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摘要: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向前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无可否认,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挫折和低潮,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会主义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前进上升的总趋势。

关键词:前进性、曲折性、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提出这一科学论断,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痛恨,也不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科学分析。他们从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发现,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过的发展,在取的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的,在这期间的道路是前进的、曲折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一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具有客观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一些因素决定的:一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能够从跟不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

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前景;社会主义社会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能够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社会主义能够在改革中不断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迄今最进步的社会形态,他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某种跨越性,是合乎规律的。他走向成熟,取得最后的胜利,必然要经过曲折复杂的斗争和长期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某种重大挫折甚至倒退也难免的。但历史车轮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它所呈现的曲折,必将以社会的巨大进步来补偿。社会主义光辉灿烂的未来,必将进一步为世人所瞩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2010年6月第四版 2010年修订版

第一章,第六章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2010年6月第三版2010年修订版第五章

【3】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年第1期

【4】《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知网 1990年11期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政治教案)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政治教案)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理解:①联系实际,正确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 ②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能力方面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原理的学习和分析理解,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觉悟方面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要做到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教学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教学方法阅读——议论——讲授相结合。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发展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什么?(这三个问题前面第二课中已经学过,提出这几个问题的目的一方面是复习旧知识,另一方面为今天学习

理解新知识服务。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通过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学习,分别研究了事物发展的原因和状态,下面我们继续研究事物发展的趋势。 第三节事物发展的趋势一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在第二课中,我们已经知道,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 相反,那些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则是旧事物。 我们判断一个事物是新还是旧,就要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我们先来看看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怎样的。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页第自然段,思考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什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这一问题是第二课的深化和扩展,是在学生明确了发展的实质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的问题。 也是第四课的重点问题之一。 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应注意:重视运用已知的道理。 以基本事实来证明基本观点。 搞好综述。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及其对幼儿社会教育的启示 【摘要】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认知发展的阶段顺序性、活动是幼儿学习的有效途径和重视社会交往的基本观点,对于当前幼儿社会教育具 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启示我们,幼儿社会教育应让幼儿主动地获取社会知识,应坚持由易至难、活动性为其基本的原则与方法,并应以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为其重要的任务之一。 【关键词】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幼儿社会教育 认知发展理论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观点,主要体现在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论述中。皮亚杰作为发生认识论领域的专家,主要关心的是儿童认知的问题,但他在儿童社会性发展领域同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对后来的儿童社会 性发展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会领域“主要解决应该不应该的问题,认知领域主要解决是不是这样的问题,前者属价值判断,后者属事实判断。”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关于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幼儿认知的发展有一定的阶段顺序、活动是儿童学习的有效途径、社会交往在儿童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等观点,对当前的幼儿社会教育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是主动学习和发展的 皮亚杰十分重视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把儿童看成是一 个“独立的变量”,反对传统上把儿童看作是一个“依赖的变量”。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的动因。他积极地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的建构着自己的经验系统既认知结构,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在皮亚杰看来,儿童并不只受教于成人,而且自己独立进行学习。儿童是主动的学习者,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儿童, 而是出自儿童本身。皮亚杰进而指出,儿童主动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具有引起学习的内部动机,任何外界的、奖惩类的强化并不起主要的作用。 2.幼儿的认知发展是有一定阶段顺序的 卢梭在《爱弥尔》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儿童不是小大人”的说法,皮亚杰则用大量令人信服的实验材料证明了儿童和成人在认知方面的不同,并且儿童在不同的阶段,其认知结 构也是完全不一样的,表现出与前后各阶段不同的认知能力。 皮亚杰是坚决主张阶段论的心理学家,他的阶段论给人 们提供了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不同阶段的儿童应教什么 和怎样教的教育教学的心理学依据。皮亚杰认为,“教育是从

9.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史上的历史飞跃。19世纪中叶,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2、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 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从此,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3、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 根据已有的社会主义各国的实践经验,可以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作如下的概括: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对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 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诸方面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表现。在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理解中,最重要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根本表现。 4、社会主义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胜利。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时候,是以高度社会化的资本主义大生产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物质前提的。但是,革命的实践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当年的预期,社会主义革命并不是在生产社会化程度最高的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实现,而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相继取得了胜利。主要原因是:第一,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所决定的。第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并不违背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5、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政权,建立起了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为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广阔前景。但是,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状况、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受到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等,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然具有艰巨性和长期性。其原因主要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以及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 6、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以及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国情的特殊性,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差异性,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成熟程度的不同,阶级基础与群众基础的构成状况的不同,革命传统不同,以及历史和现实的、国内和国际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首先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其次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超级演说家》冠军刘媛媛在她的演讲中说:“你要相信命运给你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是希望你用一生去奋斗出一个绝地反击的故事。”这段话启示我们要( ) A.爱岗敬业,在劳动奉献中实现自我价值 B.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C.坚定信念,发挥价值观引领人生的作用 D.曲折前行,勇敢地面对考验 2.近年来,网约车行业因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给人们出行带来便利而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安全事故频发等问题。对此,大多数民众认为应加强对其监管,网约车行业要规范不要掉头。下列理由中能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网约车行业是新出现的事物,应该得到人民的支持 ②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逐渐完善的过程 ③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悉心保护 ④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失败难以避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观察右图。从哲学角度看,图中之人( ) ①否认意识活动的选择性 ②否认事物发展的前进性 ③否认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④否认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新能源汽车使用成本低,更加低碳环保,且没有限行限号。整个行业近几年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因充电不方便等原因尚未完全被人们所接纳。由此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这说明( ) A.事物量的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事物的质变和飞跃 B.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从被拒绝到被接受的过程 C.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D.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5.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和官员没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重点〗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难点〗要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要求〗 知识方面: 识记:事物发展的前提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理解: ①联系实际,正确理解为什么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为什么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②运用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结合具体事例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正确对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的困难。 能力方面: ⑴辩证思维能力:通过教学,培养学生以事物发展前进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为指导去观察、把握事物全局,预见事物发展前途的辩证思维能力;⑵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对原理的学习和分析理解,提高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在当前和今后的改革事业中,提高适应和参与的能力。 觉悟方面: 通过对本框题的学习,要做到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曲折,要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 【重点解决办法】 1、关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 这一问题是第二课的深化和扩展,是在学生明确了"发展的实质"问题之后,进一步回答事物发展的方向道路和趋势的问题。也是第四课的重点问题之一。解决这一重点问题应注意: A、重视运用已知的道理; B、以基本事实来证明基本观点; C、搞好综述。 这一个问题实际上包括两个主要内容,即"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前进性)和"新事物成长壮大一般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曲折性) (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总是迂回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是一切新事物发展的途径。 (2)前进性是指事物运动的方向,即从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发展,而曲折性是指事物运动的道路像螺旋或波浪一样有曲折有起伏。

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性

为什么说党的思想路线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李慧洁 摘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 关键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党的思想路线,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这一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内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最早倡导者。毛泽东在 1929年6月14日写给林彪的信中,首次使用了“思想路线”一词。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第一次使用了“实事求是”的概念, 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第一次对“实事求是”的概念作了科学解释,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态度和党性原则的高度。这标志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形成。中共七大把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确立为全党的思想路线。党的七大以后,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继续发展与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继续贯彻和发展,但也经历过大的背离和践踏。1960年底至1961年初,在经历了大跃进运动背离思想路线出现的挫折后,毛泽东同志又重新提出要进行调查研究,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在八届九中全会上,他甚至提出建议:1961年要“搞一个实事求是年”。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党恢复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然而,这种恢复不久又受干扰,发生反复,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又被抛弃,终于孕育出了人民不愿看到的历史悲剧。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还未出来工作,就从党和国家的大局出发,以大无畏的英勇气概,率先反对和冲破“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致力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 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以系统的论述和丰富的实践,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为党的思想路线增添了新的内容。首先,邓小平同志深化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条件。认为只有一切从实际出发,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还必须要有理论的指导。理论只有深入实际,联系实际,才能不断丰富和发展。如果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从实际出发就有可能陷入片面性、表面性和盲目性,就不可能正确地解决问题。这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实事求是的一个根本要求。其次,邓小平同志阐明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解放思想的一致性。从本质上看,解放思想就是实事求是。从内容上看,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邓小平同志在许多讲话中,都把两者联系在一起进行阐述,甚至把解放思想放在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之中,把党的思想路线表述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这里,解放思想成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内在要求。把“解放思想”纳入党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同志的一个突出贡献。从作用上看,实事求是同解放思想能共同推动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从两者的关系上看,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勇于和善于探索客观世界的规律,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使解放思想符合客观实际,避免“左”的或右的两种偏差,使解放思想沿着科学正确的轨道前进。再次,邓小平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复习提问 1、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2、事物发展的状态是什么?它们的关系如何? 3、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途径是怎样的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阅读课本P131页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1、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升起,这一伟大的革命历程说明了什么?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尽管新事物开始时比较弱小,不如旧事物强大,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最终必定要战胜旧事物。如何理解“总趋势”是前进的?第一、我们所说的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是指它的“总方向”(即事物发展的全过程的方向,事物发展的总体方向和总的趋势),而不是指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的方向,更不是指每一步的方向。第二、至于事物发展的各个具体阶段和每一步的方向,则既可能是前进的,也可能是停滞的,甚至是倒退的。阅读课本P131页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2、为什么毛泽东在革命处于低潮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预言会被证实?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顺应历史潮流的新事物,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取得胜利。可见,新事物必定要战胜旧事物。一、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与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第一、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没有什么力量能够阻止它的成长壮大。第二、

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抛弃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吸取和发扬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旧事物中根本没有的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第三、在社会领域里,还因为新事物从根本上符合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因而必然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唐朝诗人白居易印证了新生事物不可战胜这个颠扑不灭的真理。那么,新生事物的成长过程是不是一帆风顺的呢?二、为什么新事物的成长壮大一般都要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因为新事物在最初出现的时候不可能完全具备并充分显示和发挥其优越性,难免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因而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与其相对应的旧事物则往往比较强大,处于支配地位,显得合乎“常规”。第二、旧事物决不会自行消亡,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地位,它总是竭力扼杀和摧残新事物,阻止新事物成长壮大。第一、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因为旧事物不会甘心自己的失败,在某种条件下,旧事物还有可能重新压倒新事物,发生暂时的复辟和倒退。第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人民群众对新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接受,需要有一个过程。因为他们只有从切身经验中认识到新事物的优越性及其与自己利益的一致性的时候,才会积极拥护和支持新事物。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任何事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难性的认识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难性的认识? 20世纪,社会主义已从理想变成现实,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开辟了人类社会最伟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但是,社会主义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下面我就来谈谈对社会主义在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的长期性、曲折性、和艰难性的认识。 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不寻常飞跃,注定了其发展道路的曲折性 1、从理论层面看 马克思曾预言,社会主义国家是在生产最发达、工人人数最多的国家中产生的,而且是在几个最发达的国家中一起产生。东方落后国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阶段,这些特定的历史条件是:欧洲革命取得了成功,落后国家完成了民主革命,同时,落后国家还要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已有的文明成果。但这些预言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是在落后国家中首先实现的,而这些国家对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是充分吸收,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拒绝。马克思还预言,社会主义的产生需要阶级力量的推动,无产阶级、工人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的主体力量,无产阶级革命是必然的途径。当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时,虽然有马克思的科学理论做指导,但假如利用不好,就会成为束缚手脚的弱势,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的磨难和难题。 2、从实践层面看 其实,如何发展社会主义一直都在探索中。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为世界革命点燃了一个信号。他在特殊时期实行战时共产主义,之后联系实际实行新经济政策,这一政策包括征收粮食税、搞非国有化、恢复商业和扩大与资本主义的交往合作等。而到斯大林,则一改列宁的做法,创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使苏联短期内取得了大进步,实现了与资本主义的抗衡。但这一模式过分重视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不注意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只注重中央集权;由于推行全盘集体化,使农业和农民受到很大的影响和伤害,又由于肃反扩大化,强调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就越尖锐,强化无产阶级专政,导致民主与法制受到严重的破坏。最可悲的是很多社会主义国家把这一模式当成唯一的途径加以学习,加以僵化。到了毛泽东,他提出“以苏为鉴戒,走自己的路。”但他较注重人的改造,间接地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理想主义成分居多,一旦党内出现反对的声音,就认为是阶级斗争尖锐,就发动群众斗争。虽然如此,毛泽东的探索还是为中国奠定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一大批忠于马克思主义、坚信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干部,所留下的经验教训更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借鉴。 二、相对落后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追求和探索还处在初级阶段,注定了其发展道路的长期性和艰难性 苏联、东欧的演变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失败,但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死亡。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只有从中吸取教训,跳出苏联模式,在实践中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的新模式,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胜利。中国正是在这种严峻的环境下,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由于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注定了探索和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邓小平正确定位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而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中国是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这种社会主义制度同马克思当年设想的在资本主义创造的发达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模式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认识到,在中国这样一个生产力落后的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要经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的特殊阶段。因此,邓小平同志的伟大,就在于他正确地定位了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需要大力发展生产力,需要付出长期而艰巨的努力才能到达马克思所说的社会主义。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_ 、,、 亠一、、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 、*、. ~、、 动作表征 ——保持——动机 C 注意— —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 、*、. ~、、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 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 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 应。(P13)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1949年,苏联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经互会”,有利于恢复发展东欧各国经济,但是也有利于苏联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控制。 2.1949年,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掀起学习苏联高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苏联模式弊端:政治:高度集权,党政不分,忽视民主和法制;经济:实行单一公有制和农业集体化,片面发展重工业,实行指令性经济计划等 改革者内容评价 赫鲁晓夫(侧重工业改革)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实行农产品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 的经济体制弊端,存在严重偏差 勃列日涅夫(侧重军事改革)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 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加强经济刺激 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国民经济呈现畸形发展状态 戈尔巴乔夫加速经济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 倡导“公开性”“政治多元化”经济危机加重 使人们思想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失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对苏联的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三、东欧剧变 1.背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出现严重问题,西方推行和平演变战略,东欧各国实行政治多元化。 2.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3.表现: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四、苏联解体(1991.12.25)——社会主义运动重大挫折,两极格局结束 1.原因: (1)无法改变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严重的经济危机;(根本原因) (2)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原因) (3)否定历史、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 (4)右翼势力和民族分离主义思潮抬头; (5)社会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 (6)西方和平演变和西方势力的影响(外部原因)

第一章 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化与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一、社会化的含义 1、社会的含义[【P4】 2、社会性发展的含义【P4】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 1、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P5】 三、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 1、个性的概念【P5】 ①独特性②稳定性③统和性④功能性 2、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P7】 ①个性结构的成分: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②幼儿个性结构【P8】 ③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一般关系、幼儿个性与社会性发展的关系 幼儿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又是互相促进的 第二节幼儿社会化的功能、内容与特点 一、幼儿社会化的功能【P11】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2、规范儿童的行为和道德意识 3、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 4、形成儿童的个性 5、使人由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 二、幼儿社会化的内容【P12】 主要包括:①认知社会化②道德社会化③性别角色社会化④政治社会化⑤职业社会化 三、幼儿社会化的特点【P13】 1、遗传素质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 2、幼儿的社会化具有社会制约性 3、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 4、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具有关键期 5、社会化是终身的过程 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定义【P19】 2、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P19】 ①从简单到分化②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曲线是起伏变化的 ③儿童自我概念结构的复杂性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加 ④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

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年龄特点【P20】 ①婴幼儿自我概念的形成②学龄前期儿童的自我概念 ③学龄期儿童的自我概念④青春期的自我概念 3、影响儿童自我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因素【P21】 ①生物因素:宫内环境、认知发展水平 ②重要他人的作用:家庭成员的影响、教师的作用、同伴关系 ③社会文化环境和经济地位:历史文化背景、经济地位和种族 二、自尊的发展 1、儿童自尊的发展特点【P24】 ①幼儿阶段自尊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 ②儿童自尊发展具有不稳定性 ③儿童自尊的发展存在某些性别差异 ④城乡儿童在保持自尊方面存在差异 2、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P25】 ①外表或外貌②亲子关系③父母教养方式④师生关系⑤同伴关系 3、自我控制的发展 ①自我控制的定义【P28】 ②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P28】 对动作和运动的控制、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对情绪情感的控制 ③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因素【P30】 生理因素、言语指导、父母控制模式、物质诱因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发展 一、社会认知发展概述 1、社会认知的定义【P33】 2、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特点【P34】 ①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 ②观点采择能力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键 ③儿童社会认知和各方面的发展室非同步、非等速的 ④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具有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 ⑤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二、观点采择的发展【P38】 1、观点采择的定义 2、观点采择的分类 ①空间观点采择②社会观点采择 3、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 ①儿童对社会世界认知结构的发展平行于其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发展 ②儿童观点采择的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③儿童观点采择过程伴随着相应的智力活动 三、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P39】 1、心理理论的定义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特点 3、影响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因素【P40】 ①家庭因素:家庭规模、家庭经济地位、家庭交流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从世界范围来分析——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从世界范围来看,十月革命后建立的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各自的发展中,出现了重大的挫折,如东欧变化、苏联解体。然而,历史是在变化中发展,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 2.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来分析——任何社会的交替都是长期的和曲折的。 历史上社会制度的每一次改革,都经历过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斗争。如同任何社会的交替过程一样,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期间出现曲折和反复、潮涨和潮落是必然的。 3.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来看。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长期的、曲折的过程。这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灭亡,必须通过长期的斗争才能实现;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还拥有较强的实力;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体系,不可能在同一时间内死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 4.从社会主义的发展前途来分析——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制度目前还处在幼年时期。尽管它的力量还不那么强大,尽管在前进中有困难,在发展中有曲折,甚至出现局部倒退和反复,但是作为新生的、向上的社会制度,它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①资本主义是庞大的世界体系,决定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②社会主义处于初创阶段,决定了这一过程的长期性和曲折性。③无产阶级政党认识发展的曲折性决定这一过程的曲折性。 历史是在变化中发展,社会主义终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是不可改变的。然而,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资本主义作为一个社会形势,走向灭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完成,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渡时期。在完成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以后,更要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最后才能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现存的资本主义国家将来不论发达到何种程度,当其实现根本性制度变革的时候,也只能是首先进入社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原理强调整个世界是是永恒发展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之中,没有不变化发展的事物存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遇到问题时,要善于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坚信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坚持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必然会取代旧事物。因为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它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因而最终会走向死亡。 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缺陷,且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定的过程。另外,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因此,新事物要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历史过程。 由此可见,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是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没有一个人能够随随便便地成功,不可能一帆风顺地摘取成功的果实。为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我们只能是风雨兼

程,愈战愈勇,坚信在经历漫漫长夜之后能够看到黎明的曙光。于是乎,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但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地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考验和挑战,在曲折的道路上夺取胜利的果实。 在台湾问题上,我们要坚持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在处理台海关系上,我们要树立相信未来,相信有朝一日宝岛台湾能够回归祖国的怀抱的坚定决心,但是也要遵循渐进原则,一步一步的发展好与台湾方面的关系,欲速则不达,要给予相当的发展时间。从“九三共识”到汪辜会谈再到“三通”,台海关系正在逐渐的好转,保持着很好的发展趋势。台湾问题是一个长久的历史问题,其中掺杂着很多很多的因素:“台独”的极力阻挠,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此起彼伏;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列强在暗中干预中国内政,致使台海关系在很长的时间内都得不到很好地解决......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对台湾的回归充满信心,相信台海关系一定能够得到解决。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部分,这是必须要明确的。台湾自始至终都是属于中国的,昨天是,今天是,明天也是,这是不可逆转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的立场很坚定,绝不容许任何个人、团体和国家企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上分割出去。我们可以在统一台湾的政策上作出让步,但是我们从未承诺放弃使用武器。当台湾问题发展到极限,台独分子无孔不入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使用武力来解决。台湾早晚是我们的,只是时间问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流,两岸都应以民族大义为重,以国家统一、民族昌盛和人民幸福为己任,

社会性发展

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 ——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一、婴儿期的社会性发展——关系的形成 (一)依恋:形成社会联结 在婴儿期,社会性发展最重要的方面就是依恋的形成。婴儿时期的依恋本质会影响我们后半生如何与他们建立关系。根据英国的精神病学家约翰·鲍尔比的研究,依恋主要是建立在婴儿安全需求的基础上——即他们天生具有躲避捕食者的动机。随着婴儿的发展,他们开始知道某个特定的个体最能够提供给他们安全的保障。 (二)婴儿的互动:发展关系 依恋的研究表明,婴儿可能发展出多重的依恋关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婴儿主要依恋的特定个体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些依恋上的差异强调了这个事实:即关系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不仅仅在婴儿期,而且贯穿我们的一生。 婴儿的依恋发展不仅仅代表对其周围人们行为的反应。相反,存在一个交互式社会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婴儿的行为使得父母及其他照看着做出进一步的反应;反过来,照看者的行为又会引发孩子的反应,然后这个过程不断地循环下去。最终,父母和儿童的所有行动和反应导致了依恋的增加,当婴儿和照看者沟通彼此的需要并相互做出反应的时候,他们之间的联结便得到了锻造和强化。 下图表示婴儿—照看者互动的序列。 安全依恋型 回避依恋型 混乱依恋型 依恋类型 矛盾依恋型

(三)婴儿与同伴的社会交往:婴儿间的互动 婴儿对同伴的出现有着积极的反应,这是他们参与社会互动的最初形式。 婴儿的社会交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生命的最初的几个月开始,当他们看着同伴时会微笑、大笑,并且发出声音。比起没有生命的物体,他们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兴趣;他们对其他婴儿的注意也要多过镜子中的自己。比起不认识的同伴,他们表现出对熟悉同伴的偏好。 婴儿的社会交往水平一般随着年龄而上升。9-12个月大的婴儿相互呈现和接受玩具。他们也会玩一些社交游戏,如躲猫猫或追逐赛。这是他们未来进行社会交换的基础。随后,他们开始彼此模仿。这样的模仿提供了社交的功能,而且能够成为一个强有力的教学工具。 婴儿通过与他们的共处学会新的行为、技巧和能力。 二、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社会生活 (一)友谊的发展 3岁之前,儿童的大部分社交活动仅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并无真正的社会互动。但当儿童3岁左右时,他们开始发展友谊。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们对友谊的理解也随之发展。他们开始将友谊看成是一个连续的状态,一种稳定的关系,不仅仅发生在当下而且也对未来活动提供了承诺。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摘要:同任何事物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一样,社会主义的发展也会发生曲折,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我们说,社会主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社会主义是通过否定之否定向前发展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社会主义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无可否认,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挫折和低潮,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社会主义显示着无限的生命力和前进上升的总趋势。 关键词:前进性、曲折性、否定之否定 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与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他们提出这一科学论断,不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的痛恨,也不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向往,而是基于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科学分析。他们从资本主义纷繁复杂的矛盾中发现,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导致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再到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及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过的发展,在取的革命胜利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尚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探索,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不是单一性的而是多样的,在这期间的道路是前进的、曲折的。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 第一事物的发展都是通过否定实现的,辩证的否定不是一次完成的。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否定之否定规律提示了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 第三把握否定之否定规律,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和曲折性相统一的原理,对正确认识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社会主义必然最后战胜资本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一定会取得成功。要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次,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具有客观性,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发展是一些因素决定的:一社会主义作为新事物,其成长不会一帆风顺;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发展,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展开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三经济全球化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 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曲折性,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在曲折中持续前进,则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扭转的历史趋势。这是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制度能够从跟不上克服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对生产力发展的束缚,为

劳动教育与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劳动教育与儿童社会性认知的发展 儿童的社会性认知既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发展问题,也是教育和训练可能有所作为的发展内容,提前并有效地发展儿童的社会性认知,不仅可能而且也有其必然性。 一、适度的早期劳动教育在社会性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我们有必要对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发展进行简单诠释。社会性认知发展,依托于人的社会化过程,或者说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摄取他人影响以摒弃自我中心,使认知发展具有社会属性。 这种社会性认知一般可以分析为三种不同层次:对个体人的认知,包括对自己和他人各种心理活动、思想观点、个性品质的认知;对人与人的关系的认知,如对权威性、友谊、意见冲突等关系的认知;对社会群体及团体内部或对社会群体及团体之间人们各种社会关系的认知。鉴于这种诠释,我们应思考以何种方式教育与训练会促进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发展。 实际上,现实中的幼儿教育与训练在有意或无意之中,已经在发挥着这种功能,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已经在其社会化过程中发展着。同辈幼儿的影响、幼儿教师的影响、家庭及其他社会成员的影响无时不在与“自我中心”发生关系,幼儿的社会性认知在几个层次上都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渐变着、发展着。 但是,由于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使幼儿早期发展中享受到的呵护和关照也越来越多,这对于幼儿的“自我中心”自然会发生“维护”功能,而促使其摒弃自我中心,把自我融于社会关系之中也因此成为一个艰难的课题。 在几乎成为“当然”的关照和优越的生存环境中,幼儿“自我”的依赖性或依存性本质被遮盖了,他们遭遇的“权威”、“友谊”、“冲突”的角色意识被扭曲了,他们在群体中发生的关系、对社会群体关系的认识,也极难有根本意义上的“社会化”。 那么,如何寻求合适的教育与训练途径来摆脱所面临的难题呢?我们认为幼儿早期劳动教育??这是人之为人的必不可少的教育,也正是人的社会化的根本途径。 这种思考的根据在于:幼儿认识包括自我在内的“人”;必须有对人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而人的本质属性,除去直立行走和语言之外,就是使用劳动工具;幼儿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就社会性而言,最根本性的难题莫过于“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而“利他”的品质正是积极的人际关系纽带。 劳动,正具有这种功能;这种功能自然而然地会延伸到社会群体、团体的社会

教育心理学——第三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第三章认知发展与教育 3.1 心理发展概述 一、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连续的系统性的变化,包括生物、认知、社会情感的变化。儿童青少年发展包括生理成长与心理发展。 生理成长包括大脑的发育、身高和体重的增强、生理机能的改变等。 心理发展包括认知与语言的发展、人格社会性发展等。 认知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与学习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语言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学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并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人格与社会性的发展是指儿童青少年的性格包括道德品质、自我意识、社会行为的成长与转变。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 连续性和阶段性:量变与质变 方向性和顺序性:遗传确定的先后顺序 不平衡性:不同机能系统发展起始时间等方面不同 普遍性和差异性 三、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生理成熟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生理成熟是发展生物学前提和基础。遗传基因为儿童身心发展提供一个基本的序列图谱。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儿童的心理发展才有了可能,遗传确定了发展上的基本时间进程。 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的大脑,人类大脑有1000 至2000 亿个神经元(神经细胞),它们之间构成了复杂的联系——突触联系。在个体发展的历程中,大脑的发育成熟是制约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前提。 (二)环境与教育对于心理发展的影响 遗传与成熟是发展的前提与基础,环境与教育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遗传具有稳定性,发展的可塑性和发展的空间是由环境与教育提供的,发展的水平与内容完全是环境与教育作用的结果。 布朗分布伦纳(1979)提出了发展的生态系统理论,分析了环境与教育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环境系统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共同影响发展,注重在一系列环境系统及其关系中考察个体的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