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目录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1)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1)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4)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5)

四.课程目标的确定 (7)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8)

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9)

五.课程建设研究实践 (13)

六、课程实施的建议 (21)

七、课程的评价与修正 (21)

附录: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大纲 (23)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一直在不断变革和调整中。最近几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引入了能力本位的观念,学习借鉴了国外一些经验,改革了课程内容,增大了实践环节。但整体的课程以教学体系上没有根本的改变,始终未能摆脱“学科课程模式”的传统格局,能力本位思想仍然停留在概念层面上。学科本位课程与就业脱节的局面,已成为制约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为此,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研究电子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工类专业作为目前一个通用性极强的职业工种,由于初期投资小,且部分课程往往能与结合或服务于其它专业,社会需求量大,因此工科类型的中等职业学校许多都开设电工类相关专业。

传统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由于投资上的限制,教学内容主要集中于电工电子及电气控制这两方面,以电为主,以机为辅。而随着计算机等电子技术广泛应用于电气领域,原有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专业内涵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归纳起来有以下特点:

1、专业的技术发展迅猛。由于计算机控制技术和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发展,使得电气控制系统功能更强,技术含量更高,体积更小,价格更低,使用更便捷,现代企业对综合自动化技术、电气控制技术、电工电子的应用也就越来越广泛。传统技术正在逐步被更新,如继电器控制正在被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所代替;传动装置由直流调速系统为主向交流调速系统为主过渡;控制系统由模拟式向数字式过渡;单机控制向网络控制过渡。电气控制装置向系列化、模块式、小型化、标准化方向发展。机电一体化的设备日趋增多,强弱电界限变得不分明,机械与电气的界限模糊了,专业周期有加快趋势。

2、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范畴和专业服务面日趋扩大。入世以来,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其制造业向中国转移,我国正在逐渐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制造业的发展、第三产业的蓬勃兴起、科技的不断进步产生更多的新岗位、新职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范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电气控制,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机械技术、控制技术(智能化控制、工业网络控制)都已经融入到原有的专业领域中。这使得专业服务面更加广泛,专业的内涵也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专业服务的行业也从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向制造业与电信、酒店、物业公司等第三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原来的单一技能就业要求被多工种、多技能的社会新要求所取代。

3、学生就业岗位发生变化。90年代中职学校毕业生许多都从事技术岗位,部分还从事管理岗位,而随着高校扩招和高中扩招以来,致使中职学校生源的质量比以往大大下降,而国家经济转轨又造成劳动力市场出现供过于求的就业局面,高职生、本科生也加入到一般专业技术岗位竞争的行业来,造成近年中职毕业生就业岗位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就业层次有所下降。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职毕业生大部分都是作为电气技术工人,直接从事操作、维修等一线工作,只有少部分毕业生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岗位。

4、为了更准确的找到中职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定位,我们做了面向企业的问卷调查,问卷如下:

为使我校培养的学生成为企业急需的人才。现特向贵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便调整我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办学模式及课程的设置。

一、贵厂最受欢迎的一线技术工人层次是:

大专生()中专生()高中生()初中生()务工人员()

二、贵厂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是:

元器件及材料采购()元件老化筛选()焊接工()元件预制()

整机组装()单元测调()整机参数调整()故障维修()

品质管理()

三、中职生最适合的岗位是:

元器件及材料采购()元器件老化筛选()元件预制()焊接()组装()单元测试调整()整机参数调整()故障维修()

品质管理()

四、中专生能承担产品营销和售后服务吗:

能()不能()

五、优秀的中专毕业生将被安排在什么样的岗位上:

装配()调试()检测()维修()现场管理()设备维护()六、一般的中专毕业生将被安排在何种岗位上?

装配()焊接工()调试()检测()

七、您认为一个合格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中专毕业生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知识:

元器件识别()仪器仪表应用()焊接工艺()装配工艺()调试工艺()电子识图()

八、电子类毕业生应掌握哪些基本技能:

焊接技术()识图能力()仪器仪表应用()设备维护()

元器件识别()装配技术()调试技术()基本设计能力()

营销能力()

九、你认为电子开设的以下课程适合吗:

电工基础()电子线路()家用电器维修()可编程控制器()

工厂电器控制()整机原理()

十、合格的中专生应具备什么条件:

团队精神()学习和创新能力()做事严谨对产品质量精益求精()

十一、您认为就业时什么最重要:

专业()学校()个人能力()

十二、您认为员工最重要的是要具有:

悟性()吃苦耐劳的品格()眼明手快()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电工类行业发展是专业教育发展的动力,行业和专业技术的发展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机遇,注入了活力。

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加快,以电子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尤为迅猛,国家把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放在突出的位置,电子工业也从单一制造业向多功能的信息化产业方向发展。现代企业的电子装备和系统向小型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使电子行业的生产过程进入技术密集时代。工艺装备不断更新、管理更趋现代化。这些特点,对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及应具有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迫切需要一大批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牢固掌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工艺型人才。

课程设置是职业学校教学改革的基础和核心。课程设置必须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必须满足市场经济和社会有效需求,必须把如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突出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课程设置中的最基本的依据。

二、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较差的学习基础与社会较高的人才要求之间的不协调

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社会对中职毕业生的技能与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高。但从近几年的招生情况看,报读职校的学生学习基础往往较差,并存在一些学习困难。从文化基础课来说,如果按照教学计划标准要求,那么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根本无法开展正常教学。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无法达到课程标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有些学生还有思想和心理方面的一些问题。

(二)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与就业为中心的就业实际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仍采用“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各门课程过于追求各自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而不是根据生产实践中出现的任务进行分析的教学,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有些脱节。同时,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造成了部分课程内容的重叠与重复。此外,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联系不紧,没有达到教学理论为工作实践服务的目的。同时实践环节仍显不足,学生实际技能训练的设备和时间无法满足。

(三)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与不同地区、学生不同需要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中职学校电子专业执行的教学计划从全国或全省范围来讲是相对统一与固定的。

但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同一教学文件很难同时满足各地区的不同要求。同时,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对市场的变化缺乏快速灵活的应对,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另外,学生入学后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学生没有选课的自由,这种课程设置模式缺乏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和主动性的发挥。

(四)中等职业教育的“就业”目标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不协调

中等职业教育要在培养学生直接成为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同时,也有兼顾学生升高职院校继续学习的需要。要从远处着眼,增加基础性、理论性、复合性的教育教学内容,为学生长期的工作、生活和发展服务,为今后的教育和培训创造对接的条件,即兼顾就业与升学的双重目标。最近几年,就业导向成为中等职业教育的紧迫性目标。如何让学生既能够一毕业就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是一对很难调和的矛盾。

(五)课程改革的迫切性与教师队伍、教学条件之间的不协调

目前中职学校的教师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技能水平不高,对实际生产过程缺乏了解,也缺少企业工作经验。此外,目前的专业课理论教学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能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实物结构、挂图、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维修设置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效果。

三、课程设置改革的基本方向

(一)关注就业市场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传统职教课程不可避免地深受普教课程模式的影响,侧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内容理论化或脱离实际需求,缺乏可操作性。而以能力为本的中职教学强调以就业市场为导向,根据行业用人单位对其从业者的能力要求,重视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种能力将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联系起来,形成一种复杂的可分为不同等级水平的素质结构,也包含近期的适应职业变动的就业能力。

(二)关注学生兴趣和需要,张扬学生个性特长

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需要研究学生的特点和学习规律,注重学生能力和准备状态,强调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和提高。

按照成功教育的观点,学习困难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他们的困

难是暂时,可以克服。有部分学习困难学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反复受挫形成了“失败者”心态。因此,要积极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和条件,诱导学生尝试成功,重视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自信心、意志力、成功动机等成功心理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以此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张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三)关注实训课程设置,提高学生技能水平

理论学习是技术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术必须在实训的过程中才能被人们掌握,只有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才能有更深的领会和熟练。这是由技术的本质所决定的。因此,在中职课程加强知识理论教学的同时,一定要明确主次,应着重加强实训课程开设,不能用理论教学来代替实践教学。

(四)课程内容实现“三化”

1、综合化。由于以往专业理论课程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有些内容也重复。因此,需要对现有专业理论课进行改革,以能力为本优化组合。进一步挖掘其内在联系,以实践需要为基本点进行有机结合,为提高实践技能课质量和就业能力创造条件,使专业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包括学科内和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优化组合。

2、个性化。在以“就业”为目标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拓宽其就业上岗适应能力。针对某些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已经显示出来的爱好和特长,选择其中一些能为学生的持续发展积蓄能量,能够在社会上有用武之地的内容,结合教学实际设计体现学生特点的个性化课程。

3、实用化。课程内容的实用化首先应该体现在文化基础课内容的调整上。适当降低课程难度,采用结合本专业能力要求的实用化的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实用化还体现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学情景的创设还是教学案例的选择,都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企业的生产实际,力争做到实用。

要提倡教师择优选用教材内容或自编教材,开发校本教材,不断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真正达到内容优化,方法灵活,效果显著。

(五)课程结构实现“四调整”

1、调整课程比例,增加实践训练和操作时间。绝大多数经验与技能无法直接通过传授让学生获得,因为经验技术与技能往往具有个体性和具体情境性,它们的获得只能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自己领会和建构。因此,实训教学仍是现代职业教育的主体。当然,究竟多少学时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对学生来说才是合适的,如何在学时减少的情况下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根据各专业实际情况研究、确定。

2、调整课程顺序,以实践课程作为学习起点。在职业教育课程的排列顺序上,传统的

做法是把理论课程置于前,实训课程置于后,大多数职业学校都是先开设专业课,先让学生获得足够的专业理论知识,然后才在这一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实际训练。实际上,这种课程设置方式容易造成理论学习与实际训练的割裂,教学效率比较低。应把实训课程置于理论课程之前或同时进行,使学生先有感性经验和认识,根据实践的需要再来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将理论教学融入实践教学中,让理论教学为实践教学服务,先“知其然”,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就能够充分认识到理论学习与技能形成的关系。而且有了实践基础,理论学习往往效果更好。

3、调整课程的刚性结构,增强课程灵活性,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分类教育。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往往整体文化基础较差,但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因此,采用分类教育的办法进行教学,将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划分为几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培养目标等方面加以分别,教育效果将会更加明显。

4、调整课程的组织方式,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课程是学校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实施的教育内容和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生在学校里所获得的所有学习经验。因此,除了由教学计划规定好的,在课程表中反映出来的课程以外,学校的其它组织方式和教育环境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改革课程结构的过程中,应重视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际和学校实际出发,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和各项竞赛。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营造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校风。

四.课程目标的确定

我校电工类专业原有专业定位于“以电为主,以机为辅,机电交叉融合应用”,培养目标按照劳动部部颁教学大纲执行,即:本专业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从事电气设备的维修、管理工作的中级技能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掌握本专业所必备的数学、外语、计算机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电力拖动等基础理论,熟悉本工种主要电气设备的结构、工作原理;掌握常用电气控制线路的工作原理;熟悉基本检测线路,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熟悉本专业工种常用设备的性能、结构、工作原理、使用维护和检测维修,达到中级维修电工的技能要求。

电工类专业毕业生最初就业目标是面向各类企业,从事电气控制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维护、生产以及供用电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也可从事一般电气技术管理和改造工作,担任中级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毕业

生很多都能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主要担任的工作包括:电气控制设备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电气产品生产现场的设备操作;工程项目的电气设备施工、维护和技术服务;电气电子类产品获工程的售后服务。对于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我们设立的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实践动手操作,使学生具备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需的电子通用技术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初步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提高全面素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打下基础。并培养学生具有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树立环保、节能及安全意识,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1、职业技能目标

(1)能识别并检测常见电子元器件;

(2)能识别并正确使用常见集成电路;

(3)能用EWB或multisim软件完成电子线路的仿真实验;

(4)具备PCB的基本制作能力;

(5)具备典型电子线路的制作与调试能力;

(6)会进行简单电子整机的组装与调试。

2、职业知识目标

(1)掌握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的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元器件与常用集成产品的基本知识;

(3)掌握电子常见功能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

(4)具有典型电子线路制作与调试的相关理论知识;

(5)了解电子产品制造业的应用性前沿技术。

3、职业道德与情感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

(2)培养良好的安全生产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五、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本课程体系以电子电工应用技术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大类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中对电子技能所做的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

目模块和课程内容。例如按照直流稳压电源的制作与测试、扩音器的制作、函数信号发生器的制作、调幅收音机的组装与调试、三人表决器的制作、一位十进制加法计算器的制作、数字钟的制作等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生掌握电子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思想,将本课程项目模块下的教学活动又分解设计成若干任务,以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典型电子线路为载体,按电子工艺要求展开教学,让学生在掌握电子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的建设与开发

在对课程建设之前,先定义模块的含义和一些基本概念:

①职业领域:按照生产和任务将人类所进行的社会生产活动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职业领域,如电气工程、制冷工程、机电工程等。

②工作范围:按照工作的环境、条件及相互关系,将其职业领域内的工作划分成若干部分,每一部分即为一个工作范围,如电气工程的电气安装、变配电操作、电气维修与检测等。

③工作:在某一工作范围内,按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划分出来的一个部分。如电气施工范围内的维修电工、制冷工、进网电工等。

④工作规范:通过对某一工作任务和技能进行分析而制定出的工作标准。如《建筑电气施工规范》、《制冷作业施工规范》等。

⑤职业技能模式:指用模块的形式所表示的对应一个工种或岗位的工作规范,如电气工程的上岗证技能模式、识图与CAD技能模式、故障检测与维修技能模式等。

⑥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或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对应工种或岗位)按照实际的程序和规范分成若干部分,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即为一个模块。模块内的活动以技能为主线,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模块必须有一项输出一种产品、一项服务、一个决定。如电工上岗证模块可以划分为6个模块。

⑦学习单元:其一是指组成模块的基本要素,其二是指各自独立而又内容相关的教材。

以下为模块式课程的开发程序步骤:

(1)确定职业所需模块

确定模块的原则:要符合企业生产(或工程、服务)的实际工作程序和规范;要有清楚的开头和结尾:模块的名称要用准确的术语来描述;模块具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并通过一

种输出(产品、工程或服务),经过适当的考核题目来确定是否掌握本模块知识。确定模块的内容主要是依据:1、国家各级各类技能鉴定标准或考核标准(国家职业分类大典);2、专业课程标准;3、社会和企业对职业需求;4、学生特点;5、四新技术(学科前沿技术);通过以上内容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参考,协商后进行开发。

(2)确定模块所需学习单元

由于学生就业岗位存在的不确定性,迫使学生就业目标要从具体职业岗位向职业领域转变。职业领域侧重于生产性质和生产任务,可以由若干相关联的岗位群构成,而岗位又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上一级模块中可以包含若干个下一级子模块,如这些模块中可以由若干主模块和辅模块构成,主模块的工作是必须熟练掌握的,辅模块的工作初步掌握即可。每一个模块本身是独立的,可以将其进行不同的组合形成更大的一个模块,原来处于基础的模块又称为子模块,而构成子模块的基本内容组合称为单元(或学习单元)。职业模块结构体系如图1-1所示。

图1-1职业模块的构成

模块化确定了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通过对某一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进行分解,将其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设计为专业通用课程模块,再将该职业范围内适用于各个具体工作岗位的技能设计为满足就业需要的职业方向课程模块。每一个单元和模块都是标准化的,有严格的指标要求,否则就无法与其它模块进行不同组合。模块之间并非孤立不相关的,而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做到逐步提高技能培训的层次。职业方向模块易于和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衔接,专业通用模块和多个职业方向模块组合成一个专业的课程体系。

模块确定后要进行模块工作任务分析,确定对应专业的综合能力,就是先确定模块的操作步骤,然后再分析各个操作步骤,看每个步骤涉及到哪些知识和技能。模块或学习单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①基本技能:作为模块应掌握的基本职业素养和能力;

②核心技能:本模块应该实现的技能目标;

③关键技能:本模块区别于其它相关模块的新知识或关键点。

学习单元的组成基本情况如表2-2所示:

表2-2 学习单元的组成

(3)编制模块教学大纲

确定完职业模块结构与组成后,通过教学计划来定位就可以汇编模块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构建原则:遵循中职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按照专业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认知定向阶段、掌握操作技能阶段、动作协调完善阶段,以职业综合能力为中心,以岗位(群)所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品格为依据,对感知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各自对应的模块进行划分与组合,开发课程,突出适合性和针对性。确定对应的技能培养目标。

(4)编制具体模块讲义和学习单元讲义、课件

在讲义内容设计上要按照学生认知规律进行。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可以轻松,相反教师需要将时间大量花在研究学生的认识和学习规律,并重点考虑如何安排各种岗位任务,使之与学生的学习规律保持一致。

教材(讲义)的建设:由于模块对应的知识点并非按照学科体系进行,因此教材必须将本模块对应的职业技能核心技能、关键技能以及相关的理论知识体现出来。讲义的开发可以参照表2-4进行。讲义中应涵盖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所需要的全部教学材料的集合体,包括模块教学目标、设备、材料及辅助教具清单,教师指导材料,学生指导材料,组成模块的若干学习单元,模块考核题目。由于课程的衔接不再以学科为主线进行,而以职业所需技能(一般是通过一个具体的职业任务的完成来实现)为主线,进行子模块之间的衔接。而原来的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被“必需、够用、符合专业技能培养要求”的原则所代替,基础知识教学强调“应用为主、够用为度、用有所学、学有所用”,主要为职业核心技能和职业关键技能的发展服务。模块突破了原来课程体系的条条框框,实现了不同课程的融合:如将原来分属于《电力拖动基础》、《安全用电》、《电工仪表与测量》的内容整合为电工上岗证模块,学生不必掌握原来各门课程系统知识,而只需要掌握特定的技能就可以获得相应证书。对各个教学模块之间相互重复与交叉的知识,应进行优化组合,加以综合化改造,强调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和衔接,坚决取消重复的教学内容。综合化课程要突出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实现模块教学目标的过程,既是学生们学会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们获得职业经验的过程。同样也是教师教学方法变化的过程:教学要转移到以学生为主体、工程实践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具体的职业任务促使学生为完成任务展开一系列学习和实践活动。模块中需要学生自己解决的问题很多,从信息的搜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全部过程。这样学生既了解了模块的总况,又清楚了每一具体环节的细节。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讨论、共同承担不同角色,在互相合作的过程中问题最终获得解决。教师成为学生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的一部分,成为学习的促进者和组织者。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操作失误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查漏、补缺,而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失误中吸取教训,获取经验。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在模块的完成过程得到张扬,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发挥。

模块化不是理论和实习过程分离的模块化,也不是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的简单混合,而是两者有机结合的一体化。一体化对职业教育来讲,追求的则是工作过程的完整性。工作过程指的是志在实现确定目标的生产活动或者服务活动的顺序,工作过程导向的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内容的学习,而有利于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内容的学习,这正是职业教育中以工作过程作为导向重要的特征。

五.课程建设研究实践

基于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能在电工类专业进行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相

关尝试。由于电工类各专业均考取维修电工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且其为专业关键技能,我们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为例进行职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相关概念的

说明和分析具体建设内容及步骤。

1. 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

199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分类8大类1838个职业。国家职业标准是在职业分类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工种)的活动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的规范性要求。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会导致职业发生变化,因此按照职业功能分析建立起来的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是动态的。

国家职业标准由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比重表四部分组成。其中工作要求是国家职业标准的核心部分。

职业概况:对本职业的基本情况描述。

基本要求:包括职业道德和基础知识。其中职业道德是指劳动者从事本职业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观念、意识、品质和行为要求,一般包括职业道德知识、职业态度、行为规范;基础知识是指本职业各等级从业人员都必须掌握的通用基础知识,主要是与本职业密切相关并贯穿于整个职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关法律知识和安全卫生、环境保护知识。

工作要求:是在对职业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和细化的基础上,从知识和技能两方面对完成各项具体工作所需要职业能力的描述。它包括职业功能(一个职业要实现的活动目标)、工作内容(完成职业功能应做的工作)、相关知识(与技能相对应的技术要求、法规规程、安全知识和理论知识)、技能要求,其结构如图2-3所示。

图2-3 工作要求结构图

比重表包括理论知识比重表和技能比重表,理论知识比重表反映基础知识和每一项工作内容的相关知识在培训考核中占的比例,技能比重表反映各项工作内容在培训考核中占的比例。

下面是维修电工国家职业标准的一些内容:

1.职业概况

1.1职业名称:维修电工。

1.2职业定义:从事机械设备和电气系统线路及器件等安装、调试与维护、修理的人员。

1.3职业等级:本职业共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

1.4职业环境:室内,室外。

1.5职业能力特征:具有一定的学习、理解、观察、判断、推理和计算能力,手指、手臂灵活,动作协调,并能高空作业。

2.基本要求

2.1职业道德

2.1.1职业道德基本知识

2.1.2职业守则(从法律法规、责任心、协作精神、执行操作规程、爱护工具到着装)2.2基础知识

2.2.1电工基础知识

2.2.2钳工基础知识

2.2.3安全文明生产与环境保护知识

2.2.4质量管理知识

2.2.5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3.工作要求

以中级为例,其工作要求如表2-5:

4.比重表(略)

从以上各相关内容可知一名合格的维修电工应该是经过训练后熟练掌握职业工作规范,相关技能和一定技巧,具备安全生产素养的电气维修技术工人。

表2-5 中级维修电工工作要求内容

国家职业标准给课程体系建设提供一个参照系,体系中的各部分均围绕其展开。综合专

业建设思路,将我校电工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可以细化为:具有中级维修电工技能水平(专业关键技能:掌握电器设备工作原理及其机电结构关系,能正确使用测量仪表与工具熟练进行电气安装及电气故障诊断,能熟练应用各种手册、图表、设计表格、各种国家标准等技术资料进行选型),并掌握相关岗位群(机械、制冷、高压进网、计算机、钳焊技术)知识,具有利用资料、网络等资源的自学习能力和再学习提高能力,具有职业道德与职业安全(电

气安全与其它安全)素养和社会融合能力(求职技巧、与人交往)的技能型人才。

2. 电工类专业课程建设

工种和岗位是职业按照不同的需要和要求进行的具体划分。工种是根据生产劳动的性质、工艺技术的特征或服务的特点而划分的工作类种;岗位是根据实际需要而设置的工作位置。一般来说,一个职业包括一个或几个工种,一个工种又包括一个或几个岗位。

由前文可知电工类专业就业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尽管职业领域仍然以电气工程为主,但各有特点,具体情况如表2-3所示。

表2-3 电工类学生职业能力分解表

除了根据岗位工种进行课程模块划分,也可以根据各个职业方向的不同要求.设计出职业方向课程模块.并与相应的证书进行模块划分,每一个工种或证书即对应不同的岗位群,这些岗位群拥有共有的基础技术和基本技能,以电工类职业常见的证书进行模块划分情况如表2-4所示。

表2-4 机电类岗位群与模块划分表

在课程开发部分已讲到模块可由子模块构成,子模块在课程开发中更易完成,具有内容相对集中,对应课时少,易掌握等特点。将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中,确定每一教学模块单元所承担的功能,应培养的知识和能力,相应的配套实践教学环节,每一教学模块单元主干课程的内容组成,每一课程要传授的知识、能力以及考核学生的方法。不同子模块组合后可适应不同的职业需求。下面以电工类专业最常见的电力拖动基本控制子模块为例介绍其组成。具体内容如表2-5所示,而构成子模块的学习单元具体内容如表2-9所示。

表2-5 电力拖动基本控制模块组成

表2-6 学习单元组成示例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三年制普通中专)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代码) 电子技术应用 091300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1、招生对象 初中毕业生 2、学制 三年(2.5年在校、0.5年顶岗实习期)。 三、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一般电子产品生产、应用的一线操作人员、销售与服务人员(从事安装和调试无线电通信、传输设备、广播视听、表面贴装技术等电子产品的中级技能人才)。 毕业生主要面向电子产品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一般电子产品的生产、装配、调试、贴装技术、维修和检测等技术工作,从事SMT技术与管理、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上的操作、监控及测试工作,以及电子产品、电子元器件的采购、销售和服务工作。 四、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要求 (一)职业素质 遵纪守法,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健康的心理和身体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意识、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敬业奉献、吃苦耐劳品质;有较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意识和能力,能适应不断变化的职业社会;了解企业生产流程,遵守各项工艺规程,具有安全生产意

识,重视环境保护,并能解决一般性生产问题。 (二)职业能力 1.具有安全生产、节能环保意识、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2.能识读工艺文件、装配工艺规范和印制电路板装配图。 3.能用计算机应用软件绘制简单的电子线路原理图。 4.能正确使用工具焊接印制电路板。 5.能判断常用电子元件的质量。 6.能检查印制电路板元件插接和焊接工艺质量,检查和修正焊接和插装的缺陷,并能拆焊。 7.能熟练使用常用电子电工类仪器仪表进行元件质量鉴别和电子产品的功能调试。 8.能维护、保养电子产品,完成简单电子电路的维修。 9. 能对数字电子产品及设备进行调试、运行、维护,并能解决简单的技术问题。 10. 能从事一般及数字电子产品的销售和售后服务。 (三)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1.对应职业工种: 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器件检验工、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响调音员、电源调试工、表面贴装技术人员。 2.对应职业资格证书: 电子设备装接工、电子元器件检验员、无线电调试工、家用电子产品维修工、音响调音员、贴装技术工程师。 (四)升学

电子技术应用技术专业(中专)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烟台汽车工程职业学院 2011年6月

目录 一、专业名称 0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0 三、招生对象 0 四、学制 0 五、人才培养目标 0 六、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 0 七、教学进度安排 (2) 八、专业核心课程简介 (3) 九、典型工作任务 (6) 十、实践环节安排 (6) 十一、毕业条件 (8) 十二、教学团队保障 (9) 十三、教学条件保障 (11) 十四、机制与制度保障 (12)

一、专业名称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二、教育类型及学历层次 教育类型:中等职业教育 学历层次:中专 三、招生对象 应届初中毕业生 四、学制 三年 五、人才培养目标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电子技术应用的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综合职业能力,胜任电子产品和电子设备的生产、检测、维修与管理以及电子产品采购、销售与服务等电子及相关行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专门人才。 六、服务面向与人才培养规格 (一)服务面向

序号就业岗位 1 电子产品生产、检测、维修、管理 2 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3 电子产品技术咨询与服务 4 电子设备维护、使用、检测 5 电子产品采购、销售 (二)人才培养规格 1.社会能力 (1)具有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 (2)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社会能力; (3)具有对新技术与新知识的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 (4)适应市场竞争能力,具备较强的竞争实力和承受压力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6)加强素质教育,进行外语、计算机方面的能力培养,取得国家承认的相关证书。 2.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 (2)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3)掌握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专业能力; (4)掌握生产第一线的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知识; (5)正确掌握电子线路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6)具备电子信息产品的安装、调试、检测和维护的能力; (7)具备熟练应用电子电路常用的辅助设计软件的能力; (8)具备用传感器及传感技术对参数检测的能力; (9)能够识别和绘制电路原理图和零器件图; (10)具备分析电路,设计和实现简单电路的能力; (11)能够熟悉应用整流、稳压、放大、振荡电路与可控整流电路; (12)具备对常用模拟电路进行分析、调试能力;

中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科学设置专业,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立足我校和经济发展的实际,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专业教育质量,为“黄岛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目标与任务 课程改革是专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我校内涵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环节。我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以能力为本位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指导下,开发和构建新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重点研究课程的综合化和模块化,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职业素养养成,充分体现职教课程的特色。 通过课程改革,完善专业课程管理体制,彰显就业导向的办学特色;确立符合新课程要求的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紧密结合;构建符合校情的体现多样性、选择性的职业岗位群课程结构,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和培养学生岗位变化适应能力;优化教学过程,改变教学方式,完善实践教学的基本标准和规范建设,提高教学实效,培养学生实践创业能力;改革评价制度,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评价体系;改善学校装备,加快数字化进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在课程改革中的广泛应用。 强力推进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以项目课程开发为中心的校本研究的深入开展,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大力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创新课程评价和考核制度,建立促进学习者多样化发展、教学模式改革、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多元评价体系。 三、基本内容 (一)广泛开展市场调研,确定专业发展方向,明确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市场调研,中职毕业生的就业以操作岗位为主,主要在生产一线操作、安装、调试、维护与维修设备等工作,也有部分营销及售后服务和现场管理工作。企业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一下三条:学生素质要高;学生要有发展后劲;学生应掌握一定的知识和1-2种专业技能。因此,我们确定我校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具有较高综合职业素养、具有一定提高能力、掌握一定知识和技能的技能型人才。要求专业学生德、智、体、美、劳要全面发展,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文化基础,要掌握技术必需的应用、电气、信息和控制等理论知识,对掌握典型产品设备及元器件结构与工作原理较为了解,具有产品的生产、安装、调试、运行和维修的基本能力,熟练掌握1-2种技能。 (二)确立新型教育理念,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针对传统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相脱离、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状况,以新型教育理念为指导,为优化课程结构与实践环节,提高教学效率,现从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实践课三方面对进行改革。

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标准 锦州市机电工程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

目录 一、课程简介 (3) 二、课程设计思路 (3) 三、课程目标 (4)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5) 五、课程实施建议 (9) 六、岗位职业能力标准 (15)

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学时:90 授课对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学生 课程性质:电子技术是一门中职学校电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内容涉及电类专业学生所学的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部分,应用性很强,因此要求学生既要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又要结合后续专业课程与顶岗实习实际,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在教学中要根据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先导课程:电工技术应用 后续课程:电子CAD 二、课程设计思路 电子技术是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路、电力电子三方面知识为一体的一门课程,其理论性、实践性、应用性较强。为体现其特点,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分模块教学的方法,每一模块安排其对应的教学内容,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统一的专业教师授课,加大实践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以提高学习兴趣。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熟悉模拟电路的基本元器件、掌握基本单元放大电路与集成电路的组成及分析方法、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的特点及应用等等。教学中着重于各种电路的应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只有通过实用电子电路的设计、制作和调试等环节才能转化为专业能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与培养方向 电子技术应用 代码:091300 培养方向:以工业控制、电子产品和对口升高职院校为主、以数字视听、 汽车电子为辅。 二、招生对象与基本学制 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三年。 三、毕业学分 170+3分(其中3分为技能学分) 四、培养目标 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面向电子信息、电子电气等行业企业,培养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从事电子电工产品与设备的生产、安装、调试、检测、使用、维修、营销及生产管理等岗位工作的人才,兼顾学生进一步深造学习的需求。 五、职业范围

六、人才规格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以下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技能。 (—)职业素养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相结合,树立社会主义民主观念和遵纪守法意识,遵守职业岗位规范;树立劳动观点,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增强实践能力;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创业观,做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就业创业准备。 2.具有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康的身体,培养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提高应对挫折、合作与竞争、适应社会的能力。 4.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5.具备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独立思考、获取信息、分析判断和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6.具有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要求的质量保证意识和严格按照规章和规范操作的工作作风,以及较强的安全文明生产与节能环保的意识。 7.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团队协作能力,具有积极的职业竞争和服务的意识,工作责任感强,工作执行力强。 8.具备从事电子信息行业所需的较强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创业意识。 (二)专业知识和技能 1.能熟练操作计算机,熟练使用常用办公和工具软件; 2.学会电子电路基础知识,读懂电子电路基本原理,熟练进行电子电路基本实验操作,具备分析电子电路、使用常用电子工具、仪器和仪表的基本能力; 3.学会电工基础知识,具备电工操作基本能力,具备使用常用电工工具和仪表的能力; 4.学会电子产品装配基础知识和基本工艺要求,熟悉电子产品装配的工艺与流程,具备装配、调试和检验常见电子产品、电子设备的能力;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报告

年份总产值 (亿元) 增长 率 (%) 投资类消费类元器件类 总产值 (亿元) 增长率 (%) 总产值 ( 亿元) 增长率 (%) 总产值 (亿元) 增长率 (%) 三大类产品总 产值比例(%) 表2 电子工业发展速度与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 职教中心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调研报告 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主要培养面向电子产品制造一线的电子产品装配、调试、维修、检验及生产设备操作人员。根据教育部制定的重点建设专业目录所规定的内涵,它包括了电子声像 设备、电子产品营销等若干个专门化课程。 一、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从电子工业总产值看,平均每年的增长率达到了 30%( 表1),预计在今后的五年内将保持20%以上的增长率,电子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 例也在逐年增加(表2),反映出电子信息产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 表1 电子工业总产值统计表 1995 2 470.7 662.0 947.7 861.0 26.8 38.4 34.8 1996 3 042.5 23.1 1 016.7 53.6 1 081.2 14.1 944.6 9.68 33.4 35.6 31.0 1997 4 001.5 31.5 1 238.3 21.8 1 496.1 38.4 1 267.1 34.1 30.9 37.4 31.7 1998 5 482.3 37.0 2 013.8 62.6 2 045.1 36.7 1 423.4 12.3 36.7 37.3 26.0 年份1980 1985 1990 1995 1998 电子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2 286.4 698.1 2 470.9 5 482.4 占全国工业总产值(%) 2.02 3.45 4.9 4.2 7 我国的电子产品制造业主要是以加工业或制造业为主,行业的发展在最近几年里出现了一些新 的势头,一是合资企业的比例正在不断地增大,根据电子工业2000 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 000 亿元的目标,预计“九五”期间新增利用外资至少要在30 亿美元以上;二是电子整机产品加快国产化;三 是各企业都向专业化发展,以求取得规模效益;四是企业为技术改造投入的资金大幅度增长。 产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对人才需求的增长,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人员素质的提高。许多企业一方面为了提高人员效率而精简缺乏专业技能的冗余人员,另一方面又大量引入急需的专业技术人员。从近几年 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看,各个行业中,电子信息行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一直处在前列。 电子产品制造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对人才的需求具有明显的两方面特点,一是具有高学历 的开发、研究、创造性人才,二是具有较熟练操作技能的中等职业技术人员。以江苏的苏州工业园 区为例,整个园区内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专业人员约占17%,这些人员主要是从事电子产品的开发、 研究以及高层次的生产管理,而70%以上员工是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这些人员主要从事装配、调试、维修及生产一线的管理工作。 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现状 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或职教中心办的 3 年制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这些学校总体上看在职业教育 方面有自己的特色,比较强调技能训练,特别是技工学校,与企业结合比较紧密,有相当多的教师 直接来自企业或从企业聘请,这些教师从事一线工作的时间长,经验较丰富,比较适合职业教育。 三、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研究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2099824.html,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 作者:郑真先 来源:《新课程·教师》2015年第09期 摘要:电子技术的应用在中职院校中特别重要,所以中职电子技术教师应把基础理论知识与学生的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的一体化已势在必行,教师需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提升中职院校的就业率。因此,就中职电子技术教师如何实现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展开探讨。 关键词:中职电子;技术;理论;实训 虽然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的理论及实训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强化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中职 院校的就业率,但是这种教学方式比较新颖,教学手段不够成熟而且其中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中职教师需认识理论与实训相结合的意义价值,逐渐把理论与实训一体化落到实处。 一、中职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职电子技术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还是新兴教学方式,但是并没有被教师 采用,相反采用“实践—理论—实践”教学的中职教师有很多,但是这些教师因不了解其所在意义,所以导致理论与实训一体化实训模式存在很大问题,如:(1)中职院校的电子技术教师对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知识网运用不娴熟,导致学生感觉自己被限制,中职教师很难掌控学生的“心”,使得整个课堂气氛压抑、沉闷、透不过气;(2)中职教师没有制订一个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导致学生不明白何处是重点,自己需要了解哪些基础知识理论;(3)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基本内容过于单一、封闭,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因此,中职教师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新的教学手段,深入中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理论研究,从而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提升中职院校的就业率,尽可能缩短其教学时间。 二、电子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训的有效教学 中职院校是以学生的能力为主的教学院校,而且其主要以就业为主导。所以中职电子技 术应用需要把理论与实训相结合,把两者逐渐一体化,强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便于学生能够胜任实习岗位。因此,理论与实训一体化的中职电子应用也势在必行。那么中职教师如何做到有效教学呢? 1.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实训是针对性较强,能够提升学生专业化水平针。所以,为了加强理 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师应尽量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中职教师如果只是为学生讲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而不加以实训,容易导致学生动手操作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重庆市黔江区民族职业教育中心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一、目前学校技能训练目标实现情况 我们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技能基础处于同一起跑线,大多数学生对技能训练兴趣很浓,喜欢动手去做,是学校老师的共识,但学生缺乏自觉性,学校又缺乏这方面的严格管理,缺乏对老师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标准。不像普通教育那样,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成绩可以比较,一个学期结束,或者一个课题完成,仍然以理论成绩考核为主,不重视操作成绩的考核,既无纵向比较又没有横向比较,奖惩机制不健全,让绝大多数学生没有达到预期技能训练目标,一个人会做和二十个会做是一个心太,只看技能训练任务的完成,不重视结果的考核,结果老师和学生都没有压力,这与我们学校没有制订严格的技能训练目标的量化考核制度、考核标准有直接的关系。 二、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提高技能训练指导老师的积极性 实现“模块”技能训练的高目标,我们的技能训练指导老师是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牺牲很多的休息时间,加大了工作力度和工作量,同时对指导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但是理论教学老师,实习指导老师,而且还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强的组织能力,我们学校的专业老师面临向“双师型”老师过渡。我们老师应立足学校现有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场地制订各“模块”技能训练任务、目标、量化考核标准,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励机制,酝造好的教学氛围,当我们的指导老师完成各“模块”技能训练教高目标并达到规定的量化考核标准时,我们应该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如“优秀实习指导教师”和相应的“技能训练目标实现班级”等称号,如没有达到规定的技能训练目标,应给予适当的物质惩罚,设立模块技能训练量化考核达标奖,以提高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其技能训练教学中老师的动力。做到奖惩分明,体现能者多劳多得,这样既给老师动力又有压力。 三、制订合理的“学期”或“月”技能训练目标 我们每个专业各“模块”的技能训练目标,有的是一个月可以完成,有的是

数控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专业课程建设方案 数控专业优化后的课程结构说明;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3.突出技能,优化课程设置;在专业教学上,以能力为本位,优化后的课程结构。 随着数控技术的日益普及,职业学校数控专业的教学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近年来,在校领导的带领下,学校为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不断更新职教观念,把职教作为产业,依托市域经济、面向社会需为适应经济社会的需要,为企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能胜任数控技术应用与操作的初、中级技能型、实用型人才,在原有机电专业的基础上,开办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开发新课程体系与课程 1.调研市场,准确定位 目前,数控人才的市场需求有三个层面:“蓝领层”、“灰领层”和“金领层”。我校面向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将专业定位在培养“蓝领层”上,所毕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数控理论基础,精通机械加工和数控加工,熟练掌握数控机床的操作和手工编程,了解自动编程和数控机床的简单维修并且能取得国家职业资格初、中级证书。为了实施培养目标,本专业成立了由专业教师和企业行家组成的“数控专业建设改革指导委员会”,经常对相关行业企业进行调研、论证,加快专业建设,与市场保持零距离对接。 2.适应市场,开发新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多次修订相关课程实施性教学计划,按照职业实践的逻辑顺序,以行动为导向,建立了适应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学习领域和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理实一体化的原则,下调 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突出了专业核心课程与技能训练的项目,使之更贴近企业,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用性、有效性。理论上精简重复交叉的内容,压缩不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0401006 适用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 学时:154学时+1周综合测评 开课学期:2011-2012学年下学期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的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是作为特色专业建设进行“三位一体、以赛促学”项目的重点改革科目,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授课方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课程以“电工基础”课程的学习为基础,通过本课程工作任务的实施,让学生掌握常用电子器件使用,理解典型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特性,了解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设计过程,掌握电子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环节的基本技能,掌握设计说明书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为继续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及培养学生进行电气与自动控制设备技术改造、调试与维修的熟练技能打下基础。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以典型电子产品为载体,以典型电子产品单元电路的分析、制作、调试为手段,通过工作任务的实施,培养学生掌握典型数模电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掌握电路设计、制作、调试的基本技能,具备电子电路的应用能力,了解从电子电路到电子产品的设计思路,掌握电路设计制作技术报告编写、产品设计方案展示等相关知识技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工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在产品制作的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和协作能力。 (一)知识目标 数字电路部分: 1)掌握数制和码制的基本概念及相互转换的方法; 2)掌握逻辑事件的基本描述方法及各种方法的特点与作用; 3)掌握门电路和组合逻辑电路的基本特点以及典型组合逻辑电路的工作原理、分析与设计方法;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时间:2013-08-28 13:11:59 来源:作者: 前言 电子产业是一项新兴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被称为产业。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业大国,包括电子产品设备的制造、电子元器件的制造、IC设计与制造、封装测试、消费类电子的生产等。近些年中国电子设备制造业每年以10%-20%的速度增长,生产规模已经据世界第三位,电子设备制造企业对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也越来越大。 “十二五”期间,省将巩固发展电子产业链,相继落户的中芯国际项目和项目是建国以来可与神龙项目相媲美的重大战略性投资项目。根据项目规划,产业园将总共吸纳15—20万各类人员就业。省信息产业人才自今年起每年的需求将达到3万人,到2015年,全省信息产业人才总量将由去年的12万人增长至24万人,其中电子技术应用行业的技术蓝领需求最旺,为本专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市作为鄂中重镇,下辖一市二县三区,常驻人口380万人,经济总量在省位居第7名,电子及相关产业是本市支柱产业之一,肩负着推进经济增长和人民就业的重要历史使命,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推手。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校电子专业在省外中职学校中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省、市级电子技能竞赛获得各级各类奖项40余人次。在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课程及教材、“校企融合、教产一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等方面在同类学校中处于领先水平,是省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 一、指导思想 本人才培养方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结合我国电子行业当前发展的人才要求,注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容与企业的实际需求相适应,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理念,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现电子技术应用专业中级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二、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专业名称 电子技术应用(代码: )

探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探讨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 【摘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我国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题。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其陈旧的教学内容,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已不适应现代中等职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创新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对电子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创新探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改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电子技术;应用;创新教学;探讨 教育部早在2004年就曾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在中等职业学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实施创新教学,加强学生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 一、专业课教学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样“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学校,难以长远健康发展”。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我国目前很多企业亏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差。目前在我们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重维持,轻创新”,“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旧思维方式,学生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没有主见,不敢想更不敢为,承受挫折的能力弱,创新教育薄弱导致创新素质差。这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深思和重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民族进步的需要,是国家振兴的需要,也是个人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专业课教学必须与时代相适应,专业课教学创新是时代的召唤。 二、要创新教学内容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中等应用型专门人才,它要求受教育者最终应具备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 1.从课程的教学目标出发,选择教学内容,把握理论上的度. 现用的中职教材并不是一本就完全适用于中职生,中职的学生,一般其文化课基础本身就比较差,而进入中职所学的专业课都是些以前完全没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内容和学习方法。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对于教材必须

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的意思

电子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应用的意思 电子技术应用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发展前景呢?下面是为大家的 电子技术应用的意思,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概述: 电子应用技术,培养能掌握现代电子设备与通讯信息系统等方 面的专业知识,得到应用电子技术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安装、管理和维修各种电子通讯设备、工业电视、宽带接入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 计算机操作及应用、电工原理、电子技术、逻辑设计、微机原理、高频电路、电子线路CAD、电子线路设计与工艺、PCB设计与制作、工业电视、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PLC、计算机网络技术、家 电维修技术、通信原理、机械制图等。电子电工(大专及本科叫电气 工程及自动化或电气自动化)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从事与电气工程有关的系统运行、自动控制、电力电子技术、信息处理、试验分析、研制开发、经济管理以及电子与计算机技术应用等领域工作的宽口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 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分析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本段专业介绍: 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湖南省教改试点专业、省级精品专业、省级教学团队、省级重点实习实训基地。 就业方向 本专业方向培养具备智能电子产品设计、质量检测、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电子领域和部门生产第一线从事智能电子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质量检测、生产管理、智能电子产品的销售和技术支持技能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主要在电子企业、电子公司和事业单位从事数控设备或仪表、家电控制系统、智能玩具、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网络通信设备、医疗仪器、环境监控等产品的生产检测、维修、调试、生产管理和销售工作。实训环节 电子技能实训、基于数控的高保真功放的电子综合实训、自动检测技术实训、基于AT89S51单片机应用与开发综合实训、MP3数码产品的设计实训、专业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就业优势 电子信息业是全国五大支柱产业、湖南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随着物联网、FPGA、嵌入式等高新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极大刺激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需求。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本专业主要面向智能电子产品设计开发(电路设计/PCB设计/软件设计)、工业生产管理(生产运行管理/质量控制/产品检测/工艺实施)和市场信息服务(技术支持/产品营销/运营管理)等岗位。合作企业主要有:湖南电子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方案 一、背景 数控加工技术是现代制造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高新技术。2001年数控加工技术人才被国家列为技能紧缺型人才。2003年教育部等六部委颁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指导方案》。随着近几年数控加工技术应用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新一轮专业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数控专业教学特点和课程改革思路 随着企业岗位对数控人才要求的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如何确定数控人才的培养方向,分析人才能力培养目标,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制定实用高效的教学计划,是数控专业教学改革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 1、数控技术的教学特点 两高: 专业实践性要求高——做中学、学中做。 对教师能力要求高——理论水平、实操技能、一体化教学组织能力、生产实践能力。 两广: CAD/CAM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数控加工技术不是简单的机床操作 专业技术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涉及整个制造业:机械、电子、电器、汽车、模具、航空、军工等行业。 两大: 市场人才需求大——能编程、会操机的技术工人紧缺,能设计、能熟练制定工艺、又会加工的高素质人才稀缺。 专业办学投入大——设备投入大、教学消耗大。 2、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条件和现状 学制较短,课时不足; 教学设备欠完善,实训工位不足; 高水平的专业教师欠缺,师资不足; 教学方法有待变革,教学效率有待提高; 专业课程体系亟待更新,教学评估体系亟待完善; 教学计划执行不够严格,毕业生就业对口率有待提高。 (2)企业对数控人才的需求变化

不是简单的操作工,而需要具有一定的职业综合素质和较好的职业发展基础。 优势: 中职毕业生:三年的职业教育与专业学习 企业学徒工:三个月的机床操作岗位培训 企业招聘员工要求: 第一是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第二是专业技术水平; 企业反映中职学生比较欠缺的是:检测技能、质量意识和成本意识。(3)数控技术应用专业课改思路 培养目标: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 ——以实践为教学主线,注重综合职业素质培养。 办学方向:以企业数控技术人才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 ——合理设置专业专门化方向,实施“校企合作、订单培养”。 课程内容:适应数控技术发展,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注重CAD/CAM一体化技术应用教学,提升专业办学层次。 教学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体现教学组织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模块化课程体系、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大专业、小专门化”课程架构。 三、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以综合素质为基础,以职业技能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规格,以人才市场需求为依据设置合理的专业技能专门化方向。 1、人才培养目标 就业范围:机械、电子、电器、汽车、模具等制造企业。 职业领域:生产、服务、管理。 综合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规格层次: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术的(中级)数控技能型人才。 2、人才培养规格 (1)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和较高的职业素养。 (2)综合能力: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 (3)专业能力:熟练掌握数控加工技术,能合理选取数控加工的相关要素,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教学改革初探 发表时间:2015-04-27T11:33:40.63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叶宝宏[导读] 教师教学过程中重新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容易地从课堂中形象生动地获取专业知识。叶宝宏 (武胜职业中专学校武胜 638400) 电子技术课程是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一门基础核心课程。而由于电子技术更新速度快,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的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及知识更新都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且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仅能使学生完成低层次的教育,缺乏使学生适应就业岗位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所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方法使我们的学生能够具备独立接受新信息、处理新信息的能力。作为电子技术课的教师,适应新的形势,引导学生学好理论掌握好技术则正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所在。我们在教学中现已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入手进行改革,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我们的职业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学习趣味教育。只有学生自己真正意识到电子技术的重要性,并对此产生了兴趣,才能更好地对其进行研究用心的学习,更好地掌握电子技术的精髓。通常情况下,学生在刚接触电子技术的时候对它是充满好奇的,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期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对电子技术的热情。在教学开始初期,可以通过做简单的实验,如在讲二极管的工作原理时,作为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开关、万用表、电源及高度发光二极管,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去制作,在制作中体会成功的乐趣,这样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实实在在所掌握的一种技能。 二、结合教学内容,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一般来说是比较抽象的,教材一般理论性很强,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与学生过去所学的知识联系不大,学生理解领会教材感到十分困难,难以理解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学习的巨大障碍。因此对于教材我们必须做出适当的处理,在课前对老师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能够在教学工作中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能真真正正的学到东西。 针对现在的中职学生文化素质低,理解能力弱,以及中职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操作性工作的客观实际,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组织教学时,应将对学生的理论要求进行适当降低,理论之中应该避繁从简,多讲一些宏观的东西,少涉及微观的分析,多讲一些实际的例子而避免空洞的谈理论,造成学生难以理解。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因此我们采取以下一些方式进行改进: 1、优化教学手段,创设新型课堂 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信息量大、易于接受等特点,已广泛应用于教学之中。教师教学过程中重新组织、整合课程的教学内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使学生更容易地从课堂中形象生动地获取专业知识。据我了解,目前电子技术专业课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上课的课时数占总课时的比例达35%。 另外,教师也可以建立一个老师与学生的公共电子信箱,可以利用网络课程平台的教案、课件、通信线路方面的照片等教学资源进行自学,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也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更好的课后学习。 2、理论指导实践,重视实践教学 针对电子专业的特征,采用实践教学方式。电子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在实践过程中,可以组织学生在实验室里观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学习,使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较强的实际本领。改变原来的纸上谈兵的状态,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提供具有专业知识技能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 中职电子技术的教学,应以市场及企业为主导,不断对其进行改革。改变不适合现代化发展的教学模式,推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模式,以新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电子技术的教学,在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其技能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能更好地为现代化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岗位分析报告 (初稿) 我校“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正如火如荼的开展,2012年12月5日至12月14日,电子技术应用专业部张立炎、郭达恩、朱儒华、吴峰良、陈春明、黄晓欣、雷彦维等七位老师先后赴清远欣强电子有限公司、伟易达(东莞)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深圳中宇元一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惠州市光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四家良好合作企业的生产主管、工程师、技术员、维修员、人事部主管就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访谈,调查的目的是做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工作,对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进行准确定位,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做好铺垫。 一、调研目的 通过此次调研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电子技术与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第一手数据资料,具体体现为: 1.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及岗位群分布的调研分析,了解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服务岗位群,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相对接的目标。 2.通过对毕业生就业岗位的调研分析,确定学生文化基础、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 3.通过对企业对毕业生就业岗位需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要求的调研,确立本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标准,和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 4.通过对中职生就业典型岗位的分析,创新教学方式。建立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的教材建设机制,研发适应新兴产业、职业岗位、与生产过程相对接的理实一体教材和项目教材。 5.通过毕业生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建议和企业对毕业生的社会能力、职业素养的具体要求的调研分析,根据产业发展规划和企业用人需要,确立动态设置专业及课程体系、创新教材使用方式,实现教材、教辅、教具、学具、课件和网站等多种介质的立体化融合.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修改版)

数控专业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数控技术是数字程序控制数控机械实现自动工作的技术。它广泛 用于机械制造和自动化领域,较好地解决多品种、小批量和复杂零件 加工以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问题。随着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的飞速发展,数控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数控机床、机器人以及各类机电一体化 设备上。同时,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数控装置和数控机械要求在 理论和应用方面有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中职学校作为生产一线人才的 培养基地,应针对数控专业的发展方向与企业对数控人才的要求、面 针对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及时合理的调整教学计划,快速高 效地为现代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数控技术人才。为了更好的发展我校的 数控专业,我们深入企业进行了相关调研工作。 一、调研活动的开展情况 从2012年月7月起我们对重庆地区及我区的企业进行 了调研,调研方向主要为: 1、企业现有数控装备构成 2、企业数控人才现状 3、企业当前及未来数控人才结构 4、企业对数控人才要求 5、数控专业中职学生在企业的就业情况 二、我校数控专业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1、教学体系结构不能满足数控用人企业需求 学校原来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基本上都是秉承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论做法。从整个课程设置来看,教学目标明显有欠佳。一方面,学生与教师均缺少一个短期

目标的激励,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目的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则学习的效果可想而知,平时与一些学生闲聊,不少一年级的学生提到中职课程,大体上的看法都是好象跟初中学习时相差无几,并没有一种步入社会前的职业培训的感觉。而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说从一年级升上二三年级后,明显感到巨大的反差,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很难适应。不少学生更因此产生了厌学情绪。另一方面,长远目标定位不清晰,虽说与高职生、普高院校等目标表述略有差异,但很难区分。 2、学校数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数控技术专业是一种新专业,能够承担数控教学工作的“双师(教师、工程师)型”很少。学校虽然也招聘了很多专业教学的外聘教师,但师资仍然十分缺乏,导致许多老师的课程负担很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实训的效果产生了制约。同时,由于老师的缺乏,在实训管理的时候也造成一定的困难。 3、数控实训设备条件不足 实训基地的模式多种多样,但基本上包括或认为应包括以下数控设备:数控车床、数控铣床、加工中心、电火花成型机床、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加工设备,以及数控机床典型部件装拆、数控系统调试和维护维修综合实验台。但由于每台数控设备非常昂贵,这对学校的经费投入压力很大。由于所能购买的工业数控机床的价格昂贵,数量有限,每个学生的独立动手机会少,制约了实训效果。 4、实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8中职《电子技术应用》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 1、专业名称:电子技术应用 2、招生对象:应、历届初中毕业生 3、学制:三年 二、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1、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以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达到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坚持校企结合,勤工俭学,活学实用,培养专才的办学方针,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突出专业技能培养,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优化,操作技能的提升,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和就业相对接,开拓蓝领新时代,突现出现代化教育水平。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专业知识。掌握较强的专业操作技能。信守职业道德,能从事电子厂生产部门及技术部门的电子产品的生产、维护、销售等相关工作的专门性技术人才。 三、培养目标及规格 (一)教学目标: 1、学历和职业技术等级 学生毕业获得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中专学历证书,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电工中级工证书、电子装接工中级工证书、家电产品维修工中级工证书等,并达到相应的技术水平。 2、文化知识 本着为专业服务的原则,具有应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能力,能够进行常用文书的书写,能够进行简单的英语对话。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3、职业道德

敬岗爱业,求真务实,勇于实践,锐意进取,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并擅于创业,具有安全生产、质量和效益意识和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思想品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全的体魄,能适应职业岗位的变化、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 4、专业知识和能力 (1)掌握电子设备、电子产品常用元器件与材料的基本知识,具有选购电子产品及设备的能力; (2)能熟练操作和使用常用电子仪器、仪表、具有检测产品性能的能力; (3)掌握电工、电子线路的基本知识,具有维修电工的能力; (4)掌握典型电子整机的组成原理及各部分元件与功能电路的作用,具有音视频产品的维修能力; (5)了解电子整机生产中所用到的各种新技术、新工艺,电子产品设计的基本知识,能进行简单电子产品设计的能力; (6)会阅读电子整机线路图和工艺文件,能装配、调试、维修、检验电子设备、电子产品,能操作、使用、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 (7)能与人较好的沟通,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工作能力。 (二)规格 1、电子产品生产一线的工艺实施、生产组织、技术管理。 2、电子仪器仪表、家用电器的生产、工艺、技术及管理。 3、小型电子产品、电子控制装置的设计、生产、安装与调试。 4、较复杂电子设备及系统的操作、管理与维护。 5、电子整机产品和设备的销售、维修与服务。 6、电子整机企业中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的配套、采购、检测、筛选。 7、电子专业制造设备的操作、维护、管理。 8、物业管理公司的值班、维修电工和常用电器维修保养技术人员 四、职业岗位导向与职业资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