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休闲排球运动在我国社会体育中的现状研究

休闲排球运动在我国社会体育中的现状研究

休闲排球运动在我国社会体育中的现状研究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

环经济理念,构建自己的“绿色价值链”模 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摘要:笔者运用社会学、预测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采用历史分析的方法,研究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我国体育事业由单纯公益型向公益、经营综合型发展,为我国社会体育全面规划和制订发展蓝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发展趋势 现代社会,人们在注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更加追求丰富多彩的余暇生活。同样,社会的发展也要求有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当个体需求和社会需要一致并形成一种合力的时候,就产生了特定的社会环境,推动着余暇活动的发展,尤其是集健身、娱乐和自我发展于一体的社会体育的发展。社会体育,一般亦称群众体育,在国外叫做大众体育,是指职工、街道居民、农民等自愿参加的,以增进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它有别于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也不同于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由于社会体育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始终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故社会体育在每个人生命历程中都是耗用时间最多的一种体育参与方式。同时,由于社会体育的参与对象极其广泛,参加者力求保持经常性,所以他耗用的社会总时间是现今世界任何文化活动所不能比拟的。总体来讲,社会体育的发展,至今仍主要表现为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探索。重视和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理论研究,无疑是社会体育健康、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体育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笔者试图从我国国情和社会文化底蕴来探讨社会体育的趋势,为体育工作者全面规划和制订发展宏伟蓝图提供理论依据,为我国体育教育工作者和体育管理者锁定目标提供实践依据。 1 我国社会体育的背景改革开放,使我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长征”。随之而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政府机构改革,促使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总体性社会向分化性社会转变,并具体表现为国家与社会间的结构分化和关系调整,使我国群众体育 页脚内容1

体育锻炼习惯

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它是学校体育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锻炼习惯 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学生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二、教师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与练习。因此,体育教师应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科学良好的锻炼习惯 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研究,体育教学与研究, 吴亮约3641字 摘要: 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而体育锻炼现状却不尽人意,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不同年级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频率情况不太理想,不能达到体育锻炼的良好效果。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 体育锻炼是以强身健体、调节精神、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为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提高和保持机体能力而进行的一类体育运动。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目前大学生体质逐年下降,情况不容乐观。因此,关注和重视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正确认识和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现状,对加强大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大学生的体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按整群抽样法,以班级为单位,对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金陵职业大学四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在学生以无记名方式填写完调查问卷后当场收回问卷。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的论文和研究结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

1.2.2问卷调查法 根据实际需要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520份,回收问卷503份,回收率为96.7%。其中有效问卷479份,有效回收率为92.1%,有效率为95.2%。通过再测法进行信度检验,所得信度系数分别为 R1=0.87,R2=0.84,R3=0.83,说明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1.2.3数理统计法 把调查问卷所取得的所有数据录入电脑,运用SPSS FOR WINDOWS 11.5统计软件对调查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以P,.05为显著性标准。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是否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从表1可以看出:只有34.2%的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一半以上(60.1%)的大学生“偶尔参加锻炼”,并且还有5.6%的大学生“不参加锻炼”。这说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的比例不高,并且有一部分大学生不参加体育锻炼,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性不够,还没有养成锻炼的良好习惯。统计结果还显示:1.男女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67.114,P=.000,.001),男大学生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远远高于女大学生(18.0%),且男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53.7%)高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42.2%);女大学生中经常参加锻炼的比例(18.0%)低于偶尔参加锻炼的比例(75.1%)。这说明男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状况好于女大学生,我们应该重视和加强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2.文理科大学生不存在显著的差异(x2=3.162,P=.472,.05)。3.不同年级大学生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x2=40.266,P=.000,.001),其中三年级锻炼情况最好,依次是二年级、一年级、四年级。这可能是四年级学生社会活动增多,学习负担加重,面临毕业分配等,造成他们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 [图片]

武汉市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武汉市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现状分析及对策 (许言锋王明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近年来,中学生的体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体育活动也在受到重视。排球运动是一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具有较高的锻炼和健身价值,但是从目前武汉市中学实际情况来看,排球运动开展情况不容乐观,而且日趋冷落。为了解其原因, 对武汉市中学排球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了调查,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排球运动发展对策 前言 1985年,排球运动起源于美国,迄今已有一百年的历史。排球从开始仅仅是少数人的一种游戏、娱乐的手段,发展到今天已成为遍及世界五大洲,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 由于排球运动具有严密的集体性、攻防技术的两重性、激烈的对抗性、高度的技巧性、技术的全面性、广泛的群众性等特点,决定了排球运动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参加排球运动不仅能提高人们的力量、速度、灵活、耐力,弹跳,反应等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并改善身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而且还能培养机智、果断、沉着、冷静等心理素质。也是建设精神文明的一种良好手段。通过排球比赛和训练,可以培养团结战斗的集体主义精神;可以锻炼胜不骄,败不馁,勇敢顽强,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等良好作用。

排球运动于1905年传入中国,在我国有着辉煌的历史,中国女排曾赢得了五连冠的殊誉,不仅在世界排球运动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也在国内形成了不小的排球冲击波,同时也带动了我国排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中小学排球运动的理应得到很好的发展,因为排球运动是一项集竞技、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运动项目,非常适合在中学中开展,但发展的现状如何呢?在现状中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呢?对于现状我们有什么样的对策和建议呢? 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对武汉市部分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探求影响我市中学排球运动开展的主要因素,以期对症下药,谋求适合我市中学特点的开展普及对策,从而为推动我省中小学排球运动的全面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为提升我国排球后背力量做贡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武昌、汉口中学11所。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查阅了相关著作及国内有关排球运动开展的文献资料。 1.2.2 访谈法 与部分学校的体育实习生进行交谈,就影响排球运动开展的因素及相关对策进行了交流。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论文

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研究现状及发展思路初探论文(论文摘要) 从上世纪80年代体育学者开始涉猎体育社会学的研究算起,我国体育社会学经历了将近30年的历程。本文对现阶段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未来如何发展体育社会学提出了相应对策;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进行回顾,理清学科的发展脉络,总结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发展思路进行瞻望思考。 (论文关键词) 体育社会学;研究;发展;思路 一、中国体育社会学发展研究的历史回顾与现状 1.我国体育社会学的研究起步较晚,上个世纪80年代才开始涉猎这一领域,最早是北京大学林启武先生编写的《体育运动社会学》讲义,在小范围内向国内体育理论界介绍了体育社会学的框架。1986年,沈阳体育学院建立了我国第~个体育社会学教研室。80年代,体育社会学在我国的地位和影响相对较小。1994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社会学会体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 2.体育社会学学术队伍趋于不断发展壮大。任何一门学科,学术人才梯队是该学科发展的有效人力资源。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启蒙由一些学者如林启武、蔡俊五、刘德佩、牛兴华等发起。随之,北京体育学院率先在体育理论专业中招收了体育社会学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标志着我国体育社会学开始了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培养阶段。2001年,北京体育大学开始招收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的博士。这些先后培养出来的高层次人才,有很大一部分已成为各院校或单位的学术带头人。 3.体育社会学研究领域趋于逐步拓宽。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体育社会学主要是引进翻译国外资料,同时兼有借鉴国外体育社会学研究方法对国内体育现象展开研究双重特质。90年代,研究领域已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产业和体育领域中的社会问题等。我国体育社会学由引进翻译国外体育社会学资料到对我国体育社会学的实证性初步研究,以及目前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社会学,其研究领域逐步拓宽,并向纵深发展。 4.当前体育社会学发展的特色表现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特点。由于我国体育社会学研究的起步较晚,基本以借鉴国外为主,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科的许多内容还比较缺乏,因此初期学术的发展主要靠定性的描述为多见。进入上个世纪80年代后,中国体育的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竞技体育和社会体育迅速崛起,并以较快的步伐进入社会,于是一部分过去从事体育教育理论教学的教师和体育管理人员转向体育在我国开创体育社会学的呼声越来越高。随着我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加强与发展,学科体系与学术的’研究光靠定性研究就显得有些不足了,因此广大的体育社会学研究者在学科理论建设的基础是,开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总结

精品文档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在高中期间应该使学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的体育锻炼欲望和需求,养成良好的课外体育锻炼习惯。本文就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就学生的性别差异导致课外体育锻炼主观倾向、影响因素的差异与实施课外体育锻炼行为间的联系进行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通过大量文献资料及问卷调查,试图就目前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 的取向 与实施进行调查分析,以便为进一步了解高中生的体育现状提供一些有益的理论参考。本文采用了文献查阅、问卷调查及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研究。问卷以桐庐富春高级中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500 份,收回有效问卷482 份。 2 当代高中生特点高中阶段学生已进入青春期,其身体形态、机体代谢功能都已日趋完善。他们有旺盛的精力、蓬勃的朝气,能较好地适应外部环境变化, 其生理和心理在不断向成熟发展。 2.1 生理方面此时的高中生身体形态发展已趋完善,这一阶段表现出青春期的特点: 即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 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相互关系更完善,分析能力与综合能力明显提高。由于神经过程的灵敏性高,神经细胞物质代谢机能旺盛,易出现疲劳,但恢复较快。脑细胞内部的结构和机能的迅速发展为提高思维能力创造条件。这个时期由于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性腺活动加强,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影响。表现为动作协调能力暂时下降、动作迟缓。 2.2 心理方面 高中生朝气蓬勃、勇往直前,出现大量类似成人的新需要,并渴望得到满足,情绪化强烈,善于独立思考,求知欲强而好争辩,自我意识有新的发展。同时滥用精力与蛮干,有时在客观条件未具备时,急于谋求需要的满足,对情绪、情感缺乏控制并易陶醉于低级情绪中。 3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因素动机因素是人们为什么能够思维与行动的原因,是决定思 想和行动的因素。 对行为的发动、维持、制止以及选择做出解释。其体现在人对行为的主观的思想的倾向和主观意识上。 3.1 高中生课外体育锻炼主观思想倾向高中生作为一个生机勃勃的群体,有强烈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欲望来宣泄自我的情绪和缓解自身压力。他们精力旺盛,需要通过课外体育锻炼来提高身心健康的发展。从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行为倾向。 表1 高中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主观思想倾向调查统计表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和干预行为。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的理论或模型较少涉及,如生态学模型。在 cnki 数据库以“生态学”、“行为”、“环境”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查到 6 篇与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有关的文章,分别如下所示:方敏(2010)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一文中,指出目前还不足以证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锻炼行为的改变;李小英(2010)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从环境因素入手对健康行为进行研究,很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建议先找出影响我国居民锻炼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其次根据特定锻炼行为制定的生态模型是促进锻炼行为开始和持久性的关键;李洋(2004)健康促进理论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环境、政策干预策略涉及大规模的人群,但同时指出运用生态学模型进行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不多,关于生态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张戈(2011)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一文,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对行为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没有把政策执行力度考虑进去。另外,环境的因素没有涉及;陈作松(2007)在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环境的作用必须通过个体变量中介后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人角度出发,很少从群体角度和综合因素出发。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术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其主要是依健康行为理论为依据。现阶段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际干预研究。在理论方面他们提出的行为改变模型有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多是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解释和促进行为改变。实践干预的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理论进行的锻炼行为干预项目的效果都是较小或中等的。其次,即使在短期内增加了锻炼行为,但长期保持的效果并不明显,即对行为的长期持续改变效果有限。因此,对健康行为的干预需要一个多层次、收益面较广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即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强调人的行为受到个体、社会和文化以及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 个层次因素交互作用,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 .

软式排球运动在我国的开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

1.前言 随着硬式排球运动的竞技性不 断增强,硬式排球已经脱离了大众对健身娱乐的需求,排球人口呈逐年下降趋势。1988年,日本人发明了软式排球运动,该球体质地柔软,颜色多样,练习起来不容易受伤,受到青少年、老年人以及妇女的欢迎和喜爱。 2.软式排球运动的起源及在中国 的开展 软式排球运动于1994年传入我 国,经过北京体育大学的教职工和学生的比赛实验后,比赛效果良好。1996年原国家体育委员会排球处拟定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此项运动,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和关注,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已在中小学之间举办过多次比赛。2001年国家教育部将软式排球列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中,在中小学校全面开展软式排球运动, 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增强学生体

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终身体育 打下坚实基础。 3.软式排球运动的特点 硬式排球运动传入我国已近百 年,在沿海地区的开展比较普及,80 年代中国女排连续五次夺得世界冠 军,在中国大地掀起了一场排球热, 参与者众多,随着硬式排球运动技战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运动员身材、身体素质 的要求更高更强,中国女排的一蹶不振、男排 的低谷徘徊,硬式排球运动在中国的开展已现 颓势,排球人口急剧下降。 硬式排球体积相对较小,重量较重,速 度快,力量大,初学者非常容易挫伤手指、手 腕,从而造成心理恐惧的阴影,不利于排球运 动的开展。 沙滩排球的出现曾经给人们以希望,但是 其发展有较大的局限性,尤其在内陆地区受场 地条件的限制较大,而且在北方严寒的秋冬季 节更是无法进行,目前沙滩排球在我国中小学 的开展还不现实。 软式排球在我国的出现,吸引了众多关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感。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良好行为习惯都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容小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和创新,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时代那个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另外教师应整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有利教学资源,做到体育场地、器材不毁坏、不浪费,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改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最直接、有效、积极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锻炼的愉悦、竞争刺激、合作的欢乐、胜利与失败、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榜样,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学生体育锻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偏科问题比较严重,且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改变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认知,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排球运动项目现状调查分析

四川理工学院毕业论文 四川理工学院排球运动项目现状调查 分析 学生: 学号: 专业: 班级: 指导教师: 四川理工学院体育学院 二〇一六年六月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及体育运动普及率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大众健身的宗旨。其中,排球在我国具有很高的社会认可度及知名度,作为几代人的精神寄托。但是由于排球运动的发展很不平衡,职业化的排球运动发展和基层培养的发展都极大滞后,因此本文研究了当前四川理工学院开展排球运动的现状。寻找影响排球发展的因素,对四川理工学院的排球运动开展现状进行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及建议,为今后四川理工学院排球运动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四川理工学院;排球运动;现状调查;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speeding up of the process of our social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sports coverage, more and more people like to participate in sports activities, "sports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people's physical fitness" as the aim of the mass fitness.Among them, the volleyball in our country has the very high social recognition and popularity, as a spiritual generations. But 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volleyball is very uneven, the professional volleyball movement develop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grassroots culture have great lag, so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rrent status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volleyball.To find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of volleyball, the sich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 the volleyball move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sichuan institute of volleyball sports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Key words:sichu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 olleyball;The status quo survey;Analysis of the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 社会体育导论 课次: 丽
班级:
人数:
任课教师:冯晓
授课内容: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法手段:
第五章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因素
掌握并理解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中观因素、微观因素 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因素分类 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微观因素 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体育内部因素
讲授法、启发式
教学内容与设计
教法提示(旁注)
导入:
第一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宏观因素
一、政治
(一)不同政治制度影响着对社会体育的参与权利
(二)不同的政治体制影响参与热情
(三)不同的政治需求决定了社会体育发展的内容
二、经济
(一)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社会体育投入的数量
(二)居民收入水平影响对体育的 投资
(三)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人们闲暇时间的多少,进而
影响对社会体育的参与
(四)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着体育结构和手段
三、文化
不同文化影响对体育的态度,从而决定了体育的参与。
以地域为标准:东方文化、西方文化
以时代性为标准: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一)不同文化的价值观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内容和形式
(二)不同的文化影响社会体育的参与形式
1/5

(三)文化的交流可能改变社会体育态度和内容 2/5

四、传播媒介
(一)传播媒介把体育项目介绍给受众
传播媒介大致有 4 种类型:报纸、广播、电视、互
联网。
(二)传播媒介可以培养人们的体育观念
(三)传播媒介为人们科学健身提供指导
(四)传播媒介刺激人们参与体育消费
第二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中观因素
一、体育体制
体制,顾名思义,是体系与机制的总和。体育体制是指
一个国家中有关体育的责权划分、组织机构、职能配置、运
行方式与运行机制等的总和。
二、体育管理水平
(一)管理与管理思想变化
(二)体育管理体制类型
1、政府管理型
2、社会管理型
3、结合型
(三)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变化
(四)社会体育指导员
(五)场地设施
有所思
第三节 影响社会体育发展的微观因素 一、家庭 二、受教育程度 三、经济条件
公务员制度的推 行是否能作用于 社会体育的发展, 如何作用?
四、体育观念和需求因素
五、个人的身体状况
六、个人生活方式
七、交际圈

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 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探讨通过分析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趋势,准确找出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从而为促进我国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社会体育;发展;影响因素;讨论1。社会体育概述社会体育是群众按照业余、自愿、灵活、多样的原则开展的体育活动。它们是体育社会化和大众化的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社会体育在中国体育事业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关系到国家繁荣和亿万人民体力的大事。提高和保护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广泛深入地开展社会体育,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和探讨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的应用价值,不仅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也具有指导作用。 2、社会体育发展现状分析 社会体育作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们体质的增强、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现代社会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的重要标志之一。社区是社会转型期的产物。社会体育是在社区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受到了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社会体育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体育缺乏社会体育指导员,经济支持和社区居民对体育价值的认识不足。首先,没有足够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目前,社会体育需求与社会体育指导员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存在学历低、指导经验少、技术等级结构低等问题。其次,

社区居民对体育的价值了解不够。社会体育具有很强的个人休闲性和自由性,这决定了社会体育的开展、组织和管理不能受到严格的干预,而应主要从刺激体育需求和调动其参与积极性入手。目前,我国城市社区居民的休闲氛围逐渐变得越来越普遍,但体育活动仍然不那么流行。第三,社区体育发展缺乏经济支持和必要资源社会体育首先是体育,这种文化的一个特点是它的运动过程有空间占用。因此,场地条件已经成为社会体育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场馆设施和资金的缺乏是制约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场馆设施的建设、购买、维护和资金投入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此外,这些活动本身需要一定的资金。公共体育设施少,体育人口分布不均,体育活动和竞赛少,体育场馆和设施少,质量差,不能满足体育活动和锻炼的需要。最后,社会体育的发展不允许 观点,教育特色不明显。社会体育整体发展水平不高,效率低下,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它不符合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三、影响我国社会体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人口因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口发展不仅受到反映社会发展状况的社会发展的制约,而且有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社会体育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与人口密切相关。人口增长与经济水平之间的制约关系将对下世纪初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从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来看,大约XXXX已经进入了老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杨秀荣)

2017年第十三届全国学生运动会 科学论文 题目: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姓名:杨秀荣 单位:镇宁自治县江龙镇中心学校邮编:561205 2017年3月28日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镇宁自治县江龙镇中心学校:杨秀荣 【摘要】体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场所,具有增强体质、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心理的重要作用。因而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自我锻炼的习惯;更要从思想上转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态度,主以课外活动为突破口。同时,教师也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素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学生自我锻炼的兴趣与习惯提供依据,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增强体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学生 ; 体育锻炼 ; 习惯 ; 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中指出:“各级种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要求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要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提高其体育能力,增强其体质,提高其健康水平,最终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也是学校体育课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在小学体育课是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兴趣是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导师,小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的。如:我校我班学生平时体育课不认真,一旦到学校开展运动会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勇于报名参与,生怕自己得不到参与锻炼,这恰好说明体育锻炼的兴趣是靠教师在教学上的不同形式的培养和锻炼而养成的习惯,我认为快乐体育强调情感、兴趣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改进陈旧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体质,这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 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育教学使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那么,应如何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个人20多年来体育教学上的几点教法和感受: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 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积极探索研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倾向。人们对感兴趣的事,总是会积极主动,愉快地去追求、尝试和体验。所以兴趣是推动人们获得知识和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动力,以致形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社会体育导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8210006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考试)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单位:体育系适用专业: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先修课程:无 二、课程目的与任务 社会体育导论是大众体育的主体部分。有着较为复杂的概念与理论体系,国内外着力于朝社会化、科学化、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更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本学习立足于对社会体育现象最简练的描述与概括,是体育专业学生宏观了解社会体育系统和社会体育理论体系的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社会体育专业的逻辑起点。课程主要对学生认识体育学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知识的综合性导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体育学科的概念和方向,了解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分类,以有利于在后期教学开展工作,解析研究问题的根本所在,为后续学习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一)了解社会体育学科的基本分类,对专业的本质问题进行适当的客观描述。注重社会体育的专业适应性,学生要建立起学科的重要概念体系; (二)掌握社会体育学科形成原因,对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原则、内容和方法等,以及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 (三)理解社会体育对体育学科客观表述的和社会发展中的性质、地位、作用与功能性。以便解决对体育发展中的布局等各种问题,促使对学科认知组合的不断合理化。 五、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绪论 教学内容: 1、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 2、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3、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方法 4、社会体育学科的发展前景 重点:社会体育的发展和体育科学化趋势要求建立相应的社会体育学科。社会体育学科拥有独特的研究对象和特定的研究方法。社会体育学科由于起步较晚,仍不成熟,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难点:建立社会体育学科的必要性,社会体育学科的研究对象与教材体系。 第一章社会体育概述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的概念体系 2、社会体育的产生于发展 重点:社会体育有着一个复杂的概念和术语体系。新中国社会体育发展的曲折阶段。国外社会体育的发展概况。社会体育其结构特点、组成要素和功能价值。现阶段中国社会体育发展方向与体质。 难点:社会体育产生于发展 第二章社会体育与社会进步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与生产方式 2、社会体育与生活方式 3、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 4、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重点:社会体育与社会的产生方式和生活方式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向社会体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健身运动、休闲娱乐是医治亚健康状态的一种最积极、最有效、最廉价的手段。社会体育对建设社会文化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难点:社会体育与大众健康,社会体育与社会会文化。 第三章我国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以及地位与功能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目的与任务 2、社会体育地位与功能 重点:我国社会体育有其明确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社会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做成部分,是现代生活方式的调节器,是实现体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难点:社会体育的目的与任务和地位与功能 第四章社会体育参与 教学内容: 1、社会体育参与概述 2、影响社会体育参与的基本因素 3、体育人口概述 4、非体育人口

最新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本文在分析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数量特征、年龄、学历及法制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发展对策,以便为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提供参考。【关键词】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对策 1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现状 1.1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 截至2003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有325502名,其中国国家级2006名,一级29509名,二级103409名,三级190578名。日前我国总人口13亿,平均每3994名拥有1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相对数呈现出区域的小均衡性,京、津、沪、辽、江、浙等处于领先地位。根据《社会体育指导员现状调查》提供的数字,目前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性别结构基本合理,但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占58.34%,其中41-50岁占31.43%,31-40岁占27.17%,高中非体育专业占36.1%;50岁以上占26.1%,初中以下占18.10%。女性占41.66%,其中61岁以上占9.23%,大专以上占13.87%;30岁以下占15.27%,体育专业占28.57%。 2 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队伍的文化程度结构偏低 2.2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质量不高 在群众体育活动高度化、多样化的今天,我们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发生了

质的变化,不仅需要有很好的学识和专业知识、高超的教学技巧,而且能正确把握人们的体育需求,做出适当的指导。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是获得等级资格的同时也结束了学习,没有建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定期培训或进修制度。与发达国家在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的对象在文化程度上有显著的差异。日本体育运动指导员的培养一直是由大学或体育院校来负责培养,此外体育协会等民间体育团体也培养各种各样的社会体育知道员。美国社会健康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的取得,必须通过书面和实际两类的考,如果要提高职业资格评定标准,还必须参加包括“社会交往、人际沟通”等涉及管理方面的内容考试,特别在实验和实习等方面和大学本科、研究生院的医学、健康教育学、运动科学的资格完全一致。 2.3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体制不完善 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类型、教学方法等方面还不完善。首先,培养课程的设置还缺乏科学性。我国现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课程的设置无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层次之分;缺乏培训课程结构具有的空间有序性和时间连续性,而且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使用同一套教材,在素质要求、知识能力结构方面难以体现不同等级的递进层次性。其次,培训方式单一。现行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方式主要是集中面授,虽然上级主管部门曾多次发文提倡面授与自相结合的培训方式,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学员自学能力不强及缺乏要自我检查、督促机制,自学有名无实。第三,培训类型不够合理我国培养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分为四级,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由国家体育总局认定,一级、二级、三级分别由省、市、县三级政府体育行政部门认定,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年龄人群、不同体质人群锻炼者对社会体育

初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初中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 体育锻炼习惯是终生体育的基础。终身体育是民族素质的保证。体育教育使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其终身受益的重要内容。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对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和习惯。”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指导纲要明确提出:把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目标之一。 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一、何为体育锻炼习惯?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习惯的概念和体育锻炼谈起。所谓习惯:是指经过多次重复或联系而巩固下来并转变为主体需要的“行为方式”。与熟练技能紧密相连,它可在有目的、有计划的练习基础上养成,也可以在多次无意义重复中形成,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趋于稳定的行为方式。而体育锻炼:是指人体运用各种体育手段和方法,结合自然力和卫生措施以发展身体,增进健康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体育锻炼对参与的个体健康是有益的,但是锻炼能够给个体的这些效益并不是凭空产生或通过一、二次的活动可以获得的,它需要个体的亲自参与并加以坚持。因此体育锻炼只有成为习惯才能对人们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我们认为体育锻炼习惯的概念:是指人们在不断的健身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一种自觉的、经常的、稳定的身体锻炼行为并构成现代人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7-07-25T17:02:16.52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7年8月总第238期作者:郑玉祥[导读]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肺活量、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居高不下。 通辽市科尔沁区敖力布皋镇中学内蒙古通辽028000 摘要:目前我国偏应试取向的教育评价体系下的学校及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欠缺,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严重不足。 本文对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通过学校、家庭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为发展学校的体育工作、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提供建议。 关键词:青少年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目前我国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肺活量、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的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居高不 下。体育锻炼是解决这些问题有效且必要的方法,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一、青少年体育锻炼现状 研究表明,目前城乡中小学生都存在每天体育锻炼不足现象,并且农村多于城市;有83.96%的学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参与了体育锻炼, 然而每周能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学生仅有13. 57%,能满足我国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只有10%。 调查表明,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动机主要包括强身健体、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缓解压力、交际沟通、降低社会性体格焦虑等。有74% 的男生和57%的女生对参加体育锻炼感兴趣;男生的实际锻炼水平、锻炼动机、自我效能及对体育价值的判断均高于女生;男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更多是强身健体以及娱乐,而女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是减肥塑身、锻炼身体,一小部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则是为了减压和应付考试;少数青少年体育锻炼动机不明确,缺乏自主性,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实际锻炼水平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二、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 从学生自身方面来讲,体育锻炼的动机和兴趣、“怕累怕吃苦”、无体育锻炼习惯是影响城乡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主要因素。正确 的体育动机是良好的体育习惯形成的有效保证,是引导学生经常锻炼的主趋向。大部分青少年从家去学校基本上乘坐现代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和走路的较少,怕累、怕吃苦;课余时间的活动大多数是看电视电脑、玩游戏等久坐行为。青少年本身对体育锻炼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认识不足,没有体育锻炼习惯。 从家长方面来讲,由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剥夺了青少年课余锻炼的时间,使其将更 多的精力用于学习;再加上家长对体育锻炼的认知不足,导致家长不重视自身及孩子的体育锻炼;家庭经济情况和家里体育器材拥有及使用情况也会影响青少年的体育锻炼行为。 从学校方面来讲,由于当前我国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偏应试取向,影响城乡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因素首先包括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 学校对体育的重视程度差、体育课时少、体育课被挤占、体育氛围差等;其次,体育设施场地、体育教学情况对青少年体育锻炼也有影响;最后,科任教师及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锻炼的引导很欠缺,从而导致越来越多学生的身体活动不能达到或保持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水平。 三、建议及对策 研究表明,正确的体育认知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认识。首先,学校应提高对学生体育锻炼的重 视程度,利用“知-信-行”模式,定期要求家长及学生共同观看教学电视,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充分意识到青少年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通过家庭和学校的联动模式,帮助学生制订锻炼计划并参与其中,破除学生“怕累、怕吃苦”的思想,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学校应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情况下,适当减轻学生的负担,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去参与体育锻炼。同时要不断完善体育设施,加 强对体育设施的管理、维修和保养,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锻炼环境;多举行体育活动,增设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提高其体育锻炼的兴趣、自信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让学生喜欢体育锻炼并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学校应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鼓励体育教师多多外出学习交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汲取专业知识,使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提升体育教师团队师资力量。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运用更有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自身条件,同时为学生传授“终身体育”的思想。参考文献 [1]向水针阳丽君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永州市冷水滩区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7,02,100-102。 [2]付道领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2。 [3]张陈文韩超吴奎勇等福建省城乡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分析[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6,06,103-106。 [4]张芳芳张松滁州市中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7,04,109-110。 [5]王翠萍庞小佳西安市中学生社会性体格焦虑、体育锻炼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12,175-176。 [6]Barnett T.A 0'Loughlin J & Paradis G One-and two-year predictors of decline in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inner-city schoolchildren.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02,23,(2),121-128。 [7]王彪儒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探析[J].田径,2016,12,13-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