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型城镇化·新挑战:一个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新型城镇化·新挑战:一个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新型城镇化·新挑战:一个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新型城镇化·新挑战:一个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

新型城镇化·新挑战:一个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为例1

刘畅,杨灵,夏子康

摘要:目前,我国已进入增速放缓、结构转型升级、创新不断加强的“新常态”经济阶段,也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城市发展必须准确研判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妥善应对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风险挑战。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公共政策,应主动延展内涵、创新城市设计战略、变更城市设计手法及提高城市设计管控力,以期能更好地支持城市发展战略构想。本文以密山市城市设计为例,为更好衔接城市发展战略与指导微观城市建设,将其分为总体和重点片区两个层面,在总体城市设计层面,从构建生态格局、优化城市功能、提升服务机能、演绎城市文脉、彰显市民需求等宏观规划内容为主,夯实城市发展战略体系内容;在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层面,从片区特征与需求着手,以明确规划发展策略、引导产业业态与模拟空间形态等具体规划内容为主,搭建城市发展战略空间平台;同时完善城市设计管控机制。相信规划方法的具体实践与规划体制的重新审视,将对城市设计如何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进行传承与变革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市设计发展战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和我国快速城镇化的双重挑战下,如何理性的对待城市发展不断增长的建设需求、提升城市品质;正确的处理城市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把握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呈现出的机遇;应对新型城镇化的新常态背景下为城市设计提供的新挑战,形成有效地理论分析与实践手法,使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新挑战成为激活城市设计的发展战略新动力,是我们在密山市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中努力求索的问题。

密山,一座拥有6000年悠久文明的文化之城,一座素有“鱼米之乡”之称的生态之城,更是一座处于东北亚“金三角”和对俄出口黄金通道的口岸之城。而今,交通的提档升级、产业的转型支撑、文化的活力促进与主要人口聚集,使得密山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配合休闲旅游与服务业的发展,中心城区总用地面积增加,让城市的发展处于关键转型时期。

在本次城市设计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与新型城镇化下城市设计的新诉求,在一些地方1《密山市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2014年度黑龙江省优秀城乡设计一等奖

城市建设的实践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对本次城市设计的思考和探索就具有了普遍的现实意义。

1.新型城镇化激活城市设计的发展战略内涵

1.1人口城镇化滞后与产业结构调整,提出城市设计战略新要求

1.1.1人口城镇化滞后提出土地释放新机制

对于密山人口发展现状吸引力度不足,人口波动递减;城镇化发展趋缓,经济动力缺乏;务农比例过重,二三就业比例偏低;少子高龄化问题突出,年轻劳动力较少的几大问题(如图1),联系密山这类城市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已较大的实际情况,建议城市扩充宜采用渐进式的方案,短期内建设方向应以调整城市已建成区建设质量提升为主,如棚户区改善、环境质量与城市风貌改善、业种业态升级、道路建设完善等。远期建设则视中期建设完成情况以及人口产业成长速度,进行弹性机动的用地释放与发展建设。

1.1.2产业结构调整催生城市再生新需求

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背景下,黑龙江提出将推动“东部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拟打造对俄商品集散中心。新常态背景下密山在未来发展阶段应该朝向区域的核心城市与个性化城市的方向去着力,以使密山的产业发展在现有区域产业分工的结构中有所突破。引入“机能再生”的概念,通过对中心城区现状的解读与发展需求分析,配合中心城区功能发展目标,对中心城区的功能进行整合与重构。提出行政办公等功能疏解,优势公共资源扩散,商业及商务办公等功能提升,科技信息、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引进的整体策略。

1.2土地低效利用与生态环境破碎化,引发城市设计手法新变化

面对城市拆迁困难与开发动力不足,造成“城中村”蔓延;千城一面、城市风格与建筑风貌缺失,导致城市吸引力不足;城市发展定性不明确与公共设施投资不足,致使商业规模不足、业态单一,服务等级低,造成城市缺乏竞争力等城市问题。在总体战略构想下,对中心城区的开发建设进行积极探讨,通过建立符合城市设计引导意图的新一轮土地利用模式,

来对下层次规划进行有效控制。同时,重视对现有“存量土地”的评价管理,针对不同特点形成不同发展分区,针对不同发展分区推行不同的发展策略,以实现社会公平和利益共享的原则。

1.3规划实施需求与政府管理精细化,催生城市设计管控体制化

针对生态破坏,绿地破碎化与分布不均、系统化不足,无法创造良好人居环境的城市问题,将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相结合,从人、社区和城市公共服务系统、功能场所的关系出发,从山河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价值取向出发,从城市对人的服务品质来认识城市,构建稳定的人与自然的空间关系。通过控制和修复生态结构、明确城市集中发展和控制发展界限,建立生态保护与城区发展的和谐关系。以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理性框架,有助于促进密山在资源利用、建设标准和规划管理上的转型。

2.新型城镇化思维下目标导向型总体城市设计

2.1明晰策略目标,支持城市发展战略

本轮城市设计目标是清晰明确将城市今后应该做什么成为更加开放的选择,为其制定一个能够支援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以动态渐进的方式,分阶段设定城市设计目标,分层级明确发展重点,分区域确定特色,最终为密山建立一个绿色城市的生态骨架、提供一个可行的旧城改造策略、明确一个城市活力塑造的方向、打造一处有力的招商引资平台、增加一个新兴旅游业发展机能、并保留一处未来发展的城市副都心,将密山塑造成以自然为体、多元现代的旅游口岸之城。

2.2建构生态永续的生态之城

设计中可以通过对各分区风貌以及城市景观进行控制和引导,从而突出密山的生态城市魅力。基于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的理念,构筑城市边界与生态格局,密山中心城区应借助其西山等连绵山体,结合穆棱河三条支流,缔造城市“人文水岸”大环境,塑造一山三水的山水格局;构筑生态连续的城市边界,通过控制和修复生态结构、明确城市集中发展和控制发展界限,建立生态保护与城区发展的和谐关系。以生态格局作为城市建设规划的理性框架,有助于促进密山在资源利用、建设标准和规划管理上的转型(如图3);缔造层次丰富的生态廊道,在总体设计层面,引入生态环境永续发展的理念,以农田、防护绿地、自然河流等生态资源构筑城市边界,以亲水公园、湿地公园、社区公园、主题公园或大型绿地,链接原有生态体系,建立绿色城市生态骨架,形成凸显生态永续的生态之城。

2.3重视存量管理的有序之城

创造层次分明的道路景观,重新梳理规划道路系统,从城市设计与道路景观的角度,缔造重点展示城市形象的景观型道路、链接城市片区的交通型道路、兼顾景观与交通功能的生活综合型道路,等层次分明的道路景观体系;营造井然有序的城市格局;倡导存量优化的功能细化。明确城市活力塑方向、细化城市功能构想,以绿色生态骨架为基底,结合城市主要道路,布置城市重要公共活动功能。如重点展示口岸城市形象与提升城市购物娱乐等综合功能的站前城市商业中心;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职能及有利招商引资的连珠山产业服务中心;结合西山、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资源,支撑城市产业再升级、完善城市文化会展等公共职能的铁西文化行政与商务创意中心;结合未来建鸡公路入城口、原有莲花泡及鲜族聚落的南部新兴旅游服务中心;兼顾城市东大门意向与都市生活需求的和平都市生活区;展示农贸产业发展与北大门意向的北大营生活区。在此基础上,结合汽配、农产品加工、居住、教育、物流、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城市其他功能片区,构成完整城市功能体系,

2.4引导机能提升的再生之城

估算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总量,构建有序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对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分配,依据远期现代服务业年产值、人均商业营业面积、图书馆展览馆等各类建筑建设标准,预估城市主要公共服务设施总量。并在合理的层次体系架构下,形成以站前商业区为基础的城市级商业中心、兼顾三个区级商业中心及若干社区级商业中心的商业服务设施体系,以及以铁西文化行政与商务创意中心为主的市级公共活动中心、兼顾两个片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及

三处居住区级公共活动中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2.5演绎城市文脉的魅力之城

划分特色鲜明的城市分区;分类分级引导的强度控制,虑近年已批代建项目开发强度及拆迁补偿需求,对城市整体开发强度,依据居住用地与非居住用地的分类控制,以及控制区级、引导区级、鼓励区级的分级原则,最终形成五个强度控制区间,进行逐级控制;兼顾现状建筑的高度预判,引入城市美学控制要素,兼顾局部已批代建高层住宅,以城市商业中心、文化行政中心为至高控制点,总体上形成中心高、外围低的递进高度开发引导,

2.6彰显市民需求的活力之城

结合全市现有资源及城市功能布局进行分配,丰富公众生活的广场设计,创建市民需求的滨水空间,打造快慢结合的慢行空间提倡重视“以人为本”、“市民需求”的活力景观体系建构,注重市民体验需求,结合未来城市人口发展及分布特征,结合城市活动引导,综合布置广场、滨水空间以及慢性空间的体系布局,与城市生态骨架相融合,形成丰富多元的市民活动体系。最终形成高度适宜、开发有序、显山露水的自明性口岸城市形象。

3.新型城镇化建设下片区策略导向的重点片区城市设计

立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常态对于人口规模、产业发展、土地存量、生态品质等诸多方面的新要求,在城市结构与城市分区中制定合理规划的基础上,应突出在城市片区设计引导、城市形象与风貌设计、绿地系统分布、人性空间与步行系统的整体考虑。我们应在城市设计层面给予回答并进行全面的优化、细化以及提升。

3.1基于存量优化的近远期旧城改造机制

着眼城市更新新机遇,将综合商业中心片区建设兼顾近期旧城改造与远期开发的城市级商业中心。综合商业中心片区是密山现有最重要的站前商业中心和城市中心。通过对片区现状建筑特征的详细调查,可以看到目前片区建筑高度以多层住宅为主,密度较大,拆迁困难;多数建筑为九十年代中后期建设,较为陈旧;建筑质量不高,建筑外观亟待重新修缮;部分行政单位与商业建筑混杂,权属不清;建筑风格不明晰。同时,片区内部缺乏公共活动的广

场绿地;道路两侧违停现象严重,停车供给不足,通行能力差;商业业态较低、除东安街、光复路两侧,多为住宅底商,农贸大市场严重影响市中心环境;室外售卖设施简陋,街道家具有待加强;街道空间尺度处理不佳;整体天际线过于平缓,等问题较为突出。

考虑到市中心环境亟待改善、拆迁困难大以及招商引资的过程性,规划提出近、远期改造两大改造方案,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密山市商业中心和对俄口岸城市的重要展示区。

3.1.1立足近期现状,改善城市风貌

城市设计策略近期以环境整治与风貌改善为主,包含街道立面改造、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环境绿化改善、交通管理策略、商业业态引导等多方面内容。以光复路、东安街、光复街、永固路、穆棱街等主要街道立面改造为重点,将整个片区风格统一为融合俄罗斯建筑风格及折衷主义、新艺术运动主义、现代主义的现代简约欧式风格,同时利用丰富建筑立面造型、调和建筑色彩、打造错落有致的天际线等做法强化综合商业中心的风貌形象(图5)。

街区改造元素

在片区内部搭配进行室外售卖与街道家具设施配套,广场绿化的改善,单行线设计与交通渠化管理,与引导行政建筑、农贸大市场搬迁等综合措施的运用,以引导商业中心的服务层级升级与景观风貌的建立(如图6)。

街区改造环境效果

3.1.2展望远景蓝图,规划空间职能

城市设计策略远期发展模式与设计理念,则建议以合并小街区、朝向大街阔的整体开发策略为主,在商业中心区规模容量的合理确定下,对其主要功能进行调整。结合近期已完成的东安街、光复路两侧改造历史街区,保留部分可改造街区的基础上,设置紧邻火车站的站前购物区、高端品牌区、文化体验区、综合商业区、高档社区、金融商务区等多元功能区,将老市中心整体打造成一个大型的欧式风情街区。同时策划配置站前购物、高级会所、星级酒店、高端购物商场、免税品商场、综合商场、特色餐饮、古物交易市场、民族艺术品商厦、高档居住、娱乐城、酒店式公寓、金融商务办公等商业业种,提升市中心商业等级,打造区域核心城市职能(如图7)。

另外,通过整合城市的街道、广场、绿地,建构出序列动感的商街开放空间模式;注重人性尺度的环境体验关系,提供形式多样化的购物休闲环境;利用公交出行模式与全时化的活动安排,打造市中心一处人行购物的天堂,缔造密山的核心商业中心形象(如图8)。此外注重整体夜间视觉设计与光环境的营造,在璀璨夜色中突显旅游地标的形象与再现历史风华的口岸城市风貌。(如图9)

3.2立足产业服务升级的招商引资平台

连珠山新城片区作为密山招商引资的重要战略平台,是一处支持招商与产业发展的综合

性服务平台及现代化生活园区应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密山高新现代的西部门户、新区服务核心区和开发区的配套中心。

规划通过设置沿工农大街的片区连接带、沿规划服务路的社区服务轴和链接公共绿地的景观生态轴,将连珠山镇生活片区与经济开发区进行紧密结合。并相应配置产业服务带、社区服务带、生活居住区、活力文化广场、生态体育公园为主要的发展分区,构成片区整体的规划架构。

在功能设置上,以片区创意研发基地、产业与技术服务基地、会议展示厅、综合服务中心为整个新城的主要功能。其中,以产业服务带作为片区重点功能的主要载体,以点、线、面结合的建筑与空间形式,组织商贸创意中心、文化创意体验馆、会议接待厅、快捷酒店、购物商场、小型SOHO办公、时尚休闲街、俄式餐饮、休闲茶餐厅、娱乐购物等多元的服务业与商业业态,以满足园区多样化的休闲商务需求。并将此服务带中的户外开放空间与周边的社区服务以及文化广场、体育公园等慢行生态系统进行链接,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产业发展与生活融合的发展模式。

片区建筑设计主要打造空间连廊,连接社区与产业服务带;整体以相对舒缓的建筑形体与贯通的人行空间相结合,创造舒适的室外公共空间。最终使连珠山新城以新型创意研发为立足点,成就密山创立天下、西引未来的经开区新形象。

3.3打造文化创新驱动机制的新兴旅游产业基点

莲花新城片区是未来从建鸡高速公路入城时的首个重点风貌区,应借助城区南大门的发展契机构筑未来城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平台,力求将其打造成为密山市东南大门与未来休闲旅游核心。

规划以片区中蓝、绿自然资源带的渗透与共融为核心理念,以同心路、消防路为片区发展轴线,围绕滨水主题公园,规划设置鲜族特色旅游区、溪畔低密度居住区、依托特殊教育学校与希望小学的文教居住区、沿消防路的商住混合区与高端养生居住区,以及结合拆迁需求的朝鲜族居民安置区等六大片区,共同构建出整个片区未来的发展格局。

在具体设计中,为充分体现莲花泡的自然资源与景色,于莲花泡周边设计一处具有滨水体验的活力动感街区,并引入滨水餐饮、酒吧、商业购物、观湖酒店、COFFEE饮吧、管区管理等活动项目,来激活整个滨水空间的能量;同时,将创意鲜族文化与滨水空间充分结合,以鲜族文化及产业创新为主题,引入具有鲜族特色的创意产品研发、民俗特产、创意产业展示、休闲娱乐、民俗餐饮与客栈等服务活动,以满足城区内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需求。尤其注重沿水与沿街面的形象打造,将民族特色与现代商业建筑有机的搭配在一起,打造吃、住、玩、乐、游于一体的鲜族文化产业区;强化沿主要街道的公共服务功能,于消防路北侧,结合原有福利院,打造由娱乐型商业、购物型商业、餐饮式商业于一体的沿街商业服务带;沿同心路两侧,则强调以商业办公、高端百货、超级商场、酒店式公寓、金融大厦等城市功能,并以立体化三维的方式将综合型的商业活动,引入到标志性建筑中,构建出密山南大门的门户形象设计模拟方案。

总体上,通过滨水公园、民俗创意旅游区、沿街商业带与南入口大门意向的塑造,结合城区未来发展,共同为密山搭建一处位于城区东南部的新兴旅游文化发展核心与产业发展平台。

3.4预留城市再升级的文化创意都市副中心

铁西新城片区西可支援连珠山新城的产业发展与投资建设,向东与城市商业中心联动,完善城市功能与提升城市职能。作为密山中长期发展建设的重点片区,与城市未来发展的主要核心,应将其打造成为以行政、多元文化创意与商务配套,支援城市产业再升级的城市副都心。

规划以现状街道为基础,形成完整路网体系。在设置以密山市政府为核心的行政服务中心、以海宁皮革城、德林商务会馆为主的综合与特色商业服务带外,于该片区的中心位置,设置城市级商业综合体与会展中心、城市级文化艺术中心、soho立体化创意设计中心与青年创业育成中心等核心功能片区,并结合周边的汽车销售、教育、居住功能,构成整个新城功能体系。

具体延续主要公共建筑业态,兼顾已批代建与已建住宅小区情况,重点导入图书中心、社科中心、群众艺术馆、文艺办公、展览厅、会议厅、星级酒店与商务酒店、会议办公、餐厅、购物中心、广告传媒与新闻中心、金融中心与商贸中心、创意设计中心与创业育成中心等产业业态,以设计与产业、会展、商务金融多元联动运作模式,打造具有城市影响力的文化商务创意核心区。

片区设计强调整体开放空间,与周边的航空公园、森林公园、市政广场的有机整合;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将白色建筑主体与玻璃幕墙结合,整体呈现简洁明快的意象效果;注重建物体量的设计,内部紧临主要人行开放空间的两侧,配置5层以下建筑体量或裙房,中高层建建筑则配置于裙房的后侧,以体现街道空间的人性化尺度,外部则形成具有标示性与统领性的天际线效果。搭配完善的公交系统,最终形成多元聚合与动力永续的密山市文化行政与商务创意新中心。

4.明确效果导向,协调多元利益,构建城市设计管控机制

随着黑龙江省将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城市设计的管控机制构建成为规划体制转型的重要内容,同时,由于城市设计的自身特点,其管控内容应与传统城市规划内容有所区分,以达到互溶互补的管理目的。

4.1编制城市设计管理手册

随着黑龙江省将城市设计纳入法定规划体系,城市设计更应增加可在控规层面应用的管理设计条件。本设计将前述城市设计内容与条件转译成管理手册,包含总体城市设计导则与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导则,分别衔接总体城市设计与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内容。其中,总体城市设计导则是对总体城市设计成果的转译,是对编制完成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有益补充;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图则则是对重点地区城市设计方案的转译,其直接与地块挂钩,用“一张图”的形式深化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则的要求。设施管理规定单独编制成册,管理人员能够方便,快捷地查找出不同地段的城市设计条件,从而提高城市设计成果的可操作性。

4.2划定城市重点发展地块

依据城市设计研究成果,划定城市发展重点地块,以城市设计条件与空间形象导向要求,引导城市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组织编制城市中心区、滨水区、历史文化街区、公共绿地和生态绿地、重要的市政基础设施、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城市主干道以及主要景观轴线两侧等重要地块的修建性详细规划。

4.3确定近期重点项目名录

围绕城市近期发展目标,制定城市开发计划。明确近期建设的重点地段和工程项目,构建近期项目库和规划设计清单,并落实相应负责政府部门与财政预算,对近期开展的局部城市设计和转型规划工作的提出指导和要求,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深入有序开展。

5、结语:

密山,这座黑龙江省的边陲城市,在国家层面实施老工业基地战略,重点扶持发展新型工业等举措的大背景下,黑龙江省大力开展“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战略部署的同时,作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区域经济战略节点城市,在引导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业、进出口产品加工基础上,应加强生态旅游服务、边境通商口岸等功能,构建新型产业结构,使管理语境回归公共利益,重点强调区域资源整合,勾勒底线框架,创新实施机制,弱化目标约束,弹性有机生长,协调价值取向多元利益,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进行空间分区及管制,将其打造成为生态旅游口岸城市。

《密山市是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及重点片区城市设计》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将使密山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与建设中,焕发出更加风华璀璨的光芒,成为一处绿色为底、产业振兴、活力再现、多元现代的旅游口岸城市,一切源于支持城市发展战略的城市设计。

参考文献

(1)美【凯文·林奇] 著, 林庆一,陈朝晖,邓华,译《城市形态》2001

(2)国务院.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3)美【ED·培根】等著《城市设计》黄富厢,朱琪,译1989

作者简介

刘畅,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杨灵,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夏子康,城市规划师,哈尔滨工业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111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旗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吹响了新型城镇化的号角。充分利用县域地理区位优势和特色产业优势,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发展,值得认真研究和思考。 一、基本情况 十一五以来,科左后旗城镇化建设以建设蒙古族生态旅游城镇为目标,坚持南移东扩的发展格局,抓规划、绘蓝图,抓建设、强基础,抓管理、上档次,抓美化、变面貌,各项基础工作整体上不断加强,不断完善,不断提高,取得了重大的进展。科左后旗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县域工业集群化的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着力提升县城规划和建设水平,加大城中村、城边村的改造力度,做大县城、做精集镇,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甘旗卡镇建城区面积13.24

平方公里,城镇居民人口近8万人(其中流动人口1万人)。老城区三街六路总长29.12公里,新城区道路为九街五路,目前已完成铺设20公里。完成的重点工程有:(1)城市道路工程。重点建设了博王大街、潮海街、巴彦路延伸、团结路延伸、建设路延伸及南工业园区路网工程。(2)市政工程。通过实施亮化改造,镇区路灯总数已到3000盏,亮灯率达95%以上。新建、改造高标准公厕100余座,人行路彩砖硬化面积30万平方米,更新、扶正路边石8万延长米,新铺和改造雨水管网100公里。(3)园林绿化工程,每年自繁自育在各街路栽植各类花卉30万株。镇区绿化覆盖率26%,人均绿地达到24平方米。(4)集中供热工程,目前供热面积已经达到120万平方米。(5)垃圾处理场工程,无害化垃圾处理场即将竣工。(6)污水处理工程。日处理能力近期1.5万吨/日,远期3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已正式运行。此外建筑开发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五年来共完成各类房屋建设工程271项,面积146.83万平方米,投资14.73亿元。 (一)科学规划管理,拓展城镇空间。科左后旗投资135万元,聘请北京、沈阳规划设计院编制了新一轮《甘旗卡镇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金宝屯镇城市总体规划》、《甘旗卡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甘旗卡镇区 5.44平方公里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完成了甘旗卡镇37平方公里和金宝屯镇18平方公里的地形图测绘工作,构筑了甘旗卡镇“东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For the things that have been done in a certain period, the general inspection of the system is also a specific general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 研报告正式版

20xx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报告资料适用于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同时也是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找出成绩、缺点和不足,并找出可提升点和教训记录成文,为以后遇到同类事项提供借鉴的经验。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我国当前城市化的问题和发展战略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 2012年11月13日 编者按: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的推进,城市化进程始终以两倍于世界同期平均速度的步伐高速发展。 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目前城市化发展处于什么样的阶段,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否可以一直持续下去,明晰这些问题对于我国未来经济发展走向、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入到加速发展的新时期。但长期实施的城市化方针却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向更高层次迈进。 我国当前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背景链接 2011年中国城市化率首次突破50%,意味着中国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中国城市化进入关键发展阶段,这必将引起深刻的社会变革。中国的城市化道路是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非均衡道路;是土地城市化快于人口城市化的非规整道路;是以抑制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利益来支持城市发展,导致不能兼顾效率和公平的非协调道路;是片面追求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而以生态环境损失为代价的非持续道路;是以生产要素的高投入,而不是投入少、产值高,依靠科技拉动经济增长的非集约道路。 传统的城市化存在着诸多弊端,中国未来的城市化必须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关于《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教授担任主编,组织多名专家历时1年完成的研究成果。这是继2009年之后专门研究中国新型城市化战略的第四部年度报告。 城市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的非同步 投资与消费失衡: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拉动GDP增长的百分点数,尤其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达到95%以上,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达到了8.7个百分点;而同期的消费贡献率只有45.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点数只有4.1%,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为-40.6%,拉动经济增长百分点也出现了负值。在我国城市化发展中,一直存在着高投资、高出口、低消费的发展问题。按照国际惯例,发展中的转型国家,投资与消费的比例正常水平为30∶70,正常的下限是35∶65,但是我国的投资消费比接近1∶1。可见,我国消费率偏低,投资率偏高。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失调是我们重建设、轻消费、居民收入水平低下、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原因。 第三产业比重过低:如果按照三大产业投资水平来看,第二产业投资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长期以来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向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倾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始终没有取得突破,2010年我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整个GDP的比重只有43.1%,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只有34%。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我国主要以商业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为主;邮电通讯、金融保险等基础性服务业以及信息咨询、科研开发、旅游、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新兴服务业虽然发展较快,但比重仍不高,发育仍不足。此外,我国服务业产品创新不足,服务品质和技术水平不高,在组织规模、管理水平与营销技术上与国外服务业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需要。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中国新型城镇化之路

论新型城镇化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我们要依据基本国情,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本文对当代中国城镇化的特点以及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特征,意义进行了阐述并对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意义;幸福感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一.当代中国城镇化特点 中国城镇化发展至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城镇化水平依然很落后。主要表现为两个经济现象:一是我国人均GDP对应的城镇化率远低于世界大多数国家,只处于中游水平。发达国家城镇化率接近85%。而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国家城镇化率也在60%以上。二是按照霍利斯·钱纳里的理论,一国的工业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率可以达到40%左右;工业化率达到40%时,城镇化率一般在75%以上。目前我国的工业化率已经接近40%,但城镇化率才刚刚突破51%,同等工业化水平下,我国的城镇化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左右。 (二)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城镇化率普遍越高。中国城镇化率较高的省份 主要是由大部分东部地区构成,尤以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中部较发达的省份如黑龙江、湖北等地的城镇化率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速度慢,其城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仅有重庆的城镇化率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 (三)城镇化发展速度普遍较慢。2002~2011年,中国31个省市的城镇化率平均增速为1.35%,江苏增速最快,年均增速超过2%,而北京年均增速为0.52,上海仅增长0.04%;中部地区中发展最慢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其城镇化增速也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除了西藏和新疆两省之外,其西部各省的年均增速超过平均水平。 二.新型城镇化的定义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互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农村社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与人们日常生活单纯从字面理解的意思不同,城镇化,就是指涉及社会方方面面、关系到大至都市,小到农户的产销、合作、互动、和谐的新型社会关系。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意见

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 的意见 各市( 州) 、县( 市、区) 党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部门: 当前,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互动发展,是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规律,从我省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作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抉择。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 工业化城镇化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以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一主、三化、三加强”基本思路,联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开创了我省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但是,我省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总体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不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性不够。从发展阶段看,我省刚进入工业化中期,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双加速”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 以下简称“两化”) ,促进互动发展,才能加快缩小我省与全国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才能有效避免工业化城镇化不同步、不协调造成的经济和社会问题,顺利实现现代化目标。新型工业化

是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更加注重创新驱动、绿色低碳和开放合作;新型城镇化是以新型工业化为内在动力,推动区域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产业支撑、城镇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推进“两化”互动发展,就是要做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结合。 当前,我省正处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面临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发展战略、启动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国内外产业向西部大规模转移等重大机遇。加快推进“两化”互动发展,是推进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是遵循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规律、提升区域竞争力的现实选择, 是把握我省发展阶段性特征、重塑“四川经济版图”的战略举措。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加快推“两化”互动发展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抢抓机遇、顺势而为,统筹兼顾、大力推进,努力保持“两化”快速推进势头,不断提升我省在西部和全国发展格局中的地位。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xx,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xx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

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

2019年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近年来,XX镇严格按照市县关于新型城镇化工作的要求,围绕“产城融合、功能配套、生态宜居、城乡一体”的目标定位,努力将城镇化工作与XX和XX建设融合推进,加快建成产城融合、生态宜居的XXX。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标准完善镇区规划。依托XX服务区,按照“规划先行、区镇一体”的整体思路,先后委托XX规划设计院、XX城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和新型农村社区进行了全面规划和反复论证,高水平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化和部分区块详规编制。 (二)突出产业支撑,加快“两区同建”步伐。一是配合XXX加快东营XX服务区建设。目前,园区已经形成“六横十纵”的道路框架,北二路、淄博路、南一路实现与东西城全面对接,XX路园区段也建成通车,区内道路全部实现了亮化。加大项目载体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好投资XX亿元的XXX、XXXX、XXXX等14个服务业项目建设,打响XX创新创业品牌,引领全市电子商务和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区镇一体建设步伐。二是坚持实施XX新型农村社区和XXXX示范园区“两区同建”。以新型农村社区为载体,宣传现代农业,提高群众土地流转积极性,培育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保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平台,快速发展现代农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带动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目前,XX社区群众已为农业示范区流转土地XX万亩,XXX示范区现已引进XXXX、XXXXX、XXXXXX等17个现代农业项目,计划总投资达XX亿元,为XX社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XXX多个,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XX个,家庭农场XX个。“两区”同建的实施,真正实现了社区群众与农业企业的“双赢”。 (三)城建重点项目推进迅速。一是加快推进镇驻地老旧区块改造。按照“成熟一片,启动一片”的原则,高标准编制XX以西3.16平方公里片区规划,尽快启动XXX周边、XXX区块搬迁改造提升工程,争取年内实施XXX西延工程,拉开镇区向西发展的空间。二是加快镇南部区块开发。抓好总投资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一期建设住宅楼XX月底前竣工,二期工程年内完成主体施工。积极推进投资XX亿元的XXXXX项目建设,加快项目手续办理,确保年内完成病房楼主体工程。规划建设职工公寓楼,年底前竣工。探索引入PPP模式,与社会主体合作进行供热、道路交通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稳步推进XXXXXX搬迁改造工程。投资XX亿元的XX社区建设快速推进,一期XXX万平方米搬迁楼房竣工投用,XXX户群众乔迁新居。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队伍,在加强物业管理人员培训的同时,宣传引导社区群众文明居住,确保社区物业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调整完善XXX社区二期规划,加快前期工作,及早开工二期建设工程,让XXX村群众全部享受到搬迁改造的成果。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通过几年的开发建设,我镇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了一些成绩,

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docx

第三章城镇化与城镇发展战略第十二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指导思想是: 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与优化,促进产业和人口的空间集聚,形成合理的、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城镇空间网络, 推进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进程。注重区域和城镇的合理、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资 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三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方针是: 科学规划、有序推进、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分类指导、兼顾南北、强化重点。优化 乌鲁木齐的综合功能,强化乌鲁木齐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培育区域中心城市,有 重点地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第十四条自治区城镇化和城镇发展战略目标是: 充分发挥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后发优势和资源优势,逐步建设成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经济强区和具有一定国际意义的商贸 活动中心区域。逐步建立一个职能类型协调,规模等级和空间布局合理、城乡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区域城镇体系。 第十五条自治区城镇化发展道路是: 走以大中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以及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注重城市功能的扩张和完善、集约化和内涵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使城镇成为各级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通过城镇 要素的聚集与扩散功能的充分发挥,带动城乡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北疆(指天山以北地区) 依靠城镇的集聚效应,走城乡协调发展的扩张型城镇化道路;南疆(指天山以南地区)强化 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走点轴开发的集中型城镇化道路。 第十六条自治区城镇化战略步骤是: 近期,新疆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是天山北坡经济带,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实质是以乌鲁木 齐市为核心,以吐 -乌-大高等级公路、乌 -奎高速公路和北疆铁路为发展轴的天山北坡城

最新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全国新型城镇化十大经典范例” 十大经典案例目录 1.辽宁省铁岭市: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案例1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凡河新城引领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铁岭市人民政府 凡河新城 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重要发展战略,是铁岭未来发展的最大潜力和机遇。近年来,铁岭市委、市政府以凡河新城建设为突破口,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在建设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是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走出了一条以人为本、绿色低碳、三位一体、良性循环的新型城镇化之路。 一、背景与起因

第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贯彻落实辽宁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需要。2005年初,时任辽宁省委书记李克强到铁岭调研时指出,铁岭30万人口的城市太小了,要向大城市发展,建设自己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以城带乡。按照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规律,一个地区中心城市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应该占全地区的30%左右,打造成区域经济增长极,才能起到辐射和带动作用。而当时,铁岭中心城区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均只占全市的10%左右,对区域经济的辐射拉动作用不强。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过程中,铁岭市委、市政府多次组织国内外知名规划专家,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以及产业发展进行了广泛调研、充分论证,提出通过建设凡河新城来做大做强中心城区。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正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要指示精神、做大做强铁岭中心城区的具体举措。 第二,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主动融入沈阳经济区、实现沈铁同城化发展的需要。铁岭南部地区与东北中心城市沈阳毗邻,可以充分接受沈阳的辐射。尤其是沈阳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铁岭作为沈阳经济区八个成员市之一,规划建设凡河新城,城市向南发展、向沈阳靠拢,是实施沈阳经济区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沈铁一体化、实现沈铁同城化的必然选择。 第三,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让更多农民过上城里人生活的需要。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将更多的农民转化为市民,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根本性措施。2005年,铁岭的城镇化率只有30%左右,是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市区东部受山地限制,加之高速公路、输油管线分割零乱,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西部由于靠近辽河,地势低洼,城市防洪、排污问题很难解决。北部受交通干线、河流和城市防洪的制约,发展空间非常狭窄。如果按照传统“摊大饼”式的发展思路,势必重蹈交叉污染、交通拥堵等弊端。我们秉承组团式的先进发展理念,规划建设凡河新城,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实践证明,正是由于规划建设了凡河新城,极大地推进了全市的城镇化进程,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市城镇化率可提高到52%。 第四,规划建设凡河新城,是为沈铁工业走廊提供城市支撑、实现产城互动的需要。2003年开始,我市顺应沈阳经济区一体化的趋势,主动承接沈阳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沿京哈高速公路、102国道等交通大动脉,规划建设了南起沈阳与铁岭交界、北到吉林省界、总面积3313平方公里的沈铁工业走廊。目前,沈铁工业走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发展到837家,产业工人发展到15.1万人,成为铁岭最大、最靓的一张经济名片,被写入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沈铁工业走廊特别是铁岭南部先导区的快速崛起,迫切需要有一个新的城市作为支撑,以实现产城互动、一体发展。规划建设的凡河新城,正处在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核心地带,区域位置适中,能够为沈铁工业走廊先导区发展提供城市支撑与配套,有利于产业与城市互动发展。 第五,凡河新城选址在凡河镇,具有优越的区位和生态优势,有利于打造特色城市。一是交通便捷。京哈铁路、哈大高速公路、102国道、哈大高速铁路和沈环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同时,与老城区距离适中,有利于组团式发展。二是环境优美。北有莲花湖湿地,东有蟠龙山森林公园,辽河从西侧环绕,凡河从镇区穿过,山水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良。三是水资源丰富。上游有榛子岭水库,下游是辽河,无论是地表水还是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打造“中国北方水城”。 二、做法与经过 2006年初,铁岭市在“十一五”规划时,提出了建设凡河新城的构想。2007年1月16日,铁岭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凡河新城总体规划,使凡河新城规划建设上升为全市人民的共同意志。凡河新城总体规划由同济大学规划院、复旦大学共同编制完成;控制性详细规划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景观规划由清华大学规划院完成;城市设计由美国RRM建筑事务所等4家著名规划设计机构完成。2007年1月,辽宁省政府正式批准了包括凡河新城在内的《铁岭市城市总体规划》,从此拉开了凡河新城建设的序幕。主要在以下6个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和尝试: 第一,创造性地开展了单户城镇化。所谓单户城镇化,就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户以户为单位,在完全自愿的前提下,保留原有耕地承包经营权,用农村住宅和宅基地置换凡河新城的楼房,同时,通过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进城农民真正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让他们进得来、住得下、留得住、生活得更好,避免农民“被上楼”。做到“五个相结合”:1、政府引导和群众自愿相结合,制定好规划、政策和标准,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坚持以人为本,立足于百姓得实惠,充分让利于民,使农民真正变为市民。2、产城一体、城乡一体、建管一体相结合,实现统筹规划、协调推进。3、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方式,加快土地流转,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进城的农民不再从事农业生产,留下来的农民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4、单户城镇化和整村、整屯城镇化相结合,按照单户为主、整村优先的原则,强化制度设计,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和优惠政策。5、期房和现房安置相结合,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启动期房建设,同时组织现有房源,为农民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2013年9月25日,在铁岭县3个乡镇率先启动了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真心欢迎。10月14日,市委、市政府决定在铁岭县全域14个乡镇范围内启动单户城镇化试点工作。目前,已经有6257户农户报名,1588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三大特点分析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中国指数研究院共同发布《2013年三季度中国房地产政策评估报告》,报告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中国房地产业走势专题分析》。报告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镇化道路进行回顾,总结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三大特点。 回顾历史,国内外形势决定我国城镇化发展方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镇人口规模由1949年的不足60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近7亿人,城镇化率由10.6%上升至52.6%,城镇化道路经历了起步——调整——快速——加速的曲折过程。 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旧模式下的城镇化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1)城市建成区规模快速增长,而城镇人口的增速相对较低,土地城镇化速度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若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口城镇化的速度还要更低。2)旧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城乡差距日益明显,城乡间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失衡。3)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采取了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从30余年的发展结果来看,由沿海地区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梯次发展的所谓“雁行发展模式”或“梯度发展模式”未能如愿出现,东中西部经济发展差异日益拉大。 三大特点,新型城镇化战略应运而生 自2003年十六大提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到十八大明确“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新型城镇化思路逐渐明晰。 特点一:以人为本,重质量轻速度。为解决城镇化中人口迁移所面临的问题,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十八大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此战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实现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提升转变,扩大农民工的基本公共服务;二是如何从粗放型的扩张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解决城市发展模式的调整。在此其中,以人为本是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点二:一体化统筹,缩小城乡差距。“不均衡”是旧城镇化的诟病,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巨大差距,以及二元结构造成的城乡差异。新型城镇化注重区域间协调发展,并“坚持城乡统筹,把推进城镇化和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 作为城市建设的工作者,我们知道怎么样开展城镇化建设行动工作吗?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1】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发改规划〔xx〕1098号),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一)全面放宽重点群体落户限制。以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杭州市要区分主城区、郊区、新区等区域,分类制定落户政策,通过流动人口积分落户方式重点解决符合条件的普通劳动者落户问题。大中城市均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不得采取积分落户方式。(省公安厅负责,xx年12月底前完成) (二)全面落实居住证暂行条例。督促各地落实居住证制度,确保居住证领取门槛不高于国家标准、享受的各项基本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低于国家标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赋予居住证持有人更多公共服务和办事便利,不断提高居住证含金量。(省公安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民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建设厅、省卫生计生委

负责,xx年9月底前完成) (三)全面落实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财政政策。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国发〔xx〕44号),研究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建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规模、结构根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动态调整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农业转移人口落户较多地区的资金奖励力度。(省财政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四)全面落实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政策。结合上年度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情况,调整完善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办法。研究出台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的实施细则,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的合理用地需求。(省国土资源厅负责,12月底前完成) (五)建立进城落户农民农村“三权”维护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农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合法权益,鼓励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稳妥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农村集体资产股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省农办、省农业厅、省国土资源厅、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浙江银监局负责) (六)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各地区要有序扩大城镇义务教育学位供给,坚持“两为主”,落实“两纳入”,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办法,确保进城落户农民子女受教育与城镇居民同城同待遇。统一城乡义务教育学生“两免一补”政策,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县域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调研报告 卢氏县发改委 新型城镇化,就是以城乡统筹为结合点,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逐步实现农民就业城镇化、农村基础设施城市化、生活服务社区化、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战略选择,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是促进资源要素集约开发的着力点。如何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促进统筹城乡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已成为我县当前经济建设战略思考的重大课题。 一、我县城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卢氏县地处河南省西部,两省八县交汇处,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全县辖19个乡镇,352个行政村,3112个居民组,总人口37.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2.6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国土面积400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1万亩,农民人均耕地1.2亩。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发展,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全县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一)城乡规划全面启动。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分阶段实施,多角度宣传,初步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模式。

一是完成了城区总体规划。2003年,县委、县政府委托河南省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对县城规划进行了第三次修编。2008年,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又委托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卢氏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2009-2020)》。在广泛征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社会各界人士意见的基础上,经县政府常务会、县四大班子会讨论研究及有关专家评审论证后,确定了“一轴一带六组团”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将城区规划控制区由原来的16.6平方公里扩大到120平方公里。同时,我们还对城市局部规划进行专项修编,如城镇供排水、停车场、水体景观、重点建筑等,力求使规划更合理、更完善,体现人民意愿,贴近群众生活。二是完成了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按照产城融合、产城互动的要求,将产业集聚区建设同城市建设相结合,委托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 3.95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空间发展规划、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并呈报省政府批准,从而使城区建设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达到了100%。三是完成了重点集镇、重点村等规划。按照村镇经济发展要求,结合乡镇经济发展特点,由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完成了各乡镇集镇规划和全县确定的61个中心村的规划编制。同时,并积极争取上级业务部门支持,完成了全县所有市、县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新农村社区的规划编制工作。 (二)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坚持县城、重点镇、小集镇同步建设发展,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功能,提升层次,各项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城镇化水平日益提高。一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按照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2013-11-4

关于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2013/11/4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城镇化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何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由中国工程院和清华大学共同组织的重大咨询项目“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日前正式结题。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匡迪担任负责人,20多位院士、100多位专家参加。经过一年多的广泛调研和深入研究,该项目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性建议。这份报告也成为项目组就城镇化问题向中央提建议的重要依据之一。该报告包括1个综合报告和8个课题。 城镇化是工业革命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过程,也是新中国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结果。随着当前国家改革开放事业的进一步深入,如果顺势而为、妥善引导,城镇化将会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成为带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走得不好,现有的“城市病”将蔓延,影响现代化进程,无法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是事关我国现代化事业成败的重大战略。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不可持续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镇化持续发展,截至2012年底,城镇化率已达52.57%,城镇人口约7.2亿。中国正在从一个传统农业大国,转变为城镇化水平与世界基本持平的城市型国家。13亿人口大国的城镇化持续发展,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城镇化多年所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越来越突出。一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率统计指标高于实际的户籍非农业人口比重15个百分点左右,城镇人口中1/3的流动人口群体无法享受城镇待遇;农民工整体上技术能力缺乏,难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无务农意向,“不融入”或“半融入”的城市现象突出,成为提高消费、拉动内需的制约瓶颈和社会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农村精英流失、农业现代化发展受限、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显现。二是资源环境约束瓶颈突出,生态环境形势严峻,区域性复合型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减缩版) “一轴三带、四群一区”城镇化发展格局示意图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依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四川实际,编制《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本规划是引领四川省城镇化健康快速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 第一章发展基础(略) 第二章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依法推进,坚持质量与速度并重,以落实国家“三个1亿人”城镇化工作部署为

切入点,扎实推进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问题导向为出发点,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通过改革释放城镇化发展潜力,走符合四川实际的“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为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动“两个跨越”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二)优化布局,集约高效。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合理确定城镇规模和功能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优化城镇空间结构,提高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效率。 (三)四化同步,城乡一体。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产业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努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四)生态文明,传承文化。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 (五)市场主导,政府引导。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城镇化成为市场主导、自然发展的过程,成为政府引导、科学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目标 适应经济新常态,构建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到2020年,我省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目标是: (一)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左右,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38%左右,改造约470万人居住的城镇危旧房和棚户区。 (二)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更加优化。优化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的城镇布局,以四大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基本形成结构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清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更加协调的“一轴三带、四群一区”的城镇化发展格局。 (三)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人均建设用地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城镇发展模式和用地布局结构更加合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 (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更加协调。开展以县为单位的多规合一规划,全域空间实现有序利用。小城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新村建设水平大幅提高。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全县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提升城镇发展水平,根据《X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X政发〔X〕35号)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省市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让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安居乐业为目标,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以打造关中西部城镇群为重点,以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为抓手,着力增强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布局和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为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做美城市、做强县城、做大集镇、做优社区,推动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坚持点面结合、统筹推进,深化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总结推广成功经验。 ——坚持纵横联动、协同发力、完善推进机制,优化政策组合,推动户籍、土地、财税、住房等相关政策和改革举措配套。

——坚持补齐短板、重点突破,瞄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快体制机制创新,确保改革措施和政策落地生根。 (三)主要目标 年均实现1万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到X 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一市一区一路”城镇空间格局和“X镇级市—西周文化景区(县城)—重点镇—一般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城市环境更加生态宜居;中心城区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显著改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生活品质显著提高。 二、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一)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根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政策,逐步剥离户籍上附着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确保进城落户人员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三个1亿人”战略和《X市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加快落实《X县推进“三个1亿人”城镇化实施方案》,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逐步放宽落户限制条件,允许农业转移人口在就业地落户,优先解决农村学生升学和参军进入城镇的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一定年限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以及新生代农民工落户问题。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中职学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优秀农民工凭相关证件和证明可在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型城镇化已成为各方关注的 焦点。下面是为大家搜索的一篇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供参考阅读,希望您喜欢! 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处于社会经济转 型的关键时段。我们要牢牢把握住城镇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要妥善应对种种挑战。城镇化的成功将大力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构建和谐社会。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扬州地区城镇化建 设经历了从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的低速起步阶段和90年代中后期 的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带来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诸如城乡差距明显,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弊端;近 年来,为了积极响应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号召,扬州开始步入城镇化建设的高速发展时期。早在“十一五”期间,扬州就已经认真贯彻城镇化发展纲要,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扬州市“十二五”发展更是制定了关于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它是“创新扬州、精致扬州、 幸福扬州”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我们要肯定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就,同时也要分清形势,勇于发现不足,善于抓住机遇,沉着迎接挑战。 本调研报告将分析解读中央关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规划文件, 全面分析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挖掘现

行城镇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再结合苏南和浙江等地城镇化建设的优秀案例,最后得出关于扬州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建议。 1.新型城镇化的内涵 1.1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新型城镇化是我党十八大制定的重大国家战略,是我国面临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时期重要的改革发展引擎。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1.2新型城镇化的原则 为了更好地实现城镇化,我党正确分析传统城镇化的不足,进而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其“新”的内涵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强调生态文明,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本次新型城镇化提出了7大原则,即:以人为本,公平共享:将人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四化同步,统筹城乡: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同步发展;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