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VIP专享]发育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总结39

[VIP专享]发育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总结39

[VIP专享]发育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总结39
[VIP专享]发育生物学课后思考题总结39

第一章绪论

1.名词解释

发育生物学:由于分生、细胞、遗传、生化等生命学科的发展与胚胎学相互渗透发展形成的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生物发育机制的科学。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及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制

镶嵌发育:合子的细胞核含有特殊的信息物质——决定子,在卵裂过程中这些决定自被平均分配到子细胞中控制子细胞发育命运(合子的不均等分裂),细胞的命运实际上由卵裂时所获得的的合子信息早已决定的。

调整发育:胚胎为保证正常的发育,可以产生胚胎细胞位置的移动和重排的发育。对细胞进行有条件特化的胚胎来说,如果在发育早期将一个分裂球从整体胚胎上分离下来,剩余胚胎中某些细胞可以改变发育命运,填补分离掉的裂球所留下的空缺,仍形成一个正常的胚胎。

胚胎诱导:在胚胎发育中,相邻细胞或组织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

图式形成: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序列的过程

形体模式:各门动物都具有区别于其他动物特有的解剖学特征,这些特有的解剖学结构内在的排列称为形态模式

2.发育的发展基础及过程,主要研究哪些问题

发展基础:胚胎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

过程:从形态—机理、从组织器官—细胞—分子

问题:主要研究多细胞生物体从生殖细胞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生长到衰老死亡等生命现象发展的机制及生物种群系统发生的机制。

3.细胞学说对发育学的发展的作用

细胞学说改变了胚胎发育和遗传的概念,提出细胞学说和生殖细胞论,从而否定了先成论,观察到受精卵中的两个细胞核的合并,表明核含有遗传物质,为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提供物质基础,使我们认识到关于生殖细胞的特性和重要意义,认识到发育必然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4.模式生物及其特点

两栖类—爪蟾:产卵多不受季节限制,性成熟短,抗感强,卵子胚胎大

鱼类—斑马鱼:胚胎世代周期短;透明易杂交,体积小易养;体外受精;可追踪谱系哺乳动物—鼠:胚胎发育与人接近;可做基因敲除;繁殖不受季节影响;突变多

鸟类—鸡:鸡的胚胎发育过程与哺乳动物更为接近。由于鸡胚在体外发育,相对于哺乳动物更容易进行实验研究;鸡的基因组测序也已完成

果蝇:周期短,繁殖易,操作简单成本低;表型丰富,易于遗传操作;完成基因测序线虫:构造简单,透明细胞数少,基因测序完成,周期短易养殖;雌雄同体/雄性

拟南芥:多生态型,周期短易培养,根结构简单,自体受粉,基因组小,异染色质少特点:取材方便易饲养,维护成本低;较强可操作性;可进行遗传学研究

5.发育的主要过程和基本规律

主要过程:

A)细胞分裂:细胞分裂快、没有细胞生长的间歇期,因而新生细胞的体积比母细胞小。

B)图式形成:(1) 躯体轴线的制定;(2) 胚层的形成

C)形态发生:最突出的形态变化发生在原肠作用开始之后。

D)细胞分化: 人类胚胎可最后发育出至少250种不同细胞类型,分化通常是不可逆的。

E)细胞生长:胚胎在基本的pattern形成之后,其体积会显著增长,原因在于细胞数

量增加、细胞体积增加、胞外物质的积累。不同组织器官的生长速度也各异。

基本规律:受精—卵裂—原肠胚形成—神经胚形成—器官形成—幼体—成体;幼体—成体经历变态发育。

第二章受精

1.精细胞形成精子的阶段涉及哪些主要事件?

精子发生的一般过程:原始生殖细胞,精原细胞增殖期,初级精母细胞生长期,成熟分裂期,精子形成期。

精细胞形成精子:(1高尔基体演化为顶体;(2中心体微管复合形成鞭毛,并有大量的线粒体整合;(3多余细胞质的排出,细胞核高度浓缩,核小体蛋白被鱼精蛋白替代;

(4细胞膜上出现受精蛋白

2.精子和卵子发生的过程比较

相同点:都经历过程(增殖→生长→成熟期)均是原始生殖细胞有丝分裂,生殖细胞经历一次复制,两次分裂的减数分裂生成染色体减半的子细胞。

不同点:(1通过精子发生形成的配子,实质上是一个“能运动的细胞核”,而由卵母细胞形成的配子却含有启动发育和维持代谢所需要的全部元件。因此卵子发生的过程除了形成单倍体的细胞核之外,还要建立一个由酶、mRNA、细胞器和代谢产物等所组成的细胞质库,具备十分复杂的细胞质体系;(2卵母细胞有一个很长的减数分裂前期,使卵母细胞充分生长。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是连续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会停滞等待继续分裂的信号;(3与精子发生相比,卵母细胞发生的机制在各种动物之间的差异更大。这与各种动物生殖方式的差异有关;(4细胞质的均等/不均等分裂;(5精子的形成是变态过程,卵子的不是;(6有些动物种群卵子发生中减数分裂发生明显的变异,以致于产生二倍体的配子,不需要受精就能够发育;

(7精子发生过程中的两次成熟分裂全部在精巢内进行,卵子发生过程中的两次成熟分裂可在卵巢内也可在卵巢外进行。

3.人类卵母细胞的成熟与排卵过程如何?

在成年女性卵巢中大多数的卵母细胞被阻断在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的双线期阶段,每个卵母细胞都由一个初级卵泡包裹,初级卵泡是由单层滤泡上皮细胞和无规则的间质壁细胞构成。一批初级卵泡阶段性地进入卵泡生长阶段。随着卵母细胞的生长,滤泡细胞的数目也增加,围着卵母细胞形成多层同心圆。在卵泡形成中,卵泡中形成一个由滤泡细胞围成的腔,其中充满蛋白质、激素、cAMP和其他分子的混合物。发育到一定阶段的卵泡只有在适当的时间,在受到促性腺激素的刺激后,卵母细胞的成熟过程才能继续。月经周期的第一阶段,垂体开始释放大量的FSH。正在发育中的卵泡受FSH 刺激进一步生长和进行增殖,同时FSH也引起滤泡颗粒细胞表面LH受体形成。在滤泡开始生长后不久垂体就释放LH,在LH的刺激下卵母细胞开始恢复减数分裂,核膜破裂,染色体凝聚,纺锤体形成,形成一个卵子和一个极体,两者都包在透明带内,第一极体排出(卵母细胞成熟标志),此时卵被排出卵巢。

4.受精过程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简述之

受精过程包括:卵母细胞成熟→精子获能→精卵间接触和识别→精子入卵→卵的激活并开始发育。

(1在外界信号刺激下,卵母细胞核膜破裂,染色体凝聚,纺锤体形成,第一极体排出,减数分裂停留在第二次减数分裂中期,卵母细胞成熟。

(2射出的精子在若干生殖道获能因子作用下,精子膜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而产生生化和运动方式的改变。意义:使精子准备顶体反应;促使精子超活化,以便通过透明带。

精子获能中发生的生理生化反应:

质膜的改变:外周糖蛋白的移去或改变,内部糖蛋白的重排,膜内胆固醇的外流,膜内某些磷脂的变化

物质代谢的变化:呼吸变化,活力变化,对营养物质利用的变化

(3距离识别(化学趋向性—分泌物种特异性化学趋向因子,控制精子的类型和适时完成受精,见于水生生物);接触识别(精子表面蛋白和ZP糖蛋白的结合;配子质膜间在具粘附作用的分子作用下相互反应;其他分子的作用)

(4顶体反应(在顶体反应的调控机制(离子调控Ca,脂质调控,磷酸肌醇调控)下,顶体膜与精子膜融合,顶体突起形成,精子释放顶体酶,溶解放射冠和透明带)—精卵融合后中心核与线粒体、鞭毛分离入卵—中心核解凝聚—雌雄原核融合,卵质重排,卵裂准备

(5经精子激活(Ca浓度升高是卵激活信号),成熟卵母细胞由休眠转入活动状态,引起皮质反应,减数分裂恢复,第二极体排出,快速阻止多精受精

5.一般情况下为何不会多精受精?

(1雌性生殖道的筛选作用使精子数目大大减少

(2当精卵融合的瞬间,皮质反应发生,改变卵质膜和透明带的特性,阻止其他精子进入:

卵质膜闭锁:瞬间去极化,阻断精子入卵

透明带反应:卵皮质颗粒内含物释放入卵间隙,使精子受体失活,同时透明带硬化

第三章卵裂

1.卵裂有哪些特点?

(1分裂周期短,卵裂期细胞数目的增加速度与其他发育阶段相比要快得多,两次之间无生长期;(2大多数物种在卵裂时,胚胎的体积并不增大,分裂球的体积减小,核

比迅速下降;(3早期卵裂中合子基因大多处于休眠状态;(4卵裂常经历由均等裂向不

均等裂变化

2.卵裂有哪些类型?举例

每个物种的卵裂方式是由两类因素决定的:①卵质中卵黄的含量及其分布情况。②卵质中影响纺锤体方位角度和形成时间的一些因子。卵裂的速度在卵黄低侧快

含卵黄相对少的受精卵(均黄卵和中黄卵)的卵裂为均裂,卵裂沟通过整个卵。卵黄含量高的受精卵,采用偏裂的方式,只有部分卵质分裂,分裂沟不陷入卵黄部分。

卵裂分为完全卵裂和不完全卵裂

全卵裂:a)辐射型: 海鞘(经-经-纬-经)、海胆(第四次分裂后将开始不均等分裂)、两栖类;b)螺旋型(均经线裂,产生出芽小裂球,不产生囊胚腔,): 螺、蚌、软体动物、纽形动物、多毛类动物;c)旋转型: 哺乳动物,线虫

偏裂:a)盘状偏裂:鸟类(鸡前3次卵裂经线裂,发生在输卵管,胚盘为与卵黄相接触的单细胞层,鸡胚进入子宫后,发生纬裂,形成5-6个细胞厚的胚盘)、鱼类(斑马

鱼受精卵的前5次卵裂均为经线裂,产生的32个细胞为单层分布于卵黄上。其后的分裂方向不规则。囊胚期开始于128细胞期,属盘状囊胚);b)表面裂:昆虫(果蝇前13次为细胞核的分裂,形成多核胚。在第14次分裂时,已移至外周的核之间的卵膜内陷,将每个核围成一个细胞,形成细胞化胚)

3.哺乳动物卵裂与其他生物相比有哪些特点?

(1卵裂速度缓慢;(2卵裂球间排列方式:第一次经线裂,第二次一个卵裂球经线裂,另一个纬线裂;(3早期卵裂发生在输卵管中且不同步,不是所有的卵裂球同时卵裂,胚胎细胞数不是成倍增加,通常由奇数个细胞形成;(4早期卵裂过程中,合子基因组已开始活动,合成分裂所需蛋白;(5卵裂球之间出现紧密化现象(第一次分化的外部条件):第三次卵裂完成后(8细胞期)发生,膜产生极化作用,蛋白质激酶C激活后使细胞表面分子E-cadherin(促进紧密化的糖蛋白蛋白)聚集在卵裂球接触面上,其次是细胞骨架的重组生成位于相邻细胞表面的微绒毛,微绒毛缩短使卵裂球更紧密;(6存在早期分化—位置决定论(一个细胞是否成为胚胎或滋养层细胞完全取决于紧密化作用后细胞所处的位置):16细胞期桑椹胚位于内部的少数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将组成内细胞团,而位于外部的细胞产生的子细胞大多构成滋胚层。32细胞期胚泡:位于囊胚腔一端的内细胞团将发育胚胎的本体及与其相连的卵黄囊、尿囊和羊膜;外层的滋胚层生成绒毛膜,为胎儿从母体摄取营养物质和氧,并产生激素以避免母体的排斥反应。

第四章原肠作用

1.原肠作用的概念,原肠作用有哪几种细胞运动?

原肠作用:囊胚细胞有规则的移动,使细胞重新排列,形成内胚层和中胚层器官的细胞迁入胚胎内部,形成外胚层的细胞铺展在胚胎表面。原肠作用期的胚胎叫原肠胚(1)外包:表层细胞运动,细胞铺展、变薄、面积扩大,包住胚胎内层的细胞;

(2)内陷:某个区域的细胞同时向内凹入形成凹陷;

(3)内卷:外面铺展的细胞连续从边缘向胚胎内部卷入,并沿细胞内表面扩展形;

(4)内移:细胞从胚胎表层单个的向胚胎内部迁移;

(5)分层:单层细胞被割裂成两层或多层平行的细胞层;

(6)会聚伸展:细胞间相互插入,使所在组织变窄、变薄,并推动组织一定方向移动。2.下列几种动物原肠作用中参与细胞胚胎诱导的组织区域:海胆,爪蟾,斑马鱼,鸡,

海胆—小卵裂球(启动原肠作用,可诱导第二胚轴的形成,可以使预置外胚层命运细胞分化为中胚层和内胚层命运的细胞):原植物极中央细胞内陷进入囊胚腔,表皮细胞转变成为初级间质细胞,然后内胚层表皮细胞内陷和扩展,其前端表皮细胞转化为次级间质细胞。两种间质细胞都将长出伪足,后者起定向和驱动细胞移动的作用。初级间质细胞在中胚层和内胚层相交处形成一圈,在腹侧有一分支延伸,它们将用于骨的形成。

内胚层的早期内陷机制-纤丝收缩使细胞变位契形,内胚层的晚期内陷机制-伪足的收缩和细胞间的变形重排(会聚伸展)。

爪蟾—胚孔背唇:原肠作用开始于瓶状细胞的形成和内突,它们的内突使囊胚表面形成一个小沟-胚孔

斑马鱼—胚盾(因深层细胞的内卷和会聚扩展而在germ ring的某处形成的加厚区。

它为胚胎的背部):原肠作用开始于胚盘细胞向植物极方向的卵黄下包,由YSL驱动,使胚盘变薄。与卵黄交界处的deep cells内卷,胚层的形成

鸡—亨氏结:由后部边缘区的上胚层细胞加厚而成原条,它的出现确定了胚胎的A-P 轴线。原条内会形成一个凹陷,叫原沟,是上胚层细胞进入囊胚腔的门户。原条的头部末端是一个加厚层,叫Hansen`s node, 是一个诱导中心。当Node移至明区中央时,Node和原条一起后退,在此过程中长出脊索。Node退至最后端将形成肛门区。

哺乳动物—亨氏结:在原肠作用开始时,内细胞团分裂为两层。与囊胚腔接触的一层为下胚层,将用于形成yolk sac;另一层为上胚层。上胚层细胞间的缝隙将合并、扩大成为羊膜腔,上胚层将发育为胚胎的本体。

第五章三胚层

1.三大胚层的发育命运

外胚层细胞的命运:背部中线区的细胞将形成脑和脊髓;中线区外侧的细胞将生成皮肤;

上述二者相交处的细胞为神经嵴细胞,它们将迁移各处形成外周神经元、色素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等。

神经胚期中胚层分为5个区:

1)位于胚胎背面中央的脊索中胚层—脊索

2)背部体臂中胚层—体节和神经管两侧的中胚层---背部许多结缔组织

3)中段中胚层—泌尿系统和生殖器官

4)离脊索稍远的侧板中胚层—心脏、血管、血细胞等

5)头部间质—面部组织和肌肉。

内胚层:咽,消化器官,呼吸器官。

2.何为神经胚,神经胚的形成?有哪些方式形成神经胚?

胚胎由原肠胚预定外胚层细胞形成神经管的过程称为神经胚形成。而正在进行神经管形

成的胚胎称为神经胚。

神经胚形成有初级神经胚形成和次级神经胚形成两种方式

初级神经胚形成是指由脊索中胚层诱导上面覆盖的外胚层细胞分裂、内陷并与表皮质脱离

形成中空的神经管。绝大多数脊椎动物前部神经管的形成采用此种方式。初级神经胚的形

成过程如下:①中线处的预定的神经外胚层细胞变长加厚,形成神经板。②神经板边缘加厚,并向上翘起,形成神经褶,神经板中央出现“U”形神经沟。③神经褶向胚胎背中线迁移,最终合拢形成神经管,上面覆盖着外胚层。④神经管最靠背面细胞变成神经嵴细胞。

次级神经胚形成是指外胚层细胞下陷进入胚胎形成实心细胞索,接着在细胞索中心产生

空洞形成中空的神经管。鸟类、哺乳类、两栖类动物胚胎的后部神经管及鱼类胚胎的全部

神经管的形成采取此种方式。

3.神经管的形成过程

神经管是形成中枢神经系统的原基,其形成过程可分为初级神经胚形成及次级神经胚形成,而初级神经胚形成的过程又可分为彼此独立但在时空上又相互重叠的5个时期:神经板形成、神经底板形成、神经板变形、神经板弯曲成神经沟、神经沟闭合形成神经板。

叶酸和适量的胆固醇可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的风险

4.皮肤分为哪几层?

表皮细胞的起源:胎皮和基底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过渡型细胞-角质层

神经胚形成之后覆盖在胚胎表面的细胞构成预定表皮。表皮很快称为两层结构,外面一层

形成胎皮,是胚胎临时性保护结构;内层细胞称为基底层或生发层,是形成所有真正表皮

细胞的生发性上皮。一旦底层细胞分化成真正的表皮,胎皮便自行脱落掉。生发层细胞通

过分裂,再产生外面一层称为棘层的细胞。棘层和生发层一起构成马尔皮基层。马尔皮基

层细胞再分裂产生表皮的颗粒层细胞,含有角蛋白颗粒。颗粒层细胞和仍然保留在马尔皮

基层内的细胞不同,它们不分裂,直接分化成表皮细胞即角质细胞。随着颗粒层细胞不断

成熟并向外迁移,细胞变为扁平状,内部角蛋白颗粒越来越多,细胞核被排挤到细胞一侧,最终形成角质细胞。由角质细胞构成的表皮成为角质层。皮下组织来源于中胚层,位于真

皮和肌膜之间,由疏松结缔组织和脂肪小叶构成。,皮肤衍生物有真皮和表皮在特异位点相互作用形成

第六章细胞分化和胚胎诱导

1.名词解释

细胞分化:是指同群结构与功能相同的细胞发生一系列的内外变化,成为结构与功能不同细胞的过程

胚胎诱导: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间通过相互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

反应组织:胚胎组织者具有接受诱导刺激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称为感受性,有感受性的组织称反应组织。有初级感受性和次级感受性:尚未决定的外胚层所具有的;已经决定了的组织具有的。

胞质定域:形态发生决定子在卵细胞质中呈一定形式分别,受精时发生运动,被分隔到一定区域,并在卵裂时,分配到特定的裂球中,决定裂球的发育命运的现象。

初级胚胎诱导:经典实验胚胎学认为在原肠形成时脊索中胚层诱导其表面覆盖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的现象。现在分为三阶段:卵裂期中的中胚层的形成和分区;脊索中胚层诱导背部外胚层转化为神经系统;中央神经系统的区域化

次级诱导和三级诱导:通过一种组织与另一种组织的相互作用,特异性指定其命运的现象,次级诱导产物可又作为诱导者,称三级诱导。

2.细胞分化过程涉及哪些变化?特点?

分化过程涉及形态结构的变化、基因活性状态变化、细胞内物质组成的变化和功能的变化。

特点:

A)基因表达上的变化,导致组织特异性蛋白的产生;

B)不同细胞在蛋白质组成上的差异导致细胞结构的不同, 改变其组成就可改变其形状;

C)在细胞分化的早期,不同细胞间的差异难以检测;

D)分化是渐进过程,进入终端分化的细胞往往不再分裂,而终端分化后能够继续分

裂的细胞可以维持和传递终端分化状态;

E)细胞分化由许多细胞外信号(如细胞表面蛋白、分泌蛋白)控制。

3.胚胎细胞定型的两种方式的比较

主要有两种作用方式:胞质隔离与胚胎诱导。

通过胞质隔离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卵裂时,受精卵内特定的细胞质分离到特定的卵裂球中;卵裂球中所含有的特定胞质可以决定它发育成哪一类细胞,而与邻近细胞没有关系。

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自主特化,细胞发育命运完全由内部细胞质组分决定。

如果在发育早期将一个特定卵裂球从整体胚胎上分离下来,它就会形成如同其在整体胚胎

中将会形成的结构一样的组织,而胚胎其余部分形成的组织会缺乏分离裂球所能产生的结构,两者恰好互补。这种以细胞自主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镶嵌型发育”。

通过胚胎诱导指定细胞发育命运是指胚胎发育过程中,相邻细胞或组织之间通过互相作用,决定其中一方或双方细胞的分化方向。相互作用开始前,细胞可能具有不止一种分化潜能,但是和邻近细胞或组织的相互作用逐渐限制它们的发育命运,使之只能朝一定的方向分化。细胞发育命运的这种定型方式称为“有条件特化”,因为细胞发育命运取决于与其邻近的细胞或组织。对细胞进行有条件特化的胚胎来说,如果在发育早期,将一个分裂球从整体胚

胎上分离下来,剩余胚胎中某些细胞可以改变发育命运,填补分裂掉的裂球所留下的空缺,仍形成一个正常的胚胎。这种以细胞有条件特化为特点的胚胎发育模式称为“调整型发育”。

4.海胆胚胎中存在哪两个发育分化梯度,过程如何?

植物极化梯度:强度从植物极到动物极逐渐递减,在植物极最大,小裂球比veg2层细胞有更强抑制动物极化的能力,veg2比veg1强

动物极化梯度:强度从动物极an1层细胞到植物极小裂球逐渐递减,在动物极最大抑制植

物极化能力。

海胆的正常发育依赖于两者的平衡而不是相对强度。动物极化胚胎是指分离的动物半球细

胞单独培养时形成具纤毛的永久囊胚。

5.临近组织相互作用的类型有哪些?

A、指令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改变反应组织的细胞类型,反应组织的发育潜能不

稳定,其发育方向和过程取决于接收的诱导刺激的类型。所有的神经管细胞都能对脊索信号

起反应,但只有那些离脊索最近的细胞被诱导,其他细胞变为非底板细胞。脊索是一种指导

性激活诱导组织。

B、容许的相互作用:反应组织包含所有需要表达的潜力,只是需要允许这些特征表达

的环境。虽然表达需要刺激,但不能改变它的后生型发育方向。许多发育中的组织需要一

种致密坚固的底物,这种底物包含纤连蛋白或层粘蛋白以便于发育,纤连蛋白或层粘蛋白

并不改变所产生细胞的类型,而仅仅是让它有能力表达。

第七章性别决定

1.阐述哺乳动物初级性别决定及次级性别决定

初级性别决定:指生殖腺发育为睾丸或卵巢的选择。胚胎生殖腺的发育命运决定于其染色

体组成,Y染色体的存在使生殖腺的体细胞发育为testis而非ovary。在胚胎发育阶段要通

过初级性别分化,女性第一性征的形成不是以胚胎性卵巢的发育为主导条件的,而是由于

胚胎性睾丸未能形成而引起的,初级性别决定的分化是以胚胎性睾丸能否形成作为分水岭的。

次级性别决定:指睾丸或卵巢形成后,由它们分泌的激素来影响性器官的发育。在出现睾丸的胚胎中,中肾旁管退化,而中肾管分化为输精管、附睾、精囊。在出现卵巢的胚胎中,中肾管退化,中肾旁管分化为输卵管、子宫等。第二性征除表现在外部形态和性生理之外,还包括骨骼、肌肉和血液等内部构造特征以及新陈代谢速率等方面的性别差异。抗中肾旁

管激素(AMH):由睾丸支柱细胞分泌糖蛋白,其作用可能是诱导中肾旁管周围的间质细胞

分泌一种促凋亡因子,使中肾旁管退化。睾丸酮由睾丸间质细胞合成,其作用是诱导中肾

管分化为输精管、精囊、附睾。二氢睾丸酮由睾丸酮转变而成,其作用是控制外生殖器官

的形成。雌激素由卵巢合成,诱导雌性器官的分化。

Sry基因:Y染色体上睾丸决定基因。Sry基因存在于Y染色体上,在未分化的生殖腺和正

在分化为睾丸的生殖腺中表达,诱导雄性生殖嵴特异性基因的表达。Sox9和SF1基因: 位于常染色体,调节精巢中抗缪勒氏管激素的表达,诱导精巢的形成。

DAX1基因:X染色体基因卵巢决定基因。Sry基因对于DAX1基因的表达具强竞争作用。DAX1在生殖嵴细胞中表达,它可能是拮抗Sry的活性而下调sf1的表达。Wnt4基因:是常染色体上的潜在的卵巢决定基因。小鼠Wnt 4在分化前的XX和XY生殖嵴中都表达,后来只在XX生殖腺中表达。

2.果蝇性别决定是如何控制的?和哺乳动物的性别决定相比有何不同?

果蝇的性别决定于X染色体的数量:X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叫分子基因,而常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基因叫分母基因。二者之比小于等于0.5时,个体将发育为雄性。控制果蝇雌性的关键基因是sex lethal (sxl)(x染色体条数与常染色体组数之比)

果蝇和哺乳动物性别的决定虽然都是XX/XY系统,但它们的机制不同。在哺乳动物,Y染色体在雄性决定中起关键作用,XO为雌性,XXY为雄性。果蝇的性别决定于X染色体的数量与常染色体(A)的比,细胞X:A≥1为雌性,X:A≤0.5为雄性,Y染色体在性别决定中不起作用,但对保证雄性的生殖能力是必须的,因此XO为不育的雄性。

第八章胚轴形成

1.名词解释:

同源异性基因:含有同源异型框的基因

同源异型框:是指HOM-C(果蝇大部分同源异型选择者基因位于3号染色体相邻的两个区域,其一为触角足复合体Antp-C,另一个为双胸复合体BX-C,二者统称同源异型复合体HOM-C)中含有一段180bp的保守序列

图式形成:胚胎细胞形成不同组织、器官,构成有序空间结构的过程

副体节:在原肠作用开始后,胚胎表面沿AP轴线出现一些过渡性的浅沟,将胚胎分为14个区域,这些区域即为副体节。每个副体节受一套特定的基因的控制,做为独立的发育单位,将逐渐获得自身特有的特性。

体节:原肠期后,胚胎沿AP轴线出现有规则的节段,即体节,每个体节有不同的特性及发育命运。体节是在副体节的基础上形成的,每个体节由前一副体节的后区和后一副体节的前区构成。

缺口基因:受精后最早沿A-P轴呈区域性表达的合子基因

2.果蝇胚胎早期发育机制

果蝇早期胚轴形成涉及一个由母体效应基因产物构成的位置信息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一定浓度的特异性母源性RNA和蛋白质沿前–后轴和背–腹轴的不同区域分布,以激活胚胎的合子基因组的程序,决定前后轴的3组母体效应基因包括:前端系统决定头胸部分节的区域,后端系统决定分节的腹部,末端系统决定胚胎两端不分节的原头区和尾节。另一组基因即背腹系统决定胚胎的背-腹轴。在卵子发生过程中,这些母体效应基因的mRNA由滋养细胞合成转运至卵子(胞质桥),定位于卵子的一定区域。这些mRNA编码转录因子或翻译调控蛋白因子-形态发生素,它们在受精后立即翻译且分布于整个合胞体胚盘中,激活或抑制一些合子基因的表达,调控果蝇胚轴的形成。

3.果蝇胚轴形成有关的几个系统,分别有哪些主要母性基因控制?果蝇卵母细胞的A-

P,D-V轴特化的机制如何?

前后轴:前端系统【至少包括4个主要基因:bcd基因—BCD蛋白具有组织和决定胚胎极性与空间图式的功能。bcd是一种母体效应基因,其mRNA由滋养细胞合成,后转运至卵子并定位于预定胚胎的前极(bcd mRNA 3’末端非翻译区中含有与其定位有关的序列)受精

后bcd mRNA迅速翻译,BCD蛋白在前端累积并向后端弥散,形成从前向后稳定的浓度梯度,主要覆盖胚胎前2/3区域,不同靶基因的启动子与BCD蛋白具有不同的亲和力,BCD

蛋白的浓度梯度可以同时特异性地启动不同基因的表达,从而将胚胎划分为不同的区域;hb基因—是转录调节因子BCD蛋白的靶基因之一,控制胚胎胸部及头部部分结构的发育。mRNA分布均匀,但hb在合胞体胚盘阶段开始翻译,表达区域主要位于胚胎前部,HB蛋

白从前向后形成浓度梯度。hb基因的表达受BCD蛋白浓度梯度的控制,只有BCD蛋白的

浓度达到一定临界值才能启动hb基因的表达】

后端系统(包括约10个基因:nos基因—nos mRNA也是由滋养细胞合成,后转运至卵细胞中,定位于卵细胞的后极。不能直接调节合子基因的表达,而是通过抑制一种

转录因子的翻译来进行调节。NOS蛋白活性从后向前弥散形成一种浓度梯度。NOS蛋白在

胚胎后端区域抑制母性hb mRNA的翻译;cdl基因—cdl基因的突变导致腹部体节发育不正常);

末端系统(包括约9个母体效应基因:torso基因—系统基因的失活会导致胚胎不分节的部分,即前端原头区和后端尾节缺失。tor基因编码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在整个合胞体胚胎的表面表达。当胚胎前、后端细胞外存在某种信号分子(配体)时可使TOR特异性活化,最终导致胚胎前、后末端细胞命运的特化。torso-like(tsl)基因—可能

编码这一配体,TOR与配体结合后,引起自身磷酸化,经一系列信号传递,最终激活合子

靶基因的表达。在卵子发生过程中,tsl在卵子前极的边缘细胞和卵室后端的极性滤泡细胞

中表达。TSL蛋白被释放到卵子两极处的卵周隙中,由于TOR蛋白过量,TSL不会扩散末端区以外,从而保证tor基因只在末端区被活化)

背腹轴:背腹系统(约20个基因:dl基因—dorsal等基因的突变会导致胚胎背部化。dl mRNA和DL蛋白(转录因子)在卵子中是均匀分布。当胚胎发育到第9次细胞核分裂之后,细胞核迁移到达合胞体胚盘的外周皮质层,在腹侧的DL蛋白开始往核内聚集,但背侧的DL蛋白仍位于胞质中。从而,使DL蛋白在细胞核内的分布沿背腹轴形成一种浓度梯度;cactus基因—cactus等基因的突变则引起胚胎腹部化。CACTUS与DL结合时,DL蛋白不能

进入细胞核;toll基因—TOLL是一种跨膜受体蛋白,其配体分子也是母源性产物,是

sp?tzle基因编码蛋白的裂解片段。Sp?tzle蛋白由卵室腹侧的特异性滤泡细胞产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被释放定位于卵周隙中。Sp?tzle蛋白与DL受体结合并使之活化,进而激发一系列细胞内信号传导,最终使CACTUS蛋白降解,DL蛋白释放进而进入细胞核)

4.分节基因的作用?

分节基因的功能是把早期胚胎沿前–后轴分为一系列重复的体节原基。

首先由母体效应基因控制缺口基因的活化,表达区域为一些较宽的区域,缺口基因在一定

的带区活化基因表达,同时抑制其他表达带区的形成。

其次缺口基因调节成对控制基因的表达,然后成对控制基因之间相互作用,表达区域以两

个体节为单位且具有周期性,在相互间隔的一个副体节中表达,eve在奇数副体节表达,

ftz相反,将胚胎划分为14个体节,将胚胎分为预定体节,并且进一步控制体节极性基因

的表达。

体节极性基因在每一体节的特定区域细胞中表达所以,决定了体节的边界和体节内细胞的命。engrailed(en)基因在每一副体节最前端细胞中表达,wingless(wg)在每一副体节的最后细胞中表达;这两个基因的表达界限正好确立了副体节的界线。

第九章癌变,衰老与死亡

1.名词解释:

发育异常:有机体在发育过程中,经受各种外界和内部因子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引起畸胎瘤.

癌症:是指细胞调控机制发生缺陷,并导致恶性和侵犯性肿瘤形成的一种疾病。是一种恶性肿瘤

癌基因:一类会引起细胞癌变的基因。病毒癌基因:指反转录病毒的基因组带有可使受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发生癌变的基因,简写成v-onc;细胞癌基因:指正常细胞基因组中,

一旦发生突变或被异常激活后可使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基因,简写成c-onc,又称原癌

抑癌基因:又称肿瘤抑制基因或抗癌基因,是指能够抑制细胞癌基因活性的一类基因,其功能是抑制细胞周期,阻止细胞数目增多以及促使细胞死亡。

2.癌细胞有哪些特征.

1)接触抑制的丧失

2)粘着性下降

3)凝聚性增强(在低浓度凝集素作用下即可凝集)

4)产生新的膜抗原

5)无限增殖

3.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关系

癌基因引起细胞癌变,抑癌基因可以抑制细胞癌基因的活性,癌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基因发生突变时就可以发生癌变;而抑癌基因只要有一个等位基因是野生型时,就可以

抑制癌症的发生。

4.致癌的可能机制

癌症可能是由于生长的控制受到干扰,或者部分细胞未能从增殖转变为终末分化而引起。

缺陷可以发生在控制体系的各个分子级水平上。生长因子;信号的接受受到干扰;信号传

导受到干扰;细胞核内对信号的影响受到干扰‘

5. 为什么癌症是一种由于发育异常引起的疾病?

(1许多癌细胞基因组正常,是否形成癌症取决于其所处的环境,例如畸胎瘤;

(2癌症经常是由于细胞间错误信息交流而引起的;

(3旁分泌信号途径的缺陷能引起癌症;

(4癌细胞能够侵入其他组织;

(5癌症的产生经常能用发育生物学的知识来解释,如黑色素瘤是由色素细胞引起的肿瘤;

(6MITF在黑色素细胞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存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6.细胞衰老的一般特征

一般认为细胞衰老的特征有:

1)细胞质膜变性:其膜流动性降低、韧性减小,细胞间间隙连接;细胞膜内(P面)

颗粒的分布也发生变化

2)细胞器降解:内质网的变化: 衰老动物内质网成分弥散性地分散于核周胞质中,粗面内质网的总量似乎是减少了;线粒体的变化: 通常,细胞中线粒体的数量随龄减少而其体积则随龄增大

3)细胞核异常:细胞核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不断增大、细胞核的核膜内折、染色质固缩化

4)细胞水分减少

7.细胞衰老机理

动物衰老机制有3种学说。(1)自由基理论:生命活动离不开氧,而生物氧化过程(生物氧化、辐射、酶促反应)中的中间产物自由基能够导致细胞结构和功能改变。自由基都带有未配对的自由电子,这些自由电子导致了这些物质的高反应活性,细胞内产生的自由基可以被清除或限制在某一区域,防止对细胞产生的危害。清除和限制的方式:生物体内的抗氧化分子,如维生素C、E等都能和自由基结合,终止自由基的扩增反应;利用细胞内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协同清除自由基;细胞内部形成自由基隔离,使自由基只能局限在特定部位。但细胞内过多的自由基不能被清除,对细胞造成伤害。(2)衰老的端粒说学。染色体端粒的DNA序列都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当端粒长度缩短达到一个阈值时,细胞就进入衰老。(3)基因理论。DNA链上存在一类衰老基因,它们在细胞衰老时表达十分活跃,且可使永生细胞逆转而衰老—细胞的程序化死亡。

8.细胞程序化死亡和细胞坏死的区别

特征程序化死亡坏死细胞形态凝聚、断裂溶解膜完整性保持到最后阶段很早消失线粒体完整肿胀染色质边缘化固缩核生化变化DNA降解,电泳梯形带DNA弥散降解,电泳拖影炎症反应周围活组织无炎症反应周围活组织有炎症反应谷氨酰胺转移酶活性无变化升高

9.细胞程序化死亡的生物学功能是什么

(1)清除无用的或多余细胞;

(2)除去不再起作用的细胞;

(3)除去发育不正常的细胞;

(4)除去一些有害的细胞。

第十章花

1.茎尖分生组织结构与功能(三层、功能三区域),STM基因,WUS基因,CLV基因的作

结构:大部分植物的茎尖分生组织的外层细胞呈十分有规律的排列。这些外层细胞形状规律,大小均一,主要进行垂周分裂,被称为原套,原套和原体根据细胞谱系,可以分为三层,即L1(原套细胞),L2(原套细胞)及L3(原体细胞):L1层位于最外面,分化形成表皮,产生的细胞层覆盖所有组织,对所有组织具有保护作用(无叶绿素的叶表皮),L1是一层很薄的细胞层。L2层位于中间层,在L2层中,细胞分裂一般为平周分裂,并且细胞分裂不具有很强方向性(栅栏层和部分海绵组织)。L3位于最内层,细胞分裂为平周分裂,分裂一般产生基本分生组织(维管束和部分海绵组织)。

功能:中央区CZ—是分生组织的原始细胞,由一群未分化并能自我更新的细胞组成,细胞相对较大,分裂缓慢。中央区干细胞分裂后产生2部分细胞,一部分保留在中心区域形成干细胞后裔,始终保留在原来位置,保持分裂潜能;分裂出来的另部分叫子细胞,子细胞以较快的速度分裂,离开中央区到分生组织的周围区。

周缘区(周缘分生组织)—PZ:由位于分生组织侧翼的一群相对较小迅速分裂的原始细胞组成,周缘区是叶原基的起始位点,发育成器官。其分裂及生长、分化,便逐渐地在茎尖稍后的部位分化出原表皮、基本分生组织和原形成层三种初生分生组织

肋状分生组织(髓)—RZ:位于中央区下方,它们的分裂和伸长导致茎的延伸,是茎髓的

起始位点。

作用:STM(kn基因家族一员)—是分生组织建立和保持所必须的,是营养分生组织及花分生组织中细胞分裂所必须的,抑制分生组织中细胞的分化,保证分生组织内细胞的扩增,从而能有足够数量的细胞成为侧生器官原基。早球形胚阶段在将产生SAM 的细胞中表达;后期在SAM、腋芽分生组织、花序分生组织和花分生组织中表达。

WUS基因—通常能抑制细胞的分化,保持分生细胞在一定的数量水平。突变体茎尖分生组织的耗尽使其不像正常的茎尖分生组织呈现圆顶形,而是又扁又薄。在茎的其他位置有产生新的叶原基和二级茎分生组织,大量二级分生组织的产生,导致了在营养生长过程中,产生成百上千的叶子。CLV—在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大量细胞从周缘分生区补充到茎尖分生组织的顶端的两侧,分化成成熟组织,然后周缘分生区的细胞分裂来维持茎尖分生组织细胞数量的平衡。该基因有维持这种平衡,限制WUS的表达区域(中心区L3层)的功能,CLV1,CLV3是限制中心区大小所必须的(突变时SAM中央区膨大)。KN1会使叶片边缘明显呈褶皱化,在烟草中导致叶显著减小,并且在叶上形成了不定茎(分生组织),导致番茄的叶开裂程度增加。

2.顶生花(TFL)/胚胎花(EMF)的概念;无限花序和有限花序的概念

无限花序:其花序分生组织能不断分化出花原基,在花序轴不断生长延长的同时,在花序轴侧部不断形成次级花序枝或小花,花序主轴的顶端不被决定成一朵顶花序(油菜花)

有限花序:花序分生组织只能分化出一定数目的花原基,然后花序主轴的顶端被决定转变成花分生组织从而形成一朵顶花,停止分化。主轴的顶花一般最早被决定

胚胎花:EMF1的突变体emf1早在胚胎成熟时便完成了从营养分生组织向花序分生组织的转化。因此,当幼苗出土仅长出子叶便抽苔开花,故名胚胎花.位于底部的原因:1)对光周期和春化均不敏感;2)对所有迟开花突变体均具上位性。

顶生花:TFL1的突变体的表型与emf相似,都是在植株幼小时开花,但是tfl1突变体能发育出3、5片莲座叶。tfl1突变体不仅开花早,而且没有侧枝和侧生花序,仅有初级花序,拟南芥的无限花序变成了有限花序;开花数目极大减少,主要在花序顶端产生数朵花,因此得名“顶生花”。

3.图:TFL、FLC;FLD与FRI负向调控,基因突变后开花早晚,VIN3;CO干什么?与

FKF1、G1相互作用。

早在胚胎形成后,植物就启动了抑制开花的机制,以避免植物过早形成花序分生组织。

否则植物还未长大便开花,这样只会花而无果。EMF、TFL和FLC等是重要的开花抑制基因.

EMF:编码一种121KD的转录因子。该转录因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中有着两方面的作用:一是控制花序形成的时间;二是参与花序得形态建成。

TFL:金鱼草Cen和拟南芥的TFL1对花序分生组织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突变后,植物的花序结构类型由原来的无限花序转变成有限花序。TFL1是在稍晚些时候参与对花序原基发育的抑制的,TFL1基因编码一种能与细胞膜交联的通讯蛋白,该蛋白可以在细胞间运动。利用GFP-TFL1融合蛋白在转基因植物中指示TFL1的表达及其蛋白行踪,发现在营养生长阶段,TFL1在茎尖分生组织的L3细胞组织中积累似乎表明它对侧枝或侧生花序的抑制。向生殖生长转换过程中,TFL1蛋白从L3向上部的L1和L2迁移。

FLC:编码一种转录因子,对开花促进基因FT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野生型FLC,主要是通过大自然低温来解除其抑制作用,称为春化途径,表达位点在茎尖生长点。

VIN3:对春化发生响应的基因,仅在低温下起作用,在寒冷的冬季逐渐消除FLC的抑制因素,使植株在春天到来时完成由营养分生组织到花序分生组织的转化,表达位点

也在茎尖生长点,VIN3对FLC基因的抑制作用仅在春化过程中。

FLD:尚未发现它们与春化或光周期相关,其表达是自主的,参与对FLC的抑制

FRI:表达是自主的,但其作用与自主途径中的其它基因相反,它促进FLC的表达。

CO:光周期途径的中枢,光敏色素把信息(主要是红光和远红光)传递给CO;隐花色素和趋光性受体则通过细胞中的昼夜节律钟,把白天变长的信息通过GI和FKF1等蛋白质间接输送给CO。TFL1对CO有抑制作用,CO为CONSTANS,即其对开花的促进作用是持续的。CO可以特异性地作用于开花促进基因FT,从而将大自然的长日照信息最终转换为植物开花的结果。CO编码一种锌指蛋白转录因子,在短日条件下,CO在白天的表达量很低,表达高峰在晚上;但CO蛋白在黑暗中极不稳定,因此不能启动FT基因的表达。在长日条件下,CO蛋白的表达最高峰出现在黄昏时分并以稳定状态存在,因此它可以顺利地结合到FT基因上游具有激活FT基因表达的特定DNA调控区序列上,并通过增强FT基因的表达产物来促进拟南芥由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换。在超量表达CO的转基因植株中,无论日照长短如何,外源的CO时时都在大量表达,在短日条件下也会激活FT而导致早开花。

GI:植物的昼夜节律钟指向GI,将光周期变化信息转递给CO基因的媒介,日照长,则GI活跃,导致CO基因表达增强

FKF1:是将长日照信息转给CO的另一个信使基因。与GI不同,FKF1编码一种新型蓝光受体,表达量高低受到24小时节律变化调控。在长日照条件下,FKF1的功能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CO的表达,短日照条件下,变化却不明显。ELF3对CO的负向调控使植物不至于在长日照条件下过快地转入生殖生长,在长日照条件下,ELF3于黎明和黄昏时分大量合成,致使这一时间段的日照信息减弱,降低了细胞中CO的产量

FLD和FRI的负向调控:FLD结合于FLC的基因表达区使转录停止,使FLC表达降低,开花提前;FRI结合于调节子,使FLC的表达升高,开花推迟。

4.ABCD(D是指SEP基因)模型诱导花发育,花菜如何产生(AP/KAL/LFY基因的作用)

(1花序分生组织变为花分生组织是花成长的第一步,花序原基到花原基的转变需要一些基因的表达,拟南芥中有3个花分生组织特异基因:AP1,CAL和LFY基因。

LFY 和AP1 都可以促进花的发生,Ap1(无花瓣花萼)和lfy(无花瓣雄蕊)突变体最终会产生花的结构,因为AP1和LFY功能可以部分补偿功能的缺失。Ap1 lfy双突变体中,花完全转化为茎;过量表达,侧芽发育成花(AP1使TFL在次级分生组织几乎不表达)。LFY影响AP1的表达,LFY突变使AP1的表达时间推迟。CAL的功能与AP1很多重叠,所以单突变体表型变化不大。在ap1和Cal-1突变体中,花分生组织的形成过程被阻断,突变体的花看起来像花椰菜的顶端组织。花序分生组织在花的位置起始了次级花序分生组织,次级分生组织又产生了三级分生组织,这一过程不断重复。

(2Homeotic gene具有双重作用:确定节段或组织的身份和维持这种特性—有时花某一重要器官位置发生了被另一器官替代的突变

(3A功能区域(AP1 AP2)包括轮1和轮2 花萼和花瓣

B功能区域(AP3 PI)包括轮2和轮3 花瓣和雄蕊

C功能区域(AG)包括轮3相轮4 雄蕊和心皮

1轮处于A功能控制之下,原基发育为萼片。2轮受A和B两个功能的控制,原基

发育为花辩。3轮由B和C两个功能控制,原基发育为雄蕊。4轮则由C功能控制,原基发育为心皮(A、B、C为三类植物同源异形基因)三者都突变—叶子花

D功能区域(SEP3)协同因子,基因和另外功能区域协同作用,共同参与花萼,花

瓣,雄蕊,心皮和胚珠的发育过程,与其他基因共同过量表达使叶子变为花。

SUP基因是模式植物拟南芥控制花器官调控基因之一,它能抑制B类功能基因在雄

蕊中的表达,突变体雄蕊数目变多—clk基因与SUP在甲基化碱基位置数量上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总结

《环境微生物学》复习重点 1、微生物是如何分类的?答:各种微生物按其客观存在 的生物属性(如个体形态及大小、染色反应、菌落特征、细胞结构、生理生化反应、与氧的关系、血清学反应等)及它们的亲缘关系,由次序地分门别类排列成一个系统,从大到小,按界、门、纲、目、科、属、种等分类。种是分类的最小单位,“株”不是分类单位。 2、微生物有哪些特点?答:(一)个体极小。微生物的个体极小,有几纳米到几微米,要通过光学显微镜才能看见,病毒小于0.2微米,在光学显微镜可视范围外,还需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可看见。(二)分布广,种类繁多。环境的多样性如极端高温、高盐度和极端pH造就了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和数量庞大。(三)繁殖快。大多数微生物以裂殖的方式繁殖后代,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十几分钟至二十分钟就可繁殖一代。在物种竞争上取得优势,这是生存竞争的保证。(四)易变异。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结构简单,整个细胞直接与环境接触,易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引起遗传物质DNA的改变而发生变异。或者变异为优良菌种,或使菌种退化。 3 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有什么异同?各有哪些化学组成?答:革兰氏阳性菌细胞壁厚约20-80nm,结构较简单,含肽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厚约10nm,结

构复杂,分外壁层和内壁层,外壁层又分三层:最外层是脂多糖,中间是磷脂层,内层是脂蛋白。内壁含肽聚糖,不含磷壁酸。化学组成:革兰氏阳性菌含大量肽聚糖,含独磷壁酸,不含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含极少肽聚糖,含独脂多糖,不含磷酸壁。 4、叙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和步骤。答:将一大类细菌染上色,而另一类染不上色,一边将两大类细菌分开,作为分类鉴定重要的第一步。其染色步骤如下:1在无菌操作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少量细菌于干净的载玻片上涂布均匀,固定。2用草酸铵结晶紫染色1min,水洗去掉浮色。3用碘—碘化钾溶液媒染1min,倾去多余溶液。4用中型脱色剂如乙醇或丙酮酸脱色,革兰氏阳性菌不被褪色而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被褪色而成无色5用蕃红染液复染1min,格兰仕阳性菌仍呈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则呈现红色。革兰氏阳性菌和格兰仕阴性菌即被区分开。 5、何谓放线菌?革兰氏染色是何种反应?答:在固体培养基上呈辐射状生长的菌种,成为放线菌。除枝动菌属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红色外,其余全部放线菌均为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染色呈紫色。 6、什么叫培养基?按物质的不同,培养基可分为哪几类?按试验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可分为哪几类?答:根据各种微生物的营养要求,将水、碳源、氮源、无机盐及生长因子等

细胞生物学思考题(2)

思考题 第二章细胞的概念与分子基础 1. 名词解释: 细胞(cell)、细胞内膜、生物膜(biomembrane)、单位膜(unit membrane) 2. 试述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3. 试述真核细胞的结构特点。 4.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有何区别? 细胞(cell)一切生命有机体的形态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细胞膜(cell membrane)主要由膜脂和膜蛋白组成的,包围在细胞表面的一层极薄的膜,又称细胞质膜。 生物膜(biomembrane)细胞内膜和质膜的总称。具有界膜的功能,还参与全部的生命活动。单位膜(unit membrane)电镜下生物膜呈现的2层电子密度大的深色带夹1层电子密度小的浅色带 原核细胞有何结构特点? 原核细胞没有典型的核结构,有拟核、核物质和少数简单的细胞器(核糖体、中间体),没有内膜结构和核膜,除支原体外都有细胞壁,有些还有荚膜、纤毛、鞭毛、质粒等。 真核细胞有何结构特点? 光学显微镜下,真核细胞可区分为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在细胞核中可看到核仁结构。电镜下,在细胞质中可看到由单位膜组成的膜性细胞器,如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线粒体、溶酶体、过氧化物酶体,以及微丝、微管、中间纤维等骨架系统。在细胞核中可看到一些微细结构,如染色体、核骨架。 试述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 ①大小:原核细胞1~10μm,真核细胞10~100μm②细胞壁:原核细胞中主要成分为肽聚糖或磷壁酸,真核细胞中主要成分为纤维素③细胞质: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这一种细胞器,无胞质环流;真核细胞有各种细胞器,有胞质环流④核糖体:原核细胞70S,真核细胞80S⑤细胞骨架和内膜系统:原核细胞没有,真核细胞有⑥细胞核:原核细胞为没有核膜核仁的拟核,真核细胞有完整细胞核⑦染色体:原核细胞为一组,由非组蛋白和单个双链环状DNA 组成;真核细胞为多组,由组蛋白、非组蛋白、多个DNA分子注册⑧细胞分裂:原核细胞为无丝分裂,真核细胞为有丝分裂、减数分裂。 第四章细胞膜与物质的传膜运输 1.名词解释: 细胞膜(cell membrane)、外在蛋白、内在蛋白、载体蛋白、通道蛋白、脂锚定蛋白、受体介导的胞吞(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被动运输(passive transport)、主动运输(active transport)、连续性分泌、受调分泌、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 2. 细胞膜的化学组成与特性。 3. 膜蛋白介导的穿膜运输有哪些? 4. 简单扩散、易化扩散和通道扩散各有何特点? 5. 主动运输有哪些方式?请举例说明其中的一种。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学、纯培养、纯培养物无菌技术、灭菌、消毒、过滤富集培养 简答题: 1、微生物的特点有那些? 2、Mullis的贡献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3、列文虎克对微生物学有什么贡献?4 、巴士德和柯赫对微生物学的发展有什么贡献?5、柯赫证病律的具体内容是什么?6 、拂来明对微生物学的贡献是什么?7 、我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有那些?分别作出了什么贡献?8、干热灭菌和高压蒸汽灭菌有什么差别?9、举出几种常用的消毒药品和方法?10、纯培养有几种方法?11、为什么活菌记数和直接记数有很大的差别?12、按照功能和营养成分培养基有几种类别?13、菌种保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1 4、保藏微生物的基本方法有那些?1 5、已发现的微生物的形态有几种?1 6、芽孢杆菌和芽孢梭菌有何异同?1 7、举例说明非芽孢杆菌的特点?1 8、古细菌有那三大类?1 9、根霉、曲霉和青霉的形态特征如何?20、吃什么食用菌可以预防感冒?21、吃什么食用菌可以增加智力?22、原核微生物和原核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有那些?23、球菌的基本形态有几种?24、细菌的基本结构组成有那些?25、细菌的特殊结构有那些?26、细胞壁及其功能是什么?27、肽聚糖的基本组成是什么?28、G+ 和G-细胞壁的结构有和异同?29、Gram染色的基本过程如何?30、细菌为什么可以分为G+ 和G-两种?31、无壁细胞有那几种?32、聚-B-羟丁酸有什么功能?33、气泡有什么功能?34、什么是糖被、根据物理特征不同可以分为几类?35、糖被的化学组成和功能是什么?36、鞭毛有何功能和种类?37、鞭毛的一般结构和基体的组成如何?38、什么是芽孢、有何特点?39、芽孢耐热的分子机制如何?40、为什么放线菌介于真菌和细菌之间而更接近于细菌?41、放线菌的繁殖方式有几种?42、在什么条件下使用火焰灭菌?43、稀释倒平板法和涂平板法有什么差别?

医学微生物学名词解释总结

第一二章细菌的形态结构与生理 1、微生物:(P1)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数量繁多,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 与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甚至上万呗,才能观察的一群微小低等生物体。 2、微生物学:(P2)用以研究微生物的分布、形态结构、生命活动(包括生理 代、生长繁殖)、遗传与变异、在自然界的分布与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控制他们的一门科学 3、医学微生物学:(P3)主要研究与人类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症状、 对人体感染和致病的机理、特异性诊断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措施,以控制甚至消灭此类疾病为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4、代时:细菌分裂倍增的必须时间 5、细胞壁:包被于细菌细胞膜外的坚韧而富有弹性的膜状结构 6、肽聚糖或粘肽: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的特有成分,主要由聚糖骨架、四 肽侧链及肽链或肽键间交联桥构成 7、脂多糖:(P13)LPS 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外膜伸出的特殊结构,即细菌毒素。 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3个部分组成 8、质粒:(P15)是细菌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双链闭合环状DNA结构,带有遗 传信息,具有自我复制功能。可使细菌或的某些特定形状,如耐药、毒力等 9、荚膜:(P16)某些细菌能分泌粘液状物质包围与细胞壁外,形成一层和菌体 界限分明、不易着色的透明圈。主要由多糖组成,少数细菌为多肽。其主要功能是抗吞噬,并有抗原性

10、鞭毛:(P16)从细菌细胞膜伸出于菌体外的细长弯曲的蛋白丝状物,是细 菌的运动器官,见于革兰阴性菌、弧菌和螺菌。 11、菌毛:(P17)是存在于细菌表面,由蛋白质组成的纤细、短而直的毛状结 构,只有用电子显微镜才能那个观察,多见于革兰阴性菌 12、芽孢:(P18)那个环境条件下,某些革兰阳性菌能在菌体形成一个折光性 很强的不易着色小题,成为生孢子,简称芽孢 13、细菌L型:(P14)即细菌缺陷型。有些细菌在某些体外环境及抗生素等作 用下,可部分或全部失去细胞壁。 14、磷壁酸:(P12)是由核糖醇或甘油残基经磷酸二酯键互相连接而成的多聚 物。为大多数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特有成分。有两种,即壁磷壁酸和膜磷壁酸 15、细菌素:(P25)是某些细菌菌株产生的一类具有抗菌作用的蛋白质或蛋白 质与脂多糖的复合物 16、专性需氧菌:(P 23)此类细菌具有较完善的呼吸酶系统,需要分子氧作 为受氢体,只能在有氧的情况下生长繁殖。 17、热原质:(P25)是细菌产生的一种脂多糖,将它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可引起 发热反应 18、专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只能在无氧条件下 生长繁殖 19、抗生素:(P25)为某些微生物代过程中产生的一类能抑制或杀死某些其他 微生物或癌细胞的物质 20、兼性厌氧菌:(P23)此类细菌具有完善的酶系统,不论在有氧或无氧环境

医学细胞生物学 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 1.请描述细胞的发现与“细胞学说”的主要内容 1604年荷兰眼镜商詹森发明了第一台显微镜 1665年英国物理学家虎克最早观察到细胞 1675年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活细胞 细胞学说:施来登和施旺 1、一切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3、“细胞来源”:一切细胞只来源于原来的细胞,一切病理现象都基于细胞的损伤 2. 如何理解细胞生物学说在医学科学中的作用地位 细胞生物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有助于医学重大课题的解决,治病机理的阐明、诊断、治疗、预防都依赖于(分子)细胞生物学的发展 4.简述DNA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结构特点: (1)两条脱氧核苷酸组成双链,为右手螺旋。两条单链走向相反,一条由5'-3',另一条由3'-5' (2)亲水的脱氧核糖——磷酸位于螺旋的外侧。 (3)双螺旋内侧碱基互补配对:A=T;C≡T;A+G=C+T(嘌呤数等于嘧啶数) (4)碱基平面垂直螺旋中心轴,每10对碱基螺旋一周,螺距 功能: (1)携带和传递遗传信息——遗传信息的载体; (2)表达:产生生物的遗传性状——作为模版转录RNA,从而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3)突变:产生变异,引导进化

6.试比较DND和RNA的异同 相同点: (1)其基本单位都由一分子五碳糖,一分子磷酸和一分子碱基构成 (2)都含有磷酸二酯键 不同点: (1)两者基本单位的五碳糖不同,DNA的是脱氧核糖,RNA的是核糖 (2)D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RNA的碱基为腺嘌呤、鸟嘌呤、胞嘧啶和尿嘧啶 (3)DNA为双链,RNA为单链 7.试描述蛋白质的各级结构特征 (1)蛋白质的一级结构: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数目和排列顺序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局部或某一段肽链的空间结构,由氢键维持。有以下几种构象单元: 1.α-螺旋:右手螺旋,每一周有3.6个氨基酸,螺距0.54nm 2.β-折叠:锯齿状,不同肽链间由氢键维系 3.其余有β-转角、无规则卷曲、π螺旋等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主要依靠R基团(侧链)间的相互作用维持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多肽链所组成的蛋白质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列和相互接触的布局 8.简述膜脂和膜蛋白的类型以及各自的特点 膜脂: (1)磷脂:是细胞膜中最重要的脂类,通常大于膜脂总量的50%,磷脂酰碱基+甘油基团(鞘氨醇)+脂肪酸,前二者为极性头部(亲水),后者为非极性尾部(疏水) A 甘油磷脂:以甘油为骨架的磷脂类,因丙三醇柔性好,故甘油磷脂分子较柔软; B 鞘磷脂:以鞘氨醇为骨架的磷脂类。鞘氨醇分子刚性强,故鞘磷脂分子较硬(2).胆固醇,有极性头部(羟基)、非极性的固醇环和烃链。散布于磷脂分子间,其功能是增加膜的稳定性,调节膜的流动性 (3).糖脂:寡糖+鞘氨醇+脂肪酸 由糖基和脂类组成,占膜脂总量的5%以下。在神经细胞膜上糖脂含量较高,约占5-10%,糖脂也是两性分子。其结构与SM相似,只是由一个或多个糖残基代替了磷脂酰胆碱而与鞘氨醇的羟基结合 膜蛋白: 1.内在蛋白(整合蛋白):占膜蛋白的70-80%,是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运输蛋白、酶、受体等)。不同程度地镶嵌在类脂双分子层中,有的为跨膜蛋白。以疏水键和共价键镶嵌在膜内,与膜结合紧密

微生物学周德庆版重点课后习题答案

绪论 1.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2.列文虎克(显微镜,微生物的先驱)巴斯德(微生物学)科赫(细菌学) 3.什么是微生物?习惯上它包括那几大类群? 答: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是一些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包括①原核类的细菌(真细菌和古细菌)、放线菌、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②真核类的真菌(酵母菌、霉菌和蕈菌)、原生动物和显微藻类;③属于非细胞类的病毒和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4.为什么说微生物的“体积小、面积大”是决定其他四个共性的关键? 答:“体积小、面积大”是最基本的,因为一个小体积大面积系统,必然有一个巨大的营养物质吸收面、代谢废物的排泄面和环境信息的交换面,并由此而产生其余4个共性。 第一章原核生物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1.细菌:是一类细胞极短(直径约0.5微米,长度约0.5-5微米),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试图示肽聚糖单体的模式构造,并指出G+细菌与G-细菌在肽聚糖成分和结构上的差别? 答:主要区别为;①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不是L-lys,而是被一种只有在原核微生物细胞壁上的特殊氨基酸——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m-DAP)所代替;②没有特殊的肽桥,其前后两个单体间的连接仅通过甲四肽尾的第4个氨基酸(D-Ala)的羧基与乙四肽尾的第3个氨基酸(m-DAP)的氨基直接相连,因而只形成较为疏稀、机械强度较差的肽聚糖网套。 3.试述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答:革兰氏染色的机制为:通过结晶紫初染和碘液媒染后,在细菌的细胞膜内可形成不溶于水的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G+由于其细胞壁较厚、肽聚糖网层次多和交联致密,故遇脱色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 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 第一篇 细菌学 第一章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 第二节 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 革兰阳性菌 G+ @ 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 20~80nm 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肽聚糖含量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损的细菌在高渗环境下仍可存活者称为细菌细胞壁缺陷型. … ■细菌L型的诱发因素,如:溶菌酶,青霉素,溶葡萄球菌素,胆汁,抗体,补体等。 溶菌酶:能裂解肽聚糖中N-乙酰葡萄胺和N-乙酰胞壁酸之间的β-1,4糖苷键,破坏聚糖骨架,引起细菌裂解。 青霉素:能与细菌竞争合成肽聚糖过程中所需的转肽酶,抑制四肽侧链上D-丙氨酸与五肽桥间的联结,使细菌不能合成完整的肽聚糖,在一般渗透压环境中科导致细菌死亡。 ■细菌L型需在高渗低琼脂含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 G+菌细胞壁缺损形成的原生体,在普通培养基中很容易胀裂死亡,必须保存在高渗环境中。 7、细胞膜: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①物质转运;②呼吸和分泌;③生物合成;④参与细菌分裂:细菌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称为中介体。 8、细胞质: } ①核糖体:链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30S亚基结合)和红霉素(与细菌核糖体的50S亚基结合)均能干扰其蛋白质合成,从而杀死细菌,但对人体核糖体无害。 ②质粒: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为闭合环状的双链DNA ③胞制颗粒:贮藏有营养物质。异染颗粒(也成迂回体,嗜碱性强,用甲基蓝染色时着色较深呈紫色)常见于白喉棒状杆菌。 9、核质:细菌的遗传物质。 10 ⑴荚膜:包绕在细胞壁外的一层粘液性物质,为多糖或蛋白质的多聚体,用理化方法去除后并不影响菌细胞的生命活动。 ■荚膜的功能: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③抗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⑵鞭毛:包括:单毛菌、双毛菌、丛毛菌、周毛菌 ~ 鞭毛由基础小体、钩状体、丝状体三部分组成。 ■鞭毛的功能:使细菌能在液体中自由游动,速度迅速。细菌的运动有化学趋向性,常向营养物质处前进,而逃离有害物质。有些细菌的鞭毛与致病性有关。

微生物学总结

微生物学总结 绪论: 一、名词解释: 微生物: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它们都是一些个体微小,构造简单的低等生物。 二、简答、论述: 1、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⑴体积小,面积大;⑵吸收多,转化快;⑶生长旺,繁殖快;⑷适应强,易变异;⑸分布广,种类多。 2、巴斯德和科赫对微生物学的贡献: 巴斯德: ⑴彻底否定了“自生说”。(曲颈瓶实验) ⑵免疫学——预防接种。(鸡霍乱病) ⑶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⑷发明巴氏消毒法。 科赫: ⑴证实炭疽病菌是炭疽病的病原菌。 ⑵发现了肺结核病的病原菌。 ⑷用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微生物。 ⑸配制培养基。 原核生物: 根据外表特征把原核生物粗分为6种类型:细菌、蓝藻(蓝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 一、名词解释: 原核生物: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繁殖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糖被:是包被与某些细菌细胞壁外的一层厚度不定的透明胶状物质。分为荚膜、微荚膜、粘液层和菌胶团。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 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在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方形或不规则形的碱溶性蛋白质晶体,称为伴孢晶体。是毒性蛋白,苏云金芽孢杆菌可作为消灭昆虫的菌剂,就是利用了该性质。

菌落:将单个微生物细胞或一小堆同种细胞接种到固体培养基表面(有时在内层),当它占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并处于适宜的培养条件下时,该 细胞就会迅速生长繁殖并形成细胞堆,即菌落。 放线菌:一类主要呈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革兰氏阳性细菌。 蓝细菌: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藻胆素、类胡萝卜素(但不形成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 大型原核生物。 细菌L—型: 是细菌在某些环境条件下所形成的变异型,是遗传性稳定的细胞壁缺损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油煎蛋”似的小菌 落。 细菌形成L型大多染成革兰阴性。 古生菌的细胞壁:古生菌如产甲烷杆菌、极端嗜盐菌、极端嗜热菌其细胞 壁含假肽聚糖。 中介体:是部分细胞膜内陷、折叠、卷曲形成的囊状物,多见于革兰阳性菌。其功能类似于真核细胞的线粒体,故亦称为拟线粒体 菌毛:许多革兰阴性菌和少数革兰阳性菌菌体表面存在着一种比鞭毛更细、更短而直硬的丝状物,与细菌的运动无关。 产生芽胞的都是革兰阳性菌。芽胞不是细菌的繁殖方式 支原体:一类无细胞壁、能独立生活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支原体特点: 细胞很小,多数直径为250nm,故光镜下勉强可见,能通过细菌滤器。 无细胞壁,G-,形态易变,对渗透压敏感,对抑制细胞壁合成的抗生素不敏感。 细胞膜含甾醇,比其它原核生物的细胞膜坚韧。 菌落小,在固体培养基上呈特有的“油煎蛋”状。 以二分裂和出芽等方式繁殖 能在含血清、酵母膏和甾醇等营养丰富的加富培养基上生长。 对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四环素、红霉素等)和破坏含甾体的细胞膜结构的抗生素(两性菌素、制霉菌素等)都很敏感。 衣原体:有细胞壁,但缺肽聚糖,对作用于肽聚糖的青霉素、溶菌酶等不敏感。G- 有核糖体。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缺乏产生能量的酶系,须严格细胞内寄生,称“能量寄生物”。 不能用普通培养基培养,须在培养基中加入活的鸡胚等进行活体培养。 立克次氏体:细胞较大,光镜下清晰可见,不能通过细菌滤器。 有细胞壁,G-

细胞生物学课后题

一、细胞内膜泡运输的概况、类型及其主要功能 膜泡运输是蛋白质分选的一种特有的方式,普遍存在于真核细胞中。在转运过程中不仅涉及蛋白质本身的修饰、加工和组装,还涉及多种不同的膜泡靶向运输及其复杂的调控过程。主要分为一下三种类型: COPⅠ包被小泡:负责回收、转运内质网逃逸蛋白返回内质网。 COPⅡ衣被小泡:介导内质网到高尔基体的物质运输。 网格蛋白衣被小泡:介导质膜→胞内体、高尔基体→胞内体、高尔基体→溶酶体、植物液泡的物质运输 二、试述物质跨膜的种类及其特点 主要有三种途径: (一)被动运输: 指通过简单扩散或协助扩散实现物质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方向的跨膜转运。动力来自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提供代谢能量。 1、简单扩散:也叫自由扩散(free diffusion)。特点:①沿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扩散; ②不需要提供能量;③没有膜蛋白的协助。 2、促进扩散:特点:①比自由扩散转运速率高;②运输速率同物质浓度成非线性关系; ③特异性;④饱和性。 (二)主动运输: 是由载体蛋白所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主动运输的特点是:①逆浓度梯度(逆化学梯度)运输;②需要能量;③都有载体蛋白。(三)吞排作用 真核细胞通过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完成大分子与颗粒性物质的跨膜运输。 三、试述Na+—K+泵的工作原理 Na+—K+ATP酶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而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3个Na+,转进2个K+。 四、试述胞间通信的主要类型 1)、细胞间隙连接 细胞间隙连接:是一种细胞间的直接通讯方式。两个相邻的细胞以连接子相联系。连接子中央为直径1.5nm的亲水性孔道。 2)、膜表面分子接触通讯 是指细胞通过其表面信号分子(受体)与另一细胞表面的信号分子(配体)选择性地相互作用,最终产生细胞应答的过程,即细胞识别。 3)、化学通讯 细胞分泌一些化学物质(如激素)至细胞外,作为信号分子作用于靶细胞,调节其功能,这种通讯方式称为化学通讯。根据化学信号分子可以作用的距离范围,可分为以下3类:内分泌、旁分泌、自分泌

医学微生物学笔记(总结得真的很好)

医学微生物学 总结得跟教材一样的哦真的省了不少力气 微生物: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 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 1.微生物的分类: 3、病原微生物:少数具有致病性,能引起人类、植物病害的微生物。 机会致病性微生物:在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只有在特定情况下导致疾病的微生物。 4,郭霍法则:①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种疾病中查见,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该特殊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得纯种;③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病症;④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菌纯培养。 5、免疫学:㈠主动免疫;㈡被动免疫。 第一篇细菌学 第一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第一节细菌的大小与形态 1、观察细菌常采用光学显微镜,一般以微米为单位。 2、按细菌外形可分为:

①球菌(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 ②杆菌(链杆菌、棒状杆菌、球杆菌、分枝杆菌、双歧杆菌) ③螺形菌(弧菌、螺菌、螺杆菌) 第二节细菌的结构 1、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核质 特殊结构:荚膜、鞭毛、菌毛、芽胞 2、革兰阳性菌(G+):显紫色;革兰阴性菌(G-):显红色。 3、 细胞壁结构革兰阳性菌 G+革兰阴性菌 G- 肽聚糖组成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五肽交 联桥构成坚韧三维立体结构 由聚糖骨架、四肽侧链构成疏 松二维平面网络结构 肽聚糖厚度20~80nm10~15nm 肽聚糖层数可达50层仅1~2层 肽聚糖含量占胞壁干重50~80%仅占胞壁干重5~20% 磷壁酸有无 外膜无有 4、G-菌的外膜{脂蛋白、脂多糖(LPS)→【脂质A,核心多糖,特异多糖】、脂质双层、} 脂多糖(LPS):即G-菌的内毒素。LPS是G-菌的重要致病物质,使白细胞增多,直至休克死亡;另一方面,LPS也可增强机体非特异性抵抗力,并有抗肿瘤等有益作用。 ①脂质A:内毒素的毒性和生物学活性的主要成分,无种属特异性,不同细菌的脂质A骨架基本一致,故不同细菌产生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均相似。 ②核心多糖:有属特异性,位于脂质A的外层。 ③特意多糖:即G-菌的菌体抗原(O抗原),是脂多糖的最外层。 5、细胞壁的功能:维持菌体固有的形态,并保护细菌抵抗低渗环境。 G-菌的外膜是一种有效的屏障结构,使细菌不易受到机体的体液杀菌物质、肠道的胆盐及消化酶等的作用。 6、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L型):细菌细胞壁的肽聚糖结构受到理化或生物因素的直接破坏或合成被抑制,这种细菌壁受

微生物学总结16各论部分的复习提纲

Weishengwuxue zhishidianzongjie 三、球菌

主要知识点: 1葡萄球菌A蛋白:(Staphylococcal protein A,SPA):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表面的一种单链多肽,与胞壁肽聚糖共价结合。能与IgG抗体的Fc段非特异性结合,而IgG抗体的Fab段仍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决定了SPA具有多种生物学意义:1.抗调理吞噬作用;2.协同凝集试验; 2 凝固酶coagulase:是葡萄球菌能使含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蛋白类物质;有两种:游离凝固酶和结合凝固酶;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作用:有助于抵抗体内吞噬细胞的吞噬,同时保护细菌不受血清中杀菌物质的破坏;与葡萄球菌感染容易局限化和形成血栓也有关系; 3葡萄球菌肠毒素作用特点:50%临床分离株产生;耐热(100oC for 30 mins!);是一种超抗原;毒素通过胃肠道吸收入血,进而对呕吐中枢产生刺激,导致以呕吐为主要症状的食物中毒。在进食含肠毒素食物后1-6小时发病,主要症状是呕吐和腹泻,属自限性疾病; 4致病葡萄球菌的鉴定:产生金黄色色素、有溶血性、凝固酶试验阳性、耐热核酸酶试验阳性和能分解甘露醇产酸 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指葡萄球菌属中不产生血浆凝固酶的葡萄球菌,过去认为CNS不致病,近年来发现CNS已经成为医源性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且耐药菌株日益增多,引起重视。主要引起泌尿系统感染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术后感染等。 5 链球菌的分类:根据溶血现象分类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生长繁殖后,按产生溶血与否及其溶血现象分为3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因而这类菌亦称草绿色链球菌(streptococcus viridans)。α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并未完全溶解。这类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形成一个2~4mm宽、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无色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β溶血环中的红细胞完全溶解,因而这类菌亦称为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这类链球菌致病力强,常引起人类和动物的多种疾病。 (3)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不产生溶血素,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亦称不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non-hemolyticus)。一般不致病,常存在于乳类和粪便中。 除此以外,根据胞壁中C多糖抗原不同分群,其中主要为A群致病,两种分类方法并不平行,但A群链球菌大多为乙型溶血。 6 M蛋白(M protein)是A群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分,,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含M蛋白的链球菌有抗吞噬和抵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此外,M蛋白与心肌、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的抗原,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损害人类心血管等组织,故与某些超敏反应疾病有关。 7 链球菌促进扩散的侵袭性酶:(扩散因子,spreading factor) 透明质酸酶:能够分解连接结缔组织间以及细胞间的透明质酸,使组织产生空隙,细菌得以迅速在其间扩散、繁殖及进入宿主组织内的酶类物质。 链激酶:水解纤维蛋白;

最新细胞生物学习题(有答案)

1、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有机体的是()。 A、Robert Hooke B、Leeuwen Hoek C、Grew D、Virchow 2、细胞学说是由()提出来的。 A、Robert Hooke和Leeuwen Hoek B、Crick和Watson C、Schleiden和Schwann D、Sichold和Virchow 1、大肠杆菌的核糖体的沉降系数为() A、80S B、70S C、 60S D、50S 2、下列没有细胞壁的细胞是() A、支原体 B、细菌 C、蓝藻 D、植物细胞 3、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线粒体 B、叶绿体 C、高尔基体 D、核糖体 4、蓝藻的遗传物质相当于细菌的核区称为() A、中心体 B、中心质 C、中体 D、中心球 5、在病毒与细胞起源的关系上,下面的()观战越来越有说服力。 A、生物大分子→病毒→细胞 B、生物大分子→细胞和病毒 C、生物大分子→细胞→病毒 D、都不对 6、动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是() A、细胞核 B、线粒体 C、中心粒 D、质体 7、目前认为支原体是最小的细胞,其直径约为() A、0.01μm B、0.1~0.3μm C、1~3μm D、10μm 8、在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中共同存在的细胞器是() A、中心粒 B、叶绿体 C、溶酶体 D、核糖体 9、SARS病毒是()。 A、DNA病毒 B、RNA病毒 C、类病毒 D、朊病毒 10、原核细胞的呼吸酶定位在()。 A、细胞质中 B、质膜上 C、线粒体内膜上 D、类核区内 11、在英国引起疯牛病的病原体是()。 A、朊病毒(prion) B、病毒(Virus) C、立克次体 D、支原体 12、逆转录病毒是一种()。 A、双链DNA病毒 B、单链DNA病毒 C、双链RNA病毒 D、单链RNA病毒 1、由小鼠骨髓瘤细胞与某一B细胞融合后形成的细胞克隆所产生的抗体称()。 A、单克隆抗体 B、多克隆抗体 C、单链抗体 D、嵌合抗体 2、要观察肝组织中的细胞类型及排列,应先制备该组织的()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3、提高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分辨能力,常用的方法有() A、利用高折射率的介质(如香柏油) B、调节聚光镜,加红色滤光片 C、用荧光抗体示踪 D、将标本染色 4、适于观察培养瓶中活细胞的显微镜是() A、荧光显微镜 B、相差显微镜 C、倒置显微镜 D、扫描电镜 5、观察血细胞的种类和形态一般制备成血液() A、滴片 B、切片 C、涂片 D、印片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 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细胞生物学思考题及答案

第八章细胞信号转导 1、名词解释 细胞通讯:指一个细胞发出的信息通过介质传递到另一个细胞并与其受体相互作用,产生特异性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受体:指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多数为糖蛋白,少数为糖脂或二者复合物。 第一信使:由信息细胞释放的,经细胞外液影响和作用其它信息接收细胞的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称为第二信使。 2、细胞信号分子分为哪两类?受体分为哪两类? 细胞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和亲水性信号分子; 受体:细胞内受体:位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主要识别和结合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三大家族;G蛋白耦联受体,酶联受体,离子通道耦联受体) 3、两类分子开关蛋白的开关机制。 GTPase开关蛋白:结合GTP活化,结合GDP失活。鸟苷酸交换因子GEF引起GDP从开关蛋白释放,继而结合GTP并引起G蛋白构象改变使其活化;随着结合GTP水解形成GDP和Pi,开关蛋白又恢复成失活的关闭状态。GTP水解速率被GTPase促进蛋白GAP和G蛋白信号调节子RGS所促进,被鸟苷酸解离抑制物GDI所抑制。 普遍的分子开关蛋白:通过蛋白激酶使靶蛋白磷酸化和蛋白磷酸酶使靶蛋白去磷酸化活性调节蛋白质活性。 4、三类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各有何特点? (1)离子通道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有组织分布特异性,主要存在与神经、肌肉 等可兴奋细胞,对配体具有特异性选择,其跨膜信号转导无需中间步骤,其信号分子是神经递质。 (2)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特点:信号需与G蛋白偶联,其受体在膜上具有相同的取向,G蛋白耦联受体一 般为7次跨膜蛋白,会产生第二信使,G蛋白在信号转导过程中起着分子开关的作用。 (3)酶连受体信号转导特点:a.不需G蛋白,而是通过受体自身的蛋白酶的活性来完成信号跨膜转换;b.对信号的 反应较慢,且需要许多细胞内的转换步骤;c.通常与细胞生长、分裂、分化、生存相关。 5、试述cAMP信号通路。 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Rs)→G蛋白(Gs)→腺苷酸环化酶(C)→ cAMP →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A(PKA)→细胞质中靶蛋白→细胞反应 →基因调控蛋白→基因表达 6、试述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 胞外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q蛋白→磷脂酶C(PLC )→PIP2 →IP3→胞内Ca2+浓度升高→Ca2+结合蛋白(如钙调蛋白CaM)→靶酶(如CaM蛋白激酶)→细胞反应 →靶蛋白→细胞反应 →DAG→激活PKC →抑制蛋白(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MAPK(磷酸化)→基因调控蛋白→调控基因表达 7、试述RTK-Ras信号通路及其主要功能。 细胞外信号→RTK二聚体化和自身磷酸化→接头蛋白(如GRB2)→GEF(如Sos)→Ras与GTP结合并活化→ MAPKKK(即Raf)活化→MAPKK(即MEK)磷酸化并活化→MAPK(即ERK)磷酸化并活化,进入细胞核→其他激酶或转录因子磷酸化修饰→基因表达→细胞应答和效应 8、比较cAMP信号通路和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的异同点。 相同点:都由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和效应器三部分构成 不同点:产生的第二信使不同,CAMP信号通路主要通过蛋白激酶A激活靶酶和开启基因表达;磷脂酰肌醇信号通路是胞外信号被膜受体接受后,同时产生两种胞内信使,分别启动IP3/Ca2+和DAG/PKC两个信号传递途径。 第九章细胞骨架 1.名词解释 细胞骨架:是细胞内以蛋白纤维为主要成分的网架结构包括微丝、微管和中间丝。 分子发动机:是一类利用ATP供能产生推动力,进行细胞内物质运输或运动的蛋白。 2.细胞质骨架由哪几种结构组成?各结构分别具有哪些功能? 微管主要分布在核周围,并呈放射状向胞质四周扩散;支架作用、细胞内物质运输的轨道、鞭毛和纤毛的运动、参与细 胞分裂

微生物理论思考题总结河南科技大学

微生物学思考题总结 一、名词解释 1.病毒:病毒是在活细胞内增殖、遗传和变异的非细胞结构的微生物,是目前已知的体积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生命形式 2.包涵体:病毒感染细胞后在细胞的细胞核和胞浆内形成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斑块,称为包涵体 3.噬菌斑;在涂有敏感宿主细胞的固体培养基表面,接种的噬菌体反复侵染和裂解大量细胞后,在菌苔上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大小和边缘的透明区域 4.病毒粒子:成熟的或结构完整的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 5.主动运输:当细胞内的营养物质浓度低于细胞外若干倍时,这些营养物质在能量的作用下通过逆浓度梯度向细胞内运送的过程 6.基因转位:由复杂运输酶系统参与的既需要载体蛋白又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种特殊主动运送方式 7.复制周期:在寄主活细胞中,以自身核酸为模板利用寄主细胞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场所,合成病毒核酸、蛋白质等成分,然后在寄主细胞的细胞质或细胞核内装配成许多新的、成熟的病毒体,再以裂解宿主细胞、出芽或其他方式释放到细胞外,又开始另一个感染周期,这整个过程称为复制周期。 8.细胞病变效应: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并对细胞产生毒害,引起细胞变形、坏死、破裂等,进而导致细胞死亡的现象。 9.合胞体:在病毒感染细胞后,相邻细胞间的细胞膜溶解,若干个细胞融合入形成具有多个核的大融合细胞 10.干扰现象:两种病毒共同感染一种细胞时,可能产生一种病毒增殖抑制另一种病毒增殖的现象,称为干扰现象【干扰现象是由于前一种病毒在细胞内增殖时产生了干扰素】 11.干扰素:脊椎动物受到病毒感染后产生的一种能够干扰病毒增殖的蛋白质,当释放到细胞外时,具有保护其他未感染细胞免受病毒感染的作用。 12.种:微生物分类上的一个基本分类单位。是一大群表型特征(形态和生理方面)高度相似、亲缘关系极其接近,与同属内其他种有明显差别的菌株的总称。 13.亚种:当某一个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形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亚种 14.型:当同种或同亚种内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15.菌株;一种微生物不同来源的纯培养物均可称为该菌种的一个菌株。 16.细菌:是一类形态细小、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等分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原核微生物 17.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形成的一种自发进行缺壁突变的缺壁细菌 18.质粒:是核体以外的呈环状闭合的双股DNA 19.伴孢晶体:少数芽孢杆菌,例如苏云金芽孢杆在其形成芽孢的同时,会在芽孢旁形成一颗菱形或双锥形的碱溶性蛋白晶体——δ内毒素,称为伴孢晶体。 20.GF动物:用现在的检测技术,在动物体内外的任何部位都检测不到任何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菌动物 21:SPF动物:指不存在某些特定的具有病原性或潜在病源性微生物的动物,称为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22:大肠菌群:一群在37℃培养24h能分解乳糖产酸产气,需氧和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无

医学微生物学各个细菌形状的总结

1 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球菌属脑膜炎奈氏球菌形状球球矛头状肾形 排列葡萄状链状成双成双 染色G- 特殊结 构 无幼龄、有荚膜有荚膜有荚膜及菌毛 营养普通需含溶血素、葡萄糖、血 清等 需含血巧克力营养基 气体需氧或兼性需氧需CO2 5%-20%CO2 温度37(28—38) PH 7.3-7.4 菌落有色素,B溶血环ABC溶血环A溶血环露滴状 变异耐药性 抗原葡萄球菌抗原(SPA)c抗原,表面抗原(含M 蛋白) 分类金黄色,表皮,腐生甲型,乙型,丙型(据溶 血现象);19个血清型 (据C抗原) 84个血清型 抵抗力较强,耐药较弱,首选青霉素较弱极弱,耐药 致病物 质凝固酶,葡萄球菌溶 血素,沙白细胞素, 肠毒素,表皮溶解毒 素,毒性休克综合征 1 脂磷壁酸(LPA),M蛋 白,侵袭性酶,链球菌溶 血素(SLO,SLS)致热外 毒素 荚膜(最主要),溶血 素,紫点形成因子,神经 氨酸酶 菌毛,荚膜,内毒素 疾病化脓性炎症,食物中 毒,烫伤样皮肤综合 征,毒性休克综合 征,葡萄球菌性肠炎 甲型,化脓性感染,猩红 热,丹毒,蜂窝组织炎, 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湿 热,毒性休克样综合征; 乙型,新生儿败血症,脑 膜炎 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 炎,中耳炎,脑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炎 血症败血症,脓毒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菌血症免疫不强无交叉免疫,可反复感染特异性免疫较强 生化反 应 备注不耐高温

传染源 2 淋球奈氏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沙门菌霍乱弧菌形状椭圆形、肾形杆状杆状弯曲型排列成双 染色 特殊结 构有夹膜及菌毛 有周鞭毛、普通菌毛、性菌 毛,有荚膜 有周鞭毛,多有菌毛单端有鞭毛,菌毛 营养巧克力营养基普通普通碱性蛋白胨水 气体5%-20%CO2 兼性厌氧,氧充足更好温度35-36 PH 8.9 菌落半透明,光滑有些有溶血环 变异 耐药性H-O,S-R,V-W,位相变异 抗原 O、K、H O,K O,H 分类ETEC(产毒性)EHEC(出血 性),EIEC(侵袭性)EPEC (致病性)EAggEC(聚集 性) 痢疾致贺菌,福氏致贺 菌,鲍氏致贺菌。宋内致 贺菌 O1群,不典型O1群, 非O1群,血清型 抵抗力弱较其他肠道杆菌强不强 致病物 质菌毛 定居因子(菌毛)肠毒素 (LT,ST),细胞毒素,脂 多糖,K抗原,载铁体 内毒素,外毒素鞭毛,菌毛霍乱肠毒素 疾病淋病,脓眼漏肠外感染,腹泻病,溶血性 尿毒症 急性细菌性痢疾(典型, 非典型,中毒性),慢性 细菌性痢疾(急性发作 型,迁延型,隐匿型) 霍乱:米泔水样粪便 血症无败血症局限于肠粘膜不侵入场上皮细胞,而 是毒性作用 免疫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