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名校必备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名校必备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名校必备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名校必备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天兵下北荒,

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

直为衔恩甚。

握雪海上餐,

拂沙陇头寝。

何当破月氏,

然后方高枕

历史试题的有效命制

今天我要与大家交流的是有关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关于学科专业发展中的专业技能问题。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老师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呢?

一、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技能

1.(教学与评价)设计课程和实施课程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收集、选择和处理历史课程资源;收集、选择和处理与本学科相关信息;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历史课堂教学;组织和调动学生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活动;进行教学策划,设计教学情景和过程;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课堂教学活动中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指导学生开展小组互动学习;知识信息的有效传输、储存和转换;有效管理课堂学习过程;指导学生对学习活动进行发展性评价;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即交给学生学习策略);设计并有效实施学业水平测试等等。

2.(教育与管理)设计和实施“育德”与“育心”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开展主题班会活动;指导班干部工作;开展班科联系活动和家校联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际交往指导;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对学生家长进行一定的子女教育辅导;开展心理辅导和有效心理训练活动;管理班级、管理课堂、管理自身(思想、语言、行为等)。

3.(学习与研究)开展教育科研的技能,这些技能包括:

具备一定的教育科研知识和素养;设计教育科研方案;主动参加教育科研活动;主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课程论等基本理论和知识;能独立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和阶段成果总结报告;能独立设计问卷并就问卷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将其进行总结,形成一定的经验文章;能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经验文章或理论研究文章;能独立承担公开课教学,或在一定范围内做学术报告;能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类竞赛活动并获得奖励等等。

如果我们对每一方面的技能,沿着某种思路不断追问下去,对每种技能进行深入研究的话,那么,任何一种技能都可以细化为许多种具体技能。以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会认知技能为例,我们还可以把它进行再分解,即为:指导学生学会感知、学会理解、学会记忆、学会运用知识等技能。建构主义学者把人的认知活动分为感知、识记、理解、领会、迁移、运用等六个

方面,即使某一个方面,也由若干个环节构成,如“记忆”就分为“记”和“忆”两方面。“记”又分为识记和储存;“忆”又分为再认和重现。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要想使自己所从事的中学历史教育富有生命力,要使自己所执教的历史教学课堂富有趣味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就必须在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上下功夫。

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对所有技能都作出解读,下面我就教师必备技能之一的“有效命制历史试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二、历史试题命制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明确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指导思想

历史试题的命制应以新课程理念和科学发展评价观为指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人为本,重视评价的促进和改进功能。命题应根据《课程标准》,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特别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出“偏、难、怪”试题难为学生,不出“繁、旧”试题让学生淡然无味,不照搬或拼凑试题把教学引向题海战术。试题是为学生提供检验学习的状态、掌握知识的程度、能力水平和体验成功的台阶。命制的试题应尽量达到人性化、趣味化、生活化和科学化,学业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利于新课程的深入推进和有效实施,有利于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科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生动、主动的发展。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试题命制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课程开发的过程。

2.命制原则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考试分为复习性考试(周练、单元练、月考等)、诊断性考试(统考、诊考等)、学业水平考试(会考、统考等)、选拔性考试(高、中考)等基本类型,这四种类型的考试相应地认定考试有巩固、诊断、检测、区分等功能。因此,无论哪种考试的试题命制都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试题符合课程改革精神,有利于导向高考复习课教学,有效验证“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2)科学性原则。试题准确,实事求是,不出似是而非和随意臆造的试题,试题选材符合实际,且有科学依据。入门宽、路子多、深入难;大开口、小出口、层层设卡、题题把关。试卷布局安排考虑重点内容排列。既重视知识与技能,更重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既考查知识素质,也考查非智力素质。由易到难,坡度设计,第一级坡度是整个试卷是从易到难,第二级坡度是整个试卷中的每个题是从易到难。

(3)实践性原则。试题联系实际,贴近生活,创设情境,注重考查知识和技能在实际中的应用。

材料在外,答案在内。起点高、落点低。看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减少学生书写时间,鼓

励有创造性的答案。

(4)创新性原则。试题命制要力求创新。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让学生要有更多的思维空间,注重考查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的能力。就是把各种资料中少有的、比较新颖的题找出来,再把它组合成整套试卷。一般来说,一套试卷中一定要有2—3道题属于创新题。

(5)适度性原则。试题难易适中,注重试题难易度、信度和区分度效应。

①难易度:在平时的历史试题设计中,有两个难度是很难控制的:即相对难度和绝对难度。相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水平与考生知识能力水平适合的程度;绝对难度是指试题要求考生的智力活动水平的高低和智力活动量的水平。一般来说,平时的训练题的难易度最好为易为3,中为5,难为2的系数上。

高考试卷的难度是由高考性质、常模参照、选拔考试决定的。国家标准:0.55—0.65。对于总分为15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80—120分之间;总分为300分的学科试卷来说,平均分控制在165—195分之间。近几年的高考易、中、难比例,定性标准:以中等试题为主;量化标准:2:6:2或3:5:2。

②信度:是指试题的可靠性,包括试题的保密度、试题测试过程和批阅过程的真实性等。

③区分度:是指智力活动水平。思维方法、思维品质和思维策略是构成思维能力的三个方面。分数的差异不是区分度,而是标准差。

(6)美观性原则。试卷从整体上看要美观大方,图文并茂。既有文字陈述,也有图片、图表、地图、漫画等。一般来说,一张试卷中的选择题要有2—3个图片图表题;材料题最好是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片材料结合的综合型材料分析题。

(7)教育性原则

3.试卷结构

结构三要素:立意、情景、设问

(1)立意:是试题的核心、主题,是高考考查的目的。从微观层面来说,是考什么;从宏观层面来说,是知识立意——能力立意——问题立意——目标立意。

立意是通过双向细目表体现出来,依据双向细目表设计试题。立意的点在主干基础知识上。

(2)情景:立意的材料和介质。其主要任务就是选材,材料或题材是设问、赋分的前提和基础,不能放到篮里就是菜,不顾后果,必须要将立意表达清楚,材料必须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理解程度。情景的创设要科学、可信、新颖。

(3)设问:试题呈现形式。设问要围绕立意和情景进行,力求做到新颖、准确、简明、灵活、通俗,具有思维张力。

(4)赋分:选择题赋分比较简单。材料分析题的赋分要根据所设问题的思维程度,而不是看答案要点的多少进行赋分。一般来说,一个得分点给2分比较适中。

4.试卷长度

是指试题量及答题时间的相宜程度。按照国家的规定,是中等程度水平考生在规定时间内能完成全卷,即50%的人能完成。在平时的单科训练中,一般以16个选择题,2个材料分析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为宜,在文科综合训练中,一般以12个选择题,2个材料题总共100分,40分钟完成历史学科试题较为适宜。

(二)善于整合身边的复习备考资源

复习备考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和各类文本及音像资料。这里主要谈谈文本资料的合理利用问题。文本资料包括教材、考纲和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各种复习参考资料,如何利用这些文本资料,这中间有许多学问,不是一句两句就说得清楚的。下面就几个主要内容谈谈本人的看法。

●精于三项研究

研究高考试题;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和研究新课程教材。

1.对高考试题要有深度的研究

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将近三年来高考考点按时间进行梳理,把握历史高考的命题特点和发展趋势,这也是有效命制历史试题的前提和基础。

(1)整理高考试题

举例:近三年高考题中涉及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主要知识点:

时段

2005

2006

2007

中国近现代史(上)

半殖半封开始

《天朝田亩制度》(江苏)

新思想萌发(天津)

新思想萌发(广东)

《望厦条约》、中美制度差异和文化交流(江苏)

新思想萌发(上海、广东)

完全形成

洋务企业(全国III)

洋务企业资金来源(全国II)

戊戌变法成果(江苏)

洋务运动中的畅销书(上海)

民族工业发展艰难原因(上海)

中日交往及近代化比较(江苏)戊戌变法失败背景及败因(宁夏)八国联军侵华与第二次鸦片战争比较(江苏)

深化

三民主义(广东)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的贡献(春季)

辛亥革命的功绩(天津)

近代学习西方的主要派别及主张(江苏)

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中华民国与以前封建王朝的区别(广东)20世纪初思想和制度近代化的历史事件(天津)

1895—1919年政治、经济、思想近代化的表现(四川)

清末社会生活变化(天津)

1840到1911年发生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评价、民族资本主义短暂春天(广东)

辛亥革命的社会措施(山东)

革命曙光

孙中山逝世(春季)

政治近代化对社会的影响即主流民意对民主共和的认识(广东)

国民党1924年采取的措施(天津)

中共第一个早期组织负责人的事迹(重庆)

(2)明确高考试题命题的特点

1)试题结构和分值

自2001年以来实行文科综合考试以来,历史单科以12个选择题(12—23题),两道材料分析题(37题和39题),构成了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历史考题,分值100分,客观题48分,主观题52分。中国古代史在24分~36分之间;中国近现代史在28分~44分之间;世界近现代史在30分~36分之间。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分值比例较高。

2)呈现方式

文字材料和图表、图画等材料等文本形式,围绕某一主题或问题设计试题。

3)命题原则

侧重于考查考生对主干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不追求知识的覆盖面。突出学科内综合,以拼盘形式出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和史学研究最新成果。体现由知识立意、能力立意向目标立意转变的命题思想。

(3)把握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

综观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题的命题趋势是:

1)基础性: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

突出对学科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这不仅是高考命题趋势决定的,而且更是历史学科的知识地位决定的。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中涉及的内容都是主干知识,没有超出《教学大纲》的现象。这方面将在后面的选题部分进行详细分析。

2)能力性:突出对学科思维能力的考查

学科能力是指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学科学习的基本能力。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维、探究、自学能力等几个方面。学科能力是形成其他各种能力的基础。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有学习潜在能力的新生。高考的终极目标价值取向就是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根据文科综合能力要求,一名高中毕业生应该具备“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种能力,在这四种能力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又是形成其他三种能力的基础,而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又是最薄弱,也是最需要训练的。

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也是历史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

我们说获取和解读信息是一个过程,主要是因为信息的获取,必须透过材料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显性和隐性信息,必须对材料进行仔细的识读和分析。

例如四川文综第37题第(2)小题

根据材料一图示发明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人类文明交流的发展趋向。(4 分)这些趋向对20 世纪后期世界经济发展有何重大影响?( 4 分)

第一,识读信息。文本信息主要分为精要性信息和细节性信息。精要性信息又主要分为史实性信息和观念性信息。如2007年川题第37题,除了要从图片中读出一般史实性信息“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之外,还必须读出它所承载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等有效的历史观念信息。细节性信息就是结合有关的提示信息,如材料的引文出处、内容注释和回答要求等,对材料进行阅读、理解,并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对细节性信息的准确把握,显示了阅读者对文本的精确认知。

第二,分析信息。以上识读的信息还只是显性、肤浅的信息,尚需结合题目要求对这些信息进一步提炼、挖掘,寻找隐含在这些信息背后的深层次信息(隐性信息),实现信息的拓展和深化,这就需要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如上例中我们还可通过对“交通工具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还可以挖掘出“交通工具(包括通讯技术)越来越先进,使人们交流的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通过对“人类交流方式的变化”这一直接信息的分析,可以获得“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

我们的考生经常出现少答或漏答要点,主要是由于只停留在对表面信息的获取和认知上,缺乏对隐性信息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所致。

第三,甄别信息。通过阅读材料所获得的信息并非都是(真信息)有效的,要提高信息的信度和效度,就必须根据题目要求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如上例中所述“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就需要转化成为与题目要求有关的信息。

第四,综合(归纳)信息。就是将获得的孤立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综合与归纳、提炼、概括出最本质、最有说服力的信息,实现信息的升华和知识的迁移。包括材料信息间的综合和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的综合两种形式。如上例中的“交通工具有陆、海、空三种形式,而且越来越先进;人类交流的方式的变化:由书写到使用电话再到上网交流”等直接信息;“交通工具日趋进步,交流时间越来越短;交流范围越来越大”“信息的传递方式的不断变化;手段不断更新;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等隐性信息,进行整理、综合和概括,就可得出如下答案要点:“交流时间缩短;交流范围扩大;交流信息量更大;交流方式更便捷”。

这一过程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确认材料所提供的核心性信息;二是理清各种信息之间的关联。所以,在平常的训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一词一句的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树立泛读的意识,培养精读的习惯,切实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这对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也有着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3)综合性:突出知识、能力、目标的综合考查

①从形式上看,一是文字叙述与图片图表进行综合,增强了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和可读性;二是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结处进行考查,体现历史学科的“资政治世”功能。三是设置的问题情景带有综合性,需要从宏观的整体结构上或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加以把握,如2007年四川卷的第37题就如此。四是将历史试题与政治、地理学科合卷,组成文科综合试卷,在新课程版高考试卷中,还将历史试题放在最后,其目的是方便历史选修内容的试题命制。

②从内容上看,一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运用的知识、能力和方法带有综合性。如选择题部分多以主题形式呈现,往往是一个主题下2—3个小题组成,而且每道选择题都体现了主题内某个专题知识的综合。二是以历史思维为核心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如理解、归纳、比较、评价、创新等能力;三是将课改目标巧妙地融入历史试题之中,通过对知识和能力的考查,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兼顾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人才培养要求,如北京卷第37题可以是说是近几年来对课程目标的“过程与方法”目标考查最成功的一次尝试。四是以新史观为导向,突出了不同史观的融会贯通,旨在引导中学历史教学重视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

在处理三者的关系,我们必须明确:知识考查是能力和目标考查的载体,历史学科的能力和目标考查就是通过知识去呈现的。

4)现实性:以现实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

自2003年以来,高考文综试题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文素养的渗透越来越趋于理性和成熟:时代感强,贴近现实生活;不回避热点,更加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具体体现在:

第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生活。一是试题既着重关注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又关注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与趋势的热点问题。如四川卷的第37题,山东卷的第16题“中美关系”,第35题“战争与和平”,全国文综卷II第38题“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全球史观”;天津卷第15—17题“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组题。二是试题立意体现国家意志,关注民生,具有典型的时代性特征。如四川卷的12—14题“整顿吏治”组题;山东卷第27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三是热点问题隐性介入,延伸考查知识点。热点、焦点问题的设问,表现为隐性方式,微观切入,冷中藏热,小中见大,试题内涵延伸到基础知识,显示出现实性特点。如全国文综卷II第40题“前苏联赫鲁晓夫改革大力推广种植玉米运动”题,实际上就是针对当今我国盲目上项目,脱离实际的情况而以隐性的方式介入的。

第二,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性特征。关注人文精神,彰显人文特征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历史试题理应重视考生人文知识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倡导人文关怀,体现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2007年高考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四川卷第22、23题“民俗文化遗产”题,山东文综卷第34题“习俗、观念变化”题,北京文综卷的第39题“大运河是活着的、流动的重要人类遗产”题等。

第三,以多元信息为载体,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大多以文字材料、照片、折线图、数据表格、地图材料形式为载体,考查考生思维过程及对历史名词、现象、事件的本质认识。如2007年四川卷12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共引用了各类图片达18幅,包括历史文物图片、历史图片、历史照片、票证图片等,经济数据统计表2个,并使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有机结合,不仅增强了整套历史试卷的美观性、直观性,而且还彰显了高中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深化。

5)地域性:将区域历史引入高考历史试卷

上海是较早进行高考自主命题的地区,每年试题都获得较好评价,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如今,自主命题的地区越来越多,在试题中也较多地体现了这一命题思路,如2007年的天津卷、山东卷、北京卷、四川卷都有题目是从其所在的环渤海地区、山东、北京、川渝等区域历史为切入点的。

了解自主命题地区试题的这一特点和趋势,对于高三历史学科备考的启示是:在专题复习时,应针对所在的区域,对涉及本区域的知识进行整合,形成本区域的专题,整合区域专题时一定要使区域范围大一些,如北京、天津的教师,可把北京、天津及其所处的环渤海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四川也应把川渝或者西南地区的相应知识进行整合,进行专题复习。

2.研究考纲及考试说明,把握高考对能力要求的变化

考纲是历史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说明是对当年考试命题原则和要求的解读。我们必须认真加以研究。尤其要重视对人教版《考纲》及考试说明与课程版《考纲》和考试说明进行比较研究。

人教版《考试说明规定》:历史科学考试“既反映学科和学科间的联系,又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考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于考纲的增减,已有老师做过较为详细的解读,本人就不再多述。在2008年3月18日《四川招生考试报》上,由陈志先、张贵贤等老师对2008年历史考试大纲也做了解读。

在2008年四川省历史高考要求和原则的规定中,有一个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历史高考要体现素质教育”原则。怎么理解呢?我是这样理解的,2008年的历史高考将更加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试题将更加接近现实生活,更加关注现实热点问题。事实上,2007年四川卷已经体现了这一原则。其突出的特点就是整套试卷都贯穿着关注社会问题、贴近社会生活。无论是以制度建设的12—14题;以民生问题为主题的15—18题;还是以“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的第37题,都如此。

新课程版《考试说明》规定:历史科考试“主要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请大家去看看《中国考试》杂志2007年第8期,人大附中的李晓风老师写的有关新课程试题的分析)

通过从比较研究中,去把握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变化,领悟新课程学习要求,把握复习的重点和层次,把握高考的发展趋势。

3.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教材

2007年是高考改革十分重要的一年,率先实行课程标准学习的广东、山东、宁夏等四省第一次进行了新课程高考,新课程的理念在试题中自然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此同时,《大纲版》卷的文科综合试题中也大量出现了探究性试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对新课程标准及其配套教材,要做深入的解读和研究。研究的目的在于:

1)引入新课程理念。我们重新审读《课标》,就会发现:①在课程性质上,特别强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②在“过程与方法”中,新课标强调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③在“评价建议”中,新课标把历史调查看作“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学习评价方式”,认为历史调查“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④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2)融入新课程目标。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有机结合。

3)借鉴新课程体系。即借鉴新课程相应模块的内容,对现行教材的知识进行整合。

4)吸纳新课程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新课标及其配套教材,做到虽然学习旧教材,但从理念到史学观点、知识结构尽量靠近新课程,使学生适应高考试题体现出的新课标理念。

●充分利用四方面的备考资源

即:充分利用和吸纳学术研究新成果;充分利用各类复习资料;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充分利用其他备考资源。

1.了解和把握历史学术研究最新成果

近年来的历史高考不断将新史观引入试题之中,了解和把握新史学观点,有助于我们设计出一系列富有新意的题目来。这些新史观在历史高考风向标中有详细阐述。

2.分类整合各类复习资料

什么叫分类整合?怎样分类整合?我给大家讲一个历史上的故事你也许能从中悟出一些道道来。

1853年,俄罗斯在欧洲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克里米亚战争,战争进行得非常惨烈,双方死伤十分严重。当时,国际护士职业的奠基人南丁格尔就在英军的战地医院里从事医护工作,她发现,绝大多数将士的死亡并非因为伤势,而是因为医院的卫生条件和供应不足。可是,当她一次又一次地建议改善条件和供应的时候,却一直得不到上司的重视。终于,南丁格尔将汇总的将士死亡的数据画出了一个饼状图,用社会统计学和图表的方式展现出一个惊人结论:死于不卫生条件的士兵比死于战斗中的士兵要多出几十倍。这个结果引起了指挥官的高度重视,并使问题最终得到了解决。

南丁格尔的成功,就在于让数据开口说话,把数据转化成了信息。

分类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研究中基本的逻辑方法,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出发,选取恰当的分类标准,然后根据对象的属性,对问题进行类别划分,还逐类解决,最后把它们整合到一起,这种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分类和整合。

市面上的历史资料浩如烟海,什么“笑傲高考、世纪金榜、创新设计、三维设计、第一方案、金版新学案、一号文件、优化设计、导与练、全程攻略、名师对话、各个击破、沙场点兵、绿色通道……”,“考吧、秘卷、王牌、考霸……之类。这些资料从名字上看,可谓要有尽有,从质量上看,可以说是良莠不齐,但是拥有总比手里什么资料都没有,或难得有两三种资料要好。有了足够的复习资料,也就有了选好题的基础,没有足够备考资料供复习参考,是不可能做到选好题。

任何一种资料都或多或少地收录了全国和各省市近几年来的高考和各地模拟试题,无论是文本的还是电子版的,我们都要围绕学习内容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归类筛选,把那些有价值的试题选出来,放在一起作为组题时的备用题。

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是不会搬用整套试卷的。因为这种教学随意行为,不仅会伤害学生,而且更是把我们的教育引向失败。无论是高考题,还是模拟题,或一些历史老师的原创题,有优有劣,有好有坏,如果不加以判别,胡乱找些题来,随意组成一套试卷用于练习,这对于学生的复习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说是致命的。因为试题训练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区分度,对于学生的复习毫无意义,不仅不能达到巩固知识,训练和培养能力,而且久而外之,还会影响学生的心理,伤害师生感情,降低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3.充分利用社会热点问题

热点问题与热点是有区别的。热点往往具有突发性和时效性,它能轰动于一时,但不能影响于长久。现实热点,其受关注的程度有高低之分;其时效性有短期和长期之别;在高考试题中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之分。热点问题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能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起稳定作用的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当前的热点问题往往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相关。是近年带有普遍意义的国内外大事,是人们也包括中学生普遍关心的大事。

近年来,高考文综卷历史试题从来没有回避对时事热点问题的考查。因此,我们要重视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对待热点问题必须注意两个方面:

一要科学选择。所谓科学选择要注意科学取舍,并不是一年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都是热点。一般而言,每年“两会”上反映的社会热点、历史上深远影响的在高考当年是周年的事件的需要注意;一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越来越引起普遍关注的问题,诸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科技革命问题、中国与东盟合作等长久价值的社会热点问题更需要重视。

二要理性思考。所谓理性思考就是将热点问题与历史学科资源有机整合,寻找结合点、交叉点和渗透点,逐步形成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这是高三最后阶段进行热点问题复习、实现学科内资源有机整合的关键。关注社会热点,重点放在关注当今社会重大现实问题,反映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与趋势的热点问题,如中美关系、战争与和平、和谐社会等。关注体现国家意志,关系民生的重大热点问题,如社会保障制度、整顿吏治、新农村建设等。与这些热点有关的历史内容应是我们后期复习重点关注的内容。理性思考社会热点还要注意宜浅不宜深,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的设问主要是提供材料情境,考查的还是学科基础和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利用其他复习备考资源。

(1)用足用好教材。复习备考后期,除了从微观上对教材主干基础知识有重点、有侧重的梳理之外,还必须从宏观上对教材知识内容、知识体系、能力要求有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2)注意收集各方面有关高考的最新信息。

(3)从学生和同伴那里收获信息。好的资料、好的思路、好的方法等。

(三)制作双向细目表

无论是大考还是小考,都必须在组题或命题之前,制作出学业水平测试的双向细目表。以“资

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灭亡”为例予以说明:

内容:本章内容涉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清朝政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中华民国的建立和清朝的灭亡”三节内容,“同盟会的成立、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党人发动的武装起义、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武昌起义和湖北军政府的成立、‘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等10个知识点。

题量:16个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两个材料分析题共52分,分值分别为32分和20分。

难易度:2:3:5(学习水平为中等层次的学生练习难易度比例)。

双向细目表:

考查目标

考点

知识与

技能

过程与

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题型

说明

识记

理解

综合

认同

领悟

选择

材料

1.同盟会成立√

2.三民主义

政党与团体的区别

3.论战

民主革命纲领与农民阶级革命纲领的差异4.武装起义

三次论战比较

5.清政府“新政”和“预备立宪√

6.武昌起义和政府成立

清政府的三次新政

7.‘严守中立’和‘南北议和’

8.南京临时政府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9.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临时政府近代化措施

10.辛亥革命的功绩和教训

三、历史试题命制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选好题是搞好历史复习的重要环节,如果说历史复习课的教学设计是备考复习的基础,那么,选好历史练习则是搞好历史复习的关键。备战高考,就如同学开汽车拿驾照,教材所呈现的历史知识非常清楚明白,只讲不练,或只读不练、只练不想,都是不可能牢固掌握知识和形成历史学科应试能力的。“练”是复习备考中的重要环节,后期复习更应重视“练”,如何才能做到“练”的针对性、实效性,这就必须要在选题、组题、改题、命题四方面下功夫。

(一)选题

如何才能选好题,我想应该做到以下几方面:

1.要围绕练习目标选题。

“练习目标”就是指你做这次练习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是检查学生对本节、本章、本单元历史知识的熟练程度呢,还是训练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是训练历史学科能力的记忆理解等一般能力呢,还是训练归纳、比较、评价等较高层次的能力?事实上,任何练习必须是既包括检测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包括对能力的训练。

2.要围绕核心知识点选题

(1)对历史基础知识要有正确的理解。基础知识一般指本学科常见多用的知识,包括作为合格的高中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如历史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历史概念等等。虽然近年来高考试题对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但依然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因为《考试说明》中所确定的任何一项能力都不是空的,而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有一些考试内容虽然在《考试说明》中并未写进去,但是作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例如有些初中讲过的历史知识,甚至语文课中讲过的知识也曾出现在文科综合试卷中,这说明对于基础知识的要求不要理解得过于狭隘,应适当拓宽知识面,不要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这样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才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如上表中所列的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

(2)要对历史主干知识有充分的把握。历史教材中的哪些知识是才是主干知识呢?所谓学科主干知识是指基础知识中最能体现学科特点的知识,如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发展规律等,这些知识往往是历史学科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它是构成学科知识体系的“纲”和“目”。具体地说,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应具有以下特点:第一,决定历史发展的方向、规律,反映了历史发展主线的知识;第二,有利于确定历史热点专题线索的知识;第三,有利于史、地、政三科综合的知识;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现代意识、人文意识的知识;第五,有利于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知识。

如辛亥革命表中所列的1、2、5、8、10项就属于历史主干知识。

(3)不能忽视对教材隐性知识的挖掘。所谓隐性知识,是指在课本文字或历史地图中没有直接表述出来的,而实际上又隐含在其中的那种知识内容和知识联系。教材中许多知识点往往隐藏在教材的显性知识中,这就需要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复习时,引导学生去挖掘这些隐性知识,使其成为显性知识,挖掘隐性知识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有人说,这是在把学生引向“偏、难、怪”传统复习的误区,其实,我们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对教材显性知识的深化,不等于偏、难、怪,而应该看成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发挥历史学科功能的重要表现,也更有利于学生弄清历史现象(事件)的来龙去脉,并能更好地掌握它。如从辛亥革命表中可以的1、2、5、8、10项中可以挖掘出的隐性知识有“辛亥革命是真正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社会近代化(政治、经济、文教、社会生活)的里程碑、近代改革(新政)与革命之于现代化的意义”等等。

3.要选取具有创新性的试题。

何谓创新性试题?简单的地说,就是引入新理念、选择新材料、设置新情景、提出新问题的那些试题。这样说可能太理论化,下面我以“引入新理念”为例予以说明:

应该说,凡是任教过高三历史的老师,都读过《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它课程理论到课程目标,从必修内容到选修内容的规定,都吸收了当代历史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如果我们再去读读新课程教材,我们就会切身感受到这些重大变化。再从近几年来历史高考试题的变化来看,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革命史观等“多元史观”逐渐取代了过去那种“阶级斗争史”的“唯一史观”的局面。至于新材料、新情景、新问题,任何一名稍有经历的老师都会明白的。不过,我们不要以为少见的试题就是创新试题,或者在试题前面加上所谓的“原创、改编”等词的试题就是好题,对这些题我们也要认真甄别。

4.适当选取一些高考真题。高考真题命制科学,是经过命题者反复推敲,是市面上的练习题所无法比拟的,市面上的练习题,难易适中,命制科学,贴近考试要求的很少,因此,练习十道没有水准的题,不如练一道真题,这能节省我们宝贵的复习时间,达到事半功位的效果。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高考题都是“百分百”的有效题,有些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成为陈题、旧题甚至是效度很低的题。所以,最好选取近三年的高考真题作为练习,可能更妥当一些。

5.选题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有明显错误的题不能选。如:美国财政部长福勒曾说:“各个行星围绕太阳转,各国货币围绕美元转。”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A.二战后美国经济实力增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

B.英国在与美国的争夺中因实力不济最后只好追随美国

C.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D.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三期末试卷.doc

绝密★启用前|试题命制中心 2017-2018学年上学期期末原创卷01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2.“仁义制度之数,尽取之天。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所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这一理论有利于 A.将自然之天发展为神灵之天B.提升儒生的社会地位 C.利用宗教神学为统治服务D.构建完整的天人之学 3.三国时期的佛事活动,仍以译经为主。这个时期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是支谦和康僧会。康僧会在他编译的《六度集经》中大讲“恻隐心”“仁义心”,而且还极力主张“治国以仁”,认为“为天牧民,当以仁道”。除了这些治国牧民之道以外,经中还大力提倡“孝顺父母”,歌颂“至孝之行”。康僧会明显受到 A.道家思想的影响B.儒家思想的影响 C.法家思想的影响D.墨家思想的影响 4.从字体演变的角度分析,下图体现了汉字 A.形象化的发展方向B.实用性不断增强 C.将写意发挥到极致D.逐渐走向繁复化 5.“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 因是天下书籍遂广。”据此记载可知,当时 A.雕刻印刷技术才开始使用B.雕版印刷术推动了文化发展 C.文化传播仅依靠手抄书籍D.官府已经掌握活字印刷技术

历史试卷评析

历史试卷评析: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说历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课标将教学评价主要定位于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评价的方法也是侧重于这两种评价范畴,所以试题命制也应以此为核心。 渗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考查。史学教育的渗透性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是在学生阅读材料、调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生发的。科技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历史人物的丰功伟绩均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绝好材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成为学生心灵得到洗礼的过程。 一、命题思路: 这次试题命制是初三年级学习世界历史以来第一次大容量考试,由于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相比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感觉不易学。所以第一次考试在试题命制上偏易,以基础为主,拔高为辅,设置梯度,以降低难度让学生能够通过认真复习得到一个较好的成绩,从而 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信心。本试题呈现如下特点: 1.考点覆盖面广,基础知识考查灵活。注重基础,覆盖较广。从头至尾所出现都是学生熟知的历史素材。难难易比例适中,遵从先易后难,逐级“爬坡”的原则,让全体学生

都能进入,即使难度较大的主观题也通过分层设问让大多数学生得分。试题基本涵盖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查内容,上述所列知识点均为初中历史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初中历史学习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些重要的知识点均从大处命题,有的考查重要历史人物的突出功绩,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典型意义,有的考查重大历史事件的标志,有的考查重要科技文化成果,总之,灵活多变,指向明确,不琐碎,不机械,不冗长,不拖沓。全卷没有一个机械的简单的死记硬背的试题,知识点的覆盖面如果以单元计占85%,覆盖面广,测试效果好。 2.新材料、新情境丰富。创设丰富的新材料。全卷文物图片、文字材改错题。这些新材料、新情境极大地丰富了能力考查的内涵、角度,扩充了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思维,使试题鲜活生动。 3.突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设置丰富的新材料、新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过程,进而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进行说明、分析或论证的方法和能力。 4.设计改错题可帮助学生清晰准确记忆知识点,不容易混淆而发生张冠李戴,记忆知识的效果更好更科学。 5.强化史学功能,灵活考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鉴往知来,服务当今,塑造学生良好品质是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初中化学试题命制的原则

利辛县初中化学命制研训会 在当前以校为本的教学改革中,特别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教师如何编制试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对初中化学试题的编制总结为以下几个原则: 普及性原则。不论是形成性测验(单元测验、月考测验),还是总结性测验(期中、期末考试、中考模拟试卷、中考试卷),都应该以基础题为主,把着力点放在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不人为编制偏题、难题、怪题来为难学生。考试是让学生站起来,而不是把学生考趴下。 新颖性原则。为使试卷活起来,要无繁题、旧题,每份试题一定要有“新题”,即有“新”意的题目。“新”可以是问法角度新,或是题型新,或情景新,或思路新,或是现代科技的化学新知识等,“新”会对人有启迪与联想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发散思维。比如,课堂练习可以编制“谜语”题:如打一元素名称“金属之冠———钾”,“黄金被盗———铁”,“两口合一金———铝”等等。这样可以使试卷鲜活起来,达到做题养眼、提神、益智、愉悦身心的目的。 思考性原则。主要指试卷题量不要大,一般形成一份试卷文字总量以2000字左右,学生答题书写量200字左右为宜;一份总结性测验试卷文字总量以4000字左右,学生答题书写量400字左右为宜;这样才能达到留有足够时间给学生思考。一场考试时间长度最好是:教师做一份试卷所需时间的三倍为学生考试时间为宜,时间太少,学生考试的焦虑感会增加,也影响书写质量与思考周密性及答案的准确性,不利于学生水平的正常或超常发挥。 生活性原则。化学即生活,尽量编选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化学试题,以生产、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为题设情境,采用主题设计,将“生活———化学———社会”的基本思想贯穿于各份试卷的始终。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的需要,体现化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和学科特点,体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能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身边,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和求知欲。 规范性原则。测验题规范性要求是多方面的,在出题时不仅试题陈述要用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而且语言文字简明、易懂,化学用语书写要规范,对易错部分还要用黑体字或用下划线、着重号标明,不设人为陷井;每道题中每一个字都要认真推敲,不能有歧义字词出现,更不能有语病,让学生从做卷中感受到良好的行文 用语规范,卷面赏心悦目,插图规范、运用得当,图文匹配,整卷大题与小题要统一编号。 科学性原则。首先是卷面整体安排的科学性,项目齐全,一般是题目与解答在同页不跨页;其次是每道题的编制与引用不能出现原理上、方法上、背景上等方面科学性错误。要准确定位测试范围,不超“课标”,符合课程标准要求,试题内容正确无误,试题答案也正确无误,符号、图表要清晰,符合学科要求。合理使用各种题型并符合试题形成的科学性:比如,①对选择题而言,从整份试卷看,符合题意的四个选项出现的几率要相近但不能形成规律;②填空题,空白要尽量放在句子的后边,避免将空白留句首影响学生对题意的理解;③同一题型设计中要有从低到高的层 次性,保证试题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和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④计算题必须有“化学味”,试题要体现化学计算的真实性和实际意义,不能人为编制和纯化学学科技巧的计算题。 独立性原则。独立性原则是指每份试卷中不能重复出现同种题型,各试题之间相互独立,不相互提供答案或暗示。也不能出现该题答案在其它试题中找到的现象,要保证每道题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历史选择题命制特点及命题思路 研究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对在职教师的进修培训、高等院校历史师范专业的学生都有指导意义。 一方面,它有利于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的教学质量。在初三或高三历史复习课的过程中,历史考试学的作用体现得更明显:历史教师能通晓历史选择题命题者的意图及考核的大体方向,并且能初步摸索和总结其基本规律,这为指导学生历史复习大开方便之门,我们的教师也更信心十足地带领学生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海洋中遨游,而不至于被堆积如山的试卷主宰着教师的思维,使教师能较好地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 另一方面,它有利于加强历史考试学的研究。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是历史考试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得选择题者得天下。历史选择题在中考、高考中所占比重一般为30%至48%左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主观性试题越来越难区分学生成绩的优劣,因此选择题得分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历史分数的高低。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我们教师大多陷入“题海”之中而不能自拔,天天要考生考试,而忽略对考试试题本身的研究。 从历史考试学的角度,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中学历史选择题的特点及命题思路问题的粗浅研究,权作抛砖引玉,以求教于各位专家。 一、历史选择题的发展概况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取士的国家。自隋朝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设进士科开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可谓是考试制度史上空前的壮举。在考试科目、考试方法等方面,科举考试集古代考试之大成。 科举的考试中出现了帖经等考试方法,选择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帖经是今日填空题的考法源流。帖经的操作方法是主考官在经书中任意选择其中一页,遮盖全文,仅留一行,再裁纸为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出或写出这三、五字。帖经是唐代科举的主要考法之一,各科考试,均须帖经。读书人为求得功名,被迫皓首穷经。因此填空题很早就深深的打下了死记硬背的烙印。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史实著称的历史学科几近成为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历史填空题型也成为屡次评论的目标。为加强试卷制作的标准化,同时也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历史填空题型在中学的选拔考试中逐步地淡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选择题得以推广。 在“文革”结束后,历史高考试卷是填空题与选择题同时并存。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历史填空题取消同时而出现历史选择题型的多样化,如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等。自2001年政史地三科合三为一,一张文综试卷对三科进行考核。历史试卷难度大幅度降低,加之机读试卷取代人工阅卷的需要,单项和不定项选择题也进行调整,统一为最佳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也随之调整以单项组合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自2003年开始,文综试卷结构进一步固定化。它改变了原来以中学所开课时作为三学科命题多少的标准,每科各占文综的1/3,也就是每科分值各为100分。历史选择题12道,每小题4分,共为48分。连续三年,这种模式渐趋稳定。很显然,它是为文综由全国命题过渡到各省自行命题作准备。 二、历史选择题的结构与特点 (1)选择题的结构 结构主要分两类,一种是传统结构,另一种为现代结构。 传统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是考点的覆盖面,因此它的结构就是由题干和题枝两部分组成,如:例1: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江南修建一项水利工程,其正常的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一一中书省一一门下省 B、中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尚书省 C、门下省一一中书省一一尚书省 D、尚书省一一门下省一一中书省 第一句话为题干,A、B、C、D四选项就为题枝。 现在的历史选择题强调的不是知识点的覆盖面,而是知识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有时为了突出其选拔功能,增加了考核的深度。因此现在正规的考试中,历史选择题一般采用以主题设计选择题的模式。一个选择题的结构就由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部分组成。如: 例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一部不屈不挠的斗争史。(主题干) 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理解最符合题意的一项是:(次题干) A、一半为封建主义一半资本主义 B、历史上封建化,经济上资本主义化 C、半殖民地向殖民地化发展的沉沦趋势 D、半资本主义向资本主义化发展的上升趋势 有些教师对选择题型的细微变化没有认真研究,而简单视之为小儿科;学生则认为老生常谈而不屑一顾。我们认为,留心处处皆学问,细微处更能彰显其探索精神。现在历史选择题的结构就要求主题干、次题干、题枝三者完全对应。在选择题设计过程中,经常出现次题干与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题枝对应,若从三者完全对应的角度考虑,很多类似的问题可以迎刃而解。例2就是出现了这方面的问题。 (2)选择题的特点 从以上对选择题的结构分析,我们可以对选择题的基本特点归纳如下: 选择题具有两方面的优点:一是由它组成的试卷题量大,时间及空间的跨度广,考查的主题完整而系统。二是评分简单、客观、准确,标准化试题便于采用计算机阅卷。但也不可避免地具有一些缺点,如试题编制比较复杂,比较困难,需要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较长的命题时间;同时选择题难以考核学生组织材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更难以考核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创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 作为初中一线化学教师,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考试命题的问题,如单元测试、月考、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等试题的命制。每当这时,有时找份现成的试题,有时东拼西凑组成一份,由于试题缺乏针对性,很难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不利于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关于化学考试命题的原则、要求和方法等内容,初中化学考试命题的设计与研究对今后的教学将会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根据以下几点会让化学试题命题更科学。 一、命题前的重要工作 为了使命题工作避免盲目性而具有计划性;使命题者明确测验的目标,把握试题的比例与份量,提高命题的效率和质量,在编制习题之前,还要列一个双向细目表。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能力层次与知识内容之间的关联表。一般来说,表的纵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列出的各项是要考查的能力,或说是在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水平。 中考一般地将考查要求分为三个层次: a层次:属于了解和经历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体验、感受等描述。 b 层次:属于理解、模仿、反应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初步学习、意识、体会、认识、关注、遵守等描述。 c 层次:属于应用、独立操作、领悟水平,包括《课程标准》中的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会、初步形成、树立、保持、发展、增强等描述。 编制试题时,要围绕三维目标展开并且要遵循下面的程序: 立意----- 情境----- 设问。 “ 立意” 就是考什么,即考查学生的哪些知识点,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达到什么层次。“ 情境” 就是用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将所考查的内容进行包装,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尤其是要尽可能选用学生身边的材料导入,以激发学生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体现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 “ 设问” 指考查方式,要求灵活、多样,多角度进行设问。通过这三个环节,一份高质量的试题就设计好了。 例如:同样是对氧气的制法进行考查,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方式: 1.可以直接考查,属于识记类 记忆类识别类 2.可以融入问题情境,但仍是学过的知识。 3.设计陌生情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二、中考化学试题的常见题型 目前从各地中考的化学试卷来看,常见题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选择题 由于选择题包含的知识面很广泛,一道题中可以包含许多知识点,且这类题目可以很好地考查学生对于概念掌握的准确程度,又可以减轻阅卷教师的工作量,因此这种题型是各地中考的必考题型。目前各地中考选择题大多都是四选一,分值一般占总分的40 %。选择题所处的位置在整张理综试卷的最前,每道题的分值 2 分,所考知识比较基础,因此答好选择题是中考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2.填空题 理综试卷的第ⅱ卷主要题型为填空题。这类题型的特点是能考查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全面性,对化学用语使用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严谨性和精炼性。如果不理解相关知识和概念,是无法作答的,不像选择题那样能猜。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大题整理练习分析

大题练习 (2011年湖南)材料一:一九○六年秋天,我到日本去留学……我以为保存国粹的目的,不但要光复旧物;光复之功告成以后,当将满清的政制仪丈一一推翻而复于古。不仅复于明,且将复于汉唐;不仅复于汉唐,且将复于三代。总而言之,一切文物制度,凡非汉族的都是要不得的,凡是汉族的都是好的,非与政权同时恢复不可;而同是汉族的之中,则愈古愈好。 ——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材料二: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如其要保全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惟有请爱新觉罗·溥仪复辟或请袁世凯……称帝。 ——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 (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 2.(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科一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 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 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l70张,机匠补充 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相依为命久矣。”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材料二自中世纪晚期开始,乡村手工业特别是毛纺织业在英格兰东部、西部和约克郡地区快速发展。商人发放原材料,回收产品,销往海内外,这种新型的“乡村制造业活动”被称 为“原工业化”。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工厂”,推动了手工业的发展。l6世纪初,纽 贝里的一家毛纺织“工厂”雇用了l l40名工人,其中近三分之二为妇女和儿童。海外市 场的需求大大地刺激了此类“工厂”的发展,英国成为欧洲最重要的毛纺织品生产和出口 国,l700年毛纺织品占国内出口商品的70%。棉纺织业作为新兴行业随之兴起,其他行 业也迅速扩张。机械化逐渐成为新的生产方式的重要特征,并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 ——摘编自[英]E.E.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等

试卷命制心得

历史试卷分析报告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历史教学也处在大幅度的改革之中,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以往,传统的教学思想正在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演变、发展和改善。随着高中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新课标要求编写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有人教版、岳麓版众多版本教材,完全打破了一纲一本格局。考试形式也由全国统一考试转变为部分省份的单独命题,且范围逐步扩大,面对这种形势,传统的历史考试测量在命题、评分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已经暴露出一些不足。因此如何适应形势变化,进一步做好考试测量工作,是广大历史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的任务。2006年四川省开始首次独立命题,至今,试卷的命制在不断的完善,也在不断的实践中跟上新课改的步伐。 再一次做高考历史试卷,不再那么得心应手,对于一些知识点已经遗忘,再加上新课改以后,课本内容有了部分的变化,所以对书本的基本知识还是很不熟悉。而考试最基本的依据便是课本,所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离不开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记忆;再者便是解题方式和方法以及部分课外知识的了解;以及审题时是否细心和解题的心态。本套试卷分为选择题和材料分析题两个部分,选择题24道,皆为单选;材料分析题3个难易程度适中。整体来讲,选择题的主要特点是中国史的试题多于世界史,现代史试题多于古代史;材料分析题则是用材料来创造一个小情景,由学生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答题。在新课标的要求下,传统的死记硬背不再成为考高分的方法了,而是被分析材料的历史论据能力和历史素养所取代。 这次试卷选取的题目时时刻刻都体现着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的呈现形式也应该作相应调整。首先,问题应在新情境、新材料之中设计,这样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对原有知识的整合构建,而不再是传统的死记硬背,“跳一跳”就能摘着桃子。而传统的试题割裂了学生的思维,孤立地考查知识点,缺乏思维的主动性、连贯性、扩散性,发挥的空间受到限制,很容易造成学生死记硬背甚至厌学厌考的情况。其次,试卷中应大量引进图片。图片的效果能引起直观、真实、活化历史的效果,激发学生兴趣,使卷面图文并茂、新鲜生动、活泼美观,做题时仿佛置身于历史情境之中和历史一起潮起潮落。做题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碰

九年级历史上册期末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每题2分,共4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入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1.下列表述,符合右图名画作者的是()。 A.他是文艺复兴的先驱 B.他的作品代表了当时文学的最高成就 C.他是历史上罕见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D.他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2.今天,有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这一政体的最早出现与哪部历史文献有关?()。 A.《权利法案》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D.《汉谟拉比法典》3.“当革命的风暴横扫整个法国的时候,英国正在进行一场比较平静、但是并不因此就显得缺乏力量的变革。”这句话中的“变革”是指()。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光荣革命 C.英国组织的“反法同盟” D.工业革命 4.解放“手”的最早发明是()。

A.珍妮机 B.蒸汽机 C.内燃机 D.飞梭 5.学习世界近代史时,某同学发现1804—1814年间欧洲国界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法国大革命 C.美国独立战 争 D.拿破仑战争 6.“在欧洲以外直接依靠掠夺、奴役和杀人越货而夺得的财宝,源源流入宗主国,在这里转化为资本。”这是对哪种罪恶的揭露()。 A.封建制度 B.奴隶制度 C.资本主义 D.殖民 扩张 7.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成立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D.马克思、恩格斯在巴黎会晤 8.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初期的英国,你无法享受到的生活方式是()。 A.穿印度的棉衣B.打电话聊天 C.吃美洲产的玉米D.喝中国产的茶叶 9.“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些歌词引自()。 A.《国际歌》 B.《宅地法》 C.《复活》 D.《英

【新教材】江苏省镇江市初中化学试卷七

新教材适用·中考化学 初中化学试卷命制比赛(七) 说明: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O-16 S-32 Cl-35.5 Na-23 N-14 Ca-40 Cu-64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 B.粮食酿酒 C.工业炼铁 D.火箭点火 2.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A.铁矿石 B.干冰 C.酸奶 D.海水 3.下列物质俗名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A.纯碱—NaOH B.食盐—NaCl C.小苏打—Na2CO3 D.双氧水—H2O 4.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可用聚乙烯包装食品 B.防治侏儒症可补钙 C.在食用猪血中添加甲醛溶液 D.在蒸馒头时添加烧碱 5.下列物质归类正确的是 选项归类物质 A 常见合金生铁、金刚石、青铜 B 常见溶液白酒、糖水、食盐水 C 化石燃料煤气、石油、天然气 D 常见干燥剂浓硫酸、熟石灰、碱石灰 6.实验室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氯化钠溶液的操作中,正确的是 A.取氯化钠 B.称氯化钠 C.量取水 D.溶解

7.下列实验设计正确的是 A .用托盘天平称取5.62g 蔗糖 B .用活性炭使硬水转化为软水 C .用点燃的方法除去CO 2中的CO D .加热区分NaCl 和NH 4HCO 3粉末 8.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9.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打开盛放浓盐酸的瓶盖,产生大量白烟 B .向鸡蛋清中滴加饱和硫酸铵溶液,析出白色固体 C .葡萄糖溶液中加新制氢氧化铜加热煮沸,生成黑色沉淀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10.甲和乙可以合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微观过程如下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成物丁属于氧化物 B .丙中 C 、H 、O 的质量比为12∶3∶8 C .甲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小于丙 D .该反应体现无机物可转化为有机物 11.下列指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4Fe +3O 2 2Fe 2O 3 B .铜和硝酸银反应:Cu +AgNO 3=CuNO 3+ Ag C .铜绿和稀盐酸反应:Cu 2(OH)2CO 3+4HCl =2CuCl 2+3H 2O +CO 2↑ D .过氧化钠吸收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纯碱和氧气:2Na 2O 2+CO 2=2Na 2CO 3+O 2↑ 12.物质性质决定用途。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制造舞台云雾 B .硫酸铜溶液能与铁反应,用于湿法炼铜 C .镁能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造照明弹 D .熟石灰具有碱性,和化肥硫酸铵混合使用改良酸性土壤 13. 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硫元素的含量: Na 2S Na 2SO 3 Na 2SO 4 由小到大 B .金属的活动性: C .溶液的pH : HCl NaCl NaOH 由小到大 D .物质的溶解度: CaCO 3 CaCl 2 Ca(OH)2 由小到大 由弱到强 Cu Ag Zn 点燃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高考历史选择题及答案 【篇一:历年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txt>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 集中居住。这表明当时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 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应出当时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特色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 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 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 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27.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 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怀揣摹此样 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 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应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则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初中化学命制比赛试卷四无答案

2017年丹徒区初中化学试卷命制比赛(四) 说明: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u64 Na23 Mg24 N1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冰雪融化 B.煤气燃烧 C.金桂飘香 D.尘土飞扬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无尘空气 B.加碘食盐 C.液态氧气 D.武德合金 3.下列措施中不利于PM2.5治理的是() A.大力发展煤电 B.开发新型能源 C.禁止焚烧秸秆 D.控制工地扬尘 4.下列对物质的归类不正确的是() 选项甲乙 A 合金生铁、金刚石、黄铜 B 常见酸盐酸、硫酸、硝酸 C 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 D 有机合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5. 食用下列食品,通常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是() A.用甲醛溶液浸泡海鲜品 B.用工业盐腌制咸鱼腊肉C.牛奶经发酵后得到酸奶 D.霉变变质的大米、花生 6.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加热石灰水 B.稀释浓硫酸 C.蒸发食盐水 D.检查气密性 7.下列有关实验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A.一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打开浓盐酸的瓶塞时,瓶口冒白雾 C.点燃棉纱线和羊毛线,都有烧焦羽毛的气味 D.在空气中点燃镁条,发出耀眼的强光,生成黑色固体 8.脑黄金的化学式为C25H51COOH。下列对脑黄金的说法正确的是()

A .该物质中含有80个原子 B .该物质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3︰26︰1 C .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 D .该物质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9.下列有关实验方案或实验事实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用水和生石灰制取熟石灰 B .用稀盐酸除去混在铜粉中的少量镁粉和锌粉 C .可用过量的Cu(OH)2除去CuSO 4溶液中的少量H 2SO 4 D .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时,试纸会变为红色 10.下图表示自来水消毒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 .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个数不变 B .生成物中有三种不同的分子 C .反应物中无单质 D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均无变化 11.右图是一种最理想的氢能源循环体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该氢能源循环体系能实现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B .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 2O 2H 2↑O 2↑ C .该过程的实现,将解决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 D .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 分解水的催化剂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与实际相符,且书写正确的是 ( ) A .用点燃的方法可彻底除去二氧化碳中少量的一氧化碳:2CO +O 2 2CO 2 B .不能用铁制容器配制波尔多液: 2Fe 3CuSO 4 = Fe 2(SO 4)3 3Cu C .用稀盐酸除去铁锈的原理:6HCl Fe 2O 3 = 2FeCl 3 3 H 2O D .医疗上用氢氧化镁中和胃酸过多: Mg(OH)2 H 2SO 4 = MgSO 4 2H 2O 13.下列实验操作中(括号内为待检验物质或杂质)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物质 目的 主要实验操作 A H 2 、CO 气体 区分 点燃,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烧杯,观察现象 B Na 2CO 3 (NaOH ) 检验 ①取样,加水溶解,加过量的硝酸钡 ②静置,取上层清液,滴加无色酚酞,观察溶 液是否变红 C CO 2 (H 2O 气体) 除杂 通入碱石灰进行干燥 通电 点燃

如何命制中考历史试题

如何命制中考历史试题 贵州省赤水市第九中学李小兵 【摘要】: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选拨性考试,作为甄别考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量化考核教师业绩的载体便是中考。中考作为检查学生学业成绩与教师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它力图通过测试出来的数据作出价值评判,完成分等选拨的任务。而考试的核心是命题,即通过编制和设计测量题来“量”出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因此,我们教师掌握编制试题相关的知识显得举足轻重。 【关键词】:历史中考试题命制 中考是义务教育阶段终结性考试,也是高中招生的选拨性考试,而作为甄别初中毕业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载体便是中考历史试题。因此,为了质检教师的教学技能和学生的学科知识能力,命制一套完整、科学的历史中考试题显得举足轻重。现根据笔者2013年8月参加遵义市历史学科中考命题备选教师集中培训和一年多来的命题实践,就如何命制中考历史模拟试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与同行们商榷、交流。 一、准确把握试题命制思想的方向性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发生了很大变化。按照新课标(2011年版)编写的教材采取的是一纲多本的形式,有人教版、岳麓版、北师大版等众多版本教材,甚至同一省市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版本都不尽相同。因此命题教师在命制中考历史试题之前,首先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和当地当年的初中毕业生学业(升学)考试科目实施意见,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本年考试内容和要求、考试形式、试卷结构等内容,还要了解近三年中考历史试题命制情况以及考后质量分析情况,知晓命题及考生应试得失情况,从宏观角度把握好中考试题命制的趋向问题。如遵义市2014年初中毕业生历史学科学业(升学)考试试题是依据北师大版2011年修订的《历史课程标准》、北师大版历史教材和遵义市2014年《实施意见》的要求来进行命制的,如果在中考试卷中出现了中国古代史、世界古代史等方面的知识则算超纲,而黔东南州2014年历史中考试题中出现中国古代史部分的知识则正常。 二、把握和控制好试题的难度、区分度、信度和效度,科学编制“双向细目表”。 试题的难度是指题目的难易程度,它是评价试题质量的重要指标,通常以通过率表示,即某题考生所得的平均分与该题总分的比值。难度值越大,则试题容易,反之,难度值越小,试题越难。一般而言,难度值在0.45以下非常难,在0.45——0.55之间较

历年高中历史高考论证题分析(大题)

历年高考论证题分析 2017年全国卷一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据李亚凡编《世界历史年表》等 表4为14—17世纪中外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信息:自14世纪以来,中西方联系日益加强。 阐述:自新航路开辟之后,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西方殖民国家进行殖民掠夺,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亦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往来。 自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成为了中国航海界的创举,加强了中国和国外世界的联系;新航路开辟后,出现了西学东渐现象,西方传教士来华,如利玛窦、汤若望等人来华,传播了西方的自然科学,加强了国人对西方的了解,也推动明清时期总结性著作的出现,如《泰西水法》、《天工开物》;同时西方殖民者将玉米、马铃薯等作物带来中国,促进了中国饮食结构的变化,同时中国的茶叶和瓷器等产品也大量输往欧洲;而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促进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新航路开辟后,西方文明的传播,促进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信息:新航路开辟后中西方联系日益紧密 阐述:自15世纪新航路开辟,欧洲各国进行殖民扩张,打破世界各地分散的局面;西方各国的扩张,极大程度密切了中西方联系; 西班牙和葡萄牙势力到达中国东南沿海,美洲的经济作物也传播到中国,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往来扩大;中国茶叶、丝绸等输送到欧洲;同时伴随着西方传教士的来华,“西学东渐”的现象开始在中国出现,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中国传播,推动了一批总结性的科技巨著的出现,如《天工开物》和《泰西水法》等著作。东西方之间的往来对于双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都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虽然明清时期,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但中西方依旧由较为密切的往来。 2017年全国卷二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表1 钟表的演变 ——据(英)约翰·哈萨德《时间社会》等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论题:近代以来科技进步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阐述:在近代以前,生产力水平低,处于封建制度及传统教会控制下,科技发明比缺乏,人们的计时工具比较简单,日常生活较单调; 至近代以来,随着生产力发展,出现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等事件,极大推动人类近代化历程,于18世纪至20世纪,先后出现了两次工业革命,人类先后经历了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众多科技发明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如电影、电报、电话、汽车、轮船等发明的出现。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发展,科技的进步极大的影响人们日常生活,使得日常生活趋向于多元化。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高一历史期中试题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题的命制说明 1 ?命题依据与要求 通盘考虑试题的考查范围、呈现方式、能力层次、难度、不同层次学校水平。试题提倡原创或改装,不照搬现成的试题,不出偏、难、怪、繁的试题。试题在体现基础性的前提下,为体现新课程理念,注意适度设置时代性、生活化的情境,注意适度设置探究性、开放性试题。试卷重点把握及格率和平均分两项,尤其及格率应摆在重要位置。 2 ?试题的基本结构 (1)题型与题量 全卷共两大题(两种题型),共43小题,其中选择题40小题,材料解析题3小题 (2)考查的形式与内容 本卷考查形式为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从试卷考查的内容来看,几乎覆盖了高中历史课标所规定的必修(I )人民版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 (3)试题的难易程度 试题所考查的能力,以历史学科4类能力12层次能力中的1、2类能力层次为主,3、4 类能力层次为辅。各题难度介于0.50-0.80之间,整卷难度0.60左右。 二、试题的主要特点 1 ?依据规定命题 ①体现基础性,重点考查主干知识。试题设计为单项选择、材料解析题两大题,各题在分值比例、内容要求或表现形式上尽量适应素质教育要求,考查的历史知识均为政治史的主干知识,覆盖面广,全面考查学生历史“双基”和良好的历史素质的培养情况,体现基础性,实现对历史必修一的教学要求和终结性测评目标。 ②传承“三新”(材料、情境、问题)风格。按照命题思维方式与标准程序进行操作,即“能力要求一主题确定一素材选择一切点确定一问题设计”,进行命题。每道试题均依据多种历史素材,设置一定的不同的情境,由此引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注重试题的新颖性与创新性。

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必修

2015——2017年高考全国卷历史真题分类汇编 必修一: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1课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分封制、宗法制) 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2017·全国Ⅲ卷·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 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可知同一件事有可能出现截然相反的说法,所以答案选B。A与C、D说法太过绝对。 考点:史学常识 2、(2017·全国Ⅰ卷·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 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答案:A 解析:从题目可知考察的分封制起到的作用,把贵族分封到地方,应有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交流,所以答案选A。材料并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秦朝开始)和贵族世袭(血缘关系),所以B、D排除;C指的是秦统一六国后实行的郡县制。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3、(2017·全国Ⅰ卷·25)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答案:B 解析:从表中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数目增多,可判断出中央的势力有所增强,这就有助于解决边疆问题,所以答案选B.A、B材料无法体现;(A王国问题在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颁布推恩令得以解决;B材料涉及的是地方)D、区域应该是缩小。 考点:汉代的政治制度 4、(2017·全国Ⅰ卷·26)表2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SOLO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_黄牧航

#$%$分类评价理论与高中历史试题的命制 黄牧航 &华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广东广州!’()*’+ ,关键词-#$%$分类评价法,高中历史,试题命制,中图分类号-./0 ,文献标识码-1 ,文章编号-(/!23)0/’&0((/+’03((!"3() 【收稿日期】0((/3’(3’4 随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展开,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来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日益受到广泛的关注。如果教学理念是全新的,而评价的理念和方法还是老一套,那么改革的最终成效就会大打折扣。对于评价的理念,专家们已经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如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的,评价的方法应该是多样的,评价既要关注结果,也要关注过程等等。但是对于评价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闭卷测验的方法,还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白。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我们在闭卷测验的方法上已经取得了质的突破,由单纯的考查记忆力发展到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但随着教学的进步,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又面临着两个困境:第一,传统的历史试题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不足。历史的高级思维能力主要是指理论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等,这些几乎是传统题目的考查真空。第二,在传统的评卷手段下,对高级思维能力的评价往往是流于形式。在高考的历史题目的命制中,我们也尝试过设计开放性的题目,这些题目都包含着高级思维能力的因素,但在实际的评卷操作中,我们还是依据“采分点”来打分,这就达不到考查的目标,失去了考查的初衷。 闭卷考试到底能不能有效地评价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对此,国内外的一些学者已经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拟介绍一种以测量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为目标的评价方法———#$%$分类评价法,并同时介绍笔者把这种方法与我国历史教学的实际相结合的实践成果,希望能够引起广大师 生的兴趣,更希望能够给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学生学业评价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分类评价理论是香港大学教育心理学 教授比格斯(56767899:)首创的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是一种以等级描述为特征的质性评价方法。这种理论不仅有完整的体系,而且有坚实的实践基础。比格斯和他的同事在澳大利亚和香港做过大量的实验,使该理论与历史、地理、数学、英语等学科的评价结合起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分类评价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 皮亚杰的发展阶段学说。皮亚杰是影响巨大的儿童心理发展学家,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从低到高依次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0(世纪2(年代,比格斯的同事把皮亚杰的分类细化为五个阶段:’6前运演阶段(/;)岁);06初级具体运演阶段(2;4岁);*6中级具体运演阶段(’(;’0岁);/6具体概括运演阶段(’*;’!岁);!6形式运演阶段(’)岁以后),并着手把这一理论与具体学科的学习评价结合起来研究。然而,实践证明,皮亚杰的理论仅仅是一个天才的假设,真正的儿童心理要比这一理论复杂得多。比格斯的同事在实践中遇到了两个困惑:第一,儿童的心理发展在不同的学科中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地理学科中,他可能处于具体概括运演阶段,而在数学学科中却仍然停留在中级具体运演阶段。第二,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反复性。例如,一名儿童的数学水平已经到达形式运演阶段,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倒退到中级具体运 一、#$%$分类评价理论的基本观点 历史教学<8:=>?@ABCDE8F9总第/4*期#GH I>6/4* 0((/年’0期I>6’0J 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