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牧航岳麓版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黄牧航岳麓版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黄牧航岳麓版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黄牧航岳麓版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黄牧航:岳麓版历史教材处理的三个层次

——以《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例

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省区全面铺开。由于这次课程是建国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一次课程改革,所以广大教师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空前的。面对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课程标准、全新的教材,还有一大堆前所未闻的历史学、教育学的专业术语,相当部分的教师感到有点无所适从。本文拟从教材处理这个环节入手,分析一下在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课标—教材—备课”三者的关系。

在两个多月的听课和集体备课实践中,我较深切地体会到目前高中历史教师的备课观念还存在着高低不同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基本上还停留在课改前的认识水平;第二个层次基本符合课改的理念;第三个层次能够很好地体现课改的理念。下面就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为例,谈谈在课改背景下我们应该持有什么样的教材观。

一、第一个层次:单纯依据教材内容来处理教材

我把完全不敢脱离教材来讲授的教师列为第一层次。这类型教师的特点是: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这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太深,没有认识到课改所带来的三方面的变化:

第一,《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功能是不一样的。课改前的教材与教学大纲从体例到内容都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导致了许多熟悉教材的教师养成了一个备课习惯——基本不参考《教学大纲》,因为他们认为教学大纲所包含的思想脉络已经被教材充分地体现出来了。但《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却不一样,新教材是编者按照自己对课标的理解来编撰的,而不是一一对应课标的体系来编撰的,这就导致了目前国内的四套高中新教材从体例到内容都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如果说旧教材的地位是与《教学大纲》相对等,那么在课改的背景下,《课程标准》的地位要远远高于教材。因此在新教材的备课中,我们绝不能撇开课标来处理教材

第二,课改后教材的性质发生了转变。课改前,我们对教材的性质定位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而且在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把这种资源看作是“惟一的资源”。在这样的教学观念下,师生们都力求用足教材、学透教材,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做到背熟教材。课改后,我们对教材性质的理解发生了转变,我们认为“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工具”。教材的“资源性”没有改变,但我们必须强调的是,教材绝不是教学的惟一资源,而只是最重要的资源。此外,教材除了具有资源性,还具有“工具性”,它承担着提供学生学习方法的功能、方便学生随时查阅的功能等等。因此,那种认为教师必须一字一句地讲授教材、学生必须一字一句地背熟教材的观念是不可取的。

第三,课改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转变。课改提出了许多新的教学观念,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角色的转变,具体说来就是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旧的教学观念中,教师是知识的惟一拥有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在教师的监督下把教材的知识学深学透。在新的教学观念中,教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与学生一起围着教材转,而是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开发教学资源,二是调整课程结构,三是进行教学设计,四是进行课程评价。这四个方面的核心内容就是树立起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师只是以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身份去帮助学生进步。因此,死抠教材知识点并进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

下面我们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为例,看看持本层次教材观的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课例1:

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德意志统一的进程,记忆《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了解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和希特勒兴起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德意志统一和希特勒兴起的过程分析,掌握基本的政治制度分析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剖析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形成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和热爱和平的情感信念。

重点难点

1. 重点:德国的统一希特勒的兴起

2. 难点:德国成为两次战争策源地原因的分析

板书设计

一、德意志的统一三、魏玛共和国

1.统一的背景 1. 共和国的成立

2.统一的过程 2. 共和国的性质

3. 统一的意义四、希特勒的兴起

二、德意志帝国的统治 1. 德国法西斯兴起的背景

1.帝国的建立

2. 德国法西斯政权的性质

2.帝国的性质

帝国的瓦解

从本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教师完全是按照旧教材的处理方法来处理新教材的,其特点是紧密依靠教材、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体例完备、时间线索清楚。但是,如果我们认真钻研课标的精神,就可以发现这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方式完全错误了

课标对德国代议制的表述很简单,只有一句话:“知道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因此,课标对本节课内容的要求只有一个,那就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和性质,这也势必成为本节课授课的重点。而德意志的统一和希特勒的兴起反而是可讲可不讲的内容。这位教师的错误就在于把教材的非重点内容确定为讲课的重点内容,对教材的重点内容反而是显得有点轻描淡写。其实,人教、人民和岳麓三套教材对本课标内容的处理是各不相同的,请见下表:

表1:人教、人民和岳麓三套教材对《德意志帝国宪法》处理异同表

从表中可见,人教版和人民版的教材都没有把“希特勒的兴起”列入教材,“德意志的统一”也只是略讲,只有岳麓版教材对这两个问题作了特殊的处理,这种处理方法体现了岳麓版编者对课标的理解,这是课改所允许甚至是提倡的。但是,如果任课教师不理解教材为什么要这样编,授课时就有可能出现上述的情况——把教材的非重点部分当作是讲课

的要点,反而把教材的要点忽视了。这就是典型的捡了芝蔴,丢掉西瓜。此外,如果历史教师仍然固守旧的教学模式,不肯放过教材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那么就势必出现一个结果——教师为完成教材内容的讲授而疲于奔命,而课改所提倡了各种新教法也无从体现。

因此,在高中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大力发挥课标的主导作用,正确对待教材的辅导作用,摆脱把教材奉为《圣经》的教学思想,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一定要做到“抓住核心精神、大胆予以取舍”。

二、第二个层次: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我把能够根据课标精神来处理教材的教师列入第二层次。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下面我们继续以岳麓版《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的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为例,看看持本层次教材观的教师是如何处理的。

研究《课程标准》可知,本单元的主题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其核心内容就是让学生学习欧美各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伟大成果——资产阶级代议制。课标具体涉及到了四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和德国,要求师生以这四个国家为例,“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再来看看岳麓版教材的内容体系,本单元的教材下设5课:第9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第10课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

第11课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第13课综合探究:伏尔泰对英国政体的评论

由此可见,教材是先后讲述了英、美、法、德四个国家的情况,这与课标的内容要求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在备课时我们必须确立这样的思想——本单元的内容主题是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而每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该国家是如何确立代议制的,确立之后又有怎么样的发展。我们接下来具体分析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这节课的重点无疑是《德意志帝国宪法》,但教材为什么要详述德意志的国家统一呢?因为这是《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特殊背景,这个背景的特殊性就决

定了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特殊性。与英、美、法不同,德意志走向资产阶级国家道路的背景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德意志的资产阶级面临着双重的任务,第一是国家的统一,第二是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但是,德意志资产阶级很快就痛苦地发现,这两重任务居然是矛盾的——要统一,就得牺牲民主;要民主,就得牺牲统一。这一点教材的分析不够明确,但教材所引用的一段史料却是很能说明问题——俾斯麦说:“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依靠演说和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要依靠铁和血。”对于俾斯麦的“铁血政策”,许多师生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用武力解决问题”,事实上,该政策更是对代议制民主的否定。最后,议会向俾斯麦妥协了,而俾斯麦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普鲁士继续走向军国主义道路,通过专制、独裁和扩军备战来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但由此所付出的代价就是——德意志的资产阶级民主是名存实亡。在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中,英国议会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们明白——只要权力在议会,保留个国王也未尝不可;而俾斯麦的聪明之处就在于他明白——只要权力在国王和首相手中,保留议会这个躯壳又有何不可?知道了这个特殊的历史背景,我们再来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就容易得多了。教材所提供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原文史料是十分有参考价值的,教师只要帮助学生分析这一段材料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了德意志立宪君主制的本质——它是挂着民主的招牌而行军事独裁之实。

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背景,人教、人民和岳麓三套教材都有涉及,但人教和人民版都是讲完这个问题就嘎然而止了,只有岳麓版教

材继续把这个问题往后延伸,涉及到了德意志式的代议制对德国以后历史的影响。岳麓版教材的这种处理方法是对课标内容的深化,也是一种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这种虚假的代议制民主究竟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一战后德意志帝国覆灭,但协约国只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新成立的政府能否老老实实地支付赔款,而不是像二战后盟国那样对德国政府进行彻底的改造,因此魏玛政府名义上是一个代议制的政府,实质上还是成为了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势力竞逐的舞台。由此我们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希特勒的纳粹党能够“合法”地上台,上台后的希特勒又为什么能够“合法”地取消宪法。

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思路,我们就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设计了,见下例:课例2:

第12课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分析《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2. 过程与方法: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的特殊背景,认识德意志帝国代议制的性质和负面作用,掌握透过事物的现象去分析事物的本质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剖析德国法西斯主义的历史根源,形成追求民主的价值观和热爱和平的情感信念。

重点难点

1. 重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

板书设计

在当前的课改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在埋怨教材的容量太大,讲课时间不够,其根源就在于仍死守着旧的教材观,没有改变旧的处理教材的方法。

其实,现行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以本节课为例,希特勒的兴起问题与德意志的统一问题一样,都不属于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起码有四种方法:一是按照上述的线索结构全部讲授,在学生素质较高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二是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都不讲,在学生素质较低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三是把它抽取出来,与别的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讲;四是把它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只供学生作为阅读材料。本文前面所说的教师所应该具有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就在这里体现出来了。

三、第三个层次: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我把能够根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的教师列入第三个层次。该层次教师的特点是:能够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课改的精神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必须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要以课程主人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改革中来。课程到底是什么?按我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课程就是教师本身。在课程以前,我们也有课程,但那种课程被一些学者称作是“防教师的课程”,其特点是由国家组织一批专家包办了课程的大部分环节,中学教师惟一能够做的事情就是按照专家们设计好的体例、内容去授课。本次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把课程的自主权交还给中学教师。教师可以在课标的指导下自由地整合教材、选择教法、积累资源、科学评价。因此,一万名历史教师就有

一万门历史课程,如果每位教师都表现出自身的特色,那么我们就有了一万门富有特色的历史课程。

以本单元为例,历史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整合教材。整合思路如下:

第一,课标提到了英、美、法、德四个国家,但在建立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模式的问题上,英美的道路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可以把代议制的建立模式划分为三种:英国模式、法国模式和德国模式。依据范例教学法的思想,在教学中我们没有必要详细地分别讲述三种模式,只要挑其中的一种来帮助学生分析就可以了。鉴于法国的内容最复杂、线索最凌乱,可以考虑选择法国来讲授。

第二,关于英、美、德的内容,可考虑让学生依据教师讲授法国的思路来自学。自学前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第三,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教师帮助学生进一步总结英、法、德三种模式的特点。英国模式的特点是:民主的力量作坚持不懈的斗争,封建的势力作适时的让步,整个社会走上了渐进改革、不断自我完善的道路。法国模式的特点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力量非常顽固,而民主的革命力量也非常的强大、坚定,两者的矛盾冲突总是以暴力斗争的形式来解决的。德国式道路的特点是:借民主的形式来行专制的实质,以代议制的幌子来掩盖专制独裁的腐尸。

第四,在了解三个国家建立代议制民主的道路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这三种模式对国家自身的发展有什么影响?从英国的发展历史来看,渐进改革的模式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人民所受的苦难最少,国家所受的危难也最少。而且由于迅速建立了一种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政治结构,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促进了国家的进步。法国是以与封建势力作毫不妥协的激烈对抗的方式来实现国家政体的资产阶级

化的,这种模式带来了两个后果,一是反封建斗争的彻底性,二是总是引起了激烈的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家政体的频繁变换,在大革命爆发近一个世纪之后,国家才最终确立了共和制度。德国其实一直没有建立起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军国主义的道路几乎毁灭了整个德意志民族,因此,二战后德国被迫在盟军的刺刀下进行了历时三年的彻底改造。第五,最后我们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三种模式的世界性影响,即有哪些国家是仿效这三种模式来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仿效英国模式的国家有美国、瑞典、丹麦、挪威、芬兰、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等,最典型的就是美国,因此教材中关于美国的章节可以放到最后来讲。仿效法国模式的国家有中国、俄国、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等。仿效德国模式的国家主要是日本和意大利。

美国的情况学生较熟悉,因此在探究活动中可以重点帮助学生分析中国、俄国和日本的情况。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表明中国人曾经尝试过要走立宪君主制度的道路,但由于封建势力的极度顽固,事实证明这条道路走不通。后来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就通过暴力斗争的手段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接下来的情况就与法国十分相似,

帝制与共和制反复较量,先是袁世凯镇压国民党,引起二次革命,然后袁世凯称帝,引发护国运动,再后是张勋拥戴溥仪复辟,段褀瑞推翻《临时约法》,引发护法运动,最后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形式上统一了中国,打着代议民主的幌子,而行军事独裁之实。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天生软弱,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就由中国的无产阶级来完成,而中国无产阶级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继续走暴力革命的道路,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欧洲的封建国家中,俄国是奉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最强烈的国家,但在拿破仑侵俄后,民主革命的火种也传遍了俄罗斯大地。1852年12月,十二月党人发动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次革命暴动。1860年,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进行了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如果这次改革成功,那么俄国很可能会走上德国人的道路,但这次改革很不彻底,而俄国革命者的战斗性又异常的强烈,他们继续走通过暴力推翻沙皇统治的道路。经过二十多年的刺杀活动,终于在1881年把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刺死。1904年日俄战争的失利引发了1905年革命,1917年一战的失利引发了二月革命,革命最终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起了资产阶级立宪政府。经过历次革命斗争的磨练,更先进的革命者组建了强大的布尔什维克党,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日本是近代以来惟一没有经历过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却建立起资产阶级

代议制的国家。德国尚且经历了拿破仑军队的洗礼,经历了1848年革命,但日本却什么革命都没有经历过,它在十九世纪末所公布的“大日

本帝国宪法”、所建立起的代议制度完全是在借鉴欧美、尤其是德国的前提下实现,而且这种借鉴是反面的,而不是正面的,凡是代议制所具有的限制王权的一面,他们统统作为一种经验教训来认真吸取,这使到代议制的民主因素在日本的宪法体系下无从发挥。因此,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急剧膨胀,最后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教学中还可以把二战后日本的改造与德国一战、二战后的改造相比较,认识当前日本的右翼势力仍在蠢蠢欲动的制度根源。

我们把上述的教材整合思路分布到五个课时,形成以下的教学设计:

课例3: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一课时:教师讲授“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一、我们要学习到的政治学概念

1. 什么是政体?

2. 历史上所出现过的政体

二、法国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

三、法国人民巩固共和制的斗争

第二课时:学生自学“英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学生带着以下问题阅读教材:

1. 资产阶级代议制最早产生于哪个国家?这个国家有哪些传统是有利于代议制产生的呢?

2. 英国的“光荣革命”取得了什么后果?其本质是什么?

3. 如果路易十六愿意维持立宪君主制的现状,法国还会接二连三地爆发革命吗?为什么?

4. 美国的共和制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它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有什么异同?为什么有学者说美国的制度深受英国的影响?

5. 德意志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背景与英、法、美有何不同?你认为德意志的立宪君主制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完全一样吗?为什么?

第三课时:师生共同探究“近代以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发展模式”

一、英国模式

1. 英国模式产生的背景

2. 英国模式产生的过程

3. 英国模式的特点:渐进改革

二、法国模式

1. 法国模式产生的背景

2. 法国模式产生的过程

3. 法国模式的特点:人民革命

三、德国模式

1. 德国模式产生的背景

2. 德国模式产生的过程

3. 德国模式的特点:专制独裁

第四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模式对其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英国:民主改革循序渐进

二、法国:政体演变循环反复

三、德国:专制主义借尸还魂

第五课时:师生共同探究“三种政治发展模式对世界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影响”

一、英国模式

1. 仿效英国模式的国家

2. 美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二、法国模式

1. 仿效法国模式的国家

2.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3. 俄国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三、德国模式

1. 仿效德国模式的国家

2. 日本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

有的教师认为,第五课时的内容教材完全没有反映,讲述这样的内容是否有点画蛇添足?对此我们要认识到两点:第一,第五课时的内容在课

标中也是可以找到依据的,课标明确指出:“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这条标准所包含的时空概念是相当广泛的,它既包括西方的各个国家,也包括西方近代、现代乃至当代的政治发展,所以严格说来并没有超出课标的要求。第二,课标只是对中学生的基本学习要求,面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完全可以想方设法地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深化他们的认识水平。

课例3所提供的只是本单元教材整合的一种思路,并不是惟一的思路,也不是适合于所有高中学校教学的思路,更不是最完美的思路,高中历史教师完全有权力按照自己的专业知识去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

本课例较全面地体现了本文前面所说的教师应该具有的三种能力:开发教学资源、调整课程结构和进行教学设计。至于课程评价的能力,限于篇幅,暂不论述。我希望参与高中课改的教师在处理教材上起码做到上述的第二层次,力求做到第三层次,尽管在实践中必然会碰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阻力,但这样的尝试体现了课改的要求和方向,是具有很强大的生命力的。

四、对制订课标和编写教材的建议

本文论述的是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处理新教材,其实也就是给教师的备课提了若干建议。但是,目前高中课改出现了教师感到课程难度大、课堂教学不到位等现象是与课标、教材的编写不尽完善有直接关系的。下面我也顺带对其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个人的建议。

首先谈谈对课标编写的建议。课标把“欧洲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列入高中历史“政治模块”的学习内容,的确是历史课程内容改革的一大进步。这不仅是近代政治发展史的一条重要线索,也有利于学生

加深对当代西方政治制度的理解,但这一内容许多中学教师都没有深入学习过,建议课标在修订时注意以下几点:

1. “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宜改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变异”。从课标的行文来看,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评价是以肯定为主,基本没有涉及其负面的情况,这就起码无法解释两个问题,第一,资产阶级代议制有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例如,资产阶级国家所做的许多卑鄙肮脏的事情都是打着“民主”的旗号来进行的,英国对华发动罪恶的鸦片战争就是英国议会“民主”地决定的,美国发动对伊拉克的侵略战争也是美国国会“民主”地授权的。第二,代议制的确立并非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实行民主政治的标准,近现代不少资产阶级国家都是披着代议制羊皮而行军事独裁之实的恶狼,如法西斯的德国、日本、意大利,还有一些政府则是以代议制来粉饰门庭的,如俄国1905年的改革,中国清政府在1905年所实行的“新政”。因此,对资产阶级代议制要作辩证的分析,既要肯定其进步作用,也要揭露其欺骗性。

2. “君主立宪制”宜改为“立宪君主制”。“立宪君主制”一词译自英文the constitutional monarchy,从字面上直接翻译就应该是“立宪君主制”,而从词意的理解也应该是这样,“立宪君主制”的意思是“议会对君主做出限制的制度”,而“君主立宪制”则是“君主召开议会制定宪法的制度”,两者的区别很大。

3. 《课程标准》的内容表述重点应放在知识要求和水平要求上,对教师如何去操作不宜作过分具体的要求,因为这样做反而会局限了教师的思路。从上文的分析可知,对比英、德立宪君主制的异同要比对比德意志立宪君主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更重要;此外,美国总统制与英国的立宪君主制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对比起来也有难度。

其次谈谈对教材编写的建议。单就本单元而言,我认为岳麓版教材是目前几套教材中编写得最好的一套。其成功的地方在于编者不是机械地诠释课标,而是在深入领会课标精神后提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包括建构起有自身特色的编写体例、收集了有自身特点的史料,尤其在拓展课标内容的广度和挖掘课标内容的深度方面值得称道,“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就很明显体现了这个特点,教材不是简单地叙述《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而向上追溯到宪法产生的背景,向下延伸到宪法产生的影响。但是,岳麓版教材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的地方:1. 课文的标题与课文的内容应该统一。本单元的几节课的标题都能够正确反映教材的内容,如“渐进的制度创新”、“北美大陆上的新体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等,惟有关于德国的一课产生了歧义。在我所听的几节课中,授课教师无一不把“德国的统一”列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这与教材把本课的标题定为“民族国家的统一之路”是有很大关系的,这对教师的备课其实起了误导的作用。

2. 教材的逻辑线索应该更清楚。教材某些章节的某些段落之间的逻辑性不强,增加了教师备课的难度。例如,“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和“没有共和主义者的共和国”两段落之间就完全没有过渡,许多教师不知道这两者该如何衔接。不少教师问:魏玛共和国与德国的统一有什么关系?魏玛共和国与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又有什么关系?

3. 教材图片的选择应该更科学、更具有代表性。与人教版和人民版教材相比,岳麓版教材的图片量是比较丰富的,但有些图片选择得并不好,主要表现为图片的作用不清,功能不明。例如,本单元名为“近代资产阶级政体的建立”,但所选的图片真正与代议制相关却没有几幅,尤其是德国的一课,可以说是一幅都没有,这就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议会召开会议是怎么样的,在没有议会之前国王开会又是怎么样,这些事情学生都想知道,教材最好能够提供相关图片说明。又如教材所提供的俾斯麦的图片,只是一幅没有任何背景的半身图。我个人认为,高中教材的人物图应该尽量少用身份证式的标准照,因为这种图片的信息量少,除了满足学生对图像的识记功能外就没有别的功能了,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讲,他们的思维能力水平不应该停留在对图片的识记上。俾斯麦的时代,正是西方政治漫画极端繁荣的时代,当时有许多精彩的漫画作品可供教材选择,下图就是当时德国的一幅政治漫画,题为“德国的未来”。漫画的含义很清楚——德意志以强权实现了统一,但德国人民被普鲁士的军盔挤压在一块,完全失去了人权。教材的图片说明可以这样设计:“本图有何寓意?你能给它起个题目吗?”

再如下图,俾斯麦头戴一顶类似皇冠又比皇冠小的帽子,说明了俾斯麦所处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他手里拿着一份议会的决议,异常愤怒地说:“有了它,我什么都干不了!”教材的图片说明可以这样设计:“为什么俾斯麦说有了议会的决议他就什么都干不了?为此他又采取了什么措施?”

课改是一个新生的事物,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种种困难是难免的。我一直持有的信念是——我们不要指望一次课改就能够解决我们教学中的所有问题,每次课改都能够取得阶段性的进步就很不错了。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观望不前,错失实现我们教学理想的大好时机。我作为一个刚刚涉足高中课改的初学者,实践经验不足,思想认识也难免肤浅,本文所述的观点,只是我一家之言,错谬之处,尙望广大专家、教师包涵并指正。

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岳麓版]

历史必修二教材整合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 为什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 整合教材可以对本册教材的全部内容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 在以后的复习中一定要注意:在处理一册课本之前,一定要先从某个角度去整合全部内容,把点连成线,加强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然后在复习每节课时再把点放在线上,这样就可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为什么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教材内容? 1、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发现历史发展的轨迹,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 2、对研讨某个相关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而言,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历史必修二内容可以使我们能够全面、科学地认识评价历史。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整合必修二内容: 一、 农业文明时代 (一)农耕文明 1、耕作方式的演进:(从生产力角度) (原始社会)(原始末期至商周)(从春秋战国起)2、土地制度的演进:

(原始社会)(商周时期)(战国以后) 3、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以_________为主、___________为辅(产业结构);_________的农业生产模式;“__________”式的经营方式。 (二)农耕经济的补充:工商业(领先于世界) (三)政府的政策:________ (四)分化出迥异于传统经济模式的变异:_________萌芽(发展缓慢) (原因:①根本原因:耕织结合、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内仍居主导地位;②市场因素: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_________极其低下;③政策因素:清政府______________等政策; ④观念因素:商人、工场主__________、投资土地,严重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五)近代前夜的迟滞 (因素:内因:明清__________、闭关锁国、固守_____经济;外因:西方列强完成____________,对外侵略扩张) 二、工业文明时代 (一)________率先进入工业文明时代 (主题线索: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岳麓版练习题第三十三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岳麓版练习题第三十三篇 第1题【单选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美等战胜国通过两次国际会议建立的帝国主义统治新秩序崩溃的标志是( ) A、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B、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C、德军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D、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说:“如果一个国家在战略上过分扩张(如侵占大片领土和进行代价高昂的战争),它就要冒一种风险:对外扩张得到的潜在好处,很可能被为它付出的巨大的代价所抵消。”以下国家的发展史与材料中的观点相符的是( ) ①1799—1814年的法国②1933—1945年的德国③1933—1945年的美国④1936—1945年的日本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近年两会期间,外交部长王毅回应有人将现在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时指出“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来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来作榜样”。1970年二战后的联邦德国总理勃兰特曾在华沙犹太人纪念碑前神色凌重的下跪忏悔,表明二战后的德国为日本树立了什么榜样( ) A、实行非军事化 B、奉行和平外交 C、深刻反省历史 D、奉行殖民扩张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慕尼黑协定》签订后,英国首相张伯伦返回伦敦,向簇拥着他的人群高声宣布:“我们赢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事实上,《慕尼黑协定》的签订( ) A、延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B、加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C、遏制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 D、壮大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是( ) A、意大利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B、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中学历史教材分析 看透教材(史实)+理论(理论背景)、认识教材和理解教材 参考书目:于友西《中学历史教学法》叶小兵《历史教育学》 杜芳《新理念历史教学论》 教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材料(教师指导学生教学活动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 分类: 一是:呈现方式或者载体划分(物化材料) 1、文字类: ?教科书(常用的基本的历史教材)、 ?教辅用书(讲义、教师用书、练习册、地图册、绘图册、学 习指导书、习题集)、 ?历史文献资料(官私档案、家谱、方志、正史、日记、报刊、 碑刻)、 ?历史著作及读物(故事、小说、论文、专著、剧本等历史题 材的文学作品)。 2、电子音像类:图片、图表、地图、录像、录音、影视、计算机软件 3、实物类:文物、模型 二是:使用状况/重视程度基本教材(常规教材)、辅助材料 教材的功能与作用: 呈现资料(信息载体)、解释资料、启发刺激思维的工具、帮助学生从历史求证现实,从历史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认识的中介和客体的功能、提供知识范围和数量的范围 推荐读物:白月桥《历史教学问题探讨》 从教学论、课题论的角度: ?是历史课程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凭借、 ?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材的编写 与史学著作的区别:适用对象的不同、指导思想不同、取材标准不同(选材取材依据课程标准)、编著类别不同(编为主)、内容呈现方式不同(教科书对史学专著的转化方式、较为简单易懂,史著为引人新材料、专业知识)

编写的制约因素:符合国家立场、受制于学术研究的进展情况、受制于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认知发展水平、从传统“教本”转到“学本”、挑选一些基础的,学生需要了解又能掌握的历史知识 编写的基本原则和内容取向: 原则: 科学性原则(客观真实、符合事实、真实可靠、非史学家少用、多用 权威大家公认的、图片视频选取要著名出处) 教育性原则(具有教育意义、哲学意义、体现主流意识、符合教育客 观规律(掌握学生思维规律)) 基础性原则(基本史实需要学生掌握了解、面大不是专题知识、建立 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基础上) 结构性原则(结构优化、知识结构的讲解、并非专业化展示) 可读性原则(利于学生理解、难度与容量适当,难度适中) 适用性原则(可接受性高、章节之间、课与课之间尽量均衡) 内容取向: ●教师取向:一般选择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勾勒基本的知识框架, 以老师为中心,老师备课方便,如人教版教材。 ●学生取向:史料与图文并茂,以学生为主(人民版、岳麓版) ●知识灌输取向:选择历史认识的已有成果。 ●能力培养取向:选择典型的历史事实的陈述及原始资料(选择与 学生直接经验比较接近的直现性强的,具体历史细节编入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写体例:体例是指教科书的编撰架构和组织样式,现今主要有章节 体、课题体、专题体。 1.章节体:把历史划分为各个不同时代为章,再把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为 几个节来阐述历史既有横向,也有纵向。优点:阶段性与全面性的结合,且主次有别。劣势:割裂了一时段内史实之间的联系,不利于考察一个时代的总体特征、形式教呆板。如1904,夏曾佑《中学历史教科书》。 2.课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初中历史教科书。以课为单位,按照历史 发展时间顺序,以历史事件、现象为纲目,每课讲授一课时。优点:每课一主题,内容集中,层次简单,好教好学较为自由,发展空间大。缺点:阶段性不明,历史现象主次不分明。 3.专题体:90年代后,主要在新课改高中历史教材,在书中设置若干专题进行 编写。优点:为师生教学的创造性留下空间,师生可以就某个专题深入探讨,

岳麓版初中历史七年级北宋的统治

第28课北宋的统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北宋建立的过程及中央集权的强化的史实 2.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理解重文轻武的国策,及这些措施产生的效果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宋的建立 难点:重武轻文的国策 三、教学方法 1.教师讲授法; 2.合作探究法; 3.分组讨论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讲授新课 一、北宋的建立 请说出陈桥兵变是怎么回事: 960年;赵匡胤;陈桥;发动兵变取代后周建立北宋。 (图片):宋太祖黄袍加身画面和宋太祖黄袍加身处(系马槐)照片。现在位于今开封市封丘县陈桥镇。 五代十国后期地图,后周两字变为北宋。北宋统治者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呢?统一战争。谁的时候灭掉了十国割据势力?到宋太祖的弟弟宋太宗时终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混战局面。北宋的疆域图(把割据政权并入北宋)。 在统一战争的同时还有一个问题:他怎么当上的皇帝?兵变。现在最怕什么?兵变。于是宋太祖赵匡胤上演了一出戏。(字幕):杯酒释兵权 看小字一分钟,打开图片杯酒释兵权,请两位同学看图即兴讲故事(分别扮演皇帝和大将)。 解决了什么问题?解除了石守信等统军大将的兵权。 又故技重演解除了地方节度使的权力。 板书:三、皇权的加强 1、解除朝中大将和节度使的权力 那么谁来管地方呢?打出示意图:节度使→文臣板书:2、派文臣做地方官3、并派官员管理地方财政 军队怎么办?示意图:大将、节度使→禁军→皇帝板书:4、皇帝直接控制禁军 另一个示意图: 概括记忆加强中央集权措施:二除:二派:一控制: 文字材料:自宋以文臣知州事,历代因(继承)之,遂无复(不再有)弱干强枝之患。

问:节度使专权结束于何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结束于北宋初期,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 看录象:赵匡胤 这些措施的结果,使整个北宋以至于南宋300余年再也没有发生过兵变,自唐朝中期以来的武将拥兵自重,割据混战,威胁中央的局面终于结束。为宋朝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保障。然而,物极必反。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度的集权又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反馈练习:一、选择:1、下列哪一项说法是不正确的:()A、与五代同时,南方各地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总称十国B、北宋初期的统治者采取措施,消除了唐朝后期以来的藩镇割据现象C、造成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的原因之一是官僚机构的膨胀D、王安石变法的许多措施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后梁的时间是:() A、875年 B、907年 C、960年 D、1069年 3、以下哪一项不是周世宗改革的措施:() A、安顿流亡农民 B、惩治贪官污吏 C、减免苛捐杂税 D、善于用人纳谏 4、北宋取代后周的重要事件是() A、杯酒释兵权 B、玄武门之变 C、靖难之役 D、陈桥兵变 5、北宋哪位皇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神宗 D、宋仁宗 6、五代正确的排列顺序是①后周②后梁③后唐④后汉⑤后晋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① C、②③⑤④① D、⑤④②③① 7、向宋太祖建议加强中央集权的宰相是:() A、石守信 B、宗泽 C、王安石 D、赵普 8、下列哪一项不是北宋中期统治危机的表现:() A、官俸和军费开支浩大 B、政府财政入不敷出 C、地方节度使权力过重 D、土地集中现象严重 9、王安石变法的主要措施中,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有①青苗法②募役法③农田水利法④方田均税法⑤保甲法()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②④ 10、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是:①新法推行后没有取得成效②激化了阶级矛盾,引起了人民的反抗③推行新法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④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强烈反对()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下列哪一项不是宋太祖、宋太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历史的学习也是需要积累以及背诵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高二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孔子: 1、生平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 B. “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

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老子: 1、生平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1、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变革(时局动荡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 2、私学兴起,教育相对普及,培养了大批人才,各学派之间和同一学派的个流派之间的相互斗争。 3、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招揽人才。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

必修二课中思考题和课后习题答案(岳麓版) 第一课 [阅读与思考] 阅读上述材料,想一想,它说明了小农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说明了小农经济“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及其脆弱性。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解析与探究] 仔细比较课文中的农具插图,谈一谈它们是怎样逐步得到改进的,这种进步对农业生产有什么意义。 提示:①改进历程:在原始时代,生产工具种类少,且多为石质、木质、骨质,制作简单、笨重易损;春秋时期冶铁技术出现后,铁制农具逐渐得到推广,农具的种类大大增加,出现了铁制的钯、镰、函等工具,到后来又先后出现了牛耕、曲辕犁等。②意义:农具的改进,提高了生产效率,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而曲辕犁的出现则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我测评] 1.简析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2.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什么? 提示: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农耕。 3.评价中国古代的自耕农经济。 提示:①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③生活稳定,农民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这是好的一方面;另外,小农经济也有局限性:①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②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③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商鞅变法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三省六部制、唐后期的藩镇割据、火药应用于军事) 宋朝(二府三司制、设判官、地方割据矛盾的基本解决) 元朝(一省制、行省制) 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海禁) 清朝(设南书房、军机处闭关锁国清末鸦片战争及封建制度的衰落) 经济:上古时期(养蚕缫丝、陶瓷) 西周(工商食官、井田制) 春秋战国( 小农经济的出现、牛耕的运用、私营手工业的出现、铁器的使用、重农抑商) 汉朝( 小农经济的初步发展、土地兼并的加剧、租佃关系的出现、东汉青瓷的出现) 魏晋南北朝(白瓷的出现、经济重心的开始南移) 隋唐(唐朝曲辕犁、经济重心的继续南移、陶瓷业的发展、坊市制、对外经济的发展) 宋朝(经济重心的完全南移、小农经济的成熟、交子的出现、商业的发展、打破坊市制、制瓷业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元朝(彩瓷的出现、黄道婆脚踏三锭纺车) 明朝(粉彩、麻的广泛运用、土地兼并的激烈发展) 清朝(鸦片战争钱前的经济发展) 文化:百家争鸣秦朝的法家思想西汉独尊儒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隋唐时三教合一思想两宋理学的创立及发展(二程、朱熹、陆九渊的心学) 明朝(理学占统治地位明末三大思想家的思想发展李贽的异端思想) 医学(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医圣张仲景) 书法(相关朝代的书写主体书法名家书圣王羲之草圣张旭) 绘画(帛画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出现顾恺之画圣吴道子宋朝文人山水画的出现及代表画家马夏的残山剩水明末的八大三人的奇特画风) 诗经与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政治上:主要是古希腊的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即古希腊的民主制度及其演进过程);古罗马的三个历史时期(王政时期、共和国时期和帝国时期)及其代表性法律文献; 经济上:了解古罗马、古希腊的工商业发达以及海商业繁荣; 思想文化上:认识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成就(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起源、智者学派中早期的人文主义精神、苏格拉底的道德与知识的联系和认识你自己以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其对哲学的发展 近代史(包括中国近代史和世界近代史) 由于中国近代史与中国当代史的具体分界线争论不休,我这里就采用课本的观点,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为我国近代史和当代史的分界线。其中,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是世界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政治上:了解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具体时间,过程和战后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社会影响和主权的破坏,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记忆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时间点和《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和地位,最后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总体影响),了解辛亥革命的具体时间和过程以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伽利略:经典力学的奠基者,创立了自由落体定律。 2.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 ⑴内容:牛顿运动三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⑵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⑶历史地位: ①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科学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向前发展; ③具有惊人的预见力和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如海王星的发现)。 二、量子论、相对论 1.普朗克与量子论 3.意义: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三、进化论 1.达尔文与进化论 ⑴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 ⑵主要观点:

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⑶历史意义: 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 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 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2.赫胥黎 论证了人猿同祖论,促进了进化论的'传播。 3.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的根本分歧:生命是自然界进化 的结果,还是上帝创造的产物?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古代生产力落后,人们对自然认识有限。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内容: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内容: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提出“天下为主, 君为客”的民主思想。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 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 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一、“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及评价 1、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 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社会 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 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 (3)学派之间的互相诘难、批驳,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各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评价: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人,是著名 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理论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称 “至圣”。 2、早期儒学: (2)孟子和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孟子发展了孔 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也主张统治者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断。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岳麓版 1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 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 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 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 顶峰。 2文艺复兴 【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3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推荐下载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说课稿 辽宁省大连二十三中学 霍玉侠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大连二十三中学的霍玉侠。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我说课的思路如大屏幕所示。 ●说教学理念: 新课程理念认为:历史课程要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即:转变教学方式,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说课标: 对于本课,课标要求是: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应该能讲述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史实,理解掌握导致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并形成一定的认识。 ●说学情 经过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高一学生对于历史事物具备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他们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是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二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中的第12课,本单元的前5课是以经济近代化为主线,介绍了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近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变化。而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则是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和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变化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全面把握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深化对已学知识的理解,拓展思维,掌握相关的学习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历史学习奠定基础。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如大屏幕所示):(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搜集、整理相关资料和阅读、分析教材,了解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深化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认识,提高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运用相关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岳麓版复习

2019-2020学年度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岳麓版复习特训九十一 第1题【单选题】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后顺序是:( )①土地改革;②人民公社化;③农业合作社;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③②④ B、④①③② C、①②③④ D、②④③①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历史课上有四位同学,对建国初期土地改革的意义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中不正确的见解是( ) 小华: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小红:消灭地主阶级 小兰:解放了生产力 小刚: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A、小华 B、小红 C、小兰 D、小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与下图相关的事件完成后,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下列说法哪一项不正确( ) A、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B、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C、消灭了地主阶级 D、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而采取的经济方面的措施( ) A、镇压反革命 B、稳定物价之战 C、追歼残敌 D、抗美援朝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土地改革和抗病援朝的共同作用是( ) A、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B、消灭了地主阶级 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消灭了国内外的反动势力 【答案】: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第一课孔子与老子 一、孔子(春秋儒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政治: A、(核心)仁(仁者爱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核心)礼(克己复礼)→“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C、为政以德 (2)哲学(鬼神观):敬鬼神而远之(体现出孔子着重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教育: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当仁不让于师 2、评价: (1)在当时,孔子的思想在诸国争霸和社会变革的时代并未受到太多重视 (2)对后世,汉代大一统之后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具有世界性影响。 二、老子(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 1、思想内容: (1)哲学: A、“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 B、“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出老子着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C、辩证法思想(老子思想的精华) (2)政治:无为而治 (老子消极思想还包括小国寡民和愚民政策) 2、评价: (1)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 (2)道家学派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二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1)、铁器、牛耕的应用,生产力提高 (2)、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封建经济发展。 2、政治: (1)、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开始瓦解到崩溃 (2)、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中出现统一趋势 (3)、封建地主阶级兴起,要求政治经济权力; (4)、各国争相改革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3、思想:礼崩乐坏,私学兴起、重视人才、士阶层兴起。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411984583.html, 新课程下岳麓版与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对比研究 作者:杜雪莲韩建斌陈雪敏 来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第30期 摘要: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和大象版等多种 版本。其中人教版和岳麓版是使用范围较广。就教材本身而言,两种教材风格不同,各有所长。在教学实践中,一线教师也是选取其中一种,难以同时吸收二者的精华。本文把人教版和岳麓版两种教材作对比,分析它们的长处和不足,以期对教学实践有所裨益。 关键词:岳麓版人教版历史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001-0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全国普及,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各出版社依据课程标准,积极编写教材。目前为止,高中历史教材主要有岳麓版,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四种。针对现行历史教材,结合教学实际,我们选取使用最为广泛的岳麓版和人教版为研究对象,对二者的特点、优势以及不足进行探讨,分析在“一标多本”环境下,教师如何在领会课标要求下,对两种版本的教材进行分析比较,并结合实际进行思考,进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教材这一课程资源,以促进课改中的历史教学。 1 岳麓版教材的编写特点 1.1 “整体史观” 岳麓版教材以“整体史观”为指导。“整体史观”又称“全球史观”,形成于20世纪50、60年代,它“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和统一性考察历史”。在全球史观中,世界的历史本是纵横联系而不是分裂开来的。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体现了“全球史观”理念,学生在学习历史课程时,很自觉的形成全球的概念,从而培养起学生在历史学科中的全球意识。美国著名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中写到:“本书是一部世界史,其主要的特点就在于:研究的是全球而不是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历史,关注的是整个人类,而不是局限于西方人或非西方人。”这说明,全球史观的培养不仅仅是史学研究者的要求,也是对当前高中生适应史学研究,更好的把握历史纵横,更有效的学习历史的要求。 1.2 “五彩缤纷”,便于进入情景教学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pdf

岳麓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篇一】 (一)理学兴起的社会背景: 1、(危机出现)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道教广泛传播使儒学的统治地位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 2、魏晋南北朝以来,到唐宋达到鼎盛的“三教合一”潮流,各家思想互相渗透。 3、(重新光大)儒学志士吸收佛、道思想,探讨匡时济世的新儒学体系。 4、宋代重文,学术氛围活跃。 (二)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开创:程颢、程颐;集大成者: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1)内容:“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体系。从哲学高度论证专制统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级秩序的合理性。 ①“理”是世界的本原。“理”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②把握“理”的方法“格物致知”。 ③存天理,灭人欲。 (2)历史地位: ①南宋后逐渐发展成官方哲学。 ②明初确立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③流传到外国,影响深远。 2、陆王心学 (1)内容:

南宋,陆九渊: ①“心即理也” ②通过“发明本心”以求理(进行内心反省) 明中期,王阳明: ①“致良知”,内心反省,克服私欲 ②知行合一 (2)历史地位:重视个体的主动作用,反对束缚,具有一定的思想解放作用。 3、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压抑人性,扼杀人生自然欲求。 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等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同异之处: 同: ①内容: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的”仁”“礼”思想;都认为世界本原是“理”,都强调社会秩序。 ②影响:有助于维护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 积极影响。 异: ①宇宙构成:理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理”和“气”两个方面构成的,是客观唯心主义观 点;心学则认为“心外无物”“心即理也”,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②道德主张:理学主张人应该以外在的天理为行为规范;心学则主张人应通过内心的 自省达到良知。 【篇二】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吸取秦亡的教训。

岳麓版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九年级历史中考资料 中国古代史 1、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下游的浙江省余姚市,距今6000多年,河姆渡人种植水稻,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烧纸黑陶,饲养家畜,建干栏式房屋居住。半坡遗址位于黄河中游的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距今5000多年,半坡人种植粟和蔬菜,使用磨制石器,饲养家畜,住半地穴式房屋。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粟和蔬菜的国家。大汶口遗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距今4000-5000年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有墓葬、房址等遗存,有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凿、骨器及背壶、钵型鼎等。 4、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父位,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5、公元前1600年,汤起兵灭夏,建立商朝;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起兵伐纣,牧野之战大败商纣,建立西周,定都镐京。 6、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以“尊王攘夷”为号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随后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先后称霸,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7、战国七雄是齐(东)、楚(南)、秦(西)、燕(北)、赵、魏、韩(中间)。(可自己对照课本看图) 8、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⑴背景: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实力逐渐强大,他们要求获得政治上的权利,废除贵族的特权,各诸侯国为顺应新的形势,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相继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中最彻底的) ⑵主要内容:①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土地;②奖励耕战;(体现了以农为本)③推行县制。 ⑶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为彻底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它废除了旧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9、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10、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南到南海,西到陇西,北到长城一带。 11、评价秦始皇:(1)秦始皇先后灭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修筑驰道,统一车轨。 (4)秦始皇“焚书坑儒”,给我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 13、汉武帝大一统 措施:①颁布“推恩令”,削夺王侯爵位,解决王国对中央的威胁;②接受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③派卫青、霍去病深入漠北,打败匈奴,解除匈奴威胁;④改铸五铢钱,促进经济发展。 14、西汉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到达中亚、南亚、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古罗马),形成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 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凿井、冶铁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杂技,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16、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技术;南方各族人民之间加强交流,共同开发;南方相对安定。农业方面,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出大量农田,水稻产量提高,麦、菽等作物在南方推广;手工业: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冶炼业上南朝发明了灌钢法;造纸业方面南朝时纸成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商业:涌现出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成为海外贸易中心。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 17、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融合:⑴背景与目的: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互相影响,民族融合的趋势增强。为了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宏进行了改革。

高中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笔记说课材料

(岳麓版-必修3)《文化成长历程》 一、中国古代思想 (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与产生发展 (1)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士阶层崛起,分封制崩溃大变革 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瓦解百家争鸣 思想:私学兴起,文人群体壮大,百家争鸣 (2)内容 A、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辩证法;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庄子——齐物逍遥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B、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力”、“尚贤”、“尚同“;“节用”、“节葬” C、法家: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主张变法革新 D、儒家(先秦儒学):孔子——核心:仁和礼;政治思想:德治;天道观:敬鬼神而远之;教育思想: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义利观(先义后利) 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礼法并施;君舟民水 (3)影响 A、诸子百家在众多领域的思想成果,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儒家、道家、法家) B、“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构造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 C、“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性质),对当时与日后社会的发展作用巨大。 2、西汉时期:新儒学——确立正统思想 (1)背景 A、政治上:政治统一,社会相对稳定,发展大一统事业 B、经济上:封建经济发展 C、思想上: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_先秦儒学经过改造发展成新儒学; 黄老之学不适应现实需要-------内容;无为而治;地位:汉初的指导思想 (2)内容 新-------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多种学派思想 内容:天人感应——基础 君权神授——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君主权力的有限性——仁政 三纲五常——伦理道德标准 适应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3)措施 A、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 B、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C、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