断是() A. 交换价值是价值的基础,价值是交换价值的表现形式 B. 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C. 价值就是交换价值,二者完全一致 D. 价值由交换价值决定,二者量上没有区别 4、劳动二重性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是() A.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使用价值 B.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都创造价值 C.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 D. 具体劳动创造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使用价值 5、资本的流通公式是() A.W-W-G′ B.G-W-G C.W-G-W D.G-W-G′ 6、部门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劳动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

A.越大 B.越少 C.不变 D.无法确定 7、价值是商品的()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物质属性 D.一般属性 8、一切社会的财富都是由() A.价值构成的 B.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构成的 C.货币构成的 D.资本构成 9、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前提是() A、资本家集中大量货币 B、劳动力成为商品 C、生产资料成为商品 D、消费资料成为商品 10、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抽象劳动() A、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B、转移了劳动力的价值 C、创造了新的使用价值 D、创造了劳动力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11、在资本主义市场上,商品出售价格的最低界限是() A、商品的个别价值 B、商品的社会价值 C、商品的生产成本 D、商品的生产价格 12、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A、揭露了利润的真正来源 B、表明了利润的本质 C、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 D、完全消除了各企业、各部门在所获利润上的差别 13、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体现在() A、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剩余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B、直接占有商业店员销售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C、直接榨取商业店员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 D、无偿占有商业店员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剩余价值 14、资本循环的决定性阶段是:()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导论练习题及答案

导论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理论发现是() A、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B、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和无产阶级领袖的学说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 A、生产力 B、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 D、上层建筑 4、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须联系()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结构 B、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C、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 D、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利益 5、生产资料是指() A、劳动资料与劳动工具之和 B、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之和 C、劳动对象与生产工具之和 D、劳动对象与劳动工具之和 6、构成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B、产品分配关系

C、产品交换和消费关系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7、社会生产过程的决定性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经济学说的发展历史表明,没有抽象的各阶级适用的政治经济学,根本原因在于( ) A、经济发展过程与经济现象的复杂性 B、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C、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上的差异 D、研究对象直接涉及不同阶级的利益 9、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有重复性,经济规律没有重复性

C、自然规律有阶级性,经济规律没有阶级性 D、自然规律通过盲目的、自发的力量起作用,经济规 律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二、多项选择题 1、劳动过程必须具备的三个简单要素是( ) A、劳动 B、资本 C、生产资料 D、劳动对象 E、劳动资料 2、生产力是( ) A、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B、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C、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D、社会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E、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复习资料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范畴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本章重点难点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 学习目的 了解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A、揭示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科学 B、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关系的科学 C、为各阶级共同利益服务的科学 D、揭示社会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 2、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是在() A、17世纪初期产生的 B、17世纪中叶产生的 C、18世纪初期产生的 D、18世纪中叶产生的 3、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社会生产关系也就是() A、政治法律关系 B、神会历史关系 C、人文教育关系 D、经济利益关系 4、在人类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起支配与制约作用的是() A、宗教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家族关系 5、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 A、利益性的统一 B、科学性的统一 C、抽象性的统一 D、规范性的统一 6、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政治经济学是() A、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B、古典政治经济学 C、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D、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7、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 A、各个阶级的共同利益服务的 B、无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C、资产阶级的经济利益服务的 D、小资产阶级的利益服务的 参考答案:1、D 2、B 3、D 4、B 5、B 6、C 7、C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A、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诸环节和谐方面的关系 B、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诸方面经济关系的总和 C、是人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关系体系 D、包括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E、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消费关系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 90 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 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 、1只绵羊= 2 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 、资本积聚() A.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 、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 W?P? W’— G’ B. W? P? W’— G’·G— W

C. P? W’G’·G—W?P D. G’— W? P? W’ ) 9 、货币的基本职能是 ( a 、价值手段与流通 手段 b、支付手段与世界货币 c、储藏手段与支付手段 d、流通手段与储藏手段 10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 A.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B.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C.历史和道德因素决定的 D.市场供求关系决定的 二、多项选择题(32 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过程 C、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 D、生产工具的社会化 E、生产过程的社会化 F、产品的社会化 5、简单商品经济条件下,使经济危机具有形式上的可能性的货币职能是()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 社会生产力 B. 社会生产关系 C. 社会生产方式 D. 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 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 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 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 A. 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 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 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 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 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 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 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 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 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 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 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环节之上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A.资本主义世界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确立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其本身所固有的矛盾日益暴露 B. 资本集中和垄断现象日益严重 C.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D. 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 0、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是() A.劳动价值论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重商主义经济学 D.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3、试述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 4、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关系? 5、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四、论述题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立的理论意义?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是什么? 3、经济规律有哪些不同于白然规律的特点? 4、怎样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答案

当代政治经济学讲义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 1.世界经济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B,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C,过渡时期经济体系形成时期。 D,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立时期。 E,新经济时期。 2.国家间建立和发展正常关系的主要基础是 A. 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相近B.政治经济制度基本相同 C.相互尊重领土完整、主权平等和不干涉内政D.经济相互依赖 3.当今世界存在的发展问题,其核心是 A.西方国家的发展 B.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C.东方国家的发展 D.发达国家的发展4.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了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A、英国 B、联邦德 C、法国 D、意大利 5.)当今,东西关系的实质是( )

A,和平问题B,发展问题C,战争问题D,革命问题E,生态问题 6.发展中国家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纲领性文献之一 A.《关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宣言》B.《世界第三理论》绿皮书 C.邓小平国际战略思想D.不结盟理论 7. 20世纪90年代初的世界政治格局转换的最鲜明特点是( ) A,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后发生的B,美国战胜苏联的结果 C,在和平条件下苏联一极的崩溃D,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 8.美国总统制的特点是 A.总统由全体公民选举选举人团而产生B.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 C.总统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D.总统由选举委员会任命 9.南南合作的主要机构是( ) A,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B,石油输出国组织C,南方首脑会议D,七十

七国集团E,西非经济共同体1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长期困扰世界的中东问题,其核心是( ) A,宗教问题B,水源问题 C,石油问题D,巴勒斯坦问题E,民族问题 11.“布拉格之春”是出现在捷克的 A.一个持不同政见者的地下组织 B.一场音乐会 C.一场社会主义改革运动D.一个反对派论坛 12,原东欧国家中没有完全照搬苏联政治经济模式的国家是( ) A.波兰B.南斯拉夫C.匈牙利D.民主德国 13独立国家联合体是 A.国家的一种形式B.超国家的政治经济实体 C.非常松散的国家之间的联合形式D.设立权力有限的中央政权机关 14. 亚太经合组织的性质是( ) A.超国家一体化组织B.关税同盟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卷(含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测试(闭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姓名: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生产力是() A、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 B、生产物质的能力 C、创造新产品的能力 D、人们发现并运用自然规律的能力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A、商品与货币的关系 B、社会生产方式及其运动规律 C、政治与经济运动的关系 D、世界经济走向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根本任务是() A、研究生产力的内容和要素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批判 D、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4、社会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

由()关系组成的体系。 A、生产、分配、占有、消费 B、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C、分配、占有、交换、消费 D、生产、交换、盈利、消费 5、1只绵羊=2把石斧表示的是() A、一般的价值形式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货币形式 D、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6、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A. 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B. 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C. 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D. 生产资料的再生产和消费资料的再生产 7、资本积聚() A. 是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实现的 B. 是由众多中小资本合并实现的 C. 是借助于竞争和信用来实现的 D. 不受社会财富增长速度的限制 8、货币资本的循环公式是() A. G—W…P…W’—G’ B. W…P…W’

多项选择题(32分) 1、货币是() A、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B、一种特殊等价物 C、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具有流通手段的金属 2、货币的职能有()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E、世界货币 F、国际货币 3、影响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有() A、竞争规律 B、供求规律 C、盈亏规律 D、货币流通规律 4、生产社会化,是指() A、劳动过程本身的社会化 B、由分散的小生产者转化为大规模社会生产的

政治经济学导论

第一讲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 (一)政治经济学的含义 1、经济学的含义: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的总称。 它包括理论经济学(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等)、部门经济学(如工业经济学、旅游经济学等)、应用经济学(如会计学、技术经济学等)。 其中,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有时也简称为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含义:广义地说,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3、关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不同理解 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名称也是通用的。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被最早使用时,其中的“政治”与我们现在一般使用的“政治”概念不同,它是指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意思。当时,政治经济学,是指研究国家范围或社会范围的经济问题,突破了原来只局限于研究家庭经济或庄园经济,或只作为某一学说的组成部分的格局。后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沿用这一概念。 目前,对于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关系的理解,我国学术界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是同义语。如有学者说,虽然国内外都有人试图区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但是都未见成功。我们这里仍然把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看作是同义语。(参见吴易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有的学者则认为,虽然政治经济学与经济学在理论发展史上曾经是同义语,但今天已不宜用经济学取代政治经济学。理由是,政治经济学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与其它经济学科相区别有自己特殊研究对象和任务的学科,政治经济学虽然也要拓宽研究对象,但与其它经济学科相比,它更加注重经济关系研究和理论抽象的特色不能变。 研究基本理论,以为其它经济学科的分析提供理论基础和工具是政治经济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治经济学的优势,对此必须坚持。(逄锦聚:《论政治经济学的继承与发展》,2002年8月27日《光明日报》)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 生产:以一定生产关系联系起来的人们利用生产工具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合自己需要的过程。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里讲的生产不仅涉及物质资料生产,也涉及服务领域提供的服务。生产不仅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涉及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不是生产的自然属性,而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2、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亦称“社会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们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过程中的关系。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就系统的组成要素看,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生产关系还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社会性质和人们在生产关系系统中的地位。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包含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生产关系,就是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 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既要研究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也要研究人们在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中的关系。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导论习题及 答案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一、名词解释 1、劳动 2、劳动资料 3、劳动对象 4、生产力 5、生产关系 6、经济规律 二、选择题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 A.社会生产力 B.社会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方式 D.物质资料生产 2、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 A.揭示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的关系 B.揭示客观经济规律 C.揭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D.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3、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从根本上说必须()A.适应经济制度的变化要求 B.适应生产力变化的要求

C.适应生产体制变化的要求 D.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 4、生产关系是() A.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关系 B.人类社会所有人和人的关系 C.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的一个方面 D.人们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5、生产关系发展变化的原因和依据是() A.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要求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 D.社会生产方式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6、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包括() A.劳动力 B.劳动对象 C.劳动资料 D.科学技术 7、社会生产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是() A.生产 B.分配 C.交换 D.消费 8、“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这个命题() A.混淆了生产和消费 B.说明生产和消费就是一个东西 C.表示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相互依存 D.生产和消费处于经济关系的同一环节之上 9、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主要有()

大学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题卷

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大一上学期) 一、填空 1、商品的价值量是什么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3、单位商品商品的价值量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成反比) 4、资本的概念(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5、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两个必要条件(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产业资本三种循环形式在时间上的继起性)。 6、年剩余价值的概念(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 7、借贷利息量是在(0)和(平均利润)之间。 8、金融寡头通过(参与制、创业利润、个人联合)来实现统治的。 9、垄断利润是(垄断资本家凭借其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它是垄断资本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价格之差。 10、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生产相对过剩),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1、生产产品的劳动二重性和二因素的关系(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 1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殊性。 13、工资的本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15、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I(v+△V+m/v)=II(c+AC))。 16、生产价格=成本+(平均利润)。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物质基础(固定资本的更新) 18、租种劣等土地的资本家需要缴纳(绝对地租),租种优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租种中等土地的资本家要缴纳(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 19、金融寡头在政治上(个人联合)实现其统治的。 20、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在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生作用不同)。 周转方式不同分为(固定和流动资本)。 21、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22、具有占有和创造剩余资本是(产业资本)。 23、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大一政治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 大一 导论: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 包括三个最基本要素:(1)劳动者劳动;(2)劳动资料;(3)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科学抽象法:科学抽象法包括两种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科学抽象法就是运用人们思维的抽象力,从大量的社会经济现象中,抽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质的联系,找出内在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形成科学理论体系的方法。科学抽象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运用。运用科学抽象法能够深刻地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本质,阐明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政治经济学离开科学抽象法将陷于现象形态的肤浅研究,无法揭示支配经济现象和发展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规律。

第一章:商品 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 商品价值量: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所以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决定的。劳动量是由劳动时间来衡量的,所以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是由形成价值的实体抽象劳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实际消耗的劳动时间。形成商品的个别价值。 相对价值形式:是在商品交换中使自己的价值得到相对表现的形式。 等价形式:是某种商品充当价值的代表与另一种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第二章:货币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 治 经 济 学 熊宇虹

导论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的含义:A、“经济”的最初含义:晋书中第一次出现,economy 家务,规则; B、“经济”的现在含义:①经济管理、经济制度;②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消费、交换、分配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③一个国家国民经济部门或总体的简称。 2、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①古希腊色诺芬家庭管理;蒙克来田1615年第一次把“政治”和“经济”结合; ②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人物:A、威廉.佩蒂《政治算术》,B、魁奈《经济表》,③亚当.斯密《国富论》,④大卫.李嘉图 二、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的生产 ①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劳动:具有一 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在生产 过程中进行(主管条件——人) 的有目的的劳动。 物质资料生②劳动对象: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对之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分类:包括没有经过人工加 产的条件:工的自然物和经过人类劳

动加工的物质资料) ③劳动资料——劳动手段: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和 物质条件。——主要是:劳动工具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研究生产关系不是片面、孤立、静止地研究)①劳动者和自然界的关系——生产力(取决于科学技术) 狭义:直接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内容:广义:直接生产过程中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中结成的人与人的关系。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构成,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经济规律 1、含义: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本质、必然的联系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它产生的经济条件是客观的,作用是客观的。①它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②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发生两种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

政治经济学期末考试答案(A)

广东金融学院期末考试试题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考试科目:政治经济学(A) 出卷老师:蔡赛男 使用班级:1015211,1015212,1015213,1015214,1015221,1015222,1015223,1015224, 1015231,1015232,1015241,1015242,1015251,1015252,1015311,1015312,1015313,1015314 1015321,1015322,1015323,1015421,1015422,1015423,1015424,1015425,1015811,1015812 1015813,1015814,1015815,1015816,1015821,1015822,1015841,1015842,1015843,1015844 1015111,1015112,1015113,1015114,1015115,1015116,1015117,1015118,1015119,101512 1,1015122,1015123,1015131,1015132,1015133,1015151,1015152,1015511,1015512,1015 513,1015514,1015515,1015516,1015517,1015541,1015542,1015543,1015544,1015551,10 15552,1015553,1015711,1015712,1015721,1015722,1016211,1016212,1016221,1016271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 一、单项选择题 1----5 DDADD 6----10 DDCDD 11----15 CADAD 评分标准:每小题1分,共计15分。 二、多项选择题 1----5 AE、ADE、ADE、BCD、BCD 三、辨析题(请先判断正确与否,再说明理由。) 1、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都是制度安排,二者没有区别。 答:错。(1分)经济制度是反映社会性质的基本性制度,它反映着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虽然两者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者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者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济制度具有相对稳定性,而经济体制具有相对独立性。(3分) 2、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量。 答:错。(1分)劳动生产率一般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或单位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表示。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劳动生产率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不能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3分)

国际政治经济学讲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教学大纲 国际关系学院杨毅 教学目的与教学要求 国际政治经济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欧美首先出现的新兴学科,而且是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它主要研究世界体系中的经济要素(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以及信息)的跨国流动对国际体系、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国家内部政治结构和过程的影响,反之亦然。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从研究议题上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全球层面的问题,包括国际贸易体系、国际金融与货币体系、跨国生产(跨国直接投资)、国际环境、国际秩序(资本主义体系)以及全球化;一类是区域层面的问题,包括区域化、国家联盟经济;一类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包括发展问题、转型问题,经济安全问题、国家竞争力问题等。 本课程跨越政治学、经济学和国际关系研究领域的边缘和交叉研究方法,注重政治和经济相结合,在教学上旨在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体系的形成与演化的介绍,使学生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框架,明晰在全球经济日益一体化的今天,政治与经济、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之间的关系。本课程提倡综合视角和使用多元方法的研究特色,注重分析性和描述性相结合;同时注重从国际关系中的现实问题出发,注重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相结合,培养既懂政治又明经济的复合型人才 教学内容与课程安排 在课程安排上,本课从导论、范式及专题三个方面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知识进行介绍。导论部分介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学科发展过程、研究议题及研究方法;范式部分从不同的理论视角来解释和分析国家政治体系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关系;专题部分则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具体问题领域进行分析,使学生对国际关系中的国家与市场、权力与财富的关系有更直观深入的了解。 课程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讲导论 教学重点与难点: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含义;理解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它的建立与发展对国际关系理论所带来的重大影响。 一、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界定 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1、“霸权衰退”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的确立 2、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转向 四、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在中国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政治经济学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A社会生产关系B 社会生产力 C社会生产方式D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2.决定社会经济制度变更的经济规律是() A价值规律B剩余价值规律C基本经济规律D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规律3.商品是() A劳动产品B具有使用价值的劳动产品C满足生产者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D用来进行交换的劳动产品 4.商品的价值量是由()A商品的效用决定的B商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D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5.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A.成反比 B.成正比 C.没有关系D .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6.价值形成发展到货币形式以前顺次经过()A.简单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B.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C.一般价值形式、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 D.扩大价值形式、简单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7.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A具有使用价值B是商品,具有价值C是金银D能够分成若干等份8.观念上的货币可以作为() A价值尺度B支付手段C流通手段D贮藏手段9.在1只羊=2把石斧的价值形式中,2把石斧是() A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B处在等价形式上 C既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又处在等价形式上D处在一般等价形式上10.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条件是() A出现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B使用价值转化为价值C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D经过商品交换11.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B商品价格经常低于价值C商品价格总是高于价值D商品价格往往高于价值1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是( ) A.W-G-W’ B.G-W-G’ C.G-G’ D.G-W…P…W’-G’ 13.资本的总公式是() A.W-G-W’ B.G-W-G’ C.G-G’ D.G-W…P…W’-G’ 14.分析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明价值增殖产生的具体所在()A.发生在G-W购买阶段的货币上B.发生在W-G售卖阶段上C.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上 D.发生在购买阶段G-W所购买的商品的使用价值上15.在生产过程中,劳动力所创造的新价值是() 1 A.商品价值 B.劳动力自身价值 C.剩余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16.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过程是() A.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B.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D.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7.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这一定点之内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是() A.必要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时间 B.形成新价值的时间 C.必要劳动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时间 D.转移所消费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18.剩余价值的源泉是() A. 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剩余劳动 D.必要劳动19.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标准是() A.根据资本在劳动过程中采取形态的不同 B.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作用的不同 C.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 D.根据资本职能形式的不同20.资本集中() A并未改变整个社会资本的价值总量B并未改变单个资本的价值C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增大D使整个社会的资本价值减少21.通过组织股份公司扩大个别资本生产规模的方式称为()A资本积

政治经济学讲义

政治经济学 讲义 CH1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政治经济学的由来 经济:古希腊的含义,中国古汉语的含义。 经济学的产生: 古希腊学者色诺芬(BC430—BC354)的《经济论》 (中国孔子BC551—479)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BC384—BC322)的《政治论》(中国孟子BC372—289)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法国的孟克列钦(1575—1622)(中国此时已明末清初)《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 政治一词,源于古希腊城都、社会、国家的意见。 重商主义认为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式,局限于流通领域。 威廉·配第:(1623—1687)《赋税论》 区分了“自然价格”与“政治价格” 两大贡献:认识到劳动创造价值,劳动量决定价值量; 认识到商品价值量与劳动时间成反比。 两大误区:混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混淆了价值与使用价值

亚当·斯密:(1723~1790)《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研究》贡献:(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劳动价值论)

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指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注意到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 生活耗费的劳动 误区:价值混淆了耗费劳动与购买劳动 = 交换中购买的劳动 二元论 大卫·嘉图(1772—1823)《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6年)生于伦敦一个富有的犹太家庭 贡献:区分了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认识到直接的活劳动和间接的物业劳动 区分了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 论述了工资与P的相对关系,说明了工人创造的价值,在工人与资本家之间分配,有相互关电系,是相对的。 提倡贸易自由“比较成本说” 缺陷:没有区分劳动与劳动力 不能用历史的眼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 两大茅盾:劳动与资本交换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等量资本得到等量报酬与价值规律的矛盾。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卡尔·亨利希·马克思(1818.5.5—1883.3.14);出生于律师家庭。《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资本论》1867第一卷、1885年第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生产关系体系中,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的是() ①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②产品分配关系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④人们在交换和消费过程中的关系 2、经济规律的客观性意味着() ①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②它作用的后果是永远不可改变的 ③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④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不受时间、地点和条件限制的 3、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要联系() ①生产力和上层建筑②某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③生产力和生产方式④某个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①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②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③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矛盾④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5、与赊购商品有关的货币职能是() ①价值尺度②流通手段③支付手段④贮藏手段 6、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①不同商品生产中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 ②同一商品生产中分别进行的两个劳动过程 ③商品生产中同一劳动的两重属性 ④劳动过程中两种不同职能的分工 7、在商品价值中() ①C+V+M都是在这次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②C+V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③C是由旧价值转移来的,V+M是新创造的价值 ④C是不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V是可变资本价值转移来的,M是新创造的价值 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①价值形成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②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③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④生产使用价值的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9、马克思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①价值周转方式不同②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不同 ③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④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10、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意味着() ①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②流动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③不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④固定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11、资本积聚是() 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②小资本联合成大资本 ③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累增大资本总额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