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_梁小军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_梁小军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_梁小军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_梁小军

第15卷第5期2008年10月

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r ch of So il and Water Co nser vatio n

Vo l.15,N o.5

Otc.,2008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梁小军1,江洪1,2,朱求安1,黄梅玲1

(1.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210093; 2.浙江林学院国际生态中心,杭州311300)

摘要: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循环和水资源的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岷江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以分布式水文模型SW AT(So il and Water Assessment T o ol)为研究工具,建立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通过模型的校准与验证,模拟不同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模拟结果表明随着森林植被面积的减小径流量增大,且裸地增加对径流影响最显著。模拟径流量随着降水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加量主要产生于雨季。

关键词:岷江上游流域;径流;SW AT;土地利用;气候变化

中图分类号:F301.24;X1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09(2008)05-0030-04

Modelling Hydrological Response to Different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in the Upper Reach of Minjiang River

LIANG Xiao-jun1,JIANG H ong1,2,ZH U Qiu-an1,H U ANG M e-i ling1

(1.I nter national I nstitute f or Ear th Sy stem S cience,N anj ing Univ er sity,N anj ing210093,China;2.I nter-

national R esearch Center of S p atial-Ecology&Ecosy stem Ecology,Zhej iang For es try Univ er sity,H ang-

z hou311300,China)

Abstract:L and-use and climate chang e can influence o n basin hydro log y cycle and affect w ater r eso urces w hat has caused wide-spread co ncer n in societ y.We studied on M injiang upstream w atershed,used dist ributed water shed hydr olo gica l mo del SW AT (Soil and W ater A ssessment T oo l),established differ ent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 e scenarios.Based o n model calibr atio n and verificatio n,the hy dr olog y response to different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 scenar ios was simulated.T he results indicate the runo ff varied with different land-use ty pe,the simulated r unoff increased when fo restland decr eased,and the bareland is the mo st effective on runoff response.T he simulated runoff increased wit h increased precipit ation,and the incr eased runoff co ncentrated in summer.

Key words:upper reaches o f the M injiang Riv er;r uno ff;SWA T;land-use;climate chang e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水量充沛,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分补给来源。岷江上游位于都江堰工程以上河段,是成都平原农业、工业、城镇生活、环境功能用水的主要来源。由于人口增长和工业的发展,岷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岷江上游流域河流比降大,土壤结构松散,对自然环境变化反应敏感[1]。目前研究水文过程的变化主要是运用模型模拟的方法,模型在研究水文过程模拟中具有受数据影响小、参数可控性强等特点,特别是随着G IS和RS 技术的发展,为研究长时间、大区域流域水文过程模拟提供了可能[2]。SW A T模型是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研制开发的分布式流域水文模型,其主要目的是模拟预测不同土地利用、土地管理方式对流域水量、水质的影响。SWA T 模型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在世界上很多地区得到了验证。SWA T模型具有很多优点:运用水分运动的物理原理,使模拟的过程更加准确;模块化的设计为模拟控制和数据修改提供了方便;与G IS软件进行了集成,具有很好的用户界面,便于操作和分析等[3]。本文应用SW AT模型来研究岷江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对径流过程的影响,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SWA T模型,研究模型在岷江上游地区的适用性,并通过建立不同的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情景,模拟径流的响应。

1基于SWAT模型的岷江上游流域径流模拟

1.1流域概况

岷江上游流域位于30b45c-33b9c N,102b34c-103b56c E,流域面积约2.3万km2。流域内地形复杂,海拔高度在733~

*收稿日期:2008-03-05

基金项目:本研究得到科技部973项目(No.2002CB111504,2002CB410811,2005C B422208)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671132),科技部数据共享平台建设项目(No.2006DKA32300-08)的部分支持。

作者简介:梁小军(1984-),男,浙江金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生态研究。E-mail:cleroom@https://www.doczj.com/doc/9211564308.html,

通信作者:江洪(1955-),男,重庆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生态空间分析与模拟、遥感应用等研究。E-mail:jingh on g@https://www.doczj.com/doc/9211564308.html,

5578m(见图1),河源至都江堰市的上游河段主河道长340km,落差达3009m,河谷深切,河道平均比降达8j 。岷江水系有大小支流90余条,西侧多、东侧少。流域的控制水文站点是紫坪铺站,其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69m 3/s 。

岷江上游干湿季分明,5-10月为雨季,11月-翌年4月为干季,气温和降水受高程影响显著。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雪线呈上升的趋势。植被的主要类型为林地和草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见附图9),两者之和占流域面积的90%以上;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森林植被破坏严重。土壤主要是以温带森林土壤为主,其次是寒带草地土壤,土壤受地

形作用垂直分带明显。

图1 岷江上游流域D EM

1.2 模型原理及计算方法

SW A T 是基于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可以模拟流域水运动、泥沙沉积、植被生长、营养物质循环等

[4-7]

。水

文过程包括坡面产流、坡面汇流和河道汇流、湖泊水库的汇流等。通过对DEM 计算划分出不同的子流域单元,再根据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的分布确定流域的水文响应单元(H ydro log y Response U nit,H RU )。SW A T 的水文模拟是建立在水量平衡基础之上的,水量平衡公式表示为

sw t =s w 0+E t

i =1(R day -Q s urf -E a -w seep -Q gw )

(1)

式中:sw i )))土壤最终含水量(mm);s w 0)))土壤初始含水量(mm);t )))时间(d);R day )))第i 天总降水量(mm);Q s urf )))第i 天地表径流总量(mm);E a )))第i 天蒸散总量(mm);w s eep )))第i 天土壤侧流总量(mm);Q gw )))第i 天地下径流总量(mm)。

SW A T 模型将地下水分成两部分:浅水层用于计算地

下水回流,深水层主要受人类用水的影响。表面径流有两种计算方法:SCS 模型和G reen -Am pt 公式,本文采用美国水土保持局开发的SCS 模型来计算地表径流量,模拟结果受地形、土地覆盖类型、土壤含水量等因子影响。模型提供了三种潜在蒸散发的计算方法:H arg reaves 公式、Penman -M o nteith 公式、P riestly -T aylo r 公式,根据研究区的资料,本文选用Penman -monteith 公式计算潜在蒸散发。河道水运动的计算采用M uskingum 方法。1.3 数据的输入与处理

模型需要的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两种,空间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和地形数据。属性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属性库、土壤类型属性库、气象数据和水文数据。模型将用户输入的数据进行读入,转化为模型的模拟数据库,然后运行模型输出模拟结果。

模拟前首先输入岷江上游流域DEM 数据,其分辨率为100m @100m 。模型集成了T O PO AZ(T o po gr aphic P aram -eterization)数字地形分析软件包,运用D8算法进行河网的提取,然后确定集水阈值,通过流域参数的计算,获得河流的坡度、坡长、流域面积等参数值。M anillapalli 等[8]在研究亚流域划分对水文模拟的影响时发现,子流域和H RU 的数量对径流模拟有一定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流域参数的集总情况发生了变化。使用岷江上游流域的DEM 数据,将岷江上游流域分成15,27,31,41个不同数量的子流域,分别模拟不同子流域划分水平下的径流量,得到径流的月模拟系数R 2分别为0.61,0.61,0.63,0.62。不同子流域划分水平的流域特征参数如表1。不同数量子流域划分下河道总长变化较大,子流域数目越多,河道总长越长,但流域的CN (Curv e N umber)统计值变化不大,本文选用CN 统计值相对较高的

31个子流域划分水平进一步进行径流响应分析。

表1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子流域划分下的参数特征

亚流域数量

H RU 数量亚流域平均面积/k m 2河道总长/m 流域CN 集总值15871529.921309.565.127165849.961710.965.331198740.281825.765.041

250

559.73

2099.4

65.0

土地利用数据通过1983年T M 遥感影像分类得到,分类的结果如表2所示。SWA T 2000模型中自带了一部分土地利用类型属性数据库。根据岷江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分类结果,将相应的土地利用类型选用SWA T 模型自带的植被属性数据,对于模型没有的属性类型建立用户自定义属性库。土壤类型分类是根据四川土壤图集数字化得到的,模型的土壤属性库采用美国的分类标准,在应用时,将研究区的土壤属性值通过光滑不等距插值算法转化为美国制的标准。土壤分类情况如表3所示。

表2 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结果

名称及针叶林混交林灌丛林阔叶林高山草甸农用地裸地类型代码FRSE FRST RNGB FRSD RNGE AGRC BARE 面积/km 27408.75408.125677.40128.409162.6683.4789.96

#

31#第5期 梁小军等: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1.4模型参数校准与验证

参数校准与验证是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研究区的气象数据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校准(1980-1984年),一部分用于验证(1985-1987年),在校准前,月径流模拟结果如图2所示。径流模拟的确定系数R2为0.84,Nash-sut-cliffe效率系数(Ens)为0.65。从图2可以看出,在冬季与洪水季节模拟值普遍偏低,这表明岷江上游流域基流值基本保持不变,模型没有正确模拟基流的变化。模型通过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水分蒸发来模拟基流的变化,参数调整情况如表4。岷江上游流域存在高山积雪,为了模拟融雪对径流的作用,调节温度垂直递减率、雪被的最小水分含量和融雪因子等参数,可以优化模拟的结果。径流曲线因子CN2、土壤有效含水量因子SO L_AW C是径流的敏感性参数,CN2与径流量呈正相关关系,SO L_A WC与径流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增大CN2值、减小SOL_AW C值可以增大模拟的径流量。

表3土壤类型分类结果

类型代码名称面积/km2占流域的比例/% Hu angS SH T黄色石灰土75.960.13 SuanXZR酸性棕壤4932.1421.48 ZongS ZYLT棕色针叶林土38.030.17 YaGSCDT亚高山草甸土4803.4120.92 ZongS SH T棕色石灰土461.89 2.01 GaoSCDT高山草甸土5906.6525.73 ChiH Rang赤红壤128.870.56

AnH ZR暗黄棕壤31.410.14 GaoSH M T高山寒漠土259.44 1.13

Zh on gXCGT中性粗骨土116.120.51 LengS HNT冷砂黄泥土28.320.12

Hu angZR黄棕壤254.15 1.11 AnZRang暗棕壤2844.1112.39 GaoSGCCDT高山灌丛草甸土580.2 2.53 ShiH XH T石灰性黄土246.3310.73 ZaoHT燥褐土14.020.06 ZongRXT棕壤性土162.760.29

表4岷江上游流域参数率定值

参数名描述参数值CN2S CS径流曲线数 2.7 SOL_AWC土壤有效水含量/(mm#m m-1)-0.03 ESCO土壤蒸发补偿因子-66% CH_K2主河道有效水力传导率/(mm#h-1)30 REVAPM N土壤浅水层蒸发的最小深度/mm320

SM FM X夏至日融雪因子(mm/e) 6.5 SNOCOVM X100%雪被下相应的最小水分含量/mm350 SURLAG地表径流滞后系数2

CH_N2主河道曼宁系数0.05 TLAPS温度垂直递减率/(e#km-1)3参数调整后,月径流模拟结果显著偏好(如图3),模拟的确定性系数R2到达了0.94,Ens系数达到了0.90。在验证期,模拟的评价参数R2为0.92,Ens为0.88。通过参数的校准与验证,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拟合较好,说明SW A T模型在岷江上游流域是完全适用性。2土地利用类型与气候变化情景模拟

2.1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的径流响应分析

岷江上游的主要植被类型为森林和草地,占流域面积的90%以上。为了研究岷江上游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响应特点,根据森林植被的退化特点,设计了三种极端的情景模式:情景1,假设所有的针叶林都转化为灌丛林,其它的土地利用类型保持不变;情景2,假设所有的针叶林都转化为农业用地;情景3,假设所有的针叶林都变成为裸地。情景设计目的是考虑未来土地利用在极端变化情况下对径流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如图4

所示。

图2校准

前岷江上游流域的月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图3校准

后岷江上游流域的月实测值与模拟值比较

图4不同土地利用变化情景

以1978-1987年的气候资料为基础,采用率定好的SWA T模型,得到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径流模拟值,并与

#

32

#水土保持研究第15卷

1983年实际土地利用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表5列出了各种虚拟情景下模拟径流深及其变化情况。模拟得到的10a 平均径流深为475.79mm,当针叶林全部转化为灌丛林时,年平均径流深增加10.7mm,增长率为2.24%;当针叶林都转化为农用地时,年平均径流深增加16.03mm,增长率为3.36%;当针叶林都转化为裸地时,年平均径流深最大,增长率为4.82%。从三种情景的模拟结果来看,森林植被面积减少增大流域的径流量,当针叶林转化为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时,水土保持能力减弱,径流量增大。裸地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土保持能力最弱。模拟的结果对流域的科学管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表5 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

指标情景1情景2情景31983年土地利用类型模拟值/mm 486.26491.82498.18475.79变化量/mm 10.7016.0322.930.00变化百分比/%

2.24

3.36

4.82

0.00

2.2 气候变化情景设计对径流的影响分析

为了模拟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假定土地利用类型不

变(1983年土地利用类型),模拟1971-2000年气候变化对流域径流量的影响。以30a 平均降水量值为参照,把30a 分为三个不同的气候时段,70年代降水量大于30a 平均降水量,属于湿润期,设为情景1;90年代降水量偏少,属于干旱期,设为情景2;80年代降水与30a 平均降水量相近,设为情景3。三种情景的模拟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岷江上游不同气候条件下的年平均径流量变化

指标情景1情景2情景330年均值模拟值/mm 559.73457.36401.43472.86变化量/mm 86.87-15.50-71.430.00变化百分比/%

18.37

-3.27

-15.10

0.00

从表6可以看出,70年代径流模拟值偏大,而90年代径流模拟值偏小。不同气候情景下,径流量变化非常明显,说明径流量受气候影响显著。岷江上游流域干湿季节分明,5-10月为雨季,11月-翌年4月为干季。将径流量分为雨季和干季两部分,并分别求它们的年平均值,得到1971-2000年每年的雨季径流深与干季径流深(图5)。受气候变化影响,雨季径流变化明显,呈显著的下降趋势,而干季径流在70年代有所波动外,80年代以后基本没有变化。说明气候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雨季(夏半年),而干季(冬半年)

径流量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小。

图5 雨季/干季的年平均径流变化

3 结 论

将分布式水文模型SWA T 应用于岷江上游地区,通过不同子流域数量的划分,选取最佳的子流域划分数量进行径流模拟分析。使用1980-1984年实测径流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在校准期确定系数R 2达到0.94,Ens 系数达到了0.90。在验证期(1985-1987年)模型的评价参数也都达到了0.90以上。

运用率定好的模型,通过建立三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情景,模拟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径流量的变化,森林植被退化增大径流量。针叶林地的减少导致流域径流量增加,当针叶林转化为裸地时,年平均径流量增长最大,增长率为4.82%。气候变化对径流作用明显,保持土地利用类型不变,设定三种不同的气候情景,模拟得到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年平均径流值分别为559.73,457.36,401.43mm,且径流变化主要发生在雨季。参考文献:

[1] 彭立,苏春江,徐云,等.岷江上游生态环境现状、存在

问题及治理对策[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80-84.

[2] 李丽娟,姜德娟,李九一,等.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水

文效应研究进展[J].自然资源学报,2007,22(2):211-225.

[3] Wang Sufen,Kang Shao zho ng ,Zhang L u,et al.M ode-l

ling hy dr olo gical r esponse to different land -use and cl-i mate change scenar ios in the Zamu River basin o f no rthwest China [J].H y dr olog y P ro cesses,2007,22:2502-2510.

[4] M ang uer ra H B,Eng el B A.H ydro log ic Par ametriza -tion of Water sheds fo r Runo ff Predictio n U sing SW AT [J].Journal of the A merican W ater Resources A ssocia -tion,1998,34(5):1149-1162.

[5] Ro senberg N J,Epstein D J,W ang D,et al.Po ssible

Impacts o f Global W arming on the H ydrolog y o f the Og allala A quifer Region[J].Jo ur nal of Climate,1999,42:677-692.

[6] Saleh A,A rnold J G,G assman P W,et al.Application

of SWA T fo r the U pper N or th Bosque W atershed[J].T ransactions of the A SAE,2000,43(5):1077-1087.[7] Fo hr er N ,Hav erkamp S,Eckhar dt K ,et al.H ydro lo g -ic Respo nse to L and U se Changes o n the Catchment Scale[J].Phy s.Chem.Earth.(B),2001,26(7/8):577-582.

[8] M anillapalli S,Sr iniv asan R,A rno ld J G,et al.Effect

of spat ial v ariability on basin scale modeling [C]//T hird Inter national Conference/Wo rksho p o n Integ ra -ting GIS and Env ir onmental M o deling.Pro ceedings,Santa F e,N ew M ex ico,1996.

#

33#第5期 梁小军等:岷江上游流域不同土地利用与气候变化的径流响应研究

第15卷第5期2008年10月

水土保持研究

R esear ch of So il and Water Co nser vatio n

Vo l.15,N o.5

Otc.,2008 CWM P示范小流域的选择和参与式小流域规划过程*

谢艳芳,贺林,杜卿

(黄河上中游管理局,西安710021)

摘要: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是一个着重理念创新的项目。本文在介绍项目目的以及项目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叙述了示范小流域的设立目的和选择标准;着重阐述了小流域规划过程,突出了参与式的特点,为类似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参与式;规划

中图分类号:S1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409(2008)05-0253-02

The Pilot Sub-watershed Selection and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ory Sub-watershed Planning Under CWMP

XIE Yan-fang,H E Lin,Du Qing

(Up p er-M iddle Reaches B ur eau,X i.an710021,China)

Abstract:U K T r ust Fund China Water shed M anag ement Pro ject(CW M P)featur es inno vatio n o f concepts.Based on intr oduc-t ion of the project objectiv es and t he basic st atus of the pro ject area,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o bjectives of selecting water shed pilot and selection criteria.T he art icle focuses o n the pro cess of sub-w atershed planning,w ith hig hlight on the character istics of participation,pro viding references fo r implementing similar pro jects.

Key words:sub-water shed co nt ro l;par ticipator y approach;planning

1背景

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简称CWM P)是基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一个总结、探索和实践性的创新性项目。旨在加强中国和国际援助机构在流域整治和管理项目等方面的合作,探索以扶贫为核心的可持续性发展模式,促进中国流域治理管理工作。

经过水利部、世界银行和英国国际发展部官员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甘肃省项目区的多次实地考察和论证,确定二期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区的甘肃省平凉市的崆峒、静宁,庆阳市的华池、环县共4县(区)的四条小流域为中国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区。

4条小流域位于甘肃省东部,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高塬沟壑区。年降雨量400~530mm,为典型的半干旱区。4条小流域均为水土流失中强度侵蚀区,现有流域治理程度约为35%。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玉米、粟、豆、马铃薯和荞麦,生产力低下。农民人均耕地0.36hm2,人均产粮338kg,年人均纯收入在800~1500元。

在过去的10a中,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外,4县还开展了很多国内项目,如水土保持项目、扶贫项目和绿色食品项目,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示范小流域的选择

2.1目的

为了更好地实现/总结探索出以扶贫为重点的最佳的流域治理可操作模式0的目标,为/在相关的中国及国际援助项目中宣传和推广该模式0提供现实的模型,CWM P在甘肃省四县各选择了一个示范小流域,用以示范并记录针对土地退化和贫困流域进行可持续性发展治理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探索一个参与式的、系统的、综合的流域管理模式。在4个小流域内,示范的主要内容有:(1)应用并检验完善后的监测评价体系,建立反馈和推广机制;(2)在参与式咨询专家的指导下,基层项目办、项目区其他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和社区农民共同完成小流域规划工作,从而实现农民意愿与科学方法的有效结合,提高基层人员的工作能力和社区农民对本地资源的管理能力;开展针对贫困和弱势群体、强调贫困与环境关系的参与式小流域规划;(3)在规划的基础上,以社区为主导,进行项目实施和财务管理;(4)推动基层各部门在小流域规划和示范工程建设中的协作和信息共享,实现资源整合。

2.2示范小流域的选择

结合项目区的基本情况和示范活动的目标内容,项目管理部门在与专家和当地部门商讨后,确定示范小流域的选择

*收稿日期:2008-06-24

作者简介:谢艳芳(198。-),女,山西长治人,硕士,工程师,现从事英国赠款小流域治理管理项目管理工作。E-mail:xyf801227@https://www.doczj.com/doc/9211564308.html,

《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关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调查报告 前言:气候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任何变化 都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以及社会经济系统产生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将是全方位的、多尺度的和多层次的。鉴于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我将通过新闻网站查询、政府公开渠道等方法,进行对题为“气候变化对世界的影响”的社会实践调查。先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正文:】 一.大事件之气候变化 (一)、“气候门”丑闻事件 1、“气候门”事件概况 “气候门”是指2009年11月多位世界顶级气候学家的邮件和文件被黑客公开的事件。邮件和文件显示,这些气象专家研究并不严肃,他们甚至篡改对自己研究不利的数据,伪造科学流程来支持他们有关气候变化的说法,证明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起到巨大作用。人们惊愕的发现,所谓全球气候变暖竟然可能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谎言。 2、“气候门”事件的影响 这是一场以环保名义上演的政治经济南北博弈,在哥本哈根大会临召开之际兜出这样一个“气候门”事件,无疑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震动,并为哥本哈根气候大战作出了新的注释。尽管“气候门”并不影响人们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视,但许多科学家还是呼吁气候变化研究需要更加透明和严谨。同时也是对奥巴马气候议程的致命一击。东安吉里亚电邮泄露事件通过互联网传遍了全球。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很可能击溃美国总统奥巴马通过“气候变化法案”的梦想──这个法案一旦通过,“碳交易上限和范围”这个金融诡计就可以实施了。 (二)、哥本哈根会议 1、哥本哈根会议的主要内容 一、协议重申全球气温上升幅度不得多于摄氏两度的目标; 二、要求各国在一年之内,签署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在2012年后取代京都议定书; 三、发达国家同意在2020年前,每年集资一千亿美元,协助穷国适应气候变化,而在未来三年,发达国家将先提供三百亿美元,其中欧盟出资106亿、日本出资110亿,美国出资36亿; 四、各国要在明年一月前,各自提出其减排计划,美国表明其减排计划还在考虑之中,欧盟则补充其减排计划需经议会通过; 五、议会花了很长篇幅,论述发展中国家汇报减排进展的责任,其中包括美两年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和深入,越来越明显的气候变化对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很多物种都在相继绝迹。基于这个背景,文章论述了气候的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策,以唤起人们对森林生态的重视。 关键词: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和生物量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重要的地球陆地生态系统之一,也是陆地上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虽然其面积仅占陆地的26%,但碳储量却占整个陆地植被碳储量的80%以上,而且森林每年的碳固定量约占陆地生物碳固定量的2/3。森林不仅向人类提供木材、淀粉、蛋白质等众多产品,而且还能够涵养水源、减轻自然灾害、调节气候、孕育和保存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此外,森林还具有医疗保健、陶冶情操、旅游休憩等社会功能。所以,森林有维系地球生命系统平衡的作用。 由于森林与气候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而气候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对森林产生一定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我国未来主要森林分布可能发生明显变化,除云南松和红松分布面积有所增加外,其他树种的面积都将有所减少,减少幅度约为2%~57%,草原和荒漠分布范围将向中国西部和高海拔地区扩展。同时,气候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变化还将使得生物多样性减少,许多珍贵的森林树种将面临灭绝。为了不让珍贵的森林树种再继续丧失,我们应该高度关注,共同探讨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的影响并思考其对策。 一、气候对森林生态的影响 (一) 对系统组成结构的影响 森林生态系统包含着丰富生物资源,具有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相关研究表明,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时的气候变化,将使主要植被类型过渡带在水平方向上向北移动100~300km,垂直高度向上移动150~300m,加上降水量及其时空分布的变化,将使森林生态系统面临前所未有的气候与环境的剧烈变化。由于森林群落优势树种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其生态特性而在超出其气候适应范围的条件下生长,所以有可能导致某些森林群落的消失或脆弱化,甚至导致某些森林生境将恶化或消失。这些变化的速度超出某些物种的适应能力时,一些不易迁移的物种将会就地灭绝。同时,由于气候变化对不同植物的生长速度、繁殖及扩散能力等都将产生不同的影响,某些侵略性物种或杂草可能得益,从而增强其在群落中的竞争能力,导致群落原有的竞争和协调关系发生变化,使某些物种灭绝,甚至导致某些群落类型消失。 (二) 对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演讲稿-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重要的”国际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12月7日,在被浓雾弥漫号称“童话城市”的哥本哈根举行,现在哥本哈根会议已经由展示期望进入草案核心讨论阶段。这个以“减排”和“消费”为主要议论点的会议吸引了几乎是全世界人们的关注,因为如果环境任其破坏,气候继续恶化下去,若干年之后,不管是谁,都会为自己现在的愚蠢付出惨重的代价。在哥本哈根国际机场的走廊里,一幅巨大的海报非常惹人关注:2020年,已经是满头白发的美国总统奥巴马满脸懊丧的哀叹:“对不起,我们没有阻挡气候恶化,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做。”漫画很形象。2007年《气候变化中国国家告》指出,随着地球变暖导致较高的蒸发和降水速写未来50年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东南海增幅最大。高温、台风、风暴潮等极端事件将变得为频繁。一方面,南方部分地区大雨日数将有显著加。由于海平面上升,海岸灾害主要是风暴潮呈现加剧趋势。极端降雨频发也将导致洪涝灾害、滑坡与泥石流、水土流失加剧;另一方面,我国干旱区的面积也可能会扩大,北方干旱趋势仍将延续,干旱强度加剧。据专家研究,即使我们现在马上开始严格控制减排注意环境保护,我们曾经犯下的错误仍然会让气候继续恶化1000年。当我第一看到这个数据的时候真的是大吃一惊,我们很难相信,地球——这个我们唯一的家园已经被我们折磨成什么样子。环保不是一句口号,只有每个普通人都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时刻有所行为,我们才能真正减少对地球的破坏。在这次会议中,北京市第八中学的李楚珩、四川外语学院附属

外国语学校的王垚、北京市第二十二中学的王子楠、上海市南汇中学的陈习朝和佛山市第二中学的廖哲将出席论坛。他们都关注气候变化问题,并在学习之余参与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活动。同样作为中学生的我们马中学生,理应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什么。 首先要知道我国为什么要积极行动起来,应对气候变化:气候变化 既是环境问题,又是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问题。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资源与环境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它要求把应对气候变化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当今世界树立起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我们从国情和实际出发,承担与我国发展阶段、应负责任和实际能力相称的国际义务,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再次彰显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就是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和创新的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健全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提高全社会参与的意识与能力;等等。从我们青年学生个体看,我们青少年学生要正确认识我国国情,增强环保意识,大力宣传有关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和法律法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标志 概述 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来自192个国家的谈判代表召开峰会,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目录[隐藏]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简介 会议概况 各方态度 会议成果 大会之最 大会前瞻 大会意义 [编辑本段] 简介 哥

哥本哈根气候大会 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全称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这一会议也被称为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于2009年12月7日—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7日起,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和其他官员们在哥本哈根召开联合国气候会议,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这是继《京都议定书》后又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全球气候协议书,毫无疑问,对地球今后的气候变化走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是一次被喻为“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的会议。会议在现代化的Bella中心举行,为期两周。 根据2007年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13次缔约方会议通过的《巴厘路线图》的规定,2009年末在哥本哈根召开的第15次会议将努力通过一份新的《哥本哈根议定书》,以代替2012年即将到期的《京都议定书》。考虑到协议的实施操作环节所耗费的时间,如果《哥本哈根议定书》不能在今年的缔约方会议上达成共识并获得通过,那么在2012年《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到期后,全球将没有一个共同文件来约束温室气体的排放。会导致遏制全球变暖的行动遭到重大挫折。因此,很大程度上,此次会议被视为全人类联合遏制全球变暖行动一次很重要的努力。 基于现实困境,各国政府、非政府组织、学者、媒体和民众都非常关注本次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哥本哈根的议题在近一年来一直是各大国际外交场合的重点议题。美国总统奥巴马以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已经多次就此话题表态。而中美两国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态度一直都是全球媒体的最佳关注重点。 [编辑本段] 会议概况 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15次会议。 日程:2009年12月7日—18日。 地点:丹麦首都哥本哈根Bella中心。 参与人员:超过85个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192个国家的环境部长出席。 焦点:主要问题集中在责任共担。 目的: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就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签署新的协议。 结构和成员国:到目前为止已有192个国家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_孙龙

第29卷第1期2014年1月 灾害学 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 Vol.29No.1 Jan.2014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等.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响应特征及展望[J].灾害学,2014,29(1):12-17.[Sun Long,Wang Qianxue,Wei Shujing,et al.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spect of Forest Fire Disasters in the Context of Cli-mate Change in China[J].Journal of Catastrophology,2014,29(1):12-17.] 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森林火灾灾害的 响应特征及展望* 孙龙,王千雪,魏书精,胡海清,关岛,陈祥伟 (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系统阐述了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论述了当前发生的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重点剖析了火行为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险天气与防火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火周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并提出了气候变暖背景下实现碳减排增汇效应的科学的林火管理策略与合理林火管理路径。最后对今后尚需加强的一些重点研究领域及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气候变暖;森林火灾灾害;火行为;火险天气;火周期;林火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P467;X43;S76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11X(2014)01-0012-06 doi:10.3969/j.issn.1000-811X.2014.01.003 0引言 近100年来,全球气候正经历着一次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最近100年(1906-2005年)全球年均地表气温升高了0.74?。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发了经济、社会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严重问题,引起学术界以及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极端天气事件发生会更加频繁,森林火灾灾害频率不断加重。 近年来,森林大火频繁发生,如2007年8月23、24日希腊两天连发170场森林大火,火灾面积占国土面积一半以上。2009年2月,澳大利亚大火创下了1908年以来的历史纪录,死亡人数超过230人,受灾面积超过3.3?105hm2[1]。随着气候变化的影响,我国近年来森林火灾频繁发生,火灾面积及强度加剧。2002年以来,森林火灾发生有所增加,1999-2007年年均火灾次数为8700次,年均森林受害面积为147671hm2,2002-2007年年均次数为10486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220285hm2,相对于1999-2002年年均火灾次数6468次,年均受害森林面积为56905hm2,火灾次数增加了62.12%,受害森林面积增加了287.11%[2]。从近年火灾数据显示,森林火灾次数、受害森林面积均有上升的趋势[3]。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受气候变化影响,森林可燃物分布格局及载量均将发生显著变化,导致火险等级提高[4]。 森林火灾灾害的防灾减灾是21世纪全球减灾战略实施的重点内容之一[5]。然而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和干旱天气增加,在未来20 100年里,我国森林防火形势更为严峻。为此,加强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灾害交互关系研究,尤其是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研究,进一步把握森林火灾灾害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对制定科学合理的森林火灾灾害预防与管理策略,减少森林火灾灾害,提高碳减排效应,实现碳增汇效应,促进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1气候变化对森林火灾灾害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主要特征就是暖干化,而森林火 *收稿日期:2013-07-08修回日期:2013-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070544);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GA09B201-06);霍英东基金基础项目(13102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L12CA07) 作者简介:孙龙(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林火生态学研究.E-mail:sunlong365@https://www.doczj.com/doc/9211564308.html, 通讯作者:陈祥伟(1966-),男,吉林抚松人,教授,博导,主要从事林业生态工程和森林生态学研究. E-mail:wqx890711@https://www.doczj.com/doc/9211564308.html,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初探 常晓军1,丁俊1,魏伦武1,王德伟1,毛郁2,鄢毅2 (1.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成都 610082;2.四川省地质调查院,成都 610081 ) 摘要:岷江上游地区现有地质灾害284处,主要发育于低山、中山、高山区,其发育面密度分别为7.3个/100km2、2.3个/100km2和0.64个/100km2,分别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6.7%、70.7%和20.8%。通过对284个地质灾害点的统计分析研究,找出了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其发育分布规律,为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地质灾害;主控因素;分布规律;岷江上游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岷江上游(都江堰以上)地处成都平原上游四川盆地的西缘山地向青藏高原过渡地带,涉及阿坝州松藩、黑水、茂县、理县、汶川五县和都江堰市部分地区,面积23262km2。区内自然条件错综复杂,自然资源丰富多样,新构造活动强烈,地震频发,岩体破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发生,危害巨大[1-2]。据初步统计岷江上游流域地质灾害284处,其中滑坡114处,崩塌36处,泥石流121处,不稳定斜坡13处(表1,图1、2),造成6962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1809951.6万元;目前受地质灾害威胁44694人,威胁财产19824.2万元,是地质灾害高发区。 图1 岷江流域地质灾害统计直方图图2 岷江上游各类地质灾害对比图

岷江上游地质灾害对沿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该流域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蕴藏量达800×104kw,可开发量395×104kw。目前流域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梯级水电工程开发,其中干流9级水电开发,总装机超过200×104kw;支流杂古脑河10级梯级水电开发,总装机将近100×104kw。现在如果发生“叠溪地震滑坡”那样大规模的堵江事件,将直接危及滑坡区和“堰塞湖”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一旦溃坝下游沿江梯级水利水电工程可能荡然无存,其后果不堪设想。 本文对岷江上游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研究,找出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与发育分布规律,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及建议,为岷江上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灾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1地质灾害与地貌的关系 1.1 地貌类型 岷江上游地区属高山峡谷区,区内高山耸峙,河流深切,沟谷深邃,地表起伏巨大,相对高差达1000m以上。区内最高海拔6253m(四姑娘山),最低海拔870m,最大相对高差5383m。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地表切割由北向南加剧。地貌大体以镇关江为界,以北为山原地貌,以南为高山峡谷地貌。岷江上游幅员面积23262km2,其中丘状高原2512 km2、低山259 km2、中高山17938 km2、极高山2550 km2,分别占全区面积的10.80%、1.11%、77.12%和10.96%(表2)。 1.2地质灾害与地貌关系 地质灾害主要发育在高、中、低山地貌中,共发育地质灾害279处,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98.2%;在丘状高原区仅发育5处地质灾害,占全区地质灾害总数的1.8%(表3,图3)。 在高山地貌区发育地质灾害59处,占地质灾害总数的20.8%,其发育面密度0.64个/100km2,其中滑坡崩塌14处,泥石流41处,不稳定斜坡4处,分别占高山地貌区地质灾害总数的23.7%、69.5%和6.8%(图4a)。 单位:处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进展 侯鹏程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松江:201600) 摘要:土地利用是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反映,它的变化可以引起许多自然和生态过程的变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展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利用的概念 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与地球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互作用的重要表现。发生于任何时空尺度,它不仅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生产力。客观反映人类改变地球生物化学循环、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及产品和服务的供应,而且还再现了陆地表面的时空变化过程[1]。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等都是土地利用的概念;而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例如:与前面所述各种用地相关的物质现状包括各类作物、森林、草地、房屋、水泥及沥青路面等则为土地覆盖的概念。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事物的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过程(包括土地利用)的产物[2]。无论是在全球的尺度还是国家或者区域的尺度上,土地利用的变化在不断地导致土地覆盖的加速变化。 总之,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重要概念。土地利用一般是指人类为获取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所进行的土地资源利用活动,是人类对土地自然属性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状况,包含着人类利用土地的目的和意图。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定义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变化(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 简称为:LUCC)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与全球环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的核心研究计划之一,是全球环境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3]。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关注,是因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和陆地生态系统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重要的响应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由于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如气候、土壤、植被、水资源与生物多样性等,影响到地球生物化学圈层的结构、功能以及地球系统能量与物质循环等方面,与全球的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生态环境演变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4]。而且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也是人类对全球变化所做出的反应的一种方式。总而言之,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是所有与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的核心,可以说是“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开拓计划,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作用是全球变化的关键,是自然与人文科学领域的“桥梁工程”。 [收稿日期]2007-08-21

世界贸易组织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题与中国方针

世界贸易组织气候变化会议的主要议题与中国方针 一、气候变化谈判的现状及问题的提出 (一)多边谈判情况 目前,联合国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多边协作机制。在联合国的努力下,各国通过了一系列关于气候变化的协定,包括1994年全球第一个环境协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通过的规定了20XX—20XX年第一承诺期工业化国家减排承诺和减排机制的《京都议定书》、20XX年的“巴厘岛路线图”。温室气体减排不仅是一个环境问题,而且关系到各国的具体经济利益。在20XX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谈判中,各国分歧很大,未能达成有效协定。美国、一些欧洲国家提出了多项贸易谈判建议,试图将气候变化和贸易挂钩,对没有采取减排措施或未达到减排目标的国家实施相应的贸易限制,但气候与贸易的谈判不属于联合国的工作范畴。世界贸易组织(WorldTradeOrganization,WTO)不是全球环境保护组织,它的能力只限定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政策”上。尽管如此,自关贸总协定(GATT)以来,有关环境与贸易问题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过。《马拉喀什建立世界贸易组织协定》签署后,WTO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20XX年,多哈部长级会议明确了新一轮谈判中的贸易与环境问题,具体谈判内容有三项:(1)明确WTO规则和各种多边环境协议中贸易条款的关系;(2)各种多边环境协议的秘书处与WTO相关委员会之间的常规信息交流;(3)减少对环境产品及服务的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多哈宣言》还指示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对以下问题进行研究:(1)环境措施对市场准入的影响,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2)与WTO知识产权协议相关的问题;(3)环境标签问题。可见,WTO多哈谈判意识到了贸易与环境的关系,但这里的环境问题在范畴上要大于气候变化,气候变化问题还不是WTO的工作内容,并未列入多边谈判日程。 (二)美国和欧盟的内部措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但它没有签署《京都议定书》。20XX年6月,由美国众议员亨利?韦克斯曼(HenryWaxman)和爱德华?马基(EdwardMarkey)提出的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ACESA)在众议院投票中顺利通过,该法案中的国际条款部分涉及气候变化与贸易的关系问题。主要包括:(1)总量控制与交易(cap-and-trade)①。ACESA对美国大型温室气体排放源设置了具有法律约束力且逐年下降的总量限额。在该体系下,法案要求排放源对其排放的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第25卷第4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2006年8月 V ol.25 No.4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ug. 2006 收稿日期:2005-07-0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111506) 文章编号:1008-0562(2006)04-0623-03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胡志斌,何兴元,李月辉,胡远满 (中国科学院 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辽宁 沈阳110016) 摘 要: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 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 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人口格局;地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 X 141 文献标识码: A Analysis of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influence factors in up reaches of Min River HU Zhibin, HE Xingyuan , LI Yuehui, HU Yuanman (Institute of Shenyang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0016, China ) Abstract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is one of most important source areas for Yangtze River.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distribu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settlement for analyzing the population distributed patterns. 1:250000 foundations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data and statistical data of study area were employed by ARC/GIS9.0 system supporting. The results show,1) Rural settlements are the primarily form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lives scattered greatly and lives together slightly. 2) The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on mainly concentrates in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two sides of road. The distance is contiguous between the rural settlements, there is 72.86% rural settlement distributing from 1.00km to 2.5km. 3)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affected directly by the rivers and the roads which 97.55 % of rural settlements is 1.5km away from rivers. The results are the key proof for optimizing landscape pattern and carrying out the policies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settlement patterns ;population patterns ;GIS 0 引 言 近十几年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很快,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1999年的全国统计数据[1]显示, 乡村人口为8.7亿,占总人口的69.1%,农村居民点依然是农民的主要聚居形式,表现为数量多、规模小、分布零散。目前,有些学者开展了针对城镇的研究,但是对农村居民点的研究较为少见,金其铭[2]从地理研究的角度对中国农村聚落进行了历史的回顾与发展趋向的分析,提出了开展农村聚落研究的重要意义与研究方向;周道玮[3]则从生态学的视角提出了乡村生态学的定义与研究对 象以及村落形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田永中[4]、田 光进[5-7]利用GIS 系统平台,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中国居民点的分布特征、景观结构进行了研究。在中国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情况下,研究农村居民点分布对于节约耕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岷江上游地区是长江重要的发源区之一,是中国重要的生态敏感区,也是典型的农村居民点分布区,本研究主要利用1:2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ARC/GIS9.0系统的支持下,对岷江上游的居民点分布格局以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这将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进行区域景观格局的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历届世界气候大会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是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 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目前,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国。公约第一次缔约方会议(COP)于1995年在德国柏林召开。 COP1·德国柏林 1995年 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一项议定书,议定书应明确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发达国家所应限制和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COP2·瑞士日内瓦 1996年 会议就“柏林授权”所涉及的“议定书”起草问题进行讨论,未获一致意见,决定由全体缔约方参加的“特设小组”继续讨论,并向COP3报告结果。通过的其他决定涉及发展中国家准备开始信息通报、技术转让、共同执行活动等。 COP3·日本京都 1997年 14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在大会上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它规定从2008到2012年期间,主要工业发达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2%,其中欧盟将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削减8%,美国削

减7%,日本削减6%。 COP4·布宜诺斯艾利斯 1998年 大会上,发展中国家集团分化为3个集团,一是易受气候变化影响,自身排放量很小的小岛国联盟(AOSIS),他们自愿承担减排目标;二是期待CDM的国家,期望以此获取外汇收入;三是中国和印度,坚持目前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5·德国波恩 1999年 通过了《公约》附件—所列缔约方国家信息通报编制指南、温室气体清单技术审查指南、全球气候观测系统报告编写指南,并就技术开发与转让、发展中国家及经济转型期国家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协商。 COP6·荷兰海牙 2000年 谈判形成欧盟-美国-发展中大国(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势。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执意推销“抵消排放”等方案,并试图以此代替减排;欧盟则强调履行京都协议,试图通过减排取得优势;中国和印度坚持不承诺减排义务。 COP7·摩洛哥马拉喀什 2001年 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的COP7上,通过了有关京都议定书履约问题(尤其是CDM)的一揽子高级别政治决定,形成马拉喀什协议文件。该协议为京都议定书附件一缔约方批准京都议定书并使其生效铺平了道路。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第19 卷第1 期中国农业气象1998 年 2 月 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及研究对策 肖扬郭晋平 田双宝 薛俊杰 (山西农业大学,太谷030801 (太原市林业局 (山西农业大学 摘要在系统地分析和讨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我国近 年来气候变化研 究方面的主要成果,探讨了我国未来气候变化的可能情景,重点分析了气候变化 对森林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地理分布格局、组成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脆弱带和特殊生态系统等几方面的影响,讨论了各方面的研究现状、主要结论和发展趋势,指出了今后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为解决这些问题应采取的研究对策和重点研究领域。 关键词: 气候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研究对策气候变化及其对全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举世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对维持生物圈的稳定,维护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在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面前林业和森林 资源管理的对策,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都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1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森林的大面积砍 伐等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急剧增加,使全球气候在自然变率以外获

得一个额外的增温,并将进一步导致全球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变化。据政府间气候变 化委员会(IPCC 1 990年公布的研究结果,按照现有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长速率,到2060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将比工业化前增加一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倍增将使下世 纪末全球平均气温上升3C (1.5~45C ,降水增加3%~ 15%;其中陆地升温速率比海洋快,北半球高 纬度地区的升温比全球平均快。各区域变化规模和速率差异很大。由于海洋热膨胀和大陆冰的融化,全球海平面平均升高速率将达到6c m 10年(3~10c m 10年预计2030年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20c m ,到下世纪末上升65c m [15,16]。2 中国气候变化2.1 中国古气候变迁特征 中国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表现。从气候变迁的历史背景来看,现代 气候处于第四纪大冰期的一个亚间冰期2冰后期。研究表明,在较大时间尺度上,气候表现出暖湿2干冷为特征的波动式变化过程。但变化速率相对来说是缓慢的,过 去1万年以来年均温变幅在±3C以内,过去3000年以来的温度变幅为1~2C。全国各区域气候变化细节不同,但变化趋势和特征基本一致。目前处于自1700年代(小冰期1550~1850年以来的波动式转暖过程中②。变化趋势与同期全球气 02?吆王开发.根据抱粉分析推断1万年来的气候变迁.全国第四纪学术会议 文件.197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9600115 第一作者简介:肖扬,男,1947年生,大学,副教授收稿日期:1997-01-06候变化趋势一致,但位相不同[11]。 2.2 中国近百年的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第四单元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4.3 全球气候变暖 【知识构建】 一.全球气候变化 1.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的变化、的变化、的变化以及等。当前地球正处在期。 2.近百年来的全球气候变暖,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排放、等气体导致的有关;以及对的破坏等 3.近百年来,全球气温呈趋势,升温幅度越来越明显。 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对世界和我国的和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其具体表现在: 1.导致的调整。例如,全球气候变暖,将会改变植被群落的、及生物量,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也造成的减少;由于大气中浓度的升高,植物作用增强,植物的生产率也将会有一定幅度的提高,这叫做二氧化碳的效应。 2.导致的上升。进而造成等 3.可能导致的增加。 4.对的威胁会增加。 三、应对全球变暖采取的主要措施 达标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 近百年来,世界气温出现明显的 ( ) A.波动下降现象 B.波动上升现象 C.变化平稳 D.变化不定2.引起全球变暖的大气物质除二氧化碳外,还有 ( ) ①水汽②氟氯烃③甲烷④二氧化硫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在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有 ( ) ①动物呼吸排出的二氧化碳增加②森林遭到破坏,森林吸收、固定二氧化碳总量减少③燃烧矿物燃料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④火山喷发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4.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有 ( )①温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②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度方向延伸③高纬度地区比原来降水更少④阿尔卑斯山雪线高度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全球变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发生变化,同时造成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气候变暖会导致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减小 D.全球变暖对一些地区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6.全球变暖趋势的发展对我国未来产生的影响是 ( ) A.岛屿面积和岛屿数量将有所减少B.华北地区的春旱现象将有所缓和 C.天山山脉的雪线将会明显下降D.台湾海峡将会变窄 7.关于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将使得各地热量比现在更为丰富,从而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使生物多样性增加B.会加速高山地区的冰雪融化,使河流径流量加大,有利于缓解干旱地区的旱情C.会使得亚寒带地区水热条件得到改善,变得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 D.会引起海平面上升,使得陆地污水排放扩散加速,减缓沿海地区的污染问题 8.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高纬度地区会变得适宜于温带作物分布 B.全球变暖,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热带范围扩大,寒带范围缩小 D.冰川大量融化,淡水资源增多9.全球变暖将不会影响 ( ) A.青藏铁路建设 B.矿产资源的分布 C.我国领土面积 D.农作物品种的分布10.下列关于大气环境保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保护大气环境,需要全球合作 B.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 C.积极开发氟氯烃的代用品以及研制新型制冷系统,是保护臭氧层的重要措施 D.全球变暖,会使降水增多,农作物增产 二.判断题(正确的请在括号里打“√”,错误的打“×”) 11.全球气候变暖完全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12.当前地球正处于温暖的间冰期。()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历次会议介绍.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会议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简称《框架公约》,英文缩写UNFCCC 是1992年5月22日联合国政府间谈判委员会就气候变化问题达成的公约,于1992年6月4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地球首脑会议)上通过。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世界上第一个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以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给人类经济和社会带来不利影响的国际公约,也是国际社会在对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上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基本框架。 公约于1994年3月21日正式生效。截至2004年5月,公约已拥有189个缔约方。 公约由序言及26条正文组成。这是一个有法律约束力的公约,旨在控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其他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的排放,将温室气体的浓度稳定在使气候系统免遭破坏的水平上。 公约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规定的义务以及履行义务的程序有所区别。公约要求发达国家作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户,采取具体措施限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以支付他们履行公约义务所需的费用。而发展中国家只承担提供温室气体源与温室气体汇的国家清单的义务,制订并执行含有关于温室气体源与汇方面措施的方案,不承担有法律约束力的限控义务。公约建立了一个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使其能够履行公约义务的资金机制。 199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次缔约方大会 1995年4月7日,为期11天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一届会议在德国柏林国际会议中心闭幕,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等文件。文件认为,现有《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所规定的义务是不充分的,同意立即开始谈判,就2000年后应该采取何种适当的行动来保护气候进行磋商,以期最迟于1997年签订

气候变化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必须非常重视气候变化的威胁。而且这种认识不应该仅限于科学家,也必须将这种知识带给普通人。人口增长的方式,无疑在未来几天对地球的压力将急剧增加。最近,空气和水如何受到污染是一个令人深切关注的问题。在这里,我们向你提供有关气候变化的四(4)个演讲,以帮助你准备在学校,公共场所,社区等任何地方就此主题发表演讲,以在人们中传播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认识。 关于气候变化的演讲 气候变化演讲– 1 尊敬的校长,尊敬的老师和各位同学, 欢迎来到世界环境日,我在这里主持今天的节目,我想谈谈气候变化是最合适的话题。 今天,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没有明确的补救措施,全球气候的持续变化正在威胁着我们的环境和整个社会。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温度持续升高,这对人类非常有害,因为它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健康。温度的突然升高在夏季导致高热浪,在冬季导致较少的冷浪。气候变化还导致经常发生极端干旱,洪水,山体滑坡和飓风等。 人们观察到各种反复出现的健康问题,例如哮喘,心脏病,癌症等,这显然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特别是,儿童,妇女和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除其他各种原因外,释放污染物和废物的工厂是造成这种破坏的主要因素。 气候变化有多种影响,最可怕的是空气和水的污染,这是生命最基本的要求。紫外线和高温会增加地面臭氧含量,这可能会损坏肺组织,导致严重的肺部疾病。 观察到的另一个主要问题是,由于海洋温度升高,全球范围内的海平面不断增加。由于所有这些原因,小型冰盖和高山冰川以及格陵兰和南极冰原的融化速度更快。 气候变化具有巨大影响,其中之一就是温室气体的增加,从而限制了大气中的热量。二氧化碳等气体是自然产生的,但由于人类活动,这些气体的产生量异常大。例如,燃烧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燃料。散发有害烟气,柴油等有害物质的车辆也会导致气候变化。

岷江

岷江 岷江 岷江(Min River 亦作Min Jiang)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在四川省中部。发源于岷山南麓,流经松潘、汶川等县到灌县出峡,分内外两江到江口复合,经乐山接纳大渡河,到宜宾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因此水量丰富,年径流量900多亿立方公尺,为黄河的两倍多。水力资源蕴藏量占长江水系的1/5。 河流简介 岷江(6张) 岷江,古称汶江和都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1] 岷江 岷江发源于岷山,是汇入长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岷江口是长江中上游的分界点,岷江水流量大、流速湍急。古代,岷江是蜀地重要河流之一,都江堰就是治理岷江的水利工程,岷江贯

穿成都平原,都江堰修筑前,岷江是祸河,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粮食产量很低。都江堰修筑后,岷江成了巴蜀除嘉陵江和长江外第三条著名河流。由于岷江水量大,古代经常误认为是长江正源。流经的地区有阿坝、成都、眉山、乐山,最后在宜宾汇入长江。 岷江水系:岷江又称汶江、导江,以“岷山导江”而得名。 水文学理论一般认为,岷江第一条支流为松潘境内的小蛙沟,最后一条为宜宾境内的萃河,大渡河是岷江水系最大的支流,黑水河是岷江上游最大的支流,青衣江则是岷江下游最大的支流。 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最大的一条支流 大江风景照片2(2张) ,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萃河等。 其中最大的一条支流大渡河全长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还长415公里。在四川境内的长度也有852公里,比岷江还长百余公里。大渡河古称沫水、峨水,源头在川、青交界处的果洛山,从壤塘北部入川,流经阿坝、甘孜、凉山、雅安,最后在乐山与岷江汇合,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大渡河流域自然资源丰富,除矿产和动植物资源外,就充沛的水力资源而论,可与金沙江、雅砻江一较高下,多达三千多万千瓦,已建成的龚嘴电站,装机容量70万千瓦;铜街子电站60万千瓦。 岷江沿岸风景秀丽,多国内著名旅游景点。[2] 岷江源头 概述 岷江源头位于川西北松潘县和九寨沟县交接的弓杠岭,因其岭如弓之杠得名。这里垭口海拔3690米,藏语意思为“都喜欢山”。 岷江是长江重要支流,发源于四川松潘岷山南麓,由北向南流经茂县、汶川、都江堰市等12个县(市、区),在宜宾汇入长江,干流全长711公里。它有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320条,总流域面积5.9万平方公里。都江堰以上水源涵养区23037平方公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