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服装史论文

中国服装史论文

中国服装史论文
中国服装史论文

中国服装史论文

题目:旗袍的演变与发展

姓名:周娜

学号:201120180720

指导老师:张庆华

一、摘要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时至

今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旗袍不仅拥有独特的形式

美感和装饰美感,更是传统中国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断交流、融合的例证与产物。中国旗袍永久的魅力在于它的变化无穷,其独特的个性和神韵与现代时装

审美观念相通。在时装国际化的时代,旗袍虽然已难以重现其鼎盛时期的服饰

垄断局面,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已经使旗袍的美具有了永恒的意义。

二、关键字

旗袍、历史、发展、创新

三、正文

旗袍,作为中国灿烂辉煌的传统服饰的代表之一,虽然其定义和产生时至

今存有诸多争论,但它仍然是中国悠久的服饰文化中最绚烂的现象和形式之一,亦是最为当今世人所认可和推崇的中国服饰之代表。以下是关于旗袍的一些介绍。

什么是旗袍?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被誉为中华服饰文化的代表。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演化为天地间一道绚丽的彩虹。

旗袍的演变历史?

近百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中国旗袍——这枝世界女装

园地中的奇葩,以适应女性体态和时尚而经久不衰。在民族、观念、习俗、风

尚的交织下,旗袍的演变充盈着文化碰撞与交融过程中的张力。旗袍的祖先可

以追溯到居住在关外的满族人。这种“旗袍”上下连属,圆领,前后襟宽大,

衣衩较长,袖子紧窄,男女都可穿着,只是妇女穿的“旗袍”在领子、前襟和

袖口的地方都有绣花装饰。关外寒冷异常的天气,游牧民族骑马射箭的生活方

式都是催生出这种保暖适体的服装的重要因素。1644年,旗袍随着满族的统治

者进入北京,因满族人素有“旗人”之称,所以他们所穿的袍服就被称为“旗袍”。旗袍成为宫廷服饰后,在装饰和配饰上也日趋精细与繁复。宫廷妇女穿

旗袍时,往往配上被称为“大拉翅”的假髻和“花盆底”旗鞋。这样穿着,愈

发显得旗女身材修长,丰姿婀娜。但这时的旗袍与现代意义上指称旗袍在样式、裁剪、装饰上相差甚远。按照清代法规“十从十不从”的规定,当时汉族女子

可以不穿着旗装。相对于清廷对汉族男子着装满族化的严格规定,汉族女子有

不穿着旗人旗服的自由。但服饰习俗的变迁往往随着社会风尚的改变而发生微

妙的变化。在满族统治的三百多年中,满、汉妇女的着装在彼此的对视与互仿

中悄然融合,在款式与风格上有了诸多相似之处。直至1910年,清皇朝覆灭后,旗人旗服在短暂的沉寂之后,反而在汉族妇女身上悄然出现,早在1913年上海等地街头,就已出现身者旗袍的汉族妇女。据说最早穿着旗袍的汉族妇女是一

批上海的女学生,她们穿着宽敞的蓝布旗袍走在街上,引起各界妇女的羡慕,

引以为尚。二十世纪初,女学生代表着自由与解放的女性形象,其行事、着装

往往成为社会时尚的风向标,因此她们穿着的旗袍也成为文明、新潮的象征,

引得各界妇女纷纷效仿。1921年,旗袍在上海妇女界流行,继而迅速扩大到全

国各个阶层,逐渐成为专属妇女的日常服装。现代意义上旗袍即是这种以旗装

为基础并广泛吸收西式裁剪方法制作的海派旗袍,上海遂成为旗袍的发祥地。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民国服制条例》作出规定,正式将旗袍定为国服,即

国民礼服。女子礼服有两款,一款式蓝上衣和黑裙,另一款是长身旗袍。以政

府条令的形式对旗袍做出规定,足以显示出旗袍仅用了十几年间就以其独特魅

力征服了中国女性。此后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旗袍一度成为中国的“国服”,成为中国妇女最重要的日常服饰。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其流行初期,旗袍风格与满族旗装已有很大差别,

其装饰由繁复转向简单,款式由宽大到适度。袍身的长度缩短到膝盖与脚踝之间;袖子略有收紧并缩短,并露出一截手腕;领子也受汉族妇女的影响,一度

也变为“元宝高领”,而后逐渐变矮。1926年至1927年,旗袍下摆高度依然

适中,袖口吸取了“文明新装”的特点,裁剪成倒大袖,更大程度地露出妇女

的手臂。大革命时期,妇女在解放潮流中张扬个性,受社会风气及欧美流行短

裙的影响,款式与装饰变化更为大胆。旗袍的下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也开始

变小。1928年,装饰性的镶滚越来越简洁以至消失。女学生的旗袍在此前基础

上又提高一寸,使青春健美的小腿露出。女学生穿着这种款式的旗袍甚至打球、骑车都毫无防碍。至二十年代末,旗袍开始收腰,袍身逐渐变得合体,大胆露

出了女性美丽动人的曲线。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旗袍发展的鼎盛时期,改良旗袍是这一时期旗袍的主流。在这10年中,旗袍绚丽多姿,风格多变。领、袖、下摆、开衩无一不在流行与时尚的影响下变幻:高领、低领、无领先后流行;长袖、短袖、无袖各显

其美;旗袍的长短,长则衣边扫地,短则露出膝盖甚至大腿,无不达到其极。

欧美流行元素轮番登场,旗袍面料异彩纷呈,配件装饰令人眼花缭乱,呈现了

旗袍发展史上最绚丽华美的时代。

三十年代初,旗袍长度沿袭二十年代的样式,流行短旗袍,下摆长度稍过

膝盖,但在1932年开始不断加长,长至“衣边扫地”。这主要是因为1932年

前后都市妇女中开始流行高跟鞋。这种来自欧美风尚的皮鞋与旗袍相配,改变

了旗袍的时尚走向。原本以下摆线提高为时尚的旗袍,为增加高跟鞋的美感而

加长旗袍下摆,使女性显得纤细修长、性感动人。到1934年前后,旗袍长度能盖住脚面。这种“扫地旗袍”多为高领,装着三粒纽扣,领高直抵下巴,即使

在炎热夏天也不改风尚。随着旗袍的加长,旗袍的开衩也越来越高,到1934年前后几乎开到了臀部,走起路来摇曳生姿,玉腿乍现。1935年,旗袍又流行低衩,开衩仅到小腿,但袍身依然很长。穿着这样款式的旗袍坐时显得含蓄大方,走时优雅慢步,但行走不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各界女性积极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为了行走方便,袍身逐年缩短,开衩也逐渐升高,袖子也变得细长合体。此外那个时期也是旗袍面料极为丰富的年代。纺织品的大量进口,从各类

绸缎到棉布、呢绒、纱罗,应有尽有。尤其是出现了镂空织物和半透明的化纤

及丝绸以后,“透、露、瘦” 的旗袍就开始流行。清纯可人、性感妖娆、端庄典雅多种风格都可以在旗袍中显现出来。旗袍和西装进一步结合起来,裁剪更

多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加胸省、腰省、垫肩。领和袖更多采用当时流行的款式,领用西式翻领,袖则有荷叶袖、开叉袖以及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更为时尚的就直接在旗袍外穿着西装大衣。

旗袍的发展改良?

清末旗女服装,袍子宽大,腰平直,束身、裹腿,裙长至足,宽松式,多

重镶滚。清末民初的汉族女装,右襟无缝传统式短袄,配百褶裙。北伐前盛行

的旗袍马甲。内穿倒大袖短袄,外套无袖长马甲。1926年,短袄和马甲合二而一。此为民国新旗袍的最初款式。1927年上衣下裙式,袖口维持旧短袄的宽大

风格,裙长至踝。1927年后,新潮女士缩短旗袍,并在袖口下摆处缀上蝴蝶褶。1930年北伐后,第一套正规的学生服。受欧美的影响,收腰,膝上一寸,袖口

缩小。1931年旗袍长度下垂,袖缩至肘,领处两粒钮,双宽滚边,低衩。

1933-34年,流行大衩旗袍,衩高过膝甚至及臀,腰身变得极窄。1935年,旗

袍长度发展到全遮脚的极点,开衩却降至膝下。1937年双开襟旗袍,袖缩至肩

下两寸,打破右襟开缝的传统。1938年海派旗袍高领低摆,开衩至膝,袍身紧

窄修长而无袖。抗战时期,旗袍下摆升高,此款为三钮高领短袖低开衩旗袍。

40年代的旗袍,此款式的领口、袖口及下摆镶有宽花边。现代装袖旗袍,仍保

留着传统的风格。此款后背装拉链。改革开放后的花瓶式旗袍,腰身似瓶颈,

下边为瓶座,是“传统”与“新潮”的结合,花样款式很多。

在传统与现代、维护传统的“善”与追求美的思想潮流碰撞中,旗袍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脱离原来的样式,变得经济便利、美观适体。在电影《花样年华》上映后,一股由旗袍引领的怀旧风不仅席卷了中国本土,甚至影

响到众多的国际著名服装设计师,将旗袍元素带来的灵感运用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同样,影片《色·戒》更是为我们带来了新一轮的旗袍视觉盛宴。今天,

旗袍已从生活常服上升为礼服,变得越来越繁复绚丽。在款式方面,除了保持

传统的流畅线条外,也加入了更多时尚元素;在工艺上采用收肩、饰花、穿珠片、刺绣等手法,加强肌理效果;在结构上,采用琵琶襟、如意襟、低襟、高领、低领、无领等,设计新巧,富有韵味;另外生产技术的创新、工艺流程的

改进、新材料的使用,都为旗袍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使其获得时装界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服装舞台上的奇葩。当东方女性身着旗袍时,其端庄典雅、温婉柔媚的独特气质就被体现得淋漓尽致。旗袍是中国女性着装文化的典型标志,其独特魅力来自它所包含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也许今天的旗袍远不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流行之广、影响之深,但它毕竟还在我们身边,并且作为中国的一种象征走向世界,这在传统文化迅速流逝的今天显得是那么难能可贵,这是我们中国服装文化的结晶,延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旗袍几经演变却依然保持着浓郁的中国风情,其顽强的生命力绝非其他传统服装可比。毫无疑问,旗袍的流传还将继续,中国女性的旗袍美丽永绽光芒,也许在将来的某个时期它会再度创造美丽的奇迹,为我们继续续写美好的中国服装史!

参考文献:

1、华梅.服饰社会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

2、苗丽,王文革.服装心理学[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3、李当歧.服装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中国服装史讲义

《中国服装史》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三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装制度 第四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三节:女子深衣、襦裙下佩饰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三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四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衤两衤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三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第八章:民国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三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九章:20世纪后半叶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男装 第三节:女装

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节人类早期服装 一、概述: 旧石器时代 据考古,四百万年以前,云南元谋县已有人类生存,继后有陕西兰田人、北京周口店人、山西丁村人、广西柳江人、四川资阳人、北京山顶洞人(一万八千年前已自制骨针、项饰)、以及内蒙古河套人等创造早期生产工具。 新石器时代 大约在一万年左右,种植、用火、定居、饲养、制陶、缝衣,原始纺织业开始和发展(大约六千年前出现纺织品),基本确立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上衣下裳形制。(如甘肃辛店彩陶纹饰,可见贯头衫样式) 二、关于服装起源的诸学说: 生体保护说气候适应说 (个体、生理)身体保护说 人体装饰说护符说 (社会、心理)象征说 审美说 吸引异性说 羞耻说 第二节先秦服饰 一、概述: 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 周朝分为西周(都设陕西丰镐)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东周(定都河南洛邑)春秋770年B.C.~476年B.C. 战国475年B.C.~221年B.C. 二、冠服制度: 冕服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间束带、前系蔽膝、足登舄屦,绣绘十二章纹饰。 十二章纹内容及寓意: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龙取其应变;华虫(稚鸟)取其文丽; 宗彝(祭祀用器皿)取其忠孝;藻取其洁净;火取其光明向上;粉米取其滋养;黼(斧头)取其决断;黻取其明辨。 三、战国时赵武灵王引进胡服骑射: 春秋战国时的常服和礼服: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其形制为: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绕至背后,以丝带系扎。 胡服特征:短衣、长裤、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衣身紧窄。

西洋服装史考研笔记

西洋服装史讲义 服装史概论○3 1.为什么要学习西洋服装史? 首先,许多流行现象,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洋为中用”。其次,不断的反复或重复是服装流行的一般规律。服装史不仅是一部人们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而且蕴含着许多创作灵感。薇薇安伍埃斯特伍德曾说:“过去的服装中凝聚着许多刺激我去创造的东西”。 2.中西服装史的区别? 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伴随着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动,跨越亚非欧,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属于系统发生性,其历史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多彩。 3.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材质:东方普遍采用透气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如丝绸、棉、麻。 西方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2造型:东方多采用平面,西方多采用立体。 ○3审美:东方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在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和性别,故在服装中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大第二性征。 ○4裁剪:东方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宽松飘逸。西方多用立体剪裁。 ○5功能:东方多为散热,西方多为保暖。

服装起源学说○1 保护说:○1服装的御寒作用;○2服装的保暖作用;○3保护皮肤的作用。 羞耻说:○1圣经中的夏娃;○2《五经要义》云:“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瘦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护符说:装饰品的使用被解释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是原始的图腾崇敬或巫术现象。 装饰说:动物的本源性冲动,希望引得异性注目,炫耀自我。○1文艺复兴德意志风时期,男子布里齐兹(breeches)上的科多佩兹(codpiece)。○2文艺复兴以后,女子紧身胸 衣,裙撑和臀垫的使用。 古代服装 服装史上的“古代”是人类进入有史时代后,以地中海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在那里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古代东方世界,主要指埃及和西亚;另一块是地中海北岸,主要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古代服装受地理环境和民族性格的影响,以及当时生产力的制约,其服装的总体特点是造型单纯、朴素,一般不做剪裁和缝制,或做简单的裁剪和缝制。古代诸国的衣服大多是用一块宽大的衣料披挂、缠裹在身上的多来帕里(drapery)。 地理环境 埃及东西两侧由细长的山脉和沙漠包围着,形成天然的屏障,因此可以保持其文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平静地发展着。 两河流域(西亚)被平坦的沙漠包围着,没有天然的防护,民族间攻防无常,争斗不断,形成一种激烈的、动荡的、不安分的民族性格。 希腊文化圈指的是巴尔干半岛南部以及周边岛屿。有着航海国家特有的开放。 古罗马发祥于意大利半岛,鼎盛帝国时期,地中海为其内海。讲究等级制度。 文化性格(民族特点) 古埃及和古西亚的两河流域这两个地区具有完全不同的两种性格:一种是平静的,一种是跃动的。从文化形态上看,希腊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古典美,而罗马人只不过是对希腊文化的承袭。但是罗马人却发展了这种文化,取得了希腊所不曾有的成就。如果说希腊的服装文化特性是“艺术性和多样性”,那么罗马的服装文化特性则是“社会性和统一性”。 古埃及是同一个民族在同一个地域中经营一个相对固定的国家,是一个相对“静”的历史。在古埃及,宗教意义特别重要,也是理解其生活和思想文化的唯一钥匙。埃及人专心致志地为神服务,崇敬太阳和尼罗河(对太阳的崇拜反映到衣服上如17页L9、k5 loin cloth的发射状图案)。 古西亚是由多个民族形成的许多城邦国家,它不断地进行着战争,不断地更换着主角。双方的文化性格截然不同:古埃及文化高深、华美,但较为封闭;两河流域的文化则是鼓噪、热烈、响彻西方,但余韵不长。(西亚文化性格反映到衣服上如卡乌娜凯斯(kaunakes)颇有动感的流苏装饰。)这种凶暴与柔和,激情与宽容,完全对立的双重性格表现在服装方面:紧身的丘尼克外缠裹着好几层大型流苏装饰的卷衣,紧张与迟缓、平静与跃动、抑制与夸张这种极度对立的因素共存于他们的服装当中。 希腊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古希腊文化那现实与理想、精神与肉体巧妙的均衡关系。古希腊

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考研中外服装史模拟试题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一) 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绘出宋代男子服饰及方心曲领示意图和楚国妇女的曲裾深衣示意图; 2.请画出浪漫主义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斯尔时期的女装特色; 注: 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汉代的服饰纹样特征及其审美价值。 2.什么是巴洛克艺术风格?简述巴洛克时期的服饰特征。 3.试简述荷兰风时期的服装特征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宋代理学对当时审美特征和服饰有何影响。 5.简述旗袍的发展历史及审美特征。 6.简述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特征。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阐述女装的现代化的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2.通过文革时期人们的服饰特征论述政治与服装之间的关系。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二) 一、绘图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请绘出唐代小袖短襦加紧身长裙示意图和明背子、比甲示意图; 2.请画出德意志风时期的流行的男子着装和新洛可可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 注: 形式不限(线描或单色明暗均可);无须着色;是否画人物自定,以准确、美观为宜。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周代的服饰特征。 2.简述xx时代的服装特征。 3.简述明代服饰纹样的审美特征。 4.简述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女装的区别与联系。 5.中山装在中国经历过几个发展时期,分别有何特点。 6.简述70年代到90年代的服装特征及其相关文艺思潮。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述1949年后中国服装的发展轨迹。 2.阐述现代男装的确立过程及其历史背景。 北京服装学院中外服装xx模拟试题 (三) 1.清绘出民国时期中国男子常见服装款式示意图(至少两种); 2.请画出洛可可风时期的流行的女子着装和巴洛克时期流行的女子着装; 注:

中国服装史

1.服饰是人类基本的活动之一 历史是时间留给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史学则是构建所有人文类学科的重要支柱之一。中国是世界上最悠久的四大文明之一,同时也拥有着灿烂且丰富的服饰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服饰的演变随着中华各个民族的长期交融和交而逐渐壮大。逐渐成为了东方服饰文化的策源地。也成为了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2.中国服饰发展 从先秦到汉唐,从明清到民国,中国的服饰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与发展。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国服饰形态和文化。 3.少数民族服饰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个少数在与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都创造出了灿烂的服饰文化,中国也因其幅员辽阔,地理气候差异带来了各式各样,百花齐放的服饰种类。 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变革 1.第一次变革 战国时期,赵国的赵灵王的“胡服骑射”之举,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其最主要的改变是间下裳改为裤。 2.第二次变革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蛮夷入主中原”这是一个非汉民族统治的时代,造成了这个时期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开始变得频繁且普遍,将游牧民族的服饰带入中原。 3.第三次变革

唐朝,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开放且繁荣的时代,此时胡服成为当时的一种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朝的服饰种类,使唐朝服饰种类变得多样化。 4.第四次变革 清朝,满族贵族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最初就以最严酷的手段迫使汉族男子穿上满装,蓄上辫子,正是由于这次服饰上的变革,使大多数西方人认为长辫、马褂、凉帽是中国服饰。 5.第五次变革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初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的服饰文化给中国的服饰文化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深远至今。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是1999年04月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华梅。本书按时代顺序,系统介绍了中国自原始社会至现代的服饰艺术发展演变史,包括服饰制度、服装形式、服装面料、服饰纹样、首饰配饰等。 华梅同志编著的《中国服装史》,运用了大量古代服装资料,系统地揭示出我国历代服饰的艺术风貌和时代特色,取得了可喜的学术成果。“从艺术出发,从美学出发,分析了服饰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把握服饰的发展规律,使我们从服饰艺术中看到了一个美的世界”。 本书特别注重考古科学的成果,与历史文献图籍相印证。附有插图1036幅,内容丰富,史料确凿。看看古代服装的大胆前卫,再看看今天人们着装色调与款式上的保守单调,阅读者必然会感慨万千。 目录: 第一章先秦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中国早期服饰 第3节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第4节春秋战国的深衣与胡服 第5节小结 第二章秦汉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袍服与冠履

第3节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第4节军事服装第5节小结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男子的衫、巾与漆纱笼冠 第3节汉族女子的衫、襦与华饰 第4节北方民族的裤褶与柄裆 第5节小结 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第一节概述 第2节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第3节女子冠服与妆饰 第4节军事服装 第5节小结 第五章宋辽金元暇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汉族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契丹、女真、蒙古族服装 第4节小结 第六章明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女子冠服与便服 第4节小结 第七章清代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官服与民服 第3节趋于融合的满汉女子服装 第4节太平天国服装 第5节小结 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第1节概述 第2节男子长袍与西服 第3节女子袄裙与旗袍 第4节小结 第九章20世纪前半叶少数民族服装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各具特色的民族服装 一、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民族服装 (1)朝鲜族服装 (2)满族服装 (3)鄂伦春族服装 (4)迭斡尔族服装 (5)鄂温克族服装

中国服装史

第二章原始社会服饰 一、历史背景 (1)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生活休戚相关。 (2)中国服饰的源流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磨制的骨针和饰品是目前关于中国服饰最早的实物证明。4 \6 H3 {6 p! | W) t7 H: s (3)新石器时代石制、陶制纺轮证明了原始纺织业的发端。8 i* V! |9 u D: S$ K! {( t0 T 二、原始织物 (1)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祖先就开始养蚕抽丝利用蚕丝为自己的生活服务了。6 _8 B, C: K: q/ `1 W (2)新石器时代生产的丝织品拥有较高的缫丝和丝绢技术。 (3)中国丝绸之邦的地位,从新石器时代已经开始。 三、衣裳之初 (1)四五千年前,已初具以后的服饰形态。% p$ U7 C6 e& I5 H6 Z9 o (2)上衣下裳,成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大致形成于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O+ r5 x- g7 a" @9 j ! j. V+ W# p* U$ D8 S K1 r 第三章先秦服饰 一、商代服饰 (1)殷商时期已有冕服等阶级等别的服饰。# L/ z5 L) L6 i A6 [, x (2)上衣下裳,是当时主要服饰形制。上衣多为交领右衽,上衣在商代为窄袖短身;下裳即裙,下遮开裆裤,宽带束腰。 (3)蔽膝,又叫绂、袆、韨。是遮盖大腿至膝盖的服饰,形式围裙而狭长,下成斧形,象征权威,用不同质料、色泽花纹分别等级。& _+ m) {- C+ |3 A ? (4)商代人可能已经穿裤子。) n. Z: C# H" h5 R0 ^ (5)上衣下裳在西周之后成为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之一。% q7 q( w5 ~" z7 G 二、周代服饰, ^9 X& h6 V, _) Q8 `# L (1)上衣下裳,上衣款式多为直裾式、交领右衽,袖身比商代宽博。 (2)深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上下连成一体(据说是衣裳分裁后再相连)的“深衣”,西周时用途最广泛的衣服,男女皆服。特点:①交领即大襟、右衽②有曲裾和直裾③小大袖④领口和袖口有宽缘⑤腰间束丝织物大带、流行佩玉⑥面料纹样有楚国文化风格。 (3)冕服,由冕冠、玄衣、纁裳等组成。& y8 j0 p( w4 @ 1.冕冠,是帝王祭祀典礼时的礼冠。1 e& o; q# w V4 n E9 S' ? 2.玄衣,即黑色上衣;纁裳即绛色围裳。 3.“十二章”,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4)元端,名取其端正,色用玄而正幅不削,是正式上衣。穿元端时戴冠下着裳,以素裳规格最高,其后是黄裳、杂裳。衣长和袖长都是整幅面料的长度(二尺二寸),是相对宽博的衣服了。. u9 B/ C* ^1 Q 三、赵武灵王与服饰改革) d( C4 v+ ]1 a9 G/ p (1)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裤,所谓上褶下裤说。褶即一种短袍。可在膝部系带,改穿靴。 (2)带钩,初期只限甲服,后袍服也用,汉代成为风尚。; w: J4 @# R2 `6 X h" |; b (3)服饰变革的意义:推行“胡服骑射”,对当时人们的生活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服饰的改革对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革反过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单选20 1.<易。系辞下>中“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之乾坤”的记载,说明了当时可能较典型的服式是( A )。 A上衣下裳制B冕服制度C深衣制D 女着男装 2.中国古装种类中最重要的礼服(D) A常服B公服C背子D冕服 3.下图所绘制的是何人(C) A秦始皇B司马炎C朱元璋D 忽必烈 4.皇帝冕冠中冕旒可为(C)冕旒 A九B七C十二D 五 5.皇帝冕冠中共用珠(B)颗. A 204 B 288 C 120 D164 6. (D)属于十二章纹之一。

A.麒麟 B.梅花鹿 C.鼎 D.星辰 7. 冕綖尺寸多为长( A ) A、一尺六寸 B、一尺五寸 C、一尺四寸 D、一尺三寸 8.方形领、圆形袖、下摆不开衩,“续衽沟边”是(C)的特点 A冕服B 玄端C深衣D 胡服 9 深衣水平的下摆线表明(B) A 做人要正直 B 处事要公平 C 要尊祖承古 D 要遵守规矩 10秦汉时期是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 B )' b+ t4 x9 |3 a& v A、公元前220年到公元后221年止 B、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20年止 C、公元前222年到公元222止 D、都不是( 11.(C)铠甲一般用鱼鳞纹甲片或龟背纹甲片穿缀成圆筩状的甲身。 A 纸甲B裲裆铠C筩袖铠D明光铠 12.至少在(A)年前就有了质量较好的丝织物 A 4700 B 3000 C2500 D1800 13.(C)被誉为“织中之圣”。 A 蚕丝B丝麻C缂丝D 网衣 14服装按照用途分( D ), |4 t3 D# K3 o$ E3 O A、工作服、 B、居家服 C、运动服 D、都是 15.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生动描绘了(A)时期的繁荣兴旺景象。 A北宋B唐C明D清 16.下图那种是元代女子首服“顾姑冠”。(C)

都基斯 中国服装史教案设计

教案本 科目中国服装史总课时10课时 讲师都基斯 班级31班

授课计划& 教学进度表 填报时间:2013年9月2日

教学过程 课程安排:1周,每天2课时,共5天。 课程工具:A4复印纸、铅笔、橡皮、针管笔、彩铅等。 第一天: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与战国时期的服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服饰(约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2000年) 第一节中国服饰的起源 服饰是人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大约在900万年以前,猿的一支——拉玛古猿开始向人类演化。4-5百万年前,猿人→直立原人→智人(河套人、欧洲的尼安德塔人)→现代人,智人阶段人类开始用兽皮裹身御寒,这是人类向创造服饰迈出的第一步。 第二节中国新石器时期服饰 1、纺织衣料的发明创造 麻布布毛织品 2、独具特色的服装配套 原始社会的服装大体在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形成配套:冠帽、衣裳、套裤、护腿、鞋靴、发式、首饰、纹彩等。 第二章夏、商、西周的服饰(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第一节原始信仰对服装观念的影响 服装体现了对自然和祖先的崇敬。 始于商代的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象征天,天未明时是玄(黑)色;下裳象征地,地是黄色。上玄下黄的服制就来源于对天地的崇拜。 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是以祭祀仪式来表达的。祭祀是商周最大的政治活动,为五礼之首,成为吉礼。 第二节礼服与冠服制度 礼制是周代形成的一套典章制度,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规则与道德行为准则。在礼的约束下人的着装行为自然受到及其严格的规,由此产生了关于服装的典章制度。 礼服制度,通常称为冠服制度,成为统治阶级整个行政系统划分等级贵贱的法则。冠服是服装根据帽子的不同而命名的各类服装的总称。

服装概论05333 - 湖北省教育考试院

高自考考试大纲格式内容与相关说明课程名称:服装概论课程代码:05333 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目标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本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服装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之一,是服装专业本科教育中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也是一门理论性很强,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是教学中一门非常基础性的课程。服装概论是一门学习和研究服装的基础性、框架性的专业理论教村,也是各类服装类专业学校的重点课程。 本课程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对服装的诸领域进行概括介绍和简要分析,涉及服装的起源形制、文化理念、研究创意以及设计、工艺、生产、营销、理论研究等各个相关方面。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促进考生对服装概论有各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搞清楚服装的历史、设计、生产、销售中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等,为后续其它服装专业课程学习和从事与服装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教材资料丰富、图文并茂,内容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每一章后有课后习题,它们可以起到提示重点、帮助回顾和总结本章的知识点的作用。本教材配有光盘,可供考生自学使用。 二、课程目标与基本要求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考生能够对服装专业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使考生掌握服装及与服装相关的基本概念与知识,使考生建立一个有关“服装”的理论知识系统,检验课程应考者是否达到课程合格水平,是否全面掌握了服装概论的基本知识,是否能以所学知识指导,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以便培养服装知识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本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熟悉服装的形制与分类、服装设计、结构、工艺、产业、生产、管理、营销、品牌与服饰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并熟练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服装的发展、构成、设计的基础内容,并能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并能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三、与本专业其他课程的关系 《服装概论》是服装专业中非常基础性的课程。本课程对服装专业的后续课程的学习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是《中国服装史》、《西方服装史》、《服装美学》、《服装材料》,《服装心理学》,《服装结构》及服装设计类课程之前的必修课程。服装概论也是各类服装类专业学校的重要基础课程。 第二部分考核内容与考核目标 第一章服装与服装意义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对服装及其相关概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使学生对服装以及它背后的社会意义和民俗意义有一定的认识。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 (一)服装的相关概念(重点)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 一、夏、商、周时期服装(祭祀占卜、甲骨文诞生、好玉、曲裾服饰形成) 1、夏:冕冠服制度确立,上一下裳形成。服色多样(上玄下黄)且有纹饰,可用朱砂染色。“鼎”青铜文化王权的象征,贵族佩戴玉器。服饰特点: 衣:短衣齐膝、后裾齐足、前衣短、斜裙绕襟、领袖脚口宽沿边。形成“曲裾服”。 领:矩领、圆领、翻领、对襟。 腰带:束细腰、系宽腰带或用丝绸织物系蝴蝶结。 袖:小口大袖“琵琶袖”、袖长而小(袖头另附装饰如“长袖”,舞者袖管奇长)。有袖口为“袍”,无袖口为“衫”,男女不分。2、商:冕冠、玄衣、熏裳、赤舄(古代女子穿的鞋,赤色重底)、上衣下裳;配有黻、大带、革带、佩绶十二。 服饰特点: 玄衣:交领、右衽、大袖垂弧、袂、领口有缘、腰有大带、下裳熏色、前韨(蔽膝)、裳下有裙裾、符合“衣作绣,锦为缘”的古代制衣。 3、腰腹下系一片“斧”式装饰品即: a韦鞸:使用皮革涂朱或彩绘称之 b黻、韨亦作芾:以丝绸绘、织、绣、画、称之 c汉后期又称蔽膝(汉以前用皮革,魏晋后用丝罗)。

d用途:商至元朝是一种祭服系腰间为跪拜所用。加工精美,附有政治意义和权力的象征。天子:色朱、绘龙、火、山三章;公候:菱形、用黄、朱色,绘火、山二章;卿、大夫:绘山章。 e形状:东汉“”状,汉代误认为“U”状 f绣纹:为“”唐用于大袖,宋、明用于袍服中与龙旁或领口,金多用两龙、两兽对峙或相蟠,即为“蟠虺虯形象”。 4、面料; a全身着不同花纹,能织极薄的精细丝绸和提花织物。 b花纹:“”状纹、绮袔纹、云氣纹、龙兽相对或者相蟠图样、满地云纹、散点云纹、小簇花。 c工艺:印、绘、绣 5、胡服: 可能是商、周劳动人民以及战士一般的穿着。 6、珮: 成组列珮玉也于这个时期形成。 7、着衣分季节: 夏:着轻巧、长裙拽地、衣裳为黑白衫、多种领、袖、帽、结带领下。冬:领袖露白处面积大,丰厚蒙茸“皮毛出峰”。 8、衣服样式分类: 分大衣、中衣、小衣。小衣和中衣款式相似,但面料和工艺不同。如小衣素纱,中衣绣花等。 9、衣服按袖形分类:

中国服装史

中国服装史复习题 一句话的概念 1、深衣(曲裾深衣)是春秋战 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有代表性的服式。 2、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 以深衣(绕襟深衣)为尚。 4、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褒衣博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 5、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 后各代的一种妇女衣物,形似围巾,披在颈肩部,交于领前,自然下垂。 6、武则天时,赐文武官员袍 绣,导致了明清官服上补子的风行。 7、幞头是隋唐时期男子最为 普遍的首服。 8、两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 衫为尚。 9、臣僚袄子锦,为明代补子图案确定了较为详细的种类与范围。 10、背子是宋代男女皆穿,尤盛行于女服中的一种服式。 11、元代女子首服中最具有特色的是“顾姑冠”,也叫“姑姑冠”。 12、明代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 13、明代女装里有一种典型服装,即是各色布拼接起来的“水田衣”,也称为“百家衣”。 14、镶滚彩绣是清代女子衣服装饰的一大特色。通常是在领、袖、前襟、下摆、衩口、裤管等边缘处施绣镶滚花边,很多是在最靠边的一道留阔边镶一道宽边,紧跟两道窄边,以绣、绘、补花、镂花、缝带、镶珠玉等手法为饰。 15、长袍、西裤、礼帽、皮鞋是30年代和40年代时较为时兴的一种装束,也是中西结合非常成功的一套服饰。 16、秦汉时期男子头上戴的葛巾和缣巾统称为汉巾。 17、冕服多为玄衣纁裳,上以象征未明之天,下以表示黄昏之地,然后施以纹。 18、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冕服制度,它产生于信天命,事鬼神、终日郊天祀地周代的特定时期,其形式有利于统治阶级,所以一直沿用到封建社会末期。 19、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对于加强民族联系、丰富服装样式,做出了可喜的探索。 20、唐朝有一种缺胯袍,在腋下开衩儿,便于行动,多为军装。 21、方心曲领,源于唐,盛于宋而延至明。 22、游牧民族总的服饰特点是左衽、窄袖、开衩、便于乘骑等。 23、古代征战是为减少伤亡,故而出现了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在东汉。 24、唐代女子主要服饰为襦裙服、女扮男装和胡服三种着装形式。 25、汉族的衣襟为右衽,少数民族的衣襟为左衽。 26、周代趋于完备的冠服制度

中国服装史资料

1 简述东西方服饰的异同。 (1)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与东方相近的,但在中世纪以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从而形成与东方不同的服饰形态与审美观念。形成这种差异有其各自民族、文化、心理的因素,也有历史、地理、气候等形成的客观因素。这种差异是服装实用功能的必然选择。(2)服装材料上也必须满足不同地理气候条件的需要。东方普遍采用丝绸、麻、棉、这类吸湿性、透气性强的纤维材料,而西方则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不同的地域差距造成了不同材料的选用,如厚挺的羊毛织物与飘逸的丝绸织物导致服装形态上产生较大差异。(3)在服装裁剪技术上,东西方的服装由于功能审美的不同取向,所以在技术上发展了各自不同的结构、裁剪、装饰等工艺手段。自公元13世纪以后,西方服装越来越趋向贴身、合体,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反之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东方服装的宽松、飘逸。(4)西方文化更多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而东方文化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故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种植根于两大文明深层的思想文化、观念上的差别使两种服饰朝着不同的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各自不同的文化形态。 1简述骨针、纺论的特点以及在中国服装史上的意义。 骨针:大约在1.8万年以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的骨针,长8.2厘米,最大直径0.33厘米,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骨针的发现可以证实山顶洞人已经用骨针来缝合兽皮,作衣物。沈从文在那本重要著作《中国国代服饰研究》中高度骨针的发现:“山顶洞人的文化遗物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证实我国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开初,北方先民们,已经创造出利用缝纫加工为特征的服饰文化。”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做由此开端。纺论:石制和陶制的纺论标志着原始手工纺织业的开始。在已经发掘的百数以上的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几乎都有纺论出土,纺论的出现证明当时人类的原始衣料除兽皮以外,已开始有麻。葛和其他植物所织成的衣料。 2中国古代最早的服饰形制在何时出现?为何种形制? 上衣下裳为我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成形与历史上的夏朝。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产生的背景及历史意义? (1)周代末年,处在西北的赵国与东胡、楼兰接界,这两个地区的少数民族都善于骑马矢射。春秋之前汉人作战主要采用战车,车战不利于崎岖山谷之地。进入战国以后,有其北方地区的战场从平原扩展到山区,这时,地处西北的赵国赵武灵王为适应军事发展的要求,以弓箭为主要武器,全军上下,皆习骑射。(2)他的改革使赵国推行胡服骑射,并使赵国迅速成为强国。赵武灵王所改变的服饰形制是改去下裳,即废去下裳而着库,所谓上褶下裤说。赵武灵王变履而改着靴。冠也采用北方民族的貂皮冠。(3)赵武灵王发起胡服的目的是为了骑射,范围也只涉及军中及统治阶层的军戒之服。但这是中华服装有史以来所记载的第一次非汉民族的服饰大举进入中原的事件,而这种服饰上的交流融合对中华民族的文化意义甚为深远,所以周锡保先生称:“中国服装历史上的五次变革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为其中的第一次变革。” 1 襦裙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制之一。汉代时期的女子日常装束为上衣下裙:上衣为襦,一种短衣,长至腰间,有里,除交领外也有直领出现;下裙上窄下宽,下垂至地,不施边缘,裙腰用绢丝两端缝有系带。 2 简述丝绸之路的影响。 (1)作为中西方大规模文化和经济交往象征的“丝绸之路”源于汉代张骞的出使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与西域诸国交往的通道后,诸国的使者商人便为了丝绸这种轻薄华贵的面料纷至沓来,使中国和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往大大加强,并促进了沿途各地的经济繁荣。

中外服装史复习提纲

服装史重点 一、重点章节 1、中国服装史部分 春秋战国、汉代、唐代、宋代、明代 2、外国服装史部分 哥特、文艺复兴、巴洛克、洛可可 二、重点知识点 1、中国服装史部分 A、代表性服装款式: 冕服、深衣、唐代圆领袍衫、宋代背子服、明代水田衣、中山装 B、重点考查、发挥点: 唐代、宋代整体服饰风格特点及形成的原因。 中国古代传统服装中纹饰、图案、色彩的运用举例,并从社会思想意识、哲学思潮、物质技术基础等方面说明其象征意义、风格取向、审美趋向等。 胡服骑射 程朱理学 2、外国服装史部分 A、代表性服装款式: 达尔玛提卡、希顿、希玛纯、巴洛克式服装、洛可可式服装、New Look B、重点考查、发挥点: 东西方文明的历史渊源与发展对中西服装特点形成的影响?试举例若干。 巴洛克服饰风格的特点?洛可可艺术表现在服饰上有何特点?

紧身胸衣(科塞特corset)、臀垫(巴斯尔bustle)的出现、发展、极致、消亡、反复的相关探讨。 20世纪战争之下的服装现代化进程。 设计师时代的来临与发展,并举例若干。 高级时装的“尴尬”与高级成衣的“崛起”。试分析并举例。 三、重点题型 选择题 论述题(唐、宋时期女装风格是怎样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绘图题(3个:文艺复兴高潮期代表性男装、巴洛克、洛可可时期代表性女装的款式图或简易效果图) 四、重点常识记忆 1、中华服饰制度形成时期是夏朝,奠定服装发展的时期是商朝,服饰制度的完备时期是西周。 2、十二章纹饰是什么?各自代表什么? 3、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4、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至东汉时渐少。直裾袍又名襜褕。 5、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时下身配裙,这是与深衣上下连属所不同的另一种形制,即上衣下裳。 6、春秋战国时期,在服装上的明显变化是深衣的盛行和胡服的出现。胡服盛行在唐代。 7、魏晋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 8、魏晋时期男子首服有各种巾、冠、帽等。 9、大袖衫是唐代女装的代表样式;背子服是宋代的代表式样;水田衣是明代的代表式样。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学《中国服装史》有感 早在之前就有关注“汉服”,所以在我领到《中国服装史》这本书时激动万分,很期待《中国服装史》的开课。因为在网上资源有限,我虽查找了很多关于汉服的资料及图片但还是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十分期待课程的开始,但与 网上不同的是网上普遍讲的“汉 服”是指汉族传统民族服饰、又 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 服、唐服、衣裳。而书本是按朝 代划分书里指的是汉朝的的服 饰。所以差别很大,但这并不影 响我对古典服装的喜爱。并且随 着时间的流逝,我对其了解得越 多我对其的喜爱也越深,也更加 热爱。《春秋左传注疏》有云:“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华指我们衣裳美丽,这夏指我们礼仪博大,光照四舍。我国文化渊源长久,服装随着朝代的变迁也不断丰富,出现了曲裾,襦裙,袄裙,褙子等服装。但是相比这么多服装我还是最喜欢曲裾。

国民经典大剧《还珠格格》开播开始 的,那时嬉皮搞笑有个性的小燕子给 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算是我对“汉 服”感兴趣的启蒙老师。长大后由于 穿越剧的流行,电视里常播放着各种 古装剧并且在网络上也风靡着各种古 风言情小说。从那时开始,我才慢慢注意到了古代服装的美丽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并深深的被其吸引着。从那之后我就开始收集各种古风的画集、歌曲、服装等有关古代的东西。因为对古代服装的朴素大方所吸引,我常流连在百度的汉服贴吧和汉服研习制作吧。常常羡慕着有汉服穿的妹子们,学习别人的制作经验,买好了布,准备动手也制作一件汉服。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动手,因为有点看不懂古代服装的裁剪方式。但现在学了之后发现 好像也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或许寒假可以尝试下! 我喜欢曲裾雍容典雅,特别喜欢它因缠绕而形成多层叠加的裙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课后习题考研真题详解

袁仄《中国服装史》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攻重浩精研学习网提供资料 第1章绪论 1.1复习笔记 考点一:走进中国服装历史★★ 1服装 服装,俗称“衣裳”、“衣服”。它不仅起着遮体、护体、保健、御寒、防暑等作用,而且还起着装饰、美化、标志等作用,通过衣质、色彩、裁制和造型等的变化,能够充分显示人的体态和仪容的美感,或表现人的社会地位、职业和个性。服装是一种带有工艺性的生活必需品,在一定生活程度上反映着国家、民族和时代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水平以及社会风尚面貌的重要标志。 2服装的整体特点 中国服装的整体特点是色彩鲜明、工艺精美、重视细节装饰,各民族服饰的风格、款式迥然不同,不同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在其民族服饰中。 3服装的民族性特征 中国民间服饰深深植根于民间生活与民俗活动中,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生命力也非常旺盛,比如农历新年的红绒头花,端午节的老虎耷拉,情人互赠的服饰信物,用天然植物编织的箬笠、蓑衣,还有手工制作的虎帽、虎鞋、猪鞋、猫鞋、屁股帘儿等,这些服饰都具有典型的民族性特征。 4服装的发展历程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衣冠王国”,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易·系辞下》)中可见中国服饰与文明同步。 (1)一千万年前,古猿人用树叶兽皮御寒、蔽体遮身。 (2)几十万年前,氏族公社时期,人们用骨针简单缝纫而初具服装轮廓。 (3)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氏族人和大汶口人已开始广泛种麻、养蚕,男耕女织、缝纫初兴,衣裳(服装)初步形成。比较原始的服装是无袖、无领、无裤的裙衣式。 (4)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改进,逐步形成各有特色的各个朝代的服装:开始讲究的商代服装;服饰齐全的春秋战国服装;分类定名的汉代服装;工艺精湛的唐代服装;品目繁多的元代服装;等级严明的清代服装;以及品种齐全、绚丽多彩的现代服装等。 考点二: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 中国的服饰文化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服装史专家周锡保总结了中国服装史上的五次重大变革。1战国时期 这次变革是出于政治和军事的目的,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废弃传统的上衣下裳,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服饰引入中原,其中,最重要的改革是将下裳改为裤。 2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时期,“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受魏晋玄学思想的影响,宽衣博袖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佛教流入中原,佛教艺术也影响着服饰形制和纹样。

北京服装学院西洋服装史考研笔记

1.为什么要学习西洋服装史? 首先,许多流行现象,包括现代人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以及着装讲究和常识大多来自西方服饰文化,主动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便更好的“洋为中用”。其次,不断的反复或重复是服装流行的一般规律。 服装史不仅是一部人们穿衣戴帽的历史经过,而且蕴含着许多创作灵感。薇薇安伍埃斯特伍德曾说:“过去的服装中凝聚着许多刺激我去创造的东西”。 2.中西服装史的区别? 中国服装史是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理环境中伴随着文明的进展和朝代的更替而形成的,属于个体发生性,西洋服装史则是伴随着文明的移动,跨越亚非欧,最后落脚到西欧诸国,属于系统发生性,其历史背景更加错综复杂,文化形态也极为丰富多彩。 3.东西方服装的差异? ○1材质:东方普遍采用透气吸湿性好的纤维材料,如丝绸、棉、麻。 西方更多采用保暖性强的羊毛纤维。 ○2造型:东方多采用平面,西方多采用立体。 ○3审美:东方讲究人与自然和谐,在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和性别,故在服装中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 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大第二性征。 ○4裁剪:东方一直采用平面裁剪的方法,保持宽松飘逸。西方多用立体剪裁。 ○5功能:东方多为散热,西方多为保暖。 服装起源学说○1 保护说:○1服装的御寒作用;○2服装的保暖作用;○3保护皮肤的作用。 羞耻说:○1圣经中的夏娃;○2《五经要义》云:“太古之时,未有布帛,食瘦肉而衣其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 护符说:装饰品的使用被解释为对神秘力量的崇敬,是原始的图腾崇敬或巫术现象。 装饰说:动物的本源性冲动,希望引得异性注目,炫耀自我。○1文艺复兴德意志风时期,男子布里齐兹(breeches)上的科多佩兹(codpiece)。○2文艺复兴以后,女子紧身胸衣,裙撑和臀垫的使用。

中外服装史复习资料

《中外服装史》课程期末复习资料 一、测验题型: 共计:35分 1、选择题1分×8题=8分 2、填空题1分×5题=5分 3、名词解释3分×4题=12分 4、论述题5分×2题=10分 二、参考书目: 主要参考课堂笔记,另可参考: 1、叶立诚:《中西服装史》,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2、黄能馥、陈娟娟:《中国服装史》,中国旅游出版社,1995 2、张乃仁、杨蔼琪:《外国服装艺术史》,人民美术出版,1992 三、复习范围: 1、汉代曲裾的形制特点及直裾的区别 (1)曲裾和直裾 A曲裾——流行直西汉时期 长袍,交领,右衽,续衽钩边,领、襟、袖口处有锦缘 B直裾——东汉 长袍,交领,右衽,直襟,领、襟、袖口处有锦缘 原因:内衣的改进 2、魏晋南北朝时期男子服饰的特点 (一)男子服饰——放荡不羁的服饰风格:反映对现实的不满 宽衫大袖、广衣博带、敞领袒胸(文士) 3、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饰融合的典型服饰款式 服饰融合——少数民族服饰对汉族服饰的影响 a 裤褶褶——大袖短上衣、裤——肥管裤(汉襦裤外加袍裳) b 緉裆(背心、坎肩) c 半袖、半臂 4、唐代女子服饰的类型 (1)小袖襦衣:高腰长裙(石榴裙、间裙)、披帛 (2)小袖襦衣、高腰长裙、披帛、半臂 (3)大袖衫裙 (4)回鹘装:翻领、对襟、窄袖上衣下裳相连腰间系带(蹀躞diéxiè带) 5、唐代女子典型妆饰 发型、妆饰和鞋履 (1)高髻(假发) (2)华丽的妆饰:花钿diàn (花子)、斜红、面靥yè(黄豆——钱币)

(3)高头丝履 6、唐代女子服饰开放性的体现 唐代女装的开放性 (1)坦领、轻薄 唐诗:“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绮罗纤缕见肌肤” (2)妇女着男装 首先流行于宫中,多为宫女所着,后逐渐传到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 (3)妇女着胡装:回鹘装 7、从隋至宋配鱼制度的发展过程 鱼符(隋)——配鱼袋(唐)——鱼袋(宋) 武则天时曾改用龟符 8、宋代典型女子服饰褙子的形制特点 服饰:背子男子——便服女子——可作礼服 形制特点:长袖,长衣身,腋下开气,腋下、背后可缀带子装饰 9、元代女子顾姑冠的形制特点 女子(蒙古族)服饰 1、首服姑姑冠高度和身份成正比 2、发式编发梳辫 3、服饰袍服左衽袖口窄套裤 4、靴子 10、描述一典型清代男子形象 男子 (1)首服:帝王朝冠、百官顶戴、瓜皮帽 (2)服饰 A 袍 龙袍(帝王用,龙纹为主,沿袭十二章) 蟒袍(即花衣,皇子、官员、命妇用) 箭衣(开衩大袍,箭袖——马蹄袖) B褂 补褂(对襟,故补子为织造而成) 马褂(即行褂,长不过腰,袖仅掩肘的短衣) C马甲(坎肩) D披领(和龙袍、补褂配套使用) E长裤(缚脚,天冷穿套裤) (3)鞋朝靴、布鞋 11、中山装的形制特点及其含义 中山装:袖口三粒扣子——三民主义、四个口袋——立国四维、五个扣子——五权分立、立领——严谨治身

中国服装史论

目录 前言------------------------------------------------------------------------------------------------一 第一章中国古代服饰图案丶纹样及文化内涵---------------------------------------------一第一节中国古代服饰发展历程------------------------------------------------------------一 第二节中国古代服饰图案纹样的发展---------------------------------------------------一 第三节中国古代服饰图案丶纹样其文化内涵----------·---------------------------一 第二章中国古代民族服装服饰图案及文化内涵---------------------------·------·---·-----一第一节中国古代民族服装款式特点--------------------------------------------------------------一第二节中国古代民族服装的色彩-----------------------------------------------------------------一第三节中国古代民族服装的图案纹样设计-----------------------------------------------------一第四节中国古代民族服装服饰的文化内涵-----------------------------------------------------一第三章服饰图案纹样的现代设计及工艺手法-----------------------------------------一第一节中国古代服饰图案纹样的当代设计-----------------------------------------------一第二节中国古代传统图案与当代设计的结合--------------------------------------------------一 1.1.1原始服饰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