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谈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谈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谈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谈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设计)题目:谈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以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年级

指导教师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2)

第一章绪论 (3)

第一节研究背景 (3)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第三节研究方法 (3)

第二章广西原声民歌的具体认知 (3)

第三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基本情况 (4)

第一节活动目的性强 (4)

第二节分排、合排结合 (4)

第三节考核制度 (5)

第四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培养策略 (5)

第一节充分的常规训练 (8)

第二节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6)

第五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训练策略 (7)

第一节加强师资队伍 (7)

第二节歌唱发声训练手段 (7)

第六章结论 (8)

参考文献 (9)

致谢 (10)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歌演唱团的培养问题,也渐渐的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毫无疑问,在民歌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今天,广西原声民歌在我们的生活中,开始真正的具有了一席之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广西原声民歌往往希望能够求得新的生长点与发展平台,从而确保原声民歌的传承后继有人,在这一问题上,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院校,也就肩负着人才培养的重要历史使命。

据此,本文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通过对广西原声民歌的教学实践分析,具体的阐述如何保持广西原声民歌演唱风格的教学理念和措施,从而在现实情况中,梳理出相对具有明确性的教学措施,从而在此基础上,使一切教学指导的理论依据,具备“可行性”,以求建立新的广西原声民歌人才培养、训练机制,让原生态的民歌演唱团,能够在现实情况中,持续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广西;原生民歌;演唱团;培养;训练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 problems of training of folk singing group, has gradually appeared in front of us. No doubt, the culture is more and more valued today, folk songs in our life, began to really have a space for one person. Especially Guangxi acoustic folk songs, in the new era background, often hope to be able to obtain a new growth point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so as to ensure that the acoustic folk song's inheritance have qualified successors, in this issue, the national minority area mus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shouldering the important historical mission of cultivating talents.

Then, taking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s an example, through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Guangxi acoustic folk analysis, teaching ideas and measures how to concretely in the paper to keep Guangxi acoustic folk style of singing, so in reality, to tease out the relative with specific teaching measures, resulting in the targeted basis,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verything instruction has the "feasibility", in order to establish Guangxi acoustic folk talent training, training of new Business, le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folk song singing group, can be in reality, develop continuously.

Key words:Guangxi; the native folk singing group; training; training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原声民歌也开始在现实情况中,逐渐的出现在了人们的眼前。毫无疑问,在广西原声民歌中,最引人注目的部分之一,就是演唱团的表演。换句话说,一个好的演唱团,往往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吸引观众的眼球,据此,本文对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从现实情况来看,本文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希望能填补我国在相关方面的研究空白,从而更好的制定出一定的训练、培养方法,为原声民歌演唱团在现实中的培养和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笔者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针对其情况进行了研究,这也使得本文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现实意义。

第三节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取理论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整理法、对比分析法等进行定性研究。为了对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和训练的相关问题进行完整的剖析,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广西原声民歌、民歌演唱团培养方面的理论内容,掌握了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合理的对民歌演唱团进行培养、完善的相关方法及运作方式,着力提升了本文的深度性。而通过文献分析法,笔者在查阅了相关人士对民歌演唱团的培养、训练模式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期刊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整理法,重点对参考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整理,这也就使得本文更具理论性和指导性。

第二章广西原声民歌的具体认知

想要对总体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就应该在实际情况中明确广西原声民歌的基本情况。在广西地区,其少数民族众多,而各个民族,基本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歌体系,这也就是说明,在广西地区,本土的民歌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壮族民歌。按照壮族音乐家范西姆的话说: “壮族山歌有的高亢嘹

亮,有的悠扬优美,有的刚健浑厚,有的缠绵婉转,有的爽朗明快,音乐形象千变万化,风格多种多样。”虽然这样的论述,不乏自夸的嫌疑,但是,毫无疑问,壮族民歌的却是广西原声民歌中的代表。依照当地的传统观念,壮族民歌,主要以词的格律进行分类,主要有欢、加、西、比、伦五种形式。

其次就是侗族民歌,侗族在歌唱场合、内容和形式上存在着一定的不同,因此,其民歌可以分为“耶”和“嘎”两大类。从侗族的角度来看,其民歌的种类较多,内容也十分丰富,从风格来讲,也较具特色,如拦路歌、开路歌、酒歌、赞歌等等。

最后,我们要提到苗族民歌。由于方言和相关习俗的差异,在苗族各地的民间音乐中,往往会表现出一定的“多样性”。苗族的民歌可以分为山歌、酒歌、风俗歌等,其歌腔往往高亢激昂,显得极为“热情奔放”,此外,由于苗族山歌内容多是情歌,因此,其曲调和语言的结合度,具有一定的难度,此外,其演唱的风格,往往接近于讲话,带有浓厚的鼻音,特色非常明显。

第三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活动目的性强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地处中国通往东南亚门户城市、桂西南区域交通枢纽城市、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被誉为“南疆国门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学校在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等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较具代表性的,就是学院的民歌演唱团。从现实情况来看,该合唱团的或许目的性较强,常规排练的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能够为演出比赛做一定的准备。常规排练,主要会根据即将开始的比赛、演出的类型、性质,以及具体的要求,来对曲目内容进行选择,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排练。

第二节分排、合排结合

除此之外,笔者经过实际的研究发展,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歌演唱团,往往会在实际情况中,实行了分排、合排相结合的模式进行训练。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民歌合唱团来讲,团里虽然有一定数量的特长生,但是,多数队员往往只有一、两年的演唱经验。在这种情况下,队员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练习,

并与各声部间分开进行排练,就变得重要。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中,乐团每周都有固定的“合排”、“分排”的时间,合排也往往是由指挥进行负责,分排,则就由特长生队长和声部长进行组织,队员分排在现实情况中,也十分自觉。其实,笔者认为,这些还是和乐团成员的素质有关。在笔者的实际调查中,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特长生队长、声部长都十分的认真、负责,这也就使得该演唱团的分排、合排能够有效的进行。

第三节考核制度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原声民歌演唱团,往往会通过一定时期的排练、演出,对所有的团员进行演唱水平的检验。这一种考核,既可以间接的提高他们日常排练的积极性,又可以直接的培养团员的心理素质,以及临场应变的能力。此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原声民歌演唱团在选拔团员方面,也本着公平竞争、择优入选,在经过了一年的培训之后,会进行适度的淘汰,从而确保高水平、高质量的选拔原则。

第四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培养策略

第一节充分的常规训练

在前文中,笔者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分析,当然,实事求是的说,在前一部分,我们提到的“基本情况”,主要都是该演唱团的优点。毫无疑问,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演唱团,无论是在培养方面,亦或是训练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其中主要包括缺乏常规训练、基本理论知识缺乏、师资队伍力量较弱、歌唱发声训练手段不够重视等等问题。据此,本文以培养策略、训练策略的制定为目的,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培养而言,笔者认为,首先应该解决的,就是在常规训练的相关问题。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基本情况来看,笔者认为,学校里艺术特长生们进行艺术活动的根本保证,就是常规的合唱排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老师、团长,目前并没有太重视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成员的日常专业技能训练。因此,笔者在参考了其他学院民歌合唱团的基础上,对其时间安排如下,仅供参考: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

常规排练时间制定为,在无演出和比赛的情况下,一周起码要四次。而一般的排练时间,则应该在周一至周五的晚18:30-22:00,第二次的排练时间,则应该在周六或周日的早上8:30-11:30、下午14:00-17:00、或晚上18:00-22:00,除此之外,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团长,还应该任选一天的时间,与校外聘请的专业指导教师,进行具体的协商,最后将固定下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每周用于排练的时间,不能少于6 个小时。

从排练的形式来看,笔者认为,应该以全团集体的排练为主,从而结合各声部分排的形式。常规排练的地点,应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活动中心。除此之外,笔者认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想要进行充分的常规训练,相关的领导还必须要强化意识,深化理论,加强对艺术团团员的管理,给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中的每一个团员,都安排教师对其进行直接负责。

最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还应该根据团员们当前的排练水平,制定出一定的严密排练计划,达到充分进行常规训练的目的。

第二节加强基本理论知识培养

在保证了训练的时间后,笔者认为,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而言,想要进一步的发展,还必须要加强基本理论的知识培养。从现实情况来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中的大多数合唱成员,在进入团队之前,基本都没有受到过合唱的训练,这也就使得他们处在“大白嗓子扯喉咙歌唱“的歌唱状态。对于一个民歌演唱团而言,发出一种合理的、科学的、动人的技术性声音,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而言,练习科学的发声,尤为重要。

在这其中,最应该被重视的,就是气息的训练。气息是演唱的基础,更是一切歌声生存的来源和动力,甚至可以说,歌唱的艺术,本身就是气息的艺术。从民歌演唱的角度来看,基本存在着快呼慢吸,慢呼快吸两种方式,而在合唱中,最为重要的呼吸,就是在实际情况中更好的运用气息,进行循环的呼吸,通常,需要一口气来完成整体的旋律。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里,大多数团员都不能够做到这一点,据此,笔者提出建议:相关教师必须要强调循环呼吸的几个原则,其中,主要包括弱进弱出原则、元音相同原则、元声换气原则等等。弱进弱出原则,主要是在空气中,换气前,有意识的淡出,在换入气后,再有意识

的逐渐进入。而元音相同的原则,就是在换气的过程中,前后口腔的状态,要保持元音相同,这样,就可以避免和别的元音碰撞。

第五章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的训练策略

第一节加强师资队伍

以上所述,主要是针对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提出的培养策略。在在训练策略方面,笔者认为,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而言,当务之急,就是加强师资的力量。我们知道,教师的水平,往往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水平。对于一个民歌的演唱团而言,如果师资力量不强,那么整个团队的演出就颇有一种“盲人摸象”的感觉,毫无内在的理论指导可言。除此之外,在大多数情况下,广西原声民歌都是一种少数民族的本土民歌演唱,而想要在现实情况中,实现本土民族的声乐教学特色,就必须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以本民族意识武装头脑的师资队伍。为此,对于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而言,笔者认为,相关的领导,在现实情况中必须要积极的引进有多年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经验的优秀教师。除此之外,学校还应该不定时的对少数民族的兄弟院校名师进行聘请,这还远远不够---学校领导还应该聘请民间艺人,来对学校的教师进行培养。

再者,学校方面还应该在现实情况中,培养一些在训练民歌演唱方面有自身独到见解的教师,在此需要注意一点:需要的是在训练方面有自身见解、想法的教师,而不是多数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庸师。只有如此,才能够为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训练提供一定的外在保障,从而更好的对演唱团的团员进行训练。

第二节歌唱发声训练手段

最后,笔者认为,歌唱发声的训练,极为重要,对于民歌而言,只有在现实情况中,有一定程度的歌唱发声技能的支撑,歌曲的民族风韵,才能够真正的充分展现。对于广西原声民歌而言,其演唱方法要求初级阶段的学生,必须要在保持一定风格的基础上,多侧重于发声基础的训练,并需要时刻的注意稳定喉头,并适当地打开口咽腔,从而使其能够形成上通头腔、下通胸腔的声腔通道。

在有了较为良好的发声状态的基础上,广西民族师范学院民歌演唱团的团员还应该掌握一定的发声技能,从而结合自身的嗓音特点,确保歌唱的音色能更加

的“民族化”。同时,相关人员还可以在现实中,对美声唱法的歌唱原则进行一定的借鉴,从而建立较为良好的歌唱状态,演绎富有本土特色民歌。

第六章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声民歌已经开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情况下,良好的民歌演唱团,往往能够促使原声民歌达到自己发扬光大的目的,因此,笔者对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培养、训练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在实际情况中,为我国原声民歌演唱团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在具体的研究中,笔者通过阐述对广西原声民歌演唱团的实际培养、训练,得出了一定的结论:想要令一个民歌演唱团脱颖而出,并达到最终的传播目的,必须要合理的运用基本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发声的训练。

参考文献

[1]薛良.歌唱的艺术[M].北京: 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2).

[2]范西姆.我的音乐人生[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6).

[3]杜亚维.中国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概述[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11) .

[4]吴蓉.论原生态民歌的意义及启示[J].艺术百家,2007,(8) .

[5]胡郁青.中国民族声乐发展之我见[J].音乐创作,2008,(5) .

[6]田晓宝.天籁之声TianKong 合唱团女声合唱曲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8.

[7]杨志玲.浅谈合唱艺术与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J].读与写,2013(18).

[8]陈瑜.新时期高校的合唱教育[J],现代经济信息,2010(3).

致谢

感谢xxx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开始一直对我进行指导,不厌其烦,对论文中的每个细节都不忽视。老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渊博的知识、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以及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是我终生学习的楷模,而在对我的指导过程中,导师们在并不突出的学术造诣下,所表现出来的严谨求实、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同样感染了我,并将永远激励着我。

谢谢你们!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210781678.html, 广西壮族民歌教学探究 作者:兰洁 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壮族民歌教学是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音乐教学中的主要课程,壮族民歌教学必须立足于本土民歌的特点、语言特色、情感风格、民族唱法及个性艺术等方面去研究,我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壮族民歌特点的再认知 壮族人民自古以来爱唱歌,美丽的壮乡素有“歌海”之称。壮族山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韵律独特,风格多变,艺术特色浓厚。如那坡黑衣壮族民歌“虽敏”也叫“论”,其音调高亢嘹亮、爽朗明快;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也叫“三跳欢”或叫“欢悦”,其音调刚健浑厚、歌腔悠扬,具有独特的押韵艺术风格;平果壮族嘹歌更是壮族民歌艺术中的精髓,是十分珍贵的壮族民间抒情长诗。嘹歌有“歌书”传世、五言四句、双声部用壮语言演唱,压腰脚韵以其特有“嘹”“哈嘹”“的喀嘹”“嘶咯嘹”作为衬词,所以称为壮族嘹歌。“嘹歌”发源于广西平果县,流传于平果县周边的田东、田阳等右江流域。“嘹歌”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五部长歌《三月歌》《日歌》《行路歌》《贼歌》《建房歌》和多部传统短歌组成的,共四万余首,十六万行,多是描写壮乡秀美风光、一草一木、民俗民风、婚恋嫁娶,、农事战事等,内容非常丰富,包罗万象,描写详尽周到,歌中韵味色涵,被许多壮文学专家誉为壮族壮学的百科全书。 “嘹歌”的唱法具有鲜明的特色。从“嘹歌”的腔调来划分,“嘹歌”可分为:“那海嘹”“哈 嘹”“嘶咯嘹”“的喀嘹”“长嘹”“喝酒嘹”。在多年的历史积淀和发展中,壮族“嘹歌”逐渐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曲调,在不同场合,不同区域会唱起特定的曲调来,在音乐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差异。壮族“嘹歌”歌手他们大多具有极高的歌唱天赋,他们的音域宽广,歌唱声音靠前明亮,具有穿透力,演唱风格清新质朴、音调优美、缠绵婉转、刚柔并济、收放自如,音乐形象千变万化,但是他们没有受过专业的声乐训练,在发声技巧上还略有欠缺。壮族嘹歌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是壮族歌灯文化的代表作,也是壮族民间民歌音乐的富二矿,壮族“嘹歌”作为民族的瑰宝,其风格是形成演唱特色的基础,是一切声乐作品的源泉之一,为广西壮族本土民歌演唱风格把握以及教学提供了基础性依据。因此,作为一个民族音乐教育工作者,在保护和传承壮族“嘹歌”瑰宝工作中,有必要在教学上进行研究。 二、教师队伍建设与人才挑选是教学的关键 1.要重视壮族本土民歌师资的培养 壮族“嘹歌”现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正日渐成为我国当代民族乐坛的一支强劲之旅,它的魅力征服了全国乃至全世界观众。我校少数民族歌手班专业是担负着壮族民歌教学启蒙学生民族意识、民族文化和民族向心力的历史重任。为此,学校要积极引进富有民族、民间音乐研

当代社会民歌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思考

当代社会广西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班级:10汉本4班姓名:韦妮佳学号:1001040144 【摘要】壮族民歌是壮族先民在生活劳动过程中创造的一种传递感情,歌颂劳动、生活、自然的歌曲,属于劳动实践的产物。壮族民歌是靠本民族语言口传心授的方式而得以传播,在历史上,是靠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并通过口头来传承的。但是在本身传唱上存在模式化,而传统的民歌又由于地域性和语言的限制,导致了民歌不能从广度上来获取广大的市场,其光芒被流行音乐的灵活性轻而易举地掩盖掉。此外,民歌发展中的另一障碍是本民族语言的退化。由于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逐渐向城市化靠近,通过唱情歌的方式来交流感情大部份都被便利的通讯设施所取代,用山歌来表达爱情的方式也随之东去。其婚丧嫁娶由于在影视媒体的影响下,日渐摒弃了原有的民俗民风,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了壮族民歌赖以依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壮族是一个歌的民族,被赞为诗性跃动的民族,它凭借着深厚的民歌传统而美誉远播。壮族民歌作为壮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壮族人民储备的精神食粮。因此,我们才更须要把这种传统文化一直延续和传承下去。 关键词:广西壮族民歌传承保护发展 一、传承保护和发展壮族民歌的意义 传承是活态保护民间文化的核心任务,它主要包括传习与教育、建立有关的机构和广泛深入地进行科学研究这三个方面。壮族民歌尤其是壮族山歌是壮族的最重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族山歌包含了壮族人民从古到今的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是一座巨大的原生态资料,有重要的科学和文献研究价值。另一方面,壮族民歌的传承保护能让一部分壮族青少年在接受现代教育的同时,有意识的去专门从事本民族本地区传统文化、专项记忆、专门知识的学习,并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运用和继承,甚至成为他们终生的职业;再者,在现代教育的体系中,纳入或安排传统民间文化的教与学。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人们逐渐趋向潮流,慢慢被汉化,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甚至慢慢消失。如今,外国歌曲和流行歌曲传遍中国的大街小巷,壮族山歌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濒临消失。要想保护并传承壮族山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需要将其发展,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民族唱法发声

第一周: 一、发声练习; 1、12 32 1‖ 嗯………. 要求:声音不要大,张口哼鸣与闭口哼鸣位置要相同声音一致。 · 2、1. 3 5.1 5 .3 1 ‖ 咪哞咪哞 要求:断唱,有跳的感觉 3、5.6 4.5 | 3.4 2.3| 1 0‖ Luo la Luo la Luo 要求:半声歌唱,气息饱满,虚唱。 ︵︵ 4、1234 50 | 40 30 | 20 1‖ 嗯捏捏捏捏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 5、10 60 40 |10 60 40‖ mi mi mi mo mo mo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高音时要体会口往下落的感觉,感觉把口放到胸口。 二、歌曲演唱:《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1、“巍巍井冈山”中的“山”要往an 上靠以找到亮点。 全曲要有流动性速度可稍快。

第二周: 1、12 32 1‖ 嗯………. 要求:声音不要大,张口哼鸣与闭口哼鸣位置要相同声音一致。 ⌒⌒⌒⌒ 2、53 42 1 | 53 42 1 ‖ 呜呜啊呜啊咿 要求:“呜”要进里面“啊”到“咿”的过度要集中高位置亮点。 3、5.6 4.5 | 3.4 2.3| 1 0‖ Luo la Luo la Luo 要求:半声歌唱,气息饱满,虚唱。 ︵︵ 4、1234 50 | 40 30 | 20 1‖ 嗯捏捏捏捏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 5、10 60 40 |10 60 40‖ mi mi mi mo mo mo 要求:每个字,每个音要短促有力。 高音时要体会口往下落的感觉,感觉把口放到胸口。歌唱曲目《毛主席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对我国民歌演唱特点的思考 [摘要]民歌是中华艺术文化的瑰宝,是民族音乐、地方语言、民间文学密切结合所产生的歌唱形式,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民歌的演唱除了演唱者必须具备娴熟的声音技巧外,更要注重民族风格和地方语言特色。 [关键词]民歌语言特色地方特色民族声乐演唱技巧 和世界各国的民歌一样,中国民歌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并在流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集体加工而渐渐发展起来的。民歌是和人民生活紧密地联系着的歌曲艺术,它同方言一样,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音乐风格不同。 一、注重声乐技巧的运用 民歌的演唱中确实存在许多多年磨练、积累的声乐技巧。比如民歌中最常见的高腔、花腔、断腔唱法,以及在民歌中出现的颤音、滑音和衬字唱法。一般说来,民歌演唱会运用以下一些特殊技巧。 1.各种唱腔运用 高腔唱法:主要是指假声的运用。要使声音嘹亮传得远必须向高声区发展,曲调富于夸张和戏剧性效果,充分体现了民间音乐诙谐、风趣的风格特点。它主要出现在我国的湘、川等地的山歌中。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在《洞庭鱼米乡》的演唱中运用了湖南山歌的高腔唱法,使歌曲的意境得到了升华。 花腔唱法:民歌中带有许多花腔色彩的曲调,在演唱技巧上具有一定难度,也是民歌表现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花腔要唱得轻巧、流畅。初学时要特别注意音准和节奏。把握前后乐句的连贯性、灵活、跳跃。花腔乐段的演唱要求有饱满的气息支持和灵活自如的呼吸控制能力,花腔的演唱富于戏剧性。如吴碧霞演唱的《苗岭的早晨》和江南民歌《啥鸟飞来节节高》中的片段。 断腔唱法:在我国北方民歌中运用较多。有“南曲之唱,以连为主;北曲之唱,以断为主”之说。断腔的作用主要是在表现歌曲的精神上,这是演唱北方民歌的重要环节。明代沈宠绥著的《度曲须知》中讲得很清楚,“顿腔者,一落腔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赏析

广西壮族民族音乐赏析 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其中以壮族居多。而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也是自治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民族,约占三分之一,本文将探讨广西壮族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广西素有"歌海"之美誉,其原因是生活在这里的主体民族壮族有着酷爱歌唱的传统习俗。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的山歌充满生活气息,族人喜欢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加之它是一个以农为生的民族,生活节奏基本上是沿着耕作的周期来进行活动的,所以很多山歌是歌唱与农家事务有关的。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种智慧。对于世代生活在壮乡的人们来说,民歌氛围给了民众很好的文化体验土壤,即使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变化,但是乐唱善歌不但给了人们热爱生活的理由,还在深层次上使人们的文化身份在不断认同中清晰、明朗、深刻起来,从文化自在发展到文化自

觉,进而在文化认同中主动进行自身的文化身份塑造和再塑造,从而优化、美化和完善自身。通过民歌音乐,壮族人民能将自身品质、思想、行为等提升到较为完美和高尚的程度。 壮族民歌浩如烟海,种类繁多,形式多样而独特。从内容上分,主要有古歌、叙事长歌、生活歌、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情歌、童谣等。壮乡民歌比较多,但传唱之时都要遵守约定俗成的礼仪规范,不能瞎唱乱唱。就形式分,有勒脚歌、排歌、散歌等。排歌为壮族诗歌的自由体,每诗只咏一事,有时长达 300多行。长篇叙事诗比较著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马骨胡之歌》、《六丘和达七》、《莫一大王》等。族还有很多传统音乐,形式主要是各种山歌调。壮族山歌由于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对山歌有不同的称呼:欢、西、加、比、论等五种。在壮族地区,每一个区或乡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等等。据粗略统计,各地不同调子加起来达1000种以上。这些山歌调虽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现不同的思想感情。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有单声部民歌,还有双声部和三声部民歌。山歌调的演唱方法,有独唱、重唱、领唱、合唱等方式,无论是支声式、和声式或者复调式,都丰富多彩,别具一格。壮族多为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而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

民族唱法歌曲

茉莉花 牧羊歌 兰花草 小夜曲 小白菜 兰花花 刨洋芋 走绛州 苏武牧羊 北京的金山上 北京有个金太阳 凤阳歌 凤阳花鼓 收秋 大红枣儿甜又香——芭蕾舞剧《白毛女》选曲北风吹——歌剧《白毛女》选曲 二月里来——选自《生产大合唱》 五月的鲜花——话剧《阿银姑娘》序曲 塞外村女——电影《逃亡》插曲 月牙五更 无锡景 四季歌——电影《马路天使》插曲 花好月圆——电视连续剧《西厢记》插曲 化蝶——根据《染祝》小提琴协奏曲改编 紫竹调 康定情歌 送别——电影《城南旧事》插曲 秋收——电影《白毛女》插曲 掀起你的盖头来 鄂伦春小唱 送我一枝玫瑰花 小草——歌剧《芳草心》主题歌 牧羊姑娘 交城山 牧羊曲——电影《少林寺》插曲 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 拥军花鼓 八月桂花遍地开

毛主席的光辉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 翻身农奴把歌唱——纪录影片《今日西藏》插曲半屏山 逛新城 我的祖国——电影《上甘岭》插曲 沂蒙山小调 我的家乡沂蒙山 清蓝蓝的河 黄杨扁担 龙船调 纺绵花 敖包相会——电影《草原上的人们》插曲 夫妻双双把家还——黄梅戏曲片《天仙配》选曲采花 月之故乡 送别——电影《怒潮》插曲 十送红军 一支人马强又壮——电影《怒潮》插曲 春天里——电影《十字街头》插曲 八路军拉大栓 毛主席永远和我在一起 毛主席的话儿记在我们的心坎里 毛主席的话儿记心上——电影《地道战》插曲跑旱船 大路歌——电影《大路》插曲 大河涨水沙浪沙 小河水呀静静流 弥渡山歌 雨不洒花花不红 赶牛山 绣荷包 赶马调 放马山歌 绣荷包 小河淌水 打连成 崖畔上开花——电影《陕北牧歌》插曲

雄鸡,雄鸡,高呀高声叫——《兄妹开荒》选曲夫妻识字 赶牲灵 三十里铺 绣金匾 猜调 南泥湾 拣棉花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民歌的节奏形态与演唱 内容摘要:文章将汉族民歌演唱的主要节奏形态归类为上板唱、散板唱、垛唱和急唱,并通过对具体演唱实例的分析提出了演唱要领。关键词:民歌节奏演唱民歌节奏的形成,有两个途径:一是从语音节律的基础上逐步提炼而来,语音本身的律动美是民歌旋律形成的基础;二是由于受人们长期的劳动生活的影响而形成的,劳动、舞蹈、行进等活动本身的节奏特点形成部分民歌的基本节奏。不同类型的民歌的旋律节奏形态有不同的特点。如号子的节奏与所从事的劳动有关,节奏规整,节奏型的顿逗,适合劳动的气息运用,节奏重音突出;山歌的节奏大多自由、灵活,以散腔居多,即使板眼较规整,也常运用延长音记号,使歌手自由发挥,乐句的节奏型大多前短后长,句末有充分的长音是山歌节奏的显著特点;小调的节奏、节拍既规整又灵活多变。民歌旋律总是在不同速度、不同力度的节奏驱动下,体现丰富的表现力。论文百事通演唱者了解民歌节奏的特点,有利于更准确地表现旋律节奏的长短、疏密、连断等变化,更好地表达作品的内容。 1.上板唱 上板唱的作品的节拍形态是规整的,演唱速度基本一致。号子、小调、舞歌大多属于此类节拍。其中多数为偶数拍,如2/4、4/4等,节奏的律动特点稳定,强弱对比性较大。上板唱中,小调和号子的节奏处理方式有很大区别。由于号子与生产劳动直接相关,音乐中总带有有关劳动方式的节奏特点,音乐节奏与劳动节奏密切吻合,节拍规则整齐,律动感强,出现有规律的、效果突出的强音。其演唱应着重体现音乐紧凑、曲调方整、有较强的推动力的特点,还常根据不同的劳动形式加入了气息声和叹息声。上海码头工人的《杠棒快步号子》是一首歌腔化的劳动呼号,其演唱与自然劳动呼号很相近,起腔和落腔都用很强的气息和大滑音,演唱者要按劳动的节奏调整呼吸,同时在用腔时把气息顶上去,借此来调动全身的力量。作品中每小节的第一拍是甲、乙二人唱腔交接的地方,起腔者大幅度上滑,落腔者大幅度下滑,演唱上都用很强的气流,造成音乐的推动力和强烈的气氛。四川成都的《板车平路哨子》是用以切分音为特点的节奏型贯穿全曲,这与调整呼吸和精力的实用性功用要求有密切的联系。演唱时,第一拍的后半拍加重音,与脚步节奏错开,第二拍休止处换气。小调也有上板唱,但不像号子那样有明显的律动性,节拍感也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小调的演唱虽然也受规整节奏的制约,但演唱上更着重体现音乐的流畅性,多使用圆滑的连音唱法,节奏重音则不宜过分强调。如江苏扬州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歌词的节奏很规整,歌曲中4/4拍的节拍重音与歌词的词拍重音相一致,前三句都是两小节为一个乐句,第四句由于最后一个字的拖腔的运用扩展了一小节。演唱时节奏很平稳,着重体现乐句整体的流畅感,并不刻意强调节奏重音。云南的《扬调》是一首云南花灯中舞霸王用鞭时常用的曲牌,旋律在平行、级进的基础上多用跳进,由于受舞蹈表演因素的作用,音乐的速度较快,节奏十分活跃,2/4拍的强弱布局突出,演唱时要注意随舞蹈的律动感来突出小节重音。上板唱中,有时也有多种节拍混合的形式。浙江民歌《青丝鸟》是2/4、3/4两种节拍的混合,歌曲中倾诉了传统妇女生活中的悲苦,音乐与口语很接近,装饰较少,但地方特点鲜明,很好地表现了一个天真幼稚、初涉人世的农村姑娘的性格。由于歌词词拍不很规整,所以音乐采用了两种节拍的混合与之相适应。虽有一定的节拍规律,但总体上有一种不稳定感,演唱时要着重体现这种疏密相间、不同节拍重音交错的特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浅谈广西壮族民歌逐渐失传的原因 摘要:广西素有“民歌的海洋”的美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由此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壮族民歌深受人民的喜爱。但是随着经 济的发展,壮族民歌的生存面临着危机问题,本文主要是从 三个方面浅谈广西壮族民歌失传的原因以及一些保护措施。关键词:壮族民歌失传原因 广西是一个山美水美,人美歌更美的歌谣之乡。古老的文明积淀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同时也养育了壮乡儿女的酷爱唱歌的传统习俗。广西是一个拥有12个原住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民族间的融合造就了广西壮族民歌独特的风格与精神,可谓是源远流长,海纳百川,被誉为“民歌的海洋”。 一、广西壮族民歌的现状分析 (一)、壮族民歌的含义 1、广义民歌指有民族风格的歌曲,狭义民歌即指民族民间歌曲。民歌是在民间世代广泛流传的歌曲,是最大众化的音乐形式,是大众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鲜明

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民歌体现了当地民族的风俗习惯,能够真实的展现出当地的历史文化轨迹,具有丰富的开发价值与研究价值。 2、广西,是刘三姐的故乡。印象刘三姐,在全国已经打响了知名度。那个歌声清脆如夜莺,优美动人的美丽歌仙刘三姐在云雾缭绕的漓江三水中的,相信在每一个人的脑海里早已印记了那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以及那余音绕梁的歌声。全国人民记住了刘三姐,同时也记住了那个美丽的地方——广西,一个素有“歌海“之称的民歌之乡。无论是广西壮族的山歌、那坡的“黑衣壮”以及南宁本土特色文化例如邕剧和粤剧等都给游客们留下挥之不去的记忆。壮族民歌反应了广西壮族独特的文化及精神,是壮族婚姻、宗教、信仰、知识、道德、文学、艺术、审美、风俗习惯等多元文化的综合体现,其发展、变迁与壮族文化的发展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 3壮族聚居村寨,到处都可以听到具有独特风格的二声部和三声部山歌,各部之间围绕着主旋律,时而平行,时面交叉,高低相衬,跌宕起伏,悦耳动听。壮族多声部民歌各地不同歌腔约有一百多种,在广西境内壮族多声部山歌,遍及广西六个地区30多个县,其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宁等几个地区流传最广泛。 (二)广西壮族民歌的流传形式 1、一年一度的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很好的传承了壮族民歌的精华,而且还成功的把壮族民歌推向世界,宣传了壮族民歌的知名度与艺术魅力,让世界各国人民自然而然的记住了壮族民歌。

民歌联唱200首

民歌联唱200首 民歌联唱200首!【音乐典藏】 (本播放器由陈卫刚先生制作,感谢) 专辑英文名: The most enchant melodies of chiness best ballads 专辑中文名: 民歌联唱200首 别名: 中国唱片金牌歌典 艺术家: 群星 资源格式: MP3 发行时间: 2002年 地区: 大陆 语言: 普通话 专辑介绍: The Most Enchant Melodles of Chiness Best Ballad's 本系列产品后期带采用当今高技术品质HDCD压缩技术处理,诚为试音级唱片发烧经典,超值珍藏。 中国动人民歌最具美感的经典片段大联唱,歌坛炙手明星演唱,全系列五张大碟浓缩二百首中国最受欢迎的经典民谣精华主旋,优美绝伦的美乐,不间断送入您的耳朵,美不胜收...... 专辑曲目: DISK1

01 采茶舞曲(浙江民歌调) 李玲玉 02 回娘家(河北民歌) 张彤 03 编花篮(河南民歌) 俞淑琴 04 崔咚崔(湖北民歌) 周友金 05 姑苏风光(江苏民歌) 赵莉 06 斑鸠调(江西民歌) 屠洪刚 07 崖畔上开花(陕西民歌) 李玲玉 08 蘑菇头号(浙江民歌) 周友金 09 赶小海(云南民歌) 赵莉 10 放马山歌(云南民歌) 屠洪刚 11 猜调(周友金) 俞淑琴 12 小放牛(河北民歌) 屠洪刚俞淑琴 13 采花(四川民歌) 李玲玉 14 龙船调(湖北民歌) 俞淑琴周友金 15 采茶谣(江西民歌) 赵莉 16 牧歌(内蒙古民歌) 张彤 17 贵州山歌(贵州民歌) 赵莉屠洪刚 18 无锡景(江苏民歌) 李玲玉 19 打着山歌过横排(江西民歌) 周友金 20 挂红灯(内蒙古民歌) 俞淑琴 21 秋收(陕西民歌) 赵莉张彤 22 大板城的姑娘(新疆民歌) 屠洪刚

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有哪些

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有哪些 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有哪些 一、起音(Attack) 起音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起音”这个词,是中国声乐界很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虽开头的音。从不同的外文上翻译过来 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激起”,有的称之为“起首”,还有的称之 为“始音”。实际上,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 沈湘教授指出:“起音好坏,对发声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起音起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边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起音”。 起音之前决不能紧张,在任何音高上起音,心情始终是“轻松安静”的状态,发声器官各部分都不紧张。这种心理状态,是良好起 音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全身要以松弛而又积极的心态投入歌唱发 声工作,使人声“乐器”处在协调的歌唱状态之中,去努力体验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起音时,找到胸口起音的发声位置极为重要。因为,好的起音声带及喉头是不应该有任何感觉的。 起音之前声带是闭合状态,发音时气息冲开声门,就像“极轻微咳嗽的感觉”。也卞是说,起音时声门不是向里闭合,而是向外打开。就在声门打开的刹那间,感觉气息“轻轻一碰嗓子”(声门)就 产生出明亮、通畅的音响。它同“起间时声带向里闭合”的方法是 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起音之前深吸气,但不要吸得太多。发音时,在“吸着唱”的心理感觉中控制呼气的量,同时,以“向下轻微叹气”的感觉使气息 均匀而又缓慢地“冲击声门”。在感觉上,真正的声门没有“冲击”

现象存在,只感觉气息“冲击”着胸口“嗓子眼儿”的发声位置, 这种起音既干净又轻松。 二、连音(Legato) 歌唱发声时,唱好连音,是表现歌唱旋律优美乐感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 演唱连音时必须从气息与发声位置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沈湘教授明确指出:“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气息就像一根绳子 把声音的‘珠子’串起来,穿成一串儿的时候,要感到气息总是连续、均匀、自如、流畅地从‘嗓子眼儿’通过,而深部位的呼吸支 持一定要稳定。这种气息的稳定性与送气的.连贯性是唱好连音最重 要的方法。在歌唱发声时,这种连贯性与稳定性自始至终不受旋律 变化及咬字吐词变化的干扰。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 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因此,一样宽窄的母音,一样明亮、统一的音色、一样通畅的气息、一样均衡的共鸣音量是连音技巧的 基础。掌握了这种连唱的技巧,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去变化声 音的力度和音色,唱出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连唱能磨掉音符之 间生硬的“楞角”,使歌唱发声更富有乐感。连音唱得好,就能将 乐感自然地表现出来。(@歌唱艺苑Artsinging) 三、断音(Staccato) 英国声乐家凯萨利说:“断音是由于在声带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 替出现。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速的肌 肉也是一种健康锻炼。用它来改正由于内收不够有力而产生的声音 无力也是很有效的。”① 断音与顿音、弹跳音的唱法,感觉是基本一致的。这种技巧常见于女声特别是花腔女高音的演唱中。断音发声状态同生活中人们开 怀“哈哈”大笑的情形很相像,所以,很多声乐教师用这种大笑的 感觉启发学生来掌握断音技巧。 从演唱断音的感觉上,应掌握如下要领: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歌曲创作的素材积累方式 音乐创作是指作曲家创造具有音乐美的乐曲的复杂精神生產劳动。音乐创作是一种艺术实践,通常可分为相互交织又可适当分离的三个环节,即感受、创意与塑形。 音乐创作创意 作曲家将创作冲动及感情转化为音响的过程,即基本乐思的形成。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音乐艺术的特点是以音响为其物质材料,现实生活、具体对象、思想、情感、意境等等都要转化为由乐音为主所构成的音响。当代音乐作品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和启示很重要。这里存在一个继承与创新、借鉴与消化的关系。 基本乐思的形成对创意起枢纽作用。基本乐思是作曲家对所要反映的现实生活的最典型、最概括并最富有情感特征的主观感受的结晶。它转换成音乐时,最初可能是一种节奏型、一种特定的和弦进行、一种两部对位的基本骨架,但最常见的一种是动机或一个音乐主题,它就为整部乐曲奠定了基础。 在创意的过程中,突出的要求是:具体内容与实际音响的对应。为此,作曲家常会反复吟唱(演奏),对所创作的音乐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求得两者的最佳统一。在这种意义上,创意就具有通过即兴创作与表演两者相互结合而使乐曲逐步定形的特点。 对于创作的奥秘,历史上曾因对音乐艺术理解的不同而有多种说法,也存在着争论。在各种观点中比较共同的一点是强调灵感的作用。 音乐创作塑形 在使内容物化(音乐化)的过程中,主要的问题是使基本乐思逐步展开以产生具体形式,并符合形式美的要求。音乐创作的三个环节之一。 需按照音乐艺术本身的规律,根据一定的音乐逻辑,用适当的音

乐语言来创作生动、鲜明、感人并富有独创性的作品。熟练的写作技巧、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是至为重要的,在形象的塑造时,既须根据内容的需要来确定形式,也会由于形式美的要求对内容作适当的调整,两者存在互相制约、互为因果的关系。在创作中,最初的构思常常有被多次修改、变易、丰富、润饰等反复推敲过程。 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形式美的要求来说,就是具有合于逻辑的、不断发展的运动感,使音乐通过重复、变化、平衡、对比、层递等表现手段以取得多样的统一。这个基本原则随着时代、民族、社会发展的不同,在历史上呈现为不同的音乐结构,多种的风格样式和各种变体。如何创造出具有时代风格、民族风格而又带有个性的乐曲,在形式与内容两方面都具有新意,这常是作曲家为之奋斗终生的目标。 乐曲的形式定型以后,通常就可算是创作的完成。但在实际上,这个成品还需经演出的检验。演奏家、听众会对它提出各种不同的意见和反应,作曲家也会进行一些修改、变动。 歌曲的创作是将歌词的形式规律加以定型,使其所表现的感情相对固定,并将其各种思想内涵转化为自己的体验及解释。 平果用"嘹嘹"衬词来唱的"嘹歌类"山歌(也叫欢嘹),"流传的地区较广,以平果为中心,上到右江上游田东、田阳、百色等县,下到武鸣县,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巴马也有传唱。流行于平果县境内以其特有文化现象而自成体系的平果嘹歌。"嘹歌是右江中游平果县流行的一种歌体的名称。包括三个内容:一为《日歌》,二为《夜歌》,三为《散歌》。《嘹歌》--平果县原汁原味的壮族民歌。一片热土,一部古老的民间长歌。 广西南路壮剧流行于使用壮语南部方言的靖西、德保、那坡、大新、天等、田东、田阳等县。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因受提线木偶戏的影响,最初为唱做分开的"双簧式"演唱形式,后逐渐丰富发展而为戏曲形式。唱时常用"呀哈嗨"衬腔,故又叫"呀嗨戏"。 那坡那坡壮族民歌是黑衣壮历代传唱的民歌。在历史长河中,黑衣壮至今仍保存着古朴完整、多姿多彩的民间歌谣,并被誉为"广西

教你怎样唱歌 民族唱法篇

A.常见的呼吸问题及纠正方法 (一)漏气 吸气后,控制气息的能力较差,往往在出声前气漏掉,或气声同时呼出,造成“沙音”或气不够用。 纠正的方法:加强气息控制,加强咬字,避免漏气。 (二)用通常说话的呼吸唱歌 这是“白声”、“喊声”、“憋唱”的根。这种唱法,遇到困难的乐句或高音区,喉部、咽部及颈部肌肉就会用力帮忙,而出现脖粗脸红的紧张状态。 纠正的方法:加强锻炼,控制气息的能力,把劲下移两肋和腹肌,不要追求音量,可用小声闭口哼唱寻找混合共鸣,避开紧张。 (三)呼吸量小而不积极 表现为声音虚弱、漂浮、过分单薄、细、没有共鸣等。喉部用力时则表现“咩咩声”。 纠正的方法:加强“吸气”的深度,控制“呼气”时(即加强收腹提气的力量与吸气控制力量的对抗,)体会气声结合,声音的结实变化,理解气息的作用,必要时,专门训练大音量的方法,锻炼“呼气”的力量。 (四)呼吸“僵” 原因是控制呼吸的力量和动作死板,如:控制呼吸力量过大,肌肉失去弹性,不能灵活的适应歌曲旋律的变化,通常表现为只能延长音程跳动不大的连贯性曲调,不能唱节奏性强,速度轻快,音程跳动较大的旋律,或虽然能唱,但不能突出,常把一首朝气蓬勃的歌曲唱得死气沉沉,无精打采。 纠正的方法:加强跳音,华彩乐句和速度快、节奏性强的歌曲练习加以解决。 总之,气息不正确的原因,往往是呼吸器官不积极工作,造成其他器官的用力帮忙,使下颚僵硬,颈部紧张,或控制不适当,使气息失去灵活弹性,都是不利于唱歌的。因此,无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之下,只要是歌曲,就不能漫不经心地随便唱,就是发一个简单的音,也要作到情绪饱满,有目的地体会歌曲与呼吸的关系,和气息的御用。流畅、自如、圆滑、优美的歌声来自正确的呼吸方法和对呼吸的控制作用,正确的呼吸是自然、舒畅、均匀、不紧张、不僵硬的。 B.究竟什么是民族唱法 吕远(著名作曲家):民族唱法这个提法,历来就有各种解释,甚至还存在观点上的分歧。当前全国各地的声乐比赛大都仅有三种分类:美声唱法、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我认为仅三种分类不够科学与规范,声乐界还需就此展开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有人认为民族唱法只有一种,是指彭丽媛式的民族唱法,我认为也可以规范为“民族美声唱法”。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无形当中就排除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京剧、河北梆子、评剧等作为民族唱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中国的民族唱法局限在一种不全面的范畴之内。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前言 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民歌、学唱民歌,不仅是因为他们可以从民歌中了解本民族的生存、发展的历史,学习和体验本民族的祖先布洛陀这位“无事不知晓的老人”和“歌仙”刘三姐的斗争意志和生存智慧,而且他们认为“饭养身,歌养心”,唱歌本身就是一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审美对象的活动,是一种善于体验生存意志和情感,善于享受生命快乐的一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9项) 民间文学 2 Ⅰ—2 布洛陀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布洛陀》是壮族的长篇诗体创世神话,主要记述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人类的丰功伟绩,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田阳县一带传承。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 《布洛陀》的内容包括布洛陀创造天地、造人、造万物、造土皇帝、造文字历书和造伦理道德六个方面,反映了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蒙昧时代走向农耕时代的历史,以及壮族先民氏族部落社会的情况,在历史学、文学、宗教学、古文字学、音韵学和音乐学研究等方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布洛陀口传诗体创世神话在内容上具有原生性特点,在漫长的口头传承过程中,经过一代代的不断加工和锤炼,艺术性也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它不仅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历史、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还具有教化的作用。 由于历史及其他各种原因,今天《布洛陀》已面临失传的危机,需要采取普查、建档、研究、出版等手段,并通过建立布洛陀文化生态保护村、唱诵队、传习馆以及在相关学校开办传习班等方式加以保护,使其能在现代化社会条件下继续得到传承。 23 Ⅰ—23 刘三姐歌谣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州市 “如今广西成歌海,都是三姐亲口传。”壮族民间认为,“歌圩”是刘三姐传歌才形成的,刘三姐是歌圩普遍形成的重要标志。歌圩的歌就是刘三姐的歌。刘三姐被广西民间视为“歌仙”,宜州市是刘三姐歌谣最有代表性的地区,被认同为刘三姐的故乡。 刘三姐歌谣大体分为生活歌、生产歌、爱情歌、仪式歌、谜语歌、故事歌及创世古歌七大类,它具有以歌代言的诗性特点和鲜明的民族性,传承比较完整,歌谣种类丰富多样,传播广泛。刘三姐歌谣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显示了中华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活态文化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见证民族历史和情感表述

民族唱法歌唱技巧

民族唱法歌唱技巧 民族唱法歌唱技巧 提高演唱水平,自然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作,其过程充满曲折和艰辛。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民族唱法歌唱技巧,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歌唱发声技巧,是声乐技术宝塔的上层建筑,它的技术内容更高级、更细致、更复杂、更精明,因此,它的难度也就越大。演唱的 技巧越高超,歌唱的艺术表现力也就越精湛。但是,必须防止脱离 艺术内容而单独卖弄技巧的错误倾向发生。要遵循艺术内容与开成 完美统一的美学原则去不断完善与发展声乐技巧。 一、起音(Attack) 起音是歌唱发声的开始动作。“起音”这个词,是中国声乐界很通俗的说法,顾名思义就是虽开头的音。从不同的外文上翻译过来 的名称,有的称之为“激起”,有的称之为“起首”,还有的称之 为“始音”。实际上,这些名称都是一个意思。 沈湘教授指出:“起音好坏,对发声的质量有很大影响。起音起不好,找不到正确的起音感觉,后边唱出来的声音都不会好。一首歌,一开头声音就不对,唱整首歌的声音也对不了,而且越唱越砸。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首先要学会正确的起音”。 起音之前决不能紧张,在任何音高上起音,心情始终是“轻松安静”的状态,发声器官各部分都不紧张。这种心理状态,是良好起 音的关键。在此前提下,全身要以松弛而又积极的心态投入歌唱发 声工作,使人声“乐器”处在协调的歌唱状态之中,去努力体验 “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的感觉。 起音时,找到胸口起音的发声位置极为重要。因为,好的起音声带及喉头是不应该有任何感觉的。

起音之前声带是闭合状态,发音时气息冲开声门,就像“极轻微咳嗽的感觉”。也卞是说,起音时声门不是向里闭合,而是向外打开。就在声门打开的刹那间,感觉气息“轻轻一碰嗓子”(声门)就 产生出明亮、通畅的音响。它同“起间时声带向里闭合”的方法是 截然不同的两种方法。 起音之前深吸气,但不要吸得太多。发音时,在“吸着唱”的心理感觉中控制呼气的量,同时,以“向下轻微叹气”的感觉使气息 均匀而又缓慢地“冲击声门”。在感觉上,真正的声门没有“冲击”现象存在,只感觉气息“冲击”着胸口“嗓子眼儿”的发声位置, 这种起音既干净又轻松。 二、连音(Legato) 歌唱发声时,唱好连音,是表现歌唱旋律优美乐感必不可少的技巧手段。 演唱连音时必须从气息与发声位置两方面入手解决问题。沈湘教授明确指出:“气息的连贯是声音连贯的前提。气息就像一根绳子 把声音的‘珠子’串起来,穿成一串儿的时候,要感到气息总是连续、均匀、自如、流畅地从‘嗓子眼儿’通过,而深部位的呼吸支 持一定要稳定。这种气息的稳定性与送气的连贯性是唱好连音最重 要的方法。在歌唱发声时,这种连贯性与稳定性自始至终不受旋律 变化及咬字吐词变化的干扰。在声音上,音与音的连接是均衡的、 圆滑的,不允许有裂痕出现”。因此,一样宽窄的母音,一样明亮、统一的音色、一样通畅的气息、一样均衡的共鸣音量是连音技巧的 基础。掌握了这种连唱的技巧,就可以根据音乐的表现,去变化声 音的力度和音色,唱出连贯、优美的旋律线条。连唱能磨掉音符之 间生硬的“楞角”,使歌唱发声更富有乐感。连音唱得好,就能将 乐感自然地表现出来。(@歌唱艺苑Artsinging) 三、断音(Staccato) 英国声乐家凯萨利说:“断音是由于在声带开始振动之后,这种振动的行动突然停止的结果。在一串断音中,动和停的动作连续交 替出现。断音不只是歌曲中的一种装饰,对于声带和开动声速的肌

广西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xx少数民族民间歌曲的文化 前言 俗话说得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样,一方水土也会孕育一方文化。环境可以造就某种文化,文化也可以改变人文环境,而一切文化又都具有其音乐属性。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本文将以广西壮、瑶、侗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为例,探讨广西民间歌曲所透露出的文化特质。 民歌 民歌文化是民歌在民俗、历史、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充分体现民歌魅力又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研究和经济开发价值的一种文化。民歌是口头文学,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一首首民歌就像一颗颗珍珠,用文化情感将它们串成了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民歌作为歌唱生活、歌唱劳动、抒发情感的一种特有艺术形式,在广西经久不衰,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人们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 广西是个爱歌、善歌民族聚集的地区,被誉为“民歌的海洋”,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在这里,人们表现出崇智、重情、向往自由,轻钱财、重人品、鄙权势的价值观。这些特质常常明显地反映在民歌之中。在广西各族的民歌中,主要的是山歌,此外,劳动号子、水歌、渔歌、谣歌、儿歌、酒歌、风俗歌等也非常丰富。同时,广西少数民族众多,而且都有着自己丰厚独特的民歌和自己传统的唱歌节日,如壮族的“三月三”、瑶族的“做娘”、侗族的“会期”、苗族的“赶坡”和“坐妹”、仫佬族的“走坡”、京族的“哈节”等。正是这些多姿多彩的音乐汇成,使得广西“歌海”之誉广传天下。 一、壮族民歌。 壮族被称作是“能歌善唱的民族”。壮族人民自古以来就以善歌著称,他们往往遇事即歌,以歌述志,以歌传情,蔚成风气。春秋时代壮族先民就有以歌代言的“越人歌”。这里的人们从降生人间即开始聆听摇篮曲,直至结束生命而为其演唱哭丧歌为止,一生可以说都是在歌声中度过的。壮族人民大都喜欢听

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

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那坡壮族民歌论文民俗传承论文 民俗视野中的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摘要】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是在本民族文化土壤上盛开的艺术奇葩,它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生产习俗、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等民俗活动对那坡壮族民歌的生成、传承与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那坡;壮族民歌;民俗;传承 “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风俗。”[1]早在十九世纪,著名的法国艺术史家丹纳就明确指出了艺术的产生与风俗紧密相关。民俗文化是民间艺术滋生的土壤,没有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人生礼仪、民间信仰、交际娱乐等众多民俗活动,也就不可能有民间艺术的存在和传承。张紫晨先生在论述民间艺术与民俗文化时曾说:“民间艺术是民俗活动的直接需要,它来源于民俗,是民俗的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是受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的制约。民间艺术是民俗观念的载体。”[2]因此,“不将民间艺术当作一种民俗现象来考察,不研究它与其他民俗活动的联系,也就使民间艺术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对民间艺术有深层的了解。”[3]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深深地扎根于当地的民俗文化环境之中,那坡壮族之所以能创造出绚丽多姿、独具风味的民歌艺术,与其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分不开的,民俗活动和民族精神就是那坡壮族民歌生存的良好土壤。 一、生产习俗与广西那坡壮族民歌

我国著名民俗学家陶立璠先生在他的《民俗学概论》中谈到了民歌与生产活动等民俗的关系:“……各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交通、家庭、村落、人生礼仪、宗教信仰、道德仪礼等民俗活动,都有相应的民间歌唱和讲述相随。”[4]作为众多民俗事象之一种的生产习俗,无疑为广西那坡壮族民歌提供了生存的基础和空间。 在广西西部的大石山区,那坡壮族世代耕作在自己的那一小块土地上,在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耕作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俗,这些生产习俗以多种形式保存下来,延续至今,并对他们的民间艺术产生了影响。那坡壮族民歌中的多声部是与他们的社会性集体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紧密相关的。那坡壮族现在多聚居在山体庞大、岩石裸露、植被稀疏、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的石山区。但在初迁之时,这里地表植被完好,林木茂盛,野果繁多,野生动物物种丰富。由于这里山高谷深,野兽频频出没,那坡壮族以采集、狩猎、刀耕火种的方式来获取维持生存所需的物品。无论从事哪一种劳动,仅靠单家独户的力量是难以完成的,必须靠家族乃至全屯的力量集体完成。有学者认为,这种劳动生产方式铸就了那坡壮族团结协作、勤劳勇敢、朴实敦厚的族群性格。团结协作的精神对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该族群产生了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诗敏”(虽明)及“诗敏”的演唱方式上。“诗敏”演唱多以同声二重唱或同声小合唱的形式出现,混声重唱或小合唱偶尔为之。那坡壮族认为,唱“诗敏”若不与他人合作则难以成歌,一人分别演唱“诗敏”的高、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浅谈民族唱法的歌唱技巧 赵宏亮 民族唱法是由中国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爱好,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歌唱艺术的一种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国的戏曲唱法、说唱唱法、民间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种唱法。由于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演唱风格又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语言生动,感情质朴。因此,在群众中已有深深扎根,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民族唱法的主要特点是,口咽腔的着力点比较靠前,口腔喷弹力较大;以口腔共鸣为主也掺入头腔共鸣;咬字发音的因素转换较慢,棱角较大,声音走向横竖相当,声音点面合适,字声融洽;声音色调明亮,声音个性强,以味为主,手法变换多样;音色甜、脆、直、润、水;气息运用灵活;以真声为主。 民歌唱法的特点是,声音听起来很甜美,吐字清晰,气息讲究,音调多高亢。民间歌曲源于人民之中,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我国有56个民族,不同的民族习惯,不同的民族语言,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歌。 中国的民族唱法继承传统民歌唱法的精华,她又大胆吸收美声发声法的特点,具有音域宽广、声音圆润明亮、咬字发音亲切、演唱风格淳朴优美等特点。中国唱法的美声标准,在声音观念上要求甜、脆、圆、亮、水;在发声方法上要求气息、声带和共鸣灵活变化,协调配合,用嗓合理;在声音效果上要求音域宽广,伸缩自如。穿透力强;在声音与其它歌唱手段的关系上,则是先动情而后发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声随字发,声随腔行。中国民族歌唱的发声与其他各国唱法的发声有共同性,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一、民族唱法气息的运用 中国民族唱法有吸气深,存气多,运气足,用气活等特点。在中国古代音乐典籍上早有“气动则声发”、“气沉丹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等记载。在气息的运用上强调下述4点: 1.讲究气口气口是中国民族唱法中用来说明吸气点和吸气方式的术语。中国民族声乐的曲调结构复杂,有时一字数音,一腔数板,必须在正常的气口外,补充一些气口。如有时为了美化唱腔,常在附点音符和切分音的长音之后加进临时气口;或者为了渲染音乐气氛和感情的高潮,在适当的地方加上临时的感情气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