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关于屈原的

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因此,学术研究找准选题,对学者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假如志向高远,一生托付,不懈追求,就应该选一个大的有生命力的课题。而楚辞就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大宗。用《四库全书总目》里的话来讲,是“总集之祖”。它是中国文学研究的中心问题、重点问题与热点问题之一,历来是一门显学。到目前为止,楚辞研究著作已超过1200种,论文已逾5500篇。据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索引》1990-1999年的古典文学论文统计,关于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四位诗人的研究,位居“古典文学作家作品研究排行榜”前十名:其中屈原,871

篇,名列第三;陶渊明,512篇,名列第九;杜甫,835篇,名列第四;苏轼,657篇,名列第五。而在这四位诗人之中,屈原研究遥遥领先。

不仅如此,楚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经典,也是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因此,楚辞研究在项目申请、成果评奖、宣传推广方面,在传统学科中往往有一定优势。笔者在申报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以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大项目过程中,均深感这一选题惠我良多。楚辞是楚国社会生活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兼及宫廷风格与民歌情调,也涉及众多学科,需要作多方面考察。1990年,笔者撰文提出,楚辞学已形成9个分支学科:楚辞文献学、楚辞文艺学、楚辞社会学(包括跨学科的综合研究,如楚辞语言学、楚辞心理学、楚辞神话学、楚辞考古学、楚辞历史学、楚辞地理学、楚辞哲学、楚辞文化学、楚辞民族学、楚辞民俗学、楚辞天文学等)、楚辞美学、楚辞学史、楚辞比较学、海外楚辞学、楚辞传播学、楚辞再现学。这一观点被引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楚辞学”条目。笔者的初步目标是,完成楚辞研究系列著作10种,目前已出版7种。

楚辞研究是奠定国学、传统学问的基础。做国学研究有哪些经典是必读的?无论是马一浮先生还是黄侃先生开的

书目,其中集部第一种就是《楚辞》,这是研究国学乃至一切传统学问的基础。范曾先生在《国学开讲》中说:“国学的

源头活水究竟是什么?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即‘先秦之学的生发’。”这是对国学简捷而明了的论述。经典是文化的源头,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他的都是干支流,是从这里生发出来的。因为国学离不开先秦之学,我们讲四书五经,以至后来的十三经,其根子都在先秦,都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4世纪之间。任继愈先生曾经提出先秦文化的4个区域:鲁文化(孔子、孟子、子思、曾子)、齐文化(管仲、荀子、邹衍、淳于髡)、关中文化(商鞅、韩非、李斯)、楚文化(老子、庄子、屈原)。中国历史主要有4个来源,4个区域文化互为补充,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大文化,主流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根据近百年的考古学、文献学、简帛学研究,学术界认为与《楚辞》属于同一系统的文献有:《老子》《庄子》《山海经》《列子》《鶡冠子》、长沙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古本《易经》、长沙子弹库楚帛书《四时》《天象》《月忌》、长沙子弹库帛画、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日书》、山东临沂银雀山所出《尉缭子》、西晋汲郡所出古本《竹书纪年》、古本《穆天子传》。《楚辞》与《诗经》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别不在表层的“四言”与“骚体”,更多地体现在意境、情调、抒情技巧、比兴象征上。近百年的出土文献也揭示了楚文化儒道同源及互补的发展轨迹。上海博物馆馆藏楚简的丰富性、郭店楚简儒家著作对子思到孟子发展链环的补充,楚国青铜器及其铭

文对周礼的认同,都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儒家文化本是荆楚文化的本源,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主要是自觉继承与发展了中原三代以来的文化传统。

从研究价值上讲,楚辞研究有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作自上而下的追踪与探索。“文革”期间,毛泽东主席对红卫兵的种种要求尽量迁就,但是红卫兵提出中国文学史时间太长、内容太多,要求由近及远,从后向前学习,被深谙旧学的毛泽东主席严词拒绝。如果我们将中国文学史比作河流的话,那么读先秦典籍就是从源头开始,再读唐宋以后的书就是顺流而下。蓄积既久,自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省力多多;相反,要是从后世之书入手,慢慢上溯到先秦,这样就形成“仰攻”之势。“仰攻”就是居于低谷向高峰攀升,显然包袱太重,局限太多,往往捉襟见肘,吃力不讨好,像郭沫若、鲁迅、闻一多这样的天才、大师毕竟有限,大部分人是可望不可即的。笔者关注过一些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如赵园、杨义、王富仁,很敬佩他们从现代文学研究回溯到明清文学文化研究,甚至到宋代士大夫生活方式研究,进而追溯到楚辞研究。杨义有《楚辞诗学》专著,王富仁在《名作欣赏》分三期连载关于《离骚》的诠释。他们的思维模式、逼人才气的确名不虚传,既是高手,涉足之处必有高见。这是我们专门做楚辞研究的人应该虚心学习、借鉴的,尤其是方法论、切入角度、理论引进与试用等,值得好好品味、比较、体会。但他

们对楚辞原文的解读与引用、对屈原个性与思想境界的抽象,既有老一代楚辞专家某些观点的影响,又有诠释过度六经注我的痕迹。

笔者长期处于将楚辞研究融入生活、融入生命的状态,在楚辞领域有做不完的题目,有研究不完的难题,既无精力他顾,亦不敢跨界他求。因为对楚辞有所体会,所以读《文选》时就能看出李善注引用楚辞的问题和错误;也对影响传播的课题做过探索,如贺铸词、元代散曲、白雨斋词话与楚辞的关系,如对元代楚辞学的首次整理与抽象,均能开拓新域,有所弋获。二、楚辞研究的方法选择与选题建设首先,应重视楚辞的本体研究。文本研究是楚辞研究的基础、重点,也是难点。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引用什么材料,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读懂楚辞、读通楚辞,自圆其说,乃至自成体系。想读懂楚辞,就要对楚辞作品下苦功夫,一字一句地细心揣摩,反复推敲。闻一多先生曾经给自己的楚辞研究定下三项课程:(一)说明背景;(二)诠释词义;(三)校正文字。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完成了《楚辞校补》,引用版本65家,采用校正文字28家,驳正3家,“继承了清代朴学大师们的考据方法,而益之以近代人的科学的致密”①。楚辞文本研究,既要继承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训诂学方法,以及注释、今译、通解等方法,又要鼓励交叉学科利用他山之石的尝试。研究者要把每一篇楚辞

作品当做鲜活的生命体,既要用理性思维求其真,又要用感性思维求其美。让多种研究方法共同参与,互相推动,最终才能得出客观中肯、易于被学术界接受的结论。新时期以来,有一种现象值得警惕:就是一些论文作者连楚辞文句都没有读懂读通,对楚辞文本缺乏最基本的理解与诠释,居然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大做“新解”之类翻案文章,进而利用媒体对楚辞学术的隔阂而进行非学术的宣传炒作。其实,王逸、洪兴祖、朱熹、蒋骥等古代楚辞大家,他们在字词训释、音韵解读、串通文义、探求典故等方面下了硬功夫,帮助我们今天克服阅读理解上的种种困难,奠基开业,功莫大焉。但千万不能误认为他们仅仅局限于章句之学,他们的研究涉及很多领域,可以说早就是多学科互动、多方法并用,有些视野、角度至今我们很多学者难以企及。当下学者要努力消除心气浮躁、急于求成、快出成果的导向,不能浅尝辄止,稍稍翻书或网上浏览,就信口“新解”,草草“商榷”。这样只能在学术圈外徘徊游移,对楚辞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其次,应继续探索传统的疑难问题。两千多年来的楚辞研究史,为我们留下了1200多种著作以及难以统计的笔记散注。②可以说,前人的论著几乎已经涉足楚辞研究的方方面面。正如褚斌杰先生所言:“凡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前人差不多都有人思考过、探讨过、论证过,要再前进一步实在很不容易。”③笔者在《楚辞学通典》里面曾整理出67个专题,

都是楚辞研究无法回避的、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但是难解决并不等于不能解决。例如屈原生平问题,以往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而且存在很大争议。笔者利用近年来出土的文物资料与传世文献相对照,写了《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屈原仕履考》《三闾渊源考》《屈原“流放江南”考》等论文,解决了屈原生平事迹中的一些问题。

最后,应建立自己的学术阵地。进入楚辞研究圈里的人,若要取得进展与突破,必须经历并超越三种境界:欣赏陶醉、怀疑抉择、整体审视而戛然创造。换言之,要经过三次“飞跃”:从欣赏到怀疑,从抉择到综合,从审视到创造。其中每一次“飞跃”,都要经过漫长的过程。初进楚辞领域的研究者,因为缺乏研究积累,见到诸家解释歧义纷呈,无所适从,只能跟在他人之后亦步亦趋,或者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难以形成自己的研究方向。只有沉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围绕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难度的选题长期思考、反复探索,争取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发现、有所创见,并由点及面扩大战果,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学术阵地。

三、关于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分寸把握

首先,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研究成果虽然卓著,但也留有不少遗憾。对司马迁、王逸、洪兴祖、朱熹、蒋骥、

王夫之、戴震等著名学者的贡献,我们始终应该高度肯定。如果我们能够在他们的基础上有所融通、有所补充、有所发挥、有所推进,则功莫大焉。对前代一些著名的楚辞专家,如游国恩、郭沫若、闻一多、姜亮夫等,应该给予高度尊重。好在这几位大家的文集或全集先后出版,便于阅读、比较、继承。不是说王逸以来的研究没有遗憾和问题,但我们的切入点、立足点首先应该是继承,乃至于守成;要超越前贤、要自成体系,不是没有可能,但对于大部分研究者来说,这不过是一个一生永远难以企及的学术理想,甚至是好高骛远、贻笑大方的一个注脚。我们相信这样的大师会出现,但大师不是自己想做就能做到的。大师是历史公认的学术标杆,它的确立是严格、无情的。且不说大师,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学术研究也是可以衡量的,一般都喜欢说:发现新问题、采用新材料、运用新方法、提出新见解。但真正做到其中任何一点,又谈何容易。

其次,时代性、综合性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古代楚辞学史揭示的、同时也被后来的研究实践不断证明的一个研究规律是:每一种学术派别、研究方法的出现,总是与当时的文化学术思潮相联系。任何摆脱时代制约的努力,往往正是时代思潮的反映。从汉代的经学、宋代的理学到清代的乾嘉之学,从晚清的求新求变以及抗战时期对爱国主义的呼唤到1949年以后“人民性”的弘扬,总会间接或直接地影响到楚

辞研究。

今天的人们读书做学问的条件远远超过前人。现在有这么好的文献资源条件、互联网条件,足以支持现在的学者做出比前人更大的学问。比如饶宗颐先生去日本收集《楚辞》典籍资料,没有到大阪大学,只是从京都大学吉川幸次郎教授处得到一份藏书目录。而笔者和弟子就能先后进入大阪大学附属图书馆“怀德堂文库”,手批目验,一本一本地看。饶宗颐先生的《楚辞书录》、姜亮夫先生的《楚辞书目五种》,里面著录的很多书他们自己也无法看到,著录的信息难免会有失误。我们现在找起书来就比他们那时候方便得多。所以说,时代性、综合性,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

最后,研究方法没有新与旧、保守与开放之别。引进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是楚辞学界拓宽视野、提升水准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方法优劣的衡量上只有一个标准:不管运用什么学科的方法,关键要检验是否解决了问题。只要能解决问题,用传统方法可以,用新方法也可以,不要总是迷信某一种方法。例如考古学方法。笔者在二三十岁的时候,总是持仰视的姿态看那些讲楚文化、讲考古、讲出土文献、讲楚简的专家,实在是太羡慕了。他们居高临下地讲:你们搞的什么楚辞,基本上是就文本谈文本,现在出土的东西太多了,你们都不懂。后来笔者花了近十年时间,自学了考古学专业的各种教材,看了考古发现中跟楚辞相关的所有资料,写的

博士论文也是《屈原考古新证》。这篇博士论文到现在也没有出版,因为自己觉得还有很多问题没法解决。譬如:屈原特殊的个性、气质、遭遇、追求,决定了《楚辞》的政治学意义与丰富、生动的古史信息;而《楚辞》拥有的古史系统与“版本”价值,则使《楚辞》成为古史研究的重要文献;由于古史研究对考古学的过于依赖,也导致了《楚辞》在古史研究中的特殊地位:有时,仅仅是《楚辞》与考古发现互证,即能担当证史或补史之重任。我们期望考古发现能够解决“楚文化”研究中的疑难与困惑,从而在宏观上、背景上推进《楚辞》的研究。但“楚文化”研究领域同样问题成堆,可供直接采用的结论极其有限。即使“楚文化”概念的界定与解说,也颇难取得一致的意见。这里谈谈笔者的切身体会:第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与楚辞本身直接相关的出土文献资料。1977年出土的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竹简,其中有《离骚》残文四字、《涉江》残文五字。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竹简,其中有《唐勒》篇残简。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竹简、1978年湖北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竹简,其中的有些祭祀对象与《楚辞·九歌》祀主相同。而大部分材料属于“背景”或“比较”,乃至“推断”“猜测”性的。除此以外,其他任何出土的简牍,包括包山楚简、郭店楚简、上博简、清华简等等,没有一条跟楚辞直接相关。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需要做的,只能是间接映证,扩

大视野。

第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比传世文献版本更优的出土文献资料。我们发现的出土文献,往往只是在一个时段或者一个局部地区传播的版本。根据李学勤先生乃至更多学者(包括笔者)的比较,似乎还没有发现超过传世文献的新出

土版本,包括《诗经》《论语》《孔子家语》《文子》等。这

些出土文献,只能是供我们校勘传世文献文本的一个依据。

第三,出土文献资料,需要“二度”“三度”研究。所有的出土文献资料,对我们研究楚辞来说,只能起到间接的作用。笔者曾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屈原的家族和屈原的生平,自认为推进了学术的一些发展,但是不能认为这些结论就是完全正确的。例如在“左徒”的研究中,笔者运用山东省莒南县出土

的青铜戈铭文关于“左徒”的材料,解决了“左徒”这个职务的职掌和名称问题。又如在“三闾”的研究中,笔者利用出土文献

里面的两枚印章,将它们跟屈原生平的关系进行了解释,考古专家们都没有注意到这种关系。这些解释既没有得到肯定,也没有得到批评,因为研究到了这个领域,已经很狭窄了,只能供参考。不能说笔者的结论就是铁案如山,纠正了历史上那些著名学者的误读。万一有一天又挖出一个什么文物,或者某个文物又被释读出来,说不定笔者的解释就不对了。因此,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分寸上,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第四,人类学、民俗学、神话学等方法的使用也同样需要注意分寸的把握。例如神话学家袁珂先生曾写道:“‘帝高阳之苗裔兮’,《离骚》首句,便泄露了《楚辞》与苗文化关系的秘密。我觉得‘苗裔’一语,应作‘苗族之裔’解,质之当今之学人,不知以为如何?”④现在很多关于苗族的书把他的话印在书的前面。苗裔和苗族,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袁珂先生作为大专家大学者怎么可能不懂?估计当时袁珂先生年

纪很大了,随意写下这几句话。笔者将此举理解为对年轻一代学者、少数民族学者的一种宽容、厚道与鼓励。苗族和楚辞有没有关系?当然有关系,这是一个历史难题,绝对没有那么简单,不能直接移植、过度阐释。又如中国傩戏学会会长曲六乙先生,他认为《九歌》是屈原“在流放时期采摘当地的傩祭巫歌加工创作而成”(《湘西傩文化之谜》序),是“从傩祭(傩歌、傩舞)向傩戏初步过渡的原始低级戏剧形态”⑤。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曾经提出《九歌》是“后世戏剧之萌芽”⑥。我们绝不否认它有戏剧表演的因素,但是《九歌》是一组诗,一组优美的抒情诗,这是毫无疑义的。因此,笔者认为多学科、跨学科的视野要涉猎,但不能主次颠倒,肤浅关联;不能突破学术底线;不能将傩戏、九歌、戏剧这些虽有一定联系但又是相当复杂的学术命题简单化。就像屈原虽然受到巫文化的影响而不能简单称他是一个大巫一样,换一个角度就把研究对象的性质搞混淆了。这样的研究可能会给我们带来

一些认识上、方法上的混乱,对学术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写到最后,谈一点题外话。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有认真读书的人,有认真研究楚辞的人,一定要对他心生敬佩之意。因为这个社会的选择太多元了,价值太多元了,市场化、世俗化、功利化的冲击力太大了。真正读书有什么效益,埋头做学术研究有什么效益?即使在历来被称为学术圣地的

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不是为了学位、为了职称、为了教授等级而潜心科研的,真的不是太多。有的人为了评职称,一生凸显两个学术高峰:一次是评副教授,一次是评教授。职称关通过之后,相当多的人潜意识中就算完成了学术使命。如果还愿意潜心做学问,潜心做研究,坚持不懈孜孜以求,我们就要对他心生敬意,要热情地接待,共同来推进学术事业。

多年来笔者经常跟弟子讲,真正的学术研究不需要太多人;“大呼隆”式的研究没有太大价值;只要少数的学者真诚地坚持研究,就足够了。唯有喜欢,才能投入;唯有投入,才有成果;唯有付出,才有回报;唯有沉潜,才有境界。出于一片真诚,对于初学者、入门者,笔者好为人师地建议,各种文学史、历史、作品选教材、或雅或俗或浅或深的读本、前辈今贤的课堂讲义,都是入门、普及之阶,不可作为学术论文的论题。不能看到一点或一节、一段的一般性的注释串讲,或者几种观点的罗列,就立即站队,写出论文赞成什么、

反对什么。做学问,这些是起点;写论文,这些不是起点。凡是与一般性教材、读本商榷讨论的,都是在门外凑热闹,远离学术中心。这样的文章还是少写、不写为妙,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可以去细读这个作者的原创性论文、著作,然后再考虑对策。

注释:

①郭沫若:《闻一多做学问的态度》,《大学》1947年第6卷第3、4期合刊。

②周建忠:《五百种楚辞著作提要》,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年,第10页。

③褚斌杰:《楚辞选评》,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13页。

④黄中模:《楚辞与苗文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页。

⑤曲六乙:《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第36页。

⑥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原文出处】《中州学刊》(郑州)2015年3期第140~144页全文摘自“尔雅国学报”

关于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小学语文有效备课的几点思考 回顾平时,我将绝大部分备课的时间用于书写、用于文字的堆砌,缺乏思考和原创,备课本的实用价值不大,在一定水准上形成了两张皮的问题。有时为了补充备课本备课时的不足,我总爱在上课前将重点写在书上,以便上课所需。但总感觉这样做仍有些草率,随机性过大。今天在这里有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商榷。 1.备课本采用活页夹:这样可灵活修改、增添备课内容,还可节省资源,减少重复劳动造成的资源浪费。能够手写备课内容,能够修改、增添内容,能够剪贴内容供参考等。 2.修改手写详案的规定:第一次接触的教材内容备课必须手写详案,内容包括:(1)备教学课时目标并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有一定的预测。制定课时目标前,应整体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和低中高段的各段目标,备课才能有的放矢。把握了总目标和各年段的目标,教学低段时的备课可“高瞻远瞩”,中段的备课应“瞻前顾后”,而高段备课在冲向总目标的同时能“居高临下”,这样,备课就能注意年段之间的有机衔接,避免“各自为政”的盲目性。总目标为终点,年段目标为线,单元目标为面,课时目标为点,备课时点面结合,螺旋上升,达到实用与高效。(2)备核心环节:包括教学准备、教学设计(问题的设计、方法的设计)、回顾与反思(回顾精彩、不足、思考、改进等)。 (3)备练习:练习应该有目标、有层次、有重点、有拓展,既考虑教学目标达成的需要,又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4)备变化:对学生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生成性问题)实行预测,做出充分的应对预设,以防教学中的措手不及。 3.备课时思考多于书写:第一次,备课时先不参照任何资料,完全凭自己的创意来设计教学;第二次,参照别人的备课,比较谁的设计更精妙,对备课实行修改,把重点写在书上;第三次,上课后实行回顾与反思,让下一次上课更精彩。 4.完善备课精品的储备:将教师们备的精品课(公开课)教案和课件集中形成资源库,如将同一课文不同教师的优秀教案整理成册,给大家提供一个多元化的选择。

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浅谈如何做到在语文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 对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来说,语文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任,语文教学的重点就是要学生学会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人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项基本能力,也是构成人的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都要靠规范、准确、鲜明的语言文字来表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贯彻落实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规范标准,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增强学生的语言文字规范意识,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教学质量都有着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规范“语言文字”,笔者结合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标准”活动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把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放在学校的重要位置上,统一思想认识,是做好任何工作的前提。通过对《教育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我们深深感受到: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是学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说普通话,写规范字,做文明人”不仅是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方面的要求,更是开展学校德育及学生行为规范教育的内在需要。为此,我校建立健全了语言文字工作网络,成立了由校长办公室、教导处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学校语言文字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总体规划;教导主任具体负责各项工作的落实。学校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专门工作计划和总结,而且各学科的工作计划也都含有其内容,尤其是语文教研组的活动记录,更能体现出各年级对语言文字规范化的重视程度。各个年级语文教研组都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的语言文字训练目

如何备课才有效

如何备课才有效 备课,是教师重要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职责和应遵守的规则。因而,作为一名教师不能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能不研究备课艺术。我认为备好课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 总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无论要完成什么工作,都需要做好充分准备,否则就会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劳而无功,教学亦然。为使教学工作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认真、充分、精心地准备。有经验的教师都懂得:即使备课,有时还教得不成功,不备课就更无把握。因此,备课是教学工作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讲什么?怎样讲?事先都要周密考虑,精心设计。教师好比导演,如果对剧本不了如指掌,对演员不彻底了解,也就不会导演出内容生动、剧情感人的好戏来。教师只有对教材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经过深思熟虑,了然于胸,才能把课讲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备好课不仅是讲好课的重要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也是教师不断丰富自己教学经验和提高文化水平、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对青年教师来说,更是如此。对待备课采取什么态度是衡量教师思想觉悟、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的重要尺度。教无止境,备课也无止境,必须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益加快、教学管理不断加强、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今天,更需如此。

浅谈如何做到有效备课 首先,“有效”立足点不仅是对于教师来说“教”要有效,更要考虑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学”得有效。我们传统的备课工作就是——写教案,之后出现写学案,再后来经历了集体备课等。所有的转变其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我们看到的并不是从实际出发,而是备课时,一味照抄名师授课录、现成教案集或对别人的教学程序、模式不加分析就简单照搬,写成缺乏自己独特的理解和灵魂的教案。此时,教案成了《教师备课手册》、教学参考书的翻版,课堂教学形成千篇一律的模式。1、备教学目标:在以往的教案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往往被我们忽略了,通常大家都是不假思索地将教学参考书教学目标照抄下来,完全没有考虑是否符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备课过程的核心工作,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有效性。2、备学情分析:不同的班级有着不同的班风,有着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因此,在不了解学情的情况下,盲然备课是不科学的。反之,教师在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后,展开备课,课堂教学的效率可以得到大幅的提高。 3、备教材分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和学的中介。教师必须充分地重视,充分利于教材、挖掘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也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兴趣、个性差异。 4、备资源利用:用到的教学资源包括许多如课件、相关资料、课外资源等都需要教师上课前进行准备。 5、备措施预设:有效的课堂教学预设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最有效,教师们需要仔细推敲。同时,要对自己的方法留有调节的余地。 浅谈“小学数学有效备课”之我见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行为之一,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小学数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备课呢?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点滴看法: 一、联系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也是方向。教学目标是备课首要明确的问题,毕竟它决定着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形式,起着导向作用。 1、认真钻研教材,是教学目标确定的首要依据。 制定教学目标必须以《大纲》为准绳,以教材为依据,明确所教的内容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结合教学实际,认真钻研每堂课的教学内容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准确理解教材,制定的教学目标才能突出重点,抓住关键点。 2、深入了解学生,是教学目标确定的必要依据。 学生是否具备了学习新知识必须的条件,学生到底掌握了哪些要求掌握的知识,有多少学生没有掌握?哪些知识学生可以自己学会,哪些知识需要教师去教?哪些地方可以作为学生的亮点出现?只有对学生有了相当准确、深刻的了解,才能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从而真正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浅谈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浅谈我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认识 教师:杨宗顺 在张湾区实施三六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以前,虽说也下发了一些关于高效课堂方面的资料,但对于多数教师来说,没能理解高效课堂是什么,自三六一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全区推广以来,我认真阅读了《张湾区“三六”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解析》,同时也查阅了一些关于高校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的资料,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高效课堂教学是以最小的教学和学习投入获得最大学习效益的课堂,基本特征是“自主建构,互动激发,高效生成,愉悦共享”。高效课堂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思维在先”的原则。学生思维在先与新课标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是一致的。最终,高效课堂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爱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使学生“会学习”。 那么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我以为大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备课求“实”。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备到位,做好课堂预设。因此,必须要明确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每节课的知识点在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写的,供较大范围的学生学习的材料,带有普遍性的特点,有时为了更好的实施教学,我们需要重组教学内容,大胆改造教材,让教材“为师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预设是教师备课时要重点考虑的内容。有预

设才有生成,预设和生成是相辅相承互为作用的,有效的预设才能促进有效的生成。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如果仅仅预设到教材上的方法,运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即:拼成的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的底,拼成的长方形的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可是仅仅预设到这些还是不够的,还要想到当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相等时,最终拼成的是个正方形。这样的话根据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也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有了这样的预设,课堂上如能达到这样的生成效果,那么这节课就是一节高效的课。 过去把生成看成是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所以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高效的课必须要有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有高的教学质量,这就要在“活”字上做文章。 1、教学方法灵活。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对象的不周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在教学《多边形的面识计算》时,可以用“小组合作”“独立自学”“教师演示讲解”“多媒体演示”等等。可能都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但教师在课前要充分的了解学生,选择最适合眼前所教学生的方法。可能今年这届学生用“独立自学”的方法效很好,也许到了下一届学生用“小组合作”的方法更好。 2、学法指导灵活。“教就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惠其一时;

关于备课的几点思考

关于备课的几点思考 任何一种有目得得活动,要达到预期目标和理想效果,必须在此之前精心设计.教学也是如此.有时候,教学得一个开头,尽管短短得几句话,或者看似微不足道得一个环节,也是精心雕琢,课上讲得一句话,也是集腋成裘所得.因此,要想在这有限得时刻内取得优质高效得收获,更需要教者细致得安排和周密得考虑——这就涉及如何备课得咨询题.那么,备课就等于写教案吗?等于背课吗?备课有必要吗?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得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得,也是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要求得.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预备得过程,它包括临上课前得教学设计、预备教具器械,也包括到图书馆查寻资料、与不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更重要得是备课向师生生活方方面面得辐射,拓展备课外延,实现终生备课.即: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得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得无形教案——“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得“教案”,它融教师得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得方式存在于教师得头脑之中. 教案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得书面表现形式.一线得教师都明白,事实上课上得好坏与教案写得详略是完全没有关系得.魏书生老师一年中有一半时刻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哪一课或者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也不带教案.何文浩老师上物理课也从不拿教案,同时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而他带得高中三个年级得物理考试成绩都特别优异.赵谦详老师得“语文教育与人得进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也是上课没有教案.了解这三位名师得教师都明白他们得教案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脑海里得,他们得课走到哪里预备到哪里.何文浩老师得头脑中有上千道各种类型得物理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若干种处理方法.魏书生老师不管去哪里讲学,日记就写到哪里,为学生预备得书籍资料就搜集到哪里.赵谦详老师即使旅行结婚也是适应性地把随见随闻写成诗歌文章,而这些最富有时代气息得诗文非常快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上得阅读材料. 因此,教案只是备课得最后一个环节,是备课得纸面产物,是课前打算、课上备忘录、课后反省薄,是备课得显性时期——显性备课.我们虽不能低估教案得作用,但更应该将教学得着力点放在更重要得、前期得、隐性得、凝聚教师智慧与能力得预备时期——隐性备课:它包括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考虑教法等都属隐性得了.尽管这些隐性备课做得默默无闻,无从查证,但隐性备课做得粗细与深浅却直截了当妨碍教学质量得高低,教学效果得优与劣,它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得过程,是形成教师风格得有效途径,在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因此,做好、做细备课得隐性工作特别重要,也非常有必要,是需要老师们下苦功夫、练真功夫得,是抄袭教案所不能达到得.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得有效途径. 二、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者,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他们放飞思想,放眼生活,搜罗资料,审视他人备课成果,分析自身教学特色,信手拈来,艺术化得展现课堂,搭建起让学生轻松、愉快、充分参与得平台.课也因随处精彩生成而丰富,充满灵气,富有弹性. 背课者,省略得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拿来”他人教案(或教学设计),挤到里面去一些补充资料,固定轨迹,然后死背,按步就班,不越雷池半步.如此顺畅平静得课堂,怎能有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相关要求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一)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三)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发表时间:2015-09-08T16:21:04.85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5年8月总第215期供稿作者:邱义仁伦恒霞[导读] 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如何设计课堂,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 邱义仁伦恒霞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东城新区实验小学262700 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虽然在不断地改革,但还是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费时多而收效微”的状况。自从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以来,我们在不断摸索符合学生、符合语文教学发展、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语文教学手段和方式,应该说,伴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已有了初步的成效。下面就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精妙设计每一节课,能深入学生的心灵 如何设计课堂,关系到整堂课的教学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成功的最大法宝。用高超的悬念艺术,层层设疑,丝丝相扣,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深入地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所以设计精妙的引导,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悬念,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气氛,营造氛围。我们选入教材的课文大多是名篇佳作,绝大部分文质兼美、情文并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尽快地进入情境。 3.直接入题,短小精悍。直接入题可以达到一针见血的作用,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根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设计短而精的引导。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二、“灵活运用方法”,高效课堂有保障 怎样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我们说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深入、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我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2.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高效的课堂必然是思考的课堂。思考是高效课堂的催化剂,是高效学习的助跑器。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重要目标。教师对课堂中所提问的问题应在备课时精挑细选,严格控制数量,克服课堂提问的随意性。要做到数量适中,也要避免两种倾向——太多或太少。 三、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予我们的天使,有的是聪明伶俐的,有的是调皮可爱的,也有的是爱捣乱的。但是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多注意学困生的表现,教师应用爱心、耐心去帮助和感动他们。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及时给予表扬。上课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局限于好的学生,而应更多地顾及学困生,用激励的方式让他们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平时只要有进步,就算是很小的一小步也要大力表扬、鼓励。要尽量做到在任何时候都能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护,使他们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四、教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争创个性化的教风 第一,教师的知识底蕴是教学之本。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是语文教师教好课的基础。深厚的学科专业功底犹如泉水源源不断,始终滋润着我们的教学生命。一位举手投足浸透着文化芳香的语文教师总是有着常人无法企及的魅力,在这样的老师的课堂上,你会如沐春风。 第二,小学语文课是欣赏课。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有的教师表达言简意赅,从不经意处入手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最后,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五、结尾有情趣,是增强学生记忆力的关键 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除了做到以上几点以外,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它应该是整堂课的一个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结尾,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课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延伸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在语文课的结语中,选取一些趣例作为结尾,往往令人萦怀难忘。 总之,小学语文课所反映的感情多种多样,或慷慨激昂,亢奋高歌;或如泣如诉,低声吟唱;或淋漓尽致,缠绵哀婉。而有的教师感情充沛,善于以情感人;有的教师思维敏捷,注重设疑问难;有的教师嗓音清脆,通过诵读课文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的学习是美文的欣赏,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质的培养,教学中还要讲究营造教学气氛艺术。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它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满腔热忱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富有激情,用教师的情绪、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浅谈语文新课标中对习作教学的几点要求 尊敬的主任、各位同行: 大家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我对《语文新课标》进行了多次研读,今天我就给大家谈谈自己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习作教学要求的研读体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指正。 自《语文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写作主体儿童在习作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得到充分的确认,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也有所提升。但是“儿童怕写作,教师怕教习作”的现状没有得到真正的扭转和改善。因此,站在儿童立场,正确理解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的要求,寻找教学实践与课程标准的落差,重新设定习作教学的任务,是当下习作教学再出发的一个逻辑原点。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发现新课标对学生的习作教学的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 一、儿童习作的起步需要“兴趣”与“信心” 小学阶段,是儿童进入写作、学习写作的起步阶段。他们对写作的良好体认,或许会成为其一生的写作动力;他们对写作的畏惧,会直接影响其从此对书面言语表达敬而远之。因此,在这个阶段,儿童对写作的兴趣和信心重于“黄金”。在语文新课标中,不断表达这样的态度和立场:“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前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愿写;后者让每个孩子觉得写作很简单,我能写。 如何让儿童对习作有兴趣?童话、游戏、活动,是走进一个儿童言语世界最柔润的方式,也是打开儿童心灵的极其重要的“钥匙”。怎样让儿童对习作有信心?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给习作教学对于刚刚进入写作的儿童提出了一个简单易行的习作台阶,而事实上,我们的习作教学基本没有将这些细化的学段目标课程化、教学化,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同类的习作指导,没有“阶梯”的习作教学,缺乏远见的习作指导,破坏了儿童写作生态,最终导致儿童写作信心的丧失。我们在践行语文新课标的过程中应彻底丢掉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写作思维,给各学段的习作教学进行准确而适中的定位,让每个孩子都愿写,能写,乐写,觉得写作原来就是将自己想的、自己说的、自己做的写下来,做一个习作者,当一个“小作家”原来就这么容易。 二、儿童习作的内容包括“写实”和“想象”写实与想象应该是习作内容上的两个维度。在写实的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将写实和想象人为地割裂开来,错误地以为,一个习作内容要么写实,要么想象,两者之间不可通融。其实,《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实”和“想象”的描述都是相提并论的:“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这样表述,目的只有一个,为每一个习作者找到适合自己生活经验的表达内容,找到适合自身言语特征的表达方式。而在习作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学常常重“写实”轻“想象”——因为不少语文教师认为,写实源自生活实践,有内容可写,也便于习作指导;而想象不着边际,思想价值难以引领,指导边界难以把握。而儿童却是爱“想象”厌“写实”——因为写实“画虎不成反类犬”,而想象天马行空,来得轻松自由。我们教师要做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三、儿童习作的素养发自“引导”与“指导” 在语文新课标中,关于“教”的描述有两个鲜明的字眼,那就是“引导”和“指导”。譬如“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看法 “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没有不是被人思考过的,我们必须做的只是试图重新加以思考而已。”改革的春风早已吹绿了中国大地,小学教学的改革也在热火朝天的进行中,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改革的成效如何,现在谁也无法下定论。 当今小学教学条件在有些地方还是不近人意,特别是农村地区的条件。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还不够富有,农村经济的落后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直接原因。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深入人心,农村教学的条件也在逐步提高。 记得自己读小学时,总是上课的时候待在学校里,其他时间就蹦蹦跳跳,到处玩,带回家的作业也一下子就OK了。但看看现在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去上什么学前班,肩上背个比自己人还大的书包。如此的孩子还能在老的时候回忆快乐的童年吗? 小学里,老师教学生是一笔一笔的教,任何不符合老师要求的都是错的,虽然这种做法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老师要求掌握的知识,但是这在很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大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小学生大多数是乖乖孩,把老师说的奉若圣旨,孩子们在该创新的时候也不会去创新,墨守成规是时代发展的障碍。在这方面,我认为应该向美国人学习,他们很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长期以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十分严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很少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全是老师给你的标准“答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阅读能力不可能有所进步;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很少有学生在作文中体现真情实感。有的学生会照老师的要求去思考,或按照许多作文书上写的内容去编造。这样下去,学生的悟性、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美国教育家尼尔?普斯特曼说:“学生进入学校时像个问号,而离开学校时像个句号”,这是学校教育的悲哀。 在上小学的这段时间里,孩子开始注意师长的言行,对文化的需求和崇尚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我们知道,文化的基础是语言和文字,在这个过渡期里,适时给孩子提供识字阅读的机会是帮助孩子顺利实现过渡的必要条件。但当今小学里给孩子的太“多”了,繁重的作业负担,使孩子成了做作业的机器。 因此,小学教学要有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没有创新意识,没有新的教学观念,创新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要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首先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再墨守成规,敢于挑战传统。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教学手段等也要创新。语文教育只有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在主动探索中培养创新能力上有所突破,改变以往的墨守成规,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创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关于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平的选题。它可以夯实国学的基础,可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追踪,完全能够产生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楚辞研究者应重视楚辞的文本研究,应继续探索传统的疑难问题,应建立各自的学术方向。从总体上看,我们首先应该继承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才能够超越它们。研究方法没有新与旧、保守与开放的区别。评价研究方法的优劣只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看它们能否解决问题。就当今的楚辞研究整体情况看,学界的跨学科研究已经进入了更加广泛和深入的阶段。应当着重提醒的是,我们在多学科、跨学科研究中,必须遵循“适度性原则”,尽量避免任意性和过度诠释。 标签:楚辞;出土文献;跨学科研究;适度性原则 楚辞的出现,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特殊现象。楚辞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王国维认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于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苟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所以,推动楚辞研究,应该从研究选题、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学术观点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化与开拓。这里,笔者结合个人的研究体会,谈谈对楚辞研究的几点看法。 一、楚辞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楚辞研究是一个高难度、高水准的选题,极具影响力、挑战性。郭沫若说过:“由楚所产生出的屈原,由屈原所产生的《楚辞》,无形之中在精神上是把中国统一着的。”(《屈原研究》)研究楚辞、研究屈原,既是作家研究、作品研究,又是文学现象研究、文学流派研究、文学风格研究、文学史研究,更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模式研究。 毫无疑义,楚辞是中国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但是这个源头隐在云雾之中,既令人心生敬仰,又让人望而却步。楚辞,承载了中原文化遥远而博大的传统,又以惊才绝艳的南楚情调风格展现,令人思接千载,又乐观楚风。关于屈原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加上楚辞文句的艰难深奥,词旨的委婉曲折,导致了楚辞研究疑义纷纭,很多观点莫衷一是。这就为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留下了空间。 楚辞研究虽然已历经两千余年,但空白点和疑难点仍然很多,当今仍然可以出有影响的学术成果,甚至可能出系列新成果。姜亮夫先生曾经提出,一个学者一生的学术选题,必须是有生命力的、可以做出系列成果的。事实上,有些选题是很有意味很有价值的,但其深广性、影响力不够,写完一两篇论文就无话可说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笔者曾经指导一名广播电视大学的学生做毕业论文,他自选的是唐代贺知章的诗歌研究。尽管作者很努力,多年都不放弃这个题目,但限于选题的涵盖面有限(不到20首诗),就很难继续下去,不要说有所突破了。

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打造高效课堂的几点反思 老河口市四中李丽 语文借助细腻而生动的语言,丰富而真挚的情感,深厚而独特的人文,博大而深邃的哲理浸透着学生的心田。那一幅幅如美的画卷,一件件如珍的精品,要求教师以一个优秀的导游员,一位出色的住持人的身份,引领着学生去欣赏、去解读、去品味、去揣摩、去感悟。那么,教师应该怎样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营造出和谐的氛围、高效的课堂呢? 一、教师要有革新意识 教师要有改革创新的意识,树立体现课改精神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要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要有丰富的学识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要有较高水平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要有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有美好高尚的道德情操;要有热爱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要有一颗尊重学生、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有博采众长、虚怀若谷的高尚品格,要有善于思考、奋发进取的创新意识,要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进取精神。总之,要构建一个“好课堂”,首先就要锻造锤炼出一个“好老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人为本,教师尤先。因为“好老师”是“好课堂”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只有教师的观念转变了,思想认识提高了,业务素质增强了,教学技能提升了,才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角色的转变,并不是要削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意在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技能水平,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快速实现“角色转变”,快速成为新课程改革的生力军和主力军。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俄国伟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十分肯定地说:“成功的教学, 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语文特级教师钱梦龙曾深有感触地总结说:“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

关于对教师备课的几点建议

关于对教师备课的几点建议 ——杨镇华 备课是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我们教师队伍中就如何备课,备什么标准的课,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我就备课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的意见,以供大家讨论。 一、备课的思想要端正。认真备课,提前备课,做到有备无患。教师不能无教案上课,不该抄袭他人教案或使用从前的旧教案。教案的书写要规范整洁,不能记录杂事,更不能撕页。 二、倡导集体备课。集体备课时,大家集体思考,集体讨论,群策群力,更能集中集体智慧。当然,集体备课要定好讨论内容、讨论时间、讨论中心发言人,便于大家讨论,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作用,使每个教师都能充分、主动、富有创造力的思考讨论,然后综合其中的优点,形成最优质的教案。 三、备课的基本指导思想。明确备课的指导思想是至关重要的。教学最根本的三大任务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教育。明确了这一思想,才能统筹兼顾,切实做到教书育人。 四、备课要尽量做到“十备”。 1、备大纲。认真学习大纲熟悉教材,弄清所教学科的任务。只有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和教学内容,明确了教学特点和教法要求,理清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和各部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白了具体章节、课时的目的要求,才能增强对课程教学进度的把握,克服盲目性。 2、备教材。通读全册,全盘考虑,认真编写学科教学计划并安排好教学进度,在单元教学前对各单元做好单元授课计划。 备课时要逐句研读熟悉教材,深钻教材,力争达到弄清教材的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脉络,明确教材的目的要求,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力求能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在熟读教材的基础上消化吸收融会贯通,才能避免授课时机械转述,照本宣科。 3、备学生。全面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文化基础、学

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语文教学常规要求 一、备课: 工作未满三年的新教师手写备课,公开课、集体教研、集体备课要求手写,电子备课和简案都要有所教年级的年段目标,附在备课最前面,教学目标要详细,细化到重点指导到哪个字的哪个笔画。每一单元中至少有一课的教学目标详细一些。打印的简案的右侧要写重难点的突破,比如:重点抓哪个词,用什么方法进行指导的,每一课有一个设计即可,但是要做透。复备中体现出三分钟设计,当堂检测必须有,视导中重点查三分钟设计和随堂检测,有相应赋分。请各位教研组长督促语文老师们根据下面比较好的教学目标,修改自己的备课,并提醒大家及时将电子备课上传到自己的工作室里。 以下各年级较好的教学目标范例,老师们可以参考一下: 识字8 1.借助拼音,认识9个生字,重点认识一个多音字“载”和一个会意字“射”。 2.会写6个字,学会舟字旁的写法,并写好带舟字旁的字。

3.正确地读出词语,注意“奔、娲”在词语中的读音。 4.学习运用“是……也是……”说句子。 5.借助本课提供的词语学习讲述神话故事。 6.通过本课学习,感受科技的伟大,增强学科学、爱科学的情趣。 3.爬天都峰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8个生字,会写11个字。重点读好“颤、呵”这两个字;弄清“攀”的字形;强调关键笔画,关注“勇”字的书写;形近字辨析“辫、辩、辨、瓣”,能够正确区分字形并组词。 2.正确读写“峰顶、似乎、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等词语。抄写第二自然段,积累好词佳句。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我”的疑问及对老爷爷的感谢和爬上峰顶后的高兴。 4.学习抓关键词、联系实际等方法,感受天都峰的高和陡、险;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5. 继续完善记录综合性学习,为口语交际和习作做准备。

如何有效备课教学提纲

如何有效备课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本周的教研活动由我主持,今天下午我们教研活动我来分享教师如何有效备课。 如何有效备课 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也就是说,人们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预先有准备,有了准备,就可以获得成功,没有准备,就会遭到失败。语文教师上课也是一样,要想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课前认真备好课。备课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预先设计,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与学的活动进行安排规划的过程,是教师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造。有了这个预备过程,才能把语文课上好。因此,无论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学新兵,无论是讲新课,还是讲熟课,都十分重视备课,把备课看成是上好语文课的先决条件和基本保证。 但现实中,备课的实际效果很不尽人意,原因在于: 一、依赖教材、教学参考和教案汇编等备课用书照抄照搬的做法屡见不鲜。以为备课只要对着教材按图索骥,照着参考资料依葫芦画瓢就行了。这样的教案很“规范”,要求有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具安排、教学过程等样样齐全,文字流畅,文字数量又多,可称得上是详细教案。在各级学校领导教学检查或职称评比过程中都受到较好的评定。然而,在教学中,这些教案完全脱离实际,派不上任何用场,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二、备课仅局限于弄懂教科书内容,理顺条块而已,注重教材知识的传授,突出教师的教,轻视能力训练点的确立和素质的培养,很少考虑在备课中如何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也就是说只管把知识传输出去,不考虑传输信息的方式方法,以及如何收集反馈信息等,从而造成课堂教学出现千篇一律、枯燥疲乏的状态,教学方法简单单一,学生思维畸型发展,教学水平无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 看来如何促使备课达到实效是我们语文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 一、备课的目标要重实效。教师备课的真正目标就是如何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传统的备课一是目标不正确、不实在,如很多教师的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所以要么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合实际、不具体;二是目标多注重知识传授与获取,强调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和学生行为的结果。这样的备课目标对于学生的发展显然是无效或效益很低的。新课标要求教师备课的有效目标必须既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又强调师生双边、多边活动的过程,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备课的形式要合实际。传统的备课形式主要是教师独自一人或冥思苦想、或照抄参考资料,且必须每个过程,每句话都要用备课本写出来,“备课”实际上成了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心得体会 光阴似箭,任时光飞逝,我辛勤工作,蓦回首,点滴作法涌上心头,存在的问题还需努力解决。以下是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狠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由于我班学生知识基础水平参差不齐。为了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比如,在书写方面,我大力强调规范性,要求行款整齐,字迹工整,并努力克服错别字,“规”字右边本该“见”而非“贝” 字,这类似的问题我进行了大力更正。又如,对修辞手法的判断运用,对各种句式的变换,对病句的修改,对生字新词的理解运用,对近、反义词的积累等,我都逐一进行讲解或强调,以提高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语文能力. 二、灵活机动处理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学生的学习要体现自主、探究、合作。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调整课程内容,以求学生能尽兴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完成自已的探究,真正体现自主性。要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旺盛的学习劲头,教师也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加以探究,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在教学中,我时而以读代讲,自主感悟;时而鼓励学生各抒已见,尽情发表自己的看法;时而采用一些别开生面的方式方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三、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最重要的学习莫过于方法的学习。搞好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对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是有很大的好处的。有的同学为什么老是玩,可成绩却不错,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强调上课专心听讲,及时对知识进行巩固,然后还要及时复习。有人说,聪明与否,在于是否思考。这是很关键的,我们要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思考。睡前回顾当天所学,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多,但要适用,易行,便于操作,还要督促学生坚持。 四、做好扶优转差工作 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感到“吃不饱”,而成绩差的学生又常常“吃不了”。这就给我们教学提出了一个难题,必须保证优生够吃,差生能吃。不然,都会有意见的。我常常用的方法,在作业中使用“自助餐”的形式,要求必须全面完成的基础上,优生可以自选一些操作实践题,使之能够有所为。通过一学期的实践,我觉得这方法十分有效,来期还将大力推广应用。 五、突出章节过关 本期的教学内容,分为八个单元。在每个单元的教学任务完成之后,我都进行检测,针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点问题,及时解决。对确实困难的学生进行耐心细致的个别教育,使之掌握,并能运用。由于抓好了章节过关,本期学生的学习成绩普遍有了提高

北大19秋《诗经楚辞研究》在线作业

------------------------------------------------------------------------------------------------------------------------------ 简答题(鼓励独立完成,严惩抄袭!)一共8题每题8分 (1)简答题 【上编第二章】请简述“《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分别有何含义? (2)简答题 【上编第四章】请简述《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 (3)简答题 【上编第七章】《诗经》中的讽喻怨刺诗可以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什么区别?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4)简答题 【上编第八章、第十章】教材指出,《诗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第二,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三,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请为这三种手法各举出至少两句《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例子。 (5)简答题 【上编第十一章】请简述《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6)简答题 【下编第一章】请简述“楚辞”的传播与集结过程。 (7)简答题 【下编第三章】请简述《离骚》的美学内涵。 (8)简答题 【下编第六章】请简述说明《九歌》在艺术手法上的特点。 综合题一共2题每题18分 (1)问答题 【绪论】请结合本课程知识与你的阅读经验,谈一谈为什么说“风”、“骚”被称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不少于400字) (2)问答题 【综合】请从《豳风·东山》《卫风·氓》《九章·橘颂》这三篇作品中,任选一篇写鉴赏文章,内容可以涉及作品的主旨思想、艺术手法、文学史价值等。(不少于400字) 简答题(鼓励独立完成,严惩抄袭!)一共8题每题8分 (1)简答题 【上编第二章】请简述“《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分别有何含义? (2)简答题 【上编第四章】请简述《诗经》中农业祭祀诗的价值。 (3)简答题 【上编第七章】《诗经》中的讽喻怨刺诗可以分为哪两类?它们有什么区别?分别有哪些代表作品? (4)简答题 【上编第八章、第十章】教材指出,《诗经》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第一,通过事件的简要叙述或抓住人物活动的典型场景描述来塑造人物;第二,通过简单的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三,通过朴实无华的抒情议论来塑造主人公的形象。请为这三种手法各举出至少两句《诗经》中的诗句作为例子。 (5)简答题 【上编第十一章】请简述《诗经》的语言艺术特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