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
药液外渗的新进展

静脉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一旦发生,如果不采取积极正确的措施,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所以认真分析发生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及相应的护理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1 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分析

1.刺增加了难度;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天性好动,难于固定,易发生外渗,一旦发生外渗又难于表达疼痛的感受,所以小儿外渗多于成人,严重外渗也多于成人。

1.1.3 老年人老年人由于生理、心理、行为功能减退,容易失控导致注射针头移位;痛感减低,反应迟钝,皮肤松弛,静脉脆弱,增加送馍 目赡堋?

1.1.4 无法沟通的患者此类患者主要包括接受麻醉的患者,使用镇静剂或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

此类患者由于烦躁、感觉和知觉障碍,容易发生外渗。

1.1.5 重症患者休克、严重脱水、病危的患者,此类患者由于微循环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容易发生外渗。

1.2 药物因素刺激性大的药物如化疗药物、甘露醇、钙剂,缩血管药物如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的高危药物,这些药物一旦外渗,将会发生严重的后果。

1.3 疾病因素(1)癌症是外渗的危险因素,这是因为癌症患者反复接受化疗,静脉脆弱,难以穿刺。(2)外周血管疾病如血管硬化,易发生外渗。(3)糖尿病患者由于糖、脂肪代谢障碍,血管硬化,也容易发生外渗。(4)静脉压增高的患者,如右心衰患者,全身静脉淤血,血液回流受阻,容易发生外渗。

1.4 技术因素护理技术缺陷造成外渗的情况:(1)没有经验,对血管不了解,局部解剖位置不清楚。(2)没有定时巡视静脉通道。(3)护理人员知识缺乏,对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4)使用钢针,据有关文献报道钢针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用敷料覆盖穿刺部位,影响外渗的观察。(6)在远端小静脉用力推注药物。(7)使用输液泵,在一个部位长时间输液。(8)同一部位多次穿刺。

1.5 解剖部位外周静脉较中心静脉容易发生外渗;静脉炎的血管,由于血管收缩,血管内压力增加容易发生外渗;关节、皮下组织少的部位由于活动度大,易外渗。

2 静脉输液外渗的机制

(1)血管受到药物的化学刺激,一方面血液成分发生了改变,另一方面通过药物直接刺激引起炎症介质的释放以及使血管内壁受损通透性升高,从而引起炎症反应。(2)药物

持续滴注,胶体渗透压降低。(3)液体静压增加。(4)继发感染,因细菌及其毒素的作用,炎症细胞的聚集及炎症介质的释放,造成血管通透性升高,而发生组织水肿。

3 静脉输液外渗的临床表现

一般表现为肿胀、胀痛,中度或重度疼痛通常为烧灼、刺痛,局部红肿,回抽无回血,或局部水疱,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

上一篇:基础护理学:巧解抽血时负压管压力不足

下一篇:基础护理学:血压计袖带多种用途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初级护士/初级护师/主管护师>辅导精华> 正文关闭本页

相关新闻围产期孕产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护理乳癌病人化疗输液须保护好周围静脉

产后尿潴留的原因分析及护理5例子宫内翻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异丙酚静脉麻醉行无痛

人工流产术的临床观察产道血肿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230例药物流产失败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儿童眼肌手术呕吐原因与护理对策胎头吸引术失误原因分析及防治视网膜脱离患者便秘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网络视频多媒体课

临床常用的血管收缩药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安、阿拉明等,外渗后引起毛细血管平滑肌收缩,致使药物不能向近心端流入,而逆流至毛细血管,从而引起毛细血管强烈收缩,局部表现肿胀、苍白、缺血缺氧[2]。高渗药液如20%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后进入皮下间隙后,使细胞膜内外渗透压失去平衡,细胞外渗透压高将细胞内水分吸出,使细胞严重脱水而死亡。抗肿瘤药物如氨甲喋呤外渗后可使细胞中毒而死亡,致组织坏死[3];阳离子溶液如氯化钙、葡萄糖酸钙外渗后对局部有强烈的刺激性,剧痛,局部皮肤青紫。

3.2 临床静脉滴注部位手背、足背、内踝等居多,造成外渗原因主要是由于穿刺不当,致使穿破血管,而使药物渗出血管外;病人躁动,针头固定不牢,致使药物外渗;病人长时间休克,组织缺血缺氧致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特别是在肢端末稍循环不良部位极易发生药物外渗。

3.3 临床上时间就是生命,发生外渗后处理时间越早越好,对症治疗,及时促进外渗药物扩散、稀释、吸收,减少药物刺激,减少疼痛,避免时间耽搁,造成组织坏死。

3.4 临床正确的护理尤为重要。加强护理人员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避免穿破血管;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护理质量,密切观察,加强巡视,尽早发现,采取措施,及时处理,杜绝外渗损伤特别坏死性损伤的发生。当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该部位输液,更换输液部位,应尽早抬高患肢,根据不同外渗药物对症进行药物、外敷处理。如血管收缩药物引起外渗,用a—肾上腺素能拮抗剂酚妥拉明5-10ml溶于20ml生理盐水中作局部浸润,扩张血管,同时,用3%醋酸铅局部温热敷;如高渗药液引起外渗,用0.25%普鲁卡因5-20ml 溶解透明质酸酶50-250u,注射于渗液局部周围,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和吸收作用。如抗肿瘤药物引起外渗,局部冰敷,使血管收缩并减少药物吸收。如阳离子溶液引起外渗,用0.25%普鲁卡因5-10ml作局部浸润注射,可减少药物刺激,减少疼痛,同时,用3%醋酸铅和50%硫酸镁交替局部温热敷,此法处理效果良好。

【关键词】静脉输液;外渗;损伤;防治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广泛用于防治疾病和抢救危重病人的一种迅速而有效的给药途经。因各种原因而致药物外渗到血管周围组织,引起机体局部皮肤及组织损伤。一旦发生,轻者可表现为局部红肿、酸麻;中度者感到烧灼感、刺痛,局部红肿或有水疱;重则皮肤青紫、变硬、局部皮下组织溃疡或坏死,如处理不当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强直,甚至功能障碍,给病人带来很大痛苦。输液外渗是临床工作经常遇到的护理问题,近年来对防治静脉输液外渗进行了诸多的探讨和实践,取得一定经验。现就输液外渗对机体损伤的防治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 引起药液外渗的原因

1.1 病人因素

1.1.1 年老体弱病人血管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硬化,管腔变窄,静脉回流不畅,使静脉内压增高,加上老年人皮肤松弛、皮下脂肪少,血管缺乏组织的支持,血管易滑动不易固定,易增加外渗的现象。

1.1.2 重症病人休克、高度水肿、急性心肌梗死及介入性治疗等病危者,由于循环功能障碍,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身心痛苦,往往躁动不安,容易发生静脉外渗。

1.1.3 沟通困难的病人婴幼儿、麻醉未醒、使用镇静剂和处于昏迷的病人,由于烦躁、知觉障碍、自我控制能力差,容易发生外渗。

1.1.4 病程长的病人由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而致血管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容易发生静脉外渗。

1.2 药物因素药物浓度过高和药物本身的理化因素,包括药物酸碱度过高或过低、渗透压高等引起的毒性作用及Ⅰ型变态反应[1]。输注血管收缩药,使血管处于强烈的收缩状态,可使血管硬化;化疗药物刺激性强,易使血管内二氧化碳蓄积,血管内压升高,血管通透性增加;输入高渗液,如高渗葡萄糖、甘露醇等血浆渗透压升高,使静脉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药物外渗。

1.3 血管及解剖因素高浓度药液进入血管后对血管有不同程度的损伤,使血管壁弹性下降,静脉萎缩、变细、管壁变薄、脆性增加,长时间输液后肢体水肿,影响静脉循环。经常采血或输液易造成血管脆性增加,血管栓塞或液体外渗;肘窝、手腕等关节感觉迟钝,血管滑,关节易活动,静脉注射部位弯曲等,均易致液体外渗。

1.4 感染因素和静脉炎微生物侵袭及物理、化学因素引起的静脉炎都可以使血管通透性增高。与液体输入量及速度有关,静脉输液量日大于1 500 mL时发生静脉炎的几率明显多于输液量少于1 000 mL[2];静脉输液速度大于血液速度,增加血管壁的侧压,则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明显增高[3]。

1.5 各种微粒因素一般指玻璃屑、橡皮屑、金属及各种结晶物质,均可损伤血管。

1.6 技术因素护士工作责任心不够强,穿刺技术欠熟练,一次给药多次穿刺,选择血管不当,针头固定不牢,拔针后按压针眼不准确或按压时间过短等。

1.7 护士及病人知识缺乏病人不知道药物外渗的危险和后果,对静脉炎相关知识缺乏,发现药物外渗不及时向护士报告,护士就失去了早期监测的机会。护士自身相关知识缺乏,尤其是化疗药物静脉外渗处理知识缺乏,如处理不当或未能及时处理会导致病人痛苦、致伤、残疾。

2 外渗对机体的损伤

2.1 血管损伤引起血管周围大量结缔组织增生,致使管壁增厚、变硬、血管痉挛、管腔缩小或堵塞,发生静脉炎。

2.2 局部组织损伤轻者注射部位充血、红肿、酸胀、疼痛感;重者局部出现水疱、肿胀甚至破溃,通常有烧灼、刺痛感,由于炎症介质的作用及药物的毒性作用,造成局部组织坏死,皮肤发黑、变硬,形成溃疡。如处理不当可造成瘢痕挛缩,关节强直,功能障碍。

2.3 骨筋膜综合征由于大量液体渗出漏到组织间,超过皮肤扩张限度,致皮下组织的压力增高,压迫骨筋膜间隔使其容积变小、压力增高、血液供应受阻,造成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代谢产物堆积,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渗出液进入骨筋膜间隔,使其压力进一步升高造成了缺血水肿缺血的恶性循环,最终造成肢体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直至残疾[4]。

3 预防措施

3.1 护理人员应有高度责任心对输液病人及家属做好输液宣教,告知输液的目的及输液全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和应该注意的环节,并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观察。输液过程加强巡

视管理,建立输液巡视登记卡并记录每次巡查输液的情况,严格执行分级护理制度和交接班制度。

3.2 加强基本功训练提高静脉穿刺技术,力求一针见血;穿刺成功后要妥善固定针头;防止针头滑脱或穿破血管壁。重视病人主诉,如病人反映输注部位不适,应立即观察处理,若发生外渗后应及时更换注射部位,并酌情给予50%硫酸镁湿敷局部。输液完毕采用新拔针法,即先拔出针头,再立即按压皮肤和血管两个穿刺点3 min~5 min。同时提倡使用静脉留置针(钢针发生外渗是留置针的2倍)[5],留置针对血管壁刺激小,易固定,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减轻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从而减少静脉渗出和静脉炎发生。

3.3 合理选择血管根据药液的性质选择适当的血管,并选择粗直、弹性好、不易滑动、易固定的静脉。长期输液者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由肢体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交替更换使用静脉。避免使用靠近关节、瘢痕、受伤、感染的静脉;不使用血液循环差或有病变的部位;避免在掌侧及关节处穿刺,因掌侧神经分布丰富,疼痛敏感性强,关节处活动度大,血管不易固定,容易刺破血管而发生局部药液外渗[6]。对循环差、静脉塌陷、难以穿刺的病人配合热敷法,有助于提高穿刺的成功率[7]。穿刺成功后用胶布正确固定穿刺针,必要时采用保护性约束,以防受外力牵拉使针头在血管内活动而导致针头移位或脱出[8]。

3.4 控制微粒数量输液全程操作要加强无菌观念,规范操作流程。经研究发现,加药时用75%乙醇棉签消毒安瓿后徒手掰开,采用一次性针头或减少针头反复使用,抽药时垂直插

入安瓿底部[9]及使用终端具有微孔滤过膜过滤器的输液管可使输液微粒(10 μm~20 μm)的滤除率超过80%。

3.5 掌握药物的性能、特点及注意事项输注高渗溶液如20%甘露醇[10]时应加热使用或局部热敷可使血管扩张、循环加速,避免了快速加压输液对血管壁的压力。应用高渗性溶液及化疗药物时要选择血管直径≥3.3 mm的血管。血管收缩药如持续应用多巴胺、间羟胺时,要同时开通两条静脉通道,每隔2 h~4 h将含升压药液与不含升压药液体交换静脉输注,以防药物对血管的强力刺激引起血管损伤;输注化疗药物要最大稀释,给药前后用生理盐水冲洗静脉,确认针头完全在血管内时再给药。静脉推注时要边推药边抽回血,确保药液注入血管,以防药物外渗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坏死。

4 处理措施

4.1 药物湿敷用75%乙醇湿敷患处(乙醇过敏者禁用)[11]可扩张局部血管,有利于药物渗透到血管内,使局部肿胀减轻;冷湿敷可抑制局部组织细胞活动,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用50%硫酸镁溶液局部湿敷外加保鲜膜包绕[12],因硫酸镁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通过镁离子的透入,改善组织与组织间隙细胞的渗透压,达到局部渗出液吸收和消肿的目的。在浸透硫酸镁的纱布外用保鲜膜包绕可始终保持硫酸镁纱布一定的湿度,能达到持续湿敷的目的。但50%硫酸镁不能用于甘露醇外渗[13],因甘露醇静脉外渗后,组织液的晶体渗透压增高,使用硫酸镁湿敷,通过镁离子的透入,组织中的晶体渗透压更高,使血管

内的血浆及细胞内水分进入组织间隙增多,致皮下水疱。甘露醇静脉外渗早期最有效的方法是涂烫伤膏[14]。

4.2 热敷热敷主要用于血管收缩剂引起的外渗或静脉炎,热敷可扩张血管,改善局部血运,减轻水肿,有利于组织的恢复。

4.3 冷敷早期局部非炎症水肿首选冷敷,主要用于抗肿瘤药物引起的外渗或静脉炎,早期使用可使局部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的吸收,减少渗漏;亦可用冰敷,使神经末梢及细胞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

4.4 局部封闭疗法化疗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处理,尽早封闭,可用利多卡因100 mg+地塞米松5 mg+生理盐水4 mL沿外渗部边缘做局部封闭[15],封闭注射可阻止药物与组织细胞结合。因利多卡因有麻醉、止痛、轻微扩张血管的作用;地塞米松可以抑制炎症细胞因子的合成,减少炎症因子的扩散,阻滞磷脂酶A2活性,中断疼痛的持续性神经冲动,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4.5 拮抗剂的应用拮抗剂主要是对抗外渗药物的损伤效应,注射盐水稀释渗漏药物或应用特异性解毒剂、灭活药物,加速药物的吸收和排泄。常用于细胞毒性药物、钾及碳酸氢钠等溶液的渗漏。

4.6 中药疗法常用中药制剂有六神丸、红花甘草药、黑墨草等药物局部外敷;或用芦荟外敷于药物外渗处;也可用马铃薯片贴敷于药物外渗处[16]。因马铃薯具有化瘀散结、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药物外渗致局部组织损伤,同时还可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4.7 联合疗法对于输液性渗漏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者,采取局部用药,应按外科换药法换药,局部联合辅助红外线灯照射、频谱治疗及超短波理疗,以促进组织修复,必要时行植皮手术。

【参考文献】

浅静脉炎患者,患肢局部红肿,疼痛,行走时加重,可触及痛性索状硬条或串珠样结节。深部静脉炎患者,发病突然,患肢呈凹陷性肿胀,皮肤呈暗红色,有广泛的静脉努张或曲张以及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出现营养障碍性改变,伴有瘀积性皮炎、色素沉着或浅表性溃疡,股、胫周径较健肢粗1cm以上,行走时肿痛加重,静卧后减轻,静脉造影可见患肢深静脉血管狭窄或堵塞。

1、发生静脉炎,如属一般留置针应拔除,更换穿刺部位,发炎部位可给予热敷,症状应在3天内改善,若无改善迹象应通知医师评估是否细菌感染。

2、若PICC(外周静脉穿刺导入中央导管)发生静脉炎,可先热敷,若属于机械或化学性静脉炎,症状应可缓解,若症状持续,并无改善迹象,才需拔除。

3、若进行湿热敷、可利用湿热毛巾进行热敷,每次20分钟,一天4次。

4、若疑是细菌性静脉炎,需通知医生进行导管针与血液培养,抽血培养需从其它静脉及导管内各抽取一支进行血液培养,以作为诊断的依据。

5、若有脓液,应培养脓性液体,需利用无菌棉棒进行;取样前,避免消毒皮肤以免影响细菌的培养。

6、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循环,进行修复。

7、若疑似化学反应,需记录。应依据静脉输液协会制订的记录方式进行记录,以达到护理人员判断标准的一致性。

8、避免再度穿刺已发炎的血管,发炎血管须等到症状完全复原,恢复弹性方可使用。药液外漏及静脉炎的处理:(1)化疗中应该加强巡视,防治药物外渗,如果注射部位刺痛、烧灼、水肿或点滴不畅,则提示可能有药液外漏,应立即停止用药,拔针前应先回抽,然后更换注射部位。(2)发生渗漏后,漏药部分可采用等渗盐水10毫升加普鲁卡因2毫升加地塞米松5毫克作环形封闭。(3)漏液部位先可用冰袋冷敷24小时,然后改为如意金黄散加醋调配后热敷直到症状消失。(4)静脉炎发生后可用硫酸镁局部湿敷,或按血管走行采用可的松软膏外涂或理疗。

论坛

更多

社区服务

首页提问列表

什么是严重的输血外渗.包括什么..? [医院医疗技

]

悬赏点数0 该提问已被关闭1个回答

l779249982009-09-20 19:54:58 218.87.79.*

什么是严重的输血外渗.包括什么..?

最佳答案

hellomydram192009-09-21 21:22:51 123.235.199.*

输血外渗,是注射针没有注射好,针尖注入血管壁,导致注射液或血液外渗.由于血液会影响吸收,所以,这是较重的问题.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 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

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 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

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 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 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 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

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 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 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 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一,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二,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 三,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 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 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

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

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

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

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

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

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

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

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

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

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

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

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

十生理盐水2m卜5m1.具体的化疗药物按照《受控文件》方法进行.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

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伤害.

您可能会感兴趣

答了110道才拿了5毛,严重打击我了,有点想放弃了 - 57个回答

怎么办?我算什么?我才是最严重的受害者? - 47个回答

时间真的可以冲淡一切吗?包括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 34个回答

最近刷牙老是出血,这是什么原因啊?严不严重? - 28个回答

老公打呼噜严重影响我休息,我和他分房现在他已经想以前的女

人怎么办好? - 27个回答

有一点掉发,但不是很严重,是不是需要用霸王防脱洗发水? - 33

个回答

患有宫颈炎和阴道炎,严重吗? - 37个回答

关于天涯| 广告服务| 天涯客服| 隐私和版权| 联系我们| 加入天涯

? 1999 - 2010 天涯社区

首页铜Cu铝Al铅Pb锌Zn锡Sn镍Ni锑

Sb钴Co镁Mg钼Mo

当前位置:锌Zn

碳纳米管ppt_静脉炎的预防性护理

标签:氧化锌避雷器生产厂家氧化锌避雷器生产厂家时间:2010-03-17

静脉炎是静脉输液治疗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由于输入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内放置刺激性大的塑料管时间太长,而引起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也可以是同一根静脉反复多次穿刺造成的静脉感染。它不仅增加了病人的痛苦,还增加了护理人员静脉穿刺的难度,同时也影响治疗的顺利进行。近年来,许多护理同仁对静脉炎的预防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临床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综述如下。

1预防性护理

1.1静脉的选择阿亚纳米血管的好坏是发生不良反应的因素之一,因此,选择血管时应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部位,避免多次穿刺。有研究表明,老年病人留置浅静脉套管针时,静脉炎的出现与血管管径有明显关系,血管管径越小,其置管反应发生率越高,出现置管反应的时间也越早。特别是管径<3.0mm的血管留置套管针时,69.9%的病人置管时间不超过3d,有的只保留1d,4d内静脉炎的发生率达100%。故长期输液的病人,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一般从远端开始,尽量选用管径≥3.0mm的静脉,避免选用靠近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1.2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的护理

1.2.1穿刺前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如有破损及过期禁用,必须一次性使用。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穿刺完毕后以无菌透明敷料固定,便于观察穿刺点及早发现静脉炎。透明敷料可2d更换1次,同时以碘酒、酒精消毒穿刺点,消毒范围直径不少于8cm。敷料不粘或被污染时应及时换药,防止细菌性静脉炎产生。

1.2.2使用外周静脉留置套管针期间,用TDP灯照射穿刺肢体2次/d,30min/次,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湿热敷效果最好,每2h1次,20min/次,通过对98例病人的临床观察无1例发生静脉炎。热疗改善血液循环,加快了静脉回流,增强了病人新陈代谢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助于血管壁创伤的修复,增强了病人局部的抗炎能力。

1.2.3留置外周静脉套管针大剂量滴注药物时,用75%乙醇纱布持续湿敷于套管针敷贴上方至拔针后30min,滴注过程中采用喷雾器将75%乙醇均匀喷洒在纱布上,使纱布保湿,当其不断挥发时,带走机体大量的热,使局部皮肤温度降低,神经末梢敏感性下降而减轻疼痛,同时,降低细菌活力,制止局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可起到保护血管、减少因药物刺激所致静脉炎。与郝建红等研究相似,而且延长了套管针留置时间,但个别对乙醇过敏者禁用。

1.3输入浓度高及刺激性强药物的护理

1.3.1静脉快速滴20%甘露醇时,在穿刺前5min用2%山莨菪碱外擦穿刺点及穿刺点近心端20cm局部浅表血管,能使局部浅表血管扩张,对减轻血管刺激症状、保护静脉、减少损伤疗效显著。同时,加温至(28±1)℃呈恒温的甘露醇输入,可使血管受热后管腔增大,液体的黏度随温度升高而下降,而使滴速增快,也是预防发生或降低穿刺局部刺激症状和血管损伤的有效方法,可减少机械性和医源性损伤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另外,有研究表明,甘露醇对局部的损伤作用与连续使用同一局部静脉血管次数有关。因此,尽量减少同一静脉连续性注射的次数,使血管在使用后得以恢复,以提高血管使用率。1.3.2化疗药物诺维本(NVB)对人体细胞毒性强,静脉注射后87%的病人发生静脉反应。赵建琴等研究表明:在推注NVB前,将1%地卡因纱布1块(5cm×6cm)外敷于

穿刺点近心端的周围皮肤,纱布以浸湿不滴水为宜,至静脉输液结束后取下。在推注NVB后即静脉推注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0ml(或利多卡因25mg+生理盐水20ml)。对预防NVB所致的静脉反应及疼痛取得满意效果。

1.3.3药膏外敷。在穿刺血管的近心端沿血管走向贴麝香壮骨膏,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对穿刺静脉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减少了静脉损伤的发生,延长了静脉留置时间。同样,伤湿止痛膏也能迅速渗透皮肤,促进血液循环,用来防治β-七叶皂甙钠等药物浓度高所致静脉损伤具有显著疗效。方法:将伤湿止痛膏剪成

2.5cm×7.5cm大小,常规穿刺,固定后在穿刺点上方0.5~1.0cm处沿血管方向贴敷1条。输液结束拔针时去掉。每日贴敷,不重复使用。

2治疗及护理

2.1冷敷法

冷敷可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可促进某些药物局部的灭活作用,局限损伤部位;冷敷还能使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而减轻疼痛,常用于20%甘露醇、4%碳酸氢钠、化疗药物等渗漏的早期。

2.2药物封闭法

引起局部皮肤出现水疱、变紫黑色或坏死,都要立即进行药物封闭,外敷药物。常用1%普鲁卡因加地塞米松5mg或酚妥拉明10mg,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封闭,隔日1次,同时用山莨菪碱针剂外敷,一般3~5次即可痊愈。通过临床观察多巴胺渗漏用酚妥拉明封闭最好。对化疗药物渗漏用普鲁卡因、酚妥拉明局部封闭效果肯定。

2.2.2发现化疗药物渗漏立即停止输入,将稀释的透明质酸酶(150U/2~3ml),半量经原针注入,半量于渗漏处行静脉周围浸润注射,然后用0.25%利多卡因5~20ml行局部浸润封闭;再实施干热敷,温度50~60℃,4~6次/d,15~20min/次,连续3~5d,有效率氧化锌避雷器生产厂家100%。

2.3硫酸镁联合应用法

2.3.1将硫酸镁和甘油配成甘油硫酸镁乳剂,持续外敷治疗外周静脉炎疗效好,治愈时间(2.27±0.58)d,比硫酸镁单独湿敷治愈时间(5.03±1.65)d明显缩短,而且只需更换1次/d。2.3.2将50%葡萄糖20ml,25%硫酸镁10ml和维生素B12500μg混合液,外敷治疗各种化疗药物皮肤渗漏30例,疗程2d,总有效率达96%,且明显缩短疼痛、肿胀消退时间。

2.4中药外敷法

2.4.1红归酊外敷。在炎症的血管外用红归酊湿敷1h,4次/d或定期外擦,每2~4h1次,4~7d可治愈,治疗各种静脉炎,尤其是化疗药物引起的静脉炎疗效好,总有效率100%。

2.4.2鲜芦荟汁外敷。将鲜芦荟汁沿血管走向均匀敷于炎症部位,4~6次/d,严重者抬高患肢,在外敷芦荟汁的同时,配以红外线照射15min,2~6d可治愈,治疗静脉炎56例,治愈率达100%。2.4.3桐油石膏外敷。将30%生桐油与70%生石膏混合拌成油膏,调匀后涂于4层纱布上(厚度0.2~0.4cm),将涂药纱布敷贴于病变部位,面积大于红肿边缘,1次/d,治疗静脉炎30例,有效率达100%。

2.4.4龙珠软膏外敷。清洗局部皮肤,待干,将药膏均匀涂抹患处及周围皮肤,2~3次/d,疗程1~3d,治疗浅表静脉炎13例,总有效率达92%。

综上所述,主要收集了临床上取材方便、价格低廉、配制简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的多种防治静脉炎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指导临床护理工作者在工作中积极采取切实可行有效的防治措施,延长血管使用寿命,减轻病人疼痛,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

相关文章

?氧化锌软膏激素^郑州世纪安华食品配料有限公司

?朝阳劳动保障网%一氧化碳中毒治疗方案

?碳纳米管的性质+药品名称Chinese

?做爱时间短怎么医治+一氧化碳中毒的护理

?处方手册:第二版+紫红玉软膏价格

?中国医院制剂规范:第二版图书购买_腰肌纤维炎?好健康疑难杂症特色专科大全+氧化锌的作用

?牛鼻炎治疗处方@tio2纳米管

药物外渗的护理

药物外渗的护理 什么是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输注过程中渗或出渗漏到皮下组织中 引起药物外渗的原因 1血管选择不当。1血管细弹性差。2 喂于关节部位 2病人体位变动。导致针头滑出血管或刺破血管壁 3药物本身的原因。高浓度(脂肪乳,甘露醇,含钾制剂)高渗透压,高酸碱度,导致血管通透性改变。引起静脉炎。 二.化疗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主要原因:1理化因素:包括环境温度,溶液中不溶性微粒的危险,液体输入量速度,时间,压力,针头对血管的刺激以及旧法拔针对血管的损害 2患者自身因素,1血管因素指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营养状态,淋巴循环状态,抗癌药使血管内上皮细胞坏死,反复大剂量多种药物综合冲击化疗。应用及多次经脉穿刺对血管内膜不同程度的损失 2生理因素:静脉压升高时,如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或经脉回流受阻,以及腋窝手术后上肢水肿(乳腺癌)如果将药物经患者经脉注入,会增加静脉炎的危险性 3个体因素:年老体弱患者由于血管硬化等原因,,使血管脆性增加,管腔变细,狭窄,导致药物外渗引起静脉炎 (二)发生机制 1与药物的直接毒副作用有关,化疗药物属细胞毒类药物,在杀伤肿瘤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住址也由一定的损伤,化疗药物多为化学制剂或生物碱制剂,作用于细胞代谢周期的各个阶段,影响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使血管内皮细胞坏死,此外甲氨蝶呤等药物可干扰叶酸代谢,影响正常的新陈代谢。 2与药物引起血浆PH值改变有关,血浆正常PH值为7.35-7.45超过次范围无乱是偏酸(长春瑞滨,表阿霉素)偏碱(丝裂霉素,喜树碱)都可以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而发生静脉炎 3与I型变态反应所至过敏症状有关,多柔比星,环磷酰胺,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等均易引起过敏反应,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药液外渗,导致静脉炎 4与药物刺激性有关,药物浓度高,输入速度快,超过了血管缓冲应急的能力,或在血管受损处堆积,均可使血管内膜受刺激导致静脉炎 4静脉炎的临床表现和分级 1.表现:穿刺局部不适或有轻微疼痛进而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并出现沿静脉炎向 条索状红线,按之可触及条索状硬结,严重者穿刺处有脓液,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2. 2.静脉炎分级:0级为无疼痛,I级为局部皮肤发红,轻微疼痛,II级为轻度肿胀。灼热, 中度疼痛,III级为局部中度肿胀,,中度疼痛。水疱形成,直径<1cm,IV级为中度或重度顽固性疼痛,水疱>1cm,影响肢体功能。 3.5,发生静脉炎后治疗与护理,(1安慰病人,予以心里护理,减轻恐慌心理,(2肺化疗 药物及低刺激药物引起渗漏的处理,立即停止输液,太高肢体,注意休息,如果是甘露醇引起的则用50%硫酸镁湿敷。 4.化疗性药物引起渗漏的处理 5.如果渗漏的是发疱行和刺激性化疗药物,则立即停止输液,保留原针头,尽可能的抽搐 渗漏至局部的药液,然后注射解毒剂,常用硫代硫酸钠和碳酸氢钠。 2局部封闭,用2%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5mg+0.9%NS5ml做局部欢型封闭,一般1次/、天,连续3天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给药是临床主要给药途径之一, 在输渡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致药液外渗, 造成皮肤血管受损, 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护理问题,是不是输液外渗 = 护理事故? 一、药物外渗的病因学 1、药物因素 2、机械损伤 3、生理因素 4、血管因素 1、药物因素 ?输入的药物浓度过高 ?速度过快 ?输入的药物引起血浆pH 值及渗透压改变, 药物本身的毒性作用等 ?均可引起血管壁损伤, 使其通透性增高, 而发生输液外渗。 输液外渗的高危药物 ?高渗液体如: 500g / L 葡萄糖注射液、200g/ L 甘露醇; ?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阿拉明、去甲肾上腺素、神经垂体素 ?阳离子液如:氯化钠、葡萄糖酸钙 ?碱性溶液如:碳酸氢钠 ?抗肿瘤药物如:阿霉素、顺铂、环磷酰胺、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甲氨碟呤等。 2、机械损伤 机械性损伤的原因多为: 穿刺技术不熟练, 致一次给药多次穿刺, 选择血管不当 针头固定不当(固定不牢、患者不合作、躁动不安、低龄儿童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较低,对躁动不安, 精神异常、婴幼儿患者肢体适当束缚、固定防止针头脱出) 拔针后按压针眼不正确(凝血不正常) 给药方法不当对长期静脉给药者可选用留置针保留血管, 以减少穿刺的次数 3、生理因素 病人静脉弹性降低,对针管的包绕能力减弱, 易使药液顺着针管渗漏到外周组织中, 靠近关节的静脉和深静脉尤易发生外渗。 ?老年人常为慢性病病人, 如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恶性肿瘤等, 血 管长期营养障碍, 使管壁通透性明显增高、弹性降低, 损伤后修复功能降低, 也易发生输液外渗。 ?昏迷、严重脱水,此类患者微循环受损, 血管通透性增加, 手术麻醉、外周血管 疾病、糖尿病患者, 反复接受静脉给药的癌症患者以及静脉炎患者, 此类患者血管结构与功能障碍, 静脉输液或外渗的可能性明显增大。 4、血管因素 ?注速度过快,局部血管难以承受急剧增高的腔内压力,反复穿刺损伤静脉的完整 性并导致破损。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刺激性药物外渗的护理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非化疗药物外渗、化疗药物外渗 三、外渗药物种类与分类 1、非化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钙剂:10%葡萄糖酸钙、氯化钙 2)高渗性药物:50%葡萄糖、10%氯化钾、5%碳酸氢钠、20%甘露醇、脂肪乳、TPN(700 ~ 12300) 3) 管收缩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 4) 生素:强力霉素、万古霉素、氧哌青、新青III 5) 碱类药物:苯妥因钠、硫苯妥钠 2、化学治疗药物外渗—药物的分类 1)无刺激性药物:门冬酰胺酶、博来霉素、阿糖胞苷、甲氨蝶呤、氟尿嘧啶 2)刺激性药物:VP-16、M-26、环磷酰胺、异环磷、奥沙利铂、紫杉醇 3)腐蚀性(发泡性)药物:防线菌素D(更生霉素)、蒽环类(柔红霉素、阿霉素、表阿霉素、去甲氧柔红霉素)、碱类(长春新碱、长春的碱)、氮芥 四、渗出的分级 0 级无临床症状。 1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2 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6英寸,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3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6英寸,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 4 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可凹陷性水肿,皮肤变色,有瘀伤、肿胀,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五、与渗漏发生有关的因素 1、注射血管:肥胖、高龄、血管的直径 2、外界因素:气温较低 3、病理因素:上腔静脉压迫、乳癌术后 4、放射线因素:放射治疗区域 5、注射部位的选择:手背、关节 6、注射技术的掌握:专业培训护士 六、外渗损伤发生的时间 1)药物外渗的组织损伤的发生有时间差异,同种药物外渗后的局部反应的时间不一 2)可能与渗漏的剂量、浓度、部位、个体差异有关。 3)外渗损伤性溃疡一般在3~10天内发生。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是临床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一项技术操作,也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手段。随着临床上输液技术的广泛使用,静脉输液也存在一定的医疗安全的隐患。输液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药物渗出或漏出到血管以外组织,称药物外渗,可造成局部组织肿胀、缺血、无菌炎症或感染、溃疡、甚至坏死等反应或并发症。 容易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药物以抗癌药物多见,特别是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新碱、紫杉醇等,只要有少量外渗,即可引起皮肤水疱样坏死,有的药物如达卡巴嗪、顺铂。环磷酰胺等刺激性强的药物,一般可引起局部炎症。除抗癌药物外,还有不少药物外渗可引起皮肤损伤,具有代表性的如苯妥英钠、硫苯妥钠等强碱性药物,一旦渗出后,可向四周浸润,引起大范围皮肤坏死。而临床抢救患者常用的急救药品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能引起血管收缩,导致局部缺血,也可引起局部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在儿科以静脉滴注10%葡萄糖酸钙外渗引起局部组织肿胀较多见。这是临床护理经常遇到的问题,因此要做好预防和早期处理。 静脉输液药液外渗的预防 一、选择合适的静脉 长期输注抗癌药物者,应有计划地合理使用和保护静脉血管,防止药液外渗。对慢性病患者需长期输液治疗时一般由远端小静脉开始,常选择四肢末梢充盈,弹性好,回流通畅,外横径较粗,便于穿刺和观察的血管,避免使用靠近关节末梢循环差的静脉血管。当输入高浓度的药物、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选择较粗而直的血管穿刺,并交替使用静脉,如左右上肢静脉交替使用,使损伤静脉得以修复。切忌连续多次使用一条血管,特别是进行化疗时,应尽量每次更换血管,以保证其有进行自身修复的时间,避免外渗。 二、合理使用针头 根据血管直径大小及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针头越细、针尖斜面越短,对血管的损伤面越小,越有利于保护血管。一般成人用6-7号头皮静脉针头,小儿4~5头皮静脉针头,如果同时输血或输血浆蛋白之类的溶液时,可改用7号或9号头皮静脉针头。 三、注意药物浓度 对于浓度高和刺激性强的药物,尤其是肿瘤患者的化疗药物。首先应静脉滴入等渗盐水,观察5~10min,确定静脉滴注通畅,无外渗后方可输注药物,结束时再给予等渗盐水滴入,以缩短药物在周围血管中停留的时间,降低对血管的刺激。对于刺激性大的药物,其给药浓度必须按医嘱稀释和摇匀,不可在输液中直接在瓶口刺入针头给药,避免近针头处的药物浓度较高刺激血管,一旦渗出血管将导致局部组织损伤。 四、根据治疗要求调节输液速度 输入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适当减慢输液速度,以保持输液速度既适合治疗的要求,又能尽量减少药物对血管的刺激,使患者在相对舒适和不影响治疗效果的情况下输液。并根据年龄滴速。一般情况下成年人输液速度在40~60滴/min,小儿、老年人速度宜慢,一般在20~40滴/min,不宜过快,以免加重心脏负荷,从而出现心力衰竭或肺水肿。 五、正确的拔针和按压方法 先拔针后按压,拔针时应先关紧调节器,使点滴停止,在针头拔出血管壁后再按压,棉签应顺着血管方向按压针眼,这样可将血管和表皮的2个针眼同时压住,时间为3~5min,有凝血机制障碍者,要延长按压时间。注意不要揉搓穿刺部位,减少局部淤血。刺激性强的药物拔针前输入等渗盐水以保证血管内不留有药液,因液体滴完即行拔针、加压。在穿刺部位血管就留有一定量的药液,该药液由于加压而致血液片刻不流动,药液将对血管产生刺激,造成人为的血管破坏,致局部损伤。

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我院常用需防外渗药物及预防外渗和处理指引 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 一、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 、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 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2013.12.26) 停止输液——》回抽药液,回抽后拔针 、 / 1、 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性 2、 局部反应:红、肿、热、痛范围、程度 》 3、外渗量 4、外渗原因 、 / 初步处置 、 1、 常规抬高患肢(高出心脏水平)、制动,避免局部受压,杜 绝外渗下方再次输液,外渗量少且皮肤完整,遵医嘱使用 》 外用药如喜疗妥外涂(至少按摩5分钟),50%硫酸镁湿敷, (方法:将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后覆盖患处,上盖 一层塑料薄膜,每4~6小时更换1次,持续湿敷,水温不得超 过 30C )。 2、 高渗性刺激药物,必要时局部封闭 3、 根据药物性质使用冰敷或热敷 1、主管医生对症处理 — 2、汇报护士长或责任组长,严格交接班 3、填写护理不良事件表上报护理部 、 / 进一步处理 1、 做好与病人、家属的沟通 2、 必要时请皮肤科会诊 》 3、协助医生处理 4、局部组织坏死请普外科会诊 、 /

、/

护理记录详细描述外渗经过、药物名称、量、处理方法、局部皮肤情况、处理后效果Array 注:1、使用化疗药物时,化疗前后一定要用生理盐水冲管,确保畅通才能输注药物 2、植物碱类(长春新碱类)忌冰敷,需热敷 3、冰敷1h后红肿是否减轻,2h后肿胀部分消退,仍有红肿发热感 予制动抬高患肢,避免局部受压,改为间断冰敷12?24h,期间 用喜疗妥外涂,冰敷期间注意会冻伤局部皮肤。 4、凡有可疑外渗者都按外渗处理 5、药物外渗处理措施不得交家属代劳,均由护理人员完成,并做好 严密交接班。 浦口区中心医院护理部 二0—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 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

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

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

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静脉输液外渗地预防及处理

静脉输液外渗的预防及处理 外渗的定义 静脉用药期间,药液从血管漏出进入血管周围组织。 输液外渗发生率 外渗可以发生在外周及中心静脉,也可发生于任何种类的注射通道装置,包括隧道及非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植入泵、甚至骨内和硬膜外的输液方式。据统计,外周静脉化疗药物的外渗发生率为0.1-6.5%。其中,58%的外渗发生于小儿(Camp-Sorrell,1998)。中心静脉外渗发生率为0.3-4.7 %(Schulmeister and Camp- Sorrell, 2000)。 外渗的分类 发泡剂为:对组织有危害,如果进入周围组织,可引起组织损伤的溶液,包括化疗药,某些电解质溶液,放射照影对比媒介,血管加压素等。发泡剂与非发泡剂的区别:就是药物外渗后是否引起组织坏死,例如氯化钠深处,一般不会引起组织坏死。 外渗分类--按照药物发泡性能分: a. 非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非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b. 发泡剂引起的外渗:即发泡剂由于粗心用药而进入周围组织所引起的外渗。 化疗外渗的分类及特点--按照是否与DNA结合分为: a. 不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立刻产生损伤,代谢迅速。愈合快。外渗面积大时需要手术。如:长春碱类损伤不向深度发展,3-5周愈合。 b. 与DNA结合的化疗外渗:不但立刻产生损伤,而且毒性进入深部组织,毒性的作用时间长。由于化疗药物与组织细胞的DNA结合,使这些细胞丧失了自身愈合的能力。常见的如:氮芥、阿霉素。 外渗的临床表现

1) 疼痛:程度为中度或重度疼痛,性质通常为烧灼痛、刺痛。局部出现红、肿。穿刺导管无回血。(并不是所有以上症状都出现) 2) 水疱:局部可出现水疱。 3) 皮肤发黑变硬:发黑变硬的皮肤下溃疡可能已经形成。 4) 当厚的表皮坏死时,创面苍白,毛细血管缺血,创面逐渐形成干黑色结痂。 5) 溃疡早期不明显,当损伤后的1-2周结痂脱落溃疡的空洞即表现出来。典型的溃疡为:基地面坏死的、黄色纤维坏死,周围为红色的边缘。 外渗的临床分级 a. 0级:没有临床表现。 b. 1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1英寸(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c. 2级:皮肤发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1到6英寸之间(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d. 3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到中等程度的疼痛,可能有麻木感。 e. 4级: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出,皮肤变色、有淤血肿胀,水肿范围最小处直径大于6英寸( 15厘米),可凹性水肿,循环障碍,中等到重等程度的疼痛,任何容量的血制品、刺激性、腐蚀性液体的渗出。 外渗的后果 1) 病人将经历精神上的痛苦,肉体上的创伤:设置需要清创术、植皮等修复。 2) 病人、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压力及担忧。

药物外渗的处理

精心整理 药物外渗的处理 加强输液患者病情观察,对特殊用药(甘露醇七叶皂多巴胺等)要更加仔细,一旦出现外渗按以下步骤处理 1. 当输液致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 2. 3. 13-5ml 23保留针头,用2%普鲁卡因2ml 加的塞米松1ml 进行局部封闭。 4可用95%酒精,呋喃西林湿敷或冰敷。 5抬高患肢。 6避免局部按压,密切观察。 7如出现组织破坏或溃疡时,应考虑手术切除。

酒精+云南白药湿敷效果不错 把土豆切成薄片敷上,干了在换一片! 对于药物外渗致组织严重损伤甚至坏死,可选用短波紫外线疗法进行治疗,效果也很好,这种处理方法已有报道。 1 温度在75%一95 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5-10ml注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 2ml+ 2ml+ )。立即用 2ml十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损害。 6?护理对策

6.1?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湿 外涂;

药物外渗护理

药物外渗护理 一、常用药物 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 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 0级——无临床症状 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其表现为: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 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 (一)、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 理指引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 一、应急预案 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换新注射 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 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 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 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 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 静脉输液。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臂围。 9、安慰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指引 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药液外渗的处理

药液外渗的预防与处理: 一、预防措施: 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选 择比较粗直的血管 2.经常检查巡视化 者,及时注意观察静脉输液部位有无疼痛、肿胀症状,及早发现化疗药物的及时做有效处理。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处理措施: 3.药物外渗时最好先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 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4.一般药液外渗时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 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喜疗妥膏剂使用方便。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 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 5mg局部封闭。 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 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6.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

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 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 2ml-5ml局部封闭。 红霉素、安定:冷敷 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7.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药液外渗引起局部水疱水疱小未破溃的尽量不要刺破,可用无醇碘伏外涂;水疱大的,碘伏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抽去水疱里的渗出液,再用不含醇的碘伏外涂、外敷

药物外渗的处理措施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是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累及深层组织、甚至形成溃疡等。 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如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的方法:用4号半或5号半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坏死。 四、药物外渗的护理对策 1 小范围外渗(1)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2)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法

碳酸氢钠外渗的严重后果以及如何处理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药物外渗的分类 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 Ⅰ度:皮肤苍白,水肿小于2.5cm,皮肤触冷伴或不伴疼痛 Ⅱ度:含第一阶段,水肿在2.5-15cm Ⅲ度:含第二阶段,水肿大于15cm,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任何刺激性或血制品的外渗均可导致。 Ⅳ度:含第三阶段,皮肤紧绷,渗漏,变色,瘀斑,或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循环受损,中度-重度疼痛;任何腐蚀性药物的外渗均可导致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液体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可发生血管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并热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镁或75%一95%酒精热湿敷,硫酸镁效果比较好但冷结晶。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抬高患肢增加热敷擦药的次数。 2、输入特殊药物时,化疗药物、升压药、高渗性药物等不管是否出现红肿炎症反应应立即采取封闭治疗。 3、根据药物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 4、局部封闭:用41/2一51/2门肌肉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注射药物量以能使红肿范围明显突出皮肤,进针长度以针尖最好在红肿的正中处,使药物均匀地向四周扩散。根据情况2—3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次。 5、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6、钙剂:热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1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7、高渗溶液、强酸、强碱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1%普鲁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普鲁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8、红霉素、安定:冷敷 9、化疗药物:一般处理:立即停止给药,保留静脉通路(要更换输液器)。立即用0.9%生理盐水10—20m1快速沿原静脉滴入,以稀释局部药液浓度。拔针并按压针眼2—5分钟。冰袋冷敷1 5—30分钟,3天内每天4次,并抬高患肢,以便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一般局部封闭:用1%普鲁卡因2ml十生理盐水2m卜5m1。 10、出现坏死,可选用超短波治疗,严重的植皮。发生任何不良反应,都应采取积极的补救措施,减少进一步的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处理 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手段之一,而静脉给药是化疗中最常见的主要途径,但静脉输注化疗药物时对血管有刺激,加之在操作中化疗药物外渗及静脉炎时有发生。化疗药物外渗临床可表现为局部皮下或深部组织红肿起泡,烧灼剧痛甚至坏死、溃疡经久不愈,注入静脉可引起化学性静脉炎,表现为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血管压痛,后期血管变硬,色素沉着。如何避免化疗药物在静脉给药过程中的意外,减少患者的痛苦,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是护理工作者极其关注的问题。 1、预防 做好充分准备工作,医生在化疗前应向患者说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争取理解合作,放松心情增强对心理紧张的承受力,护士在给药前应避免紧张焦虑情绪,提高专业技术静脉穿刺一针见血,在穿刺过程中避免用针头在组织中探找静脉,这样会损伤静脉完整性并导致破溃。同时避免在24 h内在被穿刺过静脉穿刺点下方重新穿刺,以免抗癌药物从前一次穿刺点外渗,穿刺成功正确固定,避免滑脱和刺破血管壁,静注药物完毕后应继续输入等渗盐水,或5%葡萄糖液后方可拔针,静脉推注完毕拔针时应有少量回血以免将化疗药物带出血管外导致组织损伤,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 min,出血倾向增加按压时间。 患者血管质量的好坏是影响静脉炎发生率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合理选择血管,一般情况下应选择弹性好,管腔大,回流顺畅的血管。长期化疗患者要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计划,下肢静脉易于栓塞,除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外一般不宜下肢静脉给药,应避免手背,及关节附近部位给药,多程化疗的患者采用锁骨下静脉留置针推注。乳癌根治术后的患者严禁在患侧上肢静脉给药。 静脉炎的发生率与药物浓度成正比。所以要尽可能稀释药物浓度,正确掌握给药浓度和推药速度。联合用药时,先推注刺激性弱的药物,再推刺激较强的药物,如果各药刺激均较强间隔时间应长一些,一般不少于20 min以免加重血

如何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

如何正确处理药物外渗的护理? 2015-05-25 11:01 来源:作者: —、药物出现外渗的概念 药物外渗时指由于输液管理疏忽造成腐蚀性(非腐蚀性)的或刺激性药物(或溶液)进入了周围组织,而不是进入正常的血管通路。 二、临床表现 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若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 (1)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2)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3)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三、药物出现外渗的原因 1.药物因素与药液的酸碱度、渗透压梯度有关。长期输入高渗性溶液、碱性溶液、对血管有刺激性的溶液如甘露醇、碳酸氢钠、葡萄糖酸钙等可发生血管

壁增厚、内皮细胞破坏、血管内淤血、周围组织炎症及水肿等。必要时可以使用微量泵进行调节。 2.物理因素与环境温度、输液量、液体温度、速度、时间、压力及输液器针头的选择有关。 3.机械因素与穿刺技术不熟练,体位不当,输液速度过快,时间过长有关。各种穿刺的损伤是导致血管外漏的直接原因,如针尖刺破血管或针尖斜面未完全进入血管腔,针尖固定不牢,病人不合作而刺破血管,针尖滑脱血管等。 4.血管因素与输液局部血管的舒缩状态、静脉管壁是否发生痉挛,通透性是否增加有关。 四、药液渗漏的防护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由于高渗性、刺激性强的药物,宜选择粗大静脉,由远心端向近心端选择穿刺,穿刺时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多次穿刺。 2.减少对血管壁的损伤。 3.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可使用血管扩张剂,如:硝酸甘油贴。血管扩张剂具有增强局部血流,并中和药物酸性作用。 4.使用静脉留置针留置针对血管刺激性小,易固定,减少了穿刺的次数,同时减少了对病人浅表静脉的破坏。 5.熟悉药液的性质选择合适的给药方式,适当调节室温及穿刺部位的保暖,提高注射液的温度。 6.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加强工作责任心,经常巡视病人,尤其对意识障碍、感觉丧失、循环不良的病人更需要经常观察,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一旦发生渗漏,立即更换输液部位并积极采取治疗措施。 五、出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1、一般肿胀:输入的一般性药物维生素类给以热敷即可,常用热水袋、湿热敷、温度在50℃左右,10-15分钟观察皮肤情况。可给予25%一50%硫酸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常见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一)碳酸氢钠、造影剂、胺碘酮、甘露醇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 (二)脂肪乳剂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654-220mg加生理盐水10ml加5%利多卡因10ml湿敷至肿胀消退。(三)葡萄糖酸钙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局部封闭; 3、香丹注射液湿敷至肿胀消退。 (四)多巴胺、阿拉明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立其丁10mg加生理盐水10ml局部封闭,注意观察血压变化; 3、50%的硫酸镁湿敷至肿胀消退。 (五)CTX、VP-16、5-FU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 3、可用芦荟湿敷。 (六)ADM、VCR、氮芥、盖诺外渗的处理: 1、立即拔针,更换注射部位,肿胀部位抬高超过心脏位置; 2、1%的利多卡因10ml加vitc0.5g加地塞米松5mg局部封闭,6小时后重复一次; 3、50%的硫酸镁湿敷加冰敷24小时; 4、可用芦荟湿敷。 冷敷 不仅可以减少局部余热对活力组织的继续损伤,而且可以降低局部组织的代谢,是使局部血管收缩,渗出减少,从而减轻局部组织水肿。另一方面,冷敷使血管收缩,降低血管通透性,减少药物吸收,可使某些局部破坏因子灭活,同时,冷敷可使神经末梢及细胞的敏感性降低,从而减轻疼痛或缩短疼痛的时间及对组织细胞的损害。 热敷 对于一些禁用冷敷的药物,如艾衡、草酸铂等可采用33%硫酸镁湿热敷,有消肿止痛的作用。用法:温度40℃~50℃,24h持续使用药物湿敷。 有水疱者用无菌注射器将水疱内液体抽出,换药; 中药黄连、黄柏加3%硼酸湿敷。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和护理 摘要本文总结及探讨预防化疗药外渗得各种措施,提出了通过加强对患者的宣教和护士的专业培训,使护患双方掌握预防化疗药物外渗的相关知识,以最限度地减少化疗药物外渗的机会;发生后,护理人员能够迅速采取正确的护理措施,减少外渗药物危害,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质量。 关键词化疗药物外渗预防措施护理中图分类号:R437 文献标识码:A 化疗是肿瘤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使用挽救和延长了无数肿瘤患者的生命。但也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药物外渗。外渗能引起渗漏部位红肿、疼痛,周围组织坏死、溃烂,严重者需清创,植皮,部分患者可能不出现上述症状,等发现时已发生皮肤组织受损,甚至丧失肢体功能。为避免化疗药外渗采取以下措施: 1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 1.1给药前准备 评估患者:血管等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宣教药的基本知识,让他们配合。

1.2选择静脉 (1)正确地选择、有计划地使用静脉。应尽量避开关节处的静脉,防针头因活动而脱出血管,尽量选择较粗直或前臂弹性好的静脉。 (2)避免在手术一侧的肢体静脉穿刺;避免在之前穿刺点远端穿刺;穿刺点24 小时内避免再次穿 刺。 1.3提高穿刺技术 (1)提高静脉穿刺的准确性用药前应先检查针头是否在血管内;避免因穿刺技术致化疗药的外渗。 (2)避免重复穿刺。 (3)留置针的使用。留置针在补液结束当天拔针;拔针后准确按压针眼2~5min(有出血倾向应延长按压时间),禁用化疗药穿刺。 (4)置管。必要时深静脉置管,加强其护理。 1.4加强饮食指导嘱患者清淡饮食,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食物,增强机体抵抗力。 1.5加强责任心化疗药物外渗的首发症状:输液部位疼痛,故护理人员应常巡视化疗患者,观察静脉输液部位有无肿胀、疼痛症状,早发现化疗药物的外渗,及时做有效处理。特殊人群,应勤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