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区别和联系的再思考

在社会科学学科中,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两门学科目前都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而成为经国济世的显学。经济学是一门在社会学科中科学性最强的学科,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德鲁克把管理定义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①这两门学科在社会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以至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在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经常会同时选择它们作为理论工具,进而形成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混淆的局面。在我国经常出现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为企业管理指点迷津、管理学家运用管理学理论研究经济学问题的现象,因而有的学者认为这两门学科正在逐步融为一体。这种相互混淆的局面和含糊不清的认识非常不利于两门学科的独立发展和繁荣,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仔细甄别两门学科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认清两门学科之间紧密关联的必然性。严格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学与管理学能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条件:严格的区别使两门学科从学科之林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互补之势;相互取长补短的紧密联系使两门学科在学科之林中不断发展繁荣。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前提、研究发展路径的不同,从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理论有科学性强的优势而缺乏实用主义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什么管理学有实用性强的优势而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一)研究目的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研究目的不同。虽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

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一书主要探讨的就是国家财富的起源和如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问题。②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完全市场竞争能够通过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来优化配置社会经济资源。凯恩斯主义则从市场失灵的角度来解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面对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并存的现实,现代经济学从政府失灵的角度解释了自由竞争市场对于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重要意义,这是对古典经济学理念的回归。经济学的发展过程显示了经济学始终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关注。因此经济学的目的就是研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为什么社会经济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并提出经济发展对策。

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商企业这一新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问题。因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产生为管理学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讨论的

就是如何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古典管理理论认为组织运用科学方法替代经验方法,通过经济利益激励员工提高劳动生产率;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不仅应该关心员工的经济需求,而且应该满足员工的社会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为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系统和社会系统应该并重,要重视组织文化激励作用,应该关注组织内的核心竞争力和组织外部环境。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是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管理学的研究目的就是根据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情况,提出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方案。

(二)研究视角

经济学与管理学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研究目的,其选取的研究角度也不一样。经济学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分析社会资源的利用和配置问题。经济学无论是市场自由主义还是国家干涉主义都是以经济利益作为诱导来调节社会资源。而管理学则主要是从组织激励的角度来分析组织资源的利用问题。管理学的科学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以及管理丛林时期的理论都是从组织提供的经济刺激、社会需要、价值体现等几个方面作为诱导来调节组织资源。

(三)研究内容

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内容,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的内容因目的不同而不同。经济学以研究一般社会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管理学以研究特定组织资源的使用为主要内容。

一般认为,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对社会资源使用方法进行选择的科学。为了减少资源浪费,增加社会财富,经济学以如何节约使用社会经济资源为研究对象。美国经济学家J.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学研究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政府和其他组织如何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如何决定社会资源的使用方式。”③曼昆则更简单地概括为“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④。

管理学是关于组织的科学。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管理学以如何充分利用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为研究对象。斯蒂芬·P.罗宾斯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⑤现代管理之父德鲁克认为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个使命。

(四)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的不同导致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研究方法的运用上也有所不同。

1.经济学运用解析主义的研究方法,把社会经济包含的内容区分为相互隔离的个体,然后研究个体之间的对立关系。如将市场分为买方和卖方、供给和需求,对商品价值和价格的区分,然后再来研究彼此之间的对照关系,形成不同的经济理论。管理学运用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把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用系统论的观点来分析组织构成要素之间相互独立、转化和依存的关系。如学习型组织理论就是从系统的角度分析组织成员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经济学以演绎法为主,通过从一般到个别,从逻辑或理论上预期的模式到观察检验预期的模式是否确实存在。主流经济学是前提假设抽象程度高的公理化的演绎体系。而管理学以归纳法为主,从个别出发以达到一般性,从一系列特定的观察中发现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所有给定事件的秩序。管理学是经验的总结和运用,其理论只为直观地解释具体的管理活动。

3.经济学以定量分析为主,管理学则是定性与定量分析并重。经济学主要研究经济资源问题,研究的对象能够定量化。经济学从新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边际理论

开始广泛地运用各种数理分析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工具主要是各种图像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在现代经济学研究中的地位日益强化。经济学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可以进行实证研究,并从系统的数据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设和估计参数的数值,这就可以减少经验生分析中的表面化和偶然性,可以得出定量性结论。数学的运用还可以使经济学理论成果的表述增加精确性,减少歧义,从而有利于经济学家的交流。而管理学主要还是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使用非数据语言来进行表述和分析。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资源。经济资源研究主要使用定量分析法,对其他资源的研究更多地运用定性化分析法。如在工程管理方面,管理学主要运用定量分析法测算工程建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组织文化方面,管理学主要采用定性分析法来剖析文化对员工的不同影响。当然管理学运用的定性分析法不利于理论分析的精确性,同时也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歧义。

4.经济学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管理学注重实证方法的运用。主流经济学家主张在经济学研究中保持价值中立。自从边际效用学派以来,主流经济学家用科学的态度来审视社会经济问题,并运用数理分析方法来阐释经济现象,回避道德规范问题。管理学认为组织中的人不仅是“经济人”,也是“社会人”,因此在研究中必须注重组织中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包含了价值判断。这就是管理学规范的分析方法。当然管理学也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但社会责任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

(五)理论基本假设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理论研究都是以两个基本假设为前提。一是关于人的假设,二是资源稀缺与否的假设。

1.关于人的假设前提。两个学科都是以人的行为为主要研究对象,经济学研究人的经济行为,管理学研究人的组织行为。人的行为动机是由人性决定的,因此两门学科对人的行为的研究要以对人性的假设为基本前提。经济学研究内容是社会经济问题,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管理学强调组织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功能来充分利用组织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性是变化多端、复杂多样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差序关系。

(1)人性的假设。经济学中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是构成经济学的重要基石。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尽管对人性的假设有所不同,但是不是背离“经济人”假设,而是加强了对“经济人”假设的拓展,丰富了“经济人”假设理论,使“经济人”假设更能反映真实的、丰富的人性。早在17世纪,威廉·配第就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是自私自利,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过程都是以自私自利的秉性为最根本的因素和依据。个人的经济行为和国家的经济政策都是基于个人自私这一价值判断。18世纪的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提出了“经济人”概念。其后,新古典经济学对该假设范式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马歇尔1890年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中就曾指出,“经济人”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还拥有完全信息,因而他可以实现最大化的选择。即使在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历程中,“经济人”假设不断受到来自以德国历史学派、西蒙、莱本斯坦和贝克尔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的批判和修正,但是主流经济学的研究仍然坚持“经济人”假设。

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随着研究内容的不断丰富和深入而不断变化,对各种不同人性的深刻认识是对复杂人性写实性的客观描述。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经济人”假设。这是科学管理理论所持的人性假设观点。该假设认为,人的工作动机根源于经济诱因,其目的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二是“社

会人”假设。这是行为科学理论提出的假设观点。该假设认为,人们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交需要,人们常常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寻找工作的意义。三是“自我实现人”假设。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模型中的最高层次需要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的需要有低级与高级的区别,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并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四是“管理人”假设。“管理人”的概念是由西蒙提出的,他认为“管理人”是“有限理性”的,并追求“基本满意原则”。五是“文化人”假设。20世纪80年代,威廉·大内在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和以日本为代表的东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中发现了组织文化对人的特殊意义,认为每种文化会赋予其文化圈中的人以不同的特殊环境,从而形成不同的行为模式。六是“复杂人”假设。这是沙因提出的,他认为,人有着复杂的动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某一种。而且,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归结为同一类人,人如其面,各不相同。七是“学习人”假设。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界又掀起了学习型组织创建的热潮,相应出现了“学习人”的人性假设,该假设认为组织和个人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不得不具备学习的需要。只有通过组织的学习和个人的学习,才能够增强组织与个人适应外界变化的行为能力,等等。总之,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2)关于人际关系的假设。经济学研究的是一般社会经济问题,具有普遍的意义。强调市场交易是自愿的经济行为,不存在强制行为,因此经济学理论假设在市场中交易的双方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如经济学对需求与供给的均衡分析就是建立在平等交易的基础上,这种平等交易隐含着行为主体之间在人格和地位上是平等的关系。管理学试图建立一种有结构的秩序来实现组织目标,强调人际关系是复杂的、有差序的,这是管理学研究面对的现实。管理学中的行为主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是由于行为主体处于不同的组织中的不同层次并行使不同职能,既有地位上的差别,又有分工的差别。这些差别意味着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差别、对组织贡献的差别。尽管当代管理理论注重扁平化管理、团队管理、授权管理,强调缩小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地位上不平等的关系,但是地位之间和分工之间的关系差别仍然存在。尽管组织的形式正在朝着扁平化、柔性化的方向发展,但是科层制仍然是管理组织的基本形式。科层制中不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个性特征的差别很大,这决定了管理学中行为主体之间关系的差序性和复杂性是必然存在的。

2.经济学暗含资源的有限性假设,管理学暗含资源的非有限性假设。经济学认为社会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求而言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才需要研究合理配置资源,节约资源。管理学认为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于目标实现并非是有限的,而是可以通过组织管理不断扩充的。人力资源培训、员工激励和创新的运用可以充分挖掘出组织中人无尽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战略联盟和合作还可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资源。与此同时,政治和文化资源也是组织资源的一部分。所以管理的资源是无限的。但是为了降低成本,管理学还是要研究如何有效使用组织资源。

(六)发展路径

经济学与管理学在发展路径上的区别较大。经济学的发展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而管理学的发展仅有100年左右的历史。这是因为国民社会经济问题的出现早于企业组织管理问题的形成。

经济学的发展始于16—17世纪,以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1662年发表《赋税论》为标志,其背景是西欧商业资本的兴起和发展。管理学创立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美国工程师泰勒1911年发表的《科学管理原理》为标志,其背

景是欧美工商企业组织的迅速发展。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严密的理论体系,管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形成了相对松散的理论体系。

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重要阶段。一是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所著的《国富论》一书把经济学发展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并将经济学研究领域从流通过程推进到生产过程。二是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人物马歇尔建立起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相当完整的经济学体系。三是“凯恩斯革命”。凯恩斯于1936年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否定了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创立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并对当时的国家经济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四是新经济自由主义流派的兴起。20世纪7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滞胀”局面使凯恩斯主义理论陷于困境,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新自由主义学派提出新的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主张通过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来稳定经济。

管理学的三次革命。一是建立在“物本主义”基础上的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之父”泰勒主张运用科学管理替代经验管理。社会学家韦伯提出了官僚制组织理论,主张非人格化的管理。二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行为科学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梅奥参与的“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三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生了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的影响因素不仅与组织内部的人和物有关,而且还与组织环境有关。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轨迹建立在否定前人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经济人”的假设决定了只能有一套理论能准确解释社会经济现实。随着经济形势不断变化,旧的经济理论不能解释新现象,那么必然会被新的经济理论所替代。为了证明旧理论的错误,新理论的正确,每一阶段的经济学理论逻辑结构都非常严密,因而经济学理论体系非常完整。而管理学理论发展的轨迹建立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之上,这是因为管理学每一种新的人性假设被挖掘出来并没有与前一种人性假设发生冲突,而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也因此管理学从各种不同的人性出发发现了各种各不相同的但又合情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理论,这就导致了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比较松散。

由以上分析可知,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不同的系统,分别由六个组成要素来构成。设y为学科系统,则学科系统可表示为:

在空间解析几何的向量坐标中,六个不同类的赋值分别确定了经济学与管理学所处的不同位置和状态。经济学与管理学作为两个不同的向量,大小不同,方向不同,起点不一,因此经济学与管理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正因为经济学与管理学存在诸多不同之处,从而为其互补性创造了条件。经济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理论轻实践而出现了经济理论空洞的形式主义,这一现象已经使经济理论与现实严重脱离。那么经济学需要借助管理学对社会组织实践的广泛深入探索以重拾古典经济学实用主义的精神。而管理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重实践轻理论,对各种具体情景下管理实践的分析和解释最终形成了管理理论丛林现象,这一现象使纷繁芜杂的理论无法指导一般管理实践。那么管理学需要借助经济学系统的理论和话语来进行重构,形成统一、系统的理论。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科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资源的经济效率和节约为研究宗旨,这一共同点为两门学科的紧密联系创造了必然性。

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管理学诞生后两者互为补充,依存度越来越高。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经济学借助管理学对实践的研究实现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管理科学在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更为精确、更具逻辑性的解析。图1对此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图1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内容和方式

(一)经济学是管理学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经济学是管理学中各类决策的出发点和依托。管理学研究用到的学科理论基础很多,比如数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而经济学是最主要的基础。经济学是管理学的基础科学,在发展的过程中管理理论都是以经济学为基础的,都受到特定时期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该时期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影响。

科学管理理论作为管理理论的滥觞,它以“经济人”假设和分工作为管理的理论背景,以追求效率作为管理目标。这些都深受18世纪末亚当·斯密分工理论的影响。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先提出“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可以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科学管理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提出了“如何进行分工”的理论,即科学管理理论:雇主与员工各负其责,在分工产生的各道工序中用科学的方法替代经验的方法以提高劳动效率。同时,以“经济人”假设来推导出运用工资激励员工的方法。战略管理的思想源自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认为市场是失灵的,“看不见的手”并不能有效调节社会资源的使用。从而提出寻找新的社会力量来弥补市场失灵,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调控作用被发掘出来。战略管理首先从干预企业活动的外部力量中来寻求管理的基本规律,以主动适应外部环境的要求,尤其是来自于政府的全方位的干预,成为这个时期管理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战略管理在60年代以后发生了变化,经济自由主义再度复兴,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失灵的观点,主张把自由市场机制和自由企业制度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工具。战略管理把注意力从外部环境转向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发展的源泉。人本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新理念。这些理论来自于经济学对人力资源的研究。舒尔茨以劳动力的异质化假定为突破口,用人力资源理论解释了以索洛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不能解释的经济增长之谜。罗默在人力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把人力资源和新知识作为新增要素内生化,强调专业化的知识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产生递增收益,最终使总的规模收益递增,而且由于知识增长的无限性和累积性,便合理解释了经济增长的无限性以及生产率的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间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

(二)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

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多种分析方法,如费用效益分析法等,这种分析方法要求对特定费用与效益进行比较,旨在优化行为,以最低限度的支薪获得最大限度的收入,这就是管理学的“经济原则”。该原则与相应的分析方法的使用范围远远超过了经济活动,几乎扩及人类的一切非经济活动,包括管理活动在内。管理学中的价值工程就是上述经济分析法的一种发展和具体化。价值工程通过对决策过程和实施方案的管理,对产品或服务进行功能分析,用最小的成本,可靠的实现必要功能,以提高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又如计量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统计学、数学的综合统一体,已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管理科学的分析当中。

(三)管理学对于经济学的实用化起着巨大作用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的应用研究促成了公共经济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经济学中的需求和供给分析、定价和市场分析被广泛地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去。宏观经济学中政策建议通过政府管理来体现其实用价值,微观经济学理论通过企业管理来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都是经济学实用化的结果。

(四)管理学为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起了桥梁作用

管理学的发展以多种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管理学在知识网络体系中的学科之间构建通路,为各学科之间的相互沟通提供了基础条件。管理学在哲学的基础上与其他各学科之间构成了轮型沟通的拓扑结构网络。经济学在心理学、数学等学科的原有基础上通过管理学与数理科学、化学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工程与材料科学、信息科学六个学科大类建立了广泛密切的联系。如经济学通过科技管理、技术创新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涉足数理科学中的物理学、天文学和力学,通过医疗卫生管理、农林经济管理与环境管理涉足生命科学中生物学、农业科学和医学。通过资源管理、减灾管理和区域发展管理涉足地球科学中的地理学、海洋学、地质学和大气学。

(五)管理学的发展是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管理学对经济学理论的应用就是一个对经济理论进行检验的过程。如凯恩斯主义理论就是政府经济管理的理论依据,政府通过加强对经济的干预,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但这一理论成果经过管理实践的检验,结果出现了经济滞涨,说明该理论存在着缺陷,政府也存在失灵问题。因此管理学的实践能够不断检验经济学理论,不断推进经济学的发展。

三、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关系的发展趋势

从发展历史来看,经济学与管理学各自为了适应社会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创新。为实现研究目标,其基本理论的发展过程的三步曲是严格假定,不断放松假设,逼近现实。它们对资源使用现实问题的不断探索使两个学科的紧密关系得到进一步加强。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内在互补性和相互向对方领域渗透的趋势为两门学科之间的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两门学科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将更进一步提高,从而增强了实现各自研究目标的实力。

(一)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内在互补性

两门学科在研究目的中有一个共同之处:对资源使用的关注。这就为它们的紧密关系创造了条件。

由(1)式和(2)式可运用公式表述如下:

那么这两种解释力由于来源的互补性也具有相应的互补性。据此可以得出以下管理学与经济学解释力矩阵图(见表1)。

表1 解释力借鉴矩阵

根据纳什均衡理论,矩阵中的纳什均衡解为(α+β,β+α),即(借鉴,借鉴),它是本博弈的最优解,表明实现了帕累托改进,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解释力都得到增强。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因为解释力强大的互补性将变得更为紧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对社会和组织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社会环境的承载力是非常有限的,组织对争夺各种资源的竞争更为激烈,资源对于社会和组织而言显得越来越重要。因而经济学与管理学对资源利用的关注度会明

显增加,这种解释力优势互补的关系会变得更加突出。由此可设经济学与管理学的互补性关系为:

(二)经济学与管理学向对方研究领域渗透的趋势

传统经济学与管理学研究领域的分界线是很明显的。近年来,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渗透与借鉴,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化,以致出现了经济管理学和管理经济学(见图2)。这是经济学与管理学对热点问题的共同关注所引起的。从20世纪5 0年代开始,以加里·贝克尔为典型代表的经济学家们认为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理性的思维方式,对人类追求利益和效用最大化的研究成果适用于一切人类的理性行为。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对经济学本质的认识,经济学发起了向其他学科领域进行拓展的行动。其中经济学对管理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体现在对组织内部管理行为细节的进一步探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组织结构的经济分析,交易费用理论就是经济学深入组织内部研究组织结构选择的理论基础。二是对组织政治行为进行经济分析。公共选择理论就是经济学深入研究政府组织政治行为的理论基础。三是对组织内部个体行为选择的经济分析。博弈论就是经济学研究组织内外个体经济行为选择的理论基础。四是对组织文化现象进行经济分析。制度经济学对组织治理制度和制度环境的研究为组织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这些关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结构分析和制度分析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属于管理学的研究领域。

图2相互渗透对方研究领域

另一方面,管理学对经济学研究领域的渗透体现在对组织整体经济行为的外延和内涵系统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学对战略管理的研究突破了组织局部问题研究的界限,开始对组织之间和组织环境进行整体的研究。建立在分工理论基础之上的战略联盟、流程再造和学习性组织理论的提出都显示着管理学开始关注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二是管理学谋求对管理行为背后动机的深入研究,这通常是微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管理学运用博弈论研究厂商组织间的竞争和合作关系,运用信息经济学理论研究厂商组织的投资风险问题,运用产权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研究厂商组织内部的激励问题。

随着学科发展的相互借鉴与渗透,经济学与管理学越来越密不可分。由此可设经济学与管理学向对方研究领域渗透的关系为:

由此可知:y对于t是递增函数,即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重要。

总之,由于以上原因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是两者之间因为研究目的的不同而形成了诸多区别是不可抹杀的。它们之间紧密的联系也是为了更好的独立发展,而不是被对方同化或融合为一体。因此,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在研究共同关注的社会经济问题时要从研究的目的上去把握方向,履行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各自不同的责任,这样经济学与管理学才能沿着自身的轨迹不断发展和创新。

注释:

①赵雪章编:《彼得·德鲁克管理思想全集》,1页,北京,长安出版社,2006。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文版,上册,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③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中文版,上册,10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④曼昆:《经济学原理》,中文版,上册,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⑤斯蒂芬·P.罗宾斯等:《管理学》,中文版,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武博,河海大学商学院,南京210098

严旭,孝感学院,孝感430000

陈晓文,青岛大学国际商学院,青岛266071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知识分享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 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一)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码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区别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常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的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为或假定导致以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两方面。 一、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和管理学有不同的派别,在经济学和管理学各自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Man)、理性人(Rational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高组织效率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却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2016年暨南大学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真题-答题技巧

2016年暨南大学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考试大纲-参考书-真题-答 题技巧(8-02) 暨南大学工商管理类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大纲 (适用于企业管理、会计学、旅游管理、技术经济与管理、财务管理及国际商务专业) (2015年6月)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管理学原理75分(50%) 微观经济学75分(50%) 管理学部分 I.考查目标 《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尽管各种具体的管理活动千差万别,但管理者在处理问题时,都要通过一定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来实现组织的目标。本课程的具体要求是:使学习者能正确认识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其研究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管理学基础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掌握管理学的基本职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学科发展的新理论与新思想;紧密联系实际,学会分析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理论的学习融入对经济活动实践的研究和认识之中。 Ⅱ.试卷题型结构 单项选择题15分 判断题10分 论述题30分 案例20分 III.考查范围 一、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考试内容】 (一)管理的历史背景:解释为什么学习管理的历史很重要;确认20世纪以前管理理论

的主要贡献者。 (二)科学管理:描述弗雷德里克?W?泰罗和吉尔布雷思夫妇的重要贡献;解释当今的管理者如何应用科学管理。 (三)一般行政管理理论:讨论法约尔的14个管理原则;描述马克斯?韦伯对一般行政管理理论的贡献;解释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一般行政管理理论。 (四)管理的数量方法:解释数量方法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数量方法。 (五)理解组织的行为:描述组织行为的早期支持者的贡献;解释霍桑研究对管理领域的贡献;讨论今天的管理者如何应用行为方法。 (六)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理解系统观点与权变理论;解释权变理论与早期管理理论的差别。 【重点与难点】 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理论,霍桑研究与组织行为。 二、管理与组织概述 【考试内容】 (一)谁是管理者:解释管理者和非管理雇员的区别;讨论如何在组织中对管理者进行分类。 (二)什么是管理:定义管理;解释为什么效率和效果对管理者很重要。 (三)管理者做什么:描述管理的四种职能;解释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理论;描述卡茨的三项基本管理技能以及这些技能的重要性是如何随管理层次变化的。 (四)什么是组织:描述组织的特征;解释组织的概念是如何变化的。 (五)组织文化:讨论强文化对组织和管理者的影响;解释组织文化的来源以及如何延续组织文化;描述如何将组织文化传递给雇员。 (六)环境:描述具体环境和一般环境的要素;讨论环境不确定性的两个维度;确认最一般的组织利益相关者;理解全球环境。 (七)什么是社会责任:比较有关社会责任的古典观点和社会经济学观点;区别社会义务、社会响应和社会责任,管理的绿色化。

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知识全译文

在框架的一个注记 在你面对客户的时候,我们会让你感到很有信心,你可以听说明情况,并迅速放在一起的一个系统,分析它的逻辑方式。作为一个顾问,第一重要的是你如何突破的问题,那么尝试着解决它。我们希望你能够对自己说,―我做这几例;我知道我能应付它。‖ 一个框架可以指导你的智能询问客户,让你把你的分析在一个连贯的方式,并让你不适用于您的经验情况指出如何这是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你的经验适用的一个实例。 我们强调,这是一个技巧,通过实践不发达。没有替代面临的情况下,建立自己的系统的方法去分析它,通过与别人讨论并改进你的模型。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模式,别人怕的是粗糙的,不完整的,或错误的。所有的框架有窟窿。这是整点的练习来学习如何提高你的初始模型,这样你将有一个更丰富、更复杂的组织架构的借鉴。 一个框架是什么? 世界是混乱的,和理解的因果关系,我们必须制造出最本质的问题。这是什么理论,突出情况的最重要的方面,占大多数的变异的具体情况的实例之间。 你可能会把这些重要的方面―司机‖或―关键成功因素‖或―自变量。“如果我们的世界模型几乎是世界本身是复杂的,它是非常有用的模型帮助我们理解和预测的问题,只有当他们带到我们所能够把握的东西,一个小套关键的驱动力,我们可以专注而忽略其他的事情有那么多的解释力。如果你给一个经理的清单,37件事去关注,她/他根本无法抓住问题的本质。如果你可以突出一个小得多的司机和表达它们之间的关系,她/他不仅能掌握问题,但可以运用这些见解等,类似的问题。 框架或打电话给他们的模式,分析模式,分析镜头,概念图,等节目的关键原因和效果之间的关系,你认为一个人应该集中在接近给定的情况。它们适用于一个通用类的问题;每一种情况下是一个问题的类的特定实例。是否一个框架是有用的是严峻的考验,它既能够解释和预测。它帮助你了解什么是发生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相应的类比其他情况说明同样的问题类。它可以帮助你预测会发生什么如果客户采取某一行动,并看到其他情况相同的问题类会测试你的预测。这些预测的假设他们是洞察将跟随世界的工作方式你的模型显示。 你不应该试图遵循食谱在构建框架。有许多,许多的方式来组织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找出关键驱动因素,并阐明它们之间的关系。然而,这些组织结构薄弱。我会给你一些建议,这纯粹是为了刺激你的思维,不是因为他们代表―最好的‖框架。 清单。最弱的框架清单。只是告诉经理,―这里有一些事情要考虑,‖并没有多大的帮助。

一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一。管理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和区别 答:联系:管理经济学的基础是微观经济学,是微观经济理论在企业中的运用。 区别:(1)目的不同。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管理者服务的,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企业的决策问题而提供经济分析手段。微观经济学是为了解决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理解价格机制如何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2)重点不同。管理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企业理论;微观经济学的着重点在于最后引申出整个经济的一般均衡框架,得出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等福利经济学的结论。因此,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服务的;微观经济学是为宏观经济学提供理论基础的,既可以为企业服务,也可以为其他经济行为人服务,同时,也可以为政府服务。(3)研究范围和假设条件不同。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管理经济学解决的企业遇到的具体问题。微观经济理论建立的两个假设条件:“经济人”和“完全信息”在现实中很难存在。经济人:经济生活中一般人的抽象,都是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企业决策的目标不是最优解,而是满意解。完全信息: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管理经济学所研究的现实企业通常是在一个环境十分复杂,信息很不确定的状态下经营的。要求管理经济学在研究企业决策问题时,还要运用微观经济学以外的其他理论与分析方法,如运筹学、市场学、统计学、会计学等,以便收集分析必要的信息,并在信息不确定的条件下,选择最优方案。 二。简述正常利润和经济利润的区别 答:企业的经济利润: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经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正常利润它是指厂商为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不属于经济利润。所以说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的时候,他仍然获得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三。解释需求的变动和需求量变动的不同 答:需求的变动是由非价格因素(收入、偏好等)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动,这种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总体移动。需求量的变动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当所由非价格因素不变的条件下,由该商品价格变化导致的需求量的变化。一般来说,某商品的价格上升,其需求量就会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就会增加,这种变化被称为需求量的变动。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商品的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分别为: Q D=14—3P ,Q S=2+6P。求: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解: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当供求相等时的价格和数量。 Q D=Q S即:14-3P=2+6P 得出:P=4/3。代回公式,Q=10 2、假设一个住房市场。在发生了下列变化(其他条件不变)之后,均衡产量和价格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经济管理基础知识

1.经济学这个词语来自于古希腊语。在希腊语里面,经济学就是管理家庭财产、货物的学问。 2.所有的生产要素在习惯上都被称之为资源。 资源分为两类:自然资源,如:阳光、空气、水源、大海。经济资源,如:粮食、煤炭、石油。 3.资源的稀缺性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相对人们的需求而言的。 4.任何社会条件下的生产都要涉及三个问题:一、是生产什么?二、是怎样生产?三、是为谁生产? 5.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是伴随自然经济的完结而逐步形成的。市场经济是在财产权利的制度体系下,通过个人和企业在市场上资源交换、分散决策的方式来解决经济上的三个问题。 6.按市场机制运行的一般内容进行划分,可以将其细分为三个过程:一是商品市场的价格机制,二是金融市场的信贷利率机制,三是劳动力市场的工资机制。 7.动力机制包括:利益机制、竞争机制;而平衡机制包括:供求机制、价格机制与调节机制。 8.根据市场机制不同的作用方式可以细分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与风险机制。 9.组织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10.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便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目的。 11.经济学研究方法:一、实证分析法(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规范分析法(回答“应该怎么样”“是否合理”) 二、静态分析法,比较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三、均衡分析法 四、边际分析法 五、数学分析法 12.管理学的特征:一、综合性和边缘性,二、复杂性和实践性,三、科学性和社会性。 13.管理学的研究方法:一、历史研究的方法,二、比较研究的方法,三、案例分析法,四、归纳演绎法。 14.管理学、经济学与相关学科比较: 经济学主要探讨的是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而管理学主要研究资源的有效利用。而金融学是从经济学中独立出来的。经济学、管理学、金融学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并在相互促进中共同发展。 15.需求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对应于某一商品的各种价格,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16.影响需求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17.替代品:效用上能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消费欲望的商品。 18.互补品:指在消费中可以相互补充以满足消费者某种欲望的商品。 19.需求量的变动: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变化。 20.需求的变动: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引起的需求量的变化。 21.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和一定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提供的某种商品的数量。 22.影响供给的因素:商品本身的价格、生产的成本、生产的技术和管理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23.商品本身价格变动所引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量的变动。 当商品本身价格不变时,由于其他因素变动一起的供给量的变化,称为供给的变动。24.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与供给相等的价格。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经济管理学的区别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 (1)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1) 2、经济管理学人性假设 (2) 3、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管理学的影响 (3) 第二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 (4) 1、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2、经济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4) 第三章经济管理学小结与补充说明 (7) 结束语 (8) 参考文献 (9) 致敬 (10)

第一章经济管理学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区别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有不一样的派别,在经济学与经济管理学各自部不一样派别之间的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这种不一致辞只是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1、经济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和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和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与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与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与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与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经济学基础理论试题 简答: 1、劳动力商品价值 105 答:劳动力诗人的劳动能力,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劳动力价值包括三个方面,1、维持劳动者本人正常生活所必需的生活资料。2、山羊劳动者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保证劳动力的补充和延续。3、劳动者的教育和训练费用,以适应生产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此外,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包含着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2、货币流通规律 121 答:决定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即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1、待销售的商品总量。2、商品价格水平。3、单位货币流通速度。他们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示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总量*商品价格水平/单位货币的

流通速度。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销售的商品价格总额/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 3、利润率的因素 137 答: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率也就转化为利润率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决定利润率的因素有: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资本周转速度。 4、不变资本的节省。 3、平均利润率、生产价格? 答: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计算的利润率,继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等与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哪些基本经济特征 61 答:1、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但仍比较落后。2、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所有制共同发展。3、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5、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240 答:在简单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是: 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要保持平衡,即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经济学是一门在社会学科中科学性最强的学科,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德鲁克把管理定义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两门学科在社会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以至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在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经常会同时选择它们作为理论工具,进而形成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混淆的局面。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前提、研究发展路径的不同,从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理论有科学性强的优势而缺乏实用主义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什么管理学有实用性强的优势而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而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工商企业这一新型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如何使用组织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组织目标,成为当时社会的新问题。因此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提出了科学管理,他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谋求最高劳动生产率。科学管理的产生为管理学的研究确立了发展方向。管理学的发展过程始终讨论的就是如何提高组织资源的使用效率问题。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联系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学科精神是一致的,都是以资源的经济效率和节约为研究宗旨,这一共同点为两门学科的紧密联系创造了必然性。 经济学与管理学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特别是在管理学诞生后两者互为补充,依存度越来越高。在相互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共同发展,经济学借助管理学对实践的研究实现了“帝国主义”的对外扩张,管理科学在利用经济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人类实践活动进行更为精确、更具逻辑性的解析。经济学为管理学提供分析方法;管理学对于经济学的实用化起着巨大作用,经济学只有通过管理才能转化为生产力;管理学为经济学向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起了桥梁作用;管理学的发展是对经济学研究成果的检验。

暨南大学2017考研真题之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

暨南大学2017考研真题之828管理学与微观经济学 考生注意: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卷)上,写在本试题上一律不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金属制品向塑料制品发展,反映了环境中哪一方面因素的变化()。 A.经济的 B.自然的 C.文化的 D.技术的 2. 企业更愿意将()作为企业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A.有形资源B.无形资源 C.流量资源D.短周期资源 3. 越是组织的上层主管人员,所做出的决策越倾向于()。 A.战略的、常规的、肯定的 B.战术的、非常规的、风险的 C.战略的、非常规的、风险的 D.战略的、非常规的、肯定的 4. 一位生产照相机的企业的总经理说:“我们生产的是照相机,销售的是人们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他的讲话体现了:() A.企业对利润的追求 B.企业的社会责任C.企业的使命 D.企业的经营手段 5. 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被称为“数字化”的规划,这种计划就是( ). A.专题计划 B.专项计划 C.预算 D.数量计划

二、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对打√,错打×) 1. 麦戈雷格的X理论就是我们常说的“性本善”。() 2. 不同行业中及不同的组织内部专业特点差别显著,很难说管理活动有什么共性。() 3. 管理工作内容越多,管理幅度就应越小() 4. 组织绩效与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无关。() 5. 人际技能对所有的管理者同等重要。()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为什么说“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人际关系”? 2. 简单结构何时可以成为一种理想的组织设计? 四、案例分析(20分) 保罗在1971年从美国中西部的一所名牌大学拿到会计专业的学士学位后,到一家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芝加哥办公处工作,由此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9年后,他成了该公司的一名最年轻的合伙人。公司执行委员会发现了他的领导潜能和进取心,遂在1983年指派他到纽约的郊区开办了一个新的办事处。其工作最主要的是审计,这要求有关人员具有高程度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力。他主张工作人员间要以名字直接称呼,并鼓励下属人员参与决策制定。对长期的目标和指标,每个人都很了解,但实现这些目标的办法却是相当不明确的。办事处发展得很迅速。

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异同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异同 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进行选择, 来使用可以有其它用途的稀缺资源,以便生产各种商品,并在现在或将来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和集团的科学。我国著名管理学者芮明杰认为,管理是对组织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成组织既定目标和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管理的核心在于对现实资源的有效整合,因此从研究资源配置的角度看,经济学和管理学可谓殊途同归。然而,尽管经济学和管理学都研究资源配置问题,但二者之间仍然存在区别。 首先,经济学主要探讨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 合理的生产、交换、 分配、消费问题,而管理学主要研究组织资源的有效利用---- 提高 投入产出效率;其次,经济学研究社会资源的配置机制和制度方面一――在市场和价格机制下,以人们的自利行为为出发点;而管理学研究组织资源配置的技术和方法方面 ---------- 以权威和控制机制下人们 自觉的行为为出发点;第三,经济学侧重于比较宏观和共性的方面一――研究一般规律和普遍现象,而管理学侧重于比较微观和个性的方面研究特殊性和实际方法。 与经济学家所不同的是,在管理学家眼中,人或企业是实实在在的,除了其共性外,不同的人或企业都有其个性或特殊性。也许正因为这种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才使得管理学的理论体系没有经济学那样完美和系统。然而,近十多年来,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内,现代企业理论正成为 研究的前沿之一。现代企业理论把企业看作是一系列不完全契约的组

合,是人们之间交易产权的一种方式,因此也被称为“企业的契约理论”。从其所应用的方法上划分,可以分为三大理论:交易费用经济学理论、委托---------- 代理理论、产权理论。其中,交易费用理论重点研 究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委托---- 代理理论侧重于分析企业内部组织 结构及企业成员之间的委托 ---- 代理关系;产权理论则从产权的外 部性的角度研究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情况下的控制权分配问题和激励问题。这三种理论的共同之点都是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导致的企业所有权的重要性。这三个理论与契约理论一起构成了新 制度经济学的体系。 由于现代企业理论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 是企业,企业管理应能从现代企业理论这一经济学研究成果中得到有益的借鉴。事实上,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打开了企业这个黑箱,以契约交易费用分析为基点,探讨企业制度安排对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开创了从制度角度研究企业的先河,而这恰恰是管理学过去所忽视的方面。因此,以经济学中现代企业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为标志,管理学与经济学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上的融合及交叉正在成为一种新的 趋势。 二、对管理学与经济学关系的新认识 对管理学与经济学的关系,经济和管理都是调节经济活动的“手” ,进一步把市场机制比做“看不见的手” ;ZF干预和制度安排比做“看的 见的手”;而管理则是“摸得着的手”。我们姑且把这种理论称为

2018考研:396经济类联考与199管理类联考的区别

2018考研:396经济类联考与199管理类联考的区别考研是很多大学生为自己定下的一个阶段性目标,然而有的同学可能还在迷茫,396经济类联考与199管理类联考的区别,在此,文都网校考研频道给大家解答,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396经济类联考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的考试内容包括数学、逻辑、写作三个部分。 396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替代以往的303数学三。 考试大纲 Ⅰ、考查目标 2012年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是为了招收金融硕士、应用统计硕士、税务硕士、国际商务硕士、保险硕士及资产评估硕士而设置的具有选拔性质的联考科目。其目的是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上述专业学位所必需的基本素质、一般能力和培养潜能。要求考生: 1.具有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 3.具有较强的文字材料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

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 三、试卷包含内容 1、数学基础(70分) 2、逻辑推理(40分) 3、写作(40分) Ⅲ、考查内容 一、数学基础 经济类联考综合能力考试中的数学基础部分主要考查考生经济分析中常用数学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概念。 试题涉及的数学知识范围有: 1、微积分部分 一元函数的微分、积分;多元函数的一阶偏导数;函数的单调性和极值。 2、概率论部分 分布和分布函数的概念;常见分布;期望值和方差。 3、线性代数部分 线性方程组;向量的线性相关和线性无关;矩阵的基本运算。 二、逻辑推理

管理经济学知识点

绪论:一?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异同 同:前者与后者都是研究企业的行为,都要根据对企业目标的假设,再结合企业内外的环境来研究。异:(1 )后者是一门理论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企业,而前者则是一门应用科学,研究的是现实的企业(2)后者是以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求最大利润为假设的,而前者则认为实现企业的目标从短期看,只能是有条件地谋求尽可能多的利润,从长期看,则是追求企 业价值的最大化(3)后者是以企业所处环境的全部信息已知为假设的,据此来研究企业行为的一般规律,而前者则认为企业的环境信息是不确定的,因而需要依靠多种学科的知识对 有关数据进行预测和估计,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具体决策。 二、管经的理论和支柱 主要有:建立经济模型,边际分析法,需求弹性原理,关于市场机制和市场竞争的基本原理,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机会成本概念和资金的时间价值。 三、管经的决策准则 1、企业目标:企业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企业长期利润的最大化。 2、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可分为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础。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1)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一一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 息。(2)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一一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3)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一一零。(4)机器原来生产A,可得利润X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可得到的利润X元。(5)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一一按市价计算。(6)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7) 机器设备折旧一一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3、经济利润的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 4、机会成本=外显成本+内含成本 名词解释:1、管理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 2、经济模型: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3、边际分析法: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 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 4、机会成本: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5、企业的价值: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的现值之和。 6、会计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会计成本的差额,它反映企业通过经营增加了多少货币收 入,会计师计算会计利润的目的是报告企业的盈亏情况,以便投资者作为投资、政府作为征 税的根据等。 7、经济利润:等于销售收入减去机会成本的差额,经济利润大于零,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因此,经济利润是决策的基

经济学与管理学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Opportunism)倾向的人。经济人的行为决策从自己的经济利益了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大到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同时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易价值。因此。经济学的行为就是理性的行为,理性的行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经济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新制度主义经济也挖于假定人是经济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定,但隐含着经济人的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的少。 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 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自己的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并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的特殊行为以对提

经济学基础知识考试要点

第一部分经济学 第一章市场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1、需求是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价格条件下,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服务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数量。 2、影响需求变动的基本因素:消费者偏好、消费者的个人收、产品价格、替代品的价格、互补品的价格、预期、其他因素。 3、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还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4、市场供给是所有生产者供给的总和。 5、影响供给的因素主要有:产品价格、生产成本、生产技术、预期、相关产品的价格、其他因素,包括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国家政策等。 6、市场上商品或服务的供给量和市场价格呈正向关系变化 7、需求价格弹性指,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需求量变动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8、通常可以把需求价格弹性分为三种: 1)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大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大于1时,叫做需求富有弹性或高弹性; 2)当需求变量百分数等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等于1时,叫做需求单一弹性; 3)当需求变量百分数小于价格变动百分数,需求弹性小于1时,叫做需求缺乏弹性; 9、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商品的重要性、商品用途的多少、时间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大小至关重要。 10、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时间是决定供给弹性的首要因素、资金有机构成不同影响供给弹性的大小、供给弹性还受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的影响、投入品替代性大小和相似程度对供给弹性的影响也很大。 11、消费者收入变动与需求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价格与需求之间的这种呈反向变化的关系,就叫需求规律。 12、供给与价格之间呈同方向变化关系。价格与供给之间的这种呈同向变化的关系,就叫供给规律。 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品价格降低,供给将减少。供给曲线是一条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14、市场需求不变,供给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反方向变动,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市场供给不变,需求的变动将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同方向变动。 15、在我国,实行最高限价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16、保护价格也称支持价格、最低限价。 17、需求富有弹性商品适合采用薄利多销的方式增加销售收入。 18、需求交叉弹性是指一种商品价格的相对变化与由此引起的另一种商品需求量相对变动之间的比率。

最新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差别(经典版)资料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差别(经典版) 人们喜欢把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混为一谈,更把经济学理论和现代管理理论(即商学理论)混为一谈。这种混淆危害甚大:它误导政府、企业、学生、民众,更误导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自己!尤其是经济学家自以为经济学就是现代管理学,热衷于教企业家如何用经济理论管理企业;把经济理论当作企业管理理论教给商学院学生;用经济学理论在大众媒体上大谈“现代管理”! 严格地说,现代管理学(这里指广义的工商和行政管理学或曰商学)与经济学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和学科。经济学就象社会学一样,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而商学就象法学一样,属于职业学科的范畴。商学与经济学的差别就象法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别一样大,它所研究的对象、目的、方法、范畴与经济学有本质不同。就象经济学家不懂法学、不懂官司、不能在法学家和律师那里指手划脚一样,经济学家也不懂商学、不懂企业管理、不能在管理学家和企业家那里指手划脚!他们更不能用经济学的理论标准去对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商学理论评头品足!虽然在商学院也要上少量应用经济学的课程,就象它要上少量应用心理学,应用社会学的课程一样,但这些应用课程是从属的、非主流的,并且与理论经济学有完全不同的要求和教法。如果我们不能厘清经济学与商学之间的本质差别,我们就会教人用管理国家的方法去管理企业,就会把商学院办成非驴非马的准经济学院!

现代商学理论涉及到许多学科的知识,经济学只是它所涉及的重要学科之一。并且,经济学只有经过商学化改造后,才可以教给商学院的学生。管理经济学与经济学就有本质性的差别。例如在经济学中,研究价格是为了提供政府用来提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政策工具;而在管理经济学中,研究价格则是为了给企业提供定价依据,来提升企业的垄断程度、打击竞争对手、赢取利润。又例如,经济学中的企业理论与商学中的企业管理理论几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前者是纯经济理论,与企业管理扯不上多少关系。严格地说,商学是关于如何提升企业自身战略垄断力即核心竞争力的学问,它研究的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和艺术,为企业提供打击竞争对手赢得顾客的手段;经济学是关于政府如何克制企业垄断、提升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的学问,它研究的是解释问题的因果逻辑,为政府提供制定政策改善社会福利的依据。经济学与商学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就象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是猫和老鼠博弈的关系! 商学和经济学还有一系列本质差别:经济学往往假设所有人一个样,都是自利理性的经济人,而商学则必须强调人的差异性、个性、甚至非理性;商学更注重研究特殊、具体和个案,经济学则注重研究一般、抽象和整体;商学追求垄断,经济学追求竞争;商学重解决问题,经济学重解释问题;商学研究企业的效率与效益,经济学研究社会的效率与效益;商学重策略和艺术,经济学重理论和逻辑;商学为企业出谋划策,经济学为政府出谋划策。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第二部分 让我们进一步详细深入讨论商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差别以及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错位的问题。

浅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浅论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1121519 殷毅超引言 从具体的方面与深层次的联系关系分别解析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和财务管理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在社会科学学科中,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的关系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因为这两门学科目前都以研究资源利用问题而成为经国济世的显学。经济学是一门在社会学科中科学性最强的学科,被誉为社会科学的皇后;管理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新学科,德鲁克把管理定义为: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这两门学科在社会研究中都具有非常重要地位,以至于社会科学的学者们在分析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时经常会同时选择它们作为理论工具,进而形成经济学与管理学相互混淆的局面。在我国经常出现经济学家运用经济学理论为企业管理指点迷津、管理学家运用管理学理论研究经济学问题的现象,因而有的学者认为这两门学科正在逐步融为一体。这种相互混淆的局面和含糊不清的认识非常不利于两门学科的独立发展和繁荣,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仔细甄别两门学科之间的区别,同时也要认清两门学科之间紧密关联的必然性。严格的区别和紧密的联系是经济学与管理学能够不断发展和繁荣的基本前提条件:严格的区别使两门学科从学科之林中独立出来,并形成互补之势;相互取长补短的紧密联系使两门学科在学科之林中不断发展繁荣。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的目的上,研究目的不同导致研究视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假设前提、研究发展路径的不同,从这六个方面的差异可以理解为什么经济学理论有科学性强的优势而缺乏实用主义的精神,也可理解为什么管理学有实用性强的优势而理论体系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经济学与管理学两门学科区别的根源就在于研究目的不同。虽然经济学与管理学的研究都涉及资源问题,但是对于这个问题经济学长于解释“who”和“why”,而管理学则长于指导“how”。经济学的研究目的是解释社会资源利用和配置的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管理学的研究目的是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组织资源最优使用原理和方法。 经济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是社会经济资源的严重稀缺。亚当·斯密对这一经济现象进行反思,并提出自由市场能够通过“一只看不见的手”优化配置资源的解决方案。亚当·斯密所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主要探讨的就是国家财富的起源和如何才能增加社会财富的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用边际效用的理论来解释为什么完全市场竞争能够通过边际效益等于边际成本来优化配置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