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大战

科学大战

科学大战
科学大战

超越界限: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

作者:艾伦·索卡尔

超越学科之间的界线是一项危险的研究,因为它很可能破坏公认的认知方式所划定的界线。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界线一直是最牢固的界线之一。

——瓦利埃·格林伯格,《超越性解读》

把意识形态转变为批判性的科学是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基础就是科学与意识形态所有前提的批判必须是唯一绝对的科学原理。

——斯坦利·阿诺罗维兹,《作为权利的科学》

有许多自然科学家,特别是物理学家,至今还坚持认为:关注社会和文化批评的领域,或许除了一些外围的影响外,不会对他们的研究有任何实质性的贡献。几乎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一种思想,即他们世界观赖以生存的基础,应该依照社会和文化的批评来进行修正和重建。他们坚持后启蒙运动霸权长期强加在西方学术界的教条,这种教条可以简单概括为:存在一个外部的世界,其特性独立于任何个体的人,甚至独立于作为总体的人类存在;这些特性被隐藏在“永恒的”物理学规律之中;人们能通过(所谓的)科学方法所规定的“客观的”程序和认识论上的规范,来获得关于这些定律的可靠的,虽然是不完备的和试探性的认识。

然而,20世纪科学在深层次上的观念变化已经破坏了这种笛卡尔—牛顿式的形而上学(Heisenberg 1958,Bohr1963)。在科学的历史和哲学的研究中,具有革命精神的思想家更进一步对这种形而上学的可靠性(Kuhn 1970,Feyerabend 1975,Latour 1987,Aronowitz 1988 b,Bloor 1991)提出了质疑。当前,女性主义和后现代结构主义的批评已经消除了主流西方科学实践中的客观存在内容的神话,揭示出隐藏在“客观性”神秘面纱后面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Merchant 1980,Keller 1985,Harding 1986,1991,Haraway 1989,1991,Best 1991)。因此,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物理“实在”,只不过是一种社会“实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和语言的建构。科学“知识”远不具有客观性,它反映或隐含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中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或权力关系;科学真理的断言本质上具有理论负载和自我指涉,因此,科学共同体的话语,尽管其具有不可怀疑的价值,但从不同见解者或受排斥的团体中产生出来的反霸权的叙事来说,人们不能够断言它们具有一种认识论上的权威地位。这些叙事的主题,尽管某些侧重点不同,但能够被追溯到阿诺罗维兹对量子力学诞生的文化结构的分析(Aronowitz 1988b,第9章和第 12章);罗斯对后量子科学中对立的话语的分析(Ross 1991,导言和第1章);伊里伽莱和海莉斯对隐含在流体力学中的性别密码的揭露(Irigaray 1985,Hayles 1992);哈丁对隐含在一般意义上的自然科学,特殊意义上的物理学中的性的意识形态的广泛批评(Harding 1986,第2章和第 10章;Harding 1991,第四章)。

在这篇文章中,我的目的是通过解释量子引力的最新发展,更进一步发展上述分析:在这一物理学中的新兴分支——量子引力中,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和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被综合和替代了,正如我们将会看到,时空的流形

终止了作为客观物理实在的存在;几何变成了相对的和语境式的,以往的科学的基本的概念范畴(其中,包括存在自身)已经变成尚存疑问的和相对的。我将会证明,这种观念上的革命,对于一种未来的后现代和具有解放意义的(liberatory)科学的内容来说,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将按如下步骤来展开这篇文章。首先,我将非常简短地讨论由量子力学和经典的广义相对论所引起的某些哲学和意识形态的问题。其次,我将概括出新兴的量子引力理论的概貌,讨论其中产生的某些概念上的问题。最后,我将评论这些科学发展的文化和政治上的涵义。需要强调的是,这篇文章肯定是试探性的和初步的;我并不会假装我能够回答我提出的所有的问题。相反,我的目的是引起读者对物理学中这些重要发展的注意,并尽可能概括出这些发展的哲学和政治的涵义。我将努力把数学知识控制在最低限度,但我已认真地提供某些参考书,从这些书中,有兴趣的作者能够找到所有有关必备的细节知识。

1、量子力学:不确定性、互补性、不连续性和相同连通性

我并没有有意识地涉入量子力学的概念基础的广泛讨论之中[1]。任何认真研究过量子力学方程的人都会完全同意海森堡对其著名测不准原理的概括:

我们不能再谈论独立于观察过程的粒子的行为了。作为一种最终结果,在量子力学中形成的数学化的自然规律不再处理基本粒子自身,而是处理我们对它们的认识。也不能再问这些粒子是否是客观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中。

当我们谈论存在于我们时代的精确科学中的世界图景时,我们是指一种

自然的图景,而不是指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的图景。……科学不再是一个作为客观的观察者来面对自然,而是把自已视为一个在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中的演员。人们已经认识到了分析、说明和归类的科学方法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来自于这样的事实:通过自身的介入,科学改变和重新塑造了其研究的对象。换言之,方法和对象不再相互分离了。(Heisenberg 1958,P.28-29)[2]

类似地,玻尔写到:“在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一种独立实在的存在既不能够被归属于现象,也不能够被归属于观察的力量。”(Bohr 1928,314)。斯坦利·阿诺罗维兹已经很令人信服地把这种世界观追溯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部欧洲所出现的自由主义逐渐占居上风的那些转折年代。[3] 量子力学第二个重要的方面是互补性或辩证法(dialecticism)。光是粒子还是波?互补性原理“认识到粒子与波动性是相互排斥的。然而,对所有现象的一种完备的描述来说,这两者都是必不可少的”(Pais 1991,p.23)。

[4]更一般地,海森堡写道:

我们用来描述原子系统的不同的直观图像,虽然对特定的实验来说,是完全充分的,然而却是相互排斥的。如:玻尔的原子能够被描述为一个小规模的行星系统,外围的电子围绕着原子核旋转。然而,就其他实验来说,我们能够更加便捷地想象原子核周围是一组稳定的波,这些波的频率表现为原子发射出辐射的特性。最后,我们能够从化学上来考虑原子。…… 当每一种图像被置于适当的地方时,它是合理的,但不同的图像则是相互矛盾的,因此我们把它们称为互相补充的(Heisenberg 1958,P.40-41)。

玻尔又说:“对同一个对象的一种完备的说明可能需要不同的观点,这对描述的单一性提出了挑战。的确,严格地说,对任何概念的有意识的分析

都排除掉其简单的应用。”[5]后现代主义者的认识论的这种预言决不是一种巧合,弗洛拉(Froula 1985)和霍勒(Honner 1994),特别是普罗特尼斯基对互补原理和解构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Plotnitsky 1994)。

[6][7]

量子力学的第三个方面是不连续性或间断性rupture):正如玻尔解释的那样:“(量子理论)的本性可能被详细地表达在所谓的量子假设之中,这一假设把任何原子的过程描述为在本质上是不连续的,或者说,是相当粒子化的(individuality),完全与经典的理论或普朗克所描述的量子行为无关”(Bohr 1928,cited in Jammer 1974,P.90)。半个世纪后,术语“量子跃迁”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语言之中,以致于当我们采用这一词汇时,并没有意识到其在物理学理论中的来源。

最后,贝尔定理[8]和其目前的一般化形式[9]表明一个观察行为此时此地不仅能够影响到正在被观察的对象——正如海森堡告诉我们的那样,而且还会影响到无论多遥远(如在仙女座星系)上的对象。这种现象(用爱因斯坦的话来说,“幽灵式的”)对传统机械论的空间、对象和因果关系[10]提出一种最基本的重估,提出一种新的世界观,在其中宇宙被赋予相互联系和整体论的特征:这就是物理学家大卫·玻姆所称之为的“稳秩序”[11]的东西。这些来源于量子物理学充满真知灼见的新世纪(New Age)的解释,常常是一种没有依据的反思性追求,但这种解释的一般的正确性是无可怀疑的[12]。用玻尔的话来说:“普朗克对基本的运动量子的发现……揭示出一种内在于原子物理学的整体性,超越了古代的狭隘的物质可分性的观念。”

2、经典广义相对论的解释学

在牛顿机械论的世界观中,空间和时间是分离的和绝对的[13]。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空间和时间的区别消失了,只存在一种新的统一体:四维时空,观察者对“空间”和“时间”的感知依赖于其运动状态[14]。用赫尔曼·闵可夫斯基的名言来说:“从今以后,空间自身和时间自身将必定会消失在纯粹的阴影之中,只有两者的统一才会保留着一种独立的存在。”(Minkowski 1908,Lorentz et al.的译本 1952,P.75)不过,闵可夫斯基的时空观中所隐含的几何学仍然保留着绝对性的特征。[15] 只有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中,最基本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时空几何学变成了一种随机性的和动态性的,把自己隐藏在引力场中。从数学上来看,爱因斯坦结束了欧几里德(今天它甚至还在折磨着中学生)以来的传统,采用由黎曼所发展起来的非欧几何。爱因斯坦的方程是高度非线性的,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在传统框架中训练出来的数学家发现:理解这些方程是如此困难,以致于无法解决它们。[16]在非线性可以忽视的情况下,牛顿的引力理论近似地对应着爱因斯坦方程。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因此也就包含着牛顿理论所有的公认的成就,同时在预言直接产生于非线性的基本的新现象方面超越了牛顿理论:如太阳附近光线的弯曲;水星的近日点运动和恒星由于引力坍缩而陷入黑洞等现象。

广义相对论是如此神秘,以致于它的某些结果(是从完美的数学中推导出来的,天体物理学观察正在逐步地证实它们)读起来就像科学幻想。黑洞今天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了,虫洞(wormholes)已经开始展现其魅力。或许今天人们更不熟悉的是哥德尔对爱因斯坦空间的一种构造,就包含着一种封闭的类时曲线(timelike curves),那就是说,在这样的一种宇宙中,人

们可能会返回他们自己的过去。[17]

因此,广义相对论给予我们的是一种崭新的、与我们的直觉相对立的空间、时间和因果性的概念[18];因此,如果是广义相对论不仅在自然科学上,而且在哲学、文学批评和人文科学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并不要为此而感到惊讶。如30年前,在一个受人们欢迎的“批评性语言和人的科学”讨论会上,让·海普莱特(Jeam Hyppolite)就提出了一个在科学话语中有关雅克·德里达的结构和符号的理论的尖锐问题:

如果我采用某种代数结构(集合),那么中心在什么地方?中心是否是对勉强允许我们理解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则的认识?或者说,中心是某些在集合中具有特殊的地位的元素?……如在爱因斯坦那里,我们明白了经验证据所拥有的某种特权的消失。与此相关,我们看到了一种常数的出现,一种时空结合的常数,它不属于任何生活于经验中的实验者,但在某种程度上,它主导着整个结构;这一常数的概念,是中心吗?(Jean Hyppolite 1970,P.265-266)。[19]

德里达敏锐的回答涉及到经典广义相对论的核心:

爱因斯坦常量不是一个常量,不是一个中心,它只是一个变量的概念——最终,它是游戏的概念。换言之,它不代表对某一事物——一个观察者能够把握这一研究领域的中心——的认识,它只是一个游戏的概念。

用数学术语来说,德里达观察到爱因斯坦场方程G_μν=8πGT_μν在非线性的时空微分同胚(无穷次可微,但不必解析条件下的时空流形的反身

映射)下的不变性。关键在于这种不变群在“可变迁地作用”(acts transitively);这意味着任何时空点,如果是真实存在,将能够转化为任何其他的点。在这方面,无穷维的不变量的集合,将会消除观察者和被观察对象之间的区别;欧几里德的、和牛顿的G,从前一直被认为是常数,因而是普适的,现在却要其在不可避免的历史性中来理解。假设的观察者现在却不可避免地被解除了中心化,与任何时空点脱离了认识上的联系,这种时空点不再能纯粹从几何上来定义。

3、量子引力:弦、交织(weave)或形态发生场

然而,这种解释,在经典广义相对论中是充分的,但在新兴的量子引力的后现代观中却是不完备的。当量子引力场——几何学的具体化,变成非交换性(因而是非线性的)的算子时,作为一个几何实体的G_μν的经典解释如何可能被保持呢?现在,不仅观察者,就是几何的概念,都必须是相关联的和语境式的。

因此,量子理论与相对论的综合是理论物理学未能解决的中心问题。[21]今天没有一个人能肯定地预言什么是这种综合的言和本体论,更不用说什么是这种综合的内容。然而,如果这综合的时刻真正到来,它也不过是用来验证历史上理论物理学家在试图理解量子引力时已采用的比喻或想象而已。

在普郎克尺度上(大约10^-33厘米的范围内),20世纪60年代,物理学家就开始尝试把几何学视为一种“时空的泡沫”:时空曲率的泡(Wheeler 1964),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和连续变化的相互连通的拓扑学。但物理学不能够更进一步运用这种方法,这或许是由于那时的拓扑学和流形理论的发展尚

不充分。

在20世纪70年代,物理学家尝试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方法:通过假定爱因斯坦方程是近线性态,来简化爱因斯坦方程,随后,他们把标准的量子场理论的方法运用到了上述简化了的方程。但这种方法也失败了:这导致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用技术的术语来说,是“扰动性不可重正化”(Perturbatlvelynonrenormallzable)。(Isham 1991,see.3.1.4)。这意味着: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强的非线性特征,是其理论的本质;任何试图声称非线性是一种弱条件的尝试,都是自相矛盾的(这并不奇怪,近线性的方法破坏了广义相对论的几乎所有的特征,如黑洞)。

80年代一种相当不同的方法,也就是现在所知的弦理论变得流行起来:在这种理论中,物质的基本构成不是点状的粒子,而是相当微小(普郎克等级上)的封闭或开放的弦(Wheeler 1964)。在这种理论中,时空流形并不是作为一种物理实在而存在;而时空是一个派生概念,仅在大尺度(这里“大”意味着比10^-33厘米长!)的范围内近似地合理。当时,热衷于弦理论的人认为他们正在接近一个终结理论,——谦虚并不是他们的一个优点,某些人现在还在这样想。但弦理论中的数学困难是相当令人生畏的,看来目前也无法解决。

就在目前,一小群物理学家已经返回到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的完全非线性上,用阿伯汉·阿西泰卡所发明的一种新的数学符号,试图提出一个对应的量子理论(corresponding quantum theory)(Ashtekar,Rovelli and Smolin 1992,Smolin1992)。他们获得的图像是迷人的:正如在弦理论中,时空流形只是在大尺度的范围内合理,但不是一种客观实在。在小尺度上(普朗克尺度),时空的几何学是一种交织,一种弦的复杂的相互交错。

最后,一个激动人心的方案在过去几年中,在一组不同学科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生物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已经获得了引人注目的发展:这就是形态发生场理论。[22]从80年代中期以来,这一领域中已经积累起的证据,首先得到研究进化的生物学家(Waddington 1965,Comer 1966,Gierer et al.1978)的认识,表明这一场与量子引力场有着密切的联系[23]:(a)这种场充满整个空间;(b)这种场与所有的物质与能量相互作用,而不论这种物质能量是否被磁化;并且最有意义的是(c)这种场在数学上被认为是一种“对称的二阶张量”。所有这三个性质是引力的性质,几年前,人们已经证明了一个对称的二阶张量场的内部相容的非线性理论,至少在最低能量状态,正是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Boulware and Deser 1975)。因此,如果证据(a),(b),(c)能够成立,那么我们就能推出形态发生场是爱因斯坦引力场的量子表现(quantum counterpart)。直至目前,这一理论还被高能物理学权威人士所忽视或嘲笑,这些人士在传统上一直埋怨生物学家(更不用说人文科学家)对他们的“地盘”的人侵。[24]然而,某些理论物理学家目前已经开始注意到了这种理论,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25] 现在讨论弦理论、时空交织或形态发生场是否将会在实验室中被证实,还为时过早:这种实验是很难操作的。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这三种理论有着类似的概念结构:强的非线性,主观的时空,不变通量和强调相互联通的拓扑学。

4、微分拓扑学与同调理论

几乎所有的外行人都不知道,在70年代和80年代中理论物理学经历了

一场重要的变化(虽然这还不是一种库恩范式意义上的变化):仅仅处理局部流形的数学物理学的传统工具(实分析和复分析),已经被用来解释宇宙的整体结构的拓扑方法(更准确地说,是微分拓扑方法[26])所补充。这种趋势体现在测量理论中对不规则对象的分析(AIvarez-Gaume 1985)[27],体现在涡漩调制相变(vortex-mediated Phase iransitic)理论以及弦和超弦理论中(Green,Schwarz and Witten 1987)[28]。最近几年来,已经发表了大量有关“物理学家的拓扑学”的书籍和评论(如 Nash and sen 1983)。

大约就在同时,在社会与心理科学中,雅克·拉康指出了微分拓扑学在其中所扮演的一个关键角色:

这一图形(麦比乌斯带)可看作是一种重要的内截形在基点上的基,在结点处构成了这样一个课题。这远远超出了你的最初的考虑,因为你可以找到能够作出这种内截面的那种表面。你也许会注意到球面,那种表示总体的熟悉的符号,但并不适合作这种表面。而环面,一个克莱因瓶,一个正交面就能够作出这种内截面。当用来解释精神疾病结构的许多症状时,这种差异性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如果你能够通过这个基本的内截面把该课题符号化,这样你就能够指出环面上的一个内截面与神经过敏有关,正交面上的截面则与另一种精神疾病有关(Lacan 1970,P.192。193)[29]

正如阿尔都塞(Althusser)正确地评论道:“拉康最终给出了弗洛伊德思想所必需的科学概念”[30]。就在当前,拉康的“主题的拓扑学”已经被富有成效地应用到电影批评(Miller 1977-1978,P.24-25)[31]和对爱滋病患者的心理分析之中(Dean 1993,P.107-108)。用数学术语来说,拉康在这篇文章中指出了球面的第一个同调群[32]是不重要的,但其他表面

的同调群却具有深刻的意义;这种同调群可能与经过一次或更多次正交后的表面相连通或不连通[33]。更进一步说,正如拉康所猜测的那样,在物理世界的外部结构和其内在的心理状态的量子结理论(qua knot theory)之间,存在一种密切的联系:这种假说现在已经被威腾所从事的结的不变量的研究工作所证实,这项工作来源于三维的彻·西蒙斯(Chern Stmons)的量子场论(Witten 1989)。

类似的拓扑结构在量子引力中也出现,但由于所涉及的流形是多维的而不是二维的,高级的同构群也就扮演着一种特定的角色。这些多维的流形在传统的三维笛卡尔空间是不可见的,如三维射影空间除产生于将普通的三维球面的对径点的粘合,会要求一种至少五维的欧几里德的嵌入空间。(James 1991,P.271-272)[介小]不过,人们通过一种恰当的多维(非线性)逻辑,至少能够感觉到较高级的同构群存在(Kosko 1993)[35]。

5、流形理论:整体和界线

鲁丝·伊里伽莱(Luce Iriryarary 1987,P.76-77)在那篇影响很大的文章“科学的主题被性别化了吗?”中指出:“数学科学,从整个理论上来看泊身只涉及到封闭或开放空间……它们本身很少关心部分开放的空间,很少关心还没有被清楚地描绘的整体,很少分析边界的问题。[36]1982年,当伊里伽莱的论文刚发表时,是一个富有挑战意义的批评:微分拓扑学传统上主要关心的是那些在技术上称之为“没有边界的流形”的研究(Hamza 1990,McAvity and Osborn 1991,Alexander,Berg and Bishop 1993)。然而,在过去10年中,在女性主义批评的推动下,某些数学家已经开始重新

思考“带有边界的流形”理论。或许并不是巧合,这些流形也正好出现在保形场论、超弦理论和量子引力这些新的物理学中。

在弦理论中,N维的封闭或开放的弦的相互作用的量子机械振幅是通过一个在带有边界的二维流形场上的泛函积分来表达的(Green,Schwarz and Witten 1987)。在量子引力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类似的数学表达式成立,除非带有边界的二维的流形将被一个多维的流形所代替。不幸的是,多维性总是与传统的线性数学思想相抵触。尽管当前的看法有所改变(最著名的是混沌理论中的多维非线性思想的研究),但目前多维流形的理论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没有被充分发展起来。然而,把泛函积分的方法应用到引力场连续空间中的物理学家的工作(Hamber 1992,Nabutoskv and Ben-Av 1993,Kont -sevich 1994),很可能会激发起数学家的注意力。[37]

正如伊里伽莱所预见的那样,在所有这些理论中最重要的问题是:界限是否能够被超越(突破),如果能,随后会发生什么?在技术上说,这就是众所周知的“边界条件”问题。在纯粹数学的层次上,边界条件最显著的表现就是大量的可能性:如“自由的b.C”(没有突破的障碍),“映射的b.C (像在一个镜子中的镜像映照),“周期性的b.C”(从流形的另一部分重新进人);反周期性的b.C(带有180度扭曲的重新进人)。物理学家提出的问题是:所有这些可想象到的边界条件,哪一个真实地出现在量子引力的公式之中?或者说,正像互补性原理所暗示的那样,所有这些条件是否同时发生并具有相同的地位?[38]

到此,我对物理学发展的概括必须停止,简单的理由是对这些问题的答案至今还没有获得。在这篇论文的其余部分,我将从那些在量子引力理论中已经相对公认(至少根据传统科学的标准)的性质出发,试图概括出这些性

质的哲学和政治的意义。

6、超越界限,发展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科学(Liberatory Science)

过去20年中,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文化论战中,具有批判精神的理论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讨论。在当前,这些对话已经开始详细地注意到了由自然科学提出的特殊的问题(Merchant 1980,Keller 1985,Harding 1986,Aronamtz 1988b,Harawny 1991 and Ross 1991)。特别是,马克·麦德森和戴博拉·麦德森目前已经对相对于现代主义的后现代科学的特征做出了一个清楚的概括。他们提出了后现代科学的两个标准:“有资格称为后现代科学的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它摆脱了对客观真理的概念的依赖。如根据这一标准,由于量子力学的互补性诠释,尼尔斯·玻尔与哥本哈根学派就应该被视为后现代主义者。”[39]很清楚,在这方面,量子引力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科学。(Mark Maclsen and Deborah Maclsen 1990,P.471)其次,“对后现代科学来说,另一个基本的概念是本质的概念(Essentiality),后现代科学理论是根据某些理论的因素来构造的,这些因素对理论的相容和效用来说是根本的”。(Madsen and Madsen 1990,P.471~472).

因此,如果数量或对象在原则上是不能被观察到的,如时空点,精确的粒子的位置,或夸克和胶子,则不应该被引入理论之中。[40]这样,当根据这一标准,近代物理学理论中大部分理论被排除后,量子引力便获得这种资格从经典的广义相对论到量子化理论,时空点(也正是时空流形自身)已经从理论中消失。

然而,这些标准,正如他们所承认的那样,对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后现代科学来说是不充分的:它们能够把人们从“绝对真理”和“客观实在“的专制中解放出来,但对其他人类的专制来说,却未必如此。用安德鲁·罗斯的话来说:我们需要一种“公众能够回答和有益干进步利益的”科学。[41]从女性主义的观点的角度,凯利·奥利弗(Keily Oliver)得出了一个类似的观点:

为了革命,女性主义不应该主张描述存在或自然事实。女性主义理论应该是一种政治工具,是在特殊具体的情境中克服压迫的战略。因此,女性主义的目标应该是发展一种战略性理论——不是真的理论,也不是假的理论,只是战略的理论。(Oliver 1989,P.146)

那么,这一任务何以完成呢?

下面,我将在两个层面上概括出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后现代科学:首先,根据一般的主题和观点;其次,根据政治的目的和策略。

正在形成中的后现代科学的一个特征是它强调非线性和不连续性:如,不仅在量子引力中,而且在混沌学说和相位变迁理论(theory of Phase transitions)中,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42]同时,女性主义的思想家已经指出了对流体,特别是对剧烈湍流,进行一种充分分析的必要性(Irigaray 1985;Hnyles1992)[43]。这两个性质看起来并不是像它们最初表现的那样矛盾,湍流联系着强的非线性,而平缓或流动性常常联系着非连续性(如在突变理论之中),因此一种综合的形成,决不意味着是不可能的。

其次,后现代科学解构和超越了人与自然,观察者和被观察者、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笛卡尔式的形而上学界限。量子力学,在这一世纪的早期,已经抛弃了天真的牛顿式信念,这一信念存于客观的,“外在于我们”的物质对

象的前语义世界中。正如海森堡所指出的那样,我们不能再问“粒子是否是客观地存在于时间和空间之中”。但海森堡的公式仍然将时空预设作为中性的客观存在,在这一毫无疑问的客观实在中,量子化的粒子和波相互作用着(虽然是不确定的);正是在这一自我标榜的客观实在中,量子引力对其提出质疑。正如量子力学告诉我们那样,一个粒子的位置与动量只能是相对于一个观察行为才能存在,因此,量子引力告诉我们时空自身是处于语境之中,它们的意义只有相对于观察的方式才能确定(Thorn 1975,1990,Arnol’d 1992)[44]。

第三,后现代科学推翻了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的静态的本体论范畴和等级特征,取代原子论的归纳主义的观点,新科学强调整体与部分之间关系的动态网络;取代固定的单一本质(如牛顿的粒子),后现代主义者强调的是相互作用和流动(flows)(如量子场)。在这方面,各种后现代科学集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认识论范式,那种被称为生态学的反思模式,被广泛地理解为“认识到在自然的循环模式中,所有的现象具有基本的相互依赖性和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包含”(Capra 1988,P.145 )[45]。

后现代科学的第四个方面是强调象征和表征(symbolismand representation)。正如罗伯特·马克利指出的那样:后现代科学正在逐渐地超越各学科之间的界限,表现出至今为止一直都是属于人文科学领域的特征。

量子物理学、强子的靴带理论、复数理论和混沌理论具有共同的基本假设:实在不能在线性的术语中被描述,非线性(和无法解释的)方程是描述一种复杂的、混沌的和非决定论的实在的唯一手段。这些后现代理论显示自身的最主要特征是:比喻自然,而不是“精确地”描述自然。从这种意义上

说,它们具有元批判的性质。基于那些文学理论家而不是理论物理学更熟悉的东西,我们可以说所进行的这些由科学家发展出来的一种新的描述策略的尝试,表现出一种朝元理论方向发展的信号。怎样表达这种元理论——数学的,实验的还是口头的,本质上是复杂的和难以解决的,它不会只有一种答案,每种答案都是研究宇宙的符号论的一部分(Robert Markley 1992,P·264)[46]

基于不同的出发点,阿诺罗维兹同时暗示着一种具有解放意义的科学可能会从各学科之间认识论的共同点中产生出来:

自然对象同样是社会建构性的。这并不是这些自然对象,或更精确地说,自然科学知识的对象是否独立于认识的行为而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只能通过“真实的”时间的假设来回答,这一假设与在新康德主义者中普遍的预设相反,这种预设认为时间总是有其自身的指称对象。因此,瞬时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范畴,而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范畴。无疑,地球在生命出现之前就早已进化,但问题是自然科学知识对象是否是外在于社会领域来进行建构的。如果这是可能的话,我们就能够设想科学或艺术能够发明认知程序,这种程序可能有效地使我们产生出知识或艺术的手段的效果的客观化。表演艺术也可以进行这种尝试(Aronowitz 1988b,P.344)。

最后,后现代科学不仅对根植于传统科学中的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提出了一种有力的反驳,而且还为科学工作的民主化方法提供了一个经验基础。正如玻尔所注意到的那样:“对同一个对象的一种完备的说明可能需要不同的观点,这对描述的单一性提出了挑战。”这是关于这个世界的相当简单的事实,然而许多自称为现代主义者的科学的经验主义者却宁愿否认它。在这种情形中,一个自称为永恒的、具有“科学家”资格的世俗僧侣怎样能够试

图维持在科学知识制造中的一种垄断?(我所强调的是我绝不反对专业的科学训练;我所反对的仅仅是一个精英的社会团体强加自己的“高科学”教规的做法,其目的是排除其他制造科学知识的方式,这些方式是由不属于这一精英团体的人所创造的。)[47]

因此,后现代科学的内容和方法论,为进步的政治纲领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上的支持,就其最广泛的意义来理解,则是:超越界限、打破障碍、实现社会、经济、政治的文化生活全方位的彻底民主化(Aronowitz 1994)。反过来说,这一纲领一定要包括一种新的和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的科学的建构,这种科学能够满足于一个民主化的未来社会的要求。正如马克莱所观察到的那样,对一个进步的团体来说,看来存在着多少是有点自相矛盾的选择:一方面,政治上进步的科学家能够试图为他们所赞成的道德价值恢复现有的实践,声称他们的右翼敌人正在毁损地球,而他们,反方向的运动,正在接近真理。(但是)生物圈的状态——空气污染、水污染、正在消失的热带雨林、数以千计的物种正濒临灭绝、大面积的土地承受着远远超过其负担能力的耕种、核工厂、核武器、过去曾经是森林的地带已经消失、饥饿、营养不良、消失的湿地、消失的草地、环境引起了大量的疾病。所有这一切都暗示着科学进步的实在论的幻想,恢复而不是变革现有的方法论和技术的实在论的幻想,从根本上来说,是无关于寻求国家社会主义复兴的政治斗争的,更不用说其他。(Markley 1992,P.271)

另一可供选择的方案是不仅要对科学,而且还要对政治进行深刻的重新认识:

走向重新定义系统的一种对话性的发展,即:不仅要把世界看作是一个生态的整体,而且还要看作是一组竞争的系统——一个靠各种自然利益和人

类利益之间的张力所结合成的一个世界,为重新定义什么是科学和科学是干什么的提供了可能性,提供了一种重构科学教育的确定性方案的可能性。这种方案是有利于目前正在进行的我们应怎样干预我们的环境的讨论的(Markley 1992,P.271)[48]。

毫无疑问,后现代科学是支持后者的,这是具有深刻意义的方法。

除了重新定义科学的内容外,还必须重新建构和重新定义科学劳动所处的制度场所(大学、政府实验室和企业),重新组织奖励系统,这种奖励系统过去经常迫使科学家违反自己的良好本性,成为资本主义和军国主义的雇用武器。正如阿诺罗维兹所指出的那样,“美国的11000名物理学研究生中的三分之一集中在固态物理学的这一物理学分支学科中,他们所有的人在这一领域中都能够获得工作”(Aronowitz1988b,P.351)。相反,量子力学或环境物理学领域中的学生却很少有工作机会。

但所有这些仅仅是第一步:为了打破“科学家”与“公众”之间的人为障碍,任何具有解放意义的运动必须首先解除科学知识的神秘性,实现科学知识民主化。实际上,这一任务必须通过教育系统深刻的改革,在新的一代受教育者的身上开始实施(Freire 1970,Aronowitz and Giroux 1991,1993)。必须消除科学与数学的教育中权威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自以为是。

曝光──一个物理学家的文化研究实验

艾伦·索卡尔

(此文发表在《大众语言》1996年第5~6月期合刊上。)

用主观的兴趣和思想来代替事实和证据这种做法(只服从于美国的政治运动)是我们时代最突出的和最有害的反理智主义的表现。

──劳丹,《科学与相对主义》(1990)

近几年来,我一直在为美国学术界中,某些范围内的人文科学的知识的

科技的进步与战争的相互影响论文

小论科技的进步与战争的相互影响 摘要:古往今来,人类的变化,历史的变迁,社会不断的进步着,然而伴随着着一切的还有我们不想面对却不得不面对的----战争。此次我们不谈战争是好还是坏,我们只谈战争对我们的影响。有人说因为战争的破坏极大,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以后的经济等发展;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战争,所以我们的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得以提升。我说科技的进步与战争戚戚相关,相互促进。 关键词:科技战争武器发展 正文:科技和战争就像是一个人的左手和右手,他们总是能够同时的出现,无论战争是天使还是恶魔,科技终将会给他戴上最为华丽,最为先进的武器与铠甲。 一科技与战争是相互促进发展 1、科技的发展推动战争的发展 不管是在以前还是在以前,一直以来任何一场战争都将是科技最好的实验之地。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使人类的战争进入了最为辉煌的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能及内燃的广泛应用成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械化、电气化的生产形势,日益增多的工业门类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制作技术、钢铁冶炼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促使军事领域开展一次新的革命。随着速射机枪、现代火炮、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无线电等一大批自动化、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竞相问世,战争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人类真正步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1]。如果说在世界第一次大战中各种机械化装备的使用时初露锋芒,那么,在二战期间,随这各种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大幅提高,机械化作战理论得到空前繁荣,作战形态发生了根本的变革。 2、二战的前景与科技革命 说的科技的进步与战争的关系,人们不得不说的就是世界第二次大战。20世纪20、30年代,是二战的前期也就是酝酿的阶段,也是科技的一次革命。总结一些二战我们发现,20和30年代,在科学理论方面的重大突破是量子力学的形成。他是由德国人创建的。这是在爱因斯坦相对论之后科学理论的又一重大发展。量子力学同狭义相对论结合形成原子核物理学,从而为制造原子弹,氢弹和建立核电站奠定了理论基础。30年代,原子物理学继续发展。1934年10月意大利科学家恩里科费来发现用中子轰击重元素轴可以制造成轴的核裂变。在此之前,居里夫人用轴的a粒子轰击铝制造出放射性同位素。1938年3月,奥地利女科学家利泽梅特纳在德国同奥托哈恩、弗里茨、斯特拉斯曼合作,在实验室里完成了轰击轴的实验。1939年没特纳和弗里茨的实验证明,他们分裂的原子放出的2亿伏特电,如能把轴控制利用,其爆炸力会等于TNT炸药的2000万倍。以上证明二战前夕,欧洲科学家已经在大力探

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战争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XXX 摘要:战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人的本性驱使着战争的不断爆发,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但是,从另一方面看战争,它与科学技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历史上几次科学技术中心的转移和战争也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战争是科学技术的催化剂,推动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而科学技术又在改变着战争的进程和形式,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改变着人类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科学技术,战争,武器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看,人类没有战争的年代只有那么几年,大部分年代,世界上都伴随着战火和硝烟的蔓延。虽然,人类早已经厌倦了战争,一直在提倡和平,但是,几乎没有真正的和平存在。这主要是因为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人们本性的驱使所致。当人们的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或者想去掠夺利益的时候,就会发动战争,因此,即使是处在科技、生活水平较高的现代社会,世界的不同角落里依然存在着战争,战火和硝烟依旧在人们生活中弥散。 但是,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审视战争,我们会对战争得出不同的结论。在科学技术在社会中的运行过程中看,由于社会所处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使得科学技术所产生的区域在不断地变化。不同时期,一些国家和地区会成为世界的科技活动中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中心也会随之不断改变、转移,这种中心的转移又会促进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科技活动中心的形成和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是,我们结合历史中著名的战争来看,会发现科学技术活动中心的转移和战争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根据日本汤浅光朝提出的科学中心转移理论分析,进入近代以来的400多年里,曾经有五个国家先后充当着世界科技活动中心。这五个国家依次是意大利(1540-1610年)、英国(1660-1730年)、法国(1770-1830年)、德国(1810-1920年)和美国(1920年至今)。 科技与战争的大规模接触出现在近代的科技发源地欧洲。因为十七世纪欧洲

现代科技与战争

现代科技与战争 《现代科技与战争》这本书对于现代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有这样的描述:战争是人类历史上的一种社会现象。人们为了生存必须关注战争。现代科 学技术给战争带来的变化是全方位的,从战争准备到战争样式,从战略到 战术,从军事理论到作战实施······近年发生的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 伊拉克战争等让我们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力量。 而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更为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武器极受重视。 一个国家的军略水平与这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人海战,或者说是正面战场上的交锋,更多 的趋向于电子战,空间战等各种科技战争,两军交锋,胜败不再是双方的 伤亡人数来确定的,而是哪一方首先捣毁了敌方的指挥系统,从而使地方 的整个战斗系统处于瘫痪。 伊拉克战争,20多天的短暂战争,是目前战争史上运用高新科技含量最高,对世界格局和政治版块影响最大的一次。我们应该看到伊拉克国防意志和传统的作战模式与现代化装备齐全的美英联军的国防意图和现代化作战模式的利与弊;新时期对国防的影响和世界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向。 在伊拉克战争中,美英联军大量运用了具有当代高新技术水平的常规武器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并采取了相应的作战方式进行了战争。其基本特征为:一是信息在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产生了重大变化,信息控制能力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作战能力,对作战的胜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二是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三是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四是空袭和反空袭已构成独立的战争阶段;五是扩大了合同作战的范围使战争向陆、海、空、天、电磁“五维一体”发展。整个战争过程充分的反映出高科技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自动化水平,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武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影响;对军事理论的发展影响;对战争的面貌和作战方式的影响;对作战行动时的隐蔽和行动透明度,火力战的地位和战场生存能力,昼夜作战的差别和作战难度,战争立体化的发展和协同作战的要求以及作战时的后勤保障的影响;对作战指挥人员的手段和作战指挥机构的效率、机动、生存以及指挥人员素质的影响。 以现在而言,美国的军事力量当属霸主,无论是其防御系统——天网,还是其现代战斗武器,就其空中作战能力而言,美国“F—22”无疑是世界

战役中的科技发展

战争中的科技发展 . . 战争和科技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无论将战争看作天使还是恶魔,科技都会给他们装备上最为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在战争中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科技的作用体现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先进的武器装备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也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20世纪,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未了文明的日新月异,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形式各异的战争。尽管人们对和平寄予了很多希望,为和平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战争总在一场接着一场地进行,其有规模和结局,都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战争远没有离开我们,离开的只是它的旧有形态。 1.科技与战争密切相联,相互促进 1.1 战争随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战争已经成为科技的一个试验地。科技也为战争提供更为犀利的武器。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使人类战争进入了最辉煌的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能及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成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器化、电气化的生产形式,日益增多的工业门类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促使军事领域开展了一次新的革命。随着速射机枪、现代火炮、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无线电等一大批自动化、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竞相问世,战争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人类真正步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机械化装备的使用只是初露锋芒,那么,一战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随着各种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大幅提高,机械化作战理论得到空前繁荣,作战形态发生了根本变革。 就在科学技术给战争带来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时,她还在孕育着一场更为 惊人的革命。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全面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场以原子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先导,使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发生根本变革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这些技术运用于军事上,使原子弹、导弹等武器大量涌现,人类在身处机械化战争的同时开始面临核战争。 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不停止,战争与军事的变革也不会停止,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夜视技术、伪装技术、隐形技术、作战模拟技术不断提高。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场已经成为了美国展示高科技武器的博览会。美国的航空母舰、高性能的战斗机、信息情报系统、精确制导炸弹等等。几乎任何武器都是高科技的集成。在经过大规模的精确轰炸之后,伊拉克的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已经被摧毁,伊军处于找不到士兵,士兵联系不上军官的情况下任何的抵抗和反击都是难以实现的。由伊拉克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高科技对于战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 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 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

对现代战争科技发展的理解

对现代战争科技发展的理解现代战争科学发展是以各国对战争高效率,低开销,低死亡率的追求为基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注重以人为本,追求战争的低死亡率和战争高效率,因而促进了科技的发展,也是科技的发展使这些目标可能并难以同时实现。 将现在战争科技运用于战争最著名的要数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这场战争成了欧美国家新式武器的练兵场,据统计,北约在这次战争中共派遣飞机1000多架(包括B—1B和B—2战略轰炸机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在内的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舰艇40多艘(其中美国约730架飞机、24艘舰艇,北约其他国家约325架)。飞机共出动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包括石墨炸弹),使用了大量杀伤性能极强的新式武器和气象技术。在这种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不对称战争下,南联盟1800多名平民丧生,6000多人受伤,近百万人沦为难民,20多家医

院被毁,300多所学校遭破坏,还有50多座桥梁、12条铁路、5条公路干线、5个民用机场被炸毁,39%的广播电视传播线路瘫痪,大批工厂、商店、发电厂被毁,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美元,这一数字超过了南斯拉夫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损失。虽然这场战争北约才伤亡5000多人,然而却没有实现高效率,低开销。北约付出了约130亿美元的高额战费,却不能使一个只有10万平方公里的小国屈服,丢尽了脸面。 另一方面,在阿富汗战争中,尽管美国运用高科技占据了其只要城市,可是美国以首的北约却承受着日复一日随时被自杀式炸弹袭击的危险,死亡人数剧增。 这些战争都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运用高科技欺负小国的实例,表面上它们取得了胜利。可是无论武器技术如何先进都难以,它们都难以使对手屈服。面对小国都难以实现这低死亡率,高效率,高开销的目标,面对中俄,日本这样的强国,北约

战争与科技论文

战争与科技 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所直接促成的。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更为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武器极受重视。 依个人看来,从古至今,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不管结果怎样,总会造成或多或少的损失与伤害,因此,双方总会不断改进自己的科技以及作战策略,总之,科技的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加剧了战争的灾难;战争的需要也反过来推动了科技的进步。 当人类跨人21世纪了,不论是科学家还是经济学家、政治家乃至普通的公众,当其回首20世纪发展历程的时候,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在这100年里所取得的惊人进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无不惊叹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甚至对每一个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历史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已不再像18世纪以前那样,仅依赖为数甚少的独立科学家或工程师的个人兴趣,已经成为全人类的事业,成为国家或地区发展竞争中的焦点。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世界格局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正在加速渗透到人类社会更为广泛的领域,不论是对人类精神文明的形式,还是对物质文明的发展都产生着十分强烈的影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是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这在20世纪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现在,人们都在关注着知

科技与战争思考

不要"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这是颠簸不破的至理名言。没有科技的进步,就没有生产力的进步。没有生产力的进步,就不用说经济的进步,社会的进步。如果把人类的进化史以及发展史作为一条长的连续的锁链,那么连接每一个关节的地方肯定是科技。历史的开端是火,工具,人类从爬行到直立行走,一直延续到现在。很难想像如果没有科技我们现在到底是如何生活的。但是,科技的发展却不是一帆风顺。有曲折,有倒退,有困难,有失败。而且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其副作用的效果也是越来越明显。 为什么要推动科技的发展?因为为了让人类的生活更好。战争让人类的生活不好,就算它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又怎样?它已经与发展科技的动机相违背了。 所谓战争促进科技发展,战争促进文化交流之类的,说的并不是战争的主要结果。你挨打不是会提高抗打能力么?那这样你每天去挨打?摔跤不是会提高抗摔能力么?那么你每天故意去摔跤?没了战争,科技照样发展,没了战争文化照样交流。(如果说那样速度会更慢的话,难道是要和谁比赛吗?) 战争是一种政治行为。如《战争论》中所说,战争是以暴力的方式促使敌方服从我方意志的行为。战争是战争开始以前的矛盾激化不可调和的产物,对于战争以后的意义,也许主要就是改变了政治的格局 最佳答案 科技的力量从目前来看,会使武器的威力变大(注意,使武器而不是战争本身)但是,战争的规模与否,是与战争的操纵者,人的意志有着直接的联系,与武器与科技本身无直接联系(从古至今,人们为了利益进行战争,或者其他目的,无论时代与科技) 战争的频度,还是从古至今,(其实楼主可以去多查查,看一看人类战争史,就会明白,历史记载、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大战争就不下百起,小规模的、局部的更是不计其数,单中国历史足以解释)所以说战争的频度也不是以科技发展为重心 要说的话,科技发展改变战争形势,战争手段,战争局势,与战争心态等 毕竟,决定战争的,是人 追问 如果满足人的所有条件,那是否这个假想就成立? 第一,科技的伦理--科技的本原是什么?科技的作用是什么?b] 由原始人类使用工具,摩擦生火开始,科技发展的“本原”就是服务于人类正常的生存和致力于提高生活水平的[b]“工具”。 “战争”作为人类活动中的畸形行为,形成了“畸形”的需要,从而产生了“畸形”的科技发展。

腾讯招聘游戏策划笔试真题

2015 年腾讯招聘游戏策划笔试真题 一、基础知识选择题(单选) 1. 在“驯龙高手”系列电影中,男主角属于哪个种族?() A、日耳曼人 B、罗马人 C、维京人 D、斯巴达人 2. “雷神托尔”是哪个神话中的人物?() A、希腊神话 B、北欧神话 C、玛雅神话 D、罗马神话 3.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人物是控制() A、汽车尾气 B、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 C、PM2.5 D、建筑工地和道路交通产生的扬尘 4. 以下哪个产品不是出自腾讯?() A、微云 B、滴滴打车 C、财付通 D、微信 5. “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展览会”的英文缩写是() A、TGS B、TGA C、E3 D、 C、J 6. 有10 颗糖,如果每天至少吃一颗(多不限),吃完为止,问有多少种不同的吃法?() A、144 B、217 C、512

D、640 7.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A、山海经 B、春秋 C、资治通鉴 D、史记 8. 《海贼王》主角路飞吃了哪种恶魔果实() A、烟雾果实 B、沿江果实 C、橡胶果实 D、黑暗果实 9. 《洛神赋》是谁的作品?() A、曹操 B、曹植 C、蒲松龄 D、李贺 10. 以下哪一场战役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A、夷陵之战 B、巨鹿之战 C、淝水之战 D、官渡之战 11. 以下哪个角色不是出自《火影忍者》?() A、大蛇丸 B、旗木卡卡西 C、黑崎一护 D、李洛克 12. 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出自美国?() A、被解救的姜戈 B、逃离德黑兰 C、三傻大闹宝莱坞 D、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13. 以下不属于“美国漫画英雄”系列的是() A、蝙蝠侠 B、超人 C、战神奎托斯 D、雷神索尔 14. 以下哪一个公司的主要业务与其他三个不同?() A、facebook B、亚马逊 C、阿里巴巴 D、eBay 15. 以下哪个体育项目起源于中国?() A、篮球 B、马术 C、乒乓球 D、围棋 二、专业知识选择题(单选) 16. 下面哪个网站是因为大型游戏《魔兽世界》而被人熟知的?() A、A9VG B、ACFAN C、COLG D、NGA 17. 以下哪款游戏与其他三款游戏的游戏类型不一样?() A、斗战神 B、逆战 C、使命传唤 D、穿越火线 18. 下面这些名词中,哪个是游戏里的冲锋枪?() A、SLSWG B、苏27 C、UMP45 D、T95

论现代科技对战争样式的影响

论现代科技对战争样式的影响 自第三次科技革命以来现代科技的发展飞速,当今世界的科技不仅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也慢慢的在改变现在的军事装备,导致现在的军事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各种高科技技术为支撑,未来的战争形态已经发生了跟本性的改变、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手段出现了崭新的方向。军队信息化的程度决定了军队的战斗力以及一国在军事领域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安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战争上就出现了不少的高科技,加速了战争对地球的破坏。尤其是二战的后二三十年一系列的高科技降临了。首先运用到军事上以后逐渐往民用领域扩张。核武器技术、导弹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航天技术为主。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的改变了现在战争的形式,以前的战争打的是人,如今的战争的是技术、科技、钱财和头脑。科技的发展已经大大的改变了战争的影响和破坏力。 总体来说从古到今,重大的科学技术进步都会对军事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且会对军事的影响发生全面的变化,如火药的发明,使刀和矛败于火枪和火炮,塔克的发明加快了领土的扩张,飞机船舶的发明使战场从地面扩大到海洋和空中,原子核裂变技术是广岛和长崎在热核爆炸中化为了一片灰烬,精确制导技术是美国的巡航导弹像长了眼睛一样在巴格达和贝尔格莱德的高楼大厦中穿梭往来。 高技术的使战争的可控性增强、战场空阔、作战方式多样化、指挥自动化、消耗巨大。现代战争不再是传统的海、陆、空三位一体的战争,而是陆、海、空、天、电一体的多元空间战争。随着科技水平的高速发展这种全方位的战争可能是未来战争方式的主流。他要求国家经济、国家战略、国家科技和军品生产的战争样式和作战方式。军队的建设和管理和对战争的准备,后勤的保证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新的改革,否则随着军事科技的快速发展,后勤额发展速度相对较慢可能会出现补给不足的情况。 高科技的发展对现代战争影响是长久的,它减少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战争的效率,扩大了战争的领域。但是,高技术的战争也使国家的经济方面消耗较大,使国家的经济负担加重,后勤保障更加艰巨和复杂。 伊拉克战争的整个战争过程充分反映出高科技对武器装备的性能,自动水平化,生存能力,作战能力以及武器的可靠性和可维修性的影响;对军事理论的发展影响;对战争的面貌作战方式的影响;对作战行动是的隐蔽和行动透明度,火力战的地位和战场生存能力,昼夜作战的差别和作战难度,战争立体化的发展和协调作战的能力还要要求后勤的保证,以及指挥人员的手段和作战方式。 军事技术的发展正在引领发生新的军事革命。以后将会出现不用以往的全新装备,军事思想,战争形态。在当前的军事革命中,科技始终存在与核心,它在带来更强的作战能力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危害,核武器的制造对地球的破坏。在科技的发展的同时,我们要以正确的思想来对待高技术武器,不能让它成为破坏和平的武器,要运用得当。要正确的使用高技术,不要让它成为破坏世界和平的罪恶源泉。我们在与各国一样进行军事变革发展军事高技术的同时,不搞任何形式的军备竞赛,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让其协调发展,不要恶意的加速军事科技的发展。如朝鲜为了刻意的加速军事力量的发展导致人民生活贫苦。 总而言之,在21世纪的今天,不善立即和运用现代高技术的军队,将无法与用现代信息技术物资起来的军队抗衡。因此,我们要根据自己的国情,走中国

战争与科技的关系

浅谈战争与科技的关系 邓小平曾经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军事战争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始终是世界军事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在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在全球持续发展,在军事领域也引发了新的军事革命。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立体化等。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将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可见,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 军事科技的加速发展令人始料不及。1899年,发生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一门5英寸口径的大炮还需要32头壮牛来牵引,仅仅过了15年,号称“陆地巡洋舰”的坦克就已经成为了驰骋沙场的流动炮台;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8年后,它就已经被装备到了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根据为登月而设计的液体燃料火箭原理制造出了V-2火箭,并用于对英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中一架F-15E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攻击能力,相当于140门大炮同时发射的威力。16世纪,航海技术的成熟使战争的硝烟得以跨洲越洋,从地球一端弥散到另一端;今天,即使在遥远的太空,也有战争的触角在不断延伸,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为多国部队提供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海洋监视和气象服务的卫星竟多达56颗。 战争的发展始终是受到科技的制约,各种战术也是根据科技的发展来制定的。现代战争还是由陆军作为战争的主导,尽管海空军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战争的决胜者还是陆军(海权国家除外)。因为美国的“联合兵种作战”的诞生陆军决胜论也遭到质疑,联合作战也成为世界主流。美军是如何作战的呢?拿伊战为例:由海军封锁海域并对地面进行火力支援和空中支援,空军进行“清场”打击对方阵地,消灭对方导弹基地,扰乱对方部署,联合地面部队对对方地面部队进行打击,有电子战瘫痪对方指挥系统,陆军则是突破和占领。在这种战术下伊军不堪一击。这样看来陆军在战场的作用比之二战差别太大,而未来战争陆军的作用将越来越小,陆军的主要作用将是侦察,特种战,占领,消灭残余。主战场将会从地面转移到空中,制空权的争夺将会是战争主线。制海权的争夺也将由战斗机和潜艇取代,水面舰艇将主要用与运输和发射导弹。再向后看未来的未来主战场可能会是太空,我们还无法预测。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军事高技术化对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高技术对战争带来的影响有以下五点:第一,高科技使侦察捉到了不怕火力威胁,不怕地形限制,真正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侦查的立体化使战争前的准备得到最完美的完成。第二,高技术使得战争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提高,精确的制导系统带来了打击的精确性。第三,反应的高速化,高技术武器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成果,战争方做到机动快,反应快,打击快,转移快。第四,战争永远包括打击与防护两个方面,高技术使得防护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隐秘,防护的综合化可以有效地在现代战争中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指挥。指挥控制系统是现代战争的中心枢纽,在高技术战争中交战双方之间实力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与控制的水平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仅仅靠人脑已远远不够,高技术特别是电脑的应用使得指挥系统智能化。只有借助于可操控的巨大指挥网络,才能真正打赢一场异常复杂的现代战争,而这种可控性使现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高科技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作战效率,再者作战空域也空前扩大,甚至把作战空间拓展到太空中。在军事装备上,高科技不但提高

军事高科技 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军事战争领域,科学技术一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一个大学生的我,我根据自己对军事理论的认识,就军事高科技对现代战争的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科学技术始终是世界军事发展和变革的动力。在20世纪60年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革命在全球持续发展,在军事领域也引发了新的军事革命。21世纪武器装备进入到信息化时代,走向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身化、立体化、无人化等。信息战武器、电子战武器、隐身武器、精确制导武器成为军事大国21世纪占优势的主导武器装备。可见,在现代军事战争中,科学技术已成为主导力量。 其次,高科技对现代军事战争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大大缩短了战争的时间,提高了作战的效率,再者作战空域也空前扩大,甚至把作战空间拓展到了太空中。 在军事装备上,高科技不但提高了装备的性能,而且武器的精确度也大幅度的提高,并且武器装备不断向体积小、多功效发展。高科技下的军事武器装备打击程度更高,毁灭性程度更大。在作战能力不断加强的同时,有可能引发战争的几率更大,在特定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高科技引发了某些战争。因此,我们要客观对待这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较强作战能力的军队,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尽量避免战争的爆发。 另外,高科技时代,卫星应用和互联网本身就没有国界,未来高科技武器装备的发展,同样将进入信息化时代,逐步实现体系化、信息化、网络化、精确化、隐形化和小型化。隐形轰炸机现在已经有了,我觉得将来还会出现隐形坦克、甚至隐形士兵。而且攻击弹头、水陆两栖作战坦克等,都会越做越小。 下面这些战争实例就很好的向我们说明了高科技对战争的深远的影响。

战争与科技的相互影响

战争与科技的相互影响 (海南大学) 战争和科技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无论将战争看作天使还是恶魔,科技都会给他们装备上最为先进的武器和盔甲。在战争中科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战争中科技的作用体现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方式。先进的武器装备推动了战争的发展,也改变了以往的作战方式。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战争推动了科技的发展,科技加快了战争的进程。 20世纪,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带未了文明的日新月异,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形式各异的战争。尽管人们对和平寄予了很多希望,为和平做出了极大努力,但是,战争总在一场接着一场地进行,其有规模和结局,都是人们始料不及的。战争远没有离开我们,离开的只是它的旧有形态。 1.科技与战争密切相联,相互促进 1.1 战争随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战争已经成为科技的一个试验地。科技也为战争提供更为犀利的武器。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使人类战争进入了最辉煌的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能及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成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器化、电气化的生产形式,日益增多的工业门类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促使军事领域开展了一次新的革命。随着速射机枪、现代火炮、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无线电等一大批自动化、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竞相问世,战争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人类真正步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机械化装备的使

用只是初露锋芒,那么,一战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各种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大幅提高,机械化作战理论得到空前繁荣,作战形态发生了根本变革。 就在科学技术给战争带来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时,她还在孕育着一场更为惊人的革命。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全面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场以原子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先导,使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发生根本变革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这些技术运用于军事上,使原子弹、导弹等武器大量涌现,人类在身处机械化战争的同时开始面临核战争。 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不停止,战争与军事的变革也不会停止,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夜视技术、伪装技术、隐形技术、作战模拟技术不断提高。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场已经成为了美国展示高科技武器的博览会。美国的航空母舰、高性能的战斗机、信息情报系统、精确制导炸弹等等。几乎任何武器都是高科技的集成。在经过大规模的精确轰炸之后,伊拉克的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已经被摧毁,伊军处于找不到士兵,士兵联系不上军官的情况下任何的抵抗和反击都是难以实现的。由伊拉克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高科技对于战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关于科学与战争的关系问题,科学学的创始人、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帮助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的需要也同样地帮助了科学事业”的观点。他说:“自古以来,改进战争技术一直比改善和平生活更需要科学。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家具有好战的特性,而是因为战争的需要比其他更为急迫。各国君主和政府不那么乐于向其他研究工作提供津贴,却很乐于向军事研究工作提供经费,因为科学界能研制出新的装备,而这种装备由于十分新颖,在军事上极为重要。”“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公正地说,

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科技与战争的关系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当今世界高科技的发展不但对整个科技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导致了战争军事技术日益走向了技术化,信息化。军事高技术化对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了难以估量的推动作用。 高技术对战争带来的影响有以下五点: 第一、高科技使侦察捉到了不怕火力威胁,不怕地形限制,真正做到了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侦查的立体化使战争前的准备得到最完美的完成。 第二、第二、是高技术使得战争武器装备得到了质的提高,精确的制导系统带来了打击的精确性。 第三、是反应的高速化,高技术武器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的成果,战争方做到机动快,反应快,打击快,转移快。 第四、战争永远包括打击与防护两个方面,高技术使得防护的手段越来越多,越来越隐秘,防护的综合化可以有效地在现代战争中最大可能的保存自己的实力。 第五、指挥。指挥控制系统是现代战争的中心枢纽,在高技术战争中交战双方之间实力的差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指挥与控制的水平上。面对复杂多变的战争局势,仅仅靠人脑已远远不够,高技术特别是电脑的应用使得指挥系统智能化。只有借助于可操控的巨大指挥网络,才能真正打赢一场异常复杂的现代战争。而这种可控性使现代战争与政治经济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科学与战争一直是极其密切地联系着的;实际上,除了十九世纪的某一段时期,我们可以公正地说:大部分重要的技术和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的” 。由于科学技术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战争需要也同样地促进了科学事业。 古希腊时期叙拉古的阿基米德就曾经制造了一些巨大的抓钩和夹钳用来对付攻城器械,这些需要多人操作的钩子和钳子甚至能掀翻岸边的敌舰。他还运用光学知识制造了巨大的反光镜,把这些镜子沿海岸排开,同时汇聚阳光于一艘敌舰,船帆马上会被点燃。这堪称是古代世界最匪夷所思的远程打击武器,叙拉古人用这些武器曾多次击退敌人迦太基的舰队。同时期中国战国初年,鲁国的工匠公输般,就曾制造出云梯、撞车等先进的攻城工具。 军事科技的加速发展令人始料不及。1899年,发生在南非的布尔战争中,一门5英寸口径的大炮还需要32头壮牛来牵引,仅仅过了15年,号称“陆地巡洋舰”的坦克就已经成为了驰骋沙场的流动炮台;在莱特兄弟发明飞机8年后,它就已经被装备到了军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人根据为登月而设计的液体燃料火箭原理制造出了V-2火箭,并用于对英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到了90年代,海湾战争中一架F-15E重型战斗轰炸机的攻击能力,相当于140门大炮同时发射的威力。 16世纪,航海技术的成熟使战争的硝烟得以跨洲越洋,从地球一端弥散到另一端;今天,即使在遥远的太空,也有战争的触角在不断延伸,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战争,为多国部队提供侦察、通信、导航、预警、海洋监视和气象服务的卫星竟多达56颗。 借助科技的发展,现代战争已经发展到了足不出户就可以对千里之外的目标实施毁灭性打击;由巡航导弹引爆的电子炸弹能够释放高能量微波脉冲,可以让敌军的电子设备瞬间瘫痪;中子弹的研制可以轻易实现只杀伤人员而不毁坏建筑的目的;用高科技炮制的武器军备,如同悬在人们头顶的利剑,无声地闪动着它狰狞的锋芒。 现代战争形态的深刻变化和高技术在军事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既对人民战争提出了严峻挑战,也给人民战争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活力。 首先,现代高技术的发展,为积聚雄厚的人民战争潜力,提供了新的增长点。经过长期奋斗,

科技与战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科技与战争的相互影响和作用 摘要:战争是如此地不可思议,一方面它是人类社会最残酷、最野蛮的集体行为,另一方面却与人类几乎所有的文明现象,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常涉及到几乎所有的科学和历史时期。 关键字:科技战争武器和平 正文:战争和科技犹如一对孪生兄弟,无论将战争看作天使还是恶魔,科技都会给他们装备上最为先进的武器和盔甲. 1.科技与战争密切相联,相互促进 1.1 战争随科技的进步而发展 战争已经成为科技的一个试验地。科技也为战争提供更为犀利的武器。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取得的成果使人类战争进入了最辉煌的篇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电能及内燃机的广泛应用成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机器化、电气化的生产形式,日益增多的工业门类与迅速发展的机械制造技术、钢铁冶炼技术、石油化工技术、电力技术、无线电通讯技术,促使军事领域开展了一次新的革命。随着速射机枪、现代火炮、坦克、飞机、潜艇、航空母舰、无线电等一大批自动化、机械化武器装备的竞相问世,战争面貌发生了彻底改变,人类真正步入了机械化战争时代[1]。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机械化装备的使用只是初露锋芒,那么,一战后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随着各种机械化武器装备性能的大幅提高,机械化作战理论得到空前繁荣,作战形态发生了根本变革。 就在科学技术给战争带来让人目不暇接的变化时,她还在孕育着一场更为惊人的革命。随着相对论、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现代自然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全面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起,一场以原子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技术为先导,使传统技术和传统产业发生根本变革的新技术革命在世界各地悄然兴起,这些技术运用于军事上,使原子弹、导弹等武器大量涌现,人类在身处机械化战争的同时开始面临核战争。 科学技术进步的脚步不停止,战争与军事的变革也不会停止,20世纪70年代后,以信息技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高速发展,使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武器、军队自动化指挥系统以及军事侦察与监视技术、夜视技术、伪装技术、隐形技术、作战模拟技术不断提高。在伊拉克战争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战场已经成为了美国展示高科技武器的博览会。美国的航空母舰、高性能的战斗机、信息情报系统、精确制导炸弹等等。几乎任何武器都是高科技的集成。在经过大规模的精确轰炸之后,伊拉克的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已经被摧毁,伊军处于找不到士兵,士兵联系不上军官的情况下任何的抵抗和反击都是难以实现的。由伊拉克战争的进程可以看出,高科技对于战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2]。 1.2科技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飞速发展 贝尔纳曾说:“实际上,除了19世纪的某一段时期,我们可以公正的说,大部分重要的科学进展是海陆军的需要所直接促成,这并不是由于科学和战争之间有任何神秘的亲和力,而是由于一些根本的原因;不计费用的军事需要的紧迫性和大于民用需要的紧迫性。而且在战争中,新武器极受重视,通过改革技术而产生出来的新式或更精良的武器可以决定胜负[3]。”的确,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

战争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反方 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人类使用武器进行有组织有目的的战争,最早出现于人类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恩格斯指出:“在这一阶段上,我们发现了已经充分发达的氏族制度。。。。它能够处理在这样组织起来的社会内部的一切可能发生的冲突,对外的冲突则由战争解决。”战争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它的出现对人类的各个方面都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 战争刺激了科学,增加了科学系统的正常输入。克劳塞维兹在《战争论》中写到:“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在这种暴力行为中,双方谁有先进的武器,巧妙的布阵,充足的财源,谁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暴力用技术和科学的成果装备自己来对付暴力。”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战争一直促进着科学的发展。 武器在战争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亨利约米尼在他的《战争艺术》中认为一支尽善尽美的军队的条件之一是“无论在攻势和守势方面,尽可能保持着装备和武器的优越性。”他并强调指出:“武器的优越可能增加战争胜利的机会,虽然武器本身并不能够获得胜利,但它却是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武器的发展可以日新月异,所以一个国家在这一方面居于领先地位,是可以占了不少的便利。“武器的发展对科学的刺激是科学受战争影响发展的主要原因。 弓箭这种武器的运用很早。我国在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发明了弓箭。弓箭可以在较远的距离内杀死敌人,所以它一出现就为兵家所重视。弓箭的出现,贝尔纳认为它在三个方面刺激了科学的发展:“研究箭的运动,刺激了动力学。。。。。代替手的动作,并且仅用一手就能运用的弓钻,可用来扭转发火棒或钻头,是持续的旋转运动的一个先例。弓弦弹出的汪汪粗音可能是弦乐器的起源。”在战争的实践和弓箭的制造过程中,人们发现了许多力学现象。《考工记》记载了工匠在弓箭的生产中的经验:“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迟,羽杀则燥。”这一段话揭示了飞行物体的重心、形状同重力、空气阻力之间的关系以及飞箭飞行轨道的一些基本理论。 弓箭的出现已引起了人们对抛物体的重视。在火炮出现后,弹道学这门学科也随之诞生。抛石机在亚历山大时代已成为攻城的主要工具。管形火器大约出现在十三世纪末和十四世纪初。伽里略继塔塔里亚后,通过对抛射体轨迹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的力学结论。炮弹的射击准确度的提高导致了线膛炮和膛线的发明,炮筒的生产导致威尔金森炮筒镗床的产生,从而推动了精密工程学的发展。火炮的出现对科学的促进可以初步看到战争对科学的激励作用。无怪于贝尔纳写到:“炮弹的飞行给人带来新的力学观念,至少具有同等的革命作用。在大炮出现以前,根本不可能有现代力学。”大炮的出现,炮弹的飞行,不仅仅带来的力学革命,还对当今最伟大的成就---电子计算机的产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部要求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学院电工系和设在马里兰州的陆军阿伯丁弹道研究实验室共同提供6张火力表。当时,用手摇计算机计算一条弹道需要20小时,而一张火力表就要几百条弹道。为此阿伯丁实验室专门雇用了200名妇女,日夜不停的计算,但仍完不成任务。电子计算机就是在这种紧迫需要之中产生的。 武器在战争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优良的装备和仪器其重要性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在我国春秋时期,战争主要是以车战为主的。由于车辆的好坏、坚固程度、灵活性对战争的胜负有很大的关系,所以那时的车辆制造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工匠在战争的这种要求下,总结出许多方法来达到要求。他们用水的浮力检查车轮质量分布是否均匀。“揉辐比齐,平沈必均。”为行驶迅速,必须减少车轮与轴之间的摩擦:“欲其微至也。无所取之,取诸圈也。”“轮已崇,则人不能登也;轮已庳,则于马终古登弛也。”这是关于滚动时阻力与轮子半径有关的这一理论的朴素描述。在近代,战争更需要优良装备和仪器,而且效用也越来越明显了。而且,这些新型的装备和仪器的出现,扩展了战争对科学影响的范围,将科学开拓到一个又一

军事科技与现代化战争在今后的发展

军事科技与现代化战争在今后的发展趋势 21世纪初期,我国将面临的战争是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确保国家利益和尊严不受侵犯与损害的战争。这样的战争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意愿,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义的战争。战争历史证明,正义战争必将赢得最后的胜利。在战争指导上,必须高举反分裂、反侵略的正义战争的旗帜,坚持以正义的战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充分发挥正义战争的优势,依靠这种优势赢得战争的胜利。为此,要立足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的方向努力,全面筹划战争准备,做到备战、慎战与应战相结合。 战争是政治以特殊的方式的继续,政治对战争的支配和制约是战争的基本规律,这主要表现在对战争目的、规模和进程等方面。首先,在世界向着和平与发展的过程之中,世界人民要和平、求稳定、谋合作、促发展的愿望已经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促进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相互渗透和依存,从而构成强烈的利益互动关系,使战争决策受到极大的约束。任何国家无论其军事实力怎样强大,都不能毫无节制、随心所欲地运用战争手段。同时,仅仅依靠军事优势还不能使对手屈服,军事对抗最终还要回到政治解决的方式上来。其次,在高技术局部战争条件下,当政治不得不把战争作为手段时,战争的目的不再是攻城掠地、全部或大部歼灭敌之有生力量征服对手,而主要是摧垮敌方的对抗意志,从而使战争规模相对缩小,战争样式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再次,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出现,为有限政治目的实现提供了低风险、高效能的手段,而战争耗费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又削弱了各国对战争的承受能力。最后,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所有国家在对外政策和战争决策方面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民心向背对战争的制约力量显著增强。 面对新世纪的这些新特点,在战争指导上应着眼于政治斗争需要所采取的各种斗争形式。要以政治、经济、外交等手段为正义的战争营造有利的态势,使敌人在政治上失道寡助。借助谈判手段,打与谈相结合,做到掌握主动。根据政治上的需要决定军事上的打、停、进、撤,以军事上的胜利创造政治解决的有利条件,做到收发自如,措置裕如。在新的世纪,战争指导还要善于适应战争法对战争约束力逐步增大的趋势,利用战争法的国际执行机制,破坏敌人的战略部署和战略行动,为战争行动寻找法理依据,从而争取国际上的广泛支持。 交战双方至少有一方大量使用高技术武器和相应的战略战术进行的战争,称为高技术战争。应用高技术研制的新武器和改造的现有武器,称为高技术武器,例如,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武器、隐身飞机、先进的C(U3)I系统、航天系统、反导系统、电子战系统、夜视器材等。高技术武器命中精度高、射(航)程远、反应速度快、机动性好、可靠性高,对战争的战略战术和结局将产生重大影响。海湾战争是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雏型,从中可以看出高技术战争的某些特点。传统的战争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攻城略地为主要目的。现在可以利用高技术武器从远距离打击敌国的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电力设施、工业中心等经济基础设施,摧毁其中50%,将使对方的经济、军事、社会活动陷于混乱或停顿。这就是所谓“打击基础设施战略”,又称“瘫痪战略”,用不着占领敌国领土就可以迫使敌人投降 21世纪初期的高技术局部战争,将呈现出力量集成化、战场数字化、指挥网络化、打击精确化、保障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作战方式将从过去以陆地为主、侧重对敌实施地面作战,发展为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联合作战上来。从其他作战方式发展到联合作战,是战争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作战方式的改变,必须研究和运用新的战法:首先,在战前向战区投送各军兵种的精兵利器,快速形成陆、海、空、天、电一体化的作战部署。其次,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