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地质-塔里木与天山造山带-2

中国地质-塔里木与天山造山带-2

西天怎么造句

西天怎么造句 导读:1、一顿美餐然后一瓶美酒,这不算上西天的最差待遇。 2、那个缺德的女人归了西天,听到这个消息大家都很高兴。 3、第四天的夜里,他终于发现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明亮的小路直指西天。 4、老施主,我们是去往西天取经的和尚,经过此地,想在此歇息一阵,不知方便否? 5、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间发育的花岗岩记录了该过程的重要信息。 6、这个我知道。你看他一路上经历了八十一种磨难,最后还是去西天取回了真经。 7、莱历斯高尔铜钼矿是新疆地矿局近年在西天山地区新发现的一处斑岩型矿床。 8、西天山地区是指位于奎屯南的北天山与库车北的南天山间的广大地区。 9、灰白船融入西天。 10、那伙歹徒的首领有些粗力不济,人也老了。于是,他手下的一个年轻小子就把他送上了西天。 11、新疆西天山富铁矿成矿带位于伊犁板块东端,火山岛弧带弧间断陷盆内。 12、为了和猫猫们朝夕相处,我特意搬到碧峰峡基地内的小西天

住了几天,尽管那里的条件很差。 13、夕阳在西天消退到不留痕迹。 14、直到天色黑了,看不清猫猫了,才回到小西天,对付那些个难过的夜晚。 15、我送你上西天。 16、另一处在西天山东侧背风坡的柯坪附近,这里是新疆沙尘暴出现最多的地方。 17、只有一种情况,即如果蚊子(疟疾病例)或者污水管道(霍乱病例)认为值得将你的传染对象送上西天的话,它们才会将你大肆利用。 18、就要送你上西天了,还有什么话说吗? 19、观音让我在此等待去西天取经的唐僧师父。 20、新疆西天山地区的早石炭世古火山机构是形成金矿床的重要构造。 21、因此,选择与中亚相邻的新疆西天山作为研究区具有重要研究价值。 22、和风中的人西天的月合为一体; 23、二叠纪开始西天山地区处于后碰撞造山阶段,该阶段的岩浆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三叠纪。 24、秋高气爽,伴着徐徐轻柔的风儿,独伫广袤无垠的空荡旷野,遥望静观缀满红霞的西天是一件充满诗情画意的事。 25、伊犁盆地是西天山褶皱带中一个构造残留盆地,纵向上发育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

石人子沟遗址与xx古代游牧文化 东天山指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区域,包括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草原,也包括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和哈密盆地。 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因为纬度高,冬季寒冷时间长。 居住遗址、岩画、墓葬是古代游牧民族聚落留下来的基本遗存要素。 第一类遗存: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墓葬没有封堆(有石头有土,但没有堆起来);岩画:粗线条式、剪影式;大型聚落里,单间房屋的面积大,冬季的居住遗址往往会有石块垒起的墙体,墓葬也会比较多,也会有大量岩画(规模大,数量多是大型聚落特点)。 第一类遗存分布在天山北麓的遗址较少,但规模较大,多属于中型和大型聚落(岳公台—西黑沟遗址、东黑沟遗址:三座石筑高台,中高台、东高台、西高台,有规律分布的倒品字形,有大量用火的痕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 东黑沟所处的地位、环境、居住地的选择、墓葬中随葬品的组合、人骨的分析(人骨可以分析饮食结构和经济形态),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游牧经济。游牧文化特征,称其为东天山地区的第一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 第二类遗存:东天山北麓山前地带,主要为夏季的大中型聚落遗址。代表有红山口—石人子沟遗址群:1号地点可能为统治者居住遗址,2号地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3号地点可能为驻军场所。 第一类遗存岩画可能由石头工具刻的,第二类遗存岩画可能是有金属工具刻的,所以已经是以动态的剪影式为主,有了细部的雕刻。 第二类遗存发现了重要的现象,它的封堆下发现了被肢解的人骨,人牲同时埋葬有各种随葬品。复原后发现,人牲的随葬品和墓主的随葬品有明显的区别,墓主的随葬品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的随葬品属于第一类遗存。所以墓主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属于第一类遗存,这代表着第二类遗存代表的古代人群,征服统治了第一类遗存所代表的人群,时间大概处于公元前2世纪。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龙灵利1, 高俊1, 钱青1, Reiner Klemd2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Mineralogisches Institut, Universit?t Würzburg, Am Hubland 97074, Würzburg, Germany 中亚造山带是不同于俯冲型和碰撞型的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最显著的地区,为造山带前沿热点研究对象。西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其对认识中亚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间发育的花岗岩记录了该过程的重要信息。同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周边东准噶尔、西准噶尔、阿尔泰山及阿拉套山地区,西天山地区显生宙地壳增生的信息和证据较少。 本次研究新获得西天山花岗岩25个高精度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年龄数据。花岗岩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896Ma的花岗片麻岩反映了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形成时间,470Ma~247Ma间的花岗岩记录了西天山古生代造山过程。 西天山花岗岩由中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到酸性岩组成,以中酸性和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闪长岩。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不同类型花岗岩:伊犁板块北缘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

(413Ma~281Ma),413Ma~297Ma的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281Ma镁质钙碱性偏铝质闪长岩为后碰撞造山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伊犁板块南缘发育早古生代470Ma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以及430Ma后碰撞碱长花岗岩,晚古生代348Ma火山弧花岗岩和三叠纪后碰撞花岗岩;中天山花岗岩形成于479Ma ~ 247Ma,主要集中在433Ma~321Ma间。479Ma~321Ma的花岗岩大多为镁质钙性-碱性岩,少数为铁质钙碱性-碱性岩,它们表现为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少量形成于276Ma~247Ma间的后碰撞花岗岩一定程度继承了先存岩浆弧的特征;南天山(塔里木板块北缘)花岗岩形成于420Ma~411Ma和285Ma左右两个阶段,420Ma~411Ma间的镁质钙性-碱性岩花岗岩,可能为拉伸环境下的产物,285Ma花岗岩主要为铁质钙碱性-碱钙性岩,SiO2含量高、全碱含量高、表现明显的Eu,Ba,Sr,P,Ti的负异常,具有类似于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形成于后碰撞造山过程中的拉伸环境。 初步建立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构造演化模型:早寒武纪,沿那拉提北缘断裂帖尔斯克依古洋形成,它将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分隔开来,当时中天山板块和塔里木板块连在一起。帖尔斯克依古洋向两侧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之下发生双向俯冲,晚奥陶纪早期,帖尔斯克依古洋闭合,伊犁板块和中天山板块碰撞缝合。同时,中天山-塔里木板块开始伸展拉张,古南天山洋逐渐发育形成。早志留纪,古南天山洋开始向伊犁-中天山板块之下俯冲,形成火山弧型花岗岩。志留纪中期,古南天山洋达到相当规模,这一时期洋壳俯冲活动强烈,在中天山形成大量的花岗岩。石炭纪末期,古南天山洋消失,塔里木板块与伊犁-中天山板块碰撞。晚寒武纪,准噶尔洋在中天山北缘出现,奥陶纪开始向伊犁板块之下俯冲,在伊犁板块北缘发育岩浆弧。晚石炭纪,古准噶尔洋闭合消失。石炭纪末塔里木、伊犁-中天山和准噶尔板块拼合在一起。二叠纪开始西天山地区处于后碰撞造山阶段,该阶段的岩浆活动可能一直持续到早三叠纪。 西天山花岗岩87Sr/86Sr初始值介于0.703226~0.716343之间,εNd(t)值介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笔记

石人子沟遗址与东天山古代游牧文化 东天山指天山山脉东段为中心的区域,包括天山北麓的巴里坤-伊吾草原,也包括天山南麓的山前地带和哈密盆地。 游牧中有定居是游牧民族普遍的生活方式,因为纬度高,冬季寒冷时间长。 居住遗址、岩画、墓葬是古代游牧民族聚落留下来的基本遗存要素。 第一类遗存: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墓葬没有封堆(有石头有土,但没有堆起来);岩画:粗线条式、剪影式;大型聚落里,单间房屋的面积大,冬季的居住遗址往往会有石块垒起的墙体,墓葬也会比较多,也会有大量岩画(规模大,数量多是大型聚落特点)。 第一类遗存分布在天山北麓的遗址较少,但规模较大,多属于中型和大型聚落(岳公台—西黑沟遗址、东黑沟遗址:三座石筑高台,中高台、东高台、西高台,有规律分布的倒品字形,有大量用火的痕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 东黑沟所处的地位、环境、居住地的选择、墓葬中随葬品的组合、人骨的分析(人骨可以分析饮食结构和经济形态),其已经表现出明显的游牧经济。游牧文化特征,称其为东天山地区的第一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 第二类遗存:东天山北麓山前地带,主要为夏季的大中型聚落遗址。代表有红山口—石人子沟遗址群:1号地点可

能为统治者居住遗址,2号地点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3号地点可能为驻军场所。 第一类遗存岩画可能由石头工具刻的,第二类遗存岩画可能是有金属工具刻的,所以已经是以动态的剪影式为主,有了细部的雕刻。 第二类遗存发现了重要的现象,它的封堆下发现了被肢解的人骨,人牲同时埋葬有各种随葬品。复原后发现,人牲的随葬品和墓主的随葬品有明显的区别,墓主的随葬品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的随葬品属于第一类遗存。所以墓主属于第二类遗存,人牲属于第一类遗存,这代表着第二类遗存代表的古代人群,征服统治了第一类遗存所代表的人群,时间大概处于公元前2世纪。 总结:的的确确存在古代游牧民族的聚落遗址;冬季聚落和夏季聚落的形式有所不同,有季节性的差别,冬季聚落一般分布在山脉的南麓,有大量的小型聚落和少量的大中型聚落,夏季聚落主要分布在山脉的北麓,主要是大中型聚落,小型聚落很少见;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第一类聚落遗址在东天山的南北两麓,公元前2世纪代替它的第二类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东天山的北麓,而且都是大中型遗址,与蒙古草原考古资料的对比后,确认第二类早期游牧文化遗存为匈奴文化遗存,根据史书记载,应该属于匈奴右部活动区域。在巴里坤发现的以第二类文化遗存为主的红山口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

西天山造山带的古生代构造演化与地壳增生:来自花岗岩的证据 龙灵利1, 高俊1, 钱青1, Reiner Klemd2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 2Mineralogisches Institut, Universit?t Würzburg, Am Hubland 97074, Würzburg, Germany 中亚造山带是不同于俯冲型和碰撞型的造山带,是全球显生宙大陆地壳增生最显著的地区,为造山带前沿热点研究对象。西天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的西南缘,其对认识中亚造山过程和大陆地壳增生具有重要意义。 西天山造山带古生代经历了复杂的构造演化过程,其间发育的花岗岩记录了该过程的重要信息。同为中亚增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周边东准噶尔、西准噶尔、阿尔泰山及阿拉套山地区,西天山地区显生宙地壳增生的信息和证据较少。 本次研究新获得西天山花岗岩25个高精度SHRIMP和LA-ICPMS锆石U-Pb 年龄数据。花岗岩的形成分为两个阶段:896Ma的花岗片麻岩反映了前寒武纪基底岩系的形成时间,470Ma~247Ma间的花岗岩记录了西天山古生代造山过程。 西天山花岗岩由中基性岩、中性岩、中酸性岩到酸性岩组成,以中酸性和酸性岩为主。岩石类型主要为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石英正长岩及二长闪长岩。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不同类型花岗岩:伊犁板块北缘花岗岩主要形成于晚古生代(413Ma~281Ma),413Ma~297Ma的花岗岩具有类似于大陆弧花岗岩的特征,281Ma镁质钙碱性偏铝质闪长岩为后碰撞造山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伊犁板块南缘发育早古生代470Ma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埃达克质闪长岩以及430Ma 后碰撞碱长花岗岩,晚古生代348Ma火山弧花岗岩和三叠纪后碰撞花岗岩;中天山花岗岩形成于479Ma ~ 247Ma,主要集中在433Ma~321Ma间。479Ma~321Ma

项目名称中国西部超高压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

项目名称:中国西部超高压变质作用与造山带演化 候选单位(含排序):北京大学 候选人(含排序):张立飞,宋述光,魏春景,张贵宾,吕增 项目简介(不超800字): 超高压变质作用是固体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西部又发现了不同成因类型的超高压变质带,使得我国超高压变质作用研究成为我国基础地质特色研究之一。北大变质岩研究群体长期以来坚持在中国西部开展造山带变质作用方面的研究,自1999年以来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3个杰出青年基金、1个创新群体项目和科技部2轮973 课题的资助下,发现和确定了我国西部的西南天山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进一步探讨超高压变质作用引发机理、发展板块构造理论都具有重要意义。其成果集中在以下3 个方面: 1、发现并确立了西南天山长约八十多公里的超高压变质带,这是目前世界上规 模最大、时代最为古老的洋壳深俯冲超高压变质带。目前在西天山榴辉岩相变质岩石中发现的超高压变质矿物有柯石英包体、柯石英出溶条纹以及白云石分解结构等,计算了3 个变质阶段的演化;确定了其原岩为增生楔洋壳; 初步确定了西南天山榴辉岩晚古生代-中生代年代学演化框架,提出了西南天山双变质带的构造演化模式。 2、确立了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的空间分布和俯冲极限深度,证明了柴北缘大陆 深俯冲的极限深度大于200 km;证明在主体为大陆型深俯冲的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中经历了洋壳超高压变质作用;结合锆石SHRIMP 定年建立了柴北缘由洋壳俯冲到陆壳俯冲碰撞的构造演化模式。 3、深入的相平衡岩石学研究,以西南天山和柴北缘超高压变质带为例,建立了 高压超高压变质玄武岩体系(NCFMASH)中的蓝闪石榴辉岩、硬柱石榴辉岩和角闪石榴辉岩相平衡关系;计算了泥质岩石在高压-超高压相中的相图,探讨了白片岩、硬绿泥石-滑石蓝闪石片岩和硬绿泥石-蓝闪石片岩的相转换关系。从而为定量地刻画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奠定了理论基础。 该项研究共发表SCI 论文65篇,20 篇核心论文被SCI 论文他引973次。这些论文在国际权威专著、国外经典教材和包括Nature、Geology、EPSL 等在内的著名杂志上都有相关引用和比较高的评价,其中6 篇文章在各自当年发表的国际刊物论文中的引用排名居前十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