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方案

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方案

附件:

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

工作方案

土壤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壤安全更是农产品安全的基本保障。为加强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强化土壤环境监测和管理能力建设,不断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确定土壤环境监测国控点位,建立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制度,实施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2011年是“十二五”时期的第一年,为开好局起好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范围

监测范围涉及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每个省级环境监测站在本辖区内各选取不少于5个地级市(州)开展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以污染源作为污染场地,首选国控重点源,重点监测污染场地周边土壤环境中重金属含量。各省份必测监测场地信息详见附表。

二、布点和采样

(一)点位布设

以污染场地为监测单元,在其周边800米范围内(尽可能选择耕地土壤)布设5~7个监测点,在距场界2000米以外(主导上风

向)布设1个对照监测点,共计6~8个监测点位。

(二)采样方法

首先记录点位坐标,拍摄数码照片。然后在采样点采集0~20cm 表层土壤。每份土壤样品采样量为2kg。根据污染物扩散特点,也可以采用120cm剖面(A、B、C)三层采样方法,三层采样量各为2kg。

(三)样品制备

1、风干样品的制备

风干:在风干室将土样放臵于风干盘中,除去土壤中混杂的砖瓦石块、石灰结核,根茎动植物残体等,摊成2~3厘米的薄层,经常翻动。半干状态时,用木棍压碎或用两个木铲搓碎土样,臵阴凉处自然风干。

粗磨并分样:粗磨后过2mm筛的样品全部臵于无色聚乙烯薄膜上,充分搅拌、混合直至均匀,用四分法弃取、称重,保留三份样品,其中一份500克样品臵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国家样品库样品(2mm);另一份500克样品臵于棕色磨口玻璃瓶中,注明省级样品库样品(2mm);剩余样品称重(保留大约分析用量四倍的土样),研磨过1mm尼龙筛后分成两份。一份装瓶备分析用(1mm),粗磨样可直接用于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等项目的分析。另一份继续进行细磨。

细磨并分样:用玛瑙球磨机或手工研磨到土样全部通过孔径0.25毫米(60目)的尼龙筛,四分法弃取,保留足够量的土样、称重、

装瓶备分析用(0.25mm);剩余样品继续研磨至全部通过孔径0.15毫米(100目)的尼龙筛,装瓶备用(0.15mm)。

2、新鲜样品的制备

为分析测定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机项目,应采集新鲜土样,土样采集后应始终在低于4℃暗处冷藏,并在14天内进行前处理,40天之内完成分析。

三、监测项目

(一)必测项目

土壤理化指标:土壤pH、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污染物:镉、汞、砷、铅、铬,共5种。

特征污染物:根据污染场地特有的污染物选择特征污染物。(二)选测项目

无机污染物:铜、锌、镍、钒、锰、钴、银、铊、锑等。

有机污染物:苯并(a)芘等。

四、监测时间和频次

2011年7~9月,开展1次监测。

五、分析方法

本次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中土壤样品分析方法包括:土壤样品制备方法、前处理方法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其中,土壤样品的实验室分析,尽可能使用指定分析方法,具体见下表。

土壤样品实验室分析测试方法

六、评价方法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执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和环境保护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评价技术规定》(环发[2008]39号)。

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值

注:①*评价标准参考值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及土壤污染分担率的计算和土壤污染程度分级评价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相关计算公式和分级标准如下:

土壤单项污染指数=

污染物质量标准

土壤污染物实测值

土壤综合污染指数=)()(2

2

2

最大单项污染指数+平均单项污染指数

土壤某项污染指数

土壤污染物分担率(%)=100

各项污染指数之和

土壤综合污染指数分级标准

七、质量保证

各相关监测站要建立健全土壤环境例行监测质量管理责任制,严格执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 -2004)中有关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要求,确保监测全程各项操作技术和质量控制活动的规范性和完备性。具体要求如下:

(1)土壤样品采集制备、样品前处理等均须满足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有关的质控要求。采样记录、样品交接记录、前处理记录、分析记录、数据处理、报告等归档记录齐全。建立土壤样品档案,保证每个样品都可以进行再现性的样品复测。

(2)每批样品每个项目分析时由分析者自行编入明码平行样,或由质控员编入密码平行样,均须做20%平行样品。

(3)当项目无标准物质或质控样品时,可用加标回收实验来检查测定准确度。加标率:在一批试样中,随机抽取10%~20%试样进行加标回收测定。样品数不足10个时,适当增加加标比率。每批

同类型试样中,加标试样不应小于1个。

(4)针对测试项目,应制作准确度质控图。用质控样的保证值X与标准偏差S,在95%的臵信水平,以X作为中心线、X±2S作为上下警告线、X±3S作为上下控制线的基本数据,绘制准确度质控图,用于分析质量的自控。

(5)以省级环境监测站为单位组织开展实验室间比对和能力验证活动,确保实验室检测质量水平,保证出具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八、任务分工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负责组织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同时负责监测数据收集、汇总、整理以及全国报告编制工作。

各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组织实施本辖区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工作,同时负责技术指导、质量管理、有机样品分析和报告编制等相关工作。

各有关地市级环境监测站负责现场采样工作,同时负责土壤理化项目和无机项目分析测试工作。

九、成果报送

(一)现场调查

通过资料收集和污染场地现场调查,需要了解以下内容:

一是自然地形地貌特征、土壤类型、土壤环境背景数值、场地周边作物种类和生长状况、调查场地面积等。

二是工矿企业沿革、生产规模、主要污染物排放渠道及排放量、

生活污染源分布以及农田污灌历史等。

(二)结果分析

根据现场调查和监测结果,采用达标评价和污染指数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综合评价土壤环境质量,分析土壤环境污染来源和污染途径,评估土壤环境污染可能造成的潜在生态危害风险。提出有针对性的土壤污染防治建议和环境监管对策。

(三)报送要求

1、报送内容

各省级环境监测站负责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报送本辖区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和国家级土壤样品。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报告(*.doc)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xls)电子文件均命名为“2011+省名+TR”,如2011LNTR,2011代表监测年份,LN 代表辽宁省,TR代表土壤(注:湖南省和陕西省第二个字母小写,如2011HnTR)。

2、报送方式

各省级环境监测站采用两种方式报送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

一是采用专线网络传输传送方式。通过PSTN 访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服务器,建立拨号连接(010-84637191),利用FTP 方式登陆该服务器(FTP://10.102.255.250,登陆用户名和密码与国家环境监测网年报数据传输完全一致),然后将需要传输的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电子文件上载至yearnb目录下本省根目录下。

二是采用邮寄方式报送纸质的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正式文件。

3、报送时间

各省级环境监测站于2011年11月15 日前将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电子文件传至中国环境监测总站,11月20 日前邮寄相应的纸质正式文件;国家级土壤样品每三年报送一次。

十、联系方式

联系人:赵晓军;孙聪

电话:010-84943209;010-84943191

传真:010-84943205

E-mail:eco@https://www.doczj.com/doc/9d11882025.html,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门外大羊坊8号院乙

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100012

附表

2011年全国土壤环境质量例行监测场地信息

注:各地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更改监测场地,但须对更改理由做出书面说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