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论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论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论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论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摘要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社会中,“黄宗羲定律”一直是困扰着改革家们进行税制改革的难题,即使是在今天,它对我们的税制改革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所以,本文意在分析黄宗羲定律产生的根源、发生作用的规律,找出其破解的方法,并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分析其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关键词:黄宗羲定律;税制改革;税收法定;财权划分

Abstract

In the autocratic centralization society of China that sustained over two thousand years,"Huang`s Law " has been a problem that puzzled reformers.Even today, it is still an important mirror in our tax reform . Therefore, this thesis intended to analyze the root causes of Huang`s Law and how it happened .Then,I find out its ways to break, combined with current reality of our country , to analyze the enlightenment for our country`s tax reform.

Key Words: Huang`s Law;Tax Reform;Statutory Taxation;Financial Power Division

目录

前言 (4)

一、关于黄宗羲定律 (5)

(一)税制改革的思路均是合并税种,简化税则 (5)

(二)农民实际税负不断提高 (5)

(三)税制改革无视纳税者利益,形成恶性循环 (6)

二、黄宗羲定律的产生根源、发生规律分析 (7)

(一)黄宗羲定律产生的根源 (7)

1、对农民征收的税过多,给予的过少 (7)

2、中央财权过大,地方财权过小,导致苛捐杂税丛生 (8)

3、对农民的管理限制的过多,自由放活的过少 (8)

4、人治管理的多, 法治管理少 (9)

(二)黄宗羲定律发生作用的规律初探 (9)

三、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11)

(一)建立科学的税收监管体系,实现税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 (11)

(二)充分发挥税制改革的社会调节功能,做到税制改革造福于民 (11)

(三)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提高税收效率,依法征纳 (12)

(四)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 (12)

参考文献 (13)

致谢 (14)

前言

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在2003年的一次人大会议中提到,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并郑重表示“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这说明了“黄宗羲定律”不仅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产物,也对我们今天的社会经济改革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税制角度来说,黄宗羲定律反映的是税收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之间的动态关系,即税收政策的制定要立足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从长期来看,税收政策制定的目标应该是能促进而不是阻碍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福布斯杂志于2009 年推出了一份“税负痛苦指数”榜单,指出中国内地的“税负痛苦指数”位居全球第二位,当然,也有些专家对该排名提出了质疑。但是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加快税制改革步伐的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宗羲定律反映的是国家税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不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都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还更为迅速),税制只有不断地随着时代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的同时,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税制改革会牵涉到许许多多的问题,牵涉到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所以,税制的改革必须稳步进行,与时俱进,注重均衡与效率,兼顾公平,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

今天的社会经济发展相对于古代农业社会更加活跃,生产要素的流动也更为快速,社会转型的周期也大大缩短,每一次税制改革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税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并建立科学的税收监管体系,实时调整税收政策,才能防止“黄宗羲定律”重演,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关于黄宗羲定律

黄宗羲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他在专著《明夷待访录》中所提的黄宗羲定律对我国古代财政税收历史中田赋理论做了总结,黄宗羲定律总结了历朝历代田赋制度存在的弊端,即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经历了多次税费改革,但是由于历朝历代社会政治环境的局限性,农民的税负在税费改革后只能短暂下降,随即又会涨到甚至高于改革前的水平。黄宗羲称这种现象为“积累莫返之害”,著名学者秦晖在其论文《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中将这种规律命名为为“黄宗羲定律”。黄宗羲定律比较系统地对中国古代税赋改革作出了总结。同时,也论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农民税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及对现实的关注。黄宗羲定律总结的中国古代税制改革有如下特点:

(一)税制改革的思路均是合并税种,简化税则

根据黄宗羲的观点,历代税制改革的实际并税情况可以由表一所示:

黄宗羲认为,历朝历代的税制改革,实际上都是在继承前制的基础上,合并新增的杂派税种,形成新的税制。

(二)农民实际税负不断提高

举个例子来说,明代的松江府,南宋时为华亭县,元朝时立府,再到明朝初年,两百余年间,同一地区田赋总额变动情况是:假定南宋前期的总额为100%,南宋末年就增长到了376%,元代时增长到712%,明朝洪武年间猛增到1068%,已经是南宋前期的10 倍以上。而根据表一的税制合并状况,税种越并越少,但税负越滚越大,农民税负的加重是必然的结果,针对这个问题,著名当代学者秦晖提出了一个公式:

x=a+bn

式中,x为经过n次税制改革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正供),b为新增的杂税(附加税),n为改革的次数。同时,黄宗羲定律经过这个公式表述出来,我们可以发现,农民的税负似乎呈单调不减的态势(当t2 ﹥t1, f(t2)≥f(t1)恒成立时), 见下图:

图一:农民实际税负随时间变化情况

从图一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次税制改革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的税负在呈阶梯式增长。

(三)税制改革无视纳税者利益,形成恶性循环

黄宗羲认为,历朝历代的税制改革虽然发生在不同的时代,但是其结局以及走向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它们无一不展示了历代赋税制度重演的“农民税赋重———改革税制———农民税赋加重———再改革税制”怪圈,在统治者引以为豪的轻徭薄赋指导思想下的改革不但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一再陷入了腐败丛生、农民税负更加重的轮回。并且认为,轻徭薄赋只是农民对统治者寄予厚望的“一厢情愿”,因为历朝历代的税制改革无一都不是以维护统治者的利益为中心,并没有从农民的利益出发,因为税制改革往往发生政府财政困难、各种问题和社会矛盾突出的时候,统治者改革税制不是主动进行的,而是被动地进行,即在社会矛盾已经演变得很剧烈的时候才进行改革,比如唐德宗建中元年杨炎的两税法改革、北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明朝中期的张居正改革等,都是在社会矛盾已经积累得很深,整个国家都已濒临崩溃的情况下才进行的,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是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实际上就是变相加重对农民的剥削。

从历朝历代的税制来看,历代王朝的税制都有继承前朝的惯例,而且本朝制定的税制会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保持不变,比如唐朝建立之初就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这些税制中间会有些变化,但都不会触及原有税制的根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黄仁宇在其所著的《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一书中突出表现了明代税制一大特点,就是大而不变,从明朝开国洪武年间,一直到16世纪中期张居正改革,朱元璋立国后确立下来的税制,一直持续了整整两百年,基本上没有变化。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宗羲定律正是对中国历代“大而不变”的税制造成的后期国家财政陷入崩溃的恶果的总结。

二、黄宗羲定律产生的根源、发生的规律分析

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特点是:各个朝代不断地由盛及衰,由衰到盛,再由盛及衰乃至灭亡,这种现象重复更替,形成了中国历史演变的一个潮流,建国初期著名的民主人士曾培炎将其称为“中国社会周期率”,而“中国社会周期率”与黄宗羲定律是有密切关联的。因此,黄宗羲定律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现象,也是朝代更替规律在税制建设上的反映。

(一)黄宗羲定律产生的根源

1.对农民课征的税过多,给予的过少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有一个十分明显的规律:国家的改革往往发生在王朝的中期。因为这时候,国家经济特别是财政发生了危机,所以不得不进行改革。而每一次改革是围绕增加政府财力、实现财政收入最大化目标进行的,现在国家的税费改革也是如此。而在农业社会里,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向农民课征的各种税费唐代德宗时著名宰相杨炎实行两税法, 改变了单纯以田地作为征税依据的做法,而代之以财产多少为征税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国家的税源,改变了国家税负集中在贫苦农民头上的状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却逐渐变成了人民的苛重负担,两税制后40年间,农民的税负增加了几倍。北宋中期的神宗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实行的各种措施,在扩大税源和增加国家税收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扩大和充实了国家财力。

总之,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税费改革, 统治者都是把增加财政收入作为改革的中心。改革的结果都较大幅度地增加了财政收入,但最终的结果是农民的负担更重了。

2.中央财权过大,地方财权过小,导致苛捐杂税丛生

从秦始皇开始,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国家的财政制度、法律、税收减免等,都由中央政府统一决定。地方的全部财政收入归缴到中央,军费的支付、官员俸禄的发放以及其他的开支,无不来自中央财政。在区域行政管理上,实行郡县制,皇权不下县,乡镇开支由基层政府自己负责筹集。同时,还建立了完备的财政、税收、监察机构,保证了地方财税收入全部上缴中央。

秦朝之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争相改革,使高度集中的财政体制不断得到完善,可以说是到了天衣无缝的地步。北宋在这方面最为典型,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吸取唐亡教训,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三条主要措施:削弱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其中,“制其钱谷”的措施是:设转运使管一路之财,由通判管一州之财,取消留使、留州的职位,将各州的财政收入全部运往京师。而财权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冗官耗于上,冗兵耗于下”、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导致地方的苛捐杂税无序征收,各种杂税名目繁多。“财取于万民者,不留其有余”。朝廷每年征收的赋税,是唐朝的好几倍,以至于到了民穷财尽的地

步。朱熹在《都官集》卷二中也提到:“古者刻剥之法, 本朝皆备”。“今夫取民之财可谓悉矣,一夫不耕,耕者在田,而获者在门;匹妇之蚕,织者在机,而征者在屋,天之所生,地之所产,苟可以衣且食者,皆为犯禁,何民不穷也。”可见封建社会政府对人民课征的种种苛捐杂税,已经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

3.对农民的管理限制的过多,自由放活的过少

中国封建集权制政府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都是建立在对当时社会的基本生活资料——土地,以及农民的控制,并对农民征收赋税的基础之上的,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中央集权制政府的权力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实现的。秦代商鞅变法,把整个国家的土地、户口、赋税制度捆绑在一起,国家实行“制土分民”的分配政策,即把土地按户一份一份地分给农民耕种,农民在国家授予的土地上耕种,得到了土地的长期占用权,并向国家交纳一定的赋税和服兵役、劳役。此外,还制定了户籍制度,规定全国的户口由国家统一管理,实行户口登记政策。以五家为最小的单位,即“伍”,伍以上以十家为单位。在此基础上,课征田赋、军赋、口赋等赋税。公元前216 年,秦始皇“使黔首自实田”,同时强化了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同土地和国家赋税紧密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两千多年大体不变的高度集中的国家财税体制。从北魏至唐代中叶三百多年间实行均田制,但实质上还是户口、土地、人民、赋税的结合体。

唐朝安史之乱后, 人口大量迁徙,户籍混乱,大片耕地被荒废,加上社会的生产力受到了极大破坏,贫富悬殊极其严重,所以政府不再以人丁为征税对象,而采取以土地为课税对象。但从唐德宗开始实行的两税法又开恶政之端,两税之中,包括正税与杂税。过了不久,又将两税作为正供,另征杂税了。

国家财政的高度集中还体现在专卖政策上。从汉朝开始,政府对盐、铁等生活必需品实行了带有政府垄断色彩的专卖政策,国家对食盐、茶、酒等商品掌握其产销控制权,盈利全部归国家所有,并禁止商人从事盐铁贸易。这种抑商的政策长达2000多年一直不变,严重抑制了中国工商业的发展,是导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经济停滞、并逐渐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4.人治管理的过多, 法治管理过少

历朝历代的税制都表现出了农业税制的非法律主义特征。主要体现在:

(1)税基不清,税收公平难以保证,导致偷税漏税现象普遍,国家税收流失严重。

(2)由于国家行政机关只设置到县一级,所以,乡村的税款征收只能依赖代理人,如元朝和明朝的包税人,其运行成本过高,也容易出现包税人横征暴敛的情况。

(3)在朝代的中期,中央集权的强化,使政府机构急剧膨胀,正式的农业税难以满足

财政开支的需求,所以非正式的各种附加杂税就层出不穷,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层层剥削也就更为严重。

综合起来说,就是落后的小农经济以及农业税制不能适应封建官僚体制,农民负担难以解决的根本原因在于官僚机构膨胀,国家机器的运行成本过高。

(二)黄宗羲定律发生的规律初探

上文已提到,纵观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史,“社会周期率”为一大潮流,这其中有政治原因、社会矛盾等多种因素,财政作为政府存在的基础,而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我们可以从税收制度上去探讨其原因。

在朝代建立的初期,由于社会百废待兴,大量的田地等着农民去开垦,即“田地多人少”,因此人口会随着开垦的田地的增加而增加,整个国家的经济也在稳步上升,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只要维持前朝的税制不变,实行“修生养息”的政策,国家的税收也会稳步上升,而到了朝代的中期,由于大量的荒地已被开垦殆尽,人地矛盾也凸显出来,社会经济出现了停滞,再加上土地兼并,一部分农民失去了土地,成为以帮助地主耕种田地为生的佃农,但是原本摊派在他们身上的赋税并没有取消,甚至会加重,而通过土地兼并形成的新兴地主,却在以人头税为征税依据的税制中大大获益,国家的税源在无形中流失到了新兴地主手里,所以人口的增加并未使国家的税源增加。因此,国家的赋税每增加一次,利益受损的首先是农民,赋税增加的越多,农民的负担就越重。所以,各个时期的税制改革不过是调整原先的以人口为主要纳税依据的税制,而增加对财产的纳税。因此,中期的改革会时而不时地受到新兴贵族地主阶层的阻挠,如王安石变法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在保守派代表司马光出任宰相以后,几乎全部被废止。国家税源的流失还表现在新兴贵族地主对自己实际拥有土地的瞒报上,如明朝权臣严嵩父子被打倒后,抄家时查出的的田产加起来超过了300万顷,而之前严家上报给朝廷的田产不到一万顷。一个严嵩尚且如此,更别说整个明朝地主贵族瞒报的田地有多少了。

新税法开始实施的时候,将一部分新兴地主的财产作为纳税依据,扩大了税源,所以国家税收会比以前有所增加,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地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会将自己所承担的赋税通过增加地租等办法转嫁到了农民身上。这就是为什么税制越改,农民的负担越重的一个原因。

我们再从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角度去分析,由于地方财税收入的大部分被转运到了中央。因此,地方能够得到的财政资金就变少了,为了保证自身的运转,只有在税外向农民征收各种各样的“费”。而且,由于古代并没有实行税收法定原则,没有固定的税基,而是实行“一刀切”,地方的征费活动就具有了很大的自由空间,又再一次加重了农民的

负担。所以,即使在税制改革后,农民的负担仍然很重。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将每一次税制改革的最终的税负流动概括如下图: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农民

地主

上图说明了中央政府是国家税收的最终受益者,而农民是国家税收的最终承担者,虽然在每一次税制改革后都会增加对地主财产的征税,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地主就会通过增加地租等手段,把国家的税负转嫁给农民,所以处在税负终端的还是农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一个税制建设长期停滞、没有完整体系的税法、税收的用途从未公开、没有建立科学完整的税收监管体系、税收执法不严格、税收效率低下的社会里,税制的改革最终不但没有减轻纳税人的负担,反而会加重纳税人的负担。形成了“农民税赋重———改革税制———农民税赋加重———再改革税制”的恶性循环。

三、黄宗羲定律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启示

(一)建立科学的税收监管体系,实现税制改革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关联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较农业社会更为迅速,社会的转型周期也更短,对社会制度的设计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制度包括财税体制的变迁只有越来越灵活,才能不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脱节。所以,必须建立起科学的税收监管体系,实现税制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与时俱进,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依托现代科技,建立覆盖全国的税源监控网络

当今的社会经济呈多元化趋势发展,税源会在各个经济领域和行业不断地产生,要想保证对税源的充分掌握,就必须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服务于税制建设,建立覆盖全国的税源监控网络,才能加强对全国税源的监控力度,实现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实时监督。同时,还有利于国家发现新兴产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培养新的税源,扩大国家税收的覆盖面,增加财政收入。

2、在公平原则下,鼓励税收手段的创新,提高税收效率

税制的改革,也体现在税收手段的创新上。所以,在保证公平的基础上,加强对税收手段的创新,可以减少税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比如,在当前条件下,可以利用互联网支付手段,让纳税人可以跨地区缴纳税款,而不必亲自去所属的税务机关或银行缴纳。同时,创建电子税收缴款回执,由税务机关回执给已经通过互联网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实现纳税人和税务机关双方义务的网上联动,减少纳税人的缴纳成本和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

3、完善税收诚信记录制度建设,实行税收信用积分制度

实行税收信用积分制度,对能够按时足额缴纳税款的个人和企业给予税收信用积分加分奖励,反之则扣减信用积分。同时,设立税收信用积分合格线和优秀线,纳入个人和企业申请银行贷款的诚信记录参考范围内。以鼓励纳税人按时足额缴纳税款,减少偷税漏税现象,保证国家税收。

(二)充分发挥税制改革的社会调节功能,做到税制改革造福于民

从中国封建社会整体来看,国家的税收主要用于供应帝王的花销,供养各级官吏和军队,而不注重国家财源建设,所以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时候,这种税收体系尚能运转,但是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饱和期时,由于国家机构的逐渐膨胀,财政支出规模越来越大,但由于未能培植新的税源,只有变相地从老百姓手里收取更多的赋税,让百姓苦不堪言,这就导致了整个国家的社会运转难以为继,陷入动荡乃至崩溃。

所以,当前我国的税制改革应该以调节社会经济、缩小收入差距、增进人民福利为根本目标,比如鼓励创业、奖励科技发明等。国家现在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行的前三年免税,后两年减半征收政策就体现了这一点,还有不少地方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也给予了税收上的优惠政策,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既能扩大国家财源,也能增加人们收入,还可以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距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未来我国的税制改革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这种公平首先体现在对人们收入的调节上,要想达到“调节过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规模”的目标,税制上的改革是必不可少的举措。近些年来,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步伐加快,免征额从2005年的1600元,增加到2007年的2000元,再到2011年免征额已经增加到了3500元,但是近些年来我国的收入差距却呈逐渐扩大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税收设计上不断地进行改革,提高税制在调节收入差距中作用。

(三)加强税收法制建设,提高征税效率,依法征纳

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经提到,农民税负的加重不仅来自国家税制直接的课征,也来自地方政府征收的各种苛捐杂税,因为缺乏专门法律的约束,使得地方政府的征“费”活动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自由的空间。这个问题在目前的一些地方也比较严重,虽然国家明令禁止地方政府乱收费,但是乱收费的现象却屡禁不止。一些地方还时不时地向企业征收“过头税”,这反映了一些地方政府法律意识淡薄,没有做到依法行政,征税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同时,也反映了纳税人税法意识的淡薄。

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杜绝乱收费,就必须加强税法体系建设,将原本的各种“费”整合到税制建设当中,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约束地方政府随意收费的行为。同时,提高

人们的税法意识,加强公众对地方政府的监督,以杜绝地方政府在征税过程中巧立名目,征收额外费用的行为,以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同时加强对税法的完善,减少税法漏洞,防止税源流失。提高征税效率,加强和规范税收执法,加大对偷税漏税的处罚力度,严厉打击偷税漏税的行为。

(四)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合理划分财权事权

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关系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改革家们重视的问题,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划分问题,对于调节我国经济发展格局,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差距,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94年国家分税制改革后,地方与中央的财权和事权划分问题层出不穷,并成为一直困扰学者们的难题。自从分税制改革后,地方的大部分财税收入都被归入了中央,这首先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调控能力,有利于国家的稳定与团结,但是从长期来看,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今,我国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财政负担压力很大,而中央的财政供应却十分充裕,在这种情况下,地方为了完成中央交给的各项任务,而财政供应又跟不上的时候,只有变相加大对所管辖区域内收费的力度,各种名目的收费也应运而生,老百姓苦不堪言。虽然中央三令五申禁止地方乱收费,但是,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合理划分地方的财权事权。

目前,从区域上来看,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的长期相对落后,而基础设施的缺口却是最大的,所以其基层财政负担最为紧张,所以乱收费现象也更加严重,而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财源广,财政收入多,基础设施建设也较为完善,所以财政较为充裕。

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西部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善各项税费制度改革,缩小区域差异,形成国家财政资金流动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雷定安,逯进,陈阳. “黄宗羲定律”与“中国社会周期率”[J]. 东方论坛. 2011(06)

[2] 章玉贵. 中国古代的税费改革思想、黄宗羲定律与当今农村税费改革[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1)

[3] 吴红宇. 现阶段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的障碍分析[J].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4(04)

[4] 刘喆. 浅析黄宗羲定律对当前税费改革的意义[J]. 大众商务. 2010(14)

[5] 王东. 破解“黄宗羲定律”的思考与探索[J]. 西部财会. 2005(03)

[6] 秦晖. “黄宗羲定律”与税费改革的体制化基础:历史的经验与现实的选择[J]. 税务研究. 2003(07)

[7] 秦晖. 并税式改革与“黄宗羲定律”[J].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 2002(03)

[8]中国财政通史.黄纯艳刘云着.湖南人民出版社[M],2013-6-1日,ISBN:7500589441

[9]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黄仁宇著[M].三联书社.2007-2-1

[10]税收中“黄宗羲定律”的剖析———基于税收伦理的角度分析.童光荣,李思维[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11]傅光明.走出黄宗羲定律的四大障碍和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3(11)

致谢

大学四年的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给了我在大学四年学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中央民大的老师和同学们三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设计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陈颖老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陈寻求帮助,而陈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陈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陈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鼓励和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陈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邓晴剑、秦飞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韦廷族

2015年4月18日

中外税制比较与中国税改方向研究

中外税制比较与中国税改方向研究 摘要:本文针对我国在税制结构、税种设置以及税款征收和管理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比较的角度探寻税制改革的一般规律,提出适合的税制改革思路和有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税收制度的建立与不断的完善。 关键词:税制;税制改革 我国目前已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水平的税收制度,对确保国家财政收入,加大对外开放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我国税收政策仍存在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研究比较各国税制状况,可以总结出某些富有共性的经验,以便对我国税制改革有所助益。本文通过比较对我国现行税制结构、税收结构、征管模式以及税种结构等方面的改革和优化问题进行了研究。 一、我国税制现状 近年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税制结构比较稳定。2009年,全国税收总收入完成59514.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8%,同比增收5290.91亿元,增速比2008年的增速回落了9个百分点。由于上半年工业生产下滑、进口低迷、增值税转型等多种因素影响,国内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进口税收三大主体税种增收额仅占税收总收入增收额的16.9%,明显低于历史上其他年份。消费税政策调整对税收增收的贡献达到了四成以上,房地产交易和保有环节税收对税收增收的贡献显著提高。其中,流转税收入33737.57亿元,占税收收入的56.3%;所得税收入15483.72亿元,占税收收入的26.0%;其他税收10534.10亿元,占税收收入的17.7%。然而,我国目前的税收制度仍存在种种问题,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点:一是税收管理制度不健全;二是民众保障较少;三是对于工薪阶层而言税负较重;四是法制监督不力,税制不健全;五是税负不均。 二、中外税制的比较 1.税制结构差异 目前大多数发达的西方国家采用的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采取这种税制结构能起到加速商品流通与交换,减少国家之间的贸易障碍,扩大市场。我国现行的税制结构是以增值税和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同,我国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都比较低,还没有出现发达国家那样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因此采用这种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体系更能保证国家的税收收入。 2.中外税种结构的比较 税负的提高必然会导致税种的增多,高税负国家的税收往往呈现多税种的特

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

税制改革主要特点 ————所得税制改革以“拓宽税基,降低税率”为主要内容。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普遍遵循公平、简化、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目标,采取减并级次、减少优惠、降低边际税率等措施,拓宽所得税的税基,提高征收效率。这种税改的影响已波及全球,促使各国间所得税负担平均化。 ————增值税在各国迅速推行。从1954年法国首创增值税以来,该税种所独具的促进专业化协作生产、经济中性、鼓励出口以及强化税务行政管理等优点,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1990年,征收增值税的国家和地区只有50个,到1996年已达100多个。 ————免除经济性重复课税整体化措施的进一步推广。进入90年代以来,古典公司税制中股息(红利)所得在公司和股东两个层次上的重叠课征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各国纷纷采取措施予以缓解或免除。目前,免除经济性重复课税的整体化措施已在经合组织中得到广泛推行,其他国家也正在着手研究缓解的可行措施。

————社会保障税地位提高。早在19世纪末期,社会保障制度就已在欧洲出现,但当时各国还未能为社会保障制度找到稳定可靠的资金来源,直到1935年美国首创了社会保障税,突破“无偿性”税收分配原则,建立了专税专用的社会保障收支体系,以税收形式筹措资金,向老年人、失业者、伤残人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社会保障。40、50年代,社会保障税在各国获得空前发展,60年代以来,已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成为头号税种。进入90年代后,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税占税收总额的比重普遍上升。在不少国家中,这种税已经超过个人所得税而成为第一号税种。 税制改革主要趋势 (一)各国税收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根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调查表明,剔除社会保障税因素,发达国家总体税收水平为38.4%。国家税收占GDP的比重呈增长趋势。这一趋势可归结于以下两个因素:一是政府支出规模的日益膨胀对税收增长产生的外在压力。二是税制弹性的设计能保证一国税收总额的增长大于GDP的增长。 (二)减税降负重新成为刺激经济和体现社会政策的重要工具。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

我国农业税制改革走向分析

我国农业税制改革走向分析 内容提要:传统的对农业、农民单独设置的农业税体系,不仅诱发了农民负担沉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居民负担严重不公,农业生产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也不利于与国际税制接轨,致使我国农业在激烈的国际税收竞争中的地位无法得到保障。因此,面对入世后中国农业向国际市场开放的挑战,应把农业税制改革与WTO规则联系起来,取消专门面向农业和农民的税费,走国际通行的城乡一体、以增值税为主、多税种并存的道路。关键词:农业税制经济全球化城乡统一税制 近年来很多学者对如何根据WTO规则消除我国税收体制上业已存在的内外有别、不同地区有别、不同所有制有别等不合理现象,建立一个有利于市场经营主体公平、规范的税收环境这一问题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然而,笔者却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在社会各界都在呼吁税收环境需要公平、规范的呼声中,人们似乎忽略了同样作为市场主体并且占我国人口3/4的农民,在税赋上一直未能享受“国民待遇”这一现实。目前,我国每年征收的农业税费约1200亿元,这种专门面向农业和农民征收并致使农民负担沉重的税费,在WTO 成员国中只有我国一例。虽然近几年来,政府及理论界也在探索减轻农民负担的各种举措,如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等,但是,这些方案的改革思路仍局限在农村税费制度之内,其目标无非是追求乡镇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公平合理分配,至于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存在多年的税负不公、我国农民与WTO其他成员国农民之间税收待遇的

差异问题,不但现行改革方案未能根本触及,而且理论界对此也是问者寥寥。笔者认为,我国农民负担沉重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一直以来实行的城乡有别的二元税制结构。农业税制问题不仅仅是乡镇政府与农民的利益分配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与农民之间、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同时,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已普遍采用税收竞争政策杠杆的今天,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还意味着农业税制问题还是一个我国与WTO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分配问题。因此,本文认为,我国农业税制的改革走向也即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在于消除城乡有别的二元税制结构,调整倾向城市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总结大全/html/zongjie/ 一、WTO基本原则对我国农业税制的挑战及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税制结构代写论文 众所周知,《WTO协议》的基本原则有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关税减让原则,反补贴、反倾销原则,透明度原则,例外原则和发展中国家优惠原则等。按照这样的基本原则建立起来的贸易框架,显然是一个鼓励扩大开放和有序竞争的经济贸易体制。由此可见,WTO对我们的影响,首先来自于它的运作机制和规则体系对我们固有观念和习惯形成的冲击;其次是在公平、公开和有序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或者产品竞争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的竞争。而这些影响就农业和农村经济来看,其主要的承担者是农民。因此,密切关注农民的利益和权益,利用WTO规则允许的政策措施,为农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提升农民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是我

(XXXX11)中国现行税制情况介绍及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中国现行税制情况介绍及下一步税制改革的重点 一、中国现行税制运行的基本情况 中国现行税收制度基本上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30年内,特别是1994年税制改革后逐步建立起来的。主要税种包括对商品及劳务征收的流转税和对企业及个人所得征收的所得税两大类。另外,还有属于地方政府收入的一些财产行为类、资源类税种等。目前,中国共设有20个税种,除海关征收的关税和船舶吨税外,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的税种有17个,分别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契税、资源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烟叶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其中,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已暂停征收。 按照现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规定,中国的税收收入分为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和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其中,中央政府固定收入包括:消费税(含进口环节海关代征部分)、车辆购置税、关税、海关代征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地方政府固定收入包括: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车船税、契税、烟叶税;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共享收入主要包括: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政府分享75%,地方政府分享25%;营业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企业所得税,除铁路运输、国家

邮政、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海洋石油天然气企业缴纳的所得税作为中央收入外,其他企业所得税收入由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个人所得税,中央分享60%,地方分享40%;资源税,海洋石油企业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城市维护建设税,铁道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缴纳的部分归中央政府,其余部分归地方政府;印花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收入的97%归中央政府,其余3%和其他印花税收入归地方政府。 近年来,中国税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税收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1年-2007年,税收收入总额(不含关税,未扣除出口退税)由15710亿元,增长至49451亿元,年均增长率达21%左右,高于同期GDP年均14.7%(按现价计算)的增长速度。中国税收收入能够呈现出这一良好的发展势头,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保持了快速、健康、稳定地增长,为税收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税收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中国税收结构也得到了不断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流转税为主所得税并重的双主体税制结构稳定。2007年,流转税和所得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2%和26%,2008年,这个比例为58.2%和27.47%。二是中央和地方收入的比例关系趋于稳定。近几年,中央税收收入与地方税收收入占全部税收收入的比例基本保持在六四开这一稳定合理的区间,较好地适应了中央强化宏观调控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满足地方财力所需。

中国税制改革30年回顾与展望

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决定从1979年起,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在中国这个古老的文明国度里,一场令世界瞩目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在这30年改革中,税收制度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初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调控要求的复合税制体系。 30年中国税制改革历程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税制改革进程可以划分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2000年)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完善期的税制改革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 (一)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的税制改革(1978-1993年) 这一时期的税制改革可分为涉外税制的建立、两步“利改税”方案的实施和1984年工商税制改革。 1.1978-1982年的涉外税制改革。1978-1982年,成为我国税制建设的恢复时期和税制改革的起步时期,从思想上、理论上为税制改革的推进做了大量突破性工作,打下理论基础。从1980年9月到1981年12月,为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初期引进外资、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需要,第五届全国人大先后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个人所得税法》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对中外合资企业、外国企业继续征收工商统一税、城市房地产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初步形成了一套大体适用的涉外税收制度。 2.1983年第一步“利改税”方案。作为国营企业改革和城市经济改革的一项重大措施,1983年,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试行国营企业“利改税”,即第一步“利改税”,将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了30多年的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制度改为缴纳企业所得税。这一改革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突破了国营企业只能向国家缴纳利润、国家不能向国营企业征收所得税的禁区,成为国家与企业分配关系的一个历史性转折。 3.1984年第二步“利改税”方案和工商税制改革。为了加快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经第六届全国人大批准,国务院决定从1984年10月起在全国实施第二步“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发布了关于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调节税、产品税、增值税、营业税、盐税、资源税的一系列行政法规,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税制改革。此后,国务院又陆续发布了关于征收集体企业所得税、私营企业所得税、城乡个体工商业户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奖金税(包括国营企业奖金税、集体企业奖金税和事业单位奖金税)、国营企业工资调节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特别消费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筵席税等税收的法规。1991年,第七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与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合并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至此,我国工商税制共有37个税种,按照经济性质和作用,大致分为流转税、所得税、财产和行为税、资源税、特定目的税、涉外税、农业税等七大类。 总之,这一时期全面改革了工商税制,建立了涉外税制,彻底摒弃了“非税论”和“税收无用论”的观点,恢复和开征了一些新税种,从而使我国税制逐步转化为多税种、多环节、多层次的复合税制,税收调节经济的杠杆作用日益加强。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的税制改革: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内涵要求,1994年我国启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力度最强的工商税制改革。 1.全面改革流转税。以实行规范化的增值税为核心,相应设置消费税、营业税,建立新的流转税课税体系,对外资企业停止征收原工商统一税,实行新的流转税制。 2.对内资企业实行统一的企业所得税。取消原来分别设置的国营企业所得税、国营企业

《2017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17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政策解读 2017年8月,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2017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 一、出台背景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改革部署,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推动财税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根据《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7 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和《宁德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结合我市实际,印发了本《实施方案》。 二、制定依据 1.《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2017 年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办〔2017〕66号); 2.《宁德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2017年工作要点》。 三、政策用途 《实施方案》旨在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财税体制改革的部署要求,加快现代财政制度建设,分解落实2017年度各项具体改革任务。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推进减税降费和各项税制改革,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做好财政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落实省对市县转移支付办法。 四、主要内容 本《实施方案》包含五个方面内容,具体是: 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具体含六项工作,分别是:推进预决算公开,完善预算管理体系,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清理整合专项资金,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 2.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具体含四项工作,分别是:抓好收入预算执行,落实支出进度通报和约谈机制,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改进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3.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具体含两项工作,分别是: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完善债务风险防控机制。 4.推进减税降费和各项税制改革。具体含三项工作,分别是:进一步落实减税降费政策,跟踪落实其他税制改革,推进税收征管体制改革。 5.做好财政体制改革相关工作。具体含两项工作,分别是:研究市以下财政收支划分改

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和方向 学号:090710174 班级:09级工商二班 姓名:乌日汗

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向 正文 1994年税制改革已经过去三年多,尽快提出我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并加以深入研究、论证,以早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已经成为财税部门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认为,我国下一步的税制改革应当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入手,通过调整税负,优化结构,完善税种,加强征管等一系列重大措施,把我国的税制建设大大地向前推进一步,真正健全一套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符合国际惯例的税收制度,以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一、我国税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调整税负 合理确定税负总水平是优化税制的基础,是保证财政收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影响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的主要因素是: 1.经济发展水平。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其税负水平也会相应上升。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其税负水平也高于发展中国家。 2.政府职能范围与程度。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政府职能应当不断优化。现代国家的政府不仅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统治,而且十分注重保持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在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以税收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这是由税收的特点和职能作用决定的。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有税收、收费和专门基金、国债三种形式。 (二)衡量一个国家税负总水平高低的主要方法是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1.横向比较是指将本国的税负总水平与其他国家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目前发达国家中央政府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不低于30%,发展中国家一般不低于15%,而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多一点,其中中央政府的税收只占5%,显然偏低了。 2.纵向比较是指与将本国不同年度的税负总水平相比较。80年代中期税制改革之后,我国的税负总水平曾经达到20%以上,随后逐年下降(平均每年降低约一个百分点),1994年税制改革后这种状况仍未扭转,1996年已经降至10.2%。这个问题的出现是有多方面原因的。

房地产税制改革之探析-最新范文

房地产税制改革之探析 摘要: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已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存在着重流转,轻持有,税制不统一,立法层次低、征税范围窄、配套制度不健全等问题。为此,在立足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合并税种,下放管理权限,开征不动产闲置税、完善各项配套改革措施等,尽快完善税制,缓解社会矛盾,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一、我国现行房地产税制存在的主要矛盾 我国现行的房地产税制中,涉及到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契税、耕地占用税、印花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使用费等10余类。随着住房制度的全面改革以及房地产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房地产税制与经济发展存在矛盾,不同税种之间也存在冲突。这不适应当前人们已购有较多较高价位住宅,需要进行有区别的财产占有关系的税收再分配调节,缓和社会矛盾的迫切要求,也不适应需要通过税收调节房地产供需关系及其结构,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重流转,轻持有 房地产持有阶段课税少、税负轻;而流通环节,多个税种同时课征。着重对营业性房屋、个人出租房屋征税,如个人房屋出租收入既要征收房产税,又要征收营业税和个人所得税,明显存在重复征税的问题。但不对个人非营业性住房征房产税,这相当于给了土地持有者无息贷款,只要未流通,就无须为土地的增值而纳税。这样做实际上鼓励了土

地持有,助长了土地投机,导致了高房价与高空置率的存在。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07年4月,全国商品房空置面积为1.27亿平方米,其中空置商品住宅0.69亿平方米,全国空置率超过25%,大大超过国际公认的10%的警戒线。一边是1亿多平方米的商品房白白空置,一边是大量迫切需要住房的居民买不起房子,这一不正常的现象已到了需要严重关注的时候了。 (二)税制不统一,内外两套有违公平 内企及华籍居民适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土地增值税,外企和外籍人士适用土地使用费和1951年当时的政务院公布的《城市房地产税暂行条例》的城市房地产税。这不仅给税收征管增加了难度和成本,还造成内外资企业竞争起点不同,税负不公,不利于统一市场的构建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发展。 (三)税收立法层次低,征税依据不太充分 按税收法律主义原则,税收的征收必须基于法律的规定进行,没有法律依据,国家就不能征税、任何人就不得被要求纳税。这里所指的法律仅限于国家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不包括行政法规。但我们现行的企业房地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其法律依据是由国务院制定并以暂行条例的形式颁布实施的行政法规,级次较低。 (四)征税范围窄,财政功能不强 房产税限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还把行政机关、人民团体、军队自用、财政拨付事业费的机构、个人居住用房等房产列为免税对象;土地使用税也排除了农村土地,仅限于对城镇土地征税。

中国税制改革

一、WTO给中国税制带来什么压力? 1、中国目前的税制结构与WTO要求中国的税制结构之间的差距有多大? 虽然中国加入了WTO,但是经济发展有一个过程。税制改革有很多内容是今年完不成的,因为立法需要很长时间,比如所得税“两法合并”现在还没有提交到全国人大。改革还应是早点好,至少不应该拖得太迟,否则对于经济的负面影响就更大了。 WTO规则对于一国税制的要求就是“国民待遇”原则,要求不能对外商歧视。在20多年的市场经济过程中,唯独税收与其他方面的情况很不同——税收方面是一直优惠外资的。现在税收中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外资歧视,而是对内资歧视。 中国关于WTO的谈判主要集中在取消和降低重要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简单地说也就是要求你拆掉篱笆。加入WTO后,外资市场准入的自由权肯定比现在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继续优惠外商,外商企业可能享有市场开放和税收优惠的双重优惠,但对于内资企业而言则变成了税收和市场的双重负担。 我们的税制基本上是符合WTO要求的,并不是说中国加入WTO就逼着你立刻进行税制改革。外方对我们给出的税收优惠从不拒绝,问题是我们自己要不要继续实行这套政策。中国加入WTO的目的毕竟不是让外资打垮本国企业。所以我们要考虑如何使自己的企业轻装前进。 2、除了企业所得税,决定或影响内资企业竞争力的税收因素还有那些? 决定企业内在竞争力的很多因素中,出口退税是非常重要的政策因素之一。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即使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和发达国家惯例相比仍然是退税不足。原因在于我们是生产型窄范围的增值税,产品中还含营业税。即使出口退税率提高到17%,其实仍然征了很多税。从税制上无法实现真正的出口产品零税率原则。所以要真正解决出口产品含税问题,除了提高退税率、扩大退税空间,还需要增值税转型。最好不要通过提高退税率,超过法定征税率,如征17%退18%的办法,那会为人家诟病。改善税制才是正路。不改税制,通过退税硬性实行外贸补贴,结果是两边都扭曲。 3、近来启动的税制改革,是一次与1994年类似的全局性税改,还是局部税种的调整?此次税改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目前是不是改革的良机? 当前并不存在一个类似1994年那样大规模税制改革的条件。不过,近几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包括经济结构改变、企业转制、投资需求不足等新情况,尤其是加入WTO。理论界对税制改革建议的重点包括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地方税等,几乎涉及了税制的所有方面。 4、为什么目前的税改不是一个全局性的改革,却又涉及几乎所有方面? 随着经济的发展,1994年税制已经不再适应现在的经济环境了。从宏观经济运行方向上说,中国已经从当时通货膨胀转变为现在的通货紧缩。1994年税改的核心方针是抑制通货膨胀

1994年的税制改革

1994年的税制改革是一次全方位、根本性的改革,在时间上也体现了一揽子推出的特点。其改革力度之大、利益调整之深、影响范围之广,在新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从世界上看也是十分罕见的。相对而言,当前启动的新的税制改革,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分步实施”的改革策略,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是由当前的经济体制环境决定的。1994年税制改革方案设计之时,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刚刚确立,税制改革面临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型的宏观经济环境。在这种背景下,经济体制的全面转型必然要求有一套全新的税收制度来与之相适应,必然要求税收制度摒弃计划经济的色彩,体现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这就决定了当时的税制改革必须是全方位的革故鼎新,必须采取一揽子推出的方式,而不能在原有基础上修修补补。经过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建立,当前正处于一个逐渐完善的阶段,与此相适应,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收制度在我国也已初步建立,但同样还需要逐渐完善。因此,当前实施税制改革的重心应该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的要求,对现行税制进行结构性、渐进式的调整,而不是对其进行根本性、突进式的变革。 第二,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是由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决定的。1994年的税制改革除了需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税制框架外,还面临着一个治理通货膨胀,促使宏观经济尽快“软着陆”的迫切任务,这必然要求加大对税收政策的调整力度,以适应当

时宏观经济调控的需要。而在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宏观调控的重心应该是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以保护好当前良好的经济增长势头,在此基础上,对经济结构中不合理的地方加以必要地调节,以促使经济更加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并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综合竞争能力。适应这一要求,税收政策也应该在不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前提下,进行适度的调整,而不宜有过于剧烈的波动。 第三,分步实施税收制度改革是由当前的国家财政状况决定的。1994年税制改革之前,财政的“两个比重”(全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偏低,国家财力十分单薄,严重制约了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不进行整体性的税制改革不足以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而当前,财政“两个比重”已经有了明显提高,国家财力明显增强,建立公共财政是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进一步实施税制改革的目标已不仅仅是保持财政收入总量的稳定增长,而应更注重优化财政收入结构,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配,公平各类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以更好地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决定了税收制度的改革必须与财政资源的统筹配置、与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发展结合起来,在渐进中开展,在协调中推进,而不宜采取一步到位的改革方式。

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一)

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一) 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收征管创造良好的实施基础,有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税收征管是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制约因素,良好的税收征管是保证税制有效运行的手段,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为税制改革与优化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只有税制改革、优化与税收征管均衡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税收政策的经济社会目标,充分发挥税收的作用 新一轮税制改革已经启动并且取得相应进展.从2004年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到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统一各类企业的所得税改革,我国的税制改革可谓是轰轰烈烈 与税制改革相比,税收征管改革却显得相对滞后.从以往的实践来看,我国在1983-1984年、1994年进行两次重大税制改革时,都没有推出整体税收征管改革方案与之协调.大多数专家学者在研究税制改革时,都忽略了税收征管存在的问题.然而,正如维托.坦齐所说"税收是强调可行性的学问.一种不可管理的税制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理论上最完美的税制如果所表示的意图在实践中被歪曲,就可能变成蹩脚的税制".因此,在进行税制改革和税制优化时,必须把税收征管纳入其研究范围,充分考虑税收征管能力,选择可操作的"有效税制",使税制改革和税收征管均衡发展 一、税制改革和优化有利于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优化税制理论的精髓是,既然扭曲性税收所带来的效率损失是不可避免且可能很大,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尽量使这些损失达到最小.在最简化的优化税制模式中,将效率损失降低到最小就是唯一的目标.而在较为复杂的优化税制模式中,则应在效率损失最小化与税收公平、社会福利的社会分配等方面寻求一个权衡点.优化的税制是理论上的一种理想模式,是各国税制改革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断的税制改革与完善逐渐向最优化的税制结构靠拢,在这一改革过程中效率损失逐渐降低,税收公平逐步实现,社会福利分配更加公平,使得纳税人的遵从意识不断增强,减轻纳税人的抵触情绪.这样既有利于征集到适度规模的税收收入,又能降低税收征管成本;同时,有利于纳税人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有利于纳税人之间的相互监督.这一切无疑会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 世界税制改革的实践表明,许多国家以复杂的税制去服务于众多的政策目标,结果实际执行的税制往往不同于税法意义的名义税制,实际效果也大大偏离了政策初衷.这种情况在我国也很突出.因此,试图利用税收工具实现过多的社会经济目标是不现实的.税收作为政策工具有其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赋予它过多的额外的目标,本身也不符合优化税制的思想,反而会使税制变得极其复杂.如过多的税种、过高的税率、过多地对纳税人的区别对待和繁杂的税收优惠的形式和数量等.都是直接造成税制复杂的因素.对过窄的税基征收高税率不仅违背了有效和公平课税的要求,而且也鼓励了逃税,启动了过多的税收优惠待遇降低了纳税人的奉行.所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税收征管的难度,降低了税收征管效率.反之,扩大税基、降低税率、减少繁杂的税收优惠形式和数量,则会降低征管的难度,提高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税制优化,实现经济社会目标 一般而言,税制本身包含的区别对待特征越少,税率越低,税收优惠越简单,税收征管中的漏洞和随意性就越小,可操作性就越强,税收成本就越低,就更有助于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印度尼西亚、韩国和墨西哥就是采取了更宽和更加简单限定税基,加上更加统一的税率结构的税制改革和优化的措施,促进了税收征管水平的提高.为此,世界银行把通过简化税基的确定加强税收征管作为税制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提高有助于税制改革与优化的发展 税收征管是整个税收理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提高能够使税务部门高效率地贯彻和执行税法,使税收职能真正发挥出效能与作用.也就是说,如果仅有税率、征税对象、征税依据等税制要素是不足以使税收发挥其功能与作用的,还必须有税务部门的征管行为,才能够真正发挥税收的各种职能作用。税收征管对税制改革与优化具有约束

中国税制改革的演变逻辑及发展趋向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979553252.html, 中国税制改革的演变逻辑及发展趋向探析 作者:陈瑶光 来源:《智富时代》2018年第06期 【摘要】系统回顾中国税制六十多年建设与发展历程,其演化的主要脉络有以计划经济 为指导下的财政收入方式之一单一化和不完全性的税收制度,到逐渐演变为基本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且作为财政收入主体形式的复合税收制度之路,整体上遵循着与经济体制变革和经济制度变迁的深度匹配逻辑、保持与宏观税负基本稳定发展的共生互促逻辑、坚持学习借鉴及渐进完善的并行推进逻辑。在全面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战略下,中国税制改革应从以效率、公平、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导向,调整流转税各税种、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改革个人所得税,提高直接税比重,促进社会公平来精细化完善我国税制体制的发展。 【关键词】税制改革;历程;变迁逻辑;发展趋向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整体经济体系逐渐成熟俨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具体的财政政策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其具体的税制转型上关注特多。从税制的基本功能上来看,其在筹集公共收入、有效调节社会分配和对经济有效调控等方面,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整体上为我国改革步入攻坚期提供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如何构建一个不断优化的现代税制体系,已大不同于传统上的理解。就改革开放以来来看,我国税制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推进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方面起到了关及其内容俨然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起到了对经济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现行税制结构越来越难以适应改革需要,甚至可能成为改革的阻力,因此有必要进行深入思考。 一、中国税制改革变迁基本历程的回顾 较为系统的回顾我国税制六十多年发展历程及其改革过程,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前30年为税制建立与发展阶段,后30年的税制改革与完善阶段,十八大以来的精细化推进阶段。 中国的税制建设是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不断建成的,特别是在每个阶段国家具体的政治方针路线而完善的,整体上是一个相对曲折的发展历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财政政策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积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济建设发展需求,在有效总结和汲取前三十年的税制政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经济发展主线不断完善的新时期。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系统的梳理国内外的基本情况,结合我国的整体经济情况对全面完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财税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提出,较为系统全面的从税制结构的优化内容、依法治税的推进进行了系统的规划,较为全面的保证了税制在公共收入、收支分配、结构优化等方面职能的充分发挥。

中国税制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税法随堂论文信工吴鹏20102450126 论当前税制改革内容与意义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后,为了建立一套适应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税制体系,充分发挥税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5年来中国的税制改革迈出了重要的步伐,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税制改革促进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又为税收收入的连年增收开辟了广阔的税源。从2006年到2011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35822.8亿元增至249529.9亿元,增长了83.7%,年平均增长率为16.4%;中国的税种从24种减少到20种(实际开征19种),减少了4种;中国的税收收入从20017.3亿元增至45622.0亿元,增长了127.9%,年平均增长率为22.9%;中国的税收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4.7%上升到18.3%,提高了3.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国家采取了大量的、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农业、能源、交通、外贸、金融、房地产、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等各项建设事业的发展、改革和特定区域的发展(如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等),几乎涉及所有税种。下面挑三个简单说一下 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及意义 (一)确立国家对农民“多予少取”的原则,坚持以减轻农民负担为改革目标,农村税费改革“费改税”的方案虽有不足,但它为解决“三农”

问题找到了一个突破口。通过这种形式的改革,从制度上制止了各种名目的收费,确立了税收作为处理国家与农民之间分配关系的主导方式,摒弃了其他非规范的方式;也为加强农业税收征管的法制化、规范化建设奠定了基础。所以,作为整体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一步,这一改革措施必须全面推行。从目前试点情况看,需要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逐步导引出从中央政府到省级政府、到市县级政府加大对农村税费改革的财政投入机制。 然而,也需要明确,要真正建立起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的制度和体制,必须调整农村税费改革的思路,着眼于农村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着眼于农业税收制度的现代化。 (二)建立规范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 在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要打破农村基层机构与农民之间的“零和不对称博弈”局面,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必须加大外部资金注入力度,中央财政在这方面应当率先垂范。按照财权与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完善中央、省、市、县、乡镇之间财政分配体制。首先,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明确划分各级政府的事权,尤其要明确省以下特别是县、乡级政府的支出责任。 (三)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现代化的农业税收制度 通过上述税制改革,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分配关系将进一步规范、合理,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将产生一系列的积极效应。 第一,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改为对农产品商品征收增值税,

6自测题4—通用知识-高级—税收治理

自测题4——通用知识和能力——高级——税收治理单选题 (2分) 1、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是()。 A、完善立法 B、明确事权 C、改革税制 D、透明预算 正确答案是:A 单选题 (2分) 2、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制度层面提出的现代化目标,是继“四个现代化”之后提出的“第五个现代化”。治理体系现代化最高体现在()。 A、国防现代化 B、科学技术现代化 C、宪法现代化 D、经济政治现代化正确答案是:C 单选题 (2分) 3、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的()。 A、科学化 B、规范化 C、法治化 D、制度化 正确答案是:C 单选题 (2分) 4、 从基本内涵看,构建税收治理体系的核心在于()。 A、税收治理社会化 B、创新税收征管模式 C、税收治理民主化 D、税收治理效果持续化 正确答案是:B 单选题 (2分) 5、 2014年度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 国家税务总局提出了实现税收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描绘了今后一个时期税收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实现税收现代化奋斗目标预计要在()。 A、2019年 B、2020年 C、2021年 D、2025年 正确答案是:B 单选题 (2分) 6、 税收风险应对中,对中、高等级风险纳税人应采取的措施是()。

A、纳税辅导 B、风险提示 C、纳税评估 D、税务稽查 正确答案是:C 单选题 (2分) 7、 H市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和地方税务局稽查局联合开展入户检查,正确的做法应当是()。 A、由国家税务局稽查局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 B、由地方税务局 稽查局出示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通知书》C、出示各自的税务检查证和《税务检查 通知书》D、向被查对象口头说明来意即可 正确答案是:C 单选题 (2分) 8、 我国签署的多边税收协议中,与“经合组织”共同签署的《多边税收征管互助公约》是()。 A、第一份 B、第十份 C、第二份 D、第一百份 本题正确答案是:A 单选题 (2分) 9、 从制度层面上规范税收分析工作的文件是()。 A、税收分析工作制度 B、税收会计制度 C、纳税评估制度 D、税收征管业务规程 本题正确答案是:A 单选题 (2分) 10、 描述某个时期内的税收收入完成情况,从地区、产业、行业、企业类型、企业规模等角度分析税收收入的结构特征,剖析影响税收收入变化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征管因素,提出加强组织收入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形成分析报告的税收管理活动,称为()。 A、税收收入分析 B、税收统计分析 C、税收预测分析 D、经济税源分析 本题正确答案是:A 单选题 (2分) 11、 最常用的税收分析软件是()。 A、SAS B、SPSS C、Excel D、TRS

发达国家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学术报告 学生姓名孙凡珺 学号133148302 所在学院名称法政学院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年级2013级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与改革情况,对于我国税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可预料到的问题,同时对于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类似解决的经验或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介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4个发达国家近年来税制改革的情况,从中找过对我国税改的启示。 关键词:税制结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一、西方国家税制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以直接税为主 早期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商业属于从属地位,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土地收益税为核心,主要对土地和人头征税,即人头税。 (二)以间接税为主 西方国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自由贸易政策,其优点为:采取国内消费税的方式,改变了直接向产品产业征税的方式,从而减轻资本家的负担,收集财政收入;以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削弱了封建势力。 (三)现代直接税或直接税为主 这一阶段以关税为主的间接税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是因为:第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税壁垒阻碍了资产阶级全球性地对外扩张和侵占市场,同时提高了物价,容易引起人民的不满,甚至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重复性课税加重了生产者的负担,同时提高了物价,遭到消费者的抗议;第三,资本的原始积累结束,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第二,由于战争的爆发,关税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支出的需要。因此,法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最先推行了增值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以间接税(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认识到了直接税的可行性。比如英国1798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的“三部合成捐”后来成为所得税。由于一战的契机,所得税取代了

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六大税种引领税制改革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 完善税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改革重点锁定六大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资源税、环境保护税、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 增值税改革目标是按照税收中性原则,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 ......制度。下一步营改增范围将逐步扩大到生活服务业、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各个领域,“十二五”全面完成营改增改革目标,相应废止营业税制度,适时完成增值税立法。 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改进征收环节,增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加快煤炭资源税改革。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 ....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扩展到水流、森林、草原、滩涂等自然生态空间。 建立环境保护税制度。按照重在调控、清费立税 ....、循序渐进、合理负担、便利征管的原则,将现行排污收费改为环境保护税,进一步发挥税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 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由人大常委会牵头,加强调研,立法先行,扎实推进。 探索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抓紧修订《税收征管法》等。

改革税种和完善税收体系 优化税制结构。这是税制改革的要点。改革目标重点包括逐步提升直接税比重,与货物和劳务税一起构成政府收入的主体,研究推进环境、资源、财产等方面的税制改革,以构成更为完整的现代税制体系,以匹配现代财政制度,适应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具体来说,要加大间接税改革力度,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包括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税率,把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及部分高档消费品纳入征收范围。要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 .........,促进社会公平。包括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完善财产税制,加大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要完善地方税体系,逐步建立地方主体税种,增强地方财力,包括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和环境保护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加快资源税改革,逐步将资源税拓展到占用各种自然生态空间等。 1.流转税体系的完善。 (1)推进增值税改革。增值税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转型 .., 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 ........,2009年的增值税转型,由于不包括固定资产中的小动 产部分,所以并不彻底;二是扩围 .......。 ..,即将增值税的实用范围扩大到服务行业当前进行的“营改增”,正是完善增值税“转型”和“扩围”的重要步骤。 目前的“营改增”是实行“结构性减税”政策的“重头戏”,其经济效益是多方而的,但是,“营改增”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对地方收入的冲击。营业税作为地方财力的主要来源,近一年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一自保持在26%一29%之间,地方收入的减收是“营改增”推行中无法回避的,这就需要对财政收支的划分作适当调整:将相关税种划归地方支配;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将财产税作为地方税的主体税种等。 另外,目前“营改增”中的税率有多档,与增值税的中性原则不相适应。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进增值税改革,适当简化税率。”应“适当 ... 简化税率”,以 ...。 .......2.~.3.档为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