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2014年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人教版

2013—2014年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人教版

2013—2014年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人教版
2013—2014年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人教版

2013—2014学年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学习内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2、认识线段。

学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

1、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知道米和厘米的长度关系。

4、通过看图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画线段。

(二)基本技能:

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三)情感态度:

1、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团结合作的习惯。

2、进一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重点、难点:

会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测量物体;学画线段。

课时划分:3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学习内容:

教材1-3页例1和做一做。

学习目标:

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2、在测量活动中,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课前准备:

尺子、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图钉、纸盒等。

学习过程:

一、教学例1:

1、老师拿起数学书。知道数学书的这条边有多长吗?

拿出铅笔:知道这支铅笔有多长吗?

美术书又有多长呢?

2、请大家拿出我们准备的学具:硬币、曲别针、刀子、正方体、三角形等,

选取你喜欢的工具量量有几个硬币长或刀子长……

3、分组量物体:1组量数学书,2组量铅笔,三组量尺子。

4、分组汇报测量结果。

5、为什么我们测量的统一种东西,结果却不一样呢?(小组讨论)

6、怎样才能使我们的测量结果相同?

二、完成做一做。

(一)完成第1题。

1、豆角大约有几个正方形长?胡萝卜呢?

2、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量一量,填写在书上。

4、我们量这些粮食就是用的统一的单位。

(二)第2题。

1、用铅笔量桌椅的长度。

2、分小组活动。

3、各小组汇报测量结果。

(三)第3题。

1、估一估这些文具有几个正方体长。

2、填写在书上。

3、集体订正。

三、例1。

1、你知道一个正方体的一条边有多长吗?

2、请你拿尺子量一量。

3、你是怎么量出有1厘米的?

4、老师示范量的方法。一边量一边叙述。

5、对,正方体的边有1厘米长。1厘米就是这么长。

6、那一个图钉有多长呢?请你也来量一量。

7、看看你的哪个手指大约是1厘米?

8、你还知道有哪些物品大约有1厘米长?

四、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6题。

先估一估,再用曲别针量一量。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第二课时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认识长度单位----米

学习内容:

教材3-4页例2、例3及练习一1~5题。

学习目标:

1、认识米和米尺,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学会实际操作的方法。

3、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学习重点、难点:

学会用尺子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前准备:

5厘米长的纸条、米尺、1米长的绳子、卷尺。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我们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测量物体要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这节

课我们继续学习测量物体。

二、教学例2。

1、看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纸条)

2、上节课我们认识了1厘米就是这么长:老师给学生看尺子。

3、请你估一估这个纸条大约有几厘米长。

4、用尺子量一量。

5、你是怎么测量出有5厘米长的?学生叙述不同的测量方法。

6、你喜欢哪种测量方法?哪种方法方便?

7、师总结:把尺子的“0”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5就是5厘米。

8、看练习一第1~3题,请你按这种方法量一量,然后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9、请同学到黑板前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用小尺子量,你会发现什么?

(尺子不够长,量起来很麻烦。)

10、那我们就用长尺子来量。师出示米尺。

11、看,这就是1米,1米就是这么长。生汇报测量结果。

三、教学例3。

1、请大家拿出老师为大家准备好的绳子。

2、这条绳子有1米长,想知道它有多少厘米吗?

3、请你用尺子量一量。(100厘米)

4、你是怎样量出有100厘米的?(用20厘米的尺子量了5次就是100厘米。)

5、所以说1米等于多少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四、练习。

1、出示卷尺。这叫卷尺,因为它比较长,有时量长的物体我们为了测量方便,就用卷尺测量。

2、请你用卷尺测量一下黑板的长度。可以发现比用小尺子量的快,而且更精确。

3、你还可以用卷尺测量什么?(量量我们能跳多远)

4、生跳远,师演示测量方法。

5、请学生上来量。

6、完成练习一第4题。量身高用什么?

量床呢?量桌子有多宽?

7、你还知道哪些测量工具?

五、小节: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课后记:

线段

第三课时线段

学习内容:

教材第5页,练习一的7~10题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线段,会判断线段;

2.会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

3.会按要求的长度画线段;

4.培养动手和判断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用直观、描述方式认识线段的特征。

课前准备:

一根长线,直尺,三角板。

学习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

一.认识线段,度量线段

1.观察,总结线段特征

(1)出示:瞧,这些都是线段。这是线段的端点,它表示不能再继续延长。

(2)那么你能找到它们都有那些相同的地方吗?(学生充分发言)

(3)小结:大家说得不错!象这样直直的,有两个端点的平面图形就是线段。

(4)在我们教室中的黑板边、桌子边、书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请观察你周围还有那些物体上有线段?

2.练习巩固

(1)指出下面那些是线段,不是线段的说明理由。

(1)(2)(3)(4)(5)

(2)数一数,下面每个图形是由几条线段组成的?

3.度量线段长度

(1)那么线段有长度吗?

(2)线段有两个端点,长度固定,所以线段的长度可以量出来。

(3)你认为量线段的方法是什么?请你用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量出书上的线段的长度。

(4)订正答案。

二.画线段

1.尝试画线段

(1)现在请你画一条长为3厘米的线段,你能画吗?试一试。(书上有画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

(2)展示,订正画的结果。(怎样判断画的对吗?○1是不是线段?○2线段是不是3厘米长)

2.示范讲解:因为线段的长是3厘米,所以只要把尺子放平,铅笔紧挨尺子有刻度的一边,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最后在两边点上端点。

3.再次画线段:你能用这种方法画一条7厘米的线段吗?巡视指导。

三.巩固反馈

1.基础练习:

(1)练习一的7题(说明理由)

(2)练习一的8题

(3)练习一的10题: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认识,怎样得到正确的答案。

2.全班在作业本上画:

(1)画出长5厘米的线段;

(2)画出比5厘米短3厘米的线段;

(3)画出比5厘米长4厘米的线段;

四.扩展练习:在每两个点间画线段。(试一试)

思考:3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4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5个点能画几条线段?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平面图形: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它有两个端点,能量出它的长度。直线没有端点,不能量出它的长度。

课后记:

第二单元100以内加减法

学习内容:

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

2、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

3、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

4、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5、加减法估算。

学习目标: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2、通过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估算方法的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3、使学生会运用100以内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教学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

难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及加减混合的笔算方法。

学习时间:(共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习内容:教材P8~P1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小黑板。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一)

学习内容:第9页例1 做一做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地进行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掌握竖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出示参观博物馆的情景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中内容。

请学生说说图中有什么,告诉了我们什么事。

引导学生发现每班的人数和车辆的准乘人数。

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如果学生提不出乘车问题,教师就提问: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二、合作探索:

学生先小组讨论,再请代表发言。

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哪两个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为什么?

预计发生:

生1: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

师:为什么?

生1:这两个班的人数合起来是66。

师:你是怎样算的?说说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算式。由于学生能口算,教师板书得数。

三、教写竖式:

1、请学生说说口算时是怎样算的,

说时边摆小棒边讲。

师:像这样的算式,我们还可以用竖式计算。谁会写竖式?

请学生写写看,师生对其写法进行评价。

2、教师教写,边讲解边板书:

先写“36”,在36的左下方写“+”,再写“30”,写30的时候要注意与36对齐数位,再写“——”。

计算时,把个位相加的数写在个位下面,十位相加的数写在十位下面。

3、请学生自己写竖式,

指名写在投影片上,集体订正。其他学生同位互查。

4、讨论:列竖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四、做一做:

用投影出示题目,

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写在书上。

全班学生看投影片,集体订正。

然后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五、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练习题:

35+2= 26+30= 45+20= 86+3=

请学生任意选两道题,用竖式计算。

同位检查竖式的书写格式是否正确,书写、计算正确的可以画一颗星。

六、总结:

用竖式计算应注意什么?

板书: 3 6

+ 3 0

6 6

课后记:

第二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二)

学习内容:第10页例2 做一做练习二的1、2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加法;

2、使学生能熟练地进行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上节课有的同学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辆车,这节课我们来解决这个问题。

师:怎样能知道这两个班是否能合乘一辆车呢?

(要知道两个班共有多少人?)

师:怎样列算式?

学生说,教师板书:35+34=

2、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5+34”,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用摆小棒的方法还是用竖式计算还是口算。

3、请学生说明自己的想法

(1)先请摆小棒的学生讲

提问: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来,3捆和3捆和起来?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讲

提问:写竖式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3)请口算的学生讲。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指名将题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

集体订正投影片上的题目,进行评价。

同位相互检查,相互评价,

三、练习:

练习二第1题:

先请学生看图,说图意,

再列竖式计算。

第2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题目写在练习本上,同位相互检查。

课后记:

第三课时: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

学习内容:

第11页例3 做一做练习二 3、4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能熟练得进行进位加竖式计算;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熟练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

课前准备:主题图、投影片

学具准备:小棒

学习过程:

一、复习: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

72+5= 34+20=

请学生用竖式计算,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说竖式计算时应注意什么?

二、解决情景中的问题

1、教师出示主题图

师:二(1)班和二(2)班可以合乘一辆车,二(3

辆车,那么二(1)班和二(3)班能合乘一辆车吗?

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意见。

教师:到底能不能呢?请同学们想办法算一算。

请学生在小组里讨论怎样计算36+35,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用小棒、竖式或口算的方法。

2、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1)请摆小棒的学生说

提问:6根和5根合起来超过10根怎么办?

(2)再请列竖式的学生说

提问:6加5得11,怎么写?

你认为应从哪一位算起?为什么?

(3)请口算的学生说

提问: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口算时应注意什么?

3、比较小结:和我们以前的两位数加两位数比,有什么不同?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三、做一做:

教师用投影片出示题目,指名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书上,边做边思考书上提出的问题。

订正时指名说“个位上6加7得(),怎样写?”

“个位上6加4得(),怎样写?”

四、练习:

练习二第3题

请学生先用小棒摆一摆36+47怎样算,再列竖式计算。

第4题:笔算下面各题。

学生将竖式写在课堂练习本上,得数写在书上。

组内互查、互评。

五、总结:

笔算进位加时应注意什么?

板书:

进位加 3 6

+ 3 5

7 1

课后记:

第四课时:练习课

学习内容:P14 ,练习二:5-10题

学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迅速的进行笔算。

3、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学习重点、难点:

正确熟练的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课前准备:投影片、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复习:口算卡片,指名看题说得数

二、巩固练习

1、出示第5题,请学生计算第6题:下面的计算对吗?把错误的改正过来。指名改错,并说一说错在哪里。

2、第7题:出示投影片,说图意并计算出来,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8题:小白兔采蘑菇,看谁采的多,采得快

4、第9题、10题:解决实际问题

9题:读题、并计算,独立完成

10题:出示小黑板

直升飞机、汽车、火箭、轮船

要求学生只需估算、判断(渗透估算)请学生说图意,图上有什么?根据题目要求进行估算和判断。

课后记:

2、两位数减两位数

学习内容:P16~P25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的笔算方法;

2、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法;

3、通过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教育。

4、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5、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1、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的不退位减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2、掌握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课前准备:磁板、圆片、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课时:

5课时

第一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

学习内容:教科书P17

学习内容:第16页和第17页例1,练习三第1~4题。

学习目标:

1、由实际情境引出计算问题,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2、借助直观操作帮助学生理解不退位减的笔算算理,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并能够正确计算。

3、体现计算方法多样化。

4、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民族自豪感。

5、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重难点:

明确相同数位对齐,从哪一位减起的问题。

教学具:

磁板、圆片。生:数位板,圆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怎样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列竖式时要注意什么?

二、创设情境与导入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2008年的奥运会在哪里举行?有4个城市提出了申请,经过国际奥委会成员投票,你看,这些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北京赢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相信到了那一天,我们国家将会更加强盛。我们小朋友想不想尽自己的一份力?(进行爱国主义和好好学习的教育)

三、新授

1、提出问题

根据4个城市的不同票数,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1)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板书)

(2)北京比巴黎多多少票? 56-18(板书)

(3)北京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56-9=47

(4)多伦多比巴黎多多少票? 22-18(板书)

(5)多伦多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22-9=13

(6)巴黎比伊斯坦布尔多多少票? 18-9=9

……此外还有一些加法题。

2、教学例1

北京比多伦多多多少票? 56-22等于多少?

可以怎样计算?

(1)50-20=30,3-2=4,30+4=34,用口算。

(2)可以笔算

用竖式怎样算?先用圆片摆一摆。

A:拿出数位板,用圆片表示56,再从去掉22,观察还剩多少?

一生到前面摆,边摆边说。

B:试着列出竖式来。说一说列竖式要注意什么?(相同数位要对齐,可以从个位减起,也可以从十位减起)

四、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先用圆片摆一摆,再列竖式计算,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第2题

填在书上集体订正。

3、第4题

说说图意。

树上有32个桃,摘了11个,还剩多少个?口头列式。

五、课堂小结

在写竖式计算时,要注意相同数位要对齐。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第3、4题。

课后记:

第二课时: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

学习内容:教科书P18-P19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学习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

学习准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上节课看到我们国家申奥成功,我们心中都无比的骄傲,还提出了一个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巴黎比北京少多少票?

怎么算?(生列出56—18)

能用口算直接算出得数吗?不能口算怎么办?我会列竖式。

聪聪遇到难题呢?个位上6减8不够减怎么办?你们能帮他想办法解决吗?

二、解决问题

1、小组交流。预测:(摆小棒、学具)

派代表发言。

个位不够减,找十位借1个十后,是几减几;

十位退位后,是几减几。

强调竖式的格式。

想一想:从十位减起方便吗?为什么要从个位减起?

2、下面明明给大家出了一题,大家会算吗?

出示50—24=

怎样列竖式?生回答,师板书。

师:个位上0减4不够减怎么办?

师;从十位退1后,个位是几减几。十位是几减几。

同桌议一仪,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3、大家已经会计算两位数笔算减法了,能根据前面的计算过程总结出笔算减法的计算方法吗?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计算方法。

谁能比较完整地说一说笔算减法都要注意什么?

师:请大家想一想,笔算减法和笔算加法在计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哪些不同的地方?

三、实践应用

1、做一做2,独立完成,交流想法。

2、有一些小动物他们也写了一些竖式,他们想请大家看看,他们做对了没有。

3、猜猜蝴蝶飞那朵花里

4、帮小鸡找妈妈。

四、课后寄语。

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课后记:

第三课时:练习三

学习内容:教科书P20—21。

学习目标: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2、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的探索,切实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学习笔算减法。

学习重、难点:

采用多种方式突破退位减法,熟练掌握笔算减法。

学习准备:

幻灯片,小棒、实物投影。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

我们来做个数字接龙游戏。

你可以随意选择减9,8,7,6,5

小组内玩一玩,派出代表参加比赛。

二、实践应用

1、小芳今天想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决定自己去买雨伞,她来到商店,给阿姨50元,阿姨找了她38元,你们猜猜雨伞多少钱一把?

2、小芳非常感谢大家帮她解决了难题,她想请同学们去动物园去看看,来到动物园一看,两只美丽的孔雀

正在比谁最美,谁先算出来,谁最美?

大家独立算。重点解决出错的。

3、小芳回到家里,有和小朋友比赛跳绳,出示表格。

看到表,你想到了那些数学问题?

选择两个问题列式算一算。

4,完成22页12题。

课后记:

第四课时:解决问题(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

学习内容:教科书P23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学会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情境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解题方法

难点:理解算理

教案设计:《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 五篇 [ 20 -20 学年度第学期 ] 任教学科: 任教年级: 授课教师: XXXX实验学校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温馨提示:该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和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是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本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分类与整理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 动手能力, 下面就是笔者整理的《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 希望大家喜欢。 《分类与整理》一年级数学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分同一类物品, 并按照多种标准分类, 感知分类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观察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数学能应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选择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 难点:会用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了按一个标准进行分类, 谁能说说什么是“分类”? 引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分类”。(板书课题:分类)

二、小组活动, 探究新知 1.出示例2 观察这些人有什么不同?请你们根据观察到的不同把这些人进行分类。 2.小组交流。 要求:说说你是怎么分的, 再听听别人是怎么分的。 3.指导看书。 a.说说书上两个小朋友是怎么分的。 b.小结:根据不同的标准, 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分法。 三、巩固练习, 体验根据不同标准分类 1.分图形(第30页第4题) 要求:想一想, 你会怎么分?你为什么这样分? 在表格中表示分组结果。 2.分图片。(第31页的第5题。) 启发: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这组动物, 你能找出多少不同的地方?你们找到了这么多不同的地方, 能不能根据每一个不同点都找到一种分法呢? 3.小结分类方法。 师:通过活动, 我们发现, 每找到一种不同, 就能相应地得到一种分法, 这就是按不同标准分类。接着就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本领来做些练习。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

第1单元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材分析: 1、主要内容: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用厘米量;认识米,用米量;认识线段,量画线段。 2、地位与作用:在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长度单位、和几何初步知识的基础。 二、单元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4、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1、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画和量线段的方法。 四、单元教学难点:正确的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会用工具量和画线段。 五、单元教法设计: 1、通过创设情景,使学生体验到现有方法的局限性,从而产生一种创新工具的欲望。统一长度单位,用不同的物品做计量单位去测量统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 2、按照儿童学习的特点,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使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验、感受学习数学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关于线段采取直接描述的方式,多补充线段的练习。 六、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 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 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教具准备:直尺、纸条、回形针、练习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感受长度这个量: (1)出示新铅笔、教师书写笔,比一比,谁长谁短? (2)提出新问题: 铅笔和教师书写笔到底有多长呢?这就要用长度来表示。(板书:长度) 2、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学生看图教师叙述: 很久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来测量长度的。例如:用手臂、手指、鞋长、步长等做工具来测量。 (2)分别演示:用手臂测黑板长,用手指测课桌面的长边,用步长测教室长。记下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篇一】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9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实际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并能辨认从某个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能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拍照吗?刘老师拍了两张学校校门的照片,想不想看一看?(课件出示校门的照片)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小结:同一个校门,在它的里面和外面看,看到的样子是不同的。 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吗?(课件出示教室前后的照片) 引导:仔细观察这两张照片,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样子也不同。

[评析:让学生观察自己学校校门和教室的照片,学生有话可说,兴趣高涨,充分激活了已有的知识经验。]揭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生活中的物体。(板书课题:观察物体) 二、合作探究 1、指导观察。 出示并介绍小猴。 示范:下面我们来观察小猴,请小朋友看老师是怎样观察的。(边说边示范)我先观察小猴的前面,像这样(从前面平视小猴)在小猴的前面看,看到的是什么呢?(看到的是小猴的前面)那老师看到的是这里四幅图片中的哪一幅呢?(出示四幅图片让学生选择) 让每个小组的1号小朋友学着老师的样子观察小猴的前面,师生共同评价。 继续示范:再观察小猴的左边,(教师转到小猴的左边)这回老师看到的又是哪一幅图片呢?(一边看,一边从四幅图片中找出相应的图片)哦,是这一张图片。(举起小猴左侧面的图片) 谈话:下面请每组的四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上观察小猴,并找到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从四幅图片中找出自己看到的小猴图片。教师巡视,注意纠正不规范的观察姿势。 反馈:请每组1号小朋友举起你看到的小猴图片,(学生举起图片)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猴的哪一面?

一年级下学期数学教案(一)

一年级数学下册学期教学计划 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认识几种常见的平面图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等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结构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认识图形(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数学实践活动。本册教材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以《标准》为基本依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丰富的知识。2.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3.教学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4.注意体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5.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6.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7.注重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问题的能力。8.注意体现开放性的教学方法,为教师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 教学措施: 1、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小棒、图片等教(学)具进行直观教学,并充分利用电教媒体。 2、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教学中,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4、联系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习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创设活动情境。

人教版2020二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

第1单元长度单位 第1课时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学习内容】: 课本P2-3,例1、2、3 【学习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学习重点、难点】: 认识厘米,并学会用厘米测量。 【学习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一)、认识厘米 1、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上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 2、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3、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 一端对着几。 4、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学生活动,同桌交流。 5、巩固1厘米的表象。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全册备课教案

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 上册教案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3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4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4课时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我长高了………………………………………………………………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3课时) 四、表内乘法(一)(14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6的乘法口诀…………………………………………………………3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4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8的乘法口诀…………………………………………………………3课时9的乘法口诀…………………………………………………………4课时整理和复习……………………………………………………………1课时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最新人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 全册教材分析 一、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平面图形,20以内的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以内数的认识,认识人民币,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找规律,用数学解决问题,综合与实践主题活动。 二、全册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会用100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 4.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6.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初步形成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7.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全册教学重点: 100以内数的认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和100以内的加减法口算。 四、全册教学难点: 1、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模板五篇《高矮》是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比较”中的教学内容。这是新教材增加的一个新体系,这节课的教学是学生在学习了比较《多少大小》的基础上学习的又一种比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高矮》教案,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两个动物之间的高矮关系,体会高矮的相对性。 2、在比较过程中体会高矮的正确方法。 3、渗透帮助他人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高、矮;长、短;厚、薄等的方法。 教学难点: 课堂纪律的组织,学生的合作精神。 教具准备: 绳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比较的“多、少”) 师:今天有好多老师来听课,谁能说出老师多还是学生多? 生:老师多! 生:学生多! 引导学生说:学生比老师多,老师比学生少。 二、新课。 1、请刚才回答的学生上来。 师:老师和××同学站在一起,请大家判断谁高?谁矮? 生齐:老师高!

师:下面谁愿跟这个同学比较? (有意请一位跟这个同学差不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不容易看出来,从而引出比较的方法)。 师:大家觉得谁高?谁矮?(两个学生面向学生) 学生争论一番。 师:他们这样站着不容易看出高矮,有更好的比较方法吗? 生:让他们背对背。 让两人背对背站着再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课件 1 ,让学生观察。) 师:淘气和笑笑也是用这种方法来比高矮的,但是,淘气这样做,你觉得对吗? 生:淘气做得不对,因为他脚踮起来。 师:哦!比高矮时不能把脚踮起来,还要注意什么呢? (让学生自由在小组里发表意见。如: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等)。 2、老师小结比较高矮的正确方法:背对背、把背挺直、鞋子一样高、都不穿鞋子。 3、小组内互比身高。 师:大家都知道了比高矮的方法,现在你们可以比身高,还要请个同学帮助看。 (学生活动,老师适当指导)。 4、学生反馈活动结果。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体会高矮的相对性,渗透帮助他人的教育。 二、教学流程设计: 1、图片出示,创设情景 长颈鹿和大象谁高谁矮?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00以内的加减法

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教学内容: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进位),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退位),问题解决: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连加、连减、加减混合,加减法估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2、使学生能结合具体情景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说明估算的思路。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4、培养他们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会计算10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计算加减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100以内的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课时:15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我长高了――――――――――1课时 1.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教材第11~12的内容。 教学目标: 1.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竖式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2. 通过观察、操作、自主合作归纳出笔算加法的法则。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算理和规范的书写格式。 教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入 (出示单元主题图)。今天可真热闹光明小学的同学们要去参观博物馆,同学们请看图,从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让销售看图说一说。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问) 老师引导:老师也有一个问题,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尝试列式 要求:一共多少人?我们先要知道哪些条件,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指名列式。 35+2= 二、探究建模: 35加2等于多少呢? 1、交流口算的方法。 你能口算吗? 请同学们拿出小棒来摆一摆。 指名说口算的方法。结合摆小棒,边说边摆。 学生互相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指名上台演示。 教师小结: 2用计数器拨一拨,略 3竖式计算。 这样的算是可以写成竖式,用笔算。根据摆小棒和拨计数器的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工作计划 一.本学期教学的指导思想 1、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具体情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二、班级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一年级现有学生39人,学生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具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和有序思考的能力;积累了一些较浅显的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交流合作意识和较好的学习习惯。大部分学生在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特别是一些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本学期要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提高积极性,抓好基础知识,引导学生思维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认识图形(二)、20 以内退位减法、分类与整理、100 以内数的认识、摆一摆,想一想、认识人民币、100 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一)、找规律。教材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设计活动内容和学习素材,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体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内容的展开尽量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与计算的教学重视发展学生的数感,体现算法多样化;提供关于物体空间关系的更丰富的内容和素材,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注意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将数学学科体系的严谨性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开放性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初步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又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更加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教学重难点: 1、认识 100 以内的数及加减法的计算,培养学生的数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使学生经历和体验学习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统计意识,学会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3、养成良好的观察、书写、思考、倾听、提问等学习习惯。 四、教学目标: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掌握 100 以内数,会读写 100 以内数。掌握 100 以内数的组成、顺序和大小,会用 100 以内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并会进行简单的估计和交流。 2、熟练计算 20 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 100 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和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 1 元=10 角,1 角=10 分,爱护人民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一年级数学教学反思五篇 教学反思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笔算的方法与前面的相同,所以本节课我采取的 是正向迁移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首先我复习了几题加法口算和一题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加法题,请学生说说它的计算过程,旨在帮助学生回忆起两位数加两位数的 笔算方法。接着我又利用主题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发现并找出 问题,引出今天所教学的内容。 出示教学内容后,我并没有直接讲解,而是让学生独立在自己的练习本上试算出结果,再指名演板,结果多数学生的计算是正确的。为了巩固计算方法,我还重点请学生讲解计算过程,交流在计算过 程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由于这是一节计算课,所以整节课感觉很 简单,课堂气氛还可以。但是作业做下来,却不尽人意,错误率很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多数学生没有加到进位1。 计算教学看似简单,教师在平时还是多多要加强训练,以切实达到提高全体学生计算能力的要求。 教学反思篇二 首先,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收获 一、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一年级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文化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 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本节课,根据教材的内容,编了一段森林 运动会——跳远比赛的故事,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 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孩子们会沉浸在故事里, 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 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二、加强直观,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新知识。 根据儿童心理学,儿童的思维发展阶段是从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因此,儿童最初学习数学概念和计算方 法时,必须让他们亲自动手操作,从动作感知到建立表象,再概括 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节课教学数射线时,我在第一个班上课是自己提问学生“怎样的线是数射线?”,一下子就套牢了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没有自己思 考的空间。到了第二班,我改变了教学方法,创设情景“小熊练习 跳远”,并用多媒体动态地演示出示数射线,让小熊一边跳一边动 态的出示数射线,然后请学生在数射线上标出小熊每次跳远的落点,使学生们一下子就能说出数射线的特征:它是射出去的,并且是有 方向、有刻度的线。它的特征不用教师多加说明,学生们就能有一 个深刻的认识。 最后,再来说说今后还能改进的地方: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数射线”的名称较陌生,应该在教学中多让学生熟悉数 射线的叫法。另外,在比较两只小动物在数射线上跳远时,还可以 加入在不同单位长度的数射线上比较的练习,让学生明白比较的前 提是单位长度要统。 教学反思篇三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 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 积的对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 处理问题就行了。 成功之处 1.建构主问题导学教学流程,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百分之八十终生用 不上,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在学校孜孜不倦地学习呢?我们实际上一直 在学习一种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本节课上初步构建主问题导学——交流释疑——归纳总结——当堂检测教学流程。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一课时: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教学内容: 课本1页至第3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题;练习一中的第1至第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意识。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好奇心;初步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知道1厘米实际长度;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度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具准备:米尺、学生尺、长短两枝不同的铅笔、宽1厘米白纸条若干条、硬币、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形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出示两枝长短明显不同的铅笔;然后提问:这两枝铅笔哪枝长些?哪枝短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物体有长有短。 教师再提问:谁能说一说我们的数学课本的短边有多长? 让学生用带来的学具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视。 通过以上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由于测量工具不一样;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课题;指出:今天我们来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量米”做单位。 二、新授 1、教学例1 (1)认识米尺。 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用来量物体长度的尺子。 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教师介绍0刻度线 尺子的左端从0刻度开始表示起点(这叫尺的0刻度) 在尺子上找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呢?你的尺子一共有多少厘米?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2教学例2 (1) 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一张纸条;估计一下大约有多长?想知道它的长度是多少;用什么量? (2) 教师拿出放大的米尺;讲讲如何量纸条的长度。 三、练习 1、让学生量一量课前准备好的纸条;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量的。 2、完成课本练习一第1至3题。 3、判断下面的量法对吗?说明理由。 (1) 没有对准0刻度的。 (2) 不是从零刻度量的。 4、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刻0刻度线;怎么办?

小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全册)

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 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内容及简析 认识图形(二),这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立体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区分常见的立体图形了,这里主要是通过一些操作活动,让学生初步体会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一些关系。本单元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通过摆、拼、剪等活动体会图形特征,感知图形间的关系。 二、单元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的特征,通过折一折、摆一摆、剪一剪、拼一拼,辨别和区分这些图形。 四、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实际操作,使学生初步感知所学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初步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单元教学措施 1.充分给学生机会,让他们通过拼、剪等操作活动,在活动中体会平面图形的一些特征。 2.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间和立体图形间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间的关系。 六、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等。 七、课时安排:约5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P2~P3 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目标:1.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3.能辨认各种图形,并能把这些图形分类。 教学重、难点: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的实物与图形。 教具准备:课件、图形卡纸、实物、学具等。 教学过程: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五篇 《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观察物品、图形的有序排列,初步认识简单的排列规律会根据规律指出下一物品是什么。 2、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提高幼儿的创编以及创新能力。 3、引导幼儿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并让幼儿体验与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幼儿能在各种事物中找出其排列规律。 活动难点:在掌握其排列规律后继续创编其规律 活动准备 根据本次活动内容创设我做了精心的准备: 1、小兔子过生日情景图。 2、一串两色的项链;一串两黄,一红糖葫芦。 3、打击乐器若干;彩色图片若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前律动(智慧宝宝) 2、小朋友们可真棒个个都是聪明可爱的智慧宝宝,那智慧宝宝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吗?谁能说说你过生日时最快乐的事是什么?看来小朋友们过生日那天过的都很快乐,还有那么多的生日礼物。 3、今天是小兔子的生日它想邀请小朋友们参加它的生日宴会你们愿意去吗? 老师还为它准备了一件生日礼物,谁能告诉老师这是什么?(出示项链)可是老师还没完成智慧宝宝们能帮帮我吗?下面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这条项链珠子的排列有怎样的规律?(幼儿先观察再发言最后动手) 二、引导幼儿感知、探索AB、ABB、ABC等排列规律,并创编新的排列规律。(基本过程) 1、小朋友们不愧为智慧宝宝这么快就帮老师完成了礼物那就让我们带上礼物 坐上公共汽车快快出发吧!音乐《公共汽车》。

2、小朋友们快看我们来到了小兔子的家,看小兔子家漂壳吗?知道小兔子家为什么这么漂亮吗?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你在小兔子家发现了哪些有规律的摆设?(观察后说一说)原来小兔子家之所以这么漂亮是因为家里的摆放很有规律。 3、看,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样小朋友们都爱吃的这是什么?(出示糖葫芦)你们想吃吗?小兔子说了要想吃得有一个条件,谁发现糖葫芦的排列规律就把它送给谁吃(自由发言) 4、为了给小兔子助兴老师想用这串糖葫芦变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师表演)出示糖葫芦你发现它有什么变化?怎么了少了一个,少了一个什么颜色的?你怎么知道的?(幼儿根据糖葫芦的排列规律一红二黃总结) 5、现在老师就代替小兔子把糖葫芦送给表现的儿个小朋友。 6、小兔子的宴会开始了,老师想用掌声祝贺它(师拍手—-—-)小朋友们有没有发现老师的掌声有何规律?谁能接着做下去,你能不能也创编一个有规律的掌声来祝贺小兔子。小兔子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一些打击乐器你能创编一段有规律的节奏吗? 7、小朋友们可真棒小兔子十分高兴准备切蛋糕了让我们一起为它唱生日歌好吗?和老师一起边唱边跳舞一起祝它生日快乐。 8、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我们的动作有什么规律吗? 三、活动总结 1、小朋友们今天高兴吗?看看今天在小兔子家我们有怎样收获?(老师引导和孩子们共同总结) 四、活动延伸 1、原来规律就在我们身边,小朋友们想不想送给小兔子一件生日礼物,让我们一起用我们学过的知识给小兔子设计一件生日礼物。(师幼共同设计) 2、小朋友们小兔子看见礼物高兴极了想和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做游戏你们愿意吗?那我们和小兔子一起蹦蹦跳跳走出教室好吗?(音乐《小兔子乖乖》)《找规律》一年级数学教案2 活动LI标: 1、能根据物体排列的规律排序,体验同一种规律有不同的表现方式。 2、能仔细地观察、分析,发现物体的排列规律。 活动准备:活动准备:

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全册备课 一、本册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教材根据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 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 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理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理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绘画线段、

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 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各 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1.笔算数学与解决问题数学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计算的同时,经历 解决问题的过程,以便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应用意识。 2.提供关于空间与图形的丰富素材,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3.表内乘法教学体现知识形成过程,加强教学过程的探索性。 4.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加强估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5.注重体现探索性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意识。 6.有步骤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四、教学中需要准的教具和学具:

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教案 全册

目录 一、长度单位 1.统一长度单位 (3) 2.认识厘米用厘米测量 (5) 3.认识米用米测量 (7) 4.认识线段 (9) 二、100以内的加减法 1.两位数加两位数 (12) 2.两位数减两位数 (18)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5) 整理和复习 (33) 实践活动“我长高了” (35) 三、角的初步认识 1.角的初步认识 (37) 2.直角的初步认识 (39) 四、表内乘法(一) 1.乘法的初步认识 (42) 2.5的乘法口诀 (47) 3.2、3、4的乘法口诀 (50) 4.乘加乘减 (52) 5.6的乘法口诀 (56) 6.复习与整理 (58) 五、观察物体 1.观察物体 (60) 2.轴对称图形 (62) 3.镜面对称 (64) 六、表内乘法(二) 1.7的乘法口诀 (70) 2.倍的认识 (74) 3.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 (76) 4.8的乘法口诀 (80) 5.9的乘法口诀 (86) 6.乘法口诀表 (92) 整理和复习 (94) 看一看摆一摆 (95) 七、统计 统计 (99) 八、数学广角 1.排列和组合 (105) 2.简单推理 (107) 九、总复习 1.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复习 (111) 2.表内乘法的复习 (113) 3.米和厘米角和直角的复习 (115) 4.观察物体的复习 (118) 5.统计的复习 (119)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内容标准】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选择长度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教学目标】 一、基础性目标 1.通过亲自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发展性目标 1.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一年级“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 1.教材在引出长度单位时,注意呈现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通过让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物体的长度,引起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一些单位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长度单位的实际长度,能够在实际中应用。 3.线段教学时,采用直观、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注意尽量不要将直线与线段进行对比。 【教学课时】4课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