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2011年12月)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2011年12月)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2011年12月)
人类能源史概论、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题(2011年12月)

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变迁复习

(2011年12月)

一、名词解释

1.能源(energy resources)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包括热能和动能)的物质或物质运动。能源根据产生的方式可分为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人工能源)。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转换的能量资源,二次能源则是指由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和形式的能量资源,例如:电力、煤气、汽油、柴油、焦炭、洁净煤、激光和沼气等能源都属于二次能源。能源按照性质可分为可再生能源(有机能源)和不可再生资源(化石能源)两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如风能、水力能、地热能和太阳辐射能等。不可再生(化石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它们储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在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

能源是指能量的来源。能量可以使物体做功,物质的存在和运动与能源是分不开的。能源在宇宙间广为存在,它是生命起源和演化的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能源经常以光、热、电、磁等形式表现出它的威力;它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也可以以电子、光子和基本粒子形式出现;它可以是无机物、有机物,无生命体、有生命体。能源广

布于天上、地表、地下。能源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石,与人类生活休戚相关,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如果没有必需的足够的能源,人类就会失去最起码的生存条件,地球上的生命就要终止。物质生活离不开能源,精神生活也不例外。而且,人们的生活越是向现代化方向发展,能源的消费也就越多。

能源是人类社会文明的基础,起着支撑的作用。能源不同,文明的程度也不同。人类的能源利用经历了从薪柴时代到煤炭时代,再到油气时代的演变,在能源利用总量不断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在不断变化。每一次能源时代的变迁,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随着人类使用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的数量越来越多,能源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和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2.有机物经济(organic economy)

3.《吉尔加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

古代巴比伦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长时间口耳相传,与古巴比伦时搜集、整理、编订而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发现于亚

述古都尼尼微的巴尼拔图书馆,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流传在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史诗反了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人类对生命奥秘的探求;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规律的关系等内容。因此,从能源社会学的额角度,我们可以这样的解读吉尔伽美什史诗:它是最早将因森林严重破坏,而使下游地区淤塞以致沙漠化的过程落入文字的故事。公元前612年古城尼尼微毁于战火,刻有史诗的泥板被埋入地下。1872年,英国人乔治·史密斯从尼尼微宫殿遗址出土的泥板残片中,发现了史诗的第11块泥板,以后相继发现,共计12块。

4.玛雅文明(Maya_civilization)

古代美洲印第安人三个文明中心之一,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繁荣于公元前1000年,现在他们留下的遗址,大都为公元300年之后所建,这时该文明达到了鼎盛,其居住地区遍及今天的墨西哥、危地马拉、伯利兹和洪都拉斯,建有100多个大小城市,估计人口可能达到500万。该文明特点有:玛雅人的城市相当宏大,城市中心一般是宏伟的广场和巍峨的金字塔庙坛,庙坛的两边是巨大的宫殿和庙宇。玛雅是农业国家,十分重视观察天文,注重历法。他们对日月星辰的运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制定了一种精确的太阳历,每月20天,每年18个月,外加5天宗教禁忌日,一年刚好365天。玛雅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共有800多个象形符号,3万多个词汇,这些文字刻在石碑、庙宇墙壁如金字塔的石阶上,还有的雕在玉器和贝壳上或

写在鹿皮或树皮上。玛雅人的数学十分发达,最早使用“0”,比欧洲人早约10个世纪。他们的农业相当发达,以玉米为主食,所以又称为“玉米文明”。1980年6月2日,美国的宇航探测系统通过茂密的森林发现了古代玛雅人修建的排水沟体系。

这样一个伟大文明,却在公元9-10世纪突然消失了,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人们主要有以下几种猜测:连年干旱(目前被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一种看法,由于当地连年发生旱灾,摧毁了古文明赖以生存的农业。玛雅人又没有打井筑渠的水利知识,在河流湖泊干涸断流之后,农业的歉收引起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巨大的城市文明最终分崩离析,解体成中美洲丛林中若干支印第安部落。)、砍伐森林(玛雅人有复杂的宗教体系,城市都是以宏伟巨大的金字塔和神庙为核心,在兴建金字塔和神庙时,玛雅人习惯于用白石灰来粉刷外墙。烧制石灰需要大量木柴,玛雅人便开始砍伐森林。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金字塔修建得日益增高,对木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最后,大片森林被砍伐殆尽,当地的环境也逐渐恶化,干旱自然不可避免。)、太阳周期说活动增强、人口爆炸(玛雅人居住的地区本身就不大,它所营造的居住城却在如此狭小的面积上,人口无节制的繁殖,兴盛时期曾达到数百万人口。这样大的一个群体在当时那个年代,应该看成是个重大的社会负担。当承受能力达到极限时,他们的头领必然会做出一定的决断,从而导致大规模、闪电般的浪潮。玛雅的石造城市在一夜之间成了孤城。)、粮食不足(选择居住地区,就忽视了农业的生产条件。所处的土地不肥沃,不适宜种植作物。而且所获取的数量肯定满足不了人口

增加的需求,数以万计人长期解决不了人们的饮食问题,必然对社会形成一种危机。从而导致了玛雅人的大动迁,由于人去楼空,从而造成了玛雅人居住地区的衰败。)、能源匮乏等。玛雅人却创造的高度文明,至今令人叹为观止。

5.克霍基亚(Cahokia )

大约在公元1100年,北美曾存在的一个在以今天的圣路易斯为中心的印第安人部落,是一座有城墙的城市。城市有房屋、仓库、作坊、广场和花园,四周是精耕细作的农田,种有玉米、南瓜及其他庄稼。据美国历史学家说,克霍基亚在鼎盛时期曾通知着几百平方英里的疆土,人口达到约10万。这是当时墨西哥以北新世界最大的帝国。

但克霍基亚至少有一个弱点:燃料。最早的时候,他们可能开发了一种获取燃料的系统;从周边的森林获得木材,然后通过河流和沼泽网络运到城市,用于生火做饭、取暖和制作陶器,并且提供建筑材料。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克霍基亚的发展,人口的过度增长,他们的燃料需求也在发展。伐木的小组不得不走到更远的地方伐木,直到最后伐木的地方远得去不了了。再加上没有煤、石油等新型原料的支撑,到公元1250年,克霍基亚这个帝国已经逐渐堙没。他们成了北美能源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

6.亚伯拉罕·达比第一(Abraham Darby I)

1709年,英国从事炼铁业的达比家族,被称为亚伯拉罕·达比

一世(Abrabam Darby,达比家族的祖父)的人,在希罗普郡的科尔布鲁克戴尔,成功地用煤焦炭炼出了合格的生铁。

7.纽科门(Thomas Newcomen)

纽科门(Newcomen,Thomas)是英国工程师,蒸汽机发明人之一。他发明的常压蒸汽机是瓦特蒸汽机的前身。纽科门幼年仅受过初等教育,少年时代做过锻工。17世纪80年代同卡利合伙经营铁器,后来共同研制蒸汽机,并于1705年取得“冷凝进入活塞下部的蒸汽和把活塞与连杆联接以产生运动”的专利权。此后,纽科门继续改进蒸汽机,于1712年首次制成可供实用的大气式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这台蒸汽机的汽缸活塞直径为30.48厘米,每分钟往复12次,功率为5.5马力。但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仅适用于煤矿等燃料充足的地方。纽科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了60多年,在瓦特完善蒸汽机的发明后很长时间还在使用。纽科门蒸汽机是第一个实用的蒸汽机。他为后来蒸汽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8.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

德雷克世界石油工业的先驱者,也被奉为“石油工业之父”,被认为开启了石油时代的大门。德雷克(1819~1880年)诞生在纽约格林维尔。1859年德雷克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附近挖掘了第一口油井,井深21m,同年8月27日获得油气流,他从井口铺设9 km长、直径为2 英寸的管道输往泰特斯维尔,这口井被美国称

为“世界第一口现代油井”。因此,美国把1859年定为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年份。1859年世界上第一口油井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开始生产,并首次使用铁制管道。此后德雷克的生产井发展到24口。1860年生产出原油9×104 t,1862年生产原油达279×104 t。当时在内燃机发明之前,石油主要用于生产煤油和灯油。石油为许多国家和个人创造了丰厚的财富,但是德雷克晚年却穷困潦倒,1876年他获得了宾夕法尼亚州的养老金,一直领取到逝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伯利恒。

二、以近代英国为例,说明其能源变革的背景、大致过程和意义。(第二讲)

1、革命背景

18世纪上半叶,英国经济开始发展,最终导致工业革命的发生,工业革命造成人类历史的重大变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的巨大增长,而且意味着社会的整体变动。在能源方面,早在16世纪,英国的木材已大量短缺,煤正式成为第一燃料,伦敦也因此因为煤烟与雾的裹挟而大大闻名,以木材为主要能源的农业时代即将过去,煤作为主要燃料引领着英国工业时代的到来。英国工业革命的两个重要标志蒸汽机和铁路都是为了迎合煤工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二者都离不开煤。从日常燃料,用煤来取暖和做饭,到以煤为能量驱动火车的出现,而火车的发明也是为了运煤。有了煤,民生工业也得到了发展,蒸汽机和火车的发明,锻造金属和金属加工业也广泛地使用了煤,炼

铁业的长足进步,工业革命才成为可能。

2、大致过程:

(1)动力方面的变革过程

从人们最初使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到后来煤作为能源得到广泛使用后发明蒸汽机,人类动力史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蒸汽发动机就好比工业革命跳动的心脏,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项发明,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由来已久的依赖,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从而也带动了纺织业和交通领域的变革。

(2)交通领域的变革过程

由于煤的使用和蒸汽机的改良,最早使用燃煤蒸汽动力的燃煤蒸汽机车出现,成为了交通领域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对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乃至全世界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也成为世界得以广泛沟通的重要因素。

3、意义:

(1)英国的工业规模过大了,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提高。一般认为,蒸汽机、焦炭、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的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2)工业革命对19世纪的科学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前的科学研究很少用于工业生产,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长大,工程师与

科学家的界限越来越小,更多的工程师埋头做科学研究。以前的科学家多是贵族或富人的子弟,现在则有许多来自工业发达地区和工人阶级的子弟成为了科学家。他们更加对化学和电学感兴趣,这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发展。

(3)工业革命最早是由恩格斯提出来的,指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发生在英国的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的技术、经济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4)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17、18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5)加速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国家人口的增长。

(6)改变了英国的经济地理和人口分布状态。

(7)加快了英国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三、论述石油与20世纪人类社会的变迁(从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交通运输、服饰革命、家居革命、旅行时代到来诸方面论述)。

里格力

最初灯油时代

(1)石油工业的发展与交通运输变革

①汽车的大量生产和使用

1893年亨利?福特发明世界上第一辆以汽油为动力的汽车,汽车开始大量生产,人们进入汽车时代。流水作业的广泛使用,推动了汽车时代的到来。福特采用大量生产方式,改善T型汽车,同时降低价格,也因此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1916美国汽车销量首度突破100万辆,1920年再度建立超越200万辆的新里程碑。

1926年,美国生产了430.1万辆汽车。1929年,美国的汽车产量达到了535.8万辆,二战后1953年达到570万辆。 1945年,美国登记的私人小汽车为2 550万辆,到1960年美国五分之四的家庭至少拥有一辆汽车。

从20世纪初到现在,美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汽车工业大国。在这一过程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1908年成立)不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公司,也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跨国集团(通用1993财政年度销售额为1336亿美元,约等于同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45%。它消耗了美国10%以上的钢铁、25%以上的橡胶),直到今天仍没有第二家汽车公司可以取代它的霸主位置。

汽车时代对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

汽车在1920年代末创造了35万个工作机会,而且汽车汽车行业工人工资上涨相当快。此外还在销售、修理、加油方面创造就业机会。汽车工业又带动了钢铁、玻璃、橡胶和其他行业的发展,而且造成硬质路面的大发展。

1910年前不常见和不体面的分期付款,1920年代首先在汽车销售中普遍采用,此后扩大到其他消费品部门。

②航空时代的来临

1903年,莱特兄弟驾驶使用汽油动力的飞机上天;

1909年,实现了跨越了多佛尔海峡的飞行; 1910年,德国第一次用飞行器载客;一战促进了飞机的设计和制造。

1918年5月,美国在纽约—华盛顿—芝加哥之间开辟了邮政航线,同年8月,英法在伦敦—巴黎之间开辟了定期航空运输航线。

二战中又出现了喷气式飞机和直升飞机。

交通变革影响:

①大城市人口向郊区流动的趋势(郊区化)

1920年,美国基本实现城市化,交通革命促使城市化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和城市化向西推进。城市内部空间向多中心结构发展,市区中心根据功能划分为金融、零售、法律以及其它产业相对集中的区域,居住区向外发展。以集中型城市化为主,郊区化开始出现。

1870年代后欧美城市化的进程大大加快了。大城市的数目不断增长,城市内部的人口也剧烈增长。到1946年,各国居住在城市中

的人口的百分比,英国和荷兰为70%,法国为33%。美国经历了比欧洲更迅猛的城市化过程,从1800年到1890年,美国人口增加了11倍,而城市人口增加了81倍。更突出的是大都市的兴起,到1900年,美国有6个城市的人口超过50万,其中3个更是达到100万以上,其中纽约达350万。

城市化的动力(特别是初期)是工业化,制造业附着于城市。但大都市的产品越来越集中于贸易、运输、行政管理、法律诉讼、教育、娱乐与保健等。

城市化经历一段时期后,郊区化(suburbanization)接踵而来。

美国现代城市郊区化时期(1920年至今) 。以二战为界,这一时期可分为两阶段,即郊区化开始(1920年—1945年)和郊区化加速阶段(1945年至今)。

在20年代以前,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要高于郊区。比如在

1900-1910年和1910-1920年,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分别为35.5%和26.7%,分别高于郊区的27.6%和22.4%,这说明美国人口仍以向中心城的集中为主。在20年代,中心城的人口增长率为23.3%,而郊区为34.2%,后者超过前者近11个百分点。此后,郊区的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中心城,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人口以及产业郊区化趋势并不很明显。

这一时期郊区化的特征表现为以下方面:

城市人口密度下降明显。平均人口密度由1950年的6536人/平方英里,减少,到1990年的3783人/平方英里。

从人口和就业岗位的比例变化看,1950年到1990年,城区人口比例以及就业岗位比例一直下降,而郊区人口以及就业比例却持续上升,这反映了人口郊区化以及产业郊区化的趋势。

从都市区的数量以及人口分布变化看,1940年,美国有138个都市区,占美国人口的51%。但在1990年,美国都市区的数量上升到335个,其人口份额升至77.5%。可见,郊区化加速导致都市区数量以及规模不断扩大,郊区化过程与都市区化过程是一致的。

这一阶段美国郊区化加速的原因:

一是汽车的普及,促进了人口的郊区化。据统计,早在1930年,美国就已拥有汽车2700万辆,达到每千人拥有211辆汽车;二战后,汽车量逐年上升,由1960年的6200万辆上升到1990年的15700万辆,每千人拥有的汽车量增加至631辆。自汽车普及后,城市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展至郊区,郊区逐渐成为就业和商业发展的次级中心。

二是交通运输技术改善,促进工业区位向郊区转移。二战后,由于公路质量的提高,特别是州际公路网的全面发展,使得卡车的运输成本相对于马车以及火车的运输成本大大降低,而且公路运输使得工业区位选择范围大为扩展。

三是联邦政府实施了有利于郊区化的政策。比较显著的是州际高速公路计划和住房贷款政策。在此政策作用下,环城公路周边的廉价农地成为建设郊区住宅、商场、工业园和停车场的理想地段,促使城市中心的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

②美国州际公路网的建成

在二战以前,美国尚未形成使国家更紧密相连的大规模公路网。二战结束后,国家经济蓬勃。从1945年到1955年,美国公路上的汽车和卡车数量翻了一番。在纽约、芝加哥、洛杉矶、达拉斯、迈阿密和休斯敦等城市地区,交通堵塞。1950年,据美国商会报告,新英格兰地区40%的旅程时间浪费在堵车中。此时国家公路承受的压力是二战前的八倍。

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D. Eisenhower)总统于1954年8月任命原陆军上将卢修斯·克莱(Lucius D. Clay)领导一个委员会,就如何为州际高速公路系统集资提出建议。 1956年初,参众两院协调委员会正式命名国家州际和国防高速公路系统(National System of Interstate and Defense Highways)。

1956年,国会和总统正式责成美国公路局以及州政府公路部门的工程师建造4万1千英里新公路系统。到1980年末,密集的高速公路网承载起全国20%以上的车流量,49%的卡车和大型货运机车使用州际高速公路。

建造州际高速公路对美国的未来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水泥纽带加速了千百万美国人从市中心向郊区的迁移。到1970年代,美国已经变成一个“郊区化国家”。

具有同样重要意义的是,高速公路系统(连同战后电视普及、公立学校和原有公路网)也极大促进了2亿9千万人在经济和社会观上的互动沟通。口音、饮食习惯和风俗传统具有的区域分界日渐淡化,全国同化趋势上升。

另一个具有几乎同等影响力的结果是,州际高速公路使卡车运输在竞争中战胜了全国铁路货运,将食品、家具、冰箱等各种物资及时送到目的地。

③“汽车文明”、“汽车时代”的某些特征

一个美国社会学家说:“没有汽车的出现,就不会有现代的美国。”没有汽车之前,西部牛仔骑着骏马奔驰在中西部草原的英雄气概征服了世界;有了汽车之后,一个人和一辆车,成就了“轮子上的国家”。美国拥有全世界最发达的高速公路体系,总里程超过12万公里,纵横东西南北,宽敞畅通。

据有关统计,美国有23%的家庭拥有3辆汽车,其余大部分家庭为两辆汽车,基本上是成年人每人1辆车。可以说,美国人的生活时刻也离不开汽车,因此就形成了美国社会独特的汽车文化。

从遍布美国的无数家汽车旅馆、汽车影戏院、汽车银行、汽车饭馆、汽车教堂等等来看,美国的汽车文化名至实归是独树一帜的。

自驾车旅游。自驾车旅游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上世纪的美国,被视为一种充满个性的旅游方式。如今,它已成为欧美发达国家最重要的旅游方式之一。每年的12月底到1月中旬,是美国人一年里最重要的外出旅游度假时间,全美汽车协会估计至少有5000万美国人选择自驾车外出旅游,占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更占到出游人数的一半以上。

成年生活从驾车开始。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公民年满16岁就可以考驾照。因此,当子女年满16岁,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

他们去考取驾照,从此父母获得“解放”,孩子也开始了伴随终生的生活方式———驾车。

生活方式与汽车紧密联系正因为私人拥有汽车多,所以除个别大城市外,美国的公共交通系统并不发达,出行大多要靠自己。

驾车去购物和消费。美国的商业设施和服务场所一般会集中远离市中心的几条交通要道交汇处,形成规模不等的园区,集中了购物中心、超市、各种餐厅以及其他服务设施,居民会从四面八方开车到这里来消费。对于工作繁忙的群体,他们一般会在周末开车到这些商业区,一次备齐一周需要的物品。

加油站。美国加油站行业没有垄断,且因市场需求巨大,加油站随处可见,连锁经营品牌也很多。每家加油站油价都会有所差异,并根据国际市场的油价变化每天浮动。

汽车修理和汽车商品。

作为诞生在美国加州的一种酒店形式,汽车旅馆——motel,由“汽车(motor)”和“旅馆(hotel)”两词拼合而成。其诞生地是洛杉矶北面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San Luis Obispo)。沿着101国道,人们可以看到一幢残破不堪的西班牙式大砖房,那就是全球首家汽车旅馆。旅馆由一些毗邻停车位的客房组成。

汽车旅馆在镇和镇之间都会见到,多数都是自助的,一般都是两层,停车都很方便

(2)石油工业的发展与服饰革命

美国杜邦公司1938年10月27日正式宣布世界上第一种合成纤维聚酰胺66诞生了,并将这种合成纤维命名为尼龙(Nylon)。尼龙后来在英语中成了“从煤、空气、水或其他物质合成的,具有耐磨性、类似蛋白质化学结构的所有聚酰胺的总称”。

目前世界上尼龙纤维的年产量已达数百万吨,尼龙以其高强度、耐磨等独特优越的性能,在民用和工业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940年,英国人T.R.Whinfield发明涤纶纤维(的确凉)。

1944年,美国杜邦公司发明腈纶纤维(人造羊毛)。

1955年,意大利人纳塔氏发明丙纶纤维。

服饰面料的进步和意义:

60年代石油化工的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合成纤维工业的发展,合成纤维产量于1962年超过羊毛产量,1967年又超过人造纤维产量,在化学纤维中占主导地位,成为仅次于棉的主要纺织原料。

石油化工的发展,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服饰生理需求,也满足了人们对服饰舒适、靓丽的追求;

石油化工的发展,还是促成服装生产工业化和时装大众化的重要因素。

服饰面料的发展趋势: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国际时装界出现了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和新的节俭意识;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服饰的科技含量也越来越高。

(3)石油工业的发展与家居革命

进入20世纪,在现代科技和石油化工产业的推动下,家庭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传统的家居生活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代之以电气化、自动化、舒适化为特征的现代家庭生活。

家居的美化与舒适化

现代家具的设计正趋向技术先进、生产上可行、经济合理、款式美观、使用安全等方向发展。电视柜、电脑桌、立柜、穿衣镜等。家具具有可适应性,其设计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

家居生活不仅限于家具的使用和厨房的利用,随着日用化工产业的不断发展,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在家居革命的影响下发生着变化。而所有的变化,证实了人们家居生活更加舒适化。

厨房革命

中国人烧菜的习惯,以爆、炒、煎、炸为主,烹调时大火大烟,食用油和食物在高温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这些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加上居住环境狭窄,厨房空间小,间接影响空气流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厨房内的空气质量。

人们对厨房功能和作用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于是,选择合适的灶具以及适合具体环境的抽油烟机便成为了革命的开端,从液化气、天然气厨具到电饭锅、电饭煲,再到电烤箱、微波炉、电磁炉,家庭厨房消费逐渐进入了理性与感性交融的新时期。

厨房小家电如烤面包机、去皮机、榨汁机、三明治电烤炉、搅拌器、洗碗机、电动开罐器、垃圾处理器、打蛋机、新型营养煮蛋器等

等。有了这些小巧玲珑、富有人情味的小家电陪伴人们的生活,使大伙儿的日常起居潇洒了许多,方便了不少,生活中也会多一些全新的感受。

总之,石油产业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更在家居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现代化、舒适化。

(4)石油工业的发展与旅行时代

18世纪中叶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使整个世界经济和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世界范围内旅行和旅游方向。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对旅游业的发展方向的影响重要因为以下四个方面:一,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财富的急剧增加,有产阶级规模日趋扩大,他们具备了旅游的经济条件;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大力发展,提高了运输能力,缩短了运输时间,使大规模的人员流动成为可能;

三,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并且使人们工作和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工业化城市。这一变化最终导致了人们适时逃避城市生活紧张节奏、拥挤嘈杂的环境压力的需要和对回归自由、宁静的自然的追求;

四,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工作性质。随着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原先那种随农村变化而忙现有致的多样性农业劳动,开始为枯燥、重

复的单一性大机器工业劳动所代替,致使人们产生了强烈的度假要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Thomas Cook)作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

旅行代理商登上了历史舞台。1841年他创造性地包租了一列火车,载运540人从莱斯特到拉夫伯勒参加禁酒大会,全程11英里,每人收费1先令。从此,他又多次组织类似的铁路旅行,并逐步认识到其中潜力巨大的商业机会。1845年,,开始专门从事旅行代理业务,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专职的旅行代理商。

旅游业在国际上被称为永不衰落的朝阳产业(又被称为发展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它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涉及20多个行业,是关联度较高的混合产业,因此亦被称为“无烟工业”。

从世界范围分析,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至2020年,全球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增长4.35%和6.7%,远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3%,今后20年旅游前景更加看好。它将给社会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给当地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是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

1955年美国的卡通片大师沃尔特.迪斯尼建起了第一家以迪斯尼命名的迪斯尼乐园,应该说从中国世界全方位看这是一个大的转变。

能源概论题以及答案期末复习专用

1 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常规能源? 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等 2 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你所知道的可再生能源? 太阳能、风能、水能、潮汐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3尽可能多的列举出你所知道的新能源? 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和核聚变能等 4 我国主要有什么类型的发电厂,每个类型举出两个以上名称? 火力发电厂:华能,华电,中电投,国电等;水力发电厂:青铜峡,龙羊峡,小浪底等; 核能发电厂:大亚湾,秦山,红沿河等;风力发电场:达坂城风电厂,布尔津风电厂,乌鲁木齐托里风电厂等。 5 我国火力发电厂主要的燃料是什么? 油、煤炭和天然气等燃料 6 尽可能多的举出你所知道的中国核电厂名称? 秦山核电站、广东大亚湾核电站、田湾核电站、岭澳核电站、三门核电站 7 2011年 3月11日,因日本东海岸发生9级地震而出现核泄露事故的核电站的名称? 日本福岛核电站 8 1986年4月26日,前苏联那个核电站出现核泄露事故? 切尔诺贝利核电站 9 列举出我国三个煤炭大省或地区。 山西、安徽、内蒙古 10列举出我国三个大的油田。 大庆油田辽河油田胜利油田 11列举出我国三个天然气大省或地区 新疆、四川、西藏 12 我国能源现状是什么? 中国的能源蕴藏量位居世界前列,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与消费国。 一是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二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三是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足。 13 什么是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最初于1972年提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14列举出世界三个煤炭储量最大的国家? 美国、俄罗斯、中国 15列举出世界三个石油储量最大的国家? 沙特阿拉伯、加拿大、伊朗 16列举出世界三个石油进口最多的国家? 美国、日本、中国 17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会议提出的其基本含义为: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利用,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可再生能源来不断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它不同于常规化石能源,可以持续发展,对环境无损害,有利于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应重点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海洋能、地热能和氢能等可再生能源。 18 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社会学概论试卷及答案(60分没问题)

社会学概论试卷五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严复将斯宾塞的《社会学研究》一书译作 ( ) A.《原强》 B.《群学肄言》 C.《社会学原理》 D.《原富》 2、下列的社会学家,主张冲突理论的是 ( ) A.齐美尔 B.达伦多夫 C.韦伯 D.孔德 3、一个群体和社会文化的外部表现为 ( ) A.符号 B.规范 C.礼俗 D.价值 4、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本群体是 ( ) A.偶发群体 B.社会类属 C.次属群体 D.首属群体 5、下列属于服务组织的是 ( ) A.博物馆 B.图书馆 C.俱乐部 D.医院 6、职业流动的主流是 ( ) A.水平流动 B.向下流动 C.向上流动 D.其它 7、社会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人们的社会生活需要B.心理的需要 C.生理的需要D.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8、社会控制首先是对什么的制约 ( ) A.社会成员心理B.社会成员的社会行为 C.社会成员的道德行为D.文化规范 9、人类有史以来最后一种家庭形式是 ( ) A.偶婚制家庭 B.伙婚制家庭 C.普那路亚家庭 D.专偶制家庭 10、提出“X”理论与“Y”理论的是 ( ) A.巴纳德 B.涂尔干 C.科塞 D.麦克雷戈 11、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 ) A.文化元素 B.文化集丛 C.文化模式 D.礼仪 12、社会学的科学方法论是 ( ) A.实证主义 B.非实证主义 C.历史唯物主义 D.历史唯心主义 13、孔德关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理论是 ( ) A.社会动力学 B.社会静力学 C.社会进化论 D.社会发展论 14、个人社会化的特点是 ( ) A.主动性 B.自觉性 C.互动性 D.强制性 15、作为社会和文化的缩影,是个人生活的基本社会环境的是 ( ) A.工作单位 B.家庭 C.社区 D.大众传播 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首要问题是 ( ) A.利益 B.需求 C.生产 D.阶级 17、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制度是 ( )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整理

人类学概论章节要点 第一章人类学要义 第一节何为人类学 第二节人类学的领域 第三节认识论与方法论主题 章节要点: 人类学有如下概念要点: 人类学是研究人性与文化的学科,具有兼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跨学科特征。人类学是关于不同文化的他者及他者性的学科,是以文化概念为中心,参与观察为主要方法,采取经验性的田野工作进行研究的领域。人类学是人类学者和田野调查点当地人进行的有关文化涵的知识性交流实践,并就文化撰写的结果——民族志素材进行分析、诠释或建构而著书立说(含口传记录和影视作品)。当我们承认存在着超越文化和语言界限的客观现实,以及总会有共同的可供研究的分析单元与要素的前提下,发现人类行为的共性及差异,以及发现某种通则或进行理论概括的跨文化比较法才能得以实现。 在人类学的诸分支学科中,跨越时空的生物——文化连续性与中断是人类学视野下体质与考古研究的共同旨趣。在此基础上,引起对人类自身进化和多样性的科学分析与文化诠释。由于不同文化中的语言和言语规则不尽相同,因此,话语分析和交际民族志在关注同一族群部的交际的时候,同样注重跨文化互动中的语言文化差异及其意义。而当代的文化研究,因日益凸显政治的、经济的、区域的、国家的、信息的,以及全球化的巨大的系统侵入,不断影响传统人类学旧日的研究领地,为此传统乡土社会和外在力量移入之间的联动过程尤为引人注目,成为今日人类学不可逾越的考查要点之一。 人类学在形成自身学科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特有的学科认识论主题。例如对人类普同性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各个地理区域社会与文化的相似性与差别的基础之上;不同文化具有相对性和平等性,并不意味着放弃批评或赞成某一群人的所思所为,而是将其文化行为放入具体的历史、环境和社会中加以评估和看待。人类对环境的适应,不只是修正自己的社会文化系统,同时也是修正自然环境以适应自己的生存需要。人类群体的适应还包括教育、创新、发明等方式调整成员的行为习惯,以使社会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学主把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视为一个动态的整体,从过程的、功能的、综合的(人的生物——文化系统)、认识论的和方法论的出发点考察人类社会,以下不断认识田野工作中的较小的社区和更大的人类社会之总体。上述人类的普同性、文化相对性、适应和整体性等,也和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以及民族志一样成了人类学的几个重要学科标记。

人类能源史 复习答案

人类能源史概论复习题 (2013年5月) 一、名词解释 1.能源(energy resources)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包括热能和动能)的物质或物质运动。能源可分为可再生能源(有机能源)和化石能源两种。可再生能源是指可连续而稳定地为人类提供各种所需的物质资源。它们储存于地壳内或地壳上的固态、液态或气态物质,随着消耗而逐渐减少,在人类的自身再生产及人类经济再生产的周期内不能再生。 2.有机物经济(organic economy) “有机物经济”指的是一种在资源的使用上绝对地或基本上依赖于有机物的经济。大体上说,人类自有史以来到前工业化时代的所有经济形态,都可以被称为有机物经济,人类在生产中所需的资源几乎都来自于有机物,即动物和植物资源,人类生活中的衣、食、住、行,还有取暖,也都依赖于有机物。 3.《吉尔加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 古代巴比伦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长时间口耳相传,与古巴比伦时搜集、整理、编订而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流传在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 前11块泥板上的史诗主要技术苏美尔时代英雄吉尔伽美什的传说故事。乌鲁克城的统治者吉尔伽美什“三分之二是神,三分之一是人”。人们不堪忍受他的残酷统治,祈求诸神拯救。诸神创造半人半兽的勇士恩启都与之为敌,两人激烈搏斗不分胜负,互相钦佩而结为密友。后来,他们一同为民造福,先后战胜沙漠中的狮子,杀死迫害人民的森林妖怪芬巴巴。吉尔伽美什拒绝女神伊什妲尔的求爱,并在恩启都帮助下杀死前来复仇的天牛,恩启都受到死的惩罚。吉尔伽美什出于对死的恐惧和受神主宰的威胁,决定探求永生之法。经过遇洪水而健在的乌特那庇什廷的指点才找到生长草,被蛇吞食以后,他悲痛万分。第12块泥板写他在于恩启都亡魂对话后才明白人类不能永生。史诗歌颂了古代英雄为民建功的行为,反映了古代人民力图探寻自然法则和生死奥秘,以及渴望掌握自己命运的理想。 4.玛雅文明(Maya_civilization) 玛雅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繁荣于公元前1000年,现在他们留下的遗址,大都为公元300年之后所建,这时该文明达到了鼎盛。这时,玛雅人居住地区建有100多个大小城市,估计人口可能达到500万。 玛雅文明的特点:1.城市。玛雅人的城市相当宏大。城市中心一般是宏伟的广场和巍峨的金字塔庙坛,庙坛的两边是巨大的宫殿和庙宇。2.天文和太阳历。玛雅是农业国家,十分重视观察天文,注重历法。3.文字与数学。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玛雅人就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共有800多个象形符号,3万多个词汇。4.农业。玛雅人是农业民族,也是定居的民族。他们的农业相当发达。 5.克霍基亚(Cahokia ) 大约在公元1100年,北美曾纯在一个在以今天的圣路易斯为中心的“超级大国”,这是一个叫做克霍基亚(Cahokia )的印第安人部落,是一座有城墙的城市。城市有房屋、仓库、作坊、广场和花园,四周是精耕细作的农田,种有玉米、南瓜及其他庄稼。据美国历史学家说,克霍基亚在鼎盛时期曾通知着几百平方英里的疆土,人口达到约10万。这是当时墨西哥以北新世界最大的帝国。 但克霍基亚至少有一个弱点:燃料。最早的时候,他们可能开发了一种获取燃料的系统;从周边的森林获得木材,然后通过河流和沼泽网络运到城市,用于生火做饭、取暖和制作陶器,并且提供建筑材料。然而不可避免的是,随着克霍基亚的发展,他们的燃料需求也在发展。伐木的小组不得不走到更远的地方伐木,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 1.社会学 2.社区 3.社会控制 4.社会分层 5.社会现代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3. 简述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 4.社会变迁的形式。 三、论述题(一题,共30分) 联系实际说明我国现阶段个人社会流动的变化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综合研究社会关系及其变化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2. 社区人是人们在一定的地域内形成一个个区域性的生活共同体,整个社会就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的地区性生活共同体结合而成的。这种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在社会学上称之为“社区”。, 3. 社会控制指社会组织利用社会规范对其成员的社会行为实施约束的过程。 4. 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人们区分为高低不同的等级序列。“分层”原为地质学家分析地质结构时使用的名词,是指地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发现社会存在着不平等,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因而借用地质学上的概念来分析社会结构,形成了“社会分层”这一社会学范畴。 5. 社会现代化是有计划地社会整体变迁,它以人口经济发展为核心,涉及政治法律、社会结构、心理、文化等人类活动和思想—切领域的全方位转换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述群体的一般功能。 群体是个人与社会的中介,把群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其一般功能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方面,群体是个人活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能全面满足人的各种社会需要,并且对人的社会化发生作用。(2分)另一方面,群体是社会存在的基本单位。因此它在实现社会组织目标,完成社会各项任务,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然,不同类型、结构的群体,其具体功能各有侧重,不尽相同,因此在分析群体功能时,我们心须区分群体的不同类型、结构,并注意认识其外显功能和潜在功能,准确把握不同群体的社会作用: 2. 简述文化的一般特征。 (1)文化是在人类社会共同生活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凡人类有意无意创造出来的东西都是文化。 (2)文化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学来的。 (3)文化是一个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享有的,个别人的特殊习惯和行为模式不被社会承认的不能成为这个社会的文化。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自考《社会学概论》真题及答案(网络版部分) 专业:行政管理本 科目:【社会学概论】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题干】简述社会学创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1)社会变革的需要; (2)自然科学发展的推动; (3)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 (4)社会研究先驱奠定的社会思想基础。 【考点】社会学的创立 37.【题干】简述中国人口问题 【答案】 1.人口素质问题。 2.人口流动迅猛。

3.人口分布失衡。 4.人口老龄化加速。 5.人口性别失衡。 【考点】社会的基本要素 38.【题干】简述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答案】 (1)结构功能主义分析: 功能主义者强调家庭的功能——社会化、情感支持和相互陪伴、性规则及经济合作等对整个社会的福祉及平稳运行非常重要。 (2)社会冲突论: 同结构——功能论一样,社会冲突论将家庭看作是我们生活的中心。然而,冲突论强调,家庭中两性以不同的方式彼此竞争,在这一过程中,有些家庭成员比另一些人从家庭中的获益要多。他们指出,家庭的历史,同样也是女性被男性统治的历史。这一视角指出了家庭导致社会不平等的原因,而不是血缘关系如何有益于社会。冲突论者批判了父系继嗣制、男权制。 【考点】家庭与婚姻的理论解释 39.【题干】简述社区的功能

【答案】 (1)经济生活功能:社区具有一套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体系,通过生产或进口,满足社区成员的需求,这是社区的首要功能; (2)社会化功能:社区具有一系列的组织和设施,将社区共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基本常识等传递给下一代社区成员,使他们能够融入到社区生活中来。 (3)社会控制功能:任何社区都会对其社区成员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施以某种形式的制裁,以督促人们遵守社会规范,维护社区的社会秩序。 (4)社会参与功能:社区可以向社区成员提供生活和交往的场所、设施和途径,帮助社区成员参与社区事务以及更大范围的社会事务。 (5)社会保障功能:社区可以提供一套社会保障体系,以帮助社区中遇到问题、需要求助的社区成员,如社会救济。 【考点】社区的概念和功能 40.【题干】简述社会控制的特点 【答案】 (1)普遍性。 (2)规范性。 (3)多重性。

能源考试答案

1.简述氢能的优点、制取途径及应用 氢能的优点 ?燃烧热值高:每千克氢燃烧后能放出142.35kJ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 ?清洁无污染:燃烧的产物是水,对环境无任何污染。 ?资源丰富:氢气可以由水分解制取,而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 ?适用范围广:贮氢燃料电池既可用于汽车、飞机、宇宙飞船,又可用于其他场合供能。制取途径:含烃的化石燃料中制氢电解水制氢热化学制氢太阳能制氢,生物制氢,甲醇重整,硫化氢分解制氢 利用: ?1、氢在燃气轮机发电系统中的应用 ?2、氢在内燃机中的应用 ?3、氢在喷气发动机上的应用 ?4、氢能的开发与利用 利用氢能的途径和方法很多,如航天器燃料、氢能飞机、氢能汽车、氢能发电、氢介质储能与输送以及氢能空调、氢能冰箱等, 2、简述常用的煤质指标。 (一)水分(二)灰分(三)挥发分(四)固定碳(五)全硫(六)发热量(七)可磨性(八)煤灰熔融性(九)煤的着火点(也称燃点)(十)煤的密度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我国能源利用现状及采取的应对措施节能P5 我国能源资源的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资源总储量较大 1.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资源质量较差,探明程度低; 2.能源生产消费以煤为主; 3.能源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劳动生产率较低; 4.能源资源分布不均,交通运力不足,制约了能源工业发展; 5.能源供需形势依然紧张; 6.能耗水平高,能源利用率低下; 7.农村能源问题日趋突出,影响越来越大; 8.能源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 9.能源开发逐步西移,开发难度和费用增加; 10.从能源安全角度考虑,面临严重挑战, 能源建设周期长,投资超预算,能源价格未能反映其经济成本和能源资源的稀缺 解决我国能源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努力改善能源结构;2、提高能源利用率;3、加速实施洁净煤技术;4、合理利用石油和天然气;5、加快电力发展速度;6、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7、建立合理的农村能源结构,扭转农村严重缺能局面;8、改善城市民用能源结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9、重视能源的环境保护。 4、简述二次能源的特点、种类及利用。 二次能源:二次能源又称人工能源是指由一次能源经过加工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形式的、符合人们生产生活使用条件的能源产品。二次能源通常都属高品质的能源。与一次能源相比,它们或者是热值高、燃烧清洁、热效率高,或者是运输使用方便、能够容易地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或者是能满足不同工艺的要求。 二次能源可以分为燃料能源股转换而来的燃料型二次能源:气化煤气,干馏煤气,液体燃料,气体燃料,油制气,焦炭等和非燃料能源转换而来的非燃料型二次能源:电能,激光等以及其他二次能源:蒸汽,热水,余热等 二次能源,广泛用于各种加热过程,是纺织、轻工、电讯、化工、制药、食品、建材、采暖等行业的理想热源。同时各种燃料型二次能源广泛应用于国防、冶金、交通运输等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是重要的原料。 5、试解释“奥克洛现象”,并简述世界核能利用的现状。节能P295

(完整版)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能源与可持续发展练习题(含答案) 第十七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测试题知识与技能(1~10题每题2分,11~19题每空1分,共50分) 1 关于能源及能源的利用,下 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于我国煤和石油的储量十分丰富,所以太阳能和核能的开发在我国并不十分重要 B.能源的利用过程,实质上是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 C.现在人类社会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 D.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归根到底是来自太阳能 2 下面各种能源中,不属于常规能源的是() A.石油 B.天 然气 C.水能 D.太阳能 3 下列能源中,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核能 B.太阳能 C.电能 D.水能 4 地球上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清洁无污染等优点的能源是() A.太阳能 B.煤炭 C.石油 D.核能 5 以下关于节约能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停止使用一 切能源 B.用新技术更新改造能耗大的装置 C.设法提高能源利用率D.每个人都应有节能意识 6 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太阳能时,下列困难中,目前人们所关注解决的重点是() A.单位面积上功率较小 B.地球自转 C.光电、光热转化装置效率低 D.光照不均匀 7 解决人类 对能源需求的根本出路是() A.加速开采地球上的化石能源 B.积极寻找含能源丰富的星球供人类定居 C.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开发新能源 D.尽可能地节约能源 8 风能与水能都是________的间接形式() A.核能 B.电能 C.太阳能 D.地热能 9 下列燃料中,不属于生物质能的是() A.沼气 B.酒精 C.甘蔗渣 D.汽油 10 核反应堆中控制核裂变反应快慢的部分是() A.涡轮机 B.控制棒C.燃料棒 D.热交换器 11 在煤、石油、天然气、木材、风能、水能、电能、氢能等各种能源中,属于一次能源的有________,属于二次能源的有________. 12 太阳核心的温度高达________℃.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________,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13 太阳能热水器是将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硅光电池是将 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的装置. 14 太阳能热电站中能量转化过程是: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 15 植物吸收太阳能,发生光合作用,________ 转化为________. 16 我国的核电站有________、________核电站.核

社会学概论试题附答案

社会学概论1 填空题 1、西方社会学创立于19世纪—30-40 —年代。 2、孔德把社会学的研究范围划分为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两大部分。 3、人类社会以_______ 为主体。 4、文化的特征表现为地域性、—共同性_、历史性和继承性。 5、社会学的研究特点表现为整体性、—综合性—和实证性。 6、韦伯认为社会分层的标准有财富、权力与声望。 7、社会学的主要功能有—描述功能—、解释功能、预测功能、实践功能和教育功能。 &人类 社会的基本构成要素有—自然环境_、人口和文化。 9、社会学重在探索导致越轨行为的________因素。 10、依据群体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可以把群体分为—初级群体—和次级群体。 11、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亲缘关系为纽带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的群体形式。 12、社会组织生存的先决条件是由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组成。 13、以农业为活动聚集起来的人们的生活共同体称为—农村—社区。 14、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是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与应受惩罚性。 二、名词解释 1、再社会化个体全面放弃已习得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确立新的价值规范和行为标准。 2、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做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 3、社会变迁指一个社会的结构性或形态性变化。 4、组织目标 三、辨析题 1、历史唯物主义与社会学都是研究人类社会的科学,它们没有区别。第12 页 ①它们是有区别的。 ②从研究对像来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人类历史的全部过程社会学着眼于特定时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过程,研究的是具体规律和特殊规律。 ③从研究方法来说,历史唯物主义采用概括,演绎,推理方法,社会学采用经验研究和分析综合方法。 ④从作用上看,历史唯物主义为人们提供一种科学认识社会历史的方法,社会学是帮助人们直接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为促进社会发展,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科学帮助。 2、越轨就是犯罪。 越规并不都是犯罪。它们都是对公认社会规范的违反和背离,但程度与性质有所不同。越规既包括对社会规范和轻度违反,又包括对社会规范的严重违反;犯罪则是严重违反。越规违反的是较低层次的,犯罪违反的是较高层次的。越规通常不受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犯罪理应受到社会强力机构的惩治。越规往往是犯罪的基础和准备。 四、论述题 1、荀子说,人之生也,不能无群。从社会学角度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生存需要,自身组织和维 护和他人生命的生产都不可能靠一个人完成。 生产需要个人生存的衣食住行等资料就需要生产,生产活动,一开始就是共同性的群体活动。安全需要一个人不能抵御自然环境的危害,人身安全,心理安全,都需要群体。精神上的需要离开群体个人就没有表达交流的对像,精神生活无从发生,心理需要得不到满足 2、联系实际论述同龄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同龄群体自由组合,自由选择,提高独立意识,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同龄群体背景相同,教育相同,易沟通,有益于成员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同龄群体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价值标准,成员以此要求自己,指导自己的行为同龄群体极少强制性,可以自由沟通交流,从中得到安慰和支持。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和答案

...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C.《实证哲学教程》 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 B )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 会学》一书( 1902 年)。 B 章太炎 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 C 孔德 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 C 斯宾塞 5、严复将斯宾塞的( C)译作〈〈群学肄言〉〉。C 社会学研究 6、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 D ),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 美 国 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 B。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 年( 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 9、 1913 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 上海浸洗学院 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 A 享乐主义 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 B ) B 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 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 D ) D 继续 社会化 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 D )D 气候的角度 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 B 再社会化 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 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 C )最早提出来到。C、滕尼斯 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 B )B、两人以上 18、( 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B、血缘家庭 19( 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 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 21 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 B)。 B 、社会分工。。 22 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 B)。 B、韦伯。 23 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 A ) A、索罗金。 24 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5 现代社会的不平等主要是指:( D) D、事实不平等。 26 在阶级社会中,最根本的社会分层是:( B) B 阶级分层。 27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社会分层的特点是:(A ) A 、等级制。 28。社会流动的实质是:( A ) A 个人社会关系的改变。 29 最先使用“社区”一词的是德国社会学家( B) B 滕尼斯 30 中国城乡发展的理想目标是( D) D 城乡协调发展 31 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B ) B 逆城市化 32 现阶段我国城市化道路所采取的基本方针是(C) C 控制大城市的规模,合理发展中等 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 33 风俗、习惯、道德等在一般情况下只能称为__B__,而不能称为社会制度。B、社

人类学概论

人类学的英文单词anthropology源于希腊语“人的学问”的复合含义,这说明人类学很早就具有跨学科考察的特征。人类学的文化概念最经典的是人类学家爱德华·伯内特·泰勒在1871年提出的: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早期人类学(16~20世纪)的特征:人类学=人体测量学、人种学→体质人类学。人类学分为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广义)。文化人类学(广义)分为考古人类学、语言人类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文化人类学重在研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特征,以展示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为己任,具有明显的人文色彩。虽然人类学这个词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文化人类学”一词却是1901年由美国考古学家、曾任芝加哥自然史博物馆和华盛顿史密森学会人类学部主任的霍姆斯创用,当时指的是人类的文化史研究,1920年后,又将考古学、民族学、语言学等纳入文化人类学范畴,也就基本奠定了现代文化人类学的基本框架。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为田野调查。田野工作,又常被称为参与观察,即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进入某一社区,通过直接观察、访谈、住居体验等参与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是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被视为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不仅是人类学史上第一本现代民族志著作,而且还对人类学研究方法进行了一次“马林诺夫斯基革命”,开创了人类学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奠定了现代田野工作的基石。《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西方世界兴起的产物:人类学主要是为帝国主义收集殖民地中关于土著人的情报。最典型的是美国学者鲁思·本尼迪克特运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所写的《菊与刀》。该书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如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等)。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该书最初是鲁思·本尼迪克特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做的调查分析报告,旨在指导美国如何管制战败后的日本。由日本文化的双重性进而分析日本社会的等级制及有关习俗,并指出日本幼儿教养和成人教养的不连续性是形成双重性格的重要因素。这时的人类学更相当于外交学。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是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1871年,泰勒出版了《原始文化》。自首版以来,该书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1881年他撰写的《人类学》奠定了现代人类学的文化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他给“文化”下过两个定义:其一,1865年在《人类早期历史与文化发展之研究》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他社会现象。其二,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是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和古代或原始社会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早期理论家。1893年,涂尔干出版了由博士论文完善而成的《社会分工论》,标志着他学术体系的建立。1897年,涂尔干的一部代表作《自杀论》出版。书中在研究自杀个案时,运用了统计学等量化分析的方法,涂尔干因而成为将定量分析引入社会科学的先驱,而《自杀论》也成为社会学案例研究的典范之作。 涂尔干在书中批判了以个体心理学解释自杀现象的传统理论,建立了用社会事实的因果关

智慧树知到 《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能源与人类文明发展》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或总消费量中各类能源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包括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 A:对 B:错 答案: 对 2、能源效率是指能源利用中发挥作用的与实际消耗的能源量之比,也可称为能源利用效率。 A:对 B:错 答案: 对 3、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核反应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可通过核裂变、核聚变、或核衰变这三种核反应来释放。 A:对 B:错 答案: 对 4、新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刚开始开发利用或正在积极研究、有待推广的能源,又称为非常规能源。 A:对 B:错 答案: 对 5、在人类社会发展中,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判据或标准,可以把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分为三个大的历史阶段:原始文明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和()。 A:

人类文明时代 B: 地球文明时代 C: 恐龙文明时代 D: 工业文明时代 答案: 工业文明时代 第二章 1、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A:对 B:错 答案: 错 2、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A:对 B:错 答案: 对 3、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通过了()等重要的环境保护文件,标志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在全球环境和发展领域内正式确立。 A:

《人类环境宣言》 B: 《可持续发展宣言》 C: 《21世纪议程》 D: 《我们憧憬的未来》 答案: 《21世纪议程》 4、人口作为一种特殊形态的资源,与可持续发展构成了()的关系。 A: 促进 B: 制约 C: 促进与制约并存 D: 协同发展 答案: 促进与制约并存 5、良好的()环境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发展的基本条件。 A:

全国2016年10月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试题与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 2016 年 10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 课程代码 :0003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 ,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 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 , 用 2B 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 用橡皮擦干净后 ,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 . 1.社会学主要理论流派中的冲突理论渊源于马克思的社会思想,被认为是最早、也是最 深刻和最系统的冲突论是马克思的(C ) A.历史唯物主义 B .辩证法C.阶级斗争理论D.政治经济学 2. 主张社会批判理论的学术群体是(A) A.法兰克福学派 B .芝加哥学派 C .哥伦比亚学派D.功能学派 3.在社会学的研究功能中,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 加以说明的过程称为( C ) A.预测性功能 B .规范性功能C.解释性功能 D .描述性功能 4.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B ) A.文案法B.普遍调查 C .实地实验 D .问卷调查 5. 以某个社会单位或案例为一个整体进行详细考察的方法称为(D) A.访谈法B.典型调查C.观察法D.个案研究 6. 在社会学研究的分析类型中,偏重经验实证主义原则的是(A) A.定量分析 B .定性分析C.实地研究D.非介入性研究 7.在社会结构类型中,由一些作为社会实体的基本单元和要素构成的社会结构是 ( A ) A.实体性社会结构 B .关系性社会结构 C .规范性社会结构D.整体性社会结构8.人口数量通常是指( B ) A.人口素质B.人口规模C.人口结构D.人口分布 9. 人们直接感受文化多样性时的心理现象被称为(C) A.文化冲突 B .文化边际C.文化震惊D.文化排斥 10.“文化自觉”的提出者是(D ) 11.再社会化也可称为( C ) A.反向社会化 B .继续社会化C.重新社会化D.基本社会化 12. 建立在血缘、遗传等先天的生理因素基础上的社会角色,被称为(A) A.先赋角色 B .开放性角色 C .首要角色D.表现性角色 13.在社会互动的基本形式中,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被 称为(A ) 14.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象征,被称为

可再生能源与低碳社会答案有答案

绪论 1.我国是在哪一年的气候大会上发表的《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 制》的讲话 答:2015 第一章 1.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最核心的原则是 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日内瓦 3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发展低碳经济 3.什么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 5. 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没有历史责任,因此不需要减少碳排放。X 6. 不属于实现“APEC蓝”所用的超常规手段的是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7. 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化石能源,核能 8. 生物质能是不可再生能源X 9. 降低碳排放量会影响生产力进步X 10. 依据《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在2030年左右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将提高至()左右 20 第二章 1.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2. 气候变化问题是科学事实,没有不确定性。X 3. 气候变化是由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造成的X 4. 以下选项能反映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的是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文本谈判阶段,京都议定书,谈判阶段,哥本哈根,谈判阶段. 5. 温室气体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人类能源消耗的结果? 6. 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以法规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 京都议定书 7. 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是英国的《 气候变化法》 8. 在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气象会议上,科学家们将全球变暖问题提上科学研究的日程 日内瓦 9. 气候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 能源活动 10. 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日益达成共识,应对气候变化的主渠道是 发展低碳经济 第三章测试

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复习资料 基本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名词解释,论述题等,考试题型任选四种。 复习依据:《社会学概论》学习指导书,各题答案均以指导书给出的为准 一、单选题请参见学习指导书各章内容 1.本世纪40-50年代,西方社会学界盛行的社会变迁理论是(C ) A.“生物有机体”说B.社会进化论 C.社会均衡论D.“文化类型”说 2.社会是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直线式发展”。这是社会变迁哪种理论的观点(A ) A.社会进化论B.历史循环论C.社会均衡论D.历史三阶段说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教师,这种流动称作(D )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4.社会保险是( B ) A.社会救助B.社会保障的一项内容C.社会福利D.人身、人寿保险 5.(C )问题成为世界性的问题,引起世界的高度重视。 A.人口问题B.失业问题C.环境问题D.贫穷问题 6.对贫穷问题更具有操作性和描述性的解释是(A) A.经济学定义B.政治学定义C.社会文化的定义D.环境学定义 7.把越轨行为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结构各部分之间的不整合、不一致,这是哪种越轨行为理论(B ) A.社会失范论B.标签论C.亚文化群体论D.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8.手段-目的论认为人们的五种行为方式中,“只认同文化目标,但不遵从制度化手段”。此是( B ) A.逃避行为B.形式主义C.创新D.反叛9.“不同社会成员或社会团体为了各自获得同一目标而进行的相互作用方式”指(B ) A.冲突B.竞争C.合作D.顺应10.一位教师与学生、校长、图书馆员、校医院人员等人建立不同的角色关系,叫做(B ) A.复式角色B.角色丛C.实际角色D.自致角色 11.社会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关系是(A ) A.交换关系B.索取关系C.对立关系D.奉献关系 12.在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的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C ) A.过度城市化B.逆城市化C.郊区化D.城乡融合 13.整合作用是指(C ) A.一个社会的整体作用B.将各部分合在一起C.各部分协调成一个整体D.一个社会的稳定 14.有人借改革,假公济私,所谓“你有政策,我有对策”,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C ) A.制度化优先B.制度化冲突C.制度化逃避

《人类学概论》教学大纲

《人类学》课程简介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三、周学时:2-0 学分:2.0 四、预修课程:世界古代史 五、教学内容简介: 本课程包括体质人类学、文化人类学、人类学简史和主要理论学派三部分。介绍人类学学科体系,人类起源、人类和猿类的异同。从人类学的角度,对作为人类规范文化创造的婚姻制度、家庭制度、亲属制度等以及作为精神文化的宗教艺术等形态进行考察。讲述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学派及其研究方法。 六、推荐教材:《现代人类学》,周大鸣、乔晓勤编著,重庆出版社,1990 《人类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人类学(introduction to Anthropology) 一、课程号:04110190 二、周学时:2-0 学分:2 三、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人类学课是历史系历史学专业的相关学科课程,也是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听课、阅读讨论、实地调查、写读书报告,了解并掌握人类学这一学科的基本内容、基本理论,其研究方法。 一.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每周3学时,共17周 主要内容: (一)人类学研究对象、相关学科、人类学产生简史3学时 (二)灵长目、人猿异同3学时 (三)人类在自然界位置、人类起源理论3学时 (四)人类进化谱系、化石证据、人种3学时 (五)文化的基本特征3学时 (六)作为研究方法的实地调查3学时 (七)婚姻的性质、功能,婚姻形态,其演变3学时

(八)家庭的性质、功能3学时 (九)亲属制度、亲属称谓3学时 (十)讨论课3学时 (十一)宗教的起源、性质3学时 (十二)艺术3学时 (十三)参观3学时 (十四)人类学理论、学派6学时 (十五)应用人类学3学时 (十六)课堂讨论、报告实地调查有关内容3学时 二.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周大鸣、乔晓勤编著,《现代人类学》,重庆出版社,1990 3)《人类学词典》,吴泽霖总纂,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 4)(英)A. C..哈登,谬泗友译,《人类学史》,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5)(美)F.博厄斯,金辉译,《原始艺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 6)(英)B.K.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 7)(美)R.本尼迪克特,张燕译,《文化模式》,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人类能源史概论复习题(2014年12月)

一、名词解释 1.《吉尔加美什史诗》(Epic of Gilgamesh) 古代巴比伦史诗。起源于苏美尔时代,经长时间口耳相传,与古巴比伦时搜集、整理、编订而成,是已发现的最早的史诗。与亚述古都尼尼微的巴尼拔图书馆发现的这一史诗,用楔形文字分别刻在12块泥板上,共3000多行,是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初期流传在两河流域的神话传说精华的汇集。 史诗所反映的是人和自然的关系,体现的是两种文明的冲突与融合。史诗对生命奥秘的探求。宇宙运行规律与人的生命规律的关系。 2.克霍基亚(Cahokia ) 大约在公元1100年,北美曾存在一个在以今天的圣路易斯为中心的“超级大国”,这是一个叫做克霍基亚( Cahokia )的印第安人部落,是一座有城墙的城市。城市有房屋、仓库、作坊、广场和花园,四周是精耕细作的农田,种有玉米、南瓜及其他庄稼。据美国历史学家说,克霍基亚在鼎盛时期曾通知着几百平方英里的疆土,人口达到约10万。这是当时墨西哥以北新世界最大的帝国。 但克霍基亚至少有一个弱点:燃料。随着克霍基亚的发展,他们的燃料需求也在发展。到公元1250年,克霍基亚这个帝国已经逐渐堙没。他们成了北美能源危机的第一个牺牲品。 3.亚伯拉罕·达比第一(Abraham Darby I) 1709年,英国从事炼铁业的达比家族,被称为亚伯拉罕·达比一世(Abrabam Darby,达比家族的祖父)的人,在希罗普郡的科尔布鲁克戴尔,成功地用煤焦炭炼出了合格的生铁。 1735年,亚伯拉罕一世之子在他经营的科尔布鲁克戴尔炼铁厂又发明了在炼铁时,将生石灰掺到矿石去;同时用煤作燃料,增加鼓风的力量(这是铁的生产在另一个方面依赖着煤的例证。 4.纽科门(Thomas Newcomen) 纽科门是英国工程师,蒸汽机发明人之一。他发明的常压蒸汽机是瓦特蒸汽机的前身。17世纪80年代同卡利合伙经营铁器,后来共同研制蒸汽机,并于1705年取得“冷凝进入活塞下部的蒸汽和把活塞与连杆联接以产生运动”的专利权。此后,纽科门继续改进蒸汽机,于1712年首次制成可供实用的大气式蒸汽机,被称为纽科门蒸汽机。但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量大,仅适用于煤矿等燃料充足的地方。纽科门蒸汽机被广泛应用了60多年,在瓦特完善蒸汽机的发明后很长时间还在使用。纽科门蒸汽机是第一个实用的蒸汽机。他为后来蒸汽机的发展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5.埃德温?德雷克(Edwin Drake) 世界石油工业的先驱者:于1859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泰特斯维尔附近挖掘了第一口油井,井深21m,同年8月27日获得油气流,他从井口铺设9 km长、直径为2 英寸的管道输往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因此,美国把1859年定为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年份。1859年开始生产,并首次使用铁制管道。(此后德雷克的生产井发展到24口。1860年生产出原油9万吨,1862年生产原油达279万吨。) 6.七姊妹(Seven Sister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