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1BA605A Ο08Ο02)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林景晔,男,1959年10月生,1986年毕业于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职工大学,工程师,现从事油气勘探及储量研究工作。

E -mail :linjy @https://www.doczj.com/doc/9c10863965.html,

文章编号:0253Ο2697(2004)01Ο0044Ο04

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林景晔

(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黑龙江大庆 163712)

摘要:在Pittman 提供的方法基础上,提出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参数“峰点孔喉半径”

(r 峰)的新概念,并明确了其物理意义。研究了砂岩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关系,结果表明,汞饱和度小于20%范围内的参数都与油气二次运移有关,而汞饱和度大于30%的孔隙结构参数是与油气聚集成藏有密切关系。在大庆长垣以西地区的扶杨油层的实际应用表明,在齐家—古龙凹陷周边,峰点孔

喉半径为0113~115

μm 的储层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地区。关键词:砂岩储层;孔隙结构;峰点孔喉半径;油气二次运移;油气成藏中图分类号:TE11211 文献标识码:A

R elationship of pore structure of sand reservoir with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L IN Jing-ye

(Ex 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of Daqing Oil Field Com pany ,L td.,Daqing 163712,China )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the Pittman method ,a new concept of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 of sand reservoir ,namely “peak radius of pore and throat ”,was proposed.The physics meanings of the new concept were determined.The relation of pore structure of sand reservoir with hy 2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pore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mercury saturation below 20percent is concerned with secondary migration of oil and gas ,and those of mercury saturation over 30percent is concerned with hydrocarbon and reservoir accumula 2tion.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Fuyang reservoir in the western Daqing Changyuan area showed that the reservoirs with the

peak radius of pore and throat in the range of 0113to 115

μm may be the prospective area for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around Qijia-Gulong Depression.

K ey w ords :sandstone reservoir ;pore structure ;pore and throat peak radius ;oil and gas secondary migration ;hydrocarbon reservoir formation

储层的孔隙结构[1]是决定微观孔喉内流体流动和油气运聚的重要地质条件。因此,砂岩储层的孔隙结构研究受到石油地质界的普遍重视。1921年Washburn 首次建议利用实验室压汞试验确定岩石孔

隙大小的分布[2],经过不断发展成为研究储层孔隙结构极其重要的方法。早期利用压汞法研究储层孔隙结构的参数多在压汞曲线的初始段,一般汞饱和度不超过20%的范围,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确定非润湿相流体通过岩石最大连通孔隙及形成这一连通路径所需的压力,如把挤入压力、排替压力及门限压力等概念用于油气圈闭的评价。

1979年,Schowalter 通过压汞的电导率研究测出

上述压力所对应的汞饱和度范围为415%~17%,为了便于应用,他把汞饱和度为10%时的压力定为排替

压力[3]。1986年至1987年,Katz 和Thompson 把门

限压力定为汞能形成整个岩样连通通道时的压力,并指出实测门限压力对应于压汞曲线图上的拐点(压汞曲线上凸的地方)[4]。同时,以1g r p 为因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得出相当于峰点处的孔喉半径r p 与空气渗透率和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为 1g r p =-01117+014751g K -010991g <(1)

式中 相关系数为01919;r p 为孔喉半径,μm ;K 为渗透率,10-3

μm 2;<为孔隙度,%。1992年,Edword D.Pittman 对压汞曲线进行重新变换。以汞饱和度除以压力为纵坐标,汞饱和度为横坐标,绘制成图,结果发现了峰点,所对应的孔喉半径称为峰点孔喉半径,并认为该值对油气圈闭具有重要意义[2]。

第25卷 第1期2004年1月 石油学报ACTA PETROL EI SIN ICA Vol.25 No.1

Jan. 2004 

1 峰点孔喉半径的新概念

对松辽盆地北部大庆长垣两侧地区白垩系下统泉头组扶余、杨大城子油层进行了研究。岩石类型以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油层的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的变化范围为610%~1616%和(018~1110)×10-3μm2。由173个压汞样品得出有效孔隙度和空气渗透率的变化范围为710%~1612%和(011~8183)×10-3μm2。压汞测试全部由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流体力学研究室完成。

按Pittman提供的方法[2],对173条压汞曲线重新处理绘制成图,173个样品中有13个样品的压汞曲线不是双曲线,并且无顶点,占全部样品数的715%。有160个压汞曲线都能通过双曲线图确定峰点,占全部样品数的9215%,以1g r p为因变量,通过多元回归得出r p与空气渗透率K和有效孔隙度<之间的关系式为

 1g r p=-11549+112571g<+0147661g K(2)式(2)中相关系数为0189,样品数N=160。

对于汞饱和度为10%、15%、20%、25%、30%、35%、40%、45%、50%、55%、60%、65%、70%和75%所对应的孔喉半径,通过多元回归分别建立了与空气渗透率、有效孔隙度的关系式。结果表明r p与空气渗透率、有效孔隙度的关系式的相关系数最高。

 1g r10=-01584+014791g<+015721g K(3)式(3)中相关系数为0182,样品数N=160。

 1g r35=-01823+014291g<+015941g K(4)式(4)中相关系数为0185,样品数N=160。

对10个油藏扶杨油层的压汞曲线处理结果表明,峰点对应的汞饱和度为20%~41%,平均值为3111%。Winland在1980年曾发现r35与空气渗透率、有效孔隙度相关性最好,我们的研究发现,峰点孔喉半径r p与空气渗透率、有效孔隙度相关性最好;只有当r35的值与r p值接近时,才会有r35与孔、渗相关性最好的结果。

2 孔隙喉道半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在不考虑其他成藏动力的情况下,在含水的砂岩储层中,由于以油水密度差产生的浮力为驱动力和以储层毛细管压力为阻力的作用,引起了油气运移与聚集[5]。其表达式为

(ρw-ρo)Hg=2σow cosθow/r(5)式中 ρw为地层水密度,103kg/m3;ρo为地层油密度,103kg/m3;H为油柱高度,m;g为重力加速度, 918m/s;σow为地层条件下油和水的张力,N/m;θow为油和水对岩石的润湿角,(°);r为孔隙喉道半径,m。

从式(5)中看出:浮力的大小取决于地层条件下油和水密度差的大小和油柱高度。而决定储层内阻力即毛管压力的主要因素是孔隙喉道半径及油水界面张力和润湿角。

经计算,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杨油层的浮力梯度为216KPa/m。当油柱高度为100m时,其顶部产生0126MPa的浮力。当孔隙结构一定、地下油水性质变化不大时,油柱高度越大,浮力越大,油气就能克服更大的毛管阻力,进入越小的孔隙。据李淑贞计算的大庆喇嘛甸油田的最小含油喉道与油柱高度关系(表1),油柱高度为4156m时,喉道半径为715μm;油柱高度达300m时,喉道半径仅为011μm[6]。

表1 喇嘛甸油田的最小含油喉道与油柱高度关系

T able1 The relation of minimum oil-ferous throat and oil column height in Lam adian oil f ield

油柱高度

/m

0145641562218451691121361818214228102731631912最小含油喉道

/μm

75715115017601375012501187501150112501107

Pittman认为[2],对于油气运移和聚集来说,岩石是亲水的。油气从源岩生成并排出之后,以非润湿相通过输导层驱替水,最后到达毛细管压力大于油柱的浮力位置时,油气即被圈闭。为评估油气运移和聚集能力,必须弄清导致油气聚集的孔隙大小。Katz和Thompson[4]所定义的门限压力及Schowalter[3]定义的排替压力的概念反映了储层中最大的连通孔隙,实质是油气在储层中运移的优势通道的孔隙区间。Winland提出用汞饱和度为35%时对应的喉半径r35评价油气成藏,把储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研究大大推进了一步,而Pittman[2]发现了峰点孔喉半径这一决定油气成藏的关键孔隙位置。笔者对大庆长垣两侧近10个油藏的扶杨油层的峰点孔喉半径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峰点孔喉半径对应的汞饱和度为29%~41%。

54

第1期 林景晔: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3 峰点孔喉半径与油气成藏的关系

油气田勘探和开发实践表明,储层中的原始含油

饱和度大于45%时才算是有效的储层。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油气在驱动力作用下进入储层,油气的非润湿相取代储层孔隙中的水。随着驱动力增加,

油气由大的孔隙逐渐进入小的孔隙。峰点孔喉半径是成藏的必经之路,其物理意义是单位压差下进汞量最大的位置。从孔喉分布图上看出(图1),峰点处在优势孔隙分布区间。所以一旦油气突破峰点孔喉半径时,含油饱和度能迅速增加,也只有突破峰点孔喉半径,储层才能成为有效的油层。可以说,该值是油气成藏的阈值。

图1 孔喉分布直方图

Fig.1 The straight-squ are m ap of pore and throat distribution

4 有利区预测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可供勘探的面积为15000km 2,截止目前提交各级储量为11744×108t ,勘探程度较

低。扶杨油层是顶生(青一段生)下储式成藏模式,砂体为一套以浅水湖泊三角洲为背景的三角洲平原和三角洲前缘亚相砂体。研究表明,由齐家—古龙凹陷向周边隆起油柱高度变大(85~275m ),流体包裹体和K ΟAr 伊利石同位素测定都证明,凹陷附近成藏晚,而

周边成藏早。为了寻找成藏的有利区,利用式(3)对砂岩储层的r p 值进行计算,绘制了全区的平面分布图。钻井、录井、测井和试油成果综合研究发现,峰点孔喉

半径为0113~115

μm 的区域是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并且厚度在6m 以上,具有工业价值;r p <0113的区域集中分布在齐家—古龙凹陷内,一般埋深大于2400m ,缺少有效储层;r p >115

μm 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邻近沉积物源的方向,加上断层不发育,对油气聚集成藏不利。通过沉积、构造等综合研究及对老井复查,根据砂

体、构造、断层与油层峰点孔喉半径配置关系(图2),优选了龙虎泡、喇西、萨西、杏西、高西、新肇等6个重

点勘探区块,估算石油资源量为2888114×104t 。确定了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图2 大庆长垣以西地区扶杨油层勘探成果及有利区预测结果

Fig.2 Exploration achievements and prospective areas

of Fuyang reservior in the w estern region of Daqing Changyu an district

5 结 论

(1)利用Pinttman [2]提出的经验公式,依据常规

岩心分析获得的孔隙度及空气渗透率值来估算峰点孔

喉半径,可用来评价岩性圈闭的有利区。

(2)建立了大庆长垣两侧扶杨油层峰点孔喉半径与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的经验关系式。

(3)各油藏由于储层的沉积、成岩演化等条件不同,峰点孔喉半径与r 35分布没有太大的相关性,但峰点孔喉半径与常规物性参数(有效孔隙度、空气渗透率)的相关性总是保持最好。

(4)在汞饱和度小于20%时所对应的孔隙结构参数(如挤入压力、排替压力、门限压力)都是研究油气二次运移,或者说是优势运移的孔隙喉道位置;而汞饱和度大于30%的孔隙结构参数如r 35,尤其是峰点孔喉半径是决定储层成藏的至关重要的孔喉位置。

64 石 油 学 报 2004年 第25卷

(5)大庆长垣两侧扶杨油层是在区域大的构造背景下形成的断层—岩性、构造—岩性油藏,峰点孔喉半径与其含油饱和度密切相关,客观地反映了该区油层的成藏动力,研究油层孔隙结构参数———峰点孔喉半径,对于寻找油气成藏规律及评价油层有着非常好的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允诚.油层物理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

[2] Edword D Pittman.Relationship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to various parameters derived from mercury injectionΟcapil2 lary pressure curves for sandstone[J].AAPG Bulletin,1992,

76(2):191Ο198.

[3] Schowalter T T.Mechanics of secondary hydrocarbon migra2

tion and entrapment[J].AAPG Bulletin,1979,63(1): 723Ο760.

[4] K atz A J,Thompson A H.Quantitative prcdiction of perme2

ability in porous rock[J].Physical Review Bulletin,1986,34

(3):8179Ο8181.

[5] 李明诚.石油与天然气运移(第2版)[M].北京:石油工

业出版社,1994:90Ο126.

[6] 李淑贞.砂岩油藏原始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规律[J].石油

学报,1989,10(6):13Ο14.

(收稿日期2002Ο12Ο26 改回日期2003Ο08Ο11 编辑 张 怡)

(上接第43页)

与最高峰(菲、联苯)的比值分别为01063、01048、01048(表2)。其氧芴相对丰度明显高于库车坳陷下侏罗统3个湖相黑色泥岩样品(K LΟ02,K LΟ07,K LΟ08)芳烃总离子流图中氧芴的丰度(表1),但又明显低于库车坳陷上三叠统的Y3煤样中氧芴的丰度(见图3和表1);其相对丰度和库车坳陷Y5和K LΟ05侏罗系煤样氧芴丰度(见表1和图2)类似。因此,推断这3个陆相油样很可能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阳霞组或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的煤成油。芳烃总离子流图中不具有氧芴的两个陆相油样(TmΟ23,TmΟ31)只含甲基氧芴和二甲基氧芴(表2),可能为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的湖相泥岩成油。因为在分析的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7个湖相泥岩样品中有3个样品(K LΟ01,K LΟ03,KCΟ5)的芳烃总离子流图中只存在低丰度的甲基氧芴和二甲基氧芴,不存在氧芴(表1),与在芳烃总离子流图中不含氧芴的YH1井和YM7井陆相油的氧芴系列化合物分布类似。

3 结 论

(1)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沼泽相煤岩样品中氧芴系列化合物丰度高于湖相泥岩样品中氧芴系列化合物。

(2)据氧芴系列化合物丰度特别是氧芴之相对丰度判识,沙3井白垩系原油、羊塔克5井下第三系和白垩系原油以及却勒1井下第三系原油可能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阳霞组或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的煤成油;英买7井奥陶系和牙哈1井下第三系原油可能为库车坳陷三叠系、侏罗系湖相泥岩成油。

致谢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杨宏洲、乔波涛博士对本研究所用的全部岩、油芳烃样品作了色谱Ο质谱仪分析,兰州地质研究所李振西、妥进才、张中宁和张殿伟帮助采集了部分岩、油样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梁狄刚,顾乔元,皮学军.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凝析气藏

的分布规律[J].天然气工业,1998,18(3):5Ο9.

[2] 田作基,胡见义,宋建国.塔里木库车前陆盆地构造格架

和含油气系统[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5):379Ο383. [3] Hendix M S,Brasell S C,Carrol A R,et al.Sedimentology,

organic geochemistry,and petroleum potential of J urassic coal

measures:Tarim,J unggar,and Turpan basins,Northwest

China[J].AAPG Bulletin,1995,79(7):929Ο959.

[4] 罗健,程克明,付立新,等.烷基二苯并噻吩———烃源岩热

演化新指标[J].石油学报,2001,22(3):27Ο31.

[5] 刘洛夫,王伟华,徐新德,等.塔里木盆地群5井原油芳烃

地球化学研究[J].沉积学报,1996,14(2):47Ο55.

[6] Fan Pu,Philp R P,Li Z X,et al.G eochemical characteristrics

of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crude oils and source rocks from

different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J].Organic G eochem2

istry,1990,16(1Ο3):427Ο435.

(收稿日期2002Ο12Ο07 改回日期2003Ο04Ο16 编辑 张占峰)

74

第1期 林景晔:砂岩储集层孔隙结构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图!准噶尔盆地断裂分布示意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鲁 兵(!’()%),男,河南驻马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含油气盆地构造。联系电话:#!#%("#’)""! 准噶尔盆地是晚古生 代以来形成的叠合盆地[!, "] ,背斜型圈闭发育。油区勘探者关注的问题是是否存在连接生烃凹陷与圈闭的断层以及这些断层在排烃期是否为有效的运移通道。 !准噶尔盆地断裂 展布及特征 准噶尔盆地内已发现 的油气田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缘的克乌断阶带、陆梁隆起、莫北凸起、盆地东部和南缘。勘探结果表明,油气绝大多数源于深部二叠系烃源岩中,断裂是油气从深层向上部储集层运移的主要通道。对于源外运聚而言,大多数平行于区域性构造线的断裂,对油气起遮挡作用;而垂直或大角度斜交于区域构造线的断裂在活动期为油源断裂,对于油气从生烃凹陷到聚集单元的运移起通道作用。盆地不同构造部位区域构造线的方向不同:在西北缘以北东向为主,西南缘(红车断裂带)以南北向为主,东北缘(卡拉麦利山—德仑山)以北西向为主,东南缘(卡拉麦利—阜康)以北北东向为主,盆地的南缘东段(乌鲁木齐以东)以东西向为主,南缘西部以北西西向为主,盆地的腹部存在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四个方向的断裂。这些断裂能否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不仅取决于其与区域构造线的交角,而且也受限于区域构造的活动方式,确切地说,与区域断裂的性质、活动时期与活动方式有关。 在准噶尔盆地中,断层常以逆冲断裂为主,展布方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北东向或北西向。 对于单个断层而言,其活动方式主要有逆冲、走滑或二者的联合两种形式。逆冲断层又可分为正冲断层和斜冲断层。正冲指两组垂直相交断层中一组断层的上冲方向始终与另一组断层的断面垂直;若两组相交组断层的断面不垂直就是斜冲断层。斜冲也有两种形式,即上冲方向与下盘断层的断面倾向一致或不一致。走滑也有两种表现形式:顺时针和反时针。这样,两组活动方式不一的断层相交在空间上具有多种组合形式。 由此看来,断层开启性除与断层面自身结构有关外,还受后期构造活动的制约,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断面倾角和断块的运动方向。 (!)东西向断裂 从准噶尔盆地周缘地质图[(] 上 可以看出,在西北缘北东向构造线和东北缘北西向构造线中均有东西向构造线存在的遗迹,这些东西向构造线往往被其它方向的构造线切截,呈不连续状(图!) ,形成时间可能较早,实际上为隐伏断裂,其特征在准噶尔盆地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 鲁兵!,徐可强" (!*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研究中心,北京!###)$;"*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 摘 要:准噶尔盆地发育着东西向、南北向、北西向与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断裂,它们的活动对油气的运移、聚集成藏 起着重要作用。大多数油气田受控于南北向和北东向(北北东向)断裂,其中南北向断裂对盆地内次级沉积凹陷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显著作用;北东向断裂对局部构造的形成、油气的运移起重要作用;北西向断裂对盆地次级构造分区和圈闭的形成起控制作用,且为西北缘主要的油气运移通道之一。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断裂;油气运移;油气聚集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第"/卷第(期新疆石油地质 012*"/,31*("##$年!"月 45365-378,+9:;,<=7,:;:7> ?@A*"##$ 万方数据

PetroMod含油气系统模拟与资源评价工具

含油气系统模拟与资源定量评价工具 斯伦贝谢科技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斯伦贝谢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的油田技术服务公司,成立于1927年,总部位于纽约、巴黎和海牙,是全球500强企业。斯伦贝谢中国总部位于北京,目前有员工5000多名,拥有8大作业基地,2个制造中心,8家合资企业。公司的业务涵盖勘探、开发、生产等上游产业链的所有井下环节。 PetroMod软件拥有近30年的研发历史,1985年,由德国地化研究所开始研发, 后由IES公司继续对该软件进行开发,逐渐实现了一维、二维和三维的模拟技术。2008年,斯伦贝谢公司收购了IES公司,并将其归入斯伦贝谢SIS软件部,更名为PetroMod,原IES也成为PetroMod软件研发和技术支持中心。今天的PetroMod软件在全球拥有超过100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并与BioPetS Risk、Yongchun Tang(CalTech)、德国国家地球科学研究中心GFZ-Potsdam及多所世界名校的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伙伴关系。PetroMod软件版本更新速度快,以年代标记版本,针对各种热点、难点地质问题,融合世界最新进的技术和方法,及时更正软件中存在的各种错误,致力于为全球石油公司、科研机构、高等学府提供最专业、全面、系统的含油气系统模拟和资源评价技术。

软件应用领域 烃源岩成熟度、生排烃及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模拟;沉积地层的埋藏模拟;盆地构造演化与应力演化模拟;成岩演化模拟;岩石特性(如孔隙)模拟;油气组成演化模拟;油气相变(PVT)模拟;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稠油、水合物、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的资源评价与甜点预测;储层演化模拟与储量计算。 技术优势与特色 1D\ 2D \ 3D模块采用相同模拟器的唯一产品 非常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提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最专业的解决方案 油气整个运移过程唯一采用全PVT控制准确的处理n组分 / 多复杂相态的关系 允许同时利用多口1D钻井实测数据对3D模型进行校准保证模型与井实测数据的高度吻合 采用闪蒸计算技术—最先进、唯一的商用系统工具真实模拟受温压控制下有机质的生烃效应 最全面的专用建模工具:盐、火成侵入等综合分析复杂地质构造活动及其热作用 达西、流线、侵入渗滤和混合4种高端运移算法真实还原地下流体的复杂流动 模拟过程风险分析(PetroRisk)参数敏感性分析,评价资源分布的概率,降低勘探风险 地质力学 (Geomechanics 2D/3D) 充分考虑应力对地层压力、裂缝、断层及流体流动的影响 最齐全的生烃动力学模型(184种)更多经验模型和参数,适用不同类型的研究区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 模型 (2D/3D) H2S分析专属模型 气水合物Gas Hydrates (2D/3D) 水合物稳定带及资源分析专属模型 生物降解Biodegradation (3D) 稠油藏分析专属模型,有效评价生物降解风险 SARA 生烃模型Kinetics (2D/3D) 饱和烃、芳香烃、胶质、沥青质分析专属模型 模型嵌套技术(LGR)满足不同计算精度的要求,适用于对非常规页岩油的评价 复杂构造模型模拟(Techlink2D\3D)适用于挤压构造、大型垂向运动构造等特别复杂型盆地 与地震地质综合平台Petrel的整合基于地质模型和含油气系统模型的转化功能,借助Petrel工具o强化现有模拟操作和成果显示效果,提供从地质甜点到工程甜点预测一体化的解决方案 新技术进展 ?烃类溶解及扩散作用 ?岩石应力的动态模拟技术 ?油源对比及同位素追踪功能 ?改进的达西算法更加高效和科学 ?基于Petrel工具可以生成PetroMod直接用于模拟的静态模型

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溶解(或溶蚀)作用;2)成岩收缩作用;3)构造应力作用。 2、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什么标志? 答: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可以划分为同生成岩阶段、早成岩阶段、中成岩阶段、晚成岩阶段和表生成岩阶段。 (1)同生成岩阶段的主要标志有:①岩石(沉积物)疏松,原生孔隙发育;②海绿石主要形成于本阶段;③鲕绿泥石的形成;④同生结核的形成。⑤沿层理分布的微晶及斑块状泥晶菱铁矿;⑥分布于粒间及粒表的泥晶碳酸盐,有时呈纤维状及微粒状方解石;⑦有时有新月形及重力胶结;⑧在碱性水介质(盐湖盆地)中析出的自生矿物有粉末状和草莓状黄铁矿、他形粒状方沸石、基底式胶结或斑块状的石膏、钙芒硝,可见石英等硅酸盐矿物的溶蚀现象等。 (2)早成岩阶段可分为A、B两期,下面分别对A期和B期进行阐述。 1)早成岩A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小于65℃。②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组反射率R o小于0.35%,最大热降解峰温T max小于430℃,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小于2.0。③岩石弱固结—半固结,原生粒间孔发育。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富含蒙皂石层占70%以上的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粘土矿物(有序度R=0),统称蒙皂石带;碱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自生矿物不发育,局部见少量方解石或菱铁矿,颗粒周围还可见少量绿泥石薄膜;碱性水介质的自生矿物有粒状方沸石、泥晶碳酸盐,无石英次生加大。古温度低于42℃是石膏及钙芒硝析出,本期末,泥晶含铁方解石和含铁白云石析出;泥岩中粘土矿物以伊利石—绿泥石(I—C)组合和伊利石—绿泥石—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C-I/S)组合为主,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为有序混层,也有无序混层,少见蒙皂石,砂岩中可见高岭石。⑤砂岩中一般未见石英加大,长石溶解较少,可见早期碳酸盐胶结(呈纤维状、栉壳状、微粒状)及绿泥石环边,粘土矿物可见蒙皂石、无序混层矿物及少量自生高岭石。在碱性水介质中可见石英、长石溶蚀现象。 2)早成岩B期的主要标志有:①古温度范围为大于65℃~85℃。②有机质未成熟,镜质组反射率R o为0.35%~0.5%,最大热解峰温T max为43℃~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热变指数TAI为2.0~2.5。③在淡水—半咸水水介质中,由于压实作用及碳酸盐类等矿物的胶结作用,岩石由半固结到固结,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并可见少量此生孔隙;在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中,由于缺乏早期碳酸盐胶结物,压实强,颗粒可呈点—线状接触,压实作用使原生孔隙明显减少;碱性水介质中颗粒间以点接触为主,部分线接触,此生孔隙发育,形成原生孔隙、次生孔隙共存的局面。④淡水—半咸水水介质的泥岩中蒙皂石明显向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转化,蒙皂石层占70%~50%,属无序混层(有序度R=0),称无序混层带;酸性水介质(含煤地层)的砂岩中胶结物少,局部可有少量早期方解石,粘土矿物以伊利石/蒙皂石(I/S)无序混层为主,还可有少量绿泥石和伊利石,在富火山碎屑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第二章微观孔隙结构类型划分及特点 2.1 微观孔隙结构类型的研究方法 随着油田开采技术的发张,从一开始单纯依靠天然能量驱油逐渐发展到用注水注气疯方法开采石油,于是开始出现了多相渗流,贝克莱—勒弗莱脱关于水驱油非活塞式驱替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多相渗流的基础,拟压力方法的引入使油气两相渗流得到了有效的解决。 油气储集层是油气储集的场所和油气云翳的通道。它有着极其复杂的内部空间结构和不规则的外部集合形状,它是渗流的前提条件,所以必须对其进行了解。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孔隙、次生孔隙、混合空隙。 (1)原生孔隙 指原始沉积物固有的空隙,如(陆源碎屑)粒间孔、(陆源碎屑)粒内孔等。原生粒间孔经机械压实作用改造后变小,习惯上称之为原生缩小粒间孔,此类孔隙在本区不甚发育(图2-5, 图2-6)。 图2-5少量原生缩小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5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图2-6少量原生粒间孔;单偏光:10×10 Fig. 2-6 Fine-grained arkose lithic sandstone (2)次生孔隙 经次生作用(如淋滤、溶解、交代、重结晶等成岩作用)所形成的空隙称为次生孔隙。构成本区砂岩主要储集空间的次生孔隙由溶解成岩作用形成。主要包括粒内溶孔、铸模孔隙和胶结物内溶孔。

图 2-7长石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7 Arcos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图2-8岩屑粒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8Lithic intergranular dissolved pore, plainlight 10×10 粒内溶孔见于易溶的陆源长石颗粒、岩屑和内源介形虫骨壳。其中长石粒内溶孔常依长石颗粒的解理缝、双晶缝、裂隙外延伸展(图2-7)。陆源岩屑遭受部分溶蚀后形成岩屑粒内溶孔,粒内见有难溶组分(图2-8)。本区还可见介形虫化石,体腔内先期充填的碳酸盐胶结物后来发生溶解,形成溶蚀孔隙。特征是介形虫壳体基本完整,体内见有残余的碳酸盐矿物(图2-9)。 图2-9 介形虫体腔内溶孔;单偏光10×10 Fig. 2-9 Within mussel-shrimp dissolved porem plainlight 10×10 图2-10长石铸模孔隙., 单偏光10×20 Fig. 2-10 Arcosic matrix pore, plainlight 10×20 溶解作用强烈可使陆源碎屑、内源颗粒(如生物介壳、鲕粒等)被全部溶解掉,若该颗粒外形轮廓、解理缝、岩石结构等自身特征尚可辨识时,称此种空隙为铸模孔隙。本区的铸模孔隙有长石铸模孔隙和岩屑铸模孔隙,前者发育(图2-10)。

储层地质学

《储层地质学》综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储集岩 2、储层 3、储层地质学 二、简答题 1、石油天然气储层地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沉积成因储层岩石学特征及分类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碎屑岩的结构 2、碎屑岩的构造 3、层理 4、层面构造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的分类方案。 2、简述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及其特有的构造。 三、论述题 1、论述碎屑岩储层主要的层理构造类型的特征、成因及其环境意义。 第三章沉积环境分类及碎屑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简述沉积环境分类。

2、什么是河流的二元结构?曲流河相可以划分为哪些亚相及微相类型。 3、简述不同类型河流的储集岩特征。 4、简述滨岸亚环境的划分。 5、简述海洋三角洲的主要类型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6、简述海底扇沉积环境及其储集岩体特征。 二、论述题 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2、论述扇三角洲与三角洲相在古地理背景条件、岩石学特征和储集体形态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四章碳酸盐岩储层沉积环境 一、简答题 1、画图并简述威尔逊的碳酸盐岩沉积模式。 2、简述正常海洋潮坪环境及储集岩发育特征。 二、论述题 1、请指出砂岩和生物礁油气储层在岩石学特征、沉积环境和储集空间三个方面的主要区别。 2、请结合实例论述湖泊碳酸岩储层的沉积环境、沉积特征、沉积模式。 第五章储层的主要物理性质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度 2、有效孔隙度 3、流动孔隙度 4、绝对渗透率 5、相渗透率 6、相对渗透率 7、原始含油饱和度

8、残余油饱和度 9、岩石比表面 二、简答题 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 第六章储层孔隙结构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孔隙结构 2、原生孔隙 3、次生孔隙 4、喉道 二、简答题 1、简述砂岩储集岩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压汞法研究孔隙结构的基本原理。 第七章成岩作用及其对储层孔隙发育的影响 一、请回答以下概念 1、成岩作用 2、同生成岩阶段 3、表生成岩阶段 二、简答题 1、论述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2、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依据。 第八章储层非均质性 一、简答题

油气运聚的概念模型

https://www.doczj.com/doc/9c10863965.html, 油气运聚的概念模型 潘明太12,王根厚1 (1中国地质大学, Beijing, 100083) (2中海石油研究中心,Beijing, 100027) 摘要:油气运聚概念模型的建立是实现油气运聚模拟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好的概念模型就不可能得到好的运聚模拟结果。盆地模拟技术发展到今天,之所以在运聚模拟上未能取得令勘探地质家满意的结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运聚概念模型上。因此,对油气运聚概念模型的探讨和完善,是地质勘探家和盆地模拟专家的一项长期任务。本文着重从油气相态、运移动力体系、输导体系和聚集体系等方面对油气运移的地质过程进行探讨,以期建立符合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实际过程的概念模型。 关键词:油气相态 运移动力 输导体系 聚集体系 1. 引言 油气运移和聚集模拟是含油气盆地模拟系统的最主要功能之一。要实现油气运聚模拟则必然遵循从实体模型到概念模型,再由概念模型到方法模型,然后由方法模型到软件模型的建模过程。概念模型的建造在上述建模过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概念模型是实体模型的抽象描述,它的研制和建立是整个模拟工作的基础。概念模型与实际地质过程的符合程度,即概念模型的相似性,是模拟系统开发的成败关键之一。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不可能要求概念模型成为盆地结构及实际过程的全息映像,但可以要求概念模型与盆地结构及实际过程有较高的相似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满足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模型所体现的结构应当是盆地实际结构的简化;(2)模型所描述的过程应该是盆地实际过程的简化;(3)模型应当考虑到盆地本身的复杂性,不能过分简化。然而,油气运聚概念模型的建立并不是一件易事,需要我们对影响油气运移、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进行广泛深入的解剖,本文力图通过对多个实体模型的对比和分析提出能够反映含油气盆地油气运移和聚集实际过程的概念模型。 2. 盆地构造类型与油气运移 盆地构造类型控制了盆地的沉积、构造、地热场、地应力场及其演化,从而对油气系统中烃类生成数量、运移方式和聚集条件起主导作用。根据盆地构造类型与油气运移、聚集的关系,油气运移体系可分为三种。 2.1. 断层运移体系 断层运移体系与大陆裂谷盆地相关,如图1所示。此类盆地具有快速沉降和高热流等特征,因此,该类盆地具有快速沉积和烃源岩快速成熟的特点。生成的油气优先选择频繁活动的断层垂向向上运移。 - 1 -

阿姆河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特征

第36卷 第6期 OIL&GASGEOLOGY2015年12月 收稿日期:2015-01-14;修订日期:2015-09-20。 第一作者简介:常海亮(1986—),男,博士生,沉积学.E -mail :hlchang1986@qq.com。 通讯作者简介:郑荣才(1950—),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沉积学和石油地质学.E -mail :zhengrc@cdut.edu.cn。文章编号:0253-9985(2015)06-0985-09doi:10.11743/ogg20150613 阿姆河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特征 常海亮1,郑荣才1,王 强2 (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川成都610059; 2.中国石油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 摘要:根据铸体薄片鉴定和扫描电镜、物性、压汞、镜质体反射率及声发射实验等分析,认为阿姆河盆地中-下侏罗统砂岩储层以细-中粒岩屑砂岩为主,控制储层发育的成岩作用有压实、胶结、溶解和破裂作用。以早期占据原始孔隙,晚期充填次生孔隙的多期次碳酸盐、硅质及粘土矿物的胶结作用影响最大,以长石、岩屑和方解石等不稳定组分溶解产生次生孔隙对形成储层的贡献最重要。储集空间为少量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和粒内溶孔、晶间微孔及少量裂缝组合,储层具特低孔、特低渗性质。储层发育受多种因素控制: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发育位置;持续稳定的构造沉降决定了早-中成岩阶段成岩作用的发育程度;压实作用、早期碳酸盐和后期硅质的胶结作用是造成储层致密化的主要原因;孔隙流体性质的变化是促使不稳定颗粒组分和胶结物溶解、形成次生孔隙、晚期高岭石及伊利石沉淀的主要因素;破裂作用极大程度地改善储层渗透性,但储层发育程度有限。以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储层分为3类,Ⅰ类储层发育弱,Ⅱ类储集性能差,储层开发风险超大。 关键词:成岩作用;砂岩储层;中-下侏罗统;阿姆河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22.2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s of lower -middle Jur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Amu Darya Basin ,Turkmenistan ChangHailiang1,ZhengRongcai1,WangQiang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il and Gas Reservoir Geology and Exploitation ,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2.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nstitute , CNPC Chuanqing Drilling Engineering Company Limited ,Chengdu ,Sichuan 610059,China ) Abstract :Analysesbasedondataofcastingthinsections,SEM,porosityandpermeabilityanalysis,mercuryinjectiontest,vitrinitereflectanceandacousticemissiontestrevealthatlithicsandstonewithfinetomediumgrainsizesdominatethesandstonereservoirsintheLower-MiddleJurassicinAmuDaryaBasin.Theirformationwascontrolledbyvariousgen-esisprocessesincludingcompaction,cementation,dissolutionandfracturing,amongwhich,themostpredominantisthemulti-stagecementationofcarbonate,siliceousandclaymineralsthatfilledupprimaryporesfirstandlatersecondarypores.Secondaryporesformedbythedissolutionoftheunstablecomponentssuchasfeldspar,debrisandcalcite,contrib-utedthemosttotheformationofthereservoirs.Reservoirspacewascomposedofremanentintergranularpores,intergran-ularandintragranulardissolvedpores,intercrystallinemicroporesandfractures,causingultra-lowporosityandpermeabili-tyinreservoirs.Thedevelopmentofthereservoirwasinterferedbymanyfactors:sedimentarymicrofaciesdeterminedthelocationofthereservoirs;sustainedsteadytectonicsubsidencecontrolledtheearlyandmiddlestagesofdiagenesis;com-pactionandcementationcausedtightformations;porefluidchangesfacilitateddissolutionofunstablecomponentsandce-mentsandformedsecondarypores,andtheprecipitationoflaterkaoliniteandillite;andfacturingactivitiesimprovedthepermeabilityofthereservoirs.However,developmentofthereservoirswasconfinedtosomeextent.Thereservoirmaybegroupedintothreeclassesbasedonphysicalparametersandporestructures.Amongthem,classesIandIIarepoorinquality,assuminghighdevelopmentrisk.Key words :diagenesis;sandstonereservoir;Lower-MiddleJurassic;AmuDaryaBasin 阿姆河盆地右岸区块是目前中国石油海外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气项目区块,也是“西气东输”工程向中

储层地质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储层地质学的形成、发展与趋势 一、储层地质学 1、储层地质学(又称油藏地质学),是指应用地质与地球物理、以及各种分析化验资料,研究和解释油气储集地质体的成因、演化及分布,描述并表征储层的主要特征(几何特性和物理特征)与信息,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来分析和评价储层不同层次的非均质在油气勘探与开发中的影响,采用先进的建模技术预测其空间展布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2、油藏描述是以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为指导,用地质、地震、测井及计算机手段,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油藏在三维空间中特征的一种综合研究方法。 3、储层表征: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不确定过程。 其中储层地质信息包括:物理特性——Φ、Κ和S O的非均质性 空间特性——储层建模过程中的各异向性 第二章油气储层的基本特征 碎屑岩储层与碳酸盐岩和其它岩类储层相比具有四个优点: ①孔隙以粒间孔为主,而碳酸盐岩多为粒内孔;②沉积作用控制强; ③粒度的粗细对孔、渗的影响通常具有较好的规律性;④压实过程比较清楚,并易进行定量分析。 第一节储层的物理特性——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 一、孔隙性:指岩石中颗粒间、颗粒内和填隙物内的空隙 ———属原生孔 ———属次生孔 (二)孔隙度 1、绝对孔隙度:岩样中所有孔隙空间体积之和与该岩样总体积的比值。 2、有效孔隙度:是指那些互相连通的、且在一定压差下允许流体在其中流动的 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1、岩石的矿物成分 2、颗粒的排列方式及分选性 3、埋藏深度 4、成岩作用 二渗透率 储集岩的渗透性是指在一定的压差下,岩石本身允许流体通过的性能。 1、分类:绝对渗透率、有效渗透率(相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 A、绝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岩石特征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压力和温度的影响 B、相对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1)润湿性的影响2)孔隙结构的影响3)温度的影响4)优势流体相饱和度的影响 三饱和度:所饱和油、气、水含量占总孔隙体积的百分比 四、储层 (一)储层的概念:凡是能够储存油气并在其中渗滤流体的岩石称为储集岩。 两个基本要素:孔隙度和渗透率。 (二)储层分类

(1++)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第28卷增 刊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4月 V ol.28 Suppl Journal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Apr. 2009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杨正明 (1969-),男,河北 廊坊人 ,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渗流力学方面研究。 本文编校:杨瑞华 文章编号:1008-0562(2009)增刊Ⅰ-0286-04 火山岩气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 杨正明1,2,郭和坤1,姜汉桥2,刘 莉1,张玉娟1 (1.中国科学院 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河北 廊坊 065007; 2.中国石油大学 石油工程学院,北京 102249) 摘 要:针对火山岩气藏已成为中国石油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恒速压汞技术研究了大庆徐深火山岩气藏岩芯的微观孔隙结构及其分布规律。研究表明:不同渗透率的低渗气藏岩心,其孔道半径基本相同,而喉道半径不同,对于所测得的不同渗透率的火山岩气藏岩芯来说,大约60%的喉道半径小于0.8μm 。这与低渗透砂岩油藏岩芯的恒速压汞测试结果不同。平均喉道半径与渗透率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提出用平均喉道半径作为低渗气藏储层评价指标参数,来表征气体通过储层的难易程度。该研究成果对低渗气藏的分类评价和合理高效开发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关键词:火山岩气藏;孔隙结构;储层评价;参数;气田开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microcosmic pore configuration in volcanic gas reservoir YANG Zhengming 1,2,GUO Hekun 1,JIANG Hanqiao 2,LIU Li 1,ZHANG Yujuan 1 (1.Institute of Porous Flow & Fluid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Langfang 065007,China ; 2.College of Petroleum Engineering,China University of Petroleum,Beijing 102249,China ) Abstract :The volcanic gas reservoir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fields of gas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volcanic gas reservoir exceeds 3,000 billion m3.It is discovered in Songliao Basin, Zhunger Basin and Bohai Bay Basin recently, and is the point of recent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udied the microcosmic pore configura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Xushen volcanic gas reservoir by using constant rate mercury penetration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indicates pore radius is basically the same and throat radius is different for cores of different permeability.Sixty percent of throat radius are lower than 0.8m μ in different permeability samples from volcanic gas reservoir. The result is different from low penetration sandstone reservoir core tested by constant rare mercury penetration technique. There sixsts a very good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and the permeability. On this basis, the average throat radius is used as a volcanic gas reservoir evaluation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difficulty of gas through the reservoir. The study results offer the scientific decision making for classification evaluation and rational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of volcanic gas reservoir. Key words :volcanic gas reservoir ;reservoir evaluation ;parameter ;pore structure ;development 0 引 言 火山岩气藏已成为中国石油重要的天然气勘探和开发的主要领域之一。目前在松辽、准噶尔、渤海湾等地都有所新发现,火山岩气藏资源量已超过3万亿方,是当前勘探和开发关注的热点之一[1-2]。火山岩气藏储层复杂,存在不同的岩性,有流纹岩、角砾熔岩、熔结凝灰岩、晶屑凝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等岩性,储集空间复杂多样,发育气孔、裂缝和溶洞。火山岩储层物性变化也比较大,储层非均质性 强,孔隙度一般为3 %~20 %,渗透率一般为0.01×10-3 μm 2~10×10-3 μm 2,开发难度大。今后将较多地面临火山岩气藏。如何经济有效地开发好火山岩气藏,不但关系到中国天然气工业快速发展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更是中国21世纪能源得以持续发展的战略问题。大量的勘探开发实践表明, 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渗流能力, 并最终决定着气藏产能的大小。因此,研究火山岩气藏的微观孔隙结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孔隙在结构上可划分为孔道和喉道。油层物理中压汞法是专门用于探测孔隙结构的实验技术[3-6]。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研究进展 1.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成因分析 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受多因素影响,成因分析是储层孔隙结构研究的最基本的内容,它能帮助研究者从深层次准确把握储层孔隙结构的特征,受到研究者的高度重视。 1.1地质作用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物性受沉积作用、成岩作用、构造作用的共同控制。沉积作用对碎屑岩结构、分选、磨圆、杂基含量等起到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影响很大。从沉积物脱离水环境之后,随着埋藏深度的不断加深,一系列的成岩作用使得储层物性进一步复杂化。一般而言,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起破坏性作用;交代作用、重结晶作用、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起到建设性作用。而构造作用产生的裂缝等对物性的改造有较为显著地影响,使储层的非均质性更加明显,而这一点在碳酸盐岩储层中尤为突出。 1.2油气田开发对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影响 储层孔隙结构影响着储层的注采开发,同时,随着注水、压裂等一系列油气田开发增产措施的实施,储层孔隙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王美娜等研究了注水开发对胜坨油田坨断块沙二段储层性质的影响,发现注水开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储层孔隙结构。唐洪明等以辽河高升油田莲花油层为例,研究了蒸汽驱对储层孔隙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蒸汽驱导致储层孔隙度、孔隙直径增大,喉道半径、渗透率减小,增强了孔喉分布的非均质性。 2.储层微孔隙结构研究方法 2.1成岩作用方法 该方法通过对各种成岩作用在储层孔隙结构演化中的作用进行梳理,从而了解储层孔隙结构对应发生的变化。该方法的优点是对孔隙结构的成因可以有比较深入的认识,缺点是偏向于定性分析,难以有效的定量化表征。刘林玉等对白马南地区长砂岩成岩作用进行了分析,认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强烈地破坏了砂岩的原生孔隙结构,溶蚀作用和破裂作用则有效地改善了砂岩的孔隙结构。 2.2铸体薄片观察法 该方法是将带色的有机玻璃或环氧树脂注入岩石的储集空间中,待树脂凝固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第31卷 第5期2010年9月 石油学报 A CT A PETROLEI SINICA V o l.31Sept. N o.5 2010 基金项目:国家油气重大专项(2008ZX 05006) 渤海湾盆地精细勘探关键技术 资助。 作者简介:陈 伟,男,1985年4月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察工程专业,现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质学专业在读博士研究 生,主要从事油气区构造解析方面的研究。E mail:chhw 85@https://www.doczj.com/doc/9c10863965.html, 文章编号:0253 2697(2010)05 0774 07 断裂带内部结构特征及其与油气运聚关系 陈 伟1 吴智平1 侯 峰2 孔 菲1 (1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 山东东营 257061; 2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陆梁油田作业区 新疆克拉玛依 834000) 摘要:含油气盆地中断层的发育及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对油气运聚成藏具有很大的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断裂带野外划分,综合运用地震、钻井、成像测井等资料对断层进行了定性的内部结构划分和常规测井刻度标定,总结测井响应特征,并运用指示 曲线计算法和交会图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断裂带主要由位于中部的滑动破碎带和其两侧的上、下盘诱导裂缝带等具有不同变形和物性特征的结构单元组成,而且断裂带内部结构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时间上,同一断裂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内部结构存在差异;空间上,断裂带具有横向上的不对称性、垂向上的分层性和走向上的分段性。正是这些差异引起断裂带内部不同结构单元物性的非均质特点,致使断裂带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能力也存在时空差异。关键词:断裂带;内部结构;测井学;物性;时空差异;油气运聚中图分类号:T E 112 11 文献标识码:A Internal structures of fault zones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CH EN Wei 1 WU Zhiping 1 H OU Feng 2 KONG Fei 1 (1.College of Geo r esour ces and I nf or mation,China Univers ity o f Petro leum,D ongy ing 257061,China;2.L uliang Oil Reco very F actory ,Petr oChina X inj iang Oilf ield Comp any ,K aramay 834000,China) Abstract :Develo pment o f faults and their internal structure changes ex ert g reat influence o n oil g as mig ration and accumulat ion in hy dro carbon bear ing basins.Based o n prev ious studies and fault outcro p o bserv atio ns,the pr esent study integ rated the division o f fault zo nes w ith the info rmation on seismic,drilling,imaging lo gg ing ,etc.to qualitatively classify internal st ructur es o f faults,calibr ate co nv ent ional log g ing scales and sum up log ging respo nse char acter istics.Q uantitative analy ses wer e carr ied o ut on internal structures by means of instructio n curv es and inter section mapping.T he result rev ealed t hat fault zones wer e ma inly com posed of structural u nits w ith different defo rmation and propert ies in t he cent ral sliding breaking zo nes and the induced fracture zones on both the upper and lo wer plates,and ther e ex isted distinctly tempor al and spatial differences in the internal st ruct ur es of fault zones.T empor ally,internal str uctures w ere different fo r the same fault but at differ ent g eo lo gical per iods;spat ially,fault zo nes had hor izontal asymme t ry,ver tical str atification and segmentatio n along fault st rike.T hese differ ences ar e just what that caused the hetero geneity of physi cal pr operties o f differ ent str uctural units w ithin fault zo nes,w hich then makes tempo ral and spatial differ ences in abilities o f hy dr o car bo n tr anspor ting and sealing by faults. Key words :fault zo ne;internal structure;well log g ing;physical pr operty ;tempo ral and spatial differ ence;hydrocar bo n mig ration and accumulatio n 断裂构造是地壳中广泛发育的基本构造类型,目前中国已知含油气盆地中多数含油气构造都伴生发育大量断层[1 2]。随着油气勘探的不断深入,人们对断层在油气运聚成藏和保存中所起作用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即断层控藏主要体现在其对油气具有输导和封堵双重作用。因此,国内外学者就断层对油气输导、封堵机理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研究,从断层的性质、活动强度、两盘岩性配置、泥岩涂抹、断面应力和流体压力等方面建 立了定性、定量分析断层在油气运聚过程中所起作用的 方法[3 8]。就本质而言,断层对油气的输导和封堵主要取决于断裂带的物性特征,即孔隙度和渗透率。然而,当前对断层输导性、封堵性的研究多是把具有复杂三维结构的断裂带作为简单的二维 面 来研究,忽略了断裂带内部结构的非均质性和物性变化的特点。所以,研究断裂带内部结构不仅可以了解其三维结构形态,还可认识其由于物性变化而在油气运聚过程中 角色 的转变。

PetroMod 10 中文教程-经典版

PetroMod软件教程 1.软件介绍 1.1 关于PetroMod 德国IES公司是全球最著名的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开发商,其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PetroMod是当今同类产品中最先进的软件,其软件最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以下五个方面:1.该软件是目前唯一能够使多维(一维、二维、基于层面、多一维和三维)模拟在同一平台下操作,并使数据能够在多维模块中共享的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系统。 2.IES软件能够始终处于同类产品领先水平的关键原因之一还在于,其拥有先进的油气运移模拟技术。该软件不仅为用户提供了经典的达西定律模拟器,现代的流线法模拟器,还创新地开发了兼有达西定律和流线法二者优点的组合模拟器。这算法不仅可保证油气运移的模拟精度,而且可很大程度地提高模拟的运算速度。 3.多组份、多相态油气生成、运移技术是世界含油气系统模拟技术最新的发展方向之一,IES软件已成功地将该技术融入到常规的2D和3D含油气系统模拟过程之中。 4 IES含油气系统模拟软件不仅具有十分良好的系统性,而且也有很好的灵活性。如对单目标层油气运移模拟评价,IES为用户提供了十分灵活的PetroCharge Express模块;对火成岩侵入、盐丘刺穿、胶结、液压缝等特殊地质现象IES软件都为用户提供了独特的解决工具。 5通过较灵活的可视化功能建立三维含油气系统模拟所需要的3D地质模型。 1.2 软件基本功能模块 PetroMod是IES含油气系统模拟的软件系统。PetroMod软件系统由一系列功能独特的模块组成。这些完全一体化设计的PetroMod1D,2D,3D软件包和一些独特的技术模块都可以从IES的公司网站(www.ies.de)上直接下载。为适应用户需求,我们制作了不同软件包的用户许可证,以使用户能够从IES所提供的所有软件模块中自由组合,满足其不同的工作需求。该系统包括1D软件包(用于真实井或虚拟井),2D软件包(用于骨干剖面地质模型)和3D软件包(用于单层、多层或全三维地质模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