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3年msw王思斌《社工导论》笔记

2013年msw王思斌《社工导论》笔记

2013年msw王思斌《社工导论》笔记
2013年msw王思斌《社工导论》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述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性质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的起源和发展

?二、社会工作多重理解

?三、社会工作的定义与特征

一、社会工作的起源与发展

?(一)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作为尊重人并致力于于人的发展的社会工作与西方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思想有关。西方的文化传统包括崇尚个人价值的传统、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等。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不但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而且也对于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一,整个社会被分为两大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第二,经济的变迁带来社会流动,打破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第三,资产阶级的经济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

?(二)社会工作是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方式

1 社会工作的形成

?论及对现代社会工作的贡献,人们普遍指出的是17世纪以来的社会救助制度,以英国的济贫法和德国的汉堡制与爱尔伯福制为代表,后来进行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友好运动,促进了社会工作队伍的形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个要求系统的服务体系、服务人员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追求服务效果的现代社会工作逐渐形成。

2 社会工作的发展

?(1)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个案、团体和社区工作

?(2)社会工作治疗模式的变化:治疗——预防,救助——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多重理解

?社会工作是一个把社会工作者、案主、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以解决问题的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此,对于社会工作的界定上,也存在多重理解。

(一)社会工作是一套科学的助人方法

?从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的差异性来看,社会工作更强调应用、更注重实践的方法。

?弗瑞德兰德(Friedlander)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协助个人达到社会与个人的满足与自主的专业服务过程。

?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的实践中,社会工作方法是科学的方法,它们是建立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的,这些理论既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方面的理论以及相应的方法论,实际上,社会工作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的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二)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经过长期的发展,社会工作已经发展出一套解决问题的模式:求助和会谈——接案——签订协议、确认工作目标——解决问题——评估——结案。

思考问题:

?如何促进社会工作者与案主的合作?

(三)社会工作是一个建构过程

?社会建构论不认为人们完全是按照既定的模式机械地行事,而是认为人是社会行动者。社会行动者具有能动性,即他可以根据自己对外部现象意义的理解选择合适的行动作出反应。因此,社会互动时人们之间、赋予了一定意义的互动,他们对外部现象赋予的意义影响着自己对行为的选择,而这种行动又会作为结果影响着他们后面的行动。这样,社会过程就是由人们赋予了意义的行动建构起来的,人们对外部现象进行解释、赋予它何种意义,决定了人们会采取合作行动,社会互动和社会结构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接受这种行动影响的特点。

?这个互动的过程还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下,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是不同的,所以社会工作的过程的建构也会存在不同。由此,社会工作包含三个要素,社会工作者、受助对象和他们面对的情景。

思考问题

?中国的救助文化是何种形态?

?梁漱溟称之为家庭为根、伦理为本的伦理社会,费孝通称之为亲情纽带、差序格局的熟人社会。概言之,中国在几千年

的文化传统中形成了重亲情、重伦理或重人际关系的感性化社会结构,这与重原则、重“物理”或重利益关系的西方理性化社会结构是明显不同的”

三、社会工作的定义

?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性质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

?(一)专业的特性

?专业的特性的获得是一个过程:从非专业到专业的过程。社会工作在最初的阶段,是不被视为一个专业的。

?1915年,弗莱克斯纳发表《社会工作是专业吗》一文,其认为:一个专业至少应具备以下六个基本条件:

?它是伴随着责任性的一种智慧性的操作;

?它的构成素材来自科学和系统的学习;

?这些素材的使用是轮廓分明的;

?在该领域拥有可用于教育的沟通技巧;

?该领域的活动者是自我组织的;

?该活动在动机上是利他的。

?由此,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当时还不是一门专业。

?不久,里士满的《社会诊断》一书出版,在这本书中,其对于个案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工作方法和技巧进行了专门研究,提出了一系列个案工作的原理和方法,使之成为一套独立的、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内容而进行传授的知识体系。从而也就使得社会工作成为一门专业,对于弗莱克斯纳进行了回应。

?格林伍德认为,一门学科是否可以称之为专业,应该符合以下几个特征:

?一个专业拥有一套系统的、支持其活动的理论体系,即它是有科学基础的;

?它以被社会广泛认可,即社会对该种专业活动是接受的和高度评价的;

?该活动具有专业权威,即在该活动内部已建立起专业权威,专业能力成为该领域活动的重要评价标准;

?职业内部有伦理准则:对于职业内部的成员进行约束的系统的伦理上的要求

?该职业群体形成了职业的文化:有高度认同的价值观,有一致的行为方式

?格林伍德认为以上是一个成熟专业应具有的标准。其指出,社会工作已经具备了上述五个特征,但是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二)从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工作的专业特征

?专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源于社会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的产生和发展也是源于社会需要。社会工作是为人们特别是弱势群体服务的职业。

?社会弱势群体是分析现代社会的经济利益分配和权力分配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结构的不协调、不合理的概念。它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领域的核心概念。虽然关于弱势群体的思想早就存在,但是其进入社会科学的领域却是20世纪的事情。促使弱势群体进入社会科学主流的原因是社会问题研究的发展、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福利思想的普及。

?进入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等经历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出现了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学家介入对于社会问题的研究,并且试图寻求对于社会问题的解释和说明。最初的解释是把个人的贫困等归因于个人的道德缺陷,如懒惰、不良习惯等。20世纪50年代以后,权力因素逐渐被引入到对于社会问题的分析,特别是批判学派,把社会问题归结为社会制度、社会结构。在社会分层研究中,越来越多的学者把失业、贫困等问题归结为社会制度的原因,由于社会制度使得社会中的一部分人缺乏权力和竞争能力而陷入困境。这样,弱势群体分析就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的分析视角。

?社会工作的发展促进了对于弱势群体的研究,社会工作者最初对于弱势群体所持有的观念是怜悯,出于慈善之心、人道主义或者宗教信仰而对于这些人群进行帮助。随着社会工作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越来越把个人的问题与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认为由于社会的原因才导致了这些群体的弱势地位。

?20世纪50年代马歇尔全面论述了公民权利理论,认为公民权利是由民事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组成,而社会权利主要体现在教育方面和社会福利方面。这一理论为英国的福利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同时也到来了社会问题的新的理解,即社会问题产生于福利制度的不完善,因为在充分满足人们需求的情况下,弱势群体是不存在的。因此,弱势群体的存在是社会排斥的结果,如果减少政策的歧视,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培养和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那么弱势群体就会得到较好的处理。

?学术界一般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疾病等;后者则基本上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弱势群体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一个社会和国家对弱势群体的责任感和实际能力,从业人员对弱势群体实施帮助所具有的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都决定着助人职业之专业化走向。

?经过长期的发展,实行市场机制的西方发达国家,以帮助弱势群体为己任的社会工作行业大多数都已经专业化了。在大学中,社会工作有自己的独立的教育体系,在社会上有专门的职业领域和服务机构,在该职业领域内部包括同业自律机构,包括对于从业和专业资格认证、专业水平评估以及对违规者的惩罚。

?但是发展中国家,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则发展非常缓慢。社会工作专业化同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福利制度、教育的发展等因素相关。但是从现代化的角度看,专业化是各国社会福利服务的必然趋势

思考问题

?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程度如何?如何发展中国的社会工作专业?

二、社会工作学科的属性

?(一)社会工作是应用社会科学

思考问题:

?什么是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区别是什么?

?社会工作以科学的理论和知识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社会工作有多种理论,但是理论并不是社会工作的目的,理论最终是为社会工作实践服务的。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修正和完善理论

?在具体的社会工作实践中,社会工作者有自身的价值追求,而且这种追求有时带着强烈的理想化色彩,比如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社会工作要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标,所以带有明显的应用性

(二)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学的二级学科

?社会工作是作为对于社会问题的回应而出现的,社会学的分析常常成为社会服务分析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的基础和出发点。社会工作被称为应用社会学

?社会学的理论和知识是社会工作的基础;社会学的方法和方法论是社会工作厘清问题、找到对策提供了基本的手段。

?社会工作更注重应用,更注重社会福利的提供和社会服务的实施

(三)社会工作和社会心理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的理论为社会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和实施指导

?社会工作的具体实施丰富和验证了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社会工作与政治学的关系

?政治学主要研究国家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府的政治实践活动以及国家的体制和制度是如何对于人的日常生活发生统治性影响的。而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制度就是社会福利制度。

?社会工作通过制定实施社会政策为弱势群体谋福利。社会工作者团体与政府是伙伴和压力群体两种角色。

?社会学和政治学有一定关系,要从事社会工作,必须了解国家政治,特别是社会政策。

(五)社会工作与经济学的关系

?经济学一般来说关注效率,社会工作更关注社会公平

?经济学和政治学的结合点在于福利经济学,福利经济学的关键是如何使社会财富效用最大化。方法就是把社会财富用于最需要的人。

?社会工作实践中也会用到很多经济学的知识。

(六)社会工作与伦理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在基督教伦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

?社会工作不但以人道主义、社会公平的社会理想去看待社会问题,而且用包含社会伦理的方法去对待受助者和相关事务三、社会工作实务的属性

?(一)社会工作的实务特征

?社会工作实务是指社会工作者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受助者对象的活动

?社会工作事务的过程包括:与服务对象接触;对其求助的问题进行科学评估;确定问题并与服务对象一起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解决问题;共同评估以确认问题的解决。

?尽管以上的过程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但是其最终还是要社会工作者用行动去诱发、引导、推动受助者处境的变化。

?(二)社会工作是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的实践活动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但是由于问题的复杂性,特别是助人活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使得社会工作实践不是采取一种既定的模式机械地从事助人活动,而是社会工作成为社会工作者的一种实践。

?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于范式进行了如下的定义:范式是研究者共同体提出典型问题和典型解决方法的、被普遍承认的模式,即他们看待和解释世界的基本方式。

?社会工作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科学主义范式和社会建构主义范式。

?科学主义范式把社会工作看成自然科学式的认识和活动过程,他们遵照被认为是一套科学的逻辑和方法去处理问题,并且用普适性的指标去评估工作效果。其强调规范化和标准化

?社会建构主义则强调社会工作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以其他环境因素在变动的情境中进行反思性的互动、并权宜性地寻求解决方法的的动态过程。社会工作者和服务对象都是能动者,因此其服务过程和结果都具有建构性。社会工作者不只是作为助人者外在地、科学地去对待作为客体的服务对象,而是自己也已进入待处理的工作对象,即对象系统之中。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

?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实务性和实践性的特点,但是这种实务和实践又不是自然科学式的、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的改变对

象的活动,而是其中充满价值道德化的实践活动。

?社会工作在长期的专业发展中,以自然科学为范本,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和价值中立。但是随着这种科学性、专业化的追求的发展,社会工作的程式化、官僚化也在发展,这就不利于社会工作的实质追求助人,致使社会工作的异化。

?本质上讲,社会工作是充满价值的,是一种道德实践,其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以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社会工作在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的特点。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对象与领域

?一、社会工作的对象

?(一)社会工作的基本对象:前面已经对社会工作的对象弱势群体进行了说明,实际上,在社会工作的初期起帮助对象就是这些社会上最边缘、最困难、从道义上来讲最应该帮助的人。对于这些人的帮助,一方面是道德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福利的实际支付能力。

?(二)从个人到社区

?其实在睦邻组织运动中就存在社区工作了,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其程式化过程中带来大量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者开始关注社区解决这些问题

?联合国注重社区的发展,其推动社区发展运动,使得社区发展成为成为政府十分关注的问题。

?社区成为社会工作的对象是社会工作内容的丰富和范围的扩大,它在依然关注个人和家庭的基础上,将解决社区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人为。

?(三)社会工作对象扩大

?社会工作的工作模式出现治疗——预防、救助——发展结合的发展方向。

?西方发达国家采取“福利国家”制度,采取面向全体国民的、全面的、制度化的关怀,不但实施物质上的援助而且重视心理上的援助,社会工作的对象既包括社会的下层认识也包括社会的中上层人士。

思考问题:

?中国的社会工作对象是哪一部分人群?都提供哪些服务?

二、社会工作的领域

?(一)社会问题与社会工作

?从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看,它与社会问题的出现及解决联系在一起。

?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这些事件或情况,影响到多数人的生活,而必须以社会群体的力量才能进行改革的问题。

?社会问题主要有两种类型:

?结构性或制度性的问题,即社会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的某种问题

?社会性的问题,受社会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而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是个别性的,但是由于当事人无法解决,也需要社会工作者提供帮助

?社会问题与社会的运行相伴随,没有不存在社会问题的社会。在当代社会,社会问题的出现扩展着社会工作的领域,也促进着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领域

?社会工作的领域是指社会工作实施的、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范围。

?由于各国的经济——社会状况不同、社会问题不同、人们对于社会问题的认知程度不同、社会问题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社会工作的领域也不同

?公共救助:政府或社会服务机构对经济匮乏从而物质生活面临危机的社会成员提供的物质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家庭服务:对家庭因社会或家庭成员方面的原因而陷入困境所进行的支持性服务,其是以家庭整体为对象的服务。

?儿童服务:对未成年儿童的服务,包括对于儿童和少年的福利服务

?老年服务:是老年社会工作的主要介入领域

?康复服务:针对残障人士开展的福利服务

?学校社会工作:帮助学生正常地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服务

?就业服务。

?矫治服务:司法机关和工作人员通过各种手段使犯罪者或有犯罪倾向的违法人员得到思想上、行为上的治疗,以重新融入社会的活动。矫治社会工作是指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志愿人员运用专业理论和方法对罪犯或有犯罪危险的违法人员提供思想教育、心理辅导、行为修正,使之消除犯罪心理,修正其行为模式,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

?心理健康服务

?医疗社会工作:在医疗、卫生、保健工作中实施的社会工作。

?乡村社区发展

?军队社会工作

?社会保险服务

(三)扩展着的社会工作领域

?随着社会问题的不断变化以及新的问题的不断出现,社会工作的领域是不断拓展的。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工作者不但要把对于弱势群体的服务当成自己的主要任务外,还要尽力的满足社会的广泛需要,以促进社会福利的发展。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一、功能的含义

?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四、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和冲突

一、功能的含义

?(一)功能的概念

?功能理论认为,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对于整体的存在发挥着自己独特的必要的作用,这就是部分对整体的贡献,这种部分对整体的贡献或其发挥的作用称为功能。

?在社会工作领域,功能的概念可以在多种意义上被使用,有时比较强调系统的含义,有时强调一种社会行动对行动对象的作用。

(二)功能的分类

?1 谁的功能和对谁的功能

?2 正功能和反功能

?3 显功能和潜功能

?事实上,人们对于显功能过分的关注,而忽视了潜功能,因此是不完整的功能分析方法,默顿认为,要想研究潜功能,可以回答以下五个问题:

?潜功能是怎样发挥作用的,是否依参与者的意识而改变其作用方式?

?对参与者来说,功能潜在性意味着什么?参与者所不了解的是机制还是后果?

?为什么参与者不了解这一潜在后果?

?潜功能是对谁而言的?是部分的参与者还是全部的参与者?

?我们所分析的是哪一个后果,是直接后果还是间接后果?

二、社会工作对工作对象的功能

?提供物质帮助

?给予心理支持

?促进能力发展

?维护合法权益

三、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功能

?促进社会稳定与社会和谐

?促进制度建设与社会进步

?增加社会资本与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四、社会工作功能的一致性与冲突

?社会工作是要做人的工作,这种服务人改变人的工作是在具体的社会系统下进行的。由于社会工作本身的复杂性和社会系统的复杂性,社会工作的诸功能之间既有一致性,也存在冲突。

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

?社会工作各功能之间的一致性是指社会工作实施效果对各方面的影响的价值方向是一致的。

各功能之间的冲突

?社会工作各功能之间的冲突是指社会工作的实施有利于困难群体,却对其他方面的利益有所伤害的情形。

讨论

?如何实现不合理的制度向合理制度的转变?(以学校制度为例)

?凡勃伦和诺思认为,凡是能规定人们行为的相对稳定性的因素都属于制度范畴。不仅成文的各种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管理程序和操作规则在制度范畴之内,而且人们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原则等能够限制人们行为的具有某种稳定性的心理因素也属于制度范畴

第二章: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本节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第二节: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节:建国以来的社会工作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夏商周时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助

?二、秦汉至清末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夏商周时代的社会福利思想与社会救助

?中国古代社会福利思想和社会救助实践主要表现在德政的实施过程中,救助处于困境中的人民是政府的仁德之心的体现,也是统治者的责任。

?《周易·蛊》:君子振民以育德。

?这说明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有关救助的思想。

?救助的主体是君子,即统治者

?救助的目的是育德

?《尚书·无逸》:爱知小人之心,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辱鳏寡。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统治者不仅要施惠于庶民,还要尊重鳏寡

?《史记·周本纪》:西伯曰文王,尊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

?周文王“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其最终得天下。

?《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中提及“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

?从上面可以看出,周朝的社会福利措施特点:

?为有困难的人提供保障:幼、老、穷、贫、疾

?穷富并济:在对于困难人保障的同时,注重安富

?提供保障的目的是养万民,维护统治

?从以上的夏商周的统治者的叙述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

?统治者是救济者和推动者

?统治者实施救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救济的对象包括老、幼、穷、贫、疾等

?救济显示了统治者的仁德之心,具有随意性。

?不但统治者有丰富的社会救济思想,先秦诸子也高度集中阐述了我国早期的社会福利思想,庄子、荀子、墨子等都有丰富的社会救济思想,而其中最为后世所称道的是《管子·入国》中关于“九惠之教”的记述。

?入国四旬,五行九惠之教:一曰老老、二曰慈幼、三曰恤孤、四曰养疾、五曰合独、六曰问疾、七曰通穷、八曰振困、九曰接绝。

?所谓老老者,凡国都皆有掌老。年七十已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八十已上,二子无征,月有馈肉;九十已上,尽家无征,日有酒肉。死,上供棺椁。劝子弟精膳食,问所欲,问所嗜,以此曰老老。

?所谓慈幼者,凡国皆有掌幼,士民有子,子有弱幼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此之谓慈幼。

?所谓恤孤者,凡国皆有掌孤,士人死,子孤幼,无父母所养,不能自生者,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养一孤者,一子无征。养二孤者,二子无征。养三孤者,尽家无征。掌孤数行问之,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膌胜而哀怜之,此之谓恤孤。

?所谓养疾者,凡国皆有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

?所谓合独者,凡国皆有掌媒,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取鳏寡而合和之,予田宅而家事之,三年然后事之,此之

谓合独。

?所谓问疾者,凡国皆有掌病,士人有病,掌病以上令问之。九十以上,日一问。八十以上,二日一问。七十以上,三日一问。众庶五日一问。疾甚者以告,上身问之。掌病行于国中,以问病为事,此之谓问病。

?所谓通穷者,凡国皆有掌穷,若有穷夫妇无居处,穷宾客绝粮食,居其乡党,以闻者有赏,不以闻者有罚,此之谓通穷。

?所谓振困者,岁凶庸人訾厉,多死丧,弛刑罚,赦有罪,散仓粟以食之,故此曰振困。

?所谓接绝者,士民死上事,死战事,使其知识故人,受资于上而祠之,此之谓接绝也。

?九惠之教具有如下的特点:

?照顾范围广:几乎包括了各种困难人群

?制度设计完善:不但有总体框架,还有具体的措施

?官吏负责实施各种救助措施,而且对于官吏的救助活动的实际效果有明确的赏罚规定

思考

?九惠之教对于社会工作有何启示?

?理念上要注意问题的普遍性,树立“促进社会进步、缩减社会代价”的理念

?社会工作者要发挥“政策影响者”的角色,把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状况反映给政府和社会;提出意见和建议供政府采纳。

?在具体的工作中,针对不同的弱势群体实施分类救助;在同一群体内部注意问题的个别化

?无论是统治着还是先秦诸子对于社会福利和救济的思想、制度、实践的认识,都表明统治者是救济的主体,其臣属官员等是具体的救济的执行者,而救济的对象则包括了各种生活处于困难状态的人,其救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统治。

?这些福利思想对于后世产生全面深远的影响。

二、秦汉至清末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秦始皇一统天下,从此之后,国家经过分分合合,不过对于许多统治者来说,都在思考如何达成和维护国家的统一。只有“推恩足以保四海”,充分考虑对国家中各类人群的照顾,才能更好地实现与维护国家的统一。因此,福利思想、福利制度就被反复提及。

社会福利思想与制度

?在秦朝及以后,历史上总体形成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天下人之天下也”、“民为重、君为轻”的统治思想。从阶级统治的需要出发,重视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改善。在以后的各个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福利措施,同时民间也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民俗,邻里间守望相助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秦朝,《吕氏春秋》:举其秀士而封侯之,选其贤良而尊显之,求其孤寡而振恤之,见其长老而敬礼之。

?其中的振恤孤寡、敬礼长老虽然是政治策略,但也是社会福利思想。

?同时《吕氏春秋》还按季节设计了诸如“安萌芽,养幼小,存诸孤”、“赐贫穷、振乏绝”、“养衰老,授几杖,行麋粥饮食”、“赏死事,恤孤寡”的救助思想,老幼、孤寡、贫穷的人都是救助的对象。

?秦朝的统一为以后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的发展奠定了社会制度基础。在秦朝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措施不断增多;同时由社会发展本身的历史特征所决定,当时统治者所采取的社会福利措施缺乏稳定的制度性基础。

?中国古代统治者对于困境中的人群的救助通常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当朝者吉庆事典时颁诏施救,如新皇登基、册立皇后、改元帝号等庆典上多会颁布施恩于民的诏书;另一种是在出现自然灾害时,统治者会采取社会救助措施。

社会救助机构

?除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措施以外,还有社会救济机构:“常平仓”、“义仓”、“广惠仓”等,这些都是采取院外救济的形式;还有院内救济的机构,六疾馆、孤独园等。

?常平仓起源于汉代

?其运作机制是在粮价低时买进,在粮价高时卖出,具有平抑粮价的效果,属于经济措施,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救济灾民的作用。

?常平仓的实施主体是统治者。

?义仓起源于隋朝

?《北史》中指出:隋开皇三年,征拜度支尚书。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济,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以上,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

?义仓的资源主要来源于百姓,针对不同群体采取不同的资源征收办法,粮食主要用于防备凶年,保障百姓生活。

?义仓是以民间组织社为基础设置的具有民间性质的社会救助机构,但是朝廷对其有直接管理,朝廷派专职人员“社司”进行管理。

?后来义仓劝募的形式改为按户的等级定额征税,改变了义仓的民间互助性质,成为国家机构,赋税成为农民的负担。

?广惠仓起源于宋朝

?广惠仓的方式是把没有人耕种的土地租给农户,然后收取租粮入仓。具体的经营上借鉴了常平仓和义仓的作法,一方面进行慈善救济,另一方面当其有余时采用常平仓的平抑粮价的作法储存和转移余粮。

?社仓

?这是由人民自行组织或由政府督导人民办理类似一种农贷合作组织的救济设施。具体为由当地人民捐集粮食,或由政府贷给粮食,在各乡设仓储存,遇凶年或青黄不接时救济邻里贫户。

?六疾馆是南朝时创设的,其是一种半官方半民办的机构,专门收养患病的贫民。

?孤独院是官方设置的机构,其主要收养孤幼。

?类似的机构在以后的朝代中还多有所见,比如宋朝的“居养院”、明代的“养济院”等。

?秦以后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的特点:

?针对具体需求开展的非制度性救助;

?救助的对象是不确定的,是根据统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

?清王朝政权建立后,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安定人民生活的政治经济政策,在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方面也有许多新的发展。

?在清王朝,社会救助机构大规模的发展。清朝前期,社会救助机构和设施已经比较完善,有综合性的救助机构:养济院、栖流所;有针对某一弱势人群的机构

:育婴堂、恤嫠会;有官方办的机构,也有民间办的机构。

?养济院主要收养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由官方设立,政府提供经费或物资;同时养济院所给养的孤贫人数都有定额。

?清朝除了对额内孤贫进行救助外,还设有对于额外孤贫的救助,其待遇与额内孤贫大体相同。

?民办的救助机构如普济堂。后来清政府要求各省都要建立养济堂,养赡老疾无依之人,这就将民办机构转变成为官办机构,并且政府鼓励民间和官员个人设立养济堂。

?育婴堂也是由民间发起的社会救助机构,其没有像普济堂一样最终成为政府主办的社会救助机构,而是由朝廷倡导的一种社会救助机构,皇亲国戚、满汉大臣也只是以个人身份进行资助。在朝廷的倡导下,育婴堂也很快在全国建立起来。

?从以上可以看出,清王朝的社会救助机构比较发达和完善:

?从救助机构的性质看,有政府主办、民助官办以及民办等

?从救助机构的经费来源看:有政府拨付、官绅士民捐助;

?从救助机构的管理看,形成了相对统一的管理模式;

?从救助的范围看,覆盖了主要的弱势群体

?从救助的网络看,形成了全国的社会救助网络

?在清王朝,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其具体活动也促进了中国救助事业的发展:其建立各种救助机构,帮助生活困难的人,比如建立慈幼机构,1901-1920年间共成立150-200所孤儿院,救助1.5万-2万个孩子

?而且传教士还在医疗、灾荒救济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思考

?从上面对于清朝的救助的机构的网络可以看出,其形成了政府、民间和外国机构共同帮助社会上生活困难的人的网络,

那么,这对于中国当前的救助网络的构建有何启示?

?贫困是谁的责任

?在救助网络建构的过程中,各主体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如何促进各主体之间的配合

第二节:20世纪上半叶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

?一、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二、典型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一、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一)救助网络

?民国初年,清朝的救助机构和救助设施都被保留下来。北洋政府统治时期,政府在社会救助方面只是维持和资助清朝遗留下来的社会救助机构,在这一时期,民间救助机构获得了发展:贫民、游民、鳏寡孤独、老幼等困难的人群都能得到民间院内救济。对于有劳动力的贫民在接受救济的同时还要学习技能。

(二)救助制度

?在国民党统治期,制定和完善了各种有关社会福利和救济的法规,比如:《各地方救济院规则》、《管理各地方私立慈善机关规则》、《监督慈善团体法》、《监督慈善团体实施规则》、《各地方慈善团体立案办法》、《寺庙兴办公益慈善事业实施办法》、《救济事业褒奖条例》等。

(三)社会工作教育

?在各大高校开设社会工作的课程,主要是由留学欧美的学生和爱国人士讲授。其注重一方面课程的开设,另一方面是社会实践。比如燕京大学在学好社会工作课程的同时,开展大量的社会服务活动:参观访问慈善机构,对贫民窟、监狱和妓院开展调查,并结合参观、调查的结果进行深入的课堂教学;进行个案工作方法的实习;培训农村社会服务人员

二、典型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代表人物是张骞和熊希龄

?张骞的育婴堂、养老院、盲聋哑学校。张骞重视育婴堂的卫生环境和管理、从社会中募集衣物、注重培养盲聋哑儿童的技能,这都是其他社会救助机构应借鉴的

?熊希龄建立慈幼院并在很多慈善和公益机构、活动中担任职务。其在管理慈幼医院时,建立了完备的管理系统:慈幼院设有董事会,负责慈幼院的大政方针,院长主抓外事,副院长负责院内行政事务;下设事务股、教育股、保育股和职业股,后设立校务行政委员会,代替副院长行使管理权,将会计股独立。其在实践中强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结合。

?慈善事业的特点:

?完善的管理体制:董事会、校务行政委员会等

?多元的服务网络:学校、家庭、机构、社会等

?“ 助人自助” 的精神:注重技能的培训

第三节:建国以来的社会工作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

?二、转型期的社会工作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助人模式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一方面接收了国民党政府举办的各类社会救助机构;另一方面也新建了一批社会救助机构

?在这一时期,政府承担了几乎全部社会福利服务的功能,几乎所有的福利性、服务性和公益性的活动都是由政府推行的,几乎所有的资源也都是由政府提供。

二、转型期的社会工作

?这一时期,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政企、政事、事企分开,社会工作开始了在中国的专业化之旅。

?社会工作教育的快速发展:

?1987 年,北京马甸举行了社会工作教育论证会,确立了社会工作的学科地位

?1988 年,北京大学等学校开办社会工作专业

?1994 年,社会工作教育协会成立,其任务是提高社会工作的地位和加强自身建设。

?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者协会成立

?社区建设和服务的发展为社会工作实务的推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

?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成立

?社会工作相关的课题研究

?社会工作职业化

?2003年3月16日上海市人事局、上海市民政局联合印发了《上海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暂行办法》,后来,又发布《社会工作师(助理)注册管理试行办法》

?2004年7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第九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被正式认定为我国的新职业”

?2006年7月20日联合颁发了《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制度的正式建立

?从中国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工作的进展是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模式息息相关的,中国在具体的社会工作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社会工作的发展理论和吸收国外社会工作发展的经验教训,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本土化之路。

第三章:社会福利制度

本章内容

?第一节: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第二节: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第三节: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第一节: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分类与特征

?社会福利制度的目标在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促进社会正义和公平。

一、社会福利的含义

?(一)福利的内涵

?福利是指人类所获得或所具有的一种有助于实现幸福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它是人类所追求美好生活的目标

?(二)福利的道德和政治哲学基础

?福利是个内容丰富的概念,它同人的需要、欲望和利益联系在一起。但是作为一种制度,其同群体的道德判断和国家的政治机制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1 福利的道德哲学基础

?福利最早是一种私人领域的关爱或照顾活动,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其发展成为一种社会制度。

?国家介入公共福利领域是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国家介入社会福利制度,针对贫困的认识经历了个人责任——政府责任——政府与个人责任的过程。

?个人责任主要是人为贫困是个人的品格缺陷导致的。

?国家责任下贫困就不再与个人道德问题和失误相联,而是国家的责任

?2 福利的政治哲学基础

?福利是与资源紧密相连的。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资源的有限性使得福利分配必须采取特定的机制和原则。

?在现代社会福利制度内部,福利的分配与获得不仅与国家的角色和社会正义的目标联系在一起,也与公民的自由和权利有着高度的关联。

?(1)福利与权利

?将福利与权利联系在一起的有如下的几个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国家责任的有限性

?社群主义理论:公民福利权利的绝对性和无条件

?自由主义和社群主义之间的综合:公民的福利权益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之间实现平衡

思考问题

?在当今世界,福利更多的是与就业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在就业动机与福利待遇之间维持平衡,就成为各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一方面,福利待遇太高,不利于促进公民的就业;另一方面,福利待遇太低,难以实现人们基本的福利权利,那么如何实现福利与就业的平衡?

?弗里德曼“负所得税方案”

?负所得税方案的的目的是为了缩小贫富差距,以保障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

?其具体的救助形式是由政府确立收入的保障标准,然后对于低收入者给予适当补助。为了避免把低收入者的收入一律拉平而导致经济效率的下降,每一个低收入者将分别根据本人收入的一定比例获得补助金。

?具体办法:以社会平均收入作为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线或者“0税负线”,在社会平均收入50%-60%处设一条贫困线;收入在0税负线以上的公民,应缴纳个人所得税,所得税是累进的;收入在贫困线和0税负线之间的公民免缴个人所得税;收入在贫困线以下的公民,可以从政府征收的个人所得税中自动得到补偿,使他们的总收入超过贫困线

?(2)福利与平等

?平等(equality)有两种基本的含义:

?本质上的平等,即人是平等的动物。尽管人在身高、体重、智力等方面有着不同,由于人不是植物或其它低等动物,所以人都是平等的;

?分配上的平等,人与人之间能够均等地获得理想的事物,或者说对于理想的事物所有的有关人员都能够分享(equal share )

?平等基本上可以通过结果平等和机会平等两种方式来实现。

阻碍平等的因素

?就一个社会来讲,机会平等远比结果平等更难以捉摸。一般说来,机会不平等是由如下的因素造成的:

?天赋能力的遗传和家庭背景导致的不同地位所致;

?社会运行过程中同等质量的资源处于不同的地位造成的

源于机会不均等的经济不均等,比机会均等时的经济不均等,更加令人不能忍受。

——阿瑟·奥肯

不平等的影响

?机会不平等,会产生“寻租性非效率”和“内耗性非效率”:

?寻租性非效率:个人或组织在不平等参与机会的情况下,必然会产生一种为获得这一机会的“ 寻租行为”

?内耗性非效率:机会不均等进一步强化了人们的自然不平等

实现平等的措施

?要实现机会均等和结果均等,可以采用社会政策和社会服务,缩小公民之间的差距

社会政策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权威机构制定的,使个人或家庭可以在市场之外以非等价交换的社会供给方式得到可以直接支配或使用的资源,以满足社会性地认识到的个人需求、增进公民的个人福利和社会福利的政策”

思考问题

?对于中国的儿童来说,在教育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平等,东部孩子的就学率大于西部,城市孩子的就业率大于农村,教育的质量亦是如此,那么促进教育的平等是谁的责任,如何实现中国社会教育的公平?

?政府在思想上树立“公正”、“和谐发展”的理念

?实行一系列相关的政策:

?增加对于西部、农村资金的投入,改善设备、增加师资、保障师资待遇

?促进东西、城乡之间人才交流

?强调政策之间的协调性,发展教育和发展经济同行

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均衡

?在促进公平的同时还要重视效率

?要实现社会公平,就要把一部分国民收入再分配给低收入者,而这部分收入或资源是可以用来投资于其它部门的,这样就会带来机会成本。但是集中的那部分国民收入在分配中能扩大需求,并由于给予低收入或无收入者以帮助,稳定社会,因而也会产生收益,这一部分收益也会产生效率。如果机会成本大于收益,则公平和效率处于相互矛盾的关系;反之,如果机会成本小于收益,则公平和效率之间相互补充。

?(3)福利与正义

?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就是一种正义

?相应的社会政策包括社会救助、医疗保障、住房补贴、教育费用和税收减免等,从而使得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体能够得到参与和发展的机会,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为了维护社会正义,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提出如下几个概念:

?原初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天赋、才能,也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肤色、年龄、性别、已掌握的技术、已得到的训练、已拥有的财富等。

?首要的美好事物:权利和自由、机会和权力、收入和财富,以及人们赖以确立自尊的其他一些基本条件。

?理性人:人是理性的,而且具有一套有条理的偏好选择,指导如果拥有“首要的美好事物”将是有益的。

?分配原则:制约“首要的美好事物”的分配

?在原初地位下,形成的分配规则将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每个人在拥有基本的自由方面是平等的;

?虽然存在着社会经济的不平等,但是每个人都有平等地获得进步的机会

?社会要采取有利于劣势者的积极的差别对待措施

思考问题

?在全球化的情况下,如何实现整个世界的公正?

?(三)社会福利的含义

?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一切有助于公民生活质量和社群福祉改善的活动、服务及资源。

?狭义的社会福利是指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提供的、满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的资源和服务

?无论是狭义的社会福利还是广义的社会福利,其共同点都是指社会承担的为其成员提供福利的职能,指社会有组织地为其成员提供福利需求的满足。这里的社会一般是指国家范围的社会,在这个范围内提供社会福利的主体,包括政府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其提供服务时都是以社会政策为导向的。

?(四)社会福利的功能

?以不同的方式分配和再分配公民的收入

?在社会福利体系中,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整合与社会和谐

?社会福利本身的也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手段,它可以维护和促进社会的稳定

?在出现社会问题时社会服务为有需要的人提供补偿

?通过社会服务可以促进个人和整个社会福利状况的改善

?社会服务可以当作一种社会投资

?社会福利可以增强社会中的利他主义助人要素

二、社会福利的分类

?社会福利可以分为普遍性的社会福利和选择性的社会福利

?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指的是以不使接受者丧失地位、尊严、自尊的方式,把物品、服务更为有效地、方便地提供给有关的全部人口。

?选择性的社会福利指通过对于个人或家庭的财产和收入状况的调查,界定出哪些人确实属于穷人,然后才给予减免费用的服务或现金补贴。

主张选择性福利服务的依据

?以社会供给的方式提供的物品和服务大多数不是公共物品,对这些物品的消费不会产生免费搭车的行为,因此物品和服务的方式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机制进行;

?市场中的价格机制能为消费者和供给者提供充分的信息,同时价值机制也能体现需求

?消费者是理性的行动者,能够对于成本和收益进行判断;能够对于机会和刺激做出正确的反应

主张普遍性社会福利的依据

?经济的高速发展,既制造着失败者,也制造着赢家,那么进步的代价应该有谁承担,责任归谁?

?主张普遍性社会福利的人认为,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社会供给不是基本的利益和福利的增加,而只是对于损害的部分补偿。非识别性的普遍性社会福利是不可识别的原因造成的结果的一部分,如果说损耗是浪费,那么普遍性社会福利就是不得不浪费。

普遍性社会福利和选择性社会福利的的比较

思考问题:

?独生子女费属于何种社会福利?为什么?

三、社会福利的特征

?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社会福利的多元性

(一)社会福利的意识形态色彩

?意识形态本身对社会福利的内涵和运行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社会福利的可变性

?社会福利作为一种制度设置,其概念和内涵在任何社会里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

(三)社会福利的多元性

?福利内容方面由单一的福利形式向多元化的福利形式转变

?在福利的提供者方面由单一的政府转向多元的福利提供者

?在福利的供给机制上由政府调拨资源转向政府和市场相结合

?在福利服务的使用者方面,由过去的针对性的部分人群转向全体公民。

第二节: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

?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

?一方面:社会福利的发展和完善会使福利资源增加,同时有利于专业工作人员素质的提高,因此它将进一步推动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发展,又可以提高社会服务的素质,改善社会福利的管理和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使社会福利制度本身得到完善。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与类型

?(一)社会福利制度的内涵

?社会福利制度是指在特定的社会里一套有关人类需要和福祉相关的理念、资源、机构和专业人员等制度设置,它同经济

制度、政治制度、教育制度等一起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机制

?广义的社会福利制度:人类社会中所有有利于改善人的福祉的制度设置

?狭义的社会福利制度:只是将直接同社会服务和福利资源配置相关的制度设置包括在内

思考问题

?社会福利制度的含义中涉及人类需要和福祉,我们以前学过个人需要及其内容,那么社会等同于个人需要吗?其内容都是包括哪些?

?生产和分配足够的物品和服务,以保证其成员最低水平的生存和健康;

?要生养足够数量的后代,并对其进行社会化,以便能够替代离去的或死去的成员;

?社会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成员学习和掌握生产物品和服务的技能,以及生养后代和对其后代进行社会化的能力;

?社会中必须有一定能力的政治权威保证有关的规则被教导、学习和遵循。

?(二)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

?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是对于不同社会具有不同特质的福利范式进行分类。福利范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方政府推行社会政策和相关社会服务的理念与制度安排。

?爱斯平-安德森依据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去商品化程度(个人或家庭能够独立于市场之外,仍能维持社会可接受的生活水准的程度)和福利国家形塑社会阶层化结构(福利的提供是以公民身份为基础,还是以工业成就或其它社会地位为基础)的情况,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个世界”:

?自由主义的福利国家:国家广泛使用经济状况调查,只提供有限的社会保险津贴,国家鼓励私人保险的发展。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属于这个类型

?保守的组合主义的福利国家:与利用经济状况调查和私人保险相比,更多的利用社会保险,但是社会再分配维持在较低的水平,特别是按职业和地位的区别来建立社会福利给付体系,固化了市场导致的社会阶层结构。奥地利、意大利、德国和法国等属于这一类型。

?社会民主的改良主义的福利国家:广泛的社会福利补贴和收入再分配制度,以及通过劳动力市场援助失业的制度。瑞典、新西兰、丹麦、挪威等属于这类国家。

?虽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社会福利制度的类型越来越受到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社会福利模式表现出趋同的特征。但是,不同国家对自身社会问题的反映和对于社会福利的安排还是保持了各自的特色与行动模式。

二、社会福利模式与社会服务的提供

?社会福利模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制定和推行社会政策方针与策略,在社会服务领域表现为政府与其他社会组织如何筹措资源并满足社会需要的方式。

(一)社会福利模式

?当今不同国家的社会福利模式基本上可以归类为三种:

?普惠性的社会福利模式:福利津贴的统一费率和社会服务中的普遍主义原则,其注重政府对于社会福利和相关服务的公共责任,建立在高税收和高度政治责任的基础上。以北欧的福利国家为代表。

思考问题:

?国家是社会福利的主要或唯一主体会带来何种问题?

?社会福利成本过高

?人口老龄化

?经济增长缓慢导致的失业人口剧增

?过高的福利待遇造成的浪费和对社会福利制度的依赖

?过高的管理成本

?社会福利制度影响经济效率

?社会福利管理效率低

?社会福利制度未能随着社会福利对象的变化而进行调整

?剩余性的社会福利模式:国家在社会福利方面扮演有限的角色,政府除了在社会救助和基本的社会服务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外,在其他社会服务或福利领域,基本上依赖市场、非政府组织和就业者个人(家庭)。其理念是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为基础。

?混合型的社会福利模式:其既强调政府对公民的社会保障责任,又积极主张非政府部门、私营企业、社区和家庭在社会福利(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在福利服务领域实行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二)社会服务的提供

?在社会福利体系内,社会服务包括直接的社会服务和间接的社会服务。前者主要指那些直接面向受助者,以受助者利益为本的服务内容和体系,后者主要是指那些社会福利行政、社会政策研究和社会服务评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全面理解社会服务的提供:

1 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

?不同国家的社会服务的基本理念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或其他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社会服务是在社会政策决定后由政府社会福利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来实施的,主要通过专业人员来推行一系列的专业服务,满足社会中的弱势人群和一般公民的需要

?社会主义国家中,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政府的行政管理渠道和国家的职能部门来完成,社会服务被当成一种社会管理的方式来推行。在社会工作尚未成为一门职业的前提下,社会服务的专业化程度是非常低的

2 社会服务的组织和结构

?社会服务的推行主要是通过相关的组织或机构,然后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规定,进行相应的资源调配和动员,根据不同的需要安排相应的服务。不同社会制度会导致社会服务组织和结构的不同。

?资本主义制度下比较强调社会问题和社会需要界定的民主过程,同时主张在专业化的层面做出决策

?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服务的组织与结构更多的是在政府当前的政治——经济政策的范围内进行安排的,比较强调权威主义的方式和经验,强调自上而下的实践模式。

3 社会服务的策划与推行

?这是社会行政中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问题的界定、社会需要的评估、服务受助者的确认、服务计划的设计和具体的执行与最终的评价。社会服务的策划与推行的质量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服务通过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中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来实施,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安排相应的服务。

4 社会服务的评估

?这是对于社会服务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其目的在于改善社会服务模式并提高其效率。一般而言,社会服务的评估不包括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是由独立于机构的外部专业人员来完成,内部评估是由社会服务机构内部的专业人员来完成。

思考问题

?社会服务的评估有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那么一般来讲,社会服务的评估都是包括哪些内容呢?

?投入(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

?产出(涵盖服务对象的情况:数量、规模等)

?影响(服务对象生活、工作得到改善的程度、对于其它群体的生活的影响等)

?过程(从投入到产出的途径)

三、社会工作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判定社会福利制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准

?社会福利制度对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的进步有积极的影响

(一)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地位

?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地位不可忽视,其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社会福利服务的组织和推行,依赖于专业的社会工作来完成,而且只有通过这样一门成熟的专业,社会福利服务的诚信和效果才能得以保证

?社会工作专业是社会福利体系一个重要的知识基础,它的完善和发展对促进社会福利的进步至关重要

?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具体化的一个过程,它通过社会福利服务的策划、推行和评估等一系列专业活动保障整个福利制度功能的正常发挥,同时有助于改善社会服务的管理

思考问题

?社会福利的策划对于社会福利制度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如何进行社会福利的策划?

?一般来说,社会福利的策划分为三个方面:

?计划前:需要提出以下问题

?为什么要策划

?谁是资助者

?谁来做策划

?会出现多种观点吗?

?计划中,要做的计划

?问题评估

?问题阐明

?目的设定

?目标设定

?对解决方法的考查和选择

?策略的确定

?影响

?实施战略

?监督战略

?评价战略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制度中的服务传递者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对社会问题和需要做出反应的过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提供资源和满足需要的过程

?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专业,需要不断改善专业方法和服务管理模式,从而提高社会福利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保证福利体系能顺利发挥应有的功能。

思考问题

?社会工作进行社会问题的界定和解决,满足案主的需求,保证社会福利体系能够顺利发挥应有的作用,其所依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工作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等拥有的资源,事实上,不但社会工作机构或者社会工作者等拥有资源,案主也拥有各方面的资源,我们需要有“慧眼”来发现资源,一般来讲,案主会具备哪些资源?

?内在资源(个人和家庭)

?家庭:忠诚度、同理及提供情绪支持或清楚沟通的能力;

?个人:体力、智力和健康状况

?外在资源(正式资源和非正式资源)

?正式资源分为政府和民间资源

?非正式资源包括亲属、朋友、邻居、志愿者等

四、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与社会工作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以剩余型福利为主的社会福利和就业为基础的全民保障体系。其福利服务的提供主要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渠道完成的

?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社会福利社会化,专业社会工作得到了发展。

第三节: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

?中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可以分为传统的社会福利制度和当代的社会福利制度,不同的时期,在福利的理念、资源、政策、机构、服务等方面都存在区别。

一、中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特征

?(一)中国社会的传统福利观念

?“福利”无论是出于维护统治的目的,还是为了保障和提高全体居民的生活,其都是一个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也就是说,福利不存在“有无”之争,存在的只是水平的高低。

1 儒家的大同思想

?《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也,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孟子的“恻隐之心”、“制民之产”

2 墨家的兼相爱思想

?兼相爱、交互利

?《墨子·尚贤》:“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若此,则饥者得食,寒者得衣,乱者得治”

3 法家的实利思想

?《商军书·说民》:“治国之举,贵另贫者富,富者贫”

?《韩非子·显学》:“今上征敛于富人以布施于贫家,是夺力俭与侈惰也,而欲索民之疾作而节用,不可得也”

?除此之外,“保息六政”、“九惠之教”等福利思想也对于古代的福利事业产生了影响。

?除此之外:国内外的救助机构出现、政府和民间组织救助机构的结合,各种有关福利团体的法规也纷纷出现,促进了传统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二)当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

?1949-1978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城乡二元的福利体制

?城市:单位制福利+有限的救助

?农村:家庭照顾+政府、集体经济的救助

?1978年以来,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和单位办社会福利转向政府、单位、社会团体和社区等多方共同举办的责任共担模式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服务的归属感进一步明确,政府在现行的福利制度框架下扮演着核心的作用

?同居民需要相关的社区服务已经逐步发展成社会化的模式

?在社会福利体制内,专业服务已经进入社会福利服务的范围

二、当代中国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工作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社会工作发展可以分为计划经济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的社会工作,不同的时期社会工作的发展特点是不同

?(一)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发展

?1952 年社会工作教育被取消,因此没有出现专业的社会工作

?实际社会工作主要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开展

类型辨析

?王思斌把社会工作分为三类:

?普通社会工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在本职工作之外所从事的不计报酬的服务性和管理性工作

?实际社会工作:在我国的政府部门和群众组织中,有一些专门进行福利服务活动为己任的职业或岗位

?专业社会工作: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二)转型时期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出现

?转型时期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端原因表现如下:

?社会转型和社会背景

?政府在社会政策领域的理念变化,强调责任共担和社会力量的参与

?高等教育的扩展和专业教育的发展,使得社会工作教育出现契机

?国际交流和海外对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支持

?当前中国社会工作的特征:

?专业教育优先于专业实践

?本土社会工作与专业社会工作在理念和实践模式上的衔接还存在制度上的制约

?同中国文化相适应的社会工作知识体系尚未成熟

?社会工作职业化同现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冲突

?从不同的角度探寻转型时期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可行之路:

?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先进经验、理论和事务模式,加强国际间社会工作教育届与实务届的交流与合作

?以中国本土为重,逐步推动专业社会工作理念与实务模式同中国社会文化制度的融合

?通过专业协会与政府主管部门的共同努力,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社会工作教育不同层次的专业水平,缩小专业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

?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和专业化在制度层面的改革

第四章: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与价值观

本章内容

?第一节: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第四节:社会工作的道德操守和伦理守则

第一节:哲学基础与价值体系在社会工作中的重要性与意义

?芬克(Fink)认为,社会工作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它通过提供助人服务来增强个人和群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的功能。其既包括科学的推理,也包括道德的推理。

思考问题

?当前,科学一词可以说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

?21世纪是科学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

?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科学施工、科学管理、节能增效

?科学种田

?那么,科学的含义是什么?

?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意思是“知识”、“学问”。科学是知识,但是知识并不都是科学。

?科学的特点:

?科学具有客观性

?科学具有系统性

?科学具有普遍性

?科学具有实证性

?科学具有开放性

?科学是从确定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这一目的出发,通过观察、调查和实验而得到的系统的知识。

?哲学是“对智慧之爱”,其功能在于为人类的行动提供指南,并解答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哲学不一定是科学。

?哲学研究问题有两种重要的方式:目睹和聆听。

?哲学是不断发展的。

?社会工作专业的哲学基础不仅来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知识的积累,也来源于社会工作者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关于人及其价值的看法,其对于社会工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道德原则及其职业伦理是规约人类实践的重要前提,也是确定人类行动正确与否的重要法则。

一、社会工作哲学基础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助人自助的实践活动,哲学为其提供方向。

(一)社会工作哲学基础的重要性

?社会工作的专业哲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道德上的考虑;一方面是实践上的考虑。

?社会工作目标的达成需要“爱”和“智慧”,所以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能使社会工作者不断检视外部世界和内部心灵。(二)社会工作哲学基础的意义

?社会工作哲学基础的意义体现在对于社会工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认识论和实践观方面。

?从世界观角度,其确定专业人员对世界的总体看法,并由此产生人与世界关系建构的一般策略;

?从人生观角度,其确定专业人员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从而认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了解人作为行动主体的局限性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其确定专业人员对真理的认识途径,并由此产生科学的方法论,促使人思考知识增长的一般规律;

?从实践观方面看,其确定专业人员对实践的看法,从而帮助人们发展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

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会工作是“理性”和“感性”共存的活动,所以,社会工作者是一个有“价值倾向”的人,价值对于其活动的开展、推进、评估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比如:李华先生82岁,已经是癌症晚期的病人。他一直生活得比较完美,但是目前不得不生活在病痛的折磨之中。李华非常地抑郁,正在严肃地考虑是不是要结束生命。如果你是社会工作者,李华或者其家人向你求助,你怎么办?

?当面临价值两难的问题时,应采取如下的原则:

?保护案主生命优先原则

?差别平等待遇原则

?自主自由原则

?最小伤害原则

?生活品质原则

?隐私保密原则

?真诚原则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是专业范围内一整套对人、对社会和对专业等的总体判断与目标偏好,它对树立专业使命、规范专业行为和保护受助者利益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价值被认为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它们同时被看作是它的唯一基础或不可缺少的基础之一。它们还被认为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是对某些人进入某种职业的动机和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的解释。总之,在社会工作的结构中,价值被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

——高登斯坦

?从高登斯坦对于价值的认识中,可以看出,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具有总括性:

?其是社会工作定义的基础

?是社会工作技术的源泉

?有效地解释社会工作者与案主关系互动的特征、关系。

(二)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意义在于它的规定性和功效性。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确定专业的使命和核心关怀所在,从而确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的专业特质,使得它与其他社会科学表现出明显的区别;

?社会工作价值体系对专业人员的职责和行为规范给出了指引,从而有可能确保专业行动在最大限度上保护受助者利益,减少对受助者的伤害

?社会工作通过对专业共同体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义务进行明确规定,从而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为维护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哲学基础

?社会工作哲学为社会工作者理解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提供了智慧和经验总结,其哲学基础具体表现在宗教观念、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理想主义等。

一、宗教观念

?专业社会工作最早起源于宗教实践。从事慈善事业的组织、人员等,大多有宗教信仰。

(一)爱

思考问题

?“爱”与“爱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其涵义和内容却差之千里,你认为什么是爱情?

(二)给予

(三)人性

思考问题

?西方的人性观,强调上帝在塑造人性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的人性观,都包括哪些?

?人是最宝贵的。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

——荀子

?人性善

?孟子认为,人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人性恶

?荀子认为,人生而“ 好味” 、“ 好利” 、“ 好声” 、“ 好色”

?人性是后天养成的

?孔子认为,“ 性相近、习相远”

?理想人格的标准

?理想的人格分为圣人和君子。

?君子的标准:

?一是讲求内心的修养,包括求知的兴趣、坦诚的胸怀、坚强的毅力和自省的习惯

?二是外在的表现:行动上少说多做;待人接物上,温婉的言辞、和蔼的态度、合理的方法,使人心悦诚服;与他人冲突时,自问。

?人皆可以成尧舜

?孟子认为,人人都有称为君子的可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积极进取,勇于克服、战胜困难和挫折。

?克己复礼

?人们要克制自己完全归附于整体

?重义轻利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二、人文主义与人道主义

?发端于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传统,对社会工作的哲学思想和实践模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人文主义

?人本主义从本质上是主张人性的解放,回归真实的生活世界中去。

?内容包括:

?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

?人应主宰这个世界;

?对人的本质持乐观态度

?人是理性的存在,拥有真理的内在来源

?个人的自由在自然界和社会中享有崇高的地位

(二)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提出“人权”和“人道”的观念,它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并与社会工作关注人的基本权利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目标紧密相连

三、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

?来源于欧洲思想的实证主义和美国思想的实用主义对于社会工作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起源于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主义”传统。

?在洛克看来,人类的认知起源于外部可见的事物,每一事物都可分为深浅不同层次,在相同层次存在相同的性质和意义,其可以被测量和计算。

?在本体论方面,实证主义强调世界是客观的、单一静止的和可测量的事实,事物可以分解

?在认识论方面,实证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范围及可靠性在于研究者与研究客体之间的关系,即研究客体的本质不受研究者主观立场的影响

?在价值论方面,实证主义指出研究者在探索事物的时候应该采取价值中立的立场,避免个人的价值观和情感影响研究者的判断

?在方法论方面,实证主义主张认识和研究事物应该用计量性的方法,认为研究过程是一个严格的演绎过程。

(二)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关注人类行动的实际效果与意义,认为只有与实际世界中的经验发生联系的观念才是有意义的。

四、理想主义

?理想,是对于未来社会的途径的思考。社会工作者是有理想的人,并且是用实际行动去实现理想的人。

(一)乌托邦主义

?乌托邦是对于理想社会的一种描述,这样的社会是人人平等、不分阶级和公民富足的状态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 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围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笔记

第一章社会工作概论 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 一、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的助人方法 (一)社会工作的概念 概念:社会工作被看做是持守利他主义的助人理念、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用科学的方法助人的服务活动。 (注意:利他主义十分重要。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的功能,P55,第七点,说的也是利他主义。不仅如此,社会工作中级实务书上也有相关内容。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利他主义的思想,并且将之运用于随后的思考中。千万要记得,如果只是单纯地背诵几乎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想要高分,一定要理解。例如,社会工作道德操守P95,具体的道德要求,第一,以受助者利益为优先。就是利他主义的实际运用。请保持这样的思考逻辑。) 社会工作的开端:1989 美国慈善学院6周训练班培训“友善访问员” 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并开启两年的社会工作教育(二)社会工作的本质 给出概念之前先说说这个知识点的记忆方法。从学科、科研(包含教育)和实践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学科: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的实用科学 科研:以一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可能会不明白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现象,这个将在后面第三章社会福利部分详细解释。 实践:以理论结合实践服务于有困难的社会成员 (这里为什么要从这三个方面理解,是因为当前社会工作中国化,或者成为本土化的进程还是比较缓慢的。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还不像购买医生、会计服务那样普遍,所以暂时只有这三个方面有详谈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的科研,也就是教育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要保持这三个方面思考的逻辑,遇到书上没有的题目也不要慌张,从这三个方面有条理地进行阐释。有条理从来都不会是坏事。所以清楚地记好这三个方面) 给出较为清晰的表格框架: 实质学科 助人自助 物质精神并重 科研、教育形成社会互助系统(P155,通用过程基本系统可参考)实践更高层次是促进人的发展 这里也要注意一下,书上写的是“助人”是本质,“助人自助”是深层揭示。我个人不建议这样回答。理解上确实是这样,但是若出现在试卷上,希望大家直接写本质是“助人自助”,随后从我列出的三个方面结合“助人自助”进行阐释,表格的第四列请务必记得。 (三)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活动 这里很乱,建议大家将其看做是对本质的延伸理解。正如前面所说,要在实践上面理解本质,这里强调的就是社会工作的实务属性,以及其科学属性。建议与本质联系起来进行理解。 二、社会工作是一个专业 (一)社会分化与专业 (这里涉及到涂尔干的社会分工理论以及功能主义学派,比较复杂,因此不做归纳,只做解释。解释来源于本校某教授,我考研的时候经常去请教他,老师给了我很多理论上的帮助。也建议大家多黏黏老师,经常会有意外收获的。) 举个例子解释下分工,社会分工实际上是经济发展的成果,以前裁缝包办一件完整的衣服,

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九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目的:掌握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含义及其特点,了解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 能够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重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特点 教学难点: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和理论开展残疾人社会工作。 教学方法与手段:情境引导法、案例分析法、讲述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残疾人的主要问题与需求,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基本方法与主要工作内容。 自学内容:残疾人的分类与基本特征,中国残疾人社会工作发展现状。 课外作业: 1. 残疾人群的基本特点。 2.现代社会对残疾的认识与理解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其对残疾人社会工作产生 了何种影响? 3、残疾人存在哪些主要问题与需求? 4、什么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它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5、试述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工作方法。 6、谈谈你对我国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发展前景与看法。 参考文献: 社会工作方法实务,邓恩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库少雄,社会工作实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社会工作实务》,2012年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指导教材初级,中国社会出版社 第一节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一)残疾人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对残疾人有如下定义:“残疾人是指在心理、生理、人体结构上,某种组织、功能丧失或者不正常,全部或者部分丧失以正常方式从事某种活动能力的人。”法规所说的残疾人,主要包括肢体残疾者、听力残疾者、言语残疾者、视力残疾者、智力残疾者和精神残疾者6种。还有一些残疾人兼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的残疾,他们属于综合性多重残疾人。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章节题库(社会工作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一、名词解释 1.行为主义理论 答:行为主义理论是以实验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不是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应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心理分析及认知理论将关注的焦点放在难以观察、验证的内心世界上是一种不智之举,人们真正能观察到因而也能关心的只是个体的外显行为而已。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的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恰当的反应模式。 2.心理分析学理论 答:心理分析学理论是以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们的著作、学说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也是迄今为止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广泛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而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由各种本能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平衡,并应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 3.认知理论

答: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与心理分析学不同,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是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是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能得到正确的、理性的指引。 4.社会系统理论 答:社会系统理论是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主义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把人与生活环境看作是由功能上相互依赖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受到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之间的均衡关系,使它们能够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 5.增权理论(武汉科技大学2014年研) 相关试题:增权(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研) 答:增权理论是一种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之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做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的社会工作理论。该理论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可行的社会工作却是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区有关的。为了能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指导,将这些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2版)课后习题(第一章 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圣才出品】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答: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以文艺复兴为先导的资产阶级思想革命主张恢复古代世俗的思想文化,主张以人为中心,一切为了人的利益。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一步张扬了人道主义,把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写到了自己的旗帜上。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力。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作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意识形态与宗教伦理一起为后来兴起的慈善活动和广泛的助人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2)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接着到19世纪30年代,西欧主要国家法国、德国也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工业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表现在: 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阶级的两极分化也是财富和贫困、特权和无权向两极的积累,两个阶级日益尖锐地对立起来。 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他们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大规模的社会流动破坏了农村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 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 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自由竞争使得竞争中的失败者沦为贫困、

无助的一群,贫穷、饥饿、失业、堕落充斥着社会。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2.试述社会工作的领域。 答:社会工作的领域是广泛的,就它的主要方面做初步分类主要有: (1)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 按此标准,社会工作可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除了上述类别外,按生理特征,还可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 (2)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 服务对象所遇到的困难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因身体不适或身患疾病而难以自理,因心理发育不健全或受挫折而形成的自我封闭和心理失调,因婚姻变故或家庭成员冲突而造成的家庭关系不睦,儿童无人抚养、老人无人赡养或在抚养、赡养方面出现问题,因住房紧张影响正常生活等。日常生活给人们特别深刻的影响,为有困难者解决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是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 ②就业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失业问题,就业中的性别歧视,工伤、劳资关系不协调,职工合法利益未能有效保护,退休金不足或退休后的福利、医疗缺乏保障,工作压力过重造成的精神健康问题等。 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 这方面的问题包括:自我封闭、孤独与偏执,吸毒、酗酒、赌博和犯罪等。

社会工作导论(王思斌)

社会工作基础知识 一.社会工作概述 1.社会工作的涵义与性质 含义:①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得助人活动。 ②社会工作是一种帮助人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作。它帮助社会上的贫困者、老弱者、身心残障者和其他不幸者,预防和解决部分经济困难或生活方式不良造成的社会问题,开展社区服务,完善社会功能,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和社会生活素质,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一致,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性质:从定义①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助人服务,其特征是提供服务; 从定义②上说,社会工作是一种道德实践。所谓道德实践有两层含义:一是社会工作是以为了实现社会正义、增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而进行的活动,而这些社会价值都与道德联系在一起;二是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认识和界定问题、干预和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以一定的价值观为指导,从而使其助人实践带有道德特点。 2.社会工作的产生与发展 (1)欧洲古代的社会思想传统、基督教文明以及人道主义的发展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社会基础,而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则成为社会工作专业产生和发展的直接动因。 (2)社会工作的产生 西方的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①社会工作的形成 A.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女王颁布《济贫法》规定:以社区为单位,对无亲属照顾的贫民实行有条件的救济,从而初步建立了社会救济制度,并形成一套救济工作方法。 B.1788年德国汉堡市实施救济制度,使救济工作更趋组织化和科学化。 C.1852年爱尔伯福市进一步修正改良了救济制度,完善救济工作方法。 D.1869年建立的慈善组织会社致力于协调民间各种慈善组织的活动,推动民间社会服务活动的发展。 E.1884年兴起的睦邻组织运动致力于发挥社区在助贫救困中的作用,鼓励志愿工作者进入社区活动中心为贫民服务。 F.美国内战时期出现一些给薪的社会服务工作者,社会服务开始成为一种职业。 G.1896年美国纽约慈善学院对给薪的“友善访问员”进行培训。同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社会工作学院成立,开始社会工作训练,社会工作逐步形成。 ②现代社会工作是实践的产物 A.社会变迁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需要人们去解决 B.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长期经验的总结 (3)社会工作的发展 ①专业目标的发展 A.1917年,(美)玛丽·芮奇蒙出版《社会诊断》一书,试图使社会工作方法成为一套独立的知识。 B.玛丽·芮奇蒙《什么是个案工作》使个案工作成为专业方法被社工接受。到20世纪30年

历年考点 第六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六章残疾人社会工作 一.残疾人的特点和需要 康复权、教育权、劳动权、文化生活权、社会福利权、环境友好权 1525.盲人老钱带导盲犬上公交车,遭到部分乘客的反对。这一事件说明残疾人的()应被重视。 A.社区康复权 B.社会福利权 C.文化生活权 D.环境友好权 0924.因心理、生理或组织构造及功能方面的丧失和异常,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具有不同特点。比如,肢体残疾人出行要依靠他人协助,或需要使用轮椅。该情况表明肢体残疾人( )。 A.对于外部世界的知觉范围受到严重限制 B.与他人沟通交流的渠道受到限制,能力严重受损 C.自理生活和参与社会活动存在较大障碍 D.思维和行为方式与常人之间有很大差异 0926.某社区贫困家庭有位10岁脑瘫儿童,父母双双下岗,家境贫困,无钱支付高昂的康复医疗费,也无力送孩子读书,长期封闭的生活环境造成孩子性格孤僻、内向,存在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社会工作者小刘经过需求评估,认为( )需要不是该残疾儿童当前的主要需要。 A.医疗康复 B.基本生存 C.接受教育 D.价值实现 二.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容(宏观、中观、微观) (一)构建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政策体系 (二)教育康复(针对本人、家属、相关工作组织和部门进行教育) (三)社区康复(三级预防) 一级预防:预防致残性伤害和疾病的发生免疫接种、围产期保健、预防性卫生咨询、较少暴力、预防交通意外、加强公共场所的安全 二级预防:防止伤害后出现残疾定期身体检查、控制危险因素、预防合并症 三级预防:采取措施,预防残疾后产生残障运动治疗、作业治疗、语言治疗、心理治疗等康复治疗 1571.建立三级预防体系是我国残疾人社区康复的重要工作。下列开展的残疾预防工作中。属于一级预防的有()。 A.残疾早期筛查 B.计划免疫接种 C.实施康复功能训练 D.康复咨询 E.围产期保健 1221.我国残疾预防分为一级、二级和三级。下列预防措施中属于第三级预防的是()。A.开展新生儿计划免疫工作 B.宣讲安全规划,维护环境安全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社会个案工作)【圣才出品】

第六章社会个案工作 一、名词解释 1.社会个案工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研) 答:社会个案工作是指由专业社会工作者运用有关人与社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为个人和家庭提供物质或情感方面的支持与服务。目的在于帮助个人和家庭减低压力、解决问题,达到个人和社会的良好福利状态。 2.自我心理学 答:自我心理学是指埃里克森提出的认为人的自我心理发展经过了八个阶段的理论。他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上都存在“危机”,危机的解决标志着人生从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转折。顺利地渡过危机是一种积极的解决,反之是一种消极的解决。积极的解决有助于自我力量的增强,有利于个人适应环境;消极的解决则会削弱自我力量,阻碍个人适应环境。并且,前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会扩大后一阶段危机积极解决的可能性;消极解决则相反,会缩小后一阶段危机的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3.学习理论 答:学习理论是指强调环境或境况决定人的行为,行为的产生受当时行为条件的制约,因此行为会因情景而改变。每个人的人格特点是个人和环境变量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理论重视观察学习的重要意义。这包括观察“示范者”的行为及所受到的强化,这是由于看到他人行为被强化而代替自己行为的强化,因而观察者也能学习到示范者的行为。

4.心理防卫机制 答:心理分析理论是指基于对人的性心理发展过程的分析。自我防卫机制是个人应付焦虑、防止自我过分强大、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正常人都会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但过分使用则会导致心理问题。 5.本我、自我、超我(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研) 答:本我、自我、超我的含义: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无意识”驱动的。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①本我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最隐秘的部分,其基本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冲动,特别是性冲动。本我受本能驱动,遵循快乐原则。 ②自我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由于本我的各种需要在现实中不可能立即和全部满足,个体必须接受现实的限制,学会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于是,这服从现实的一部分即从本我中分离出来,成为自我。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在本我、超我和现实环境之间起着居间调节作用。 ③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出来的,是人格结构中的最高部分。它是个体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教养而后逐渐形成的,服从社会的道德要求,在整个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对人格的其他部分进行审查和监控。它遵循的是完美原则。 在三者中,自我和超我属于意识层次,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后者长期处于前者的压抑和控制之下,处于无意识状态。在人格发展过程中,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如能和谐一致,那么人格发展过程将会是正常的;如果三者失衡甚至长期冲突,人格发育将会非常困难,甚至出现某些心理疾病。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复习提纲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与内涵(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产生(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历史背景:⑴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⑵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①整个社会日益被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②资本主义经济的高度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者③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为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扩张④社会问题大量出现P3- 2、社会工作领域的涵义:也称社会工作范围,是指社会工作在社会生活中实施并起作用的范围。P8 3、社会工作领域随着社会进步而扩大:⑴社会进步是人类的永恒追求⑵人类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关注扩大着社会工作领域P9 4、社会工作的领域:⑴按服务对象的生理和社会特征分类①按服务对象分为:儿童社会工作、少年社会工作、青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②按服务对象的生理特征分为:妇女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等⑵按服务对象遇到的困难分类①日常生活方面的问题②就业方面的问题③个人行为方面的问题⑶以社会工作的特点分类:分为救助、帮助和发展三种类型P10 5、社会工作内涵:是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P11联合国1960年出版《国家社会服务方案的发展》P12 6、社会工作定义: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P12 7、社会工作的要素:⑴社会工作者:是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⑵受助者:也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也有人称之为案主⑶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及受助者的看法⑷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P14 8、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P8(1986年高校建立专业)当前我国社会工作的类型:⑴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普通社会工作⑵社会福利部门所从事的社会工作⑶新出现的专业意义上的社会工作P15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重点) 1、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P21 2、助人过程特征:⑴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⑵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⑶是不对称互动①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②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③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P22 3、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服务提供者、支持者、倡导者、管理者、资源获取者、政策影响人P23 4、社会工作的过程模式: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提供服务的实务模式,他是对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的经验总结。经过环节:接触问题——进一步了解和确认问题——分析和诊断——提供服务——评估服务——终结P29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重点) 1、西方社会工作价值的基础:新教理论、人道主义和社会福利观念P44- 2、个案工作者不应该做的事项:⑴说服⑵直接改变当事人的态度和行为或操纵他们⑶做一些为了当事人或针对当事人的事情⑷控制和指导当事人⑸忠告,提供没有恳求的计划⑹为当时人承担责任⑺预先决定结论⑻批准或不批准当事人的行为P50 3、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原材料:⑴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⑵中国古代社会工作世间的价值观念⑶当代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念P50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课后习题详解(19-24章)【圣才出品】

第十九章反贫困与社会工作 1.什么是贫困?试述我国的贫困现状。 答:(1)贫困的含义 贫困首先是一种经济现象,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它通常被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①绝对贫困又称生存贫困,是指收入难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准的状况。 ②相对贫困是指一个人或家庭的收入比社会平均收入水平少到一定程度时所维持的那种生活状况,它不是根据某一固定标准,而是根据低收入者与社会其他成员收入的差距来定义贫困。 (2)中国的贫困现状 ①农村的贫困 a.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村改革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之后,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的扶贫工作,使农村的贫困问题得到明显缓解,在反贫困方面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b.经过20多年的努力,中国农村极端贫困人口迅速减少。2011年贫困线调整为2300元,贫困率上升为13.4%,贫困人口为12800万人。目前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的地区,交通闭塞,人口素质低,因此缓解贫困及农村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②城市的贫困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城市新贫民开始出现。我国城市贫困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表现为制度性贫困,即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体制和政策造成的。制度连续性的断裂造成以国有企业下岗失业工人为主体的城市贫困人口。提前退休、买断工

龄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剥夺了企业工人的权利,使其成为边缘化群体。 从地域分布看,集中于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传统产业为主的老工业城市及中小城市。城市贫困人口中还包括相当一部分退休人员、没有工作的年轻人、“三无”对象等。从群体分布来看,城市贫困人口主要由以下七类人员组成: a.企业不景气而发不出工资或所发工资严重不足的职工及家庭人员; b.下岗、失业及待业人员; c.部分退休职工; d.长期从事低收入工作的居民; e.社会救济及优抚对象; f.因物价上涨导致实际收入下降而低于贫困线的居民; g.流入城市的待业农民工。 在这些群体中,第一、二类已构成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 2.从国际经验看,反贫困的主要武器是什么?社会工作在反贫困中的作用与方法如何?西方国家反贫困福利政策有哪些新的发展取向? 答:(1)反贫困的主要武器 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反贫困的武器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福利制度 a.在西方发达国家,福利制度作为一张社会安全网,在为贫困者及贫困家庭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b.福利制度确保了穷人能够维持一种最基本的生活水准。 c.福利制度作为一种消费补贴,只能帮助穷人维持一种过得去的日子,但不会改变他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社会工作者的特征 定义:社会工作者是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从事职业性社会服务的人员。他们是有一定专业知识并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特征:第一,认同并遵循社会工作的价值准则。在我国表现为有全心全意为受助者服务的思想,不以助人过程牟取私利。第二,他们是从事社会福利服务的人员,而不是行政官员。第三,他们掌握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 (以上这些内容有利于我们将社会工作者同慈善人士、行政官员、志愿者等区别开来)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作用 助人过程特征分析 第一,助人过程是帮助他人获利的过程。社会工作是帮助困难人士和群体满足其基本需要的过程。 第二,助人过程是社会工作者同受助者的合作过程。 第三,助人过程是不对称的互动。所谓不对称是指互动双方在输入、输出方面的不对等,是双方在质和量上的差距。助人过程的不对称表现为:(1)双方在信息占有方面的差异。(2)互动效果上的不对称。(3)合作促成力量的不对称。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的地位 社会工作者在助人过程中居于主动的甚至是支配的地位。支配不是对受助者的控制,二是对助人过程的发展进程和方向的控制,是为了提高社会工作的效果而对该过程的管理。 社工作者的角色 1、社会角色的涵义:社会角色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它是指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位置相适应的一整套行为规范。 2、社会工作者担当的角色: (1)服务提供者—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 (2)支持者—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 (3)倡导者—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者采取某种行为的倡导者。 (4)管理者—对助人相关的资源、信息进行协调安排和管理。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七章 残疾人社会工作 第一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概述 一、残疾人社会工作的内涵 1.概念 残疾人社会工作是针对残疾人和其他身心障碍者开展的社会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残疾人服务,而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帮助残疾人补偿自身缺陷,克服各种环境障碍,重新回归社会生活的专业活动。在医疗、就业、教育、文化体育、维权、社会救助、辅助用品用具等方面都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性服务。 2.特点 (1)崇尚专业的社会伦理精神 (2)提倡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 (3)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①家庭 ②亲友与邻里 ③民间非营利组织 ④城市社区服务体系 ⑤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 ⑥政府 ⑦志愿者 (4)有效利用调解的方式 (5)充分利用保障性政策 二、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城镇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经济困难 (2)住房困难 (3)婚姻难 (4)就医难 (5)社会交往难 (6)心理障碍 2.农村残疾人所面临的主要困难 (1)交通不便 (2)体力劳动困难 (3)医疗困难 (4)社会服务难 三、残疾人的基本需求 残疾人社会福利政策的落实,主要是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的推动,也需要大量基层的残疾人工作者去努力实践。 2.家庭扶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权利保护与法律援助 4.就业政策倾斜 5.康复与医疗救助 在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同时,中国政府还积极建立和健全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社会工作者要不断推动医疗救助工作的开展,使残疾人真正得到政策的照顾。

6.伤残抚恤 7.社会保险 8.特殊教育 9.文化生活照顾 尊重残疾人对自己生活选择的权利,需要全社会平等地对待残疾人,使他们有机会平等地获得资源,从而有机会施展能力,对自己的生活作出选择。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残疾人提供良好的服务,以满足他们文化生活和相应的需要。 10.改善社会环境 第二节 残疾人社会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一)宣传贯彻《残疾人保障法》 1.学习《残疾人保障法》 2.了解残疾人社会组织 (二)开展政策咨询工作 1.掌握有关政策 (1)意外伤害赔偿问题 (2)劳动就业问题 (3)求学问题 2.如何接待咨询 (1)要向残疾人解释社会工作的性质和能够提供的服务范畴。 (2)虽然接待咨询并非专业性质的“接案”,很多情况下仅仅是一般性咨询,但也要认真做好接待记录。 (3)熟悉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社会政策,给予尽可能详细的解释。 (4)适当地将当事人的问题转介到其他政府部门、机构、社会组织或社区。 (5)残疾的病人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在接待工伤、交通事故伤残或其他意外事故致残者时,要强调依法处理。 (6)解决各种问题都需要残疾人及家属的积极参与,对智力和精神残疾者的照料需要监护人参与。 (7)在接待咨询时,要认真查阅和收集求助者的各种信息以及必要的文字、影像等资料,并尽可能加以核实。 (三)支持对残疾人的法律援助 1.残疾人合法权益保障 (1)法律援助的对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和符合一定条件的外国公民。 (2)法律援助的条件 ①法律援助的一般条件 b.确因经济困难,无能力或无完全能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公民经济困难标准由各地参照当地政府部门的规定执行)。 ②法律援助的特殊条件 ①盲、聋、哑和未成年人为刑事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应当获得法律援助。 ②可能被判处死刑的刑事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援助。 ③刑事案件中外国籍被告人没有委托辩护人,人民法院指定律师辩护的,可以获得法律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社会工作的功能)【圣才出品】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1.试述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 答:社会工作的基本要素包括: (1)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是指服务和帮助的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过程的首要的构成部分,没有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活动就无从谈起。从现代社会工作的角度来看,社会工作者不但持有利他主义的价值,而且应该受过一定的科学训练,掌握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可以指某一社会工作者个人,也可以指某一具体的社会工作机构。他们是社会问题的评估者、专业服务的提供者、服务过程的引领者和受助者、改变行为的协助者。他们是社会工作的主体。 (2)受助者 受助者(Client)又称服务对象、工作对象或者案主。受助者是遇有困难,自己不能解决并愿意接受社会工作者帮助的人。他们能够表达自己的意愿,并采取行动与社会工作者互动,他们也是社会工作的主体。受助者是服务的接受者,没有受助者,社会工作就失去了必要性。另外,只有受助者生活状态的改善才是社会工作成效的衡量标准。 (3)社会工作价值观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是社会工作者所持有的助人观念。它包括对助人活动的看法、对自己与受助者关系的看法等。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利他主义,尊重受助者的权利和选择。它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真正的服务过程,而不是社会工作者在行使手中的权力。社会工作的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这使它与其他助人活动区别开来。

(4)专业关系 专业关系(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是指社会工作者基于专业服务的需要同受助者建立的关系。社会工作者在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发生着频繁的互动,也会形成多种关系,其中既包括按规范行事的专业关系,也包括因深入交往而产生的、带有某种情感的人际关系。为了保障专业服务的展开和深入发展,达致预期的助人目标,社会工作者要恪守专业关系。当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专业关系也可能会有各自的特点。 (5)助人活动 助人活动(Helping)是社会工作的关键,它是助人愿望的传导者,同时也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助人活动中,社会工作者传输的是精心考虑过的、科学的、能够满足受助者需要的信息和服务,而受助者输出的则是需要和对来自社会工作者的帮助行为的理解和反应。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者与受助者角色、享用文化、情景、传输手段等多种因素结合而成的行动体系。在某些场合,助人活动表现为干预行动(Intervention Action),即社会工作者对某些不合理或负面现象的干预,通过干预使这些现象得以向期望的方向转变。 2.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答: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包括: (1)服务提供者 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受助者提供服务的人,这里的服务既包括提供心理咨询和意见咨询,也包括提供物质帮助和劳务服务。服务提供者是社会工作者的首要角色。 (2)支持者 社会工作者面对求助者不但要提供直接服务或帮助,也要鼓励受助者在可能的情况下自强自立,克服困难,即“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成为受助人积极反应的支持者、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

第一章社会工作的领域和内涵 社会工作的产生和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方法助人的专业活动,它首先发端于西方社会,资产阶级思想家强调天赋人权,认为所有的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都有追求幸福和自我发展的权利。 工作革命不但使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也对社会关系、社会结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整个社会日益划分为两大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的告诉发展打破了封建时代的封闭的农村经济,也迫使农业劳动力转化为大工业生产劳动力的出卖力 第三: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蔓延冲击着以往的社会关系,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利己主义得到充分的扩张第四:社会问题大量的出现(饥饿、贫穷、失业、堕落) 综上述,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这些不期而遇的社会问题,引起了许多思想家政治家、及社会人士的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以使社会摆脱病态,弱者免于痛苦,社会工作就是众多尝试中的一种。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对于由资本主义的经济繁荣带来的众多复杂的社会问题,在试图消灭资本主义带来的弊端的途径方面,基本上分为改良和革命两种思路。改良主义者认为,可以采用补救和协调的方法,可以通过修改社会政策来调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减少社会问题,其具体措施包括实施社会救济、提倡人道主义和博爱互助等等。总之,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要在资本主义制度范围内去解决自身的问题。革命主义者(马克思主义)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社会运行规律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不能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对之进行革命的改造。这不但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理论批判,而且是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打碎旧的人剥削人的制度,建立一种公平的、没有阶级压迫的、每个人都能自由发展的社会。 西方社会工作形成于19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受社会思潮的强烈影响,它是在长期的助人活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1、《生命因爱动听》(life is a miracle ) 2、关于社工的电视剧:罗家良主演的《边缘故事》讲的是香港青少年外展社工的故事! 3、《如何对你说》 4、《流氓社工》 5、《癫佬正传》 6、《坎大哈》Kandahar 7、《童党2001》 8、《死囚168小时》【DVD】(英文名称:Dead Man Walking)9、《天使爱美丽》 10、《甘地传》 11、《光猪六壮士》 12、《飞越疯人院》 13、《女人四十》14、小孩不笨(电影版)【VCD】(英文名称:I NOT STUPID)15、四月四日鬼故Si yu si ri (1997) 16、《洗澡》-------------------- 反思出社工在其中的作用!17、《阿甘正传》18、《阳光灿烂的日子》19、《发条橙》20、《十七岁的单车》21、《重塑青春》-----向您推荐团体社会工作的影片;22、上小组工作必须要看的:一部据说美国马里兰大学社工系必看的电影《空难遗梦》里面有很的小组工作的场景。23、还有我们社工系学生必看的《刮痧》,是拿来 反思社工本土化问题的。24、《28天》一一关于团体治疗酗酒的片子;25、无线剧集:《谈判专家》某程度都和社工专业有关;26、有关社会工作矫治------------- << 肖申克的救赎>> 27、刘烨演的< 那山那人那狗>28、《性工作者十日谈》29、《可爱的社工》30、关于同性恋的片子《喜宴》31、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暹罗之恋二十四》32、关于同性恋的片子《断背山》33、关于同性恋的片子、艾滋病敏感题材的电影《费城故事》 (The Philadelphia Story )34、《心灵捕手》、或《骄阳似我》; 如果可以的话,我推荐你看下社工题材的影视作品,如《流氓社工》《可爱的社工》等。 35、《吮拇指的人》;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社会工作理论学习材料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范文,网,学习材料,理论,社会工作,残疾人,,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学习材料中查看更多范文。 一、正常化理论 正常化理论是用来分析和如何看待诸如精神病患者及其它伤残人士等某些特殊的社会群体的理论。在社会工作领域中,正常化理论一般有两种含义: 1、以服务对象为本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认为,由于贴标签的缘故,以往把残疾人等一些工作对象的行为视为异常,并采用主流社会通行的所谓“正常”的方法去治疗他们实际上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在一些社会工作者和治疗者或助人者眼里被视为不正常的行为,其实在服务对象群体那里完全是再也正常不过的事情,关键是助人者把自己看问题的眼光强加于受助者身上,换而言之,问题实际上是出在助人者

对服务对象的任意标定上。 2、所谓正常化就是为受助者提供与平常人相似的生活环境,包括让他们回到自己熟悉的平常社会,过常人的生活。英国倡导和推行的社区照顾就含有这种意义。美国全国智力迟钝公民协会曾对正常化所作的界定是:所谓正常化就是帮助残疾人获得一种尽量接近正常人的生活方式,使他们的日常生活模式及条件尽量与社会中大多数人一样而不是有意地将他们区隔开来。在社会工作实务中之所以强调这一点,盖源于社会工作承认所有人(包括残疾人等)都具有尊严和价值。 上述正常化理论引出一个对残疾人社会工作共同的启示,即残疾人社会工作尤其需要从服务对象的角度去看待事物而不可妄加臆断和随意标定。 二、回归社会理论 回归社会理论的提出是和一些社会学家在20世纪中期对西方普遍实行的将精神病人长期封闭在院舍里的研究,具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深入研究庇护所里的精神病人的情况后指出,由于在庇护所里精神病患者始终处于不良的同伴关系(指精神病患者长期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具有强烈刺激性的互动关系)和“关护”关系(指庇护所里的管理人员、医护人员对精神病患者

王思斌社会工作复习提纲

1.试述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崇尚个人价值 以人为中心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博爱 宗教伦理下的慈善活动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产生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农村社会结构解体 原有的社会关系遭到破坏,利己主义扩张 社会问题严重 2.什么是社会工作? ①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 ②是利用各种资源达致助人目标的过程 ③社会工作与一般慈善活动、一般助人活动、怜悯、配给式福利不同。 试比较关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理解 社会工作的不同内涵 专业性社会工作:其本质在于它是一种根据一定的价值观念帮助有困难的人走出困境的活动。注重专业价值观和专业方法。 本职工作之外的不取报酬的社会工作,这是在一般场合下的用法。 对于社会工作的不同界说 专业服务 专业助人过程 科学(弗瑞德兰德) 艺术(贝斯提克) 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芬克) 3.试述社会工作的构成要素,并分析其过程结构 社会工作者social worker 服务对象client 社会工作价值观values 专业助人方法methods 助人活动helping

社会工作者启动互动过程 受助者反应使程展开 不断充实新内容的循环 相互理解与合理的行动是社会工作过程有效运行的深层结构 1.试述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中的角色 ?提供直接服务的基本角色 ?服务的提供者 ?案主的支持者 ?行动的倡导者 ?提供间接服务的拓展角色 ?助人过程的管理者 ?资源的获取者 ?政策的影响者 ?社会工作的研究者 2 试述社会工作的功能 □社会工作的助人功能 救难 解困 促进人的发展 ?社会工作对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 通过解决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秩序 通过预防问题维护社会秩序 通过实施和修订政策维持社会稳定 3.试分析在我国发展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1.体制改革: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加上某些政策带来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复杂性和尖锐性已十分突出,包括回城知识青年的待业问题、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贫困问题、人口老化和独生子女教育问题。这些问题要靠社会政策来化解,靠体制改革来解决。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社会工作概论》王思斌版考研笔记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1)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1)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领域 (2) 第三节社会工作的内涵与类型 (2) 第四节社会工作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 (2) 第二章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第一节社会工作者及其角色 (3) 第二节社会工作的功能 (3) 第三节社会工作功能的实现 (4) 第四节我国体制转变中的社会工作 (4) 第三章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4) 第一节价值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4)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体系 (5) 第三节中国社会工作价值体系的建构 (5) 第四章社会工作理论 (6) 第一节理论在社会工作中的地位 (6) 第二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发展和逻辑结构 (6) 第三节西方社会工作理论流派与归类 (6) 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工作 第一节社会工作的缘起与发展 一、西方社会工作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一)资产阶级革命及人道主义的张扬 现代意义的社会工作发端于西方社会,崇尚个人的价值,鼓吹人道主义为社会工作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 资产阶级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也引发了众多社会问题。 二、西方社会工作的产生 (一)解决社会问题的思路 对资本主义的发展引发的社会问题有两种解决思路:改良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 (二)社会工作的产生 英国1601年的济贫法、德国的救济制度、英美的慈善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社会工作的形成。 三、社会工作的发展 (一)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发展 芮奇蒙德的《社会诊断》是社会工作学科化的重要标志,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是相继成熟的三种基本的社会工作方法。 (二)社会工作目标模式的变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